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1 10:3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教育教学方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比较教育学体制下教育教学论文

一、比较教育学的现状剖析

1.对国外的比较教育停留在介绍层面。

比较教育学是因为“研究他国教育经验,推动本国教育发展”而出现在教育学科这个庞大的学科“族群”中。“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借鉴他国教育经验”为优秀的知识领域,建立起它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独特地位。然而当前很多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停留在介绍层面,单纯的现象描述居多,缺少文化层面的深刻分析,而且借鉴的国外经验,针对性不强,“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优势凸现出来。例如谈中英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比较研究,多数学者都会把英国概况、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介绍一番,再说对我国宏观层面的启示,多是泛泛而谈,使这类文章参考价值甚微。

2.未能辩证看待国外理论。

对外国理论假设,要思考、质疑,保持对其的警惕性,对其适用性和有效边界要给予充分的反省。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很多研究者把建立在西方土壤上的理论框架奉为神明,把用西方理论视角引入论文中的研究视为创新,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试问不研究扎根于中国土壤的文化,怎么可能做出“接中国地气”的好文章来?因此,对中国当前国情的准确把握,是搞好教育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外国教育也存在问题,它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圆”。就英国高等教育而言,它的质量世界闻名,可是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2010年12月,英国政府五次上调学费,加之政府对高校经费投入不足,高校的校外捐赠较少,导致高校建设资金短缺,引起社会动乱。再如,在牛津和剑桥这两所著名高等学府中,来自普通劳动者家庭的学生只有9%,亟待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可见辉煌的成就下也有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因此我们在面对外国教育理论与经验时,必须辩证分析,使其在中国土壤里完成“意义转换”。

3.研究方法上普遍重“思辨”轻实证。

研究方法既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规则(行为方式),还是一门学科的关键支点。比较教育研究之“比较”,并非只是把两国的教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性描述,绝不仅限于“形式”上的比较,而是要做因素分析,并在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中,得出教育规律的新研究。然而纵观中英两国比较高等教育的文章,发现国内比较教育学者多从文献、官方数据中获取国外的教育信息,空想型的思辨文章大量涌现,鲜有植根于国外的教育土地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出现。众所周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缺乏文化内涵。

4.研究对象较片面。

一般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因此在比较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中心的借鉴垄断局面,使得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对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较多,而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研究较少。本研究在考察中英比较教育研究的同时,也关注其他国家。例如,我国对亚洲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教育研究较多,而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关注较少;对非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所,其他大学几乎没有该项目的涉猎;在拉丁美洲的教育研究上,也多是对巴西进行研究,对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研究较少。由此可见,我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还是较为片面的,未能构建成一个以高校、研究机构为优秀的学术共同体来保证该学科的多方面可持续发展。

二、比较教育学去向何方

教育无论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文化”都是所有探索与讨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批判吸收外国理论,形成比较教育学特有的研究范式,提高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成熟度,是未来发展的根基所在。为此,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提升:

1.多元文化与教育相融合。

多元文化既可以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也可以是一种历史观、一种教育思想,其优秀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作为强势文化在思维方面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教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所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育现象。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与社会的教育差异。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与外国的教育理念有效融合。

2.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

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之时,多采用翻译、引进等介绍性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中过分依赖外来理论而忽视本民族和文化的研究,这是当今教育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源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批评那种不顾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一味效仿西方教育模式、制度的做法,将其比成“拉东洋车”,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主张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不能把英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本土化才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必然的价值追求。在今后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应把国际化和本土化联系起来,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真正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多融入一些中国“元素”,少一些“拿来主义”,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3.多样化学科与研究方法相完善。

近几十年来,比较教育学主动借鉴、引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描述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因素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阶段分析法等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还积极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语言学、数学等多样化学科来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可喜的是,有不少研究者已将更多的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之中,给学界吹进一股清新之风。然而,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都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界通用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范式,整个比较教育学都充斥着西方化的术语。还应看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相对滞后,更多是形而上的、思辨型的,因而远没有形成比较教育学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基本的学术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比较教育学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架构,最重要的是彰显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独特地位,提供具有概括力、解释力和生成力的方法论体系。

4.全球化视野下的开放与综合相统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比较教育学应该站到更高的层次去反观教育学自身,造就其开放性品质。开放性讲究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输入”即“引进来”的策略,将外国的民族、文化、教育引进本国,以作参考,目的在于反思、理解、认识和改造本国的教育。如聘请国外专家、科研人员到我国讲学,参加学术会议,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带到我国。第二重境界是“输出”即“走出去”的策略,将本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介绍给外国,使中国走向世界,以确立本国在世界教育大家族中的地位,扩大对世界教育事业的影响力。当前国内的教育杂志多关注国外的教育研究动向,却忽视了我国教育科研成果的对外传播。教育文化的传播具有双向性,若只强调单方面,就会失去平衡,不利于学术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因此需组建专门的学术团队对外介绍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促进我国在教育科研上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第三重境界是“重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全球化运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本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加强高校间的国际合作,扩大跨国人才的培养比例是一个重要环节。第四重境界是“创新”,也就是在新的条件和水平下的自我更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比较教育学需要注入创新的血液,无论是从方法还是眼界,都需要有专属于自己的东西。作为一门常有“舶来品”的学科,如何加强对西方教育思想本意的深刻把握、对其正确性的批判思考、对其在中国实行的可行性研究、对其研究对象的全局性把握等,有待于在跨文化研究中得以更深一层次地挖掘与探寻。

作者:翁楚倩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职业人园艺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回顾

在巨大困难挑战面前,全国高职院校坚持把好“人才培养”质量观和“改革为动力、创新图发展”的战略观,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始终采取一方面借鉴普通高校成熟的教学及管理办法,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吸纳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建设,紧紧围绕就业市场开展以提高学生专业优秀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力求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在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训练,严把技能考核关,着力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十年磨一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2011年底为止,全国已批准建成两个100所部级“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这些院校以鲜明的高职特色和产学优势引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朝着更加广阔的未来挺进,职教的明天更辉煌。

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一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切实做到专业开设依据市场需求、教学实践贴近岗位要求,严格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狠抓各教学实践环节,确保广大毕业学生的“知识、文化、技能”充分满足就业岗位需要。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办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出现以来主要经历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每次教学改革实践都抓住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秀与实质,顺应了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行业、企业肯定,学生、家长满意,社会反映良好,高职教育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兴旺。教学改革助推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纵观贵州省的部级“示范校”(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骨干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几所被评为“省级示范校”的高职院校,他们无一不是“教改有方略、办学有特点”。

三、对“职业人”导向教改的理解

基于“职业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悄然兴起,我们认为它必将会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新一轮的教改方向,理由如下。

1.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与以前的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不产生矛盾和冲突,严格意义上来说“职业人”导向教改就是前两轮教改的延续和升华,“职业人”教改更加体现出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

2.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更全面、更准确、更符合时代要求,它不仅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强调对学生以后就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及养成教育。

3.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它突出高职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目标,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和国家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作为职教人责无旁贷。

4.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紧扣时代节律和市场经济要求,能落实高职院校“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向,能最大程度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能使学生在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腾飞中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5.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强调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客观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了大量敢于拼搏、敢于挑战、具备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四、园艺技术专业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的优秀要素

2014年6月,我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以“园艺专业基于职业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为项目名称获得院级课题立项。调研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讨论,最终提炼出园艺技术专业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的优秀要素。

1.有理论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满足应岗需求。

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专业理论基础够用,技术技能稳定娴熟。本次调研受访行业专家都提出:高职毕业生应适应区域优势和农业发展需要,牢固掌握园艺植物优质、高效生产的技术技能,而专业理论能满足一线工作需求即可。例如麻江精品蓝莓生产管理能力;雷山、丹寨、黎平生态绿茶种植管理能力;凯里、榕江、三穗有机蔬菜培植管理能力;台江外销魔芋深加工能力;从江、锦屏优质椪柑高产栽培能力。

