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1 03:0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家校合作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心理素质教育应发挥论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要发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必须充分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开辟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摘要]家校舍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现实中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往总是打上各种社会的烙印。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推动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动力之源有三个,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这些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规定和调整着学校与家长的交往方式和程度甚至规则。对这些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家校之间的深层关系,寻求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校合作;社会资本;组织社会学
学校和家庭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组织,它们之间为什么要交往和互动呢?道理人所共知,当然是因为学生。学生作为中介连接着家庭和学校。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有一个教育本身的目的,即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与家庭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遵循着各种社会规则。因此,我们还需跳出教育看教育,否则很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这些社会规则是什么?它们规定着家校之间怎样的交往?组织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
一、资源依赖机制
组织与其他群体或者组织不断进行着相互交流和交易。相互交流包括货币资源或者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或者社会适应性的交流。作为一个组织的学校也不例外,它需要与政府、社区、家庭进行资源交换。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交换,即学费、教育税;一类是非正式交换,即择校费、家长请客与送礼。
(一)资源联结的脆弱
从很多学校的收费公示栏我们可以发现,上学交学费的历史终结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成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向家庭索取的货币资源不再是学费了,而是变成了借读费、资料费、补课费等。国家推行“一费制”,学校从家庭中能够索取的资源受到了规范和限制。这两个转变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福音,长久以来“人民教育人民办”,改成了人民教育政府办,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然而这种转变对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杰弗里·菲佛(JeffreyPfeiffer)曾指出,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群体的需求与其他群体的需求相互冲突的产物。在决定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性时,有三个因素比较关键。第一,资源的重要性,也就是组织运转和生存对其依赖的程度。第二,利益群体对这一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控制力。第三,替代资源存在的情况,或者利益群体对资源控制的范围,这也是决定组织依赖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的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这种资源依赖是否会对学校和家庭的交往产生实质性影响?学校对家庭资源依赖的减弱是否会导致家长话语权的减弱?
对比一下中美学校的教育拨款体制以及相应的家长权利或许更有助于说明问题。美国的公立教育虽然是免费的,但资金都来自政府的税收,凡是有房产的人都必须付学区教育税,各个学区学校的经费来自本学区的学区教育税。正是这种拨款体制赋予了美国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因为他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区教育税是美国家长权利的标签。所以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首先,家长是学校管理者的伙伴,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创造机会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每个学校都必须建立家长教师联合会,协调家长与教师、学校的沟通。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进步、学习情况有很多发言权,家长可以进教室听课,因种种原因对任课教师不满均可提出换班;再次,家长有权查看学生所有档案记录,包括出勤纪律、考试分数、处分记录、心理咨询记录等,并有权查阅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材、课本、作业、考卷等。
总之,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被动无力的,他们有许多权利使自己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来。为什么美国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呢?在资源依赖理论看来,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当学区内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区教育税的时候,当学区的居民也就是孩子的家长是学校的衣食父母的时候,政府和学校当然要赋予家长权利。
反观我们的学校资金,主要是由财政直接划拨。学校是依靠国家而存在,似乎与家长无关,也与学区无关。这种财政拨款方式掩盖了家长作为学校拨款人的事实,也削弱了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政府、学校甚至家庭自身都没有也不会意识到家庭是学校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有理由担忧资源联结的脆弱所带来的作为外部环境的家庭对学校组织的外部控制的削弱。实际上,现实中学校和家庭的弱关系与学校和政府的强关系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与政府的关系被称为婆媳关系,人们批评学校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
(二)家校关系的商品化
与正式交换的日益趋弱相比,家校之间的非正式交换却更趋活跃。这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择校费、家长资源库、家长的请客送礼。
人们对中小学阶段的“择校”问题反映强烈,它已成为困扰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问题,而择校费的收取却已成为学校收入的重要来源。从学校的财政结构可以看出,国家对学校的拨款只是保证学校的基本运转,给教师拨付的是基本工资,实际上学校教师的福利部分和学校发展的一部分经费需要学校自筹。因此择校费的收取成了弥补学校福利和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手段。择校费给家校关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学校教育的商品化。有钱的孩子可以进入有着良好师资、好的学习氛围和高升学率的重点学校,而穷人的孩子却被排挤在外。择校费这种方式正在影响着学校与谁打交道。通过收取择校费,学校筛掉了穷家长,留下了富家庭来打交道。
如果说择校费筛选了谁来与学校打交道,家长资源库则决定了学校邀请谁来参与学校管理。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建立了家长资源库。学校对家长的职业、工作单位作过记录,那些对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供帮助的家长将被列入家长资源库。对于那些为学校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的家长,学校会邀请他们加入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会,使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家长对学校影响力的大小与家长对学校所作的贡献似乎成正比。
家长送礼请客在中小学很普遍。《中国青年报》在2007年11月19日作了专门报道,标题为“家长送不送礼,真的不一样吗”。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很多老师对家长送礼持反对态度,但当面拒绝的却不多,送礼收礼、接受家长请吃的现象在中小学很普遍。送不送礼,真能起到家长想象中的巨大作用吗?不少老师坦言,送礼后的“关照”其实是很有限的,最多也就是孩子调调座位,多找谈话,多发言。但在一位姓王的家长眼里,送不送礼还真不一样:“我给老师送了两只鸡后,老师对我们家孩子的考试、发言、作业情况非常地关心。”家长送礼后,老师会对孩子特别关照指点,严格管理。让孩子专心学业,赢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列入“重,点培养”的范围。
二、认可与合法性机制
学校中存在着很多矛盾的现象。譬如人们常说:校长应当是教育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负有责任,引领着学校教学的发展。然而现实中正如人们所看到的,校长的活动大多与学校内部的运作没有关系,而是出外访问,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接待来访的各种团体。又譬如,许多学校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制订完后常常只是挂在墙上或尘封在电脑里。同样在家校互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学校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上的“不作为”,另一方面是今天的学校在处理与家长乃至社区的关系上出现了大量的“作为”。譬如,对外开放学校场地和设施、建立市民学校、招募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活动等活动已经在许多学校广泛开展。为什么学校花费很大的资源去做一些与它的效率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呢?转贴于中国中国论文联盟-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学校的回答:“从最初的5247小队到见习居委会主任,从英语小教员到青年志愿者,从社区公益劳动到知心家园,从社区居委会到更广泛的社区资源,学校与社区风雨兼程不断走向深入。在互动中我们实现了双赢,在各种媒体与宣传中,学校、汽南社区出现的频率、社会认可度都有所提升。互动中,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渠道和资源得以拓展。学校展示了自身形象,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与赞誉。几年来,我校始终保持良好的招生势头,年均8到10个平行班的规模,中考成绩稳定并保持在同类校前列,所输送的学生素质良好,得到高一级学校的充分好评。”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回答印证了制度学派的解释即认可与合法性。合法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譬如,我们可以看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会发现它们的内部结构很相似,都采取科层制的等级结构和功能性的组织形式。几乎所有学校,不论小学、中学在管理方面都是在横向上分为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纵向上分为校长、副校长、处室、年级等,这:已成为共识。没有班主任、没有校长的学校,恐怕没有一个家长敢将孩子送去就读。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学校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为了赢得社会的认可,获取存在的合法性。尽管这些活动耗费财力精力且与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无关,其目的不是提高效率,而是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从而为经营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那么,为什么学校花很大的力气制订了一个制度,但是制订完以后就放到一边了?一位校长的回答很精辟,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市里评比文明单位,要这些东西,我们花了几天赶出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合法性机制不仅约束组织的行为,而且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往。
可以预见,合法性机制将是继续推动学校对家庭和社区开放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与调整着双方的交往方式和程度甚至规则。学校的制度化过程即学校或教师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和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
三、关系网络机制
关系网络是由社会成员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社会关系网络重视人际关系,而不重视个人特征;重视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网络以及人们身处在什么网络(占有多少资源)之中,而不重视类别;重视个人能够通过这种关系网络摄取多少资源,而不是人们实际占有多少资源;重视人们在网络中的位置或者网络所能使用的资源,而不重视人们的阶级地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关系”有关。这不仅体现在商业领域,也体现在学校中。学校属于正式的制度结合体,遵循许多正式的运行规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学校总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环境里,其成员都来自社会,因此不能不正视“关系网络”对学校及其成员的影响。有学校经验的人都知道,诸如家长会、家访等正式交往,不过是学校与家庭交往中的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底部则是大量的学校、家长、教师之间错综复杂的非正式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的,甚至是网络化的。学校则是这些关系网络的汇合点。这些关系及其强弱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和学校运作的参与。那么这些关系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或许访谈中家长的话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吴女士(学生奶奶):“选择原因是觉得这个学校教学质量好,管理规范,我们亲戚的小孩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他们有推荐。”彭女士(一年级家长):“在女儿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学校。我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问同事、朋友等。”访谈显示出家长选择学校所依据的大量信息显然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获取的。如同格兰诺维(S.M.Granovetter)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揭示的弱关系在求职中提供各种信息一样,家长在选择学,会去打听大量各个学校的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博特提出了关系网络的重要功能:有网络的人到的信息和设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差别是很大的;传递信息的时间性、内容的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网络还具有推荐的作用,网络中的关系伙伴可以帮你说话。那些由于职业和单位的差异而处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的人,所获取的学校信息的能力也会有差距。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信息的差异限制了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能力。但是关系对家长与学校的交往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信息的差异,更多的是经由人情、关系、面子来实现的。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访谈:家长彭女士:“现在学校限制户口,但我借助自己的优势,只要孩子选择了,我就一定会用自己的关系让她进来。”家长李女士:“我闺女都在这学校毕业,当时为了上这个学校也是通过XX区教委上的这个学校。这学校是挺好的学校。”研究人员:“你们学校择校费是多少?”江老师:“自费班15000元五年,择校生1000元一年,要是有关系单位来还不收钱。因为学校社会关系很多,收费也不多,我们主要依托自费班。”研究人员:“你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哪些?”江老师:“哪儿都有,主要是关系单位的领导,还有老师亲戚等。”研究人员:“关系单位主要是哪些?”江老师:“政府、办事处、派出所、武警等。”
