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植物学毕业论文

植物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4 09:4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植物学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植物学毕业论文

植物学毕业论文:《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改进策略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结合当今大学的实际情况,报道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分批实习,限制标本采集数量,改革考核模式,培养学生野外仔细观察、对植物的识别、描述能力、检索鉴定能力,从而保证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策略

《药用植物学》是运用植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学科,与中药的基源研究、品质评价、临床效用及开发研究密切相关,是中药学、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以实践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学科主要特点。而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笔者针对目前该校开展野外实习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团结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1 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经费短缺、师资比过低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费、食宿费和景点门票不断上涨,交通费及高额的门票使实习经费变得异常紧张。按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费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学费没有区别,实习费用即成为学校的额外支出,这部分费用与野外实习构成了一定的矛盾。另外,缺乏师资培养经费,能带教野外实习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少。据专家论证和国内外高校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一般规定为1:14,而本校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师生数量,2009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254人,师生比为1:36.29;2010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318人,师生比1:45.43;2011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61人,师生比l:45.13;2012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82人,师生比l:47.75。而且在所有带教教师中,主要是青年教师,占到70%的比例。青年教师理论知识强而实践经验匮乏,带教困难,而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性很强,需要经常在野外了解、认识、熟悉、辨认各种植物,而植物种类多样,记忆也非常困难,没有严格的培训计划是很难培养成熟的带教老师,这已成为开展野外实习的瓶颈。

1.2 实习地点过于集中,教学时间短而集中

在传统《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药用植物辨认和标本制作是一项基本任务,均以辨认药用植物、采集标本为前提。而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仅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种类、常用生药进行基本识别,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表面地识别药用植物的水平上,而且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周围总是形成多层包围圈,无片刻闲暇。这种实习模式表面上看具有一定规模,而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因为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很多,但学生能记住的内容却很少。另外,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药学或生物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开设药用植物学或植物学课程,而野外实习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1.3 考核模式不当

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与之对应。不合理的考核制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校虽然把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作为单独一门课程,但考核仅仅只要求每组采集150份植物标本,每个同学制作、鉴定一份标本,而且制作、鉴定的这份标本是在老师讲解后进行鉴定,所以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实习,将野外实习当成了观光旅游;同时考核内容主要围绕常见药用植物的采认、重点科的掌握以及标本的制作进行,而植物形态描述、未知植物的检索、已知植物正确与否的鉴定以及资源调查方法等涉及不多,整个实习过程最后在考核的方法上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

2 改进对策和建议

2.1 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

针对实习经费短缺,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对策,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本校内植物种类丰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参考书,根据《药用植物学》及多种参考书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鉴别校园内的常见物种。也就是教师可以采取平时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习质量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实习成本,减轻学校和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平时实验中,植物分类部分的实验带领学生到校园认识、鉴别植物,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让学生识别校园内各种药用植物和其他如观赏植物等,这样做能够与教学进度相协调,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选择实习地点,确定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实习内容;便于学生多次观察,增强记忆;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校园内组织实习,也不需要经费、经济、安全、易于组织。而且识别校园植物是学生了解物种、走向大自然的第一步。针对教师少学生多的特点,本教研室进行了一些改革,将实习时间固定,在每年的9月初;学生分两批实习,中药专业7天,药学专业5天,这样学校野外实习的师生比就有了转变。

2.2 学生分批实习,限制采集标本的数量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随意采集、随意丢弃植物标本的现象,在实习前一周,教师必须做好必要的宣传和讲解,还要重点强调对标本采集的要求,重点讲清学生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必须保证以实地观察为主、采集为辅,能认清的则不采,需要采集的标本要严格控制"质"与"量"的关系。所谓"质"就是指标本既要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又要突出药用部位和鉴别特征,还要附上详细的产地、生境、性状等记录;"量"是指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数量,同种植物每组不得超过两份,两份标本本组同学可以互相传递着观察、识别,进一步用于复习和练习制作标本。对于个人而言,老师在讲解时可用手机或数码相机将要认识的植物及时拍摄下来,以备复习和制作标本时使用。坚决杜绝过去那种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并将这种行为作为学生平时表现和考核的二个评价指标。同时,学生采集标本时,要分工协作,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标本,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收集采集好的标本,有的同学负责拍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可以保证采集单份标本而不至重复采集造成浪费。

2.3 明确考试模式

药用植物实习考核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和制作:在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时间内识别出50 种药用植物(学生自采40 种,教师另采10 种),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术语描述药用植物的基本特征、所属科及其生长环境。观察描述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要求学生除了观察植物形态、解剖特征以外,还要仔细观察植株生长环境、群落特征,并且能够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这些是学生进行检索鉴定的前提基础。在以前的辨认中,学生每看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总是直接去问指导教师,教师也往往是直接给出答案,一种植物常常要问教师多次后才能记住。改革后,教师不再直接告知这是什么植物,而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解剖,用专业术语讲出该植物的特征,并与已经掌握了的该科的主要特征相比较,判断是哪个科的植物,这样有利于巩固和验证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可避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指导者,学生必须自己动眼、动手、动脑,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2)查阅检索表进行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培养检索鉴定能力是野外实习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它包括对已知科属"种"的检索,未知植物"科、属、种"的检索,还包括已知科属种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野外实习认药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认药方法--检索表的使用。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做到一通百通,离开教师后,对不认识的植物也可独立查出属于哪一个科,为何种植物。检索表是辨认植物的一把"金钥匙",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把这把"金钥匙"。教师在实习中进行专门讲授、辅导、练习,令学生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与此同时,练习已知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遇事不盲从,就是教师讲解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要掌握自己鉴定真理的实践方法。(3)药用植物实习报告的撰写与汇报(以PPT形式)。(4)药用植物实习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考核(团队精神、互助互爱、实践动手能力等)

另外,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中,还需邀请辅导员参与野外实习,可加强学生管理。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更熟悉和了解学生。邀请他们参与野外实习,并做好学生的动员、分组、带教等组织工作,使带教老师专心教学,不用分心管理,争取在野外实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从而提高实习效率。

总之,通过改革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又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学习兴趣,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仍需在野外实习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作者简介:李娅琼(1977~),女,云南宣威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药用植物资源分类与保护的研究

植物学毕业论文:关于《中国药典》一部规范引证基原植物学名命名人的建议

[摘要]2010年国家药典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其中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为有效控制中药材质量,《中国药典》不仅提供中药材拉丁名,还提供了基原植物的学名(scientific name)。该文简述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有关植物学名命名人的缩写规则。作者根据《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以及国际权威植物名录数据库进行比较,统计分析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基原植物学名的命名人引证不规范现象,并提出修正建议,旨在引起中药研究者的重视,维护药典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中国药典;基原植物;植物学名;命名人

1植物学名及命名人

植物的学名是指植物的科学名称,也是该种植物在全世界统一的称谓,受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ICBN)规范[2]。国际植物命名法采用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年)倡导的双名法规则为植物命名,并规定每种植物只能有一个正确的名称(correct name),即最早的、合乎各项规则的拉丁文名称,即为植物的学名。

林奈倡导的植物拉丁学名双名法命名规则可表示为: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学名中加上命名人,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植物的命名人,另一方面是为了正确和完整地指示该种植物的名称,便于核实其发表情况。因此,为科学、规范、准确地指明一种植物的名称,必须准确引证植物学名的命名人。

ICBN推荐植物学名中命名人的缩写形式以英国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的标准索引为准,并由IPNI不断更新补充。标准缩写可以在IPNI提供的author query中找到。IPNI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对缩写规则出现之前已经广泛使用的命名人缩写保留习惯性的用法,后来的命名人则尽可能依照标准规则进行缩写。命名人的缩写必须对应唯一的命名人。

IPNI认为,姓氏缩写应避免过长或过短,如“Wilson”和“Aiton”不必缩写为“Wils”和“Ait”,而国家药典委员会在《关于发送“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拉丁学名修订”及“生药拉丁名的词序变更”等相关问题专题审定会纪要通知》中指出定名人应采用缩写的修订原则,对植物学名的命名人进行了一步缩写,如IPNI收录分类学家Alexander Andrejewitsch von Bunge的标准缩写为“Bunge”,而药典中进一步缩写为“Bge.”,同样处理的人名见表1。

2命名人的缩写规则

根据ICBN的相关规定,命名人的缩写有一定规则[4]。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2.1中国命名人姓名的缩写

