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8 11:0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业推广方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结合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一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真正帮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正确的发展,达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1.1加强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所进行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的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农村技术推广体系主导科学技术转化为现代农业生产力。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重要作用,还要要求各级政府都主动实施有效的措施,以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此外,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言,也需要时刻保持足够的责任感以及紧迫感,拥有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明确和洪洋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最接近底层的人员要努力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1.2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贯彻科学种田的意义首先,将农民群众的日常农业生产经营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互结合在一起,并辅助以逐渐发展的优质高产的农业体系将结合,使人们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更加配合,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接受速度更快,让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让农民群众发现实实在在的好处;其次,要借助舆论宣传等多种较为适合在农村进行的宣传模式引导农民群众的思想走向,借助寓教于乐的思想理念,辅助以丰富多彩的宣传手段,引导农民逐渐产生对于科技方面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要对原本的行政命令方式的农业技术推广加以改进,多采用引导说服、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式,结合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构建一个双方自愿、利益共享并且风险共同承担的约束机制。
1.3加快农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以及农民群众带头人的培养尽管很多农村经济基础不差,但因为没有农民带头人进行示范作用,所以高技术的农业生产项目很难在农村中进行,即便是顺利进行也无法形成足够的规模。由此可见,培养合格的农民带头人以及组件农业技术协会是非常必要的。要重点对农民带头人进行培养,并且培养内容主要由原来的技能方面的培养转变为现在的素质培养。对于农业技术协会,应从始至终都贯彻“以民为本”的思想,将农村技术协会建设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例如,采取农村能人出头领办、借助龙头企业帮助办理,以及农村集体组织领办等形式来实现创办主题的多元化;按照农民实际需求进行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的开展,如进行产销结合服务型、生产销售一体型以及生产服务型等多种形式,实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由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扶持,以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和壮大。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并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进行指导和管理,帮助其建立规章制度、确保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健康和有序的发展,并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加工以及开发新产品等,确保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稳定和高效的运行,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支持、改造以及产品的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等,在农民群众中起到带动作用。
1.4为农民群众科普知识参照我国的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群众的素质状况,可以通过针对农民群众进行层次和实用性方面的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水平。例如,开展办班培训、专家上门授课,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渠道的信息教育等方式,帮助农民群众提高个人素质水平。针对部分文化素质过低的农民,可以适时选取收获时节,将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借助这种方式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科技观念,帮助农民群众借助农业技术进行自我发展。此外,对于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加强相关他们的学历教育,通过不同渠道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养。
1.5做好相关的配套服务队伍专一、人才多、分布广泛,以及信息灵通等等都是农业技术部门的优势,所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在全程配套服务内容中添加生产前的项目筛选、生产中的技术指导,以及生产后的销售服务。在进行生产之前,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保证农民群众可以享受到准确的信息服务以及技术准备,在生产完成之后,以独家经营或者联合经营的方式保证农民的产品的购买、加工、储存以及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借助农产品的多层次的增值来保证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的增加。
2总结
农业技术的推广保障了农民实现增收以及国家的稳定和谐发展,同时,农业技术推广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进步,更是我国推广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事实上,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都决定了目前需要依赖农业技术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继续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将经济效益好、营养价值高的农作物产品推广给农民群众,才能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郭帅姚二民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一、抓示范、建基地
推广普及增产增效新品种、先进适用新技术。实施水稻统一“供种、供肥、供药、植保”、小麦统一供种和蔬菜补贴农药统一供应等惠农措施,全区优质水稻、小麦品种覆盖率达100%,群体质量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与整建制建设,大力推广水稻基质育秧技术,水稻机械化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建立千亩粮食繁种基地、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哈密瓜和蜡梅研究所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先后引进粮油、经济作物新品种100多个,通过不断研究培育,4个品种获得上海市农作物(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二、抓培训、求实效
努力培育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每年深入镇、村、户举办农技实用技术、专业农民、示范性、引导性以及专家坐堂等各类培训与科普活动70余期,万余人次受益,提高了广大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种田水平,培养了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心首次创新开设田间学校培训模式,通过自下而上参与式的培训,工业区25名种植哈密瓜的学员平均增收6000元/户左右,真正起到了“培训一户、辐射一方、带动一片”的成效,得到了市区相关领导的一致肯定,农民田间学校嘉定示范点挂牌成立。
三、抓指导、推入户
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2008年中心全面推行农业科技入社惠农工程,积极引导合作社及社员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近五年来,共对本区粮食、蔬菜、园艺经济作物的96户次的农民合作社进行了上门入社技术指导,探索出了以合作社为中心进行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运用科技的科技进村入社(户)有效途径,确立了以“指导一社、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技术服务形式,有效提高了农户学科技、用科技的科学种田水平。
四、抓科研、促转化
提升科技含量,推动嘉定农业生产。中心立足科技先行,积极开展各类新农艺的试验与研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切实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十二五”期间,共承担部、市、区级科研项目近40项,获部、市、区级科研成果11项。其中《小麦新品种“扬麦11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创新性地开展了水稻全量秸秆还田下的播量、氮肥水平试验,研究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明确了秸秆还田下的最佳播量及氮肥水平。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大促进了“扬麦11号”小麦新品种的推广,从而调优了我区小麦品种结构、有效缓解了稻麦茬口矛盾,提高了小麦产量水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目前,“扬麦11号”小麦新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区种植面积的60%。作为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之一,多年来嘉定区哈密瓜研究所在科研攻关、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硕果累累。相继攻克了上海地区哈密瓜生产中的黄化早衰、连作障碍等技术难题,选育出了“华蜜0526”、“华蜜1001”等多个优质哈密瓜新品种,通过“研究所+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探索实践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广大农民“科技致富”,为嘉定特色农业发展积聚力量。
1农业技术的创新内容和特点研究
1.1创新内容
从微观上来讲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相互转化,将新农业技术演变成一种手段为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农村的经济提供帮助,其包含内容大致是对农业新技术进行研究、获得与掌握、实现新技术的传播渗透于转让、改进创新农业的市场开发与售后服务等;从宏观上来讲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农业企业和一系列公共机构组成的网络或者系统,且这些机构能够互相联系和影响从而为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扩散提供整合与协调。
1.2创新特点
由于工业技术受到了大多数的农业技术和不同层次的环境保护与农业技术、资源利用与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秘密、公共产品特性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影响和制约,农业技术的创新特点大致有较多的技术、创新过程较为复杂、不确定的技术创新、农业技术的创新子系统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性等。
2农业技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策略方针
2.1基本策略方针
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传承是实现农业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基本策略,这是因为农业的科技和技术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依据不尽相同的自然条件以及存在差异的社会文化进行继承和创造,农业技术包含当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且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显著。在继承传统农业技术进行现代化农业技术转变的过程中,不可盲目模仿要联系实际国情和地方特点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实现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融合从而使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保持稳定。
2.2关键策略方针
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是实现农业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关键策略,这是因为长期积累投入并未使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发生改变,即便生产率较低只要技术的状态保持不变的话,假以时日就可以实现传统农业的专项平衡及恢复等。而农业科技发展从技术结构的优化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并逐一介绍:(1)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相关的手工劳动主要是依靠现有自然资源进行,是以手工产品或者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的阶段。(2)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发挥,进军更广更深的自然资源从而形成了以生产加工商品为主的技术密集型阶段。(3)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都达到很高的阶段,农业的现代化已经实现且智力和知识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以生产高新商品为主的知识密集型阶段。