2.有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完成新技术引进。

闽孝镇“鱼粮农业公园”是铜仁江口县着力打造的重点项目。“公园”位于著名风景名胜区“梵净山”脚下,是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之一,它以旅游观光为目标实施种养结合立体式农业发展模式。纽泰克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率先落户于其中,是全公园科技含量最高最具亮点的地方。公司建造玻璃温室,引进以色列技术从事高端水果型番茄、小黄瓜、上海青叶菜的水培生产,温室内利用计算机智能技术控制光、热、水、肥以满足种植蔬菜生长结果需求,按照该公司的话来说这是透明植物生产;又如凯里舟溪镇云谷田园农业示范区引进台湾菌肥生产有机蔬菜、瓜果,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游玩和采摘消费,其经济效益可观。以上两个公司的负责人亲口告诉我们:对学生必须加强知识自我更新的养成教育,方能适应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需要,也才能满足咱们企业发展的需求。

3.有高尚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当今社会人们对企业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企业员工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形体穿着无疑不在影响公司的社会形象,凡职工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做事不认真、言行举止不雅者,均会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声誉褪色。项目调研发放回收到的176份问卷中,100%都填写“毕业生除了应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4.有农业品牌和商品竞争意识———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必须内炼功夫,增强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高职毕业生在企业既是一线的生产者,又是商品质量得以保证的中坚力量,凡没有做农业大品牌的思想、工作敷衍了事、经营上有以次充好行为的都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品牌意识、商品意识教育是所有企业老总的共同心声。

5.有农村经纪人素质———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毕节威宁位于贵州西部,海拔2000多米,那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凉爽,可满足冷凉型大白菜、结球甘蓝、白萝卜常年生长需要。威宁是贵州乃至西南片区夏秋季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品可供应全省和远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贵州省农业推广优秀专家、农业推广应用研究员、威宁县农业局疏果站站长董恩省同志在座谈中说道:威宁非常适合大白菜、结球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种植,亩产1~1.5万公斤,种植规模大,产品质量优产量高,盛夏季节各种蔬菜供应充足。可是缘于信息不灵、销路不广,威宁蔬菜价格低迷、年年滞销,严重挫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建议园艺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经纪人素质,能初次应岗、多岗位迁移,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6.有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

在这年轻的年代,大学毕业生要有敢于拼搏、敢于挑战的创业精神。一直以来国家在农业上都有许多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毕业生可带领群众创办微型生产、加工或销售企业。黔东南职院2010级园艺技术专业刚毕业不久的李丛波同学去年11月在贵阳金阳新区创办了“醉花轩”鲜花店,花店解决了他本人及另一名青年就业。按照李丛波同学的规划他打算明年接收1~2名师弟师妹到花店工作。

7.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各县市形成了许多园艺作物特色产品,如丹寨澄江西瓜、凯里晚熟水晶葡萄、麻江兔眼蓝莓、从江椪柑、雷山线椒、三穗榕江坝区蔬菜等,在州内外享有盛誉,十分畅销,州委州政府号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民族高职院要立足黔东南农业经济培养大批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后备人才,只有在加强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职业素质培养,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五、对“职业人”导向教改的展望

要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必须有大批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保障。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只有在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放松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只有不断探索新时期新阶段用人单位对高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只有突显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才能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我们坚信,坚持以“职业人”为导向,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青年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上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就会实现“质量、规模、效益”上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职业教育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前景会更加辉煌。

作者:邹波 田景文 韦信祥 姜云平 常青馨 杨平 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工业设计教育教学论文

1、政府加强干预和调控

我省的工业设计协会成立于80年代,是国内较早成立协会的省份,然而协会的工作开展艰难:一没有较自由宽裕的资金来源和财政权,二没有决策权和话语权,这就形成了说了不算,算了也办不了的状况。而省内的工业设计公司自2008年“黑龙江省彩格工业设计公司”成立以来也再也没有出现第二家。在这种状况下,若省政府牵头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关于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扶植政策,并给予相应的资金等资源投入,必定能使我省的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得到良好的、有效的促进。在2014年7月,由黑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举办的“国家设计政策与促进发展工业设计事业的高级研修项目学习”中,与会人员不仅有教师,还有很多政企代表参加,这说明,我省工业设计的发展正逐步得到政府的重视。

2、灵活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体现的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我省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多数设置在“机械学院”、“工程学院”这样的理工类二级学院中,受工科影响严重。其正面影响是培养学生规范性、技术性,但其负面的作用似乎也有不少。例如:受院系教学管理制度规定,很多工业设计系不能按其教学内容自由选择校外实习时间,往往错过企业学习参观或风景采风的最佳时机;有的特色教学模式不能给予学生学分上的承认,也不能兑现指导教师相应的劳动报酬,打击了师生的创新性。针对这种现实问题,学校层面上如能针对本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各种需求,从专业特殊性出发、学生出发、从市场需求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不走形式、不走过场,让学生真正能够从中受益,提高专业水平。

3、加强校企交流

工业设计专业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学校资源有限,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要求,学生就业后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来学习新技能。校企合作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一方面能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与环境,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训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在浙江、广州等工业设计发达的省份,这一模式早已启用,企业甚至还向学生购买设计专利,进一步实现了互惠互利。

4、不断提高教师水平

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仅要靠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支持,还要靠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不断的努力。教育教学机构为专业教师提供机会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师自身调动专业教师学术研究积极性,转变部分教师工作、教学观念,不等不靠不抱怨,从小处积累,不断地壮大我省工业设计的教育事业发展。

作者:张佳贺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环境保护教育教学论文

1、德国中职建筑类工种教育教学中环境保护的做法

在德国为期八周的建筑技术专业中职教育教师培训中,不仅接触了建筑类工种的教学大纲和以行动为导向设计的工种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更使我们亲身感受在全教育教学过程中环境保护知识和理念是如何传授和灌输的。

(1)德国建筑技术职业教育是“三元制”(国家层面提的是“双元制”)

由职业学校、跨企业培训机构和企业三方共同培养学徒工,职业学校承担理论教学、跨企业培训机构承担实践性教学,企业承担实习任务。跨企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周每学年逐渐减少,第一年有20周在这里学习,只有12周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课。企业是逐年增加教学周时间的,但这三年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时间基本都是12周。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在三个学年,理论学习是基础。跨企业培训机构,不仅接收职业学校的学徒实践课教学,而且还承担了成人职业培训以及7~10年级中学生认知教育,资源共享、优化组合。职业学校没有实训基地,避免了重复建设。实践教学在培训机构实施,如BIW培训机构承担砌筑工、筑路工、木工、外墙工等实训教学,这里有大型的实训车间,先进的实训设备,并且有大型的环保设备(除尘和排风设备)、严格的管理制度,指导教师都有企业工作经验,并且都是通过国家考试—师傅级别。在建筑材料试验室,如沥青(对人体有害材料)检测试验,采用的是封闭试验设备,旁边有淋浴设施。试验结束如皮肤上沾有沥青工作人员不出实验室就可以清洗,这样减少环境污染和人体的危害。

(2)在职业教育法BBIG(国家层面)中明确规定建筑18个工种的学习范围

其中第4条是环境保护的要求,具体相关环境保护知识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法中关于职业教育体系考试制度明确规定了各个工种的考试要求,其中考试范围如砌筑工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还有经济和社会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知识范围内就有环境保护的考点。可见德国对环境保护不仅在法条中做出规定,而且要求参加部级别考试也是必考内容。