中国命名人的缩写时,要全拼出姓氏,首字母大写,1978年之前,人名采用罗马字拼音拼写,如著名分类学家胡先(Hsen Hsu Hu)的缩写是姓氏全拼“Hu”,刘慎谔(Liou TchenNgo)缩写为“Liou”;陈焕镛(Chun Woon Young)缩写为“Chun”。由于分类学史上有众多姓氏相同的命名人,为避免混乱,有必要在某些命名人姓氏全写之前加上名字的大写首字母,并加西文标点“.”,如分类学家吴征镒(Wu Cheng Yih)标准缩写为“C. Y. Wu”,胡秀英(Shiu Ying Hu)的缩写是“S. Y. Hu”。

1978年国务院批准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中国植物志编委会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规定精神,决定凡过去已发表过新分类群、新组合的作者仍可沿用旧拼音法,不必改用汉语拼音,以保持作者的一致性,而1979年以后发表新分类群的作者名,一律用汉语拼音。如郑万钧(Wan Chun Cheng, W. C. Cheng)不用改为W. C. Zheng;肖培根(Hsiao Pei Ken, P. K. Hsiao)不用改为P. G. Xiao;而1979年之后发表新的植物物种名的,如楼之岑(Lou Zhi Cen )缩写为 Z. C. Lou (1988);徐国钧(Xu Guo Jun)缩写为G. J. Xu(1993)。中国命名人的缩写和中文名等信息可以参考中国数字标本馆

2.2外国命名人姓名缩写

学名中的命名人除非姓氏(surname)拼写极短,大部分命名人的姓氏采用缩写,有时因为存在相同姓氏的命名人,还需在姓氏之前加上名字(forename)的大写首字母。需要注意的是,经过缩写处理的名字和姓氏必须加“.”符号,而未经缩写的则不需要。

3药典中存在的命名人缩写或引证失误

3.1命名人或原命名人的缩写失误

3.1.1 命名人姓名未按照标准缩写 在统计结果中,有少数命名人的缩写未按照IPNI提供的标准进行缩写,主要是由于外国人名的缩写规则比较复杂,且有一些特例不在缩写规则以内,较难掌握,见表2。

另外还有一些学名的命名人按约定俗成的名字缩写,如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 Ma,命名人马毓泉(Ma Yu Chuan)应缩写为“Ma”;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 O. Kuntze 命名人O. Kuntze应缩写为“Kuntze”;鹿蹄草Pyrola calliantha H. Andres和普通鹿蹄草P. calliantha H. Andres的命名人H. Andres缩写应为“Andres”。

3.1.2 漏缺命名人名字缩写 药典收录的植物学名中,有部分学名中的命名人缩写只有姓氏的缩写,而缺漏了名字的缩写。如药典中收录了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D.Don) Hara, 《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及所查名录库中命名人都为为“H. Hara”。根据IPNI提供的作者索引,发现Hara(Kanesuke Hara)生活于1885―1962年;H. Hara(Hiroshi Hara)则是1911―1986年,而该种名发表于1966年,根据命名人生活的年代可以推论真正的命名人应该是H. Hara,故金荞麦的学名应该是Fagopyrum dibotrys (D. Don) H. Hara,由此可以看出命名人缩写的失误可能导致植物命名人引证的混乱。

药典的缩写原则应该是保证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故建议保留命名人必要的名字缩写,见表3。

3.2植物学名重组合后漏缺原命名人

植物学名经重新组合,在植物学名的种名之后加括号,括号内为原命名人名或其人名的缩写。但在引用时容易漏缺,见表4。

4建议

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在中药研究中,植物学名可能是科学工作者容易忽视的内容,虽然学名的引用稍显烦琐,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是值得推崇的。药典作为具有法典性质的标准,应当保持其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只有正确、规范地使用基原植物学名才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由于植物分类学仍在发展,不同的分类观点不断被提出,最新的分类系统较以前的有较大变动,在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如果仍沿用以前国内出版的工具书中的学名或分类体系,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和不便。因此,建议中药相关科研人员在拟发表文章时,应对药用植物学名的使用进行甄别。目前查询权威数据库是一条简便的途径。就提供植物名称信息查询而言,最著名的数据库当数Species 2000,该数据库的中国站点提供了中国植物基本名称信息查询,并且每年进行更新,其中包括接受发表学名(accepted scientific name)、异名(synomym)、分类信息、作者引证及作者信息、数据来源和文献信息、在线相关链接等信息。但Species 2000是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以提供名称信息为主要任务,所以也只能是提供植物名称基本信息,不能进一步提供植物命名上更为深入细致的信息。较Species 2000而言,IPNI是专业的植物名称数据库,该数据库以澳大利亚国家植物园的APNI(Australian plant name index)、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的GCI(the gray card index)以及Kew园的IK(index Kewensis)三大国际权威性数据源作为后台数据库,被写入《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作为推荐参考的国际标准植物名称查询系统。IPNI的优势在于其权威性、专业性和全面性,能够提供大多数植物名称基础信息外,还能提供详细的作者信息、文献引证信息。然而IPNI过于专业化,不提供通用名、异名等其他名称信息,需要查询者熟悉植物命名法规的相关规则,自行判断正确的学名。TPL,Tropicos则收录较完整的异名,特别是由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等共同建立的TPL数据库,截止2013年收入了现存的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接受学名约298 900条,包括异名在内总计1 244 871条,非常方便查询植物学名状态,并能够提供正确学名,还可通过相关链接了解有关该物种的更多信息。

总之,为了使中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药,正确的使用药用植物拉丁名,对于传统药物的国际交流定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植物学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药用植物学专业学生野外实习的教学实践探讨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以及科研总结问题的重要环节。在目前,我国基本上所有的中医院校中药与药学类专业均开设了这门专业知识课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野外实习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学校药用植物学实习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搞好野外实习教学谈几点想法。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药用植物学作为运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分类等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中医院校中药与药学类专业均开设了这门专业知识课,并且将野外实习作为课堂实验的一种有效补充,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我校药用植物学实习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搞好野外实习教学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目前我校学生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实习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近年来我校一般将实习时间安排在五一假期或十一假期前后,一般是两到三天的野外实习时间。此时多数植物已经进入凋谢阶段,不适宜观察植物特征,并且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学生很难针对实习内容形成系统记忆。其次,目标不明确或者过于简单且实习小组划分过大。每次实习都将学习目标定位单纯的辨认药用植物,并且一个小组有七八个人组成,且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不能够认真参与。

再次,整个过程走马观花,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遇到不能辨认的植物会直接询问教师,很多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而是直接告之,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有效锻炼学生思维。最后,考核方式单一,仅将野外实习成绩当做总成绩的一部分,比例为20%,致使一些学生讲野外实习当做观光旅游,教学效果较差。

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理想的实习基地和适当的实习时间是搞好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前提。一个理想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不能太远且交通便利;二是实习基地应该有便利的生活设施,如伙食、住宿条件;三是实习基地的植物资源状况(种类、分别、数量)、自然与社会概况要有必要的资料积累;四是植物群落类型多样、种类丰富、区系复杂。根据上述原则,建议我校的野外实习地区选择在连云港市云台山,据统计这里拥有植物164科642属1280种,如桔梗、南沙参、百部、东北天南星、乌头、忍冬、海州香薷、杜仲、半夏、贯众等。实习时间最好选择在8月下旬学生开学前两周时间内,这个时间段即是大多数植物的最佳观察期,也不会耽误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作为一项复杂的教学任务,应预先做好实习用品的准备,个人需要携带的物品包括:工具书、雨具、铅笔、笔记本、标本带、标签、吸水草纸、标本夹、剪刀、高枝剪等,野外实习不同于校内学习,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因此出发前还应该准备一些跌打药、感冒药等;另外野外实习需要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比如为每个班级安排三位教师,一位教师负责全班学生的安全等后勤工作,另外两名专业教师负责实习指导,同时要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实习出发前组织全体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会,说明此次实习的目标、任务、意义以及注意事项,到达实习基地后应该再次组织学生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并简要介绍实习基地的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考虑到野外植物种类远远超出课堂所讲述的范围,这就要求专业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良好的植物分类理论知识,因此,专业指导教师最好提前考查实习路线上的植物种类,对可能遇到的植物做好充分的理解。

