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8 10:2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美术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部分,其训练的一开始就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上。应将素描训练看作是人的知觉训练、情感训练、社会人的精神表达式。
【关键词】素描教学 多样性 造型 本质
今天的造型艺术,以其多元的视觉形态冲击着我们的眼睛,令我们的视觉神经得不到片刻的休息。绘画、摄影、多媒体、电影、建筑、雕塑、装置、服装、表演、行为艺术等使造型艺术世界不断扩大蔓延,甚至无法定义。
艺术永远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不可否认西方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那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历史,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观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所以,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一、素描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我们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古典艺术是在封建制度下形成的,艺术家是为皇帝或上帝服务的,那时的艺术家一定有宗教情感,几代人为表达一种情感锤炼一种样式,虔诚得并不认为自己所做就是艺术。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人对客观世界及对人自身的不断认识,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艺术家发现了潜藏在生命里自由的欲望以及发现与创造的欢乐,造型艺术再也不仅仅是宗教的图解和宫廷的装饰了,要求艺术和科学并列,造型艺术和音乐、文学是同样崇高的艺术形式。进入现代社会,艺术家要通过艺术表现自我,艺术的精神在于创造,而当“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当代西方艺术形式的丰富让长期饱受封建意识压抑的人们就不能完全理解了。
素描的多样性是在人的认识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是在尊重个体人的创造才使素描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我们的教学,是以培养健康的人为前提的。尊重每一个人,发现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是教育者的责任。其实“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存在,我认为仍然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
由此看来,素描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素描教学的内容应更宽泛些,素描不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训练,也应是思想与观念培养。
二、基础教学素描的作用
素描是思想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克利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就说明了这样一个涵义。我们看到历史上中外艺术家的素描杰作,无一不反映了大师的思想及独特的看法。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鲁本斯、伦勃朗直至印象派之前的古典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大都要先画素描草图进行构思,即使现代艺术家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也同样是利用素描的方式在思考。因为素描是如此的简便而直接。
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由艺术形式决定的,单一的素描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问题。而且,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的素描形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各有不同。
素描是要解决造型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如在一些新的媒体造型艺术中素描仅是一些辅助手段而已,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素描“造型”能力。
各类造型艺术对素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建筑设计艺术与纯绘画艺术对素描训练的要求就不同。建筑设计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学技术手段,侧重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性视觉需求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在素描训练上更注重理解与分析,对形体的比例、透视、空间尤其是对比例、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似乎更重要。比如包浩斯的基础课程设置:约翰·伊顿与莫霍利的基础教学就是一个重内在精神冥想,另一个则重实用技术的规范与秩序的代表。 由于艺术观念的不同也决定了素描形式的不一样。中国古代论画有“得意忘形”“以形写神”之说,东坡云:“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而西方古典艺术家们为了“形似”却发现了解剖与透视原理。具象写实的画家与抽象表现的画家其素描的表现如此不同,都是因为观念影响了他的表达方式。
素描是一种思维方式,音乐是一种思维方式,区别文学与哲学是因为她们不是用文字语言去思考,而是用独特的语言方式——视觉的或听觉的图像和声音去思考。
素描是视觉的,是看法,也是技术方法。有什么看法就有什么样的技术方法,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没有焦点透视,中国画家在画一幅画时不必站在固定的一点对景写生,所谓“搜尽奇峰打腹稿”,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三远法”;而西方的风景画一定是固定的视点、固定的光线,即使不是对景写生也要运用严格的焦点透视法则和具体的光线效果。最初西方艺术的透视法、光影法传入我国是不被接受的,因为人们的习惯看法被改变了。
素描不仅是思想,还是一种技术。因为艺术的“术”字就不能回避技术问题。中国画讲笔墨技巧,近千年的锤炼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表现技术:勾、勒、皴、擦、染、点……在国门被打开之前,人们觉得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后的观念变化是看到了世界的模样,是“科学”影响了我们的看法。这时的我们想画一张看上去“正确”的素描,还需要学习相应的解剖与透视知识以及光影变化的规律等技术手段。
素描教学技术训练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这个技术训练要有相应的思想观念作指导。
艺术院校设置造型艺术基础课由三部分组成。即素描、色彩及工具材料的应用。这三部分既有分工也有联系,是一个整体的三个方面不可或缺。素描训练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色彩的感觉;同样色彩训练也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素描的认识;而工具材料就是一切艺术创造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选择工具材料是观念的问题,而熟悉工具材料就是个技术性问题。素描训练在对“造型”的把握过程中,技术问题就摆到了前面。
任何一种形式观念的素描都离不开可视的媒介载体——材料与图形。材料是平面的或立体的,有色或无色的纸或其它质地的基底,图形是铅笔、粉笔或墨水的痕迹等等,这些材料组合本身就有技术含量。想画得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相应的技术和知识是必备的。构图、形体与空间、画面整体感的控制,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的处理,解剖知识、透视规律的运用等等。由于专业的不同所需技术手段亦有所侧重,但在传达对形体的感觉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手段是丰富的,需要我们去感受去发现。不能否认,有时对技术的探求也会带来观念的变化。
即便如此,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部分,其训练的一开始就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上。将素描训练看作是人的知觉训练、情感训练、社会人的精神表达式。我们知道没有感觉就没有艺术,丰富而敏锐的感觉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因此,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教学应以开启发掘学生天性为己任,发现学生不同的视知觉感受能力及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辅以相应的造型技术语言以建立起公共勾通能力,这才是素描教学应起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出素描教学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基础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对美术教育的从业人员,无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都有了新的要求。论文主要就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探索,提出了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培养方案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现状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提供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然而,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状况与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随着社会的全面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美术教育的形式与方式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虽然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相应改革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的人才要求。通过研究发现,当下高职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1重理论轻技能
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体系架构,大多沿袭或参照本科专业的体系架构:过于偏重人才对学术的研究培养。然而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更多地考虑培养毕业生对岗位技能的熟悉度和提高人才的职业素养。
1.2重整体轻个性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深陷就业率的泥潭,这一条体制内对院校的评价标准,导致了高职院校面对人才的培养时,更多地考虑“量产化”:针对单一的中小学教师岗位“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偏离“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方针。因此,当前高职美术教育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富含创造力的时代教育工作者。
2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的前提思考
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中发现,我国在校美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难以弄清的疑问,诸如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假如不当美术老师我还能干什么等;同样的,毕业生也存在着这类问题的后续问题:比如,为什么明明我的就业和专业对口了,却感觉学过的知识对工作上的很多问题帮助不大甚至是感到没学过这类知识?因此,笔者提出: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的前提思考,应当从岗位能力需求与职业生涯素养两方面出发。让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就清楚如何才能更好地就业和就业之后如何才能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3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一专多能的制定纲领
一专多能,就是指人才在多方面都有一定能力,而且在某一具体的方面能做到出类拔萃。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岗位都出现了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新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技能[1]。当今社会,一方面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人才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导致本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压力不断提高,专一能力的人才往往难以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同时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又面临着行业竞争激烈、用人成本不断高涨的时代问题,它们对于一专多长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4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知识、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的设定方针
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应当在大学阶段,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学习任务,才能从容面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挑战。
