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3 05:1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论文

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措施

1.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持续,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无法避免,他们的子女有的会逐渐随迁进城,受教育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服务力度,给随迁子学就近入学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使留守儿童融入到城镇化进程中,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好处。第二,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融入城市提供制度条件,让他们享受到同等市民待遇,不得显性或隐性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额外费用。第三,推进中小城镇建设,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再为外出务工而候鸟式迁徙,能够极大地减少留守儿童。

2.对于没有跟随父母进城的留守儿童要选择合适的委托监护人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有生活上的关怀、教育上的帮助、情感上的呵护等一系列责任,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委托监护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下列情形不适合担任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较大、有疾病或残疾难以正常履行监护职责的;其它近亲属因照顾老人或者患病配偶家务特别繁忙的,等等。鉴于此,基层组织(如村委会)应在必要时介入,避免不胜任的人担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应有相应的监护能力,一般应在近亲属中选择,没有不良嗜好(如酗酒、赌博等),且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留守儿童居住地基层政府应大力开办寄宿制学校,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资金帮助和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求学于当地寄宿制学校,使留守儿童居住地的寄宿制学校履行部分监护职能。

3.社会组织的关爱和公益的支撑,是留守儿童监护的必要补充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关爱和公益的支撑。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需要社会各方面全力建设;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志愿者下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留守儿童的提供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父母监护的缺失。各类社会组织可开展对委托监护人的培训,为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提供教育理念、心理辅导、营养健康、体能训练等方面的指导,使委托监护人更有效地履行监护责任。各类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应加强与留守儿童所在地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联系,切实掌握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及其委托监护人应保持密切接触,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推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建设,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监护网络体系。

二、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梦”的实现。应该加大服务力度,及时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入学提供更多便利条件,选择适当的委托监护人,社会组织更加积极介入,公益事业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张平 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就近就医留守儿童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原则,从安徽省蚌埠市和淮北市2所农村小学1~5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作为调查对象,学生主要来源自附近农村。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后逐一对问卷进行了核查,缺失项≥20%视为无效问卷加以剔除,最终有效问卷437份,回收率为87.4%。其中留守儿童221名,非留守儿童216名,年龄6~13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子女留在户籍地交由父母单方、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管理和教育的未成年人。同时还对248名儿童监护人和部分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访谈。

1.2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卫生服务需求、患病后就诊情况及相关因素:(1)儿童及家庭基本状况,包括性别、民族、年龄、是否留守等信息,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受教育水平、工作、收入状况等情况。(2)留守儿童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情况:四周患病率及儿童患病后就诊情况。本研究以四周患病情况作为衡量卫生服务需要指标,主要考虑周期较两周更长,获取患病率数据偏差较小,更适合推算全年卫生服务需求情况,目前在国际上也较多使用该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221人(50.6%),非留守儿童216人(49.4%)。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的(双亲留守)有70人(31.7%),父母一人外出(单亲留守)151人(68.3%)。总的调查对象中,男生205人(46.9%),女生232人(53.1%);其中留守儿童男生109人(49.3%),女生112人(50.7%)。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51人(23.1%),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170人(76.9%)。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无论单亲还是双亲留守家庭,其经济情况中“一般”的比例都比较高(P<0.01)。饮用水情况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区别较大,留守儿童饮用地下水比例较大,而非留守儿童饮用水多为自来水(P<0.01);参加保险方面,留守儿童多参加农村医保,非留守儿童参加商业保险的比例较高(P<0.01)。在住房类型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以平房和楼房为主,瓦房等其他类型的比例较小,3组儿童在家庭住房类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三组儿童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情况比较

本研究被调查儿童中,最近四周内患病有262人次。以患病人次衡量四周患病率,留守儿童患病率(60.6%)稍高于非留守儿童(59.3%);双亲留守儿童的四周患病率(57.1%)稍低于单亲留守儿童(62.3%)。3组儿童四周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中患病后未采取任何措施占9.5%高于非留守儿童的6.5%;其中双亲留守儿童未采取措施比例(17.1%)高于单亲留守儿童比例(6.0%)。3组儿童生病后采取措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农村儿童患病就医行为比较

从患病后就医行为来看,87.9%的农村儿童患病后会选择到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就诊,3组儿童患病后就医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结果发现,在3组儿童患病后到就近医疗机构治疗距离方面,非留守儿童到较为正规医院(距离较远)的比例较高(P<0.01)。3组儿童生病未就诊的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4.6%的单亲留守儿童选择经济原因,高于双亲和非留守儿童。同时,双亲留守儿童和单亲留守儿童选择“无人陪同”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

2.4农村留守儿童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生病后是否采取措施作为2个分因变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参加医疗保险父母在外务工时间长短、父亲文化程度及母亲文化程度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上逐步除去不显著的变量,该模型对留守儿童卫生利用总变异的解释量为43.6%。独生子女、父母年均在外务工时间、参加医保情况、父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等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其他因素与卫生利用的联系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方程表明:独生子女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卫生利用情况产生影响。其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好;父母外出务工时间较短儿童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此外,参加过医疗保险和家庭人口较多、父亲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留守儿童卫生利用情况较好。