丰富实习内容,加强实习指导,提高学生素质。丰富的实习内容和科学的实习指导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首先,学生在学习了药用植物学课程之后,接着会学习生态学等后续课程,但很多院校对这些后续课程是不安排野外实习的,因此在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时应该增加生态学相关内容的实习指导,如在讲解植物时可以同时讲解植物生长环境的特性,让学生了解植物所处的群落结构、群落类型等;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去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时都是教师就实习路线中遇到的植物向学生讲解,学生间接的、被动的获取知识,对学生来说,这种记忆是短暂的,过一段时间后,当初识别的植物可能会记不清,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仅仅起指导作用;最后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如遇到唇形科植物益母草时,引导学生观察其在幼苗期、花前期、果期后的叶子形态是否会发生变化,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另外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身作则,爱护一草一木,以实际行动向学生灌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实习结束后,对实习进行考核是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改革,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应该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比如,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实习结束后,必须写一份实习科研小报告,归纳总结自己对植物分类鉴定方面的认识,还可以要求每位学生自己编写6~8种植物的检索表,学习运用植物学术语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

三、结束语

总之,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以及总结问题的重要环节,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实习基地的选择到考核制度的制定等一系列实习细节中着手,以进一步提高实习的教学效果。

植物学毕业论文:高山植物的美和灿烂一个植物学者的野外拍摄手记

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许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追寻高山植物。在他的镜头里,记录了雪线之下荒地上的种种生命奇迹:从白马雪山的毡毛雪莲,到香格里拉的大花红景天;从大理自奔山的裂叶蓝钟花到青海年保玉则的小舌垂头菊……每一种藏在石缝间顽强绽放的花朵,都在他的视角中呈现出别样的美……

牛洋

现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效力于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组,同时也是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成员。热爱自然摄影,热衷于拍摄高山植物物种及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繁殖方式。作品见于国内知名科普杂志,曾获《中国国家地理》花影炫色植物摄影比赛大奖,台湾自然博物馆“惊艳新视野”科学摄影比赛大奖。

我与植物的缘分始于中学时代,那时我热衷于收集蝴蝶标本,也尝试饲养蝴蝶,但饲养蝴蝶需要了解它们的寄主,也就是幼虫取食的植物种类。在那个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我身处相对闭塞的小镇,没有机会深入了解植物,但对植物的那份喜爱,却在心底悄悄萌生。后来,我考入北京林业大学,终于有机会和植物亲密接触――从那时起,我开始拿起相机记录校园的花开花落,去北京的郊野拍摄各种植物。而在我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后,植物更是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寄托。

对我来说,身处植物王国,并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进行研究和拍摄,是无比幸福的。每一次登上高山,都是一次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每一次野外实验,都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一次拍摄到满意的照片,都会让我欣喜不已……而当我看到高山上那些顽强绽放的花朵,更是为之感动,它们纵然生存在艰难的环境里,却因为更加接近苍穹,而有了超凡脱俗的美。

初识滇西北

在白马雪山追寻雪莲

滇西北是我进行研究和拍摄的主要地区。2007年8月,为了开展一项野外实验,我第一次和研究所的同事来到滇西北的白马雪山。

下车的地方海拔4000米,刚一打开车门,凛冽的山风便夹着细雨迎面吹来,让人在盛夏时节也感到了丝丝寒意。这次实验的对象是一种雪莲,它生长在海拔约4500米的流石滩上,而这500米的高差是需要我们爬上去的。坡很陡,我们背着仪器,走两步便大口喘气。虽然在高海拔地区爬陡坡极其艰苦,但身旁不断出现的马先蒿、老鹳草、香青、党参等植物,成为了我们攀登的动力。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见到了流石滩的影子:暗红色的大石头镶嵌在草甸上――这里是流石滩的前沿,再向上,是越来越典型的流石滩生境。

所谓流石滩,指的是一种砾石坡。山顶岩石由于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而不断崩裂,岩块与碎石沿着陡峭的山坡缓慢滑动,从而形成了这种砾石坡。流石滩也是海拔最高的生命带,在看似荒凉的“石海”中,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因为石头松松垮垮地堆在一起,走起来很是吃力,有时还需要手脚并用。正当我觉得精疲力尽时,一株绿绒蒿突然出现在我眼前,让我开始兴奋起来。其实在滇西北,绿绒蒿并不算难得一见,但第一次见到时,几乎没有人不为之惊叹。这是一株总状绿绒蒿,长在石隙中,典型的蓝色花瓣呈绢质而半透明,微低着头,挂着露水。拍摄一番后,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继续攀登,当虎耳草、垂头菊、无心菜、翠雀花、委陵菜和我们要找的雪莲一起登场时,我才算是真正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含义。

我们要找的雪莲名为“毡毛雪莲”。雪莲是风毛菊属雪莲亚属植物的统称,“天山雪莲”大概是最广为人知的雪莲形象:矮小而敦实,硕大的苞片层层叠叠,宛若一棵漂亮的圆白菜。然而,在风毛菊属植物种类极为丰富的横断山区,雪莲的形象却不似天山雪莲,毡毛雪莲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这种雪莲丛生于岩石的缝隙中,花莛高约二三十厘米,颇有亭亭玉立的感觉。它的花序藏在几层黄绿色半透明的苞片之内,这一特殊的结构如同温室,为植物脆弱的繁殖器官提供了庇护,这也是雪莲亚属植物的共同特征。在砾石堆里,我拍摄下了它们在冷雨中的身姿,清新而脱俗。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季节的更替,毡毛雪莲的苞片会由黄绿色渐变为紫红色,成为鲜艳夺目的“红雪莲”。而当秋季来临,它那如同蒲公英般的果实会随风远行,等待生命的下一次轮回。

透过鸢尾巧拍豹子花

大花红景天的美丽与劫难

在滇西北,由植物学家方震东建立的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也是我最喜欢进行野外实验和拍摄的地点。这里保护了滇西北地区典型的亚高山草甸、石灰岩灌丛以及多种森林类型。长时间蹲守在这里,可以看到草甸的季相变化,观察龙胆花如何开放和关闭,不会因赶路而错过夕阳中的马蹄黄,还可以在月光下拍摄植物的隐秘生活。

我常去植物园后山的沟谷。2009年6月,我又一次深入溪谷,探访夏季盛开的鲜花――开瓣豹子花就隐藏在这条沟谷之中。这种百合科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太过美丽,因此想要拍出特色很不容易。拍了几张特写后,我感觉不太满意,于是干脆改拍它旁边的鸢尾。就在焦点由远及近的调整过程中,透过鸢尾的缝隙,我发现豹子花具有特别的美感。最终,我将焦点落在豹子花的花蕊处,利用鸢尾为画面涂上朦胧的蓝紫色前景。

对于植物摄影师而言,如果一张照片既能记录物种和给人美感,又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那就再好不过了。在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里,我就曾拍摄过这样的照片――一组云南沙参的特写:这种桔梗科植物的花莛上挂着一串蓝紫色的铃铛,在夕阳下显得玲珑璀璨,大小花蕾排列有序,让画面呈现出强烈的韵律感。然而,内行人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花莛上花朵开放的次序似乎与常规不大一致。以典型的总状花序(例如油菜)为例,花朵的开放次序,一般是从花序下部向上部逐渐进行,并且下部的花要比上部的大。正是由于这种时间(开花次序)和空间上(花的位置)的一致性,研究者无法判断花序下部花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它开放更早,还是因为它离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更近。但在云南沙参身上,这种一致性被打破了:花序中下部的一朵花最先开放,随后顶部的一朵开放,紧接着位于第一朵花两侧的花蕾依次开放……我的同事刘博士就曾经利用沙参的这一特点,研究了植物花序的资源分配问题。

除了高山植物园,香格里拉这片土地带给人的惊喜实在太多。2012年6月,我在香格里拉的一座高山进行野外实验,在雨雾中背着仪器再度行进在流石滩上。灰黑色的流石滩看起来毫无生机,在雾里看不到前面的路还有多远,冷雨打得人垂头丧气,连相机都懒得掏出来。就在心灰意冷之际,我突然发现一大丛处于花期的大花红景天,密密匝匝的花朵娇艳欲滴,就像是镶嵌在乱石堆中的硕大的宝石。我立即配上广角镜头来表现这丛盛开的植物,并将它展现在这冷酷阴暗的环境中――这种色彩和质感的对比,正是生命呈现出的美感。然而,因为红景天被赋予了诸多“功效”,当我在8月重返此地时,几乎所有的红景天都被翻了个底朝天。这让我痛心不已,这些生命能够顽强地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却逃不过来自人类的劫难。

