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8 02:47: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网络安全意识现状概述
众观国外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与教育的各项规划和措施,我国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和实施措施。2014年2月27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国家安全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也开启了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里程碑。全国各地不断开展强化国民网络安全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北京确立网络安全日、国际网络安全大会召开、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全国各大企业开展的网络安全论坛、全国各大高校申办的网络安全新专业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已经展现出我国在大力提升全民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努力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为了更好的推动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我校在2014年首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此前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是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方向,多年的教学理念使得我们在开展相关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对象探索一种基本专业课程体系教育为优秀引导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专业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强化与养成,提升专业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的思维,同时对于创新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引出新内容新思路。
2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许多的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安全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力、安全配置不正确等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的原因诱发,在多数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难题而是安全意识问题。例如:很多个人网络用户使用的网络虚拟身份的密码设置安全系数过低,个人信息不慎重,网络浏览痕迹不清除不处理等基本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缺乏。一个只认为管理和技术就可以安全实现网络安全的人不会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无法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强化能够缓解和避免网络使用过程中安全威胁、安全隐患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大学生是网民中特别的一类群体,他们获取知识信息量大且要求较高,作为年轻人,其贴近时尚,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手段,领悟新知识都十分迅速,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意识形态与习惯的最好阶段,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网络信息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强化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会使得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已经掌握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安全防范方法,拥有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个人、企业、事业和国家的安全都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3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3.1专业课程是大学生教学体系中的优秀重要内容
很多的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已经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我校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各个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公共必修、法律知识、警务技能、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多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是各系部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标准的要求选择开设的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秀。随着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国家对网络安全及其相关建设的重视,我们国家也更加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网络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此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制度、技术、文化、设施、人才等方面任务的实施。这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于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面。公安信息系是我校成立十多年系部,多年来一直设立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2014新设本科专业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要培养能在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与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相关的执法工作的应用型公安专门实战人才。在制定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我们设立了《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与监察》等专业优秀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能力等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优秀专业课程,其在实现学生素能培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教学目标定位以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为主线,强调实践应用型技能素质培养,在一定程度对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重视不够。为更好的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优质习惯,我们将针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不断努力探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3.2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体系化过程,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这一优秀,加之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其它形式的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目标。目标完成的主要方法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效的方法是将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所授课程中,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外,在实训操作环节注重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训练,通过理论讲授教学与实训操作训练相结合把难于理解的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训练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通过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比如,我们在给学习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策略篇配置过程上账户策略时,不但要求学习学习、理解和掌握账户策略在配置与使用在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密码必须复合复杂性要求”或“账户锁定阈值”等内涵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做法。
(2)针对学生兴趣加强宣传,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宣传活动的展开是扩大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受众面的最佳途径。一是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骋请校外或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主讲,以网络安全前沿动态、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精彩事件或案例,并结合最新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工具使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知识开展专题式教育。二是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及意识普及活动,依据主题活动目标,通过问卷访问、演讲、海报、游戏、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三是设立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的网站,网站建立是新媒体形态下知识传播的良好方式,网站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除了展示网络安全事件、普及知识,还可以介绍新技术、新动态,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网站不仅给建立、维护网站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广大同学了解网络安全新事物,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搭建了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很多高校或单位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如单兵挑战赛、分组对抗赛,这些是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希望踊跃参加的一种课外网络安全类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范围或省内各地高校大学生展开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的过程,遴选、训练、指导参赛学生,在参加技能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网络安全技能等多方面素养。这些不仅能够推动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专业学科体制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网络安全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推动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网络安全类专业技能人才,积极响应国家网络安全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
(4)成立网络安全学生社团学生成立网络安全社团是在课堂之外有组织的一种开展教育群体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在社团中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研讨;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内网络安全知识调查;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相关部门、院校组织的网络安全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技能。网络安全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的团体性组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同学们加入一个团队,集思广义,深入讨论。不但能加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而且能够扩大网络安全意识养成的受众面,让网络安全知识以快乐而又自然的方式在大学生活中传播。
4结论
现代社会的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环境下给我们网络安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意识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培养和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掌握网络安全防范方法,养成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国家、社会、个人信息安全,完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为目标,全国各地高校都应该积极推进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应该将网络安全意识作为高校全体大学生培养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养。我们不仅要借鉴国外成功的培养举措,也要研究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措施,并深入实施,不断探索,为我国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作者:黄波 单位:辽宁警察学院公安信息系
一、网络传播安全教育
想要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保护大学生的信息安全,主要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观念,让他们在思想上对网络信息安全重视起来;其次,各大院校应该承担起网络安全教育的责任,在学生中间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做到让学生们知法、守法;培养学生信息辨别能力,能够识别网络上基本的真假信息,意识到在不能辨别信息真假的情况下,不要盲目传播。最终让学生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法律知识和辨别能力,从而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使有害信息失去滋生的土壤。
高校还应组织学生学习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课程,据统计,目前绝大多数的院校都有计算机课程,但是课程的学习重点一般都放在了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上,而对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却涉及较少。高校在开设计算机公共课程时,应该详细介绍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保证学生可以了解并且较为熟练地运用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了解防火墙特点,会使用一些主流的防病毒软件,在使用网络时能提高防范,抵御病毒,自我保护。
二、应对网络攻击教育
有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通过网络攫取他人隐私、盗取他人聊天账号、破坏他人电子文件等事件经常发生。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黑客现象”是正常现象,更有部分大学生对“黑客”非常崇拜,很羡慕他们高人一筹的技术,只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黑客”的行为是犯法的,是不道德的。而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黑客恶意攻击现象也日益猖獗,很大程度上威胁了网络安全。但是,由于黑客攻击行为所具有的隐秘性、随时性,并且很多黑客行为达不到犯罪的界定值,所以,控制网络攻击行为仅仅从技术和法律上进行控制,力量十分有限。我们要从预防做起,从源头杜绝黑客恶意攻击行为。根据黑客自身的特点来分析,拥有大量丰富知识,掌握了较为高超的计算机技巧的高校大学生,有可能成为黑客的生力军。因此,各高校也必将成为网络安全教育和防范、治理黑客行为的主阵地。在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后,大学生逐渐注重自我展现,平等的网络平台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了可能。有部分学生在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的黑客攻击行为后,觉得利用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可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样可以体现自身价值,使周围的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充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一般进行网络攻击的学生,本身非常爱好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但是他们大多缺乏网络法律知识,网络法律概念模糊不清,他们认为网络就是自由发挥的天地,网络攻击只是网络世界的一些游戏手段,所以那些自认为技术高超的大学生不断地从事黑客活动,却不知道网络黑客行为已经触犯了国家相关法律。各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增设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网络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防止和减少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学校要开展各种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创造文明安全的上网环境,利用播音、展示墙、校园论坛、校园网等各种渠道,加大网络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谴责不良网络行为,使整个高校处于文明合法上网的氛围之中。在德育课程教育中,教师应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荣誉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判断力和自制力。培养学生辨别网络资源优劣的意识,不断约束自己,摈弃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有利资源,使网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所用,为学习服务,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络,合理运用网络。
