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经济统计论文

经济统计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3 11:2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经济统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统计论文

经济统计论文:经济统计数据挖掘论文

1数据挖掘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适用性分析

1.1较高的有效性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数据的深加工技术,其本身是带有鲜明的目的性的,在实际应用活动中能够对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基于数据使用者要求的深入加工。在实践应用活动中主要有两种重要的应用形式,一种是对积累经济统计数据的管理高效化处理,一种是对现有经济数据的目的性分析。其中第一种分析方式是从经济数据管理的角度出发的,在应用中主要是以固有数据信息的统计、分类为基础,将原本混乱的数据库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归类,保证统计数据管理的高效性和使用的便利性。另一种工作方式是一种经济数据的再加工过程,以鲜明的数据统计、分析目标为指引对原有数据的呈现形式、组成内容和关联形式进行重新加工,以保证经济统计数据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管理者的需求。

1.2综合应用性强如前文所述,数据挖掘技术是一个工具系统而不是单一的工具,能够实现使用主体的各种信息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管理的各个部门都需要大量的经济统计信息来作为经济管理决策的基础。但是因为各个管理部门经济管理的领域不同、经济管理的方式不同、经济的管理权限不同,所以相应的经济统计数据呈现形式的需求就不同。这就为经济数据统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对符合各个经济管理部门需求的数据内容进行统计,同时要将统计完成的数据换算成各种不同的呈现形式,并根据统计信息的来源和统计信息的计算方式对其可靠性进行评估[2]。最终这些数据信息的输出格式还应该符合所服务的经济管理部门管理系统的格式要求,保证统计数据能够在管理部门的管理系统中正常录入、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很好地满足了上述的复杂经济数据管理要求,其功能的综合性促进了其应用深度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

1.3宏观数据库有利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当前因为经济管理部门的职权较为分散,各个经济管理部门的经济统计数据需求不尽相同。所以我国的经济统计活动绝大多数还采用传统的经济统计方法,统计收集的经济信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服务于经济管理活动的整体,或者造成一些数据统计工作的重复,对经济数据统计工作造成了一系列的质量和效率上的影响。经济数据统计活动急需一个能够整合各个统计系统,实现统计数据信息融合的新技术。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库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数据管理系统的经济统计信息要正确无误,然后经过数据挖掘技术的整合,就能得到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源[3]。

2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对经济统计数据的要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一个是数据统计信息的实用性。单就这两个经济统计数据要求而言,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经济统计工作的需求,是适用性极强的一种经济数据统计技术,其在具体的经济数据统计活动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方法。

2.1预处理方法在经济数据统计活动中,最为基础的一种处理方式就是经济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因为数据挖掘本身是一种基于提供基础信息的智能分析技术。其本身是受基础经济信息限制的,不可能无中生有代替经济数据收集系统的功能。所以所有作为数据挖掘系统数据基础的经济统计数据信息都应该进行预处理,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这些数据中不正确、不真实、不准确,以及不同经济统计数据信息之间差距较大的现象。对这些基础数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被称为数据清理,当前数据清理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均值法、平滑法和预测法。其中均值法是现代分析技术中模糊理念的一种应用形式,当基础数据中的一个数据点是空值或者噪声数据的时候,可以采用均值法进行处理,即用数据库中所有该属性已知的属性均值来填补空缺。保证数据挖掘系统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够正常进行,得出相对而言准确度较高的统计分析数据。其中Ci表示当前数据点的取值,Cj表示当前数据点前后不为空的数据点,K表示当前数据点进行计算所取的参考数据点数量[4]。平滑法依然是对基础数据中空值和噪声数据的计算方法,其与均值法的区别是用加权平均数代替了平均数,考虑了计算过程中提取的每一个数据对数据结果的影响权重,所以计算出的结果往往更加接近真实的数值。其中Ci表示当前数据点的取值,Cj表示当前数据点前后不为空的数据点,K表示为对当前数据点进行计算所取的数据点数量。WJ表示Cj数据点的权值。

2.2集成化处理方法在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活动中,因为相同地区的数据统计主体不同,或者在不同地区对相同经济数据的统计标准不统一,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集成问题,如何对这些调查方向不同或者是呈现方式不同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而不影响经济数据统计的准确性,是数据挖掘技术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数据集成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5]。

2.2.1模式集成当前因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数据的统计内容过于广泛,很多经济数据统计并不是来自于官方的统计局而是来自一些民间统计组织,或者是由一线社会经济主体直接提供的经济数据,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将这些来自多个数据源存在多种数据呈现模式的经济数据信息进行集成就涉及实体识别的问题。例如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如何确定一个数据库中“std-id”与另一个数据库中的“std-no”是否表示同一实体,当前一般使用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的含元数据对比来保证实体识别高效率和高质量[6]。

2.2.2冗余问题数据挖掘本身是对经济统计数据的一种深加工技术,经过其加工的经济统计技术应该在本质上达到最简状态。在数据挖掘过程中要将与其他数据呈现某种正相关关系的数据项目进行精简,以保证数据库中数据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为数据管理和应用提供便利。在经济数据挖掘活动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典型的冗余属性,因为其数值是可以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和总人口属性计算出来的,所以类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种冗余属性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就应该精简,应用的时候在利用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属性计算得出[7]。对冗余属性的判断主要通过相关度对比来实现。其中n表示元组的个数,分别是属性A和属性B的平均值,分别是属性A和属性B的标准方差,在这一公式中如果则表示A、B两个属性是正相关,也就是说A越大B就越大,值越高二者的正相关关系就越密切;如果则表示属性A、B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是相互独立的;如果则表示A、B两个属性呈负相关,属性B会随着属性A的减小而增大,的绝对值越大,二者的负相关关联关系就越密切。

2.3决策树方法在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过程中,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以后,分析数据的输出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其输出的数据形式会对使用者的经济管理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决策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直观的快速分类方法。其应用的关键是决策树的构建,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训练集建立并精简一棵决策树,建立输出分析的模型;第二步是利用构建完毕的决策树进行输入数据的分类,这一分类是一个递归的过程,从决策树的根部开始进入到树干、枝丫,直到输入数据的分类满足了某种条件而停止。在具体的应用中停止分割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当一个节点上的所有数据都属于同一个类别的时候;另一个是没有分类属性可以对输入数据进行再分割[8]。在决策树构建完成后,还要根据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剪枝的主要目的是要降低因为使用训练集而对决策树本身数据输出产生的起伏影响。

3结语

经济统计活动是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提供主体,其本身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建设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其运行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数据挖掘技术是针对现代数据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数量基数大、构成复杂和数据缺失现象严重等客观问题而研发的一种高效的数据深度加工技术,其在经济统计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统计的需求。本文从数据挖掘技术概述、数据挖掘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适用性分析、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为数据挖掘技术在经济统计中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作者:李荣单位:怀化学院经济系

经济统计论文:数据挖掘技术的经济统计概述论文

一、数据挖掘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适用性分析

1.较高的有效性新兴起来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其在经济统计领域的应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其稳定的工作性能,不仅能够对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更能深层次地开发出更多的有用信息,在实际的应用中展现出较高的有效性。

2.综合应用性强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统计工作中的多个领域,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据挖掘技术不仅是一种综合应用性强的技术手段,同时又能满足统计数据使用者的特定数据需要。因此,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对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定向的整理和开发,为数据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3.宏观型的数据库有利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当前,我国的经济统计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经济统计方法,统计收集的数据信息不能形成有机整体,在对数据进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经济统计工作需要能够提供数据整理开发的新技术。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库,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数据管理系统的经济统计信息要正确无误,然后经过数据挖掘技术的整合,就能得到更丰富的数据资源。

