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儿童美术论文

儿童美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8 10:4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儿童美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美术论文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教育分析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就其本身而言,教育观念是否新,教育思想是否先进,教学方法是否正确,亦是非常重要的,更值得认真探讨。

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呢?我们认为:一流的老师教人,二流的老师教知识,三流的老师误人。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就决定了他怎样教学。

教育的宗旨应放在培养有能力、有优良品质、有高素养的现代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这个基点上。那么,如何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贯穿这一宗旨呢?我们应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如自由自在的野外写生,随心所欲的泼墨赋彩、绘声绘色的形象思维启动等,都能激发孩子们用自己的画将神奇的童心世界表现出来,使想象力得到发展。

二、培养儿童的开放意识。

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丰富多采,让他们接触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东西,扩展他们的视野;在风格技法上,应接受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流派,可运用毛笔、水彩笔、油画笔、刻刀,甚至计算机等各种可接受手段;使之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塑造开放的人格。

三、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气质。

儿童美术教育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美的世界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鉴赏,如讲解大师的作品,带领他们参观好的画展,到郊外观察大自然,讲述优美的童话故事,听音乐等,提高他们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真挚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

四、培养儿童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

好的教师应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他们,给予他们积极的指导性的建议,尊重和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判断力,为他们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在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中学习和创作。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

五、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兴趣是儿童学画画的基础。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害他们的自尊。

六、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

竞赛状态最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老师应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竞争气氛,表扬、奖励成绩优秀的孩子,鼓励、帮助进步较慢的孩子,使他们努力赶上来。适当参加一些美术比赛、展览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另外,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定时的训练过程,这对磨练儿童的毅力,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动能静的禀性等都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然而美术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有其独持的教育规律,在儿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如能科学地将美术教育知识传授给他们,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一、儿童绘画心理的正确认识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1-2年级),中组阶段(3-4年级),高级阶段(5-6年级)。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儿童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儿童在进入三、四年级后,即前面所说的儿童绘画心理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大批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如走出课堂、多增加写生和速写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儿童进入五、六年级,这是儿童绘画心理的高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美术的同学此时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二、儿童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

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临蘑写生、速写和默写四个方面,这是提高儿童绘画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将儿童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最理想途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才能使儿童的绘画表现得更轻松而得心应手。

临摹:临摹对儿童阶段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很注重临摹的学习。临摹要注意学习对象,低年级适于临摹简单的,线条单纯,色彩明快,令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可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以丰富画面内容。这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也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到中高年级,可根据儿童实际绘画能力提供给他们一些静物或风景作品,但要注意一点,临摹只是辅助学习方法,要掌握好绘画的技能,重要的还是造型能力的训练。

写生:写生是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因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在写生练习时要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和表现,切不可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他们。

速写:速写同写生不一样,虽说都是面对实物作画。但速写要求在短时间内把眼前的物体表现出来,这种技巧的熟练掌握,将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用画笔表现生活的欲望和热情。儿童速写可以先从易于观察理解、有特点的静物开始,然后可过渡到今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物,进而再画人,再由简单的场面过渡到复杂的场面。随着技巧的熟练,眼光也会变得敏锐起来,从而使绘画变得更加自由了。

默写:默写是指把曾经看到的形象回忆起来,并用绘画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因此默写的基本前提是先要有记忆。教师在进行默写训练时,要通过组织活动,然后启发他们去回忆,想象活动中生动的场面、人或物等,然后将他们画出来。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很重要,通过启发能使儿童们的回忆更富故事情节、更生动、更典型。但这种启发要根据儿童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教育人文思考论文

摘要:探索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有识之士认为“一个现代代的未来人,要有知识,才干,有开拓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这种观点反映了美术教育界对儿童人文教育的关注。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态度,发挥想象力。新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美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优秀: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优秀,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优秀,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教育人文思考论文

摘要:探索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有识之士认为“一个现代代的未来人,要有知识,才干,有开拓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这种观点反映了美术教育界对儿童人文教育的关注。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态度,发挥想象力。新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美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优秀: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优秀,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优秀,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探索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有识之士认为“一个现代代的未来人,要有知识,才干,有开拓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这种观点反映了美术教育界对儿童人文教育的关注。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态度,发挥想象力。新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美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优秀: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优秀,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优秀,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校外美术心理教育论文

[摘要]校外美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良好心理发展起着调适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缓冲作用;能改善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能帮助孩子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关键词]校外美术教育儿童心理问题学习人际交往自信心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

校外美术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一部分,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发展特长,锻炼能力,提高素质,而且能调适儿童不良心理,使儿童心理得到正常发展。下面从我个人的认识、理解出发,谈谈校外美术教育对儿童良好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对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缓冲作用

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学校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不注意孩子自身的感受与需求,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容易形成各种压力,出现一些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一提学习就心烦,考试前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种心理问题在干巴、无聊的学校学习过程中难以得到缓解。良好的校外教育能够成为这种心理问题的一个缓冲器和矫正器。这是因为:校外美术学习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所以很容易引起兴趣,在学习中他们表现出热爱之情,在这里能使他们没有被完全压抑或者部门压抑的“小活力”、“小灵光”得到延展;校外美术教育,可以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分,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参加什么样的培训班,而且不用担心跟不上学习进度,完不成作业;校外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它不存在甄别与选拔,不存在升学的压力,不用担心考不好。由此看出,校外美术教育正是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为各种情况和各种能力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全纳性的空间。所以说通过校外美术教育可以缓冲和矫正孩子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能改善孩子们的人际交往

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明显,具体表现为交往困难、缺乏友谊、孤独。这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压力大,忙与工作、应酬,对孩子关注过少;独生子女增多;父母过度保护及住房独立有关。

虽然儿童在学校也可以结识伙伴,但是在学校的交往会带上学校的特点:在学校中,一个班级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人际互动模式,基本上决定了他在班里的位置,这就使他们不能够结识更多的同学,改变一些人际关系;在学校里一些孩子的学习情况也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学习好的无暇顾及交往,学习不出色的孩子自卑自责对交往也缺乏信心。由于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使儿童结识更多的伙伴、改变伙伴关系模式。

在学校教育中,按年龄、年级、科目严格分班,校外美术教育可以跨年龄、性别、地域等很多背景,体现出全纳性。这些校外教育的特点对他们重新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带来许多好处。

校外美术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变座位,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与学习,在一起讨论、评价而且不受学校教育那样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这样就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也学会了一些交往技巧,懂得了如何交往,改善了以往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通过校外美术学习,可以让孩子们在同一种志趣爱好中体验到交朋识友带来的好处,让他们在共同话题中走出孤独的阴影。

三、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

不自信和没有责任感也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对孩子的消极评价过多;家庭对孩子又过度保护。所以一些孩子存在着不自信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

让一些在学校或家庭中丢失自尊自信的孩子在校外教育的某一个空间、某一个时段找回一些自尊和自信。也是校外教育所具有的功能。尤其是美术,是没有错误的学科,它表达的是个人自身感受,是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校外美术教育对孩子的不自信心理问题能够起到调适作用,使儿童自身心理得到正常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学什么是学校给安排的,前程是爸爸妈妈给设计的,自身学习及远大前程似乎都不用自己考虑了,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与未来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在生活、学习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不良心理。