3讨论

3.1皖北农村留守儿童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四周患病率基本持平,这说明留守儿童的整体健康水平状况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区别不是很大。但是留守儿童生病后选择忽略或自己忍着的比例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双亲留守儿童生病后未采取措施比例高于单亲留守儿童,即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更低。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卫生服务需求转化为实际就医行为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与赵苗苗等研究基本一致。可见,皖北地区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祖父母等监护人的照顾能力相对较弱,其卫生利用水平受到一定影响。但如果有些留守儿童能够及时获得亲戚、朋友等其他渠道的帮助,他们的卫生服务需求也能得到满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家庭人口数影响卫生利用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3.2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多选择就近就医调查发现

大部分留守儿童患病后会选择就近就医,这可能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并且留守儿童监护人多为年纪较大的祖父母,经济因素、交通环境、监护人自己身体条件等导致留守儿童对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比较大。此外,相对低廉的服务价格可能也是吸引留守儿童就近就医的原因。从本次调查可看出,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要低于非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在外务工对于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改善影响程度不高,留守儿童卫生利用水平受到经济水平的显著影响。因此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就近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病未就诊原因存在较大区别

本次调查发现,52.8%的农村非留守儿童因为自己感觉病情较轻而未治疗;而农村留守儿童生病未及时就诊,则主要因为经济原因和父母不在身边无合适人员陪同,其中单亲留守儿童表现得更加明显。此外,参加医保情况可能也是影响儿童卫生利用状况的原因。本研究发现非留守儿童参加商业保险的比例较高,而留守儿童大多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其保障范围和抗风险能力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中因自感病情较轻而未就诊的占有较大比例。可见,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都没有较强的及时治疗意识,这可能与儿童自己或者其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有很大关系。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健康教育力度,强化留守儿童防病治病意识,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设置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绿色通道”,包括减免费用、优化服务、政策倾斜等。

4总结

综上,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卫生需求差别不大,但留守儿童的实际就医行为比例相对较低,且多选择就近就医,故应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卫生服务保障力度。

作者:赵一奇陈利谢梦迪卢国庆邹兵单位:蚌埠医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论文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1.1文化知识教育现状

教育薄弱是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家庭教育现状,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其临时监护人大多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比较低,疏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或监管不力,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现状,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成绩好坏来评定教学标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对儿童身体健康的教育指导,对于留守儿童也缺少更多的关照呵护。

1.2道德品质教育现状

农民工弱势的社会地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使得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知”、“行”、“情”、“意”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知,多表现在自我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不良行为的影响;行,表现在行为随便消极,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情,情感缺乏,或情绪稳定性表现较差等;意,自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

1.3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其中包括了要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众多的研究表明,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孤僻任性、情绪消极、冷漠自私、自暴自弃、自由散漫等,甚至会产生叛逆、厌世、自杀等极端行为。根据基层妇联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挫折时,认为生活没意思占4.7%,而产生过自杀念头的占0.5%。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往往没有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与关怀,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2.1家庭教育可采取改变务工方式

尽可能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最好留一方在家尤其是母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除了祖父母等年长长辈,最好也有较为年轻一些的,能够积极主动、可靠地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父母要与留守儿童、学校老师、委托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等,且保障留守儿童正常的物质需求。

2.2学校教育可采取以下措施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老师除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教育外,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感情沟通,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跟踪调查档案。

2.3社会援助引导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业及国际组织参与支持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鼓励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宣传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工作,以及各种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活动;农村村委会、地方政府机构等,落实好农村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做好监督,保障留守儿童获得义务教育的权利,繁荣农村文化,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由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组成专门的机构,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

2.4政府扶持

2015年新出台的《规划》指出: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措施。户籍改革是关键,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与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确保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明确地方义务教育目标,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综合考虑物价上涨、教育质量、信息化教育及学生体检等需要,增加中央财政的经费补贴,提高在校生的经费标准。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提高支持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效率,做好留守儿童发展的各项工作。

3小结

“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群体问题,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儿童的发展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着社会的公平公正,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每个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留守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郑敬东单位:河北省新河县西流乡人民政府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论文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新生群体,这一群体的明显特点就是缺少来自完整家庭的关爱。由于父母亲单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不能时常陪在孩子左右,这就导致儿童感受不到传统的父慈母爱的完整家庭氛围,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母亲任何一方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不能及时地帮助他们走上成长发展的正轨,严重的还会导致他们误入歧途。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的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他们有时会面临严重的情感饥渴。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当中,完整的家庭氛围他们感受不到,也不能跟父母进行正常的亲子互动和情感交流,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也不能及时地向父母亲反映自己的心理想法和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变淡,容易跟父母产生隔阂,并且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不喜欢与人交流,甚至出现抑郁、暴躁、走极端的性格缺陷。

3.家庭教育滞后影响儿童智育发展

因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存在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在外务工,将钱寄回家中,每天忙于赚钱糊口,很难再腾出时间来过问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再加上这些务工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成长教育不够重视,使留守儿童很难在学习当中得到来自家长的帮助,他们的成长无人过问,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起步晚。面对儿童在学业当中取得的进步,监护人无暇给予鼓励,面对儿童犯下的错误,监护人也只能不过问或者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进行处罚。同时,监护人没有时间与学校和教师沟通,儿童在学校犯下错误之后,教师管理不好,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这个时候,监护人并不能真正地与教师协调互动,一起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与思考

1.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

留守儿童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常打电话或者写信给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动向,也应该经常跟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在学校获得的成绩,需要及时地鼓励。同时,关注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叛逆期的孩子要小心爱护,多与他们进行沟通。

2.转变“隔代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通过交流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当前,我国农村的“隔代教育”可能不能马上解决,还有很多孩子是通过祖父母这一辈带大的,而他们认识世界的眼光多数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这就需要农村基层部门积极想对策,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改进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定时为他们进行培训,开设一些家长学校,为监护人教育孩子提供帮助,指明道路。

