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2 08:52: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少儿美术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点——找准关键点,以兴趣出发,四两拨千斤
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美术王国的大路成千上万,选准一条路虽然能够具有突破性,对于少儿的特长发展意义深远,但是单一的美术教育往往无法让学生全面发展,更需要吸收众长,这种吸收就是从各个绘画风格中将其优点拿来为我所用。在少儿绘画中,对彩笔画、铅笔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油画、版画、国画等等,少儿有不同的选择和抉择,个人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其价值取向,这个点就是自身的发展点。每种绘画都有其不同的风格,而且有不同和相通的技法。我们在学习彩笔画或者铅笔画的时候,基本的线条走向与背景渲染,都是各种绘画相通的,而且最好都需要素描作为基础,这样更能够提升少儿的绘画水平。素描重在对于结构的勾画和比例的搭配,更能够提升画作的质感和距离感,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要重点也要辅助,做到全面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有效思考的一个方面。
二、线——纵向深入学习和螺旋式发展,巩固加提升
1.重点突出,兼以技巧的共通
美术中互补的作用很强,我们往往在视野面不够开阔的情况之下,造成单方面的理解,由于单一的美术学习,往往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我们要求在少儿美术的学习当中,突出学习重点,但不是学习唯一,我们这个时候要遵循线性思路,不断地纵深发展,同时做到螺旋式的发展、巩固加提升。我们不提倡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三心二意,也不提倡全面撒网,找到共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取长补短。例如一个孩子在学习水粉画作为重点的时候,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关键点所在,可以作为不变的兴趣爱好,作为不变的一个主线,长时间在教授这种美术风格画作的时候,往往造成思维的单调性,找到油画作为辅助学习,两者在很多方面可以共通,水粉的调和与水粉画壁,油画颜料与油画棒,两种不同属性的绘画方式与技巧,可以在两者中体会,并且相互融合。同样是在一个平面之内创作,对于创作材料的使用,往往不同,我们可以将两者同时运用在不同的材料之上进行创作,将两者的风格相互融合。
2.形成螺旋式的渐进结构,复合式的学习与提升
不是为画而画,也不是为教而教,单一的目的缺乏持久的动力,单一的美术教育束缚少儿的思想,不利于以后的美术教育和发展。在美术教育中,提倡螺旋式的教育结构,即在一定程度的时候,稍作停顿,返回到上一层去,让少儿进行自我琢磨和思考,找出可以创新的地方。例如在素描的绘画学习中,关于十字分割的比例搭配,我们通过若干的十字线,将画作分割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在不同的区域之内我们进行有效的搭配与提升,这个过程锻炼的就是学生的观察力,而且需要长久的练习来巩固。
孩子往往在比例搭配方面有所欠缺,在达到一定的时间段之后,我们稍作停顿,做螺旋式返回,进行巩固,对于以前画过的作品,进行二次修改,这种修改就是一种纠正,并且能够得到二次提升,这比单一的新作品练习,更能够提升很多,并且能获得许多额外的收获和体会。螺旋式的结构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前行,这种方式往往具有全面发展的结果,并且能够带来有效的创作灵感,我们教授美术时,在少儿当中应该提倡反复研习旧画作,并且将不同的地方进行修正,不断地将改进点渗透到新画作当中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少儿美术教育除了要继承传统美术教育的优点之外,更要从少儿本身的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需求以及个人习惯等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创新。
作者:王志玲 单位: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当前少儿美术教育之现状
(一)学生审美个性培养不足
美术是一个培养审美个性发展的学科,在传统美术课上,教师常常“满堂灌”,把自己的审美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显得尤为不足,作品大同小异,多数是照着老师的范画临摹,缺少自己的感悟。学生作品中,加入了太多成人化的认识,缺少儿童天真烂漫的绘画语言。我们知道,个性化审美是审美的最高阶段,然而人们忽视了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偏离了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传统的教育里,绘画必须“画得像”才能被认为是好作品,那些思想和而不同、绘画表现怪异的学生常常被排挤,这对于个性的培养是很大的打击。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差别在于,美术离不开个性与情感。美术教育通过独特的形式培养人的艺术思维,发展学生个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些实际问题。
(二)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
笔者査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对非智力因素教育发展的研究总体水平是偏低的。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公众过于强调智力因素的发展,并没有考虑到非智力因素对儿童成长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学校教育中美术被当作“小三门”(音、体、美)而不受重视,但美术恰恰通过培养人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进而激发兴趣并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非智力因素不够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音乐、美术这些对于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并没有放在与语文、数学相同的地位。在小学阶段,学校多少还重视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领域等方面的作用,但到了高中,如果不参加艺术类高考,这些课就被取消。这对于培养非智力因素来说不啻于一次重大的打击。其次,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当前部分中小学虽然开设了这些艺术课程,但是仍然流于形式,个别教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照本宣科,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非智力因素就受到限制。
(三)学生没有实现真正的“理解”
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公众把注意力极大地集中在美术教学的“双基”上,对于美术教学并不注重“理解”,所谓“理解”就是一个人能把在任何情景下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恰当领域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成效中,学生不会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新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作用。举例来说,在美术课中讲解人体比例时,每个同学似乎都记住了人物面部比例是“三庭五眼”,头与身体的比例是“站七坐五盘三半”,然而在实际绘画过程中,因为角度高低的不同或者因为人体结构的变化,这个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同学仍然按照这个规则画,就并没有真正理解。这种状况是令人沮丧的,虽然我们在少儿美术教学中教会了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但是他们绝大多数仍然不能通过更严格的或者更基本的检验,更为甚者,我们的一些较好的学生,也没有实现理解。
二、如何构建新型的美术教
(一)重视学生审美需求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审美个性心理发展的特点,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促进其个性的发展。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审美能力上的个体差异。这要教师因根据美术教学差异性特点,在教学各个环节都考虑到学生的差异,选择有特点但又风格不同的作品启发学生,尊重学生对同一作品不同的看法,允许学使用不同的表现于法。正视学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个,有自己的美感体验,这对于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具重要作用。其次,运用多种强化审美个性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具有发散思维的命题来启发学生,例如:把纸随意揉成一团,然后打开,让学去联想纸上不规则的纹路,这样每个人看到的、想到都会不同。在创作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也以使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创意思维,讲解要精,示范要尽量打丌学生的思维,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拓展。最后,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校外资源包括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等,这些资源都学校资源的有益补充。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的关注也在加强,美术馆为人们的审美供了一个渠道,我们可以利用美术馆优质资源,幵展校馆结合的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审美品位的提高。
(二)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包括情感、兴趣、意和性格等。要理解其含义必须先理解什么是智力因素。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成功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记忆力、观力、思维能力等认识能力的综合。它与非智力因素共同成了认知的整体。在美术学习中,非智力因素主导审认识活动,学生只有心动,才会行动,因此美术学习着重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两个方面入手:
1.塔养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就是唤起个体的学热情,弓I导其行为朝向既定目标、维持学习所必需的内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大多是后天培养的,当学生缺乏学动机时,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获得成就感就会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适当的强化是很有必要的,相互比较才能促使进步,还可以营造出种竞争的氛围,这些都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2.培养学习情感。学习中会产生很多情感,有消极有积极,教师应该引导积极情感,帮助学生调整自己情感并能把调整好的情感带入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对,教师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情感是在需求的基上产生的,与需求相符就会产生积极情感;反之,则消极情感。要让美术学习成为一种“快乐活动”,让学生拿起笔画画,表达情感和认知,调节心情,陶冶性情,培养学习意志。意志是在遇到困难时的自我调节,美术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是知难而“进”,还是知难而“退”,教师可以设董一些困难情景,让学生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以上这些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情景中实现对美术的“理解”
在现实的美术课堂中,“理解”应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学会展示“理解”。也就是说,能够从生活出发,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内涵。把个人的生活体验带入自己的作品中,把自己的作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创作出触动灵魂的美术作品。不仅如此,学生还要能够分析艺术品或教科书范画,并清晰说明创作法则。要使学生达到这样的理解程度,教师就必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学’教师可以讲解与课程相关的创作知识和通俗易條台主、有表现力的作口口,让子生明白这些取基本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应讲实践、重角军读,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进一步挖掘问题的能力。总之,应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情景中去不断深入挖掘,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多次接触丰富的、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这为实现真正理解并尊重人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件差异,让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美术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的优秀。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把新的美术教育理念融入社会、学校、家庭中,用新的理念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并充分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在的能力,到那时,蔡元培全民普及的美育或许就能真正得以实现。
作者:周志远
一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能促进少儿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更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还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只有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感悟美术、接受美术,才能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和精髓。美术学习对于少儿审美力、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美术作品的过程会使少儿掌握表达情绪、诠释事物的另外一种方法,美术教育能影响少儿一生。
二理性分析课外少儿美术教育中的问题
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教育机构和家长在认识上的误区、美术教学选择内容的偏差,都会导致少儿的美术学习道路越来越窄,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淡。第一,教育机构存在的危机。当前很多课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因为不是公立学校计划招生,在保证教学环境、师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要面临招生的巨大压力,存在危机感和效益的直接压力令很多教育机构不能坚持办学,办学大环境的混乱给少儿美术教育带来不好的影响。第二,教育机构自身师资、课程内容等软实力欠缺。课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却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日益完善的教学环境做支撑,往往没多久就因经营惨淡直至倒闭,给家长在教育机构的选择上带来困惑,令社会对课外少儿美术教育失去信心。第三,家长盲目跟风的不坚定性。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年轻的父母们推向儿童教育的误区,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未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并不重视孩子的自身特点与愿望,在选择课外教育机构的过程中盲目草率,这样的学习往往虎头蛇尾,没有计划性和持续性。第四,双方急于求成的功利性。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往往追求速成,而评价少儿是否获益往往是孤立地、单纯地看他们画得像不像,而不是美不美,更不是儿童是否快乐,这就把妙趣横生、激发孩子灵感的美术课上得死板、枯燥,令人生烦。
三深入探究课外少儿美术教学对策
第一,学习初期的兴趣培养。“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是人的天性,我们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人人都可以成为美的创造者。新《美术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就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行了说明,“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启蒙阶段的自由引导。孩子开始学画最好的年龄为4~6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点、线非常敏感,他们的画面里也主要以这两种方式来表达。这个时候学习美术的需求是更多地接触画面、形象、颜色,简单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开发少儿的想象力、专注力;要从少儿心理的角度出发,通过他们对颜色、画面的选择与构建来发掘他们的潜力。
第三,进阶期间的“像与不像”。我们发现,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该“见到成效了”,该“画得像了”,他们在一张画面中更专注的是对“形”的要求。从少儿生理与心理发育方面来看,这个要求是正常的,7~10岁的少儿,不仅有了完整的思维方式,而且手脑的配合已经完全协调了,他们已经可以理解并把形状画得相对准确了。但是,单纯将这一阶段的问题围绕像与不像展开,则是得不偿失的。很多孩子拿着范画一笔一笔地照着画,挣扎于像与不像之间,非常焦灼痛苦。教师应鼓励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只要能抓住所画对象的主要特征就完全可以了。这一阶段最好的课程内容应以他们喜爱的卡通画、线描画为主,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全面认识与运用,完成对美术进阶阶段的培训目标。
