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生物类论文

生物类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1 08:5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生物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类论文

生物论文:生物类专业毕业实习论文

一、传统毕业实习实践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传统的生物类专业毕业实习实践由以下过程组成:教师联系实习单位、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学生参观生产过程、讨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提交实习实践报告、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经过分析,传统毕业实习实践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该实习模式下,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工厂生产,也未接触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只是对生产过程有了初步认识,没有深层次将所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难以发现生产中存在的真正问题,也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该实习模式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产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未培养出适应生产实际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毕业生,使得毕业实习变成了一种感官教育,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各高校的财政政策都向学科建设、科研奖励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倾斜,学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上,忽视了毕业实习实践,致使实习经费不够。在安排实习实践时一般都以分散实习为主,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放散羊”,也就保障不了实习质量。在对学生毕业实习指导时,指导教师无任何利益可言,所以有的指导教师会很少了解过问学生,甚至有的教师几乎没有指导,所以很难保证毕业实习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意义。就学生本身来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准备相关的毕业论文,或者进行研究生、公务员的备考以及找工作,所以学生的实习兴趣不足,只是服从学校的安排,走过场,最后获得一张有单位签字盖章的鉴定表而已。因此,传统的本科生毕业实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不利于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改革。

我国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指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因此,需要毕业生提前开始寻找并确定工作单位。而传统生物专业毕业实习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实习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也难以调动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毕业实习难以达到提高毕业生素质的最佳效果。

3.受到生产接收单位的制约难以进行。

过去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一般由30名左右或者更多的学生组成实习组,由教师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实学习。但由于学生实习人数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满足毕业生实习的需求,另外企业往往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接收实习生,主要原因有:一是顾虑接待大批学生会耽误工作,妨碍生产,影响单位经济效率和产品质量;二是由于学生缺乏安全意识,一些实习单位害怕学生会出现意外伤害和事故;三是怕学生多,会增加本单位的成本,由于学校的实习经费投入不够,实习单位无利可图。一般企业优先接收已签约学生进行实习,而不愿意大量接受非签约毕业生实习,即使对已接纳的实习生,也不会安排具体工作。该情况下,为了完成毕业实习任务,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变为参观生产过程,甚至变为旅游实习。多数学生没有参加生产操作和生产管理,不能锻炼学生适应生产现场工作,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对于改革生物类专业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势在必行。

二、毕业实习模式

1.自行联系实习模式。

由学生按自己意愿或兴趣选择实习单位,即“实习与个人兴趣意愿相结合”模式,学生可进入即将就业的单位实习,以利于不同就业意向、不同层次的使学生得到更适于自身发展的锻炼。将学生自己联系工作单位分散接收学生实习与学院集中、分组、交叉、统一安排学生实习相结合。在该模式下,利于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主动与企业单位接轨,了解相关企业单位的需求,进而能够明确学校目标,依据学习目标有重点的进行实习的针对性。另外,对于学校而言同样可以缓解学校的实习压力,确保在有限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完成相关的实习任务。对用人单位而言,乐于接收即将毕业的学生及早参加用人单位的生产实践,既有利于用人单位按照需求来培养毕业人才,减少用人单位与学生相互适应的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早一些了解行情内务,提高工作的完成质量。然而此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那就是学生实习的效果并非有所保障,不利于监控实习质量,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2.实习与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实习基地基础上更进一步演变过来的合作模式。作为一种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将生产、实习与科研全方面相结合,共同带动企业跟高校的发展,利于科研成果的蜕变。在这种模式下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能够从中了解参与生产的全过程,提高实践能力,而且经过企业的学习或者相关导师科研项目的参与,可以从中接触到知识的前沿,进而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特思维的能力,同样为日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奠定了好的基础。优秀的学生更容易拥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机遇。而对于企业来讲,该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物质资源进行相关科学研究,不仅为企业生产带来服务,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优化、带动企业相关员工,并且培养的相关学校实习生,也可作为日后企业人才的储备。

3.订单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培养模式,是“实习与就业相联结”的一种模式,也就是教学、实习同就业相结合。企业用人单位主动联系相关高校,根据自身企业的需要,制定出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同学生签订定向协议,其中的学习经费可由企业进行支付,实习生在学完相关课程后,可进入企业进行相关实习培养,实习毕业完成后要到该企业上班。这种模式比较适应于专业性强并且比较冷门的生物类专业,它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但是用人单位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危机。由于该模式是具有一定专业针对性的,学生在入学就已经确定了日后的工作方向及岗位,因此,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会有重点的进行相关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三、毕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1.组织形式上,学生自己联系用人单位分散接收学生实习与学院对学生集中、分组、交叉、统一安排实习相结合。

2.实习方式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生产实践,辅以参观实习,使参与生产实践与参观实习相结合,把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相结合。

3.实习内容上,将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实际课题与选择验证性和归纳总结性课题相结合。

4.实习目标上,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同综合素质的培养相融合。

5.实习成果考核上,教师考核学生与企业考核学生相结合,建立企业对实习成果的激励机制。

作者:王桂华 唐彦君 王景伟 余丽芸 崔玉东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生物类论文:地方师范院校生物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及思考

摘 要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综合考查大学生知识体系、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等的有效方式之一,也为今后大学生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作者结合多年指导本科生毕业生论文的实践经验,以地方师范院校生物类专业为切入点,分析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毕业论文 选题范围 师范院校

0 前言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本科毕业生学习效果及综合能力的有效检验方式,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有力体现。近年,各大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本科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学校教师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紧张的科研考核和职称晋升压力等,致使教师分配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上的时间不能充分保证。另外,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当前大学生学业、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学生用于考研及工作单位招生考试的时间成本增加等。这些内外因素都会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提出如下几方面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 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1.1 缺乏独立思考意识

地方师范院校生物类的普通本科生,在大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都开设了大量实验教学项目,实验类型一般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及设计创新型等,学生的实验技能、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面对毕业论文需要独自选题、设计实验方案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寄希望于指导老师,而指导老师往往也迫于无奈,帮助学生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因为学生做毕业论文的时间有限,经不起过多的失败尝试。所以,往往毕业论文的选题、实施方案等几乎是老师的大包大揽。

1.2 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局限

现在网络大大提高了对资料的查阅效率,现在即使是地方院校,也都购买了数字图书馆,可不用进图书馆,即可在网络上浏览期刊,如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有的还购买了外文数据库。现在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很多知名期刊也都向读者免费开放,可以很方便地阅览最新发表的论文。但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利用。如有的学生在查阅资料时,竟然在百度上搜索,有时会造成文献资料准确性的降低。

1.3 选题范围不适宜

学生选题出现问题最多的是,过大或过小,如“某类群的研究”,这个题目就过大了,该类群研究的方面很多,应该要具体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小的方面,出现该情况的根源在于,对研究目的性不明确,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或回答什么问题,没有想清楚,导致题目过于空泛。另一个极端就是选题过小,达不到要求,如某生物体内某几种物质测量,这更像一次实验课的内容,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1.4 大学生用于做毕业论文时间不充裕

有的学生,将毕业论文拖到大四完成,从时间上来看,是非常紧迫的。

1.5 论文撰写不规范

根据本专业特点,我校生物类专业毕业论文的不规范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最常见的是物种的学名书写不规范,最常见的是不斜体,其次对属名的缩写掌握不够准确,物种学名首次出现,属名却缩写了,举例:某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热胁迫对柑橘全爪螨存活及生殖的影响”,文中,第一次出现柑橘全爪螨的学名Panonychus citri,但该同学却写成了P. citri。有些不用斜体的,如柑橘全爪螨的英文名称citurus red mite,不需要斜体,学生又写成斜体了。其次,有的学生英语底子薄,又不愿意下功夫翻译,致使论文的英文摘要及图表名的英文对照翻译不准确,过分依赖网络软件翻译,很多专业名词机器翻译不出来,或翻译得很生硬,完全不具可读性,令指导老师头疼万分,修改得十分痛苦,有的甚至是老师通篇修改。参考文献格式五花八门,不统一。表现之一是,参考文献的作者在三人及以上者,有时将所有作者写全,有时又只写三人,再加上“等”字;问题较严重的是英文参考文献,分不清外文作者的姓氏和名,外文作者的姓氏要写全,而名往往缩写;外文期刊名有的缩写,有的又没缩写,有的有论文名称,有的又没有论文名称信息。另外,对西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没有选用“Times New Roman”字体,也是很常见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论文的表现形式。

1.6 论文讨论不深入,信息挖掘不够

“讨论”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认真对待。早先的论文对讨论部分比较轻视,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但现在的中文论文及外文论文一般对讨论部分都非常重视,往往花大量篇幅开展深层次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具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通过讨论及文献分析对比,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引导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但学生由于对实验结果与前人已有的研究缺乏深刻认识,在讨论部分往往还是局限于实验结果本身,不能深入讨论结果反映的内在原因,或揭示的本质。但也有学生过于放大研究结果,推测成分太多,不宜放在讨论之中。因此,讨论部分既要基于研究结果,又要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确有一定难度。

2 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2.1 大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积极和有益的,指导老师应该加以正确引导,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注意切合实际,保证毕业论文方案的可行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具体到毕业论文环节时,学生要多与指导教师沟通,为了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教师可给学生限定一个大的方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2.2 大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的培养