2.3根本策略方针
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提升是实现农业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根本策略,这是因为改造传统农业技术的目标和方向就是现代农业技术,根据世界农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发现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业的生产必须实现从满足目标消费追求的数量向商业生产利润的最大化进行转化。
3结语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依靠农业的生产活动中累积的经验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可靠的技术思想体系来维持农业生产,而传统的农业技术也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逐步趋于完善且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维持了其传承和繁荣。但这种稳定却也阻碍农业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使得我国在近代一直远远落后西方国家,因此要在重视传统的农业技术优点的同时将其不适应自然条件和现代社会的部分进行改造,只有农业技术的革新和改造才能将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进行转变且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并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距离。
作者:高寿义单位:茶业口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1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困难的原因
1.1水稻插秧育秧技术要求较高
在水稻插秧育秧技术的推广中,尤其是机械化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其技术要求较高。许多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愿意使用机械插秧技术。而机械插秧是水稻种植技术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这种插秧模式与传统的人工插秧相比,机械插秧的播种面积较大,其标准化的要求较高。想要实现机械插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求:首先,想要使用机械插秧,需要一块标准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需要均匀的分布。第二,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壮,并且无虫害,满足水稻高产的要求。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户家庭均采用家庭劳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户更加偏好传统的插秧技术,机械化的插秧技术成本较高,对于收人低下的农户家庭并不是一个良好的选择,这就导致机械插秧技术不能够在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1.2机械插秧的技术限制
在插秧的过程中,也可能受到降雨量的影响,在秧苗的插秧季节无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导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等到降水足够之后,秧苗又生长壮大,而机械并不能够采用大秧苗进行插秧,这样插秧机就成为了摆设。
1.3稻田中的水利灌溉设施落后
在大多数的稻田中,用于供水排水的系统比较落后,农田中不能够做到自如的供水和排水,使得农田中的水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就为插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无法控制好水的深浅,使得水稻插秧技术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1.4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由于农村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较慢。受到农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数人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插秧模式,且没有办法去创新和改进现有条件下的插秧模式,改良水稻的种植环境,这就在客观上阻碍了水稻插秧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落实。
2解决水稻插秧基础难以推广的有效措施
2.1加快土地流转的推进进程
要将土地集中在比较优秀的种粮大户中去。过去,为了提高我国粮食的生产率,国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落实到每家每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劳作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而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日益增大的农业需求,这种家庭式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土地集中到农业大户中,对土地进行集中的管制,才能够有利于水稻插秧技术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进。
2.2改良供水及排水系统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政府就要设立专项中的资金,对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使农田实现有效的灌溉和排水。推广的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实际的农业生产需要,对农田实行随时灌溉随时排水,为水稻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技术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满足农户对插秧的要求,进一步推广机械插秧技术。
2.3加强水稻插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就要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还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农民配合推广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水稻插秧技术也将会得到更好的推广。推广人员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插秧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机械插秧技术,让农民群众主动的改造水稻的种植环境,为机械化的水稻插秧提供良好的条件。
3结语
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与实施,有效的帮助了农民群众进行科学的插秧,最大程度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了插秧的效率。机械插秧可以代替人工插秧,这样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了广大农民的双手,尽管机械施工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相信经过我国广大农机推广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改进,机械插秧技术的前度将会更加光明。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人员还需要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大力的推广新型的水稻插秧技术,以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又好又快的建设。
作者:于学基修明昭,李志国单位:公主岭市黑林子镇农业站
1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好地提高汕头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对促进汕头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2人员构成
1.2.1总量。2013年,汕头市所有涉及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共有107个,在岗人员1221人,其中市直农业推广机构10个,在岗人员390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24个,在岗人员224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73个,在岗607人。1.2.2技术职称。2013年汕头市全市农业推广机构的在岗人员1221人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共456人,占总人数的37.34%,其中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143人(其中高级20人,中级43人,初级80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69人(其中高级8人,中级21人,初级40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244人(其中高级4人,中级67人,初级173)。越是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越是困难,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只有4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64%;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8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1.59%;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0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3.98%。1.2.3学历。2013年,汕头市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在岗人员1221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共有498人,占总人数的40.79%。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35人(大专56人,本科73,研究生6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07人(大专86人,本科21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56人(大专204人,本科52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6人,占总人数的0.49%;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有146人,占总人数的11.96%;拥有专科学历的人员有346人,占总人数的28.34%。
1.3经费
1.3.1经费来源。目前,汕头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由同级政府管理,随着财权人权的下放,各农业推广机构被重新定性,有的被定性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的却被定性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目前,农业推广机构大部分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有2个部分:一是来自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按人员每年固定的拨款,这一部分的经费来源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二是申请项目获得的经费,这要视每年当地财政的境况好坏和具体单位申请项目的能力,有的单位1年获得的项目经费较多,有的单位获得的经费相对有限,但整体上经费还是不足,项目经费来源较为单一。1.3.2人员待遇。汕头市除了潮南区各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由区畜牧兽医局管理,分派驻镇,人员工资纳入区财政预算,由区畜牧兽医局负责发放外,其他农业推广机构人、财、物均由同级政府统一管理,工资纳入镇级财政预算,岗位津贴由各镇(街道)根据当地实际参照发放。虽然近几年来人员待遇有所提升,但与公务员的工资相差还是较大。人员待遇在各区县和各乡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是自上而下梯度递减,市直机构的推广人员工资相对较高,乡镇一级的推广人员工资相对较低。