三、网络求职安全教育
目前高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除通过传统的招聘会、职介等方式找工作外,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网络求职,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宽的求职范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查看各地企业的招聘信息,也可以将自己的简历直接投放给有意向的企业,网络求职成为了大学生重要的求职方式之一。不过由于网络门槛低的特点,网络上充斥着虚假的招聘信息和陷阱,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些都让社会阅历尚浅的学生难以辨别。另外,由于网络的安全性较差,可能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更有甚者,网络求职隐藏着诈骗钱财、骗色陷阱等犯罪行为。因此,高校学生在进行网络求职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自身网络求职安全意识,以应对时代的挑战。
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高校应该重视网络求职安全问题,在学生就业之前,对学生进行网络求职培训,引导他们辨别网络求职的真伪,遵守网络求职的规范和法则,引导他们思考网络求职中的法律问题。同时,通过学校宣传及培训活动,增强学生的网络求职安全意识,让他们不但要了解网络求职安全的内容,更要在实际的操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所以,学校可以在校内播音、展示厅、学校网络等媒介上展示网络求职安全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进行以“网络求职安全”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或者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校园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网络求职安全意识。最终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认识网络求职安全,努力消除网络求职中的安全隐患。
高校还应开展网络求职安全案例教学,网络求职安全案例教学对高校学生的网络求职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学生接触同龄人网络求职的典型案例,能够激发他们将案例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积极分析和探究真实案例形成的原因,使他们换位思考,加深他们对网络求职安全的认识。最终树立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充分调动其独立思考能力,建立网络求职安全意识和自觉重视网络求职安全的习惯。
伴随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学中又增添了新的课题,那就是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教学不可忽视的,学校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树立学生的网络法律观念,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正确、合理、安全地利用好网络,也使得网络成为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家园。
作者:王海峰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危害
1.网络上瘾症近年来,出现了描述沉迷于网络的医学新名词———“网络上瘾症”,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游戏成瘾。患有“网络上瘾症”的大学生,其共有特征是与现实人存在沟通困难、人情淡薄、缺乏意识以及心情压抑等。游戏成瘾更是大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普遍现象。首先,网络游戏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调节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是可取的,但由于一些网络游戏本身有持续性和无限性就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则容易陷进去,最终靠游戏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游戏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2.网络犯罪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的隐蔽性和不真实性让网络犯罪成为可能。大学生是高智商团体,对新事物接受快、思维敏捷、创造欲望强烈,但心理发育不健全、社会责任感还不强、受刺激时容易随心所欲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也许初衷并不坏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负责的言论可能在不正确的引导下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客观原因
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影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因素有以下主要原因:
1.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大学生自身心理弱点是大学生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使用网络容易受到影响,成为网络受害者。大学时期属于人生观念形成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容易陷入主观境地,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规范指导,并让其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
2.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网络安全教育也应该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但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主要集中于网络的使用上,在网络安全教育上没有教材和教学规划,教学制度也不健全,在高校中没有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法律、道德和安全防范等方面缺乏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
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教学缺失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主要集中在网络使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用意识到网络安全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据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感觉缺乏网络安全知识,也有较强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愿望,但由于各方对于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活动开展少,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4.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据调查,网络危险行为与学生的自身状况及学校环境有关,所以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必须具有针对性,但目前的高校网络教育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缺乏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在调查中,62.7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网络安全教育,81.0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高校现在并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也做得不到位,只是抽象地介绍网络病毒的相关知识,没有介绍病毒的防治和处理,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没有介绍网络安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而形成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
作者:肖亚龙刘新春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网络交往不必面对面地直接进行,无论相隔多远,都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联系,比传统的联络方式更快捷和便利。在网络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观点。
过度依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网络交往的平等自主、快捷开放,弥补了现实人际交往的不足之处,有力地推动了现实交往的发展,在现代社会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其虚拟性和身份匿名性等特征又能极大地助长了人们的侥幸心理与放纵心理,导致行为偏差。
(一)行为虚拟性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世界里情感冷漠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任何信息的真实性都应该受到质疑。网络交往缺少面对面的接触,仅通过文字、图片等信息符号来传递表情、语调语气和肢体动作等,这样容易隐藏或者放大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网络中行为往往缺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进而造成大学生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也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懒得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此外,个别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交往,将虚拟网络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世界里迷失了自己,造成现实生活中情感冷漠,行为出现偏差。
(二)身份匿名性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行为容易过激
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与力推网络实名制,但是事实上禁止网上匿名是非常不现实的,在法律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对于网络的管理相对滞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所有人都可以出于任何目的来扮演各种角色,在现实世界被压抑的诸多情绪往往在网络世界中恣意发泄。大学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尽情发挥自我想象,展示自我个性,追求自我超越,体验自我成功。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自我表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独立的个性,但是网络对上网者身份的隐蔽性缺乏有效监管从而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2012年底,南京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通过入侵老师邮箱拿到期末考卷和修改成绩》的日志,在人人网上疯狂转发,差点就触犯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个别大学生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或者希望能一鸣惊人,于是利用互联网随意制造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为了得到世界瞩目而不惜做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探讨
(一)建设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一是构建有特色的校园网络平台,以“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和“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这两点为前提,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内容,充实校园网络平台中的各个板块,通过营造宽松、便捷、平等、规范的网络平台,给予大学生自由健康发展的最大空间,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二是利用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截至2012年底,我国微博用户约为3.09亿,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高校的各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现在微博的巨大影响力,妥善利用微博传递正确、准确的信息,在充分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微博与大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与交流,了解学生所想,重视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微博上暴露的各种问题。三是清理校园周边违规网吧,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网吧是社会、学校和家长监管最难触及到的地方,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有害信息的地方。个别网吧经营者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为学生们浏览色情、暴力等网站大开便利之门,纵容他们沉溺于网络世界,致使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大学生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学校应该与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协作,加大对违规经营网吧的整治清理力度,净化大学校园及周边的网络环境。高校还应该为大学生在校内上网创造便利条件,尽量减少他们到校外违规网吧的频次,尽可能地减少周边违规网吧中的有害信息侵蚀大学生身心的机会。
(二)通过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
1、丰富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是通过教育,规范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只有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全面、理性地看待虚拟的网络世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因此,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尤其是侧重于对待网络的正确认识和对具体网络行为的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
二是通过教育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的责任感。网络世界虽然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接收新资讯,与世界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成型的重要时期,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缺乏真伪良莠的识别能力,也很容易冲动和偏激。因此,很有必要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责任感,使其意识到自己在网上的一言一行对他人有着不可规避的责任,一方面要对网上流传的信息进行甄别,防止虚假信息对自身带来伤害或损失;另一方面要抵制虚假信息,不能制造虚假信息或者不负责任的言论。
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的心理有利于身体的发育,有利于人格的健全,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大多数学生沉溺网络世界是由于惧怕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或者在现实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遭遇挫折。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种种障碍,例如害羞、自卑、恐惧的心理变化或者口吃等等语言障碍。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心理教育和咨询辅导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和能力。
2、创新网络安全教育形式,落实育人的目的
一是高校应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进行全方位地培养,即要求学校在安全教育课程中要给予网络安全固定的课时专章讲授;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也要适时地融合网络安全知识;非计算机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网络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及时地告知学生;辅导员老师要利用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或者以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网络安全教育;高校的学生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更要切实做好网络安全教育与宣传的领导、组织、督促等工作,以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大学生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得到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才会在上网时自觉尊重网络行为规范,有效保护自己的身心财产安全。