家长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影响着孩子学校的选择,甚至学校内的分班、相关教师的关照以及各种机会的获取等。正如边燕杰在《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中所证明的在华人社会起作用的不是弱关系,而是强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基于出生而获得的先赋角色以及由此构成的先赋性关系。还有一种基于求学、当兵、就业而获得的获致角色及由此结成的获致性关系。前者如教师亲戚的孩子都可以进,直系亲属可不用钱,旁系亲属要花钱;后者如共建单位等。这些关系网络左右着学校和家庭交往的模式。与欧美不同,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正式交往似乎先天发育不足,而家长与学校、教师间的非正式沟通却大量存在,发展和构建亲密的非正式关系似乎成了我国家长的偏好。
家庭和学校大量非正式交往的存在其实是整个大的社会背景在学校中的反映与折射,是社会规则在学校中的延伸。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社会所遵循的是团体格局的逻辑,而中国社会是一个有着差序格局的关系社会。人情、关系和面子是衍生自传统文化的一套社会机制。城市化和工业化虽然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形态,但人情和面子的社会机制却并未因此而消失,它不仅具有规范的作用,能约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经常被人们用作为一种工具,来争取个人想要获取的某种社会资源。
一个社会中资源愈缺乏,愈是为少数人所控制,个人愈可能用“拉关系,走后门”的方法来打通关节。反过来说,假如资源的供应很充裕,个人可以在自由市场上以理性的态度来比较、采购,则他根本不必诉诸于人情。同样,我们可以用此来理解在教育领域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依然是比较稀缺的资源。而另一方面政府机关掌握着许多的权力和资源,在分配这些资源时,却未建立客观公正的程序和标准,因此各利益主体利用有缺陷的制度来谋求自身利益。
在某种意义上,学校的招生选择无法排除利益纠结的干扰因素,那差不多就等于说权力者的个人关系在择校中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也许很难弄清楚,在学校选择招生上,个人关系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以及有多少人是通过“私交”而获得资格的。但有一点却是明白无误的:有缺陷的学校选择制度以及软弱的监督机制给公权私用和权力私相授受行为留下了足够大的恣意空间。那些拥有关系或社会资本的家长就以这种方式完成了其社会资本向学校文化资本的转化。
在我早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曾经存在这样的想法:家长既然把孩子交给了我,我一定要做一名认真负责、让家长信任放心的班主任,我有责任将学生教育好。因此,平时遇到问题,我很少找学生的家长,总是自己想办法将问题处理好。但事实告诉我,这种不充分发动家长,什么事情都自己扛的做法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反思,我终于明白,要达到对学生教育好的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做好家校合作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要做好家校合作,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让家长有信任感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与家长的谈话中,一定要能反映或体现我们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把的孩子交给我们教育能令家长感觉放心、安心。
让家长非常信任我们!
在学校和家庭中,应该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明确的反对“重智轻德”。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成人成才,而家庭教育只针对自己的一个孩子,只期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更多的是看重结果也没有教育效果的考核指标,没有系统化的时间和计划安排,易于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地培养,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个别性与学校教育的普遍性的区别。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需要合作,相互取长补短。
二、树立平等、公正的形象
班主任应一碗水端平,亲切热情、礼貌待人,讲究谈话的内容、方法和语气。与家长合作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老师要有诚心和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然后委婉地道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必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该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尊严,去影响孩子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或家长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教师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告诉家长,让家长感到荣幸,教师也要帮助孩子在心中树立起父母的伟大和无私,教师是家长和孩子联系的纽带、是家长的朋友、是学生的知心人。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少了哪一方的配合,教育的效果都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
犯错误的是学生,而不是家长。
双方都要注意消除各种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才能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和融洽,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才能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理解学校,进而支持学校、帮助学校,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得力助手。
摘要: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有效利用实现家校合作,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主要分析了家校合作策略。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家校合作;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学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形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时,教师就需要重点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次数,有助于教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1.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缺乏。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时,大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参与意识却严重缺乏,认为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更有甚者很多家长将自己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中来是学校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家长这些参与意识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关注点在于分数和成绩,长期追求升学率,这种思想觉悟严重阻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频繁出现,给家庭和学校带来极大的困扰。
1.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
在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时,常会出现一些误区,使得整个合作过程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在开展活动时,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过于简单化,活动取得的效果甚微。又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校是活动的主要参与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与家长的交流特别少,没有更好的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些误区的存在严重会造成学生心理扭曲,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1.3心理健康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匮乏,或者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准确的察觉出学生的心理异常。随着专业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心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心理问题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讲授心理知识,更没有通过开展活动去带领学生体验知识,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部分教师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自信,担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受到影响。可想而知,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极其缺乏,需要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加大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投入,为家校合作奠定人才基础,促进家校合作活动的有序开展。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2.1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家长总是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不管不问了,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应尽的义务,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此外还有很多家长过度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问题和思想教育问题,使得学生在家庭的教育环境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时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告诉家长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对许多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时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做家访工作,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并与家长多沟通交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
2.2构建组织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经实践表明,学校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真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完全不了解,甚至不关心,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使得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依旧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留下心理阴影,因此,为了巩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促进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沟通起来,从而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这个机构需要定期给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心理素质。
2.3加强专业指导。
首先,学校需要做的是及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告诉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务必意识到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生的偏差,家长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采取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得学生遇到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惧怕家长。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严重者会将抹杀孩子的天性,将孩子变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当务之急,学校要给家长灌输好正确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采取正确的理性的教育措施。同时,给家长在灌输教育理论时,需要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正确指导,真正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特别是遇到孩子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总之,要想更好的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就需要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真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全人才。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告之家长,让家长在私下里与学生融洽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进而真正发挥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作者:林健华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双语实验小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一大批常年见不到父母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儿童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没有父母监护的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经济发展赋予农村基础教育的新任务。
1.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接近两千万,很多农村地区超过一半的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则由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聚少离多是留守儿童与父母明显关系。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儿童对父母亲情的渴望,无法接受父母思想的熏陶,容易产生价值观上的偏差和心理疾病。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少,不能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未来的发展影响巨大,是现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1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监护无力
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祖辈的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帮助,老年人的意识形态与现代儿童需要的现代思想不相符,对留守儿童的观念和行为养成起不到良好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留守儿童聚集的农村地区,普遍经济条件较差,地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与现代先进的教学条件相差较远,受到经济因素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引导效果不明显,不能全面的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规范有较大的困难,从学校和家庭方面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的实施难度很大,往往力不从心,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很多不良行为,像厌学、逃学等现象。父母的监护不力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的元素
