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2 03:4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医学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血脂疗法
他汀类药物限制胆固醇合成,促进LDL-C代谢。有明确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益于CAD患者。横纹肌溶解严重负性事件罕见,肌痛为他汀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临床试验中因此而中断用药者占5.3%~7.8%。美国胆固醇教育项目成人治疗专家小组指南Ⅲ建议,CAD患者用他汀类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100mg/dl。美国心脏学会颁布的有关CAD患者LDL检测靶值为<100mg/dl,极高危患者目标值<70mg/dl,或考虑用他汀类药物强化疗法。有试验显示,与用帕伐他丁(pravastatin,普拉固Pravachol)40mg/d标准疗法相比,阿伐他汀(atorvastatin,立普妥lipitor)80mg/d强化疗法可明显减少心肌梗死患者30d后死亡率(2年,NNT=45)(注Cannon等将4162例前10d因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论表明,为防止近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死亡或严重心血管事件,与标准疗法相比,降血脂他汀类强化疗法要好。早期并持续将LDL-C水平控制靶值以下使患者获益)。另有研究表明,CAD患者初始LDL水平≥130mg/dl(3.37mmol/L),经用阿伐他汀后可达目标值(LDL<70mg/dl或<100mg/dl)。为了避免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死混合结果,效果最好组LDL<70mg/dl,5年NNT为30。此外,有荟萃分析对是否将LDL目标值定为<70mg/dl或<100mg/dl较好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为防止1例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采取强化治疗1~5年,NNT为20。LDL-C无论降低多少都有意义。另有荟萃分析提示,LDL最小减少40mg/dl(1.04mmol/L)可使CAD死亡率减少23%,这种情况会持续5年。CAD患者管理中,需考虑降低三酰甘油水平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不过,这些属于LDL达目标后的二级干预。若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目标值或三酰甘油水平高于目标值,可将烟酸加入他汀类药物疗法。烟酸可阻碍极低密度脂蛋白及LDL合成,其可改变LDL成分促其降解。烟酸可使HDL水平上升15%~30%。美国胆固醇教育项目成人治疗专家小组指南Ⅲ表明,当三酰甘油水平持续>200mg/dl(2.26mmol/L)或HDL-C<40mg/dl,可将烟酸加入他汀类药物疗法。氯贝特(gemfibrozil,lopid)也可降低非HDL-C(即总胆固醇减去HDL)及三酰甘油水平。氯贝特可使转运和促进脂肪酸及三酰甘油分解代谢的蛋白增加。有证据支持CAD患者二级预防中加用氯贝特。氯贝特减少CAD患者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NNT=22),但必降脂未显现再度获益性,除非三酰甘油水平>200mg/dl。有研究对比分析了非诺贝特(fenofibrate,tricor)与安慰剂的作用效果,未发现在心血管事件方面有差异。但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如患者的三酰甘油水平>200mg/dl及HDL水平<35mg/dl(0.91mmol/L),加用非诺贝特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美国心脏协会指南建议,CAD患者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三酰甘油≥200mg/dl,可加用氯贝特。对那些用最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也未能达到治疗目标及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患者,用依泽替米贝(ezetimibe,zetia)可降低LDL水平。但尚无研究观察依泽替米贝对CA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及是否可减少如颈动脉内膜厚度等中间结果。
2抗高血压制剂
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及治疗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建议,CAD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Hg(1mmHg=0.133kPa);而美国心脏协会建议,若患者患有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目标血压为≤130/80mmHg。根据观察研究,相对目标血压130/80mmHg而言,收缩压每升高20mmHg,舒张压每升高10mmHg,CAD死亡风险加倍。这些数据适用于40~89岁患者,也有助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指导。舒张压降低的最低限值为55mmHg。除了降低血压,抗高血压药物可改善患者心肌梗死后死亡率,缓解心绞痛症状。抗高血压治疗通过减少心肌需氧量(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CAD患者需氧量增加)、减少左室射血分数和防止左室肥大而发挥作用。
2.1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为CAD患者抗高血压一线用药;若耐受,β受体阻滞剂也可用于无高血压患者。这些药物阻断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使心率减慢,延长舒张充盈时间,减弱心肌收缩力。这种负性肌力和频率作用使心肌需氧量减少。为了将副作用降至最低,特别是β2-受体拮抗作用可导致支气管收缩,心脏选择性或那些仅作用于β1受体的β受体阻滞剂药物为首选用药。某荟萃分析评估了CAD患者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效果,发现死亡风险降低了23%(2年,为了避免1例死亡,NNT=42)。最近某项含46400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证实,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CAD患者一线用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相比,心肌梗死后前两年,β受体阻滞剂可加倍减少心血管事件。有些β受体阻滞剂具有内因性拟交感神经活性,使休息状态下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而不能有效地减慢心率;需避免用这些药物。β受体阻滞剂也有益于有心绞痛症状患者,因其可减少心脏需氧量。治疗心绞痛时,患者目标静息心率为50~60次/min。
2.2ACE抑制剂
ACE抑制剂可用于心肌梗死后、患糖尿病或左室功能不全的CAD患者。对其他CAD患者,一旦确定用β受体阻滞剂,应考虑其行抗高血压治疗。这些制剂可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降低血管收缩作用并减少外周血管阻力而降低血压。ACE抑制剂通过防止心肌梗死后心室扩大而具有心血管获益性。有试验表明,与安慰剂相比,左室功能正常患者用雷米普利减小了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的可能性(NNT=27,4年)。另有研究表明,哌道普利(perindopril,aceon)减少了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死风险(NNT=50,>4年)。某荟萃分析的研究者发现,与安慰剂相比,心肌梗死后用ACE抑制剂治疗3年后减少了心血管死亡率(NNT=17)。
2.3ARBARB为ACE抑制剂的替代剂
ARB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减少血管收缩和醛固酮释放。虽然与ACE抑制剂相比,ARB引起咳嗽的可能性要小,但其他副作用风险相似。美国心脏学会建议,仅在患者不耐受时才用ARB作为ACE抑制剂的替代剂,因为已证实ARB无更多的获益性。此建议也得到几个试验的证实。有试验对CAD患者用氯沙坦(losartan,科素亚cozaar)和卡托普利(captopril,capoten)做比较,发现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二者相似。缬沙坦(valsartan,代文diovan)用于急性心肌梗死(VALIANT)的研究表明,就减少死亡率而言,缬沙坦与ACE抑制剂效果相同。此外,长期单独用替米沙坦及替米沙坦与雷米普利联合使用的多中心终点试验(ONTARGET,OngoingTelmisartanaloneandincombinationwithRamiprilGlobalEndpointTrial)表明,对心血管死亡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替米沙坦与雷米普利间无显著差异。在ONTARGET和VALIANT试验中,与单用某种ARB或ACE抑制剂相比,ACE抑制剂和ARB联合使用未引起更多的肾脏副作用,未见死亡率获益性。
2.4钙通道阻滞剂
虽然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并提高运动耐受力,但若对β受体阻滞剂不耐受,钙通道阻滞剂为可取的替代剂。钙通道阻滞剂分为两类,二氢吡啶类〔即阿洛地平(amlodipine,活络喜norvasc)、硝苯地平(nife-dipine,procardia)和非洛地平(felodipine)〕;非二氢吡啶类〔即维拉帕米(verapamil)和地尔硫卓艹(diltiazem,cardizem)〕。两类药物均可使冠脉血管舒张,减少心肌需氧量及缓解心绞痛症状。有研究发现,短效硝苯地平与剂量依赖性的死亡率增加相关,需加以避免。而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对CAD患者有治疗作用。另有研究发现,阿洛地平(amlodipine)与安慰剂相比可减少心血管事件;与依那普利(enalapril,vasotec)相比,对心血管事件改善效果相似。虽然阿洛地平可明显降低心衰风险,但当研究者将阿洛地平与缬沙坦比较时发现心血管事件的结果相似。
2.5硝酸盐类
如果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用两种制剂联合治疗后,患者仍出现持续性心绞痛症状,可用硝酸盐类。硝酸盐类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使静脉血管扩张,减少前负荷及心肌需氧量。目前尚无随机试验评估硝酸盐类对CAD的作用结果。其他抗高血压药,如肼苯哒嗪、醛固酮拮抗剂及利尿剂的使用,应根据CAD患者的并存情况如心衰进行考虑。然而,本文对这些药物不做讨论,由于他们并未减少CAD终点发病率及死亡率。
3抗血小板制剂
抗血小板治疗为CAD管理中的重要组分,由于血小板聚集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产生有临床意义的血栓而导致心肌梗死。美国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plavix)。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合酶1和2,减少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生成,阻止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抑制二磷腺苷受体阻止血小板聚集。两种制剂不可逆地抑制了血小板的活化作用。大量研究证实了阿司匹林作为CAD二级预防的获益性,国际指南对此也有相关描述。抗血栓临床试验协作组的研究者证实,有心肌梗死史的患者平均用阿司匹林27个月很少发生致命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管病死亡(NNT=35)。最近某荟萃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阿司匹林获益的剂量范围,为防止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脑卒中及心血管死亡),阿司匹林50~300mg/d,平均用33.3个月,所需治疗人数为30例。就个体心血管事件而言,为防止1例血管病死亡,需治疗人数33例。阿司匹林与出血事件风险增加相关。有关稳定型CAD患者长期用阿司匹林的相关副作用的数据有限。上述荟萃分析显示,CAD患者平均用阿司匹林33.3个月,每111例有1例发生严重出血。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氯吡格雷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病。有研究表明,在预防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方面,氯吡格雷的获益性未超过阿司匹林。另有试验,将具有动脉血栓事件的高危患者随机分组:阿司匹林(75~162mg/d)加氯吡格雷(75mg/d)组或仅用阿司匹林组。除了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减少,出血风险增加外,两组心血管事件无差异。因此,除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支架植入后用氯吡格雷有明显获益外,稳定型CAD患者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无需加用氯吡格雷。表5描述了稳定型CAD的药物治疗。
作者:周淑新李尔曼单位:河北省廊坊市中国石油中心医院
一、课件的结构和功能
课件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讲解、课程分析、综合管理。
1.课程讲解
课程讲解是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主动学习的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医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另一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案例和分析项目,内容来源于国内外医学管理的最新资料,包括管理案例分析、管理图表设计及各种能力训练项目等。课程讲解形式包括文字、声音内容和图片视频信息。内容的设计以课本的篇章结构为主线,侧重课本重点,实现方式采用PPT。
2.课程分析
课程分析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单一测试和多重测试。学生进行测试时,系统将根据学生选择的章节信息,自动给出相应的试题。如果是多重测试,系统将从全部试题中随机抽取。系统会自动开始计时,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可以选择答题的顺序,也可修改已答的项目。
3.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是教师对测试题库及其他重要内容进行管理的部分。主要包括习题管理、学生管理、成绩管理等部分。
(1)习题管理:用于对测试试题的科学组织,使用对象是教师。测试题的来源均是教材中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观题分为简答题、名词解释等。因为学生的作答千变万化,如何评价确实困难,因此,我们在数据库中建立了主观题题库,只保存题干和关键词。系统在对学生答案评定时,自动依要点顺序按关键词及同义词进行分析,如果学生写了这个词,就得到该要点的分数。除了上述功能外,系统自动给出的试题还必须符合教学要求,各章节的试题分布要体现教学侧重点,而题型的分布也必须有一定的合理设计。
(2)学生管理:用来管理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教学科研提供参考。学生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的姓名、班级、年龄、性别、职务、获奖情况等。
(3)成绩管理:用来分析评价学生的成绩水平。学生测试后,系统将学生成绩保存在数据库中,可以查询。也可用图表的形式描述测试中全班同学的成绩情况,反映某一同学每次测试的成绩变化情况或者反映每次测试时经常出错试题的内容。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目的性,有重点性。
二、课件的特点
计算机主动医学管理学教学课件的研制,对提升医学管理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医学管理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将使我国医学管理理念由经验式的教师制管理向现代计算机科学管理的转变。
作者:肖立萍单位:黑龙江省航务勘察设计院
1灾难医学管理的内涵
灾难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破坏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并且灾难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如地震、海啸、飓风等自然灾难或者恐怖袭击等人为灾难,但无论何种形式,都给人类及(或)人类社会带来了损害。从医学角度而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只要引起人员伤亡、经济严重受损、设施破坏及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破坏性事件,若其规模已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区外部寻求专门援助,均可称为灾难。灾难本质上是个相对概念,在一定社区内,不同的医疗资源、救援能力会导致该社区承灾能力的差异,相同的破坏性事件对某些社区可以构成灾难,但对另外一些社区则不足以构成灾难,也就是说,大灾不一定就会带来大难,这取决于当地的承灾能力。灾难医学面对的是更多更广泛的多发伤员,要求医务人员在医院之外的极端环境即灾难现场进行救治,且救治方法不只限于临床抢救,还涉及到公共卫生范畴。灾难医学管理是以灾难医学为基础,以灾难应急为导向,通过管理技能满足灾难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对医学的需求,理论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地球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宗教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统计学等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相关学科,由此可见,灾难医学管理是多学科知识交融、学科跨度大的专业,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社会实践性。