“文献检索”是很多大学都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该课程较系统地讲述了文献资料的查阅。由于是选修课,有的同学没选择,有的同学即使选了,从思想上也不重视,总认为不是“主课”,因此没有认真学习。鉴于此,可将“文献检索”课程开设时间放在大三,这时,学生们面临毕业论文实施,会深刻体会到其实用性,学起来目的性更加明确,收效可能更好;再者,学校图书馆可经常性开设一些讲座,介绍学校图书期刊资源的使用,使资源利用更大化;另外,作为指导老师,根据所指导的学时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也是尤为关键的。

2.3 如何恰当地选题

选题,并不简单,毕业论文选题非常关键,可以说,选对题,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做到选题恰当呢?往往既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切入点,又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验室情况,考虑是否具有可行性。因为毕竟毕业论文有很强的时间要求。笔者认为查阅资料是前提,而学生通过与老师沟通,彼此了解,是保证选题可行的关键。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指导大的方向,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启发,也可以了解可用的实验条件及经费保障等。

2.4 提早安排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充分保证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如果将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时间有些仓促。一旦实验不顺利,可能会影响学生是否能按时答辩。另外,生物实验材料的生长有周期性,一旦错过了时间,就会等待很长时间,这往往是不允许的,可能会导致毕业论文推迟,甚至是更换题目。为了不出现意外,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笔者建议,尽早动员学生根据意愿,先与指导老师指导的高年级学生接触,熟悉研究课题,这一环节可在大二第一学期就开始,逐渐确定好自己的选题,设计好实验方案,在大二第二学期就开始进行实验方案的实施和完善,大三第一学期就部分实施,一般在大三第二学期实验基本做完,剩下的时间就主要是整理数据和论文撰写了。通过这几年的实施及观察,笔者发现,毕业论文的开始,最晚也不要晚于大三第二学期。否则,很难在时间上保证。

2.5 严格遵守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及要求

随着本科培养要求的提高,各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和规范,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一般学校都有统一的模板供参考,但各专业有所不同,各专业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模板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毕业论文书写规范,这样既有利于毕业论文形式上的美观,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减轻了指导老师在一些格式上花的时间。另外,笔者认为,对论文的撰写在平时的课程论文上也应该严格要求,并有意识地训练。这样,学生养成了习惯,写起毕业论文也就会顺手很多,指导老师也可轻松许多,不要等到毕业论文撰写时,才恶补论文书写上的短板。

2.6 深挖研究结果,充分讨论

讨论部分不深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阅读相关文献量太缺乏,或者不知如何讨论。笔者建议,指导学生阅读高质量的、与其认知水平相当的相关文献,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并对此进行合理解释。这部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对于初次尝试撰写论文的本科生来讲,提供讨论撰写的模板,引导他们对讨论的撰写。但这种做法的度一定要把握好,避免模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 结语

毕业论文不仅是对本科生四年大学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的检验,体现了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每个本科生和指导老师都应该尽自己所能,认真对待本科毕业论文,为本科学习画上一个圆满句号,也为今后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开端。

生物类论文:生物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摘要:基于生物类专业实验课程建设有要求,将该评估体系分成三个层次,建立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评估递阶结构多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非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同时选择部分课程进行试点,实践证实该体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评估体系;层次分析法

生物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并且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相比理论教学而言非常复杂,目前许多学校实验教学的评价工作,尤其是实验教学的具体过程,几乎一直处于无序和无法评价的状态,这种教学评价上的障碍与缺失,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地位与发展,是造成实验教学在教材、课时、学分、考绩等方面,无法与理论教学平分秋色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非法对生物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构建一个全面、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同时选择部分课程进行试点,以检验该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衡量各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发展水平,从而推动课程建设。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实验教学工作是由多环节、多因素组成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必须全面准确地反映实验教学的特点和体现与实验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参照兄弟院校和本校其他专业实验教学评估的经验,将指标体系设置为由实验教师力量、实验条件、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效果五个一级指标组成的复合系统,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级指标。根据评估体系的量度要求,将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其构成见图1。

二、层次分析法与德尔非法相接合确定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

按图1所示分层体系对11位开设生物类专业的院系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一线任课教师等进行问卷调查,对各层各指标间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并进行两两比较。

评价尺度选用通用的1-9阶标度尺度,如表1所示。

对每位受调查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两两比较,表2列出了其中一位教师的评价结果两两比较矩阵初始值。

依据式(1)和式(2)对初始矩阵进行正规化和归一化处理,得到五个一级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如表3所示。

收集11位教师第一次判断的结果,并绘制成图表,如表4所示。

如果我们用Wij表示第i个教师确定的第j个指标的权重,那么第j个指标权重的平均值Wj,由式(3)求得,式(3)中,m表示教师数量。

σ1是Wij的标准方差,由式(4)求得。

对所有教师的结果进行正态性检验和t检验,排除判断结果落在置信区间以外的教师所得结果,采用各位教师的权重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见表5。

表5中,教师1、教师6与教师9由于最终判断结果在置信区间之外,被舍弃,因此只选取了8位教师来进行评判。

同样,求出各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的权重。结果见表6。

从表6所得的各一级指标权重结果来看,教师们认为实验条件和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实验教学质量最为重要,实验教师力量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权重分值相对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各教师认为本科阶段学生所学习的实验课程多以验证性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师资力量与教学模式影响不大。从所得的各二级指标权重结果来看,部分对促进实验室建设,便于同学们多参与科研训练的指标,如开放性实验室数量、实验课时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研究性实验比例、学生实验分析能力所占权重较大,也反映了教师们希望学生多进实验室的想法。

三、评估体系的应用实践

实验教学的受体是学生,因此学生对实验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比较有说服力,我们选取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学》课程作为试点,向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7份。评估体系中每个二级指标按“优”、“良”、“中”、“差”4个等级进行评判,赋分值分别为4、3、2、1分,结果见表7。

通过计算该课程的最终得分,得出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的评分为3.05,即良好以上,说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是认可的。表7所评价的课程为江西省优质课程,课程建设已有30多年历史,在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该体系客观地反映了这门课实验课程建设的情况。

四、讨论

1.层次分析法通常用于确定各种评价体系的权重,但指标相对权重的确定过程中权威人士的意见常常影响他人的意见,导致一些正确的意见不能得到发表。因此,用德尔非法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点表达出来,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充分反映各方面意见,所以选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非法相结合的方法。

2.所得指标体系有待于扩大试点院校和课程,进一步检验其科学性。

生物类论文:浅淡生物类师范生的培养模式

摘要:师范生的培养和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和学界讨论的热点,对师范生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本文以生物类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师德教育及如何提高师范生生产实践能力和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等方面作了相关论述,旨在为生物类师范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类师范生;思想道德;生产实践;合作能力;综合能力

生物类师范生的培养以普及生物知识,推广生物教学方法为目的。近些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生物类师范生的培养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且与社会的需要越来越脱节,如何培养生物类师范生已是摆在我们师范学院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思想道德层面的加强

师范生将来要走向社会从事教育工作,其工作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们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应将思想道德的培养放在首位。在师范学校中,这种意识已经淡化,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思想的进步,也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过去一些良好的传统和意识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已名存实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冲斥着学校教育,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下一代的培养。师德培养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多的应付之于实际中。师范生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一条做人的底线,加强道德修养,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二、加强师范生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师范生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但可以看到,近几年来中小学生物教学层次大幅度提高,这对于师范生的要求也随之加强。因此对于生物科学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空洞的教学,学生更渴望“走出去”,接触到生产实际的内容,以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范教育已厌倦了“填鸭式”的教学,教师终日忙于上课,但学生却感觉收益不大。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硬件的加强。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层出不穷,没有良好的硬件条件,所有的想法和思路只能是纸上谈兵。许多教师有很多好的思路和想法,学生也真切希望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和接触到最新的知识,但由于条件所限而不能实现,长期如此导致学校的声誉受到明显的影响。学校在投入方面应着重加强这方面的建设,硬件建设应是长期性的,系统性的,最终应实现和国际化的接轨,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生产实习基地的建立。学校和多家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既为他们解决了一些生产问题,同时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师范生不应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应更多的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是不断努力和反复实践的结果。如有条件的应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有意识让学生参与到生产实习中来,这也是学校实践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3.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业务水平的加强是师范生培养的当务之急,如何来应对这样的变化,也是师范学校需要解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以往培养师范生以教学教法为主,教学内容过于空洞和浅薄,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实践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虽查阅一些文献或上网查一些相关内容,但只是“轻描淡写”地来完成任务,内容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只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没有体现出教师应有的实际价值。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教育已经不再是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递现成的知识与技能,更多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观念和思想,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全社会所达成的共识。然而,许多教师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要项目、写论文上,投入到教学的时间很少。高校则以拿多少项目、写多少优秀论文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标准,在评职称上也是以此为依据,这和教师的切身利益直接挂勾,以至于广大教师终日为此而努力,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已无关紧要。这样出现了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提高教学质量,还应熟练操作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多在实验室亲自动手,认真备课,了解专业的前沿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和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技巧,让学生学有所得,每上一节课,应有一节课的收获。同时,学校应增加教学模具及实验课课时,提高师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学习能力的培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突飞猛进,师范生的水平应大幅度提高,这就要求在校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这样的意识,以至于对于学生的培养力不从心,一些年轻教师常常自以为是,不向其他教师请教,闭门造车,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还有些在职教师没有紧迫感,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多年来只讲陈旧的知识,一味地“吃老本”,教学科研工作没有创新意识,甚至出现了教师不如学生的状况。作为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多去图书馆查阅专业知识,了解自己专业知识领域中的新内容、新理念,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多向自己研究领域中的专家学者请教,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掌握该学科的前沿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四、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1.交流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和学生接触少,上完课后往往去从事其他工作,这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很难充分了解和沟通。大学教育往往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所以,在育人方面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方面的工作往往交给班主任去做,但高校班主任真正投入到学生中的精力很少。这就要求教师应同学生多沟通,多方面了解学生,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倾听他们的声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是普遍存在于各高校的棘手问题,许多学生在离开父母的呵护后,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等困扰着年轻的一代,阻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发展,这对于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教育过程中重学习、轻能力,没有针对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常常被忽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好和兴趣各不相同,对于学生的培养,教师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了解他们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