(3)教材中环境保护知识突出体现出来。

德国建筑类中职建筑类教育的教材,在前言后给出知识点的标识,在内容复述处再加以标识提示环保等相关内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以及相关建筑行业人员,使用教材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环保知识,更是起到醒世的作用,可见德国环境保护理念的强化度很高。

(4)在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

1)教学环境中环保场景设置。职业学校校园内和BIW培训机构场区内布置有专门的吸烟区,在教学场所设置分类垃圾箱。特别是我们参观的职业学校,教学楼、实训室处处窗明几净、物品堆放有序,在体育馆、木工实训车间采用天窗采光。环境保护不仅仅是说教,更是有这样的校园情境。2)教师的教学行为中环保理念的体现。我们进行砌筑工的工种实训,BIW培训机构不仅给我们发工装裤,而且有工装鞋(大头高腰皮鞋),要求着装进场。在车间内所有工具分组排放在工作台上,所用材料规整堆放,并且按人数计算出的用量,指导教师做专业指导,让我们在安全协议页上签字。在料斗中拌搅灰料,而不是在地面上;在清洗工具池下部设有接水箱,水经过沉淀,再排出室外。这样一方面不污染周围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材料。指导教师在示范演示时,不时将落地的灰料清入料斗,在实训结束时,与大家一起清理现场,工完场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授课,使我们亲身体验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效果,将教学内容中用到的常用知识,用翻页纸写好悬挂在教室,发给学员的讲义,就是简单PPT形式,没有过多的文字。老师真真切切以自己行为在进行环境保护,为保护生存环境尽心尽力。

2、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

在德国为期八周的中职教师建筑技术专业进修学习,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埃尔夫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好的空气质量、以人为本的公共设施;更使我们亲身体验了保护生态环境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丝丝入微的贯彻。作为一名中国中职学校建筑施工专业的教师,即是环境保护的践行者更是环境保护知识、理念的传播者,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减少施工过程的污染,培养即懂专业知识又懂环境保护和控制污染的建筑施工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借鉴德国的建筑类工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进行优化整合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体系,将环境保护知识有机地融入相关学习领域中,教师通过教学行为体现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学生在绿色建筑材料应用、建筑污染控制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灵活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所说:“职业教育是所有人生活质量的保证,如果职业教育素质提高了,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都会提高,职业教育让生活更美好”。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当务之急。我们要继续构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其他学习领域融入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体系;将环境保护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编写有强化环境保护知识点的教材(借鉴德国教材)。环境保护在职业教育中任重而道远,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国家会有人心所向的生态环境。

作者:白丽红 吴承霞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高职慕课教育教学论文

1“慕课”的特点

①碎片化教学。

与过去的远程教育和公开课只是简单的把老师上课的内容录下来放到网上去不一样,慕课是将一门课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节课都由10到15分钟的短视频组成。

②个性化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难易程度。慕课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会有相应的测试题出现,像游戏过关一样,学生必须答对才能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③多元化评价。

与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不同,慕课可以通过软件实现课堂测验的评分,学生之间讨论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

2慕课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1形成区域化高职慕课联盟

慕课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有强大的网络技术、视频拍摄、剪辑、合成等技术和人才的支持,而高职院校很难单独具备这些条件,这就需要同一地区的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形成联盟组织,共同进行慕课的开发与运行。同一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优势,选择本院校最擅长的课程进行慕课制作;也可以由多名不同院校的高职教师共同制作某一门课程的慕课,共享到区域化慕课平台,联盟内各高职院校的学生注册即可学习,完成学分,即可获得本门课慕课学习的认证。

2.2“线上线下”多元化教学模式综合应用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际操作的技能训练。而慕课完成的只是“线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操作的演示,高职学生更需要在“线下”进行反复的实践操作训练,和老师的现场教学。高职教育应该将慕课与“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相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等方法录制慕课,学生通过课下“线上”慕课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与老师在“线上”进行探讨答疑,课上“线下”由老师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实操的训练,此时的课上不再局限于教室,实验室、操作间、生产现场都是“线下”进行实训操作的选择,学生在“线上”的疑问,在“线下”就会得到更好的解答,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翻转”,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

2.3多层次考核评价

慕课这一新兴的教学方法给高职教育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学校可以结合“线上线下”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线上”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学习完成测验,得到相应分数,论坛中讨论进行同学互评,老师还可依据讨论结果进行打分,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弥补了传统课堂上讨论受限的弊端。“线上”的成绩不全面,还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弊端“,线下”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进行笔试、面试、实际操作等考试全面考核评价学生。

3高职教育教学中慕课平台的搭建

3.1高职院校统一搭建慕课平台

我国现在已有了一些初具规模的慕课平台,比如由教育部开发的“爱课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果壳网的“MOOC学院”,但针对高职教育的寥寥无几。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应联合开发慕课平台,针对高职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开发高职慕课课程,同时有利于实现各高职院校的资源共享,加深“校校”合作。

3.2校企合作搭建慕课平台

企业可以提出他们对员工技能的需求,高职院校根据这些要求开发慕课,还可以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师傅”加入到慕课的开发中。企业可以从完成这些慕课的学生中择优入取,这些学生为企业“量身定做”既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又过关,同时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免去了企业的很多招聘和培训的成本,真正达到了校企合作“共赢”的目的。

4结语

高职教育一直在进行适应时代特点的教学改革,“慕课”的兴起给高职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职教育应结合现有教学模式,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慕课课程,形成区域化慕课联盟,“线上线下”多元应用。

作者:刘莹 单位: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质量保证体系下教育教学论文

一、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现状

(一)国内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现状

在国内,各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时间并不长,中国人民大学于2000年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体系”项目。目前各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质量改进等几个模块。如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等四个方面;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和条件保障五大系统组成。课程评估不仅是清华大学教学质量评估的重点,而且是清华大学保障教学质量的重心。建立课程教学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确立课程总体结构的评价准则;有计划地建设重点课程;开展“一类课程”评选,坚持以评促建的工作方针;制定并落实激励政策,促进课程建设。学校对专家的评估采取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两种方式,并且把集中评估与日常评估结合起来。华中科技大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素由准确先进的培养目标、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规范有序的管理服务以及适度有效的监控评估四个方面组成。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的实践,在形成学科大类课程平台、建设精品课程与实验室、建立院系教学自我管理机制、下移管理重心与增强服务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二)国外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都开始掀起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热潮,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以美国为代表的质量认证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院校审核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评估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自我评估模式等是目前国际上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估的几种主要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是由社区学院负责实施举办的,高校质量保证体系隶属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水准,应运而生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对高等学府和学科进行了认证。美国通过对高等院校的认证进行教育质量评估,认证指标强调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认证分为全面认证和局部认证两种。认证一般步骤为合格性评审、院校自评、现场访问、专家组书面鉴定报告、认证结论、监督。英国由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总署组织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任务是提高公众对高等教育提供的质量及其判定标准的信任。英国一直主张高等教育质量与大学自治,大学自治的理念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使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呈现出多元特征。它的组成部分包括:质量监控,即为保证教育质量而实施的管理过程。质量审核,旨在对高校承诺的质量水平进行外部评估。质量评估,旨在教育质量的评估报告,评估有关大学的教学质量状况,提出有关的改进建议。社会评价,主要有三种形式:校外人员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团体及其他组织的质量评价;每年《泰晤士报》一次高校排行榜。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高等教育国家评估委员会和其他机构。法国高等教育评估有别于英、美等国的质量评估,它不仅对单个高校进行评估,而且通过分析各高校的情况,着重评价整个高校管理系统。因此法国高等教育评估首先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评估。从保障体系的目的、过程、结果和主体四个方面来看,法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任导向、多层次的体系。在日本,高等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由国家主导,国家在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的同时,将评价作为改革高等教育的政策工具和维持国家对高等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评价以学校内部评价为主,注重内外评价相结合。文部科学省对高等教育质量负首要责任。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系统主要以国家进行授权和监管两种基本形式。日本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都是自治的机构,高等教育机构自身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当然,也存在个别受政府委托的自愿评估组织参与确保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尚处于探索式发展的阶段,综合国内各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信息反馈系统尚需完善;评估系统和评估机制尚需改进;与质量保证有关的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及其职责尚不明确;缺少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的研究;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系统;开展国际合作的程度有待加强。