2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
灾难救援工作侧重于院外救护与管理,灾难医学救援不仅仅强调医学救治,更多与组织管理、运行和指挥协调等工作有关。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是建立在科学人才培养平台上针对灾难医学学科进行综合培养的,能够对灾难医学的学科建设、基本理论、灾难医学资源准备、控制、评估和改进等理论结合实践,通过管理活动指导灾难医学活动相关的人员,使医学资源在灾难中发挥最高的效率及最好的效果,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2.1培养目的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目的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科学地建立灾难医学学科体系,通过研究灾难医学中所需的医学资源准备、调配、应急等实现对灾难的合理、科学应对,减少灾难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危害,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灾难医学管理人才需围绕着三个优秀要素进行培养,即灾难医学需求、灾难医学资源及其资源利用管理,分别对灾难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心理卫生服务和康复医疗四个方面的医学技术实施,及其药品、血液、医学装备、后勤、信息和行政六个方面的医疗技术实施保障给予研究,并促使其能够将灾难医学管理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结合和深化,产生出诸如灾难医学信息学、灾难医学流行病学等灾难医学的衍生学科。
2.2培养对象灾难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的对象也应具有社会化的倾向。具体而言,灾难是由其累及的社区及其与灾难医学资源利用相关联的社会空间构成,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对象就不应当是仅仅具有医学资源的调配能力,还应当在跨文化的人才和非医学性的能够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的对象中寻找,例如了解或熟知区域性地理气候特征、地区民俗文化的人员。与灾难医学相关的社会资源随着灾难范围而变化,高度重视这一点,相关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灾难医学的需求,满足一系列社会资源组成的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因而人才培养的对象需涉及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常规物资储备管理、医疗救援应急物资管理、灾难早期医疗救援物资管理、救治标识物资管理、灾难中后期医疗救援物资管理等方面。
2.3培养模式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明确灾难医学管理的内涵和明确培养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目的,其次是建立灾难医学管理的知识体系:(1)灾难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医学需求之间的关系;(2)灾难医学需求的空间范围及其特征;(3)灾难医学资源所处的社会空间及其资源调度;(4)社会学空间中的灾难医学资源的特性和配置问题;(5)灾难医学资源的利用和管理;(6)灾难不同阶段的管理范畴与内容;(7)随着健康受到灾难累及人员的移动和生物学灾害因子的扩展而扩大的条件下的相关需求及其相关资源(医学资源、社会资源等)的合理配置等。再次,灾难医学实践性强,可通过模拟并结合真实案例的手段开展培训。模拟应当想方设法做到准确、合理、科学,其模拟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灾难发生前,为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制定和灾难医学资源准备;(2)灾难发生后,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启动、实施效力及其评价,补充性适宜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对医学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估等。同时在案例学习方面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或存在的不足,例如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处置工作体现了对灾难准备实施全面的管理所带来的益处,2014年江苏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紧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等等。现代管理学认为,人们获得管理经验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实际的团队项目操作而非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即按照“问题-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通过采用桌面推演、情景模拟、指挥部模拟演练等多种实战特征明显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参与获得较强的行动能力,该方法并不是忽视知识、忽视理论,而是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特别是提高行动能力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做事提高行为能力。
2.3培养考核协调是灾难医学管理的本质,科学决策、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是对灾难医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对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考核应当依托灾难管理的本质与基本要求,以寻求灾难医学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为导向,考核其管理手段与措施是否能够满足灾难社区医学需求。灾难医学管理的主体是人,对象则包括人和物、空间与时间、个体与群体等,考核是观察灾难医学管理的主体人对其所管理对象的协调能力。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尽管大多数时间内缺乏实际的应用实践,但随着灾难医学的发展,人才的知识储备应当与时俱进,应当注意调整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尽可能武装最新的科技设备等,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考核使人的主体作用向前延伸。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为解决如何充分利用灾难状态中的医学资源问题,考核可将其分为7个环节,依次为:灾难医学人才需求分析、灾难医学人才资源分析、灾难医学人才管理组织建立、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方案制定、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方案实施、灾难医学管理人才评估和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以上环节以灾难医学需求满足度和灾难医学资源利用率为尺度对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活动给予评估和改进,是对灾难医学相关活动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形成了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的闭合环。考核时,应采用现实中的方针、准则及标准,例如选择个人真实的工作岗位,现实中承担的工作职责,现实中的工作条例,考核中的流程与预案也是真正的灾难管理工作流程与预案,通过场景模拟考核,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实际状态下的灾难医学管理需求,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从而在真实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灾难。
2.4培养管理近年来,我国对灾难医学日益重视,但在管理方面依然非常欠缺。建立人才队伍固然重要,但实现在培养人才队伍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需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避免人才培养的科目重复、知识结构雷同、人才效能无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与人才的流失,例如初期培养时管理知识局限在单一或很少的学科领域,进行下一阶段培养时,知识结构仍然重复没有得到更新,使得难以在实际的灾难到来时发挥作用。为了克服以上缺点,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建立专门化的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系统、可用的注册制度、大型的人才数据库等,通过一系列专业的人才管理途径与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做到有的放矢,知识结构不断巩固、翻新、强化,又避免人才资源的无法流通,保证人才的合理调剂与配伍,在统一的框架内实行人才资源的磨合和配伍,实现人才培养的效能最大化,确保灾难应对的过程中实现灾难医学技术资源管理及灾难医学技术保障资源管理的双优化,确保合理利用灾难医学资源满足灾难医学需求。
3小结
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是为灾难医学发展服务,其优秀问题是如何满足不同灾难和灾难社区对医学的需求。在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的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灾难对医学需求。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灾难发生后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目的是使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满足灾难医学需求,实现从灾难的预测分析、灾难医学资源准备、管理流程建设、预案启动控制、预案实施评估标准与及时改进等的科学性。可以说,只要有灾难的发生就会有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存在。综上所述,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问题,是学术问题,也是学科研究问题,更是体系问题,只有很好解决此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作者:潘鑫花长松邹圣强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急救中心医务科江苏大学医学院灾难与急救医学系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
一、我国中医药管理当前面临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医与西医人才培养界限不清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是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现代中医学生接受的是大班式的教育,与西医学生无异。在中医课堂上,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被搁置一边,转而学习西医的病理生理及细胞等医学知识,中医课堂上大量讲授西医知识、理论,使得学生的中医理论知识匮乏。加之中医是一门重视实践经验培养的学科,缺乏实践经验、远离临床实践的结果便是中医学生毕业后看不懂舌苔、不会切脉,诊断疾病依旧是靠化验单、听诊器。
(二)中医与西医医疗服务界限不清中医采用从天到人的思维方式,借用阴阳五行学说去认识人体,中医相对西医疗效较慢,且大多数中药煎熬麻烦、制炒复杂。因此,大多数的患者倾向于选择西医,这只是中医药本身性质,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医医疗服务的主体———中医院的经营模式与西医院界限不清。这主要体现在今天之中医医院,乃是仿照西医医院的做法,抛弃了自己的发展规律,最终导致中医优势的丢失。甚至有学者断言,截止目前,我国已无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医院。一大批的中医院西医化,中医院的诊疗业务,主要靠西医仪器检测与化验来查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断病、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治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医疗机构普遍重西医轻中医。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各类医疗机构中医药业务逐年萎缩、中医院门庭冷落。有学者调研统计,目前一些中医院的中医药收入仅占业务收入总量的40%,综合医院的中医药收入在医疗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则更低。
(三)法律对中医药资格管理混乱首先,从中医药的资格准入来看,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所考内容有不少是西医内容,而在当前中医高等教育模式下,西医是中医专业者必修的课程,中医类职业医师考试中的西医、药理基础成分比重也在五成左右,中西医含混不清。其次是规范中医药的法律文件繁多,中医药管理缺乏统一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立法取得磊磊硕果。既有如《中医药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等专门规范中医药的法律文件,也有对中医药同样适用的其他医药类法律规范,如《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然而,也正是因为中医药立法繁多,从而导致中医药法律分散,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中医药管理现状的出现。
二、美国替代医学管理模式简介
从中央到地方,我国都有各级中医管理机构承担管理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职责,但存在着职能分散,缺乏统一管理,表现在管理上、机制上、运营上缺少活力,难以实现中医药发展的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式、草药质量控制标准、传统医学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对我国中医药的管理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近年来,西方国家已开始将主流医学以外的其他医学统称为补充和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简称CAM)。在美国,西医以外的医学体系被称为综合医学(IntegratedMedicine)、替代医学(AlternativeMedicine)、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Medicine)以及非正统医学(UnconventionalMedicine)等,但以替代医学最为常用。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及针灸也被纳入这一范畴,而且是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且最为辉煌的部分。除了中医药以外,美国替代医学体系中还包含有印度医药(Ayurveda)、顺势疗法(Biofeedback)等。
(一)替代医学的科研1992年,美国国会授权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成立了替代医学办公室(OAM),该机构成立之初科研经费只有200万美元,但到2005年已剧增为1.23亿美元。之后于1998年美国国会又将其升级为国家替代医学中心(NCCAM)。哈佛医学院已开设9年的CAM教育,并且每年招收2-3名替代医学博士,推进中医及其他替代医学的研究。
(二)替代医学的临床运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42%的美国人用替代疗法,替代医学的就诊数和花费均超过自费看西医[11],而中医是替代医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最常寻求CAM治疗的疾病为背痛、过敏和哮喘、关节炎、肠疾病,最常用的CAM为按摩、针灸、草药和脊椎治疗术。替代医学在美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大众对常规的治疗方法不满意,常规疗法对某些疑难病无效,价格昂贵,过于注重治病而忽视保健。
(三)替代医学的教育CAM在美国的教育可分为三个部分。1.CAM学院:目前大约有90所,学制一般为3~4年,主要为针灸、中药和脊椎治疗术;2.医学院的CAM教育:有64%的美国医学院开设CAM课程,哈佛医学院已开设了8年,美国医学院教育委员会成立CAM小组,并纳入每年年会讨论议题;3.CAM继续教育:已成为目前医学院校热门课程。此外,1996年NIH成立了CAM博士后项目,每年吸引大量的医生前来申请。