2.合作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也应创造并把握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中,教师希望能够多方面形成回馈与协助,以便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把工作干好。所以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中,应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理解,淡泊名利,宽以待人。凡事要多为对方考虑,而不应文人相轻,高人一等,任何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教师们的相互尊重和共同努力。

五、综合能力的培养

师范生要走向社会,不仅是要教书育人,更多可能要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师范毕业生毕业投入开放的就业市场已经成为了趋势,国家允许非师范专业学生通过考试获取教师从业资格。同时,各学校在聘用人才方面更多的是面向名牌学校中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这种变化使得师范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式和残酷的社会竞争,师范生不应只会教书或搞教研,更应具有胜任其他工作的能力,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在培养过程中,让他们应具有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质品质;善于为人处事,乐观地面对各种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这比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往往更为重要。师范生的培养是系统工程,不应只停留在口头,更应落在实处。我们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多的应脚踏实地,付之于行动,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生物类论文:生物类专业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在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以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决定了在高等院校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须的。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生物类专业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生物类专业;多媒体教学;优势;建议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承载多种信息的媒体结合,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并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揭示了各种生命奥秘,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必须能够进入微观世界,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的应用凸显了它独有的魅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被很多高等院校采用,当前在生物类专业的使用现状如何?特别令人关注。为此我们在2012年10月采用问卷方式对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生物类专业全部学生进行了调查,对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生物类专业多媒体教学应用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希望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提供参考。现将调查结果分述如下: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多媒体教学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的掌握”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更容易掌握,24%的学生认为与传统教学一样,9%的学生认为有困难。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课堂氛围”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堂氛围活跃,4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课堂氛围一样,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课堂氛围差。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数人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的掌握有很大帮助。这说明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很多学生接受,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

调查结果表明也有部分学生喜欢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他们认为教师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授课方式,能够让他们很好地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分析原因,这一部分学生在初高中时接受的大都是传统的板书式授课,对多媒体教学很感兴趣,但是适应多媒体教学有个过程,因此认为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更好。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觉得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气氛活跃。多媒体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动听的音频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课件也不止一张,可以增加链接,十分快捷,从而扩展知识面,丰富学习内容。

当然从调查结果看,40%的学生表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的程度上实力相当。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方式虽然很好,但是在初高中阶段求高分的大情势下,很多中学采用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方式授课但其中传统教学所占比例较大,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课堂后,还没有适应多媒体教学占较大比例的教学方式,从而不能积极响应教师,致使其认为课堂气氛不活跃。

需要说的是传统教学有着自身的优点,师生交流多,教师易于把握课堂情况,利于教师创新教学,但是多媒体教学显然优势更加明显。多媒体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动听的音频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传统教学相比,不论是在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上,多媒体教学都明显比传统教学有很大优势,这也是学生喜爱多媒体教学的部分原因。

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任课教师制作多媒体的水平”这一问题,46%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制作多媒体的水平高,45%的学生认为一般,9%的学生认为不太好。

“多媒体教学对师生交流的影响”一问中,35%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师生交流,26%的学生认为不好,39%的学生认为一般。

“多媒体教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影响”方面,37%的学生表示能完全掌握,51%的学生表示部分掌握,12%的学生表示仅小部分掌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表示任课教师的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高,而且能对知识的掌握有帮助,能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学生也就更加喜欢多媒体教学的授课方式。还有小部分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主要原因是有部分教师课件制作技术不高,制作的课件只是将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形式表现平平,没有新意,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从而无法引起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对学习的帮助”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中5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对学习有很好的帮助,39%的学生认为一般,只有6%的学生认为很少。

“对多媒体教学的喜爱程度”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中,52%的学生非常喜欢多媒体教学,42%的学生表示对多媒体喜爱程度一般,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对知识的掌握有帮助,又拥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学信息量大,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从生物学类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喜爱程度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在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生物类专业中效果非常好。很多学生喜欢多媒体,是因为部分高素质的教师应用多媒体能力较高,能很好地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得文字与媒体信息统一起来,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刺激,这种刺激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因素

(一)学校的硬件设施

“影响多媒体效果的因素(设备)这一问题中”34%的学生认为是音响效果不好影响多媒体的效果,41%的学生认为是投影效果不好影响多媒体的效果,25%的学生认为是计算机故障影响多媒体的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软实力

“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这一问题中,48%学生认为记不上笔记是影响多媒体的效果的因素,31%的学生认为是音响影响注意力,21%的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授课速度跟不上。

五、结论

我院的多媒体教学相当普及,而且大部分教师应用多媒体的水平很高,学生反映好。传统教学虽有着自身的优点,但多媒体教学显然优势更加明显。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传统教学不容易或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变得简单,可以扩大教学信息量,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现象,具体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学生感觉学习更加有趣、所学知识更加巩固。当然目前我院多媒体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做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全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所以教师们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些教师制作多媒体的水平还有待提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优势。还有就是多媒体设备的质量和维护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总之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魅力,也会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接受。在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的今天,多媒体教学以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决定了在高等院校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须的。

生物类论文:生物类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其他高校、院系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类专业 生产实习 问题 对策

实践教学是理工科类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也是促进学生把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工程实现能力的综合性训练方式[1]。本文针对我院生物类专业生产实习暴露的一些新问题和矛盾及采取的措施作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实习单位难以联系。

实习单位难以联系,尤其是制药企业,我院生物类专业实习时间定为每年暑假进行,而很多药厂在此期间都会部分停产整顿和整修,并且制药企业不同其他企业,严格的GMP车间,高标准的无菌要求,保密的菌种和技术,以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殊环境条件,学生若去实习则只能参观,走马观花,不能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具体的生产过程。联系实习单位尚难,而维持校企的关系则难上加难。

2.实习经费紧张。

实习经费紧张是工科院校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普遍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大学生对企业不再是遥不可及、“天之骄子”,企业也不再无偿提供食宿、适当的报酬,多数甚至还要收取适当的实习费用。伴随物价的逐年上涨,到外地实习所需的各项费用逐步攀升,学校每年拨给每位学生和带队教师的费用多年如一日。在此条件下,教师不得不减少学生的报销比例,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教师不得不缩短实习时间、减少实习地点、尽量离学校近,这无异于干了一回“偷工减料”的活。

3.教师经验不足、梯队不均衡。

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应重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应安排德高望重、富有经验的教师带队指导实习,同时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稳定现有的指导教师队伍[2]。

我院生物类专业生产实习带队教师多为近几年新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基础研究型博士(少数为硕士),由于带队教师队伍偏年轻化,使得师资梯队“老―中―青”年龄比例不均衡,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工程素质、社会经验、政治素质等不太合理。

4.学生动手操作少。

我院学生主要到发酵车间进行实践,如河南莲花味精厂、开封制药厂等,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操作如:发酵罐的灭菌、接种、如何控制pH、T、压力等,学生初次接触难免会失败,但工厂各岗位部门是需要严把质量关,来不得半点闪失,学生只能一旁观摩,得不到上岗动手操作的机会。

二、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工科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有序、良性发展的基础。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强调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双方要建立“平等、互利、互助、互信”的合作关系,调动实习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而不是视学生实习为企业负担;高校需要发挥自身科研、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支撑。

2.科学、合理、节约地安排实习计划。

(1)外地实习与本地实习相结合。在外地实习食宿、交通会给实习增加不少费用,但目前外地企业与我院生物专业更对口,学生能进入生产一线实地参观真正接触到专业性内容,不像在本地的一些企业学生只能走参观走廊隔着玻璃进行远观。(2)科学规划小组日程安排,减少开支。系主任根据情况安排日程,比如河南莲花味精厂三天日程,四个小组,每组人数要相当,带队教师需提前联系好食宿,第一组结束的当天,第二组早上出发,下午正好可以接第一组返校,第三组、第四组按照此规律轮流接送,可明显减少交通费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学校、学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业务充电,但同时要给予一定工作量的补助或任务量的减免,评职称亦不能仅限于科研项目计分,理论、实践教学也应纳入考核范畴并计分;(2)做好传―帮―带,不能新教师还没完全参与,老教师就挂冠归隐了,也不能全部启用年轻教师,新、老教师要发挥各自所长,做好本科实习工作;(3)老教师要发扬风格、做好表率、淡泊名利,新教师腿要勤、嘴要甜、眼要活、耳要聪。