每个儿童都需要父母的抚慰,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据相关统计,留守儿童父母年均回家不足三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导致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极大的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受到同学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扭曲,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在社会青少年犯罪案件分析中,留守儿童的犯罪率相对较高也证明了这个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外加上自身的防护能力有限,容易受到意外伤害,不法分子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重很大,这也是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的体现。留守儿童在受到不法侵害时,父母不能及时进行帮助和心理辅导,容易导致出现极端事件的发生,酿成惨剧。
1.3留守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与父母的长期分居,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受到父母的呵护,父母在外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心理进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性格孤僻,不愿与别人分享他的内心世界,常常伴有抑郁和被遗弃的感觉,严重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行为方式,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长期远离父母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伴随着孤独感,在与人交际中显得比较弱势,超过30%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卫生问题。没有父母的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的性格柔弱内向,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找不到支撑点和自信点。隔代监护的弊端明显,祖父一代监护人对儿童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局限性,当留守儿童遇上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使儿童产生无助感。由于性格的规避性同样也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求助,内心的压抑会产生自闭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年龄段大多在5-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攀比心较强,父母在身边,能增强自豪感;失去了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严重下降,甚至出现失去学习动力的现象。
2.家校合作,共育双赢
家校合作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关键性作用,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影响了家庭教育的环境和实施效果,家庭教育问题是现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障碍。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充分的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在未来的成长中不容易改变,儿童阶段是教育的敏感时期,每个儿童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对人生的道路有巨大的影响,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共同引导和开发。
2.1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
习惯养成教育包括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三个层次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心理指导、行为规范指导和生活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养成教育的三个方面要相互融合。家校合作要求家长和学校要保持沟通,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学校在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要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协调沟通子女教育问题,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为人处世、学习习惯、思考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家校合作在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为人处世,培养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2.2建立家校合作关系的积极作用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家庭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最早的场所,家庭教育的环境氛围和家庭教育的思路方针能否适应儿童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学校的学习,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更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同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重视程度都不相同,学校首先要让家长明确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认识到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家庭教育要充分的配合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教育成果主要措施
学校合作的重要渠道是与留守儿童的家庭保持信息的沟通,家访是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要强化学校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与信息共享,让留守儿童家长进一步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留守儿童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通过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在与学校沟通的中,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普及老一辈监护人的监督教育意识,引导监护人参与教育,使家校合作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家长要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充分的融合,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做好留守儿童的监护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家校合作,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者:朱从涛 高建利 单位:灌南县百禄中学 灌南县长江路小学
摘要: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有效利用实现家校合作,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主要分析了家校合作策略。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家校合作;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学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形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时,教师就需要重点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次数,有助于教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1.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缺乏。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时,大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参与意识却严重缺乏,认为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更有甚者很多家长将自己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中来是学校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家长这些参与意识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关注点在于分数和成绩,长期追求升学率,这种思想觉悟严重阻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频繁出现,给家庭和学校带来极大的困扰。
1.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
在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时,常会出现一些误区,使得整个合作过程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在开展活动时,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过于简单化,活动取得的效果甚微。又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校是活动的主要参与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与家长的交流特别少,没有更好的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些误区的存在严重会造成学生心理扭曲,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1.3心理健康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匮乏,或者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准确的察觉出学生的心理异常。随着专业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心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心理问题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讲授心理知识,更没有通过开展活动去带领学生体验知识,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部分教师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自信,担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受到影响。可想而知,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极其缺乏,需要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加大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投入,为家校合作奠定人才基础,促进家校合作活动的有序开展。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2.1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家长总是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不管不问了,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应尽的义务,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此外还有很多家长过度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问题和思想教育问题,使得学生在家庭的教育环境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时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告诉家长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对许多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时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做家访工作,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并与家长多沟通交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
2.2构建组织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经实践表明,学校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真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完全不了解,甚至不关心,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使得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依旧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留下心理阴影,因此,为了巩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促进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沟通起来,从而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这个机构需要定期给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心理素质。
2.3加强专业指导。
首先,学校需要做的是及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告诉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务必意识到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生的偏差,家长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采取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得学生遇到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惧怕家长。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严重者会将抹杀孩子的天性,将孩子变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当务之急,学校要给家长灌输好正确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采取正确的理性的教育措施。同时,给家长在灌输教育理论时,需要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正确指导,真正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特别是遇到孩子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总之,要想更好的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就需要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真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全人才。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告之家长,让家长在私下里与学生融洽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进而真正发挥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作者:林健华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双语实验小学
