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2 08:3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美术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高校学籍数字化管理背景介绍
1.国内研究现状
学籍数字化管理是教育信息化的子概念,是指在学籍管理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对计算机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实现现代化教育数字化管理的关键所在。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的学籍数字化管理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1)传统手工操作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个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依靠手工录入和管理。由于统计数量和管理信息量较大,容易导致数据混乱。再者因为学籍工作时间跨度大,很多工作需要靠工作人员凭记忆或笔记去完成前后工作衔接,稍有疏漏便会导致错误发生。
(2)高校内部信息化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逐步引入到了学籍管理工作中。使用计算机代替大部分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是,由于高校各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信息查询、浏览和修改的功能需求上不够准确和及时,大部分工作还是需要依赖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
(3)初级网络化管理阶段。
进入21世纪,网络管理平台上的学历信息查询系统开通,开始实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原有技术硬件的全面升级,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学籍数字化管理发展很早,始于六七十年代,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他们一般具有较大规模的、稳定的技术队伍来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到2002年,美国已经有超过82%的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目录、课程教学大纲服务,有70.9%的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在线注册服务。我国高校数字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在校园数字化建设推进、应用过程中,各高校管理层对此概念逐步增强,投入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受整体数字化程度相对落后、理论体系不够健全、经费短缺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国内高校学籍数字化管理建设较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不小差距。
二、有效管理,激发学籍管理团队的积极性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将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主体、学籍管理对象整合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用模块化设定调节管理过程中的布局,使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者按布局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之中,把传统的“作业”变为“管理”,教师由“被排课”变为“被选课”,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与学之间真正实现了双向选择,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系统化设计,突显学籍数字化管理模块优势
数字化管理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客观情况,反映学生入学的基本情况。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卡、学生成绩单、在校生名册、学生学籍异动信息(转系(专业)、休学、复学、退学等)、学生奖励材料(奖学金、优秀学生、参赛获奖等)、学生处分材料,笔者认为这些都应纳入学生学籍数字化管理工作范畴中。因此,数字化管理模块可分为系统维护、用户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管理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帮助用户完成对各类信息的查询、浏览、添加、删除、修改等功能,每一个表格之间都存在关联,一经修改,及时更新。根据用户权限的不同,学生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查询课程相关信息、历年成绩信息以及个人信息等;教师用户可以查看到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各班考勤表、成绩单等信息。具体功能情况如下:
1.系统维护模块。
包括院系、班级、教师代码等创建、查询和修改等内容。
2.用户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员可以在用户权限管理中新建、查询或删除用户,并为其分配系统操作权限,用户只能根据权限进行相关操作。
3.学生管理模块。
该模块由学生信息维护、学生学籍异动、学生处分及奖励、统计查询报表等模块组成,实现学生档案的建立、修改、删除、查询功能。学生考勤管理实现系统内部录入,亦可由任课教师在有网络支持的情况下从网页录入,操作上更为灵活。
4.课程管理模块。
包括教学计划录入与执行、选课时间设定、选课门数限定、选课报表打印等功能。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都必须以教学计划为前提,具备已开、未开课程的查询功能,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根据选课门数进行选定。课程设置管理实现课程基本信息的新增、修改、删除和查询功能,同时具备课表查询和打印功能。
5.成绩管理模块。
本模块由网上成绩录入控制、网上成绩查询控制、成绩录入、统计分析、成绩综合处理、等级考试维护等子模块组成,具备以学生个人、班级、专业、年级为单位进行查询和排名等功能。在本模块中,可以完成教师网上录入成绩的时间以及学生网上查询成绩的时间控制。
6.毕业管理模块。
包含了毕业成绩总表、毕业资格审查、学位预审查子模块,实现在校生、毕业生成绩单的查询、输出功能。可以查询每一位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资格情况,有助于提前预警;协助完成对每一位应届毕业生学位资格预审。
四、科学管理,事半功倍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美术类高校在学籍管理处理上有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特点和规律,往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反复排查。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数据的更新、统计和教学过程的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被动服务状态,数字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工作者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将各项数据统计后可以提供给其他需要的管理部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信息支持,为各类统计数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学籍数字化管理有助于学生信息的统计和汇总,除了校内应用价值之外,在学生毕业之后还有应用价值。根据学生电子数据库建立人才资源库,有助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和判断,使得供需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就业发展会有更好的推动作用。我校具有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便于学籍数字化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并存在很大的向其他美术类院校推广的潜在价值。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为出发点,完成对学籍数字化管理模块的设计。在实践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数字化管理架构,融合了教学、学工和后勤等多部门的需求,打破了传统高校各部门之间各行其是的管理格局,拓宽了教学管理的空间和渠道,使学籍管理工作灵活、便捷,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曹燕凤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一、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的社会功能
(一)陶冶社区居民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类的各种教学活动,如素描中对象的再现,摄影画面对象的艺术重现、书法艺术的精气神的表达,都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再创造,是一种可感知的、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社区居民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体会到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陶冶性情。
(二)引导社区居民通过教育活动进行特色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美术类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创造和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观念、感情的过程。美术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社区居民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同时,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在参与文化传承的同时,还可创造出丰富的审美客体。
(三)促进社区居民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美术活动对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是显现的。在社区教育活动中,类似剪纸、国画、摄影等的教学活动,一个阶段就可以明显看到居民的学习成果,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促进社区居民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技能
在培养创新精神和掌握技能技巧方面,美术类课程更有优势。美术教学活动的中没有创新就没有灵魂。各类艺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
二、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的特点
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具有非学科性、动态生成性、开放性、地方性和生活性的特点。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要更多的体现出非学科性、实用性的特点。绘画、摄影、书法等课程内容、进度的设置,要适合社区发展与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知识点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要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课程更多关注的是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美术类课程活动还要注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重体验、重感受、重过程,通过体验、感受从而激励社区成员主动参与,积极学习。
三、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的分类
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主要包括绘画、书法、摄影、设计、手工制作五类。社区教育适宜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国画(山水、花鸟)、基础素描、水彩(风景、静物)、沙画等。这几项教学活动,对绘画基础要求不高,只要有学习兴趣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均适合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开设。摄影课程主要开设数码摄影的初级班和中级班。数码相机的普及和社区居民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参加摄影教学活动的居民也会更多。初级班以摄影器材基础知识和拍摄技术为主,中级班以数码后期处理和摄影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书法类课程主要设置软笔基础班和软笔提高班。基础班以字体结构、楷书为主,提高班则要求学员有一定书法基础,以行楷及其他字体、书法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适宜开始插花艺术、平面设计类教学内容。手工制作课程适宜根据地方特色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如本地(张家港)的乐余风筝、西门社区的剪纸。社区教育美术类课程的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的建立与发展还处于探索与实验阶段,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仍然需要教育专家和社区教育工作者以及社区居民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作者:蒋萌 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张家港学院
一、美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
第一,思维活跃,但往往缺少大局意识。美术类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同于其他文理科学生,思维方式比较开阔,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具有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但美术类大学生中间也存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很少关心时事,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二,崇尚个性,但往往团队意识较弱。美术类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非常重视自我意识的表达,在生活中不盲从,在专业方面不跟风,能够找到独特的表现自我、表达情感的方式。但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多从个人价值出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较弱,缺乏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甚至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缺乏责任感。
第三,竞争性强,但往往纪律意识涣散。美术类大学生大部分较早进行专业领域的自我训练教育,有可能误读个人努力的意义与作用。他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人格,向往所谓绝对自由,但往往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部分美术类大学生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学习纪律性较为松散。
第四,有自信心,但往往抗挫能力较弱。美术的表达在于艺术地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理念,美术类大学生往往体现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在美术学习的经历中,教师往往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肯定学生独特的表现力。加之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由于在专业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缺少挫折经验,一些美术类学生承受失败和否定的能力较弱,在被批评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很好地理顺思想问题,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在生活和专业学习中陷入困境。
第五,重专业学习,但往往忽视文化基础的学习。由于在录取时美术类大学生文化成绩的不同要求,一部分学生入校后学习习惯较差,往往更重视专业课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加之学习文化课时偏科,出现了英语等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影响了他们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甚至一些学生出现荣誉感缺失的现象。
第六,形象鲜明,但往往价值取向模糊。一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行为方式上努力追随和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家风度”,盲目追寻诸如浪漫放达、风流倜傥、傲骨脱俗、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外在形象,追随强烈、张扬的外在特征,但由于学养不足,往往肤浅地理解某些艺术家的张狂、怪癖,影响了自己价值观的判断。第七,学生人数少,往往榜样作用较弱。美术类院系规模一般比较小,学生数量少,虽然专业教学效率高,专业教学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学生之间距离感的缺少使其很难树立榜样。在日常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由于关系密切,很难做到学生自我管理。
二、美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由于美术类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一味采取简单的“重病下猛药”管理方式容易形成学生对管理者的叛逆心理。由于美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专业学习,管理者可以采取“专业渗透法”进行教育,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党建工作等环节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育人优势。
策略一:融入专业教学,隐性实现思想教育。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首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思想教育是隐性的,它平和又亲切,却又无时不在。专业学习是学生愿意接受和贴近的,它通常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教育者可以用历届毕业生成功的经历感染学生,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困惑,甚至在专业探讨的过程中,插入针对学生日常管理和生活习惯的问题,通过这种不经意的提醒和点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教育者通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批评教育与批评之后的问候和关怀,可以使学生奋发向上。