二、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

数据挖掘技术的特性决定了其对经济统计数据整理的重要性,经济统计所得到的数据信息要求必须有实用性和真实性,数据挖掘技术的特性正好满足了经济统计工作的需要。数据挖掘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法:

1.预处理方法首先,要对统计数据进行预处理。由于经济统计信息在收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收集到的数据存在缺失和模糊现象,这种有缺憾的数据信息不能作为数据挖掘的基础,因此一定要对数据挖掘对象进行事先的处理。其中包括对基础数据中不正确、不真实、不准确和偏差较大的数据进行甄别。

2.集成化处理方法其次,要对统计数据进行集成化处理。经济统计过程中,会出现对多个数据源进行重叠统计的现象,这就要求对数据进行挖掘之前,要有一个统一整理的过程,即数据的集成化处理。数据集成在统计中被广泛的使用。经过数据集成处理的统计信息更加全面,更加真实,可以作为数据挖掘基础信息。

3.转换方法再有,要对统计数据根据需要进行转换。经济统计数据的描述形式比较单一,为了满足数据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要对数据进行转换,使其的表现形式具有泛化或是更加规范。这里所说的泛化指的是利用更深层次和更加抽象的定义来代替原有的低层数据。

4.决策树方法除却上述四种处理方法外,还有决策树方法,指的是对庞杂的经济数据进行分类,把有利用价值的统计数据提炼出来,这种数据挖掘形式能够对分析对象进行体现,并能快速的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能够解决在经济统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结语

经济统计工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在统计系统中的应用,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也逐步的走向高质量和高标准化。因此,加强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统计工作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减少统计资金的支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得到的数据信息,其真实可靠的特性,有利于政府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有利于工业企业等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目标。数据挖掘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作者:刘秀华单位:葫芦岛电力设备厂

经济统计论文:多模态教学的经济统计概述论文

一、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

针对本课程目前的现状,将学生进行分层次。A层次学生为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且有较高学习热情和较强学习能力的普通学生。B层次学生为基础稍差、被动学习的体育生。C层次学生为有语言障碍的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分层。A层次的学生教学中在讲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学时可适当增加难度,多进行一些理论推导,强调概念的逻辑和严密性,使学生能深入地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以本科教学大纲为基础,采用较为统一的教学安排,着重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B层次的教学应当注重实际运用,理论推导一概而过,注重增强课后基本练习题的练习和讲解。C层次的教学着重于基本概念的讲解,尽量多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概念含义。同时所有层次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的需要适当地引入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比如Excel、Eviews等辅助课堂内容的深入理解,将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成绩评价。教学方法上,A层次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采用类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形象化教学法等,拓展学生的思维。B层次的教学方法根据体育特长生的特点,将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使学生掌握后续课程所需的基本知识。C层次留学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统计思维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教学内容上,对体育生和留学生应该以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基本原理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每个知识点辅助以专业案例帮助其理解,并通过统计软件完成计算和结果展示,以能够熟练掌握软件应用为主。而对普通学生则不应该忽视统计知识的基本原理,达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培养同学应用统计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成绩评价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性作用。课程采用以各章课后作业、课堂随机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定机制,平时成绩比例设定范围为20%~40%。对C层的学生,加强平时考核力度,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40%。对A层的学生,可以增加挑战性应用案例和课外作业考核,一般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后独立完成,平时成绩比例设定为20%。对B层的学生,平时成绩比例在A、C层次之间。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课堂内容随机出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并记录平时成绩。分层次教学可以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追求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实施多模态教学方法

多模态是指除文本外,包括语音、图像、图表、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学生通过各个感官综合能力的训练进行学习。这种多媒体形式的应用使得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单纯用语言讲授更清晰、更形象、更吸引注意力。因此,多模态教学方式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立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根据本院学生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同时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采用制作网页、论坛、人人网、微博、QQ、飞信等学生流行使用的现代沟通方式进行多模态的学习。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实时课程信息、实时交流沟通、在线答疑等功能,学生的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注意肢体语言的配合效果,采用用眼神、手势、语音、语调的变化等其他模态来补充、辅助、强化口头话语,以此达到各模态相互协同的效果,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辅助教学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新发展趋势。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兴趣。因此,在网上设立应用经济统计学课程平台,设立课程主页,主页内容包括课程介绍、统计相关领域基本情况、课堂教学信息等,作为课程的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课程多媒体课件,课后习题讲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辅助教学内容,包括典型的例题和习题以及案例。为各层次的学生准备丰富的数学知识资源,进一步拓宽、加深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维。在主页上设置与有关应用统计方面的网页的链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电子教案也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后复习。同时平台上设立留言板,学生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给老师留言,老师也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解决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了解统计学在实际中广泛的应用。

三、实践“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

《应用经济统计学》自主—互动式教学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多渠道使学生得到收益。建立开放式课堂教学、互动式研究、探究式深入学习等互动式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统计创新能力的提高。设计学生感兴趣、能反映所学专业的、具有可选择性和开放性的案例,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研究小组,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所长选择合适的案例,上网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当进行案例教学,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和需求,每章都提供基本的应用案例和挑战性应用案例,B、C层次的学生以基本应用案例为主,力求通过案例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扩展思维,提高应用统计的能力。对于A层次学生除基本应用案例外,还要安排挑战性案例,使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挑战运用统计的能力。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学生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或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学生调查收集数据到分析数据、建立统计模型、使用Eviews软件计算、结果分析,最后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成果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经济统计学》采用“分层次、多模态、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设置三个层次进行分层次多模态教学,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师评价系统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率大大的提高。

作者:李群霞单位: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统计论文:企业统计管理的新经济环境论文

一、当前企业统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统计应服务于企业管理,具备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三位一体的统计整体职能。当前企业内部统计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经营者对企业统计活动意识淡薄。经营者通常看重经济利益,仅关注企业最终的统计资料,很少用统计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认为统计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减或汇总,主要是为政府服务,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对企业来说属“无效”劳动,重会计轻统计现象仍存在。为了统计报表账面“好看”,拼凑统计数据的现象在各行各业依然存在。

2.企业经营统计的服务主体有偏差。企业统计工作从总体上没有突破“统计=报表”的传统模式,通常从事规定模式的重复工作,或不按照国家统计法规编制统计报表,或凭经验、凭感觉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随意测算,上报的数据偏离实际。企业统计职能尚未从报告型统计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缺乏对企业经营进行深入分析,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

3.企业统计信息数据单一。当前,企业统计主要注重内部数据的收集整理,采用报表型的运作方式。统计分析只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说明,缺乏对企业外部市场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难以从动态上评价、分析、监督和预测市场及竞争对手的运行过程和状态,经营者难以对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控制与调整。

4.统计指标一套表体系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以工业企业为例,目前,国家统计指标一套表体系中,月度表B203和B204等相关表基本上局限于产值、产量、成本消耗等生产性指标和财务状况,以满足国家和上级统计报表为目的,与企业管理与决策需求不相适应,反映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者的统计指标也比较少,与现有指标体系及管理、决策需求有所脱节,难以真实反映企业集团经济综合效益和管理评价。

5.缺乏高素质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师。统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能综合运用全新的模式对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进行处理分析的数据分析师供不应求。能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如假设检验、偏相关分析、回归预测与残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对应分析(最优尺度分析)、bootstrap技术等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战略分析的人才更加难得。

