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3 05:2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生就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大学生就业法制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1、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缺乏对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法制化的缺失。出现以上现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高校对于就业的相关法规不重视,以及自身就业法规知识的缺乏。这是导致学生不能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获得就业法规的根本原因。高校缺乏健全的专业机构和人员配备。在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全校就业指导老师的配备非常少,一般为一个或者两个,其次一般由辅导员担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学生在遭遇就业法律纠纷时,很难得到母校切实有效的帮助。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就业法规的普及。由于高校对法律的不重视以及人员配备不健全,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就业法律的途径。
2、用人单位招聘工作中的法制化缺失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小企业兴起,因此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企业的资质水平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状态。不同的企业在大学生招聘中的用人观念和法律意识也是不同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自身合法权益保障的武器,一些企业或用人单位便凭借这一点,显性或者隐形地侵占学生权益。如劳动合同的不平等设置、各种陷阱如试用期延长、收取培训费以及随意调动和开除大学生等现象。这些缺乏法制化招聘工作尤其在一些小中型企业较为常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生活经验缺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是一些用人单位肆意谋求自身利益,侵害大学生权益的主要原因。用人单位对就业法律法规认识不够或者道德的缺失。政府和学校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手段缺乏。学生遭遇就业纠纷时,学校或者政府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学生很难从政府或者学校得到实质性的帮助。
3、人才市场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制化缺失人才市场也是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非公有制单位,成为大学生就业中值得信赖的就业平台。但是人才市场在就业工作开展中,仍然出现一些法制化缺乏的现象,如人才市场仍然出现一些骗子公司或者用人单位的虚假宣传等,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严重的影响。其次,人才市场在法制宣传上,也存在着只注重形式的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人才市场对于法制意识的不重视,在招聘程序上不规范,对用人单位的资质审核不达标以及对人才市场的相关制度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
4、大学生自身法制化意识缺失大学生自身法制化意识的缺乏,不只是体现在用人单位的选择上出现不清晰的现象,还体现在对就业法律的关注程度上。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过于注重高薪,低工作量或者过于注重工作机会的获得而缺乏对公司的长远发展的考虑。其次,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由于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想,也让大学生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在遭遇就业纠纷时,很难意识到要用法律维权。
二、实现并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制化的有效措施
1、政府部门的相关措施政府在对社会市场经济进行调控时,相关部门要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的维护。因此,政府需要加强监督力度,对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进行严格的规范,在劳动工资和人事管理等方面,对用人单位进行落实,保证用人单位与就业的大学生签署合法的合同,对大学生的合同和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另外,政府要对侵犯大学生合法权益的单位进行严厉打击,让用人单位了解违法用人的后果,同时也让大学生树立维权的意识,让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时能够自主举报和投诉。最后还可以通过对用人单位建立统一的考评制度,来完善对用人单位人事管理的监督。
2、高校部门的相关措施高校法制化的加强需要通过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要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为就业工作重点,因此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的重视,建立新的就业指导观。其次则需要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建立实质性的法律援助机构。高校需要配备专业的法律人才队伍,为大学生就业维权提供法律上的帮助,为大学生主持公道。最后,高校则需要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中,加大对就业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大学生自身方面的措施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中,要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学习相关法律,对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要进行熟悉和了解。另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学会认清用人单位的资质水平,在入职前对自身利益要有一定的认知,在遭遇就业纠纷时,也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权益,不能忍气吞声。
三、结语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的质量也成为就业当中的首要问题。但是,在大学生就业中,常出现合同违约、试用期违约以及面试受到歧视等现象,这是大学生就业法制化缺乏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就业法制化的实现与加强,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三方共同的力量和措施,才能让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作者:王会娟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各高校虽然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但是由于管理部门职能转换和就业服务理念不够,就业质量令人担忧,缺乏严格的法律法规制约和管理,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健全。首先,缺乏完善的就业创业环境支持。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环境还处于发展阶段,管理部门还没有充分利用部门职能,将就业服务工作开展起来,比如缺乏良好的管理机制作保障,缺乏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态度的人员提供人力支持;校方偏向对就业创业“量”的追求,忽视了对“质”的提高,很多院校迫于就业工作评估的压力,片面追求就业率而不关注就业质量,与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方针背道而驰。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进程的政府环境、教育环境和融资环境发展不充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其次,教育结构失衡导致毕业学生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教育模式不当导致大学生素质无法满足就业创业的能力需求。应试教育背景下,忽略了教育的持续性,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对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不够,应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和创业政策的培训,为学生成功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再次,高标准的用人需求和数量庞大、素质有限的就业群体发展不均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职位需求,但是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下,劳动力供大于求。首先,用人单位优先考虑名校、重点专业,非重点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和农用机械的自动化,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使待就业人口基数持续增长;还有,大量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进入社会,占领了大量相对低端的岗位,使大学生丧失降低要求,多方面择业机会。最后,用人单位注重实践能力和大学生自身期望过高,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巨大阻力。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更青睐履历丰富,实践能力强,执行力强的综合人才。而当前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肤浅,更是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再加上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知识视野和阅历不足,降低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
二、PDCA循环模型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应用
1.P(Plan)阶段PDCA应用到大学生就业创业系统中,计划阶段的目标就是完成调查研究,计划质量目标,做好计划部署,所以应当从因素分析和制定计划两个方向,完成计划阶段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应用。因素分析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质量目标,首先要明确评判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的标准,不仅要分析学校完成的就业率调查数据,还要综合考虑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程度、社会认可程度、家人和自身满意程度、薪资状况和职位发展前途等因素。就业率能客观反映大学生就业的量,可以直观反映社会对一个学校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程度以及毕业生的竞争力,是计划阶段就业质量指标的首要考虑因素。另外,毕业生是短期就业还是在这个岗位上长期发展,是就业质量指标考核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因素,也是考量的角度。专业是否对口是评价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准,这里的专业对口并不是所学专业和从事职业绝对一致,当毕业生从事的领域和专业相关或相近,都可以看作是专业对口。对专业对口率的调查,有助于促进学校优化人力投资,帮助学生把握专业学习重点,推动学生职业发展。薪资水平能够客观体现学生经过教育阶段后的投资回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自身价值和对企业贡献程度的体现。薪资水平的统计要考虑就业地经济发展水平,通过统计短期薪资,和发展几个月、几年后的工资,综合判断大学生就业后的薪资情况。社会认可度的调查可以体现毕业生受欢迎程度,可以帮助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向,可以调查企业对毕业生认可程度和毕业生、家长的满意度两个方向。职业发展前途也关系着就业质量,是以持续发展的目光关注学生就业状况。
2.制定计划根据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的考核,可以制定计划。首先管理部门要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中去,立足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完成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重飞跃。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调整管理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向着可行性的创业之路前进。还要不断完善就业管理体系,建设专业的就业管理队伍,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情况跟踪D(Do)阶段这个阶段组织实施制定的计划,首先应该更新管理观念,转变服务职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其次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还要完善就业管理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在组织实施阶段,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更新工作观念,强化就业创业教育,完善就业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要以正确的人才观和就业观做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专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以社会需求指导教育思想,兼顾毕业生的精英化和大众化,兼顾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部门,只有提高认识,才能以科学理念指导实践。