本文作者:兰奎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美国经济学和社会学家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书提出,集体利益包括相容性(inclusive)和排他性(exclusive)两种:相容性利益是指利益主体在追求这种利益时是相互包容的,即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干年后,他在《国家的兴衰》(1982)一书中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共容利益”(encompassinginterests)的基本概念。拥有共容利益主体,其自身利益与社会的繁荣密切相关,因而有强烈的激励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理性地追其自身利益的个人或某个拥有相当凝聚力和纪律的组织,如果能够获得稳定社会总产出中相当大的部分,同时会因该社会产出的减少而遭受损失,则他们在此社会中便拥有了共荣利益。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是规避风险,彰显共荣利益的平台。广义的合作可以用来指称人类群体活动的三种形态,即“互助”、“协作”和“合作”。狭义的合作则是合作的高级形态,它包含着工具理性的内容而又实现了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可以看作是人类较为高级的实践理性的现实表现[5]。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中,政府、社会、家庭、高校通过互动合作,从共荣利益角度去整合资源,而不是单一的追求自身利益,在利益的诉求上更多倾向于合作共荣,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从而更从容的应对风险社会所带来的冲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缺乏信任、互动与回应机制: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困境
家庭教育是人类最原始、基础的源头教育。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对安全的第一意识便是来自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随着现代性本身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导致的风险无限扩大化,风险社会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另一种力量开始崛起,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开始由物质财富分配向风险分配重组。而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中往往关注的是他们自身的狭隘利益,忽视了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一方面,由于地域、时间、文化层次、工作关系和自身的参与意识等影响和制约,家庭无法也不愿参与高校的管理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也不愿意家庭广泛的参与,因此家庭和高校之间的互动将无从产生。尤其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和路径上,高校多从维护学校的稳定出发,而忽视了学生本身,或者家庭的因素,那么形成的结果就是输入与输出信息的极不对称性,故而,公共教育的实施主体便失去了约束性和自觉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无法兼顾到对家庭因素的考量。人的自利性造成了“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6]因而由人组成的组织或利益集团在常态下更关注自身的利益。政府作为“政治人”,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但在现实中,政府往往又无法绕开自己的利益,无法避开“经济人”理性的支配,常会选择在更短的时间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日常中,政府的公安、司法、卫生、文化、工商、质检、宣传、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并没有与高校形成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据调查,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仍由校内某一职能部门承担,这就造成了公共安全教育师资、资源的紧缺,教育成效不明显,尤其是风险社会所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在风险面前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对,风险意识淡薄,这也是高校突发性事件频发的诱因之一。公共安全教育制度缺乏全员参与,缺乏互动平台,安全教育常常成为事后的补救,缺乏前瞻性。一定程度上说,是信任、互动、回应机制的缺乏和预警机制的不健全。
走向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公共安全教育是一项合作的事业,在风险面前,各利益主体是积极索取自己的狭隘利益,还是积极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信任、平等合作。很显然,应对风险的公共安全教育绝不是高校自身的义务,而是政府、社会、家庭共担的责任,那么只有各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平等合作,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合作新模式,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才能得到合理解决,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回报才会相匹配,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1培育风险文化,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高校在实施公共安全教育时,要放眼世界,洞察国际风云变幻时局,结合青年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提高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应对和化解能力,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为了保障这个机制的良性运转,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形成良好的诚信、授信和互动,在互动中促进利益的共荣。同时强化风险的共担,使每一个主体在风险面前,都出自整体的利益,而不是自身或某个集团的狭隘利益。
2疏通家长参与渠道,构建家校合作模式
在家校合作模式中,马忠虎对家校合作活动的分类及家长在不同活动中的角色提出构建“以家为本”和“以校为本”的合作模式,崔鸣国则提出以“家校互动”为合作模式。无论是“以家为本”、“以校为本”,还是“家校互动”,最首要是要疏通家长的参与渠道,参与渠道不畅通,合作就得不到落实。高校可通过网络为沟通载体,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为家校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实施中,可通过微博、网络电视、QQ群、飞信等多种方式沟通交流,讯息的快捷性和私密性使教育效果更为明显。除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之外,还可沿用传统的书信形式,满足不同的家庭需求。总之,高校和家庭只要通过采取多种途径产生互动和回应,那么建构起家校合作模式,就会促进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3增强利益共生共荣,构建府校合作模式
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热衷于开展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通过与高校建立的合作,一方面依托高校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高校的知识化带动地方政府的产业化,不断拓展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校和地方政府拥有两种不同资源,这两种资源具有相当的互补性,通过资源的整合,既可以帮助高校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境,又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地方政府通过与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领域开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有利于安全教育机制的建立、安全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形势,安全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效果更为显著[9]。密尔认为,一个好政府的首要问题不在于它管多少具体的事情,而应该把提倡公民的公共精神看成是其最重要的任务,而且在公共精神的教育与提升方面,公共权力机关应起着表率的作用[10]。故而,政府在与高校合作时,必须以利益的共荣为原则,通过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共同应对风险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公共安全教育和公共精神的培养推动合作模式的健康发展,更大范围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形成。
结语
在风险社会面前,政府、家庭、高校、社会各主体必须从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谐角度出发,建立于平等、信任基础上的合作,通过培育风险文化,构建风险共担机制;疏通家长参与渠道,构建家校合作模式;增强利益共生共荣,构建府校合作模式。从而推动多元主体在公共安全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在更大程度上彰显共荣利益,维护高校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条件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家里面大多都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的教育方式完全不能顺应现在时代的发展,再加上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低,管理能力不足等等弊端导致了不能达到学校和家庭有效合作的目标。本文就是针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家校合作中的不足进行研究还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突破路径
引言
“家校合作”就是指学生同家长之间进行的一种双方双向交流的学习教育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家长参与教育一般分为两种:家长参与学校、家长参与家庭。但是在我们国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家长参与教育的方式。我国留守儿童大肆存在,现在变成了我国学校教育最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农村,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的能力有限。随着我国农村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要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家校合作整合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守护,目前经济都在进步,许多农村人民都不愿意呆在农村,现在城市寻找一片自己的天空,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农民工到大城市打工,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被留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和自己的父母分开,导致自己和父母的亲情缺失,心理比较脆弱、人格方面容易出现问题。某教育专家在一次访谈中说到留守儿童上期处于这种留守的状态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内心脆弱,害怕受到打击,逃避问题;自卑自闭、自己放弃自己、对生活充满负能量;孤独无助;逆反心理严重;对父母不理解从而产生了埋怨。经过许多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的案例大多出现在农村,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所以目前重点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和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两个场所,学生家长和学生老师在学生教育中处于一个重要的角色承担起学生的教育责任,将家庭和学校合作起来是整合学校教育和儿童教育的有效方式。但是因为学生家长要外出打工,不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满足子女的需求,所以家庭教育的功能就不能被发挥出来。与此同时,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学校布局政策的调整,再加上农村寄宿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了留守儿童在校的时间逐渐变长,这就意味着学校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就会越来越重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相对于学校来讲建立家校合作体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也是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必要措施。
二、留守儿童在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不一致的观念及解决措施。在留守儿童家长和教师学校在教育的观念上存在不相同。家长普遍认为“养”孩子才是家庭最主要的任务,认为只要能供养孩子的吃穿住行就是最好的了,“教”的责任都归结于学校,认为自己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是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学校,一切教育责任都有是学校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家长对学校的管理不闻不问,很少向老师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就算在学校教育上出了问题,家长就会把责任推向学校和老师。家长对家校合作的内容不清晰,学生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家长不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精神情感方面,这样会导致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发展应该向着多方面的方向不能单单只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这样的意识差距忽略了孩子以后长远发展。解决措施:积极发挥学校的作用。首先要主动承担学生的教育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经常给家长讲一些道理,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还要从多方面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常保持与学校和老师交流的习惯。2.不健全的合作组织及解决措施。农村发展比较落后没有健全家校合作组织。目前许多城市的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能够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展开比较顺利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农村缺少甚至没有这样的合作组织,就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许多沟通问题。在农村成立家长委员会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大多家长都在外务工没有时间参加学校活动,并且学校没有太多的资金建立家长委员会。除此之外,大多家长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不能对学校教育的课程实时掌握了解,所以我们要在这一问题上找到解决的方法。解决措施:农村学校应该坚持以家庭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可以建立以村落为单位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可以选择一些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家长委员担任负责人,还要加强对家长委员会的家长定期培训他们的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做好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薛明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目前教育工作中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对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和学校合作的策略进行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学校;家长;心理健康
小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还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和学校的互动合作,共同展开心理教育活动,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提升彼此的关注程度,双方共同努力,不断的进行探索,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和校园内的其他教育具有差异性,需要同时重视教育互动、实施环境、教育氛围、教育对象。环境对于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具体划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大环境为整个的社会或是自然环境,小环境为组织、社区、家庭、校园等。针对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为产生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小学生心理疾病有效预防,家庭教学是对于校园教育内容的一种有效延伸,甚至影响到教育效果的成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分依赖校园内部的健康教育,家庭方便需要积极的加入,根据具体的理论指导合理设计,为校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双方面的监督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具体的合作方法