第四,学会欣赏。家长是孩子作品的第一欣赏者,学会欣赏孩子的作品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正如前文所述,如果单纯以相似度来评价少儿的画,我们就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孩子的手脑局限起来,将孩子的思维禁锢起来,他们无法完全掌握教师要求的“技巧”,不明白教师为何而生气,在不断地否定与自我否定之后,慢慢开始排斥、厌烦美术。所以说,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画面的尝试性理解和发自内心的赞赏要比告诉他们像与不像更令他们兴奋,更能激发和推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主动性。“孩子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如何将孩子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美的天赋通过美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延伸与发展,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者:徐秋实 单位:北华大学美术学院
一、教学方法呆滞
当前形势下,少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滞。一些美术教师总是根据成人化的美术教育理念开展教学,从而让教学方法显得过于死板。譬如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皆是由教师示范性地画,然后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画,最后就是教师对孩子们所作的画进行评价,谁画得最像示范画,谁的画色彩最为协调恰当,谁的画最为漂亮。然而这种模式化的美术教育已经完全超出了少儿美术教育的范围,这应是属于以成人为对象的专业基础绘画教育的范畴。长期运用这种成人化的方式教学,会严重钳制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因为这种美术教学方式仅是单纯地传授了绘画技巧与绘画技能,而没有注重开发少儿的美术思维,扼杀了少儿在美术方面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影响少儿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因此,上述呆滞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少儿美术教育中应该禁止的。
二、提升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在少儿美术教育的进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改变既有的教育观念。在上文中很多家长与美术教师都认为少儿美术教育只要注重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的培训即可,这是一种世俗态美术教育观念,是片面的,倘若教师按照这一理念教学,家长按照这一理念督促孩子学习美术,会严重钳制孩子在美术上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美术教师与家长必须彻底摒弃这一教育理念,树立以“启蒙”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是指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在少儿美术教育中不但要教授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孩子对美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美术所形成的特有灵感,以此调动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美术教师与家长只有形成了启蒙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才能让每个孩子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2.从少儿角度实施多维度的教育方式。少儿美术教育应从少儿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彻底放弃单一化的传统教学,实施多维度的教育方式。虽然少儿从宏观范畴来说,年龄属于同一个阶段,可是他们在美术方面的兴趣截然不同。因此,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必须着眼于少儿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才能有效促使他们在美术领域获得持续发展。对少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绝对不能像评价成年人一样如实指出,而应根据少儿的心理特征实施以鼓励为主导的评价模式,以此调动广大少儿对美术的兴趣。少儿在美术领域的创作往往不是很成熟,倘若经常运用鼓励、表扬的方式肯定他们的绘画作品,会让他们对绘画更感兴趣,从而画出更多的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明白自己的缺陷所在,绘画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提升。综上所述,少儿美术教育不但要教授孩子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还应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这就需要广大美术教师与家长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根据少儿的心理特征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构筑具有激励性的评估体系,方能促进少儿美术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
作者:管瑛
近年来,素质教育作为教改的热点已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美术教育尤其是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点与优势,正不断引起教育界与社会应有的重视。美术教育与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当今素质教育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学校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对儿童美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儿童期是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开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优秀。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儿童感受绘画、理解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儿童情操,开启儿童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的素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美术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记忆画、默写等);2、儿童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写生、速写、想象画);3、儿童动手能力(手工、泥塑等);4、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意画、创作)。
一、美术教育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记忆力
美术教育是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儿童的感官,培养儿童的感受能力和知觉能力的过程。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对事物敏锐的感知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超强的想象力等。儿童绘画是儿童美感认知功能的一种体现,儿童通过感觉、知觉、想象等心理活动创造绘画。因此,感知能力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儿童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美术活动是通过视觉和触觉以及感觉进行的绘画表现过程。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前提,感觉是通过感觉器官(眼睛),对周围事物直接感知和感受的过程。儿童通过看、听和触得到最初感觉,感觉是儿童理解和想象事物以及表现事物的前提。知觉是人对于事物的不同特征(如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要素)表现出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把握。感知能力在儿童的审美体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感知力是非常必要的。很多的动物的形象都可以用各种形状去概括。再通过儿童对各种动物的感知后总结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归类,学生通过归类从而把复杂的动物形象变得简单化。
另外,感知能力是各个领域中人发展创造力的基础,但它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而锻炼发展出来的。儿童在绘画时并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机械的复制,而是有选择的进行绘画的行为,他们对外界的选择常常受情感支配。例如,我在教学儿童想象画《城市的街道》,孩子们首先说说城市的街道的样子,我让他们自己去通过记忆来感知城市的街道,以及想象未来的绿色城市的街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孩子们把感知的形象表现在画面上,形式美感极强,高低错落的建筑、黑白相间的斑马线、绿色葱郁的植被以及来来往往的人群等。有的孩子画了两个街道,一个是现在的城市街道,一个是未来的城市街道。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儿童的想象能力、环保意识以及儿童对现实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也是在眼睛感受到形式美之后产生的。绘画同时需要很强的记忆能力,现在的美院高考以默画的形式很多,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学习绘画过程中大脑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能力。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形象或从事过的绘画过程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是凭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二、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儿童的眼睛对事物是非常敏感的,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眼睛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智力,必须先提高他们的观察力。那么在美术这一学科中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最好媒介,因为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审美能力都是在观察基础上发展的,学生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发展智力,而通过美术这一学科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在美术中培养的观察力,不仅进一步提升美术的质量,而且会开启儿童的智力。观察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智力开发的基础。观察是学生自己独立获得感知认识的过程。儿童处于大千世界中,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观察,周围的一切都作用于他们,可以说生活处处都有条件培养儿童的观察力。但儿童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而知觉地选择性比较差。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只看到表面现象,不能仔细地观察,这种观察是属于“随意性观察”。而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目的性观察”,观察前要求他们明确观察的重点和范围,引导他们通过比较找特征,根据变化找规律,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观察方法,掌握观察要点,从而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在美术教育中儿童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自然界的美好,从而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例如我在教学风景画时领孩子们到大街上(或公园)去,引导孩子们观察事物,看大街上都有什么,公园里有什么,每个事物(说出十种或更多)形状、大小、颜色、功能等。观察地面有什么,天空有什么,动的有什么,静的有什么等。观察后回来画一幅画《繁华的城市》《美丽的公园》或画一幅《绿色城市》等。孩子的观察和成人的观察是不同的,他们的观察往往带有自己的感受,是主观的、天真的。这样通过观察画出的画不仅生动而且还培养了孩子们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师不要把自己眼中观察到的去强加到孩子的身上,教师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观察他们眼中的世界,这样的画才是孩子的世界。观察是想象前提,没有想象也就不会有创造,想象力来源于观察后的感受,由观察想象到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为发达时期,儿童时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最为旺盛。想象的内容也要有来源,那就是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在观察、写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事物的表象逐渐积累,在构思时就运用已有表象在大脑中进行大胆的联想与再创造,有时也会突发奇想,在绘画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观察到的景物进行添加、改变、不知不觉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挖掘、引导、启发,使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在广阔的艺术天空中翱翔。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发达时期,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分阶段的进行不同画种的教学。儿童时期正是儿童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这个时候应开设一些想象画或儿童创意画,例如4岁到8岁的儿童开设创想画,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气质,激励、开发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充分开启儿童的想象力,画种可以选择水彩蜡笔画、线描画、水粉画、现代水墨画等。9岁到12岁才可以开设速写、素描和色彩。过早地把绘画技法教给孩子,想象力却受到制约,因为孩子的思维能力还不能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他只能照顾到一面,另一面就照顾不过来了。比如在我所教的孩子中有一个六岁的孩子,当初他到我这里学习绘画时,他父亲要求孩子学习素描,我说六岁的孩子正是想象力发展最丰富的时期,适合于学习儿童创意画,可他的父亲却要求学素描。就这样六岁的孩子硬是学起了素描,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更不是职业教育,它是人的发展教育,它以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培养为宗旨,是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教育的过程。
三、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动手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而又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儿童的许多知识技能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的。儿童期正是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佳阶段,而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完善,大脑的完善发展又促进手的运动更加灵活精细,并对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打下生理基础。儿童的动手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是最能体现的。儿童所开设的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手编、布工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现在的幼儿园应该从托班就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运用橡皮泥进行捏,运用剪纸进行撕、刻,运用布、塑料等废弃物进行贴,利用卡纸折各种形象,用画笔进行涂抹等,直至中班动手习惯就会逐渐形成。其实从儿童早期就开展一些简单的剪剪、捏捏、画画、贴贴等美术活动,将有利于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图案设计课体会很深,我让学生用多种材料和技法来完成,如蛋壳画、旧报纸、沙子、干树叶等多种材质进行粘贴,运用蜡刻、墨刻、刮粉等多种技法进行装饰画的创作,学生动手制作的起来情绪非常高,作业是自己设计并运用多种技法完成的。通过动手制作不仅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的意识,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更是开启儿童智力的一把钥匙,那种脱离教学而变成单一的、机械的、无目的性的操作,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对其厌烦甚至丧失兴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适当、适合、适用。真正做到对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这种思维方式是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它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儿童的创造思维的发展是源于生活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尤其是在美术这一学科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创造,积极引导他们去探索。儿童时期是创造思维的培养的最佳时期,因为人从婴儿时期从他会拿笔时就会画,尽管是涂鸦期,可以说人类绘画的发展是先于语言的。现在大多数儿童都能作画,生活环境决定着儿童绘画的题材,新鲜有趣的事物激起儿童的创造的兴趣,引发儿童创作的冲动,当那些生动形象跃然纸上时,我们就能体会到儿童自身所蕴藏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思维训练中体现出来,在这里儿童往往能创造出使他认识到自身创造性潜力的绘画作品,这个过程为儿童带来作画的是兴奋感、愉悦感、自豪感和满足感,并进一步激发其形象思维、创作灵感和表现欲望,在其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儿童通过运用各种形态的线表现动感、节奏感,用错落有致的随意形阐述内心的天真童稚,尤其在线描画教学中是最能体现儿童的随意性想象性和创造性。从而启迪了儿童的潜在的美感意识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达到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创造的能力,更全面地开启儿童的智力发展。