其次,专业教学可以常态化地进行榜样目标的教育。学生往往向往和崇敬成功的典范,而优秀毕业生是学生身边成功的榜样,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和可实现的成果。教育者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和梦想的距离并不遥远,通过身边的成功者告诉他们,他们也可以做到。教师在常态化的专业教学中谈论到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介绍成功者曾经的奋斗或执着,让在校学生切实体会到成功不是等待得到的,成功与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完善自我。
再次,专业教师完成的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美术类大学生虽然个人意识较强,但往往情感较为脆弱,自尊心强。专业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体会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同的专业学习经历也是增进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专业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批评和意见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因此,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便于日常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学生喜欢陶醉在专业学习的浓郁艺术氛围中,在教育者的带领下,他们美术专业学习中的成功感被唤醒并不断被强化。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孜孜不倦的学习被理解为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毕业也就能获得理想的单位。美术类专业教学以艺术或者设计实践为主,在参加各类比赛中不断有学生获得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赛事奖项,良好的氛围会战胜不良的影响,学生在实践中会不断成长。
策略二:专业教师导师化,辅导员职责服务化。
美术类学生中存在散漫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简单的严格管理容易导致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育,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美术类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将班主任机制改革为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的“导师制”,可以成功践行“寓育于教”。针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利用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尊敬,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实施并完善导师制,能有效地育人。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到专业教师,特别是运用模拟企业的运作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协同。“导师制”实现了专业教师与班主任身份的合一,实现了机制创新。导师为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同时必然加强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管理,自觉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使学生管理平和亲切,却又无时不在。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各司其职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学生的观念和品质。
其次,可以实现学生“技”与“德”同步成长。“导师制”的教学团队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必然增强育人责任心,必然会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改变了以前教师上完课就走的现象,实现了学生“技”与“德”共同提高。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角色和教育方式,改变了过去学生管理“说教化”的现象,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与被管”的角色关系,实现了高校育人品质的提高。学生不但专业技能和技术有了本质性提高,而且,由于“导师制”全面延伸至学生事务管理中,专业教师不仅完成了常规学生事务管理,还可以承担学生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奖助贷学、义工服务、学生心理健康、评优评先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质,使学生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使辅导员工作形成“服务化”机制。辅导员转为服务者的身份后,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转型为专业型的沟通,能够达成良好的相互理解,也易于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从而有效发挥专业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十分有效。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项目教学,模拟企业员工工作,模拟企业岗位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校就体验岗位角色,实现“入校即入职”的管理理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校企“零距离”对接。辅导员组织学生形成孵化小组,一边完成项目工作,一边学习岗位合作,以模拟企业角色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辅导员与学生、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有利于学生接受管理,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策略三:建立就业危机教育,完成自律性提高。
美术类大学生由于较高的学费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对未来的职业要求更高,当在就业中遇到挫折时,往往容易走极端。如,一些美术类大学生有“成功梦”,认为坐在舒适的设计公司或开办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就是成功。虽然他们将成功理解得过于简单,缺乏切合实际的就业观,但这也说明他们意识到就业的危机性,就业教育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动力。将就业教育与学生管理教育相结合,是实现学生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事实上,随着近年经济走势的变化和高校的扩招,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是部分美术类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以想当然的态度应对就业的压力,不知道散漫的行为方式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当不利。运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可以让学生正视自己的缺陷,振作精神。美术类大学生教育要将生命和生活的价值教育落实到职业生涯层面,将职业生涯提升到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层面理解,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航,使学生带着感恩心、进取心规划自己的人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偏好等,从而定位自己,使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强化人生成功可能性的价值。特别要对美术类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请企业专家或优秀毕业生介绍成功经历,让学生领悟到仅有一身技能不见得就可以成为好员工,企业需要的往往是默默奉献、吃苦耐劳、不计较名利的员工,需要的是品质优良的员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职业生涯规划,将随之产生的对生命价值、职业追求以及自身的思考融入职业生涯,体会到奉献、合作的快乐,在学习中成长心智,在实践中成就人才,在锻炼中强壮体格,在自我修养中完善人格,在思考判断中追求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美术类大学生由于具有与其他群体大学生不同的特性,不能通过简单的批评、惩罚、处分等方式,由辅导员统一管理,应该倡导以专业引领的管理方式。他们需要一定的施展才华的自由空间,管理者应允许他们有非原则性的“出格”,允许他们创造性地表达自我思考,这样有利于管理者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作者:戴拥军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
作者:何玮 单位:西京学院艺术学院
如果自身没有重视基础,何言去给予别人知识呢?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就高度的重视素描,米开朗基罗说过:“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1]察看拉斐尔的画笔在画纸上留下的圈圈以及他在画纸上寻找可作进一步发展的形式时留下的痕迹……从中得知圣母和圣子之间形式上和心理上各种联系的。[2]安格尔曾说:“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罗万象的。”[3]俄国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也提出:“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不懂得素描,或者不重视素描,谁就没有根基。”用“包罗万象”、“根基”来说明素描所包括范围和功能,可见其在整个造型艺术中所处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然而,对于很多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素描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视觉经验中认知的,大概仅指以明暗调子为特征的铅笔画或者其它材料的单色画。他们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概念的片面认识,使他们把素描教学只当作“基础”课来看待,而对素描本质在观念上并没有正确的认知和做深入的探询。时间一长,对于基础课的训练渐渐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普遍厌学和不知如何去学,让素描教学陷入了一种困境。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油画专业,只要色彩感觉好就行,更有的学生认为,现在是新兴的电脑时代,素描这样的基础课可有可无。我们知道,作为研究和再现物象的一种方式,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训练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造型是至关重要的基本功。信手拈来,是对画家的基本功、素质修养,尤其是造型能力的考验。一个画家如果造型解决不好,很难想象他的作品是怎样的。
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画家,无不是在素描上下过苦工夫的人。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以及后来的伦勃郎、安格尔、德加、凡高、门采尔、列宾、毕加索、鲁本斯等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素描作品,足见历代大师是多么的热爱,重视素描。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对于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观察方法,锤炼艺术语言和探索艺术规律,从而提高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在高等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中,素描教学的基本任务无疑是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但值得忧虑的是,当前,在我国高等美术教学领域内,不同的存在着削弱和忽视基础课程教学的倾向,而历来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素描教学同样存在着教学质量滑坡现象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学生在观念上对素描的认识不成熟,以及他们对传统东西和基本功训练没有兴趣,急于求成,不想耕耘只想收获的心态,为此,我们的老师要在技能训练与观念认知同时并举,在教学上的全过程里都要做到二者兼顾,使他们认识到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草草了事仍无功效,必须有十分的严格训练,积稿千百张,方能达到心手相应。正如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学家契斯恰柯夫所说:“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要不懂得和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之地。”可见让学生们在观念上认知素描的重要性是极其重要的。[4]
启发审美感受和重视美学观的训练
启发审美感受和重视美学观的训练,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良好的审美感受和正确的美学观都是作为一位美术教师所应拥有的条件。法国绘画大师安格尔曾说过:“素描是可以使艺术作品取得真正的美和正确形式的唯一基础。”[5]素描作为一种美的形式,其形态也是包罗万象的,在造型艺术中所涵盖的内容已变的越来越丰富,它因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在思想观念,美学标准,形式语言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发生演变。对它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不仅决定着学生的技艺技巧,还决定着学生艺术审美水平,同时在学生未来创作道路上的艺术成就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素描是一门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优秀的素描作品总是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我们看罗丹的人体素描,线条流畅,明暗简约而淡雅;米开朗基罗笔下的人体博大深沉,刚健庄重,线条蕴藏着一种悲剧的力量,让人内心震撼;达芬奇洋洋洒洒的一幅自画像,虚实相生,深刻蕴藉;荷尔拜因的素描长于线条,如同中国画的白描,虚实强弱,如理入微;米勒的素描更有一种动人的气息,他仿佛从泥土中获得了灵感,质朴得如同田野本身,可触摸,可呼吸;鲁本斯松动而准确的线条,赋予形体的生命;凡高的素描稚拙中见深刻,朴实中见真情……这些历代大师风格各异的作品中,不仅蕴涵着大师各自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
对于我们很多院校的学生来说,对于美术的学习,素描的学习,不仅要会画,还要画得好看,这就要涉及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要善于“发现美”与“表现美”,并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正式因为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创造了新的审美意识和领域,使他们的名字不朽。素描教学中,能否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并具备对美的欣赏与创造力至关重要。我们的老师再进行素描教学时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美学观的训练及教育,应该从美学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素描的追求和辨别艺术格调的高低,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为了提高审美素养,还应重视对中外古今遗产的继承和创新,重视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美术品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艺术情感的结晶。它能够激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优美、庄严、和谐、悲壮等。通过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各个时期,各种流派和各种风格的优秀素描作品,并且要有精要的阐释和讲解,使学生对素描艺术的有一个初步的完整而饱满的印象,以利于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开阔眼界。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美术创造性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育的优秀与灵魂,并逐渐成为美术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品质。新时代的教师职责并不只是一个模式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去鼓励和挖掘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意识即“创作意识”。创造,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普遍存在于现实当中,是永恒的。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创作,在艺术发展中也同样是永恒的,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艺术生命。素描就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是由现实的对象,激发创作者的感官上的兴奋而形成的意象。我国素描就是教学开始用的是前苏联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和徐悲鸿素描教学体系的合流。这种倡导写实主义的教学体系曾为我国培养优秀的绘画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人的思想和艺术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已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现实。