二是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创新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对个别“问题学生”,要根据其具体的成因与严重程度,分别建立个人档案,与个别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时时了解学生心理情况,解决学生心理上的某些问题,加深他们对网络虚拟性的认识,引导他们以平常心对待网络世界,把注意力转移到丰富生动的课堂学习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来。并且高校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通讯工具,创造方便快捷的心理咨询环境,例如运用微博、飞信、微信等等快速时新的通讯工具,非常及时地与大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遇到的各种困扰,消除心理问题的不良后果。(本文作者:肖燕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交流沟通桥梁和休闲娱乐平台。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频频发生,2016年的“徐玉玉”事件拉开了国家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高度重视的帷幕。2016年4月19日主席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回顾近年来国内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研究,大多是从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的研究,学者们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存在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3-5]、教育内容陈旧[5]、教育形式单一[5]、网络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6]等问题,认为高校必须健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机制,[4]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7]建立健全政府监督机制。[8]相对于国内的研究,从主客观需求出发的实证性研究极少。因此,本研究将以南京地区的高校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于2016年10-11月进行,采用匿名、自填、送发式问卷的调查方法。研究对象为南京在读大学生,来自6所综合性院校,每个学校调查200人,抽样方法为定额抽样,要求各校样本男女学生数、各年级人数相近。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网络系统安全情况、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事件、网络安全教育。研究根据被调查对象所存在的网络安全行为与意识的相关问题而判断的网络安全教育必要性定义为客观需求,将被调查对象自我觉察到的需求定义为主观需求。研究中以被调查者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正确率来判断客观需求,以被调查者目前获取网络安全信息的途径、网络安全专题教育的必要性、对于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评价和期待的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反映主观需求程度。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主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卡方(X2)检验,检验水准α定为0.05。
二、结果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被调查者中男生略多,占50.7%,大一、大二年级的偏多,分别占27.9%和28.4%;工科生和文科生偏多,分别占38.3%和27.8%,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平均使用网路的时间超过3小时,被调查大学生的上网目的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学习67.2%、观看网络视频62.1%、网游戏等娱乐活动51.3%、购物50.2%、新闻浏览49.8%、交友40.3%、生活信息浏览35.4%、工作17.0%。2.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客观需求。(1)网络系统软件安全维护行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分别有37.8%和27.6%的学生“偶尔”或“从不”在网上下载文件或软件时杀毒后再使用,卡方检验提示:性别和专业性质在网络系统软件使用的行为选择上有较大差异,男生和公安类学生在网络系统软件的使用中更偏向选择安全维护行为,如表2所示。表2被调查者在从网上下载文件或软件后是否杀毒再使用的情况(%)(2)网上支付安全行为几乎所有对象(95.3%)近一年有过网上支付行为,其中分别有26.3%、22.3%和21.8%的对象使用公共场所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没有仔细辨认支付页面的网址和使用公共计算机网络支付后没有及时消除上网痕迹等行为,卡方检验提示:年级和专业性质在网络支付信息的行为选择上存在偏差,大四和工科学生更注重网络支付的信息安全,具体如表3所示。(3)邮件接受安全行为对于垃圾邮件的处理,过半数的被调查大学生会选择“设置垃圾邮件过滤”(56.3%)或者“看过发件人和主题后,判断是垃圾邮件的话,手动删除”(54.8%),只有少部分人会选择“拒收不明来源的邮件”(30.9%)、“为防止收到垃圾邮件,不轻易公开自己的私人邮箱”(26.3%)、“将发现的垃圾邮件标志为广告邮件”(19.2%)、“向邮箱的运营商举报垃圾邮件”(16.8%)或者“专门准备一个专门邮箱用于各类网络会员注册用”(13.4%),还有3.9%的被调查者没有采取过以上任一措施。卡方检验显示:性别和年纪对被调查者的邮件接收行为没有明显差别,专业性质对其有明显差别,公安类学生的邮件接收行为安全性更高,如表4所示。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观需求。(1)目前网络安全信息获取及评价大部分的被调查大学生从网络(85.5%)、同学/朋友/家人(48.1%)、电视(45.6%)获取网络安全信息,只有少部分的人从报刊(28.1%)、手机短信(27.9%)、专题讲座(26.1%)或专业培训(8.7%)。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做得“非常到位”和“比较到位”,分别为11.4%和54.1%,但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所在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做得“不太到位”和“很不到位”,分别占31.8%和2.8%。(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绝大多数(90.2%)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教育,分别有40.0%和50.2%的对象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而选择“不太有必要”和“完全没有必要”的比例仅分别为8.5%和1.3%。卡方检验提示:性别、年级和专业性质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需求有明显差别,女生、大二和工科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的教育需求更大,具体如表5所示。调查还显示,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有必要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形式由高到低依次为:专题讲座61.3%、课堂教育42.3%、座谈会41.6%、宣传折页发放39.3%和主题班会39.2%。卡方检验提示:性别、年级和专业性质的差异性较小,大多没有统计学显著性。
三、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客观需求度均较高,高校需更加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从客观需求看,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超过三小时,上网的目的多集中在学习、观看网络视频、网游戏等娱乐活动、购物、新闻浏览,有37.8%和27.6%的学生在网上下载文件或软件时“偶尔”或“从不”杀毒后再使用。几乎所有对象(95.3%)近一年间有过网上支付行为,其中26.3%的对象使用公共场所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大学生在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上仍然存在较高的不安全行为选择,这意味着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有着非常迫切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从主观需求看,绝大多数(90.2%)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非常有必要”(40.0%)或“比较有必要”(50.2%)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而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大学生反映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做得“不太到位”(31.8%)或“很不到位”(2.8%)。这说明,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大量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及时、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服务。2.多种形式并举,全方位满足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需求。在网络安全教育形式的必要性调查中,选择比例都接近或超过4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不同的网络安全教育形式都有一定的主观需求,高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时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例如充分利用行政手段,通过各种会议进行安全教育;利用教育手段,通过安全学术研讨会、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讲座等进行安全教育;利用学校传播媒介、舆论工具等手段,通过校刊、校报、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安全教育,[9]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种类的教育体系。3.丰富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和能力。随着网络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互联网充斥着虚假、诈骗信息,但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缺乏获取网络安全信息的正规途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网络系统安全知识和网络权益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开设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培训,培养大学生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拓宽大学生获取网络安全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培养大学生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权益防范和维护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规范大学生网络安全行为。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行为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SZDG2016037)的部分成果。
作者:张春柳 张艺璇 周建芳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网络经济的发展,一些过度消费大学生的不良P2P网络借贷平台,逐渐在高校当中不断扩展业务。大学生在即时消费满足的诱导下,随时都可能在“高利贷”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因此,强化网络安全意识与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在大学生网贷这一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网贷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
虚拟性作为互联网的优秀性质,使得当今的网络使用过程明显具有自由性和隐秘性特点,以至于部分畅游虚拟网络中的高职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即时享乐,追求新鲜刺激在网上人身攻击、互相谩骂、虚荣拜金、过度消费,以及推崇享乐主义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不仅让当今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上摒弃了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时代责任,降低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扭曲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削弱了自己人身安全的防范意识,还导致了网络犯罪几率增长,让原本混杂纷乱的互联网环境更加恶化。
二、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1.追求即时满足。大学生追求的物质生活,希望今天可以透支明天的收入,来提前享受,这一心理是如何落实到过度消费的网络借贷,以致于借贷金额已远远超出了自身的偿付能力呢?下面举例说明。李某作为一个每月只有800元生活费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在一个节俭朴素的传统家庭环境中,很多物质需求并不能即时满足,本身就具有物质匮乏的心理的李某,在大学这个群体环境中具有可以对比的对象时,这种无法满足的物质欲望愈演愈烈。当李某面对网贷可以为他支付他目前想要的苹果手机,但是负债可能超越他自身的偿付能力,李某没有被理性叫醒,并幻想在未来也许自己会有一个好的赚钱的方式,并补上这个“窟窿”,从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诸多商品。借贷消费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消费,并超出目前消费能力的范围,被认为现在所享受的金钱,在未来的几月或几年的时间内,平均受到的支付金额与目前金额相比,被打了很大的折扣,出现了偿还总额翻倍,但是分期偿还金额大打折扣,从而给了借贷者一种被优惠的感觉。这种即时就能拥有商品的满足感可以解释为,人们情愿支付贷款的利息,却不愿意在久远的以后为了需要的商品而存款。
2.互相盲目攀比。由于大学生们的出身、家庭背景以及地域的不同,消费能力的高低不等也在所难免。处于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尚未完全稳定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盲目攀比的心理现象。大学生这一没有固定社会经济来源的群体,大多数还在受父母供应消费,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一定的范围受到限制。一旦在他们眼前出现“零首付”“无手续费分期”“款项秒到”等噱头的网贷服务项目,他们就很容易被诱惑而贷款,从此看似满足的攀比心反而进入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漩涡,享受其中却无法自拔。
3.高估自己的偿还能力。在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中,虚荣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散发着奢靡华丽的光环,一些追求物质和崇拜金钱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冲动,这也给了网贷一个广阔的市场契机,因为网贷的便捷性而深受大学生群体青睐。大学生并不觉得自己没有偿付的能力,但事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稳定的经济来源,为了“花未来的钱,圆当下的梦”,对未来的收入也是充满幻想而不切实际的。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网贷出现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网贷对大学生带来的盲目攀比,冲动消费,无力偿付这些负面作用以外,网贷的出现对大学生创业,助学助贫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这一作用可以减少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顺利毕业,还可以鼓励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仅有利于培养社会经济型人才,培养大学生独立自强的意志,还能让大学生有计划的去理财偿付贷款,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诚信感。基于此,笔者认为,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很多大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并不完善稳定,需要校方呼吁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加强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的深入教育,需要家长们对孩子们悉心教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使命感。因此,校方和家长们应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与孩子们热心交流,倾听孩子们的心理需求,防止恶行的发生。
2.加强对网贷服务的规范与监管。网贷在社会中的业务扩展,缺乏法律规范与监管。作为市场经济近年来的新生事物,法律的制度无法实时规定,因此,网贷公司的存在与经营,所受到的法律约束不够完善。当然,利用法律边缘空隙来隐秘经营,混淆网络公司和网贷的性质,在工商监管部门允许的经营范围之内,网贷公司在没有“借贷”这一许可经营范围之外,仍然借助电子商务的形式继续推广贷款业务。假使网贷公司意识到了经营范围受到法律限制,仍然采取规避的方式,法律必须对网贷公司的经营资质进行规制。如果不对网贷进行规范和监管,制定条规,必将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的错乱。
3.对学生网贷进行管制。为了保护大学生的安全权益,减小大学生网贷所承担的风险,校方应把控网贷事件,严格审核网贷款项目的用途,力求款项明细,对学生的借贷要控制金额范围和用途范围,征求父母同意并提供父母同意证明的前提下,由贷款公司经由学校审核再将款项打给学生,杜绝个别学生借助网贷进行过度消费或冲动消费,以防止学生因无法偿付巨额贷款而导致的种种悲剧事件。
4.限制大学生可贷款额度。网贷存在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数额越大,风险也就越大。由于网贷市场现在缺少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制约,没有统一管理的信息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多种渠道贷款,其额度无法限制。倘若大学生无法承担过高的偿还额度,便会出现诸多意想不到的继发恶性事件。因此,必须限制大学生借贷的额度。
四、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时代价值
1.高职学校承担着建设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职责。学校是国家寄托未来社会新接班人的枢纽,作为社会新接班人理应具有高度的国家安全意识及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包括对互联网技术技能的认可,学习并参与到互联网活动中,并在活动中维护良好互联网环境的义务与责任相互辅助等等。在教育大学生行使权利与义务的同时,也在引导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是当今学校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和使命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新生代力量,积极自觉维护网络安全,认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拥有时代的使命感、民族自豪感与社会的责任感,是更好地建设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必要前提。国家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更需要素质型人才为社会建设奠定基石。因此,高职院校承担着推广并加深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职责
