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1 10:2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浅谈美术教育改革的创新性思维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更新,新的文化意识形态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改革中必须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特征,并融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主体活动,把对艺术的感受和创造结合起来,寻找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个人的创作风格。追求个性化,强调视觉张力,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艺术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中,以创造性思维为主体活动,体现画面创造性思维的审美陈述,使艺术创作呈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独特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从中敏感的提出见地性的看法,不人云亦云,不随声附和,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要营造适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环境,教师应该按照课程要求进行创造性教学,把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作为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无论以怎样的手段和方法教学,都必须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艺术专业基础美术教学中长效而有机的融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这一课题,为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宽阔的灵活空间。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和造型语言,以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发展的主体活动,激发主体人有知觉、感觉、精神、意志、冲动的进行艺术创作。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基础美术教学必须贯穿一致的优秀。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观美术教育艺术修养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优秀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过程来充分体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呢?首先,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人文精神。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更加全方位直观地了解艺术作品。其次: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汇不同学科的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其次,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追求的终极维护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和现象的高度珍视,是素质教育中理想人格塑造的肯定!因此,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历史之规律。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成人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成人美术教育色彩教学应该根据学员实际需要,改进教学方式,注重个性化色彩风格的培养,尝试多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并建立丰富的色彩评价体系。

关键词:色彩个性化材料技法评价

由于成人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成人学员,其教学也更富挑战性,不能简单地重复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要探索出符合成人认知特点的美术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从事成人美术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根据学员的不同能力,实践各种色彩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培训者色彩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色彩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

个性差异体现着人类多样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又与美术的丰富多样性所一致。也正是学员审美个性上的差异,为我们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基础。与此相反,划一的教育却导致美术丰富多样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美术的真正魅力。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差异必须被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在富有情感的色彩表现上。尊重个性差异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要求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指导、评价等环节中,都要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甚至干涉学员独特的审美习惯,确保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尊重,使学员自觉地保持和发展这种审美的独特性,而不是趋同于同学和老师的审美感受,最终丧失他们宝贵的人格魅力。例如,讲课时要对色彩作品客观分析,理解不同色彩情感的表现抒发:莫奈《睡莲》《教堂》系列中光影色感的扑朔迷离、欢快丰富的色彩世界;凡·高的《向日葵》《自画像》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因素,以狂热的色彩语言描绘了痛苦焦灼的心灵,那奔放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以及整个画面的律动感令每个观者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绘画激情;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中色彩传达的苦难、恐怖等等。

指导写生训练实践时,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按老师本人的方法和色彩感受去完成作品,应该允许学生在表现手法和工具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应鼓励学员勇于用个体独特的色彩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在色彩表现过程中要调动学员表现对象的激情,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营造强烈的情感氖围,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写实、夸张、变色、反色、变调、抽象、象征等手法,强调笔势的动力感,如用平涂无痕的色块、长笔触的强烈扭曲的拖摆、细笔触的轻微的颤动、旋涡笔触的绵转,弯曲笔触的起伏等,突现色彩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当学员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活生生的对象就会融化为生动的线条,鲜活的色彩,写生就不会是冷漠的复制,而是炽热情感生动的表现。教师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员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便意味着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

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员的审美个性,要求我们从客观心理结构出发,充分意识到教育和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的影响,并避免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培养、发展学员独特的审美个性。

最大限度体现差异,编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成人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成人学员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群体,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内容对他们肯定是不合适的,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各种层次的学员的身心特点。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成人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出一种弹性,这种弹性体现在对于表现方式的宽容、工具材料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难易方面。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适应不同基础学员的审美喜好,在准备要欣赏的艺术作品材料时,应尽量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但又风格迥异的作品,以体现出教材内容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从学员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员感受各类作品的不同审美形态,从而引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学员对美术的体验、感受和表现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利用各种色彩作品资源开发色彩课程,培养学员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精神,建构个体对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人文关怀,从而形成独特的富有民族特点的审美个性。

二、各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

不同绘画材料的运用会形成画面不同的肌理表层,肌理是经过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不断尝试探索创造出来的。这种效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语言被采用。画面中所出现的肌理,使艺术手段更趋丰富,从而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创造性。

同样,在色彩训练之中,也可以运用各种绘画材料产生不同的色彩肌理效果,来拓展学员色彩的表现力。过去的色彩教学中,只是运用水粉、水彩、油画等常用材料,对材料与技法触发的色彩肌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不了解画面肌理的功能及其所生发的效应,如可以表现丰富的质感和光感,或传达精致、和谐、微妙、柔和、厚重、粗犷等感觉。重视媒介和手段的研究、增加各种特殊材质的必要的感性认识,即不同材料、技法形成的不同肌理表层,其本身就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心理、情感动向及其精神价值取向。色彩肌理本身就会使观者引发不同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反应和变化。同样的肌理表层又会因不同的材料选择,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信息。

不同材料和技法的选择运用,引发不同的色彩肌理表层效果,同时也会导致不同的审美趋向差异。收集、保护和学习前人优秀的传统技艺,是我们创新的根本和基础。我们在色彩训练中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鼓励学员大胆尝试多种绘画材料技法,如水彩、水粉、丙烯、国画色的综合运用,油画和金属、木、陶、蜡、纤维等各种材料的混合交替使用,还有刀刮、平刷、罩染、浸染、滴洒、划痕、厚堆等方法的运用,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极为丰富的肌理效果,从而启发学员的创造灵感。经过深思熟虑并富有想象地利用工具和技法,以不同媒介来创作美术作品,在表现技法的探索、研究和体验中,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体的审美个性,同时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同绘画材料技法运用可产生不同的肌理,而对肌理的研究与综合运用模糊了画种的界限。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跨画种的技法被广泛运用和借鉴,不同画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已成趋势,因此,我们尝试在色彩教学中,充分而综合地运用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从而真正实现色彩教学的五彩缤纷,使学员感受色彩的独特魅力。

三、引入丰富的色彩评价体系

对于成人美术教育学员的色彩作品评价,相对较为理性和成熟,应尊重其自身的思想和体验,在具体的色彩训练中拓宽自己色彩的经验和感觉,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系,形成丰富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成人美术教育中将评价作为色彩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目的是为培养学员色彩评价能力,促进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加强学员的色彩评价能力培养,能提高学员的色彩意识,还能培养学员的色彩审美敏感性,发展其感受力和思维力。在色彩作品评价中,可采用学员自评、互评、讨论、阶段性的色彩作品汇报展览等形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也就是说,现代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断自我完善的组织系统。传统的评价都简单地以学员最终的作品来给他们的能力进行定位,可是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特有的生长环境,个性的不同、专业基础、工作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也就存在着差异。因此,学员努力的过程就是学员素质能力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学员参与学习活动和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去发现学员学习表现色彩的热情,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学员本质的有个性的东西,培养学员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色彩创造力,保护学员的个性特点。