如果使一个学生相信逼真的描绘现实是最高的境界了,那么他的观察方式,表现手段都会围绕在这一追求发展,形成。当他意识到艺术的真谛并不是完全再现自然,而试图加强艺术的表现力的时候,就会疑虑重重,不敢进行大胆的研究与突破。罗丹曾说过“只满足于形似达到乱真,拘泥于无足道的细节的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6]传统的素描教学片面地强调造型能力和写实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素描教学中渗透着艺术个性以及创造性的表现。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习素描的人完全没有从对象表面现象中摆脱出来。致使看一点,画一点,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缺乏艺术表现与最重要的认识和感受,使自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此种画法带来的后果是越画越迟钝,收不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影响艺术修养的提高。正如前苏联艺术家谢洛夫评价的那样“这是无所用心的人,用没精打采的手画出来的。学生如果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必将增加在艺术道路上前进的阻力,所以一个具有艺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鲜明的创造性思维。”黑格尔曾说过:“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7]素描教学要使学生打开思路,扩大知识面,激发想象力,使其具有一种创造性、个性化的思维,从而能发挥性的运用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和素材,以实现从再现客观到创造性的进行视觉思维和意象构想的飞跃。作为造型艺术最基本的语言,素描早已不应局限性的用于造型技能训练,而应进一步用于思维观念的表达与训练。现在,我们可以说素描教学就是通过在素描训练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继续探索能力,和一种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所以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意识到这重要一点,主动的去引导、激发、学习这种意识。这样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美术教育才是成功的。
大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教师,更要培养出在新的潮流中的弄潮的先锋人物。大学四年,应该只能说是一个人艺术生涯的开端,假如学生在学校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探索体会和经验,那么这样的学科能够为同学们在今后从事美术发展提供了空间条件和方向,拓宽了他们发挥的广度,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
作者:刘宏达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种理性认知与基本造型能力有关,因此,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如比例、透视、解剖、明暗等基本知识。比例——是绘画中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涉及人物的时候,比例关系非常重要。有很多人觉得人体的比例是有规定的数字,比如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人的比例有“站七坐五盘三半”之说,又如达•芬奇的人体比例实验图,但是人体的身高、比例不可能总结出标准的、理想的数据供画家直接来用。合适的人体比例是有的,理想的人体比例也是有的,但它不是在某种数字或公式中,而应该在画家的眼中。绘画中的比例,包括人体比例都应该由画家来决定。
透视——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到一种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便是透视。透视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外界景物投射到我们眼睛里的景物外形变化的科学。透视的基本原理是由眼睛的视觉作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它和照相机的道理有些相似。外景反射的光线通过瞳孔投射到视网膜上,形成一个视角,距离眼睛近的物体视角大,所以成像大,距离眼睛远的物体视角小,所以成像就小,这样就造成了视觉上有近大远小的现象。透视主要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曲线透视,这是画素描最常用的。
解剖——解剖学是医学的分支学科,被绘画运用最早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期的画家、雕塑家为了正确地表现对象,开始研究解剖学,他们甚至亲自解剖尸体。西方传统画家几乎都是解部学的高手,有些画家可以凭想象画出处于任何姿态中的人体每一个局部。研究解剖学就是要知道人体不同剖位的形体是如何拆开再组合的,这便是解剖结构,画家要利用解剖来了解人体的结构关系。
明暗——是画素描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一些画家认为,区分表面颜色和调子十分重要。严格来讲,明暗关系并不是素描关系,它和造型几乎没有关联。色彩有三个关系,即明度关系、纯度关系和冷暖关系。明暗很显然应该属于色彩关系中的第一大关系——明度关系。把明暗关系划到素描训练中,无疑是把除颜色以外的因素都归于素描范围。这种对素描的理解主要是以俄罗斯为主,俄罗斯素描教学体系曾经把素描中的明暗调子分为三大面、五大调子。这给中国的美术院校素描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至今有很多人认为素描的本质是明暗,是三大面五大调子。
素描的本质是对形体的表现,而明暗只是色彩关系中的一部分。可以说,素描是画能摸到的东西,色彩是画能看到的东西。色彩是光反射的一种物理现象,所以在有光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看到色彩,也就是说在有光的情况下色彩才存在,才谈得上色彩关系,也就能谈得上明暗。而素描反映的是形体,没有光的情况下形体结构是依然存在的,没有光的时候我们虽然看不到物体,但物体的形体、结构、比例关系都存在。所以在没有光的情况下,色彩关系是没有的,而素描关系是不变的。
画素描最常用的两种手段是线和调子。线条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也是用于表现形体结构最直接的手段,是素描的本质。调子在素描中是线的辅助,是线的外表,是一种另类线条。调子虽不是形体的本质,但它是绘画中单细胞因素的组成,是绘画痕迹的一种基本表现。而痕迹是绘画单细胞因素,是绘画本质所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调子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利用块面造型的方法是画素描常用的方法,它运用几何形的方式,把物体的体积概括出来,并用明暗调子把它分出来。画画不能完全依赖画家的眼睛,用理解和经验来帮助自己处理一张画面,往往效果更理想。块面造型便是通过对形体的理解加以概括和归纳,把观察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素描教学就是不断重复着原理,循序渐进,把观察与经验相结合,这也是作画时的基本思路导向。
如果说块面造型是把无数的形体加以概括,那么还有一种方法恰恰相反,它是把大的形体拆成若干个小形体然后再组合到一起,这叫做链状造型。链状是一种比喻,说的是小形体像链子一样连接起来,变成一个大的形体。这种画法不但是一种表现方法,也是对形体结构的一种理解方式。素描的各种因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制约,是相辅相成的,如何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与画家的认识程度、绘画技巧及艺术修养都是有关的。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处理好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如画一条线的时候不能忘了其他因素的存在;画一个小形体的时候不能忘记它所依存的大形体。前面谈到的比例、结构、明暗等因素,画家只有熟练地运用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它们的价值才能充分显示。也就是说要想画好一幅素描,必须学会同时驾驭各种因素,并且把握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要辩证地看待各种因素,尤其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画面是一个整体,只要作画都是从局部开始。所以说,整体画是相对的,而局部画是绝对。画家要做到心中有整体,至于着手是整体还是局部取决于画家的方法。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也是相对矛盾而又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把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表现出来,这不但是对物质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也是画家绘画创作的主观表现。生活不等同于艺术,而艺术却来源于生活,齐白石讲的似与不似之间,就是反映画画的主、客观矛盾。世界是由一个大的矛盾体组合,矛盾无所不在,在素描教学中,一种为了表现客观真实,一种为了主观的自我表现,这正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感觉到了的东西不一定就能理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有更深刻的感觉,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在素描训练中,感性和理性是互相依存的,二者互不可缺。我们应首先培养正确的方法,增强感性的认识,深化理性的理解,发现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再通过感性表现出来。
思考如何素描的问题,几乎是每个学画画的人在大学时期都要面对的,没有思考过素描问题的人很难在画面上做太深的文章,这是必须要通过的门槛。笔者认为,应改变高考前那种模式化的素描,从寻求真正意义的传统素描着眼,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入手,形成一整套新的对待素描的方式。把传统素描大师作为榜样应该是这段时期最好的学习方法,寻找与自己气质相近或是自己喜欢的大师,体会他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以此研究素描的造型规律及表现手法,对学好素描会有很大的帮助。
美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人类发展的要求,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群的美术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美术教育适用于社会各领域,如地域、民族、经济、时代等,同时它的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提高公民的自身艺术素质,利于发展社会审美意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方式,使教学途径增多,教师的角色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改变,他们改善了以前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和进步,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信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在各方面的进步,如创作、传播方面,使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有了更大源泉。艺术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图像功能进行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创作,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展艺术创作形式。人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出有兴趣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体验和传播。现代艺术和声像艺术的发展都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价值观。因为,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传递形式多样,好的和不良的视觉现象渐渐影响着人们在价值观上出现偏差。美术教育如何在信息社会下更好的发展,受教育者如何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对信息有正确的处理能力,是信息社会下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多元文化认同观念与美术教育
伴随国际间各领域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日益明显,优势文化形态侵蚀弱势文化形态的现象日益明显,便会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作为当前的一种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体系的发展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造成影响。世界的各个地方都进行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原文化的发展,还能发展新文化。人类文化的进步离不开多种文化并存发展,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独特的存在价值,我们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避免文化和经济一样,形成一体化现象。
(三)我国现行基础艺术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影响
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入美术教育人才和基础教育师资。因此,基础艺术课程改革影响着美术教育师资的知识结构,这样,势必引起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的改变。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基准,通过分析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兴趣来划分绘画领域,各阶段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充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情感认知,更加注重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使美术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现状。基础美术教育思想的改革满足了新时代的文化需要,新标准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培养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新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不仅要传授给受教者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修养,让学生能自己构建美术知识和文化。加强师范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明确师资的培养目标,使教育体制更适合时代的需求。高师美术教育正处于新的变革期,要明确时代因素对高师美术教育变革的影响,以此为方向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师范类高校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途径
(一)树立正确美术专业艺术观
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认清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握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本质和特点,要清楚的知道美术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是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艺术人才。要改变以往的育人轨道,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在美术文化素质和美术教育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发挥培养社会所需的发展型人才的功能。
(二)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教学模式
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它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供学生创造和创新,学生永远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只会成为传统美术教学的牺牲品。因此,高校的美术教师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给学生美术知识和技巧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美术知识的能力。采用多种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创作,让学生的创作灵感更敏锐,从而进行美术创新。
(三)构建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我们要改变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不能只是单纯的讲解知识,要将教育理论、学科专业课、学科教学法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起来。高师美术课程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以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美术教学课程论为纽带,构建包括美术专业技能、艺术基本理论、艺术心理学、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实习、美术教育研究以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在内的课程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角色转换和定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以后更好的融入到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做了坚实的铺垫。只有这样,才能将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统一起来,共建美术教育的美好未来。
(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与创新
我们要明白美术的学习是陶冶人们情操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动手绘画,只有将人最真实的感情注入到美术学习中去,才能体现美术真正意义上的美。美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和熟练绘画技巧,还要让受教者的感情注入到美术学习中去,真正体会美术教育的美,才能更合理的掌握和应用美术知识,也能更透彻的理解艺术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反之,我们只注重感情,而不注重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不能真正改善美术教育,所以要将“技”与“道”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和补充,两者缺一不可。此外,还应注重教育理念以及作品创作技能的改革与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术风格也不同。创新是美术教育的优秀,也是美术的一个重要属性,在以后的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罗小博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甚至整个从中小学教育开始的教育体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对国家建设有用”的“实用性”专业教育为主,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而非真实健全的“社会人”。学校和学生普遍看不到艺术通识类课程对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就业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学生即便对艺术类知识内容感兴趣,也不会选择投入时间精力去学习。现如今,国家开始对艺术通识课程这种以往被认为边缘、无用,甚至“玩物丧志”的学科重视起来。例如我校为从医学院更名大学所努力做的学科建设工作中,根据国家要求必须具备人文社科类学院,并且学院中要包含艺术类学科,还要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艺术通识课程。学校在短时期内根据国家要求开展艺术通识课程教学活动,难免显得生硬吃力。我在近几年的美术通识课程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下面几个问题。