2.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年来的思政教育活动的发展,以培养素质人才为首要任务,这一教育工作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教育。但是,由于学生素质存在着差异,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课程更加重视操作实践,即使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但是由于对网络安全意识的不同认识,使得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导致在实际当中,学生对个人主观的想法过于偏激,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没有将个人的价值观与网络安全联系在一起,在这种现状下,确保网络安全意识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中,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在社会中的追求与发展,还关系整个国家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强化社会发展稳定的坚实基础。
作者:钱伟 张诺 白其安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现状
现代大学生接触网络时间长,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日趋严重,自制力已严重不足,网络道德更是薄弱,不能在虚拟的世界里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对于虚拟世界的沉溺,使其逐渐丧失对现实社会的判断力,丧失决断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存在感,大学生网络教育的缺失让大学生不能正确有效地使用网络。
(一)网民比例大,安全意识薄弱
据调查,在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网民所占比例高达95%。不置可否,网络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很多大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聊天等,虚拟的环境给人一种安逸的错觉,导致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据不完全统计,40%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各种聊天工具和陌生人聊天,安全意识薄弱,致使个人信息泄露。同时对网络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影响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判断。对网络充斥的“色情”、“暴力”、“血腥”等不良言论、视频、文章等,很多大学生习以为常,道德观念模糊,网络安全教育的缺乏,使其无法较好地对现实与网络进行区分,不清楚自己所做的是对是错,是非观模糊,所以网络引发的大学生违法事件频发。
(二)上网时间长,接受信息不分类
现代大学生接收信息渠道多样,网络信息的搜集占据很大比例。据统计,50%的高校学生有个人电脑,其中6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三个小时。很多大学生选择玩网络游戏、聊天、看新闻等娱乐方式,网络新闻本身具有传播快,真实性有待考证的特点,而高校学生在接收其的时候不顾及他的真实性,不经过思考盲目相信,盲目宣传,使其在不经意间做了谣言的推动者,做了触犯法律的事,此类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不得不引起重视,引发人们的深思。
二、网络安全问题对大学生的危害
互联网的普及是有两面性的。首先其快速而直接地架起了个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同时自由开放的环境也让人滋生侥幸心理、报复心理等不良心态。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迅速等特点,使得当今青少年在网上不顾真实性大胆地发表各种言论,并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任意诽谤他人,辱骂他人,在“网络”这个大染缸里难免混杂很多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潜在因素,导致现代大学生沉浸在虚拟世界里,意识不到责任,严重者直接影响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判断力。
(一)社会责任感不强,道德意识薄弱
根据报道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有贴吧号、微博、QQ空间等,所以其完全可以在虚拟世界里面匿名地自由发泄,长此以往,使其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薄弱,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慢慢滋生报复社会,引起社会恐慌的错误想法,同时长期的“网络浸泡”,让其对网络黄色、暴力的司空见惯,使其网络道德逐渐缺失,这样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也不利于其人格的健全。网络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一定的隐蔽性,使其直接地表达个人观点,阐述意见,使得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较强,集体意识薄弱,出现较多只顾及自己,漠视他人感受的大学生群体。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危害社会治安的言论也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影响其对周围世界真实的感知,使其活在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均是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的。
(二)自我保护力不够,盲从盲信严重
网络是一个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丰富性、复杂性的平台。首先,互联网聊天方式多,网络聊天迅速,滋生出一个新的名词———网恋,大学生对爱情往往缺乏判断力,对“高富帅“”白富美”抱着幻想的青少年们往往在网友见面时出现很多上当受骗的情况。其次,由于网恋使其恋爱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旦脱离网络,便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不正确的恋爱观将会对大学生身心均造成伤害。在网络中往往只在乎个人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便难以融入集体中。其次,青少年在此阶段是思想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一旦偏离正常的轨道,便容易出现极端的情况。网络黄色信息泛滥、色情事件频出、暴力活动常见,大学生此时没有较好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能正确区分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什么是有害无利的,致使其盲目学习,成为不良信息的推广者,高校多次出现不道德行为,高校学生在网络中不经意间触犯法律自己也毫不知情,网络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在网络上盲目地追寻刺激,寻求一时的快感,心理出现扭曲。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对策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走向,当今属于信息化世界,高校学生频繁地接触网络,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频发“,网络污染”“,信息污染”等问题一再被提出。所以网络安全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是现在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从学校做起,增强网络安全教育
学生始终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所以学校应该弥补这一板块教育的空白。良好的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判断力,正确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信息,能够选择对其有利的,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提高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最为主要的是能够抵制网络的诱惑,不沉溺于网络,不盲目学习,盲目接受,能够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正确地分配。当今社会,高校较为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往往忽视了网络安全教育,进行有效的网络教育,能够使高校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更能有效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忽视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生活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里,网络鱼龙混杂,一旦缺乏这方面的引导,网络犯罪现象必将越来越严重,种类越来越多。
(二)从家庭内部做起,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成熟的必要因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或者家庭矛盾激烈,并且大人有着过分的个人意识,家庭不民主,会使大学生心理压力更大,负荷更重,更加沉溺网络无法自拔,从而荒废学业。父母需要合理地引导孩子正确上网,提高孩子自己的安全意识,营造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使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网络与虚拟之间的差别。
(三)从网络建设抓起,还学生一个绿色上网环境
不置可否,网络是不能摒弃的,它的出现拉近了世界人民的距离,加快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均带来了便利。可如今出现了很多不良商贩,大量建设黄色网站,大力开发暴力游戏,大量发表垃圾信息,大肆推广不良言论,混淆视听,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社会发展。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大量黑客,盗取他人信息,窃取机密文件,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其中不乏大量大学生。大学生现阶段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接受信息速度快,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一资源,身心均会受到扭曲,有些大学生也热衷于“黑客”事业,盗取他人信息,严重者窃取商业秘密,并且乐此不疲,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给大学生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那么高校学生便能合理利用互联网,最终通过网络这一手段充实自己,为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当然,国家应当加强网络的法制建设,一旦规范了上网环境,清除了网络垃圾,那么高校学生必然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正确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学习生活,真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同时避免了网络犯罪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旺,文化的传承。青少年的发展就意味着国家的发展,青少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现如今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只有从青少年抓起,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让当代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合理规划生活,最终能够合理利用网络,合理开发网络,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走向。于国家,于社会都是有利的。现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有责任与义务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隐患,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快捷化的浪潮里,不被外界因素迷失本心,努力做到规范上网,不触犯法律法规,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作者:张珍瑜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遭受着网络安全问题的困扰,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不过本文认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侧重点不应只放在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上,而更应该约束大学生的技术行为,提高科技道德水平,从而预防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道德;约束;对策
1 W络安全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1、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的中心内容是信息系统的安全,即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系统信息安全、信息传播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系统信息的安全主要涉及网络硬件方面的安全,包括物理环境、设备、媒体等方面的安全。信息传播和信息内容的安全多涉及软件方面的安全,也是和大学生网络安全更为紧密的部分。
2、全面认识网络信息安全对大学生的意义
在网络信息传播和储存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安全因素,这其中对大学生危害最大的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这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提及的问题。虽然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但并不是网络安全问题的全部。实际上由于网络犯罪隐蔽性较高,再加上学校教育的侧重点的偏失,因此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信息安全,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网络信息有什么不安全。据有关调查显示只有1.4%的学生有过QQ号、MSN号、网银账号被盗的经历,90.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企图对他们实施数据盗窃。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普通大学生要注意的事情,网络犯罪分子只会对机密性文件、银行账户和其他价值较高的数据下手,而对普通大学生的信息数据不感兴趣。但是事实的状况并非如此,根据《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一年中遇到过网络安全问题的网民比例高达74.1%,影响总人数达到了4.38亿,这其中年龄在19-29岁的人群占总人数的29.5%,而这一群体的绝大多数恰恰是在校大学生。所以,这样不难看出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并且需要我们马上应对和解决。[1]
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犯罪的方式方法也是层出不穷,除了通过技术手段直接窃取个人信息,再进行后续欺诈行为的犯罪外,还包括使用手机恶意软件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情况下,通过自动订购收费业务、拨打收费声讯电话、偷跑流量等方式,为自己谋利;使用假冒网站/诈骗网站通过伪装成正常网站,以抽奖等方式骗取钱财;以网络中介服务平台的名义进行高利贷业务;开设网络赌场进行赌博活动或利用赌博的名义骗取钱财等。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利用了网络安全漏洞进行窃取或者骗取个人信息来实现犯罪目的的。因此,大学生必须全面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要单纯地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并非机密,犯罪分子不会感兴趣,因而就放松了警惕。事实上,犯罪分子获得个人信息不是目的,它只是为了达到犯罪目的的手段。大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保护好自身免受网络安全问题的困扰。
2 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
1、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
科技道德是调节人们所从事的科技活动与自然界、科技工作者与社会以及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科学活动中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从科技道德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科技道德所要约束的主体是从事科学研究或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或群体,而对象是科技本身。通过定义可以推断出违背科技道德的后果:科技一旦不被正确地使用,必将产生恶劣的影响。科技发展必须重视伦理规范,以弘扬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从这一点来说,科技发展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一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2]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拥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基础,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也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网络既是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又肩负着传播流行文化的任务,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媒体之一,它有时甚至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其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文化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容易使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中,破坏他们已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虚拟空间难免发生改变,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独立价值判断能力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就会处于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状态,从网上获取和传播各类信息,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缺乏清醒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判断能力弱化,进而产生道德危机。而这种道德危机如果存在于一个拥有一定网络技术储备的大学生身上极有可能促使他走上破坏网络安全的犯罪道路。所以,网络安全和技术道德之间存在着联系。技术道德是网络安全的前提之一,拥有良好技术道德的大学生断不会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利用所学知识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防止网络信息泄露。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同时一定也要做好技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要关注。只有约束了不正确的技术思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阻断网络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源。