(四)替代医学的立法美国第一个中医法于1973年4月20日在内华达州诞生,该法案从正式提出到生效,仅仅用了5周的时间。目前美国已有4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中医立法,其它州也正在讨论中。中国教育部所属中医院校的本科临床专业的毕业生都有资格参加中医的执照考试,美国90所替代医学学院中仅有大约30所被承认,各州的立法和执照不尽相同。
(五)替代医学的资格获取与执业美国政府和卫生界将中医针灸作为补充疗法和替代疗法,绝大多数州都承认中医针灸的合法使用,并将其列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对中医针灸的管理多由州政府委托针灸专业组织进行,但加州州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却设有针灸局,直接对中医针灸的考试执业进行管理。从1982年开始,美国国家针灸与东方医学委员会NCCAOM就建立了美国针灸/中医国家标准。NCCAOM在全美43个州和华盛顿特区提供执照考试。美国除加州外,各州的管理机构均接受NCCAOM考试成绩,是从事中医,成为美国针灸师的准入考试。从美国的规定可以看出,中医师在美国执业的规模大多较小,更多是以诊所的形式出现。他们就是利用中医自身的优势进行诊疗,如把脉、针灸、推拿、开中药的措施,而不是去开西药营利。据了解,一个中医针灸诊所的年业务收入可达20~30万美元,除去税收和各种成本,可能纯赚6~10万美元。因此,美国的中医师收入并不低。
三、我国中医药管理改革的具体途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家,它吸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理论的建立首先是得益于古代哲学。先秦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关于整体观、阴阳、五行、气、精、神等的论述及其概念成为中医理论之渊源。而西医学注重科学思维导向,注重分析局部病理组织细胞的改变,观察细微而准确。中医与西医分明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基本概念和名词术语都不一样。所以,中医执业资格和西医执业资格要分开管理,不能相互混合。我国的医学发展状况类似于美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西医外尚有其他的民族医学,如中医、藏医、蒙医、壮医、维吾尔医、彝族医学、萨满治疗仪式等。而美国除了西医外,也有其他众多的非主流医学。如何处理好西医与其他医学的关系,成为了美国卫生行政当局极为头疼的一个问题。所幸美国发明了替代医学管理模式,这才平衡了美国主流医学与替代医学的关系。我国对中医的管理可以借鉴美国替代医学管理模式,将中医和西医分开管理,不再用一种评价体系去衡量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模式。根据中医的特点,正确划定中医与西医的界限,制定出适合中医发展评价标准体系。具体措施,笔者建议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生课程中的多数西医内容删掉,让中医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中医知识的学习上。另外,根据中医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特点,可为中医学生多设置一些实践类的课程,比如可以去社区中心义诊、去医疗机构见习,鼓励中医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参照中医传统的师徒授课模式,为中医学生安排“实践导师”,即中医学生除了学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同时还有具备丰富医疗经验的“实践导师”指导学习,以填补中医学生实践知识欠缺的漏洞。
(二)医疗服务方面首先,中医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正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中医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应当尽量少用甚至不用西医的检查设备、治疗方法。中医应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强项,而不是在辨病治病上与西医一决雌雄。自古以来,中医并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对疾病的研究及祛除上,而是放在调节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如美国中医的做法,集中精力发挥中医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针灸、推拿、中草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可是有几个中医院的医师对这些中医诊疗技术运用自如呢?有些县中医院甚至连针灸科都没有开设。美国中医的医疗服务机构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就在于立足中医的自身优势,而不是效仿西医。
(三)中医的立法和资格获取方面尽快出台一部《中医药法》,统一中医药的管理机构,结束中医药立法混乱的局面,保护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中医在资格获取方面,由于中医注重实践,我国古代的名医也是从医疗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如果仅仅考查理论知识,医生所获得的只是一纸证书,很难说其掌握了中医的技能与知识。可以采用工作经验加上行政部门认定的方式,而不是全国统一考试的形式。其实,采取认定方式获取从业资格,在其他行业早有先例,如过去司法鉴定人资格的获取即是采用认定的方式。总之,西医和中医的方法论完全不同。中医本身自有一套理论体系与发展规律,中医在为自己的生存寻找依据时,不必要用另一套话语系统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正确定位中医药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中医药优势,深入挖掘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效仿美国替代医学的管理模式,或许会对中医药的发展有所助益。
作者:曾德荣严亮亮曾咏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兴国县人民医院
1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
灾难救援工作侧重于院外救护与管理,灾难医学救援不仅仅强调医学救治,更多与组织管理、运行和指挥协调等工作有关。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是建立在科学人才培养平台上针对灾难医学学科进行综合培养的,能够对灾难医学的学科建设、基本理论、灾难医学资源准备、控制、评估和改进等理论结合实践,通过管理活动指导灾难医学活动相关的人员,使医学资源在灾难中发挥最高的效率及最好的效果,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1.1培养目的
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目的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科学地建立灾难医学学科体系,通过研究灾难医学中所需的医学资源准备、调配、应急等实现对灾难的合理、科学应对,减少灾难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危害,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灾难医学管理人才需围绕着三个优秀要素进行培养,即灾难医学需求、灾难医学资源及其资源利用管理,分别对灾难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心理卫生服务和康复医疗四个方面的医学技术实施,及其药品、血液、医学装备、后勤、信息和行政六个方面的医疗技术实施保障给予研究,并促使其能够将灾难医学管理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结合和深化,产生出诸如灾难医学信息学、灾难医学流行病学等灾难医学的衍生学科。
1.2培养对象
灾难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的对象也应具有社会化的倾向。具体而言,灾难是由其累及的社区及其与灾难医学资源利用相关联的社会空间构成,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对象就不应当是仅仅具有医学资源的调配能力,还应当在跨文化的人才和非医学性的能够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的对象中寻找,例如了解或熟知区域性地理气候特征、地区民俗文化的人员。与灾难医学相关的社会资源随着灾难范围而变化,高度重视这一点,相关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灾难医学的需求,满足一系列社会资源组成的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因而人才培养的对象需涉及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常规物资储备管理、医疗救援应急物资管理、灾难早期医疗救援物资管理、救治标识物资管理、灾难中后期医疗救援物资管理等方面。
1.3培养模式
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明确灾难医学管理的内涵和明确培养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目的,其次是建立灾难医学管理的知识体系:
(1)灾难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医学需求之间的关系;
(2)灾难医学需求的空间范围及其特征;
(3)灾难医学资源所处的社会空间及其资源调度;
(4)社会学空间中的灾难医学资源的特性和配置问题;
(5)灾难医学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6)灾难不同阶段的管理范畴与内容;
(7)随着健康受到灾难累及人员的移动和生物学灾害因子的扩展而扩大的条件下的相关需求及其相关资源(医学资源、社会资源等)的合理配置等。再次,灾难医学实践性强,可通过模拟并结合真实案例的手段开展培训。模拟应当想方设法做到准确、合理、科学,其模拟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灾难发生前,为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制定和灾难医学资源准备;
(2)灾难发生后,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启动、实施效力及其评价,补充性适宜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对医学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估等。同时在案例学习方面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或存在的不足,例如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处置工作体现了对灾难准备实施全面的管理所带来的益处,2014年江苏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紧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等等。现代管理学认为,人们获得管理经验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实际的团队项目操作而非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即按照“问题-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通过采用桌面推演、情景模拟、指挥部模拟演练等多种实战特征明显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参与获得较强的行动能力,该方法并不是忽视知识、忽视理论,而是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特别是提高行动能力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做事提高行为能力。
1.4培养考核
协调是灾难医学管理的本质,科学决策、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是对灾难医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对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考核应当依托灾难管理的本质与基本要求,以寻求灾难医学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为导向,考核其管理手段与措施是否能够满足灾难社区医学需求。灾难医学管理的主体是人,对象则包括人和物、空间与时间、个体与群体等,考核是观察灾难医学管理的主体人对其所管理对象的协调能力。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尽管大多数时间内缺乏实际的应用实践,但随着灾难医学的发展,人才的知识储备应当与时俱进,应当注意调整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尽可能武装最新的科技设备等,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考核使人的主体作用向前延伸。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为解决如何充分利用灾难状态中的医学资源问题,考核可将其分为7个环节,依次为:灾难医学人才需求分析、灾难医学人才资源分析、灾难医学人才管理组织建立、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方案制定、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方案实施、灾难医学管理人才评估和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以上环节以灾难医学需求满足度和灾难医学资源利用率为尺度对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活动给予评估和改进,是对灾难医学相关活动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形成了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的闭合环。考核时,应采用现实中的方针、准则及标准,例如选择个人真实的工作岗位,现实中承担的工作职责,现实中的工作条例,考核中的流程与预案也是真正的灾难管理工作流程与预案,通过场景模拟考核,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实际状态下的灾难医学管理需求,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从而在真实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灾难。
1.5培养管理近年来,我国对灾难医学日益重视,但在管理方面依然非常欠缺。建立人才队伍固然重要,但实现在培养人才队伍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需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避免人才培养的科目重复、知识结构雷同、人才效能无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与人才的流失,例如初期培养时管理知识局限在单一或很少的学科领域,进行下一阶段培养时,知识结构仍然重复没有得到更新,使得难以在实际的灾难到来时发挥作用。为了克服以上缺点,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建立专门化的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系统、可用的注册制度、大型的人才数据库等,通过一系列专业的人才管理途径与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做到有的放矢,知识结构不断巩固、翻新、强化,又避免人才资源的无法流通,保证人才的合理调剂与配伍,在统一的框架内实行人才资源的磨合和配伍,实现人才培养的效能最大化,确保灾难应对的过程中实现灾难医学技术资源管理及灾难医学技术保障资源管理的双优化,确保合理利用灾难医学资源满足灾难医学需求。
2小结
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是为灾难医学发展服务,其优秀问题是如何满足不同灾难和灾难社区对医学的需求。在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的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灾难对医学需求。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灾难发生后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目的是使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满足灾难医学需求,实现从灾难的预测分析、灾难医学资源准备、管理流程建设、预案启动控制、预案实施评估标准与及时改进等的科学性。可以说,只要有灾难的发生就会有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存在。综上所述,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问题,是学术问题,也是学科研究问题,更是体系问题,只有很好解决此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作者:潘鑫花长松邹圣强
1完善医院制度保证
