发布时间:2022-05-18 08:47: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村小学教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培训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依托的远程培训成为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主要培训方式。针对这种培训形式的优势、存在的不足及改进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电子白板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远程培训已经走进了日常生活,并在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2010年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技术远程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到2013年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标起始年远程培训”,再到正在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笔者参加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远程培训。与传统培训形式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既有突出的优势,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 在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各种培训形式中,远程培训适应性更强
可以自主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远程培训,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杂,且工作量大,很难有较长时间集中参加固定时间、地点的培训。而远程教育形式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以笔者正在参加的远程培训为例,本次培训共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段要求。教师们可以在相应的时间段内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地点。如果当天的授课任务比较紧凑,可以考虑在午休时间学习;如果整体都比较忙,可以考虑在第二天学习;如果在校期间没有空余时间,可以考虑下班后学习。既规划统一又能适当兼顾,满足了不同教师对学习时间的不同需求,很受参训教师欢迎。
开设课程齐全,覆盖面广 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一些各科通用的内容外,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期望得到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培训,涉及到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培训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选取各科名师授课,汇集名家智慧,精心制作成培训课件,集中保存为网络资源,参训者只要登录相应的网站,就可以随心选取本学科内容或研修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不受空间、场地限制。而且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可以被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参训的教师们所共享,覆盖面远远大于传统培训形式。
按需进修,反复揣摩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教育理论和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学习,对于一堂优质课的理解和内化也需要反复观摩、品味,囫囵吞枣是不能得其精髓的。如“电子白板的高级应用”“Flash动画的具体操作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案例等,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听一两遍课程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需要听三至四遍,甚至更多。即使听懂,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还需要重新去听课,以便找到解决方法,与教师日常授课工作同步的远程培训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参训教师可以在听课后及时实践,在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遇到问题后也可以重新回归培训课堂寻求答案,或与网上的其他学员探讨,使问题得到最快、最完美地解决。
2 远程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的不足之处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远程培训的模式不够适应 网络培训与传统培训有很大不同,缺少传统的学习环境,培训者与参训学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分离。再加上农村中小学参训者对于网络使用技能掌握不足,会使参训教师对于远程培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健全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证远程培训良好发展的保障。可是当前进行的远程培训在成绩评定方面还不够完善。现行的学员成绩主要由培训时间和其他研修活动(学习日志、上传资源、作业、关注他人、发表评论)两部分组成。关于培训时间积累的监控主要由每15~20分钟的问题对话框来完成,还不能切实保证学员进行有质量地学习。“挂网不学习”“代培――一人看几台机器”的现象很普遍。在活动开始后和结束前突击学习的也大有人在,其余时间则不闻不问。对于其他研修活动的学分积累也难以考察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成果。很多人都是在网络上“搜索、复制、粘贴”了事,距离使教师专业素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目标还有相当差距。
农村中小学设备落后也影响着教师远程培训的效果 笔者所在地区农村中学、农村小学中心校建有微机室,教师可以在工作之余在校学习。农村小学的各“村小”则没有建设微机室。村小教师只能选择在家培训,家中没有电脑的则无法参加培训。这样便使请人代培成为这些教师的普遍做法。有的学校即使有微机室,却不是每一台电脑都配有耳麦,培训时只见其人,不闻其声,也不是每一间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若要在课堂上使用,则需集体搬到“多媒体教室”中去,兴师动众。如此则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应用热情。
3如何扬长避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质量
转变培训理念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那么好教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新知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还要自强不息、终身学习,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你所面对的学生。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可与每一个人所任教的学科相契合,是提升自身素质的绝佳平台。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克服培训的功利性,严格自律,严格按照学员学习计划的要求参加培训。
完善考评机制 完善的考评机制也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督促教师学习,以评促学,激励实践。如果考核的门槛过低,致使学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下仍能通过,就会弱化参训学员努力参与的动机,达不到培训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老师的专业素养,掌握教育技能。虽然具体实施还需要优化和提高,但是,其自身的强大优势必将使此种培训形式长期存在并日臻完善。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切实转变观念,扎实参加培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现状
1.教师年龄偏大
笔者所在的乡镇现有中小学5所,其中完全小学3所,完全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共有教师245人,在校学生总数2420人。由于多年未引进和补充年轻教师(从2012年开始每年招聘1~2名新教师),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人口的减少,学生人数逐年递减,并且递减幅度很大,教师队伍人数相对过剩,新教师进不来,年老的退不了,造成了现在教师平均年龄不断增大,全镇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46岁,其中30岁以下5人,50岁以上85人。到2015年,达到退休和提前退休年龄的就有20人。由于年龄偏大,这些教师中的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跟不上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接受新理念的能力也日渐下降,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质量不高。
2.学科结构失衡
农村学校的教师年纪都较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学历文凭也多是通过职后函授学习取得的,没有对专业知识进行过系统的学习,缺乏学科专业教师是一个普遍现象。现状是文科居多,理科、术科较少,特别是英语、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科目几乎无人胜任。在农村小学几乎没有这些专业教师,但是农村小学的教师什么课都得上,往往一个教师要拿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品德等五至六个科目,但是这些科目都要开设,既然开设了这些科目,就得有教师去上,结果只能是应付教学;在初中有时一位教师需要兼多科教学,教学任务繁重,使教师空余时间少,疲于应对各种教学任务,无暇顾及专业成长。
3.业务素质不高
在现任教师中有一部分是民转公教师,这些教师的起点学历大多是初、高中毕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少本身教学方法落后,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虽然部分经过进修,学历层次明显提高,但由于培训质量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不少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与整体专业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加上近年来普及高中教育,所需教师从初中选拔,初中教师从小学选拔,这种“层层抽血”的做法,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业务素质偏低的现象更严重。
4.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农村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十分严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是教师负担重,教学任务重不说,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活动,并且每次都要检查教师的档案,以档案评价工作;二是教师待遇低,有些方面还难于兑现,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一个教龄30多年的老教师工资比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多不了多少,教师职称还是初级的大有人在。三是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滑坡,家长骂教师、打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造成教师患心理疾病的较多,而关心教师心理健康的较少。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应对策略
1.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乐教的幸福感
教师良好的师德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以良心为德,师德的优秀是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克服教师厌教问题,通过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责任感,使他们以身立教,以行导行,把教师职业当着一门事业来追求;通过教师信念教育、“名师工程”建设、法制教育等,帮助教师牢固树立“忠诚履职,爱生乐教”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鼓励教师建功立业,从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体验学生进步的喜悦,以及教学水平提高的成功感,从而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心满足感、自豪感、优越感和幸福感。
2.改善教学环境,着力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配套教学设备等相对薄弱,改善学校及周边环境,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师工作环境,是稳定教师安心乐教的重要举措。“有了梧桐树,才会引来金凤凰”。办学条件改善了,农村教师才会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教育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体现其人生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要缩小教师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待遇差别,要使教师这个职业真正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低,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他们虽然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工作年限短,教师职称上不去,工资待遇低,工作没干劲。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按照国家政策兑现落实并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评职难、评先难等问题。
3.加强专业培训与学习交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新课程改革后,教育理念和内容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因此,对教师的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更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经常性地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新理论、新课标、新媒体、新技术,以及备、教、批、辅、考、评、思等常规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要帮助教师更新观念,促进反思,提高修养,丰富内涵;要开展学科教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和校本研究,解疑答难;要经常开展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和研讨课活动,通过专业引领、同事互助、师傅带徒弟、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培训形式和课堂教学交流活动,让每个教师在群体交流研讨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规范教学行为,提高综合素质。
4.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年龄结构不科学、学科不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永葆生机与活力,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建设。随着网络社会步伐的加快,中小学生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与产生浓厚的兴趣,而部分老教师则连网络都不会上,QQ是什么等不知晓,与新时代中小学生的代沟更大,沟通更难,应逐步减少老教师在教学的前沿阵线,鼓励老教师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传、帮、带给新教师,让那些与学生更有共同语言、兴趣的新教师上教学前线的比例增大,改善教师的年龄结构;要提高高级职称比重,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争评小学高级职称、中学一级职称、中学高级职称,引导教师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以此推动高级职称结构比例的提高;要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提拔,采取优惠条件,积极引进高级职称教师、学科带头人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在教师中形成竞争的环境,形成学术科研的氛围,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通过报酬激励、成就激励、机会激励等形式,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与聪明才智,让优秀教师勤勉敬业、脱颖而出。农村学校教师教书一辈子,获得优秀的机会少,有的教师很优秀,没有被评为优秀的机会,青年教师工作多年,职称符合条件,但是没有指标不能晋升。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让青年教师有干头,中年教师有奔头,老年教师有盼头,以此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当阳市河溶初级中学)
(宁晋县白侯学区 河北 宁晋 055550)