在校外教育中,学习什么知识,更多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选择的,无形中增强了他做好这件事的责任感。我看到过这么个孩子,在他强烈的要求下,父母允许他参加了一个校外美术辅导班,孩子无论刮风下雨,都按时到辅导班上课。有一次,父母等到很晚孩子还没有回家,于是父母想:“这下完了,三天的热度过去了,不知又到哪里玩去了。”处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他的爸爸还是从家一路的寻找到校外美术辅导班,隔着窗户玻璃爸爸看到儿子那独自学习的身影,当时爸爸很感动,真的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进门一把把儿子搂在怀里,说道:“不知道我儿子也会这么热爱学习”。由这个例子看出,正是因为孩子有权利选择了自己的学习,所以就增强了他做好这件事的责任心。所以说校外美术教育在孩子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

四、能帮助孩子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由此看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可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

他们表现为遇到困难饶着走,一点委屈、挫折也受不了,很难独立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这主要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关系。

在校外美术学习中,想使作品得到很好的表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要经过一次次地失败才能成功,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地失败中孩子们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他们的作品也会受到老师、同伴们的评价,老师同伴们会指出作品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只有接受批评,改正不足,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进步。所以通过校外美术学习,他们学会了了解自我、正视自我、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确的看待别人。因此说,校外美术学习对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起到很好调节作用。

校外美术教育作为校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承,形成互补之势,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在场地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师资队伍、设备器材、科学研究等方面还要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广大少年儿童兴趣爱好场所,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使它成为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的乐园。

儿童美术论文:少年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一、美术教育在智力发展上对少儿健康成长的促进

智力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各种能力的综合产物。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并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优秀。美育过程,实质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把智力开发作为美术学习活动的优秀,对少儿智力的开发功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价值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美术教育在感受力和视觉观察力中对少儿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开发与感受能力高低密切相关。假如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也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少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少年儿童认知与思维规律来讲,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提高品味修养,不仅依赖各门理性学科,更需借助于感性的形象,将具体事物通过艺术表象生动积极地揭示出来,由具象引领走进真实的生活,再概括反映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实现理性思维达到升华自我。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积极思维的高级形式的视知觉过程。观察与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认识客观事物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少儿正是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而美育又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少儿观察力的最佳重要途径。比如,在绘画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描绘,使少儿较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其状态、结构、色彩质感等特征,掌握其比例、明暗梯阶、空间等关系,使感性和理性在三维向度上再现,描绘事物的纵深和各个侧面,造成视觉上的时空构建和逼真效果,这就使少年儿童的观察力和敏感性得到了深入的提高,为抽象和逻辑思维奠定坚实基础,并为创造力开辟了道路。通过美育发展少儿的观察力,这本身不仅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还使少儿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受益,这种感性认知思维同理性逻辑抽象是人类智力由“成长”到“成熟”的必经过程,它直接而又关键性地促进了少儿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二)发展和提高少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美育过程中,无论是让少儿领略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美,抑或理解社会美,都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诱导和激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力,焕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灵感,进而全面开发和提高他们的智力。创造的过程需要整合激活人所有的内在能力,这不仅需要人们具有创造性,还要具有社会价值性,将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将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才能使得美育成为人们独创精神的“契机”。比如达•芬奇,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对绘画艺术、人体解剖、透视学、光影色和科技制作等方面均有精湛的研究和成果,同时他还是一位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再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酷爱艺术,拉得好一手小提琴,“相对论”是伴随着美妙的琴声从心灵中飞出震撼了世界。我国世界级大数学家苏步青墨香飘逸文坛,其几何学精华同样充盈着中华书法的神韵……对于少儿来说,美育更是平衡他们智慧与情感所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帮助他们构建具有适应客观世界和创造世界能力的平台。历史至今,无数次证明人类教育中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学科体系具有如此全面深化、启迪发掘人们全面发展的功能。由此可见,美育既开启人的智慧创造力,又铸造人的创造灵魂。

二、美术教育在感性认知(能力素养)上对少儿健康成长的促进

感性是人的本能、欲望情感的一种需求和表现,是人格的重要构成。感性认知改变着人对事物情理的感受辨认分析角度。因此,感性教育、感性意识是促进少儿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

(一)释放压力,唤醒欲望和本能

审美教育首先是针对人的“感性”进行的教育。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是以少儿为对象,直接感知为基础的。美育恰恰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感知天地以开启心扉,它能将少儿自身积蓄的压力释放,唤醒那些在无意识之中沉睡多年、积聚多年的欲望与本能,挥洒情感思潮,凝炼积淀感知,创造展示自我意向。在这片天地里,美育以最美妙、最鲜活、最生动、最形象的动态直接进入儿童的心灵,为少儿敞开了一扇充满美好与快乐的大门,打开了一只充满神奇的“宝盒”。此时,少儿带着意愿憧憬,主动探寻着愉悦地走进美育提供给他们的广阔、自由的空间中,充分抒发表现自我。

(二)辨别善与恶,提升能力素养

善与恶是在人们心中以信念的方式建立的行为规范和评价准则。真善美与假恶丑就是这种信念的美育内涵的表达,即人的价值观念,值得强调重视。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在抽象思维、理性方面的概括判断,只能通过具象的感性认知实现。美作为意识的高级形态,对人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而德育的善恶理性观念必须由美育教育(德育本身也是美)完成。所以美育作为德育内涵的升华,在少儿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在儿童心中建立起美育的感受,即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来启蒙、构建,并以此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地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表象、属性深深地介入少儿脑中,增强他们是非判断能力。美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更具象和强化了少儿积极向上的意识,促进了少儿健康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少儿教育的诸多模式中,美术教育成了促进少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可替代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美育对少儿的德育、智育、情育等发展全面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融洽、促进作用。这不仅仅是美育教师的职责,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基础性育人者的职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作者:谢苗英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剧舞台美术设计论文

一、儿童剧舞美设计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儿童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应该从儿童心理和剧情出发,除了尽可能鲜明的色彩和可爱的形象外,更应该给孩子营造想象空间,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儿童剧的设计元素不能老停留在鲜花、蘑菇、太阳等图片的拼凑上,应当从剧情中寻找适合儿童的造型元素来进行设计,搭建一个符合儿童审美情趣的舞台空间。儿童剧舞美设计无需考虑流派、风格等问题,只要是营造了符合剧情又能引发儿童无限想象的舞台梦幻空间就是成功的儿童剧舞台美术设计。

二、儿童剧舞台美术设计的视觉吸引

儿童剧顾名思义她的观众就是儿童,儿童的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这就涉及到儿童剧舞台美术的视觉吸引问题。儿童剧的舞美设计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极富视觉效果的舞台形象和舞台空间,让舞台充满神奇和幻想,才能紧紧吸引儿童的眼球,

1、儿童剧舞美设计的色彩运用

儿童剧舞美设计在色彩运用上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他们是相对简单的、感性的、活泼的。所以我们在色彩上要尽量丰富、尽量鲜艳,这样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并为他们所接受。如果在色彩运用上过于灰暗、过于单一就会给小孩一种压抑的感受,引不起孩子的兴奋,小孩不兴奋在剧场就会坐不住。所以一部儿童剧给小孩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第一印象就来自视觉、来自舞美效果。