3.鼓励家长就近务工,增强家庭教育效能

在家乡就近务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既不影响家庭收入,还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照顾孩子。同时,就近务工还能使家长与学校多进行沟通,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

4.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很大程度上需要学校和教师来进行弥补。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是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方法。针对目前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现状,学校应该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强化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最后,定期举行留守监护人与学校教师的见面会,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5.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很多父母是希望将子女带在身边,随着他们一同进入城市的,但是由于我国长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他们的子女在城市读书成了问题。所以,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们需要调整政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新学堂,招收他们的子女来上学。同时,政府应该尽快修改带有歧视性的户籍政策,减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费用,帮助他们解决异地受教育问题。

6.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并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需要各级有关部门通过配合来共同解决。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来主动担任起留守儿童的“家长”职务,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早期教育,同时给予孩子在心理上的沟通与爱护,弥补孩子因为家庭教育不足所产生的缺陷。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各职能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需要积极配合。

三、结语

构建和谐的城乡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从儿童抓起。为了保障留守儿童可以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多方面的资源,给他们呵护和鼓励,让他们在充满关爱的社会中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作者:李桂枝单位: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凤羽一中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留守儿童在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存在缺失,其成因分析如下:

1.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儿童心理发生很大变化。留守儿童无法同父母进行交流和思想交换,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形成无助、自卑、怨恨、暴躁等情绪。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最早的启蒙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一代,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缺乏这种家庭教育,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精力、体力等限制,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家庭教育,造成孩子行为发生偏差。

2.学校原因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留意到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力度不够,表现在办学条件的制约,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不齐全,造成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有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短缺的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耗尽教师精力,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留守儿童,影响教学质量,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政府原因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够,并没有提供可执行的有效帮助。当下对儿童提供有效发展的机构数量不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没有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对游戏厅、舞厅、网吧的管理并不完善,有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场所,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4.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村的治安状况比较差,这部分儿童大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社会对违法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导致伤害留守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家庭应对措施

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强化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

2.学校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学校应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心理方面的活动,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监护人、家长的心理辅助能力,推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可通过心理机构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3.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应树立责任意识,尤其是乡、县,应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由于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所以政府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享受同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加强对基础设施、学校资金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4.社会应对措施

应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加强农村治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引导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集合社会力量,鼓励爱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三、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不仅影响孩子的一生,对社会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由此,必须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深入剖析形成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个层面出发,缓解这一现状。

作者:黄涛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论文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及问题解决思路

1.2、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2103篇参考文献;以“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116篇,对以上资料文献进行分类筛选,分析与本研究相关性较高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访谈法。对部分过年返乡的家长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走访部分农村小学了解学校的体育师资及体育器材。

(3)问卷调查法。以河南省濮阳市五个县级地区10所小学的1年级至5年级7-12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400份,采用现场发放,学生现场填报问卷,当场回收,回收有效问卷为352份,有效率为88%。

(4)数理统计法。将文献资料和回收的调查问卷相关的数据量化指标,通过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行为

2.1、农村留守儿童业余时间安排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单调,没有真正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可以看出来:农村留守儿童业余时间安排表得知,位居第1位的是做家务,有25.28%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做家务;19.89%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学习;14.49%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看电视;这也称得上农村孩子的“三步曲”,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中的女孩子,排在第6位的是进行体育运动,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有1-2种属于自己的体育器材,女生大部分为毽子和跳绳,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运动种类比较少。

2.2、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感兴趣程度

学生只有对体育运动感兴趣了,才有能有利于他们掌握一到两项的运动技能,才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显示出:有37.50%的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感兴趣,这反映出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是喜欢体育活动的,也有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不感兴趣甚至是讨厌。在调查部分学校时,发现墙壁上粘贴的课程表,其中有一栏是(体育或科学),有学生反映说都不是按照课程表执行的,其实他们几乎都不上体育课,体育课大部分被其他老师占用或者上自习,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时都是放羊式教学,女孩跳绳、跳皮筋。所以,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与体育教师也有一定的关系。

2.3、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

体育运动的态度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体育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平均每年用于体育器材支出的费用也非常的有限。可以反映出:有62.5%的家长反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运动,有88.07%的家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平均每年的用于体育支出的金额为少于49元。家长既然反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那么平均每年用于体育支出的金额也越少。当问及家长为什么持反对的态度时,家长们说进行体育锻炼浪费时间、耽误孩子的学习,这说明了62.5%的家长对于体育运动的作用了解还是甚少。

2.4、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我们普遍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单纯娱乐,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调查显示,56.25%的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强身健体、22.73%的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娱乐身心,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锻炼健身意识较强。农村的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设施还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的比赛而进行体育比赛的仅占1.70%,说明了仅有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是被动的,应该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2.5、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的方式

65.91%的农村留守儿童和伙伴一起玩耍,和同伴一起玩耍有助于增进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助于他们互相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体育锻炼项目有多种了解,有助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也有27.27%的农村留守儿童是自己一个人玩耍,但是仅有6.82%的农村留儿童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参与体育锻炼,对于这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和家人的情感交流的方式多一些,监护人可以及时的感觉到孩子的错误倾向,便于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