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教师往往以学员画的色彩关系对不对,把眼光总放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等来评价,忽视了学员在其他方面所呈现的闪光点,忽略了学员在色彩表现过程中的自我情感抒发、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学员的学习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员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员发展的要求。在学业评价的范围上,不仅应该有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审美情趣、构思创意、综合能力、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只有综合全面的评价才能使学员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提升色彩创作能力。

其实,学员的色彩作品,原本就浸透了个人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抽象的作品可能画面效果不是最好,也可能是学员造型能力、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所以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以异于他人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教师必须站在每个学员的角度上,用他们的眼光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的内容,做到理解和尊重学员。在色彩呈现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作品时应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运用平等和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员的期望,可以起到鼓励学员创造能力和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评价的优秀是促进个体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通过培养学员色彩表现的个性化和多种绘画材料技法的尝试,引入丰富的评价体系,改进色彩教学方法,使学员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开发潜能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学习模式,形成符合成人学员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规律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方式,培养建立学员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美术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尽而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自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我校在美术与人文教育上得到充足的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对美术与人文的探索结合同事的经念,对我校美术与人文教育总结如下,以供同行赐教。

美术与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素养为优秀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强调目前科技与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低落的人文价值和反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会,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提高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文与美术,我校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三个层面:

A探索与创作:上好每节艺术课,挖掘教材中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我校向任课老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为音、美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多的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美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教材。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美的熏陶,不光说教,不靠灌输,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教学。第一、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美术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即美术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第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美术活动最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第三、联系社会:找出美术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技法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第四、结合学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相同的题材。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遵从学生的个性,发挥其长处。取得最好效果。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B审美与辩证: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能通过美术教学了解艺术的价值,重视艺术作品和文化,提升生活素养。首先、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书上的基本知识,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的各种风格及流派,知晓艺术发展的方向。其次、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诸如观看画展,拜访名家并观其作画,相互交流。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再次、分析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一些社会活动或建设做出比较积极的建议。

C文化与内蕴:我校美术课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每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流派。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提高鉴赏能力,尊重科学与人格,扩展艺术视野。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并珍视它们。第二、比较地方文化古迹、景观的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第三、珍视、探讨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

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儿童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然而美术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有其独持的教育规律,在儿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如能科学地将美术教育知识传授给他们,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一、儿童绘画心理的正确认识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1-2年级),中组阶段(3-4年级),高级阶段(5-6年级)。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儿童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儿童在进入三、四年级后,即前面所说的儿童绘画心理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大批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如走出课堂、多增加写生和速写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儿童进入五、六年级,这是儿童绘画心理的高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美术的同学此时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二、儿童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

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临蘑写生、速写和默写四个方面,这是提高儿童绘画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将儿童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最理想途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才能使儿童的绘画表现得更轻松而得心应手。

临摹:临摹对儿童阶段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很注重临摹的学习。临摹要注意学习对象,低年级适于临摹简单的,线条单纯,色彩明快,令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可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以丰富画面内容。这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也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到中高年级,可根据儿童实际绘画能力提供给他们一些静物或风景作品,但要注意一点,临摹只是辅助学习方法,要掌握好绘画的技能,重要的还是造型能力的训练。

写生:写生是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因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在写生练习时要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和表现,切不可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他们。

速写:速写同写生不一样,虽说都是面对实物作画。但速写要求在短时间内把眼前的物体表现出来,这种技巧的熟练掌握,将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用画笔表现生活的欲望和热情。儿童速写可以先从易于观察理解、有特点的静物开始,然后可过渡到今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物,进而再画人,再由简单的场面过渡到复杂的场面。随着技巧的熟练,眼光也会变得敏锐起来,从而使绘画变得更加自由了。

默写:默写是指把曾经看到的形象回忆起来,并用绘画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因此默写的基本前提是先要有记忆。教师在进行默写训练时,要通过组织活动,然后启发他们去回忆,想象活动中生动的场面、人或物等,然后将他们画出来。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很重要,通过启发能使儿童们的回忆更富故事情节、更生动、更典型。但这种启发要根据儿童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幼教改革从理论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该文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以及人性和社会性。并在此前提下,分析了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已有阐述,指出其不科学及模糊之处;点明了幼儿美术教育的独特性质以及与其它美术教育的区别,揭示出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是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最后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独到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拨清了为此而生的种种误解。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If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优秀,是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听不懂音乐。创造性的造形活动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幼儿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那样感兴趣了,他们的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所以增强幼儿对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造型材料的体验,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从这种体验中就培养出造型艺术的基础感觉。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如,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他们对手工活动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对泥工、折纸等活动的兴趣在于这些可变形的材料能够实现他们造形的意愿,从而体验到创造“形”的快乐。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研讨有助于教育目标的阐明,而教育目标的阐明有助于更新人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使幼儿美术教育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对以往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能以新的认识去总结出规律,予以继承和发展。

笔者认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可以这样来阐述:通过适合幼儿特点的绘画、手工等造形活动,使幼儿在体验造形材料和造形表现的过程中萌发美感和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认知、智力、技能与社会性发展。

对于这一表述,希望得到幼儿教育界同行的批评指正。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独家原创: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优秀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本文主要结合美术新课标的理念,结合自己在运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进行教学实践,论述在美术新课标的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的探索过程,论文依托美术新课标的理念,同时也论证了美术课程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使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策略、研究

一.新课标教育的提出

美术课程就其人文性质特点而言,它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美术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程标准》赋予了美术课程新理念,即以多种学习形式开展课内外有益于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制作生活中的物品包装,经历在生活中感受美与创造美的探索与实践,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可使他们与社会、生活更贴近、人际交往更融洽。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当前教育改革之最迫切的,是从各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科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以美术课程为中心不断地与周边其它学科相互交融,特别注重综合性和人文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然而以往美术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不适应素质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在教学中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所以进行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新课标带给美术教学的变化

1.新课标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新理念——新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

传统教材把学生定格在预先设定的“书本世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之中,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恰恰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新教材观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的“个人知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平情境”,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汇通融合。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2.新课标带来的第二个新理念——新的学习观