一、非艺术类专业院校开展美术通识类课程面对的两个实际问题
首先:课时安排少,课程内容无法展开,考察实践类课程更加无法开展。非艺术类专业高校学生的专业类必修课程,专业相关的选修课,以及其他国家规定需要完成的课程所占去的课时比例已经相当大,艺术鉴赏类通识课程能够开设的课时就非常少,以我校为例,仅有一部分大一、大二年级学生有选择艺术鉴赏课的机会,每学期仅有9次课,并且每学期的学习内容是没有接续性的。如此少的课时量导致每个阶段的课程内容都很难展开、深入,而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参观、考察等课程形式则更无机会成行,实践课也几乎无法开设。其二,部分高校教师认为艺术欣赏无法传授,鉴赏能力不可培养,或者即使掌握一部分也是对专业学习与往后的发展“无用”的,并以自己的观念影响学生不选修艺术鉴赏类课程。以我的实际经历来讲,我校一些医药专业,领导教师有时会要求学生集体避免选修艺术通识类课程,或者避免选修一切人文社科类课程,因为“与专业无关”、“浪费时间”、“虚无缥缈”、“学不会”……有些学生受此类观念影响而有了一定的自我心理暗示,对艺术通识类课程的学习持消极态度。当学生自行打消了自己对艺术可能具有的兴趣,失去了探索与感受的动力,艺术通识课程教学的开展难度就更大了。
二、非艺术专业院校美术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拿捏是个难题
大部分美术鉴赏类课程教师都会注意到,由于我国学生在中小学期间的美术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缺失,非艺术类高校学生对美术,甚至所有艺术形式的了解近乎空白,所以高校的美术通识类课程教学内容要设定得十分基础。一般课程内容的设置有两种:一种以中外美术史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主线来讲授中外美术史;第二种则是按照美术作品的风格、类型,它们所代表的艺术观念和相关的艺术问题进行专题性质的讲授。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浅拿捏问题上,其实非常微妙。虽说现今高校学生美术鉴赏的基础很薄弱,但他们毕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平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到一定的相关资讯与知识,产生过或多或少的知识结构变化以及情感变化,不能够过于低估他们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由于美术鉴赏类的课程课时量通常都被安排得十分少,所以按照美术史时间主线讲授的教师内容往往局限在古代、古典的经典代表性美术作品,忽视了现当代艺术。这点除了课时量不足的原因,也可能包括教师本身对这方面内容的不重视、避免,甚至无心去关注,另一方面即使教师本身十分了解这一块内容,但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类观念化的内容学生理解不了。不过笔者认为,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灵性”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学生目前理解不了此类艺术作品,也要多多介绍给他们,先行作为一种偏“机械”的知识积累,也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内容了解,当学生的见识增长后,积淀水平达到了,也许就会理解这类艺术作品,产生共鸣,甚至产生独到审美见解。所以,我认为理想状态下美术鉴赏类课程不仅仅应该介绍作品的作者、它的名称、创作的时间地点、背景,制作材料,创作所使用的技法,它所归属的风格、流派等,还应当注重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与情感,研究和揭示作者创作的目的,意图表现的内在价值,即使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至少我们在朝着培养学生形成有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具有独立自主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全人格的方向努力着。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美术鉴赏类课程与美术史课程,以及与单纯的美术考古之间的区别。鉴赏类课程应该更多地观照美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与内在价值,也就是美术作品被制作的“目的”,理解了作者创作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价值,也便于理解作者选择的外在表达形式。
三、当今高校美术通识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却也产生一定的限制
在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美术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把艺术作品的实物、复制品、图片等带入课堂进行直观教学。即使找不到直观的教学材料,教师也能够通过有魅力的语言描述引领学生进入美术的世界。自有了幻灯片以后,教学就直观和方便了很多,通过展示美术作品的图像进行教学。现如今多媒体教学正广泛应用,我们的美术通识课程中,不仅可以利用图像资料还能运用影音资料,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产生的一大限制问题是,教师似乎离开多媒体就无法讲好一堂美术鉴赏课了。这点也许并不值得我们恐慌,因为教学硬件条件只会越来越丰富。我们也应该更加大胆地尝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调整。尽可能地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多参观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甚至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接受更加直观的美术熏陶,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相关学习与思考。
四、结语
学校教育太过功利,太过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个体。高等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将学生朝着知识结构完整,有良好思维习惯以及健全人格的方向进行培养,而不仅仅是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和学术水平。更何况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人文关怀理念与健全人格还能够促进专业技术与学术水平的提升。美术通识课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这个不仅仅指专业领域,还有教学领域,不断探索适合非艺术类院校学生学习美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与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朝着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具有独立的审美意识的方向不屑努力。
作者:李元雪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一、工艺美术源于生活
工艺美术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这一性质也是工艺美术作品得以长存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区分工艺美术与绘画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绘画仅仅具有欣赏和收藏的价值,它是不具备实用价值的,但是工艺美术作品不同,它是具有物质生活的目的的。比如说,一个玻璃杯,它首先具有的是盛水、供人喝水的功能,其次才是有欣赏作用。而这个玻璃杯之所以会出现乃至流传至今,也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需要它,离不开它。所以说工艺美术作品是以使用功能作为前提的,并且,还受到这一功能的制约。但是,并不是说凡是具备了实用性的产品都是工艺美术作品,工艺美术作品毕竟还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艺美术,所以它当然还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的。在工艺美术作品的创造中,创作者应该深入人民的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不仅要熟悉人们的物质生活,更要了解人们心灵所需。这样才能创造出人们喜爱、并喜欢用的作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工艺美术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者要不断通过对实际生活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结果,从而创造出既能体现出艺术效果,又能表达出作品艺术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只有源于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深入人们的内心,只有同时具备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工艺美术作品。
二、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人类生活的升华
一件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其实也是人类生活的升华过程。工艺美术作品能够美化人类生活,带给人们更多美感,为生活增添一分色彩、一分美丽。一般来说,工艺美术作品所表达的都是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正面的、积极的事物,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中最美好的那一面,因此,这些积极向上的形象就能够带给人们很强的生活感染力。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由现实的人类生活进入精神世界,转化为工艺美术作品的过程,这并不是将人类生活原封不动地再现出来,而是要加入很多的思想和心血,丰富这些生活的内容,重新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也就说,这是经历了一个/升华0的过程。工艺美术作品创作的这种形象思维过程,和绘画是不同的。绘画并不一定非得经过这种思维转化,绘画可以直接将客观事物/复制0出来,这也是一种创作。工艺美术作品是不同的,它也是反映人类的生活,它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一般特点抽象化了,然后再进行加工和创作,这一系列的过程始终是以人类生活为依据的。这种抽象化的过程始终是以现实的人类生活为依据的。抽象揭示的是生活的本质,它反映出的现实,往往比人们所看到的事实更为深刻。
三、工艺美术作品反映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
工艺美术作品主要通过人们的精神世界去反映现实的人类生活,表现人类生活。工艺美术是通过其作品来反映出人们的情感、喜好、风尚的。因此,工艺美术作品的创造者就必须时刻注意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选择一种能够充分体现生活内容的表现手法,以此来创造出完美的工艺美术作品。工艺美术作品,是比较含蓄和隐晦的,虽说它也是很形象的,但是这种形象并不是直接地展示出来,相反,它是将内涵暗含在作品之中,留给人们细细地品味。工艺美术作品能够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些性质,反映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面貌。任何一件工艺美术作品都有其确定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倾向,纵观我国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时代特色,所创造出的工艺美术作品也是不同的。例如,唐朝的织锦,是华丽、丰满的,而宋代的旧表清秀典雅,通过这些工艺美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审美风格,而且还能看到不同生活内容的不同艺术特征。工艺美术作品在创造过程中,不仅反映了客观事实,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人们的主观感性。人们在创造中看到了自己,而所创造出的作品就能够反作用于生活,丰富人们的生活,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作为工艺美术的各种生活用品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徐坤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如果我们仅仅把素描理解为单色画是不够的,因为素描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和空间组合成独特的画面。事实上,今天的素描已经发展到了完全超越传统的一个非常宽阔的领域,已经成为“在视觉艺术中除了色彩以外包罗一切的决定性因素”(安格尔语)。当传统素描发展到了印象派阶段,便进入了现代素描时期,这时素描的内涵被进一步认识和丰富,其“再现性”功能开始衰退的同时,它的“表现性”功能开始显得突出。素描的功能不仅被人们用来再现物象结构、造型和空间,更被人们用来表现人类的情感和智慧。正是这种素描内涵的扩充,使得更多的美术教育者认为,我们应当从思维层面上摆脱传统素描观的束缚,打开学生的眼界,激活学生的思路,在素描训练中强调再现与表现相结合,使素描从被动再现转向主动表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美国思想家马尔库塞指出:艺术的使命就是在所有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领域内,去重新解放想象和理性只要不自由的社会仍然控制着人和自然,被压抑和扭曲的人类潜能只能以异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艺术的本质所在,也为我们艺术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中国当代素描教育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苏式”素描的中心位置开始消解,我国美术教育多元并立、中西碰撞的局面开始形成。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专家提出,对待素描要像对待一门严谨的科学一样,不能再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经验主义的传授。素描教学应该以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方式来进行。它的科学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第一,对美术教学原则和规律的认识应符合现代科学对人脑思维功能的认识。第二,美术教育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应以现代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在此基础上探索美术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原则。第三,美术教育的基本框架应建立在完整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科学之上。这一现代美术教育理论原则的提出,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教育的改革。中央美术学院率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油画专业建立了多个绘画工作室,使不同流派风格的绘画同时得到了系统化发展。中国美术学院于1991年引进了“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并于2001年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教师王中义、许江合著的《从素描走向设计》一书,使素描改革体系变得更加完备。许多国外画家来华任教,使学员接受了不同流派的油画、素描教学指导,我国素描教学形式多元化的局面基本形成。尽管如此,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惯性的作用,以及滞后的艺术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喜好便是学生作品唯一标准的现状依然存在。因此,如何转变艺术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成了当下我国素描教学的又一关键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格茨尔指出:创造性不仅用来解决那些人类生活已经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见和研究人们不知道的问题。正是人类这种特有的创造力,才使人们从自己的蒙昧走向文明。显然,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才是现代素描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素描教学应当充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发现并肯定学生每一笔具有表现性价值的痕迹和笔触,这才是我们素描教学的首要任务。以往我们只重视对学生描摹能力的培养,似乎画得越逼真越立体就越成功,“这样很容易让人越过界线,而走上摄影师的道路”。
关于学生素描成绩的评定
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韩愈就曾指出,教学乃传道、解惑、授业也。笔者认为这三项功能中,“传道”是第一位,这个“道”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习的方法,教学的最高层次应当是培养学生能动地掌握知识,独立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素描作为视觉艺术的基础,对艺术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它是收集形象的工具、练习基本功的手段,其丰富的审美原则与视觉思维创造性原理已经完全渗透于视觉艺术的各个领域。所有和视觉有关的造型艺术都很难与素描脱离关系。在造型艺术中,素描作为古老的艺术门类,其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有据可依的,它更多地反映自然的面貌,从具体的形象和古典审美法则出发,存在着相对稳定的艺术承传模式。而现代艺术中的现代素描,其艺术观念却带有反传统性,表现人们内心的精神状态,无视既定的传统规范与标准,多种素描媒介的运用已使素描的内涵从传统的二维平面拓展到了三维空间的范畴。素描形式、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素描教学的评判变得无一定模式可循。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承认古典素描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不局限于这种再现性技能训练,又要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出发,扬长避短、排除偏见,吸收现代艺术中的创造性因素,应充分认识到,现代艺术活动的本质就是进行各种与视觉有关的具有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的本身以及其探索精神,对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的素描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深受苏联素描教育的影响,素描的评分标准几乎完全由学生的再现性技能的高低来决定,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了教育学、心理学和美术学领域,人们这才逐渐认识到素描教学不应停留在“苏派”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再现性技能只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我们的评判还应该更多地看它们是否具有自由的创造性、丰富的表现力,以及整体和谐的构图能力。当然,以上这些都是主观性的判断和解释手段。当传统的评判模式被打破,一些新的标准被提出,并非意味某个固定的模式就此确立了,人们对审美的标准还会各不相同,这时,有的教师还会认为素描画得逼真和有创造性具有同样的意义,另一些教师则认为画得逼真没有价值。