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我院专门成立继续医学教育部,工作重心主要为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全院领导、质量监控以及管理,进而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整体管理。就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进行,实施具有科学性的工作方案,在实践中还要加强监督,真正将计划落实到位,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工作管理的重要性。各个科室应将医护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与职位的聘任、晋升、年终考核以及执业再注册等进行挂钩,充分落实继续医学教育的要求。
2丰富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
开展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继续医院教育的形式包含了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以及教育项目的管理和申报。前者主要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在全院进行远程教育、学术活动、讲座、著作、论文、获奖以及课题等形式的教育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医院特色进行其他不同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如案例分析、疑难病例讨论会、医院信息化论坛等。也可以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进行禽流感、艾滋病、非典等重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处理进行知识普及。每年年初根据医院教育进程制定学术讲座计划,做到每周的继续医学教育安排,并将一览表进行公布。通常讲座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为主要内容,要求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先进行。积极申报部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是评价医院医疗教学水平、医院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保证项目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医学教育部需及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项目的审核和修改,从而保证项目的质量。通常每年年初需公布全年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地点、时间以及其他内容安排,方便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了解和选择。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为保证教学质量,我院不定期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并坚持对专家讲课进行评估,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每期学习班均制订配套资料教材,采用手术演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我院通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授课等工作,提升了科室的专业水平,在客观上对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学术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3规范、科学的继续医学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主要包括经费的统一使用和管理、细化学习班和讲座规定、集中进行年终考核和统计。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保证教育的有效实施的前提,我院根据不同职称的技术人员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并对经费的使用和分配建立统一的管理,凭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具体情况进行报销,以保证教育经费的专款专用,从而促进继续医学教育的顺利进行;对学习班和讲座规定进行细化,采取考勤制度。规定缺勤者取消结业资格,并在学习班结束后进行结业考试,合格者给予证书。对院内组织的讲座等活动进行严格管理,讲课时间要求为1个半小时,听课者要求记录出勤率;集中进行年终考核和统计,各科室病区负责人将全科参与继续医院教育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将个人继续医学教育证书进行注册。若个人未达到继续教育要求将扣除在本科室的综合考核评分,影响个人的年度考核情况。总之,只有持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勇于创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和要求,才能建立学习型医院,并保持医院的持续、优化发展。
作者:杨全新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四零七医院新生儿科
1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
灾难救援工作侧重于院外救护与管理,灾难医学救援不仅仅强调医学救治,更多与组织管理、运行和指挥协调等工作有关。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是建立在科学人才培养平台上针对灾难医学学科进行综合培养的,能够对灾难医学的学科建设、基本理论、灾难医学资源准备、控制、评估和改进等理论结合实践,通过管理活动指导灾难医学活动相关的人员,使医学资源在灾难中发挥最高的效率及最好的效果,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1.1培养目的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目的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科学地建立灾难医学学科体系,通过研究灾难医学中所需的医学资源准备、调配、应急等实现对灾难的合理、科学应对,减少灾难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危害,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灾难医学管理人才需围绕着三个优秀要素进行培养,即灾难医学需求、灾难医学资源及其资源利用管理,分别对灾难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心理卫生服务和康复医疗四个方面的医学技术实施,及其药品、血液、医学装备、后勤、信息和行政六个方面的医疗技术实施保障给予研究,并促使其能够将灾难医学管理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结合和深化,产生出诸如灾难医学信息学、灾难医学流行病学等灾难医学的衍生学科。
1.2培养对象灾难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的对象也应具有社会化的倾向。具体而言,灾难是由其累及的社区及其与灾难医学资源利用相关联的社会空间构成,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对象就不应当是仅仅具有医学资源的调配能力,还应当在跨文化的人才和非医学性的能够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的对象中寻找,例如了解或熟知区域性地理气候特征、地区民俗文化的人员。与灾难医学相关的社会资源随着灾难范围而变化,高度重视这一点,相关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灾难医学的需求,满足一系列社会资源组成的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因而人才培养的对象需涉及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常规物资储备管理、医疗救援应急物资管理、灾难早期医疗救援物资管理、救治标识物资管理、灾难中后期医疗救援物资管理等方面。
1.3培养模式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明确灾难医学管理的内涵和明确培养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目的,其次是建立灾难医学管理的知识体系:(1)灾难发生和发展过程与医学需求之间的关系;(2)灾难医学需求的空间范围及其特征;(3)灾难医学资源所处的社会空间及其资源调度;(4)社会学空间中的灾难医学资源的特性和配置问题;(5)灾难医学资源的利用和管理;(6)灾难不同阶段的管理范畴与内容;(7)随着健康受到灾难累及人员的移动和生物学灾害因子的扩展而扩大的条件下的相关需求及其相关资源(医学资源、社会资源等)的合理配置等。再次,灾难医学实践性强,可通过模拟并结合真实案例的手段开展培训。模拟应当想方设法做到准确、合理、科学,其模拟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灾难发生前,为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制定和灾难医学资源准备;(2)灾难发生后,灾难医学管理预案启动、实施效力及其评价,补充性适宜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对医学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估等。同时在案例学习方面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或存在的不足,例如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处置工作体现了对灾难准备实施全面的管理所带来的益处,2014年江苏昆山“8•2”特大爆炸事故紧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等等。现代管理学认为,人们获得管理经验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实际的团队项目操作而非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即按照“问题-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通过采用桌面推演、情景模拟、指挥部模拟演练等多种实战特征明显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参与获得较强的行动能力,该方法并不是忽视知识、忽视理论,而是将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特别是提高行动能力结合起来,使人才培养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做事提高行为能力。
1.4培养考核协调是灾难医学管理的本质,科学决策、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是对灾难医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对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考核应当依托灾难管理的本质与基本要求,以寻求灾难医学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为导向,考核其管理手段与措施是否能够满足灾难社区医学需求。灾难医学管理的主体是人,对象则包括人和物、空间与时间、个体与群体等,考核是观察灾难医学管理的主体人对其所管理对象的协调能力。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尽管大多数时间内缺乏实际的应用实践,但随着灾难医学的发展,人才的知识储备应当与时俱进,应当注意调整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尽可能武装最新的科技设备等,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考核使人的主体作用向前延伸。灾难医学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为解决如何充分利用灾难状态中的医学资源问题,考核可将其分为7个环节,依次为:灾难医学人才需求分析、灾难医学人才资源分析、灾难医学人才管理组织建立、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方案制定、灾难医学管理人才方案实施、灾难医学管理人才评估和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以上环节以灾难医学需求满足度和灾难医学资源利用率为尺度对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活动给予评估和改进,是对灾难医学相关活动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形成了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的闭合环。考核时,应采用现实中的方针、准则及标准,例如选择个人真实的工作岗位,现实中承担的工作职责,现实中的工作条例,考核中的流程与预案也是真正的灾难管理工作流程与预案,通过场景模拟考核,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实际状态下的灾难医学管理需求,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从而在真实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灾难。
1.5培养管理近年来,我国对灾难医学日益重视,但在管理方面依然非常欠缺。建立人才队伍固然重要,但实现在培养人才队伍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需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避免人才培养的科目重复、知识结构雷同、人才效能无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与人才的流失,例如初期培养时管理知识局限在单一或很少的学科领域,进行下一阶段培养时,知识结构仍然重复没有得到更新,使得难以在实际的灾难到来时发挥作用。为了克服以上缺点,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建立专门化的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系统、可用的注册制度、大型的人才数据库等,通过一系列专业的人才管理途径与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做到有的放矢,知识结构不断巩固、翻新、强化,又避免人才资源的无法流通,保证人才的合理调剂与配伍,在统一的框架内实行人才资源的磨合和配伍,实现人才培养的效能最大化,确保灾难应对的过程中实现灾难医学技术资源管理及灾难医学技术保障资源管理的双优化,确保合理利用灾难医学资源满足灾难医学需求。
2小结
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是为灾难医学发展服务,其优秀问题是如何满足不同灾难和灾难社区对医学的需求。在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的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灾难对医学需求。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灾难发生后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目的是使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满足灾难医学需求,实现从灾难的预测分析、灾难医学资源准备、管理流程建设、预案启动控制、预案实施评估标准与及时改进等的科学性。可以说,只要有灾难的发生就会有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存在。综上所述,灾难医学管理人才培养问题,是学术问题,也是学科研究问题,更是体系问题,只有很好解决此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作者:潘鑫花长松邹圣强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急救中心医务科江苏大学医学院灾难与急救医学系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
1.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的不足
1.1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成人教育一般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教学任务主要依靠普教教师或者外聘教师来完成,教师普遍重“普教”,轻“成教”,不研究成人教育的规律,也不了解成人学习的特点,经常出现一个PPT“打遍”普教成教的现象,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没有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
1.2人才培养方案普教化,教学内容重复率高
成人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职业岗位针对性强,成人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素质、知识、能力。但目前多数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压缩版,不同层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重复率高,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1.3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成人教育依然采用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传统教学形势,成人学生面临难以解决的工学矛盾,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多数成人教育教师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1.4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教育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很多成人高校盲目下设教学点,同时不加强管理,对办学投入减少,随意压缩课时,请无资质的师资授课,减少或者不开设实验课程,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的多为年资较低、临床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1.5缺乏科学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实用性的专门人才。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提高教学质量。而目前普遍缺少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以确保教学质量。