3.C(Check)阶段这个阶段是检查计划执行效果,根据具体执行情况,找到问题和不足。其中此阶段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学状况以及指导状况调查表,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单位落实情况登记表》以及《就业协议书》及时检查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大学毕业生准确去向,同时还应该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跟踪网络,随时把握大学生毕业生的动态。A(Action)阶段分析总结检查的结果,总结和巩固可供参考的成功内容,吸取失败教训,总结缺点,对存在的问题,转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所以,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就是总结经验,促成继续循环,可以总结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教训,对于没有及时成功就业的学生,列入下一次PDCA循环中,可以通过跟踪毕业生,分析造成为未能成功就业的各种因素,指导就业活动,并且总结出可行性的方案,解决就业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四、PDCA循环模式运用到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的意义PDCA循环所包含的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四个部分,可以将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一个项目,通过管理不断持续改进,PDCA循环的应用,首先有助于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制定工作计划,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的总结和分析,找到影响和制约就业的原因,完成对本届学生的就业预测。其次,PDCA循环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循环,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渐进循环。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发现问题并继续优化,利用管理手段。而且PDCA循环运用到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中,可以强化工作人员服务学生关注学生的意识,增进学生和学校的感情。最后,PDCA循环对优化就业创业管理方法,改善传统管理模式,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都有重要意义。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同时也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作者:余海涛单位:阜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企业对于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学生求职失败,归根结底在于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匮乏。时代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出色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仅仅依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是难以获得的,大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去培养获得。通过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该教育,很多同学从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了解到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能够做到“知己”和“知彼”,即能够清楚地认知自我和认知职业世界,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地去为自己科学合理的规划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相关的行动计划,去付出相应的实践。比如什么时候通过英语四六级、什么时候考取专业资格证书、赢得奖学金、担任班干部、加入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假期参加实习工作以锻炼交际能力、工作能力、增强个人阅历,等等。这些学生的努力在就业时收获了硕果,最直观地反映在他们的求职简历上——那些没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简历上内容通常空洞泛泛,只有个人基本信息,在最能吸引HR目光的实习经历、活动经历、个人荣誉等方面几乎为空白,而有好的职业规划并能付出行动的同学,他们的简历上处处是亮点,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二、做好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签约维权教育
授学生以求职之渔开展就业技巧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技巧普遍匮乏,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例如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去获取并筛选求职信息,毫无针对性的四处浏览招聘信息,结果事倍功半,效率低下,求职热情受到打击;有些同学简历制作内容空洞、夸夸其谈、肆意造假,主次不分,条理不清,造成简历投递成功率低;有些则缺乏面试技巧,应对能力不足,不懂礼仪,导致屡次面试失败。在工作中,我会依据学生反映的情况、本人以前在就业过程中的经验、其他老师分享的经验,告知学生从就业信息的获取到简历制作、面试,直至签约每个环节的细节和技巧,帮助学生顺利获取职位。
三、关注毕业生心理健康
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就业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就业中遇到种种困难,或者本身的就业准备不充分,以及大学生自身心态的不成熟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很容易走进各种心理误区,例如畏惧、焦虑、自卑、依赖、攀比、嫉妒、攀高、自负等。这些心理问题轻则影响就业成败,重则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个别学生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辅导员一定要重点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及时发现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总之,对于辅导员来说,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始于大学生入校,至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开展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把握好这个工作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认认真真开展好每一步工作,才能够保证大学生顺利走出校门、走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辅导员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孔杰
一大学生就业力分析
1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分析
有研究显示,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在企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大学生进入职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主要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来获得。大学的教科书更新极慢,教师用的教案大多是很多年前的了,而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很多时候大学四年毕业后,可能自身所学的一些专业知识已经落伍了。再者而言,本科院校相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在教学上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结果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应聘的时候理论知识陈旧,实际操作技能又欠缺,使得其在应聘一些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企事业单位时处于劣势。例如,很多师范类毕业生毕业后都想找一份教师的工作,可是他们大多都没有上过讲台,即使有些学校进行了实习,可这种实多流于形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试讲环节被淘汰。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高中学习的时候有老师家长督促,而到了大学完全靠自学,部分学生本着及格万岁的心理来念大学,考试前突击背诵,对所学知识并没有消化掌握,结果是虽然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但是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是十分欠缺的。
2大学生可迁移技能分析
可迁移技能也被一些学者称为通用技能,指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很多不同类型工作的技能。例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决策)、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写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调查显示对于一些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企事业单位,最看重的不是专业知识技能而是可迁移技能。例如现在就业最热的公务员考试,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环节大多考察的是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而对专业技能的涉及则是少之又少。而且现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大都会涉及到可迁移能力的考察,近几年在招聘过程中被大多用人单位所采用的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新型面试形式中都会考察所聘人员的可迁移能力,由此可见可迁移能力已经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可迁移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后天培养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可迁移能力。一般来说大一学生主观能动性比较好,大多数人在入学初期能够积极参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参加一些社团如:爱心义教社团、演讲协会、辩论协会、校园广播台等来锻炼自己的一些可迁移能力。也有一些学生在校外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做家教、做促销、文化学校兼职等来锻炼自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不少人忘记了初入大学校园时的豪言壮语,选择了得过且过的校园生活,使得可迁移技能的获得半途而废,而坚持下来的同学,在就业应聘的过程中往往会脱颖而出,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
3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分析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个体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是自我管理及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这部分能力大多用形容词或副词表示,如守时、有责任心、善良、灵活、可靠、自立等。自我管理技能是三项就业能力中最基础的一项,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学习来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和可迁移能力。如果缺乏自我管理技能则大学生很难在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比较大的成就。就像我们一些家长经常说的“这个孩子挺聪明,就是不愿意学习…”这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些同学上课睡觉、迟到、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考试挂科、找工作不积极等都是由于自我管理能力差造成的。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从学生初入学即大一开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及劣势,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及可迁移技能。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是由家长及老师共同管理着,所以到了大学突然“两只手”同时松开了难免不知所措,在大学四年期间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短期培训及讲座,提醒及帮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每隔一段时间对职业目标进行一次评估调整,根据自己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最终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鼓励并积极吸纳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社团及非专业性社团,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在大四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开展面试模拟培训、简历制作培训等,逐步并全面提升其就业能力。
作者:张玉娟单位:哈尔滨学院
一、体育产业发展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体育产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进程中主要存在希望一步到位、专业对口、创业太难、想干大事和寻找稳定工作等传统的就业观念。体育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是由于它的庞大性,大学生很难一步到位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体育产业是新兴的行业,它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体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也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岗位,但是那些只想干大事、不能脚踏实地,只想有稳定工作、不能置身市场调节之中的大学生,只能止步于体育产业的洪流之外了。
(二)体育产业发展对就业市场规范化的影响
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活动的运行状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规范情况。比如,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存在各类乱收费现象和非法职业介绍机构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性,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向法制化迈进的步伐。同时,体育产业发展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对其进行制约,它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调控,这种状况不能为大学生在体育产业就业中提供法律保护,并且影响了大学生在体育产业就业的积极性。
(三)体育产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摄取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参与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等提高个体在沟通、组织、协调和配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育产业应能够洞悉市场变化,引领产业发展,具有满足行业需求的和较强专业背景的全方位人才,这是体育产业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出的要求。面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不仅迎来了机遇,更是面对着挑战,如何为自身赢得机遇,是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体育产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要建立良好舆论导向,保障就业公平原则