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保证,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真正是任重而道远。然而,回顾过去的小学教育,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教育要改革,观念必须更新。可是,教育改革已经多年,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法规也已颁布多年,以上的这种教育现状又改变了多少?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旧的教育思想、旧的教育观念、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那么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反复学习,彻底明确新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反复学习新课标,明确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深入探究,透彻掌握新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发展教学、优化教学。因此,应给出时间,给出内容,经常不断地、深入有序地引领教师探究,透彻明了地掌握新理念。
3. 不断实践,坚决改变旧观念 (1)应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发展。
(2)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学生逐渐厌学,以至不学。
面对课改,解读新课标,思考新理念,实践新课程,我们要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要把“教会学生知识”转为“教会学生学习”,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真正做到授学生以“渔”。我们要牢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道理,在课堂上要真正践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对孩子的五个解放: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多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要让学生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笼,还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让孩子尽情地翱翔于课堂之中。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考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常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他的教学特色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这里的创新主要指:一是教材要“活化”,教师要深加工,形成新思想;二是教法要“优化”,寻找最优化、最能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三是个性要“异化”,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创新和突破,力求变异。
4. 乐于学习,更好地适应新挑战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未来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如下两点:
(1)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必要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以新的知识信息开启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贮存、加工、筛选、创新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正确指导学生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只有能熟练地操作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胜任未来的教育工作。
(2)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使自身不断完善。教师不仅是专家,更应该是杂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还需掌握许多其它知识,以适应综合化趋势。以往的那种“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说法显然已很不适合,教师必须是“自来水”,永不停流,永不枯竭。
我国农村地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因此,要从农村教师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适合农村教师培训的途径,利用农村教育有限的资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教师的师资水平,这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骨干教师的培养中,我们对全镇骨干教师就新课程理念、教育技术能力等专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同时,我们针对部分小学骨干教师就教育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以现场、即时、互动的方式予以解决。培训方法主要抓五个环节:
一、自学
这是最普遍的培训进修方式。自学是个性化学习的最有效手段,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培训者对自学内容和考核的要求,二是教师自学的主动性和能力。为了在教学实际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所以强调了教师的自学。县进修学校教师在每次辅导前首先下发讲义,要求教师自学,结合教学实际加深理解,做好自学笔记,把自己在自学中的疑难做好记录,在讲课时及时提出,并研究解决。
二、辅导研讨
在学员自学基础上,县进修学校教师辅导时要与学员共同研究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理解。通过预设研讨内容,开展研究,在培训时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产生受训者知识与观点的升华。
三、作业反思
县进修学校老师每次辅导讲课后,为检查和督促学员自学都要布置适当作业,要求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批改总结。是对已经产生的活动的再认识。要求受训者通过新的学习或实践,开展反思,与已有的经验相对照,理论联系实践,获得新的体验,改进教学。
四、跟踪
每次辅导课后,县进修学校老师和镇中心校有关人员要及时深入学员所在的学校跟踪听课,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对学员教学中的优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五、实践
为使学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要求学员每学期每人听课20节,评课10节,在镇、校做公开课2~3次。在骨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还可以要求他们为本校、本地区教师开设讲座,上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以此促进骨干教师专业的成长。
通过上述五个环节的培训,提高了学员备课、上课的能力,不但学员受到了锻炼,提高了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而且领导听课、评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带动了全体教师,相互之间也开展了听课、评课活动。加大对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以评带训,分层指导,按需施教,使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基本形成了骨干教师梯队。加强跟踪和考核,融管理、培训、示范为一体,使骨干教师培训卓有成效。
(作者单位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姜屯镇中心小学)
摘 要 “国培计划”的执行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分析培训对象的特点,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培训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集中培训结束后根据反馈问卷数据,利用有效的教育技术手段远程继续指导参训教师,是“国培计划”取得成功的五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 中小学 教师 继续教育培训
我国从2009年开始提出部级培训政策,中央政府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保障这项政策的顺利实施,由此形成了一个政策话语,即“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简称),2010年开始在全国实施。该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国培计划”的实施,不仅关系到数以亿计的纳税人的钱是否体现了使用效益,更关乎到国家关于基础教育宏伟计划的实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较大,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实施以省为单位的“国培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2010年起,笔者所在单位连续4年中标并承担了“国培计划”西部项目各类型子项目的培训,如培训者培训、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置换脱产培训。笔者在参与“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在每一届培训班结束后,根据对参训教师的调查数据反馈和项目评估专家的意见,笔者归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取得成功的五个关键环节,以供大家参考。
1分析培训对象的特点
通过前期走访和问卷调查,从客观上讲,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如下问题:
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积极性不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地方行政主管领导相当一部分人是从县、乡党政领导中提拔任用的,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育经费的拨付方面力度不够,常常挤占挪用本来就不多的教育经费,更有部分地区拖欠教师工资导致教师罢课等恶劣事件发生。这些地区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客观条件确实艰苦,教师待遇普遍较低,部分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积极性不高,常常忍受着工作和家庭方面的生活压力,更不用说自费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教学任务繁重,无法同时满足工作和学习需求。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愿意到农村从事中小学教师的人很少,西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短缺的现象,贫困地区尤为突出。有的学校一个教师担任了多门课程,而且跨不同年级上课,学校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如果再让学校派出教师外出参加培训,那将导致学校相当一部分课程无法开展,教学将无法运转。这种客观条件导致学校也不愿意让教师出来接受继续教育培训,或者消极应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派无相关学科教师或工作人员参加培训。
从主观上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因为前述的待遇微薄等原因,加上工作家庭方面的压力,无心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教育培训。他们有的人认为自己完全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无需参加任何培训;有的人认为即使参加培训,也对培训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这仅仅是走过场的培训,或是仅仅为了取得一个继续教育的学时证明或培训结业证书,以利于今后评职称晋级的需要。他们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停留在自我的主观想象中。
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这些客观和主观方面的问题,是继续教育培训组织者需要充分考虑的。要在后续培训方案的组织、设计、经费支持方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培训内容上精选他们急需的、切合他们教学实际的培训内容,让参训教师们学有所获,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这种继续教育培训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确实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这样组织的教师培训才是有实效的、成功的。
2确定培训需求
这里所指的培训需求包括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外部需求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期望他们与时俱进,不断成长,师德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不断增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具体表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上。当然,这种需求是宏观的、长远的。内部需求是指中小学教师发自内心的主观愿望,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仅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来得到解决方法或获得灵感。参加这种团体培训,不仅仅可以学习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新动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培训平台,与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一线同行进行交流,在相互讨论和学习中共同进步。这种内部需求是微观的、具体的,但却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后期培训的内容选择上,必然要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意志要求融入培训设计,同时又要兼顾到中小学教师具体的学习需求。培训组织者可以通过前期调研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拟参训教师们的需求,在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确保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培训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朱旭东教授在《论“国培计划”的价值》一文中谈到了“国培计划”的公共价值、社会价值和教师专业发展价值。这既是从宏观角度对“国培计划”的价值予以权威和详细的解读,也从另一角度间接阐述了“国培计划”的宏观目标,如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通过培训促进教师认知能力的提高、教学行为的改变或改善、教师基本专业素养的提高。
笔者这里谈到的培训目标主要是基于微观角度,如针对每一批具体的参训中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这种微观角度的目标随着不同的培训对象而有所不同。如果是对培训者的培训,培训目标是培训结束后,他们具备组织当地其他教师进行培训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教学水平上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种子”作用,带领其他教师共同进步。如果是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目标则是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让他们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动向和前沿,并逐渐成长为当地基础教育行业的中流柢柱。如果是对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培训目标则是重点提高他们的基本教学水平,让他们掌握更多基本教学技能,从教学观摩、案例分析中掌握更多教学技巧。
因此,面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整体状况,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培训目标,用动词描述培训对象行为变化情况,避免抽象模糊和泛泛而谈,是培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国培计划”项目考核专家组的重要观测点。
4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
结合前述几个环节,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有了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后,针对成人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实践为指向、以相互合作与交流为主要方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培训策略和技巧,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所在单位从“国培计划”开始执行起连续四年中标“国培计划”西部项目,承担过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者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置换脱产培训等项目,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来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学水平稍差的参训教师,要为他们准备一些教学法方面的培训内容,让他们多观摩一些教学案例,再通过培训专家的讲解分析,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教学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则可为他们准备更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类知识,通过培训让他们的知识体系得到一次系统地更新。这种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分层培训策略可以满足各层次参训教师的需求。