2.6、业余时间经常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的内容上看,男生和女生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人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体育游戏、篮球、跳绳、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毽子、其他,男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为体育游戏、跑步、篮球;女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项目为跳绳、毽子、体育游戏;这几个体育运动项目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太大的器材经费支出,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学校的经费不充足,受场地和器材的影响较大,绝大部分学生只有选择这种受约束力较小的体育运动项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外出务工的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联系时间间隔较长,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体育意识淡薄,经费出少;

(2)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都感兴趣,但体育教师没有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

(3)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参与体育游戏、篮球、跳绳、跑步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器材和场地匮乏,平均每周锻炼次数和每天锻炼的时间不断呈下降的趋势。

3.2、建议

(1)学校的领导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素质要全面进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2)家长要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加大对孩子体育消费的支出;

(3)体育教师对学校的体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包括体育器材和体育运动项目;

(4)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暑假期间的农村支教力度,在校的体育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合理,把一些常见的和实用性便于开展的体育运动教给农村留守儿童。

作者:晁晓静 单位:焦梦婕(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不科学,或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灵施暴式、过分溺爱式、物质刺激式、放纵式、愁眉苦脸式五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常常与家长聚少离多,亲子互动较少,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因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和教育较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心理。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给予满足。又因为孩子平时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更是十分宠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情况下,容易养成儿童的骄纵个性。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较少关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自己工作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严重时会责打孩子。不管是骄纵溺爱还是简单粗暴,都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投入较少,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方面的费用。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需投入。家庭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主要是孩子在园的各项学习费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甚至无法入园。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不完整,家庭内部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父母及其他长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家庭互动中教育的成分较少,家庭文化环境中教育文化氛围也不良。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学前留守儿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众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数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但因为祖父母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2岁,并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报告同时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较多的弊端。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上农村的经济收入满足不了全家的生活支出,农村许多年轻人、中年人选择离开孩子,进城务工,努力挣钱。离开家庭,也就暂时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二)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重视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忽视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认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提升孩子的物质生活质量。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父母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其实,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些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身体的生长,忽略对孩子生命价值、品质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靠祖父母抚养和教育。而大多数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不能给予儿童最新的知识,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也不了解。同时,文化水平低导致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他们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对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导致家庭教育在学前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缺失。

三、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农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已经不能够保证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离开故土和年幼的孩子。父母长期远离,导致农村一些学前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近空白。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吸引进城务工人员留在本地,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发展地方产业,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经济资助和政策帮助,让他们不用远离家乡和孩子外出务工。

(二)社区: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加上家庭教育的空白或缺失,使得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的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且其师资和设施并不完善。为了弥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幼教机构需负起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优化师资,注重对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依附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站,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农村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咨询儿童教育问题的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帮助。

(三)社会: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隔代教育产生许多问题:祖父母溺爱孩子、祖孙关系不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教育无法避免,那么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开办家长学校,提升隔代家长的文化素质,利用教育讲座、影片宣传等方式,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同时,定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孩子与祖父母的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总之,社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学前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四)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农村父母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要将教育误认为只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任务。父母和其他家长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要重视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关怀,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心理健康;还要摒弃传统的“智育为先”的理念,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积极引导;并且重视孩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努力,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作者:王慧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1.1文化知识教育现状

教育薄弱是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家庭教育现状,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其临时监护人大多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比较低,疏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或监管不力,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现状,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成绩好坏来评定教学标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对儿童身体健康的教育指导,对于留守儿童也缺少更多的关照呵护。

1.2道德品质教育现状

农民工弱势的社会地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使得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知”、“行”、“情”、“意”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知,多表现在自我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不良行为的影响;行,表现在行为随便消极,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情,情感缺乏,或情绪稳定性表现较差等;意,自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

1.3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其中包括了要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众多的研究表明,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孤僻任性、情绪消极、冷漠自私、自暴自弃、自由散漫等,甚至会产生叛逆、厌世、自杀等极端行为。根据基层妇联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挫折时,认为生活没意思占4.7%,而产生过自杀念头的占0.5%。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往往没有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与关怀,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2.1家庭教育

可采取改变务工方式,尽可能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最好留一方在家尤其是母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除了祖父母等年长长辈,最好也有较为年轻一些的,能够积极主动、可靠地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父母要与留守儿童、学校老师、委托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等,且保障留守儿童正常的物质需求。

2.2学校教育

可采取以下措施: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老师除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教育外,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感情沟通,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跟踪调查档案。

2.3社会援助

引导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业及国际组织参与支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鼓励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宣传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工作,以及各种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活动;农村村委会、地方政府机构等,落实好农村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做好监督,保障留守儿童获得义务教育的权利,繁荣农村文化,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由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组成专门的机构,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

2.4政府扶持

2015年新出台的《规划》指出: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措施。户籍改革是关键,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与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确保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明确地方义务教育目标,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综合考虑物价上涨、教育质量、信息化教育及学生体检等需要,增加中央财政的经费补贴,提高在校生的经费标准。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提高支持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效率,做好留守儿童发展的各项工作。

3小结

“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群体问题,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儿童的发展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着社会的公平公正,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每个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留守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郑敬东 单位:河北省新河县西流乡人民政府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一、留守儿童的相关特征

1.自私狭隘。除了自卑孤僻以外,留守儿童大多具有自私狭隘等不良心理。经调查分析发现,在为人处事方面,留守儿童大多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只关心个人利益,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并拒绝参与团队活动。在言行举止上,具有此类心理的留守儿童大多将自我作为中心,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就会发火、沮丧。