2、儿童剧舞美设计构图的饱满性

舞台美术设计构图不是绘画概念上的平面构图,而是立体的、三维的构图,要充分考虑舞台的立体空间,作为儿童剧的舞美设计不能等同于其他人戏的舞美设计,他们的观众群体不一样,成人戏剧的舞美可以简约、抽象,像京剧一桌两椅也可以把整台戏演下来。而儿童剧则不同,应该尽量饱满、夸张,这个可以参考儿童画,儿童画一般都是构图饱满,造型夸张,充满童趣,而不会像国画那样大量留白,所以我们做儿童剧舞美设计的时候在考虑剧情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构图饱满,造型夸张、具有童趣。

3、儿童剧舞美设计和灯光的关系

舞台美术设计和舞台灯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舞台灯光种类越来越多,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比起传统的舞台灯光已经有了质的变化,能带给观众更好的视觉享受。我们在做舞美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灯光,舞美是灯光的载体,没有载体再好的灯光也没有办法发挥,儿童剧舞美的造型既要夸张、有童趣也要考虑受光后的效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用于舞美制作的材料越来越多,我们在选材上也要考虑灯光,因为有的材料吸光,有的反光,这些都是要有机结合的,舞美和灯光结合好了就能让整剧增色不少。

三、总结

儿童剧的舞台美术设计是创作儿童剧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服务于整个剧目而又独具特色,儿童剧的舞美设计人员只有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创作出形式多样、被孩子们接受的、具有极强感染力的作品,也只有成功的舞台美术作品才能为舞台增添绚丽的色彩,才能彰显出舞台艺术的魅力。

作者:谭青松 单位: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儿童美术论文:学前教育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一、中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性质比较

中韩两国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美术课程性质大同小异,都是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教学的。稍有不同的是,韩国儿童美术课程更侧重实践部分,而中国儿童美术课程在理论课时安排上更显优势。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能力,了解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等。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提出,既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过程,也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结果,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张,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过度关注美术作品本身和美术活动结果,从而忽视儿童创作过程的问题。作为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解决好这一问题,应了解儿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表达需求。例如,处于涂鸦期、前图式期的幼儿,可以侧重于保护幼儿艺术天性,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尊重幼儿大胆想象、情感释放以及自我表达的本能;处于图式期、写实萌芽期的儿童,过度让儿童自由散漫、无基本技能支撑的创作,显然是不可取的。作为教育机构,幼儿创作结果失真的展示与宣传,也不利于儿童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自然发展。因此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加强了课程价值取向;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发展取向。韩国在美术与儿童的两者之间,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艺术素养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将儿童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韩国儿童美术教育在理念上强调通过儿童创作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把艺术作为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作为一个目标。韩国重视儿童美术发展的价值,尤其在幼儿涂鸦期得到体现,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由前图式期向图式期的过渡,长期处于无技能指导和支撑的自发状态,对其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中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1)中国学前儿童教育以学科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活动内容设计上是偏重于技能训练的,以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为主要依据来设计该课程。其优点是:能够使幼儿相对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教育者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幼儿作品得到一定标准的评价。其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幼儿创作兴趣大跌,导致幼儿脱离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过度技能的训练还导致幼儿逐渐丧失艺术创造力。学科取向的不足现象已经被多数教育者所知晓,从而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加以弥补。混合取向的美术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取向,能够取长补短。

(2)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以儿童发展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充分满足幼儿创作的兴趣,让儿童成为创作的真正主人,主张把一定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使儿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但过分注重美术活动中的偶发创作,过分放纵幼儿,让美术活动极具游戏性,其实会丧失儿童应有发展机会,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笔者在韩国走访了多所幼儿园,跟韩国相关的教育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讨,探究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突出专业性质,专业课程集中细致;了解多元化教育的理念,强调授者的功能;强调学生制作手工作品,定期进行手工作品展示活动;课程设置突出心理教育,如美术欣赏与心理教育、游戏与心理指导。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内容上也有着诸多的相同点:一是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在理论课程设置上都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如儿童美术及其教育、儿童美术的发展、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等。二是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都包括作品欣赏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实践操作又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中韩两国在实践课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主要以技能训练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教材的大量临摹和再现,刻板的涂色等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偏重于技能专业化教学。绘画内容一般包括简笔画、水粉画、版画、国画、装饰画等,手工包括泥工和纸工等。其中简笔画教学被称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生经过反复训练,基本能够达到应物象形,却失去了美术的创造力;水粉画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水粉基本的表现技法,但不能转化到实际的幼儿美术教学中;版画教学过于重视传统知识和技能,没能与幼儿实际能力相联系;儿童水墨画教学,注重本民族绘画的传播与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装饰画教学,过于注重临摹和再现,儿童创作力得不到体现。其次,韩国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一般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呈现课程内容,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初步感受和欣赏、对各种基本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自然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手工操作的类型很多,如撕贴、剪贴、染纸、折纸、厚纸制作等纸工,以及泥工、综合材料制作等手工类型。这样,每一次美术活动都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连,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技能。这些操作类型以及其中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类型的操作又可以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幼儿在这种感受、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地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得到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生活化和情感性贯穿于每一个主题中,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保持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三、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组织与实施比较

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都非常注重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在课程组织中都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多样的操作实践,如加强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安排学生去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过程,参观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布置等。首先中韩两国幼儿园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韩国《幼儿教育法》等都有所体现,各自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幼儿园的实际水平、教师的条件,制定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分为半年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效保证了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克服了美术教学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其次,韩国非常重视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课前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教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体现,是重要的教学准备。教案因人而异,但都应写得明确、具体、实用。教案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纲要、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除此之外,韩国在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了解幼儿园的节日装饰和日常环境布置,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对美术运用的感性认识。从而把课堂学习过程直接与就业上岗工作、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评价上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作业批改等,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类似。

四、结语

总结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育异同,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扬长避短,借鉴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从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比较,受到以下几点的启示意义:把课堂教学权还给老师,鼓励教师选择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创编和课程教学方法;幼儿是课程生成的主体,要及时关注幼儿生成的课程,有利于幼儿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学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学会尊重,学会支持;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个性,提高儿童美术教育的质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提高儿童美术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

作者:江丽亚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一、目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价值观

背离人文精神由于教师在迅速转型的现代社会中生活和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其往往重视应试教育,导致美术教育陶冶情操的目的渐渐淡化,这使得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美术技艺越来越高,但纯真稚嫩的天性渐渐消失。本应该拥有人文性和情感性的美术教育被理性化和机械化的艺术规则取代,这些都会对学生以后的性格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并不是反对美术技能教育,而是更想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并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让他们学会如何分辨美与丑,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以后的人生方向。

2.内容枯燥

形式单一在功利性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授,不注重教材的研发,而且常常从成人的角度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性与成人的差异,这就造成了美术教学与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方式的背离。原本生活是所有艺术创造的根源,但是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态度加剧了儿童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部分的缺失,现在的一些学校并不注重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和生活中发现美,忽视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本质。学生不去欣赏美,就无法创造美。可见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想象力和潜力的开发,让他们快乐地学习美术课程。3.评价标准以教师的思想为主当前部分学校的教师单纯地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仍然以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因而只是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告诉学生,而没有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自己探索获得审美经验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更为严重的是教师扼杀了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二、儿童美术教育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1.以儿童的视角重新审视美术教育的地位教师