从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的匿名问卷反馈来看,笔者所参与过的几次培训都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最成功的培训策略之一即是分层培训策略。在一次相对集中的培训时间里,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教学观摩、分组讨论、集中点评,再到“影子学校”跟岗见习,撰写出结业论文等培训环节,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培训模式,对各层次的参训教师来说,这都是一道精美、丰盛的“文化大餐”。
5反馈跟踪,远程指导
一场“文化大餐”之后,是否所有参训教师都消化良好,还得通过培训结束后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来证明。针对一个具体的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投资方或组织方通过问卷调查来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对培训效果的好坏、培训质量的高低、培训目标的达成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培训方法的有效性等作出价值判断。“国培计划”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全部采用匿名问卷形式,让参训教师实事求是地对整个培训的组织、管理、住宿条件、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问题进行客观评价。通过这些问卷调查,培训组织者将发现在培训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后期远程跟踪指导,也为下一届同类型的培训提供经验借鉴,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实效。
随着集中培训课程的结束、结业证书的发放,参训教师有培训学习已经结束的感觉。其实,如果用航海来打比方,远程跟踪指导犹如轮船被引领出海后,培训组织方这个指挥中心还将一路承担导航角色,而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后果难以预料。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技术为远程指导提供了一条绿色便捷通道,无需以前繁锁的纸张往来,即可轻松架起一座沟通培训者和参训教师的桥梁。如建立项目QQ群、群发邮件、飞信群等常规交流渠道。这些渠道可为参训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与培训专家之间提供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交流平台。同时,还可通过QQ空间博客、轻博客等大家熟悉喜爱的平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或教学感悟等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既有利于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管理,也可供同行参阅借鉴,促进大家共同进步,这同时也是“国培计划”的宗旨之一。
【摘 要】农村学校是整个教育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实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大力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水平,是服务一方百姓,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也是农村教师成就自我,改变自我形象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升
一、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现状及原因
(一)城乡教育资源失衡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近十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迁移,很多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致使城镇学生人数猛增,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锐减。为应对这一情况,城镇学校年年从农村学校考调教师,使农村学校相对优秀的教师流失,优质师资不稳定,留下来的教师大多是超过考调年龄或教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年轻教师,少数教师得日和尚撞日钟,备课马虎、上课无目的,混日子思想严重,加上农村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代转工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影响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农村小学一至六年级要开齐,而每个年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班级多,自然需要大量的教师来担任;但在师资配置上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学生人数配备教师,造成农村师资搭配不合理,师资相对缺乏。
(二)农村学校教师人数少,各教学点分散,难统一开展教研活动。
部分学校对教研活动不重视,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教师迫于制度的约束被动参加教研活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基本是小范围内听听课,评评课。加之平时疏远学习,不能较准确地从理论的高度去看课、评课,使看课、评课浮于浅表面,缺乏统一的教研活动目标,教研效果低下。
(三)农村教师由于课时负担重、杂,缺乏主动探究意识。
农村学校既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又要保证统考科目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保证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的教师后,其它的课程基本上采取搭配的方式分给每个教师,教师课时量重、科目杂。特别是村小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只注重完成语文、数学等主要考核科目的课时任务,忽视其他科目的教学。对教学缺乏主动探究意识,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不能深挖教材、根据班级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就参照专家编写的教案,上课依样画葫芦、人云亦云者居多, 这样的课堂可想而知,是名符其实的低效课堂。为了能达到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只有采用时间加汗水的办法,占用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及其他课程教学时间,严重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农村学校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课时量大,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对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个别校长本位意识浓,害怕培养的人才远走高飞,不愿花大力气培养人才。教研活动开展的初衷仅仅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对教研活动的内容、目标、形式无统一规划安排,随意性强。
二、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对策初探
(一)学校重视,长远规划。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搞好教研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学校要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例如我校虽然也同属于农村学校,但由于历届校长都比较重视教科研工作,比较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所以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一直处于县教研工作前列,年年获县教研师培先进单位,为城镇学校的考调培养了大量的人材,十年内通过考调进城的教师占全县小学整个考调人数的一半。同时学生人数不但没有流失,反而由十年前的七百多人增加到一千二百多人。上级主管部门绩效考核时也把我校划为一类考核单位。这些都得益于我校长期的教科研成效。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制订中长远计划与制订学年学期计划相结合。首先学校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对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划提出本校发展思路,即把我校打造成农村里的名校。有了这样的目标,学校除了在硬件方面去突破而外,还需要一支能教书、会教研、懂科研的教师队伍。学年初,除了配合上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而外,学校还特别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例如,常规的五课活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是教师每学期必修功课之一。教研活动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通常的流程是:教研组集体备课后,一位教师执教,同组教师听课,听后上课教师课后说课,主评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评课,其他教师谈想法,谈改进意见。看似普通常规的教研活动,我们把它做实做牢做细,不走过场。又如开展每学年的各学科赛课,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团结协作能力,凝聚了集体智慧,更培养了每位组员的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再如,为了使班级健康持续发展,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提高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专业素养,开展有偿读书活动等等。
(二)教学点连成片,教研活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把距离相对较近的两所或三所村小连成片,教研活动统一进行;对距离相对较远的村小,中心校征订一些专家讲座或课堂实录光碟分发给他们,要求各村小组织学习,中心校实时监控。每学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集中展示学习效果。即中心校教师与村小教师各备同一节课,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检查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中心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采取送课下乡或集中办讲座的形式组织统一学习;利用中心校班级多的优点帮助村小教师磨课,尽快提高村小教师分析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让教师享受参与教研科研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因此,学校除了从制度上刚性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研活动而外,还应该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参加教研活动。首先,学校考核时对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且效果好,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在评先评优方面优先考虑。例如优质课获奖、优质论文获奖、各种比赛获奖均以加分的形式体现。其次,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内成员间不设防,有问题及时进行交流,资源共享。采用影子培训模式,即组内优秀教师传、帮、带新教师或业务不熟悉教师,实时跟进与监控。组内谁取得成绩人人享受胜利果实,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再次,教师通过参加教研活动,拓宽了教学思路,获得了教学灵感,提高了教学技能。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方法更符合班级实际,教学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更精炼、更生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更贴近了本班学生实际,更能体现教师个性,课堂效率提高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或其他课程的时间大大减少。
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学校搭建、创造展示的平台。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建,定能开创农村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摘 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关系着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近年来,各专家学者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十分关注,不断研究探索与培训有关的理念、培训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及培训模式等,其中问题的焦点之一是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据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 键 词】农村;教师培训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农村基础教育搞得好与差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一千多万农村中小学教师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但有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起点偏低,专业化程度较低,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的基本技能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村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教育的成败。因此,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模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们要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问题日益关注,全国很多地区也相继出现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实践。本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便获得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一、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理念
教师培训的理念指导着教师培训工作的整个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培训者的理念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农村教师培训必须将培训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培训的内容、模式、方式上,要在充分征求培训对象意见、了解培训对象需求的基础上来确定培训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另外,培训方案的制定要尊重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制,实行分级分层的培训制度。这种理念要渗透在调研、方案制定、过程管理和后期跟踪指导培训的全过程。
2. 培训者首先是一个研究者的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个指导者,还是一个学习者、研究者。对于实施农村教师培训的培训者同样需要转变培训角色,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成果。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培训中出现的问题,选取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问题加以探讨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学以致用,用于指导培训实践。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培训者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实践。