1.4推广方式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主要受当地农业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汕头人多地少,人均可耕地少,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主要是以产中的技术指导为主,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农业示范点建设为辅。1.4.1产中技术指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说到底就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风险,提高效益。因此,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多会寻求镇(街道)一级农业推广机构帮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根据具体问题对其提供技术指导,如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轮作等。1.4.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发展的优秀在创新,关键是转化与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汕头的农业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大量先进农业实用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如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反季节生产技术等。随着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科技贡献率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率得到提高,农民的效益也得到有效提高。1.4.3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几年,汕头市利用各种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新成果,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科技服务;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也根据生产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激发农民科学务农的热情。1.4.4科技下乡入户。近几年,汕头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本着进村入户、切实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原则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科技下乡,适时送技术、送农资,把惠农政策带到千家万户,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3]。1.4.5农业示范点(基地)示范。汕头市本着“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公司+基地+农户+科技”为模式,在全市大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点,大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和农民合作社技术骨干,选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作为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示范户,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走科学兴农之路。
2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工作条件落后
全市乡镇(街道)73个农业推广机构中仅有14个拥有自有资产的办公用房,绝大多数机构只能依靠镇政府办公,加上现代化办公设备配备不足,大部分推广机构没有公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制约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更好地开展。
2.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较低
由于汕头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有限,难以吸收高素质人才,致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具有较高层次职称及学历人员比例少,全市122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有6名是研究生学历,并且这6名研究生全部集中在市直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本身学历不高,再加上知识更新机会不多,以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胜任推广工作的更新发展和农民群众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4]。
2.3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难
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职称低,晋升难,各区县农业局都没有成立初评委,不利于基层推广机构人员的参评,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评审都要设置通过率差,不能100%通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硬件、软件较差,往往成为淘汰的对象。
2.4经费不足,技术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缺乏
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经费缺乏,特别是那些被划定为差额拨款的机构,目前汕头市区(县)、镇(街道)2级推广机构中,约有一半缺乏必备的仪器设备,仅有9个农业推广机构拥有或租用试验示范基地,大部分农业推广机构平时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的开展,只能通过企业或种养大户的场地进行实施,不利于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2.5人员编制被占用
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一直是制约着汕头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许多机构原来的人员编制就少,现在又有许多编制被其他人员占用,造成专业技术队伍力量单薄,无法满足日常工作开展。
2.6待遇偏低
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福利普遍偏低,思想不稳定,影响工作积极性。
3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建议
长期以来,汕头市在推广先进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汕头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有弱化趋势,各级政府及上级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汕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3.1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
各级政府及上级部门应出台和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倾斜政策,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以此激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加大投入,搞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强化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定期开展人员培训,选送一批业务能力出众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省里接受更深层次的培训教育,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农民需求,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做贡献。
3.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激励机制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投入新机制[5]。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村科技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发展后劲,促进科研成果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效果。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建立以互利共赢为优秀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与推广,降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成本。
3.4加强与各类农业专业推广部门的合作
完善各专业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整合农作、植保、土肥、畜牧、水产、农机等各专业推广机构,打破按专业设置划分各搞各推广的自成体系,建立协调统一、综合整体的农业推广机构。
3.5完善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在促进农业技术转化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农村实际情况的变化,应按照“增产增收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多专业集成融合的思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收益率为最终目标,着力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6]。
作者:陈梓敏许大熊陈文贞单位:广东省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我国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处于较低的状态,进行粗放式的农业经营,农业投入和消耗较大,但产出率十分低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做出了调整,投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投入,我国农业技术的传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必须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强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生产的动力,提高农业的粮食的产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畜牧、水产等综合生产的实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大面积技术推广的需求,同时,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也偏低,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上的缺乏,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加上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实际推广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技术推广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许多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农业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到基层农民手中。
2.推广对象技术基础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推广,推广的对象也是以农民为主,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很低,大多数农民是在小学毕业之后就回家务农,文化水平和素质有限,对于高新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较慢。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象对技术进行快速、熟练的掌握,但是由于农民普遍素质较低,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对高新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上也不是很熟练,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由于这种不熟练而放弃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为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采取的是组织传播的模式,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只能很被动的对技术信息进行接受,技术传播的效果较差。推广的技术信息中缺少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与农村的生产实践无法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时会对农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这种技术推广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可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时选择体验传播的方式,使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技术产生的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单纯的技术信息宣传很难达到技术推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农村选取科技示范户,在他们的土地中首先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生产力,在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后,农民自然看到了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其对农业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1.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高农业技术的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我国农业技术生产的总体实力。
2.加强技术推广团队建设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技术推广的团队建设,增加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的重视,才能使其在推广工作中更加的认真负责,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效果。
3.技术推广理论要联系实际
在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所推广的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要在进行技术推广之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及时了解,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五、总结
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农业也在高速的发展之中,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求,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进行选择。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调整,提高农业技术传播和推广的效果,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作者:赵元华单位: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梯门镇农技站