三、建议

1.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本。

学生应积极对工作后是否完全能胜任现有工作、是否在高校培养了自学能力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等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反馈给高校,从而帮助改进教育质量。

2.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需要社会各界支持。

社会各界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社会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同时,高校应正确对待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批评,虚心接受其建议,完善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

3.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重视教育评估。

根据目前国内外对高等教育评价的现实情况,在一定时期内,高校教育评估对教育质量的促进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应该尽快建立院校自我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和国际评估等“多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同时,面对纷繁的评估结果,高校应该建立与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不要被评估的结果过分干扰。

4.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与协调。

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其责职,并积极引入和协调好第三方评价机构,正确客观地评价高等教育质量。

5.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的关键在高校。

高校应建立明确的教学质量目标和持续改进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国际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措施在不断发展与更新,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国际评估,通过与国外高水平专家开展合作,来了解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前沿,完善自身的教育质理保障体系。

作者:杨坪 孙雪青 吴民晖 单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一、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必要的

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准,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以及丰富的知识和具体的实践能力等为主的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教育,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是提高他们素质教育的必经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为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服务,这也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也是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指导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向导,其中,逻辑思维对人类的影响也是很长远的,它主要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正因为如此,现代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加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教学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并且还要利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的机会,进而再全面地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传授一些新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与之相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结合、整改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样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新学的知识,在使用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及时地巩固旧知识。这样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

初中数学是一门枯燥而繁琐的学科,又是学生比较畏难的一门学科,因为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习起来也比较的枯燥,导致很多学生在数学课上提不起精神来,时间久了,就会影响他们的数学成绩。因此,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在主观的思想意识里添加一份对数学的爱好,还能够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钻研教材内容。一旦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感情,他们就会喜欢上数学课,而且他们还会把数学课堂当成他们发现和创造的舞台。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情境教学来烘托出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来,教师还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结合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出某种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并且有效地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同时,对一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还是能够感受到某些情感因素,慢慢地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四、鼓励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

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需要培养一些善于钻研、发现未知的数学定理的人才,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钻研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教会学生某一个定理知识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定理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方法适当地进行探索,并且教师还要耐心地给学生讲解,教会他们探究知识的方法,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授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钻研教材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最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与品质并不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相冲突,他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当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后,可以更好的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当学生的数学素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又能够反过来辅助他们学习数学基础知识。作为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同时,还需要讲究一个“度”字,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和适度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与数学品德,进而才能更好地为他们的学习服务。

作者:吐尔逊江·卡德尔 单位:库车县比西巴格乡中学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大学生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论文

一、改革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第一,书法教学内容单一,书法艺术信息贫瘠化。高校非专业书法教育呈现出了一些弊端,如教材落后、因循守旧、缺乏新意。这些书法课通常把目光定格在让学生了解传统书法、获得一些历史知识或是进行纯粹的汉字书写训练上。这样简单地理解书法课,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导:书法就是写字。第二,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升。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相应的人文素质是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然而,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第三,以往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课堂为中心,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应改变书法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文化传承与教书育人没有相结合。书法艺术中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文化传承是育人之本。在书法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单纯讲授技法。这种将文化传承与教书育人相分离的做法,使两者失去了血肉联系,缺乏有效结合。

二、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探究

1.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优秀,改革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内容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非常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书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亲和性以及自身独特的艺术性。书法身兼文化与艺术的两重身份,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学问存在。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一。书法可以作为深入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切入口。书法艺术课程的传授中渗透了人文精神,在书写实践、展览等活动中渗透了思想内涵、道德情操、认识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教育。非专业书法教育的对象均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设计书法教学时应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大学语文、古代汉语、诗词欣赏等方面的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以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对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非专业书法教育必须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奠定基础。

2.治学与治艺相结合

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延续、发展。如今,将书法艺术推而广之,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艺术特征有所把握,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将治学与治艺相结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学术修养的同时,注重治学方法的传授;在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过程中,兼顾其治艺理念的确立和提升。在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审美方式与审美理念,使学生将对艺术的感知拓展到生活中,自觉地感知生活中的美。

3.改进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在非专业书法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特殊的艺术情境,分析经典作品,展开多元的评价,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书法展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展开创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学生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当前,各类艺术作品展出场合不断增多,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应该着力实现书法艺术信息多元化。改变以往书法课堂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把握最前沿的书法艺术发展动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纪录片,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互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信,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4.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在教学中合理设计“一书两刻”教学内容,以篆刻、书刻促进学生对书法的认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开展书法书刻第二课堂、书法社团等活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与创作的热情。

作者:刘爽 全香春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石油人文资源德育教育教学论文

一、高职德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简析

德育教育教学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教育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其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艰巨任务也是不言而喻的。高职德育与普通高校德育教育教学的定位略有不同。高职德育是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的,所以,更加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良好职业操守的养成。一般的高职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综合素质往往较普通高校的学生稍逊一筹,故其更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和错误榜样的误导,这在无形之中,增大了高职德育教育教学的难度。为了给高职学生筑起更加牢固的思想“保护网”和精神“防火墙”,在客观上,高职德育就亟需引入更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更加丰富的人文资源。

二、石油人文资源融入高职德育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个有灵魂的企业,会有自己的文化内核。一所有底蕴的学校,同样会有自己的精神气质。石油人文资源起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艰苦创业时期,虽经历半个多世纪,但距离现在并不遥远。时间能让记忆褪色,却无法湮灭精神的光辉,一些老一辈的石油人虽已年迈,但都是“活生生”的学习榜样和道德楷模,具有现实感更高、生动性更强的特点,是不可多得的高校德育教育教学可借鉴的宝贵资源。更重要的是,石油人文资源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开放的资源系统。“铁人”的继承者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不断以新的时代风采和形式展现和演绎新时代的石油精神和人文情怀。在石油院校这片以培育石油专业人才为使命的土地中,就浸润着与石油行业血脉相承的精神之源。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石油人文资源,不仅滋养了学校的办学理想,而且成为石油学子铸造油魂、砥砺意志的宝贵财富。

三、石油人文资源有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效模式初探

(一)将石油人文资源融入高职德育课程

在讲到“培育职业精神”部分时,可以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内容穿插进“职业道德素养”和“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等章节,以辅助课堂教学。

(二)将石油人文资源融入高职德育第二课堂

所谓高职德育第二课堂是指,在高职德育课程教学之外的,与高职德育相关的各种学校、系部和班级组织的寓教于乐的系列学生活动。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二课堂进行了许多将石油人文资源融入高职德育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比如,在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之际,学院组织全体新生观看石油题材的老电影《创业》。《创业》的主人公周挺杉是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塑造的,观看这样的影片对于大多数“90”后新生来说,几乎算是和石油人文资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洗礼。很多同学都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等经典台词铭记在心,这无疑于在同学们的心底里种下了石油人文的“种子”。之后,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时,学院继续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熏陶和灌输,让学生们在贴近企业、贴近实践、贴近现场的真实工作情境中,切身感受和体悟石油人文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让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够逐步加深对“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石油企业精神、“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经营理念、“坚定执著、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以及“健康至上、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HSE理念等石油人文资源的认识和理解。