2.厌学情绪严重。留守儿童大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对于学习,他们往往表现得厌烦、毫无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心不在焉,学习成绩也较差。更有甚者,扰乱课堂纪律,并与老师和同学发生矛盾。当然,除了留守儿童以外,其他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厌学心理,但此种心理在留守儿童身上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3.逆反心理强烈。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而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们也有着一系列需求,例如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审美需要、理解需要等。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孩子相比,在实现这些需求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面临许多困难以及挫折,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从中产生失败感和失落感。倘若他们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将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镇压下来,那么他们就极易走上逆反的道路。

二、学校的教育

1.对留守儿童进行尊重和关爱。教育以爱作为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和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是其最为基本的心理要求。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呵护以及教导,留守学生对爱的需求则更为强烈,为了对亲情方面的缺憾进行弥补,他们就迫切渴望老师的关爱。所以,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就需从他们的心理状态出发,对其进行呵护和关爱。

2.对良好的班集体进行创建。针对留守儿童自卑、孤僻以及压抑的心理状态,教师需采取措施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环境,首先鼓励他们多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体会到来自班级大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其次,需为其创建出一个较好的活动环境,即鼓励留守儿童们多参加班集体活动以及校园活动,并将活动中心任务交给具有一定组织领导才能的留守儿童,旨在对其责任感进行有效培养。另外,针对能力较弱的留守儿童,教师需不断进行鼓励,并引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和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友谊。

3.对其信心进行树立。由于处于青春期,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需给予肯定,并在此期间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所以,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积极采取措施指导他们对自我进行正确评价,即明确自己的优点、缺点,进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扬长避短。

三、社会家庭管理

1.对留守儿童之家进行建立。需对“留守儿童之家”进行积极建设,即号召社会各界进行捐款,帮助“留守儿童之家”添置青少年书籍、桌椅、纸笔、运动设备等,旨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2.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为留守儿童普及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章,使其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得到加强,进而提升其防范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戚有为 单位:四川省阆中市凉水镇中心学校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留守儿童主要是由老年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看管,这些老人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方面都与孩子的父母有着很大差异,致使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管教好留守儿童,而祖辈们对孩子的溺爱、放任,客观上也造成了留守儿童不爱学习;第二,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缺少父母的照顾,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其身体的发育;第三,父母长期在外,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使许多留守儿童形成了自卑心理;第四,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品格的形成,致使一些孩子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道德意志薄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例如,脾气暴躁、乱摔东西、打架斗殴等;第二,农村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还不能实行寄宿制管理,使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教育出现了空白;第三,由于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总觉得转化几个较差的学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秀的学生,从而不愿意或者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关注那些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教师的冷漠和忽视,使孩子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对学校的纪律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3.社会教育的不健全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社会教育,广义上是指一切社会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留守儿童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的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在农村,由于基层干部缺乏稳定性,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干部很少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第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缺少文化设施,没有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课余活动场所;第三,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周边的网吧、歌厅、游戏厅等,缺乏对儿童出入的限制,吸引了一些留守儿童,并沉迷其中,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根据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仍有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对留守儿童来说,良好的社会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家长的责任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础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因而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家长对教育后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的父母应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工作之余关注孩子的成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带孩子外出确有困难,应慎重选择委托人,要充分考虑委托人是否有能力照顾和教育孩子,通过各种方式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经常与委托人或孩子的老师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虽不在身边,但时刻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关心和疼爱。

2.学校的教育方法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

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心中是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基地,学校教育除了自己的本职功能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第一,有条件的学校可实施寄宿制度,一方面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新家,另一方面,便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行为的监督,当然这需要学校和老师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心血;第二,根据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等课程,增强孩子的法制观念,引导儿童顺利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学校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临时监护人等情况,记录其身心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四,多组织集体活动。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教师应多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多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在学业上尽心辅导,在情感上尽心慰藉,在生活上尽心关怀,在成长中尽心呵护,多鼓励留守儿童,使其感受到成长中的快乐;第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应经常与孩子父母联系、交流。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

3.各级政府的科学举措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为此,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一,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的经济差距,从而减少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第二,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宣传义务教育法的力度,保障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等;第三,加强对留守儿童抚养人或监护人的教育,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第四,加强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组织,如,可考虑由妇联、工会、村委会和学校等组织或机构共同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第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品德。地方政府应治理好学校周围的环境,例如,管理好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并对危害学生人身安全和扰乱学校工作秩序的犯罪分子加大打击力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14岁以下的儿童总量为29452.76万人,其中留守儿童数量为2230.45万人,并且近几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农村留守儿童已经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作者:王冬岩 司志本 杜明珠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一、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和危机

(一)父母长期分离,导致人格上的缺陷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亲人或其他人监护,也无法弥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缺乏,极易在人格发展上表现出不健全的特征,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文化课,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加之学校自身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在思想品德课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时不足、经费不够等。

(三)城乡户籍制度限制

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利于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

(四)安全观念淡薄、隐患多,极易受到伤害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极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参与打架、赌博、吸烟等不良活动;或者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经常上山、下沟、游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精神受到伤害的案件屡屡发生。

二、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要想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各级政府必须加强舆论宣传,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社会热心人士也可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家长要尽可能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充分发挥家庭监护的作用

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巩固亲子关系,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实践表明,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如果双方实现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第一,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考评;第二,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给予留守儿童一定的关心和爱护;第三,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手拉手”互动模式;第四,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分类教育管理。

(四)坚持家访制度,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鼓励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便于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形成合力效应。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真正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作者:杜爱珍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中川学校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劳动力留守儿童论文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原因