随着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不仅培养儿童的感知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能力,而且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儿童的情操,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美术教育不仅是对儿童的智力进行全面开发的过程,也是形成儿童基本的美术素养的有效途径。那种纯技能的美术教育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因此,构建和培养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优秀的全新的美术教育模式就成为当前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美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开发是最具有成效之一的课程。
摘要:21世纪以来,美术教育依然没有受到重视,而是被当成“调剂课”,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差异明显。各种各样的培训学校,使美术教育变得更加功利性。鉴于我国美术教育的诸多问题,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美术教育之路需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育公平;培训机构;办法
一、我国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旧的教育体制根深蒂固
教师仍然以传统的“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以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下,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是自己固有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往往被老师限制,往往不是主动接受老师的思想观念。在“以教为主”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占据的是主导地位,而学生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本末倒置。而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从而导致很多孩子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大多数老师仍然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一个学生。孩童时期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最丰富的时间段,作为老师我们应当鼓励孩子把自己心中的所想象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更不应该以成人化的角度去看孩子们的画。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去做,做到与众不同。
(二)美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
美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美术教育方面的投入,但美术教育的投入总值的比例一直很低。美术教育投入和发达国家差异明显,教育资源的扩散和教育资源的改善依赖美术教育的投入,对于美术教育的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亦是如此。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开始面向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和边疆地区。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这些地区的资金投入,这些地区仍然和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加剧了美术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人们对美术教育的需求正在增长。社会越来越关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加上独生子女的普遍化,更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应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美术培训班和特长班。很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三)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近些年,学校加强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美术教育呈现一派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有很多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担忧。很多学校只追求升学率,在单一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只重视专业的美术培训,忽略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出来学生的形式主要是高分低能型的。由于这些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偏离了全面发展的原则。
二、应对措施
(一)家庭方面
儿童时期是孩子兴趣和爱好非常广泛的时期。我们要好好趁这个时候充分发掘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地训练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对孩子美的认识和理解。保持童心不要束缚孩子的心灵。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应该意识到天真、率性是孩子的本性.对于我们来说,画一幅画可能要考虑到整幅画面的布局,构图和色彩表达等。而对于孩子来说是不一样的。他们画画就是简单、纯粹、无目的表达和玩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他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提供范本供孩子学习、参考。童年时期提供范本给孩子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孩子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眼睛和手的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孩子形象记忆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财富,丰富的想象力是上天赐予每个孩子的天赋。
(二)学校方面
改变不合理的制度。现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应转变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让美术课程成为和文化课并重的课程而不是成为可有可无的调剂课。美术教师应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幽默,风趣的美术老师可以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现在我们的儿童艺术往往太注重绘画的方法和步骤,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布置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更多的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多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忽略我们成人特有的思维。在孩子画画的过程中不要强加干涉,只应该给孩子一个大的构思,至于孩子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完成作品的过程应不做限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增加孩子对绘画的积极性和热爱。新时期老师如何评价孩子提出了很多要求。很多老师在评价作品时,总以画的像或不像的成人观点来评价孩子,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误导。作为老师,在评价孩子作品的时候,主要是看孩子的画作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个性,我们在点评他们的画作的时候应该鼓励他们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大胆的去想象和创作。
(三)社会方面
增加中央和省级金融投资,进一步加快和完善美术教育保障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美术教育投资体制,确保教师和学校基金能够及时到位的问题,提高农村学校的重建和转换。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国家应逐步缩小提高西部偏远地区教师的收入水平。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和优秀的大学生投身于西部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中,完善西部偏远地区教师的福利。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西部偏远地区发展和美术教育的问题,才能够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现有的很多培训机构存在缺乏管理,证件不齐等诸多问题。国家要不断加大不合理美术培训机构的管理。对于违建的培训机构应该加以取缔,建立与之相关的监督制度,让培训机构接受社会的监督。综上所述,如果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美术教育的学习,再针对孩子存在的种种问题,实施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发挥孩子们最大的潜能,用孩子们的热情,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积极作为,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可以更加规范、合理、有效。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美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作者:邓蕊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
摘要:水粉画成为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水粉方面的应用包括了水粉淡彩画、色纸水粉画、装饰水粉画等,所用技法也可分为干画法、湿画法以及干湿结合画法。本文将着手对水粉画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和实践作教学研究,从而发现水粉画对教育的意义和对少儿的审美素质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水粉画;技法;少儿美术教育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在少儿美术教育中,不断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俨然成为一种趋势,而在多变的推陈出新的现在,传统的教师教学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美术方面的追求。水粉画是一种介于水彩和油画间的画种,它通过吸取油画与水彩某些方法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技法体系。学习水粉画不仅是当代美术教育的要求,也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技法的能力。
(二)研究的意义。
1.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作能力,在老师的引领下找出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通过他们的画笔呈现出来,同时也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从色彩的色性、色相、明度、纯度等方面结合布置的作业弄清楚色彩的变化和应用。对水粉色彩的探讨学习能够使学生在作画前就清楚自己到底要画一幅什么色调的作品,色相环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在色彩明度和纯度上的能力,为以后的色彩基础塑造打下基础。
二、水粉色彩在实际少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水粉画中最基本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调色与水的使用,可以准备三原色,然后在其基础上加入白色,形成纯度对比。注意水粉上干湿画法的运用,在水的使用上,水粉画的水一定要干净,否则会引起颜料的污渍产生脏色。水起稀释作用,适当用水润泽颜料可以画出流畅浑厚的效果。教师可在其中加上简单的理论知识,学生可用笔自由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学习对水粉色彩的调色和运用。
(二)在水粉画教学上,教师可提供多种方式方法,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加上自己的想象,比如教师带学生到校园里写生拍照,通过亲身摄影拍照出来的东西,学生会更有兴趣和动力。教师要注意教授学生构图与技巧,同时还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
(三)教师可统计一下学生们平时的爱好与喜爱的卡通动画,可以用一段视频或者音频展示给学生,还可以加上学生们的现场模拟,这将是一场绘声绘色并且将美术与音乐、动画结合起来的课堂,学生们自由创作出喜爱的东西,并且用水粉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少儿美术教育中水粉色彩在多种元素方面的运用与优势
(一)为了跟上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上的不断发展创新,美术教育中对视觉文化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教师可利用设计海报让学生们在其中进行创作,用水粉色彩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主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相信他们一定有许多天马行空的点子。
(二)在造型元素上,点、线、面、色、块等这些几何形体的塑造,教师应多把物体转化为几何形体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在明暗、肌理、结构上让学生有较好的把握,才能使物像更真实地呈现于画作。同时结合水粉画技法的教授,即“平笔法”、“散除法”、“厚除法”、“点彩法”,在少儿美术教育中,根据学生学龄阶段的不同,以平笔和点彩为主要授课技法。
(三)在水粉色彩中,除了强调水粉本身能调和出来的多种颜色通过水粉笔呈现,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体现增添课堂趣味。教师可以拟定一个题目,学生们可运用多种材料进行绘画,其中还可以运用一些版画上的技巧,让学生在吹塑纸上画出图案最后影印在卡纸上,得到的又是一种充满肌理感的作品,最后可以用树叶或手指印出想要的纹路也是颇为有趣。
四、水粉色彩技法于卡通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少儿卡通画教学中运用水粉技法的优势:水粉色彩在卡通画上的应用也会带来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增强了感染力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艺术审美情趣。水粉颜料特点是处于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间,在湿的情况下颜色饱和度很高,干后则失去光泽,这就是它纯度的局限性,水粉颜料颗粒粗湿画时对事物的描绘更需要精准的把握,在卡通风景中特别适用于画出虚淡的背景和远山远水,因此在卡通画上水粉颜料的呈现将是另一种笔下的栩栩如生。
(二)少儿卡通画教学中水粉技法与动漫卡通相结合:卡通画在水粉色彩中似乎毫不沾边,但是通过水粉却能更好地体现出卡通形象的质感,营造漫画般的浪漫与舒适。许多优秀的影视动画教师都可以把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加入水粉色彩的技法与研究,既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又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活跃气氛。