(三)让石油人文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多年以来,很多石油院校在打造富于石油人文资源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尝试,也取得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办法。以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主教学楼走廊的显著位置悬挂了很多石油文化宣传展板,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石油文化长廊”。其内容涉及石油文化的常识性介绍、全国各大油田的基本概况、“石油英雄”们的感人事迹等等,使得走过路过的学生在举头注目的不经意间,就已经接受了石油人文资源的熏陶和洗礼。另外,学院的石油主题公园、校史馆和石油文化长廊都被列入了华北油田公司首批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实现了石油人文资源为校园文化“添砖加瓦”的建设格局,成为将石油人文资源有机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另一种有效模式。

作者:赵建利 段宏滨 彭志欣 单位: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论文

一、在秉承传统与民族的基础上贯彻多元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当前,在绝大多数人的概念和意识中,多元化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思想是一种标准的外来文化,但正如前文已经提及的,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育从诞生、发展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质,可以说多元化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与教育发展的肇端,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在新的世纪,新的时期将这种思想和理念一直坚持继续秉承和发扬。总体来讲,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我国的民族声乐学科教育与建设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这时的民族声乐无论在教学和演唱上都受到传统民族声乐的深入影响,无论是在演唱方法还是作品艺术风格层面,如郭兰英演唱的《一条大河》、郭松演唱的《乌苏里船歌》、王昆演唱的《秋收》《南泥湾》等等。这时的民族声乐作品或改编自少数民族或地方性民歌,或源自戏曲曲艺的曲调,在演唱的处理与表现上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和韵味。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因为很多特殊的原因我国的社会十分封闭,动荡不断,一切艺术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却仍在夹缝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极端的思想影响,在我们的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否定外来文化的思想,武断的否认一切外来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而一批早年有过欧美留学经验的声乐教育家则坚决的抵制这种思想,并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主张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走一条“土洋结合”的道路,这便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史中非常著名的“土洋之争”。而随着我国社会动荡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开始再次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争论的结果自然是“土洋结合”道路的胜利。而这次争论的积极意义则在于从此明确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防线,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育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重新开始发展和完善,民族声乐也正式作为一种艺术学科进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因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一直完整的沿用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因此,这时“土样结合”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发展。通过以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声乐教育家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演唱水平的民族声乐教育家与歌唱家,如、阎维文、宋祖英、等等,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和繁荣。而大量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专业化声乐作品也大批的出现,这些作品同这时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风格一样,鲜明的带有欧洲古典音乐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在音乐形式还是在音乐风格上。可以说这一时期堪称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在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还是在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上。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时我国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完全起到了民族声乐艺术进步发动机的作用,在借鉴和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尤其是欧洲美声唱法上完全做到了多元化的理念和思维,在坚持本民族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的前提和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开放性与包容性,兼收并蓄,才使得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形态最终确立。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进步、发展和转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实际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演出市场和舞台上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元素。

“原生态”的抬头“,跨界风”的盛行“,学院派”的坚守,等等。一批新生代民族歌手也相应而出,如融“民声”与“美声”为一体的吴碧霞,“民声”与“通俗”无痕跨界的谭晶,“神曲制造者”龚琳娜等等。多种多样的声乐演唱方式、表演方式、声音理念、审美理念纷至沓来,对我们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严峻和现实的拷问和鞭策。我们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思想、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等层面上何去何从,是当前我们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正视和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前文已有所提及,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民族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想使其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我们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就一定不能忽视对于传统的秉承和发扬。而民族性的保持本身就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重要部分与明显特质。重视传统民族声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从传统民族声乐中发掘和提取艺术养分本身也是多元化思想更加全面和彻底的贯彻。“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我国每个地方和民族戏曲艺术都有着自己明确、鲜明的发声理念和规范系统的发声方法。例如我国的最大地方戏曲剧种京剧,其演唱发声方法就极具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与美声唱法相比甚至在很多方面更为具体,要求更为严格,有很多专用的声乐演唱学术名词,如:真嗓、假嗓、左嗓、调嗓、喊嗓、丹田音、云遮月、塌中、脑后音、黄腔、冒调、走板、不搭调、气口、换气、偷气、嘎调、长吭、杂夯等。每一个名词都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声乐演唱要求或声乐演唱标准,并且这些声乐演唱术语与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学术名词相比更加易于国人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够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和融入诸如此类的一些声乐名词和声乐演唱概念和要求对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诚然,科学性的声音理念与意识对于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是不容否定的,这是高水准声乐演唱声音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但如果在演唱中一味片面的强调科学性,而忽视或者忽略了民族性的概念和意识,或者对民族声乐作品本身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那么无论如何完美的声音也不能引起我国听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因此,在我们的民族声乐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声乐艺术作为必修科目系统的纳入我们的教学计划,并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本质与内涵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识,才能最终在演唱中完美的表现出来。另外,加强对于各地方,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原生态民歌的概念,价值和意义我们已经有过很多研究,了解也比较详细,无需过多赘言,但需要之处和强调的是,当前,从民族声乐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原生态民歌一定要避免矫枉过正的态度。我国原生态民歌众多,类型多样,举不胜举,每种原生态民歌的自身性质、类型、状态也都不尽相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学习原生态民歌,最重要的是要从其中理解和掌握更多的优秀审美特质,并将这些潜移默化的应用于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而不是浅显的学习某些特殊的发音方式、民族语言、方言或曲调,或是将其生硬的套装于课堂教学或者实践舞台、这样才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艺术发展的科学规律,切不要形而上学。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符合了多元化的艺术发展精神与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们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进步与完善。

二、在坚持民族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多元实践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谭晶、龚琳娜、吴碧霞等“跨界民族歌手”的不断出现,以宋祖英为代表的学院派歌手与其他类型歌手“混搭”取得成功效果,都不停的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感受,同时也在极大程度逐渐突破了人们以往对于民族声乐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但从严格的声乐学科种类划分的角度来看,这些看似不同类型的歌手都属于民族声乐的范畴,但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吴碧霞本身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声乐功底,她在艺校期间学习的是湖南花鼓,进入大学后正式开始学习民族声乐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却转而攻读美声专业,这种中西合璧的学习经历极大的拓展了她的艺术道路,展现出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但如果我们对整体声乐艺术或者声乐理论有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就不难发现,如果单单从演唱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来讲,吴碧霞的美声演唱只具其形,不具其实,是较为业余的,其根本性质上是一名非常标准的民族歌手,但即使她的美声演唱较为业余,只表现出一些皮毛,但这也极大的丰富了她的歌唱艺术层次,增强了她的艺术规格。再比如“民俗”唱法为代表的民族歌手谭晶,虽然她的民族与通俗唱法结合只是简单用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演唱流行性质的歌曲,在声音的运用于表现层面上并没有突破民族声乐的范畴,但至少为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和演出实践上拓展和丰富了曲目的选择。再比如凭一首神曲《忐忑》,以奇葩形象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龚琳娜,则以民族声乐为基点,开创了一条极为独特的蹊径,树立起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果我们深入的分析它的演唱风格,不难发现其实她无论从声音的运用还是表现的方式上人属于民族声乐的范围,首先,她的声音具有明显的非常正统和规范学院派特征,但在具体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上融入了非常多元的艺术风格。比如《忐忑》、《金箍棒》因为编曲和配器上完全由她的德国音乐家丈夫操刀,所以表面上带有一定的后现代风格,但究其实质,她此类型的声乐作品则运用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元素,也正是这种民族与现代结合所产生的非常独特的,甚至有些怪异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艺术效果才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冲击,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了这位其实成名已久的民族唱法的歌手。同时,无论你对她的这种演唱风格是喜爱还是厌恶,认同或者唾弃,我们都无法否认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丰富和多元化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上述事例说明,首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的基点是民族性为基础与科学唱法相结合,而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方向一方面是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艺术元素、精神与气质,同时要继续秉承包容性与开放性,兼收并蓄的吸收外来音乐的艺术元素,从艺术处理与表现上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自己,而现有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更加彻底和完善的贯彻多元化的理念和思想,我们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生声乐演唱的科学性、专业性与规范性,紧跟国际上美声声乐艺术发展的潮流,吸收先进的声乐演唱理念,另一方面还要在演唱的艺术处理、曲目选择、演唱实施上大胆的探索、创新和尝试,鼓励学生在合理的艺术范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多元的声乐演唱实践。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和课题,这本身也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多元化的最根本体现,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声唱法本身也是多元化的,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概念、意识都源自俄罗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理解和认知才真正与国际接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意大利的声音理念占据主流,而21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意大利的美声艺术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但在德奥地区美声声乐艺术则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时德奥的美声声乐理念与风格独占鳌头,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法国之间交流的广泛和深入,我们发现法国的美声声乐艺术风格与我们的亦有很多契合和相融之处,所以,可以说,我们对于美声声乐艺术的借鉴与应用要具有发展性和国际性的眼光和视角,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具普世性,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声乐舞台。同时,我们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作为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当前社会的艺术发展形势与艺术市场需求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并从社会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高等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高大上”的基本声乐演唱技能以外更要面对毕业后残酷的职业竞争,因此,在大学期间仅仅具有专业的歌唱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保证学生专业演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首先要不断的拓展教学曲目,传统的教学曲目固然很多是必须要学习的,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实际表现,必须要积极鼓励学生演唱更多的新创作的曲目,而在选择类型上也不应拘泥于固有思维,无论是传统的民族声乐曲目还是新创作的曲目,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音乐剧选曲,只要是符合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与特质就可以为我所选,为我所用。而在演唱的表演形式上也要尽量的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堂、考试和实践演出中选用对唱、重唱,甚至可以与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器进行组合,然后教师要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导,这样不但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思维和意识,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真正适应多元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实际需要,成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同时这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杜绝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结语