(一)儿童自身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没有明确是非观,缺乏意志力及安全意识等,在遇到苦难时,拒绝亲人与教师的帮助,而是对同龄人产生信任感,致使极易走上歧途。在校期间,打架斗殴,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现象屡屡发生,并且存在很多不良习惯,例如:乱花钱、逃学、不讲卫生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孩子与父母分别的时间比较长,没有父母的指导和关怀,特别是在情感上,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理解,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特点。据调查显示,我国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便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如果儿童心理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就会对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会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埋下很多不安分的种子,成为社会犯罪的根源所在。

(二)学校教学方面家庭教育已经难以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特别是其监护人一般是家里年老体弱的老人,其素质、身体状况等都不能够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家庭教育长期处于失效状态。因此,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针对留守儿童,其不仅要承担着“教书”的责任,更要负担其家庭教育的重任,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2]。就目前农村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仍坚持传统教育模式,缺乏有效性,即便是部分地区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但是也只是应付了事。另外,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教育的关键,但农村地区的教师无论是从素质方面,还是责任方面,都无法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课程设置也不符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国家给予的课程体系难以完成,教学内容落后。

(三)社会环境方面首先,纵观社会发展形势,农村大批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劳动力难以承担其子女的过高学费和升学考试,无奈之下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显然农村教育教学水平难以同城市相比较,儿童在农村教育体制下不仅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受到限制,而且在综合素质及教养等方面也难以得到全面提升,这就使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渐突出。其次,户籍制度的限制,虽然其他体制做出了一定弥补,但是户籍制度的效力并没有得到削弱,基于此,农村儿童只能被留在家里,与父母远远相隔,进而不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父母的身心关怀与呵护。最后,无论是税费改革之前还是之后,财政投入体制都没能够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且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中还不乏有网吧等场所,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现行法律政策也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有效解决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种种问题。

(四)家庭环境方面通过对农村务工人员教育水平调查发现,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一部分农民本身即是文盲,观念传统、落后,对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足,认识不到知识改变命运。即便一些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就学机会,但是,由于受到工作强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变化,无法了解到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另外,不同于城市公民,农村务工人员收入微薄,并且需要分摊到家庭就医、生活等各个方面,剩下的资金少之又少,更难以投入到孩子教育上;加之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即使有机会在城市就学,他们也容易受到城市儿童的歧视,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所以说,家庭收入过少,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增加财政投入,发展当地经济我国长期实施城乡分治、分级办学等政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就是城市教育经费由国家承担,而农村教育则由农民自己承担,财政投资一目了然,致使农村地区出现教育设施落后及教学质量偏低等情况成为必然现象。因此,积极调整财政投入方向,适当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在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适当增加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同时,还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农村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才能够完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够为农村地区学校引进优厚的师资力量提供必要保障。由此可见,只有充裕的资金才能为农村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基础,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当然,单纯的依靠财政投入并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农民自身。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就近提供就业机会,并将其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其次要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原则,吸引外资,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还可以鼓励农民在当地创业,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缩小留守儿童群体,从而从根源上缓解这一问题。

(二)调整相关政策,增加教育机会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在义务教育方面,要坚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教育模式,为流动人口子的女提供就学机会。另外,改进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义务教育体制,精简就学程序,实现父母进城务工,子女就学的双重目标。只有为我国所有学龄儿童提供平等的就学机会,才能够实现公平、平等目标,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其次,相关部门要给予支持。教育并非一个部门的责任,它需要多个部门给予相应的配合,才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因此,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健全各自教育功能,互相配合,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积极建立社会教育和监护体系,并将妇委会、村委会等部门纳入其中,从而更好地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3]。最后,完善相关制度。国家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针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应明确委托监护人,并提出针对性法律制度,加大对侵害留守儿童行为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户籍制度的调整,消除歧视等不平等现象,从而实现教育平等。只有强化监护人制度,才能够有效保护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构建管教新模式,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学校作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应积极构建管教新模式。首先,学校是留守儿童能够接受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要关注教书,更要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儿童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如孤僻、胆怯等;还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积极落实素质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推广寄宿制学校,解决农村教育分散问题,整合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其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方面,都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帮助,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作孩子的良师益友,并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和表扬孩子正确的行为,增强其自信心,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另外,教师还要定期进行家访,与其监护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坚持具体儿童具体对待原则,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最后,农村师资资源始终是限制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点,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于此,应积极利用法律、制度等手段,促进城乡师资交流,推广师役制,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现象,还能够有效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从而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接受到与城市儿童一样的良好教育。

(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要合理利用社会这一资源,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整顿一切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如:网吧等,创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促使儿童能够受到积极的影响;另外,要重视媒体宣传,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来关注和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例如: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等,从而保障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够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再者,可以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将政府作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并将社会上关心留守儿童的志愿者纳入其中,使他们统一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为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不能够与城镇孩子一样接受平等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社会各界都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立足当下,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从不同角度给予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定支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调整并优化相关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等,从而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而促进我国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与发展。

作者:王晓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论文

一、我校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一)情感问题留守儿童大都和祖辈住在一起。由于监护祖辈与孩子年龄差距大存在代沟,自身又担负大量繁杂的劳务,孩子出现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从表中可见主动打电话帮父母联系的儿童仅占不到38%,他们又很少与在外的父母联系,所以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因缺少关怀、倾诉,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他们感情比较冷漠,甚至孤僻、偏激。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内向、自卑、不善交流等共性问题。

(二)学习问题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增多,尤其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不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在中等以下位置。