4.1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
知识,于社会来说就是生产力,于个人来讲,就是成功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言。
4.2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
社会工作岗位总是相对有限的,对以就业或创业为目标的大学生来说,自然是僧多而粥少。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岗位,它必定是通过毕业生自己的努力争来的。那么,对于一个在企业面前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于岗位的竞争力是十分欠缺的。因此,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是毕业生面对就业时提升自我竞争力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4.3打下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
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教育改革,而改革的优秀一直都是围绕着“素质”一词来展开,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大学生在经历了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之后,在社会素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却仍然存在着许多概而不全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未曾经历过的职场生涯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把成长过程中养成的素质转化成为有利于往后职业生涯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得今后面对社会生活时更加从容,却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
5课程体系架构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架构方式,都借鉴于传统高职专业课程的普遍架构方式,即:课程总体结构=基本素质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及身心素质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与顶岗实训课程。笔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体会,在此对职业能力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模块展开描述。
5.1职业能力课程
目前国内经济的区域性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架构职业能力课程必须针对毕业生的人才市场流向进行分析研究。各地方的人才需求不同,对职业能力的侧重点就应当从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行选择。同时,因为当前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特点,所以还需要从一专多能这点来思考课程架构,力求毕业生在专“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还具备能胜任两到三个其他的工作岗位的能力。总结以上分析,职业能力课程可从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架构:第一,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第二,职业专门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是形成本专业特有优秀能力的关键课程。第三,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是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设置的模块化课程,是职业专门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
5.2实践教学课程
在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分三种类型,即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与顶岗实训,三者实现层次化的实践教学过程:一体化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这类课程都在实训室或者机房中完成教学工作,主要实践任务是验证性实践教学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实际项目课程:这类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力求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顶岗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短期的体验式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是最后的教学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工作。
6教学进程整体设计
在教学进程设计时,应注重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关联性。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和其他艺术类课程一样,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具有很强的承前启后的递进式特征。传统的整体设计方法一般采用5+1的模式,即前面五学期在校学习理论和技能,最后一学期则安排单位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在这里,笔者有鉴于职业技能学习的实操性为重的特点,提出一个新的模式:2+0.5+2+0.5模式,即入学两学期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第三学期用半学期参加岗位见习+接下来两学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最后的半学期顶岗实习。这一模式的优点是两个“0.5”的安排:第一个0.5学期的见习,更有利于学生对岗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能对接下来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有更清晰的认知;第二个0.5,即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可更有利于毕业生从校园走向企业的过渡。职业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满足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往往受到社会人才需求的映射,因此只有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作者:庄福鹏 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一、当前幼师专业学生现状
中专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文化课相比基础知识明显不扎实,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数学、物理、外语这些科目。而美术不等同于绘画,尤其是幼师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繁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如何做好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工作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生,而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育生,还要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这些呢?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美术课与其他文化课一样,教学中教师也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即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尽量生动化、通俗化、口语化。在讲解美术理论知识时,教师要避免太专业化的术语,而应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美术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乐曲,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轻松掌握美术知识,提升审美能力。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幼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对幼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师专业教师要想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能力也不能单单局限于美术自身,还应广泛涉猎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工作。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
幼师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除了传授基本的美术技能外,其他方面都应让学生去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加强美术欣赏教学
教师要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了解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思想,再通过讨论、比较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见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表象渐渐探究其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美,提升审美能力。
三、总结
总之,幼师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工作并不简单,我们只有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出适应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作者:郭屹梅 单位:石家庄市学前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从我院的学生方面来看,他们对美术课不重视,艺术感觉迟钝,尤其网络等一些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比如在服装的标新立异等审美让他们没有一个美与丑的标准,没有对色彩的理性认知。这些学生进入学校后,面对美术课就产生了困惑与茫然。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在十八、九岁,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阶段,学习中经常出现情绪的反复波动。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美术教学。
一、解决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的问题,通过在教学的不断摸索中,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措施。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绘画基础,因对专业的不明确或择业需要才选择本专业,面对美术课,他们有的新奇、有的不知所措。作为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学习目的:美术课是设计课的基础以及二者的密切关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点应在课前首先提出并提供详实的举证。第二,美术学习的关键在于把握造型与色彩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这些技能。因我们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美术课时较少,所以要调整课程内容。在教学上,要简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少而精。让学生掌握关键技法并对学生强化练习,以加深熟练掌握技法的程度。第三,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创造力普遍不足,尤其对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影响更为重大。应试教育的最大弱点,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框架内进行死记硬背地学习,比较呆板,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展示设计专业需要人的创造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成了职业学校展示设计专业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个任务又落在了美术课中。美术课不仅要学习绘画的表现技法,还要激发想象力,为设计打基础。这就需要知识面的拓宽,需要触类旁通的比较,可以通过一些知识讲座,将音乐、舞蹈、建筑等赏析特点介绍给学生,形成艺术形式的互比,提供想象的实例,为设计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样,想象———归纳———创作设计,这条学习脉络就显现出来了。通过艺术专题的讲座,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是强化美术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实践,诱导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把几样独立的物体进行组合,指导学生如何视其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美术课中想象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也是归纳的一种方式。