总之,多元文化是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主导潮流,作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和前进发动机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际性的发展就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视角,开拓思维,锐意进取,实事求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将多元化的意识和思想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全面深入的贯彻和实施,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文化发展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真正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并最终在国际的声乐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艺术之真正魅力。

作者:李抒丹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评价模式下教育教学论文

1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中职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性太强,理论高于实践,普遍采用演绎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无法掌握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说明这种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应中职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深化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岗位化教学。

1.1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入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实现“理实一体化”。使学生的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相对接,理论课与实践课并进,穿插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在时间、空间上有机地融为一体。项目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项目教学的创新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项目,并进行项目教学评价。将企业真实生产产品引入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并将真实产品经教学转化,开发出能够开展教学的教学项目。

1.2深化岗位化教学

实现课岗对接,即学生开设课程与企业岗位相对接。主要学习针对数控专业岗位的主要技能知识。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岗位教学法根据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情况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工作过程,真正实现了学习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实践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多组,互相配合,按工作流程同时进行岗位实践。岗位化教学实际就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针对与数控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从中小微企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法组成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与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与同伴合作中“获取资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反馈评价”,在亲自“动手加工零件”的实践中,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习得对应的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

2改革以技能鉴定为优秀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充分利用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运用行业前沿信息,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修改教学内容,改革以技能鉴定为优秀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行业专家的作用,共同建立学校内部评价与社会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完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2.1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在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典型职业活动目标细化,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优秀,制定多层面的评价标准。

1)根据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专业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合作态度、创新意识、客观处事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2)根据企业要求和专业实际,参照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制定过程性考核方案,确定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一是评价标准细化,校企双方依据课程标准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工具进行认真地设计。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在评价标准中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如出勤、学习态度、行业规范、专业技能、任务效果、职业素养等。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评价。在专业课程中引入企业评价,使学生技能水平更接近工作实际。学生在自评、他评的活动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四是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任务考核、项目考核、案例分析、技能大赛、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

2.2建设以技能鉴定为优秀的评价模式

改革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采用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技能鉴定形式。每年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及时了解企业行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理论考试内容和实际操作考核内容,并适时修改。技能评价分阶段评价、技能鉴定型评价、技能鉴定和生产评价。阶段评价采用学生小组互评、个人自评、专业教师抽查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重点是实训过程中操作规范评价、过程质量达标评价。技能鉴定型评价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国家工种职业标准,进行学生技能综合评价,重点是学生实训课业标准。技能鉴定由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照相关标准对学生进行国家技能水平鉴定。将学生各项考核情况及生产实习情况汇总、分析、反馈,进行生产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果,结合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以技能鉴定为优秀的评价模式虽然属于终结性评价,应该以具体的产品来实施评定。但是由于进行的是职业教育,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同样重视项目加工过程评价,重视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每个步骤,重视每个个体的情感及职业素养,从而激励学生改进工作和学习,为企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3结束语

总之,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必须依靠山西当地市场和企业需求,才能推进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构建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区域经济发展和校本特色的数控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扩大和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实现改革的关键。学校必须在与原有合作企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和提高合作质量的基础上,继续寻找新的实训基地,新的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进一步提升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最优化培养过程,提高毕业学生就业质量。因此在实际操作和运行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困难,必须做好应对问题和解决困难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改革顺利进行。

作者:王小玲 单位:山西省工业管理学校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论文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2.4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把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改变为业务操作规程和岗位职责要求,建立规章制度,形成制度保障。在这个考核评价中,要将教师各个方面的评价相结合,得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结果,并应将结果告知教师本人,以便改进其工作方法、优化自身行为。同时,应把考核评价结果和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薪酬待遇、先进评选等利益相结合,把师德建设工作常态化,这样既能鼓励优秀教师,又能对道德低下的教师给予警告和教育,保持高校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作者:赵繁菲 王天珊 赵平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师生互动模式下特校教育教学论文

一、“师生互动”中教师是参与者——“活”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教学成败的门户。我认为让学生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动起来,开始部分尤为重要,因课堂导入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处于极顶时期,老师要不失良机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步入轻松活跃的状态。老师态度随和、动作自然、语言流畅、灵活自如,导入贴切会让学生很快轻松下来主动的参与活动,获取知识。我在组织设计教学活动《红灯.绿灯》时,从课桌的摆放形式呈“十字形”,在上课铃响起时,我随意的站在“十字”中心,不像以前雁队式的坐堂,学生在人性化,生活化的主题场境中显得轻松,随意,且主动积极地参与和老师一起过马路的引题游戏,在游戏中孩子是最真实自主的,能使他们踊跃地表达出自己了的游戏体会,这样的情绪同时也感染了我,灵活自如的带着学生进入教学的主体环节。这样的“师生互动”是相互流动,互相传递的,如同有生命一般的是“活”的,老师像湿润的土壤,学生好似待发的种子,而“师生互动”犹如温和的空气,让种子充满了生命力,给土壤带来了生机。

二、“师生互动”中教师是追随者——“随”

在一堂课中主体部分要求教师必须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才能达到课堂实效。教师在重点部分的讲解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尤为重要,而对于这些听力和智力受损的学生显得更为关键。在我的课堂进入主体环节时,我从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成跟随者,在组织活动《红灯.绿灯》时,与学生一起破解新词“贪玩”时,学生举例:“李某某和孙某某昨天自习课在校园里打闹”,听到这里跟着他的表述立即提醒他:“他们什么时间回到教室的?”“放学时”大家抢着说,我问“那他俩的作业什么时候交的?”“还没交呢!”看着学生一脸责怪的表情问“所以像他俩这样一直只顾着玩,不做应该要做的事就叫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贪玩”,接着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完整表述“贪玩”的词义,再让他们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贪玩”一词的句子一起理解,知道过马路时不能只顾玩,再用课文中的句子说明应该怎样做,说出课文重点内容:“过马路时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上最安全。”再进行演示说明,整堂课学生联系生活、利用课文、借助老师点拨顺利轻松的理解掌握了课文内容,我跟着学生的思路扮演了一个“跟随者”及时的点拨学生,避免他们的思维“冷”下来。让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热”度,这是由融洽的“师生互动”来维持的。