1微信的优点
微信与微博相比具有不必借助媒体、暴光率高等优点。微信与短信相比具有免费、定制化、人性化推送等优点。微信与APP相比具有开发成本较低、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2微信平台技术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编辑模式所支持的功能有限,本文以开发模式来讨论微信公众平台的技术原理及实现方法。
3微信的应用
3.1建立微信公众服务平台
由临安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牵头,与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建设临安市农业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不定期向服务对象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并通过互动设计,方便农户自己选择相应的农技专家通过图片、语音、文字的实时发送来咨询病虫害防治、农资、种子、农业政策等信息,并设置专人管理平台,在指定工作日内回复服务对象向平台提出的问题。
3.2加强微信“点对点”服务
由临安市农业局团委牵头,发挥青年骨干生力军作用,示范推广微信服务农户。利用培训、下乡等形式,进行服务对象的微信安装指导和扩面工作。策划微信推广活动,关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并转发朋友圈集赞(如积10个赞赠送农业技术书籍1本,积20个赞赠送化肥优惠券,积30个赞赠送种子等),短期内提高微信公共服务平台的影响力。通过制定农业局专家微信名录,加强“点对点”服务,专家可以与服务对象形成即时交流,服务对象可以直接向专家提出政策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实现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零距离”接触。专家通过“朋友圈”第一时间上传农业最新政策、基地动态等,有效展示临安市农业局干部职工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3.3推广“助农宝”手机应用软件
“助农宝”是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开发的一款手机应用软件,主要内容包括每日一助、农技110、文件公告、农业资源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推进微信服务农户的同时推广“助农宝”,可以使中央、省一级的农业农村信息直入农户,切实提高为农服务的效率。
4小结
在分析了临安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将农技推广信息融合到微信公众平台之中,借助相关服务器端编程语言,搭建临安市农业局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借助微信公共服务平台,能更好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
作者:罗煦钦张科良童小虎单位:浙江省临安市农业局
1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点
相对于我国的农业体系,世界的农业技术是比较完善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政府主导作用;二是多样化发展。世界的农业研究体系多种多样,对于我国农业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1.1政府主导是农技推广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世界上由政府主导的农业体系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各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至今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多体系。随着各国科技的发展,政府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各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和人员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现在全世界有超过200多个部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五十几万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说明目前世界的农业推广体系已基本完成,并成为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1.2对比于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
世界的农业推广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有很多教育机构参与,有的是部级的科研,有的是私人企业为谋利而进行推广,技术的差别也是五花八门。
2世界农业推广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1政府主导,在各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一直是政府主导的。
因为政府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国的农业科研机构都是由政府出资或者建立的,人员也是由政府培养的;二是各国的政府机构直接指导基层农民组织国家的农业机构,加强技术交流,做到科技运用于农业。
2.2现实证明政府科技资源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社会中,政府是科技资源最多的组织,只有政府和科研机构相互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广农业技术。各国成功的推广体系总是把政府推广和科技资源有力的结合起来,有的是合作,有的是政府帮助推广。从各个方面看,政府的科技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2.3各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与政府的投入是分不开的。
主要表现在政府的支持,地方组织的建立,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我国政府的投入主要是中央、地方共同承担经费。
3建设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办法
由于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也在不断的进步,所以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人员是非常多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化形势并不理想,所以要对现有的农业机制进行改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建议用两步走的策略。
3.1在农业推广体系不断发展
的过程中要确定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在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相对的引入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现在农业的状况相结合,建立我国特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且形成农业多元化的发展。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技推广主体的必要性。
3.1.1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农业科技被研发出来,但是实际运用率及其低下,只有实际的30%,这在国际上都是非常罕见的,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大量浪费。所以要大力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做到由上至下的科技转化。还要加强科技培训人员的培养,做到有人做事、有科技可以用的地步,使国家的资源不至于浪费,农业多元化的发展。
3.1.2有利于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在我国的农业科技的发展中,科技运用比较低,但是如果用科研,教育机构作为农业推广的主体,可以很好的将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样可以叫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的缩短技术运用的周期,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农业科技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充分发挥涉农组织在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
3.2.1在现行的农业组织的基础上,要不断的加强涉农组织对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由于中央不能直接插手农民生产,所以,在农业发展中和农民紧密相连的涉农组织对农民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中,要不断的发挥涉农组织的作用,多做农业培训,发放农业科技资料,由小细节影响农民,做到农业发展的多方参与,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做到农业不仅仅是农民,也是农业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的盛世。
3.2.2积极引导和扶持涉农组织的健康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涉农组织也会带有一定的经济色彩,这些最接近农业的组织能够很好的反应农业的问题。国家应给与优惠的发展政策,积极的引导其发展,加强科研组织和教育机构与涉农组织的合作,做到涉农组织有利健康的发展,也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多元化农业科技的转化,做到相辅相成。
4结束语
在我国不断发展的农业科技技术的情况的下,我国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更好的引入国外的成功经验,将我国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做到很好的推广,以便更好的为农民服务,提升我国的农业技术。
作者:赵志丽吕聪峰单位:河南省长垣县农业局
1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中的困难
1.1农民观念上的排斥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和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广大农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另外,由于资金投入、技术服务、文化素质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造成农业新技术在推广应用中难度大、周期长、短期效果差。我国的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都因为质量管理不规范、资金保障与技术服务不到位等各种原因而先后衰落,给农民造成了思想上的阴影。
1.2沼气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上的困难
沼气生态技术是以沼气应用技术为纽带,连接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各技术的综合体系,这套体系随着各种专门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也受到这些专门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组合方式的制约。在各地的实际推广中,形成了以甘肃省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五配套”模式、以辽宁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四位一体”模式、以广西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猪—沼气—果”模式。然而,在推广过程中,不同地区农民掌握沼气技术的程度不同,沼气配套技术的发展状况等因素,都对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实际困难。另外,不同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是自己先研究学习然后再进行本地示范性的推广,这一过程也不同程度地对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影响。
1.3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沼气生态农技推广同样也需要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况且沼气生态农技推广又是集沼气建设、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系统性的工程,就更需要丰富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政策支持。从目前来看,资金方面,虽然广大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但因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无法在农业发展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缺少政府财政的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无法保障。在政策方面,虽然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但目前国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法律体系来保障生态农业的顺利推广。在农村侵占耕地、乡镇企业污染等干扰着生态农业的建设,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行为仍很突出。
2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中的困难与对策
2.1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生态农业观
为了解决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中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离不开宣传教育。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政府、学校及新闻出版单位等是教育宣传的主力,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及农民技术培训等渠道系统的分期的组织各级干部和农民,进行专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让他们认识到国家开展此项浩大工程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在内心引起重视,通过教育,让他们掌握生态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消除思想上的排斥。