2.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策略
2.1努力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
首先,我们要完善成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与课程质量,要不断提高成人高等医学院校中学生的知识面与医学素养。其次,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在职人员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的教育体系,学院主要为社会培养多层次的医学人才,因此,要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医学发展的高等医学教育。最后,我们作为办学机构要提高成人教育的培养平台,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体系需要对招生模式进行改变、办学模式进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各层次的医疗人才,为当地的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2.2逐步构建开放式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实用型医学创新人才
逐步构建开放式教学课程体系,设立以学分制管理为基本结构的开放式教育管理模式,采用学分制能够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医疗人才,还能帮助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解决成人学习的工学矛盾。成人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目的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对他们的教育应从他们自身对教学的需求出发,打破单一的教学方式,根据他们的需求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增加开放性、主动性、选择性的学习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成人学生。成人高等学校应能为成人学生提供自学的途径和素材,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社会互通的开放式学习平台,从而有效地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水平,培养实用型医学创新人才。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到因材施教
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要严格把好教师聘用关,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外聘教师为补充的职称、学历、年龄、专业合理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并争取机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或专门培训,及时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新成果、新技术,并建立课堂评价制度,能针对不同层次成人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
2.4建立一套社会互认型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很多成人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传统的封闭式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很难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可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考试,而这些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在本职工作中所欠缺的知识和内容。有一大部分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这样的传统考试也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成为难点。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改革考核方式,可以采用综述、论文、技能考核等多种开放式考核方式,设定合理的学分比例鼓励学生在岗位上进行研究,在工作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可以给予学分,与学生所在的医疗单位建立学分互认制。从而彻底改变成人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方式,这种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更好的满足成人学生对学习的要求,有效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
3.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要求,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成人医学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务必改革其管理模式,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其重要作用。
作者:姜隽单位: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一、服务营销与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关系
服务营销与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并非是互相独立,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两者的联系也突显起来。
(一)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构成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理论的基石
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已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服务和管理理念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引进服务营销的理念和经营管理之道,同其他信息服务实体竞相争艳。
营销者将产品(服务)按照从优秀到外围的顺序,依次是:优秀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潜在产品。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产品也可以参照此方法来划分,由此可以看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除了提供基本的优秀产品和实物产品外,还要提供给用户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它们共同构成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的价值层次,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为了维持和发展用户,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另外,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也要借助服务营销理论进行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运营和管理。
服务营销的根本理念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这正符合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的客观需要,即忠诚地服务用户。医学信息服务的知识化要求高素质的人员创造高质量的服务,为此,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更关注对人(包括内部员工和用户)的管理,即人本管理。服务营销就是强调对人的管理,认为人是产品(服务)的一部分。[1]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动态性要求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特别注重创新和服务质量的管理,而服务质量是服务营销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对服务营销理论的逆向促进
服务营销与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及其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服务营销在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专门领域的发展,会促进服务营销理论的成熟;通过专门领域研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以新的视角审视服务营销,促进服务营销的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理论的发展可以拓宽服务营销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发展和促进的,这使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工作和管理理论与实践蒸蒸日上;同时,服务营销在专门领域的深入研究使得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有了新视角,体现服务营销理论的价值。
二、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对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一)服务营销强调顾客导向的理念对医学数字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影响作用
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标,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2]顾客的满意是企业未来利润的最好指标。因此,服务营销的优秀是用户满意和忠诚,并通过信息服务组织战略性服务概念的制定以及内、外部各个服务环节体现信息用户导向理念,体现每一个工作或管理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服务提供者,同时又是上一环节的服务接受者。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从中得到启示,努力研究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以及用户信息需求行为,学会与用户交流和沟通等,以实际的数据分析用户市场,指导医学信息服务管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管理促进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用户的巩固和发展,切实推动医学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公益性)和经济效益。
(二)服务营销管理更注重“人”这个因素的作用
在服务营销管理理论中,人是产品的一部分,既包括用户也包括服务组织内部员工。服务营销使得用户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且对服务质量做出最终评判,因此,管理好信息用户成为服务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服务绩效的好坏还取决于服务提供者的素质,这是构成服务质量的内容“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积极营造内、外部营销和互动营销的环境与氛围,创造性地激励员工和用户的潜能,这在服务营销管理理念中至关重要,以此体现人文关怀,培养服务精神,培育组织文化。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努力吸收服务营销管理中先进的理念和观点,为我所用,在医学信息服务组织服务文化战略的驱动下,通过对医学信息服务员工的合理激励,适时培训,适度授权,充分关怀和满足其需求的一系列人性化管理,以及对用户合理与互动的管理与满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真正体现人本原理,创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品牌效应,满足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精品化和个性化需求。超级秘书网
(三)服务营销以服务质量为关键环节和要素,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服务质量的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在服务营销理论中,不仅强调产品质量同时强调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同信息用户的感受关系重大,它不仅取决于预期质量与体验质量之比,也决定于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水平。功能质量则指用户同服务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行为、态度、穿着等方面对用户感知的影响状况。因此,产品也反映了产品的服务和利益。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也要特别强调信息服务产品的质量问题,医学信息服务用户对信息服务产品评价同样是通过信息用户的感知获得的。用户除了对产品优秀价值、基础价值的评判外,还包括对附加价值、潜在价值的判断。因此,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是全局性、系统性管理,任一个服务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服务的失败。对于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吸收借鉴服务营销的质量管理控制的先进理论,从用户的角度设计与制定质量管理、控制模型和方法。保证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组织从整体服务系统到每一个员工再到用户实际的感知服务整个服务过程环环管理环环相扣以及持续控制和改进医学信息服务质量。
一、医学院校档案管理对策与建议
1.重视医学院档案管理工作,完善各类档案
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全,是实际操作中,最有效的办法是自上而下推动档案管理的建设,首先是意识上的转变,学校内部的管理层要重视此项工作,做好预算,引导和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而激发社会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毕竟档案价值的利用有利于社会医学建设。因此,学校各级负责人认真对待档案管理工作,在预算计划下,加强必要的投入,增强责任心,能够建立档案体系,并利用档案价值提高学校的培养人才的效率。政府和企业加强与学校的合作,通过共同建设和相互利用医学档案价值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成果的运用效果,相互合作促进档案管理的工作。
2.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培养专业人才
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认识提高,在此基础上,需要医学院校付出实际行动,首先需要建立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有利于扭转档案管理混乱的状况,通过档案管理系统的平台来统筹医学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其次,利用档案管理系统,优化管理系统的操作,建立档案管理机构,该机构充分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操作内容和步骤,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最后,通过专业人才的加入,优化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效率和医学档案资料价值利用的有效性。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档案管理系统之上,学校通过吸引人才计划,提高档案管理部门的地位,充分利用档案管理系统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实验的作用价值。保证各类先进文明理念从档案管理资料价值体现出来。