在对素描成绩的评判难以有固定模式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教师有权主观性地评判,但不能专制地评判学生的素描作品。在提到评判的主观性时,尤其是当人们把它和客观性这个概念相比较时,主观性听起来就意味着不公正、非理性和专制。这种理解妨碍了在素描这个特殊专业中对主观性的正确看法,因为审美经验和审美作品本身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主观因素,特别是对素描作品而言,审美评判的主观性是有必要的,如果我们将素描评判标重新拉回到容易掌握、容易分解的范围,比如,只要画得像就成功,从表面上来看,评判是变得容易了,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却有可能被忽略。如果我们的美术教育,特别是素描教育,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行为的主体来看,并关心每个人所具有的审美体验、希望和兴趣,那么,在评估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性。这并不是不考虑评判的基本准则,而是在素描课上力求形成一个对一般情况都适应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就有可能对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评判标准发表意见,这时教师的主观性就会变得相对了,这种主观而不专制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我们今后素描课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素描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做到眼、脑、手并用,教师则需要通过大量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入素描学习的状态,同时,教师的工作状态、艺术修养、专业精神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开展素描课堂教学之前,不妨首先多做一些准备工作,提出一些问题供我们在对美术课进行自我检查时思考。一、教师是否对素描教学感兴趣?是否对自己提出教学与学术上的要求?二、教师是否将每一个学生都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是否看到学生的全面能力,而不只是其素描作品?三、教师是否会在素描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终生兴趣?四、教师是否能够灵活掌控课堂教学,并指导学生使用各种素描媒介与工具?五、教师如何鼓励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当教师自己提出了这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之后,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进入现代素描教学的实际。素描作为视觉艺术的基础,不但要教给学生技法,更要教给学生艺术,教给学生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在传授技法的同时更有责任帮助学生增强自我创造的能力和信心。对每个学生来说,其自身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关键要靠教师来发现、激励和引导。对教师来说,自身的艺术素养、授课质量和素描专业评价方式对学生素描技能的掌握同样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有很多教师往往把对素描的评分看作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笔者认为它确实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素描课的质量进行检查。当学生得到了一个权威的分数,也有助于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激励自己在哪方面还能做得更好。这里,笔者根据素描教学的特点总结出以下几点作为素描评判的标准: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用功程度。二、素描画面构成的丰富度及灵感。三、精准的写实性作品与豪放的表现性作品都应得到鼓励。四、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的创意给出合理的解释。这四点评判意见表明,学生的素描成绩仍然由教师主观评判所决定,但是当教师将教学目的和素描训练计划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发表意见时,教师的主观性就变得不那么专制了,对成绩的评定则趋于更加合理与公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更具激励性。最后我们还要强调,素描作为视觉艺术的基础,不仅训练学生观察自然和描绘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视觉思维和视觉创造的能力。素描评价标准的提出,虽然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与尝试,但我们不能脱离其教学改进的目的——正确全面评价学生的素描作品,激发学生的艺术热情,在美术教育实践中认真把握素描教学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做到兼容并包、有的放矢。
作者:邓恩谦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从行业的发展出发,从反向的研究中确定出当前及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由最终结果推理出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该设立哪一些课程,这些课程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同时梳理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需要实践总结更需要理论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和项目化的课程体系。理论分析需要综合心理学、教育学最新知识,从基础入手掌握,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艺术教育的灵活性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三者结合,使得我们必须从更深的层次梳理中职工艺美术教育的教学理论。
作为课程设计的前提条件,专业设置的定位摆在了优先位置,只有找出准确的定位,才能有一个正确的培养目标,继而进行后继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室内设计专业以中山市地区装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结构现状的调研报告为依据,围绕中山地区的室内设计行业、家具设计行业、广告设计行业等企业的室内设计岗位的用人要求,结合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历届毕业生从业状况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通过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设计师、总经理、市场主管及教育专家的建议,共同确定了室内设计专业应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面向室内外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广告设计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环境艺术设计岗位,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设计创意能力,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家具设计、空间能力表达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室内设计人才。这就为后继的专业建设目标找到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沙溪理工学校室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设计中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工作,集中表现为两个一是积极走访企业,二是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经理到校考察,实际座谈分析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装饰行业本身的需求,以及装饰行业内部需要什么要的人才,招聘人员需要什么样的技能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获取了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从而真正找到了培养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这个关键所在。以下是室内设计专业通过调查汇集起来的社会需求情况。
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与仿真企业操作的课堂组织管理形式
在课程设计方面如何与行业相结合,通过不断地调研、研讨以及实践中获得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归纳总结,找出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技能。将专业的课程明确的指向这些技能的实现,这需要大规模的修改课程,其难度和复杂程度相当高。传统的中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大多延续了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学科课程的教学讲究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技能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以及素质的培养。这种课程能够建立起稳固的知识结构体系,所以我们经常把“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怎么去实践?”这样的问题挂在嘴边。也就是说技能只不过是依附于理论知识的一层外衣,它最主要的技能就是来验证知识和掌握知识理论。[2]这种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锻炼在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每一项理论知识的形成需要在不同条件下验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单纯的追求理论而忽视了追求过程中所提出的技能是不科学的。我们以绘制油画作品为例,单纯的掌握各种绘画色彩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各种画笔的用法,却不能绘制出优秀的作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知识理论代替不了绘画的技能尤其是在实践绘画中突然出现的绘画灵感。很多优秀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掌握了理论知识就一定能达到怎样的一个效果。
所以中职工艺美术类课程必须在任务驱动模式下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课程设计所需的技能及这些技能所代表的课程,将它们在整体上按照企业项目化的步骤进行分配与管理。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假设家装企业接了一个室内设计项目,那么企业首先就会做一个关于这个项目方案的策划,然后将这个设计的意图及创意表达用手绘草图和CAD草图表现出来。再通过施工图和电脑三维效果图表现出来,有的甚至可以制作三维建筑游历动画进行创意的表达与展现。接着会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表现这样的一个效果,施工工艺能不能达到要求,材料的价格是多少而预算又是多少等实际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就是施工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能就在课程的构架中按照项目的流程体现了出来。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课程安排、课时量、时间段安排等问题是一个非常繁琐和关键的工作。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室内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方考虑,准备试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将这种方法规划到整个课程体系的标准中。也就是说,每位学生都有一份课程标准,这门课达到哪些职业技能、拓展能力,课程讲授的范围和课程要求都有了一个可操作性的标尺。一直以来艺术类专业的课程由于其不同于其他文科类更不同于理工科类,其教学的方法和标准极难确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靠教师个人职业水平的高低去把握,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通过标准化的建立使得教师有一个标准化的尺度,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知识目标点,学校也有了课堂效果评价的重要提供依据。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整个课程划分成几个小的任务,通过分组的形式模拟成企业中的一个个设计团队,在完成一个个小的任务的同时达到了技能的不断提升,整个课程结束的时刻也就是最后一个任务完成的时刻。多数的情况下这个任务都是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课堂中体现出来。
产品化、商品化课堂作业制度的建立与课程项目化改革成果校企共同合作立体评价的管理体系
传统中职工艺美术类课程作业过多的侧重于美术作品的表现,如素描写生、色彩、构成等,没有真正的与社会企业结合。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中的工艺美术类课程更应该在市场合作方面有所体现,如设计公司的家居室内图纸绘制、房产公司的楼盘展示模型制作等。只有紧紧地围绕着专业这个大方向,密切联系社会企业的社会需求动向,使得学生的作业商业化、产品化才能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项目化改革成果采用目标评价和项目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学生在项目作业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又注重创新、全面综合能力的考核。课程项目化改革如果采用目标评价与企业共同组织进行评价,课程成果就是一个个完成的校企合作的小项目,这些小项目到底怎么样,社会认不认可不是老师说了算,把行业中的高技能人才请进来,由他们给学生一个评价。老师给的评价是在课程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从学生设计的角度、分析运用技能的能力以及课堂学习积极性和纪律性等方面考虑。学习成果的评价需要企业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改变传统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模式,把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建立起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由教师、企业专家、学生、客户等多主体参与的、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多维度的跟踪评价体系。考核方式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作业、考试外,还引入由企业专家、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答辩会,和项目成果展方式,把学生通过课程项目化改革所完成的项目作业进行集中展出,由参加展出的行业企业专家,同类院校教师以及其他参与主体,现场评分,提出意见。通过开放的、多元的立体评价体系,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有效手段,而非对学生的终结式评判。
结语
中职课程项目化改革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平台。通过对课程重新定位、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使学习内容更符合学生发展实际,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灵活、丰富的职业拓展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更宽广的基础。项目化课程改革紧紧围绕做什么和怎样做这两个主题,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找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性的进行项目化教学实践。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当前以任务驱动的课程项目化改革已经在很多院校推广开来,一些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把握中职工艺美术类的特点以及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的相关作法是较早实践的也是比较典型的。通过多年的课程项目化改革实践,相信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会给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工艺美术类专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贡献。
作者:陈国成王红霞单位: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传统工艺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产生出类型多样、风格独特、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美术。汉江流域传统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跟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汉江流域;传统工艺美术;类型;文化交流
传统工艺美术,指的是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风格和地方特色,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汉江,古时称沔水,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陕西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嶓冢山,而后穿越秦巴山地的陕南汉中、安康等地,经襄阳、武汉汇入长江。汉江流域是沟通西北与东南的要道,是古代商贸、军事以及移民的主要通道。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为汉江流域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汉江流域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
1.1雕塑工艺
雕塑工艺是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类型之一,通过对相关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出具有可视、可触形象的艺术。汉中泥塑是汉江流域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而成,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祈盼吉祥团圆的愿望。襄阳谷城的黄杨木雕在明清时期开始兴起。谷城黄杨木雕充分发挥黄杨木木质光洁、纹理细腻和色泽黄润等特性,经精雕细琢之后创作出构图新颖、玲珑别致、生动逼真的木雕作品。南阳独山玉雕的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和灵活性,既有京津北方技艺的恢宏豪放、端庄严谨之风范,又有苏杭南方技艺的婉约细腻、精巧玲珑之特色。
1.2织绣工艺
织绣工艺是用棉、麻、丝、毛等材料织造、编结或绣制的工艺。汉江流域织绣工艺品种繁多、绚丽多彩。明代以前,陕南民间妇女就用花针和彩线刺绣荷包、枕头、烟包以及鞋帽之类。陕南挑花绣在画样的基础上,“以针,以线晕色”,以小十字花构成纹样,织出千变万化的人物山水或花鸟虫鱼等图案,构思大胆而巧妙,图案饱满而匀称。汉绣主要流行于湖北荆门、武汉、仙桃一带。与苏绣、湘绣、蜀绣相比,汉绣工艺以铺、压、织、锁、扣、盘、套等针法的变化运用而著称,在我国织绣工艺中独树一帜。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天门蓝印花布纹样多样,风格质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蕴含淳厚真实、乐观向上的感情色彩。