作者:时松洋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儿童期是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从小时候就要对少儿想象力的培养,开展少儿创想美术教育。少儿创想美术教育是一种培养少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想象和创造美的一种过程。他们需要用脑去创造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概念,用言语表达些感想,用手掌控绘画材料。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创造和利用引人入胜的情景,无疑会提高少儿对绘画的创造想象能力,并更加激发少儿绘画创作的兴趣。因此更要求教师要讲求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致力于在少儿创想美术教育过程中根据绘画内容进行辅助教学工具的应用。少儿由于年龄小,目测能力差,空间、方位概念模糊,对生活中事物的认识有限,导致在少儿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在成年人看来既可爱又可笑的形象,例如不合理的构图,空间构图随意性,不成比例的造型等等。因此指导少儿作画,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少儿多少美术知识,而在于为他们创造认知世界的相关情景再现。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情景教学法是运用较为典型的画面情景进行画面知识的传授,在少儿创想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为少儿营造一个融视听说画于一体的学习环境,有目的地引入或创造具有一定色彩的、形象的、生动的场景,以帮助少儿完成一定的生活体验,从而帮助少儿理解和获得画面的相关知识,让少儿身临其境的去体验、理解、创想后进行绘画等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总之情景教学法最重要之处在于还原整个创想画面场景,使少儿能够在学习的使少儿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同深受、身临其境。情景教学法在少儿创想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不但能够使少儿能更好的感受到情景中所提供的景物、场景、事物与情感,更重要的是将创想美术教育提升为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开阔少儿的视野、培养少儿的创造性想象力以及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少儿绘画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因此,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教育的外部条件,通过画面和辅助工具及手段,使少儿创想美术教育中涉及到的情景得以还原和重现,使少儿能够感同身受,最终能够达到提升绘画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少儿创想美术教育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在少儿创想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为少儿营造一个融视听说画于一体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少儿创想美术教育中进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手段有三种:以图片展示和还原创想环境的场景,也就是“视”;以音乐、音效等渲染创想环境的场景,也就是“听”;以教师语言营造绘画氛围,也就是“说”;最后就是师生共同作画了,也就是“画”,这就是情景教学中视听说画于一体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之图片展示及还原
图片展示及还原主要是通过真实图片或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将所要创想绘画的画面场景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是少儿能够直观的观察到相关的事物、景物等等。观察是创想美术教育的基础,少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但是,因为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接受的事物、景物、人物及场景等有限。例如,南方的孩子没有实地的看过下雪的场景,内地的孩子没有见过大海的场景。城里的孩子没有见过各种蔬菜、稻谷、野花卉、田野的场景等等,可以利用童话故事中的插图,启发想象。童话故事插图往往是和文字一起组成,少儿还未具有阅读能力的,教师要指导少儿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有一些看图比较弱的少儿,可以在旁边用一些语言帮助引导一下,让他们大胆地想象一下这个童话故事的内容,可以自己续编故事,要多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用多种思路编故事。这样可以有助于对少儿想象力的培养,同时也会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少儿完成故事的续编,在讲故事时,为他们准备一些图片、玩具和实物。可以边讲边让他们看图片,听模拟的声音,触摸有关的实物,这样童话故事就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一幅幅鲜明的图像,他们就会浮想联翩,使想象的触角伸得更深、更远。这些现象都限制了少儿的创造性想象力的拓展。通过图片、立体画面等手段让少儿看到的东西越多,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创想美术教育就越有坚实的基础。所以通过图片展示能使少儿在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中感受到各种不同的美好场景,打开对大自然的创造想象力的大门。这种情景教学的方法非常直观又能激发少儿对创想美术教育的兴趣,是情景教学法中最常见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2、情景教学法之音乐、音效等场景渲染
听音作画,展开想象的翅膀。音乐与绘画是相互融会贯通的,在少儿创想美术教育活动中,采用绘画活动与其它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少儿的情绪体验,让少儿听音作画,把绘画与音乐相结合,调动少儿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展开孩子想象的翅膀,将音乐转化成形态,伴随着音乐优美的旋律,少儿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并把所听所感画下来。有了前期的图片、画面等场景的还原及想象力的拓展,少儿会各自运用不同颜色的点、线、面、体的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一张张作品中不同的形状、丰富的线条与五颜六色的色块组合出不同的画面,正是少儿在音乐的渲染下对图片、画面的场景还原的不同理解。充分利用外界丰富的条件,加深想象。让少儿边听故事边看书,或边听音乐,了解快乐和悲伤的心情。要知道,了解人的情感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经验。因为少儿的脑细胞十分娇嫩,对感知的对象十分敏锐,只有当感知和思考对象是可以看得见、听得着或摸得着的形象时,才能正常工作。
3、情景教学法之语言解说与引导
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以温柔优美的言语对创想环境的情景进行渲染,使画面的场景、景物再现还原。例如,画面中要求少儿画“金鱼”时,让孩子听儿歌帮助少儿掌握作画技巧,“先画一笔做身体,再画四笔做尾巴。画出两只大眼睛,红色点出大脑瓜。勾出肚皮和鱼鳍,同时加上小嘴巴”这样一只美丽的金鱼就画成了。少儿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爱好,要求少儿听完故事后,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起到语言对场景的再现作用。然后,鼓励少儿大胆创想,创造性的表现故事内容,使画面生动,使故事得以延伸。并且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进行言语渲染时,在高潮部分稍稍停下,引导孩子想象下面将会发生什么,鼓励多种设想。这样,孩子们的绘画创想更加丰富,孩子们的绘画表现更加积极的投入,而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想象力。在教师温柔优美的言语对创想环境的情景进行渲染时,其中的人物、情景、情节均能很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幼稚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激发智慧的火花。丰富少儿的感性经验,让少儿多看多听,使少儿获得一些能进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而听故事想象就是一种符合少儿想象特点的、能有效促进少儿想象发展的形式。选择适宜孩子想象的童话故事,运用多种方法,让孩子在优美的童话故事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多而大胆想象。要让孩子在听故事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时采取对故事结尾作进一步的推理想象,有时对故事情节变化做出新的编排,有时还可以对故事中的角色关系作不同的设想等。有感情地朗读童话故事,激发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还包括分角色朗读,或者是角色表演。都能帮助少儿具体而清晰地想象出童话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的人物形象。每一个童话故事都会有不同的情感气氛,而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根据里面的情感气氛气伏不定,把少儿带进你所讲的童话故事中去,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故事里的内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抓住童话故事中的空白,丰富想象。每一篇的故事不一定都要讲完,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填充,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少儿故事的主要引导人最终还是少儿教师为主。在读故事的同时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另外,在教师用语言对少儿创想美术教育进行引导时,应注重培养少儿的散发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突破单一、固有的定向思维模式。例如:孩子们在画云朵时总是给它涂上白色,教师可针对这一情况用提问的语言方式引导少儿“晴空万里时的云是什么颜色的?”“快下雨的乌云是什么颜色的?”“太阳照射在云上会有什么颜色?”这洋,孩子们笔下的云朵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所以在引导少儿绘画时教师应根据情景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语言对少儿进行解说和引导,使少儿在绘画时有犹如身临其境之感。
三、结束语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创造活动。”一切想象都源于生活,所以,只有通过情景教学弥补孩子们所不能亲近的自然、生活等画面场景,为培养孩子们绘画的想象力形象的基础。情景教学法中的情景讲究“情绪”和“意象”,教师要善于发现少儿感兴趣的、贴近少儿生活的、符合少儿生活经验的绘画表现内容和题材,创设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或引起少儿情绪共鸣的情景,使教学成为少儿乐意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
创想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种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教育的外部条件,通过画面和辅助工具及手段,使少儿创想美术教育中涉及到的情景得以还原和重现,使少儿能够感同身受,最终能够达到提升绘画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者:刘婷 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不同民族的内在区别是什么?最重要的在于文化背景的区别。爱琴海岸文化、巴比伦河流域文化与黄河长江流域文化的异彩纷呈的差异性就是最好的印证。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世界各个先进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它会有一个停滞期,假如不以强大的文化底蕴做基础,这个停滞期将会不断延长,甚至导致经济的崩溃。新世纪的国际经济竞争,最终是一种文化的竞争,因为文化制胜带来民族荣耀能够战胜一切威力。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和灵魂。
少儿美术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民族共同关注和重视的课题,它关系着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少儿是文化传承的优秀。有人说,少儿美术教育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其实不然,对少年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几个未来艺术家,而是一个如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能力”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健康成长的能力;二是获得文化、技能和分享社会文明的能力;三是不断创新,改善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能力。美术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就少儿美育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来进行分别阐述。
一、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
古巴比伦以及两河流域文化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西方霸权主义的冲击后,已出现文化断层,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现在还在延绵流长。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生物链,需要我们一代代的薪火相传,文化血脉的传承,应该从儿童抓起。当然,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以利益为偶像的物质时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浮躁和焦虑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求的精神。全球一体化的风潮,使得多样化的文化变得非常尴尬,不少年轻人追求时尚,对本土文化淡漠,甚至质疑。没有判断力的儿童群体,对自己的文化血脉的传承可能更是一片茫然,这对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种负面影响。因此,国家适时地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及时地抢救和保护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做为少儿美育工作者,我们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贯穿到儿童美术教育全过程。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中重视人的和谐发展。承认人自身具有发展的潜能,顺应少儿的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中加进较多的文化色彩,介绍艺术文化发展史和美学内容。让孩子们在游戏状态中进行创作,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博大和神奇,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生命轨迹中,留下颇为深刻的文化记忆。
(2)要注意民间艺术对孩子的熏陶和启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比如对秦汉石刻,民间剪纸、皮影,木版年画,民间泥塑的借鉴,通过参观、讨论、书写感受,搜集素材,加深对本土艺术美的发现和认知,使得少年儿童对家园和乡土充满了感情,也使他们产生了对自己和民族的自信并充满了希望,这是一种艺术气质上的积淀,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让少年儿童感受大自然。在孩子们领略了都市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自然生态环境、动植物、天文、科技等知识探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开阔眼界,拓展创作思维,从乡土风情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中汲取灵感。
二、版画是培养少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
什么是少儿版画?少儿版画指利用简便的、适合于少儿又便于少儿操作的材料进行绘制并拓印的艺术形式。其取材广泛,操作方便,版味浓厚,效果独特,为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我们的邻国日本,版画教育作为他们成功的教学经验,在当今世界倍受注目。日本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作版画。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少儿版画教育能更多地培养儿童意志方面的品质,养成锲而不舍的毅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一丝不苟的严谨风格。版画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绘画和技巧,少年儿童普遍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当今发达的信息社会,我们更不能忽视少年儿童潜在的能力和执着的精神。他们年龄虽小,但对身边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而且非常希望能通过动手、动脑来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少儿版画就是要追求自由、自觉、随心,有序的创作状态,不能把少儿版画创作定位为专业版画创作。其特点是:
(1)版画需要很强的动脑动手能力。画、刻、印三位一体,制作过程一环紧扣一环,缺一不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劳作形式,是培养孩子协调、平衡和预见能力及严谨的品格的极好手段。
(2)可以让孩子怎样感知美,以及美的差异。哪些美是版画特有的,比如:印痕美、刀味美、纸纹美等。不同版种表现的美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凹、凸、平、漏,等各具的不同材料形式美。受过美术教育的孩子,通过他们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感知美和发现美。“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鲁道父·恩海姆)。感知力是儿童美术创作的思维与发展的源泉,敏锐的感知力是人进行创造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
(3)少儿在制作版画时,材料的丰富性、新颖性、多变性促使儿童迅速地触摸材料、操作材料,在创作实践中对各种材料的运用和认识过程正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过程。对孩子进行版画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动手能力、感受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最终要表达对美的认识,对美的创造,张扬每个孩子的独具魅力的个性。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辅导能力。