新课标新的学生学习观主要体现在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是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诵、练习等,这些行为方式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进行有机结合。

3.新课标带来的第三个新理念——新的评价观

考试一直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本来考试作为检验、筛选、强化记忆的途径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以接受知识为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下,考试就成了一种桎梏和枷锁,成了学生学习的沉重包袱。成绩好就是优等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劣等生。考试就是拿学业性的因素来片面评定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显然有失公允。

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变了,教材功能变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了,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其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其实新课标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标同行,创出一片新天地。

三.新课标下美术课教学的办法和思路

1.美术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首先,美术课堂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例如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或电视片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一下,重新设计并画下来;为自己的亲友同学制作新年贺卡,并鼓励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各种新技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此外,美术课还可以将当地乡土民间美术搬进课堂,如蛋壳画、葫芦雕、剪纸等,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创造的活力。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去野外果园、农贸市场、山麓湖畔,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手工制作课不妨带学生去放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做到学以致用。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2.美术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倾向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增强自学、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的过死。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门类、画种作为教学脉络,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而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是老师帮学生怎么画。美术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有的喜爱工笔,有的偏向写意,有的追求厚实,有的欣赏飘逸,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枉加评判。

3.努力营造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美术课程以实施美育为优秀,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对认知具有动力功能。愉快时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知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设良好的审美氛围。良好的审美氛围由具体的环境、教师和学生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而教师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言行举止以及工作态度与方式,对审美氛围的创设起主导作用。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应该情绪饱满,言行举止富于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要以热情和真诚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个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平等交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只有在融洽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敞开,他们的个性与情感才能得以充分表现张扬,创造力得以发展,学生的心灵也才能得以陶冶净化。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优秀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操纵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观察、思考、参与讨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美术课程内容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更需要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教学活动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来进行,以电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给教学带来革命性变革。信息技术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超大容量,对美术课教学来说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教师要积极采取这一新的教学手段为美术教学服务。

四、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造新型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讲、听、学、练,授课场地也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粉笔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只要能为美术教育教学服务,随时、随地、任何方式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众多的变化,飞跃式的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美术课程教育教学要发展,美术教师就必须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

1、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美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片叶子、一朵花、一片云、一棵树、一只蝴蝶等等,都可能引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教师从事美术教学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求美心理,在新课标、大纲的指导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帖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设备展开教学

现代媒体设备能帮助我们说明抽象的问题,使一些难以形容、难以讲述的问题变得更形象、更直观,比如利用摄影机、摄像机收集一些素材,利用计算机、电视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在讲风景写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山、水、树林、乡村等风景录像,这样会使学生很容易地进入情景之中,激发学生激情,更加投入地进行创作。

3、走出去,感受一下大自然

我们认为美术学科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以往的学习往往是死肯课本,就是教师教、学生画,形式很单调。不妨试一试走出去的方法,到比较安全、离学校不远、又很赋有诗意的地方去感受一下大自然,陶冶情操,开扩视野。这样的乡土课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4、和学生交朋友,在快乐中度过教学

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关系融洽了更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会让学生不拘不束地展开想象,进行美术创作,学生也会对自己的超常发挥而感到无比的快乐,这对学生性格、情感的培养和形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5、多种形式相结合,教学突出一个“活”字

艺术本身没有固定的尺度,大到万里长城、兵马俑,小到一个小头饰、一幅风景画,都是艺术的再现。为了追求这种多元性艺术,我们美术教学也应该是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不能只认为画画才是美术最,要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学点、学多点,主要是突出一个“活”字,教师活教、活导,学生活学、活用,只有师生的默契配合才会收到更好教学效果。

6、提高专业技能,为学生做出榜样

一个成功的美术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熟练的绘画、制作技巧,以精湛地技艺为学生做出榜样,要让学生信任老师,喜欢美术老师上课,喜欢向美术老师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专业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占居教育教学的不败之地。

7、注重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一个人的思想必须是片面的,一个再全面的人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相信集思广益的道理大家都很明白,我们可以通过美术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新美术课程标准的认识,加深对新教育教学技能的理解,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以上是在实际工作中,在美术教研教改、落实新课标方面总结的几点不成熟观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创新,力争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走向更高的位次。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美术教育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文章就如何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优秀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优秀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优秀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小学创造性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

近年来,社会发展和时代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人才在走向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单纯的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创造性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在对学生进行创作性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从小做起,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凸现出来。鉴于此,本文从小学美术教育入手,对创造性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对我国人才的全面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小学美术;创造性教育;研究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因此在积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优势,挖掘学生的潜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小学美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传统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有针对性的指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旨在为小学美术创造性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一、小学美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同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尝试是密不可分的。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内在动力,而小学美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一定优势。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拥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加大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力度。小学美术教育充满艺术魅力,教师通过引导,能够促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个性需求,并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的判断力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想象,并大胆的表述自身的想法,逐渐形成艺术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习兴趣较低。这种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课程,仍然以物象为主展开教学,极大的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化追求。这种忽视学生感受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创造性不仅没有被激发出来,甚至还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事实上,小学生具有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同一样事物在学生的眼中甚至会形成多种形式。而这应当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中心,教师不应该通过课程设计,限制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养成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

现阶段,要想加大对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力度,学校和教师必须首先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创新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较强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小学美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模式,变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的创作。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科学的营造学习气氛,是有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构建课堂环境,进行情景建设,并通过引导、鼓励等形式,促使学生逐渐融入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并有效的应用自身的想象力,对知识展开自主探索。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手工制作课程《会飞的玩具》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在课堂开始之初,应当巧妙的进行情景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师首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个很大的纸盒,美丽的外表充分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这是教师为学生们准备的玩具,学生可以闭上眼睛将礼物抽出来,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手中玩具的功能和外观等。此时学生看到自己手中是一个飞机的模型。接下来,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对多种飞机的模型进行播放,根据翅膀或直或弯等特点向学生进行讲解。接下来便拿出自己应用彩色纸制作的飞机,从而促使学生意识到原来飞机模型也是可以手工制作,同时是可以飞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开始跃跃欲试,想象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飞机。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自主的探索纸飞机的制作方法,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当学生对纸飞机的制作方法有所掌握以后,教师需要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引导其通过绘画等方式,为纸飞机画上图案,每一个图案背后都应当有一个故事。此时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各种独特的图案画在纸飞机上,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教师通过营造神秘、充满探索精神的课堂气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小学教育阶段开始注重对加大创造性教育力度。小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世界充满想象,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精心的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给予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象,为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夏丹 单位:四平市六马路小学校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幼儿美术教育陶行知思想研究