二、增加实践教学,改进职业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我院展示设计专业在美术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我院的展示设计教研室,既有擅于应用的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活动;又有从事理论研究的高素质教师,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双师型”团队。展示设计领域瞬息万变,教师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想都会在课堂中逐步渗透给学生。因此,不断提高教师修养和业务能力是培养教师业务能力并提高层次的大事。此外,本专业的实践能力也相当重要。展示设计是一个商业化的行动,必须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并要根据对方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符合生产、推广或传播要求的作品。专业教师必须参与社会上的设计活动,甚至在设计公司兼任一定的工作职务,这样才会不被瞬息万变的时代所淘汰。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职业类学校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有了实践,才会避免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随着计算机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图像、应用设计、应用教学等软件的开发利用,也给美术教学带来了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上实现新突破的契机。我认为实践教学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我院展示设计专业现在拥有写生画室、喷绘室、电脑机房、制作室等一系列专业方面的工作室,增添省时省力的机械设备,使教师和学生从耗时耗力的手工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维和创造,还可以成立广告公司和装饰公司,直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教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在实践教学中,我积极把握每个细小环节、过程解惑给学生,更好的教书育人。根据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一专多能”具有实用性。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以适用,有重点性、针对性的教学,以实践为基础,以教学理论为依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作者:王丽 单位:哈尔滨技师学院
【摘要】素描课程是高校美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素描的教学思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各大高校要对素描教学思路进行改革,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掌握绘画的技巧。本文就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和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改革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美术学科的根基,是美术专业生最先学习的画种之一,从古至今,素描教学都是美术专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起到了建设性作用。素描教学不仅仅包括技能性学习,同时还包括学生通过绘画各种石膏像对事物的态度和认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审美感知度。
一、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受到经验的限制
从目前高校传授素描知识及技能的角度来看,受到了传统经验的限制和束缚,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加进新时期的元素,不能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素描教学中有一些专业术语,例如:明暗交界线,反光等,需要学生在清楚地了解涵义基础上进行绘画,其次在教学中还存在着结构,虚实等规律和概念是常用语,其余的都靠教师讲解,不同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不同的,培养出的学生也是不同的。一些客观的词语虽然有助于掌握素描知识,但缺少了吸引力和趣味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性较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课堂不够规范
部分教师为了打破原有的课堂氛围,实行大胆的尝试,摆着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原由,以培养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为主,经常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生活,这使得教学目标变得盲目。导致了学生对素描的学习不重视,使得素描教学变得机械化和程序化。
3.缺乏好教材和专业性教师
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深入,素描教学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高校请了许多优秀的素描教师,同时也出版了许多精品教材。但是教师的授课水平不够精,对于每部分的内容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系统的传授出素描知识和技能。许多美术教材也都是只提到了美术绘画中的素描技巧,并没有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着手研究素描教学。
二、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教学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构建的是师生共同探讨完成素描作品,素描教师所培养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与自己一样也是美术教育,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会怎样去做人,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专业情况和专业特征,能够在传授素描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努力去完善素描教学体制,使教学内容展现现代化的教学特征。
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改革的措施
1.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美术教育的素描教学上应当以基础为主,主要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传授素描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学生的能力培养,素描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关注一些近期素描教学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素描知识产生兴趣。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对知识点要注意概括,将较难的学术问题化成简单的语言进行描绘。总之,在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其次要掌握素描知识必备的内容,为今后的美术教育研究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选用合适教材
美术教育专业是所有美术专业中知识内容较多,学业较大的一个专业。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区别于其他美术专业,在素描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既要涵盖丰富的知识内容,又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优秀的教材对学生的素描学习以及专业的发展方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选择上也要下功夫,要选择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这关系到素描教学的质量提高,也关系着整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三大方面对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和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目前我国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了教学思路和改进措施,起到了良好作用。美术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的美术专业,它是项综合学科,既要求有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又要求有动手绘画的能力。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原有的素描教学的观念,让学生深入体会素描知识和素描技能,希望不久的将来,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能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更美好的课堂。
作者:孙奥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现存问题分析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优秀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目前,学院成立的美术教育学院为研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并着力于研究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综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形成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方法,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研究创新型美术教师的培养积累实践经验。
作者:文海红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一、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现存问题分析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优秀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目前,学院成立的美术教育学院为研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并着力于研究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综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形成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方法,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研究创新型美术教师的培养积累实践经验。
作者:文海红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文章就如何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优秀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优秀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优秀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构建一个开放的、科学发展的美术教育观念是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要与学校的美术教育、社会公共美术教育模式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群体,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追求创新模式,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我们的美术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拓展,让我们的美术教育完成它特殊的教育教学职能以及独特的社会角色。
关键词:构建;高等院校;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实现和推广自然离不开学校对美术教育的诠释与开展。美术教育的开展要明确美育的内涵和作用,然而从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与其他的美术教育相一致,在培养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传统的绘画教育形式,忽视了文学在美术教育中对人们审美的影响和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专业的艺术高等院校在美术教育中显示的是一种脱节现象,始终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展。随着目前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与完善,美术教育不仅仅要在学科建设中满足社会发展的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自身专业的优势与学科建设。美术教育首先要从内涵概念入手研究,对其有着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再进行美术教育的发展定位,最终完成具体的学科建设工程。
一、关于美术教育概论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1.美术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因为受到艺术院系大环境的影响,对于目前美术教育优秀思想的理解与认识严重不足,缺乏系统和整体性的教学方式,在绘画教学中的惯性思维,导致在借鉴与应用一些美术教育思想时出现极大的偏差现象,很多学校美术教育中认为绘画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绘画教学,要给学生们添加适当的理论基础课,理论学科是学习所以知识的入门与根基,没有理论知识的绘画美术是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构建完整的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和课程安排,是我们在美术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缺乏思想的美术教育是无法体现现代美术教育的精神与内涵。各级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要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精英美术人才,要对美术教育的内涵进行全新的分析与鉴定,重新认识与理解美术教育的内容和精神涵养。