2、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技术道德水平
(1)将科技道德课程纳入专业教育体系
要将技术道德教育与本学科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正确的科技伦理观阐述给大学生,帮助他们构建出完整的技术道德体系,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科学的社会逻辑,掌握辩证看待科学事物的能力。大学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要突出提高技术道德层次的目标,在基础理论教学内容里,要努力将设计目标同专业技术应用进行相关结合,利用科技道德教学,学习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品质,这些有助于学生调整只注重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伦理道德的视角看待科技活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真与善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3]
(2)将科技道德教育纳入思想道德课程体系
扩充德育教育的内容,将生命伦理、生态环境伦理、信息 网络伦理、科研学术伦理等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思想道德课程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在教授科技道德课程时要能够从“人与人的关系”逐步转变为“人与科技与人的关系”。另外,还要将科技伦理、技术道德和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相结合,通过安全教育反作用于科技道德教育,预防科技犯罪。
(3)优化第二课堂,通过校园文化发展促进科技道德建设
利用已有的校园文化基础进行科技道德建设。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和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术研究的氛围,整顿学术规范,重申科技伦理底线,大力宣传科技史上著名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批评在日常学习、学术活动和科技活动中不道德的行为,充分认识不良科技道德和科研作风的严重危害。
利用大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科技实践活动的机会树立优秀示范个人或单位,将伦理教育同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实践的功能和实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可以有效摆脱单纯地理论灌输,得到最直接的教育。
另外,除了科研实践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名人讲座,从而营造出浓厚的科技伦理氛围,强化榜样形象的熏陶作用。
(4)健全科技道德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教育系统本身的监督作用,利用报纸、广 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人们在科技创新、学术研究和科技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倡导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将道德教育、道德自律与社会舆论、法律约束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加强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危机状况,更加突显了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德育的全新课题。建立大学生科技伦理危机有效防御机制,加强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伦理责任感,推动大学生的思维创新,促进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
杨庆(1987-),男,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硕士,学生处干事,助教,研究方向:学生信息化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学校、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随着电脑与手机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针对现代网络安全问题,大学设置了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了人们最依赖的存在。但是在网络使用中,各种违法现象不断发生,网络犯罪也成为新的犯罪方式。因此,大学校园设置了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网络辨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但是,在实际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现代高校普遍设置了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由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进行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学生并没有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相P内容,学生在网络使用中遭遇诈骗、病毒感染、非法入侵现象依然很多。这就说明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在有些学校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内容上看,很多专业教师不知道这门课程应该讲什么,而将其变为专业性的计算机学习,导致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落后
现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存在严重落后、跟不上潮流的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在带来更多便捷与应用的同时将出现更加厉害的攻击技术。但是教学教材或教师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现阶段的网络实情严重不相符,使学生一直在学习过时、无用的网络安全技术,呈现出严重的无效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课程的学习采取敷衍的态度,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2.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
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课程而言,不像语文或数学课那样有很好的考试方式,因此教师难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教师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如何从考核内容中反映学生灵活处理网络威胁的能力。缺乏系统的考核为教师教学带来严重的困扰与不易,导致教师无法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最终导致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没有实效。
3.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现代大学生由于自身缺少网络危险的经历,因而缺乏网络安全意识,认为有杀毒软件、安全管理插件就可以避免网络攻击,很多时候随意泄漏个人信息,当发生问题时已后悔莫及。而学生这种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是学生对网络课程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学生从未正视课程的实用性与重要性,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偏差,导致课程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
1.健全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具体而言,大学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应采取统一的考试内容,比如,采取笔试加上机考核的方式。通过笔试考核学生对通识的掌握,让学生根据网络安全的各种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通过机考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判断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而教师也应该基于笔试和机考两部分内容全面而正确地判断学生的实际学情,形成一种良性的诊断循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认识。
2.加强通识教育
教师可以加强通识教育以解决网络安全课堂不知道教什么内容的问题。通识包括计算机设备、常识、常见问题的处理办法等,都是学生可以掌握且不会改变的网络内容,因此,通过通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计算机,了解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增强自身网络安全的辨别能力,防止自己上当受骗。这样的通识课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也更能引起学生兴趣。
3.营造安全环境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在保障学生安全使用网络的同时号召学生保持安全的网络行为。首先,学校要规范校园网环境,对一些有危害性的网站进行拦截,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用网安全,打造良好校园网络安全环境。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号召学生安全用网,谨慎操作,文明用网。
四、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学生应形成正确的用网态度与方法。因此,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关注学生用网情况,使大学生文明用网、安全用网、谨慎用网,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服务的作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遭受着网络安全问题的困扰,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不过本文认为网络安全教育的戎氐悴挥χ环旁诙愿鋈诵畔⒌谋;ど希而更应该约束大学生的技术行为,提高科技道德水平,从而预防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道德;约束;对策
1 网络安全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1、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的中心内容是信息系统的安全,即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系统信息安全、信息传播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系统信息的安全主要涉及网络硬件方面的安全,包括物理环境、设备、媒体等方面的安全。信息传播和信息内容的安全多涉及软件方面的安全,也是和大学生网络安全更为紧密的部分。
2、全面认识网络信息安全对大学生的意义
在网络信息传播和储存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安全因素,这其中对大学生危害最大的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这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提及的问题。虽然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但并不是网络安全问题的全部。实际上由于网络犯罪隐蔽性较高,再加上学校教育的侧重点的偏失,因此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信息安全,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网络信息有什么不安全。据有关调查显示只有1.4%的学生有过QQ号、MSN号、网银账号被盗的经历,90.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企图对他们实施数据盗窃。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普通大学生要注意的事情,网络犯罪分子只会对机密性文件、银行账户和其他价值较高的数据下手,而对普通大学生的信息数据不感兴趣。但是事实的状况并非如此,根据《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一年中遇到过网络安全问题的网民比例高达74.1%,影响总人数达到了4.38亿,这其中年龄在19-29岁的人群占总人数的29.5%,而这一群体的绝大多数恰恰是在校大学生。所以,这样不难看出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并且需要我们马上应对和解决。[1]
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犯罪的方式方法也是层出不穷,除了通过技术手段直接窃取个人信息,再进行后续欺诈行为的犯罪外,还包括使用手机恶意软件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授权情况下,通过自动订购收费业务、拨打收费声讯电话、偷跑流量等方式,为自己谋利;使用假冒网站/诈骗网站通过伪装成正常网站,以抽奖等方式骗取钱财;以网络中介服务平台的名义进行高利贷业务;开设网络赌场进行赌博活动或利用赌博的名义骗取钱财等。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利用了网络安全漏洞进行窃取或者骗取个人信息来实现犯罪目的的。因此,大学生必须全面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要单纯地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并非机密,犯罪分子不会感兴趣,因而就放松了警惕。事实上,犯罪分子获得个人信息不是目的,它只是为了达到犯罪目的的手段。大学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保护好自身免受网络安全问题的困扰。
2 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
1、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
科技道德是调节人们所从事的科技活动与自然界、科技工作者与社会以及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科学活动中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从科技道德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科技道德所要约束的主体是从事科学研究或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或群体,而对象是科技本身。通过定义可以推断出违背科技道德的后果:科技一旦不被正确地使用,必将产生恶劣的影响。科技发展必须重视伦理规范,以弘扬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从这一点来说,科技发展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一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2]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拥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基础,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也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网络既是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又肩负着传播流行文化的任务,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媒体之一,它有时甚至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使其在广泛传播中得到发展。网络文化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容易使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大学生中,破坏他们已有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虚拟空间难免发生改变,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独立价值判断能力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就会处于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状态,从网上获取和传播各类信息,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缺乏清醒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道德意识弱化、价值判断能力弱化,进而产生道德危机。而这种道德危机如果存在于一个拥有一定网络技术储备的大学生身上极有可能促使他走上破坏网络安全的犯罪道路。所以,网络安全和技术道德之间存在着联系。技术道德是网络安全的前提之一,拥有良好技术道德的大学生断不会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利用所学知识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防止网络信息泄露。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同时一定也要做好技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要关注。只有约束了不正确的技术思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阻断网络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源。
2、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技术道德水平
(1)将科技道德课程纳入专业教育体系
要将技术道德教育与本学科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正确的科技伦理观阐述给大学生,帮助他们构建出完整的技术道德体系,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科学的社会逻辑,掌握辩证看待科学事物的能力。大学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要突出提高技术道德层次的目标,在基础理论教学内容里,要努力将设计目标同专业技术应用进行相关结合,利用科技道德教学,学习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品质,这些有助于学生调整只注重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伦理道德的视角看待科技活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真与善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3]