二、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是毋庸讳言的。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可以从培训者和培训对象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从培训者的角度来说,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中对培训对象直接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很多集中培训为节约时间便于操作,采用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培训内容,所教授的教育教学观点和方法往往来自课本上的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很少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结果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培训之后培训者仍然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感到困惑重重,无法将所学理论用于教学实践。另外,培训对象的年龄、教龄、专业和专业水平各不相同,整齐划一的培训教材无法满足各个阶层教师的需要,难以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训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培训倾向于形式化问题非常严重,许多培训机构和参训教师持有应付心理。培训方式较单一,上课主要以培训者为中心,主要是专家讲教师听,往往是“满堂灌”的形式,课堂上缺乏教师主动参与的机会,教师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调动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参训教师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大,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
3. 培训资源匮乏,培训经费不足。农村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资源保障和经费支持,而目前培训资源匮乏和经费不足制约了许多地区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培训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培训师资方面,优质的师资极其短缺,大部分培训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而无法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分析实际教学问题。培训课程方面,培训课程建设落后,很少有培训机构开发出适合各阶层培训对象需要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硬件设施方面,有些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硬件设施短缺,阻碍了一些课程的开设,影响了培训效果。
4. 培训效果缺少完善的评价制度。培训机构对于培训对象的考核往往只有考勤记录、考试成绩,没有对学习效果和实际教学能力的评价。考核结果也往往是一律通过、无法判别培训结果的好差。另外,评价制度中,只有对培训对象的评价而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
(二)从培训对象的角度,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主要因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重,他们所处的环境缺少学习、研究的氛围,加之学校不够重视教师专业的提高,他们很少考虑自我专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即使参加培训,培训过程中缺课、逃课的比比皆是,而培训机构也缺少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培训成了形式主义,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 培训费用的压力较大。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收入偏低,贫困地区的教师更是如此。在教师培训工作还未受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他们参加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自己负担,这给他们增加了数目不小的开支,无形中增加了中小学教师的压力,降低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
三、关于主要的培训模式
1. 集中培训。指在指定的时间,将中小学教师集中在大学或培训机构学习理论、训练技能、问题研讨等。它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教师培训形式。在培训对象方面,既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全员培训,也可以进行小规模的骨干教师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可以专家、学者的理论引领为主,也可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以专家讲座为主,也可与培训对象的参与、讨论相结合。
集中培训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培训者往往是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专家、学者,他们有高超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但缺乏对一线中小学教育教学状况的了解,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其次,集中培训容易给培训对象带来较高的学习成本。它需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容易造成“工学矛盾”,并且会给学校或教师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2. 校本培训。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与集中培训相比,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灵活性、长期连续性、全员性、经济性的特点。
校本培训自身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校本培训的地点是本校,不易引起培训对象的重视,从而使校本培训流于形式;校本培训缺乏优秀的师资,使得培训效果不显著;另外,校本培训缺少系统的培训教材,培训资源稀缺;最后,由于校本培训是基于本校的培训,政府投入较少的培训经费,学校的经济压力较大。
3. 现代远程培训。指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手段的“网络培训”,包括在线文本学习、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伴交流互动等方式。远程培训的特点是开放性,资源利用最大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培训对象的自我支配性强,学习形式灵活多变,学习机会多、成本低。
在远程培训中,培训者与培训对象是分离的。这种培训方式对培训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对象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要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另外,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常常会有孤独感,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学会调节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互动。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其中,问题的焦点之一集中在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上。
1. 更新培训理念,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彻底改变传统培训工作中以培训者为中心,搞形式主义的做法。树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培训工作的始终。要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设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使各个阶段的农村教师切实能够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专业成长和发展。
2. 培养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能够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队伍,选拔优秀师资充实培训队伍,才能解决培训效果的问题。我们目前的培训者往往具有高深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但他们并没到承担过中小学教学工作,也没有到中小学教学的一线去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在培训过程中缺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培训对象往往对于高深的理论听得一头雾水而无从着手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因此,培训者不仅应该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 转变教师观念,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培训对象是培训工作的主体,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观因素。只有参加培训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思想观念上改变过去培训是走形式的观念,彻底认识到培训对于其本身的教学工作、个人专业发展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因此,应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大力宣传“培训提升自我”的观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增强其专业发展意识,使其重视培训、积极主动培训、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4. 完善评价体系,巩固培训成果。建立和完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培训对象和培训机构、培训者分别进行评价。对于培训机构、培训者的评价应让培训对象参与进来,着重考察其培训效果;对于培训对象的评价注意不仅考察其学习成绩,还要考察其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对象所在学校单位也应制定相应评价制度,对参训教师进行跟踪考察,使其把培训所得真正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分享并巩固培训成果。
5.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增加经费投入。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还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应提高对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加强其重视程度,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适时对《教师法》、《教育法》中有关教师培训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加强监管机制,保证法律法规得以实施。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给予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政策倾斜。实行各级财政分担经费的办法,并逐步加大对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对于特别贫困的地区设立专项基金。只有从上至下切实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才能优化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
综上所述,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专家和学者已经作了从培训理念到培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培训模式等方面较为详细的研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以及要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模式方面已经达成共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有关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具体实践还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另外,探索科学有效培训的各个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据此,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几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对策,以期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推进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有所裨益。
【摘要】农村教师培训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教师培训更是教师获得前沿信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虽然国家和地方政策一再强调实施农村教师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但是农村教师培训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找出影响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根本因素,有效提升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成为当今社会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影响因素
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鼓励支持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讲学。”并提出“逐步完善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新机制。”这说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采取倾斜政策,切实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显然,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实施农村教师培训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完善教师培训体制,是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首先从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一、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研究是一个繁杂的过程,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与考察,1.关注培训的目标、内容、形式等内部影响因素,2.关注培训的政策、制度、经费等外部保障因素,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缺失,都会直接影响教师培训的效果。因此,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研究需要全方位的考虑与分析。
(一)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效性的内在因素
1教师培训目标缺乏对受训者的定位
农村教师培训目标是农村教师培训的方向,农村教师培训的目标就是使农村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改善教育教学行为。农村教师的培训目标应确立“以人为本、提高素质”的培训思路,强调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目前我国农村学校人力资源配置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地域分布不合理,教师结构不均衡,还有一些民办转公立的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另外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等都不均衡。针对这些情况,培训部门就要设立一定的培训目标。培训中,教育培训部门应考虑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状况的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素质水平的教师的培训需求也是不同的。
在256份有效问卷中,对“您是否清楚每次培训的目标”中回答“不太清楚”和“完全不清楚”的人数有166人,居然占到全部人数的64.8%;在“您认为以往培训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您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回答“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人数更多,有174人,占到全部人数的68%,对于培训目标老师们心里也不清楚。
2.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培训的内容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同时培训要顾及培训对象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满足各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另外培训也应考虑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情况的不同,分别对待。农村教师培训确实应该关照农村教育文化的多样性,培训只关照教学计划而不关心农村教师教育生活实际,很难达到好的培训效果。事实上由于排斥了教育质量中的生活因素与乡土因素、更多的注重了教育主体的外在工作性质而完全忽视了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实质上是降低了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远离了他们土生土长的生活环境,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了一种善意的摧残。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培训内容多数与农村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强化了农村教师专业和技能的培训,却缺少对农村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训,师德教育得不到重视,淡化对农村教师专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的要求,农村教师研究方法和技能严重缺失,培训者没有能够填补农村教师实然状况中的这一空白,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在调查问卷中,关于“您认为以下专业能力中,哪些是难以自修的(可多选)”,回答“科研能力”的有156人,回答“课程资源开发”的有200人,分别占60.9%和78.1%。可见农村教师急需教育科研和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培训,农村教师培训的培训内容严重脱离农村实际,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3.教师培训方式缺乏互动和交流