2.美术教育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美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通常被理解为造型艺术教育,其中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工艺美术与建筑设计四个大的门类,对它们的基础知识以及技法进行学习,侧重学习造型元素、设计方式和组合技巧,加强学生们对美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个时期美术的教育有着不一样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思想,其中的内涵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至于人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生活,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文化修养不断的重视,美术教育已经渐渐超出了传统的绘画雕塑等美术门类的学习,它的思想理论延伸到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学习以及视觉艺术的欣赏。美术教育强调教育和社会的互动交流,以及视觉表达和对学生们交流能力的培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术教育的理论就开始形成一种以建设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主张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课的修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学科的认识以及美术史学、美术创作。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对美术教育的课程产生了很大变动,把我们的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学科门类,通过严谨的课程学习来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实现高校开展美术教育的教学价值。随着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文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美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又出现了新的思想潮流,美术教育开始主张多元化的教育思想。这些理论渐渐丰富和完善美术教育的课程与思想。
二、现代美术教育中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思考
高等院校实施新课标的同时,也就对传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美术学院作为培养美术型人才的基地,不能坚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跟随在改革发展的步伐,形式适合自己院校学生的美术教育课程教育模式。因此,作为高校美术教育者,我们必须研究美术教学改革措施:一、关注学生知识的储备,调整课程结构;二、美术教师不是专业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三、重视教育实习,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当代美术教育面向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同时也针对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目前而言,从许多艺术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来分析,教育教学中首先是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确定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其次,与其他普通艺术教育的师范类院校相比较,美术教育中的教学目标以至于教学方法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要确定学科发展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是美术教育的前提。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配套的公共领域也得到了发展,美术教育体现在公共美术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伴随着美术教育发展的内容,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得到关注,在这一背景下,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迎来机遇与挑战,要结合公共美术教育形式统一的整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且承担我们公共领域的美术教育功能。高校美术教育应该借助公共美术教育这一平台培养更多的综合型美术人才,并且普及公共群众美术知识,体现美术教育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就至关重要,构建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美术教育方面飞速发展,报考美术专业的考试也渐渐增多。传统的艺术教育类美术学院以外,各种师范类、综合类高等院校也建立起了美术教育。美术学院的美术专业也在逐渐增多,像艺术设计与动漫专业的产生。这些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底蕴的不断加深,人民群众的自身素质也得到提升,对综合型的美术型人才需要越来越大,给我们高校的美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建立开放式的课程结构为适应公共美术教育在艺术院校的发展,针对培养社会型人才需要,更好的发挥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与推动作用,在构建开放式的课程结构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一,我们要对原来的美术教育课程进行调整,更多的开展以研究性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第二,要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的形势、性质进行相关性的了解和研究,构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同时将公共美术教育需求应用到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之中,填补学校与社会教育中缺乏联系的空档,建立出以公共美术教育为发展目的的课程教学结构。2.加强实践教学与教学资源的利用美术教育中要加强对实践课程的建设,其中包含这对美术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的课程建设,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学院整体的资源进行推动,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共享,对实践类美术教育进行学习,即完成了美术教育中的整体教学与互动,也达到了培养艺术绘画学习以及美术教育内涵的培养。教育教学中可以引用社会话题参与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同时还可以将美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互动中学习美术知识,从而让美术教育以及社会美术教育的发展得到紧密联系,相互促进。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对美术史学的综合学习来培养群众们的审美观念。3.传统的绘画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应该追溯到传统的绘画教育,以传统的绘画优势重新设立课程目标以及相关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重新来认识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在高等院校的绘画教学中,绘画的技法与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将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学习的关键在于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了解美术的发展历史、学派风格以及作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学习。美术教育中的绘画不仅仅是画好一幅画、拥有娴熟的绘画技巧那么简单,而是用心体会学习绘画的过程,深刻了解其背景与思想,展现当代美术教育的意义,从而加深人们对绘画乃至美术教育行业的认识。构建一个严谨的、科学的美术教育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必然结果,也是学院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专业知识的硬性体现。
四、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意义
构建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体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美术教育,首先,高等院校的课程领导人要明确教学的方向,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其次,在美术专业的课程编排中,要避免对专业无限制的细分,要注重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的培养,合理的对专业进行划分;在设立课程是要明确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专业课的学习认知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加强美术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全面的接触各方面的知识体系学习。最后,教师在教学方面,应该不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掌握一项专业的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专业院校的美术教育的传统与气质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的累积与沉淀,学院美术教育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美术教育魅力,在时代的发展中,美术教育会继续秉承着传统的底蕴,树立明确的专业定位和文化涵养,也体现了在时代变迁中美术专业的人文精神和人类发展的创新意义。
结语
纵览全局,当代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在“大美术教育”的前提下,推陈出新,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的不断发展学会创新,与时俱进,走出原有的美术教育模式,结合现代美术教育思想观念和不断进步的审美要求,遵守科学的合理的美术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发挥学院美术教育在大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推动整个学术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式相对而言是比较传统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渐渐完善教育体制,吸取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照搬应用,结合自身美术教育特点,形成一条特色的、适合我国院校发展的创新美术教育之路。
作者:陈权 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优秀美术教师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高校美术教学,加强对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可以为未来的美术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高校美术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完善教育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综合研究等方法,对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不强、专业市场定位不清、学生教学基本功薄弱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学生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美术教师在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进道路,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发展要求。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对艺术专业关注度的普遍提高,这些日常的建设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因此,怎样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加强学生自身的美术基础知识,使他们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要求,是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所在。本文从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全新发展趋势、发展问题,以及具体的发展措施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索。
一新课标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一)专业课程教学变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多的专业要改革以往的教育发展模式,充分考虑新课程改革的建设要求。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标准体系对高校美术提出了严格的教育教学要求,强调美术课程教育要具有艺术性、文化性、专业性与创造性,强调学生要具有综合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要注重教育的文化性倾向,要跟日常的教育教学科目区别开来。