落实到位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形式,其起步晚、发展快,民众对体育产业不甚了解,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体育产业的概念,积极转变观念,为大学生就业排除观念障碍。就业公平原则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体育产业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各领域的行业规范尚未明确,面对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为了使本单位的利益最大化,通常会制定远远高于求职岗位要求的求职意向,令部分大学生望而却步,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用人单位选聘合适的岗位人选,也不利于人才的发展,最终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面对这种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进行合理监管,切实保障就业公平原则落实到位。
(二)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发挥体育产业市场的调控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校担任的角色呈现出从无需负责大学生就业、到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再到主动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变化过程,显示出高校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虽然高校和大学生的关系主要是在教育范围之内,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但是随着高校就业率对高校招生的直接影响的增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已经开始足够重视。体育产业对于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直接效果显而易见,高校应该抓住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高校应面对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渴望,提供具有实效性的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明方向。同时,针对体育产业市场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混杂性,进行甄别和筛选,为大学生提供属实、合法的就业信息。
(三)大学生要树立就业危机意识,培养就业的科学观念
当前,随着高校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养较为欠缺,大学生对于就业危机的认识不足。作为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就业的现实情况,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就业方向。面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就业机会,大学生必须树立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观念。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基本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和生存地位等问题。面对高校大众化教育时代来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要发掘自身在体育产业就业的潜力,为自身就业谋求出路。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种职业的存在都是源于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该把能够提高人生经验和工作经验作为考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对所从事的体育产业行业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进而热爱体育产业工作。
(四)用人单位要积极挖掘人才潜力,建立合理培训制度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选聘和培养是企业发展并不断壮大的精神源泉。用人单位既是人才的使用者,也是人才的培养者和受益人,发现人之所长、利用人之所长,是用人单位内部人才筛选培养制度的优秀内容。大学生在校期间,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了良好的积累,在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方面却缺乏高校相关部门必要的培训。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这一特点,用人单位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为大学毕业生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提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得具有潜力却缺乏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在体育产业行业中适应并立足,并积极投身到体育产业事业的发展中。
作者:常媛媛单位: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
一、日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缺失奋斗目标
一帆风顺的生活和学习使他们迈入大学后全力享受生活,缺少进取心和创新意识,自高自大,崇拜虚无缥缈的东西,对未来没有目标感,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家庭背景,找工作时再努力也没有用,干脆放弃了努力。这样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么因对自我能力的过高估计而盲目的自大,不从基层做起;要么在就业时缺乏竞争意识,使大好的就业机会白白流失掉。还有的人因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在选择岗位时,没有远见,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期奋斗的勇气。
(二)感恩意识和团队精神缺失,自私自利
这表现在一些人自私任性,完全不顾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没有意识到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而应设法回报社会。他们满腹牢骚,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就业时往往忽视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开口就向企业要求高薪酬,而不考虑自己能给企业创造多大的效益。团队精神的缺失,导致他们对同事和领导缺乏必要的尊重,未掌握与别人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他们只要求他人考虑他们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却对他人的利益和感受置若罔闻,故难以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
(三)自我承受力差,缺乏独立自主和艰苦奋斗意识
部分大学生,追求高消费,花钱如流水、盲目攀比新潮,追求名牌,只懂得没钱伸手向家长索要,却不懂得生活的不易和美好的生活需要自己奋斗的道理,从而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这导致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归属感,不能将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在工作中缺少进取的动力。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只会找借口推卸责任,缺乏自我担当意识。
二、提高日语专业大学生责任感,促进其就业的对策
(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
引导大学生理性规划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能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发展,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具体说来,职业生涯规划课关于职业定位与选择的内容,可以引导大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态度,从而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树立合理的目标;关于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关于实践环节的设计,能够锻炼大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力以及创造力等等。总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能培养大学生的目标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对大学生今后的就业来说,它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的现象,有针对性的选择工作岗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初次择业的成功率。
(二)充分吸收和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
增加人文课程课时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应注意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积淀,去教育和感化当代的大学生。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他们都是增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的正面材料。他们所具有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和责任意识,可以用以治疗当代大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眼光狭隘、人情淡薄、奋斗目标缺失等弊端。这样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就不会单独考虑自己的利益,在遇到挫折时,也不会只懂得逃避而不知去勇敢的面对,相反他们会主动调整自己的需求,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责任心
学者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责任感的形成,并不是存在于某人头脑中的一种理念,相反,它的形成需要个体通过自身的行动将该种理念内化,才能最终形成。因而,要想使大学生具有责任感,就必须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其责任意识、坚定其责任意志、提高其自觉性。地方院校可以开展以下几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其一是利用寒暑假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给学生创造切实接触社会的机会,以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其二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各种公益活动,通过这类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帮助他们克服自私自利的倾向;三是组织学生去企业参加实习和实训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文化,接触到生产一线,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这样可减少他们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四)开展角色体验活动,培养其工作岗位责任意识
责任感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认识、行为和情感统一的过程,而一个人的实践经历则是这三者得以统一的基础。因而,通过开展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责任,克服自私自利的倾向,从而增强其岗位意识和责任感。就在校大学生来说,可采取以下方式:
1)体验师友等角色。即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模拟父母、老师、领导、朋友等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不同身份的人。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他们就更容易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
2)让高年级的学生管理低年级的学生,以增强其自信心和担当意识。今后,他们将更加积极主动,也更加自信;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成员轮流担当班级各个委员的职责,并制定和开展相关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承担不同岗位的责任,并学会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总之,日语专业大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刻不容缓。它既能帮助日语专业大学生切实改善自身的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也关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声誉,甚而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我们应采取有效地措施,增强其责任感,以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作者:朱光涌杜冀芳王晓芳单位:唐山学院外语系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1.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有些学生热衷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用人单位,缺乏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就业、择业及创业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情况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些学生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忽视了就业岗位对自身发展空间的影响。
2.诚信道德缺失
有些学生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学历证书,虚报成绩,盲目签约,随意毁约。有些学生毕业后不及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3.不遵守校规校纪
有些学生不注意文明自律,面临就业,开始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有些学生以求职应聘为名随意旷课、迟到,有的宿舍卫生脏乱差,有些学生吸烟喝酒等现象严重。
4.心情浮燥、焦虑
有些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学习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忙于求职应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职应聘与上课学习的时间,导致其毕业前挂科,影响了毕业和就业。以上情形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
二、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
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高校应将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要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是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优秀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就业后更好的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为指导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课应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3.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思想政治理论