4.利用校内资源,让学生多动手实践。

校内实习能弥补学生校外实习不动手或动手少的不足,通过模拟或半模拟工厂实际操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3]。我院酿酒中心有5L、15L、50L系列发酵罐,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可带领学生了解管道的布置、阀门的走向、发酵罐的内外部结构等,让学生分成小组采用“斜面―三角瓶―发酵罐”进行逐级扩培,通过各种工艺参数的控制摸索最佳发酵条件,这样能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实践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结语

工科院校生物类专业的生产实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培养了一定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为教师今后的教学、科研带来了很大帮助,但如何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生产实习模式让师生更能受益仍任重而道远。

生物类论文:高职制药与生物类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认识实习是制药与生物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本文对高职制药与生物类专业认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进行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 认识实习 实践环节 实习教育

认识实习是制药与生物类所有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笔者总结了多年指导制药与生物类专业认识实习的经验,对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对解决问题对策进行了剖析,旨在提高制药与生物类专业认识实习的质量和解决认识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实习的环节和内容

在经过1年基础理论课学习后,需要到制药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认识实习由基础知识学习、车间实地学习及实结三个环节共同组成。

(一)基础知识学习环节

学生在认识实习之前,组织负责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安全基础知识教育,可在校内或企业的培训部进行。教学过程可结合安全标志、设施装备、救生演练等知识点进行安全生产和健康生产的教育,还可进行药品生产过程单元操作、企业文化、生产工艺及生产注意事项等知识教育,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认识实习有所了解,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制药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生产意识。

(二)车间实地学习环节

在完成基础知识培训后,学生进入制药企业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技术人员对药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安全生产意识等进行继续教育,使学生了解药品生产过程、设备及制药企业管理。为避免学生不认真,可布置相关实习任务,如让学生绘制工艺路线图、对关键工艺进行问题探究等,通过车间实地观看,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实结环节

认识实习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篇实结或实习论文,以提高学生对制药企业生产特点、生产过程、设备要求、管理要求等的认识,更让学生深刻理解生产过程自动化、装置规模大型化、技术密集化等现代制药理念,以及安全生产、健康生产和节约生产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足

首先,学生认为认识实习就是去制药企业观看一下,不如理论课重要,在实习过程中没有花很多时间了解实习内容,准备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停留在“看”和“听”层面,在听技术人员讲解药品生产过程后,对药品生产的认识依旧肤浅。此外,认识实习指导教师对校外认识实习重视不够,指导教师本身对药品生产过程、生产设备及药品生产企业管理等不甚了解,实习过程中过于依赖企业师傅,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碰到问题,指导教师无法给予学生解答,就起不到“指导”作用。

(二)制药企业配合度不高

由于担心实习影响药品正常生产,或可能产生安全问题,抑或担心技术泄密,制药企业在接纳学生认识实习时顾虑重重。联系认识实习都是基于教师与企业人员的私交或面子。在认识实习中如缺乏企业主动积极配合,认识实习将会很难完成。

(三)实习经费短缺

校外认识实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住宿费、交通费及缴付企业的实习费等费用,认识实习投入也越来越大,经费短缺导致认识实习很难较好完成,部分院校为节约实习成本,安排学生在市内企业进行实习,或缩短实习时间。经费短缺制约了对实习单位、住宿条件和交通方式的选择,实习质量也受到影响。

(四)学生实习主动性不高、实习效果不佳

认识实习从制药企业选择、实习安排及实习过程均由指导教师安排妥当,没有征求学生意见或建议,学生若对实习企业有意见,实习主动性就不高,影响实习效果。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强化实习效果

认识实习不同于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学生只是到制药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借此了解制药企业管理、药品生产过程、药品生产设备及药品质量控制等环节,学生实习过程中不可能直接操作机器,为弥补这一不足,认识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可提前和拟准备参观的制药企业协商,将药品生产过程及药品生产环境及生产设备等知识通过图片、仿真等形式提前告知学生,特别是生产设备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图形化呈现使学生在实习之前就有一定的了解。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保证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学校可以与多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也可以挂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联动,为学生认识实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校内实习基地作为校外实习的补充

由于药品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和工艺技术路线的保密等因素,认识实习时只能参观,不能浏览有关的技术图纸,对生产工艺过程只能是粗略观看,生产过程参数的认识是很难做到的,生产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不能给学生呈现。为此,高职院校可整合校内实训资源,构建真实化实习实训基地,在校内进行与企业完全相同的实习项目,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有益补充。

(四)加强实习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让青年教师下厂锻炼或参与社会服务,培养实践能力,也可邀请或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给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也可借此机会,加强与药品生产企业合作。

(五)增加实习经费投入

一方面是增加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加大校外认识实习经费的投入。实习经费的补充使实习单位的选择变得更灵活,还可以到外省市实习,充分保证实习效果。

生物类论文:生物类专业双语课教学效果初探

摘要:结合笔者开展生物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实践基础,本文对生物类课程双语英语教学的必要性、现采取的教学模式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生物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尤其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国际化的交流和合作必不可少。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必须改变教学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双语教学与普通的英语学习不同,不是为了掌握英语的学习,而是针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培养其运用英语思维获取专业知识,掌握英文专业资料的阅读方法,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更好的检索和利用最新科技文献,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前沿,为将来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交流,提高本校的国际竞争力打下一定的基础。本人近些年一直运用双语进行教学,不少学生反映收获匪浅。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初步探讨了生物学及相关专业开设双语课的必要性、双语教学模式以及存在问题,并就如何真正提高双语课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个人看法,供同行交流。

一、在生物专业开展双语课的必要性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科技发达国家对生物学的研究和探索相对深入,我国整体还处于追踪国际前沿阶段。在生物学领域,大量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热点都必须从外文资料或文献中获取,我国科学家取得的成果也大多用英语写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大学生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生力,高校有责任培养其运用非母语的思维方式,了解生物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研究动态,以提升我国生物方面将来的科技发展力量,为此采取了各种措施,如各种合作办学、暑假/寒假游学计划、夏令营等,这些措施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国际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科学研究,当然是最有效的,但一般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因此参与的学生并不多。因此,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生物及相关专业大都开设了双语课以接轨国际教育科研前沿。如在笔者工作单位,目前就开设了《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海洋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环境生物学》等双语课。双语课的开设,提升了大学生获取前沿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进一步深造的学习工具。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

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第二语言主要是采用英语。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教师用中文讲解;第二种是英文原版教材,英文课件,教师英文讲解,即全英文教学。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完全的英语授课还是比较难于接受,师生之间往往会有中文交流,因此仍被归为双语教学。目前高校主要采用第一种模式。毕竟上好一门双语专业课,需要教师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英语专业知识。

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方面

教材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语课的授课效果。通常双语课一般要求国外比较通用的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原版教材当然最好,但价格昂贵,学生难以承受,且与国内教材编写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以及编写秩序上与中文教材相似度较小,因此双语授课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有学校出资购买一定数量的原版教材,上课期间借给学生,课程结束后归还,这样不仅解决了教材问题,而且学生乐于接受。

(二)教学效果不理想

开设双语课的目的是以学生学会采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掌握专业知识。相关调查表明双语课最大的问题是难以系统的了解专业知识。生物学专业的专业课一般比较枯燥,很多都是分类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强制性的记忆,很多专业术语学生都是首次听到。而在上双语课时,尽管许多教师都会把本章节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但同学们顾此失彼,一心听老师讲解,就在课本上无法一一对应;而且很多词汇都是专业词汇,学生很陌生,必须进行强制记忆,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最大的收获往往就是记住了几个专业词汇,对本堂课的内容没有真正的连贯性的理解。因此往往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增加了学生负担。总的来说,双语课的开设对于生物专业学生来说,难以达到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获取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提高双语课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开设双语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非母语的思维构建本学科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即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熟练运用英语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学校在花费了大量精力的情况下,希望双语课的开设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根据本人授课多年的经验教训,针对双语课出现的问题提几点浅显的建议:

(一)开设双语专业课应该同时开设对应的中文专业课

由于目前国内采用的双语教学是强制性的,通常双语课程都是必修课,学生们必须选修。而双语课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英文基础,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课程内容。因此,可以把双语课的学时适当减少,学分适当增加。学有余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修双语课;对于一些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可以选择非双语课而获得相应的学分。通过这些措施,不但激发了教师上双语课的热情,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总的来说,双语课的开设应该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不能全面覆盖。

(二)双语课的开设时间宜在大三第一、二学期

通过前几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学了一些专业课程,对专业有了基本了解,掌握了部分专业词汇。因此,再学习双语课,比较轻松,不会有太大的压力。通常,生物类别的专业会开设专业外语课,可以考虑在课程设置时,要求同学们应先修专业外语课,再选修双语专业课。作为授课教师,建议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方可修读双语课,如要求学生必须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以上,或在选课之前,设立一定的考核方式,选取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双语课的学习,达到开设双语课的真正目的。