(二)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师而言,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育角色,教师由原来的灌输者、讲授者变成了现在的交流者与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另外,针对目前高校培养专业化综合型人才的发展要求,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时刻变化的美术语言,切实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具体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
二当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出现偏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演化,社会各界对我国的美术事业产生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美术产业不仅是一门单纯的美学课程,它更是一门艺术和一种文化。这种认识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美术教师的教学要求,现代美术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更要在绘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绘画教学。但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了学生不懂教学规律,专业性太强,教学方法不得当等普遍现象的产生。
(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差
近年来,美术专业的毕业生总体岗位建设情况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他们的总体教学水平低下,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甚至有的毕业生面对讲台、面对学生会产生明显的恐惧心理,严重影响实际教学质量以及优秀美术人才的成长发展。另外,有的毕业生个人美术基础深厚,自身拥有极强的美术建设能力,但是却不能将自身的美术理念、美术建设方法以及整体发展思路很好的教授给广大学生,因此,便容易造成教师授课压力大,学生学习困扰多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三)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流于表面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美术专业设置仍然注重基础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对于美术欣赏类课程、人文类课程缺乏总体的规划与安排,对于高等美术作品欣赏类课程的开设更是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表面美术功底深厚,而真正符合实际教学需要,集知识与能力于一身的专业人才缺乏的实质现象。另外,由于学校片面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没有良好的美术作品鉴赏功底,缺乏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也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相关的美术教学工作,从而使学校的美术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得不到很好的实现。
(四)课程实践性不足
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并不是为了装饰教学的一种华丽手段。近年来,部分高校美术专业的授课模式依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性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进行记忆并且实际操作的过程,而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具体实践的机会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学校的职业教育理念落后,还与学校、教师的实践认知错误存在莫大的关系。目前,我国美术事业建设发展需要的是拥有较高专业技能的综合性教育教学人才,而高校优秀的美术教学人才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和具体的专业实践才能真正上岗,因此,更加需要学校增加学生的实践性课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造成学生教学能力培养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高校缺乏体统的课程培养体系
高校美术教学人才的建设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工程,但目前高校美术专业开设的教育课程大多集中在专业课学习上,具体包括绘画临摹、人物写生、艺术创作与观察等,对于选修课没有投入太多的研究精力,课程内容与必修课程存在重复现象,课程建设注重美术的专业性,忽视了美术教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并且学生美术课程呈现零星分布状态,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每门课程独立发展,而课程之间的内容关联性较差,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综合看来,美术课程主要以绘画性课程为发展主线,教学方法以“授讲、临摹”等实际性操作为主,这种课程体系建设虽然稳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美术教育职业理念落后
高校的美术教学建设理念是影响美术课程学习目标、拓展基本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的根本所在。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具备了长足建设的发展条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生水平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学校的横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依然存在纵深发展节奏不稳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学校的职业教育理念出现了问题,部分学校依然固守传统的发展模式,重视美术教学的规模与速度,强调学生基本美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美术专业建设教学人才的切实目标,因而导致了学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出现偏差。
(三)学校不注重实践课程建设,缺乏建设经费
近年来,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模式依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性授讲方式,而走出校门进行具体实践的机会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学校的职业教育理念落后,还与实践基地缺乏存在莫大的联系。美术专业的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训练以及多次的模拟授讲才能真正上岗,但由于专门的美术学校以及美术机构数量稀缺,加之政府在美术实践基地开发与建设上的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便没有能力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进行具体实践的机会很少,这就使得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真正的教学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发展难度。
(四)专业教学模式设置不合理
1、教学方式目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授课,学生听讲;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达成目标的机械化教学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也造成了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兴趣不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普遍问题,对于美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培养很难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2、教学基础教学基础建设主要分为学校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发展软实力建设。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教学发展标准,学校配备了专门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投影仪、推拉式黑板以及电脑等,但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应该属于实际教学能力薄弱的急迫状况。综上分析,虽然部分高校的硬件设施已经日渐完备,但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仍然存在莫大的发展空间。3、教学内容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有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使得教师教学失去实际的作用,学生也难以学到真正的课程精髓。美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性学科,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培养的“实践性”以及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目前,引入更多的课堂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大势所趋,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所在。4、教学考核手段学期结束时,高校普遍采用单一的笔试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估,要想切实实现专业性教学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必须拓展美术课程考核与评估方式,现存笔试为主的试卷考核并不是最为有效的教学考核手段。单纯的笔试考核方式只会助长学生的懒惰心理,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轻视教师教授的实际美术要点以及绘画操作技巧,认为笔试考核只要临时抱佛脚就可以顺利过关,从而忽视日常的教学实践以及日常的基础知识学习。
四当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策略
(一)完善高校美术专业课程建设体系
1.加强学生的基本美术教学理论所谓加强学生的基本美术教学理论,就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加强理论性教学,把培养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所需的专业科学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美术学、教育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增加人文学、教育哲学、美工学以及人体美学解剖等课程的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从而为教学实践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2.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然,美术教学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美术专业课程安排更多偏向于专业的美术课程建设,而对于哲学、文学、语言学以及历史类课程的学习甚少,学校要在安排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更多的相关学科贯穿其中,使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便于在今后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美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3.调整美术课程结构目前,高校的美术课程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课程类型,必修课是根据学校的教育建设目标,在考虑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统一规定的学习课程,是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开设了素描、山水、油彩、中国画、实用美术等相关的美术课程,除了一系列的必修课程,还应该增设美术设计等具体的实践性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将美术基本理念与具体的课程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美术知识层面。
(二)合理调整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力度
在专业的美术课程学习中,素描和色彩是美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两项基本能力,素描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学生素描课和色彩课的学习力度,强调对物体结构、空间、色彩等的整体表现,注重不同美术作品的色彩运用,力求将理论知识恰当的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演化,教学创新在整个教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教学要求,现代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创新,切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创作型课程的建设,切实将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与创作技能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自身良好的创作技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色彩、构图、赏析等美术能力的稳定形成,从而为今后的美术创作指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四)增加学生的教学实习机会,注重实习过程建设