我们在观看一些少儿绘画展览时,大家会有一种不约而同的观感,有些作品一眼就可看出是老师捉笔代刀的,画面中弥漫着浓浓的成人意识,构图和技法成熟而平庸,缺少儿童率真、生动的造型和图式内涵,是小大人画。另外一些作品大家看了认为语言图式和内涵是孩子的,只是画面精致的制作程度好像儿童达不到,应该是老师辅导的结果,但是总体感觉还是名符其实的儿童画,这就是不同的辅导水平在儿童绘画创作中的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即是自身修养和辅导水平获得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善于抓住儿童的思维模式,充分尊重儿童独特的视觉语言形式,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按照儿童的心理生理机制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总体把握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运用“顺水推舟”的辅导理念,引导孩子们把潜藏在幼小心灵的艺术灵感用绘画形式表达出来,虽然在画面制作过程中贯穿着老师的精心辅导,但画面的语言内质是孩子的。
有些儿童画很像是大师的手笔,甚至完全可以和现代派大师相媲美,但是孩子们不是真正的大师。因为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心理不断成熟,本真的、无拘无束的心态渐渐消失,思维逐渐趋于理性化,原来那种童真和原创性也就不复存在了。真正的大师是从“不会到会”,不断升华至炉火纯青,随着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又从“会到不会”,返朴归真。我们从大师的作品里看出力图摆脱构图、比例、远近关系,造型构成、线条、笔墨的规定性、审美性、文化性,试图用一双未被“污染”的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一双儿童的手来涂世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涂鸦式”的表达,以及在这种“涂鸦”过程背后的生命律动和快感。儿童美育还给孩子一个童真,第一线的辅导教师责无旁贷,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首先应该站在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在绘画艺术领域进行广泛研究,对绘画的形式、内容、材料、语言等创作规律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具备美术创作的良好技能,美育工作才会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其次要认真研究前沿性的教学理论成果,不断学习积累使之形成自我可操作性的教育理论,才能羽翼齐全,展翅高飞。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重要的文化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少儿美术教育始终应该扮演这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传承文化,培育健康成长,不断创新、独立自律的个体能力发展。记得《学会生存》的作者埃德加·富尔所说:“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多种不同的责任。”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就是要发掘潜能,继承传统,鼓励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在文化传承的优秀内容前提下探索少儿美术教育的新途径,达到促使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我们如何满足社会要求呢?当然是用美术的方法。美术是我们获得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美术可以共享,美术可以不断创造。我认为做一个美术教师不难,但当一位合格的少儿美术教师难,然而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儿美术教师就难上加难了。固然有些人认为少儿美术教育只不过是美术教育的“小儿科”容易对付,因此少儿美术教育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其实,现实远不是那么简单,对于孩子来说,它是人生美术教育的“第一棒”,如果这一步走错路或者失误,对他们今后在美术的发展上是有影响的,因此少儿美术的启蒙教师首先就应认识这一事业的重要性。艺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其主要目标是发展能力。完美人格。人文学科不仅仅是使学生学到一二门技术,而是要着力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它关系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民族精神的塑造。少儿美术教育是把美术学科作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人的发展,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一、注意保护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儿童的美术活动是儿童步入人生的早期精神活动。创造艺术符号表达情感是人类具有的原始本能。
儿童的绘画创作主要依靠意象。意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是在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更完美、更理想的头脑中的形象。儿童绘画中的原创性是指创作中的想象力。其特点是:
1、不受真实和观念的束缚,表现得纯朴、天真。
2、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以人性的态度对待自然中的一切,表现出天趣。
3、以虚幻和荒诞的幻想力表现美感。儿童常用拟人、夸张、虚拟、表现性手法进行创作。
儿童在自身内在的驱动力下,自发进行的美术活动,产生的原生态作品,它反映人的心象、意象和潜意识中的幻象。
儿童在5岁前绘画创作基本靠意象表现,6岁以后他们学会观察,依靠知觉进行表现。知觉不是被动地获得印象,而是随眼睛活动选择视觉目标,然后通过想象组织成象。这一时期的儿童画从程式化表现中走出来,画面更为生动,有意味。
二、鼓励儿童观察生活,学会用艺术语言表现生活感受
艺术源于生活,对生活的敏锐感受与体验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儿童美术创造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绘画的形式,诸如形象、轮廓、对称、重复、渐变、节奏、色彩、运动这些形式要素的运用,也来源于生活中对美的直觉。这正是儿童美术中原创性的源泉。儿童绘画形式只有符合了美的规律,才具有审美价值。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儿童只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力的原创阶段,要通过美术教育不断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儿童美术中的想象力表现也源于生活的积淀。儿童通过想象把不可视的形象变为可视形象,如把风、雨、声音、速度等创造视觉符号表现出来。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他们把黑夜和白天放在一起表现,把室内和室外同时展现在画面上……这种超自然的想象力不是通过技能教育能够获得的。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是培养感悟力、记忆力、理解力、吸收和变革能力为基础。
三、探索各种适合儿童运用的表现形式,形成不同的教学特色
儿童绘画的表现技能从成人化、专业化的传统中走出来,总结出各种教学方法,使儿童逐渐从临摹发展为创造性表现。
1、卡通画教育。改变了让学生被动学习形象技法的教学,发展为运用形象进行组合创作。通过各种构图形式教授创作方法。
2、装饰画教学。根据地区文化特点,吸取民间纹样中的风格特点,让儿童掌握基本的装饰方法进行变体创作。
3、版画教学。版画技法易于儿童接受和掌握,作品形式显得更完美。通过多年总结,创造出许多儿童便于掌握的方法。如吹塑纸粉印版画,独幅撕刻画、纸版画、木刻等。
4、国画教学。国画教学从技法临摹走出来,使儿童能运用中国画笔墨技法,自由表现生活感受,创作出生动有趣味的绘画。
5、彩色水笔、色粉笔教学。色彩教学摆脱了用固有色概念化表现色彩的习惯,能让儿童自由运用色彩去画,画面色彩明快、强烈、大胆。此外,在材料运用方面也有创新。近年来如用彩色纸、黑卡纸、细砂纸等材料,使儿童易于表现色彩效果。
6、水粉画教学。水粉画材料运用自由、轻松、畅快,易于儿童自由挥洒表现。儿童的表现性色彩在绘画中被肯定后,充分调动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使色彩教学提高了一个新层次。
7、油画教学。目前,油画教学运用还不普遍,由于受条件限制,还不能得到普及发展。但就目前的教学效果证明,它对儿童掌握和认识色彩有其独到的优势,色彩表现更自由、丰富。
8、线画黑白画教学。线画黑白画是儿童造型创作的基础,使儿童学会运用造型基本元素,如点、线、面的组合;线的排列;黑白灰的对比等。大大提高了儿童绘画的审美趣味和造型水平。此外,儿童速写能力培养普遍受到重视。这对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能力都十分重要。
9、多种材料的混合创作。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如纸、废弃物、铁丝、麻绳、树枝、陶泥等做平面或立体造型,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材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面,综合运用材料也是现代美术创作的特点。让儿童自由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艺术表现,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艺术的生活品位。
总之,我们要利用各种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手段,挖掘孩子的内在潜力,让孩子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现。通过美术教育,让孩子学会想象、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帮助他们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质,培育美的情操,从而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发展,人格得到完善,所以,被称为“小儿科”的少儿美术教育应该能做出一篇大文章。
437100 咸宁市群众艺术馆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与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充分挖掘少儿美术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它是中、小学美术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少年儿童基本美术素养,陶冶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形成和发展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少儿美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长期以来不受人们重视而涉及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一个缺欠,其对孩子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浅谈几点:
一、少儿美术的激趣功能
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认为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它“是否在学生中间造成一种愉快的兴奋”。在相声、小品被众多人所喜爱的同时,与其有相似之处的卡通、美术也迅速得到了广大青少年儿童的青睐,当日本等的卡通、美术涌进我国时,也带动了我国卡通、美术的发展。现在少儿每天看的动画片,几岁小孩、甚至十几岁的青少年如饥似渴地翻看的卡通、美术书籍,均成为青少年儿童的主要精神食粮之一。究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少儿的生理、心理条件,造成少儿观察事物时只注意观察他感兴趣的或者他所观察感觉到的部分、这一部分信息被夸大的存入大脑,而另一部分不被感知的则被简化或忽略,所以少儿在再现物体时(绘画过程中),画出了具有夸张变形的物象。少儿在观看动画片、卡通中通过夸张变形的形象时,与自己头脑中存取的形象或者和自己所描绘的夸张变形物象正好“不谋而合”,于是产生出一种无意识的“亲和力”、“亲切感”和“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倍受少儿喜爱。另一方面这种被夸张了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往往有很多反常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而有激趣的功能,这就更一步受到少儿的偏爱。所以少儿在电视机前搜索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片频道不愿意关上,独自拿着一本又一本卡通美术书翻阅不愿意放下,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对一幅又一幅美术作品仔细品味而不愿意下课,并且少儿边看、边笑、边议论……。在小学美术课引入少儿美术,有“增进食欲”的作用,其如让学生在吃白米饭的同时,有滋有味地品尝着各种香甜可口的、原滋原味的纯天然的蔬菜、水果一样,其色、香、味、形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位少年儿童。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美术课,通过美术教学,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局面,达到了使全体学生的素质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标。
二、少儿美术的双基素质功能
少儿美术的“双基”指:有关少儿美术的初步含义、基本语言、特性、作用等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选材、立意、构思、趣味构成与表现手法、造型绘图等操作技能。通过少儿美术的教学,学生获得了有关少儿美术的基础知识,形成了有关的技能。
三、少儿美术的陶情、育人功能
(1)美术中的艺术形象对学生的陶冶 一方面少儿美术中的艺术形象虽然大多数用笔练,但决不是草率乱涂画而成的,而是通过作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再经过夸张变形并反复修改而得到的形象,该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在辨析美术中人物的高兴与悲哀,憨厚与奸诈时,除了能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外,还感觉到作为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时也被有这样优美的艺术形式而陶醉。
(2)美术内容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的影响 另一方面,少儿美术的育人功能表现在,少儿美术的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有很多是表现少儿身边的人和事,反应了人们优良的或不良的行为习惯的,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使少儿在感受这些艺术形象的同时,心灵受到净化。例如:《小大人和大小人》(见图1)中小女孩的幼稚行为,暗示了爷爷以前对孙子的“爱心”,表现了现在孙子对爷爷的“孝心”,以及从这幅画中反映了小作者纯真的“童心”,少儿在欣赏这幅画时,无一不被小女孩幼稚的语言逗笑,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又无一不被小女孩浓浓的“孝心”所感动,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小作者作画的目的是赞美小女孩尊敬长辈的好品质,并不自觉地从中受到了教育。
(3)美术教学能让学生笑对人生,再者,这些幽默的表达形式能使人愉快,陶冶人们的情操,并让人们学会笑对人生。美术是一种具有强烈幽默性的绘画,什么是幽默呢?“幽默带来快乐,使人从痛苦的经历和情绪当中挣脱出来”。我认为:幽默是人的一种能力,幽默是人积极向上的一种力量,幽默是人的一种素质。没有幽默,我们的生活就如每天喝白开水一样乏味,而有了幽默,就好比有了牛奶和各种果汁、饮料一样有滋有味而充满阳光。特诺?赫伯在其所著《幽默术》中写到“为了应付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战,你需要力量──不论你是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是老师或学生,是台上讲道的或台下听道的,是售货员或消费者,是老板或职员,是上司或属下。这正是我在本书要特别强调的──需要幽默的力量!”,接着又写到幽默能“增进你与他人的关系,并改善你对自己真诚的评价”,幽默还能“解除人生压力,提高生活的品质”,“它不是轻视,它的精义是爱”。当幽默与你同行时,“你也会得到向上的力量──这是必然导致成功的途径”。著名美术家方成也认为:“幽默最直接的好处是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一个具有幽默品格的人能迅速吸引他人亲近你并与你相处、与你共事、更进一步与你合作。而合作能力是当代人素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能很好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一个容易获得成功的人,通过成功能使人产生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能在困难面前“笑傲江湖”、并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因此,幽默也是人迈入成功殿堂的“助产术”,而美术则是幽默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实践表明,通过少儿美术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这样,绝大多数少儿能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健康成长。
四、少儿美术的创新素质功能
传统教育中培养出的学生在老师的导演策划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机械地重复着一个又一个标准答案的练习,他们“墨守成规”、“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培养出的是思维僵化的一台又一台“复印机”式的“人才”。“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激发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实践表明:少儿美术教学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因为少儿美术的构思要求我们“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地想别人之没有想的、画与别人构思不一样的画,例如:在少儿美术的创作中,如果50人中有45人用同一种构思完成了作品,只有5人用其他的构思,大家会一致认为这次创作是失败的,实际上这50人应该有50种不同的构思或者更多。总之,通过一幅美术续画的构思与创作,同一主题的不同构思与创作等的练习,对学生进行纵向、横向、逆向、发散思维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所以,“少儿美术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启迪他们的智慧”,这一学习过程是更具创造性的学习。
美术教育是少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少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少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因此美术教育是少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不断地探索少儿园美术教育的方法,也就成为了少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下面,我根自身从事美术教育的经验,浅谈少儿美术教育的一些方法。