(2)将科技道德教育纳入思想道德课程体系
扩充德育教育的热荩将生命伦理、生态环境伦理、信息 网络伦理、科研学术伦理等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思想道德课程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体系,在教授科技道德课程时要能够从“人与人的关系”逐步转变为“人与科技与人的关系”。另外,还要将科技伦理、技术道德和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相结合,通过安全教育反作用于科技道德教育,预防科技犯罪。
(3)优化第二课堂,通过校园文化发展促进科技道德建设
利用已有的校园文化基础进行科技道德建设。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和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术研究的氛围,整顿学术规范,重申科技伦理底线,大力宣传科技史上著名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批评在日常学习、学术活动和科技活动中不道德的行为,充分认识不良科技道德和科研作风的严重危害。
利用大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科技实践活动的机会树立优秀示范个人或单位,将伦理教育同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实践的功能和实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可以有效摆脱单纯地理论灌输,得到最直接的教育。
另外,除了科研实践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名人讲座,从而营造出浓厚的科技伦理氛围,强化榜样形象的熏陶作用。
(4)健全科技道德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教育系统本身的监督作用,利用报纸、广 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人们在科技创新、学术研究和科技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倡导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将道德教育、道德自律与社会舆论、法律约束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加强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危机状况,更加突显了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德育的全新课题。建立大学生科技伦理危机有效防御机制,加强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伦理责任感,推动大学生的思维创新,促进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
杨庆(1987-),男,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硕士,学生处干事,助教,研究方向:学生信息化管理
摘要:本文以唐山地区各高校为例,分析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情况。通过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网络安全隐患,使其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保护自己的利益,理智地对待各种诱惑,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网络已经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寻找所需要的资料,网络给学生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存在很多隐患和弊端,使大学生深陷网络陷阱。
一、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通过实地走访并发放调查问卷统计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笔者在唐山市选取3所高校,现场随机发放纸质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现场有效回收率88%。通过问卷星平台共进行405次问卷调查。
2.调查内容
(1)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部分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考试挂科甚至降级退学的情况。
(2)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如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等。
(3)网络购物陷阱,对学生心理上、生理上造成的伤害。一些大学生想利用课余时间兼职赚点生活费或贪图便宜的网络购物,却掉入网络陷阱,造成财产损失和心理伤害。
(4)文化渗透现象。网络传媒已成为不法分子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
(5)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
二、调查结果分析
很多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问卷调查后将问卷分类汇总,其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对于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依赖性较大。在调查过程中,有高达35.58%的调查对象表示几乎不能离开手机;将近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表示一有空闲就会上网,这一现象也是如今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动手动脑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第二,大学生使用网络方式多元化,但是对于网络安全却所知甚少。大学生主要以看视频、网上聊天、购物三大使用方式为主,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如何更加安全地使用网络,是网络安全教育的重点所在。
第三,在网络购物过程中虽有防范意识,但是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产品质量的鉴定仍然存在问题,有少数学生受到欺诈。
第四,大学生频繁使用社交软件,但是对于个人权益、言论和义务等问题了解得不够透彻。三成以上的学生会在陌生的社交网站发表言论,也有三成的人不知道传播虚假信息会被追责;更为严重的是,有高达14.42%的学生曾因泄露个人信息而遭受损失,这种因为网络安全意识匮乏而造成的损失的情况,学校应该尤其重视。
第五,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安全了解片面。对于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概念模糊。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安装了网络安全软件就不会再出现问题。
第六,网络文化渗透现象较为严重,崇洋媚外,忽视我国传统文化。如今随着网络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过网络这个全球通用的媒体进行本国的文化渗透。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
1.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规教育和宣传
为了应对网络安全问题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新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高校应开设相关的网络安全选修课,对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2.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需要加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网络容易泄露个人隐私,一些社交网站要求登录者提供真实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而这些内容很容易被商家利用,通过邮件短信等形式广告,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大学生在网购时一定要采用安全的支付方式,以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3.加强文化安全教育,提升全民的网络文化安全意识
一个民族文化安全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提升全民的文化安全意识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应该学会甄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抵制文化侵略,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为我所用,创造美好生活。
四、反思与建议
网络安全问题从互联网开始产生时就已经存在,它不仅不会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而消失,反而带来的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多。网络安全问题对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大网络安全的宣传力度,普及师生网络安全技术防卫知识,提高学生应对W络安全问题的反应能力,为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建设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以其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但也引发了很多网络安全问题。本文试图从网络安全隐患入手,着力分析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并探讨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危害;安全;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工具,网络在影响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安全地运用网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的危害性
1.网络诈骗。互联网自问世以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购物、交友、浏览信息,但网络的隐蔽性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负面消息屡见不鲜,网络诈骗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之一。
2.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其发病率在大学生中不断攀升。网络成瘾带来的危害很大,在大一新生中尤为突出。网络成瘾使学生荒废学业,造成留级或者退学。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网络成瘾在学生中所占比例极大。
3.网络失范。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广大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少数法律、道德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提供了进行不良甚至非法行为的土壤。污言谩骂、肆意攻击,使互联网成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场所,而对不实信息的传播也危害了他人生活的空间。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其网络失范行为体现出技术性强的特点,如窃取他人信息、创建淫秽网站等。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意义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从目前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刻不容缓。在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可大力宣传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不在网络上肆意攻击他人,不传播流言蜚语;同时,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素养。
2.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合法利用网络技术。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必须知法守法。通过网络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从而避免大学生在网络上恣意妄为,使大学生合法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知法守法教育,帮助大学生文明上网,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利工具。
3.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减少网络侵害。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有的学生喜欢网上购物,因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造成个人信息泄漏,网络诈骗屡见不鲜。另外,大学生对网络虚幻世界的错误认识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学生能学会如何在网络社会中保护自己,预防网络诈骗,自觉抵制网络成瘾的危害。
三、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高校在新生入校后会开展入学教育,来帮助他们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是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首先,能确保对新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及时性;其次,能确保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最后,_保了网络安全教育在新生中的覆盖性。
2.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利用网络这一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无疑能增加学生的接受度。网络实时、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也使网络安全教育更能深入人心。如通过网络平台,可深度剖析网络诈骗案例、宣传网络法制法规等,另外,网络平台还能进行视频播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能使宣传教育方式多样化,开展宣传教育的时间更灵活。通过网络教育,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
3.开展主题教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是提高网络安全教育在学生中影响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安全教育画展、征文等活动,让广大学生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4.班级设立网络安全员,常态化宣传网络安全常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是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网络安全员。网络安全员可按照学校网络安全宣传的要求,在班级中定期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同时,可将班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问题及时反馈到学校职能部门。
5.建立网络安全预警机制,规范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已离不开网络。虽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但是做不到完全杜绝网络犯罪,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同时规范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总之,对网络安全的保护是复杂的。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远离网络危害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简介:徐艳(1968― ),女,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讲师。
摘要: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的中,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对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和思想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也有明显改变,所以,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工作、学习等的重要平台,网络技术的全覆盖,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分不开,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大学生本身安全防范意识并不成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产生依赖,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认识不足
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安全上网的能力,能够对网络安全常识有相应的了解,从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网络安全教育应当是未雨绸缪,将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控制在萌芽之中。但是反观目前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很多时候是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以后,再采取相应的安全教育措施,但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体现出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上存在滞后性的特点。
目前人们对大学生的关注普遍是放在学习上,从而导致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中对大学身的安全教学形式就是对网络安全的规章制度等进行宣读,网络安全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安全管理代替了安全教育,并没有引起大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
2.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各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基本是以开设讲座进行宣传,或者是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等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各种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进行相应的结合,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使得高校中网络安全教育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