摘要:

兴趣在绘画活动中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幼儿教育者要从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中汲取营养,把他的思想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寓学于乐,让幼儿的各种能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

美术教育;陶行知;个性

绘画一直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幼儿大多喜欢涂涂画画,绘画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自由的游戏活动,他们可以在绘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但是,以往的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示范、幼儿临摹为主,束缚了幼儿的想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教师倍感疲倦,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降低了他们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陶行知先生曾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由此可见,兴趣在绘画活动中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贯穿于活动的始终。教师要从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中汲取营养,把他的思想运用到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寓学于乐,让幼儿的各种能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提高。

一、尊重个体差异,呼唤个性解放

关于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曾经拿松树和牡丹花做过比喻: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如果我们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如果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受不了,会被“烧”死。这和教书育人有着不谋而合之处:种花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花木的特点,然后分情况加以照料,而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学,又要因材施教。所以,在组织美术活动时,教师要尽量使活动多样化,采取全班指导、小组指导、个别指导以及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如,在手工制作青蛙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将能力强和能力稍弱的幼儿分在一组的形式,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指导和不同的制作材料,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让他们在各自的水平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每名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活动虽然是面向全体的,但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才能促进每位幼儿的个性发展。此外,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陶行知先生提出过“六大解放”的观点,他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时间。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目中的想法,给每名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能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解放他们的头脑和心灵,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在幼儿的笔下,天空可能是粉色的,空中可能漂浮着大鱼,这些在成年人眼中可以说是荒诞的,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幼儿继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荒诞”,不应该用成人的视角对幼儿做所谓的“纠正工作”,不要用简单的对或不对、像或不像评价幼儿,让幼儿拥有用自己的思维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机会。

二、生活融入课堂,激发美术兴趣

陶行知先生有“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将美术教育生活化是一个有机的命题。教师应该让幼儿走出教室,融入自然,融入生活。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观察树叶、天空、云彩、花朵等,他们会发现每片树叶都有自己的形状,每朵云彩的颜色都不太一样,甚至天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散发出不同的光。自然可以让幼儿感受到美术真正的快乐和魅力。生活中的观察可以为幼儿的创作提供灵感。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考察过的生活是不值得经历的。这样相当于考察生活的教学方式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幼儿来说都是喜闻乐见的。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让美术回归生活,这是每名幼儿美术教师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除了将生活融入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游戏导入美术教学,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幼儿的热情,让幼儿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体,即实现游戏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幼儿认识各种美术工具时,教师可以把美术工具放到一个袋子里,然后让幼儿猜袋子里放的是什么东西,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这样美术课堂也能增添不少趣味性。

三、教学做三合一,突出美术发展

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就是“生活教育”理论,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体。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做的即是教学做三者合一。如,在指导《鱼儿游游》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展示鱼儿游的动画片,把幼儿带入鱼儿的世界,然后向幼儿出示空鱼缸,激发幼儿装饰鱼缸的兴趣,随后发给幼儿一些彩色剪纸与制作剪纸鱼的小工具,示范如何制作剪纸鱼,这就是在做中教。在教学结束后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装饰鱼缸,鼓励幼儿大胆地制作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鱼,如果幼儿在剪纸技术方面有什么不会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这就是在学中教。在幼儿制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将这些作品都放到讲台上进行展示,鼓励幼儿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做能让幼儿更富有个性,也有益于更好地展示幼儿的创意。

综上所述,美术活动是幼儿用来描述自己内心欢乐的最直接的途径,也是幼儿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幼儿绘画教育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幼儿美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内涵,并且将其与幼儿个性相结合,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主,开发幼儿的潜能,努力将绘画变成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载体。

作者:薛彦平 单位:江苏苏州市苏州外国语学校附属理想幼儿园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摘要:

小学美术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之一。儿童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要想将这种创造力激发出来,需要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日积月累的创新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头戏。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首先,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创作,多给学生独立构思的机会,采用命题画、想象画、创意画、诗配画等自由多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其次,应该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的训练。教师不能机械地进行现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否则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失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异同点,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最后,实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常态化训练。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通过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够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小学生绘画构图不能依照成人法则,看似随心所欲的思考和创作,反而更符合儿童阶段思维发展的特点。

二、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

首先,小学美术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的前提下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且富有创新乐趣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的创新状态,这样,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就会愈发明显。例如,在《喜怒哀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邀请班里善于表演的学生来进行喜、怒、哀、乐脸部表情的表演,大家往往会“开怀大笑”。教师以此为契机,来启发学生试着画出不同表情的卡通头像,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创作,创新思维也更容易被激发。其次,小学美术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应该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兴趣为向导,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深学生自我的审美认识和体验。例如,在《陶泥的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将不同风格的陶艺作品图片展示给学生,并配上简单的制作程序,让学生领略陶艺的美感,掌握制作陶艺的要领,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将自己所想要创造的作品用泥塑的方式展示出来,进而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效果。最后,将小学美术课堂打造出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想象,在脑海中将存储的图形加以改造、组合、提炼,进而构思出全新的意象。人类创造离不开想象,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想象,通过想象能够释放童心,在快乐中带动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我是汽车设计师》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汽车图片让学生来欣赏,然后一起讨论交流汽车的功能与特点,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汽车。有的学生自然会迸发对未来汽车的设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闪烁出求新求异的思维火花,设计出自己脑海中理想的汽车图形,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进一步激发和培养。

三、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评价机制

在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有许多学生是因为教师不科学的评价而对美术失去了兴趣,导致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因此萎缩。由于每个学生的素质和个性特征不同,在美术教学中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教师的评价不能一个模样,盲目的好评也会让学生的自负心理膨胀,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对于那些有创新的作品可以采用全班展示的方式,激活学生勇于创新的主动性。

四、教师应该重视自身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还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优化教育教学方式。试想一个本身就缺乏创新思维的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如何带领学生在创新的天空里翱翔?只有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随着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小学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永葆青春活力。

作者:丁小荣 单位:江西省子都县利村乡中心小学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

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很容易被大家忽视,实践证明,初中阶段的美术课,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短时高效;潜移默化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浪潮声中,美术课程改革也迫在眉睫,强化素质教育的同时,美育被提升到一个高度。