1.培养少儿的观察力,引导少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少儿观察,不教会少儿观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无法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有少儿亲自观察事物,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在少儿生活中,教师通过观察他们的交流,找出其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从少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注意力,引导其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感、力度感、节奏感以及和谐感等,形成少儿对这些特征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防止少儿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或者走马观花,使少儿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少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教师应为少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在少儿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为少儿提供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应加强游戏性,以培养少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减少绘画过程中的枯燥感和挫败感,让绘画真正成为一种少儿喜爱的游戏,让游戏成为少儿不可缺少的生活。例如,布置一些少儿喜欢的游戏情境,放一些少儿感兴趣的玩具,多种美工材料,以及少儿喜爱的美术作品和布置少儿作品展示墙等等。著名的少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性好动,游戏为生命。”“爱游戏”是少儿最重要的天性,游戏是少儿的基本活动。少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少儿只有在愉快的游戏环境中才能充分感受美、表现美,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3.适当地教少儿掌握美术表现所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少儿的作画能力
美术教育中曾有一些讨论,就是既要培养少儿的创造性,那么老师要不要教孩子?老师不教干什么?众所周知,在绘画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的少儿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少儿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能用简单的色块、符号来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少儿的表现欲望。所以我认为,虽然少儿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少儿顺利进行美术表现的工具。所以我们将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整合在一起,没有过分强调技巧,而是让少儿通过探索来主动学习和掌握技能。 采用多种形式,如涂色、粘贴、印画、泥塑、折纸、雕刻、编织等加强少儿的兴趣感,不断地提高少儿的作画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组织孩子根据自己的画编小故事,教师还可以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注意引导少儿灵活运用在不同学科中获得的知识。如: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少儿用美术(绘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又如外出参观回来,让少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少儿园还可以在课室走廊开辟美术作品展示栏;开展少儿美术兴趣班,允许少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每一期美术兴趣班举办画展,通过展示、比较,让美术成为少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体验作画的快乐,激发作画的兴趣。
4.绘画活动中,采用积极强化的办法,激发少儿自信心
(1)语言强化,如“你真聪明。”“画得真有趣。”等。
(2)动作强化如微笑点头等。
(3)实物强化如奖励少儿一支画笔等。
(4)欣赏强化如让某个少儿在全班少儿面前展示他的作品等。通过这些强化创造行为的方法,并与适当的技能练习有效结合会使少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确立自信心。
5.做好家长工作,使他们和教师一起,运用少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作品
绘画是一种表现创作活动,有着很多的想象创作空间。少儿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但绘画本身却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少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 但是,在工作中我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作品:“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人家画得多好?”因此,我感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提高对少儿美术的认识,如家长会、少儿画展等。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以鼓励的方式加强少儿对绘画的热爱。做好家长工作,任重道远,它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美术教育这个工具,使美术成为有效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少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少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摘 要:审美教育是具有一定目的的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少年儿童从小就将审美视为典型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科学的审美理念,最终使少儿在成长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审美观。少儿审美体验对其美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通过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促进儿童通过审美体验不断深入体悟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本质。
关键词:少儿审美体验;少儿绘画;美术教育
一、少儿审美体验的理论分析
审美是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形象的、无功利的和具有情感的关系状态,使人和世界可以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从人类与世界这一角度来说,审美也是一种特殊形式。在实践中,审美主体通过想象、移情、感悟等心理活动交融进而升华。通过体验活动,人凭借联想、移情、感悟之类的精神行为来思考旧有经验,最终得到更深刻的感悟,它是一种有关生命意识的经验,进而内化为个人感悟,在此过程中,人顿悟到的东西具有过程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少儿的创造对象即为少儿眼中的世界。少儿的思维和表达总是取向最简单的形式,他们的心是单纯而质朴的。儿童具有观察力和知觉能力,儿童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最先感知到的是那些可以度量的东西。比如,观察对象的比例、距离,这些是观察对象身上存在的最具生命力的鲜明特征。
儿童画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们善于构造一个纯真美好的世界,真实地用最朴实的方法展现出儿童所接触的事物,丝毫不显得刻意。通过观察少儿绘画,可以领会到儿童在绘画的时候是通过色彩和故事联想进行绘画创作的,其作品给人生动、活泼、纯粹、感人的直观感受,而这些丰富的画面组织途径,正是源于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审美体验。简而言之,少儿倾向于凭借充满故事感的画作反映其审美感受,信手涂鸦描绘充满神秘感的世界。当然,也有反映愉悦心情的画作。
二、少儿审美体验是少儿绘画的本真体现
就美术所呈现的模式来说,儿童画具有运用夸张符号构成整体的特点。少儿心灵不受功利目的支配,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想象和情感,他们会通过画一些生活中所见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审美体验。
儿童通常是用简单抽象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仅保留区别其他主体的重要特征。比如,他们描绘人像的过程中并没有性别以及年纪意识,这一特点通过儿童创作的人物画便能够加以证实。
抽象主义绘画鼻祖康定斯基觉得少儿与生俱来强大的无意识潜力,这种潜力将反映在美术作品上。少儿绘画体现了少儿本性倾向于真善美的事实,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由少儿产生的审美体验而来。在少儿的美术作品中可以找到艺术的真实性,此为人类早期艺术行为的缩影,因此,应对少儿画作里的少儿审美观加以重视。
三、少儿审美体验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儿童美术教育是以美术表现为基本手段,以儿童的艺术潜能、兴趣、童年生活体验为中心, 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解放的教育,力求在少儿绘画中反映少儿审美体验的特点,彰显其美术意义,促使少儿均衡发展。就少儿自身成长来说,保护少儿初心,应从少荷竺捞逖榈慕嵌壤纯展美术教育。
21世纪为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素养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绘画教师想要更好地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就要对这些优秀绘画成果进行更细致的理解、欣赏与评论。因此,教师在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同时,需要在教学上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知。
文章通过对少儿审美体验的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我们应重视少儿美术教育,在教育中关注少儿的精神世界,期望通过对少儿审美体验的研究来提醒人们关爱儿童成长。培育少儿艺术素质,不但要使少儿艺术天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要重视少儿美术教育价值的实现。通过少儿美术教育,使少儿艺术创作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实现推动少儿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共同发展的目的。
摘要:本文从当代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出发,在阐明少儿美术教育特点的同时揭示了当今少儿美术教育的种种弊端。所有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们应能正确的认识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本着重在启发的原则,多考虑如何让少儿美术教育在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少儿;辅导;启发;成人画
少儿美术教育是少儿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通过对少儿进行美术或其它艺术门类的教育,能有效提高少儿眼、手、脑的协调性,不但能从小培养孩子对美的正确认识,也能激发孩子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兴趣,喜欢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在少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如何激发起孩子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正确的辅导方式至关重要。少儿美术辅导与成人的美术辅导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少儿美术辅导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启发、善于启发。由于孩子的年龄小,缺乏对身边事物细致观察和正确判断的能力,加之美术基础的扎实程度不够,因此就需要老师们有意识的不断对孩子进行有技巧的提示和有目的的启发。
美术作品的优劣,一是表现在技法上,二是表现在创作构思上。技法水平需要通过长期不断的潜心揣摩和刻苦练习才能获得提高,这里暂不去谈;而独特的有新意的创作构思是可以通过对少儿的有效启发来获得的。比如,有的学生对于身边的人、物、景不知如何去看待,往往是熟视无睹或仅仅是看看而已,漫不经心,缺少对所见事物的记忆、分析和合理的取舍能力,写生也只是一种机械的描摹,使作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创作”。此时,就需要美术教育者有技巧的引导孩子如何去发现周围有趣或有特色的人、物、景,并在绘画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取舍,进行细节的体现,启发孩子如何去发现并收集有价值的美术素材,才能使孩子的作品源于生活,体现生动。
说到素材,一定要提到少儿美术命题创作。命题作品大都以描写“世界和平”、“美好生活”、“可爱家乡”等为主调,这类题材范围较大、素材广泛,怎样辅导此类少儿美术命题的创作。是我们少儿美术辅导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孩子画笔下对事物的体现具有一种原始纯真的美感,因此辅导老师可有的放矢的带领孩子观察自然,并提醒他们感受周边环境的变化,如自己的校园、风景各异的公园、神态各异的人群、造型多姿的城市建筑、四季田园之色等等,通过引导观察并亲身感受,激发孩子们对命题创作的兴趣。而在有关动漫题材的辅导中,由于这类题材缺少已知元素,很多场景是不可预知的,可鼓励孩子主动去查找相关资料,老师也可帮助购买相关画册予以参考。还有一类是非命题类创作,对于非命题类的创作辅导,应鼓励孩子自由发挥想象空间,这种自由发挥主要来自于学生心中最为本能的艺术元素,这样使创作风格更原始,更本色,再通过辅导加工,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大胆的表达自我,使作品更加理想完美。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现代少儿美术创作中,成人化的趋势非常严重,美术辅导老师用主观意图代替有效启发的现象并不少见。少儿美术的特点是画面松散、自由、造型可掬,无规律可循,完全是一种和谐的自然境界,辅导老师的责任是在孩子动笔前让孩子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帮助孩子正确的判断画面的主、次、虚、实,哪些需刻意描画,哪些可忽略不计,对草稿进行反复推敲,力求在提高作品质量的同时保留它原有的风格和特点。而现实中的辅导往往偏离了这一教学特点,为了能让自己的学生在美术大赛中获得奖项或出于其它目的,辅导老师包办代替,按自己的立意,有的使学生的作品画面饱满,不留空隙,虚实不分,繁杂不堪;有的将画面设计成平面图案,精美的象绣品上的图案,想以这些特点来显示作品的难度,这些都是少儿成人画的表现。
我曾经在一次省级少儿美术大展中的现场演示中,亲眼目睹了一老师为学生改画的过程。我们的命题为《满园春色》,一学生原本的构图不错,画中有校园绿草坪、五颜六色的鲜花、一大群孩子在各自玩耍,在蓝天白云的烘托下,整个画面天真烂漫,而老师为了获奖,偏要将蓝天白云改成红红的太阳,个个孩子的脸上无眉宇,这是典型的成人画,当然获奖无望。所以这种辅导方法严重不利于孩子对创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抑制了孩子创作的兴趣,扼杀了少儿画应有的纯真可爱,这大大违背了少儿美术教育的初衷。
少儿美术的另一特点是色彩浓重艳丽。优秀的少儿美术作品,精美的构图固然重要,用色更不可忽视,我们在辅导中应鼓励学生大胆下笔,随类赋彩,小心收拾。少儿美术的分类较细,中国画、水彩、水粉、腊笔、铅笔、版画等,不同的题材适宜相对应的画种。如“雨后的青山”,为了更准确的体现出水的滋润,适宜用国画和水彩画创作;而“城市风光”适宜用水粉画、铅笔画来进行创作。在辅导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
少儿学习美术通常缺乏“常性”,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改变辅导的方式方法,如在课余多开展一些有关美术的兴趣活动,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充分挖掘其潜能。
总之,美术教育工作者们要正确的认识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本着重在启发的原则,把心思多放在如何激发少儿的创作潜能上,如何提高辅导水平上,使辅导方式多样化、趣味化、有效化,而绝非以庖代厨,以求得一时名利。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儿美术教育真正在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少儿时期是开发智力、创造力与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少儿美术教学应以发展个性为目标。美术的个性化教学可以把知识和情感目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自主性、独特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关键词:教学;个性;创造力