培育学生职业理想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要全面客观介绍本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及时代需要,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教育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和时代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课教学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渠道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充分了解基层、了解西部、了解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从而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决心。
4.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应教育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做到两个符合。一是要符合自身情况,二是要符合社会需要。学生首先要做好自我评估,充分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从而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合理的抉择。其次,还要充分了解社会,评估周边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5.校团委要指导与就业有关的社团活动
广泛深入开展就业主题教育活动各社团可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的教育,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及就业心态。
6.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心理困惑及实际困难。通过解读就业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投身基层、西部的信心。
7.心理咨询室
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特别要注重做好“三困生”(经济困难、心理困难、成绩困难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室可通过心理危机排查、调查问卷、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心理讲座等形式,积极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方法,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保证大学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困惑期。
作者:齐玥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设置时间和内容缺乏系统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大四或是大三,而对低年级学生不安排。而实际上,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应该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全程化进行。因为职业素养、职业素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的实现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次,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局限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就业素养、就业素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则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因而,不少学生则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
2.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包括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重视两个方面。对于学校,各高校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统一教材使用,但仍存在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全面、忽视实践指导,教学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对于学生,目前较多学生对开设此课认识不清楚,认为就业指导课没有专业课重要,或者把它狭隘地理解为毕业前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的传递,无需在课堂上专门学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参与主动性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3.就业指导课教学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够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现实性、实用性和适时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既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创业等这些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多是非专业化、非职业化教师担任。这就出现了“只讲热情,不讲能力”、“只有理论,缺乏实践指导”等低水平的就业指导状况。
4.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缺乏实践性
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讲课方式基本是填鸭式理论讲授,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根本就没听进去,一学期下来基本没有多少收获。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本课程也是纯理论讲授,基本没有实践性环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授课老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在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授课老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讲课。缺乏实践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就如一潭死水,失去了活力。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的方法
1.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
整体的、科学的、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的宏观构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帮助低年级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发展自己提前“铺路”,为实现顺利就业打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能够认清自身情况,合理定位,掌握就业基本技能以便顺利实现就业。因而,从大一至大四每个阶段都要确定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例如大一确立职业目标、大二侧重基础知识、大三是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大四进行就职前的培训。
2.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
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此,要在以下方面不断加强建设:(1)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其专业化水准。高校要有计划开展该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他们参加校内外培训活动和研讨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能力。(2)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监督、指导和考评。学校设立专门的就业课程督导组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考评。
3.坚持统筹课程内容与突出各院系特点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学校统一安排管理,课程内容也是按照就业指导课的总体培养目标统一确定,这使该课程具有统一性、系统性。但是缺乏与各院系自身专业的关联性。不同专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在确保该课程系统性的同时也要突出各院系自身特色。主要指在此大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进行一定范围的自主管理,以体现各院系具体办学部门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4.加强实践性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本质作用
在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所以本课程绝不能仅仅“纸上谈兵”,必须高度重视其实践性。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本课程的实践环节:(1)简历制作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就职岗位的需求制作简历,并在班级或者年级进行比赛。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身情况,更加合理进行自身定位。(2)召开模拟人才招聘会。在该项实践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职业访问,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更好适应未来职业。(3)定期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辅导活动。针对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解决方法和对策,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作者:左红娟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1.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有些学生热衷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用人单位,缺乏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就业、择业及创业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情况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些学生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忽视了就业岗位对自身发展空间的影响。
2.诚信道德缺失
有些学生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学历证书,虚报成绩,盲目签约,随意毁约。有些学生毕业后不及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3.不遵守校规校纪
有些学生不注意文明自律,面临就业,开始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有些学生以求职应聘为名随意旷课、迟到,有的宿舍卫生脏乱差,有些学生吸烟喝酒等现象严重。
4.心情浮燥、焦虑
有些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学习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忙于求职应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职应聘与上课学习的时间,导致其毕业前挂科,影响了毕业和就业。以上情形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
二、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
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高校应将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要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是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优秀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就业后更好的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为指导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课应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3.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思想政治理论
培育学生职业理想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要全面客观介绍本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及时代需要,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教育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和时代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课教学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渠道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充分了解基层、了解西部、了解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从而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决心。
4.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
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应教育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做到两个符合。一是要符合自身情况,二是要符合社会需要。学生首先要做好自我评估,充分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从而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合理的抉择。其次,还要充分了解社会,评估周边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5.校团委要指导与就业有关的社团活动
广泛深入开展就业主题教育活动各社团可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的教育,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及就业心态。
6.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