一、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中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学校领导很难真正把美术学科和语文、英语等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农村,可以说有很多中学都不重视美术课的学习,甚至是不开设美术课,即使有美术课也往往会被其他课程所占用,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如我原来的学校,2009年八年级没有开一节美术课,七年级有些班级的美术课也是主课老师兼的,而九年级基本都不开设美术课。第二,一般考试都没有对美术做统一要求,所以,很难衡量美术教师的教学业绩,这就使美术教师积极性普遍不高。第三,为了升入重点高中,学生对于中考的必考科目已是疲于应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高。第四,农村中学美术师资严重不足,条件有限。一些农村中学也安排有相对专业的美术教师,但这些美术教师往往同时又“身兼数职”,他们还承担有学校安排的其他教学任务。而其他的教学任务势必也占用着他们很多的时间,这些教学工作也需要他们去研磨教材、精心备课,同时也要批改作业等。有时可能连教师自己也很难分清哪个科目是主哪个科目是次。虽然是美术教师,但他们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更新美术专业知识,更不要说提高美术专业水平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针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粗浅看法

1.对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制作及考试选拔制度加以适当的改进

如果说地理、生物会考成绩可以计入中考成绩,理、化、生的操作实验和体育的加试成绩也可以计入中考成绩,那么美术学科的成绩是否也该考虑计入中考成绩当中呢?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可以作为期末考试的科目,美术学科是否也该考虑加入呢?

2.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美术课真正做到“短时高效”。课堂的内容如果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用学生身上的服装和房间的布置为主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在节日里制作一些卡片,设计一些别有用心的礼物,在班上进行班刊评比……

3.让课堂丰富多彩

单一的课堂形式封闭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让课堂形式丰富起来,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设置情景教学、播放音乐,美术与舞蹈、表演的融合,增加游戏环节、作业展评(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

4.让美术教学内容充实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利用当地特有的一些资源来增添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教学器具。比如,充分利用当地的树根、砖泥等材料来制作雕塑型的工艺美术品;用树叶、花朵、石子制作装饰画等;特别是鸡蛋壳工艺画的制作更是体现了一种创新意识,不仅变废为宝,而且融入了一种环保理念,创造了一种美。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多组织学生去大自然中走走,到外面进行写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景,描绘美丽的家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审美能力,而且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课内外生活学习的联系与沟通。

5.营造学习美术的环境

学校可以经常性地举行师生画展,既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也能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还可以进行全校性的设计大赛,如防火、防电、安全标志、班级标志、环境保护等标志,既可增强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也达到以美益智的目的。

6.密切美术与各学科的联系

学生的学习科目,除了美术还有语文、数学、化学、历史等。学生在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答,有许多可能会运用到图像,借用图像的具体、形象化来使问题变得清晰明了。而且图像的运用给枯燥的学习内容增添了许多色彩。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给学生渗透美的教育,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课文绘制插图,教师通过诗与画的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这些肌理效果,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可以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绘制图表、历史人物肖像,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

7.提升师资力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

美术课程改革,关键在于美术教师,目前,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数量不足,而且素质偏低,有的学校的美术课由非美术专业的老师来教,这样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所以必须加快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采取以下几种培训措施:(1)举办中学美术教师假期培训班。(2)为全县中学美术教师创造参加高师美术函授学习的机会。(3)选派骨干教师参观全国中学教学现场比赛会。(4)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至高师美术系进行短期培训。(5)开展县内中学校间的美术优质课。

总之,农村中学美术课程改革是一条艰辛的道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乘风扬帆,劈波斩浪,美术教师更要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真诚地希望21世纪的农村美术教学,踏出一片山花烂漫满园春!

作者:林良明 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七中学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美术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目前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待完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未来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方向,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开展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取得持续的进步。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以人为本

美术是一门可视造型艺术,通常指绘画、雕塑等可以在空间中开展创作的艺术门类。美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丰富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教育中的体现,是一种美学理论和教育观念相结合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研究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其作为一种指导思想,与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指导下,以现当代美术的内涵为根基,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方向,方能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有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审美意识,从而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实现人生的价值。高校美术教育的优秀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对美的规律和本质的探索。美术教育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以丰富的内涵与功能,反映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变迁。可以说,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平衡。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下高校美术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在美术的熏陶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发现美,领悟到美术的真谛,能够识别真正的美与丑,养成崇高的人格和正确的审美观。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①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人,要想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指导下和高校美术教育的哺育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人,视野更加宽阔,会更加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条件成长为高素质的社会精英。

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指的是一种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观点,强调依据美的规律对世界进行改造,并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马克思主义将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紧紧相联,指出所有的生产物都是人类自我的复现,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一种手段。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特征为实践性和阶级性。实践性在于实现美的观念的统一,涵盖了主观美和客观美,形成了一种具体的美学思想,这有助于美术教育开展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鲜明的阶级性在于以社会劳动者为主体,提倡反抗压迫,追求个人自由。在此观念下形成的美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继承了传统美育文化的精华,将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浓缩,开拓了继承传统的道路,并有助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提高社会大众的审美能力,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人民群众中大规模普及并不断创新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教育的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认为美的基本品质是自由。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写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他认为,个体的自由是维持社会发展的跷跷板,而自由是由劳动产生的,劳动才能创造美,美又会带来个体的社会价值;全面发展要基于尊重个体的价值和个性的养成,能够不断自我完善,自然也能逐渐提高对美的追求。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精髓也在于此,强调人类应该提升全方面的素养,建立自身的审美结构,并提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系统的美学教育。美术教育作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发人的主观情感,升华人的精神内涵,引起人们对美的兴趣。所以,当代美术教育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将其作为指导性思想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形成群体的自我教育意识;并积极开展与理论和实践相关的活动,提高全社会对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认知。②