寻找裂叶蓝钟花

奇特的“徽章”――小舌垂头菊

我们常常怀着某种目的去寻找某种植物,虽然过程艰辛,但那种收获的喜悦会取代一切。

2013年10月,我和同事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自奔山,寻找一种名为“裂叶蓝钟花”的植物。这种植物沿喜马拉雅山一直分布到滇西地区,我曾在西藏境内见到过。此前的一个月,另外两位同事来过这里,但由于天气和道路不佳而没能找到。十月秋高气爽,而我又见过这种植物,自然是信心满满。然而在第一天我们却走错了路,无功而返。打听好情况之后,第二天重振旗鼓,但路况比想象中更糟:雨季的降水把山路上的泥巴冲得所剩无几,剩下的都是坑坑包包的大石头,汽车无法继续前行,我们只能从海拔2500米的地方开始步行。一路上,未曾见过的凤仙花和唇形科植物还在开花,但始终没有见到裂叶蓝钟花的身影。根据我在西藏的经验,这种植物通常长在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走更远的路才能达到更高的海拔。一路寻找,走走停停,但3个小时过去了,依然没有见到目标物,我开始怀疑前人的记载是否有误。更要命的是,GPS显示还不到3200米的位置,几乎就到了山顶,这让我快要陷入绝望,而同事一再给我鼓劲:再往前走走吧,反正时间还早。于是,我们又沮丧地转过两个弯,就在一刹那,眼前突然豁然开朗:路边的一片草坡上,点缀着我们期盼的蓝紫色。终于找到了,就在3200米的高度!那一刻除了欣喜,我还学到了坚持。

另一次难忘的寻找经历是在青海。

那是2013年,我跟随考察队在青海年保玉则拍摄植物。在神湖鄂木措,我们遇到一位热爱植物的喇嘛,他拿给我一本当地僧侣编写的野花图册,这令我非常吃惊。更让我惊喜的是,图册中收录了一张奇特的菊科植物照片,但没有给出名称。它看起来比较矮小,花序向上,像一枚银灰色的徽章。虽然神似垂头菊属植物,但正如名称暗示,这个属多数种类的花序都下垂,不似图片上的模样。我迫切地想知道哪里可以找到这种植物,喇嘛从容地指了指湖边的山:“就在那座红山上”。他说的“红山”,就是流石滩所在的位置。

第二天,我在湖边告别队伍,独自去寻找这种植物。与我曾经攀爬过的高山相比,这次寻找的路途既不危险也不遥远,甚至有些惬意,一小时后,我顺利抵达那片流石滩。不出所料,流石滩又给了我意外的收获――绢毛菊。这种植物的体色与砾石几乎完全一致,只有花朵会让自己暴露。我俯下身子,用超广角镜头将这奇妙的植物与神湖一同纳入画面。然后,我又在更高处发现了一种花序硕大的垂头菊,也是我以前不曾见过的种类,但目标物种仍未出现。我开始嘀咕:环境是对的,难道是未到花期?时间还早,我打算继续寻找,并索性决定横穿流石滩,去相邻的另一面山坡看看。这个决定非常明智,在另一面的流石滩上,我终于见到了闪着银灰色光泽的“徽章”,这种植物几乎只把花序探出石隙。我激动地拍了一通特写,又拍了一组它的生存环境,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视角。后来我了解到,它的确是垂头菊属的一员,被称为“小舌垂头菊”。这是一种在上世纪90年代才被科学界认识和发表的物种,分布范围很狭窄。能在野外与它相逢,令我感到非常幸运。

在植物王国拍摄,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只要你坚持不懈,肯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植物学毕业论文:植物学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探讨

【摘要】传统的植物学实践教学方式存在一些弊端,难以适应植物学学科的发展和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文章从植物学实践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新教学观念,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植物学实践技能,为将来工作打好基础。

【关键词】植物学 实践教学 改革

植物学是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生物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如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奠定基础,学科地位十分重要。同时植物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植物学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1]为了适应我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们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对植物学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

1传统植物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过程中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方法单一

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过于简单,验证性实验偏多,实验课几乎就是看切片,完成实验报告。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方法一般以"灌入式"为主,每次实验都有统一的实验指导,统一的操作方法。这种机械的操作和模仿,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做过的实验印象不深,限制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基本技能得不到提高。 [2]

1.2野外实习模式陈旧,实习效果不理想

野外实习是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近自然、认识植物的第一课,过去野外实习时是学生围着教师,教师不厌其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单纯地告诉学生这是哪个科哪个种,学生得到的是表面、零碎的间接知识。同时野外实习也成了单纯的认识物种竞赛,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一些常见植物。离开了实习地特定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到的知识逐渐淡忘。学生实习过程中制作植物标本和鉴定植物的能力无法得到规范和提高。

1.3考核方式不科学,高分低能现象普遍

传统的植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是根据实验报告打分,结果是,学生为写实验报告而上实验课,不重视动手能力的锻炼,往往是实验成绩高而实际操作水平低,甚至基本操作技能不过关。

而植物学实习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识别植物,教师随机指定一些植物要求学生说出种名,加上实习报告,最后给出成绩。这样的考核弱化了实习效果,误导学生认为植物学实践就是认识植物及交出一纸报告。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2.1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内容是理论的补充,但高于理论,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2.1.1实验课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注重专业技能训练

实验课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增加一部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内容,改变了以往以永久装片显微观察为主的单调形式。增加临时制片、徒手切片等技能训练内容,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完成细胞结构临时装片的观察,学生可用提前准备的辣椒、西红柿等材料,参照不同的实验方法,自主地进行实验,观察细胞后含物等。

2.1.2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开设1~2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改变了实验课计划学时的限制和学生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而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寻找感兴趣的内容自主设计试验内容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实验。比如,学生通过显微观察和自行制作石蜡切片来比较不同生境下同一种植物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学生在运用实验技能的同时又对相应的知识点加深了理解。综合性试验给学生一个自由、独立的学习和实践空间,收到很好的效果。

2.2野外实习教学改革

在实践中严格按照植物标本采集规范来要求学生,不但在实习前做规范讲解,在实际采集标本时教师也给学生示范。做到了内容上充实、考核上科学合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2.1植物标本相关信息收集的训练[3]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专业技能知识的加强和锻炼在实践中非常重要,可为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植物标本信息收集对学生而言不容易掌握,但作为标本采集的重要内容,一定要掌握。因此,指导教师专门指导学生对植物进行观察、描述和采集,训练学生如何全面准确地收集植物标本相关信息。

对于植物标本形态特征信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植物学形态术语来准确描述植物的茎、叶、花和果实等,还要闻植物的气味、亲自触摸体表的刺、毛等,全面体会植物特征,做好野外记录。

2.2.2植物标本采集、整理、压制及制作的训练

训练学生对木本、草本、藤本、水生植物、多汁植物、寄生植物等的规范采集方法。在标本整理和制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正确对标本进行整体修剪,正确摆放标本、装订标本,填写并粘贴野外记录签,既要保留植物标本的形态特征,便于压制,还要使标本具观赏性。通过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合格标本有完整的概念和体会。

2.2.3植物标本鉴定的训练

从采集植物标本到最终制作成蜡叶标本都为植物标本鉴定提供前提条件。在鉴定过程中,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书,如呼伦贝尔植物检索表、内蒙古植物志乃至学术论文。通过植物标本的鉴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对植物形态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其尽量做到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进而使鉴定工作做得又快又准。

3考核方式改革

3.1把学习全过程作为实验课考核依据

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作为考核依据,而不是仅靠一两次考试来评定。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表现、技能操作、实验报告、期末技能考核等内容。其中技能训练在期末进行统一验收,任课教师出题,学院成立督导检查组,之后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并逐步加以改进。

3.2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4]

实习包括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常见物种的识别,考核方式包括专业考核和实习报告两部分。专业考核包括四部分:要求学生至少认识100种植物,抽样识别20~30种,说出植物的科属种名,占总成绩10%;每个小组完成标本的数量和质量,占总成绩20%;每个小组收集植物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占20%;每个学生鉴定标本的数量和质量,占总成绩20%。实习报告,占总成绩30%,包括出勤情况、实习日记(采集标本到鉴定标本的过程及收获,实习心得)。考核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实践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理论结合起来,也是再一次升华学习的过程。此考核覆盖实习的主要内容,相对科学合理,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植物学毕业论文:新时期高职高专《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结合新疆实际,通过对《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的阐述,确定建立全新的行动导向式园林植物学项目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合二为一,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同步进行,建立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优化了《园林植物学》野外实习,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使学生们真正明白过程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学习过程中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行动导向式项目教学模式