1.3编织工艺
编织工艺在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人们经常以竹子、草类、细柳或者藤等为原料,编织出各种日用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汉中竹编工艺,结构严实,工艺精巧,牢固不拙笨,精巧不单薄。郧县的草毯,俗名“门口席”、“擦脚垫子”,品种多样,色彩艳丽,是装饰门厅、美化环境的重要工艺品。襄阳程河柳编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柳条色白质柔、光润匀称和精湛的编技享誉海内外,既可以编织成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又可以编织成造型美观的装饰品。汉中藤编制品是汉中传统的工艺制品,当地山区野青藤在采割之后经水煮、剥皮、漂白等工序,编制成各种工艺精美、色泽别致、轻巧耐用的藤制品。
2汉江流域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影响因素
2.1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手工艺品生产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材料是传统工艺美术产生的首要条件。《考工记》称“材有美”,“六材既聚,巧者合之”。汉江流域多材、多质、多量的自然环境,为雕塑、织绣以及编织等工艺品的出现提供了丰厚的自然资源,为大量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的工艺产品的出现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地势变化以及江水的作用下,汉江流域具有复杂多变的地貌,既有山地河谷,又有丘陵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提供了众多的自然资源,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自然材料。例如,湖北天门,由于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棉花以及蓝草的种植,为染制蓝印花布提供了染料来源,对天门蓝印花布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汉中之所以被称为“藤编之乡”,主要是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当地适合野生藤条及木材的生长。这里的藤条质地坚韧、色泽光润,是上等的天然编织材料。因此,汉中当地人编制的藤椅等工艺精巧,品种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
2.2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手工艺运销提供重要的运输保障
汉江流域处中国腹心,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在古代,这里驿道四通八达,不仅是官府传送公文、运递粮饷的重要通道,并且是民众出行、商货流通的主要路线。同时,汉江航运历史久远,曾是沟通陕鄂等地的主要航线。据有关资料,在清乾隆以后,陕南、鄂西以及陇东外运的商品大多经汉江运往湖北。而长江中下游的手工业品,也是沿汉江溯流而上,经安康等地,转运陕南、川北等地。例如,清顺治年间,南阳成为水路交通要津,南方的杂货、布匹、竹木以及茶叶等,北方的棉、烟、牲畜等都经这里运往各地。在南阳周围的新甸铺及汲滩等地修建的水运码头,不仅是船只的避风港,而且成为货物交易及转的集散地。据南阳《镇平县志》记载:“早在宋元时代,玉雕工艺由北京、苏州等地传入,民间艺人磨制的玉雕产品,已开始向东南沿海商人出售并转卖海外。”当地的玉雕产品,大都在汲滩等地的码头装船南下,由汉江经武汉销往海外。
2.3独特的区位状况为手工艺发展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
汉水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方之间,是南北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区域。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很多江西居民迁居到湖南、湖北,以及湖广、广东等地居民迁到四川各地。许多移民在沿途定居下来,对汉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历史上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大量外地民众迁入汉江流域。汉江流域特殊的区位特点,加上历史上的移民迁居,强化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通,为手工艺发展创造了条件。襄阳南漳的古法造纸工艺,其祖辈在清代初年为躲避战乱,从江西迁到襄阳。湖北老河口的木板年画,发源于江苏桃花坞,途经河南传入老河口。同时,又受武当山均州年画的影响。因此,老河口木板年画,形式上具有武当山均州年画挺拔秀美等特点,色彩上融合了朱仙镇年画的鲜艳亮丽等因素。正是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老河口木板年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3结语
传统工艺美术是特定区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汉江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以及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融,创造出类型多样、风格独特、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美术。
作者:刘精科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一、美术艺术类学生的基本思想状况
1.自尊心强,性格比较豪爽。艺术类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们常常会因家庭贫困,而靠自己打工维持生活;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首先站出来帮忙,帮助解决困难。他们不爱说谎话,愿把辅导员作为一个朋友来交流,认为事情是什么就是什么,比较注重个性张扬。如在考试中作弊,事后被教师问到为什么要作弊,他会很诚实地告诉你是因为他背不了,又不想挂科,所以作弊。
2.注重专业技能,忽视文化课。这是艺术类学生的一个通病。因为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绘画、速写,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看到本专业的一些人毕业后靠自己的专业吃饭,并不靠文化课找工作,更是坚定了他们重视专业而忽视文化课的思想。但是,一旦忽视文化课,就容易导致缺乏人文素质,在创作一件作品的时候往往缺乏内涵,难以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另外,过分注重专业,便认为文化就如政治类都是空话,与现实生活不符合,导致看东西较片面,习惯在感性的层面思考问题。由于一些社会的不良影响,大部分学生客观地存在看重现实、求实惠的不良倾向,不乐意学习政治理论,放松政治素质培养,忽视精神的追求,对事物的评价常常以是否有用为标准,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专业和开班教授少儿绘画。
3.重视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很严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惟我独尊,另一方面,他们注重以个体为主体,一切以本人的个人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感觉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趋于弱化,政治观念淡薄,对集体活动不是很感兴趣,团队合作精神差,缺乏大局、全局意识,往往认为只要自己学好了专业,就可以在社会上找一份好的工作,因此,并不重视团体,对团体热情不高,自己经常在寝室通宵达旦地做作业,也不会为开班会“耽误”半个小时的时间。
4.各类压力较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都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校学习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发现校园生活与社会的不同,进而产生矛盾心理。另一方面,学费的昂贵,对于贫困学生来说,是个大问题,除了学习,还要考虑如何减轻父母亲的压力,如何在外找一份工作,维持生活和学费。其次,由于大学是个大集体,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以往生活由父母包办的状况被独立生活所取代,这种变化使部分学生感到非常不适应,加上大家都来自四面八方,家庭条件的不同,必然会引起学生之间的攀比。最后,许多学生在中学时的成绩都很好,到了大学后这种优势没有了,学习竞争激烈,部分学生必然得不到奖学金,这就容易导致这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或者嫉妒他人。如果不慎重看待这些问题,就容易使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二、如何引导
从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当代美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比较突出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引导呢?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优秀和本质,它要求把人放在第一位,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平时要尊重学生。艺术类学生自尊心较强,不要因为学生一犯错误就予以批评,要多花时间与学生谈心,了解事情经过,做到公平对待。另一个方面要多鼓励学生,鼓励本身就是对人本身和工作的尊重,更是对本人的认同。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关键,多组织党团生活,使学生提升审美趣味。班团组织生活会可以开各种专题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爱国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操。最后,可以多办些人文讲座,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所提高,深化学生的自我认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是要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大学时期是人生各阶段心理活动最活跃时期,大学生心理未完全成熟,情绪非常不稳定,在遇到学习压力大、家庭事故或失恋等问题时不知如何处理,若不及时疏导,就会严重刺伤其脆弱的心灵,出现心理问题。艺术类学生由于性格等各方面原因,有时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生交流,教育学生,引导他们从深层次考虑问题,了解事情的真相,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以,应大力开展心理咨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咨询,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资源,要有专门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网站供学生咨询,并经常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宣传、讲座及课程。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等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3.对学生因势利导,进行情感教育。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班级干部、个别学生等不同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再分门别类地找其交谈,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时候,更要以情感人。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寝室,通过面谈、E-Mail、电话、QQ等联系、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并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给予必要的指导,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生活的帮助者、心理的疏导者,把解决思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赢得学生的信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对美术艺术类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对策和方法,使学生能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针对高职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管理中,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合理应对教学存在的压力与挑战,提高对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对社会高需求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多个专业之间相互贯通的实践应用,为高职美术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持,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积极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实践模式;应用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职学校在专业技术涵养较强学科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美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逐渐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提高创新意识,真正树立为学习而学习的良好思维意识。
一高职美术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步,针对高职学校的美术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高职学校的对象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的文化课程并不突出,对于他们来说,目的在于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意识与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不断追求自身的各项基本能力的发展。很多高职学校在美术教学中过于追求教学成果,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讲解形式为主,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现阶段,高职学校对于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促进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提出问题,引导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的教学理念及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很容易造成对学生的教学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很多学校对美术专业不够重视,忽视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没有做好教学质量监督工作,导致学生基础技能不过关,甚至影响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第一,教学教材与教学设计更新较慢。在对高职学校的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学教材用的时间过长,很多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没有很好地把握素质教育的真实内涵,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没有足够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中,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与学习兴趣的发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产生不利,严重影响到美术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而言,充满趣味与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才能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教学方案不到位、学生实践机会少、学生学习的美术项目学不致用,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学生美术实践时间与基地有限。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深入灌输,对高职学校美术专业的学习内容安排、教学模式及学习实践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阻碍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学生实践时间的安排非常有限,实践基地十分缺乏,课程安排上仅仅局限于几项常考项目,像素描、摄影等专业性教学的学科大大减少,有时会选修这些课程,由于教师教学的不专业造成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这些项目,使得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兴趣深入学习。