网络世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基本是对比较基础的教育,没有涉及到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网络道德知识等深层次的问题。
3.缺乏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资源
一方面,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并不完善,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应当是高水平的,对网络安全知识有丰富了解的。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完整的网络安全监管体系,没有起到监督作用,使得在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中效果并不明显。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
1.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
高校如果想要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就要从思想上对安全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需要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高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结合大学生中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析,让大学生意识到网络安全教育与自己离的并不远。只有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网络安全事件引发的严重后果,大学生才能从思想上加强重视。
2.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
为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教育,高校思想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在校园中可以组织专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讲座,开展心理辅导等相关工作,让大学生能够理性上网。对网络比较沉迷的大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对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的关注,及时进行疏导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预防网络犯罪的教育,大学生在网络上最常用的应当是交友软件、购物软件还有网络游戏等,网络的出现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空间,在交友方面大学生应当保护好个人的信息不轻易的透露,不与网友单独进行见面。在购物时要提醒大学生,注意防范风险,使用单独银行卡,使用动态密码进行支付,对相关的混款凭证等信息保存好,一旦有不安全的行为的出现进行及时的报案或者投诉。在进行网络游戏的时候,对网络中弹出的相关的暴力色情等内容一定不要点开看,这种网站中会包含木马病毒,会对个人的信息进行盗取。网络犯罪大多是在这几种行为中产生的,所以加强预防网络犯罪教育,对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呈现多元化形式不断的出现,高校一定要加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防护意识,使大学生进行文明上网,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网络信息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
3.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教育机制
各大高校应当根据国家颁布的关于网络等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各高校应当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机制,形成高校和政府之间的网络安全联动机制,共同维护大学生的上网安全。
现在网络安全问题频发,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得到社会的不断关注,各大高校应当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对网络安全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时更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加强网络安全宣的力度。开展实践教学,充分调动高校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使每一名大学生都学习到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上网环境中做到理性上网,安全上网。
三、结束语
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的高校应当及时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完善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安全上网的监管,不断的丰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和上网意识。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与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使网络不安全事件在高职学生群体中频繁发生。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表现,并以践行文明修身为视角,提出提升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实效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文明修身
所谓“文明修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特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进行自觉、自律的品德修养,进而达到尽善尽美的文明境界。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修身是实现人生最高理想、造就完美人格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修身教育历来被看成是培养社会成员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和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儒家教育思想坚持“修身为本”的伦理道德观,注重道德主体的“自我”“自觉”“自德”,将个人道德修养与齐家、治国等紧密联系,这一思想不仅为我国古代道德建设和传统道德精神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对信息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大学生是网民化程度最高且最活跃的群体,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日益成为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
一、高职学生网络安全问题表现
据调查显示,网络危险行为与大学生性别、学历、年级、专业以及所在学校性质有关。大学毕业班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犯罪行为报告率,专科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低于本科生,且专科生较本科生更易形成网瘾。在网络越来越具便捷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性以及近年来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泛使用的情况下,具有高职学生特点的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多元化冲击高职学生理想信念
网络像一块磁石,每天吸引着无数信息在这里交汇,原本有着国家、地域、社会制度束缚的信息在网络这个自由、开放的场域里相互传播、交融,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冲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网络不良与信息垃圾影响高职学生文明素养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但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网络的复杂性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类信息,其中不乏黄赌毒等影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内容。由于目前高职学生大多为“95后”,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些学生为了满足好奇与寻找刺激,陷入了不良信息的泥潭,心灵遭到污染,精神受到扭曲。此外,一些“网络大谣”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在网络上肆意散布虚假信息。
(三)网络法治意识淡薄滋生网络违法行为
调查表明,高职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不甚了解,更有学生对网络法律持漠不关心态度。在网络虚拟性、隐蔽性特点的遮蔽下,部分学生认为现实中的法律在网络中并不适用,进而形成网络世界是一个无规则、无约束空间的错觉,导致“95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随意性。一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准确辨别网络信息垃圾,参与到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搞不清楚网络犯罪的界线,在好奇心与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随意盗取他人网上钱财,制造传播网络病毒,触犯了法律也浑然不知。
(四)长期沉迷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主要在网络中进行。网络游戏与网络社交是目前高职学生最主要的网络活动方式。“95后”学生大多成长在物质条件富足、精神生活愉悦的环境中,加之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等网络工具,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网络,极易导致“网络成瘾”。在高职院校中,因沉迷于网络导致厌学、挂科、甚至退学的情况屡见不鲜,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还造成部分学生性格冷漠、心理扭曲,有的甚至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身心因此受到了极大伤害。
二、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策
现代文明修身要求受教育者把外在的规范、价值标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及言行中,反复修炼,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情感与意识。网络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文明修身实践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厘清问题与思路,着眼于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以学生为导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文明修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加强高职学生网络法治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意识的外在表现,要降低高职学生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意识上入手,防微杜渐,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扼杀在意识的摇篮里。由于目前高职学生网络犯罪行为大多由网络法治意识淡薄引起,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要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将网络法治教育贯穿于大学三年的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大一入学时进行网络法律与基本法规宣教,帮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网络法治观念;大二阶段深入学习掌握网络法律法规,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网络法治意识;针对调查中显示的大学毕业班学生具有较高的网络犯罪行为报告率,对毕业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形成网络自律意识,自觉以法律来约束自身网络行为,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高职院校基本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对网络成瘾学生的干预与引导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实效性不强以及结果反复性等不足。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时,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防止因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三)改进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高职院校虽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但普遍存在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教育方法陈旧单一,高职院校的网络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高职学生特点为导向,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安全教育局限于课堂与书本,而应采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四)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大量信息通过网络渗透到高校,改变着高职学生思维、学习与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要帮助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高职院校应主动编织安全网,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
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意义深刻的系统工程,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人格品行的发展与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力度,审时度势,形成合力,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与手段,真正让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摘 要】 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存在的网络安全教育滞后性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健全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体系,建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联动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要性;教育w系;构建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占比最高的年龄段是20-29岁,达30.4%;占比最高的群体是学生群体,达25.1%。[1]当前大学生都具备一定基础性的网络操作技能,但由于缺乏充足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缺乏网络防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因而普遍存在着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给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网络安全教育的内涵
狭义的网络安全指的是运用各种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保护,“即通过保障网络及与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传输信息的安全”等,[2]以保障网络功能的正常发挥,并“维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可以说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延伸,同时也是新时代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既是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思想素质、政治素养、道德水平的客观需要。
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但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操作技能,保护自我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保卫国家的安全利益,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其目的在于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各项正当权利和身心健康的损害,保障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促使大学生能够合理、安全、健康地使用网络。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滞后性主要表现为:(1)对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滞后。高校不能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间的关系,不够重视网络安全教育;高校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的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尚不健全,学校网络安全中心的职能设置和责任落实并不到位;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忽视,导致大学生在校接受的网络安全教育无法达到系统化、体系化,网络安全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亟待提高。
(2)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完整性和实施性。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尤其是在互联网浪潮波及全球的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呈现出网络威胁形式多样化、问题隐蔽性高、后果危害性大等特点。目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的安全教育意义上,主要涉及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但缺乏教育过程缺乏深入性,教育结果缺乏有效性。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教育必须拓展视野,不断向国家大安全的层面拓展。