(三)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祖辈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道德和精神上约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的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农村留守儿童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人能管得了的问题儿童。祖辈年纪大,还要种地务农,不懂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主人不便对孩子进行教育;寄宿在学校的由于缺少监护人,更是忘乎所以;至于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情况稍好一些,但是仍然存在有诸多问题。

二、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外出务工农民由于工作稳定性不高,收入又比较低,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已成为农民工难以逾越的鸿沟。经济、环境、家庭和学校因素等成为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我县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近年来随着学生的逐步减少,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应付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不同程度地制约教育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寄宿条件较差,生活教师不全,班主任负担较重,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二)环境因素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吃喝享乐”、“金钱万能”等不良习气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内空虚寂寞、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来说,网吧、游戏厅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与去处,有的沉溺其间不能自拔,随之逃学、厌学、撒谎、偷摸等行为就慢慢形成。

(三)家庭因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平时对子女疏于管教、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隔代监护中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方式陈旧,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多于理智,祖辈们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育孩子,教育存在缺陷。

(四)学校因素农村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年龄层次不明、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如老师不能及时向家长了解真实情况,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照顾不周、缺乏必要的生活关爱和指导,乡镇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等。

总之,我们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才能深入剖析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原因,为今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作者:李兵张克文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夹河乡完全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教育分析的留守儿童论文

面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解决他们成长中的问题,使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是我们调查的目的。通过对进行的家访和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有:

1.强化教育观念

对于部分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其教育观念,改变感念,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不是打工改变命运!留守儿童的家长要转变观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从孩子成长的长远出发,外出务工的家长尽可能多回家,多一点时间陪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

2.发挥当地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是留守儿童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部门,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对外出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教育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摸底,拟订方案,为实施留守儿童关护行动打好基础。通过调查,可以解决外出打工的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的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加强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呈现出的明显薄弱环节。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相对应的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遇到重要问题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为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3)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主题教育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易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在中小学要组织开展“自尊、自立、自律、自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以主题班会、队会等适合留守儿童的形式进行。引导留守儿童自尊、自立、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和克服身上容易出现的不良嗜好。

(4)发挥宁夏高校服务地方的作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发挥宁夏高校的作用,特别是宁夏十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年龄相差小,所以更容易进行交流,把大学生作为留守儿童的倾诉对象,通过与大学生的交流,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可以借鉴和推广宁夏大学福特基金PHE项目子项目“牵手俱乐部”的模式,让大学生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开展“心手相连”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护活动,进行信件的交流,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让他们和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着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化现象,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农村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赵国胜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第一中学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论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的现状

(一)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学习的环境与条件,老师教会了他们许多文化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他们对母校与老师应心存感恩。然而,仍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认为学校条件差,比城市的学校相差甚远,对学校常表达一些不满情绪。表现在对学校的公物不爱护,对学校的公共环境随意破坏,抱怨学校的校规校纪太多;违反校规校纪、打架斗殴、逃学、偷盗、沉溺于电子游戏机房和网吧的留守儿童也不少;不尊敬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给老师起外号等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卷调查也显示出他们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当问及“你喜欢你所在的学校吗”,仅有58%的留守儿童表示喜欢,有28%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喜欢,14%的留守儿童表示无所谓。当问及“你觉得老师辛苦吗”,仅有46%的留守儿童表示辛苦,有38%的留守儿童表示教书是老师的工作,谈不上辛苦不辛苦,16%的留守儿童表示不辛苦。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对学校的教育之恩缺乏真正的感恩情怀,对老师的感恩意识不浓。

(二)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马克思曾经指出:恩情是一种朴素的道德情愫,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2]。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非常重视,2007年,同志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专门提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也越来越多。不少农村留守儿童也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要回报社会、贡献国家。但也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在现实生活中对周围环境和整个社会产生抱怨甚至不满,有时甚至觉得来自社会的关爱是社会对造成他们留守状况的一种理所应当的补偿行为。笔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卷调查也显示出相似信息。如当问及“你会经常想到自己所受的各种恩情而教育自己应做个知恩图报的人吗”,仅有57%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有29%的留守儿童表示偶尔,14%的留守儿童表示从来没有。当问及“你成才以后愿意自觉奉献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吗”,仅有55%的留守儿童表示会,并乐于奉献,有28%的留守儿童表示视情况而定,17%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成才是自己的努力,与社会无关。

二、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不足的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现状不容乐观的成因错综复杂,既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道德教育乏力的原因,还有家庭教育滞后的因素。