要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儿童绘画,儿童绘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同,存在一片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所有的学生都按照自己的个性成长着,而且在学生的心目中儿童美术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神圣地位。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对他们的创作成果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尊重他们的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在创作中的快乐。

2.引导儿童了解和尊重多元的文化教师

通过对美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加以了解,从而让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由于我们接触的一些美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自然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地方,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各国文化和艺术的差异。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道访问艺术家工作室,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及其流派,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各国的人文和地理环境。

3.教师注重对学生人文性和情感性的培养

美术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绘画进行解读,并且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探索,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为更好地进行人文性和情感性的培养做好铺垫。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创作,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美术教育的关键,它应该贯穿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使美术教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作者:侯瑞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湖西小学

儿童美术论文:现代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一、尊重儿童的率真天性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弗兰兹•西泽克认为“:既然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对现代儿童的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化地按照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①对待儿童绘画作品时候,应该善于发现其独到之处。儿童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于成人的角度,儿童更多的发现了我们成人忽视的细节,所以儿童绘画中更多地体现出孩子的率真不羁、敏锐的直觉表现。就这一点而言,作为家长和教师更应该尊重儿童,不要以成人的技法、标准去衡量一个孩子的作品,要把他们作为一个主体的人,要透过他们的特殊表现去理解其本质意义,释放孩子的想象力,为儿童的创作提供一个自由、宽阔的空间。

二、感知儿童内心世界

现代儿童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于情绪、思想、感受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由于年龄限制,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内心感受,所以孩子选择涂画的方式,用绘画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于所见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孩子的绘画作品成为我们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一扇门。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绘画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很强的内在逻辑性,绘画是儿童表达自己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方式。如线条的表现形式可以解读出孩子的情绪:线条清晰、稳定表明孩子的情绪稳定,线条模糊表明孩子胆小、自我压抑;色彩表现的冷暖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是活泼还是安静内向等。研究表明儿童画作为一种符号形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性格、心理、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着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程度。作为教师、家长关注、学会这种与孩子之间特有的沟通“语言”,在此基础上给孩子的成长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建架儿童创作的桥梁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多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面对面的沟通,特别是21世纪的现代儿童被家长呵护的如温室里的花朵,普遍缺乏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的环境,1899年第一所儿童博物馆在美国布鲁克林出现,1907年有了现代儿童博物馆,1927年又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正如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李斯托威尔曾提出:“每一种创造性的想象都必须有感情的动机作为先行的条件,这就是一种需要、一种欲求、一种愿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冲动,或者一种这样那样的情绪。”②美国视觉艺术教育专家伊莱恩和鲁斯极为重视在美术活动中的交流过程,他们认为在交流中“能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思考,观察和认识情感,整个教育过程将从这些理解力中获益”。儿童博物馆成为家长、老师与儿童的一种情感思想层面交流的媒介,在观察和触觉作品的时候,拓宽儿童的创作动机,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起到积极的互动作用。

四、教师“扮演好”在儿童天地中的角色

儿童要比成人更加敏感一些,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人都是从儿童时期走过来的,回忆小时候,教师的肯定与鼓励,都会让我们信心倍增,成为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在教课的时候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没有爱的教育就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所以教师需要及时和孩子交流思想。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基础,因为绘画不仅仅是儿童的一种技能练习,它更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儿童的一种语言。现代儿童绘画教育,应该是无规矩才成方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比教授儿童绘画技法更加重要。教师需要在了解儿童思想的前提下,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正确引导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质量需要与时俱进,应该针对我国国情与现状制定出一套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

作者:王媛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

一、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

用视觉形式冲击学生感官的美术教育,是儿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的有效途径,其中的绘画课程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而且能积极推动儿童观察能力的提高。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儿童能够通过细心的观察来找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积极地自我观察能够让儿童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这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同时,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完成记忆力训练。小学美术教育的写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身边比较常见的事物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并借助自我记忆来完成特定形象的记忆。这不但能锻炼儿童的观察力,而且能训练儿童的记忆力,从而推动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想象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在儿童观察力和记忆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儿童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比如小学生在画鱼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海底怪兽或者美人鱼,这样的联想锻炼将会对儿童想象力进行有效地锻炼。最后,小学美术教育不但包含必要的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还包含相应的美术成品欣赏和美术作品创作,这对小学生审美形态的形成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美术教育在引领小学生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养,推动小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

二、小学美术教育可以推动儿童全面素质的发展

首先,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个性塑造。作为陶冶儿童情操的有效方式,美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将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儿童完整个性的形成。美术作品是最能体现儿童内心的艺术形式,从美术作品的绘制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能够体验到儿童内心主动、敏感和独立的性格特点。合理的安排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儿童内在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促进儿童个性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丰富儿童绘画课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促进儿童思维和智力的双向延伸。其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智力的开发需要从左脑训练和右脑开发结合在一起。但是,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内容不是文字就是数字,这给儿童的左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其右脑的开发却几乎处于荒废的状态,这对儿童的开发是非常不利的。早期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可以引导儿童在观察和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明确某一特定事物的外在特性——外形、结构和颜色等,锻炼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推动儿童智力的发展。再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作为目前素质教育中培养儿童创造意识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把儿童文化讲述和实践能力培养放置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是个性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集中体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将会引领儿童在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提升自我艺术修养,实现健全自我人格发展的目的。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励儿童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合理实践,用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推动儿童人格的发展。

三、总结

在小学过程中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儿童基本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升。作为一种刺激儿童视觉的艺术形式,它不但让儿童具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劲的记忆力,而且可以帮助小学生完成个性塑造,推动儿童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些都是儿童人格健全的一个方面,小学美术教育能够从这些角度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

作者:何代君 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儿童美术论文:美术教育儿童美术论文

一、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儿童在学习中出现了抵触心理,觉得美术学习枯燥无味,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法的训练。一些教师总想着向儿童传授专业技巧,提高其美术功底,因此在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儿童多处于被动接受、模仿的状态。如果儿童长久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其想象力、灵感、天赋将被压抑,对艺术的直觉也将受到制约。很多学者的实验发现,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同样事物所画出来的图画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较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因此改革儿童美术教育势在必行。还儿童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摒弃灌输教育势在必行。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本能,是人类思考的结果,是人最真实的思维,更是人类灵感的源泉,依靠直觉对儿童进行造型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美术教育的有效性,锻炼儿童思维,开发儿童智力。美术教学应形成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教师仅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成为课堂的中心,应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空间和条件。另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进行选择,避免将知识理论强加给儿童,让儿童依靠直觉进行发挥,进而培养儿童的美学意识,激发其创作兴趣和创造力。

2.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对事物的描绘规律为由简单到复杂、由意象到再现。儿童对事物的写实能力会随着他们对事物认知的提升而慢慢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体积和色彩的认识与表现,随着感知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实践证明,儿童美术教学中,儿童造型能力的形成不是靠传授技法,而是靠直觉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形成以视觉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化儿童对事物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强化儿童的直觉,从而刺激儿童的灵感。