1.提高观念意识
目前部分的小学生家长认为,心理教育是学校的工作,最后的教育成果完全由学校决定;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关注学生的品德和情感需求。同时校方觉得学校负责专业教育,其余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关注。学校以及家长片面性的认识,造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完全忽视,双方都没有及时关注,造成儿童的情感缺少,产生严重后果。面对这种现状,家长和学校都需要重新认识,颠覆自身错误的观念,真正的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学校和家长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共同为促进心理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力量。学校方面借助家长会、家长手册、家访、校讯通等方式积极和学生家长联系,让双方逐步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观念的改变是后期合作的基础。
2.联动活动机制
家校合作关系到三个主体,学校、家长、学生,为了促进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应用,发挥应有的效果作用,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建立针对心理教育的联动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提高双方的联系,稳定双方的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学校需要定时的举行家长会谈,或是亲子互动活动,让学生的家长聚集到一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内容、时间、手段展开全面的讨论研究,教师和家长及时交流,让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具有了解,双方共同制定策略,提高配合效率。在家长的监督下,学生在家庭中保持好的态度,坚持正确的习惯,逐步提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很多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为校内成绩不理想,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学习的良好体验和感受,逐步将自身的兴趣转移到打架、游戏、网络空间中,长期发展产生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家长需要对于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具有大致的了解,针对性的对于学生进行适当疏导,家庭生活中不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平时避免应用过于激烈的言语,逐步降低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3.构建协调结构
学校需要建立专业的机构,为家校合作的良好运行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构建系统化科学的指导体系,实现家长委员会、关键负责人、行政领导各方面的良好协调,让各个方面教育者在有序的指导下,共同努力,为计划落实奠定基础。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职责需要明确,主要负责人需要针对管理方针,重视促进家长和学校的互动监督和扶持,保证合作教育落实中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各种的教育活动或是方案应用到实际中,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义化。专业结构内部的工作人员需要调查分析合作的具体状况,通过及时有效的回馈,为后期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指导意见,为长期的发展提供可能。家长和学校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整个教育实施环节中,需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意见,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自身、完善自我。家校合作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和困扰,通过引导让学生自愿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4.加强心理指导
家长教育观念初步转变后,后期的落实中时常出现偏差,最明显的状况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落后或是达不到预期目标条件下,家长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感觉到焦虑、恐惧、害怕,并且很多的家长和学生沟通中关注点是学习成绩,在日常中不自觉提升学生的紧张感。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彻底,家长自身需要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日常的沟通交流中采取理性的态度。学校需要定期的对于家长展开专业的培训或是指导,让家长深入认识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概况,帮助家长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讲解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方面的综合教学水平;学校方面把握学生共性的条件下,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真正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正确的选择,起到正面积极的效果。总而言之,小学教育工作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和学校通过合作,设计出符合实际应用的心理健康实施计划,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家长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对于实施的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应用中,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作者:贾佩佩 单位:瑞安市仙降第二小学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虽然大多数青少年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还有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某镇陆某因要上网索钱无果,竟对父母痛下毒手,致一死一伤。某中学一名还差一天就18岁的高三男生,乘女同学父母参加喜宴外出,哄骗同年级女生入门将她强奸后,朝女孩连捅11刀,杀人灭口后焚烧尸体并逃离现场……。因学业压力过大、同学矛盾、网络成瘾、与父母发生冲突等,中学生自杀甚至杀人的报道屡见报端。教育部心理课题组对12.6万名中学生所做的进一步调查也证实,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达12.3%。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面对这些现象,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应该在平时更加注重家校沟通,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引导?
一、开展家校合作心理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班级集体辅导、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方法。其主导途径主要来自于学校,但往往忽略了家庭中父母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作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认识到的虽多,真正能够言传身教,付诸行动的却少之又少。另外,由于家庭教育多被青少年所反感,如果子女真的不接受家长的教育,那么事实就会与家长的本意相违背,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家长如何发现子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又如何对子女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呢?家校合作式心理教育正是正确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它以学校为中心,着眼于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家长和家庭现状,通过家校沟通,进行多方面协同辅导;以家长学校为基地,利用家长学校课程,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改善家庭心理环境,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特别是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学校教育具有团队性、系统性、专业性,而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连续性、灵活性,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各有优势,并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不同的特点,决定了两者是需要也是可能明确各自的分工,并进行积极合作的。家校合作不仅可以针对个别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更可以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因为家庭教育可以一对一,而学校教育又更具有综合性,这样就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提高。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有:
(一)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心理氛围
作为一位学生家长,大家都希望自己迈入学校的时候,学校的氛围是热烈欢迎你参与而不是将你拒之千里之外的。只有营造了合作的气氛后,家校之间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才能进一步在心理上协同引导学生,让学生顺利成长。那么,如何营造合作的心理氛围呢?我觉得主要要做到两点:一是积极的态度。教师应主动邀请和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教师一般可以在新生入学或新学期开学时营造融洽的心理氛围,让家长有融入的欲望,为今后开展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要有实际的行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逐一诚心家访或邀请家长访校,也可在学校有重要活动或学生入团、成人仪式等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诚邀家长参加。凡能吸引家长参与的活动都要充分利用,以利于家长真正介入学生的心灵成长过程。
(二)畅通家校交流渠道
家校之间坦率而又真诚的交流是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的基础。学校和家长之间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交流,当然,最有效的交流应该是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它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以下几种家校交流方式供参考。1、家校合作指导手册。一般可在学生入学前寄送给家长,当然也可以在开学时的家长会议上发给家长。手册内容可考虑如:致家长的一封信、心理常识、学生成绩、学校重要活动、学生成长、学校情况、教师简介以及联系电话等。2、家校热线。学校可开通家校热线电话,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一个服务和交流的平台,从而有利于家校之间的及时沟通和引导。3、建立家长-学生-教师联席会议制。家长—教师会议是许多学校家校合作的主要手段。但是,我们这里强调的是以引导个别学生为主的家长、教师、学生联系会议,即教师通过与家长、学生的三向交流,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家庭情况、社会背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因为每个学生各有不同,每个家庭也各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如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素质也良莠不齐,因此每个家庭的亲子关系状况也可能不尽相同。这种联席会议制有利于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建立家长中心
要让家长真正走进学校,就有必要在校内建立一个家长中心,最好是有专门的房间和适当的布置,以方便家长休息、聚会、交流。班主任老师则可以在自己的班级后面设立一个家长角,便于和家长互动。建立家长中心和家长角主要是要体现学校和教师对家长参与学生引导的欢迎态度。家长发现学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他自然就更愿意前来参与。要让家长在学校感到处处有家的感觉,这样他才能融入学校,才能化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正动力。
(四)成立学校心灵驿站
学校还应成立一个比较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心灵驿站,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校的表现,通过电话、家访、网络、短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在充分听取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共同确定学生心理引导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并协同监督执行。同时,心灵驿站可以定期请专兼职心理老师撰写类似“青春期心理”、“交往艺术”、“学习潜能开发”、“家教故事”、“亲子沟通”等方面的文章,并刊登在学校的心理小报上,供老师和家长了解和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协同辅导。心灵驿站的作用主要是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心理引导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五)开展真正的家庭教育培训
家长学校主要是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教育知识和家庭生活知识的宣传,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成长的历程,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认识一般家庭在不同阶段容易发生的危机和预防措施,明确他们以及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等。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家长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不应只是讲座式的只给家长讲几堂课,而应切合家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开设系统化、系列化的家教课程,并采用体验式、活动式的上课方式,让家长真正参与学生成长问题的讨论;还可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讨论的素材,使家长可以做到在体悟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促使家长对子女提出合理的期望和发展目标,引导家长积极与子女进行交流与沟通,为创设一个美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出努力。在这里,家长学校是一个专门用来改变家教观念,优化家庭心理环境,改进家教方法的地方,是真正的家长成长的地方。
三、小结
家庭心理教育与学校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心理教育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家庭心理教育则以家庭为主,学校为辅。学校心理教育比较注重系统性和普适性,差异性相对欠缺。而家庭心理教育最关注的恰恰是个别性,它能通过家长帮助孩子强化在学校所接受的心理观念和认识,家庭还可以为学校心理教育提供实践的机会。而且当学生在学校遇到问题时,更需要家长参与并给予理解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改变如果没有家庭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两者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以学校心理教育指导家庭心理教育,家庭心理教育融合学校心理教育,这样就可实现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达到学校、家庭、学生三赢的效果。总之,心理教育的家校良好合作有利于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真诚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真正重视家校合作心理教育吧!