(三)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就业实习或实践,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大一到大三期间,因此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而双语课通常要求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获得相应的学分,因此要严格学习过程管理,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适当降低期终考核难度。当然,课程考核的难易程度没有统一衡量的标准,需要教师对该班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总体水平有全面的、充分的认识。目前笔者所采取的考核方式有本学科最新科技文献查阅、翻译、ppt汇报,专业视频听力考核和学科系统知识考核等,学生比较认同这种多方位的考核方式。

(四)加强对授课老师的激励与监督

生物专业的双语教学基本上就是用英语来教授专业课程,应该明确其目的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来学习英语。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还应能熟练的用英语讲解专业学科知识,双语课的教学效果与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授课能力密切相关。加强对教师的管理非常必要,建议从学校教学管理的层面上,应对开设双语课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引导教师上好双语课。同时,也可对授课过程进行一定的督察,如对双语课,可以要求教学督导一学期进行4次左右的不定期听课;或要求开设双语课的教研室或系组织1-2次的教学公开观摩等,既加强对双语课授课教师的督促作用,也彰显了学校对双语课的重视,加强学生对双语课学习的动力。

总的来说,为了改善双语教学授课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必须借鉴各种有效教学模式以及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革和实践,如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授课能力、选择合适的教材、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等,作为双语课授课效果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升个人专业素质,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当然,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是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可程度,建议双语课采取自愿的、有选择的形式进行,而不是强制性的全面实施。双语授课是高等院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也是未来高等教育的普遍形式。

生物类论文:提高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讨

【摘 要】就业前景、实验条件、课程内容、教师水平与学校学风等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讨提高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关键词】地方院校 生物类专业 学习积极性

一、影响生物类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生物科学在当前所有的前沿科学领域中发展较为迅猛,SCI每年所收录的文章中,生物方面的文章占50%以上,每年最振奋人心的科研成果中生物类多唱主角。我国各高校相继增开生物相关专业和增加招生规模。然而,笔者调查发现生物类专业学生特别是地方高校生物类专业学生整体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如下:

就业前景不明朗。目前生物学研究虽然在前沿科学领域极为强势,吸收众多的科研人员投入高深的研究,但是生物相关的高中端产业并未大规模开展,这就难以吸收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有效就业。而生物科研工作所需要的往往是科研实力极强的科研院所如中科院或985高校毕业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有在大实验室开展学习和实验的经历,在科研方面相比地方院校的学生有更强的竞争力。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或者必须转行的局面。

实验条件不足。主要表现在实验室的软硬件水平都有待提高。

课程内容枯燥。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教师水平所限。主要表现在地方院校教学科研团队的学历、专业性、教学培训水平距离国家评估标准差距较大。

学校学风。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的学风不佳。

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建议

针对以上主要不利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地方院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明确生物专业的发展优势,树立学生对生物行业的信心

职业发展事关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如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和发展前景渺茫,想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一步就是让学生们切实地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生物类专业是“有用的”,是可以承担其职业发展梦想的知识技能。因此,地方院校的生物类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要明确告诉学生所教授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巨大用途。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生物类专业至少有三方面的发展优势:一是考取一流院所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的难度相对其它专业而言不是很大,实际上中国科学院与许多985知名学府每年都会招收许多地方院校的学生,其中生物类专业所占比例较大,并且这些学生确实有很多在科研领域做出很好的成绩,鼓励学生考研深造毫无疑问是提高学生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本次调查表明,那些确定要考研深造的学生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远大于不准备考研的同学。二是科技含量较高的生物或制药公司将提供较多的高薪岗位给有才之士,而且未来的需求量肯定还会增长。如果生物专业的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实验动手能力,能找到好工作的机会是很大的。三是自主创业的门槛不高,且容易得到政府扶持。生物类专业中的种植和养殖方面的自主创业所需要的资金量一般较小,而发展好了的话也有较好的前景。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中,是实现许多人创业梦和人生价值的较好途径。学校和教师在日常教学或职业发展引导时如能明确地将以上三点告诉学生,可较好地提高其职业发展信心和更好地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建议在生物类专业学生刚入大学时就开展职业发展规划培训课程,使学生知道自己所在学科的优势,提升学习的进取心;与生物类高科技企业加强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到相关企业去参观或实习,切实感觉到生物产业是有发展前景的;请国内外一流院所的专家来学校做报告,使学生能直接了解到前沿的生物科研动态,增加其见识与学习动力。

(二)优化实验条件,提升科研平台

实验在生物类专业的学习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地方院校学生所用的教材和教室条件往往并不比一流院所的差,然而实验室的条件以及实验水平的差异是相当大的。这既体现在硬件方面,如没有好的仪器设备,没法支持开展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实验,也体现在软件方面如实验室管理混乱,实验指导老师水平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地方院校应该在完善实验设备的同时,从一流院所引入教授、博士或研究员等高素质人才,才能较好地解决地方院校与一流院所实验水平的差距,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实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调整课程内容,提高趣味性和吸引力

课程内容的枯燥也是影响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其实是喜欢生物专业的,只是不喜欢一些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但为了考试又不得不去学这些知识。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考试方式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事实上,生物类专业就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应该是趣味性较强并且美感十足的,比如动物学和植物学课程能认识很多美丽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野外实习中能近距离地感觉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实验室中有许多令人感觉不可思议的实验结果。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野外实习的开展以及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多引入一些美学价值、趣味性和知识性都较高的素材,以有效引导学生喜欢并享受生物学习和实验的乐趣,自然也会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教学水平

现代高等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许多地方院校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所限,难以吸收高水平的人才到校任教。特别是一些专升本的高校还有较多学历较低的老教师,这些老教师通常教学经验丰富也非常敬业,但受制于所受现代高等教育严重不足的影响,部分老教师往往英文水平和科研能力难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进而只能教给学生较为陈旧甚至是几十年前的内容。这在当前生物研究领域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很难让学生感觉自己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新鲜好玩的事物,自然难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因此,地方院校应加强老教师的培训或访学交流,使其知识水平和教育理念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或者大力引入高素质的教学科研人员,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水平,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五)加强校风与学风建设,改善学习氛围

学校的学习风气好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的调查表明,各个学校的学风通常都受到“学校传统”的较大影响,比如某个学校所培养的师范生教学水平一直都较有保障,已经在省内外都形成一定的共识;某个学校的学生在考研究生或考公务员方面一直强势;而另一个学校的学生因动手能力强备受企业青睐。单就学风来说,地方院校因生源选择优先性小,图书馆、自习室、运动场、社团组织等软硬件水平相对不足,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风气,但也有不少名气不大的地方高校学风极好,得到社会、学生和家长们的普遍认可,而通常这些学校往往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人员。因此,学校应该从管理、教学、人文等方面着手,加强校风与学风建设,改善学校的整体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积极性,自然生物类学生也会因此受益。

以上说的是通常影响地方生物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但实际上还有其它一些因素也会造成影响。如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学校奖助学金的评定机制、学校的后勤保障水平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虽然这些影响不如以上五个因素的影响那么具有普遍性,但也需要我们有所重视。建议各个学校开展相关的调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

总之,从调查来看,影响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其学习积极性不足,而有针对性地找出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将可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学校和教师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负面效应,加强积极引导,使地方院校所培养的生物类专业学生能够顺利成长为对社会、学校、家庭都有益的人才。

生物类论文:如何在生物类教学中树立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摘 要:尽管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与之相伴的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社会群体的未来生活。因此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探讨如何在生物类教学中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生物类教学;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是影响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更应当融入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并鼓励学生积极落实到行动上,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以及改善社会生态状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将环保理念渗透到生物教材中

1.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知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讲授。就高校生物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认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属于“可讲可不讲”的范畴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因此在生物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兴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灌输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2 深化学生对环境恶化的认知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加强环保理念的渗透,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依据环境保护内容涉及课程教学秩序,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合理运用,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把握生态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生态行为素质。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充分认知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促使高校学生树立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调查所在地区的制备情况,并组织设计绿化校园活动,以增进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

1.3 合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强环境教育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通过视频和幻灯片等增加学生对环境的感性认知,在生物类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有关生态的新闻报道向学生介绍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理活动、社会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整个生物圈所造成的影响,呼吁学生积极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上。

2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1 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融合,带领学生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促进环保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促使学生认知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到城市周边的风景区参观植物园和动物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增进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进而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2.2 宣传教育文艺活动

高校应当定期组织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包括“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植物节”等,配合相关主题,以环境保护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环保节目表演以及征文比赛等方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化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积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3 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生态环境相关问题布置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下次上课时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以增长知识,促进学生进步。比如让学生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情况、农村土地利用与废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或者对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的情况进行调查,从学生身边细节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 深层探讨,将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

3.1 结合突发的事件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

教师在进行食物链教学时,发现学生往往只记住了课本上的一些表面的食物链,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食物链在环境保护中的重大意义。此时教师应当结合社会上出现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或者一条食物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大家深知食品关系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发展,但各种食品污染给我们带来诸多隐患:不法商贩为了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各种违背自然规律、催生动植物尽快成熟的技术手段被频繁使用,比如大量农业的喷洒、抗生素药物的滥用、甚至是饲料激素的添加,都造成了动植物体内化学物质和药物的过度残留。不法商贩突破道德底线的急功近利,更是爆出了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公众缺乏必要的安全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学生能用食物链的知识来系统分析食品污染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多大的灾难,从而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2 增强学生自身责任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应当让学生带着一双关注环境的眼睛,在网络、报刊、新闻媒体上收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用敏锐的视觉捕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如藏羚羊的灭绝、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等现象,探寻深层次的原因或症结所在,从而认识到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还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不抽一根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花草、珍爱小鸟的生命等等,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意识如空气一般充满他们身边的空间。