2.2联系各地实际情况,加快技术研究
各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生态农业发展的全局为出发点,集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部门,抓住适合当地生态农技的关键性问题,规划好推广项目及资金,设置推广区域示范点,开展与之配套的相关技术研究。重点要研究出适合本地的沼气建池技术、种养配套技术、日常管理技术,研究出不同模式的沼气生态农技体系,让农民有选择的空间,用先进完善的技术来支撑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
2.3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国家把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任务,大幅增加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这是广大农民发展沼气农业难得的机会。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上,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的巨大意义和影响,积极争取国家的建设项目和资金,并切实的投入到应用推广当中,积极推出相关政策,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3结语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在以往的几次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果不是很好。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要困难有农民观念上的排斥、技术的不成熟及缺乏相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本文通过研究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一解答,希望能对以后的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实际推广有所帮助。
作者:李志国朱峰哲于学基单位:公主岭市双龙镇农业站公主岭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公主岭市黑林子镇农业站
一、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农业技术推广评价中使用的指标体系,是指衡量农业推广项目实施或者完成的优劣或者效益的大小,实施方案和决策目标是否合适等的重要尺度。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很关键的是评价指标的选取。由于农业技术具有活动的多样性和目标的多元性的特点,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容易,为了使指标的选取符合评价的要求,在选取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实效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体现绩效评价的目的,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总体战略紧密联系,体现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和基本规律,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2.科学性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正确处理推广的质和量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从多方面对农业技术推广绩效作出全面、客观和系统的评价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3.适应性原则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根据推广体系、组织机构、农技员或者农户不同的行为特点来分别设置指标进行评价,而不能一概而论[8]。
4.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般来说,农业技术推广绩效的评价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的。评价时既要反映推广绩效的全貌,使指标全面又科学,又要防止指标过于繁杂。因此,在设置指标时应做到概念清晰,数据来源便于采集,提高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经济、科技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来选取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的模型。
1.经济、科技效益指标
(1)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农产品及副产品总量,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
(2)粮食单位产量
粮食单产是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之比,是农业生产效益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越高,表明土地质量较好,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越高。
(3)人均粮食占有量
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相对较低,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新技术的采用和实施后人均粮食产量占有的状况。
(4)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农民在进行农业和其他副业生产活动获得的收入,其高低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影响[9]。
(5)农村用电量
农村用电量指一个年度内,扣除在农村中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基建单位的用电量之后的农村生产上和生活上的全年用电,反映一定时期该地区应用农业技术的程度。
(6)农用机械总动力
农用机械总动力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农业技术水平。
2.社会效益指标
(1)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开支,是反映和研究农民家庭实际生活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2)农村就业人员数
农村就业人员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该指标越高,说明农村发展态势越好。
(3)农民人均耕地面积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指人均占有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包括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等,是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反映了居民居住水平和基本生活质量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居民的生活质量越高,可持续发展态势越好。
3.生态效益指标
(1)地质灾害发生次数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等。该指标是反向指标,其值越大,表明可持续发展态势越差。
(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侵蚀粮田,破坏农业生产资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反映了该地区在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越大,生态效益越大[5]。
二、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评价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12《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选取了31个省市的2011年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见表1。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SPSS系统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选择主成分方法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是研究如何通过原来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来变量绝大多数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通常把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且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从而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就可以只考虑几个主成分而不损失太多信息,使问题得到简化,提高分析效率[10]。主成分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1)若原始数据存在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或者单位不同,要进行同趋化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2)计算样本相关矩阵R,求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3)根据特征根计算结果,确定主成分量的个数。为了确保原有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被新的主成分所提取,主成分个数的选取要求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上。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越大,表明该主成分综合信息的能力越强。(4)综合各主成分构造评价模型及分析综合评价结果[11]。
(二)分析过程及结果
在表1的各项评价指标中,存在着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正向指标值越大,所反映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越好,逆向指标则相反。其中,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是反向指标。为了使各个指标都具有正向化的性质,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先要对数据进行同趋化处理。另外,由于数据单位不同,因此还要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数据通过同趋化处理后,接下来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确定综合解释因子,表2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表2可以看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3.68%,基本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这样将原来的12个指标转化为4个新指标,4个指标与原来的指标存在着线性关系。SPSS软件得出主成分系数矩阵如表3。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是粮食单位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农村用电量、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农民人均家庭住房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这7个指标的综合反映,贡献率为34.349%。第二主成分主要是农业总产值、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就业人员数3个指标的综合反映,方差贡献率为27.188%。第三主成分主要是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的反映,方差贡献率为9.245%。第四主成分主要是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反映,方差贡献率为8.535%。接下来,SPSS给出各主成分得分。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经济、科技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且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对中国31个省市的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排序。从以上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各省市农业技术推广绩效存在较大的差异,得分排名前5位的为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和广东省。江苏和山东省在经济、科技,社会和生态方面发展都比较良好,二者差距不是很大。而甘肃、海南、宁夏、西藏和青海位于最后五位,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非常大。福建和江西分别排在第11和14位,说明其农业技术推广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江西省虽然在粮食作物单位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就业人员数、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水土流失面积方面与福建相比占有优势,但是其在农业总产值、农村用电量、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农民人均家庭住房面积方面较差。因此,综合各个因素,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后于福建省,但是二者差异也不是很大。从以上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提高经济效益。但是,若只重要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会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整个运行状况。因此,要从各个方面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其高效、稳定和持续发展。
作者:王文烂黄秀娟工作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类型