教学实习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保证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在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本美术知识的运用,不断完善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合理调整自身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手段,使学生具备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等方式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努力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
五结束语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建设者与推动者,只有拥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推动人才培养进程的快速发展。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合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及卓越的教学能力,只有具备以上基本技能,才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美术教师提供最有力的教学保证。
作者:赵建设 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
摘要:美术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整个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所以美术专业必须将实践教学作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等,进而培养出可以满足社会具体需求的美术专业实践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近年来,随着“艺考热”的兴起,美术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只懂得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的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陷入困境。所以,高校强化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社会实践切实融入美术专业教育,具有重要的、长远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自身的作用
能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实践能力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说,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才能知道在校学习所收获的专业知识具体的掌握情况,可以说实践就是使美术专业知识得到延伸的最佳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帮助美术专业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不但能够促使学生更为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技能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以一种正确的方式融入社会,用主观意识进行观察,并将观察所得合理地转化成个人的素质修养。
二、提升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改进与完善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体系
如果想快速提升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就一定要合理地转变相关的教学理念。固有的教学理念尽管具有一定优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改变,其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具体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强化将实践作为主导的相关教学体系建设,从而使实践教学成为整个美术教学的优秀,并以此对相关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进行重新设置。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合理地协调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提高实践课程在总体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与此同时,还要主动地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中,进而形成一个更加系统的、更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假如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学生自然也不会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提升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切实强化整个教师队伍建设,从而建立一支更加高效、更重视实践教学的优秀教师队伍。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教师的个人进修与集中培训两个方面展开。教师通过个人进修,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凭借集中培训又能稳步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高职院校进而可以妥善地构建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学生实践能力得到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利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和汇报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这样能够使实际操作和课堂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问题上,高职院校必须切实考虑到当地具体的民俗、风景、人文、历史等有关因素,可以建立一个具有经营性和生产性的小规模的艺术公司,或者实习实训室、美术培训学校等,如手工制作教室、工具和材料教室等,进而为学生创建优良的实践场所。
4.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
实习是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长足进步的关键因素。通常来讲,学生的实习期一般是在相关企业中度过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和相关企业保持沟通与合作,互利互惠、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一定要切实认识到当地企业所具有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形势,并且了解到其具体的生产流程和用人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妥善地做到这几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改革和专业课程设置。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来说,进行校企合作不但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并完善人才方面的储备,从而实现双赢。
结语
如今,我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实践能力还不够高,高职院校具体的教学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大对于美术专业教学的研究力度,并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进而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能力更强的实践型人才。
作者:徐军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水彩画教学应改变过去传统造型写生方法下的水彩画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过程及观念,在水彩基础技法学习中加强水彩材料、水色变化、光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并在教学中实现东西绘画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富于个性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力。
关键词:水彩画;创意性学习;水彩教学
水彩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水彩画教学是对色彩基础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与深入。随着水彩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传统造型写生方法下的水彩画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尝试,而不仅囿于传统水彩技法的沿袭,这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创意性水彩画教学的新途径与方法。
一、在基础色彩训练中培养创意观念
在入校之前,学生们就有了色彩初级理论基础。科学而严谨的研究光色,进行光的分析,感受空间带来的冷暖对比,寻找形体结构与色彩的关系,追求画面色彩的整体统一等等,这些成为评价学生进行色彩练习质量高低的标准。学生们依靠艺考培训以来的作画惯性画下来,进入到专业美术训练中,也仅仅是把作品尺幅增大,将表现对象复杂化,色调要求更整体而已,却忽略了在学习阶段应亟待建立的色彩创作观念以及表现方法。色彩理论不仅包括色彩基础知识,也应包括色彩的创作规律及好的色彩创意,即专业的色彩理论教学应将学生从写实色彩转到观念色彩上来,并贯穿于学生色彩学习的始终,一直延续到毕业创作的进行。创意观念建立重要在于传统写生模式的转变。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强调写生必须准确观察记录色彩、研究形体结构变化、营造立体空间气氛及提高画面意境美等视觉形式,追求画面与实体色彩高度统一,这样标准模式出来的学生因逐渐失去想象的经验而导致想象能力与创意的匮乏。在观念色彩中实体色仅仅是参照和感受的对象,教学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想象,如感觉上强化对比,可以鼓励学生拉大暗部色与固有色的对比关系,以增强不调和感;或者围绕学生所臆想的情境而有意弱化对比,大胆用灰色,减弱甚至抛弃实体的固有色;抑或强调瞬间的感知而跳跃性排列纯色或不调和色,采用点彩法或色彩构成等等。在观念色彩创意性练习中,固有的模式被打破了,但这不意味着丢掉色彩造型的基本理论和能力,而是教师在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阶段性地安排观念色彩课程,让学生逐渐锻炼思考和创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色彩创意观念。
二、水彩基础技法的创意性学习
具备一定的色彩基本技能后,学生选择性进入到水彩画技法的学习,并开始利用西画语言独立表达艺术观念。水彩画的技法表现多种多样,如水彩画干湿画法所形成的喷洒法(撒盐、洒水、撒色)、拓印法、吸色法、刮画法等等。这些本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程,却常常因为枯燥的讲授和单调的训练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教学中创作作品与技法练习割裂开来,甚至在毕业创作时,学生们常有因大画难以控制而不敢在画面上进行技法表现的畏惧心理。在技法学习阶段就培养创意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水彩技法的探索与教师对水彩基本技能的传授是并行的两条主线,只有经历对水彩技法进行反复琢磨、不断研究、倾注精力和感情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好的技法创意,才能够产生创作的设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设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产生成熟的创作作品来。对水彩基础技法的创意性学习主要包括材料的创意、水色的创意和光色的创意。
1.对水彩材料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画对于材料的要求非常特殊,比如水彩纸的厚度、承水性能以及着色程度高低,水彩笔的吸水性与弹性、深入笔触的能力,水彩颜料在干湿状态的变化大小、色彩的鲜明度与颜料溶于水后的颗粒沉淀多少等等,这些都是决定水彩画作品好坏的重要因素。在水彩画教学中,应该重视材料的探索与尝试,发挥水彩语言的优势,在追求效果的过程中熟悉一切可能的材料,比如比较水彩纸表面肌理变化带来的画面效果,或者尝试玻璃卡纸、油画布、夹板等多种不同于画纸的材料,体会在不同画面环境下底板的粗与细、光与滑、吸水多与少等情况产生的水分与笔触变化。
2.对水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画中水色的变化是其体现的特殊效果之一,运用水之无形产生色的渲染与层次,在透明的水中追求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效果,这都需要娴熟的水色技艺。掌握水与色的变化,即是深入研究水彩画的基本技法,形成水彩语言独立艺术个性的重要渠道。创意性的水色学习,应该先研究自然物象中色彩的虚实、远近、空间关系,将水中潮湿、变化、透明的效果融入到气氛的感受当中去,比如说研究雨景带来的趣味:小雨的朦胧、中雨的清净与大雨的弥漫;或是观察水面的浮波、水中的倒影;或是分析柔软的边界、天际的云霞。在有了自然真实的感受之后,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水彩意境,并反复训练技法语言以追求画面意境的实现,这才能形成具有个性语言的水彩画创作来。
3.对光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作为西画的一种,在教学中注重对光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不同光源作用下产生的不同色彩倾向、不同时间中景物色彩的相应变化、婆娑树影下形成的大小光斑、透光大小影响到的画面氛围等等。在水彩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真实记录光色变化的同时,扑捉寻找最能打动内心的光色瞬间,并利用技法语言尝试绘画表现,如光影中对光斑虚实、大小、疏密的安排,对色彩以及色调的把握,对干湿技法的控制等等。在完成技法训练后增加创意练习,如改变实景色调、抽象或夸大色彩关系、添加光色趣味等等。这些创意性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对水彩中光色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和对水彩技法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写生的创意性