二、企业统计管理模式的创新要素

新经济时代优秀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与新经济相适应,企业统计管理模式创新应该包括以下四大要素:1.统计观念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并从企业内部信息统计延伸到外部经营环境战略分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2.统计方法创新。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从侧重于简单的定性、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从深层次上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及其变动规律。

3.统计技术创新。特别要加强对系统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库应用、统计分析、网络通讯等应用软件开发的统一组织和管理,统一规范标准,逐步形成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统计应用软件体系,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直观地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4.统计指标创新。运用杜邦法及目标预算管理来优化各项管理绩效KPI指标,运用各车间统计、设备点检统计、QC统计七大手法等图表来支持或考评部门工作绩效,形成集数据采集、整理、分析、运用为一体的统计管理模式,构建一整套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统计指标体系,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三、以企业统计创新服务企业战略决策

新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大数据利用将成为提高优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适应新经济的新要求,企业统计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统计信息资源,从报告型统计创新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统计,从企业内部信息统计延伸到外部经营环境战略分析,将企业产品、市场领域、成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等经营战略要素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合力,确定并形成企业的共同经营主线、模式和目标,以服务企业战略决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

1.企业统计创新的流程设想。企业统计流程:统计设计—数据采集—表格汇编—统计分析—提交管理层—评价判断—反馈修正。统计执行理念:先统计,再标准,后管理。

2.运用平衡计分卡,发挥统计信息、咨询与监督职能。通过不同层面进行数据采集、汇总、分析,通过平衡计分卡展开各类KPI管理指标(见图2),从平衡计分卡四维角度,以财务数据为中心,各部门围绕产能、质量、成本与现场管理关健控点,通过人才、客户、研发、生产、销售、采购、品质、信息等各模块,运用综合指数法,对企业运营数据进行战略性分析。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控制不良行为,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从企业的经营决策超前分析到目标管理与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发挥统计信息、咨询与监督职能,最终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3.拓展大数据分析范围,服务企业战略决策。通过定性分析内外部环境,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拓展大数据分析范围。如企业资产信用评估数据分析、企业兼并收购破产数据分析、企业资产经营数据分析和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未来还可采用投资分析、战略分析、媒介分析、信用分析、网站流量分析、财务分析和客户分析等数学模型来支持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精益化。

四、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统计管理水平

大多数现代企业都在依托电子化信息系统来获取企业经营所需数据,比如ERP、BI、MES以及PIMS模型等系统。实现企业统计管理创新,应当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采用集中管理为主的新型企业统计信息化发展模式,将现代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与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相结合。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平台。把触角延伸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经营环节,搜集到最广泛最直接的一手资料。通过管理技术手段,整合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全新的、兼容性好的统计信息集成系统,从动态的数据采集到汇总、上报、查询、分析、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数据资源的共享,并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将业务数据加工整理成有价值的信息,并逐步演变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支持提供者。

2.建立协调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现代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以微观经济数据库为中心,以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为基础的集成系统。应加强企业统计与会计核算系统的协调统一,实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管理方式,衔接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消除一个指标多头采集带来的数据差异,推动数据内部共享。

3.提升统计分析水平。统计信息化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要以新的信息存储、传输、处理技术为平台,实现统计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转换,利用互联网技术构造虚拟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提升统计分析水平来服务企业管理。

五、结论

企业经营依托于企业统计,统计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企业效益。企业发展应以战略目标为优秀,创新企业统计发展模式和经营过程统计指标,加强统计信息化预警、监测分析、反馈调控和决策支持,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管理绩效,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服务于企业管理。

作者:方青单位:莆田市统计监测中心

经济统计论文:国内企业经济统计论文

一、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漏洞

在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下,企业的各层领导并未认识到统计在企业经济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统计只是各种经济数据的简单汇总计算,并没有专业的对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加之缺乏对统计数据的及时上报,使得企业管理者不能准确的按照统计结果进行企业经济状况分析,也就无法科学制定出企业经济发展规划。甚至于部分企业领导并未认识到很多经济决策制定的偏差是由经济统计而引起的。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统计能否合理高效进行。企业经济统计是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需要统计人员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很多企业存在统计部门形同虚设的问题,使得统计工作难以顺利、有效的开展。

由于长期以来的管理模式落后以及统计工作本身的特征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的统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局面,较少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领导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导致统计人员的待遇、地位不高,使得统计人员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工作,造成统计人员的流动性大,不能确保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加之统计人员自身职业素质方面,如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等的原因,使得统计人员不能较好的适应发展的趋势和新的要求等弊病,导致统计职能弱化,数据质量欠佳,造成企业决策失误等。

企业经济统计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互不相符也是另一个主要问题。很多衡量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指标,例如可持续发展指标,由于现有指标没有及时更新,使得在统计上没有依据可循,也极大地削弱了经济统计对于企业提供经济依据的作用。另外很多企业内部经济体制和内部环境多变,导致统计数据模糊或不能真实反应经济发展概况。以及企业内部统计的不受重视,只能处于配角的地位,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对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经济统计漏洞的对策

1.加强对企业经济统计的重视传统的统计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企业对于经济统计的认识过于片面。因此企业不能有效的掌握市场变化情况,也就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企业应该树立现代统计观念,促进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应该充分发挥其引领地位,加大对企业经济统计的重视力度。在企业中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并且引进专业统计人才,让企业统计逐渐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引领到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

2.要创新统计制度,使统计工作与世界接轨我们应该采用现在的高科技技术,把统计创新摆上重要位置。在统计方法、统计手段和管理系统上“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统计口径、计算方法,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统计经验,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拓宽统计领域,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另外需要多角度的深入到外部市场竞争中,完善企业经济统计制度,并把统计制度落实到实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部和内部因素对数据的干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现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企业及时获取可靠的经济信息和资源,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力度。依照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统计贯穿到经济的每个环节,创新统计方法,严格执行统计的要求。

3.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对于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重视对统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加大统计人员的队伍建设,配备统计人员要严把入口关,保证质量,结合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做好持证上岗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统计人员思想、业务、及政策水平的管理和培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统计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另外可以深化职称聘任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约管理,提高统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以后的统计工作中有条不紊的完成各种复杂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为企业呈现出系统合理的统计结果,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结束语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统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必须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企业经济统计,才能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企业必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统计概念,及时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

作者:赵飒单位: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经济统计论文:基于统计思想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平衡思想

平衡思想,即指统计利用对应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达到对现象总体内外部联系的一种理性认识。关联性、数量性和平衡性是平衡思想具有的主要特点。国民经济现象及其活动间存在着众多的联系关系,表现在具体的统计核算上,就可以用数量对等方式来反映,从而发挥平衡思想的作用。事实上,平衡思想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核算原则。因为,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保障核算体系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就必须维持一定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对应关系。这种平衡思想在核算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就是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平衡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数量平衡等式和核算平衡表两种方式。数量平衡等式,就是反映经济现象有关数量方面平衡相等的关系式。数量平衡等式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典型表现主要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量间的平衡相等关系,投入产出分析中“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和“初始投入+中间投入=总投入”的平衡相等关系,资金流量核算中各机构部门及全社会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平衡相等关系,国际收支核算中遵循复式记账规则形成的贷方收入性经济行为与借方支出性经济行为的对应相等关系,资产负债核算中资产与负债的对应相等及期初(末)存量与期内流量间的平衡相等关系,等等。这些数量平衡等式准确揭示了有关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过程的各种结构变化和其内在联系关系。