(2)儿童作为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尊重儿童的精神,正视儿童创造的作品,杜绝在教学中对儿童设置硬性标准,强制要求儿童要画出与真实事物一模一样的绘画。儿童本身好动不好静,其身体正处在成长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还没有发展到“坐下来学习”的阶段。因此,教师没有必要过早对儿童灌输美术技法、知识,而应该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很多成年人看到儿童的绘画后往往会挑出错误,指出其不足,这是不对的。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儿童看到的东西,成年人往往并不能看到、感受到。成年人应学会理解儿童眼中的世界,对儿童的绘画辅导应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给予儿童最大的鼓励,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

作者:朱素静 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万丰小学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早期美术教育论文

1儿童早期美术教育重要性分析

加强对儿童早期美术教育重要性的分析,对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且积极地影响,所以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一个成年人眼中做不到的事,儿童眼里就能做得到,因为他们的思想处于原生态,没有束缚。而成年人,受到各种教育、宗教、政治等社会上的各种干扰与困惑,禁锢在各式各样的牢笼里。孩子的心底宽阔,天马行空,只有了解孩子的这些天性,才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美术,必须有和孩子平等甚至低下的思维方式尚可谈及幼儿教育。孩子眼里美的人和物便是人间最美的东西,和孩子探讨这些美好东西将是成年人永远的美好的回忆。成年人和孩子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绘画,了解合作对象又不能以自己为师,只有乞求孩子接受你,方能进入到孩子们万花筒般的思想世界。

2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根据上文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早期美术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价值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到工作的内涵所在。下文将针对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于儿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理念的改进。对于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应当从颜色的层面着手,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事物的认知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应当注重教学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儿童对于蓝色以及绿色等颜色的反应相对而言较为平淡,而对于橙色以及红色等较为鲜艳的颜色表现则相当的强烈,对于颜色所呈现出来的物质变化等反应敏感程度也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在实践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过程之中还应当重视上述的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颜色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处于婴儿阶段的儿童应当教导其使用嘴以及手等,感受不同物体的形状,另外,颜色对于婴儿所产生的刺激可谓是相当强烈,所以,对于此阶段的儿童采取恰当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之中监护人还抱着孩子,仰望天空,引导其对天空之中的蝴蝶、鸟等进行观察,同时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花草和植物等等,在这样多重颜色的刺激之下,儿童对于颜色的认知也必将有着巨大的提升。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的是对于儿童的表扬,恰当的表扬可以全面地提升儿童的信心,这一点对于其今后的成长以及个人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在表扬的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对儿童积极性的提升,以增强儿童进行绘画等的兴趣。因此,早期美术教育应是不断探索、不断改变现状,因人、因地、因时灵活的教育方式,不可用成人的目光抱着功利的目的实施教育。恰当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个人成长也必将起到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3结束语

采取恰当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方式,可以形成儿童较为高尚的道德情感,且实现对儿童思维方式的提升,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儿童的思维方式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儿童的一些天真并且简单的思想,可以采用美术教育来进行塑造,同时由于儿童有着较为丰富的想象力,所以采取恰当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于其后期的发展以及个人成长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儿童早期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教育工作开展的重难点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且细致的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式以及开展的相关优秀理念等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旨在以此为基础,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做出积极贡献。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开展科学化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必然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所以应当对相关教育工作产生深刻的重视,且不断地完善教学的理念和教育工作的思想,为后期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作者:毕瀚书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一、鼓励儿童独特的审美与表现

1.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儿童兴趣在上每节课之前,教师都需要利用一些工具,如投影仪、电脑、幻灯片或启发式的语言,抓住儿童的兴趣点,让儿童在顺其自然的状态下走入课堂,进而开始教学。若不做前期工作,避免不了生硬的授课方式,儿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必需的。

2.尊重绘画原创,倾听儿童心声毕加索曾说过,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像孩子一样画画。儿童所创作的作品有他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是纯粹的、天真的,和他们的心灵一样。他们接受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技法,更多的是有其情感上的体验,与其精神相结合,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是他们自身思想的表达。虽然教师授课的主题相对固定,但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有其个性的一面。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绘画的原创部分,保留其独特的绘画表现,鼓励儿童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多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美术课堂材料的多样性是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儿童更愿意接受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纯粹的图画已经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他们渴望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而尝试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会让他们兴奋不已。有些儿童对于单纯的绘画有较好的控制力,但在操作工具时还是显得有些生疏。儿童的兴趣不会因为这点小挫折被磨灭,他们会在自己的作品创作中更加投入,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有时候,虽然作画的材料是一样的,但可以制作出不一样的作品。以纸盘为例,白色的纸盘可以让儿童在上面涂色作画,也方便剪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纸盘作为儿童的手工材料,将纸盘一裁为二,一种是以纸盘作为小鸟的身体,另一种是以纸盘作为水母的身体。同种材料不同的做法带给儿童极大的乐趣,他们对纸盘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如作为小乌龟的壳、小狮子的脑袋(周围加上碎纸条)或是对折成西瓜等,儿童新奇的想法不断涌现,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后内容去实践、探索。

三、重视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成果

1.儿童相互欣赏,提高审美能力每次课程结束时,笔者都会要求儿童将作品贴在黑板上,大家互相欣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会问他们:“你们觉得哪个小朋友的作品好?哪里好?”这时候儿童会自己思考并说出他们的想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让儿童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秀之处,相互之间的赞赏让儿童更加有自信、有激情。

2.教师恰当评价,激发创造动力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吉拉德•培特森在《观念改变行为:与孩子一同成长》一书中谈到:“我们小的时候想象非常丰富,长大以后就没了。这是怎么回事?”在他看来,首要原因是儿童的幻想没有得到家长的鼓励,而对儿童最有力的鼓励,是父母亲对他的爱、兴趣和注意。同样,教师对儿童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互评结束后,教师往往作出补充,在对儿童作品进行表扬之后,可以用“你这里……画会更好”这样的方式激励儿童改进,而不是用否定的语气与儿童交流,教师要学会用正确的交流方式和儿童相处。

儿童美术教育是对于儿童创造意识的培养,是一种启蒙教育,并非一笔一画的呆板的教育,儿童的感官能力在美术活动中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这对于他们其他方面的教育也有促进作用。通过儿童美术教育,儿童的视野扩大了,他们会以欣赏美的角度看待生活、看待学习,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乐观,日常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教育者和家长应当试着站在儿童的角度理解其在儿童时期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切忌把教育内容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多和儿童交流,用心体会,像朋友一样与儿童相处,你会发现儿童的世界简单、平凡而美丽。

作者:许菁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儿童美术论文:现代儿童观与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一、儿童美术教育对现代儿童观的背离