作者:尤迎九 单位:无锡市羊尖中学
【摘要】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小学教师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这两者代表的是家庭与学校,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家庭和学校进行合作会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目前小学英语的教育逐渐趋向于培养综合能力,单纯的说教式教育逐渐被淘汰,在这种新的要求之下,更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研究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将我国的情况与国外教育进行对比,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教学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小学英语教学工作。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英语;学习;作用
“合作”一词顾名思义就是需要至少两方的参与,参与者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或者任务,这种合作的方式要优于个体的努力,最终的效果令人欣喜。在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要依靠教师的教学之外,还需要家长进行辅助,这种家长与教师合作的方式也要优于教师的独立教学,学生的学习成果显著提高。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家校合作的确切定义,在这方面的实践也比较少,需要学校和家长进行共同家长探索,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成果。
一、家校合作的含义
家校合作属于一种双向的互动式的教育模式,需要家庭与学校的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其中,学校仍然占据主导的地位,家庭的教育则处于辅助的位置。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校合作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把孩子当做是教育的主体,帮助孩子提升综合能力。在实行家校合作的模式时,一方面学校的工作方式要进行一定的转变,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家长要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更好地做好辅导工作。
二、家校合作对小学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1.让小学英语教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英语人才需求量的扩大,英语课程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但是过去所认为的教师和家长的思想就是权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那么教师和家长就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相互合作配合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家校合作的方式就可以让小学英语教学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提升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目前,英语教学改革的日益推行,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英语的语言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们逐渐认识到要提高自身素质,而学校也发现了单一教学力量的薄弱,因此学校可以认真的吸纳家长们的良策,了解学校和教师的不足之处,对学校的长足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目前,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家长们对他们的期望都很高,但是许多家长在学校教育这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尤其是英语教育,家长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帮到孩子。与此相比之下,教师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他们能从职业的角度比较客观而公正的对待学生,了解学生,因此,教师与家长的合作能够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三、我国小学英语家校合作的现状
1.计划性不强,与家长缺乏良好的沟通。学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认为家长的帮助作用非常有限,与家长进行沟通甚至会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而且还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同时,教师的教育工作缺乏计划性,已经搞好的活动也没有留下记录,导致结果无从查询。
2.双方的交流互动少,只是单方面的形式性灌输。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家长的辅助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家长认为只要监督孩子学习就可以了,对孩子缺乏更加细致的关心,使得孩子的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学校在工作过程中,也缺少与家长的互动,使得两者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沟通,虽然各方都在努力教育孩子,但是,教育的效果却不好。
四、家校合作提高小学英语学习效率的措施
1.应用形式多样的家校联系方式。现如今,通信方式非常多样,家长与教师进行联系会更加的便利,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能够对孩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目前个别学校的家校联系机制还不够健全,家长和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一方面必须要进行调整,主要的方法是建立家校联系表,在上完一节英语课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是否认真听讲,是否遵守课堂纪律等,然后将这种评价结果反馈到家长手中,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2.开设选择性的亲子课程。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家长要积极的进行协助,家长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亲子课程,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
3.布置家长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让家长在这个环节中帮助孩子成长,提升英语的水平。综上所述,现如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孩子是家长的希望和未来,对孩子倾注更多的精力一定也不为过,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应当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表现,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辅导,家长也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英语知识能力、教育能力等,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让孩子的成绩得到提高。
作者:葛冬青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邵伯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支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年龄在1岁到16岁不等,有的是单亲留守,有的是双亲留守。从此他们的监护权发生了转移,有的爷爷奶奶监管、有的由外婆外公监管、有的由亲戚代管。随着监护权的转移,责任和义务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只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也就是只顾孩子吃饱穿暖,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没有得到保障和重视,致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我们作为教育机构,更应给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我们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通过采集信息,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类型分组,以便更好地管理,如单亲留守、双亲留守、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二、学校组建留守儿童帮扶小组
每一组有固定的老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产生自卑和孤独,缺少安全感,学校成立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经常和农村留守儿童谈心交流,虽然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们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使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一样,有的父母在身边,有的父母离得很远,都是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祖国的建设,城市的美化,离开了你们,你们要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感到高兴和光荣,但是你们的任务是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力争学习第一,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你们经济上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要对身边每一个人说或跟老师说,他们会帮助你们的。对家庭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产生无助感,缺少学习用具,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就要求我们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帮扶教育他们,社会爱心人士、团体出一份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家庭和学生,资金得到帮扶和赞助,让他们也感受到爱的温暖,感受爱的教育。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及其要关注,不能让他们掉队,及时补课和心理辅导,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
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的年龄偏大,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可能照顾的不到,对他们的教育更是谈之甚少,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不良的习气,有的依赖性较强、感情脆弱、容易冲动、不理智。另一种由亲戚监管,孩子大了,亲戚也不好管教,有的管了,也不听管教,从此放任自流,抽烟喝酒、上网聊天,时间长了就在认知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离,以及个性、心理上发生了异常。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地对他们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辅导讲座,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学校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长辈们又忙于劳作,没有文化,无暇顾及他们,让他们各得其所,久而久之,他们就染上了社会的不良风气,他们处在青春发育期,身心较脆弱,思想容易左右,会受到不良习气的侵蚀,形成不良的习惯,重哥儿们义气,不听别人劝阻,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酗酒闹事,包网吧,聊通宵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学校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得到熏陶,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我们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中,设有舞蹈组、电子琴组、葫芦丝组、篮球组、阅读组等十三个组别,有辅导老师,学校还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对学生不良习气的形成提前干预,为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的兴趣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从小形成务实的个性,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五、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建设,这样使农村留守儿童居住的环境有所改善,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邻里和谐、和睦相处。有福同享的社会大家庭,使身边的每一个留守儿童得到爱,不缺爱。学校的老师要对留守儿童更加呵护,关注他们的成长,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就需要政府机关,爱心人士,社会团体共同努力。总之,只要政府机关发挥政府职能,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团体献出一片爱心,我们教育机构的各位老师,把农村留守儿童跟自己孩子一样关心,让他们也得到爱,在社会大家庭中健康的快乐成长。
作者:郑万军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通安小学
1.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接近两千万,很多农村地区超过一半的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则由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聚少离多是留守儿童与父母明显关系。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儿童对父母亲情的渴望,无法接受父母思想的熏陶,容易产生价值观上的偏差和心理疾病。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少,不能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未来的发展影响巨大,是现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1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监护无力
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祖辈的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不能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帮助,老年人的意识形态与现代儿童需要的现代思想不相符,对留守儿童的观念和行为养成起不到良好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留守儿童聚集的农村地区,普遍经济条件较差,地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与现代先进的教学条件相差较远,受到经济因素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引导效果不明显,不能全面的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规范有较大的困难,从学校和家庭方面对留守儿童采取特殊的教育的实施难度很大,往往力不从心,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很多不良行为,像厌学、逃学等现象。父母的监护不力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的元素
每个儿童都需要父母的抚慰,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据相关统计,留守儿童父母年均回家不足三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导致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满足,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极大的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受到同学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扭曲,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在社会青少年犯罪案件分析中,留守儿童的犯罪率相对较高也证明了这个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外加上自身的防护能力有限,容易受到意外伤害,不法分子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重很大,这也是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的体现。留守儿童在受到不法侵害时,父母不能及时进行帮助和心理辅导,容易导致出现极端事件的发生,酿成惨剧。
1.3留守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与父母的长期分居,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受到父母的呵护,父母在外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心理进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性格孤僻,不愿与别人分享他的内心世界,常常伴有抑郁和被遗弃的感觉,严重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行为方式,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长期远离父母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伴随着孤独感,在与人交际中显得比较弱势,超过30%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卫生问题。没有父母的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的性格柔弱内向,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找不到支撑点和自信点。隔代监护的弊端明显,祖父一代监护人对儿童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局限性,当留守儿童遇上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使儿童产生无助感。由于性格的规避性同样也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求助,内心的压抑会产生自闭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年龄段大多在5-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攀比心较强,父母在身边,能增强自豪感;失去了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严重下降,甚至出现失去学习动力的现象。