核算平衡表,就是一种反映经济现象有关数量平衡关系的专门统计表。一切平衡表,都是以所研究对象内在的数量平衡为优秀而设计的,它实质上是数量平衡等式的一种表格化形式的反映。国民经济核算中,核算平衡表突出表现在各类核算大量应用的收付式、并列式、矩阵式结构的核算平衡表和复式记账形成的国民经济账户及其体系设计上。生产分配核算中形成的“国内生产总值总表”,以单一式平衡表形式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三个环节之间的基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关系;实施产品流量核算的“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式平衡表形式全面反映各部门“投入”与“产出”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资产负债表”,都以并列式平衡表形式分别反映社会资金运动过程、各种对外经济关系变动、国民经济各部门拥有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而国民经济账户则是复式记账与平衡表相结合的一种“平衡账户”,它既有反映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表内平衡,又有以复式记账规则为基础的体现经济现象之间的表外平衡。所有这些核算平衡表,都有着多种确定的数量平衡关系式。由此可见,平衡思想既是国民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内在关系的体现,又是顺利组织和实施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保障。

二、替代思想

替代思想,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用同类替换或类比估算的间接形式对经济现象数量施行统计核算的一种理性认识。在统计核算中,有许多经济现象及其关系都难以直接进行相关的定量核算。事实上,统计核算中的不少经济现象本身就具有相似性或是关联性,在具备一定条件时,这种相似性或关联性就为定量核算中的互相替换或类比估计提供了现实可能,从而使得替代思想被广泛应用在统计核算中,既解决了直接核算的困难,又节省了核算成本,提高了核算效益。替代思想表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主要有“产品替代”、“成本替代”、“收益替代”、“价格替代”和“变量替代”等五种具体形式。前三种替代方式主要发生在产出核算中,因为产出核算的一般方法是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产品价格,对那些不具备产量或价格资料的产品,就需要使用相应替代进行产出的价值核算。出于化繁为简和构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需要,“变量替代”主要发生在投入产出核算中。因核算内容多会涉及到交易价格的确定,导致“价格替代”更多地出现在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中。所谓产品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同类或近似产品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工业总产出核算中用折算的产成品核算“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等。所谓成本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活动的费用成本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在非营利性服务部门产出核算中,以提供服务活动的成本费用估算政府部门总产出;在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价值增加的核算中,用支出的成本费用核算土地改良的价值等。所谓收益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活动的经营收入或预期收入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旅游服务业以营业收入来核算其产出价值,地下资产存量和无形固定资产、无形非生产资产以预期收益折现方式进行核算等。所谓价格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相关产品或资产的价格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居民住房消费用“虚拟房租”核算,未上市证券价值用已上市证券价格核算等。所谓变量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变量做替代而实施的核算,如投入产出核算中用含有直接消耗系数的变量代替总产品变量建立的行模型、在“生产工艺相同”和“制造影响不变”假定下实施的相关推导计算等。显然,替代思想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由其形成的替代方法是施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有效工具。

三、对比思想

对比思想,就是统计利用既定标准对现象所做的数量比较上的认识。统计对比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即要求比较对象与既定比较标准在核算内涵口径、时间界限、空间范围等方面要互相匹配一致。统计核算中,客观现象受“同体”和“共生”等条件影响,在静态上会表现出相应的数量关联性,受“惯性”和“时滞”等作用影响,在动态上也会表现出数量关联性。前述平衡思想及其方法侧重认识和解决现象联系关系“是什么”的问题,而对比思想及其方法则更加接近于回答揭示现象联系关系“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客观现象静态的规模大小、水平高低、结构优劣和动态的速度快慢、变化强弱、趋势好坏等,只有在既定标准(条件)下予以比较观察和分析判断才能获得清晰准确的认知结果。如果把依据国民经济核算进行的定量分析也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之一,则对比思想体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就主要有“对应核算”、“比率(例)分析”和“差额分析”三种形式。其中,对应核算主要应用在对具体经济现象的数量核算中,而比率(例)分析和差额分析则主要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定量分析中。事实上,国民经济核算应当包括数量核算及其定量分析,否则,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发展必将受到限制,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活动必将遭到削弱。

所谓对应核算,就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对具有对应关系的经济现象按照已有规则实施的一致性核算。譬如,产出核算中,受生产范围的共同影响,对中间消耗进行核算时,必须要按照与总产出相同的口径来计算,以避免发生重复或遗漏;在金融交易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中,同一笔经济交易活动应当在交易双方按照相同价格分别进行核算,以确保核算平衡关系的成立;等等。所谓比率(例)分析,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进行的定量分析活动。这种思想方法主要用在经济结构分析、经济效益分析、部门比例分析、区域比较分析和动态比较分析等方面。如利用各种国民经济核算资料进行的三次产业结构分析、用资本产出率所做的经济效益评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产业关联系数测度、部门间依存关系分析、资金流量的内部结构分析、国际收支的各种构成及其变动分析、资产负债的部门分布分析,等等。所谓差额分析,就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现象的数量差进行的定量分析活动。这种思想方法主要应用在国民经济的数量平衡关系分析中,用以说明相关经济现象数量规模及其活动结果引发的平衡关系的变化。如利用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核算资料进行的部门间资金流向与资金余缺分析,利用国际收支核算资料进行的国际收支差分析,等等。无疑,对比思想彰显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分析作用,是国民经济核算十分重要的统计思想。

科学概括国民经济核算蕴含的统计思想,既有理论必要又有实践需要。上述的概括阐释,仅是对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思想的一种简单梳理和初步认识。博大精深的国民经济核算还蕴含着许多有待总结的统计思想。我们应当在深化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制度认识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工作,努力提炼概括和发展完善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思想,以期更好地发挥思想认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作者:郭海明单位:兰州商学院统计学院

经济统计论文:宏观经济统计论文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和一般的统计分析一样,具有总体性、实证性和数量性等基本特点,除此之外,还具备其特有的特性,具体包括:1.对象是系统的宏观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了相互作用的若干个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功能。我们把国民经济看做一个系统,在进行宏观统计分析时,应该从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其中各个部门的联系和各个部门与外界的联系,综合定量地考察整个系统,实现整体最优。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必须共同发展,彼此间能够有机的协调起来。2.按层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根据国民经济的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统计的方式分析评价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联系,统计分析的最高层次就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最后一个阶段。国民经济系统通常是多层次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要根据国民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即一方面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分层次的分析,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监控,对于国民经济中的问题则要专项分析。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与统计学和经济学密不可分,是在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以分析方法涵盖的范围很广,既有数据统计类的方法,还有经济学分析方法,另外还可以采用统计描述或探索数据分析法,模型推断分析法等等。主要采用的是科学性较深的分析方法,并在实际例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的海量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比从前的分析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速度更快,分析范围更广,准确率也得到了提升,我们可以更直观的观测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和随时间进化的演变机制。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及其对我国政府统计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也遇到过一些问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诞生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演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依靠国内的专家学者根据实际的统计分析总结经验,向前探索,这样难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犯错,或是得不到预期的分析效果。此外,由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如何对国民经济进行既整体又分层次的统计分析,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想要准确合理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度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探究并总结经验。

(二)我国政府统计发展国家政府统计分析关系着对一个国家过去经济运行状况的评价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计划展望。我们采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政府统计服务,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当今社会是个经济大发展的社会,信息网络技术大幅度进步,在这个信息时代只有充分利用各类海量的信息才能保证国家的市场竞争力,各行各业的发展结合数据分析会更加科学,管理人员也会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而不是像原来根据经验和直觉做出决策。在这个大数据的发展时代,中国想要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强大国家,必须保证科学化的决策制定,根据信息网络中的大量数据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构建出全新的思维模式,为国家政府统计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跟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有所区别,但是同样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外国类似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验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有一定辅助作用的,不能完全忽视。