工作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心理困惑及实际困难。通过解读就业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投身基层、西部的信心。
7.心理咨询室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特别要注重做好“三困生”(经济困难、心理困难、成绩困难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室可通过心理危机排查、调查问卷、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心理讲座等形式,积极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方法,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保证大学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困惑期。
作者:齐玥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一、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近几年创业教育的兴起,高校越来越多的创业大军涌入到变化的市场。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愈加具有实用性,注重专业的可操作性和使用性,紧跟市场需求,专业的创业易操作、易起步。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校就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实践机会。不断证明了在高校中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立足于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长远发展。
2.行业领域发展为专业人才创业提供更多机遇
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长期和有效的,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带动专业的发展。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电子商务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更多该专业学生的创业机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业,从事淘宝或是微商等进行在线交易,创业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快,都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带来机遇和挑战,也是运用专业知识创业的最佳选择。
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创业型专业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层次低等问题,需要创业的融入,以激活市场化意识,改变传统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如旅游英语专业的一位贫困大学生利用地域旅游和专业优势,自己创业开设家庭小旅馆,通过网络渠道为预订房间和景点,接待外来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
二、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单一在教育中融入创业知识和理念会使教育空洞,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实践平台等方面都要探索结合创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将成为必然,融合的路径方式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融入到培养模式
高校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本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创业教育理念的建立是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吸收创业知识拥有原始创业活动出发点。构建创业教育理念,需从思想上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拥有创业激情和创业原动力。
2.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培养计划中
专业教育培养计划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在专业教育培养中,高校各专业需要如何教、怎么教、教什么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培养计划的全面和整体设计,把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高的位置,逐步探索适合高校自己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
3.课程设置增加创业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主要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立足于成功创业校友和行业顶尖企业合作创业课程,投入到精品创业课程的建设与投入,并将新理念的创业教育引入课堂。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入创业教育理念
由于高校教育的专业化培养只专注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其结果是导致学科之间孤立学习,形成知识和技能结构单一的人才,制约了本专业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需要引入到创业教育中,更注重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帮助大学生建构择业和就业的主动性。
5.实践平台的搭建
校内要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比赛、创业社团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在校内的创业热情。同时要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给予学生创业实践空间,如建设大学生团队“创业园”,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创业知识和理论,体验创业实践过程,增加创业成功率。校外与企业合作,带动创业项目,如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创业课题和创业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拓展项目,从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6.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
借用现代新型销售和创业的网络途径,使用电子商务工具,搭建Internet互联网为学生创业搭建商业经营平台,操作采购、销售、产品展示、信息等经营活动。并在实践操作中,是学生依据个人特点成为贸易型网商、技术型网商、服务型网商等。时代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但具有实用性,更应具有创新性,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是新型的教育方式,需要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才能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作者:闫愆仟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一校企“互渗”程度决定实习基地职业培养力度
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学生培养、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共识的运行平台。学校的要求是:学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师有机会在工程技术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产学研成果得到目前市场的认可,并转化为产品,获得社会及经济效益,提高学校在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企业则希望通过实习基地,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科研氛围中,获得学校教师的大力支持,提升自身产品的技术价值,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也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培养彰显企业文化和区域地位,在校企合作中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校企双方的合作越深入,则实习基地的培养力度越强,质量越高。
1大学教师走进企业
凝练“双师”能力校外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除了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外,操作过程中,更需要一批双师型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教师来源于企业和学校。在引入双师型人才时,主要做好以下2件事情:(1)指导教师具有工程研发能力,在企业出现技术难题时,能有效提供技术支持;组成校企合作创新团队,能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项目合作;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日常生产的各个环节,熟悉企业产品及生产流水线的各个流程。另外,指导教师最好具有校外实践教学指导经历,教学态度认真。基地管理中心要及时建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库,并根据需要不断更新。(2)大力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工作。业绩考核中,要充分考虑到双师型教师在产学研环节的贡献,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晋升职称或教学、科研奖励时,给予明确的优惠政策等,以激发指导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兴趣。
2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实践环节的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践环节顺利开展的基础,大学传统讲授知识的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课进行理论验证),抽象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难以直观地为学生所接受。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在互动中,能让学生看得明白,听得进去,记得牢固。校外实习基地指导中心可以开启“课堂—实习基地”直通车,课堂教学之余,让学生利用课余灵活的时间进企业生产线学习,在平台上找到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抽象难点”,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现场消化。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教学质量必然会大幅度提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适时安排企业工程师进入课堂,让他们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讲授专业知识。实习基地还可以布置若干个小项目、小课题,安排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一起通过交流互动来解决。这些方法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思路,也为后续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坚实的铺垫。
二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
1实践环节中优良品行的培养与锤炼
从不同高校实习基地的调研情况来看,实习基地在实践环节运行时,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一开始满腔热情,但实习一段时间后,开始嫌工作简单重复,没有技术含量,因而失去兴趣,变得消极被动,后期还可能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溜岗现象,严重扰乱了实习秩序和效果。对这样的现象一定要有所重视,首先要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在安排实践环节时,尽量做到不同的环节交错进行,保持操作任务丰富,另外,要在实践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面对“简单劳动”要能坚持做下去。实践环节中,必须要求学生时刻保持稳定的心态,持之以恒,凝练吃苦耐劳的精神。
2就业能力的孵化是一个自然凝练过程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关系到就业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就业率,还对学生就业前景和信心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就业率,只注重数据忽视了内容,并通过下指标分任务的形式,要求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拿到签约合同。如此一来,盲目追求高就业率造成毕业生签约草率,给以后的工作变更带来不便,甚至还出现少数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的签约任务而随便找了一家公司盖章的事情,结果造成因合同违约而引出不必要的麻烦。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其实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孵化的过程。企业和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实习—就业”接轨机制,由学工处负责督促就业进度的各个流程,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毕业生从实习到就业的过渡,给每个毕业生建立一个实习过程材料库,包括实习内容、业务熟练程度、就业意向等。将这些材料与其他企业共享,建立毕业生就业平台,促成毕业生有机会多途径和企业接触,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质量。
三嘉兴学院&嘉兴德欧电气有限公司