3.做好档案收集工作
3.1定期集中收集。档案管理部门应严格制定年度立卷归档时间期限,督促指导各单位集中将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档案材料按照归档要求收集整理归档,确保各类档案资料的完整、系统、科学、规范,并按期向学校向档案部门移交。要做好档案资料的定期集中收集,还需要有完整配套的实施措施,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及时调整适应本校档案管理的归档范围、相关制度以及归档质量要求,建立健全学校档案收集工作网络,使学校档案收集工作形成一个网络化管理体制。只有在全校专(兼)职档案人员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下,才能为学校档案收集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
3.2普遍收集与重点收集相结合。由于高校各部门产生和形成的文件材料种类很多,为保证学校各类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应采取普遍收集与重点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收集,防止遗漏。在普遍收集的基础上,还必须突出重点,进行收集。采取现场跟踪,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事件、重大课题、重要人物等各类档案材料的收集,对于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应及时进行归档并签字验收,有效地防止医学院校重要档案材料的丢失和遗漏,保证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
3.3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档案管理系统不仅仅包含了档案目录级别的开发,还需要增强档案全文扫描的数据库建设,通过扫描档案使用率较高的(统计数据可实现),易破损或老化的档案资料,此类资料的优先入库,网上可以直接全文检索,有利于档案价值得到更好地利用和开发。高校互助平台的建立也是未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和趋势之一,通过各个医学院之间的平台对接,实现资源相互利用,有利于提高医学档案价值使用率,共享的价值大于相互孤立的档案管理平台。
3.4开展网上查询服务。在学校的网站提供“档案检索查询”和“网上咨询”功能,或者通过微信平台、微博平台来增强互动,从而有效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和共建全面性、系统性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结语
综上,转变医学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是第一步,充分调动档案价值的利用情况,增强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的管理效果,把被动利用医学院校档案的观念,转换成有目的地主动开发利用医学院校档案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充分认识医学院校管理体制下档案管理的新特点,不断探索医学院校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层面。
作者:马凤波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1.安全培训不够到位。虽然,学院组织过多次消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知识讲座,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也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但所具备的安全知识还不全面,在实验课的具体授课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纰漏。同时,因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加以及任课教师不足等原因,各学系常常安排研究生代上实验课,而大部分研究生只接受过一次针对科研实验开展的安全培训,在实验授课过程中容易忽视各种安全隐患。
2.未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在成立伊始就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事故应急预案,但并未根据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虽然实验教师都了解在事故发生情况下自己的职责和行动步骤,但缺乏事故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无疑是纸上谈兵。
3.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度不严、执行力度不强。大部分高校实验室缺乏污染物处理设施,缺少专业部门对废液进行统一回收、管理和后续处理。未经严格处理的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如果直接排放或只简单稀释后就直接排入下水管道,毒性物质会逐渐累积,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教学实验时还存在本科生未将解剖完的小白鼠尸体与脏器放入指定的垃圾桶进行统一处理,而直接丢入普通垃圾桶的现象,这种不规范随意丢弃生物源废弃物的行为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二、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笔者拟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和完善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风险。
(一)加强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实验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包括各种强腐蚀性、易燃、易制毒化学危险品,因此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化学试剂和生物样品的贮存。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安装通风系统。对于化学品储存应依照各种化学品的种类、性能分开存放,对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化学试剂要严格分类贮存,各种腐蚀性化学试剂应存放在试剂架的最底层。试剂储存室必须指定专人专管,确保储藏室入门钥匙双人双锁并妥善保管,储存室要根据条件安装防盗监控和火灾报警系统,配备相应的消防灭火设备。
2.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实验课所涉及的所有化学试剂的化学特性和防范措施,并悉心指导实验人员。易燃、易爆和易挥发的化学品应在有安全防护的通风橱中使用,并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用具,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实验准备室内仅允许存放少量无毒或低毒的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任何化学试剂均应严格按实验室的规定,两名管理人员同时在场方可领取,并做好出入库登记和详细的领用记录(领用时间、领用剂量、使用方向、领用人、剩余试剂去处等)。对于易燃、易爆、易制毒和腐蚀性的化学危险品应现用现领,使用剩余部分禁止随意存放,必须及时登记与退还试剂储备室,妥善保管安置。
3.化学废弃物与生物源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剧毒化学危险品的残余物必须作无害化处理,并由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废弃化学危险物品的处置和销毁应上报并征得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同意后,请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动物尸体和脏器等生物源废弃物应统一放入指定的冷冻设备中等待下一步的统一处理,而微生物类废弃物应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二)加强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和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毒理学、营养卫生学等等,需要实验管理人员加强仪器的管理,保证实验人员正确并安全地使用仪器。
1.编写培训讲义。实验教师应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仪器的培训讲义,具体内容应包括仪器原理、仪器应用范围、仪器基本结构、仪器操作参数设置、仪器使用操作具体步骤、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等。
2.仪器操作培训。全体实验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由任课教师统一进行仪器使用培训,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详尽地讲解仪器的基本原理,具体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要求每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3.仪器的日常维护。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是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不仅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更是实验室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实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除了定期校准外还应时常除尘保养,并做好水、电和燃气管路的定期检查,发现松脱、老化以及损坏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三)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时,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安装热感应探头和烟雾报警系统)及时发现事故并发出警报。此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意味着本科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创新实验的时间增加,而实验室不可能一直有人在现场照看。因此,应采用网络摄像监控的形式对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状况和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四)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责任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实验教学的防火和安全检查、危险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安全使用与管理、仪器设备的损坏赔偿、废弃物的安全排放、气瓶的安全管理等,都需要制定合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为本科教学实验的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除了制度保障外,还应建立和健全以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为基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南和实验人员在实验室的行为准则,并明确安全第一责任人。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进行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
要做好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努力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促使实验室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
1.提高安全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实验课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以及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地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水平,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进行事故应急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应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员参加的消防应急逃生演练。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要熟悉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初期灭火指挥和应急疏散能力,提高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紧急应变能力。火场危机常给实验人员带来震撼性、突发性和危险性,不仅干扰实验人员的正常思维,还可能干扰实验人员正常的行为,因此在事故应急演练中应理论结合实际,对实验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定期检查维护,消除安全隐患
实验室应每日安排值班人员,坚持日常安全检查和检查登记制度,对实验室的安全情况进行定期的巡查,实验室负责人应不定期地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安全状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各类危险化学试剂、高压气体钢瓶等重点防范对象的管理要指定专人专管,及时发现和排除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将可能出现的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作者:汪靖 李跃平 李昱辰 汪家梨 陈建玲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1高职医学生教育管理难点
1.1学生入学基础薄弱
进入高职院校的医学生,生源主体是高中应届毕业生,排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普通类”的最后一个批次,录取文化分数线较低且逐年下降;也有部分高职医学生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对口升学学生,一般来说对口生学习了一定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他们基本都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较薄弱,又没有经过高中强化系统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单一,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而且为了保证生源数量,高职院校往往进行大量补录,补录来的学生高考文化分数低到150分左右。而高职医药类教育开设医用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扎实的文化功底,对于学习起点低、文化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学生来说,很难听懂和消化,多数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应付考试。学习热情受挫导致其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产生厌学,学习动力不足,使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医学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
1.2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医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多样,除了应届普通高中生外,还有应届职业高中生、中职对口生以及往届高中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2013年起,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河南部分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开始实行自主招生,迫于招生竞争压力,各高职院校再次降低医学生的入学门槛,不管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普通中专生、职业高中生、技工学校学生,还是正在从事卫生医疗事业的医务人员,甚至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只要取得当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资格,都可以参加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这些学生基本都能被录取到高职院校就读。这些文化基础迥异、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走到一起,形成一个个班级,不管是任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还是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都相当困难。