三、结语

2006年,我国提出要建设新型的创新型国家,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创新能力需要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我们在未来要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建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者:邓颖洁单位:河北省委党校2012级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

经济统计论文:民营经济统计论文

1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导致统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民营企业大多实行家族管理模式,并无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或统计部门,大部分的统计工作、相关的报表和统计数据基本上均由一人承担。有些企业通常根据自己的需要,临时安排人员负责统计工作,而这些人员往往都不具备统计资格,这些“统计人员”业务生疏,概念不清,经常出现记帐随意,记假账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另外,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更换频繁,极不稳定,造成统计人员不仅业务生疏,而且统计法律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加之工作繁杂,统计人员很多都是兼职,对其统计数据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态度,给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如何加强民营企业经济的统计工作

2.1首先要对民营经济进行界定。我国现行的经济统计制度是以企业的所有权为标志来进行划分的,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份的方式不同,民营企业经济强调的是企业的经营权。民营经济主要是相对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的,所以民营经济中,包含了公有制经济中的集体经济,由于它强调企业的经营权,所以,它还包括实行国有民营的各类企业。明确了民营经济的概念,那么,如何使其与现行统计方法制度接轨,是准确反映民营经济成果的重要环节,尽管民营经济的划分办法与现行统计制度有较大区别,但从其包含的内容分析,仍可初步建立起他们之间的联系。对各类企业的资产进行认真的审核,是对混合制经济,要按投资主体,看其中是否包含有国有经济的成分,以及国家是否对其控股,以此来界定其是否属于民营经济的范畴,这是能够确保民营经济统计工作准确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有一大批中小国有企业适应不了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而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因此就出现了一些企业的产权构成不明朗,甚至还有不少个体企业,挂着国有企业的名头,从事着私企的生产经和营活动。必须要通过资产清理,把这部分民营企业从国有经济中分离出来,这是全面统计民营经济的重点所在。

2.2加大对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民营企业对经济统计的重视。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领导或经营者对民营经济统计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并不能充分的认识到经济统计对企业日后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将当前出台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举措给予报道和宣传,使民营企业家们进一步加强对民营经济统计更深层次的认识,能积极配合统计部门搞好民营经济的统计工作。

2.3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统计工作归三个部门管理,一是统计部门,二是乡镇企管局,三是工商局下属的个体私营企业局,三个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范围相互补充又相互交叉,这也给统计综合汇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另外,由于各部门的职能和分工的不同,工作的重中不一致,因此在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对各基层企业的核算要求也大不相同,这种情况下不利于民营企业经济统计的统一管理,同时还会造成信息宣传的重复和混乱。因此,要想提高宣传的力度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首先必须要减少报道的渠道;其次,要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做到统计范围不重复不遗漏,并根据各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实时的改进统计方式以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只有报表制度科学,方法得当,才能保证民营企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4提高民众的法制意识,加大统计的执法力度,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制保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最有力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各相关统计部门要加大普法、执法力度,提高全民对《统计法》的认识,使统计法深入人心,并通过统计执法来强化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同时还应借助媒体加大法制意识的宣传力度。

2.5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民营企业中大多是家族企业,其在日常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也是家族式的,并无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他们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因此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并增强企业的业务管理水平以及统计专业能力。

2.6建立健全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统计形式。民营企业的规模大小各不相同,其经营管理模式也各有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民营企业不能采取统一的统计方式,而是应该根据企业各自的发展状况制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统计形式,以便更好的进行统计管理。并统一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的统计口径,使民营经济统计的数据能成为政府决策的辅助依据。

2.7加大统计经费的投入。伴随着统计范围面积的逐渐扩大,统计经费的需求也随之逐渐加大,因此经费的短缺将是阻碍民营经济统计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长期困扰统计部门的突出问题。因此政府要在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和足够的保障,为促进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民营经济统计工作能扎实稳健的向前发展。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更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前景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的统计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周萍单位:吉林省通化市统计局

经济统计论文:外向型经济统计论文

一、安徽省与全国其他各省的外向型经济的聚类分析

1.指标以及具体数据S1各省的进出口总额(万美元)、S2各省的出口总额(万美元)、S3各省进口总额(万美元)、S4各省出口总额占各省GDP的比例、S5各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万美元)、S6各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例、S7外商投资企业个数(个)、S8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中外方所占比例、S9国际旅游收入(万美元)。2.聚类分析产生数据并进行分析根据表1可知,若分为五类,则广东为一类;上海、江苏为一类;北京为一类;浙江、山东为一类;剩下的其他地区为一类。再结合进口、出口总额等各指标,可知广东、上海、江苏这些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很好,北京、浙江、山东这些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次之,而安徽则是属于外向型经济不发达的大部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可以看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省份,无论在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资方面都比其他地区拥有明显的优势,一来这些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较早,有良好的基础;二来这些地区拥有地域优势,交通非常便利,与外国交流十分方便。广东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与港澳台以及外国的联系都非常方便,十分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占据首位,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第一。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大部分是因为上海的经济辐射。浙江七市增长较快的城市所占比重较小,拉动能力不足,发展速度慢于江苏八市。而北京市我国的首都,更有其特殊的独有的发展优势,这些都是安徽所没有的,因此安徽省要想发展好外向型经济就要克服这些问题,发扬自己的优势。

二、安徽省各地级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指标以及具体数据X1各市的进出口总额(万美元)、X2各市的出口总额(万美元)、X3各市进口总额(万美元)、X4各市出口总额占各市GDP的比例、X5各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万美元)、X6各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例、X7外商投资企业个数(个)、X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中外方所占比例。因为找不到国际旅游收入,故在此分析中删去该指标。2.由主成分分析产生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由主成分分析所可知,前3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9.194%,所以应提取3个因子。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进出口状况,所以可解释为贸易开放度;第2个因子和第3个因子主要解释利用外资的情况,可解释为资本开放度。由这3个因子可基本解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况。由此可以写出因子得分函数,继而得出安徽省各市外向型经济综合得分及排名,即表2。由表2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合肥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1.5811,位居安徽省第一位。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这是它的绝对优势,国家已明确推进中部崛起,将在发展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倾斜,合肥拥有中科大、合工大等56所高校,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各种科研机构200多个,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极大地催化和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作为长三角近邻和纵深腹地,随着高速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全国内河航运重要港口的定位,将会凸显合肥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为合肥市加快融入长三角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马鞍山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0.8026,位居安徽省第二位。马鞍山作为安徽省的东大门,皖江经济带的“老龙头”,有着紧邻长三角的独特优势,是南京都市圈优秀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凭借着良好的区位优势,以融入南京都市圈为切入点,以谋求与长三角城市共同繁荣为目标,内强素质,外拓市场,抢抓机遇,奋力追赶,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以其独有的矿产资源,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些年来,马鞍山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实现高速增长,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芜湖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0.6696,位居安徽省第三位。芜湖地处皖江一带,毗邻长江,接壤长三角,交通优势明显,拥有奇瑞、海螺、方特等诸多知名经济实体的芜湖经济在安徽省举足轻重。芜湖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及其他跨国企业成绩良好,香港信义、台湾台达、日本川崎重工、德国博世、美国伟世通、英国特易购等企业均在芜湖新设投资项目或加大投资力度,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芜湖市外向型经济向前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优秀的前三位城市都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地区,比较临近上海等长江三角洲一带,外向型经济受它们的带动比较大,发展势头良好,而最后几位的城市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此可见,安徽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样非常不利于安徽省外向型经济的整体发展,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努力实现安徽省外向型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其发展特点