2.家校合作,共育双赢
家校合作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关键性作用,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影响了家庭教育的环境和实施效果,家庭教育问题是现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障碍。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充分的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在未来的成长中不容易改变,儿童阶段是教育的敏感时期,每个儿童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对人生的道路有巨大的影响,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共同引导和开发。
2.1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
习惯养成教育包括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三个层次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心理指导、行为规范指导和生活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养成教育的三个方面要相互融合。家校合作要求家长和学校要保持沟通,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学校在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要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协调沟通子女教育问题,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为人处世、学习习惯、思考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家校合作在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能实现教育的全面性,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为人处世,培养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2.2建立家校合作关系的积极作用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家庭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最早的场所,家庭教育的环境氛围和家庭教育的思路方针能否适应儿童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学校的学习,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更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同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重视程度都不相同,学校首先要让家长明确家校合作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认识到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家庭教育要充分的配合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教育成果主要措施
学校合作的重要渠道是与留守儿童的家庭保持信息的沟通,家访是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要强化学校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与信息共享,让留守儿童家长进一步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引导留守儿童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通过召开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在与学校沟通的中,认识家校合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普及老一辈监护人的监督教育意识,引导监护人参与教育,使家校合作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结语总而言之,家长要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充分的融合,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做好留守儿童的监护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家校合作,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促进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者:朱从涛 高建利 单位:灌南县百禄中学 灌南县长江路小学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家长对于教育需要厘清几个认识。一是教育如同锻炼身体。想身体好就要加强锻炼,而锻炼需要坚持不懈。我们通常关注教育只是放在孩子的考试成绩上,而忽略了教育的长期性、持续性。一名优秀的孩子,背后有一位或者几位优秀的家长和教师的长期努力、支持和帮助。家长需要意识到,你不是评委,不是观众,孩子的成长会有家长烙印。所以要想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家长要从己开始,从小事入手,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影响孩子的成长;要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不是考上了大学就是完成了教育的职责。教育不是“18岁前教育”,而是“80岁教育”的终身教育。二是对孩子说教不如让孩子去实践。有的家长认为,天天交代、叮嘱就是对孩子教育,把“说”当成“教”,同时对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担心不已,孩子脱离了自己的视线范围就开始不放心。例如,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缺乏吃苦精神,其实不是孩子没有吃苦精神,而是没有吃苦机会,父母把孩子捧在手里、拴在身边,孩子如何出去历练和成长。此外,家长和孩子缺少沟通,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总是以自己成长经历来判断、猜测孩子的言行。最终导致的是,家长用自己的绝对权威压制了孩子的个性成长。殊不知,知识最直接的来源是实践,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亲自去实践。三是教育最需要耐心。好孩子是家长“熬”出来的,就如粤莱的煲汤,一锅好汤需要慢慢地熬出来。
教育也是如此,不可能“速成”。当遇到孩子犯错误时、考试失败时,这时的教育就非常需要耐心。在你觉得孩子“出大事”时记住这几句话:“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天塌不下来“”明天再说”。有些问题换时间、换空间去思考,可以思考出更加成熟的办法,对问题的判断更加准确。静下来谈的话,语气、态度、情绪都稳定了,看问题也更加客观,批评教育更加理性,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更真,并且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欲是指想法、希望、目标,要让孩子对人生永远充满着希望和梦想。欣赏、表扬、鼓励孩子,就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近,就越来越会成为你心中理想的孩子。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校园里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高高举起表扬的武器”,这是他的教育哲学。指责、严厉、埋怨只能让你的孩子越来越远离你,家长和教师要学会轻声批评,温和指责。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自己成长背后有人在付出,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感谢和回报的意识。
假如我们把孩子的教育工作比作现代企业经营,那么学校与家庭应该是各持50%股份的生意合伙者,其中家长是“企业”的创始人、董事长、终身持股人,学校(教师)是“企业”的CE0、职业经理人、运营持股人,二者是合伙人的关系,是股东的关系,是共赢共输的关系。那么,家长和学校应该如何合作,通过共同的努力把孩子教育得更好?首先,作为合作双方,家、校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
通常教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校出事了,否则教师是不会请家长来学校的。或者说,家长和学校(教师)都有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式———认为乖巧听话、成绩优秀的孩子,就不需要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了;只有孩子出现问题了才需要家校沟通交流。笔者曾经也担任过两个班的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曾说过“:幸福无顶点、痛苦无底线。”它的含义就是孩子教育得再好,也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孩子存在的问题再多,也要继续努力教育。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不理想,考大学的希望渺茫,就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个思想的错误性在于,认为家校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读书。其实,即使孩子在校成绩不理想,同样也能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天地。我认为,家校合作不是针对孩子出了问题,而是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帮助孩子们“飞得更高”。第二,家校合作需要家长、教师间互相尊重。教育有这么一句话:信任能培养信任,爱心能培育爱心。家长对教师、学校、教育的尊重,不只是尊重教师本人,也不是什么爱心善举,而在尊重自己的孩子。教师需要全社会的尊重、认可,从而让教师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并因教师这个职业而感到自豪。如此,教师才能潜心教书育人,孩子就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反过来说,教师尊重家长也是尊重自己的工作,敬畏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价值。倘若教师不去尊重家长,家长又怎么会来配合你的工作呢?第三,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关系是互惠、互利、互通、互敬的。互利———把学生教得好,是双方共同的期望;互通———是指信息互通,教师需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家庭生活习惯等,家长需要通过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与同学相处情况、是否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等;互敬———就是相互尊敬,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是谁求谁、谁高于谁的关系。家长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让孩子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职责就解脱了,甚至以一个消费者的眼光来评价、要求学校。家长和学校是合伙人,当意见不统一时,可以坐下来商量。家校只有合作、协调、沟通、帮助,才能让孩子朝越来越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只有在一个平等、友善、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心中才会充满善心、爱心,对未来才会充满希望。第五,家校合作,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上饶市的玉山县、婺源县值得我们学习,它们有一个共同明显的特征,就是非常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尊重学校。玉山县被称为“博士县”,婺源县博物馆堪称全国县级博物馆中最好的。婺源县出了不少历史名人,如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学大师;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7岁时就被选派到国外学习。
如果一个地方不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地方就难以出优秀人才,这个地方也就难以有什么大的发展。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在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营造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水清鱼儿就快乐”,“水”就是学习的环境,“鱼儿”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了“鱼儿”快乐成长,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维护好“水”的质量。尊重教育、尊重学校、尊重教师,也就是尊重我们的未来。
作者:方华
作者:郝洪光 单位:长春市职业技术学校
家长只有主动配合老师,同班主任在思想方法上保持一致,共同致力于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学校教育才能更富成效。班主任只有求得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开展。如果家长对孩子都放弃了,单靠班主任的努力也将无济于事。
班主任要和学生家长加强日常性沟通。日常沟通是“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班主任通过同家长的日常沟通,可以侧面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等。因为学生在学校的现实表现、思维动向和这些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会比较孤僻;家境比较富裕的孩子,往往就比较傲气。只有掌握了每个学生家庭和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班主任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教育不同的学生。同时,班主任通过日常沟通,还可以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的平时表现,可以同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既让家长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也可以使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上同学校保持一致。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主动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日常沟通中解决好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家长也一定要重视班主任在沟通中反馈的情况,协助老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班主任要创新家校合作的方式。班主任有效与家长沟通,可以采取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到校面谈、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在充分利用上述沟通方式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家校通”就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方式的创新,就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这个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问题、通报情况,实现家校间信息的即时传递。班主任可以用“家校通”向家长征求意见,商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有效办法;可以用“家校通”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状况,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可以用“家校通”向家长通报学生成绩,告知放假日期和发放补助情况。“家校通”让家长与老师之间沟通便得更加容易、更加便捷。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利用“家校通”这一有效信息平台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校通”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班主任在注重和家长沟通中的细节问题。沟通是一门学问、一项技巧。家校合作中,班主任一定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细节问题,只有这样工作中才能做到收放自由,游刃有余。一是要和家长以诚相待。尊重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班主任与家长交流,语气要委婉,态度要诚恳,不能只站在学校一方讲话,不能把家长当做学生来训斥,要和家长交朋友。只有互相尊重,合作才有基础。二是要尽量多报喜少报忧。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好,老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家长听说孩子有了进步,心情自然高兴,可以增进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就能够更加支持老师的工作。班主任如果经常打电话向家长告状,不但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家长也会很厌烦,既不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也不利于家校的长久合作。因此,要多报喜少报忧,能在学校解决的,尽量在学校解决。三是轻易不要找家长到校。