三、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指导下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虽然继承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基本思路和观念,但还未完全普及应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所以依然缺乏让学生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教育意识,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弊端。目前,大多高校美术教育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创造力不够重视,只注重教授美术知识,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教学体制也不够合理,过于教条化,功利性过强;教师讲课的内容有些空洞,有时会使学生感到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缺乏对美术内涵的真切体会,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高校美术教育应该依据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指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升。高校美术教育虽然要注重美术知识和技法的学习,但不能忽略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难以真正理解美术的趣味和魅力,自然无法成为一名懂得审美的合格毕业生。③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另一大问题在于忽略学生的独创性思维,不重视美术创作,很难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孔新苗认为:“90%的学生将来不会成为画家,那他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因为他们需要成为一个有素质、有审美品位、会生活、面对艺术能够有所感悟的人。这就需要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局限于技巧的指导,还要通过艺术这个平台来育人,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不可预测的情景下努力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④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可以不专门培养艺术家,但是也不应致力于培养玩弄技巧的匠人。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全面均衡发展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二)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指导,根据社会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促进其个性发展,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高校美术教育要重视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训练,使其能够灵活面对社会需求。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培养艺术家要注重美术创作,让他们积极展现个性,能够自由发展;培养美术评论家或美术领域的相关工作者,要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加强美术知识的教学。但无论如何,美术教育的优秀在于让学生成为能够融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的高校美术教育体制过于机械化、课程的安排也不太合理,整体的办学模式有较大的问题,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教育理念。高校美术教育需要培养真正热爱美术的人才,因此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应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过于概念化的教学理念可能会限制学生对美的独特理解,不利于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当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大多还是集中于美术技巧方面,教学方案过于狭隘,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难以向全方面发展。高校的美术教育应该拓宽课程的广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要与社会发展紧紧相联。课程的安排最好能够展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会学生思考美术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高校美术教育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指导下,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安排一系列具有良好的审美观、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才能体现出美术教育真正的意义。高校美术教育还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并和理论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教育不仅在于“教”,也应该同样重视“育”,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社会中,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实践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让学生能够自觉提升综合素养,独立地思考和创造,才能形成良好的高校美术教育氛围,并一直延续下去。⑤

结语

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发展过程。教育应当是为人服务的,也就是“以人为本”。从教书转为育人,实现作为人的意义,这是个体内在价值慢慢人性化的重要过程,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忽略了这一点,教育就成了一个工具,变为了一种产业,把学生异化成了产品,这是绝对不可取的。⑥因此,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作为一套完整合理的教育理论体系,是未来高校美术教育普及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即强调集体的创造力,让教育真正回归本体,推进社会的发展,激发高校美术教育的生命力,实现教育对于人的真正作用。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目前面临着很多挑战,因此应该积极进行探索,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作为指导思想,解决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构建一个以人为本适应时展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在改革的同时也要保持传统美术教育的优势,结合理论和实践,达到教育和创新的统一。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才会迎来一条通向国际、更为宽阔的大道。⑦

作者:李泰峰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传统哲学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哲学仍然有着特殊的含义,是当代中国文化教育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更是我们与世界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互助互利的文化基础。毫无疑问,美术教育需要在现代视域中进行,而现代视域与中国传统哲学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研究现代美术教育。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而不同、一以贯之、执两用中三个方面出发,对美术教育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数千年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传统哲学文化,其内容丰富,洞悉透彻,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人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说法:传统哲学过于局限、迂腐,现展需要新的哲学理论指导。诚然,传统哲学中存在部分滞后的观点,但是诸如“诚、义、礼、信”“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仍然具备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传统哲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能够及时纠正社会快节奏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和谐相处、平等交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要讨论的美术教育,主要是现代美术教育,受现代文明的滋养,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哲学就无法参与到现代美术教育活动中呢?答案是否定的。近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最早给出了时间的优先级定位,否定了普遍认为的“现代”优于“过去”和“未来”,即“重在当下”的看法。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和现在是一个整体,并无明显的界限,“现在”不可能离开“过去”和“未来”而单独存在。这一观点被他的弟子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进一步发扬光大。伽达默尔强调了时间的相关性,表示现代视域与传统视域是互相融合的,离开传统视域,现代视域在严格意义上不再完整。所以,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带来深刻而丰富的启发。

一、和而不同——坚持真我与海纳百川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特征,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和”起源于西周晚期,经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继承后,发展成为其哲学体系的优秀内容。孔子主张的“和”是和谐统一,承认事物间的不同,在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存在“不同”的“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平衡状态,受到原则的约束,无根无据、不加审核的迁就与苟同是不可取的。在孔子看来,人之高尚取决于这个人能否坚定自己正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吸收和摒弃他人的各种想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同一、统一、相加与附和。所以,“和”的灵魂显而易见,就是批判、创新。若要实现“和”,必须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原则要求自己,即不以个人的妄自猜测来看待问题,不要将主观看法强加到客观事件上,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因为这个看法是自己的就不肯妥协。孔子认为,主观臆测和固执己见是错误的,同时也不应该淹没自我和任意妥协,“和而不同”意味着虚怀若谷和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孔子对于弟子的区别看待可以说明上述观点,他欣赏能够举一反三、积极思考的子夏,谓之“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诗》矣”;而对言听计从、乖巧懂事的颜回则颇有微词,评论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可以看出,孔子向往的“和”应该是“和而不流”,基于一定的原则坚持自我,同时积极吸纳其他思想和想法,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互相补进。这种先进的哲学思想成为那个时代孔子学说能够生存下来,并在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哲学也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与繁荣。世界各国的现代美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美术文化为基础的,尽管西方美术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的领先优势,但是孔子的“和而不同”告诫我们,以完全的拿来主义来处理外国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不科学的。整体性的选择也许在短时间内适用,但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长远发展,无法形成中国特有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盲目模仿西方模式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等值作用的因素,现代美术教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简单代入西方体系,忽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将严重阻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笔者认为,“和而不同”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优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建设前提,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以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辅助,制定适合我国整体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策略。其实,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早就受到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危机日趋显露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于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人们就曾达成共识,认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需要去借鉴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髓的孔子思想无论是过去、现代和未来,都具备显著的历史穿透力,魅力尽显。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视和善用“和而不同”,坚持自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建设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二、一以贯之—结合美术教育实例探索现代美术教育规律

“一以贯之”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其源于《卫灵公》的一段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识之者也?”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文中出现的“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子贡博学多才,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孔子为了使子贡不在知识表层过多的停留,教导他深入学习,发现本质的道理。孔子所言的“一”可以认为是某一类具有一般规律的事物或现象,“一”需要长期累积,不断实践才能得到,离开万物、绝对抽象的“一”是不存在的。因而“一以贯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此同时,对于事物的一般规律,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大派系——老子哲学思想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老子强调“知常”,也就是探索物质的本质规律,这对事物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有着内在的必要性。将“一以贯之”运用到美术教育研究中,就是要求美术教育者结合丰富的美术教育实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发掘美术教育现象的“一”,既包括本土美术文化的发掘,同时又涵盖外国美术教育经验的学习,找寻普遍的规律,一以贯之。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正处于瓶颈期,一方面,扩招导致学习美术的人数激增,高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来培养美术人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的滞后与体系的不科学使高校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美术人才,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美术与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作为美术教育者,需要一以贯之,只有找到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首先,要平等看待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美术教育文化,积极学习、借鉴丰富的美术教育现象、思想和解决方案,尤其是掌握亚洲其他国家的美术教育信息。其次,要开展对于本国美术教育及文化的研究,本土文化会从各个方面给予最贴合国情的发展启示,结合现象探索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一以贯之”的现代意义。