在“在以往的培训中,您认为针对农村教师最有效的培训模式是(可多选)”选择“案例教学”的有130人,占总人数的50.8%,回答“优秀教师送课指导”占133人,占总人数的52%,回答“参与式培训”的有89人,占总人数的34.8%,而选择“专题讲座”的只有26人,占总人数的10.2%,且多数为任教不足三年的新手教师。我们知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素质水平的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并不相同,农村教师培训缺乏个性化的培训,培训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这样的培训忽视了农村教师原有的经验基础,忽视了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和个别差异,影响了教师多方面能力,尤其是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样的培训势必是低效的,难以发挥其作用。培训中受训者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主观愿望,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培训者缺乏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灌输依然是主要的受训模式,忽视了受训教师的特点,忽视了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忽视了受训者现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这一很好的教育资源,这种培训层次低、渠道少、形式单一,培训效果难以提高。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效性的外在因素
1.培训过程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教师培训缺乏科学的评价、监督和保障机制,缺乏适合农村教师的长期稳定的教师培训评估和监测体系,对培训者的从业资格、培训机构的合法性、培训的形式与内容、被培训者的实际收效等方面缺乏全程全员监督和评估,没有将监督机制落实到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身上。农村教师培训结束后没有由基层学校的领导、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受训教师进行真实而有效的考核,导致农村教师培训流于应付和走形式,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培训监督机制的作用,真正把教师培训工作做到实处。
2.参训农村教师无力负担高额参训经费
在“您参加培训,是否有困难”一题中,有228人回答“有”,占总人数的89%。在“如果有,您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可多选)”,有192人选择“需要自己交费”,占总人数的75%。可见目前农村教师培训仍需教师自己交费。我国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提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分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但是,我们知道,县财政收入对于农村教师培训经费难以承担,甚至根本发放不到农村学校。农村中小学自己创收的部分并不多,所以多数时候,谁去参加培训,培训经费由农村教师自己承担,因此由于培训费用问题,许多农村教师想参加培训提高自己,但无力承担高额的培训费用而作罢。培训费用影响了农村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影响培训的实效性。
[摘 要]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教育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力现状:教师教学能力整体不高,反思和研究能力不足,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可以提出教师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及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关键词]西部 校本研究 农村 中小学 教师 专业发展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教育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力量和主要参与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推手。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教学的成效,关系到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技能熟练、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教师的专业要持续发展,就要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寻找各种条件和机遇,探索发展的途径。西部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使用于教育的经费受到限制,这给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教师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研究,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开展校本研究,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能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往前发展。
一、校本研究的含义
所谓的校本,源自英语的“school-base”,意思是“以学校为根本”或“以学校为基础”。20世纪初,欧美的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探索解决学校教育实际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从最初一些学校的“小打小闹”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校本研究指以学校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基础,以学校主要负责人、教学人员为研究主体力量,针对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具体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其主要含义涉及for school(为了学校)、in school(在学校中)及based on school(基于学校)等三个层面。“为了学校”,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学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改革中所碰到的问题和挑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双重发展。“改进”是校本研究的主要特征,研究既要解决学校和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也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究的问题一般不涉及宏观问题,而是涉及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把具体问题的解决放在首位。强调从具体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把决策和理论体现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在学校中”指学校自身的问题由学校的人解决,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构成解决问题的主体力量,他们组成研究共同体,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因,寻求问题解决的渠道。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体验和观察研究活动的变化情况,以实践的方式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效度。“基于学校”的意思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切都以解决学校的问题为优秀,围绕学校具体问题开展,“组织的各种培训、开展的各种研究、设计的各门课程等,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许伟等,2009:34-35)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自身存在问题的研究,是一种以学校管理者、教师为研究优秀力量,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学校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为研究主体力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究的以学校和教师问题为研究基础的教育研究模式有着与专业研究工作者的教育科学研究不同的本质和特征。
二、校本研究对教师发展的促进
教师发展也称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所从事的学科及其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方面的发展,即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成长过程。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界加大了对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学者的关注,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话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所需的素质已不再是传统上学历层次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获取,而是教学能力与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实现的是由“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问题解决的一种校级课题研究活动,对促使学校问题的解决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一)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监控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方法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师激励评价能力、分析反馈能力,等等。”(贺永旺等,2011:15)校本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反思、研究和总结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提高的过程。在研究中教师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按新一轮课改要求,用新的理念和理论观点审视、评价和分析自己教学行为,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促使教师学习新理论,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校本研究要求教师带着有关案例问题,深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先进的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的理论学习旨在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学习的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愿望强烈,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研究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成效。
(三)促使教师研究解决问题,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校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学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及课题研究材料的撰写,这些工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论文是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最好的表现形式,课题研究材料是教育教学案例的一种升华,案例研究能给论文和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材料。校本研究使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育教学做到有机结合,促使教师拓宽研究的思路,开阔研究的视野,扩大研究的渠道,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解析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构成要素包括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评价能力及交往能力等,优秀要素是教学实施能力。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大都位于偏僻的乡镇,办学经费紧缺,教育发展困难,教学实施能力和教育研究的能力整体不高。不少教师教学思想保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安于现状。面对新课改,教学方法简单,没有创新精神。教学手段落后,无法较好地利用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能效。他们不写论文,不做课题研究,不知什么是科研,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总体说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体现在施教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技术手段运用能力等方面。
(一)教学能力整体不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受办学经费的限制,个人专业长期得不到发展,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主要表现为:教学选择能力不高,教学设计能力低下,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教学评价能力不强,教学创新能力不够。教师教学选择能力不高指的是在选择用于教学的资源时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选择教学的目标、合适的教材、有用的资料、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设计能力低下指教师不能根据选择的资源及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创设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采用有效的策略,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没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高,缺乏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缺乏课堂协调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不强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有限,评价方法较为简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够客观和恰当。教学创新能力不够指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保守,教学没能体现新课改要求,热衷使用老的方法,采用 “灌输式”、“教条式”等方式教学。
(二)反思和研究能力不足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较弱,不少教师的反思限于教育教学问题,方式较为简单。邓泽军教授做的调查发现,“53.7%的教师在遇到教育问题时趋向于与同事讨论,而查阅书籍报刊以及自己摸索这种内省式反思方式仅占14.4%和3.5%。”(邓泽军,2013:40-41)大多数教师不做教育教学研究,缺乏科研成果。邓泽军教授的调查还表明, “从未发表过论文和著作的教师比例占到了49.4%,其中38.8%的教师写过论文但未发表。”(邓泽军,2013:40-41)
(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不强
西部农村学校由于信息技术建设起步较晚,硬件设施配套不足,很多学校只配有一间多媒体教室,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识比较淡薄,有效运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邓泽军教授的调查表明,“西部农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电教设备的较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7.9%,而不太会用、从来不用、很少使用及学校没有的比例则高达54.5%。” (邓泽军,2013:41-42)
四、开展校本研究的策略