1 新时期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教材轻实验的倾向,使学生毕业后不能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体现不出高职应有的优势和特色,尤其是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表现更为突出。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越来越重要。实践教学是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2]。

2 《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城市建设已经成为集合基本建设、园林绿化、人类生活舒适度、甚至城市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3]。如新疆各地不断出现建设花园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热潮,据统计,截至2012年,新疆全区园林城市(县城)已达43个。党的“十八大”又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思路,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为新疆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导致人才市场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标准城市绿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园林新型应用人才,是新时期园林专业优秀课程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城市建设和社会需求也决定了《园林植物学》教学必须改革[4]。

园林植物学是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园林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学好其它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植物生理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园林植物学》主要学习植物的形态解剖知识、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园林植物的配置应用技能以及识别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今《园林植物学》教学的关键之一[5]。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从2008级开始,着手改革《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本文结合近几年来本课程的改革实际,从实验教学模式体系改革入手,以培养学生职业优秀能力为中心(即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7]。

3 应用行动导向式项目教学模式建立《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

《园林植物学》是运用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识别园林植物的技术性课程,在园林专业课程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与《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中花卉工、绿化工等中高级工所需知识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在《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式项目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学内容设置为:(1)园林植物显微结构识别技术;(2)园林植物种类识别技术;(3)园林植物野外实习,形成共计3个总项目、19个子项目、26项任务的《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详见表1。

4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步性改革

通过应用行动导向式项目教学模式,改革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原授课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合二为一,建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此种模式授课,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有机地结合,例如在讲授植物形态解剖内容时,授课地点就设在实验室,学生课桌上不只是放着教材和笔记本,显微镜、永久切片等实验器材也一并摆放在桌上,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动手用显微镜观察其内容,使得肉眼看不见、难以想象的植物的微观世界展现在眼前,不再使学生觉得知识点难以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形态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避免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的重复,减少时间、资源的浪费。采用此种模式,授课地点不仅仅局限在教室和实验室,校园、公园、苗圃,甚至田间地头,只要有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授课的课堂,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和动手中掌握、理解植物学中的知识点,从而认识更多的园林植物,并在学习中使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即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加强。

5 优化《园林植物学》教学野外实习

《园林植物学》教学野外实习非常有必要,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识别不同生境的植物类群只是实习中的一项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新疆本地的物种资源,尤其是要了解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植物资源,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很好地加以利用和保护,使新疆园林景观更具地方特色。因此,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园林植物学》教学的实习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的野外实习只注重学生采集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采集植物回来后,直接由教师告诉其科属种,将教师变成了复读机,真正锻炼了老师的业务能力,而学生收获甚微。通过《园林植物学》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以及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步性改革,使学生在校学习就熟练掌握各科的野外识别要点,再进行园林植物野外实习时,宿营地就变成了学生识别野生植物的场地,各组组员分工合作,有的拿着《新疆植物志》、《新疆高等植物图鉴》等检索工具识别植物,有的记录植物特性,有的压制标本,等等,这种方法不仅改变了教师成“复读机”的局面,而且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以听和记为主)为主动学习(以看和想为主)。优化园林植物学野外实习后,不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上了一个台阶,而且通过野外实习更加考验和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正是职业优秀能力的又一次培养与锻炼。

6 改革《园林植物学》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期末考试定成绩,此种评价方式不能真实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而以往《园林植物学》教学也就沿用此种方式。通过教学改革,为了能体现出学生的职业优秀能力,我们将最终的教学评价分为几个模块,一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完成,给予小组评价,而后再对每位成员工作量的大小及体现出的职业优秀能力进行打分,这是第一模块,占40%;二是对每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园林植物识别考试作为第二模块,占10%;三是期末考试为第三模块(含考勤、作业、平时表现等),占50%。采用此种评价模式,改变了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的倾向,使学生们真正明白过程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学习过程中职业优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植物学毕业论文:不结球白菜的植物学性状及其主要营养品质

摘要:不结球白菜又称小白菜、青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本试验以日本不结球白菜的3个前期品种和5个近期品种为试材,对其植物学性状及其主要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关键词:不结球白菜;品种变化趋势;植物学性状;营养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日本不结球白菜前期品种日本小矮人、夏清、清江白和近期品种早生华京、夏帝、皇冠青梗菜、金夏莳、华冠。其中早生华京、皇冠青梗菜、金夏莳、华冠均来源于日本武藏野种苗园;夏帝来源于日本东北种苗株式会社。2010年9月26日播种于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示范场大棚内,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4.8平方米,栽植100株,常规栽培管理,11月上旬取样。

1.2 试验方法

不结球白菜的植物学特性测定方法:叶形、叶色、株形、叶柄形状、叶柄颜色、菜头紧实度、束腰性均通过观察得出。株高、株幅要用直尺测量,而头粗、腰粗、叶柄上宽、叶柄下宽均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营养品质性状测定方法:干物质含量采用烘干称重法;维生素C含量采用2,6-二氯靛酚钠盐滴定法(2,6-D);可溶性糖含量――蒽酮比色法;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粗纤维采用酸碱洗涤法;有机酸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学性状

2.1.1 植株形态 叶形方面只有早生华京为椭圆形,其他品种并无很显著的差异。在叶色上,华冠和金夏莳颜色较深为绿色。在叶柄颜色上清江白颜色最差,为绿白色。叶柄形状普遍为扁平形,只有早生华京稍鼓些。株形上无任何差异,都为直立形。束腰性上皇冠青梗菜和金夏莳最好,华冠和早生华京次之。紧实度方面皇冠青梗菜最好,清江白和华冠次之。从这些性状来看皇冠青梗菜最好,其次是华冠,再次是金夏莳。

2.1.2 叶柄宽 金夏莳的叶柄上宽为1.90厘米,明显大于其他品种,而夏清为1.13厘米,明显小于其他品种。华冠的叶柄下宽略大一点为3.88厘米,而夏清的叶柄下宽最小为1.90厘米。头粗方面,夏帝最粗为5.97厘米,夏清最细为2.92厘米。腰粗方面,夏帝最粗为5.05厘米,夏清最细为2.37厘米,成叶数,夏帝16片最多,皇冠青梗菜和金夏莳都为11片最少。

2.1.3 叶重、柄重 华冠叶重0.30公斤为最重,夏清0.16公斤为最轻。夏帝柄重0.67公斤为最重,夏清0.16公斤为最轻。叶柄比夏清最大为1,夏帝最小为0.42。白菜叶片中营养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叶柄,故叶片与叶柄的质量比值是白菜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1]。由此可以看出,夏清略好一点。

2.1.4 株高 株高以夏帝22.41厘米为最高,皇冠青梗菜15.90厘米为最低。在0.05水平上夏帝与清江白差异不显著,而与皇冠青梗菜等差异显著。夏帝仅与夏清、皇冠青梗菜差异达0.01极显著水平,而与华冠等差异不显著。

2.1.5 株幅 在株幅上夏帝最大,为29.92厘米,其次是日本小矮人,以29.72厘米位居第二。皇冠青梗菜最低,为24.62厘米。各品种间在0.05及0.01水平上差异均不显著。

2.2 小区产量

在小区产量方面夏帝最高,为110.06克,夏清最低,为51.52克。

2.3营养品质

2.3.1 干物质含量 干物质含量中清江白最高,为4.91%,华冠最低,为3.31%。各品种间在0.05及0.01水平上差异均不显著。

2.3.2 维生素C含量 在维生素C含量方面以皇冠青梗菜最高,为232.70毫克/公斤,以早生华京最低,为155.72毫克/公斤。在0.05水平上,皇冠青梗菜与华冠、日本小矮人、清江白、早生华京差异显著,而金夏莳与日本小矮人、清江白、早生华京差异显著,夏清与清江白、早生华京差异显著。夏帝等与早生华京差异不显著。皇冠青梗菜与清江白、早生华京达0.01极显著水平。金夏莳也与清江白、早生华京达0.01极显著水平。在0.01水平上,皇冠青梗菜与日本小矮人等差异不显著,夏清等与早生华京差异也不显著。