三、“师生互动”中教师是启发者——“点”

对于聋生和智障学生来说,因身体的某一方面缺陷信息量的接受受限,导致思维缺乏灵活性,所以在特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我所说的“点”。在给聋生上律动课时,由于聋生对音乐听觉感知的缺失,对动作韵味的理解把握不准,表现欲望不强,因此教师要做好示范、启发和引导者,及时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演欲望。我在给学生排练教授反映聋校师生情结的舞蹈《特殊支教》前,与聋生进行了两节课的交流讨论,主题围绕“我们初次相见和相处”先说再表演,我先将自己的当时的感受与学生交流后进行表演,我表演了《特殊支教》中老师与学生初次上课情景的老师动作片段,把聋生超强灵敏的视觉感知触动了,他们踊跃的和我一起表演,之后继续启发:“我想知道,你们听到有新老师要来时你们的咋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表演给我看看。”学生便主动互相商量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用自创的舞蹈动作做以表达,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表演兴趣,随机将他们的动作进行规范和个别指导,并作为这个舞蹈的开始部分,保持学生的少有的表现热情。整个舞蹈的排练和教授我利用启发谈论,牵引指导,联系学生,从聋生的缺障处找填补口拉近他们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和师生间的心理间隔,解决聋生舞蹈表演与意境表达脱节的问题。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进,合力双赢。

四、“师生互动”中教师是发动者——“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的生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学习,快乐成长。”从事幼教又步入特教,我有了“万事不求人”的超强自主能力,但我发现这些聋生和智障生,他们有惊人的动手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中和日常生活中,我从他们的常规习惯、行为动作、语言表达、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一一对照找出每个学生的“潜能力”,平时不断地强化,直至学以致用。我在制作舞蹈《金喇叭》道具时,我用30个左右的学生跟我一起做13个泡沫仿真大鼓和13个仿真大喇叭,我和学生一起想办法看视频中的道具样式试着做,做出样品后,我将任务当做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完成,不到一周时间,学生便抱着自制的道具开始上台表演,一个个兴冲冲的,给原本很欢庆的舞蹈增添上一份少有的喜味,台下的“观众”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在舞台上个个兴高采烈,台下喝彩声不断台上精气神更足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学生在我的发动利用下施展了才能,充实了课余生活,互动实效从师生互动跨入生生互动,从课堂步入生活。“师生互动”模式的价值在于“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体现了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特校教育教学中的尝试运用,实现了我所追求的奇效,同时也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理清思路,努力让每一堂课都“鲜活”起来,让这些特殊的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生存常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作者:王婕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教育教学论文

一、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表现及特征

(一)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表现

1994年,清华大学朱令投毒案,高校刑事案件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之后不断有数起大学生刑事案件发生。2004年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让大学生刑事案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9年11月,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力维因琐事用尖刀扎死同寝同学赵研。后郭力维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于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药家鑫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3年3月31日,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将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并注入饮水机槽,同寝室的黄洋在饮用后引发身体不适而死亡。后林森浩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的特征

这几起颇受关注的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的特征是:

1.犯罪主体方面:

呈现高学历层次。犯罪人员的层次除了普通本专科学生,重点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犯罪行为也日益突出。

2.犯罪动机方面:

以人际关系不和导致的报复性犯罪见多。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力维案、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无一不是因为日常人际关系的触礁、思维方式上的偏激而引发的报复杀人行为。报复性杀人这一动机似乎成了这几起大学生犯罪案件的致命因素。

3.犯罪心理方面:

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差,易选择冲突和对抗的消极应对方式去解决问题;缺乏对自身及他人的正确认知和评价;极度自我和个人主义,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防御技巧,在情绪失衡之时,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调节和渲泄;法律意识的缺失和法律知识的匮乏,让他们不顾后果地轻易剥夺他人生命和健康的权利,走上犯罪的不归之路。

二、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

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背后,隐藏着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层原因。

(一)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缺失

1.性格和心理缺陷。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习惯于沉迷个人心理世界,心理承受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嫉妒、自负、失落、压抑、自卑等负性情绪影响下容易采取极端措施。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和心理原因,在面对人际冲突时,不能够相互包容和妥协,不懂得与他人交流和寻求帮助,而轻易选择成本最高的对抗方式。

2.道德素养缺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在社会道德缺失现象、消极腐败行为的影响之下,容易出现是非、道德、情感等问题的认知矛盾和评价标准的模糊,从而造成道德素养的薄弱和缺乏。

3.责任感淡薄。

作为独生子女居多的群体,当代大学生从小就备受关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只注重自身利益,不懂得换位思考,缺乏使命感、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一旦发生事情选择逃避责任。

4.价值观偏颇。

西方的价值观念、多元的文化及开放的生活方式,与国内市场经济发展下多元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共同影响,让处于成长期的部分大学生消极低迷,丧失理想信念,学习动力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颇或模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5.法律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非体系化的普法教育实效性不高。2006年高校“思政课”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程,改革后的教材,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只占到整部教材的1/4,且涉及法理性的内容居多,抽象、不易理解,实体法的内容较少,课堂教学中直接用于法律教学的课时可能不足8个学时。再加上“思政课”教师非法律专业出身,理论功底有限,法律知识的讲授容易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一般,大学生对法律的权威和作用无法产生深刻认识,更谈不上法律信仰以及对法律的敬畏,故法律意识薄弱和法律知识的缺乏成为常态。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力

1.传统教育的盲点。

国内应试教育体制下,过分注重成绩至上的衡量标准,考一个好的学校、培养一名大学生成了教育的主要目标。多年的考试技能训练把学生规范成了考试的“机器”,教育忽视了学生诚信、荣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德育培养,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等情商和逆商的综合培养。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力。

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沉闷,脱离学生思想实际,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学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刻板单一,缺乏创新,使高校“思政课”成为逃课率最高、学生热情度最低的课程,也使大学生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强烈的排斥心理。

3.高校教育管理的缺陷。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保证生源收入或出于保护学校声誉等因素的考虑,学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过度“包容”,令部分学生漠视校规校纪,甚至违纪与违法的基本界线不清。目前来看,国内大多数高校仍然停留于传统僵化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上,注重学生成绩、考级、拿证、技能的培育和日常管理,忽略了学生的真正想法和需求。

4.家庭教育的不济。

国内传统“家长式”的教育模式下,多数家长忽视了跟子女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对子女个人修养方面和情商及逆商的教育和培养,忽视了家长自身行为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普遍的家庭溺爱让子女从小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进入大学后,面对复杂的集体生活,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一旦找不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情绪容易走偏甚至失去理智。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性格缺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为大学生犯罪埋下危险的种子。

5.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当下,“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现实主义”的社会风气,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偏颇或模糊,对人对事物的看法越来越功利化和现实化。在这种缺乏积极乐观、公益、公信的社会氛围之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教育几乎是苍白无力的。