西部中小学教师能力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需要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方式,梳理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难题,从中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论题,探究问题解决的路径,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开展基于本校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使自身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研究的方向和合适的研究方式。
(一)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把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的一项研究活动,可以用“观察”、“反思”和“运用”等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研究的特点包括“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研究”三个方面。“为行动研究”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教学的实践者及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建构新的学术理论,其具有实用性和即时性。“在行动中研究”指的是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研究的环境就是研究者即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研究过程就是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研究者行动的表现。“由行动者研究”指的是研究的主体力量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研究的问题是学校特有的问题,属于个案研究。研究结果是解决问题,在小范围内有效,不值得推广运用。教师是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应认真梳理,从中选择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 (确定问题)、分析问题 (界定并诊断问题的初步原因)、拟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与实施计划、检验措施的有效性、依据效果修正原始计划、整理研究成果。行动研究能使教师能自觉地从事研究,培养教师感知问题的敏锐性,增强教师对学生需求的关注,随时收集资料并思考其意义,发展其在教育活动情景中分析、反思和决策的能力。
(二)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发掘隐含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解释、发现或揭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研究者既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记述者。如果叙述的内容是叙述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就可以被看作是叙事行动研究。这种研究方式旨在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者只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而事件的记述者由其他教师或教育研究者承担。这种研究方式常被专职的教育研究者所采用,通常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从教师的叙述中,或从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如备课本或工作日志)中分析和归纳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解释或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叙事研究的过程通常是:确定所探究教育现象之中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体―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编码并重新讲述故事―确定个体故事包含的主题或类属―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
(三)教学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case)指的是已发生的、真实的、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包含在内的典型性事件。教学案例则是对教学活动中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教学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和分析,其一般是课堂教学发生的真实故事,是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困惑所做的真实记录。其内涵包含五个层次:1.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不是虚构的。案例的撰写者为当事人或者直接的旁观者,其亲历事件的发生过程。2.所描述的事件或情境中包含有矛盾冲突和普遍性的疑难问题。3.反映的问题必须是典型性与普遍性问题。4.案例所描述的事件以及所反映的主题能给人们带来思考,给其他教师带来借鉴。5.案例的叙事性。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出来,或以理论逻辑的方式将事件概括出来。教学案例的结构: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教学中的某一现象即教学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讨论、查阅文献等分析和研究,以一定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是教师提升教学成效的一种方式,在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他人的教育教学进行剖析,也可以以“当事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享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析诊断问题并寻求对策,自觉调整、改进、完善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案例研究的步骤是:明确案例主题―精心设计―进入教学―反思教学―撰写案例―形成案例。
(四)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属于校级课题研究的范畴,与“学术派”的教育理论层面研究不同,它“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可以直接被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并取得实效”(徐世贵等,2011:25)。小课题的显著特点是研究的范围小,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短,用于研究的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其研究的问题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遇到的,可以是某个单元、某个环节的问题,也可以是某些现象、案例。课题的研究形式多样化,可以申报立项,也可以不申报立项。研究的内容和时间自主,研究什么、何时研究、如何研究由教师自主决定。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小组行为。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反思自身教学行为,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对各种疑惑进行研究。
小课题的研究方案:问题现状―成因解析―研究目的、内容与对象―研究时间―采取措施―成果预测―研究成员。
五、结束语
教育要发展,其根在改革。改革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没有改革,教育的发展就会停滞。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改革的优秀力量,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遇到不少困难,应在现有有限的条件下,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根据新一轮课改要求,立足本校问题实际,开展校本研究,以科研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摘 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待遇较低,培训机会少,知识老化快等。为此,应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队伍稳定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力度,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水平偏低
由于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任教,因此农村教师队伍大多是一些“民转公”的中老年教师,大部分人的第一学历仍以中师为主,大多数是通过函授等形式取得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在知识结构方面,农村教师知识更新缓慢,教育观念陈旧、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差,甚至汉语拼音也非常不标准,与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村教师队伍中的优秀青年教师容易流失,骨干力量不稳定。在较为偏远的教学点,教师结构容易出现断层。除教师缺乏以外,在专业结构上也不合理,普遍存在所教非所学的现象。传统学科如语文、数学等教师人数较多,但德育科目如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严重缺乏,有的农村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这几科甚至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往往由非专业教师代替甚至取消这些课程,因此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农村教师待遇较低
农村学校师生比普遍偏高于城区,因师生比高,教师的总体数量要比城市学校的少,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在一些农村教学点,由于学校规模小,学生少,只能采取撤并教学点的办法。教师在每周课时很多的情况下,面对的升学压力很大。农村教师的报酬、福利和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很难落实。农村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得到的回报比城区学校教师少得多。
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
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经费投入上向农村学校倾斜,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全面落实好国家规定的对农村、边远山区教师的津贴和补助,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标准,每月向农村教师发放农村教育岗位津贴、山区生活补助,让农村教师工资等于或高于同级的城里教师工资,让他们全心全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农村教师非常关注的职称评聘,要适当提高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向农村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师范类毕业生、城区学校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学校任教。要改善偏远、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
2.推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队伍稳定化发展
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帮助农村小学确定符合当地教师实际情况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明确重点研究对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行动方案。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要借助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坚持择优录用,把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凡在小学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应调整出教师队伍。选聘本地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回到家乡学校任教,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动员在外地工作的教师回原籍工作,从而有效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3.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
推进和落实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和校本研修工作,实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师德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完善的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快速走上制度化的轨道,充分调动农村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优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4.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到农村支教
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和送教下乡活动。教育部门每年挑选一批思想素质好、教学业务精湛的县城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送教的教师必须带一到两名“徒弟”,并作专题讲座,开公开课,随时接受农村学校的教师听课,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送教教师的作用。支教送教可在每学期利用周六时间,以教研活动的方式,在半天或一天的时间里,说课、开课、评课,互相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这样的活动,又省钱、省时,受益面广,肯定会深受农村教师的欢迎。
5.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利用政策上的倾斜,提高到农村工作的优秀人才的待遇,让农村教育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设立乡村优秀教师专项奖,抓好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表彰奖励以及配套激励措施,对在农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在职称评聘中,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以稳定农村骨干教师队伍;推进农村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加快制定符合农村小学校实际的岗位设置办法和竞争上岗办法,积极推行人员聘用制和校长聘任制,改变和完善农村学校的管理和用人机制,按照资格准入、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任)制度。
总之,农村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导学育人的施展舞台,更是实现教师本人成长发展尤其是专业成长的实战阵地,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需求,不断完善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机制,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让教师在学校成长中成就自我,获得精神满足感,享受职业自豪感。要不断引导教师建立个人发展愿景,帮助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让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组织的共同愿景,激励自我发展。只有这样,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才不会落空。
(作者单位:1.蛟河市河南街池水九年制学校;2.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老城镇小学)
摘 要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者,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也即我们所谓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管理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影响到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现。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素质、结构、保障机制、教师压力以及教师队伍稳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 中小学 教师 原因 对策
1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工作较为固定,他们一般会长期在一所学校任教,缺乏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机会。由于受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不足的影响,农村有潜力的教师或是教学成绩较好的教师也没有办法接受专业的培训,导致他们的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教学方法无法得到改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由于无法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使其教学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调查显示,在农村,某些教师文凭较低,其专业水平达不到教师的学历要求。再加上培训力度不够,他们的教学水平也只能停留在原来的程度上,止步不前。就算有些教师学历达到了要求,他们的教学能力也与自身的学历水平存在较大的落差,无法学以致用。由此不难看出,培训力度不够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