2.3.3 可溶性糖含量 在可溶性糖含量上夏帝最高,为2.77%,清江白最低,为1.47%。

2.3.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方面,金夏莳最高,为1.37%,皇冠青梗菜最低,为1.04%。各品种间在0.05及0.01水平上差异均不显著。

2.3.5 有机酸含量 有机酸含量早生华京0.26%为最高,清江白0.19%为最低。在0.05水平上早生华京与清江白差异显著。各品种间在0.01水平上差异均不显著。

3 讨论

通过上述结论,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不结球白菜的育种方向应以营养品质为主,以经济性状为辅。不结球白菜的农艺性状是影响产量及商品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双亲亲缘关系愈远,差别愈大,杂种一代的优势就越强[2]。但是,蔬菜上许多性状如产量、株高等都是数量性状,需要依据模糊聚类间亲本的杂种优势强于类内亲本间的杂种优势的原则进行亲本选择,不过在蔬菜作物上的应用较少。现在主要的工作应该提高我国不结球白菜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并降低干物质含量。而我国品种暑绿、苏洲青的干物质含量仍然较高,需要进一步选育。在提高维生素C的品质育种工作中,不宜利用杂种优势,而应适当选择亲本,利用主效基因的累积效应,通过重组育种获得理想的定型品种。由上述总结可看出,在植物学性状方面各品种间略有差异,特别是在株高和小区产量上差异更显著,日本近期品种明显好于前期品种。营养品质方面在干物质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日本前期品种和近期品种差异较小。在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有机酸含量上,日本近期品种更高些。而日本近期品种中夏帝为最好,金夏莳、早生华京等也有一定的优势,相信会在今后的选育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植物学毕业论文:学习迁移理论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①

摘 要:根据《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采用注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有效教学。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学习迁移 教学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我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大多数中医药院校,《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而在部分西医院校,则将二者合二为一,用一个学期完成两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变,但课时数至少减少了一半,再加上大部分为记忆性的知识,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情感、态度等都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1]。学习迁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里现象,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迁移又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等。教育界对迁移理论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概况说、关系转换说、学习定势说、认知结构说等[2],均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迁移的本质。依据迁移规律,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积极迁移,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3]。《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中基本概念较多,并且生药学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药用植物学的学习效果,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迁移规律,优化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经验概况水平

经验概况说认为,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的学习中,是因为学习者能够概况出前后学习之间的一般原理或共同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之中。这一观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本原理、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内涵,从而为以后的迁移奠定基础。比如在植物器官根的教学中,根的显微构造这一部分非常重要。根的初生构造、次生构造、异常构造是如何形成的,特别是根的次生构造要重点讲清、讲透。因为后面生药学部分各种根类生药的显微构造都以这部分内容为基础。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根次生构造的形成过程,清楚由外到内依次是什么部位,才能使后面的教学顺利开展。实践证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掌握不牢的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容易烦躁,感觉学习吃力,需要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带领温习。

2 精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关系转换说提出了顿悟的迁移理论,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了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应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发生。认知结构说认为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根本,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这两个理论提示我们,要重视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把最基本、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并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不断地将已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中。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两本书内容繁多,不可能在一个学期把所有内容都传授给学生。根据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对课程进行了精简。通过药用植物学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各个器官的特征,并能够准确识别常见的药用植物。为此,药用植物学部分重点讲解植物的组织、器官及其显微构造和常见类群的植物特征。通过生药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与方法,能够对常见生药进行品质鉴定。在内容上重点讲授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与方法,以及各类重点生药的鉴别,其余内容学生自学。在教学次序上,先讲药用植物学后讲生药学,药用植物学基本按教材所列章节顺序进行,生药学教材中各类生药是按照自然分类系统进行分章论述的,按此顺序讲解,学生有一种知识混乱、摸不着头绪的感觉,很难掌握鉴别各类生药的方法。因此,我们将各类生药按入药部位重新编排,分为根类、根茎类、叶类、全草类、花类、果实种子类等,按类进行讲授,和药用植物学部分各个器官对应起来,一方面能促进前面的知识迁移过来,另一方面,学生很容易发现同类生药的共性,再找出各自的个性也就不难了。

3 精心组织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认知结构说指出,迁移是学生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发生的有意义的学习。这一原理启示我们,不能只想着如何把新知识讲好,而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弄清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知识间的关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如讲到一个根类生药的显微构造时,可以先提示学生回忆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构造有什么特点,从外到内由那几个层次组成,学生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根的次生构造结构图,然后再转到当前生药的构造上,使学生明白大多数根类生药都符合这样的构造,只不过具体到每个生药可能在某些层次中有特殊的组织,如石细胞、分泌细胞等,这样很自然就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

个体是否具有迁移的心理准备与主动意识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4]。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会影响到迁移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实物教学法、趣味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理解东西少,记忆东西多,特别是生药学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足够的植物、生药图片呈现给学生,还要尽量带上实物,边讲解边让学生观察,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在真实情景中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联系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如野山参是什么样子的?如何才能买到正品的冬虫夏草?校园里的常见植物叫什么名字,来自于什么科等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的实际价值,从而具备积极的心理准备,为以后的迁移提供条件。

4 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识的反复应用和技能的持续培养都有助于迁移的发生。《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离开了实践环节,教学将无法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使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促进知识的迁移。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形成基本技能,在以后类似的情景中自然就会发生技能迁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实物教学、室外教学、中药标本馆现场教学、野外实习教学等等,而实验课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查阅资料,自行设计,拿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知识和技能都会得到积极的迁移。

5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定势说指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方法,很容易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学说强调了学习方法的迁移,并且这种迁移具有广泛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虽然内容繁多,但各部分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如果把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规律,那么学起来就不会感觉特别困难。如在生药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同类生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容易混淆的知识就会逐渐地清晰明朗。对于不同类型但具有相同特征的生药,如具有草酸钙针晶的生药有哪些?含油细胞的生药有哪些?则可以通过纵向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经过纵横交错的比较、归纳和总结,就能将各部分知识系统地串联起来,进而可以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学会学习的方法。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教学中,如果能科学有效地运用迁移规律,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改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植物学毕业论文:德宏地区杜英科植物资源民族植物学开发和利用的初步研究

群落[4]。在多样的植被构成中,有许多是当地世居少数民族采食利用的,成为当地百姓抗灾、避荒、充饥和原始采集业、民族特色饮食构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杜英科野生果的利用历史悠久,随着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和市场的需求,当地民族除自身采食外,还大量采集应市。杜英科六个种因其成熟季节有别,可形成从年初到岁末交叉应市的特点。岁末年初可见滇藏杜英、披针叶杜英、水石榕;接着开春后是圆果杜英和山杜英,夏末秋初是(假)樱叶杜英。

2.1 杜英科野生果的药用价值的利用 据西南林学院林产品分析实验室初步分析,滇藏杜英果肉部分的营养成分含量如下表[5]。

从表中可看出,滇藏杜英含较低糖分,一定的脂肪和蛋白,富含较高维生素C和一定的维生素B2,因此,当地世居少数民族历来有生嚼食滇藏杜英、披针叶杜英来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的传统习惯,是一种费用低廉,且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的治疗方法,广为当地百姓使用。

2.2 杜英科植物林业用材利用 在德宏境内果实可采食的上述6种杜英科植物除水石榕外,其余5种均为树木高大的乔木,其木材细致,结构均匀,纹理直,易于加工,可做胶合板,家具及建筑等用材;另外,除假樱叶杜英的果核光滑圆溜外,其余5种野果果核均有美丽的纹饰,其坚固纹饰并不亚于核桃壳,因此可进行工艺品加工。

2.3 杜英科野生果的民间特色传统食品的利用

2.3.1 鲜食 因全年炎热时日较长,生活在当地的民族喜食酸味鲜果,以借助果酸消暑、健胃、增进食欲。

2.3.2 盐渍 杜英科野果含较多果酸,可压裂或整果用盐、辣椒面腌后食用。目前商品加工益真空处理包装可上市全年供应。

2.3.3 糖渍 将樱叶杜英用沸水汆一下,用糖拌合,色鲜味美,可做果酱或直接食用,酸甜可口,老少皆宜。

德宏地区杜英科植物野生果资源丰富,其食用营养价值、药用、工艺品开发及林业用材潜力较大,应结合滇西生产环境实际,综合考虑德宏地理区位优势,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适时开展杜英科植物资源调查、民族民间利用方法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加强宣传,提升杜英科植物资源的知名度。