三、执两用中——辩证看待多元美术教育理论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客观事实的叙述和实践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融合辩证思维,辩证看待事物使美术教育具有真正的内涵。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包含两种含义:第一,抓住两端的优秀,知道分别相反的极端;第二,去除两个相反的极端,代之采用中间部分,也就是“中庸之道”的“中”,意味着最优方案,而不是调和极端选其“中”。“用中”彰显了孔子对于辩证思维的理解,示人以事物的完整面,是一种求平衡、求自然、求和谐的整体性思维,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矛盾。对于现代美术教育的方法论研究而言,“执两用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模仿对象,直至今日,仍然有明显的影响,很多高校选择沿用西方美术教育方法论中的描述法、历史法和因素法就是绝佳的例证。西式教学既有科学的理性主义,也有反对科学的非理性主义;既有传统的描述法,又有现代的系统法,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吸收这些“舶来品”不当引起的。孔子哲学的“执两用中”告诉我们,不能草率地接受或否定,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辩证批判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的各种理论,去除极端,择其优而用之。关于辩证思维,老子同样有所涉及,“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指事物的对立性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转变至相反的一面。“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受到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我国美术教育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而更加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过于重视片面发展,根据“反者道之动”的说法,很有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美术毕业生出现只知理论知识,不善实践或者不谙美术基础的情况,难以满足社会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所以无论如何,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系统辩证的方法看待美术教育,针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因素,吸纳创新方是良药。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美术教育主要还是依赖于现代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哲学毫无作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实践和丰富,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所以,要想构建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仍然需要借助于前人的智慧,做到“和而不同”“一以贯之”和“执两用中”,从而让传统哲学文化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重现光辉。

作者:王桂芝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当代艺术空间语境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

时至今日,艺术正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艺术的各类本体模式也在不断交融、碰撞,从而使艺术界限不断模糊。现当代艺术在发展和变革中表现出了对空间探索的极大兴趣,从中也可一窥艺术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与之相对的,学校美术教育的主体思想与教育模式依旧停留在关注学生二维绘画与造型能力、基本概念表述、经典作品分析等人文艺术基础素养的培养和引导上。该文通过分析与论证,从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反叛、对传统审美的颠覆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变革等方面,阐述当代艺术中空间语境的表达对当代美术教育变革的启示。

关键词:

当代艺术;空间语境;美术教育;变革

20世纪60年代后的艺术经历了各种艺术思潮和实验探索的推动与变革,形式逐渐从架上走向架下,存在于空间中的当代艺术在变革中摆脱了越来越多的束缚,给这股后现代艺术浪潮带来了近乎狂放的自由主义精神,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家以空间为载体,利用各种媒介表达艺术观念,阐述反思成果,表现关于社会、人类、政治、女权、革命、环境等多方面的观念与思考体验,使其作品更加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艺术从纸面转向空间,无论是对于表达形式本身,还是对于艺术而言,抑或是对于人类的思考体验、观念表现,都是一次关乎自由主义的变革。

一、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反叛

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从不缺乏革命者,也经历过几次变革,传统美术的概念范畴对艺术家而言似乎是个紧箍咒,在杜尚之前的大多实验性探索中几乎难以逃离,在中国画、版画、雕塑等传统美术形态中画地为牢。当代艺术在整个艺术史的变革中第一次触及艺术的本体——观念性,当代艺术在变革中将观念作为艺术的灵魂,佐以多元的、三维的空间艺术形式,对传统艺术进行了颠覆与反叛。这几乎是一种“反艺术”,但观者看到的是一种真诚的表达。徐冰认为,当不再有风格、流派、绘画技巧等手段的干扰时,观念可以用任意载体与媒介加以表达,而不再满足于传统艺术二维的表达形式,至此,属于“艺术”的部分得以凸显。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代艺术的内核,即艺术的本质是其思想观念,而非版画、油画等物质形态,这似乎将艺术从一直以来被物质形态所包裹的繁复外壳中释放了出来,将其抽丝剥茧般地返璞归真,还原其自由的本质。当代艺术对艺术本质的还原与释放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无疑起到了先遣者的作用,形式技法本身对于美术教学而言不是最值得关注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其最终目的。美术教育应站在尊重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对艺术的看法,尊重学生在空间中对艺术形式独特的表现,尊重其对表达媒介的选择,尊重其个性。

二、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审美的颠覆

当代艺术基于表现观念的思考,让许多以往被认为不美的甚至是丑陋的东西也被当作艺术品、被尊重。“去审美”始于杜尚的现成品,并在之后的装置艺术、废品艺术等中愈演愈烈。传统艺术形式中,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在变革的过程中多是围绕风格、流派而革新,从未脱离过审美,无论是凡•高的后印象主义,还是波普艺术,都是在寻找另外一种审美体验。当代艺术是发生在三维空间中的自由的艺术形态,其具有更大的可能性,艺术优秀观念的转变、现成品的使用,更是使之脱离了传统审美的枷锁,更具变革精神。当代艺术“去审美”的特征向学生传达了艺术不一定是美的,仅围绕美的艺术未免有些狭隘,美术学习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念,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的是为学生开拓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跳出传统美术的条框,并不断从观念的角度出发加以启发。

三、当代艺术在空间语境下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变革

以观念性作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要素,形式成为观念的载体与从属,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复杂性得到了重新的审视,脱离了形式的艺术变得更加自由不羁。突破了视觉原则的艺术更多地调动了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形式,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在变革中更多地表现思想和观念活动的空间。“反形式”的艺术不再是艺术家在画纸上、石头上、实验室里的操作,而是对“现实可能的生活”的主观的、直觉的参与,艺术家从一开始的创作目的就不是作品,创作过程融合了各种境遇与观念,作品成为了思想在空间中成熟的过程。形式的不落窠臼对艺术而言,是吹响了变革的号角,不同概念形式取向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空间,为学生呈现出思维范畴之外的东西,这让学生感觉思维在被动前进,促使其进行新的思考,而不是对传统美术形式的再现。