1.1.1以政府组织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各级政府为主导、农业行政部门分管,自上而下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财政事业拨款是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现在正全面向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很大部分地区基本改革到位。
1.1.2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体系。农业科研部门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主动投入到农业生产,有的采用与地方政府或农村合作组织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经费来源渠道很多种:自筹、协作单位出资、政府拨款等。1.1.3以农村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体系。农民技术协会是以农民为主,吸收部分科技人员做技术顾问,自发寻求新技术,新品种,谋求高收益的经营组织,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经费一般由会员集资,也会采取股份制融资来逐步扩大队伍。
1.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成绩
1.2.1推广新技术,提高科技贡献率。我国农业在国际上地位空前提高,粮、棉、菜、肉、水产品等总产量均为世界首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保证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2.2促进农业增效,帮助农民增收。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不仅促进农业增效,而且也使农民增收,迅速实现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
1.2.3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科技信息宣传、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班等实现科技知识入户到家,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等综合素质。
1.2.4参与执法监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全国疫情普查,配合农业局规范农资市场,科学指导用肥用药,保护农业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2.5进行条件建设,体现公益性职能。各地市均陆续进行条件建设,建立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维持推广队伍相对稳定,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职能定位不明晰
公益性技术推广、执法监督管理、经营性服务混成一体,导致农技推广力量分散,农技人员的精力无法兼顾,而且许多地方对农技推广改革仍然是“三权下放”、综合建站,机构设置不合理,出现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局面,工作效率明显较低,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偏远地区出现了只经营不推广的现象,几乎所有公益性农技人员都在以不同形式进行经营创收。
2.2机构设置不合理,机制不灵活
2.2.1政府主导的推广体系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完成各级政府的技术推广任务,并没有考虑农民是否最需要这些技术。农民往往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推广技术,这就难以发挥其在应用科技方面的主动性,甚至有些农民还对推广技术产生了抵触情绪,因而推广技术实施效率低下。
2.2.2内部机构独立设置,造成资源浪费。我国各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农业机械、经济管理四大类,都分别独立设置,都以本部门的推广任务为主来实施对乡镇农户的技术推广活动,并且在实践中忽视农民的需求,各部门之间相互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形成地区间分割,即本地区所推广的技术由本地区的技术人员承担,外地技术人员不能到本地区推广。并且这所有推广体系分别对农民实施农业推广,不但不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且使各项技术难以综合应用于生产,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2.3双重管理和属地管理,加大管理成本。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即由县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以乡镇政府为主,行政主管部门为辅,有些地方还由双重管理变为属地管理,也就是三权下放,农技推广人员的人财物的管理权由县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农技推广人员的日常工作要服从乡政府的指派,而且有的地方办站的方向却被政府引导到自负盈亏方向,由全额拨款变为差额拨款,甚至自收自支。现在虽然进行了改革调整,农业行政主管理部门为主导,乡镇政府辅助管理,但还是属于双重管理体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是需要通过政府来进行,这种管理体制对于县乡双方的权限很难协调好,无法形成推广合力,加大了管理成本。
2.3激励机制不完善,推广效果不明显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般都是领导下计划,定项目,然后拨经费,由于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推广人员推广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并不注重推广效果,更加谈不上帮助农民在生产上做决策和进行技术推广教育,并且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2.4投资强度低,经费保障不足
我国在农业方面投入少,发达国家一般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但我国却不到0.2%。近几年来,国家大力重视发展农业,加大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稍有改善,但还是严重不足,投资缓慢,与目前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不相适应,也无法保证新阶段的农业发展,而且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经费大部分是用来发工资,差不多只有10%的经费直接用于推广活动中,然而就是这10%的经费在某些地区还出现截留现象。
2.5人员待遇和条件建设不到位,推广积极性不高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最基层的单位,都是直接与农民面对面。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偏低且落实不到位,和其他部门的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无法相比,并且在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90%以上的没有试验基地,70%没有固定的办公用房,更谈不上办公设备与交通工具了,即使具备少量的设施设备,也大多数是设备陈旧,服务功能低,严重影响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2.6人员素质不高,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
人才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比较少,而且素质相对偏低,专业知识和知识更新培训严重缺乏,存在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无法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无法有效地、及时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而且,农技推广人员人均负担的农户数高于发达国家,我国高达800人,而美国只有300人。
2.7农民接纳现代高新技术能力差,成果推广转化难
我国虽然实行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但农村留守人员以中老年(50岁以上)劳动力为主,占留守劳动力的80%以上,受当时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文化素质极低,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随着劳动力工价的提高,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价格的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低,比较效益极低,导致广大农民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只有他们认为将来的收益高于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技术,而且新技术有比较高的风险,因而在选择上都十分谨慎,直接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
2.8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从1993年就开始颁布实施,随后不断修正,但由于重视力度不够,配套措施不够完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规定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在实际执行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没有落到实处。
3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性
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中,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农业在产品需求上、增长方式和增收途径等方面都明显与传统农业不同,供给和需求主体呈现多元化,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新要求,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科技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体制,建设高效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才能适应不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再创佳绩。
4如何实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1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优化结构原则,建设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各种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2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施保障
4.2.1完善投资机制。加大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强化国家拨款的主要渠道,进行统筹规划,确保现有经费不减,按国家规定给予推广人员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明确公益性机构农业技术人员的待遇。明确各级财政投入的使用方向,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人员的经费补贴,保证日常推广工作的连续、稳定地进行。
4.2.2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利农利民做到实事办实,认真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创造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氛围。
4.2.3完善法律法规,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法制化。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要真正以法制保障作为基本前提,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责任,细化处罚措施,实行双向制约化管理,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成为法定职能。
4.3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体实施
4.3.1明确定位。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进行明确定位,真正做到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专业化。
4.3.2推广主体多元化。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意见》的落实,整合现有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主要有:政府专门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民组织和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四大类别。
4.3.3科学合理设置机构。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坚持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合理设置推广机构,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农机要因地制宜进行整合综合设置,农村经营管理系统将不再列入此体系,并且明确县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让推广人员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农业技术推广上。
4.3.4合理配置技术推广人员,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根据职能和任务,明确公益性人员的合理配置,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强化知识更新,根据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定期进修,公益性和经营性人员不定期沟通交流等方式,来提高他们在新发展阶段的推广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3.5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业技术的应用,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我们要在服务“三农”的原则上,不断强化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设立咨询服务窗口、建立网络科技书屋、建立示范基地、定期发放科技信息小报、尤其是进行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其覆盖面最大,而且是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和入户指导,重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入户率,并且注重多项技术的培训,培养出农业综合型人才,让新技术更好更快地融入千万家。