在中国,由于现代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现代儿童观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接受;但我们的儿童观在与现代儿童观逐渐同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背反,主要表现为对儿童溺爱的同时,却不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甚至强制性地改变他们的兴趣和行为取向,将儿童当作实现成人的愿望和理想的工具或是当做成人社会相互竞争的牺牲品。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也存在严重的背离现代儿童观的现象。如今的儿童美术带有明显的伪成人化特征,脱离了儿童的真实认知与情感状态,如学习中国花鸟画时,并没有引导儿童实际观察真实的花鸟,画牡丹没有见过牡丹,画老鹰没有见过老鹰,只是从成人美术中照搬样式。有的老师将自己喜好的样式和风格强加给儿童,令其模仿和学习,从而造成用儿童的手画成人画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老师为了谋取虚荣,让儿童摹画自己画好的作品,送去参展或比赛;还有的老师干脆捉刀。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其一,突然加速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引发了浮躁和虚妄的现象。儿童美术教育迅速发展,原本应该是值得夸赞的现象,因为这表明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艺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然而对应这种突如其来的加速发展的却是我们从教者心理和学习上的准备不足。目前,除了公办儿童中心和少年宫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之外,民办的校外美术教育机构遍及大江南北。校外美术教育机构规模不等,大的机构甚至开设连锁和加盟分支机构,学生动辄数百上千。

这些机构之间竞争激烈,故而存在许多隐患。其一,赢得家长(而不是儿童)的青睐成了竞争的焦点。为此,一些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惜以成人化的教学效果吸引家长,因为其效果非常直观。其二,家长给予这些机构过高的期望。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家长普遍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许多儿童被送到校外教育机构学习美术并非己愿,而是由于家长的从众心理和相互之间的攀比。而且,许多家长都渴望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和“成果”。有些家长对儿童美术比赛尤其热衷,在一些现场,家长比参赛的孩子还要紧张,似乎参加比赛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图1)。这种压力自然转嫁到了校外教育机构的老师身上,导致他们为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而做出违背儿童美术教育规律的事情。其三,导向错误的儿童美术比赛泛滥。社会的需求必然导致相应活动的出现,由于家长和美术教育机构的需求,现在的儿童美术比赛非常之多。其中有些比赛会因为主办者以及所聘请评委的专业素质不高或对儿童美术理解有误,从而误导了儿童美术的自然取向。其四,一些从业教师缺乏对儿童美术的正确认识。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从业教师。这些教师来源复杂,其中一些人既没有经过就职前的专业教育,上岗后又没有得到合适的培训,因而对儿童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用原有的“美术”和“设计”专业知识从事教学,从而导致儿童美术教育被“专业”扭曲。

上述很多做法,是在爱儿童的招牌下行害儿童的事情,实际是不尊重儿童、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违背了现代儿童观的主旨。因此,什么是儿童美术?什么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需要我们做深入的思考。儿童美术具有独特的内涵。这一概念与儿童文学、儿童音乐、儿童舞蹈等概念的内涵并不类同。后者几个概念的内涵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音乐和舞蹈,或供他们欣赏、体验和学习”;而儿童美术的内涵则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运用美术方法的创作活动及其作品”。正因为自己创作与他人为其创作之分野,使得儿童美术具有极强的发展意义,因为毕竟儿童终归要发展为成人。作为生命属性,唯一能代表人的智力、情感和体力高峰的是成人而非儿童。同理,能代表人类美术最高成就的是成人美术而非儿童美术。如果说儿童美术代表着人类最高成就,那么试问:我们能够说出几位世界著名的儿童画家吗?我们又知道哪几件儿童美术的杰作呢?相信没有人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而凡是初具美术知识的人却能轻而易举地列出一些著名成人美术家的名字及作品。其实,成人对儿童美术的偏爱和褒扬是因为能够从中感受到天真无邪的童趣和肆意无拘的想象。虽然一些成人艺术家也尝试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模仿儿童的手法表现世界,如毕加索和米罗;却没有必要无限地夸大儿童美术的艺术本体价值。

儿童美术教育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从儿童美术中,心理学家可以发现儿童的身心状态,艺术理论家可以找到艺术发生学的证据,美术家可以借以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和空间,一些家长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这些价值都是外在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又是什么呢?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现为四个流向。其一,促进人的优秀素养的形成。优秀素养,指的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或共通素养,包括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审美品位、思维能力、认知理解、合作交流、创新意识等。儿童美术对这些优秀素养都有极大的贡献率。比如,通过美术教育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中国画论中关于绘画的功用说,最早见于《左传》,其中谈到青铜器的图案和铭文的作用是“使民知神奸”;唐代张彦远认为美术之功用是“成教化,助人伦”;鲁迅同样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西方的哲人柏拉图等也有类似的看法和表达。其二,贡献学科素养。每一个学科都会向儿童贡献独特的学科素养。数学能够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行为习惯;美术能够贡献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其三,使人形成终身的爱好。儿童学习美术,不一定将来从事与美术相关的职业,却能形成对美术的热爱,并有可能在业余或者退休之后成为一种行为取向,充实闲暇,丰富精神,提升品位,获得幸福感。其四,成为职业。虽然大多数学习美术的儿童不一定将来以美术为职业,但依然有些儿童长大后会选择美术作为自己的专业,以此谋生并获得成就感。现供职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曾获得国际建筑学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先生小时候就曾在儿童美术教育家张桂林先生的指导下学习过美术,现在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其他还有一些著名画家也在童年学习过美术,后来就以美术为终身职业。这四种流向体现了儿童美术的价值,综合而言,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美术教育具有未来学的意义。因此,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无论家长还是学校的教师,都不要过多地纠结于眼前的一件作品是否符合成人社会的标准或者得奖,而应该关注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儿童身心发展状态以及儿童美术教育对学生未来的正面影响。

二、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儿童美术教育

社会上有人呼吁“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本真”。所谓“本真”,在国学中和一些哲学流派中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学中,“本”指的是元气,是宇宙万物之根,属于先天的存在;“真”指的是真气,乃宇宙万物的生长,属于后天的发展。宇宙万物的衍变和发展取决于“本”和“真”的相互作用。而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本真现象”哲学中,“本真”指的是“生存可能性的无蔽展开”,即在群体氛围和趋同心理的压力下,依然保持自身的优势基因,体现个性,拒绝异化,追求真理的精神。而在一般的解释中,“本真”含有本源、真相的意思。在我们的话题中,“本真”主要取“真实、自然”的含义,因此所谓回归本真,应该是帮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自然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现代儿童观合辙。

如何让儿童美术教育回归本真呢?首先,应该全面而辩证地认识本真。尽管我们承认“本真”具有真实和自然的内涵,而且也主张儿童美术教育应该努力体现这一内涵,但应该认识到,本真不是静态和绝对的;如果将其视为静态和绝对的,没有受到任何教育影响而创作出来的儿童画应该是“纯天然”的,最为本真的。但这种“本真”只是一种短暂的存在,因为儿童是要不断发展的,他们不仅是自然人,更要成为社会人。其一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发展对于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对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具有正面的意义。所以,教育应当努力保持特殊个体的自然本性,同时也要赋予其特殊的社会性。正如英国学者赫伯•里德所说,教育包含两个矛盾,“一方面是人应该接受教育以实现本来的他,另一方面是人应该接受教育以成为非本来的他”[2]。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我们拒绝的不是教育,而是不合适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似乎应该让先天之“本”与后天之“真”彼此相助,从而推进儿童的发展。要使得“本”与“真”彼此相助,前提是需要充分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体现在美术学习上的阶段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合适的教育。合适的教育,指的是所选内容的难度不应超过特殊儿童发展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选择的方法也要适合特殊儿童发展期的兴趣和需要。比如,过早地将一个低幼儿童引入成人的花鸟画样式,难免“揠苗助长”之嫌:我们在用一种外在的方式让儿童被动地接受和模仿,表面上看去似乎画得很成熟,可以博人一誉;但本质上违背了儿童的天性,逾越了儿童的自然发展,本真付之阙如。因此所谓“本真”,不是让儿童永远停留在自然状态,也不是过于主观地让儿童超越自然状态;而应该让“本”和“真”携手,迈着稳健的步伐,沿着发展的道路,以适当的步幅和步频前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本真”应作如是理解。其次,要智慧地平衡如何表现和表现什么两个方面。任何儿童美术教育都不可能回避这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都照顾得好的儿童美术教育才是高明的。