4.2重视民族传统利用方式的标准化研究工作,结合民族民间传统利用与现代利用相结合,扩大产品链,从深度开发和挖掘杜英科植物资源。

结合民族民间传统的方法,采用现代食品加工工艺对杜英科野生果加工利用扩大产业链;另外,其果核美丽的核纹可制作成工艺品;果渣可做饲料;杜英科植物资源其木材可做较好的林业加工用材。另外,加强对杜英科植物药用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加大对其药用价值的开发。

德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效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知识体系,利用这些传统技艺结合现代工艺开发手段提高野生果品加工食用、保鲜储藏并形成独特的加工技术规程。这将为杜英科野生种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及其将来的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积极而有效的帮助。

植物学毕业论文:《药用植物学》教学难点思考与突破

《药用植物学》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植物学只是和方法来研究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及分类等的一门应用学科。但该门课内容丰富,综合了植物的形态、显微、植物分类三方面内容。据初步统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出现名词术语达100多个。应用性强,单纯理论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药用植物学》启发式兴趣教学生活常识一、存在问题

1.知识点多而杂,学生学习吃力

《药用植物学》融合了植物形态学、植物内部构造、植物分类学三方面内容,知识点多而杂。显微部分的中柱鞘、纤维束、木纤维、韧皮纤维、晶鞘纤维、嵌晶纤维、树脂道等名词还没搞清楚,植物形态部分的花盘、雌蕊群、合蕊柱、心皮、胎座、聚合果等,又一批概念名词接踵而来。后面更是列举100多科的科特征和药用植物特征,要求熟悉的有60多科。海量知识,让学生手足无措,学习倍感压力。

2.理论教学抽象枯燥,学习兴趣不高

该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40多个重点科和200种重要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这么多内容,仅在课堂抽象讲解,听起来枯燥乏味。面对教材的图片和繁杂的描述,学生无法想象其自然状态,全为凭空臆测。无法真正把握概念的深刻含义内涵,更不可能在实际植物鉴别中灵活运用,畏难情绪油然而生。

3.学习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效果不佳

药用植物的学习脱离不了实践,该课程是一门实际应用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药用植物鉴别能力。但是,现今大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仅为考试通过或拿奖学金,以期将来依此能找一份好工作。岂不知,本末倒置。工作是为有能力的人准备的,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单纯为考试而强行记忆,或许能获得一时的高分。但是,考试过后,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忘记的一干二净。

4.影响后续多门专业课的学习

《药用植物学》是后续多们专业课的重要铺垫。专业课《中药鉴定学》最优秀的是中药四大鉴别方法,而其中两项和《要药植物学》直接关联。显微鉴别的依据即药用植物中显微部分的内容,而基原鉴别的根本是药用植物分类学部分。《中药资源学》以研究中药种类、分布的重要课程,这是以药用植物分类、分布为基础的。《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其植物成分与植物类别密切相关,往往同科属的植物化学成分近似,而科属鉴别的根本即为植物分类学知识。上下届师兄师弟相互传言,如此恶性循环,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药用植物学》很难学,更不利于以后的教学。

二、启发式兴趣教学设想与构建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学生又了兴趣可以自己学,老师适当的启发引导,这种兴趣可以辐射到天然药化、中药鉴定学等多门学科。通过数年教学,借鉴其他兄弟院校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尝试建立启发式兴趣教学体系,并取得良好效果。

1.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老师带着新鲜植物,进行当堂讲述。同时,将早期做好的塑封植物标本分发同学。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观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名词概念,在植物中找到对应的部位,更能理解其含义。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性强、图文并茂等优势,穿插植物照片,大大弥补了语言描述的不足。

2.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建立野外开放教学

教学环节我们不仅局限在教室,我们将“教室”扩大到校园,以及合肥市郊的大蜀山,都留下我们的足迹。围绕校园栽培白玉兰、南天竹等植物,让学生辨认其形态特征。让学生亲自动手挖直立百部,一个株高不足40cm的小草,在地下近50cm深处,埋藏多数块根,造型奇特。通过自己动手,学生知道中药在自然性状,增加感性认识,为以后药材鉴别打下坚实基础。在该课程学期末,特意安排了黄山野外实习环节。作为安徽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黄山药用植物近3000种。丰富的植物类群,学习范围不局限大纲要求的40个科200种药用植物,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学习场地。让学生从封闭的教室束缚中,解脱出来,开阔心胸,减轻学生的紧张气氛,增加愉悦感,倡导快乐学习。

3.联系生活常识,启发学生学习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食物、花卉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藕断丝连”的丝是什么?让学生亲自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原来是螺纹导管。在实验课购买采集草莓、菠萝、瓜子、八角茴香等众多果实,让学生自主分辨属于哪种类型。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和水果,橘子,我们吃的是什么部位?菠萝吃的是什么?梨吃的又是什么?俗话说:“哑巴说话,铁树开花。”形容不可能办成的事。但是铁树真的很难开花吗?启发学生思考,在兴趣盎然中,学到众多知识。

4.制作并展示药用植物标本,培养能力和信心

野外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采集植物、压制标本。教学生制作标本,熟悉过程,在压制标本过程中,熟悉植物细微特征。并通过塑封制作永久标本,丰富安医大药用植物标本馆藏。一举两得。同时,并不定期在校园开展药用植物标本展展览,由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以更加热情饱满的精神进行该课程学习。

5.建立灵活全面的考核模式

简单的理论考试不能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更能凸显学生实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灵活全面的考核模式。理论知识部分考试占总成绩的70%,标本制作占10%,野外实习考核占20%。使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6.创建药用植物网站

师生在进行野外教学实习过程中,拍摄大量药用植物照片,这些都是难得的电子资源。以靠这些资源,创建高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用植物网站。为学生在闲暇课余的自主学习中提供便利。提高学生兴趣,增加校园中药文化氛围。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使得枯燥专业课变得兴趣盎然。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在学习植物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理解自然生命的道理,启迪人生。

三、总结与评价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式兴趣教学,借助学校条件和所处地理优势,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授课体系,多角度引导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享受学习的快乐,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与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全面提升《药用植物学》教学效果,为《中药鉴定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随时与学生沟通互动,通过提问等方式,在检测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随时了解其学习情况。对教师而言,及时检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不断总结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植物学毕业论文:项目教学法在植物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理论,探索植物学教学新的教学模式。结果表明,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植物学;实践教学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思潮,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1]。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多以项目教学法为行动指南,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学知识且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以及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

植物学教学以往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实践动手机会相对较少,而理论讲解占了较大比重,这样往往容易导致课堂教学以教师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需要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实践创新的热情[2]。为了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就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加强项目教学法在植物学的实践教学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感受和操作植物的应用过程,能扩大知识的实用范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也是适应培养“能思考、会实战”人才的具体要求。笔者的教学对象主要是西藏区内学生,目标是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针对西藏学生的具体特点,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等方面探索适合于西藏区情的项目教学法的新的教学模式。

1 项目实施的研究对象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围绕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在2012级园艺本科班实施[3]。

2 项目实施内容与过程

2.1 开展课程项目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 (1)提高学生参与度与重视度。任课老师在项目实施前向学生强调项目实践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2)优化组合,实施分组。分为组织实施小组和评价小组,实施小组为项目的执行单位,评价小组为监督单位。根据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合理分组,园艺班共33人,分成6个实施小组,每组5~6人。另外,指导老师任评价小组的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总体方向。(3)小组选择项目并制定详细的项目目标。如“植物标本的制作”资料查询,植物标本采集、整理、采集记录等,并分配采集区域到各任务小组,并把任务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4)对校园不同区域的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各任务组同学对自己负责的项目内容,对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做出调查表。(5)学生搜集资料并草拟详细工作计划。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经过各任务组协调讨论制定出详细方案计划。工作计划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直接地决定此次项目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6)仔细论证工作计划的可操作性。详细计划制定后通过对校内植物的调查,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与指导教师交流等方式论证其可行性。论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分工是否合理,难度是否过大,二是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实施的可行性。(7)确定最终的详细计划书。通过仔细的论证后,经过评价小组及指导老师的一致认定,确定最终的详细计划书。(8)实施工作计划并详细记录实施过程。按照最终确定的详细计划书实施计划进行植物采集与制作,这是详细计划书制定后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次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间要紧密合作,认真完成各个环节,同时均要认真写出自己的详细实施日志或实施报告。(9)成果汇总与评价。最后的评价以各小组制作标本的数量、质量及相互协作来进行总体评价,由评价小组给出成绩。