面对水彩画的多种技法,传统水彩课程的开设相似于色彩基础粉画课程的训练,从静物写生、人物写生到风景写生,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写生中度过了。虽然写生在水彩画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无论从光的科学分析还是对于色的研究感受,写生都是认知自然和技法训练的直接途径。然而过于依赖写生或者机械的照搬自然,其结果只能导致水彩作品失去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写生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每个学生对画面的处理与感受都有差别,重点表现也不尽相同,如画质感、画光线、画体块,或者画抽象、画水色等等,这些对形象的处理变化、构图的裁剪取舍、色调的设计与意境的传达,都是学生们独特的创意所在,写生的过程其实是实现创意并提高水彩表现能力的过程,水彩画写生教学应尊重这种差异和感受,鼓励学生画出创意性的写生作品。而并非像在传统的水彩写生教学中出现的那样,教师摆放静物或者模特,提出课程目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仅仅是被动思考者和传达者。学生画教师的兴趣,追求教师的感受,甚至有的连表现形式和方法都雷同,教师教学仅致力独立的艺术研究,而使学生成为教师追求艺术道路上的翻版。在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写生课程开设,直接影响着未来美术教育中学生色彩意象思维的培养。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教学应立足于大中专院校以及基础中高级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展开,注重色彩教学中色彩以及造型的创意,而不拘泥与描绘对象的外形及真实颜色,这为基础美术教学的创意性培养建立了良好的前提。
四、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意性选择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水彩画教学方式也发展变化着。除了手绘示范以外,搜索网络图片和名家视频、制作PPT课件,或者查找水彩画印刷品、作品拍照、摄影等等各种先进的手段都可以辅助教学,学生们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在博物馆展览馆中鉴赏原作,甚至能够轻松查阅到国外水彩名家的作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课程在方式方法上应突出师范教学的特点,注重水彩在师范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在学时和内容中对水彩课程的安排不与美院水彩专业教学相雷同,这在具体教学中体现为水彩画写生和创作课程开设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设计类水彩课程,比如服装设计、室内及环艺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效果图的绘制,或者插图、装帧设计等应用型水彩画法训练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表现语言,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为培养优质的师范教师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五、中西画法的创意性融合
西画语言体系下的水彩画不追求用笔变化,在水彩表现过程中,即使有精彩的用笔也会随着逐渐深入的画面而被掩盖;除此之外,水彩画中水渍的晕染、色与水冲撞形成的巧妙效果以及画面东方审美下的传神意境等,这些水彩画命题在过去的西画正统教学中曾被忽视。“水彩的用笔和水色变化与中国绘画的笔墨有许多相通之处”1,作为本民族绘画语言的重要传承者,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画教学中应该融入中国画的表现元素,比如借用中国画中的用笔用墨以及用色的变化,在水彩画中结合国画的色墨互撞创造性研究色与水变化;或者在意境以及用笔中追求中国画的神韵,创造疏朗隽逸的画面效果;或者在画面评价中借用中国画的评价标准,注重画面的品格及精神境界的传达等等。在水彩画教学中对中西画法的创意性融合,这并非改变或者削弱了水彩画教学的西画特点,反而,这种东西结合的教学方式会更加彰显水彩画种在西画体系中的表现优势。无论对于艺术传承还是艺术创新来说,只有秉持中国独有的民族绘画语言,才能够破除艺术间的隔阂,增强绘画作品中的民族认同感,并将独有的东方绘画推向世界的艺术之林。
作者:王亚杰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美术动画系
摘要:
素描课程是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笔者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提出了几点关于素描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改革措施,希望能为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素描课程 改革 措施
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是美术学习者最先学习的画种之一。素描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美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素描教学不仅是技能教学,还包括了美术学习者对事物的认知的教学,更是培养艺术创造与审美感受的教学。
一、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往的素描课程由于缺乏一个整体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使得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只注重技巧性而忽略了教育性。与此同时,受既定的经验、少量的实践与不完善的教学队伍等因素的影响,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其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既定经验的限制
从目前高校素描教学的现状来看,素描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既定经验和固有规律。在素描教学中,结构、虚实和比例等规律和概念形成了一些教学常用语,用以表现一些固有的规律,而学生的描绘多是对这些既定经验和固有规律的重复。虽然将这些既定经验应用在素描教学中,有助于掌握和吸收素描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缺少学生的实践体验,只是对以往知识的重复或验证,枯燥乏味,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
2.课堂缺乏规范
一些教师为了打破素描教学的枯燥氛围,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但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缺少科学合理的规范,从而使教学变得盲目。因此,学生在教学中容易变得迷茫,缺乏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机械化的模仿造成素描教学流于形式化和程序化。
3.缺乏针对性教材和专业教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在也不断发展。素描教材发行了很多版本,其中有很多精品教材。但是,其中缺乏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的教材,很多教材教学内容没能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此外,现在担任素描教学的教师大多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绘画和设计这两大方面,因而在素描教学中,学生更偏向于绘画和设计方面的学习。由此可见,没有专业的素描教师,对素描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颇大。
二、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应以和谐作为主要教学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思路是构建一种学生与教师、课程和教学和谐统一的有机关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让教师、课程和教材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要求,努力完善素描教学体系,使教学满足学生和现代教学的要求。
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措施
1.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美术教育专业在素描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应当以基础教学内容为主,以提高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必须转变以往传授型的教学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素描教学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对客观世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表达和表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培养。因此,创新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为重心,这样在规范的教学理念下创新教学方法定然会事半功倍。
2.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今,教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因此,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要以学生关注的一些热点为教学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素描知识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一是要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二是要注重知识点的综合和概括。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讲解应该科学、合理,做到通俗易懂。总而言之,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为今后进一步研修绘画和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3.选用最合适的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美术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的美术专业,因此在素描教学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于别的美术专业,所以,编写适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教材是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尤其是优秀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专业能力过硬、职业素养良好的专业素描教师队伍,不仅关系到素描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关系着整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进步。
结语
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改革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转变固有的素描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一个教师、课程和教材与学生相和谐的有机体系。
作者:巴哈提·卡下旦别克 单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设置概述
一般来说,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或是其他机构关于课程安排的方案,主要包括开设哪些课程,在哪一学习阶段开设,以及开设的具体时间等方面,从而使学校或是有关机构能够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1]。课程设置作为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是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集中体现,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同时,课程设置反映了决策者对国家教育方针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把握[2]。相对来说,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出“高素质”的要求。高师院校油画课程是高师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油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都在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就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改革情况而言,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美术教育目标不吻合,其中,油画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忽视学生艺术性培养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油画课程设置并没有突破性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在评判学生油画作品时以是否真实再现客观事物作为评价标准。由于油画最先由苏联传入我国,受当时苏联创作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的油画创作在表现手法上主要以写实为主,因此,画者是否高度还原所描画的客观事物成为衡量一幅画好坏的重要标准,这种标准对当代的油画创作依然有不小影响。因此,高师院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往往会以培养学生写实技巧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课程安排上以能够进行写实的事物作为训练学生写实技巧的主要对象,比如,高师院校油画课程中主要有风景写生、人物写生等课程,这些课程看重学生对客观事物还原的能力。其次,学校认为油画学习以实用性为归宿。学生由于受写实手法的限制,在学习油画时更多是以对客观事物的描画为主,因此,画得“像”便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于是,油画的作用就像照片一样,以记录发生的事情、看到的美景或是遇到的人物为最终目的。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在油画课程设置上,由于学校与教师都将写实技巧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而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艺术品位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忽视学生师范性的培养