由上面的主成分分析可知,外向型经济大体可由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来解释。因此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来描述一下多年来,安徽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1.安徽省的贸易开放度近年来安徽省进出口规模逐步扩大。2000年进出口总额为334689万美元,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3928454万美元,2012年的进出口规模近似是2000年的12倍,其增长异常明显;从2000年到2012年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一直占最大比例,2000年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为86.65%,到2012年占比上升到了93.36%;在进出口商品贸易中以一般贸易为主,进料加工贸易次之,其他的所占比例非常小。2012年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占77.43%,加工贸易占15.16%。2.安徽省资本开放度近年来,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逐渐增大,外商投资企业户数不断增加,注册资本中外方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2012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为863811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有4466户,注册资本中外方所占比例为74.50%;外商直接投资以独资经营企业为主,合作经营规模逐渐变小,合资经营规模逐渐变大,但今年有所下降。2012年,在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中,独资经营占外商直接投资的67.28%,合作经营企业利用外资额为4472万美元,合资经营企业利用外资额为70431万美元;在实际利用外资额中,独资经营占外商直接投资的65.97%,合作经营企业利用外资额为1971万美元,合资经营企业利用外资额为269883万美元。由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这些发展特点可知,安徽省的贸易开放度不断提高,进而反映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多,效率不断提高,增长速度非常快。

四、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1.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对外开放度仍偏低,导致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偏低;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投资区域仍不平衡,导致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外资企业和园区经济成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然不够,对整体经济贡献仍不突出;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的投资很少,这不符合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的发展目标,同时第二、三产业也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上。2.大力发展安徽省外向型经济的对策利用有利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努力提升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安徽在中国的中部地区,兼得沿海和内陆双重条件,发挥着我国对外开放承东启西的桥梁,利用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促进安徽省的开放和发展。安徽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20多种重要矿产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吸引外资,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安徽省东南部地区应该发挥辐射功能,进一步带动西北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西北部地区应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培养自己的外向型特色产业,吸引外商投资,加强对外贸易和交流合作力度。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我们需要把这一优势利用起来,依靠科技的投入,改变传统的粗放型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建成以出口为目的高效农业,逐渐成为农业强省。发展特色农业,利用科学技术,加强管理,规模生产,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作者:李芳芳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经济统计论文:企业领导的经济统计论文

一、企业经济统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对经济统计工作的不重视

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中,很多企业都会出现对经济统计工作不重视的问题。这一点在企业领导的工作中尤为明显。很多企业领导往往只关注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会计财务指标,因此就很少关注企业的经济统计结果。而且有一些领导甚至会认为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只是将企业的生产数据进行照抄以及汇总,对企业的实际效益不高。正是因为企业领导对这些企业统计工作的不重视,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进行企业统计工作往往只是停留于表面,得不到企业领导的支持。因此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都做得不到位,严重制约了企业潜力的正常发挥。

(二)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正是由于大多数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不重视,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经济统计过程中任用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往往不高。很多时候企业在进行经济统计的过程中使用的统计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上掌握不足的情况。这个企业进行的经济统计只是简单地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以及产品的质量进行了汇总,并没有很好地将企业所得到的收益进行标示。通过本图表只能够简单地对企业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无法通过图表发现企业在进行生产以及销售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就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排除。这些问题是因为企业经济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造成的,会对企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企业统计工作难以符合企业的发展

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的高速发展,很多企业在采取经济统计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统计手段。在这样的方法下进行的统计工作往往显得较为落后,不能很好的符合企业的运行,甚至会在实际的统计过程中造成一定的错误,从而导致企业统计工作的偏差,对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害。

二、改善企业经济统计中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企业领导的经济统计意识

如果要让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达到要求,首先应该加强企业领导的经济统计意识。在这一点上,可以让企业领导定期参加关于企业经济统计的讲座,让企业领导在意识上接纳企业统计的概念,并且对企业统计的工作重视起来。在这样的方式下企业中就能够有经济统计工作的氛围,经济统计工作也就很容易开展。

(二)加强经济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

对于企业中的经济统计工作人员,也需要加强其专业知识。企业在进行经济统计工作之前可以聘用一些专业的经济统计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就能够使用专业的经济统计知识来进行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同时由于在经济统计工作中绘制的图表等各种内容也会十分的专业,在内容上而言也会很充实,能够让企业领导通过图表来了解到企业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及时的做出整改,对企业的发展很有帮助。

(三)使用先进的企业统计方法

企业在进行经济统计的过程中,统计方法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企业能否较好的进行经济统计。因此在实际的企业经济统计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经济统计方法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对目前先进的经济统计方法进行了解的方式来进行。通过使用先进的经济统计方法,能够让企业的经济统计更好地进行,同时也能够让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从本质上发生根本的改变,让企业的统计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帮助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企业中,进行经济统计工作的过程往往无法符合相关的要求,这也就造成了我国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做的不到位。这样的情况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并且如果在进行经济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也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就需要改变企业经济统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企业通过经济统计来得到长足的发展。

作者:李丽单位:吉林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统计论文:旅游经济统计论文

一、我国旅游经济核算现状

在进行旅游行业的核算时,主要采用的是抽样调查、定期调查和专项调查等。调查的项目由国家旅游局和相关单位共同制定,并且由专门的调查人员执行。在进行调查时,国家和地方进行核算的方法不同,国际进行的是抽样调查,通过选取样本进行调查,以此推算全国的旅游人数和相关的收入。地方的旅游经济核算主要是对当地的旅行社、旅店等进行核算,并且将各个景点的统计人数作为补充调查。

二、我国旅游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范围不全面

我国旅游经济进行的相关统计并不全面,其数据缺少连贯性,并且由于缺少科学的统计方法,使得统计数据没有很高的权威性。从经济的核算统计上看,现阶段的经济统计并不能够全面的代表全国的旅游统计,因此存在着统计范围不全面的问题。在进行旅游数据的统计时,存在和相关项目漏算的现象,在进行旅游人员统计时,只进行星级饭店旅游人员的统计,而忽略招待所等住宿地的人员统计,再有就是对调查表中相关项目的认识不准确,使得核算的内容不全面。

(二)核算数据缺乏权威性

旅游经济在进行核算时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账户体系,因此在进行相关的统计时,数据的核算缺乏精准性和权威性,各地方的经济核算不能进行较好的比较,由于数据的不统一使得其提供的数据没有信任度。

(三)核算指标不合理

从核算的方式上看,很多方式的核算都不合理,在进行旅游经济核算时发现,有很多非货币形式的指标,比如对旅游人数的统计,再有就是对旅游的消费核算部准确。旅游中的消费占据了旅游经济中的很大部分,但是其相关的统计指标并不规范,使得很多项目没有得到合理的计算。

(四)核算方法不严谨

从经济核算的方法上看,很多地方的旅游经济存在核算方法不严谨的问题,比如部级的旅游经济和地方级的经济核算方法不同使得计算的数据很难统一,现阶段我国旅游计算调查采用的还是回忆式的方法,使得核算的结果和实际有很大的差别,很多调查者对调查内容不熟悉,容易出现漏查的现象。从核算的频率上看,很多地方在进行经济核算时通常是一年进行一次,使得误差很大。再有就是调查的样本分布不均,没有很好的代表性,用某一地区的经济核算估量其他地区,存在着很大的误差。