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而言,自尊心强,爱面子,如果班主任一旦把家长找到学校,就会把问题扩大化,学生会感觉受到羞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怨恨恼怒的心理会更严重,不但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还造成了学生与教师的对立,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其二,作为学生家长,他们都有自己的一摊事业,或者都在为生活而忙碌,班主任因为一点小事动辄就找家长到校,家长会认为教师小题大做,时间长了家长就会反感,即使到校了也是敷衍了事,根本不在意,同样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班主任一定不要轻易找家长到校,要在校内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尽可能在学校把问题妥善处理。万不得已找家长时,也一定要想好怎么同家长沟通,要取得怎样的沟通效果,要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总之,中职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班主任掌握一些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和管理中职生。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已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家校合作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重要主题,是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而言,只有家校实现真正的合作,才能够确保学生得到身心健康的成长。本文笔者对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现状和完善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引起社会、家庭、学校对家校合作教育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策略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场所,当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家庭中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时,才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但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态来看,较多学生和家庭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情况,很难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因此,对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十分的重要,能为学生的健康学习与成长提供有利的基础。
一、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1、合作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而存在着家校合作能力不足的情况,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影响,且家校合作仅停留在学校的单方面灌输中,学校总是以自己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指定家长辅助孩子执行相关计划,家长只能被动的接受学校的安排并进行一定的配合,这样被动式的合作形式很难发挥家校合作的积极作用。这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也是家校合作效果不显著的关键因素。2、合作范围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现状来看,仅停留于对学生成绩方面的合作中,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品质素质、成长教育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都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为了确保学生拿到高成绩,学校和家长将全部的合作时间都放到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的学习,不具备为人处世、与人相处的能力、素养、品质等,这对于孩子而言会构成心灵上的致命伤害。3、合作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家长指导教育。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中,严重存在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因而合作方式仅停留在单一的层面中,使得家长引导教育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目前合作方式一般停留在“家长会、家长联系薄”方式中,借助的都是国外的家校合作经验,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并不相符,这样一味模仿不去分析我国的教育实情,很难取得良好的家校合作效果,这也是导致我国小学教育家校合作问题重重的原因之一。同时就目前实施的家长会及家长联系薄等单一方式而言,也不具备科学的规则与制度,成员间并没有相互沟通的意识及习惯,学校和家长之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出现也不会去积极联系,使得现有的机构并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中增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分析
1、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为了确保家校合作的实效性,必须要让学校和家长都具有充分的共育意识,让双方都明确自己对学生成长及教育中需要担负哪些责任,这样双方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互动与配合,毕竟学校和家长有共同教育目标,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成才。因此,要让家长和学校都明确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这样在双方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够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推进。而想要达到点,需要学校及老师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要充分的尊重家长,明白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教育的统一性。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从生活、学校两个角度着手来开展教育;而对于家长方面,则需要意识到自己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要善用积极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家校合作并不是只需要家长进行学习,还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参与,确保家校合作方式的科学性。因此,学校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家长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比如:家长讲座,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家长搜集不同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的快乐成长。同时,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对家长进行指导与资金支持,使家长对孩子的指导更具针对性。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家长热线,一来能更好的支持家长的教育,二来能对教育知识进行更好的宣传,让家长更透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引导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相信通过这样良性的循环之后,家校合作的教育作用会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3、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针对目前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随意性强的弊端,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模式来增强家校的沟通,分析学生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家校可以互换学生在家中及学校中具体表现的记录,有利于家校更具针对性的纠正学生生活及学习中处在的问题。同时,现代社会中各种网络交流手段非常频繁,家校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来对某些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及时制定合理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需要从增强共育意识,明确家校责任,合理利用多方力量,提高家校合作能力与效率,加强对多元化联系渠道的运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陈林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桥头学区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已经不再是进行学生教育的唯一选择,现代教育教学中,对于家庭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提高家校合作的密切程度,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本文主要对家校合作与班级管理方面进行研究总结。
关键词:家校合作;班级管理;小学教育每
一个孩子的成长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伴随学校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孩子的成长通过家庭教育,需要在学校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想要使教育获得成功,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相互协作。班主任想要做好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加强家校合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班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一、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家长地位同样重要
要顺利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就必须建立在学校和家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班级管理的情况了解得很少,能提出管理建议的更是少之又少。在许多家庭中,家长将孩子放在学校,对于学生,学校才是最具有发言权的,老师的威信才是最高的,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教育学生是老师的责任,与家长无关。显然,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学校教师往往抱有这样的态度,老师的话就是真理,老师要求家长做什么,应该如何做,家长就应该怎么做。例如,在开家长会时,这是学校与家庭最简单的一种合作形式,一般都是班主任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家长在台下被动听、被动记。好一点的学校可能会在开家长会时,让学生家长进行发言,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就算有,也是应付了事、走走过场罢了。这种家长会根本就是老师一人独大的状态,学校与家庭进行双向沟通的意图根本无法表达,这种情况下何谈家校合作。如果一直是这种状态,家长对于家校合作就丧失了原有的热情。这种“合作”模式必须改变。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家长地位同样重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没有必要全部以学校为优秀,以老师作为引导,采用合适的方式让家长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例如,每一学期开学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家长一起讨论班级管理工作的看法和计划,让新学期的班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每一个班级还可以组成家长委员会,定期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讨论解决,让每一位家长切身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家长由旁观者转变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使家长更好地融入到班级管理中。
二、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家校合作平台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教师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善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合作。比如,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学报名时,就把所有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登记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上,并储存在手机中,这样就可以与学生家长共建微信群平台,目前我校要求所有班级都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老师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第一时间告诉家长,使学生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到孩子的表现情况;老师还可以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发给家长,如果学生在学校中出现特别情况,老师就可以通过微信群平台告诉家长,让家长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情况,少走许多弯路。同样,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相应的教育方式调整;学校要开展各项大型活动需要家长的支持;进行各类安全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放假前或遇有特殊天气,及时通知家长接送子女等,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家长联系交流。通过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可以使学校和家庭之间及时进行信息传递,方便学校家庭进行沟通,巩固家校合作,更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发扬教育传统,将家访进行到底
传统的教育工作中,家访是教师班级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进行上门家访,会使学生、家长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老师、学生和家长在同一地点、同一空间,面对面地重点谈论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通过老师家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老师利用休息时间,专门来到自己家中,目的是改正学习中的缺点,让自己取得进步。老师进行家访,另一个作用是让家长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平等地与自己进行交流讨论,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制订合适的规划。所以,在我们乡的家校合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家访工作,在全乡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的活动。当学生和家长看到老师出现在自家门口时,都会非常热情,学生和家长会感到兴奋和开心。家访工作促进了老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保证了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也使家校合作的基础愈加牢固。
四、采用“结对子”方式,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学生学习能力、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这样会给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有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较高,对于孩子的教育就会比较在行,而有的家长则不然,文化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教育感到无从下手。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位家长的教育水平都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需要进行深入思考,采取科学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结对子”方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其应用到学生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教育孩子方式不好的家长可以与那些教育孩子比较有心得的家长或者学校进行“结对”,当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有疑惑时,可以求“结对”另一半进行指点和帮助。这样,通过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协作,可以使得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可以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得心应手。综上所述,现代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离不开家长的直接参与,采用合理的家校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使班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下去,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汪美林 单位:弋阳县三县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