1.3学生自我约束力差
良好的纪律是维系学生集体生活和良好教学、学习秩序的有力保障,学校良好纪律的形成除了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教师家长的管束外,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我约束。而多数高职医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大学刚入学时,对新学校不了解和强烈的表现欲驱使他们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但随着时间推移,升学压力的去除和课余时间的增多,父母老师的外力约束又比高中相对减少,他们思想上开始松懈,慢慢放纵自己,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睡觉、玩手机,下课吸烟、酗酒、泡网吧、打游戏,打架、赌博、考试作弊,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等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1.4学生学习专业倾向明显
医疗服务的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其特有的精确性、严谨性和复杂性,不仅要求医学人才具备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具备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生命神圣的道德观、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等人文素质。而高职院校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把专业技能掌握的好坏、技能证书取得的多少看成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对医学生的培养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医学生为了更好的就业更是把学习专业课程作为主要目标,对计算机、思想政治课、大学语文、绘画、书法等人文类课程往往不听课或选择逃课,致使高职医学生总体的人文素质,如环境适应能力、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语言沟通能力、爱心和责任心等人文素质难以提高。
2高职医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2.1实行目标引导
高职医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育的过渡期,随着其身体形态、机能、心理的日趋发展和完善,高职生反应灵敏、体格健壮、充满青春活力,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等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情绪和情感体念丰富、强烈,但情绪和情感活动比较动荡和易变,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且逆反心理较强;虽然入学文化基础差,在中学时又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但是他们极度关注自我成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好坏、同学老师的评价、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要求与自身状况的差距等非常敏感,具备“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因此,医药类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首先,高职院校应针对高职医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确定明确的目标,在入学时就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医学生尽快了解自我,整体分析医学专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努力学习的目标。随后,对高职医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足够的学分才能升级、毕业,不同学分设置不同的奖惩措施,把遵纪守法、规范行为和参加活动、锻炼提高变为高职生自己的事情,由他们自行决定和选择行为方式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外在的、教师实施的教育管理转换成学生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使教育管理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自觉自律的过程。
2.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与优秀,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输送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沿,高职医学生只有具备宽厚的医学基础,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承担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职责。但高职医学生淡薄的组织纪律观念、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散漫的学风和厌学的态度都严重影响了其专业素质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通过设置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学生管理,“激励机制利用了一种‘诱导因素’,让目标对象为了一定的奖励或荣誉(即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而更为努力地奋斗”。高职院校可将学生日常纪律表现、学习态度、结果等进行定期考核,并与学生评优评先、奖学金、助学金、入党、升留级、毕业挂钩等,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人人努力学文化、个个专心练技能、弘扬正气、矫正不良行为的良好氛围,进而培养高职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
2.3拓展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空间
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根本职能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高技能医学人才,提高学生人文和科学在内的综合、全面素质成为医学教育的必然。提高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体育课、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但在高职医学生对人文课程抱有偏见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人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很难收到理想效果,还需要利用社会实践环节、校园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大学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优秀,文化优秀,是学校育人理念、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它具备思想导向教育功能、熏陶塑造功能、凝聚整合功能、调适激励功能四大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一方面促进了大学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客观推进和巩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成效”。高等职业院校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专业特色,设计一系列具有情境性、时代性、教育性、愉悦性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汲取人文素养,促使其身心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完善自我、亲近自然、联系社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从而增强高职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底蕴,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拓展医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刘光英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1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成因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成果转化对政策和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风险投资体系的不完善会造成资金风险,市场接受与扩散度,会造成时间风险。
2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管理对策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管理要按照风险管理的步骤,经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过程。风险识别是用判断和归类的方式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已知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鉴别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找出产生原因,确定与其它风险的关系,并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及其影响程度,制定出相应的防范计划;风险处理是对已知风险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是对防范计划的执行过程,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风险监控是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开发、应用、推广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风险,并且每个阶段的风险都会对后续阶段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阶段进行技术风险管理、转化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
2.1技术风险管理
2.1.1选择转化方案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开发阶段十分重要,建立完善科技情报体系,收集情报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强化中介服务体系,对科技成果的潜在市场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优转化方案,减少转化阶段的风险发生概率。
2.1.2技术风险控制新技术的可靠性与成熟度未经市场和生产过程的检验,其可行性和市场的潜在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技术本身的风险可使下一阶段的风险增加。因此,要加强激励机制,有效引导科技人员创新潜力,提高技术水平。即时申请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降低技术风险的发生概率。
2.2转化风险管理
2.2.1选择合作对象医学科技成果能物化的技术都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大,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研究机构自身力量不够,除政府支持的转化项目外,必须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合作。合作对象选择不当,可带来科技成果流失,如人才流失带走成果、专利泄密与侵权以及利益分配纠纷等信用风险,选择最佳合作对象,可减少转化风险的发生概率。
2.2.2减少转化环节风险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复杂,需要加强建立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以及合理的运作机制,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搭建一个平台。要求科技人员拥有企业家的精神是不太现实的,但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学术与商业环境,能够在研究者与投资者之间掌握合理预期、具有法律知识、经济知识与风险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了解科学、发现与开发流程,由他们参与、运作与协调成果的转化过程,可大大降低转化阶段的风险概率。
2.3市场风险管理
2.3.1适应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很大,亦可带来商机。选择进入市场的时机很重要,加强对市场的观察能力,掌握社会需求,获得需求者认同[2],可降低市场风险。
2.3.2适应市场环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更快地更新技术,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替代品、仿制品有随时出现的可能,尽快地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才能延长技术寿命,规避时间风险,创造更大效益。所以,有学者认为,科技转化的速度决定其价值[3]。
3总结
综上所述,技术风险、转化风险与市场风险之间可以相互影响,风险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们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增大或者由于管理者的即时应对而得到控制乃至消退,也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又生成新的风险。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活动,风险的识别、分析、处理、监督过程不是单一进行的,它是一个交叉重叠的动态管理过程,贯穿于成果转化管理的全过程。我们不能排除所有风险,但力争将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作者:赵芳 周勤 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一、新时期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医学科技档案的专业性较强
考虑到现代医学学科门类繁多、交叉领域广泛,因此医学科研的课题也是按照各专业门类来进行分配的。如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可以细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的科目;而在基础医学研究中,又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生化、病理、药理等专业。而医学科研活动都是在相应的专业科目内进行的,很多时候这种科目分类还可能进一步细化。这就造成医学科研内容的专业性很强,相应的医学科技档案的专业性也较强。
(二)医学科技档案专题突出,系列化强
医学研究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一般都是突出地以一个特定的专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在对该专题进行研究时,着重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系列化、完整性的研究。这就使得相应的医学科技档案具有专题性强、重点突出的特点。同时,对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完整化研究,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成套化的科技文件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层次分明但又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系列进行利用。
(三)医学科技档案的学科综合性强且项目协作多
医学科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跨学科、跨专业现象非常普遍。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研究本身就包含了众多的专业门类。同时在新形势下,大量的新兴科学技术和专业不断涌现,各学科的研究前沿领域正在不断发生交叉融合,医学研究也不例外。现代医学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地利用别的学科领域的有利条件,加强彼此的协同合作。特别是现在许多医学科研课题的综合性非常强,需要汇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攻关。这些反映到医学科技档案,也使其具有学科综合性强且项目协作多的特点。
(四)医学科技档案载体形式多样且数量庞大