三、加强旅游经济核算的措施

加强旅游经济核算,不仅能够对旅游经济更好的评估,同时还能更好的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要对旅游行业核算的范围进行全面的统计,将影响旅游行业核算的每一个因素都要包含在内,并且进行调查表的优化设计,让项目的设置和规划更加合理。进行统计算法的优化处理,。让国家和个地方的核算方式相同,从而让统计的数据更加具有权威性和信服度。提升调查人员的素质,让调查人员对相关的统计程序更了解,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统计。国家要重视旅游行业的经济核算,并且要推出相关的政策帮助进行经济的核算,从而让旅游经济的核算更加顺利和精准。

四、结语

在进行旅游经济的核算时,要结合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核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控制好旅游行业计算的范围,将旅游行业经济所涉及的经济都纳入到经济核算的范围中,并且提升相关的计算方法,让计算更加的精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核算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进行提升时要按照相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加大旅游行业经济核算的管理力度,让旅游经济数据更加的精准,从而更好的提升我国旅游行业的经济发展,让旅游行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于泊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

经济统计论文:能源统计管理下的新经济论文

一、企业能源统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能源统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些企业的领导对于能源统计管理的重视不足。

在当前企业发展中,为了追逐最大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多的关注相关财务数据和指标的分析,而相对的忽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一些领导人将统计认定为简单的填表或者计算等,将其简单的作为财务数据分析或者企业管理的一种基础上工作,未能认识到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体现在企业在职能部门的设计上,统计岗更多的是一种兼任或者其工作人员呈现出较大的流动性,这些都是的统计工作不断的被削弱,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使其无法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在企业中统计的服务主体存在较为常见的错位现象。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其统计工作的开展是为自身的发展所服务。但是,在当前的企业中,统计工作仍受传统模式的限制,统计的职能仍是一种企业报告的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经济管理统计等职能。在统计的形式和内容上讲,都没有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企业相关能源数据等进行深入的分析,造成了企业统计分析上主动性的缺失。这种统计在新经济环境下,无法为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提供应用的数据和分析参考,影响了决策的整体水平。

(三)就统计的方法而言,仍呈现出较为单一性的特点,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在新经济环境下,信息网络的应用为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而这也为统计方法的多样化应用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当前的企业中,其统计工作更多的是对内部数据的一种事后的整理和统计,从其工作的内容来看知识简单的数据表格化的过程。这种统计工作中的分析,是对相关数据的简单说明,没有任何关于数据结构以及市场化信息的比较分析,没法实现统计工作应有的动态评价以及市场预测等作用,从而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对于数据信息的现实需求,影响的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质量。

(四)统计人员的素质也影响了企业统计水平的提升。

在当前的企业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其工作更多的是简单重复,并且其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等相对较差,极大的降低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在统计指标的设计上存在许多不合理性。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内容应该涵盖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多种影响因素,但是在许多企业中,其统计指标更多的是沿用传统的产量、产值、成本等生产性指标,统计工作的开展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上级管理工作的要求。这就使得统计指标无法更好的反应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企业的统计工作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提升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作用,针对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不断创新统计管理工作的理念,并对统计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统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实现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要不断创新统计的方法和手段。

新经济环境下,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统计工作中,要将各种影响因素予以考虑,提高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并且要注重统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对于统计到的方法而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必要条件,提高统计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提高统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提高统计信息的利用效率。

(二)要正确认识企业统计服务的内涵。

在企业发展中,统计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是对企业能源以及各项劳动成果、资金等进行统计核算,从而更好的反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新经济环境下,要以市场为导向,使统计工作能够更好的反应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及时的调整生产经营决策,使统计真正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三)要不断的调整统计的内容,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是依托市场经济,对于统计工作而言,要完成内部相关生产经营因素的统计分析外,还要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统计工作的开展应该是立足企业发展全局并且要以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为基础进行信息网络等的建设,以提供统计工作的有效性,保证各项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样一种信息网络的建设,能够使企业统计的理念得以创新发展,并且统计的内容和结构能够优化,从而更好的反应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真实环境,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三、结语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其统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以及经营决策的制定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中,为了更好的发挥统计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企业要从管理理念的创新以及统计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统计的有效性,使其更好的反应企业发展的情况,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作者:李建红单位:河北兴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燃料分公司

经济统计论文:工业统计企业经济论文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运用工业统计的作用

(一)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工业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卖方越来越不利。工业企业要想谋求生存,必须顺应市场发展趋势,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以价格优势赢得市场。工业产品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指标既要对产品本身质量的性能进行真实反映,还要对生产工作质量指标进行反应,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评价产品的优劣。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控与管理,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制,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本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统计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助于提高企业在消费者中的信誉,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口碑,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业生产要靠企业内部职工的共同劳动。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数量、可承受的工作强度及部门构成等情况的掌握,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减少人力资源浪费,充分挖掘员工的劳动潜力。企业还可以对员工的劳动时间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反应员工对时间的利用率和合理分配能力,对于未能充分利用劳动时间的,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这种不良现象。坚守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人是产品生产的直接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时间利用效率,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有直接的影响。企业要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打卡制度,避免工人迟到早退,缩短有效工作时间;还要制定合理的病假、事假等休假制度,避免在相同时间过多人请假,影响产品生产的正常进行。制定严格的考核表,将工人出勤情况与其工资直接挂钩,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自觉遵守企业内部制度,提高工人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工作的熟练程度,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三)监督企业经营活动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工业统计在上述各个环节中都有体现,能够为加强企业管理提供需要的数据信息。部门领导可以根据考核计划与原定任务,对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做出评价,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及时提醒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改正。工业统计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能够直观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进度和运行状况,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便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在关键时刻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二、如何加强工业统计工作

首先,提高工业统计所得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反应企业经济运行状态和趋势的重要依据。提高数据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所得数据的审核,另一方面要把握各个数据指标之间的关系,确保工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其次,要完善工业统计机制:提高工业统计全过程的规范化程度,确保数据质量;加强对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工业统计法制宣传力度,针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工业统计现有问题,加大宣传,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业统计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工业统计在提高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开拓产品销售市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必须要正视我国工业统计工作还有待完善的客观事实。工作人员要加强协作,共同努力,做好统计工作,促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张桂秀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统计局

经济统计论文:统计实践经济管理论文

1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的特点

统计学,作为一门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可以直接为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服务.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皆配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大体设置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包括上机实验和模拟实习两种.上机实验是指学生在校内机房练习统计软件,模拟实习是通过简单模拟统计工作以锻炼学生的统计运用能力;校外实践一般通过设置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接触统计工作以提高其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收集到的数据显示,现行统计实践教学呈现如下四个特征:

1.1实践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教育部于2012年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国内各高校应《意见》要求,一方面增加了统计理论课程,如在原有数理统计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学科特点新增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金融统计、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企业统计或统计软件分析等课程;另一方面还相应提高统计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

1.2不同专业师资合授现象突出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高校统计类课程都分配给不同院系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如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分配给统计学教师,而金融统计、企业统计等专业统计课程分配给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鉴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授予理学学位,①高校的统计学教师多隶属理学学院.这样虽然可以借助理学教师的专业优势以弥补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不足,并减轻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但也容易造成统计理论体系分割,统计实践教学内容松散.统计类课程由统计学教师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合授的现象.

1.3参与统计实践学生人数众多

伴随我国经济的大发展,经济管理专业社会需求持续高涨,各高校对经济管理专业日趋重视,不仅原有的经济管理类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综合类大学招收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也是成倍增长,而且众多的理工类学校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也纷纷开立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必选课程,伴随经济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参与统计实践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1.4统计软件运用已成常态

面对海量统计数据,利用手工计算完成统计工作是不可想象的.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教学已逐渐重视统计软件教学,很多院校一方面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另一方面还专门开设了统计软件课程.统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基本可以结合统计软件进行.