4.3.6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引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科研院所和相关农业学校来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快推进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
4.3.7推广形式要多样化。①技术推广人员主导方式。以推广员为主角,实行垂直管理,农民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直接向推广机构人员咨询;②农民参与方式。主要是组织农民参与其中,引导农民和推广人员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推广效果;③培训指导方式。技术专家给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技术推广员培训指导农民。④项目带动方式。一般指在国际援助等重大项目和国内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在特定项目区实行特殊的推广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选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开展推广工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无论实行哪种推广方式,都务必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真正做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专业化服务。
5结论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根本宗旨,因地制宜,建设多元化主体和推广方式,提高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作者:邹康平卓辉谭勇徐年圣卓从丽工作单位:慈利县农业局
本文作者:李荣光任文菡工作单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创新科技研发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一是调整优化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1]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开发、科技利用的利益机制,设计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加强各级政府、科研生产、科技推广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同时,政府应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协调,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入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现管理和决策的专业化与科学化。二是调整优化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尽可能的增加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市可以考虑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对我国引入高新农业科技的时候给予财政补贴;对政策性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数额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经济奖励。三是探索聘请技术员实行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鉴于目前乡镇人员编制压缩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现实,[2]建议采用聘请雇员制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困境,政府雇员制是指在一定的行政时期内,政府以契约管理的形式直接从社会各界吸收一些具备专业素质的稀缺人才,从事特定领域、特定岗位的专业工作,不占用行政编制,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能直接投入运作并能较快得产生效益。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实行与家庭承包制相同的体制,通过合同方式,将技术推广的各项指标承包到村、到户,其工资报酬可从财政技术推广经费中列支,近年来一些区、市中已经有初步尝试,效果不错,建议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应全面推行。四是探索构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以市场化原则经营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针对家庭对农业科技的强烈需求和自身资金和规模的局限,探索建立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研发和推广体系。搭建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3]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成功之路。一是开设定期和不定期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平台。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科技推广人员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的状况,围绕青岛市农民的主要技术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尤其是在播种、植保、追肥、抢收的关键季节,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这一平台既可以缓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矛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农民的应急的技术需求。二是搭建送科技下乡平台。送科技下乡这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实际举措,送科技下乡是由政府号召各部门,围绕服务三农,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职能特点,下乡为三农提供推免费服务,免费给农民传授科普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育种、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指导农民畜牧业和渔业的科学养殖,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此类“送科技下乡”活动,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和欢迎,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对“送科技下乡”的需求更加强烈,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探索科技下乡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突出当地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下乡的实效性。三是优化12316“三农”热线电话咨询平台。12316“三农”热线让广大农民群众用电话这种最简捷方便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专家级的农业技术服务,让农业专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为农民群众服务。我国已经开通12316“三农”热线多年,运行效果不错,受到了普遍好评。目前要在优化平台上下功夫,要注重“统”、“分”结合。“统”就是平台统一集中建设、统一集中全市农业方面的专家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数据库、统一监管;“分”就是市、县、乡三级分级受理、分级解答、分级服务,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询问各级专家,热线应灵活转接,满足农民的急需。为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建议建立“三农”热线服务专家奖励补助机制,提高专家的服务效果和热线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救援110平台。我国从2009年起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成立并进入了运行。农业科技110是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有困难,农民求助?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上门服务帮你解决难题,或者通过农业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农民就可以把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和专家请教,既方便又省事。目前要在整合专家资源、快速反应、和主动服务上优化110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发挥更有效地作用。五是优化农经网络信息查询平台。由农业委员会主办和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承办的我国农经网,是在全国建的比较早的网站,内容比较丰富、新颖、有特点的网站,设有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及储藏、畜禽、水产疾病诊断及防治、作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新产品新技术咨询、冬季棚温多高为适宜等栏目,发挥整合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科技知识。但目前由于农民家庭上网的普及率还不很高,网略浏览率必然受制约,当前要优化提高的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为农业科技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加大选育开发的力度。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建立“新型育种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在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海水养殖良种繁育蔬菜、花生、果茶、畜禽、奶牛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优秀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各类农业新品种。二是主要农作物的病灾和动物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中心。积极依托各级科研机构并与代表性企业联合,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中的疑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合,作新方式。针对我国主要农作区农药、化肥、农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施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控制病虫害的生防技术以及使用农药、化肥的减量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农村水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三是建立农业节水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重点加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集成研究,通过技术集成与理论研究,形成以农艺、生物、化控、工程综合配套的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与现代旱作节水高效农业。任务目标:建立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的抗旱节水高效模式与经济灌溉模式;提供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生物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研制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化学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提供不同生态区节水工程优化设计与配套设施。四是畜禽疫病防治和肉制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中心。重点加强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主要肉猪品种的胭体品质和肉品品质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外的方法确定分级依据和指标,建立肉猪分级技术和分级分割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肉猪服体分级速度;使肉猪的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标准化,按质定价;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可杜绝注水肉、劣质肉,确保猪肉安全优质;提高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冷却肉微生物安全预测预报技术。