如何表现主要关乎媒材的选择、形象的组织和技法的运用。不同创作个体的差异是通过选择的恰当性、组织的审美性、运用的合适性显现出来的。儿童美术同样如此。在儿童美术中,由于自发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在“如何表现”方面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的空间相对于成年美术更狭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正是我们教师的可为性所在。比如在表现时需要与学生协商,选择恰当的媒材,是平面媒材,还是立体媒材?具体而言,是纸、泥、木、金属,抑或其他?一般规律是,如果是综合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在材料的选择性方面范围会更大,因而也相对自由;如果给学生规定了具体的媒材或美术的门类,媒材的选择范围会狭小,学生创作的自由度也相对较小。在形象的组织性方面,儿童有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组织方式,但教师不能放纵他们的惯性。考虑到其发展性,也可以在协商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完善对形象的组织,比如运用一些形式法则或者不同的视点的画面效果,以便获得更多的审美性和独异性。不同个体在表现的品质方面获得的水平与他们的表现技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关注的。技法的提高依靠的是“事”(指某一次正式的表现活动)先的积累,“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比较少见,体现为“你平时是什么水平,现在就是什么水平”;但针对一次正式的表现活动所进行的临时局部性技法练习仍是被允许的,而且也会收到一些较为明显的效果。表现什么,是儿童美术活动的灵魂,是“如何表现”的依归,也是儿童的美术魅力之根源。因为它直接反映出儿童经验范围、思想程度、情感状况、发展水平,是他们所感、所知和所想的直观呈现。在此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一般化和概念化,在一些儿童的作品中,鲜见观察的独到、思想的奇异、情感的独特、经验的偏僻。

在以一次“关怀”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大量的作品描绘扶着盲人过马路、给妈妈洗脚、小鸟的家园等情节,这是典型的一般化、概念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儿童自己的认识局限,还是成人的命题结果?值得深究。而针对“关怀”这一主题,有的儿童却能画出工地上农民工吃饭的情境(图2),有的儿童也能画出街头被窃井盖后的空井(图3),这样的表现才显现出独异性。如何做到表现内容的独异性呢?可以参考的建议是:唤醒儿童的体验,丰富儿童的经验。其方法可以是讲故事、讨论、进行角色扮演、观看视频、参观游览、亲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打开全部感官,使得他们触动情感,揭开记忆,让身心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在这样一些状态中,努力将知识与经验内在化。知识与经验是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加以传播,并强加给儿童诉诸记忆;但此举因为不能唤起儿童的内在情感而只能成其外在的知识与经验。这种外在的知识和经验既不能长久,也不能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即便作为表现的内容也只能是表浅的。让儿童背诵李白的《静夜思》是轻而易举的事,但让他们产生内在的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获得体验。我设想了一个情境:中秋节的前一个月带一群儿童西行旅游。在中秋节的晚上,当大家一起坐在西部沙漠上望着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听到声情并茂地朗诵《静夜思》时,会发生什么?我问儿童,他们说:“我们会哭。”只有在这种情境中,他们才真正理解了《静夜思》表达的孤独、思念的情感。可见,体验是知识和经验内在化的重要途径。这也启发我们,给儿童的任何指导最好经过学生的心灵,并由他们有意识地、主动地发挥出来。虽然通过外在的方式也能获得一些效果,但那只能是表面的和短效的。

总之,任何教育理想都是基于人们对希望受教育者“应该是怎样”这样的问题生成的。我们对教育现状的满意与否,都是来源于我们对它们之间吻合度的判断。同样,我们对当下儿童美术教育的满意与否也是来源于不同的儿童观。根据现代儿童观,我们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加以判断,有满意之处,也有不满意之处。满意出处应当坚持,不满之处需要改进。基于现代儿童观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才能在稳健前行。

作者:尹少淳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儿童美术论文:校外儿童美术教育论文

孩子们在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都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绘画语言也是丰富多样的。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用图绘、想象、动脑、动手的方式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师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判者,而不是简单的传授技艺和方法的教育工作者。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引导、开发儿童对图像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促进少年儿童智力。因此,我设计了几套剪贴画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给孩子们带来艺术上的启发与引导。我的设计思想是让孩子们运用多种材料完成一幅作品,打开思路,有创新意识。我以其中一个案例《城市中的人们在公园里》为例进行说明和讲解。

首先,准备材料剪贴画课程的材料准备的基本要求是让孩子们选择收集与画面制作相关的纸质图片、布料、线绳等多种日常生活用品,为了达到画面丰富的效果,可以使用彩色卡纸做背景,剪刀和胶棒必不可少。本类课程适合在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开设,并且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因为要用到剪刀,老师一定要强调安全意识。老师要预先给出一个创作题目,我们这节课要制作的是《城市中的人们——在公园里》,收到题目后,孩子们可以在彩色卡纸上进行背景创作。有的孩子画了一个大大的喷泉,有的画了冷饮屋,有的画了摩天轮,有的画了亭子、湖水、假山……内容丰富多样。同时,在孩子们创作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教学干预,在辅导过程中启发与引导非常重要。例如,有的孩子会向老师求助:“老师,我想画摩天轮,但是不会,你帮我画画。”这时我没有直接帮他画在纸上,而是启发他:“孩子,你坐过摩天轮吗?”“坐过!”“那你在远处看见过它吗?”“看到过!”“远看像什么形状?”“圆形,椭圆形!哦!我知道了,先画个大圆,中间有线!”经过启发式的对话,孩子的创作热情被激发,创造性地把座位画成圆的、方的、三角的,非常有想象力!接着,我们开始剪贴,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加工画面,比如说废旧的杂志画报都可以。例如一位学生在喷泉边剪贴了一个人物和一条小狗,中间他用粗线连接,感觉像是在遛狗,非常有趣;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会选择用不同材料拼贴人物,先画出人物的头部、四肢,其余的部分选择用各类布头拼贴,非常生动。有的学生使用海绵纸,由于海绵纸的质地比普通纸稍软,颜色丰富,好上色而且容易修剪黏贴,是大部分孩子的首选。在孩子们制作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干预,启发他们创造生活当中丰富的画面。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我习惯在上课前把题目布置下去,让孩子们先去实地观察,互相交流,相互提意见,这样对于他们进行再创作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一个阶段的绘画制作,孩子们形成了独立的思考,制作风格和艺术效果多样化。最后,作业的评分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评判对孩子及其家长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评判标准的确立会引导家长、孩子去建立较高的审美和鉴赏水平,因此老师对于儿童美术作品的评判环节尤为重要。儿童心理研究学者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我觉得这样的评判方式非常重要。