三、降低和减少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的对策

(一)创新德育理念和方式

1.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方法,强化启发式教学理念方式。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正确区分社会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校正他们的偏激观点和不良情绪,防止他们由于认识的偏差而误入歧途。强调“思政课”教师直面大学生困惑的社会现实、敏感问题,全面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和真实的思想动态,通过问卷调查、主题讨论、网帖交流等,找准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以课堂为主阵地,用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启发力的针对性教育和问题解答,创造平等、自由、亲和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发讨论和辩论,启发大学生们主动思考、自愿体验并激发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树立牢固的道德信仰,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2.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运用案例和榜样的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量选择具有典型性、示范性,或是争议性、探讨性、创新性较大的案例,启发他们能够结合社会的实际和切身的生活体验、社会阅历,对案例进行理性分析,在深度参与中不断学会辨别、理解、把握事物的实质,让学生能自觉主动运用所学过的理论进行反思、判断,作出选择,并最终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3.在“思政课”实践课教学中

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点,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发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认识理论和实际的差距,通过验证理论、运用理论、认同理论,逐步达到内化理论的目的。高校应不遗余力地重视“思政课”实践课,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及周边地区,选择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能引发大学生深刻体验和能量共鸣的地方。如:博物馆、纪念馆、福利院、养老院、监狱、贫困山区的学校等,建立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不让实践课流于形式,为学生实现知行的最大化统一提供必要条件。“思政课”教师应要求学生以社会调查报告、参观访问心得、主题讨论演讲等形式来实现总结和内化。

(二)加强法制教育力度,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

1.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的实际作用,把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深入课堂。

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部分的课时,并将这一部分知识体系作一定扩充和细化,减少抽象、难以理解的法理知识,增加实体法的具体内容,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大量结合案例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感受法律的威慑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2.高校应高度重视法制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为重。

利用一切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法制宣传、讲座、模拟法庭审判、微博、大学城空间等方式进行不间断的法制教育宣传,并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如出席庭审、参观监狱或劳教所、邀请司法部门来校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建立校外法制教育基地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们在知法、懂法的同时,自觉守法,不断提升法律观念和意识。

3.建立高校法制培训长效机制并扩充辅导人力。

除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进行法律知识的常规培训外,高校应多提供外出参观或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法律素养,优化他们的法制教育能力,发挥预防大学生犯罪的一线作用。

(三)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健康心理的培育

1.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高危人群实现心理危机干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各大高校基本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在专业人员的配备上比例很小,让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流于形式,力度和影响力较小,没有发挥广泛作用。这就需要高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培养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意识。作为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应注意学生信息搜集,关心性格内向或存在其它特殊情况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间的人际纠纷和冲突,及时沟通输导和调解。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

2.建立高校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减少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潜在的职业倦怠困扰,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专业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以及心理疏导和沟通的技巧,以健康饱满的情绪和工作热情投入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中,顺利应对大学生的负性事件,注重大学生情商和逆商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处理和减少心理隐患、培养健康心理。

3“.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成为学生心灵的倾听者和引导者。

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创造平等、自由、轻松、亲和的气氛和心理环境,通过课堂内外结合,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接触、积极交往。可在课堂内提出人际交往中的敏感和困惑问题,假设情境,分享健康、正确的自我调整方法和心理防御措施,讨论解决个案的最优方法,并及时反思自己成长的历程和缺失,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克服心理缺陷和性格弱点,提升人际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鼓励大学生心理咨询习惯和行为,引导课堂外学生间的充分交流、分享,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积极、进取、善良、诚信、宽容、感恩,拥有好心态、好心情、好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国家所需要的高端人才。

作者:陈媛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方面论文:案例库建设下教育教学论文

1.案例教学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92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和商学院开始实行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随后几十年里,包括法学、商学和医学在内的专业教育领域都纷纷借鉴案例教学法。关于什么是案例教学法,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专业领域的不同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定义案例教学法。例如: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是一种以上诉法院判决为学习材料,用苏格拉底法的问答方式进行讨论或边界,学习者自己归纳观点的教学方法。(Langdell,1986)案例教学(casemethodteaching,又称案例法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大量使用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来提升学生的实际管理水平和能力,它是不同于传统管理教育的新型管理教学方式。在师资教育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真实教学情境的事件为教学材料,鼓励学习者表达意见并听取不同观点,对案件交织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最终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S.Wright,1996);是一种以教育事务工作情境为素材,分析或探究变通方案的教学方法(汪履维,1995;陈丽华,1997)。是藉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学习方法(张民杰,2006)。等等。尽管在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领域内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不一,但总体上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点:

1.1以真实案例作为学习材料。

案例教学法所用的材料一般都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由专门的案例编写人员进行加工、整合,以求尽可能地还原真实情境。

1.2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师生间的互动。

与传统课堂讲授不同,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关系。目标是让学习者独立思考,共同探讨最佳解决方案。

1.3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不提供标准答案(有些提供最佳解决方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多角度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案例教学法的这三个特点和我们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国际汉语师资力量的目标是十分吻合的。由于工作环境特殊,教学对象多元,学习者需求不一等复杂因素,国际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汉语教学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还要有对异国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的包容力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又加之国际汉语教学中存在诸多没有明确解决途径,可多视角看待的问题,更要求国际汉语教师灵活变通,在教学困境中迅速作出反应。而这些都是传统讲授型课堂难以做到的。很多教学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都有不同的对应模式,需要多操作、多反省,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对于青年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资深教师常常能引刃而解。目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是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中坚力量,志愿者们在国外的教学时间往往一年不到。若志愿者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熟悉教学环境、摸清教学思路,教学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在国内,这些职前教师就能通过案例教学法获得间接性经验,能够了解对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应该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了解面对某一个具体的情境,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或者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恰当的,那么他们走出国门后的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我们并不否认理论的作用,但传授的知识和实际的教学工作之间存在差距是不容置疑的。师资教育的关键除了学习理论,还在于感性知识,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就职前的教师创造机会探索、发展和完善他们的感性知识(Kessels&Korthagen,1996)。案例教学法能弥补学生在掌握惰性知识时被遏制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案例作为现实的再现,比课本更为生动,更能激起学生较大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案例库现状

在案例库的建设上,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学科起步较早,如教育部“九五”规划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其成果包括《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等丛书;建立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库、研究案例库、纯素材库并建立了案例网络查询系统,目前我国三大管理教育案例库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在法学专业领域,走在前头的有北大法宝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库以及中国法院网的中国审判案例库。这些案例库尽管还有许多不足,但已经可以作为其他专业领域案例库建设的榜样。然而在师资教育领域,几乎没有完整收录、开发案例的案例库实体网站。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更是刚刚起步。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交指委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对案例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案例教学法逐渐受到重视。以国际汉语教师5P培训为例,其采用的培训材料就是与教学主题配合的案例,分为内容点拨(preview)、教师精讲(presentation)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模拟练习(practice)和成果展示(performance)五个环节。5P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决策。除此之外,各高校也经常采取现场研究、现场训练来组织教学,或者举办讲座、座谈,邀请海内外专家介绍海外教学经验。学生论文也多有典型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实验报告和教学设计的内容。很可惜的是,由于缺乏一个内容完备、更新及时的高质量案例库以及专业的案例库建设团队,无论是高校老师,还是培训机构,都只能各自为营,在教学时自行搜集、撰写案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案例教学法本就要求老师花大量的精力备课,案例的准备和问题的设置,以及课堂的控制都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还要自己搜集或撰写案例,必然增加老师的教学压力,可能导致老师教学热情的降低,甚至选择放弃案例教学法。即使有些老师恪守职责撰写案例,或者经验丰富的老师已积攒大把案例,也没办法保证案例的及时更新。而且可以料想,案例的质量也一定是良莠不齐。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集合各方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几所高校牵头,一起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案例库,给案例教学法提供一个坚实的支持系统,我们的国际汉语师资培养必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3.结语

全球化的“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使得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缺口不断扩大。只有通过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案例库,才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

作者:李雅洁 张军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