1.2结构性矛盾突出
首先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总量虽超编,但在结构上,农村中小学普遍缺少计算机、心理辅导等学科的教师,而语文、政治等学科教师富余,因此众多学校不得不删减计算机等非考试科目;小学阶段,音乐、外语、美术教师奇缺,为了开全学科,只能让其它专业的教师兼任。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的产生:一是有些课程因为缺乏专业教师无法正常开设。以山东省某县为例,由于缺乏计算机教师,全县72所中小学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二是有些教师教非所学。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老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老化现象更为严重,40岁以上占50%以上。
1.3农村教师工资待遇较低,保障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下大力气基本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工资发放问题。但是,与城镇教师相比,身在艰苦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收入明显偏低。很多学校班主任津贴执行的是80年代的标准,有些地方甚至存在克扣教师工资、津贴的现象。教师为农村教育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他们的付出与收获并不成正比。除此之外,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差,保障机制也不健全。
2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2.1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经费紧张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和教师素质提高的关键。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农村教育所必需的经费基础上,努力拓宽渠道,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保证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建立经费分摊机制,明确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承担的费用项目或比例,运用制度化的手段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对工作在农村的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待遇。对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根据其任教年限和工作业绩实现梯度工资,使那些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长期扎根农村学校;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对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
2.2多措并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单位都应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把教师培训工作列入本级政府、本部门、本单位教育事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培训教师。二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培训能力,提高办学效益。三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学校,应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和深造,并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四是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
2.3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及时淘汰不合格教师
建立教师的退出机制,即定期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考察,让不适合从事教师这个行业的人退出,这样可避免一些教育悲剧产生。教师的退出机制不仅要考虑教师的能力水平,更要考虑教师的师德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重视,这是从宏观层面的一个概括。但具体到教育下面的子系统不难发现,我国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选择教育问题――农村小学教师普通话问题为切入口,从而分析此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并理清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有效解决农村小学教师普通话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普通话;学生
一、农村小学教师普通话问题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
1、不利于学生学习进步,影响学业进度。
就笔者走访学校(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调查了解,学校里的老师大多为本地人,且出身于农村,有的老师是在代课多年后取得教师资格证,进而转为正式老师。所以这些老师虽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自身的专业化程度是不够的。有的老师在上课时直接使用当地方言,有的则使用带方言的普通话。根据有关法规,小学生界定为6-12岁的儿童,老师快速的语言转换会给小学生造成语言混淆,而且一天下来小学生要上7节课。试想如果这几位代课老师在上课时使用的语言不同,小学生在转换过程中花费的这段时间就不能专心学习,久而久之学生接受的都是零散的知识,而不是全面系统的知识。这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进步。此外,农村小学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容易使学生习惯听方言或半方言半普通话来上课,而讨厌完全普通话上课。这样一来,到完全用普通话上课的老师讲课时,学生易产生厌学或听不懂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到学生自身在这一科目上的学习进步,还会影响这门课及学生的整个学业进步。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2、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产生自卑情绪
农村小学教师普通话的规范程度除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外,还间接的引发学生心理问题。虽然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大体一致,但个体间的差异性也会使儿童间的发展不同。这就容易在儿童间产生不同领域的优劣。比如:在小学阶段,男生擅长数学,而女生擅长语文;有的儿童具有语言天赋,而有的儿童不具有。下面为一位产生了自卑心理学生的小案例记录。
小案例:二年级学生彤彤由于上学以来受老师普通话问题的影响,很多拼音的发音像老师一样带有方言味道。妈妈多次想纠正她的读法,但彤彤坚持她是对的,因为在心里她认为老师就是正确的。这个观念已根深蒂固。后来换了一位新老师,这位新老师普通话很流利,但对于习惯了听半方言办普通话上课的彤彤,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她回家向妈妈反应听不懂这位普通话流利老师的课。彤彤妈妈到学校了解后,知道彤彤语文成绩下降的厉害,且不敢在课上读课文,讲普通话。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玩,不愿意和语文成绩好且普通话流利的同学接触。
不难发现,案例中的彤彤已经产生了自卑心理。老师的不良言行举止带来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哪怕你不标准的语言也会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危害。
二、农村小学教师普通话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相关部门对教师的监督考核制度不过关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与外界交流联系不便。学校环境也比较艰苦,很多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地区岗位,只有很少一部分或当地人愿意坚守。这令相关部门因学校教师资源不够而发愁。于是,相关部门放松了对愿意留在农村学校的老师的考核。有的只要持有高校毕业证或具有从事教学工作经验,相关部门都愿意接受。然后这类教师在坚守岗位的同时再考取教师资格证,最后再转正成为学校正式教师。还有的学校只重视老师的教学成果,即实施终结性评价,而忽视教师其他方面的考核。比如普通话。这样的监督考核制度不得不让人担心。
2、教师抵御能力差,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
农村当地人们的文化程度低,相应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就不同。有的地区的人们有自己的民族信仰,甚至反对孩子们进入学校。很多人对孩子的学习也不关心,意识不到父母该扮演的教育辅助角色,而是相信命运。孩子学习不好是孩子的命,也就不去找原因更别提帮助孩子提高学习了。这样的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减少了来自父母施加的压力,再加上本身抵御能力差,对孩子的学习更多的归因于其他原因而不是自己。此外,在施教中,发现用方言或半方言半普通话方式上课学生更容易接收后。为了年终考核,在教学中遗忘了国家规定“在学校请将普通话”。有的老师还看到或听到其他老师用方言,自己也学起来。最后普通话问题在整个学校都泛滥起来。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师普通话问题得几点建议
1、改善相关部门对农村小学教师的监督考核机制
农村有关教育部门应意识到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要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打好基础,施教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质的影响。所以,农村教育部门就应该认清并接受本地区的劣势――教师稀缺。只有认清了本质原因才能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就因为教师稀缺更应该把这些教师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各自优势,使之成为农村教育系统中一股强大力量。所以,在监督考核时不仅不能因为教师稀缺而放松自己的职责,更应因为教师稀缺而加强监督考核。农村小学教师的进步需要相关部门的强有力监督和考核。所以,在农村小学教师获取资格许可证时,有关部门要认真考察教师各方面,尤其是普通话能力,争取把恶瘤在源头上毁灭。在对在职教师进行教学考核时,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影响教学的方方面面重视起来,才能使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2、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教师自身的进步和完善又将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产生影响。所以,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刻不容缓。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的自我完善能力才能得到加强。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才会更加严厉。最终作用到平日里的教学工作中表现为能够使用规范文明的普通话。对学习普通话的学生更加关心。努力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在“上施下效”的观念中感染学生正确使用普通话。
【摘要】针对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确立了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模式、内容、评价的一套运行模式,希望对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技能培训;信息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显然,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作为教学前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信息素养亦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一、任务驱动,学用结合的培训模式
对教师培训也讲究“任务驱动”。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员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强调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员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来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具体的做法是:
1.划分小组,明确各自职责。
为了培养学员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根据学员已有的技术水平与各人的特长将分成组,并在开班典礼上宣布:如果小组中任何一位学员无法通过最终考核,则该小组的所有组员均不能通过考核。对各组任命小组长,由小组长进行统筹与分工,由班长对此统一进行登记,记入考核成绩。
2.明确任务,激发学习动机。
学员们初进实验室时,放在他们面前的是“裸机”以及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系统。培训结束后,每组完成一个教学设计和课件,并借班上一节课,课后指导教师与其它组进行评价,提出改进见意。
3.开设课程,学员自愿参加。
按教学计划开足课程,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如果自己认为能通过最终考核还可以申请免修。
4.团结协作,以交流促提高。
听完一门课程后,各小组可以一起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组内、组与组之间都允许进行充分的交流,授课的教师也一起参与讨论,以及时解决学员的问题,直到每位学员完成任务为止。通过这种交流与碰撞,学员迅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同时,他们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三个人一起学比一个人学要快;三个人一起做一件事情比一个人做要方便。
5.逐一严格考核,巩固学习成果。
修完一门课程后,就对全体学员进行逐一考核,如小组内一人考核不过关,该小组则全体不及格,需重新学习。
二、具体学科任务驱动的行动研究培训模式
将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教学思想以及学科知识的培训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把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和革新教师的教学思想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独提高信息技术。就可开始一边学习信息技术,一边应用信息技术(即“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再不断发现不足,逐渐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课题组要根据受训教师对信息技术技能与应用的当前需求与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些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教学任务或学科主题,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实际问题+自主探索+专家引导=具体学科任务驱动的行动研究。具体的做法是:
1.按学科特点,讲授相关软件。
如语文:声音编辑软件、影视编辑软件、汉字转拼音、学科符号王。数学:声音编辑软件、影视编辑软件、几何画板、学科符号王。英语:声音编辑软件、影视编辑软件、学科符号王。
2.培训者设计一些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教学任务或学科主题。
培训者要深入了解受训者的教学问题与需求,这是设计合适任务的前提与关键,针对性不强的任务设计不能引起受训教师的兴趣,也无法提高受训者的实际能力,更不能解决受训者的实际问题,所以,培训者与受训教师的协作与交流是必要的。具体任务的设计可以借鉴Intel公司正在推广的“Intel未来教育”培训时的任务设计方法:“Intel未来教育”培训时不寻求给受训教师很多时间的计算机技能训练,而是强调一种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资源与过程进行设计的方法,并在具体任务中来消化这种方法,从培训一开始就要求受训教师以本学科内容为优秀,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并解决一个自身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问题。
3.受训教师在网络上收集相关资料,互相交流完成教学设计。
接受任务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授课的教师也一起参与讨论,以及时解决学员的问题,直到每位学员完成任务为止。通过这种交流与碰撞,学员迅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4.逐一考核,巩固学习成果。
所有课程修完以后,对全体学员进行逐一考核。考核方法可多种,如写一份教学设计、完成一件课的课件、上一节信息技术的示范课、对培训的反思等。
三、研修一体化的渐进式网络教学模式