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去表现和描绘这个世界,允许对艺术有不同的评价尺度和审美标准,允许儿童的个性和身心自由、快乐地成长,而不是单纯地灌输和要求。这样的教学宗旨会让儿童感觉到校外教育的乐趣,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而快乐的学习环境。如果我们对孩子评价是另一个标准,如“这张画好”“这样的画儿画得不工整”“我们应该这样画”,只能说明我们没有读懂孩子的心理,没有理解儿童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就不可能还给孩子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我们可以努力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作品,互相评判,这样可以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不同,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

作者:李欣 单位:呼和浩特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儿童美术论文:儿童美术教学感性认识论文

儿童美术咋一看好像很简单,其实,牵扯到很多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美学、造型学、色彩学等。还有与此相关的文学、历史、艺术理论及绘画工具材料的运用等。有时很难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但也不是一点说不清楚。有关理性知识内容属逻辑思维范畴的,还是能说得清楚。比如:像结构、比例、黑白、虚实、统一、对比、疏密、冷暖、灰鲜、和谐等。当牵扯到感性知识或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时,就很难说清楚了。如:灵气、悟性、神韵、感受、想像、意会、联想、感觉等,这些都是很难用文字或语言道明的。恰恰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充当了绘画的主角。

在儿童画里,由于儿童智力发育和认知能力所限,使孩子们认不清看不明的东西比成人更多。如果儿童画像成人看连环画那样能解释的这么清楚,那肯定不是儿童画。即使是孩子的画,但孩子是按成人的意识画的,这样的画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儿童画,得把它打到假冒伪劣之例。

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喜欢画画是觉得画画很好玩,并没想要去完成一幅什么作品。他们画画只凭满腔热血,不凭画法画理,“学画的方法”对孩子没多大用处。孩子们画画胆特大,从来都不怀疑自己的“技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儿童画画的突出特点。他们没有不敢画不能画的东西。再复杂的场景经过孩子们的手就会变得非常简洁单纯;再简单的事物经过孩子们一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他们的画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没有成人画画时的负担,更没有成人参展、获奖的压力,他们只图画画时能玩得高兴,孩子的画跟他们做游戏没什么两样。他们画画时的最佳精神状态就是手舞足蹈、喋喋自语,一副不认真的样子。胸有成竹是大人的事与他们无关。这也是好多小朋友只想画画,不想学画的原因所在。儿童不是为长成成人做准备的,他应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完全没有必要把成人学习的方法套在孩子身上。

儿童画画与他们的心理、生理的发育及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比如:幼儿对人的认识,就是对面孔的认识,人的脸面成了幼儿对人认识的全部。对幼儿来说重要的就是最主要的,人的音容面貌、精神都是通过五官来展现的,四肢与此相比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幼儿画人时主要画了人头、面部五官,人的四肢几根线就算完事。在幼儿眼里人就是这个样子,他们自己并没认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孩子画画在像与不像的看法上也与成人不一样。成人眼中得像就是生活中的真实,孩子眼中得像是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是生活中的实际反映。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应该画的最大。比如:画人的头比身子大多少倍,画骑自行车的腿,看节目时的腿比身子高几倍,踢毽子的腿要比不踢毽子的腿要长,画的吃蛋糕时的嘴也比平时要大得多。孩子们画画是:画所知,不画所见,他们了解的东西很快就能画出来。比如:小鸟、房子、树、小动物等。他们老是重复的无休止的画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在向大人展示他们的“拿手好活”,以炫耀自己的成功,求得家长的表扬和肯定。幼儿的画虽然只是一些类似符号没有具体形象的笔道道,这些看上去只有孩子自己才明白的东西,就是孩子了解社会的全部。当孩子处在幼儿时期时,正是孩子充满幻想时,他们相信一切童话、神话中的故事都是真的。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注视着这个还很神秘的世界。

儿童画画的特点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以及孩子发育的各个阶段,要尊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及表现,要和他们玩在一起、画在一起,在和他们一起玩的过程中让孩子学到知识。

教孩子学画的难点

我在教低年级学生时就特别强调,主要的东西要画得大一些,不重要的画得小一些。先画主要的,再画次要的,几乎每次课要反复讲这些问题。但有时孩子对老师讲的“大”和“主要”在理解上的偏差,往往只有一部分孩子在画面上得到体现。我说的大是指苹果大小,孩子画的只有鸡蛋大小。但孩子却说这就够大的了,我原来画的只有葡萄那么大。也就是说画成鸡蛋这样大对他来说就已经是“史无前例”了。这里面还有个心理问题,仅从绘画单方面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和个好的差别,在认识、理解一件事物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也是很正常的,不是教师讲几次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几个“回合”的反复学习过程才能解决。如果教师讲几句,孩子就能做到,这反而不正常,至少教师有“灌输”知识的嫌疑。

既然画面上的主体物大小安排那么重要,是否可以理解,只要小朋友学会安排画面,懂得大小、前后、粗细、曲直、虚实、黑白、强弱、取舍、呼应、对称、均衡等造型因素,小朋友的画就能画好了。单从画面上看,如果上述因素,小朋友能解决得比较好,应该说就算一幅看上去不错的画了。但这只是对作品的一般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好画并不是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看着很“顺眼”的作品。从艺术的角度上说,只有远离生活真实,才能做到艺术真实,有个性的作品才是美的。假如孩子在画面时太重视画面的完整与合理性,即使是看上去作品很舒服,但画面明显缺少“孩子气”和绘画性以及想像力、创造力和作者的个性等,作品也会失去感染力的,不能算好的作品。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教给孩子一般的造型、构思、构图知识,让孩子了解一般的艺术规律,但不能墨守成规按“套路”上课,要支持鼓动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这在教学实践上是比较困难的。有些知识教师只能讲一下,但不能要求孩子一定做到。讲是对的,要求必须做到是不对的。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一些比例的知识,但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画准比例。再比如上色彩课时,一般教师要讲:注意画面的黑白对比度,也就是说一幅彩画里面要有最亮的一块颜色和最暗的一块颜色。这样,画才响亮、明快。但也不是说只有画面响亮了,明快了,才是好作品。有些造型、形象似有非有很朦胧的作品一样很美。什么事都不能一概而论,艺术更不讲“统一性”。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一些大的东西,这就要看孩子的悟性和灵性了。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个性很强的孩子不听教师的,怕教师给辅导“坏”了,画时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画很有可能成为更为优秀的作品。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要想教育他,就得了解他;要想了解他,就得与他沟通和交流;而要像与他沟通交流,最重要的就得尊重他。尊重他的兴趣,尊重他的爱好,尊重他的经历,更要尊重他的年龄和心理。一位来自黑白世界的成人,待着一片单一色的眼镜,怎么能欣赏儿童那心中五颜六色的世界呢?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问题和事物,不也是成人社会与人正常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吗?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所有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心愿,让我们共同去培育和呵护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