结束语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有助于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在提升高校生物类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落实到行动中,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物类论文:关于提高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摘要:生物信息学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强有力的辅助工具,是生物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索,针对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的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从事生物信息学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教学方法;实践

生物信息学是在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实质就是利用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生物数据进行获取、处理、存储、、分析和解释,进而揭示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所蕴含的生物学本质[1]。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信息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科[2]。实验室的每一项技术,从简单的基因克隆、基因数据分析到生物大分子进化研究都需要应用到生物信息学,因此,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我国各大专院校都在不断努力创新和改进现有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因此,作者结合近五年来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目前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推动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生物信息学教材的选择。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速度快、内容广泛,目前很多国内高校使用的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影印版或者中文翻译版本,国内引进的生物信息学相关的英文原版教材中有些属于科普性质,内容过于简单,而有些偏重介绍生物信息学的计算方法或模型的建立,过于复杂[3]。而国内相关教材更新较慢,课堂内容涵盖的知识面和知识点相对减缩,而且一些前沿的数据和先进软件没有讲授,这些对学生的发展和生物信息知识的合理运用极为不利[4],因此,目前导致很多高校教师无法选择适用于生物类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教材。

2.教学大纲安排不合理。生物信息学是一门集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它囊括了基因数据获取、基因预测、序列比对、序列拼接、分子进化、蛋白质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建模、药物设计以及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等内容模块,同时各领域内容还涉及到具体的计算方法、概率统计、机器语言等知识模块。由于课时设置有限,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对各领域内容面面俱到,会造成大部分内容都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学完以后虽然接触了很多东西,但在生物研究中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束手无策。

3.教学内容滞后。生物信息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随着生物学科自身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新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不断涌现,各种数据库和软件的更新换代非常频繁,如果教师所讲授的在线服务器、分析软件、讲解实例都不是当前最普遍的,学生学完后打开最新的在线服务器或是相关分析软件依然不会操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不足。生物信息学教学普遍采用普通教室多媒体讲授,而生物信息学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课,学生经常要动手操作,普通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相脱节。传统的讲授很难与实践教学效果相比,很多学生虽完成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学习,也接受了很多生物信息学的理论知识,但在进入大四阶段做课题研究完成毕业论文时,遇到需要在数据库查询序列、用软件分析序列或蛋白性质、结构特点等问题时依然束手无策。

二、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建议

1.调整教学大纲。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研究中的辅助工具,不需要掌握生物信息学算法或软件编程细节,而是培养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解决生物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能够应用检索工具查找序列等相关的数据信息、利用比对软件或是BLAST在线服务器对感兴趣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选择适当的建树方法对DNA或蛋白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可分析蛋白序列信息并预测其三维结构以及引物设计等。因此对于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关于数据库的使用和分析软件的操作,使他们以后在生物相关领域的工作中能学以致用,所以对于当前生物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应用为优秀安排教学大纲。据此,确定了以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共54学时,分为理论基础和上机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共36学时包括:生物信息学绪论、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基因和蛋白质序列比对、序列拼接、生物进化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基因预测与引物设计、蛋白质结构及其预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上机实践共18学时包括:常用生物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核酸序列检索与分析、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PCR引物设计及评价、蛋白质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

2.教学内容主次分明。由于生物信息学技术及分析手段更新迅速,教学内容会显得越来越臃肿,作者建议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以生物信息学方法的掌握和生物信息学工具的应用来设计教学内容,关于生物信息学本身涉及到的一些数学模型和编程算法,可简略讲授,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有限的教学学时用到以生物信息学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研究问题的教学中去,避免“面面俱到”的灌输式教育。例如,对于讲授序列比对这一章的知识,关于序列比对所使用的方法PAM和BLOSUN矩阵,对于如何采用数学方法构建这些计分矩阵过程可略过,只需简要介绍PAM和BLOSUN矩阵的概念意义以及用途,重点放在如何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并理解各参数设置的意义。另外,在生物信息学各教学内容模块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库及软件种类繁多,其数量在不断增加,版本也在不断更新。例如在讲授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这一章节时,涉及到的数据库有核酸序列数据库、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基因组数据库、蛋白组数据库、代谢组数据库等,而每个种类又含多个不同的数据库,比如核酸序列数据库有GenBank、EMBL和DDBJ等,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有swiss-prot、TrEMBL、NCBI和UniProt等。因此,我们重点介绍了3大门户网站NCBI、EBI和SIB,其中我们着重介绍了NCBI的用于提取序列信息的工具――Entrez系统,Entrez将科学文献、DNA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种群研究数据以及全基因组组装数据整合成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因此我们给学生演示并要求学生掌握如何采用Entrez查询DNA和蛋白质序列等。另外在讲授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分析这一章节时,要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可以使用ClustalW、BioEdit、DNAstar、phylip、MEGA、PAUP等本地软件,也可以使用The PhylOgenetic Web Repeater(POWER)和Evolutionary Trace Server等网络在线服务器分析。考虑到软件的通用型、易用性及本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我们选择ClustalW进行多序列比对,然后采用phylip软件包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这两个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MEGA及其他在线服务器只简单介绍具体操作方法作为辅助资料供学生自学。

3.基础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生物信息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仅靠理论授课而无实验学时,学生学完后依然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建议,生物信息学的讲授应在合适的微机环境下进行,在理论课学习后,马上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课,演练所学的软件和方法等。另外教师在讲课时也可结合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特点,与生物信息学有机巧妙的结合起来,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课堂讲授,现场操作;或是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课后完成,在课堂随机抽点学生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感受生物信息学知识是如何解决生物科研中的问题的。比如作者在一开始讲授在数据库中查询序列时,将学生按5~6人分成兴趣小组,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基因,在后续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学习到序列比对、基因预测、引物设计、系统进化树构建、蛋白质结构预测时,都要求学生围绕该基因利用掌握的各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随机抽点学生进行现场操作示范,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马上给予解惑并结合知识点再次强调讲授。这样既调动课堂气氛,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生物类专业学生学习生物信息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学会使用生物信息学知识从纷繁复杂的生物数据中揭示隐含的生物学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授课教师要紧跟生命科学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并突出重点、采用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做好生物信息学的课程教学工作,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了生物信息学后,能在今后的生物科研中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类论文:高职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实验教学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从高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及特色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实验教改的进一步深化提供资料。

关键词:高职;生物专业;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指出高职教育应贴近地方产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生物产业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生物专业学生要能迎合生物产业对于职业人才的新要求。高职实验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1]。因此,如何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是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 高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广大教师在实验教改中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学科型实验教学体制的影响,目前高职实验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设置看,高职实验课未能完全摆脱理论课的附属地位,仍然是作为理论课的一部分;教师按理论课程各自开设实验课,导致部分实验内容重复和实验材料浪费;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内容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教学方法简单、机械,忽视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作用;教学手段单一,影响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效果;实验成绩仅根据实验报告结果评分,忽视了学生操作过程的考核。因此,针对高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化,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2 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在整合生物学科各专业相关实验的基础上,按照实验的类型和要求,优化实验方案,构建了完整的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该体系打破传统的按各门课程各自组成实验的教学模式,将每个专业的实验课程优化整合为基础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设计应用实验3个层次。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1)基础验证实验。基础验证实验是以实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层次。主要以观察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学习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基本仪器的操作技能等。这些实验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为专业实验准备条件,打好基础,该类实验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

(2)专业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层次。实验教学内容按专业不同而不同,除开设锻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实验外,教师需按照大纲的要求,精心安排、精心完成教学方案,并结合专业课教学进程,以及技能大赛内容,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逐步开设模拟实际生产过程的综合性实验。在此阶段教师只制定综合实验的大致框架,学生需要通过独立思考,结合实验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或修改实验方案才能完成实验。这些实验的开设将为学生毕业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这是实验教改的重点。该类实验课程安排在第2、3学期以及第4学期的前半段。

(3)设计应用实验。设计应用实验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层次。此实验教学以学生设计贴紧社会生产实际的应用实验项目为主。在这一阶段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通过自己深人生产实际,把其中实用的成熟技术带回实验室,另一方面必须带领学生深人生产与管理一线,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分析、研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由此设计实验项目,通过制定解决方案来完成实验[2]。这类实验的开设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类实验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下半段和第5学期上半段。

2.2 推行灵活多样实验教学方法 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积极采纳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物实验技术,推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

(1)引导式教学。遵从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创设情景、趣味指导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分组实验教学。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与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变个体学习为组织学习,通过共享彼此的知识,达到共赢效果。并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合作活动的参与者以及问题的解决者。

(3)开放式教学。重视开放式教学,着力打造实验平台上的开放实验教学环境。在生物工程学院网站开设“实验教学中心”板块,由此提供实验课程的学习指导,实验项目的、组织等。