结语

该文在当代艺术空间语境表达的背景下,通过聚焦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反叛、对传统审美的颠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变革三个特点,凸显了当代艺术中空间语境的表达对当代美术教育变革的启示;分析阐述了在此情境下,从美术教育教学目的的更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调整三个方面,对美术教育在新的美术知识形态和艺术情境中的重新定位。注:该文受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

作者:齐璇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

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就业的需要,广告数字媒体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专项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水平。调查发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审美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寻找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向大自然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周围的艺术氛围、鼓励性的教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

关键词:

美术教育;策略;专业课程

基金项目:

本文系南通理工学院教研课题“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研究”(2015013)研究成果。

一、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现状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以中职类学生为主,高考生源很少,即使有少部分的高考生,他们的美术基础不牢和审美能力也不足。他们接受的美术教育非常有限,根据《南通理工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美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问卷》(下称《问卷》)显示,有50%的学生对美术课的印象还停留在上小学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表示对美术课特别感兴趣,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在中学期间就没怎么接触美术,所以美术教育现状堪忧。

(二)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卷》还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术教育,不到一半的学生觉得本专业的学习需要美术基础,很少有同学会主动去看展览,也很少有同学会觉得美术教育会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提高,学习生活中也很少有同学会主动关心美术现象,很少同学意识到美术学习对于自己的能力培养有帮助,但是有很多同学非常渴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高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的美术教育几乎处于“真空”的状态,鉴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并不是艺术特长生,所以他们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暴露了他们美术基础较差的缺陷,正是由于缺乏美术教育,导致艺术修养不够,以致于他们所做的设计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设计主题不明确,主次不分,版面混乱,创新度不够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缺乏美术教育。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美术教育的概念

美术教育,亦称美术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专业学习内容包含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国画、装饰画、版画、书法、装裱、刻印章、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画设计等一系列同美术能扯得上关系的技能,当然、政治、英语、体育等课程也还是要的[1]。还有人认为,美术教育,是由“美术”和“教育”组成而成的。因为美术教育是由美术和教育这两者结合产生的,那么美术教育中美术就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也就是说没有美术就没有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按照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要求,以美术为媒介,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的教育系统工程[2]19。还有很多的美术教育理论家根据美术教育的定义与组成分析把他们分成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从美术角度出发的美术教育:从这个角度看着眼点是美术,也就是说由美术本体出发,只是以教育作为手段,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以及创作技能。即通过教育的手段达到对美术文化的延续。二是从教育的角度做为着眼点看:美术就只是充当了教育的一个媒介,追求一般教育意义的功效。其实任何一个教育科目都具有双重性功能的。即通过美术这一驾驭的媒介培养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2]19。本文将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结合实际的专业课程,将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学生要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掌握广告数字媒体的基础理论且具有广告数字媒体的专项技能、熟悉相关业务运作的,适应广告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面向广告公司、网络多媒体公司、电视台、专业设计公司(事务所)、印刷行业、出版社、报社、企事业单位的广告事务部门、政府机构和行业主管机构的宣传、广告事物管理部门等,从事广告媒体策划、配置、设计、制作及单项或综合广告实务工作,具体如在各类广告公司从事广告设计、策划、制作等工作;在企事业宣传部门从事宣传、和管理工作;在电视台从事策划、摄像、采编工作;在出版社、报社从事美术编辑等工作。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以上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就业的方向有:广告公司、网络多媒体公司、专业设计设计公司等,不难发现这些就业方向都与美术、设计相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以及审美能力,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创造力。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美术教育策略研究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插画设计课实施美术教育策略

1.向大自然学习

突破传统的教室课程教学,多带学生到户外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不处于教室,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学生不一定要在教室上课学习,带领学生到校外感受美,没有了教室的束缚感,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到自然界去感受美,可以去感受植物的美、动物的美、自然景观的美,让学生带好相机,或者手绘本,将学生认为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发现身边的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传达美。这种在户外上课的模式,比较新颖,需要注意的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和带领下,学生才能较好的去体会和表现。

2.教师的引导性

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所言:“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3]虽然这是恽寿平描绘国画创作过程中的状态,但是同样说明了美术学习中所需要的自由性,所以在插画设计课程中老师不再充当主导性的地位,而是积极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作为这门课的主导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老师则是在各个部分充当引路人。学生可以自由、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雨果说过:“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4]因此,要注重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

3.运用周围的艺术氛围

带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南通市中心美术馆的展览。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经常会有一些展览,虽然经常和学生通知一些展览的消息,但是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参观。因此,在插画设计课程中应设置学生外出参观的一些课时,由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对于一些好的作品进行分析,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且在参观和展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作品不同的美。运用周围的一些有利的美术氛围,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课程中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进步,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如随身携带小的便签本,以备随时随地进行插画设计,同样提醒学生也这么去做,因为只有这样,把美术基础的提高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养成一种习惯,才有可能长长久久地进行下去,当然这也是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美术基础、艺术修养最可靠的方法。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看展览的照片、视频影像资料,并且和学生分享自己看展览的心得体会或者是给学生一些启发等等,学生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看,可以通过老师来给他们带来一些更好的启示,同时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招贴设计课实施美术教育策略

1.提高眼界

同样还是通过观看展览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氛围,同时提高学生的眼界,眼界提高了,才能进一步地去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当然观看的展览并不局限于招贴设计展,也可以是所有与本课程相关的展览。

2.鼓励性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5]由于招贴设计课程还需要学生动手去画设计草图,当然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鉴于目前这个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美术基础,所以在需要学生动手的环节,要尽量多鼓励学生。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基础,往往不敢动手,畏畏缩缩的,生怕画不好,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尽可能地去多鼓励学生。有这么一个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刚开始画得不好,甚至于有点糟糕,但是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自身的不断努力,终于创作出了令人惊艳的作品。当她自己回过头来再看自己最开始的作品时,觉得自己的进步非常大,由此可见,鼓励性教育对于学生美术教育还是很重要的。

3.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由于这门课的特点我们需要很多的创意和想法,但是我们不会随时随地用电脑软件把想法表现出来,但是笔和纸还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的,不管什么笔,不管什么纸,随时随地把你的想法用画的方式体现出来,当你的灵感一现的时候,想到什么就把它画下来,坚持让学生这么去做,就会发现学生的艺术修养能很快得到提高,而且美术基础越来越好。同样美术方面得到提高,你会发现其在创造力方面,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实际的专业课程出发,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渗透美术教育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发掘出一些可以用来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仅供参考。

作者:黄蓉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