医学研究由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造成研究结果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医学研究可以通过保存对象的标本或其组织切片来直接记录研究结果。同时,又可以利用各种音视频资料、化验单及仪器检测结果来间接保存。因此,医学科技档案资料的形式多样,记录医学科研成果的载体也非常丰富。
(五)医学科技档案具有保密性
医学档案资料与医学科研成果密切相关。作为医学档案记录的主要对象,医学科研成果往往包含了研究人员的心血和付出。这些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对于记录了具有特殊价值的医学报告、临床资料及相关的文献等档案资料,需要根据国家保密法为其设置相应的保密等级,确保这些医学科技档案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保密及限制保护措施。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对有关医学研究的资料、成果等进行收集、系统分类和编研,其基本原则一方面是要确保医学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开发好、利用好医学档案的价值,为医学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健康提供帮助。
二、以用户需求为最终目的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建立
为此,依据本部门的工作状况,并结合笔者多年的科技档案工作经验,理解相关文献,对以用户为最终目的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建议和探索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意识
有意识才会有自觉的行为,才会有目的的行动。首先,我们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不仅需要重视档案的保存和管理,更需要对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档案管理部门要更新服务模式,努力开发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并建立相应的平台(如数据库和网站等),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档案室还应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宣传馆藏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可利用的档案资源,以广泛吸引潜在的档案利用者,使档案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二)完善管理体制
所有的行为必须要有规范,而管理体制就是这些规范的保证。要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就必须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的有力保证。立足于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档案服务机制,丰富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和方法,为各类人群提供多样和个性化的服务。我国各档案室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档案信息查询、借阅以及信息加工等,相对比较单一,也不够简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利用服务中,可以使得档案信息的查询和利用更加方便,也更符合当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可以有效地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医务工作人员等用户人群,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
无论是保存、管理还是利用,基础建设都很关键。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也是提高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有力措施。各档案管理部门应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基础建设,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
1.优化档案室环境
安静、整洁的环境可以让医学档案利用者更专注地研究档案中的资料和信息,而宽敞明亮的场所也使档案室可以同时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在合适的地方为用户们提供打印、复印等服务也可以为有需要的档案利用者提供便利。
2.增加馆藏资源储量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医疗实践中产生的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一些科研人员的需求。各档案室应注重资源共享,引进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重要档案资料供研究者使用。
3.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是未来医学科技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可以显著缩短档案利用者查询相关信息的时间,获取资源也变得更为简便。通过建立专门的档案资源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检索和利用档案室内的资源,而不用到档案室,省去了不少麻烦。档案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4.对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科学分类可以使用户的检索更加准确快速。档案室应充分了解各个档案的内容,并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对于医学科技档案,应根据专业、学科的差别对其进行详尽的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功能全面的检索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档案利用者可以对各类档案有初步了解,并根据自身需求,准确定位需要查询的档案资源,避免了无谓的时间浪费。
(四)调整档案编研体系
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还需要重视档案的编研工作。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对于医学科技档案的编研提出了新要求。档案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掘医学档案的潜在利用价值,并根据当时的医学研究发展情况,适时提出相关编研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编研出一系列具有高利用价值的成果。这些编研成果应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可以对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进行指导。
(五)重视人才培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知识大爆炸,现代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知识型管理人才是强化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随着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发展状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档案管理局面,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医学科技档案包含的信息量丰富,只有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利用医学科技档案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帮助科研人员迅速准确地搜索到其需要的信息,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六)建立面向用户的新型应用平台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所有工作也都应该围绕这个目的去开展。为此,我们初步建立了市级层面的血站档案管理平台。平台借助现有的公共互联网络,将中心血站和各个下属单位及用血单位联系起来,做到点、面结合,临床和科研互通,最终使用户和服务提供者共享。具体做法是将各主要用血单位和血站联网,在各医院的输血科建立使用终端和数据采集分析终端,经过授权的人员直接分层查询、使用整个输血网络的数据;而中心站点则从数据反馈中进行管理、统计和服务。并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分析、指导、服务于科研和临床。医学科技档案具有形成周期相对较长,连续性、学科综合性强,项目协作多,载体形式多样且数量庞大,具有专业性和保密性等特征。为应对以用户需求为最终目的的管理体系的创新,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提高档案意识,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调整档案编研体系,注重人才培养,建立面向用户的新型应用平台等。这些措施的综合效果正在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待整理。未来的医学科技档案利用可能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更好地发挥医学科技档案应有的作用。
作者:丁莹 罗昕 单位:徐州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档案室 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院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严谨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开展至今,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计划分类管理缺乏保障条件
教学计划管理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蓝图,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实践中,虽然针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个相同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师资条件,培养方案的实施也普遍类似,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医院的科教部门,很难真正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型做到分类培养与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效果
教学质量管理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的程度。教学管理的优秀就是质量管理。抓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控制、质量反馈),动员全员,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重点与优秀,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种类繁多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但随着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往往只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交由培养医院组织完成,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手段的临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
教学资源管理,其范围大致包含:一是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的维护与管理;二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现代化传播技术资源的维护与管理;三是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技术精湛的高级临床医师为其目标,因此在其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实践的实际困难。
(四)师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临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数导师甚至学生未能意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些导师大多身兼医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基本上科学型、专业型研究生一起带,在繁重的临床任务和科研压力下,很难真正区分培养,难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实验室做实验以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好的科研成果对其评奖评优、以后就业、晋升都有利,因此他们也希望减少临床实践和临床轮转,埋头搞科研,做出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水平相当的论文。这类学生并不理解专业学位的真正含义,图一时之利,把专业学位作为获得学位的一种捷径。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一)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分类管理与分层次培养
严格分类培养,建立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胜任力制定更加明确的分类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更加适合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压缩学生在校理论课上课时间,突出临床实践,加强临床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其一,抓临床轮转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要求在相关科室的轮转,通过轮转科室的出科考核,达到一定的目标水平。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部门或违反有关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不足。其二,抓论文开题。培养方案应明确指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为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寻找课题,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出发点。管理部门通过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其三,抓临床技能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工作应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按学科抽调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临床专家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考核的相关事宜。考核可试行一定的重考率和不合格率使临床技能考核落到实处。其四,善用教学督导,检查临床带教情况。教学管理部门要挑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职的资深教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定期检查,掌握临床教学的全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临床教学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积极性。首先,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引导临床教师重视教学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挑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高水平临床医师加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再次,逐步规范专业型指导教师和学术型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便使承担不同指导任务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提高各自的指导水平,使不同的导师群体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水准。
(四)完善临床实践配套建设,建立临床技能中心
完善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将大幅度地改善临床医学技能的训练教学条件,有利于开展符合临床实际的技能训练及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李瑾 唐靖 沈苏南 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