2.3 实现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 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1)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构建教学资源平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教学课件,在“实验教学中心”网站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网上提问及讨论,以便教师解答学生问题和学生间相互交流。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仿真实验平台。将真实现场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方式有机组合,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所有进行实验的学生都可参与从入门基础实验过关、实践技能达标、加入技能竞赛和学生研究立项计划,直至毕业设计等模拟训练[3]。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不仅能减少实验材料的消耗,也能提高实验的效果。

2.4 采用多元化实验考核评定方法 考核评定以敦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提高其实践能力为目的,针对不同实验,采用实验过程评定、实验结果评定和实验分析报告评定等相结合的方式。

(1)基础验证实验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出勤情况,实验全过程中的操作表现,并结合完成的实验报告,给予综合评定。

(2)专业综合实验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记录、实验操作时间和实验结果,综合学生表现和完成的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给予建议学分。

(3)设计应用实验考核。考察学生实践中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实验教师和实习企业共同考核评定成绩。对在设计应用实验项目开发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由实验教师上报学院,在学生就业时,予以优先推荐。

2.5 改进编写实验教材讲义 紧跟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改实际,编写了实验讲义、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教材。使实验教改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3 实验教学改革特色

经过2年多的实验教改的探索,我院实验教学形成了系统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色。

3.1 系统性 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行,形成了由专业课程内实验、专业独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实验组成的基础验证、专业综合和设计应用实验项目,从而形成了逻辑严谨、内容完善、结构合理的系统性实验教学体系。

3.2 多元性 实验教学体系中形成了一套手工与电子相匹配、模拟与实际操作相并存、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手段。教学中灵活运用情景式教学、激励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实验教学方法。

3.3 开放性 教改中开发了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以校园网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涵盖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实验模拟等各种教学资源的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网站。

4 结语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我院实验教学改革从学生实际出发,既结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实验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4],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任重而道远。

生物类论文:提高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生物类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灌输式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较少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和规范研究生复试环节等手段和方式,提高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总体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的人数也迅速增加。伴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但同时也给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带来诸多问题。

现阶段我国硕士学位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的理论和实验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研究生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其中的研究生课程大部分是理论课,而实验课程的比例占的非常少。通常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将投入到导师的科学研究中。因此,研究生在入学后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养成的科学思维能力对他们后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提高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的学术背景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目前大部分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生是来自各类农业院校,少部分来自综合性和师范院校。受制于原来本科院校教学水平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限制,研究生的学术基础和自我学习能力差别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就有比较大的困难,特别是面对那些跨专业学习的研究生,教师就更难照顾到他们的学习。

2.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多样化。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学习的目的也跟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很多人功利想法非常严重,就是来混个文凭,将来好找工作。因此这样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术问题也不愿意探究,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玩手机上网现象极其普遍。

3.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现阶段研究生课程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程大部分还是沿用“灌输式”和学生接受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与研究生所处的时代已很不相适应。当前我们已处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大数据时代,研究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绝不仅限于教师课堂的讲授和书本教材的传授。研究生可以通过便利的互联网渠道获取各种知识。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如果还是固守原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4.研究生课程对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明显不足。在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多数研究生课程是理论教学,而这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类课程则明显不足。一些院校甚至不具备开设实验课的条件,而且相当多的教师轻视实验课教学。有些教师沿用本科教学的方法,甚至有些教师觉得上实验课太麻烦,不愿意在研究生实验教学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又希望自己的研究生能掌握较多的实验技能。

5.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目前大多数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是让学生撰写课程综述来完成的,其结果就是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上网搜一搜、粘一粘就蒙混过关了。课程的考核与是否听课几乎没有关系,其结果造成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索然无味,缺乏学生积极的互动,一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拿着智能手机和电脑上网溜号干别的,人在课堂上但心根本就不在课堂上。到课程结束时只需上网搜一些综述文章上交了事,教师也不仔细查看这些论文。而一门课程教与学的好坏,课程的考核是关键,只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才有可能杜绝学生抄袭和教师不负责任的情况。

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方法

1.在理论课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我们在研究生理论课教学中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既要讲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这方便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多年来我们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每门课开始时就布置学生去查找一篇近5年发表的与课程相关的原始科研英文文献。文献查找到以后要先经过任课教师的审阅,符合要求后学生再去认真阅读制作PPT。在每门课程的最后,每个同学都要在全体选修该课程的同学面前汇报自己阅读的这篇英文文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实践了自己文献检索的能力、学到了新的知识、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同时也了解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另外,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研究者的研究思路、试验是如何设计的、试验结果怎样分析解释的,以及还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也使我们的课程兼顾到反映学科发展进步的一面。学生在宣讲论文的过程中还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另外,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也可以进一部检验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深度。在这种课程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接受者,同时也是教学的参与者。

2.在实验教学中,注重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目前在我们开设的实验类研究生课程中,其理论教学部分,我们重点介绍教师在过去实验中的操作细节、特别是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技巧和体会。因为这些内容无论在教科书上还是从互联网上都是很难找到的。面对那些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通过增加学生操作的机会,去吸引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操作时间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电子显微镜技术”这门课的教学中,实验课主要是针对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生物样品制备技术以及观察大分子物质的负染技术样品制备等实验内容。“电子显微镜技术”这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因此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学生实验操作和观摩实验多。

我们在这门课的理论课教学中也是围绕实验操作进行的,理论课讲解包括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各种电子显微镜的特点及其在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各种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制备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实践教学环节,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完成样品的取样和固定、脱水、渗透和包埋,进行玻璃刀的制备,玻璃刀水槽的制作、载样品的铜网上面的方华膜的制作、样品头的修整、扫描电镜样品的粘台、超薄切片机的使用等。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下,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这些实验内容看起来都不难,但真正到自己操作时,学生就会发现要把实验做好其实很不容易。经过教师的指导和个人反复的练习操作,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实验成果时都非常兴奋,也提升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的兴趣。

当然做到这些必须有足够的实验经费和实验仪器设备的保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需要专人管理操作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观察时,虽然不能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做,但教师也会把整个实验操作流程演示给学生,并回答学生针对各个实验环节提出问题。电子显微镜技术这门选修课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欢。在课程结束后收到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中都提到这门课程实用性非常强。另外,在我们学校针对研究生还集中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生物化学大实验。因为大部分来自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系统训练。这些课程也同样受到研究生的广泛喜欢,因为这些课程培养的实验技能在他们后期的论文实验中非常实用。

3.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改善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近年我们对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目的就督促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课程考核环节就要体现出这种参与。原始英文文献的阅读宣讲成绩就包括在课程考核中,不同的课程,这部分的占比有所不同,至少占30%。除此之外,我们的课程考核还包括开卷考试成绩,主要考核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从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看,没有必要让学生死记这些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寻找这些知识的能力,在需要用时能找到这些知识即可。另外,上课出勤情况、实验操作态度、实验操作能力等也是考核的内容。在我们开设的“电子显微镜技术课程”这门课的考核中,实验操作部分占总成绩的50%。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相对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的态度、实验操作的水平和能力。

4.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入学考试面试环节,筛选合格的研究生。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刚刚入学的研究生新生,这些学生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等方面也影响到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研究生招生环节特别是在由各录取院校组织的复试环节,就是要通过多个环节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生的求学目的、学术水平及掌握的实验技能。目前多数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复试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测试、面试(回答教师的提问)、实验操作等环节进一步考核通过初试标准的学生。但由于很多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很难录取到作为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大部分参加研究生复试的学生是调剂过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严把复试环节,特别是规范各个复试环节,包括在面试中应该对学生提出哪些问题,实验技能测试怎样做等方面。通过这样的严格选拔,才能把那些仅为混张研究生文凭、缺乏学术追求、实验技能较差的学生拒之门外,才有可能选拔出更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面对这些优秀的学生,提高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学的方面才有了根本的保障,同时也为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提高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和艰苦的工作。伴随着各个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层次和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倍受关注。通过不断更新研究生课程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管理等方面才能使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生物类论文:在生物类实验教学中实施导生制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生物类实验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导生制教学模式在生物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导生的选拔、培训、课堂实施以及实施导生制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意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物类实验教学;导生制;教学模式

高校实验教学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在实验内容设置上着重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1]。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以及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实验教学中教师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设计的实验进行个别指导。现行的实验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得学生对实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实验内容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思考,实验过程中碰到问题也得不到及时指导,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本文结合生物类实验教学的特点,探寻导生制教学模式在生物类实验教学中实施的具体操作,以求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一、导生制

导生制[2]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由英国教会的牧师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徒兰卡斯特所开创[3],其基本模式是:课程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老师挑选学习优秀而又学有余力的优秀同班同学或相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小组负责人――导生,导生负责组织小组内成员的实验原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验操作时的相互帮助和学习以及小组成员的平时考核等工作[4]。导生制是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上的一个有益尝试,可以弥补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其优势体现在:(1)导生没有教师的身份,与指导的学生处于几乎平等的关系层面,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便于交流和指导;(2)担任导生的是优秀的同班同学或高年级学长,他们或是刚刚修读完这门课程,或是对专业学习和实验兴趣浓厚,对实验的原理、操作以及实验中存在的困难有较好的理解,他们的说法和引导更容易被同学接受;(3)导生一般负责指导3~4名学生,因此他们往往比老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4)可以锻炼、提高导生们的实验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双赢”的教学模式。目前,导生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实验实习教学等环节得到了成功的应用[5-8]。