校外教育基地运行情况德欧电气有限公司创建于2009年,地处浙江省嘉兴市秀州区洪业路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是嘉兴市唯一一家生产伺服驱动器的新型企业,专业从事高品质自动化控制软件及伺服驱动器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目前技术员工70多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以上职称15人。学院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合作,进行实习基地的建设。嘉兴学院&嘉兴德欧电气有限公司校外教育基地正式启动于2013年,校企合作机制的确定包括学校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合。为满足企业对学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狠下工夫,逐渐通过团队的校企合作方式,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搭建“实验室+实践基地”递进的“学、做合一”的产学研合作教学平台,形成“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实习基地,其目的是建立依托校企合作的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教学模式,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双师”队伍,建立多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依托校企合作的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联合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实习基地机制;基于面向工程、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平台的方案和模式;围绕“实验室+实践基地”、“基础训练—单项实训—综合实习”的教学思路,建立适合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以及一整套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习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走入课堂,给学生带来实践性强的专业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不断积累和完善,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育体系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平台,以及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针对国内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考虑在转型的过程中,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随之出现的新特点,提出基地在大学生实践培养环节中的运行模式新内涵和就业能力的孵化特点。在部分本科院校向职业化培养方向转变的过程中,提出了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活动的3个内涵建设,即工程技术内涵、创新内涵与管理内涵建设。详细介绍了内涵建设中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优良秉性、凝练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开启创造性思维。最后通过举例说明了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情况,总结了这种建设模式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可持续性。
作者:张今朝朱海燕谢林明朱耀东潘安远单位:嘉兴学院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以及大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当前高等院校毕业生绝大部分是80后、9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长辈宠爱,这些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生存、与人沟通的能力比较缺乏,再加上这些学生的受挫折能力比较缺乏,所以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他们很可能在遇到一两次就业失败后,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倾向。除此之外,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也是就业困难存在的重要原因。比如,一些大学生宁愿蜗居在大中城市,也不愿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又急需要人才的地区去就业。当然,本文这么分析,并不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志愿到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事实不存在。由于大学生在家庭之中占用重要的地位,如农村家庭之中,在年均收入不高、父母亲期望值较高的前提下,家庭为了大学生以及之前的学业付出、承担较多,一直期盼着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就业,而且期望着大学毕业生能有一份较高与管理二一五•三热点透视的薪水。甚至大学生家长之间还存在相互比较孩子薪水的问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的家长这么期望,应当是可以理解和值得高度关注的。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要加快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及创新,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选择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一要创新培养机制。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过于刚性的缺陷,突出地表现在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太多,不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地调整相关课程设置;高等院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自主地选择课程的余地非常小,专业一旦在高考录取时确定,即使就业前景不太好,学生也很难跨系或转系学习,但是目前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学生可以在大一阶段选择专业;学制比较固定,即使学生修完了规定的学分也很难提前毕业,可以考虑实行弹性学分制;大学淘汰率比较低,只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和参加考试,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等等。这些方面和因素都是制约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和环节。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变化,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一个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弹性机制。二要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高等院校对大学毕业生必须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不能只局限于就业信息的和就业技巧的简单指导,而应该面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要,在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研和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真正找到现实的社会需求。三要设置特色鲜明的专业,并力争做大做强。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出现了趋同化的现象,国内好多高等院校朝着综合型大学发展,殊不知这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是非常不利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自身要有明确的定位,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差异性和独特性,而不是一味地认为专业越多、越全就越好。如地质类、石油类高等院校也创办音乐、舞蹈等专业。因此,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能是“大而全、小而全”。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官本位思想。传统社会认为,只有做官、做大官才是王道、正道,其他都是旁门左道。自古读书人,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学的文武艺,售于帝王家。中国古代的很多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都是在科举考试面前失败者,他们只是在科举场内失意之后才转到其他行业,从而成为其他行业的佼佼者,如汤显祖、李时珍、洪秀全等等。甚至是古今中外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孔子都认为其他是“鄙业”。当前社会虽然对于就业问题已经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就业偏差:从行业来看,一般人首先会选择公务员行业,否则无法解释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热,其次是事业单位,最后是企业。在企业之中,也是看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是出于就业选择的最后无奈。从城乡分布来看,一般人都会选择大中城市,其次是中小城市(城镇),急需人才的广大农村依然是急需人才。从区域范围来说,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愿意就业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就业一般是次优选择。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不断更新就业理念大学毕业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加强学习和熟练掌握就业技巧和提升就业能力,正确认识自身,合理地确定就业目标和期望值。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毕业生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摒弃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身从那些旧有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就业的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就业地区由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地区转向中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转移,从而更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应当不断加强经济调控手段以及其他杠杆,对于志愿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条件艰苦的行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和激励。其实,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大激励力度和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去建功立业、建设我们美好祖国。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调整心态,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和优势地位。在这过程中,大学毕业生所在的家长也应当是调整心态和对毕业生的期盼,并鼓励大学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
(二)整个社会要实现观念创新
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之下建构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整个社会应当创新思想观念,摒弃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本位思想。在当今社会,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诚实劳动或合法经营,都是十分光荣的。换句话说,工作或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其实,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问题:通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同工同酬,比如,在一定的条件下,清洁工人与大学教师可以获得同等的待遇。在这一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我们的国家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并取得的一定的成效。如,建立了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障)的全社会覆盖;加大了《劳动合同法》的执法力度,相关行业招聘员工必须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并轨,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都需要缴纳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等等。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实施,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结语
总之,能否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个人及其所在家庭的生存和发展。要通过政府、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个人及其所在家庭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主动地参加工作,积极吸纳新员工,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与机制,才能解决就业问题。
作者:杨南熙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以本人工作单位为例,为了提高毕业生质量及就业率,2014年7-10月,本单位对往届毕业生发出就业质量问卷调查表。根据截止2014年9月份收集回来的数据分析情况如下:
(1)专业———职业匹配度
经济类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有:银行、保险、金融、物流、电子商务、广告公司、咨询公司、证券、房地产、IT、旅行社、酒店管理、会计事务所等。如下图所示,调查毕业生当中目前所从事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仅占20%,专业不对口仅认为有部分关联的人员占到49%,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单独某一专业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并不足以能保证其从事到自身专业能力匹配度较高的行业或职业。
(2)工作满意度及胜任度
根据调查,目前经管类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分布如下图所示,有50%的毕业生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比较满意。同时,72%的学生主为在工作中自己能较好的用任工作,并且45%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或部门的骨干力量。结合以上数据说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管类毕业生,虽然专业匹配度一般,但是在工作中却能良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必然还有其他能力素质上的培养。
(3)个人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调查,毕业生当中认为母校较成功的培养了他们的个人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但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包括社团活动)、提任学生干部、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几个环节对他们就业帮助较大。
(4)综合素质培养
调查的毕业生认为影响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继续学习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知识面、专业对口程度与个人专业理论水平,且多数学生认为母校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团队精神、自学能力、创新性、适应性和竞争意识的培养。通过若干毕业生反馈需求可以看到,毕业生都更加希望院校能够多开展课外活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创新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第二课堂”活动展示