重点研究冷却肉贮藏过程中引起冷却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建立冷却肉微生物预测模型,建立一套预报系统,预测冷却肉的货架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冷却肉鲜度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调动民间科研机构和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鉴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员较少,不适应广大农户的要求,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获益不适应的问题,建议积极的借鉴国外的做法,探索由政府主导,农业合作组织和民间科研机构广泛参入,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广泛调动国内外民间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积极地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在我国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发展的好,一些地区发展滞后,合作组织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不容易做到的在种植、病虫害防治、农场品生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要积极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努力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4]坚定不移的大力实施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一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打造具有明确稳定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骨干创新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层专家。四是加快急需紧缺专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逐步提升、结构有效改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紧密围绕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摘要:设施园艺工程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与提高,也必将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农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农业、科教兴农的热潮,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这是唯一的一项农业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所谓工厂化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就是指以蔬菜设施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是我国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提到了"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这里面的"种"指的就是设施园艺,它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抓"菜篮子"工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部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部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摘要总结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其基本特征,分析了其在推广中存在的局限性,包括:山东模式的不可复制性;没有解决传统农业的根本性问题;市场机制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农户市场农业意识低下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概念;基本特征;局限性
农业产业化一直被认为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进而推进农业市场化和持续增效,但由于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大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且受诸多前置条件限制,实践中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尽管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但在全国大范围推广中,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绝大部分农区并没有如山东等地一样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的增产增收效果并不明显,值得深思。
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经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山东,当时潍坊等地突破了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思维定式,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在全国率先发展起以蔬菜、果品为主的特色高效种植产业。继而在市场作用和政府扶助下,纷纷建立起农产品后加工及相关服务业,并不断做大做强,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稳定的产业体系,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山东也因此由传统农业大省逐步成长为农业强省,成为各地观摩学习效仿的榜样。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就是在总结山东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就是借鉴二、三产业发展思路,尽可能还原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特质,将目前相对独立的涉农各要素充分组合起来,延长产业链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经营模式。多年来专家学者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了一个涵盖了产业化思路、目的、效果、特征为一体的,十分完整具体的理论定义: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地方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1市场化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要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2.2区域化
区域化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2.3专业化
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这些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
2.4规模化
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1-2]。
2.5一体化
一体化即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
2.6集约化
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2.7社会化
社会化即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一体化的各组成部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经营、管理等的全程服务,促进各生产经营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和运行。
2.8企业化
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3农业产业化推广的局限性
3.1山东模式的不可复制性
尽管山东在农业产业化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其成功的关键是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并非进行传统粮作种植。如寿光的蔬菜、烟台苹果、葡萄产业等,并取得了先发优势。这在说明了产业化应该建立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同时也决定了其不可复制性。毕竟我国对农业的战略诉求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我国绝大部分农区也都是以传统粮棉油生产为主,同质化较重,特色并不明显。即便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也不能要求都去发展特色生产而放弃粮食种植。
3.2没有解决传统农业的根本性问题
制约粮作农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土地集约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使得农户难以依托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其劳动力价值的充分转化,从而使农业长期处于隐亏状态,这不是依靠科技投入所能改变的。农业的“不挣钱”制约了生产主体,即千百万农户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这里就包括资金、科技和劳动力的投入,反过来又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单产的提升,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才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症结所在[3]。而农业产业化,无论是采取什么模式,都主要是在小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上做文章,并没有着力改变土地分散经营和农民单打独斗的局面。
3.3市场机制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山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其相对发达的外向型商品化特色农业起了主要作用。特色农业往往就是高效农业,其生产效益足以承载农户劳动力投入的价值转化,使山东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而特色农业的高效是传统粮作农业无法企及的,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特色农业,在结构调整中“逼民致富”和在企业农户间“拉郎配”,只会劳民伤财,适得其反。
3.4农户市场农业意识低下
在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结合上,小农户由于种种原因,谈判能力弱,使得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造成了农产品的增产增质却不增收,损害了农民利益,因此要有一个龙头企业来主导。这是一种典型的想当然的制度设计。事实上是农户与企业本身的利益很难调合,农户不但存在谈判力弱的问题,践约能力也很低。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农户或者高价别售,或者求售无门,而农户的分散使企业和农户间诉讼成本高昂,所谓的农业订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一纸空文[4]。
4结语
因此,被饱受“三农”问题困扰的政策专家、经济学者奉为经典的农业产业化,远非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解决农业增效的根本办法还是土地的集约化、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因此,不从土地制度上加以变革,任何技术上的改良措施都如隔靴搔痒,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6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二、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技术推广等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组织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我国农业涉及2亿多农户,规模小,高度分散。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联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则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从“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这个技术转移过程来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成员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费用较低;另一方面,其组织制度保证了各成员在选择决策中的主体作用,保证了技术的适用性;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更高。从“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这个技术扩散过程来看,是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其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其它推广组织和推广手段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者本人也是农民,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了解当地实情和农民实际,因此容易为农民所认同和接纳,特别是如果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绩效,这种“再传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所以,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容易做到实用性更强,费用更低,影响更大,更为农民所乐于接受,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O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要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式。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又是一群最务实,最讲究实际,极注重经验,又相对保守,狭隘,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才容易接受,纯理论性的东西他们很难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是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足,技术中介组织、技术商业公司、技术承包商等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技术市场性组织所承担的功能仅仅限于技术产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传播的功能,而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农业技术成果、专利等技术转让信息,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同时,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