二、生物类实验教学的特点

1.教师少、教学任务重。近几年学校连续扩招,实验资源紧缺,硬件实施通过加大投资可以缓解,但要建设一支适应规模、符合质量需求的师资队伍却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高校的实验教学普遍存在教师少、教学任务重,教师疲于应付的问题。以我校“酶工程实验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现仅有2名老师参与实验教学,平均每学期承担了6~8个教学班的实验教学任务,而且每次实验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加上一些预实验和实验教学准备,教师几乎没有周末。这种现象在其他生物类实验课程教学中也同样存在。

2.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多。创新是时展的主题,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重点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也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形式与内容对生物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目前高校普遍采用按“基础性―综合性―研究创新性”三个层次来安排生物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以我校目前执行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专业共开设14门生物类实验课,其中9门为综合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3.知识容量大、方法更新快。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继续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还需要其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最新的方法。生物类实验课必须紧紧把握并满足这一需要。担任实验课的老师既要能介绍课程知识的沿革、传统方法的优缺点,更要能把握前沿,引进新方法,并且介绍新方法的背景以及创新思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时间收集、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在课堂教学时还需能将这些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三、导生制在实验教学中的课堂实施

1.导生的选拔。导生选拔的好坏是“导生制”成败的关键。导生是同学们学习、仿效的榜样,起着“火车头”的作用。因此,对导生的选择要有严格的要求。他们必须是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技能优、表达能力强、愿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学生。高一年级修读过这样课程的学生、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硕士研究生、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和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本班学生都可以成为导生的理想人选。

2.导生的培训。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导生制能否充分发挥导生的作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与对他们的培养和训练密切相关。在实施导生制前需要重点做好培训工作:①做好导生的角色定位,导生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在担任“导生”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需要优于其他同学完成自己的学业并及时总结提高;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对小组成员学习的指导。因而,让导生明晰自身角色,树立“服务同学、乐于奉献”的思想十分重要;②培养导生的“学”而“教”的能力,导生毕竟还是一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深,对实验操作还不熟练。要充分发挥导生“导”的作用,首先需要导生能努力“学”,并达到“优”,才能“教”―指导小组其他同学。此外,还需要让导生掌握一定的教法和策略,避免在“教”的过程中过于刻板;③让导生参与预实验和实验准备,让导生提前熟悉实验的“教”与“学”,明晰实验目标、实验内容以及实验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使其在“教”的过程中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3.导生制的课堂实施。导生的主要任务:一是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二是实施群体学习,帮助学困生;三是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课堂实施中,导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教”。①老师讲解示范,实验课以动手操作为主,但对于初学者,必要的实验原理讲解和关键实验操作的示范不可缺少。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由老师讲解和示范,而导生则可以“温故知新”,加深自己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对具体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②老师实验操作,讲解与示范结束后,学生便依据《实验指导书》开始实验,这是导生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对于实验原理与方法,导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再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接受所学知识;对于实验方法与操作来说,导生可以进行再次示范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对操作中的不当之处给予提示改进,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讨论与示范中强化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③教学反馈与评价,由于导生全程参与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实验原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有更为清楚的了解。借助导生,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与内容。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导生的反馈和记录对学生实验课程进行公平公正地考核与评价。

四、实施“导生制”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意义

生物类实验教学中实行“导生制”对于缓解师资相对不足的压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安全性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1.缓解师资相对不足的压力。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生物专业人才的实验技能要求日益提高。大学生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验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我校实行的生物技术专业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学时占到了44%。而高校持续扩招,受教学生人数多,而受制于教师编制和人才引进进度,短期内很难快速增加实验教学教师人数,师资需求与师资现状矛盾日益突出。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导生制,只要应用得当,可以有效减轻承担实验教学老师的工作压力,缓解这一矛盾。

2.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于一名教师要负责三十名甚至更多学生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对学生及时和个性化指导,且由于教学压力大,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滞后,教师疲于应付,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实施导生制,教师不再是“单打独斗”,导生可以一定程度上担当实验课堂上的“讲解员、辅导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及时和个性化指导,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教师也因此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改进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提高实验教学安全性。学生在生物类实验中必然要使用各种仪器、试剂和耗材。如果学生不严格按照实验安全规程操作,就有可能损坏仪器,用错试剂,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由于师资不足而不得已采取的实验“大班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显得力不从心,有时稍一松懈,学生就会出现问题。实施导生制,导生可以很好地承担“纪管员”的角色,督促学生规范操作,避免实验教学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生物类论文:基于微型课题模拟过程的高校生物类实验课程教学初探

摘 要 本文初探了在高校生物类实验课程教学中引入微型科研课题的运行思路,面对教学内容和实际科学问题将规模小、周期短、研究方法灵活而低成本的微型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促使学生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现代实验手段,针对实际科学问题开展微型课题的设计、论证和实施,获得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让教师经历教学问题的发现、反思和解决的过程,也让学生自发地综合应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变被动的学习接收为主动探究。通过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探讨了该教学形式及相应课程考核方式被本科生接受和认可的程度,为生物类实验课程的新型开设形式和构建微课题模拟的实验教学过程下的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科研课题 课程考核 专业技能 模拟

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成为高校探寻能力综合培养的有效的途径。作为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比例成为衡量高校实验教学水平的指标之一,其中包括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型和学生自选研究课题型。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性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 成为学校探寻能力综合培养的有效的途径。实验教学是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创新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其开设比例成为衡量高校实验教学水平的指标之一,其中包括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型和学生自选研究课题型。由于通常意义上的创新性实验基于一系列科学问题或现象的综合设计,开设周期较长,预设目标较高,对教师,学生和实验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相当的科研和教学条件,因此具有一定难度,在普通地方本科院校中开设的比例有限。②因此,如何在有限时间、有限条件内开展创新性实验就是现有实验教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大批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学生在走出校园后只有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具有竞争力。这个培养过程就需要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完成,因此,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尤其是生物类实验课程中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就是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学历层次逐年提高,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强,具有较为丰富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经验。如何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将高校教师的高学历和高能力转化为实验教学中的高效率,高水平也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1 优秀概念与实施方法

微型科研课题指面对有限科学问题、相对独立完整、选题小、研究方法灵活,周期短而难度较低的科研课题。最初的概念源于微课题的概念,即教师对教育教学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和真实问题梳理,筛选和提炼后转化为研究课题。③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予以扩展,不仅包含专业教师在专业理论结合实验课程,开展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时面对教学实际问题开展的微型科研课题,也包括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发现实际科学问题,并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现代实验手段进行微型课题的设计和实施,实现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在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引入微型科研课题的运行思路,可以引领教师和学生同时进入一种自发的研究状态,让教师经历教学问题的发现、反思和解决的过程,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有限内容中综合应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④

从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和教师互动评价,⑤教师教学热情、⑥学生的适应性和课题完成质量四方面探讨高校微课题模拟过程下的实验教学,发现这一教学过程应具有下列特点:

(1)由课前通过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和生活生产实际,提出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选题小而独立,研究周期短,成本低而难度适中的微小课题。

(2)课程初期经过必要的讲授、培训和辅导后由学生自主分组选题。通过分组答辩立项后以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分工设计,规划实验和实施研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3)最终以形成研究报告,对于分组学习/研究团队的考核以结题答辩的方式完成课程考核,组内个人的考核以导师30%,课题组得分50%,课题组长评分20%的方式核算成绩。

(4)教学不以最终达到预设课题目标为主要目标,而注重让学生形成自主意识,⑦团队意识和求真意识,以实践和思考涉及的课程内容、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最终目的。可选择有代表性且易于实施的课程,分别以传统过程(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考核)和微课题模拟过程(分组答辩结题方式考核),进行实验教学及考核方式上的比较、一段时间后对两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查,以课程内容及知识点的掌握和遗忘程度比较分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最终根据“ 知识+ 能力+ 素质”的现代教育发展模式,⑧在现有的实验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化指标,进一步优化出最适于微课题模拟教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其中涉及的研究方法包括:(1)以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对学生、教师、专家和就业单位开展调研,⑨探讨这一教学形式被主观接受的程度和客观实践的需求;(2)以多种教学/考核方式相互验证比较分析的方式探讨教学效果和效率。

2 调查验证和分析

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新的教学形式被学生主观接受的程度。本研究对100名生物科学专业的三年级本科学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85%的学生认为验证性实验及未经过自主参与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对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79%的学生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或实际问题,则很难主动查阅并获取相关的知识进行实验课程前的准备;94%的学生认为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用于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参与实验课程的主要动机,89%的学生对于将微型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尝试; 15%的学生希望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完成实验内容的学习,而82%的学生则希望根据课程内容自行组成团队或从教师提供的微型科研课题中选题自行设计实验并实施,期间教师起指导作用。仅有7%的学生情愿遵循教科书中的既定方案。而以“植物营养与施肥”等课程的实验课程试点教学表明,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够主动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一思路的提出,对于缩小传统实验教育与现代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差距,⑩实现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课程开设形式、课程考核方法和教学评价上的创新有良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