2统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都认识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并在统计实践教学方面做出持续探索,顶层设计也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统计教学实践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统计实践教学的路还很长,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体归为以下几类:

2.1师资分割引起教学体系分割

由于教授统计课程的师资分散在不同院系,教师一般只负责单门课程实践设计,导致多门统计实践之间、专业课程实践之间相互割裂,缺乏有效的“串联”.如统计学原理只有上机实验,学生不知道如何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知识运用到后续课程中;专业课程实践又无法和统计方法有机融合,导致专业知识和统计方法、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2.2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简单

受师资、时间、学生人数多等条件限制,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实践往往以校内实践为主,其中以上机实验居多,学生在机房中通过练习统计软件以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这使得统计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往往沦为理论课程的附属;一些教师认为实验课程就是上机做作业,在上机时间找几个题目让学生计算.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统计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统计是枯燥乏味的学科.

2.3实践教学学时安排不足

笔者通过调查多所院校发现,目前仍有部分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的比重在15%以下.这与教育部《意见》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与发达国家相比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部分高校把统计实践纳入理论课程的正常教学,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那么在理论课程学分已定的前提下,授课教师若拿出大量时间用于实践则无法完成理论教学任务.

2.4实践教学瓶颈有待突破

目前高校的教学工作主要由青年教师承担,青年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其先天实践能力不足限制了实践教学的高度;加上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工作量大等导致其没有精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方法,限制了实践教学深度;另外,部分高校给教师的培训经费偏低、培训途径较少也影响了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

3对于地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建立统计实践科研小组,夯实统计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

高校的院系结构和专业设置使得统计实践教学难以找到依靠点,教师难以跨学科进行交流和研究,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组建统计实践科研小组,集中统计教师和经济管理教师力量,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承担统计实践教学任务,打破现有的系、部分割状况,统一调配师资,形成教学科研合力,为统计实践教学探索提供组织保障.

3.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安排课时,有效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将本科统计实践分为两部分:基础统计实践和专业统计实践.基础统计实践,可将数理统计和统计学原理两门课程的统计实践合二为一,采取上机实验与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使学生了解统计工作过程.基础统计实践须独立设课并单独计算学分.专业统计理论实践,则可将相关统计课程与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结合,如经济学专业可以把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和宏观经济学三门课程合并实践;金融学专业将金融统计、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金融等课程合并实践;市场营销专业深化基础统计实践,并将其与市场调查统计分析、市场营销等课程合并实践;财会专业将企业统计与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合并实践.

3.3明确实践目的,科学选择实践方法,解决知识与实践的距离问题

基础统计实践往往在低年级开设,因此,可以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通过教师设计项目引导,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统计思维能力.教师在选择实践项目时应关注学生兴趣,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让实践项目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如大学生就业难、学校食堂饭菜越来越贵、学校自习室抢座位现象等.这样一来,使统计实践由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实践为中心.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由于在高年级开设,所以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为目的,专注统计方法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以充分锻炼学生专业领域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统计方法解释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其通过思考主动填补知识漏洞的能力,如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成立吗?为什么房价涨了,买房子的人却越来越多?

3.4丰富实践内容,扩展实践渠道,避免学习与应用两张皮现象

在基础统计实践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接触不同的数据资料,可根据理论知识的要求和统计数据的特点设计如下内容:

①利用问卷收集截面数据完成统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对最熟悉的现象进行模拟统计来了解统计的每个工作环节,把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

②采集并分析统计年鉴上的时间序列来了解国情,如通过对历年年末人口数进行相应统计分析了解我国人口的变动规律;③定期收集超市、商场的商品价格来编制价格指数,并与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比较,理解价格指数编制的意义.基础统计实践须让学生掌握统计知识,并为未来的专业统计实践做准备.专业统计实践则可采用校内、校外多样化模式,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如让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统计局、社区、工厂、市场调查公司、银行等相关单位实习,并在实习结束提交统计分析报告.

3.5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破除实践教学瓶颈,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要提高经济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的整体水平,单靠在校内组建统计实践科研小组显然不够,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教师能力:第一,吸纳其他高校优秀教师及企业领导加盟统计实践小组.教师通过直接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和了解市场需求以探索统计教学模式和实践方向;第二,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参加培训班.让非统计学专业出身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参加数学、统计等课程学习,让非经济管理专业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学习经济管理理论课程,以此来取长补短.第三,借鉴MBA的案例教学,高校可要求统计实践小组建立统计数据库及案例集,让教师在编制案例的过程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作者:陆晓佳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统计论文:统计报表与企业经济论文

一、前言

统计报表是由国家统计报表、业务部门统计报表、地方统计报表组成,统计报表主要包括月度、季度的定期统计报表和年度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和方法,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统计报表具有统一性、全面性、周期性、可靠性的特点。统计报表内容涉及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统计报表的内容和报送的时间是由国家强制规定的,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统一性。

二、统计报表的实施范围及其作用

1.统计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是规模以上工业

(1)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2)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

(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4)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5)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6)能源消费:除以上规定的调查单位外,还包括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其他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不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2.统计报表填报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表、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基层报表、财务状况统计、能源消费统计、工业企业用水情况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摸底调查、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科技活动统计、信息化情况统计等。在这里我主要介绍本企业常用的几种统计报表。

⑴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基本情况统计是以年报的形式,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行业类别,单位规模,开业时间、登记注册情况及类型,企业控股情况,隶属关系,营业状态,机构类型,经营性单位收入等。

⑵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基层报表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基层报表统计是以季报和年报的形式,主要包括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等。

⑶财务状况

财务状况统计是以月报和年报的形式,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合计,应收账款,存货,资产总计,负债合计,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中间投入合计等。⑷能源消费统计及工业企业用水情况能源消费统计是以月报和年报的形式,主要包括能源的购进、消费与库存及附表:原煤、天然气、汽油、柴油、热力、电力等的年初库存量、实物量、金额、合计、工业生产消费、期末库存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及能源合计等。工业企业用水情况是以半年报和年报的形式,主要包括用水量、金额、废水排放量等。统计报表利用统计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加工整理,采用纵向与横向对比的方法对企业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推算和估算。它对促进企业有计划地降低产品成本,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起着积极的作用。统计报表是规范统计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统计数据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措施,内容真实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等方面的情况,用来全面总结经济活动的成果,检查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等。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更好的为科学、有效、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了解国情国力,提高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统计报表与企业经济指标的联系

统计工作者既是国民经济数据的制造者,也是经济数据的管理者。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社会经济范畴。它是以报表的形式,通过各种统计数据,真实全面反映国家和企业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及整个时期经济的发展情况,人口增长的情况,国民收入水平,工业生产总值状况等一系列的经济状况指标,根据经济指标进行对比,能够更全面地去了解现状,掌握现状,积极改变现状,更好的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指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拟定近期、中期和远景战略计划指标体系。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经济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过去发展状况、现有实际情况和当前经济活动成果。它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能反映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及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连不可分割。以上经济指标更具体反映出企业的经济状况,2013年工业生产总值与上年同比增长率8.02%,与上月环比增长率26.59%的主要原因是面积增加,热效率高;工业增加值与上年同比下降率18.61%是由于天然气等各项成本费用增加,中间投入大的原因;营业成本与上年同比增长率44.07%,与上月环比增长率22.72%的主要原因天然气等各种成本费用增加,由此而导致的营业利润与上年同比下降率150.36%,与上月环比下降率25.23%,综上所述,经济指标是以统计报表的形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为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张建茹单位:新疆通达热力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