(3)网络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淡薄。当前,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中,涉及文化安全、国家安全、国家网络安全的教育内容十分匮乏。部分高校、教师甚至大学生自身对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形势并未产生重视,也没有生成有效的防范意识。这样的形势迫切要求高校开展教育时克服功利化倾向,不断拓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将文化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国家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等内容纳入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之中。
2、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强权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偏差。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和接收方式的转变使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由依靠权力和资本向网络控制者和信息者转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浪潮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上的、价值观上的渗透,以隐蔽的手段和形式将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散布到互联网上,容易使某些辨识能力差的大学生产生思想混乱,削弱他们原本正确的理想信念。
(2)海量化信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功能性和监管的缺陷决定了它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有正面、积极的信息,也有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消极的信息。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在这样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原有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和破坏,出现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的紊乱,严重者甚至可能走向网络犯罪。
(3)网络的虚拟化造成大学生行为的异化。网络的虚拟性、娱乐性以及网络传播的泛娱乐化、碎片化,使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交往中,从而造成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失语;某些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从而引发网瘾综合征;某些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群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被国外不法分子蛊惑利用,间接参与到泄露国家安全信息、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去,不仅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而且将自己引向犯罪的深渊。
三、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
1、完善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已经包括网络基础知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犯罪教育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加强重视,继续深化。同时,必须对大学生增加有关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内容。“国家安全意识是公民关心国家生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取向,是世界观、政治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反映”,[4]具体表现为公民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等。[5]为了避免大学生在市场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下,由于价值观的错位,而做出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牺牲国家安全利益的错误选择,社会及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健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体系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务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6]使我国在网络领域产生了国家层面上有法可依的基础性法律,这不仅为网络实现法制化的重要制度基础,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法律遵循。加之以往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都应该成为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合理的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的基础。明确大学生的网络安全职责,包括保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多重职责;教师应履行教书育人的本职,引导大学生做出合理合法的网络行为;学校应该根据本校校情,设置专门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职能部门,构建合理的教育制度体系。
3、建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联动机制
网络安全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问题,高校仅能行使其教育职能来承担对大学生教育工作,只依靠教育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执法权的问题就需要政府部门和权力机关的介入。此外,家庭和社会本身也有教育职能,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主动承担起一部分的教育和教化责任,和高校一起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关注、引导、教育。因此,高校和社^、公安、政府等相关部门之间必须要形成合作联动机制,在监管、监督、预防、实践教育等各方面相互合作,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之间的教育――宣传――预防――监管的全方位网络安全网,以保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施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作者简介】
高 烨(1995-)女,汉族,河南洛阳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平台交流己然成为当前社会最为基本和普遍的交流和信息传播方式,大学生作为我国最大的网络群体之一,网络在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网络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普适价值观”的宣扬,以及各种不良信息和病毒黑客的攻击,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观念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还将对其以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在这一背景下要深入解析当前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出符合当前大学校园和学生发展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安全不仅涉及物理安全和技术安全,更涉及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长期以来,高校的网络建设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教育、重运用轻管理的现象,给网络安全留下了隐患,这既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还会对校园稳定和国家安全形成威胁。面对无处不在的网络安全威胁,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就非常必要了。
一、我国大学网络安全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网络安全教育认知不全面
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国大学生基本的网络安全常识,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与能力,进而正确应对和解决或降低网络安全事件带来的伤害,从而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学校对网络安全意识认知不全面,未能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教育方案,也严重缺乏相关机制,“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的现象严重,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也只是单一地宣讲安全意识防范的规章制度,并未做到实质性的安全教育和贯彻落实。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单一性
我国严重缺失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极少部分设置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学校,其课程内容也局限于:计算机公共课,让学生们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讲解网络道德等知识;各类讲座、宣传等进行案例分析。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些课程实施机会较少或并未实施,导致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严重缺失。同时,我国大学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不全面,严重缺乏网络安全教育实践,导致当前网络安全防范仅局限于不全面的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实际的防范操作,学生在发生网络安全事故后不能进行及时、正确地处理,从而导致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隐患。
(三)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资源的缺失
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系等方面严重缺失。学生要切实学习和掌握专业、扎实的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与技能,就需要有专业、高水平的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而我国大多部分高校网络安全教师都是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教师或是任课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全面、不扎实。网络安全监管体系是保障大学生网络安全的关键。而我国高技网络安全监管体系还处于初期的基础形成阶段,对网络病毒、客攻击等方面的防御功能还有待提升,整个体系对网络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提升我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认知
网络信息化在方便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方式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就需要强化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认知,从国家安全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明确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要积极借助各种网络媒介进行安全教育宣传。高校要对结合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外部宣传和内部监管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认知,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效率。
(二)优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内容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优质性。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就需要进一步优化网路安全教育的内容。充实网络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法制教育,网络信息保护和防护意识教育,以及案例和实践教育等内容,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防护的理论知识,并通过案例和实践强化理论知识,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全面保障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确保大学生健康上网,健康成长。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全员育人”的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和具体落实。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组织管理。建立学校和院系两级组织管理体系。高校应成立由校领导挂帅,党委宣传部、网络管理中心、学生处、教务处和保卫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网络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网络安全教育规划和制度的制定,定期研究和解决网络安全的重大事宜。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全校内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统一教育工作的思想方向;网络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网络安全的监管和技术保障;学生处具体负责网络安全教育的培训和活动开展,提升网络安全教育的能力和效果等。院系应建立网络安全领导负责制,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配合好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部署,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落实落细。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高校的育人目标和教育教学的实际,科学制定《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规划》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和管理办法》。各院系结合学生特色,制定明确、操作性强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施细则》和《大学生网络安全防护预案》。通过科学系统的制度,确保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长期有效的开展。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队伍建设。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的认识、认同和意志,认识认同是形成意志的基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认识和认同的形成过程中都离不开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因此,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发挥理论课老师的主要作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贴近学生的优势,强化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加强对任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充实他们网络安全教育的理论储备;选拔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担任学校的网络宣传员或评论员。严格对校内青年教师的选聘和培训,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杜绝不良言论。建立一支政治可靠强、技术精的网络安全监管队伍,净化网络空间。
创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阵地建设。面对互联网的复杂形势,高校必须主动出击,发出自己的声音,利用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和健康向上的内容吸引学生,打破网络上的西方霸权。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内网站,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及时提供教育和服务。开辟网络安全防护专栏,重点介绍网络安全威胁和应对策略,提供网络安全技术指导。开辟网络互动平台,培育有学生工作经验老师或者辅导员担任网络评论员,就大学生关注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冲突斗争给予教育引导,就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事件给予科学理性的分析;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宣传各项资助管理政策。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QQ群等新媒体,在质和量上牢牢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互联网所具有的技术特征使互联网本身在不同国家行为体之间没有偏向性的立场。然而,互联网可以借助国家对自己的使用和发展,逐步改造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这就是互联网的“非中性”特征,服务于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美国是互联网的创造者,至今掌握着互联网的优秀技术和全球网络空间的制网权。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缩小,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骚扰和防范增多。这在美国借助网络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中表现尤为明显。网络安全已经构成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大学生现在是我国网络的主要使用者,由于学识、阅历和技术的限制,他们比其他群体更容易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网络威胁不仅会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还有可能危及国家事业。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亟待加强。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思路,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