个性,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各种特质都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它能随着发展而改变。因此,个性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化发展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应认识到学生是有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人,教师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做,学生画出的画,做出的手工作品都差不多,这些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少儿美术教育中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也是一样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需求。清代的思想家、大诗人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应该给当代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应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因势利导地加以发掘,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出富有潜力的新型人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尊重个性、弘扬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没有个性的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人;没有个性的社会和时代,是没有希望的缺少发明与创造的时代。没有了个性,就谈不上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素质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个性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没有个性教育,素质教育永远是一句空话。美术课程浸润着浓厚的人文性,美术本身极为注重独特与创新,在美术课程中实施个性化教学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教的目标。
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的,影响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多方面因素,比如家庭、学校、同伴和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媒体等都对人产生影响,而学校是影响学生个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在一定程序上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成长道路。在学校里,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在课堂上,学生学量的课程信息,这些课程进入儿童正在发展的个性,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校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尤其是少儿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指导,正是对个性发展动机理论的重视与运用。
二、培养学生绘画兴趣,保护好孩子一颗充满好奇的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学习归根是学生的内部活动,是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情趣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创新教育是十分不利的。现在我们要搞创新教育就必须把课堂让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小学生天真浪漫、无拘无束、思想活跃,具有七彩斑斓的想象世界,这个阶段是最能开发学生智力的时机,这时期教师必须为儿童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儿童属于他们的方式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教学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陈旧、古板、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活跃气氛,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精神,原因在于老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如老师上课总是生搬课本内容教学生怎么画,要画的怎么像,要么就是照着美术教材满堂灌。学生也只能按照老师的意图依样画葫芦,课堂上总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这种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其结果培养的学生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他们美术作品并不是来源于自己的观察、想象、生活,而是生搬硬套别人的作品模式。可见,如果只是培养会画画,而不具备思想境界和创新意识的画匠,那是不能适应现代美术人才要求的,是会被社会所淘汰。在教学中应该让课堂气氛活跃。少儿美术教学需要弱化规范和标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要平等讨论教学方式,有益于形成多种思维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艺术是感性的,不是教出来的,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富于创造,这种创造力将是以后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少儿美术教育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天性,但是这种天性要在一定的刺激下才能发挥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刺激潜伏在学生心灵中的天生的创造、探索的欲望,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天性诱发学生创新动机。
曾经在给小学生讲线描课时,先讲了线形的种类,然后通过多媒体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优秀的设计作品,要求学生在绘画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象,画出有个性的作品。最后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有个性的生日蛋糕,然后给自己设计的生日蛋糕加以装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在我的不断的启发和鼓励下,学生的作品都完成的相当出色。从粗细线条的搭配到外形的装饰,无不体现了孩子独到的个性审美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孩子们有了收获,都觉得非常的开心,可见,少儿美术教育中,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包括游戏中内的孩子们所喜欢的一切方式,使他们更好的消化技能、技巧,更好的了解什么是美,更合理的施展自己的个性。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艺术的欣赏者和艺术的创造者。
四.加强对少儿美术教师的培训,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就我了解,很多乡镇小学缺少专职的美术老师,以课本和教科书为本,把教学内容局限于某本美术书中的知识,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受到较大的局限,学生的个性并末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知识结构和信息量必须跟得上时代的变迁,必须符合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孩子的角度多考虑,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合作互动学习,调情感体验,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结语
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教育活动中能更大程度地张扬和展现自己的个性。新时期的少儿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1.杨京霞,湖北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美术教学研究
2.肖颖,湖北孝感师范学校实验高中,长期从事美术教学
摘要:一个人成长中的少儿阶段是对事物接纳程度比较高,因此,少儿阶段的各种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美术教育对于培养一个人美学感知能力、审美思想和审美视角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少儿教育教学工作中,美术教育也是学校和家长对于幼儿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少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少儿实践的学习能力,这些都是美术教育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美术教育;少儿;绘画情感;实践
一、美术教育中激发少儿绘画情感的意义
美术教育教学是培养少儿审美能力,提升少儿学习能力,引导少儿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少儿的绘画情感,是提升少儿美术学习的一个途径。
通过激发少儿在美术知识学习中的绘画情感,首先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起幼儿学习美术,学习绘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习和入门。激发少儿的绘画艺术情感,是情感教学的一个途径,通过情感的唤起,让幼儿从内心的感情中对美术学习,绘画学习有不一样的认知。很多孩子在少儿时期对于各种课程的学习比较有排斥心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少儿学习的质量,对于少儿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实现都是不利的。当前,针对少儿学习的标准和少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少儿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兴趣培养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激发之间联系紧密,因此通过美术教学中对少儿进行情感激发,能够更好地辅助少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融入学习环境,并萌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此外,激发少儿的绘画情感,也是从内心提升少儿绘画思想,培养美术思维的一种方式。美术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要端丽一种美术思维,绘画是一种艺术,艺术中贯穿着思想,如果艺术的思维思想匮乏,绘画者就不容易创作出更好地作品。因此,美术教学培养少儿的绘画情感,激发他们对绘画的热情和情感,是提升他们创作水平的举措,也是保障少儿绘画过程中,有更加优秀的作品的途径。
二、美术教育中少儿绘画情感激发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少儿的绘画情感对于培养少儿绘画能力,提升他们的美术学习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的整体课堂设计等,都存在着激发少儿绘画情感能力不足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教师不重视少儿美术教学中绘画情感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少儿绘画情感的培养需要教师来引导,具体的少儿绘画情感培养的效果,需要教师来衡量,并且直接能够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当前,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很多教师对于少儿绘画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师对少儿美术能力的培养更加侧重于绘画基础知识的培养,培养幼儿掌握绘画笔法,绘画色彩搭配以及总和绘画能力的提升等。所以,教师对于少儿绘画情感的培养重视程度有限,少儿自身缺乏对绘画情感思考的意识,长此下去,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学生能够被激发的绘画情感会被压制,绘画的能力也会受到制约。错过了少儿时代的绘画情感激发培养,未来的少儿美术教学面临的的情感激发压力也会增加。
(二)教师课堂课堂设计缺乏情感激发途径
在少儿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少儿的绘画能力进行培养,特别是艺术情感的表现,艺术思想的升华,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小对少儿开始发掘,而对少儿美术能力发掘的过程,就是教师激发少儿绘画情感的过程。如何实际的做到对少儿绘画情感的激发,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
当前在少儿美术教学中,很多少儿美术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少儿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课程的设计缺乏积极的激发途径,导致了少儿很少有机会通过美术绘画课程的学习发散自己的绘画情感。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成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少儿美术教学中,教师没有能够较好的对少儿绘画情感进行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学设计的水平较低,教学的方法比较传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突出展现绘画热情和表达绘画情感。所以,这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也是少儿美术教学工作的重点。
三、美术教育中少儿绘画情感的激发措施分析
美术教育对于少儿美学思想的培养,审美意识的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美术教育中,对于少儿绘画情感的激发还存在不足,少儿绘画情感的表达受阻,未来,如何做好少儿绘画情感的激发,提升少儿绘画情感的表现力,是美术教育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
(一)提升美术教师对少儿绘画教学情感激发的重视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美术教师对于少儿情感培养情感激发发挥着引导作用。当前很多少儿教师不注重对少儿的情感激发,在教学中不侧重于对少儿的情感培养,这是不对的。
未来,学校要加强对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关注度,给与少儿美术教师更多的机会掌握更加充分的教育手段,提升少儿美术教育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少儿美术教师的教学思想培养方面,要更加侧重对美术教师教学思想的提升,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少儿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美术教学中绘画情感对于少儿未来美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美术教师才能够在未来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更加侧重对对少儿的绘画情感培养,这将更加有助少儿绘画情感的表达和激发。
(二)教学内容设计从兴趣入手
培养少儿绘画的情感,在教学手段方面需要教师深入研究,特别是兴趣教学,对于少儿绘画能力绘画情感的激发是非常重要有意义的。学生在少儿时期,对于社会事物的兴趣度比较高,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应该抓住少儿的兴趣点对他们进行美术教育和绘画培养。例如在上课过程中,动物是少儿更加感兴趣的事物,但是常见的小猫小狗等动物对于少儿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在兴趣吸引力方面的力度比较薄弱。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绘画一些不常见的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绘画过程中还可以穿插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更好地吸引少儿参与到绘画课程,并且从中激发他们的绘画情感。动物绘画方面可以选择企鹅,孔雀等不常见的动物,这样,可以放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借自己的印象和认识去绘画,教师可以辅助一些相关的小故事,这样能够对幼儿更有吸引力,激发他们的绘画情感,更好地将情感凝聚在绘画过程中。
(三)教师要在教学中强化对幼儿的引导作用激发绘画情感
教师对于少儿绘画情感的激发发挥着主动的作用,针对少儿绘画情感激发不够充分的问题,未来,少儿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对少儿的绘画情感的引导,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将绘画情感激发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将教学设计的内容与少儿绘画思维和绘画情感结合起来,提升绘画情感激发在教学设计目标中的地位,更加全面的对少儿情感激发提出全面的设计方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方式,加强课堂的教学沟通,这样一方面凝聚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去表达绘画思想,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迸发出绘画思想,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成果,这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寻找更加广泛的渠道来实现。
结束语
美术教学贯穿于少儿教学的始终,未来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少儿绘画思想和情感的激发,同时,设计多种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拓展少儿的绘画思维,更好地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
【摘 要】少儿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是注重引导型和启发性。由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思维和行为还没有形成理性,所以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偏向理想化,所以也具备了与成年人的思维完全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把这种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加以长期培养,这种天赋将会逐渐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消失。所以在日常少儿教育过程中,尤其是音乐、美术类艺术教育,需要通过特定的培养方式来进行教育。本文通过研究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了少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想象力培养