以模拟广交会为例2012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的“模拟广交会”活动正式启动,如今已成功举办四节,成为本单位品牌活动之一。模拟广交会是参照广交会而形成的,形式是让同学们自由组队成立模拟企业,扮演采购员、销售员、客商的角色,自由参与商品贸易,最终通过对模拟企业的营销成本、利润核算,最终评选出优胜模拟企业的一个学生活动。模拟广交会属于典型的“第二课堂”,其开展意义在于:首先,从各方面考察且培养参赛队伍对贸易、营销、管理、税务等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参赛队伍通过此机会学习团队协作精神、表达与沟通能力、拉取赞助商家的本领,大面积与社会接触,了解真实市场交易规则,使同学们开拓思维、勇于创新;第三,通过此平台,提高展示个人才艺和运用现代展示工具的能力;第四,让学生对广交会产生认知,并且更真实模拟广交会运作模式;最后,也能为其他各个系的同学提供了共同进步、友好交流的平台,而大赛也必将成为中大新华学院的交流盛会。总之,每一届本单位模拟广交会的举办,都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加强了同学们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使同学们学以致用、开拓思维、勇于创新,体现“经世致用、管人悟道”的教育理念。以2014年模拟广交会为例,来自Wings团队的12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的梁小园及骆思媚,仅有两人的团队,却凭借自己的实力,连续三年参展,短短三天,获利三千余元,从前期准备到摊位布置,从营销策略到推广能力,都能将书本的知识灵活应用与现实销售过程中,并在会后,还能将其经验展现和传授给其他同学,成为了本单位灵活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成果之一。
三、促进第二课堂未来发展,提高就业能力的的措施
(一)实行三学期制改革
现有学制为春秋两大学年,由于各个专业排课不同,导致很多活动,部分同学由于上课无法集中参加,甚至出现为了参加活动逃课的现象。所以,建议在保证原有学期制优势不丧失的基础上,其中两个学期加强专业优秀课程,并推进课程的小型化、精品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不影响教学计划前提下,对课时较少的课程集中排课,打破以往集中学习、整齐化学习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限制。第三个学期则集中资源,开展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优秀者可抵理论课时学分。
(二)引进“双师型”教师
目前大学教师队伍强调的是学历和的数量。从硕士或博士毕业直接成为高校教师是主要的职业路径。这种“从校门到校门”教师的优点无疑是理论性强,但弱点是自身缺乏商务实践经历,没有实际经验的亲身感悟,激发学生的热情有一定的难度。仅靠现有的教师队伍无法满足第二课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简言之,吸引有实际工作经验且具备教师资质的人士来高校任教的有效机制目前尚属缺位,应尽快建立。
(三)丰富学生考核方式
原有的考核方式,都是集中在期末进行考核的方式。而如果将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效果纳入考核的范围,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积极与企业联系
逐渐“第三课堂”过渡第三课堂重在“实践”,走出校园。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经长期的精心培育与建设,就能得到持续发展。真实企业运营的场景远比模拟要复杂很多,风险也就越多,对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就越灵活。因此,要想使第一、第二课堂的成果,能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就业水平上,必须也要积极与企业联系,争取到更多的实习机会,以便彻底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和。就业能力。
作者:杜碧莹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一、影响当前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因素分析
1、就业环境的不公平
有些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在设置招聘条件时出台一些“障碍性”、“歧视性”就业政策,严重干扰了就业市场的自主调节功能,阻碍了人才的自由竞争。一般表现为待遇好的用人单位出现生源、学校、性别、学历等等歧视性招聘条件,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此外,在个别领域仍然存在“就业垄断”、“就业世袭”、“萝卜招聘”等潜规则现象。比如众多招聘会上难见到电力、石油、煤炭、铁路等垄断性行业提供岗位,各类招考舞弊丑闻屡见媒体。这种现象虽属个案,数量少,但影响极坏,严重破坏了就业秩序的公平,损伤了大学生对平等就业、追求高质量就业的梦想。
2、就业结构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已实现“双向选择”市场化,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设置随其变化的力度不够。在教育结构上,存在学校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有的学校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脱离市场的现象比较严重,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学生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很不利于其顺利就业,还何求就业质量如何。近年来,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度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导致学生未就业先失业。
3、劳动关系的不和谐
就业主客体间劳动关系和谐,就业就稳定,就业质量就会提升。但当前劳动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用工不规范,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别民营企业的社保制度、劳动制度执行不够好,损害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就业质量低下。如存在劳务派遣内部用工、无规范劳动合同等现象。第二,大学生“跳槽”频繁,企业受损。由北大清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职场新人在短短3年内,变动2次以上工作的占57%,变动三次工作的占32%。
4、就业能力的不理想大学生就业能力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奉献精神、诚实守信、责任感、奋斗精神等思想品德素质存在缺失;二是基础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基本的求职能力,处理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三是基本知识储备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应变适应能力不足。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举措
1、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法律法规
加大监管力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一方面坚持阳光就业方式,强化对用人单位用人行为的监管,特别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根除潜规则现象,给大学生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建立事关大学生就业的专项法律法规,规范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要增加招聘程序、反歧视、终身雇佣和新人采纳的条款,对各种就业歧视的现象,依法予以严惩,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2、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结构改革
实现合理的就业结构为实现合理的就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结构改革。工作理念方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避免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工作机制方面,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工作内容方面,制定相应的学生培养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多设置一些实用性、技术性、复合性的课程,缩小课堂与岗位的差距。教学方式方面,多走出课堂,多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大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入对各用人企业进行用工调查,听取对求职人员的要求,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工作创新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技能比赛和技能培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和部分工作岗位,以增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3、进一步强化用人单位法律意识
培育大学生良好品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一是将企业知法守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增强用人单位遵法守规的行为意识,促使其依法规范用工,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及各种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摒弃损害他人权益的用工行为,使劳动者能安心,坐得稳;二是要加强大学生诚信品质教育,通过各种方式与措施培育其良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契约意识,使其具备工作的恒心、良心和奋斗毅力;三是劳动执法的力量要跟上,让人们相信法制的力量,用普遍的法制代替个体的自觉。
4、进一步做好“三个结合”,培养理想的就业能力
(1)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提升自身思想品德素质。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是就业能力的关键体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效的。优秀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内在素质,表现为奉献精神、责任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奋斗精神等方面,当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思想品德素质在大多数情况下看的比专业素质更重要,甚至看做是录用的首要标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促大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首先,改进“两课”教育教学方式,从理论、思想上提高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其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结合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实际,营造正能量舆论氛围,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
(2)与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
提高学生求职综合能力。就业能力在择业竞争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在校大学生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锻炼、发展自己的求职综合能力。社会实践则是培养、锻炼、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通过顶岗实习、勤工助学、社会服务、大型文体活动组织等锻炼平台,促使学生全面认知自己,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引导学生检验自己,改善自己,明确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努力提高求职综合能力。
(3)与培养学习能力相结合
强化学生应变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培养学习能力是强化学生应变适应能力,关键在两方面:一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这种行为可促进其他多种能力的发展,提升大学生总体素质,从而达到高质量就业的目的。二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大学学习本身就具有自主性学习特征,自主性学习能力强的人,对学习过程控制、调节能力就很强,能够比较成功地运用学习策略,克服自身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心理生理方面也会快速完善成熟。
作者:陈志国单位:德州学院
一、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除国家和企业方面的客观原因之外,大学生就业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的主观方面。
(一)整体素质下降
多年来公办高校扩大招生,民办高校数量激增,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招生分数却不断降低,并且不少的大学生就读期间自我放松,应付学习,知识内涵与实践经验缺乏,一部分学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给企业造成一种“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趋势”感觉,这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
(二)自身定位偏颇
大学毕业生们经过几年的高等教育,自然都希望自己进入一个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工作,对一些起步晚,规模不太可观的新兴公司企业嗤之以鼻,面对理想的工作单位却又进不去,只得待业在家“啃老”。没能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个正确定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出现。
(三)把握求职途径不到位
不少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各式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撒网”,或“托关系”“找门路”的方法,以捧上“金饭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毕业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切实的针对性优势,也不重点弄清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以改造自己,提高就业率。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
未来大学生就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只有在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进入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的岗位上工作,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采访了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后,老师们给大学毕业生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的建议。
(一)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
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与实践经验。老师认为,大学生们在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外语等能力。毕业生要考虑到自己向用人单位提出各种要求的同时,自己又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些什么呢?