目前,我国许多师范类院校的油画课程设置与美术专业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一致。学校按照培养专业画家的方式培养训练学生,忽视了师范性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忽视学生油画专业理论知识、户外风景写生等学习内容,忽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学习;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不重视学生对教师岗位的认识,没有适时训练学生的讲课能力,更没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教师这一职业;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教学技巧的能力,导致大多数师范生毕业后授课能力差,不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讲授课程。
三、高师院校油画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
高师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以师范性为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学生绘画技巧为基础,同时,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油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以师范性为指导的油画课程设置
油画课程是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一个分支,其设置应区别于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充分体现高师院校的师范性。针对这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作为高师院校领导,应将师范性作为培养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意识到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3];第二,作为高师院校油画教学的实施者,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对美术学科的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等有所了解,并将这些知识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教师这一职位有所领悟。
(二)以教育性为基础的油画课程设置
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强调学生的绘画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从学校角度来讲,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油画作品鉴赏、油画艺术大师介绍以及油画美学理论等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油画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广泛了解各个时代代表画家的绘画特色,比如,提香在绘画色彩上的运用、米开朗基罗作品中表现出的力量美等。第二,从教师角度来讲,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首先,要认真进行课前课程设计;其次,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采用有效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最后,适当安排学生讲课,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还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以艺术性为目标的油画课程设置
学校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学校在油画课程设置时要努力突显人文精神这一要素,只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他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油画作品的内涵。其二,学校油画课程设置应该将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作为最终追求[4]。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从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训练。首先,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在真切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感知外界事物,全面把握事物的形态、结构。其次,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在学生观察事物时,教师引导学生调动感官,触、嗅、味觉全面结合,在感知基础上,借助想象力,深入理解观察到的事物,做到“物我合一”,从而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情操教育。讲解一幅画时,除介绍画家生平外,还可以补充画家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准确理解画家的意图,并从作品中有所领悟,以画家的品质熏陶学生情操,从而丰富学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精神层次,完善学生品格[5]。
四、结语
学校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所学内容,直接体现学校教育目标。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课程设置。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油画课程设置应有别于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要将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培养,而不是力求学生成为艺术大师。高师院校在安排课程时,应以师范性作为培养学生的主导方向,为学生安排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宏观了解,而高师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张赢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摘要:随着新升本科院校的增多和美术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美术教育专业中不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实习监控不到位、课程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等弊端慢慢显现。模仿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背道而驰。笔者通过对该专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高师;人才培养;美术教育;现状;思考
自高校扩招以来,各院校的美术专业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近几年,随着一些高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美术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美术教育专业中一些弊端慢慢显现。模仿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背道而驰。高校为学子提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存在问题分析
1.招生要求降低
近年来,广西美术术科统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有降低趋势,高校录取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中不少都是学画时间2年左右的,初中开始学画的几乎没有。很多学生学画的原因是文化课成绩不佳。甚至有少数学生仅靠“突击”几个月学画就考进高校,美术基础较差,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首要任务。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新升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高校,旨在为地方经济和教育服务。当前,部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往往照搬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模式,学生经一年基础训练后被分成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方向进行小班教学。美术学院的定位是研究型高校,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和创作能力强的艺术家型专业人才。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定位属性上必须明确师范性特征,这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了解中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美术和各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强的教育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定位有偏差,生硬模仿美术学院的模式,忽视了自身的师范性特征。
3.课程模式化、办学无特色
当前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了苏联的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描绘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客观描绘,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画得像不像不是检验绘画的唯一标准。“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教育理念盛行,一些教师把素描等同于石膏像、静物、人头像的客观写实训练。现有的课程设置提倡写实素描,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如白描、创意素描、创意默写、写意素描等。写实素描仅仅是素描的一种形式而已,中国传统的佛像、青铜像、兵马俑等同样是优秀的绘画素材。
4.实习监控不到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见习时间短、实习课程设置少等问题。实习相关的课程仅有教学技能、班主任技能,实习也仅有1周时间,这制约了实习的教学效果。现有的教学督导制度缺乏校外实习的督导评价,无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成绩评定不完善,无实习质量监控报告,无实习情况统计分析。
二、思考与对策
1.完善教学理念,明确师范性
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师范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广博的美术知识和娴熟的绘画技能,具备美术鉴赏、艺术批评素质,以及各种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人才。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绘画创作实践训练学生手与脑的配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更聪明、更自信、更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意识。通过绘画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和立体的认知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改变只重视绘画技能训练的局面,增加相关知识型课程的课时量。其一,加强普通话、书写技能、教学设计与策划等技能训练。其二,增加实用软件课程,如Photoshop、CorelDRAW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技能。其三,开设艺术批评课程,提高鉴赏能力。其四,加大教育见习实习力度,提高教师技能和实践能力。其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学法等相关学科选修课的开设。
2.注重办学特色,开设民族美术课程
课程设置的西化让我们忽视了民族传统美术。当代性和国际化并非与传统割裂,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内在精神的融合。中小学美术教育有责任改变现状,必须从教育抓起,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身边的本土特色民间美术。现有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很多民间美术课程。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美术元素,如左江岩画、铜鼓、程阳风雨桥等。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所处的桂中地区,也有独具特色的金秀瑶族文化,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金秀瑶族文化研究基地,将相关的民族特色美术引入课堂,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办出特色。3.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教育实习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检验。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改变不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构建完善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其二,密切与各中小学的关系;其三,培养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其四,优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地方中小美术教育服务。
作者:玉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