三高职美术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高职美术实践教学改革,紧跟时展的步伐,加强对美术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将美术教学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到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不断进行美术学习的创新理念的发展,通过加强实践学习,促进自身各项素质的发展,真正将美术发展成自己的优势学科。第一,开发美术实践教学资源。高职美术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课程教学方案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实践教学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在教学方案策划中,要及时根据教学方案的调整,加强学生实践课时的安排,做好学生学习项目的安排,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知,增加对学生的深入引导,帮助学生走进实践课堂,走进美术世界,积极开发一切有利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思路,根据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疑惑,给予正确的解答,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技能技巧,提高美术实践教学的质量。第二,加强案例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实践教学中,加强对案例教学方案的实施。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中,加强课堂的实践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想法进行案例中所存在问题的解答,增强学生的美术设计意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勇于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学习的真实内涵。案例教学,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加强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调整,引导学生积极反馈,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点。第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教师往往是理论知识过硬,但是对于实践教学有一定的脱节。在高职学校的美术教师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定期安排教师去实践基地学习,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变化,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积极进行教学方案的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变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高标准要求,真正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作者:龙章先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大学校园里美术教育普及的意义,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性,同时提出了高校非艺术专业的缺乏重视、教学内容趋同化、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也提出了大学校园美术教育普及的措施,包括增加美术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通过说明以上措施,为相关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学校园;美术教育;绘画技巧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落实,学生的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在大学校园里,培养学生的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大学校园的美术教育普及。但是在实际中,高校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教育不受重视的问题,导致美术教育水平不高,因此,要通过优化大学校园美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性。
一、大学校园里美术教育普及的意义
(一)审美观和艺术鉴赏性的培养
大学校园的美术教育不是单单教授学生欣赏著名的画作、分析不同的流派,而是通过美术教育来转变大学生的审美观、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大学校园里的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美学思维发展。美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同时,赋予学生发现美的能力。美术教育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绘画,掌握绘画的技巧,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美的表达形式,从而懂得绘画的含义,拓宽眼界,不拘束在某一时间或者空间,并且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二)推进素质教育
大学校园的美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国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通过美术教育能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规范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样的方式才能体现出美术教育的价值。同时,美术教育也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传统的大学校园,学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课程和文体活动,因此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压力。通过欣赏画作、写生创作,学生能够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线条和色彩带来的美,缓解压力,帮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和生活中,卸掉压力,重新上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抗压和应对苦难的能力[1]。
二、高校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现状
(一)缺乏重视
我国大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不高,主要是由于高校、家庭对美术教育缺乏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缺乏美术课程。大学生校园课程中,相关的美术教育课时非常少,导致学生缺乏培养审美的条件。学校在相关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上,也缺乏重视,导致美术教育存在着课时少、质量差的现象。同时,高校的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体现出不重视美术教学的态度,由于大部分的大学教师都是术业专攻,缺乏美术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用有限。2.缺乏美术实践教育。大学校园中,除了艺术类学院或者美术专业会定期举办一些绘画展览、雕刻展览外,很少有其他的美术展览活动,所以导致学生缺乏美术实践的经验。美术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进行实际的讲解、分析,才能够使学生明白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所蕴含的思想以及想要表达出的观点、看法,通过这样的讲解方式,学生才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整体对画作的思想系统,从而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但是在实际中,由于缺乏美术实践的场所,学生只好在网上或者图书馆中欣赏优秀的画作,无法近距离欣赏观察,也不能有很好的审美体验。
(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校园中,学生的美术教育还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思想固化。有些美术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所以会有一定的固化思维,比如喜欢采用多种构图方式,崇尚艳丽的色彩,并且在绘画技巧和表达手法上,仍旧延续着苏联画派的风格。这种绘画的创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继续沿用绘画思想,有可能导致学生的绘画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存在落后性,从而不适应现如今的精神文明发展。2.学生缺乏学习美术的兴趣。传统的大学教学中,学生需要进行实践课和辅修课才能够完成学分,但是在实际中,美术教学的课时和课程安排都只占总体的一小部分,所以导致学生不重视美术教育的学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课余时间都是打游戏、看电影,只有一部分同学会利用空余时间去欣赏优秀的画作,培养审美品位,丰富自己的知识,这种网络化带来的负面效果,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趋同化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缺乏美术教育的原因,还在于美术教学内容的趋同化,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案例趋同化。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首先要启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审美教学。美术教师通过举例子能够正确地引导课堂,但是在实际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反复地使用同一个案例,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比如,当学生觉得素描难度大的时候,教师就会提出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又或者,教师在进行讲解优秀画作的时候,总是喜欢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作对比。这样的举例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会遭到学生的质疑,从而影响美术教学质量。2.缺乏本土美术资源的利用。在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高校能够利用当地区域性的美术资源,而其他的大多数高校在美术课程设置上,一味地照抄照搬西方美术教育,我国本土的美术资源却不受重视。例如,我国上海河姆渡遗址有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像是嘉定的竹雕艺术、南通的印花艺术、苏州的刺绣艺术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只有东华大学这一所高校不断应用当地的地域美术资源,来开展相关的艺术课题,其余的院校都没有开设上海地域性美术资源的课程[2]。
三、大学校园里美术教育普及的举措
(一)增设美术课程
大学校园想要普及美术教育,首先要在大学校园内增设美术课程。目前多数大学校园在非美术专业内并未开展美术课程,即使有美术相关课程也多为选修课,所占学分比重较低。为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提高美术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比如可以将美术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修满多少学分的美术课程,而且要求美术课教师不能因为非专业课就放宽标准,反而因为课时不如专业课多而更应该提高教学标准,严格要求学生掌握授课内容。2.转变其他学科教师的观念,先让教师对美术课有一定认识。目前许多大学内非美术专业的教师对美术课认识就不足,他们认为美术课对学生未来没有帮助,只有专业课才对学生最重要。这种思想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被打消,学生认为即使不去上美术课也有专业课教师撑腰,因此导致美术课很难开展。只有其他教师都对美术课认可,辅导员积极倡导同学认真学习美术知识,才能保证美术课顺利进行。3.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与美术教师保持联系,不只局限于学校设置的课堂。有些学生即使对美术有兴趣,但在美术课结课之后就没有机会继续进行美术学习,所以学校应该要求美术教师在课下积极与对美术有兴趣的同学联系,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随时去找美术老师进行交流。
(二)优化课程内容
为推行大学校园美术教育普及,学校还应该对美术课内容进行优化:1.大学美术课程要将课程重心放在审美上。因为作画技巧等专业技能对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帮助不大,所以在这方面设置过多的教学内容会使美术课与学生脱离,也让学生感到乏味与浪费时间。因此美术教师要将课程的重心放在审美上,在美术教学时,更多教导学生关于美术的常识。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同学进行名画赏析,从不同流派到不同画家依次鉴赏,学生要在欣赏作品时不仅能说出画家的风格与流派,更能表达出自己对画的内心感受。当教师将美术课举办成名家画展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更能帮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健全人格。2.大学美术课程内容要与生活相关。因为非美术专业的美术课缺乏教材,所以教师一时难以决定授课内容,大多数教师会选择美术专业的教材,对其中的一些入门章节进行讲解。这些知识对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会比较抽象,而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挂钩,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对自身切实带来的好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能提高美术课在非美术专业中的教学成果。比如教师可以从美术角度出发让同学讨论如何对寝室进行布置,使寝室更有美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变成课程的主体,而且因为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多数同学更乐于对此方面美术知识进行研究。最后,教师以专业技能帮助同学们设计出一套使寝室更漂亮的方案,能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充实、欢乐的大学时光[3]。
(三)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在普及大学美术教育时,教师应注意将美术课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美术工作室辅助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可以在工作室中感受美术氛围,并且能受到专业教师系统的指导。学校还可以与校外的工作室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吸收社会上美术工作者的思想并体会到美术在社会中的运用。同时,学校应该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集思广益,使学生之后的创作思路更开阔。一些突出的作品学校应作为装饰品长期展出,以提高学校内的美术学习氛围。另外,教师在美术课教学时最好结合学校活动,在学生筹办或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进行美术方面的指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使学生将美术服务于现实生活。比如在设计海报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排版及色彩搭配可以使海报更有视觉冲击力;在设计舞台时,教师可以从灯光、道具等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设计更美观、更震撼;在学生参加比赛时,教师可以从服装入手,指导学生如何设计服装以提高节目观看效果。总之,校园活动是学生将美术知识用于实践的第一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近距离欣赏观察优秀画作、启发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能够产生很好的审美体验,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同时,通过增加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数量、使用本土美术资源,能够保障美术教学的质量、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因此,在面对大学校园里美术教育普及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解决。
作者:乔诗雯
摘要:当今时代对工艺美术类人才的要求,更注重传承和发展的有效结合,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工艺美术类图书馆应联系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文环境,根据工艺美术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合理调整现有馆藏和服务方向,具备满足社会经济需求、传承与引进相结合、注重资源融合、创新交流环境的多元化社会教育和培训功能。
关键词:工艺美术;图书馆;时代;传承;发展方向
工艺美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产物,它需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当今时代对工艺美术类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工艺美术教育的优秀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聚力培养其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和对综合知识的应用,使之能够真正承担起新时代的设计使命。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除了专业课程的构建和教授外,工艺美术类图书馆的建设和职能转换也是培养工艺美术类人才的重要路径。作为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工艺美术类图书馆应具有自己“个性”的专业特色。在我国,专门的工艺美术类图书馆并不多见,一般集中在工艺美术类院校的内部,所以工艺美术类图书馆几乎等同于工艺美术类院校的图书馆。工艺美术类图书馆不仅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还有利于塑造工艺美术类院校的文化氛围,“大学图书馆文化作为图书馆文化的亚类型,是指以大学文化为背景,并以大学图书馆为基础的一切文化的现象的总和,是现代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如何处理工艺美术院校图书馆的功用和功能,解决藏与用的问题,是构建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体系、创办新型现代文化服务模式,使其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工艺美术类图书馆以工艺美术基础理论、设计技法、实物资料等文献为馆藏基础,同时,拓宽并加大与工艺美术领域相关或交叉的其他学科的书籍的选择与采购,如哲学、文学、数学、美学、艺术、艺术历史、摄影、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门类的资料、书刊,都是馆藏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国内的工艺美术类图书馆的建设相对滞后,无法达到上述要求。
因此,办好工艺美术类图书馆,进一步拓展其社会教育职能,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新时期,工艺美术类图书馆的馆藏要求适应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弥补地方公共图书馆资源的不足,积极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为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再加上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教育、传播等本质,为其融入文化产业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2这些都需要工艺美术类图书馆进一步拓展其社会教育职能,使图书馆能够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和知识需求。其具体发展方向包括:
第一,以专业图书的购买为基础,兼顾跨学科图书的采购。工艺美术类图书馆在文献收集种类、方向上同普通高校图书馆有很大的不同,其馆藏特点亦别具特色。工艺美术类图书馆的藏书应跳出传统图书馆的框架窠臼,加强推送和个性化服务。首先,文献提供向多元信息化发展,引进大数据思维,融入对其国外绘画、先进设计的电子数据引用。其次,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单一的教学科研服务的运行模式,积极调整信息服务的有关政策,建立虚拟咨询参考平台。再次,注重实物馆藏的建设,实物馆藏大多是工艺美术中的精品,且能为哲学、史学、美学、工艺学、民俗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提供实物研究依据。实物馆藏与图书文字具有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在直观教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我国是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当今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生产出口的大国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工艺美术事业一直在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路子,妥善处理继承传统与引进精华的关系,关系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也对工美美术院校的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工艺美术事业在继续和创新上都面临着许多问题,这都要求我们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工艺美术思想、理论,特别是在工业设计、现代生活方面的潮流和工艺,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类图书馆的职能,应以承续传统为本,同时注重紧跟时代,密切关注艺术前沿。在不断加强现代工艺美术思想、理论、流派和技艺等方面的馆藏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挖掘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法、造型、材料、色彩方面的优势和内涵,注重搜集研究有关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的文字资料,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跟踪,提供科研进展报告。此外,引进和吸收国外工艺美术精华也是发挥工艺美术院校图书馆职能的必经之路,但必须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精心选择、精心收藏。
第三,注重资源融合、创新交流环境。经过多年探索,高等工艺美术学院的方向,定位为培养文化修养较高、艺术审美能力较强、思想多元的工艺美术类专业设计人才,因此工艺美术学院图书馆既要突出专业特点,保持专业体系的完整性、连续性,又必须时刻注意社会发展趋势。“图书馆能力的大小不在于其规模,而在于其智慧。”3在西方图书馆的模式和类型已经有三代,第一代图书馆以藏书为主,第二代图书馆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第三代图书馆注重人的需求、注重可接近性,方便共享交流。高等工艺美术类图书馆应以第三代图书馆的可接近性、开放性为基本发展方向,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激发社群活力,在提供阅读服务的同时,还要注重专题讲座、专门课程、特制指南、特定服务、专题活动的开展和学科博客建设。“图书馆具有相同的共性:属性上都是文献信息传播的载体,宗旨上都是采用各种手段为读者和社会提供知识信息服务,都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这5项社会职能。”4。工艺美术类图书馆建设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为满足专业技术用户获取重构知识系统,又是图书馆服务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向专业知识服务转变的有力支撑。加强工艺美术类图书馆的物质构成和精神内涵建设,能保证特色图书馆建设沿着以知识获取和知识建构功能为主,休闲娱乐功能为辅的正确方向前行。
作者:刘佳慧 单位: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虽然现在网络化、电子化遍地开花、飞速发展,但是想要图书馆全面地实现电子化,仍然需要较长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电子资源与纸质图书资料将并存,所以,纸质图书管理仍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空间。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都是按照自己院校专业特点和自己图书管理便利,拥有自己的馆藏特点。关于B类美学类图书的管理,很多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都将与其本院校专业相匹配的美学纳入自己专业馆藏,这是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分类标准“专论美学与某一学科的关系的著作入有关各类”进行分类的标准馆藏,像艺术与美学入J0,建筑美学入TU-0,美育入G40。但是很多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却不接纳其他的美学类图书进入专业馆藏,哲学类美学是研究人的生存和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于个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精神方面的作用。所以,其他美学类图书也应该作为专业馆藏被重点关注。
一、美学内涵
美,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即肥大的羊为“美”。说明美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有直接关系。那么,一开始人类就认识到花草树木的曼妙美好、老虎的雄壮威武、萌宠的善良可爱了吗?从历史考古上来看,事情并不是这样。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动植物并不是那么和谐并存的,人与动物是狩猎和被狩猎的关系,经过长时间实践经验的积累及狩猎技巧和工具的提高,食物慢慢充足,人开始圈养比较温顺、对人伤害性不大的动物,对那些凶猛的虎豹豺狼,也就开始慢慢有了欣赏的心态;对植物来说,经过神农尝百草,人有了赖以生存的五谷杂粮和治疗百病的中草药,不再时时被饥饿和疾病困扰,人才有了对花草树木形态和香气的探讨。所以说,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经过与自然的不懈斗争,慢慢掌控自然的结果。就是说,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上说,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美学”一词最初来源于日本,是对Bauingarten的Aesthetics一词的翻译,而对Aesthetics更准确的中文翻译应该是“审美学”。近代美学是由德国的哲学、英国的心理学、法国的文艺批评三者构成,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结合,美学是认识学和伦理学的最高层次[1]1-133。按照美学与其他方面知识的关系来划分,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分类标准,美学可分为五个方面内容:一是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是美学流派及其研究;三是美学与政治;四是美学与社会生产;五是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按照美学的内容来划分,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哲学美学、理论美学、科学美学(各实用美学)。哲学美学包括美学流派及其研究、美学与政治、美学与社会生产和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理论美学包括审美意识史或趣味流变史、艺术风格史和美学史。科学美学包含有:基础美学和实用美学、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像建筑美学、装饰美学(包括园林、环境、服饰、美容等)、社会美学(涉及社会生活、组织、文化、风习等)、教育美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美学、分析美学。从内容的分类可以看出,理论美学和科学美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将理论美学和科学美学的大部分内容收纳进专业馆藏,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很多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却将哲学美学等其他美学排除在专业馆藏之外,我们的教育不光是技术能力上,更应该体现在思想上,所以本人认为其他美学类图书也应该作为专业馆藏被重点关注。
二、哲学美学成为艺术美术院校专业馆藏的理由
哲学是对人生的哲理思辨,是探讨这个世界中存在的真、善、美,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寻人类存在价值、人的命运等永恒问题。哲学美学是从哲学角度来对美和艺术的探讨,对各种美所应有的共性和理想的研究。人类在对美的不断探究中,不断的挖掘和认识中,把美提高到理论、上升到思想层面,于是就出现了美学。通过哲学这一层面对人的本性、人类生存价值、人类命运的不断思考,融合认识学、伦理学和美学,先哲们提出了真、善、美的统一论。真是指现实客观世界自身存在的内在规律性、客观必然性;善是指人类的主体实践活动所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社会普遍性质的目的性。真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依照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人必须遵循、符合真的客观规律,才能掌握它,才能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也就是说善必须符合真,才能在现实中得到实现。能够实现,并得到肯定的善才能谈的上是美,所以,真、善、美包含、存在于人类主体实践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角度看,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它存在于、出现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的过程之中,是自然的人化,通过悠久历史实践活动行程,在人类主体方面萌发和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同时,在自然界客体方面即成为美的根源。哲学美学不仅是从哲学的角度探索、研究美的根源和本质问题,寻找美的真理存在,更是结合现实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人类的生存问题和教育问题,等等,从心理方面、从精神层面给予更高的指导建议,去根本地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茫茫人生中的指路灯塔[2]32-77。当然什么事情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各个时代都会存在自己不同的时代问题,所以各个时代的哲学美学也有各自的理论标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从根本上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社会生活的发展,标志真与善统一的尺度加大,标志着美的不断向前发展。自由,是人在掌握运用自然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说,真与善相统一而实现的美是自由的形式。通过哲学类美学,个人更能认识到自己生存的意义,更能以冷静、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身边的人和事,不会碰到一点琐事,一时气愤不过,就拿自己的生死这么激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美学表达的不只是情感,而且也是高度自觉性的思辨,是人意识其自己存在的最高方式。它不光是涉及让艺术为生活服务,满足人的基本审美需求,更有心灵塑造和人性培育的问题。所以,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的收集和传播场所,应该从自身能力出发,把哲学美学作为专业馆藏去引起读者的关注,潜移默化地提高哲学美学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3]。第一,哲学美学对美学的精神指导作用。哲学美学是从哲学角度来对美和艺术的探讨,是在总体上去把握和了解世界以及了解、完善自己。哲学的各类名著因为它的高度自觉思辨性,因为它表现的是作者那个时代、社会的人们的主观意向、欲求、情致,代表着哲学家们在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的探索和解答,是人意识其自己存在的最高方式,所以和著名的文艺作品一样,拥有无量的价值,闪烁着永恒的光辉。不同种类的哲学观点,影响着人们对各种艺术作品、艺术创造的欣赏与评价;必然决定或影响着艺术家在自己作品创作中对人生、对真善美的深层次理解与表达。全国各个艺术、美术院校是大部分艺术家的摇篮,为未来的艺术家们储备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和精神营养是各个艺术、美术院校图书馆的本质使命。所以说,哲学美学应该收纳进专业馆藏,受到重点关注,在这个世界电子化时代,图书馆更要把纸质阅读服务做到位,应将美学相关的图书集中排列在专业书库中,方便学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取书浏览、借阅[4]。第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哲学美学知识的了解。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学校弘扬“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校训精神,以素质教育为基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和美术专业人才。工艺美术属于造型艺术,用以美化生活和生活环境,它的特点是创造作品与美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工艺美术作品的生产,受其年代、所在区域、当时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期的民风民俗的历史积淀的影响,表现出自己的不同的风格特色。工艺美术作品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水平,同时在精神文明方面又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和趋向。所以说,本学校对高素质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和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光是让其拥有相当的科学精神和技术能力,还应要求学生去学习和了解社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禁忌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要求对社会生产、生活,对人生,对人的命运有一定的理解,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引起人们共鸣、震撼心灵的作品。这需要学生对哲学美学有一定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应该去认识和了解什么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挖掘美的本源,既要扎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又要跳脱出来,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概括美的本质,通过思想的沉淀,用细腻的笔触来表达对这个世界深层次的思考[5]。所以,作为社会培训的精英人才,必须有对美学和伦理学的基本认识,况且美学也作为基本专业课程编入课程表,所以说B类美学被作为专业馆藏是必要的。第三,满足不断提高的大众读赏需求。现在我们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的精神饥渴就显现出来,不再满足于解决生理上的饥饿问题,而是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寻求自我生存价值,寻求人生意义,追逐人生美学。周日去看艺术展览、去美术馆、去博物馆、去郊游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孩子从小就上美术班、音乐班的也比比皆是,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重新踏进大学的校门,这些都充分地显示了人们物质富裕之后,对精神的追求、对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从美学中的社会美学方面,作品还要满足大众人群的欣赏需求。因此,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创作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受众的需求、欣赏水平、审美观念,同时也要引领受众走向更高层次的真善美。艺术是用来陶冶性情、塑造心灵、培育人性的,所以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以建设精神文明的艰巨任务。这要求艺术家对美的本质的了解,对社会的真善美、对社会美学的深刻把握,去创造出更能适应大众需求的作品。所以,哲学美学应该被作为专业馆藏重点关注。
作者:刘玉秀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在50年代以后,意识形态的因素对选择引进外国美术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基本上是局限于苏联美术和某些欧洲的古典美术,美术史的知识结构被圈定在以现实主义为中心的框架中。而从70年代末以后,对于外国美术的介绍逐步冲破了禁区,研究性论著的译本日益受到了重视。尤其重要的是,在知识视野上的拓宽得益于同期更为大量地涌进中国的西方美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译著,得益于与美术史研究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比较迅速地积累起来。很明显,知识框架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扩充不是在自己的系统内可以机械地解决的。
“教材史”的艺术史难题,如果只是从内容结构上来看的话,几乎所有的当代学者所撰写的“世界艺术史”都会有一种“世界”的视野,不同的只是在比例、分量上的差别而已。但真正具有“世界”性意味的叙事,并非仅仅体现在叙述内容的分配比例上,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维观念和对以往“西方中心论”模式的反思程度。笔者认为这种结构是美术史撰写范式中很好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从现在的这一部分“概念探析”来看,我们有理由指出其不足:所举出的概念太少,在分析中也缺乏与非西方语言中的相同或相类似概念的介绍和比较分析,因而显得仍然没有脱出“西方中心”的局限。
在理论上,作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的“历史语境”也是极为重视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尝试将艺术作品还原至其发生背景的脉络中来进行阐述与讨论,当然,这也是世界通史著述中一直不易解决的难题。以一二人之力无法在每一个专门领域中“深入浅出”,而有些专家集体分头撰写,则使各章节之间或重复、或脱节,更遑论有统观全局、收放自如的眼光?我们意识到尽管尽一切努力,建构一种从基本概念到叙述方式都真正符合“世界性”普适要求的“艺术史”文本几乎是不可能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被美国艺术史教师们奉为经典的H.W.约翰逊的《艺术史》在今年推出了第7版,此事再次引起了美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新版本由六位学者连手修订。实际上,艺术史书写中的“谁进来”、“谁出去”的问题还不是关键性的变动,发生争议最大的问题是坚持原来的叙述范式、固守历史传统还是与时俱进地吸纳当代创作、反映新的社会现实,这竟然有点类似于过去我们的历史研究中的“两条路线斗争”: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笔者个人认为,扩大艺术史的关注范围、重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无疑是应该肯定的,也是在笔者撰写教材的过程中曾试图努力的方向。艺术史教科书在过去超过50年里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没有从特定时代学生的需要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当然是教育工作者时刻不可以忘却的,但是,这种“需要”本身也应该被审视和分析。由时代与社会风气培育出来的实用功利思想、享乐欲望、逃避艰苦的劳动等这些都是今天中国的大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状况,正是这些状况或多或少地塑造了他们的需求。也正是对这种性质的需求的认识和忧虑,使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铤而走险,冒着不被学生鼓掌的危险反其道而行之。在古、今之间的厚此薄彼的问题不但是一种知识结构、关注维度的调整问题,而且也隐含着有意识的价值倾向和对塑造精神气质的向往。在当代全球化的大众商业文化语境中,不论艺术史教材的撰写如何面对难题,对历史价值的关注和对人文精神的坚持永远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立场。
作者:沈泓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