1.良好的身体素质若要达到理想目标,除专业知识技能过硬外,还得有一定的体力与耐力,健康欠佳会减弱人的决策能力,有可能因体力不支而自动放弃或被迫放弃就业机会。
2.出色的工作能力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因为企业内职责分工明确精细,各岗位都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养出色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工作效率,赢得职场优势。
3.丰富的实践经验进入到社会工作中来,所参与的工作并非还是学校里的“模拟营销”“模拟课堂”等,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关乎整个公司的前途与命运。因而,不能只懂纸上谈兵,而到真需要时却不知所措。所以,大学们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实践活动与增加实战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锻炼交际能力
1.良好的沟通能力企事业单位非常看重员工沟通与协调能力。员工们拥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使工作完美的呈现出来:客户业务间交流时,好的交际可以取得客户的信任,产生良好的客户效应,能给公司带来更好、更宽、更广的客户源;与其他公司交流合作时,好的沟通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公司中,员工们都能注重彼此间的沟通与团队协调,满怀工作激情,使公司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中,这对于提升企业文化素质和提高公司效益有着很大的作用。
2.良好的人脉关系采访过程中,某招聘人员说:“有关系到哪里都行,应聘什么单位都不怕”。“关系”这个词,可能许多人觉得是负面的,其实不然。想想若是毕业前你已与校外有关工作单位搞好友好关系,那么你的就业问题还会是问题吗?所以,要端正思想,努力拓宽自己的交际圈,特别是见习、实习、工作实践时与工作相关的范围圈,针对性地提升自我,利用“关系”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
(三)理智确定目标
1.明确目标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开始。学院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提到“明确职场奋斗方向,同时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自我,增强专业技能有助于增加就业竞争力”。而目标设定应从小到大,从基层做起。“大学生毕业时不一定要到大企业或政府机关、学校部门就业,可选择从村官、选调生等基层做起,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大事业奠定发展的基础”。切忌眼高手低,夸大自己的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们易眼高手低。不一定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后才就业,应先从事能较全面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工作。工作诚可贵,经验价更高,就业形势严峻,先就业后择业理应成为大学生要理智转变的就业观。求职不必追求一步到位,若过于计较眼前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有可能失去更多起步机会。
(四)认真对待面试
在采访招聘者中获取到了一个有用的信息:面试定乾坤,面试时给招聘者的印象对应聘的成败起关键作用。怎样才能在万千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吸引到招聘者的注意力呢?
1.做好简历,并根据自身特点具有一定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求职单位,制作个性化的简历。不同单位对应聘者简历的态度有所不同,所以做简历时就得有针对性。“了解求职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应聘人才需求是应聘者的必备工作”。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有相关技能、经验、亮点介绍,让招聘者对你的能力有初步的了解。
2.面试是跨入就业单位的重要门槛采访有关人员时了解到,现在的面试中应聘者的表现不容乐观,很多应聘者不注意礼貌用语、行为随便、不够自信、理论介绍多于实践经验展示。一般有经验的HR在初次面试的时候就能大概了解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些什么能力。
(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场奋斗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场奋斗目标,根据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针对各专业情况,展望未来与规划
大学学习生涯学院院共开设有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四大本科专业。为进一步了解学院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地规划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涯,小组对学院负责招生就业处工作的老师进行了访问。
(一)往届的就业情况据悉
学院四大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在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努力下,每年的9月份左右,毕业生们基本都能获得就业机会,工作岗位也基本确定。毕业生能顺利找到工作,与在老师指导下不断调整期望值有着重要的关系,“建议从基层做起,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村官、选调生、辅导员等”。
(二)对于选修第二专业与考研的建议
现在社会中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而拥有多种能力与高技能的人才无疑是企事业争夺的重点。选修二专和考研能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和专业技能研究不深的问题,增加就业优势。
(三)针对师范生的特点,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1.具备较高的学科探究与钻研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教师用语使用的能力,学习教师礼仪;
3.注重对粉笔字、普通话等辅助能力的培养。
(四)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
1.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借鉴资料、明确职场奋斗目标,让他们在未来的求职中少受挫折,多点胜算。但在调查问卷中问及:“您是否对自己的学业、职业进行过规划”时,有25%的大学生有近期规划,66%的大学生没有详细的规划,甚至有9%的大学生从未有过规划。
2.过硬的技能支撑过硬的技术支撑是获得就业机会的关键。所以,应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兴趣,多增长些专业能力,如考取:学士学位证、二专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人力资源证书等。
3.明确的职业定位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职业定位。如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定位于各大幼儿学校、机构等开展幼儿教育;公管、教育学专业职业定位于学科研究、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等,特别是素质教育一块,学校辅导员、中职(如物资学校、化工学校等)也是一个比较对口的职业发展方向。
作者:苏学权刘洁庞静兰单位:广西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