(一)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不容乐观的现状与当前社会环境不佳是密不可分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现状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价值观念改变、社会道德秩序的缺失有关。首先,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留守儿童有极大影响,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缺乏正确的引导。身边直接影响他们的大人们谈论的是物质,金钱;父母让他们留守的社会原因也是因为要挣钱,所以他们许多人认为钱是第一位的,钱能改变命运。加上农村的生活环境变化让留守儿童觉得有钱就能盖楼房,买小车。有的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在村里备受人羡慕,心里存在一种优越感。他们在村中居住于高楼,高高的院墙与坚固的铁门把自己与村里的其他尚处于贫困的邻居隔离开来,加剧了村民间的心理隔阂。其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影响。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大学生即使找到工作所赚的薪水也不高。使得“知识难以改变命运、教育难以成就未来”的社会现实越发凸显,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不学数理化,只要有个好爸爸”等思想重新抬头,这对农村影响尤为深远。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的那套认真读书、知恩图报的教育模式也逐渐失去市场。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乏力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对道德教育并不重视,它们的中心工作在智力教育,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有限的道德教育也严重乏力。这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学校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教育评价体制”唯分数论”仍未改观,中小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的教育理念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的指标是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指标是考试排名,教师评价学生的指标是分数,都是以考试、排名次、升学率为标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追求排名,学生追求高分,于是,中小学教育沦为升学的工具。其次,感恩教育方式单一滞后。当前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仍是以单向灌输为主,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硬性规定、要求和限制繁多,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价值目标激励却不足。中小学虽然开设诸如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却没有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语文课成为为考试拿高分的机械的背诵、反复的练习的主战场,而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课程,则成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课表上的点缀,考试前几周基本都被“主课“占用。再次,感恩教育实效性差。目前中小学没有开设感恩教育专门课程,学生学不到足够的感恩文化知识。其实,感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情感培养,北大博导毕诚早在2007年就建议学校应将感恩教育开设为一门课程[4]。感恩言行是一种道德行为,需要知行统一。而农村留守儿童连感恩之“知”也缺乏,又何来感恩之“行”呢?而且,目前中小学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基本流于形式,当得知上级领导要来检查或是重要节日的时候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诸如临时让一些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扫地、擦窗户,等感恩教育活动接近尾声时又回到原来狠抓学生学习成绩的老路上来,一年中实施的感恩教育很少。而且中小学的感恩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缺乏有机的结合与协作,感恩教育收效甚微。

(三)家庭教育理念的陈旧中国某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首先,“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中国父母普遍的育儿理念。父母为了子女能够过得好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在孩子面前根本不谈回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觉得让孩子生活贫困是自己对不住孩子,自己常年在外地不能照顾子女,心里更加对孩子怀有深深的内疚,所以他们想到的就是用物质对孩子给予补偿。比如给孩子买手机,或是给孩子大笔的零花钱,无形之中让孩子错误地以为父母在外能挣大笔的钱或是挣钱很容易,这样容易助长孩子好逸恶劳、花钱大手大脚的陋习。在“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留守儿童家长认为父母或是长辈替他们照看孩子是责无旁贷的事情,所以即使回家也不给父母或是长辈抚养孩子的费用,而是将打工收入用来忙着帮孩子盖楼房。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很少往家打电话,对父母或是长辈的身体不闻不问,总是强调自己在外务工很忙,抽不出时间,这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十分不利。再者由于监护人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或是力不从心,觉得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于爱的感受和认知能力特别差。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的对策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一)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感恩的大环境,这个环境是人与人相互施恩与感恩的关系氛围。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减少不道德、不感恩行为,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感恩社会氛围。首先,在农村广泛开展感恩先进人物与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减少农村社会的不良行为和失德行为,尽量减少农村因家庭琐事而引发的家庭纠纷和家庭矛盾,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和谐农村环境。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对春节返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加强引导和教育,规范他们的不文明恶习如赌博等,以身作则为留守儿童做榜样,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在农村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常规性教育活动,并密切配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感恩教育活动,使得家长与孩子同时行动,这必将促进感恩教育取得实效。再次,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发挥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感恩言行的正能量功效。可以通过影视媒体播放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者公益广告等来启发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例如:央视公益广告《家》就是很好的感恩教育题材,对孩子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还有通过村镇广播对本年度涌现的感恩典型进行大规模集中宣传,促进全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形成人人感恩、施恩、报恩的和谐社会氛围。

(二)学校感恩教育的渗透教师作为除父母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5],因此,所有教师都应该肩负起感恩教育的任务。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能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要在思想品德的养成上严格要求学生;学校教育应该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在语文、历史、地理、班会等教学活动中,也应结合具体知识点,广泛渗透感恩教育。其次,在课外集体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使学生从感恩认知引导内化为根深蒂固的感恩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并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养成感恩的意识,并以身作则,以自己的细微、具体的感恩言行熏陶与感染学生。再次,学校还应适当开设感恩课程,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如感恩演讲赛、感恩书信评选、感恩图片展览、感恩社会实践周或日等,感恩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果,从本质上促进留守儿童内在感恩品质的形成。学校感恩教育贯穿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最后,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这部分学生多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服务。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必要的情感沟通渠道,加强与其家庭成员的联系,引导与督促留守儿童践行感恩言行。

(三)家庭感恩教育的感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不但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还要以自身的感恩言行感染孩子。父母孝敬长辈,帮助邻里、同事、朋友的每个细节,可为孩子做出感恩榜样,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的感恩意识与言行。首先,在家庭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首先必须承担起感恩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一味地宠爱和顺从孩子,一定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家庭责任感,可以让他们适当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比如在周末或者节假日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监护人完成一些家务或是农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养成勤勤恳恳劳动的好习惯,在切身的劳动体会中意识到监护人的艰辛与不易,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懂得报恩、施恩。其次,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给留守儿童树立感恩的榜样。身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孝敬和感恩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并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尊敬长辈。在外奔波回到家中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也要关怀自己的父母、长辈,这样留守儿童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好习惯。再次,加强多方合作。留守子女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家庭亲情的缺失,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6]。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系。通过书信、电话、定期返乡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7]。利用和孩子通话的时机或是和孩子团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尽可能地帮助长辈做家务,长辈生病的时候尽自己的力量照顾长辈,教育孩子面对别人帮助时,知道如何表示感谢。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感恩品质就能够渐渐培养起来,并内化成一种自觉的感恩行为。

作者:涂平荣周素琴单位: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