想象力属于人类所具备的一种高级认知方式,通过一定的形象和表象的认知,在脑思维中进行改造,从而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思维能力。“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美术绘画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绘画原型,但是在艺术中创造力又是高于生活的,所以在美术绘画中也需要打破常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事物。绘画需要眼睛、手指还有大脑的配合才能完成的智力活动,通过形象的观察和思考发展思维,通过分析和概括来形成抽象思维,这个过程的变化能够为智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少儿美术教育的现存问题分析
1.依葫芦画瓢的传统教学思维
在幼儿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侧重于传达常识性思维,例如太阳必须要画在右上方,颜色必须是黄色,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孩子们画出来的作品大同小异,不管是太阳颜色的大小角度还有形状都没什么差别,教育的模式和概念的固定导致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无法培养自我思考能力,在孩子们面对实物进行绘画时,脑海中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很难出现自我创新的想象力。
2.模式化教学抑制发展
在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中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也不能以画的很像或者很漂亮来确定谁画的好,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对于颜色、形状、构图、线条还有整体绘画布局的审美能力。如果让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感觉到受挫,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教师需要进行鼓励指导,合理的训练孩子们的控制画笔的能力,完成自我想象空间的呈现,长此以往,孩子们就在绘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提高了思维拓展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自我思考能力的建设基础。
二、少儿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力培养措施
1.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对于世界认知较少,所以想象力并不是凭空就来的,往往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依靠事物的特征来展开相应的想想,这就要求了在教育方法实践过程中,想要提升幼儿们的想象力,首先就需要进行观察教育。例如在进行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自然环境景观来练习幼儿的观察力,天气晴朗时,可以指导幼儿们抬头仰望天空,共同来观察和形容一下云彩的形状,让每个孩子们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可以一一针对这些想法做出中肯的回答,切忌不可批评错误,而是利用而难题的引导,例如云彩的颜色或者是形状来沟通,让孩子们学会在观察中抓住事物重点。
2.实现教学引导性
通过了观察教学之后,教师们就可以开展引导教学了,首先从一个简单的切入点来进行引导。例如说在秋天让学生们收集地上的落叶,然后根据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落叶,通过想象力黏在白纸上,然后组成不同的图画,这中间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例如说两片落叶拼在一起像不像是蝴蝶的翅膀?还有落叶在纸上拼成小花的模样应该用几片呢?利用生活化的内容和问题的引导,引发学生们思考和想象,在美术创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开拓了自身思维。
3.活动式教学模式
幼儿时期的活动类型主要包括了玩游戏、讲故事还有唱儿歌等方式。那么例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好奇心和兴趣,教师讲故事讲到了小猴子来到果园里先摘了一个苹果,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相应画出苹果的形状,然后在故事情节中相应的加入苹果的大小和颜色等特征,让后引导孩子们帮忙涂上颜色,孩子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描绘和动手能力,直观的感受到回话的颜色和布局,思维模式也从局部的想象变成了整体的想象,有助于绘画水平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提升自身想象力。
三、结语
在幼儿时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涂画工作,它的主旨是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少儿阶段是各项学习能力塑造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的进行熏陶和培养,逐渐引导孩子们形成自己的绘画思维,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能力成长过程,所以也需要教师能够耐心指导,在教学思维和模式上不断地创新,发挥出美术学科观察美、创造美的特点,引导孩子们产生学习兴趣,锻炼自身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创新性,拓宽学生们的四维空间,从而真正地激发出学生们的美术想象力。
作者简介:
邓菲(1992~),女,籍贯四川省成都市,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少儿美术教育。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适合5~13岁少儿的美术教育模式。少儿美术教育应摈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创造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激发少儿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思维;教育模式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逐步实施,素质教育慢慢步入人们的视野。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未来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并不仅仅是绘画,它小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大到培养孩子看待问题、世界的思维方式。美术教育并不只是单纯地要将孩子培养成未来的艺术家,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合理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能激发人的求知欲、上进心,陶冶情操,开启智慧,培养创造力就像培育一粒种子,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校园的环境具有心理同化、行为规范及导向激励作用。建立良好的、适宜创造力培养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项重要策略。除了教学硬件设备作为物质保证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精神环境,这格外重要。
7岁到青春期这个阶段里,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的表现力主要在于感觉能力的发展。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无用的。这时人的发展是处于动物性的发展阶段,出自于内心深处的感觉、欲望等类似于动物的特性支配着人的身体。人这时有参与生活的强烈意志,并通过感觉来表达和体验心灵中细腻的感受。此时,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和他们所表达的想法,以全人教育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体系中,教师要以艺术设计启蒙,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单元制全科教学,秉承创意创新,培养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学生。同时,结合认知与表达、观察与体验、写作与分析、造型与欣赏、发现与创新等,激发少儿的创新思维。
一、1~2年级
处于该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随着课堂的开始马上集中,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导入的内容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内容的选择,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与他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物来导入,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罗菲尔的创造性与心理论指出,7~9岁的儿童处于图示期,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介绍课程内容时可以多以图形化的形式展现,使他们能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教师可以对图形进行分解和归类整理,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与体验是孩子创造性思维迸发的基础。这方面的积累是灵感的来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情感,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难忘的瞬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美并创造美。
二、3~4年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完善,他们对事物具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因而,在课程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一些学生感到陌生、看似与他们无甚关联的观念和思想、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问题和主题等,帮助他们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这能扩充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身角色的理解。
同时,传授基本的绘画技能,使学生尝试绘画。教师可以设立“美术课堂画廊”,帮助学生产生绘画的动机与欲望,并将自身的情感、思想表现在绘画当中。首先由画的作者具体来谈自身的感受及感想,之后其他学生欣赏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的手、脑、眼三者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与相隔久远的艺术建立联系。通过了解艺术家的故事、传记、作品的背景信息等一系列方式,使这些久远的图像和思想呈现意义。
三、5~6年级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与设计,深入实践,创新设计。在 1~4年级从微小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熏陶,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艺术思维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和再创造的能力。日本著名的设计师山中俊治在他的设计心得体会中说过,一切就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始。通过观察一件物品,可以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有了再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不要忘记儿童的幸福和愉快的精神生活,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幸福充满美和快乐。获得自己精神生活的美满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我们在“以美扬善”进行德育的同时,还要开启美术教育的情感教育之门,培养学生创造的兴趣和热情。
摘 要:“苏荷”(SoHo)是“豪斯顿街以南”,即South of Houston Street的英文缩写,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区。而在台湾,“苏荷”则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传播者,给现当代美术教育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思考。本文主要根据“苏荷”美术教育中心的一些优秀观点出发,分别从儿童美术馆的意义所在、儿童学习美术的意义所在、评判儿童美术作品的指标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探讨当今少儿美术教育还存在的一些误区。美术馆不应当只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应在其中产生良好的教育意义,我们学习美术的根本意义应当是学习美学和美感,同时我们也应当给孩子“画不像”的权利。
关键词:苏荷美学;美术馆;儿童;美术教育
前言
少儿美术教育一直是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伴随着一次次的课程改革,少儿美术教育也在一步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中依旧还存在一些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台湾林千铃所创办的苏荷美学算当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他们不但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还创办了特有的当代儿童美术馆。因此,根据对苏荷美学优秀教学理念的研究,对今后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关于对苏荷美学的系统研究并不存在,只有少量资料介绍其教育理念及苏荷儿童美术馆的情况,不过有一些与其教育理念相似的研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探究当今少儿美术教育所存在的误区。本研究主要建立在苏荷美学教育优秀理念和前人对少儿美术教育所存在误区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展开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从而进行的更深层次的研究。
一、 对儿童美术馆认识的误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参观美术馆已成为当今很多家庭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而苏荷美学”认为美术馆不应只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而是应该具备一种新使命――在休闲和娱乐中获得教育。有不少家长认为带着孩子去参观美术馆就能使孩子获得教育,但具体到如何去获得教育却又答不上来,只是浅显的认为看画就可以提高审美,好一点的还会说需要听讲解员讲解。如果仅仅是依靠这样简单的方式,美术馆是适应不了现今知识水平的极速发展的,美术馆应当采取更多元化的方式来最大可能性发挥出其存在的意义。这点也可借鉴“苏荷美学”创办的儿童美术馆的经验,例如他们在讲解莫奈的印象主义时,为强调光对印象派的作用,建设了一个场景空间,背景是莫奈的作品,伴随房间光线的变化,莫奈的作品也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色调感觉,这样既形象又生动,使儿童更易理解。
还有一点就是美术馆的互动游戏,现在大多数美术馆已经开始注意这一点了,在我参观的大型博物馆和美术馆都设有儿童互动游戏区,但很多小型美术馆这方面依旧欠缺。且在互动游戏形式的设置上还比较单一,未能很好的将美术馆的知识内容融合进去,大多采用填色这样的简单游戏。美术馆在儿童互动游戏方面应采取更多样化的形式,更充分地调动儿童的参与性,使他们能够在玩乐中去学习知识并且理解知识消化知识。
二、 评判儿童美术作品的指标所存在的误区
在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家长仍有绝大部分喜欢用“画得像不像”作为评判儿童美术作品的标准。而“苏荷美学”认为其实我们应当给孩子画不好和画不像的权利。首先,从生理上说,几岁的小朋友处于身体发育阶段,手的力量是有限的,这时我们却要求他们一定要把线画直,或者说颜色一定不能涂出线外,其实是不利于小朋友肌肉的发展的。再者,其实很多知名艺术家的画都是画得“不像”的,他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一点和小朋友画画是相通的。孩子们画画更多的不是在表现技巧,而是在于把内心的感受想法画出来。如果儿童受到家长“画得像不像”这样的评价,也会逐渐以追求“像”为画画的目的,这样的后果只能是严重妨碍了儿童想象力和个性化的发展。世界著名绘画大师毕加索就曾经说过“我在小的时候已经画得像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像小孩子一样作画”,毕加索所学习的“像孩子一样作画”就是在学习儿童观察世界的角度,那些看似凌乱的线条和不规则的色块背后的美丽世界。
大师都是这样的看法,我们普通人也何不以一种更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和评判儿童的美术作品,发现他们作品中所存在的“美”的闪光点,而不是把眼光局限在画得像还是不像上去。
三、 对儿童学习美术的意义认识所存在的误区
从小学到高中学校一直都设置有美术课,而我们究竟为何要去学习美术呢?“苏荷美学”认为儿童学习美术应该是去学习美学和美感,而不是学习画图。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学习美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他们觉得孩子画面中的创意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却存在根据儿童画得像不像来作为评判儿童美术作品的依据,这样的误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大概总结了一下,是因为创意性的重要性在社会中做到了很好的宣传,所以家长会认为它是最重要的,但是其根深蒂固的觉得“画得像”才是画画的首要条件这一观念却依旧没有改变,所以这也是即使很多家长觉得提高孩子审美最重要,也认为孩子画面中的创意性很重要,但是还是会拿画得像不像去评判儿童的美术作品。这里的误区就在于家长在对儿童美术教育中知道了美学、美感的重要性,但却仍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把学习画图放在首要位置。
家长只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了解、接受儿童学习美术的意义是学习美学和美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误区,从而帮助儿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