培训形式包括讲授、自学与讨论、做中学活动。教师每2周集中培训1天,时间为10周108学时。在两次集中培训之间布置辐射和课堂实践的后续活动,通过网络为后续活动提供在线课程和课程资源来支持学员的学习。应用网络作为交互工具,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的全部活动在网上,并开辟专题论坛。培训还强调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的课件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把教师培训、教师研究和开发优质课程资源三者结合,形成基于网络的新型专业发展模式。培训大致通过以下步骤来展开:
1.确定培训主题。
我们基本上每月安排一个培训主题,并在学科网站的论坛上进行公布,一个月的培训活动就围绕该主题展开。
2.组织理论学习。
为每一个专题收集相应的理论资料,通过E-mail分发给每一位参训教师,要求他们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对资料进行全面的预学。
3.设计教学片段。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要求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结合所学理论对指定的教学内容设计两个以上的教学片段,到网站的“网上教研”论坛中。教师们可以在论坛中对各种教学片段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网上交流氛围。
4.组织教学实践。
在前面的基础上推选出两位教师,选择同样的教学内容,结合研究专题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所有的教师集中观摩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并用摄像机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5.网上交流。
由于交互式评课的时间非常有限,交流不一定能深入,发言的面也不一定广泛,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网上教研”论坛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每次进行交互式评课后发起有关专题研究的讨论,组织学科教师在论坛里进行充分深入的交流。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网上教研,既加深了对各个专题的认识,又慢慢养成了勤于思考、敢于辩论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每位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以课研究驱动学习的自主探究模式
要求教师花大量时间去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参加报告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深化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开展课题研究,让教师带着“任务”去驱动“学习”,可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多媒体教学的各种方法。实行“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最好办法。大致通过以下步骤来展开:
1.课题组确定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方面的课题。
2.课题立项后,有的放矢地对立项课题的研究者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方法的专题培训。
3.个别辅导或在论坛、网站上答疑,解决、指导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在课题结题时,评出“精品课题”和“示范课题”,这样力图“以点带面”,以对立项课题的培训和支持带动全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工作的发展。
根据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教育局2014年教师培训工作的安排,于2014年7月2日―5日举办全县首届村级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我们聆听了五堂精彩的讲座、四堂观摩课,内容丰富,收益很大。我们认为这次培训,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色。
一、 培训方案设计合理
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立足岗位,注重实践,开展以“上好课”为主题的研修活动。通过集中培训,专家引领等活动学用相结合,提升教师教学行为,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培训,使教师在思想政治、师德修养、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等方面得到教育和提高,逐步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采用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等培训形式。培训课程安排见下表:
二、 县教育局重视
分管师训杜局长亲临课堂指导,教育局师训站田站长,在安排今年培训工作时,考虑村小大多承担小学中中段教育任务,在孩子“教育起点”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再三斟酌此项目培训,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我们想办好村小是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部分,是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重点倾斜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工程大力推进。
农村村小是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是托起农村孩子未来的脊梁,是建设新农村、富民兴麻的重要板块,是全面提高我县教育整体水平的基础,必须抓好簿弱环节,也是县教育局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愿望工作的着力点。我们一定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用智用力办好每一所农村村小,让“山梁上的太阳”更灿烂、更耀眼。因此开设村级小学教师培训是非常必要,也是及时的。
三、 乡(镇)学校领导重视
本次参加培训的是按照教育局发放人才津贴500~700元的教师,对其进行培训,报名时,有的学校让年龄大,接近退休的不参加学习,还有部分教师学习积极,为争学分,踊跃参加,共有228人参加培训学习,各学校领导重视,郭公坪小学李云松校长亲自到报到地点,查看报到人数,并及时通知,全部到位。绿溪口小学有30多人参加,学校无一缺席,石羊哨张曦辉校长,江口滕建元校长亲自通知,谭家寨小学舒校长还亲自带队报名参加学习。这是学校领导重视村级教师培训的结果,这种学习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提倡和学习。
四、 兄弟学校支持
本次培训,租用一中场地,不收场地费,听说是村小教师培训,他们安排专人送水,专人打扫卫生。临时调整场地,都安排工作人员到位,郑洲主任亲自扛水到课堂。锦江小学、富洲学校,在安排培训计划时,学校校长非常乐意承担教学任务,锦小的黄校长非常支持,富洲龙校长当时教育局正在检查,张校长、谭主任满口答应,张校长亲自给龙校长汇报,他们都非常支持这次培训工作。
四位教师上的四堂观摩课,她们都非常乐意接受教学任务,认真准备,钻研教材,学习教法,加班加点,不计报酬,特别是黄霞老师,先准备上作文课,后改为上语文课,加班到深夜,没有一点怨言,她们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认真上好这四堂课,对我们启发很深,受到村小老师的高度评价,是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学习的样板。
五、 承办校重视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在管理人员配备上,由兰绍平教授担任主帅,团队教师也尽心尽力,中午不休息。在授课教师安排上,虽然没有请专家,但都是我们的“土专家”,他们是教研员、一线教师,有自己特色和风格。在时间的安排上,尽可能短些,因为天气炎热,碰巧的是这几天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时间。我们尽可能做好服务工作。评选优秀学员,全体学员都非常优秀,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听课,认真记成绩,出勤率高,但缺乏较好的评价标准,由各学校推荐、培训部审核,学校批准,进行表彰。另外,由于时间短,人多,没有成立班委会,没有照相等工作,是我们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六、 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高
学员都是村小教师,个别是中心完小的。学习态度端正,按时签到,做到有事请假。学习积极性高,每天早上有7∶00到学校的,中午12∶30到教室,下午14∶00基本到齐。学习能力很强,独立撰写学习心得。重视学习过程,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发言。组织纪律性强,从第一天讲了培训要求,大家都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课间纪律。提供了交流平台,积极发言,胡书刚、黄芬等人交流有观点、有深度。能克服重重困难,有的带病坚持培训,黄双小学黄煌,做了胆结石手术,没有拆线,仍然坚持参加学习,文昌阁小学陆小舟,夫妻俩参加学习,还要照顾瘫痪的父亲,没有缺席一天,有的要克服洪水阻碍,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七、 提出几点希望
明确责任和角色,站好最后一班岗,认真铺好“最后一公里路”,你们是村小建设的参谋,课改的排头兵、推动者。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敢于闯实践,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经常学习,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更有利于促进村小课改,促进教师成长,虽然我们要求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更要讲究学习方法,珍惜学习效果,应用于学习成果,指导自己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研究从身边做起,从自己的教学实践遇到的问题做起,想办法解决好问题,提升理论素养,推广成果,就是我们最好的培训成果,每所村小人少,你就是校长、导师、教授多种角色,要扎实做好研究工作,树立好8种科研意识,具备8种科研能力,展现8种科研作风,准备4种科研精神。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信心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坚强推动力和取得成绩的关键要素,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建立新的奋斗标杆,给自己提出新要求,在教书育人的宏伟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我县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要进一步更新思维,勇于改革,在新课改征程中,不断学习,创新教学模式,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投身到麻阳课改大潮中,以新的理念、新的角度、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村小校长),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将新的理念和实践,例证指导我们课改工作,不断彰显自己的教学、管理特色,努力造就好优秀、合格的人民教师,优秀的教改教学专家。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时时做表率,在学生面前是“严师慈母”,在家长面前是“最可信赖的人”,在社会上是“最文明群体形象”,展示坦城向上、阳光的精神风貌,视“道德、授业、奉献”为己任;视“正己、爱生、敬业”为天职;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的大事,是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可靠保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教师阶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让我们强化师德,铸造师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师德春风永放光彩,照亮着我们美丽的人生、光辉的人生。
(作者单位: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农村小学正处在教师老龄化、多数教师面临退休的时期。近几年政府正加大力度招聘教师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但如何让这些中青年教师在农村扎根,是摆在现阶段的一个首要任务。 阅读完贵刊(2014.4:《给农村教师一个坚守的理由》)感想很多。“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的优秀在教师。”这口号喊了好多年,谁都明白,农村小学为什么就留不住人?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现阶段农村教师的状况。
现状:
教师工资低、定级难。农村教师工资比城市教师工资低一半,许多老师还要给学生添补点学习用品。都在一个环境里生活,相比之下,生活质量的差距就很明显了。城市教师(包括县城)定级要比农村教师容易得多。很多条文规定不合理,把农村教师排除在外。例如:定小学超高教师,要有论文在刊物上发表;要有二次市级科研立项并结项。农村教师一天7节课,有6节都是班主任的,批作业都要拿回家,连起码的业务进修时间都没有,哪有精力搞科研?也缺乏必要的指导。就这一条,对农村教师来说,无疑是关闭了定超高的大门。虽然各级主管部门多次下文件要求定级向农村教师倾斜,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做到。
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师没有发展空间。 农村学校现有的校舍,80%都是八九十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盖的校舍,当时由于资金紧张,工期短,房舍质量普遍不合格。经过二十多年的风吹雨淋,大部分都须要维修,现在勉强能住。不能给教师提供住宿。新分配的教师,没房子住,没地方吃饭,能安心工作吗?去年我镇新分了4名教师,工作需要,分到村小二名。由于学校不能提供食宿,新教师不得不每月花500元在农民家吃住。刚毕业的大学生过不惯这苦日子,今年都调走了。前几年虽然安装了远程教育,但由于缺少懂微机的教师,农村小学的远程教育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电脑每校有一台,还不能上网;农村小学原来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民办教师转正的,知识基础偏低,年龄偏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根本没有能力辅导中青年教师;另外,农村小学经费紧张,有的小学连办公用品都置办不齐,更不用说出经费让教师外出学习。每年去县里参加一次听课就很不错了。与城市教师比,新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很少,学校根本提供不出有利于年轻教师成长的平台。自身发展缓慢,成为名优教师的机率几乎是零。
农村教师找对象难,成为制约扎根农村教育的又一因素。从近几年新招的小学教师来看,基本上都是未成家的女教师,年龄都在24~30岁之间,正是谈婚论嫁的时候。农村男青年教师没有,有工作的男青年更是稀有“动物”,想找一个合适的青年伴侣,连人选都没有。为了终身大事,女教师就得想办法往城里调动。有的则直接考公务员,跳槽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自身的生活要有保证。鸟择良木而栖,物质生活清贫,精神生活又得不到保证,农村学校有什么理由让青年教师坚守?眼下农村教师的平均年龄大约在55岁左右,都要到退休年龄了,如果不解决好农村中青年教师扎根的问题,就是招聘再多的教师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工作不到两年都走了,将来农村小学将面临无教师的尴尬局面,我们又拿什么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办法:
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使城乡教师同工同酬。政府在财政投入上,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偏远农村教育应当予以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和管理,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贴标准,帮助扎根边远农村的教师解除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使农村教师工资赶、超城市教师,使他们感到在乡下从教不吃亏,有奔头。以此增强农村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做到“待遇留人”。
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予以大力支持,培养优秀师资。开展村小、教学点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城乡校际间纵横双向交流,以强扶弱,城区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要送到村小。多创造机会让农村教师学习,让他们也能成为名优教师。
在职称评定、晋级以及评优评先等方面应当向农村教师倾斜。在职称名额的分配中对农村教师要加大比重,要和城市教师占一样的比例。特别是那些在农村小学工作20年以上的师范生,凡基本符合条件的应关爱三分,“一路绿灯”。让新教师看到希望。
定向招收一定比例的男教师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小学教师女性化,在城市引起重视,但农村小学缺少男教师,就会给农村教育带来诸多不便。农村小学学额少,不可能配备校工,很多体力活也需要男教师去做。有了男教师,还能给女教师成家增加机会。如果夫妻俩都是小学教师,那么就会一辈子扎根农村教育。
“城市的孩子现在都有游泳池、塑胶跑道了,农村学校的孩子连操场都没有。这样的反差不得不使我们的政府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迅速提升薄弱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困难地区农村的教育。”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说:“有一些教学点的学生只有几名。我们对这样的教学点提出了一项政策,就是不足100人的按照100人来核拨经费,确保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只有改善了教育,才能出人才,才能更好地建设家乡。”我们期待着政策早点得到落实。
农村空气清新,没有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生活水平再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有更多的有志青年从事农村的教育事业,扎根农村,农村教育就有希望!
(作者单位:木兰县大贵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