2.2 项目阶段性成果 (1)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对全班分成6组,5~6人的小组规模适中,组员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有利于高效实施。该项目通过分组、布置任务、划分工作区域、讨论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各自将要负责的任务充满期盼,使课程的目的性得到很好的解读。项目可操作性强、任务明确、兴趣浓厚,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2)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学生参与到项目教学中来,积极做各项准备工作,并认真查阅资料,不懂就问,项目成员间通力合作,相互讨论,培养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个小组制作简易标本200种以上,大大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在标本制作过程中记录的信息,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大大提高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3)尝试了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使学生学会了沟通与合作,突出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创新,是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全新尝试,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4)查找问题与不足。实施一个项目教学内容往往需要占用较多的课时,而课程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时数有限,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得充分有效的利用时间,由于经验的缺乏,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学习空间活动范围大,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可能会扰乱学习纪律,因此,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考虑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安全,项目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考虑以项目教学团队来共同完成,根据班级人数来确定团队教师人数,以至少配备2位以上指导老师为宜,而目前我们的师资难以达到;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各方面情况,包括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计划和决策等。项目分组必需按小组进行,各项目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如果人数过多,个别同学在操作上有依靠其他人的惰性。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原则及建议

通过探索,初步总结和制订出项目教学法在植物学课程设计中的基本原则:项目教学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的;涉及内容应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并与我院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有关工作内容密切关联的;所选择的项目内容难度不能太大,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等方式能够完成。另外,植物学的项目教学需要教师团队来共同完成,因此建议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和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发展的不断要求。

植物学毕业论文: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措施

摘要 对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措施进行探讨。在植物学教学改革中,紧紧围绕理论联系实践,从课堂理论、实验实习和课余兴趣入手,注重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至今效果良好。

关键词 植物学;教学改革;必要性;措施

植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结构、分类、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起源演化以及与人类关系的综合性学科。由于植物学是农林牧及生物类等专业大学新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因此学好植物学对后期课程的开展至关重要。一门学科的出现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科技和时代的进步,学科的发展和内容不断的拓宽和深入,甚至分化出更多、更细的分支。如何把握植物学学科的优秀以及传授给学生经典而又不失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是学好植物学的关键。

1 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学建立的历史比较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753年林奈编著的《植物种志》。相应地,植物学的教学体系也发展得比较完善,有着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配套的教学内容和约定俗成的教学习惯等。但是随着知识爆炸式的时代到来,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层出不穷,学科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植物学教学改革的步伐也亟待加速。周建良等也提出了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植物学课程在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许多方面都面临着的冲击和挑战[1]。

2 植物学教学改革措施

2.1 理论教学的改革

植物学教材提供给教师一套系统的教学内容,大大便利了教师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教材上的知识一般都是经过检验并被广大读者接受的研究结果,但是一些最新的或最热门的研究还没得及或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才能写入教材。如果教师抱着一劳永逸的态度,不注重充电,就容易导致知识老化脱节。因此,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跟进最新的研究前沿和报道,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讲茎尖分生组织的内容,就可以把茎尖干细胞的建立和调控给学生略作介绍,让学生在接受传统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研究热点。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平时大量搜集、提取、归纳和总结所阅文献,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或者也可以让学生部分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文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理论教学中最好能穿插一些实验技术,让学生了解书本上的结论或推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思路和手段得出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其次,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源,尽可能呈现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和动态变化的过程。例如讲解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形象的模式图或连贯的动画将大大减少文字的解释,而且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2.2 实验和实习教学的改革

首先,植物学实验教学在课时分配和构成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如张 玲等针对所在学校自身情况,认为需要增加实验课时量[2]。另外,实验内容要与课堂理论讲授在时间安排上相一致,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实验量要适中,过多学生理解不透彻,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过少则顾及不到大部分课堂内容,因此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很重要,既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又能充分联系课堂理论知识。另外,实验设备需要及时维护、修缮、更新或增置。光学显微镜和体视解剖镜是植物学实验的重要仪器,直接关系着实验的质量和成败。因此,教师需要叮嘱学生爱护仪器,按标准流程操作。如有问题,及时反映和报修。培养人人有责、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

实习环节在植物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是学生踏出校园、接触大自然、识别植物种类和类群的关键性步骤,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真正用于实践的不可或缺的演练。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各部分的结构和类型,如根茎叶的变态、叶的着生方式、单复叶的区别和类型、叶脉的类型、花果实的分类等,这些都是植物识别的重要特征。然后是标本的制作,选取有代表性的包含尽可能多识别性状信息的植物作为候选材料,记录采集地信息和小生境信息,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数码相机进行实时实地记录,建立电子标本[3]。

2.3 设立开放性小课题

课堂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重在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更利于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概念的接受和把握[4-5]。但另一方面,这些实验都是经过反复验证而固化为标准的实验操作,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因此,根据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设立部分开放性和探索性的小课题,组织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在课外时间参与其中,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良好和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广泛和深入的背景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例如笔者针对一年级新生设立了2个独立的小项目,由4~5位学生组成小团队分工合作。学生积极踊跃的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中英文资料,整理实验思路和流程,并不时与教师交换意见,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想法。目前实验正在笔者的指导下顺利进行。这种团队的合作形式是长期而且深入的,伴随着实验的不断推进,所接触的领域会越来越宽,要求的技术也会越来越多,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甚至延续到研究生阶段。因此,这种形式不仅解决了部分本科生刚入校不知所措、生活缺乏目标和内心空虚的问题,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增加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未来就业渠道。

3 结语

针对植物学专业性质,通过在理论教学中及时引入前沿热点报道和穿插实验技术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时和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在课外开设开放性的小课题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等多种措施和途径,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为高年级的相关课程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高度的公德心。同时,增强了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竞争、科研道路或自主创业方面的实力和自信心。

植物学毕业论文: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方式探索

摘要 野外实践教学是植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植物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发展特点,结合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海南大学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对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这为促使实习内容由原有的单纯注重课堂知识验证转向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供借鉴。

关键词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方面,有着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野外实习能促进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植物界的积极性,扩大和丰富学生植物学知识视野,并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的调查研究任务。在现有实习方式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目前植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胆探索,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1 目前植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习地域范围较小。实习地点只能局限在校园和校园附近的公园,所包含的植物物种数量较少,自然环境类型单一。

2)实习方式相对简单。实习方式只包含简单的植物种类识别、腊叶标本制作,缺少真正的野外实习项目。

3)实习内容包含学科范围狭窄。目前植物学实习只是单纯的植物学课程实习,并没有与其他学科交叉学习,也没有加入相关的科研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为平台,在已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建立新的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

2 改革野外实习的内容和方式

2.1 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实习地点的选择是成功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前提。以前期建立的海南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固定监测样地为平台,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以下特点:

1)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

2)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3)相关的自然和社会资料充实;

4)交通便利,生活设施完备,已与海南大学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

2.2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

通过野外实习教学,使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应用植物学知识完成调查研究任务。过去对植物野外实习目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实习前缺乏系统的活动计划,加之时间短、任务重,工具书和必要的仪器设备严重不足,野外实习内容简单,整个实习过程都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形态结构特征,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的,但仍是通过教师得到的间接知识。

要改变野外实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实习仪器和工具书的使用。在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实习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采集、制作实习点所有的植物标本,充分利用海拔测高仪、温湿度表、体视显微镜等仪器和检索表、图鉴、植物志等工具书,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植物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利用工具书对植物准确地作出科、属、种的鉴定,列出实习点的植物名录及拉丁文学名,让学生写出当地植物资源特点调研与分析的初步报告。

实践表明,通过研究性基本方法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会了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并学会了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012年7月至8月,通过学生的野外实习和教师的补充调研,基本查清了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为保护区更好地对资源进行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2.3 探索科研内容,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传统的野外实习教学重点往往放在学生辨认植物物种方面,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野外实习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采集植物标本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辨识物种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通过组成科研小组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不强,在野外实习中结合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习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带队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组成科研小组,并设计一些简单的科研项目,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分析实习基地的生态环境、物种分布、植被特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例如,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里存在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和孑遗植物,激发学生研究其生态分布及系统发育的科学价值。

2.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保护实习地生态环境

在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水热条件好,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区系成分较复杂。实习中将植物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植物界的了解,增加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采集标本时选取有特色的植物进行采集,确保其代表性和完整性,突出该物种的鉴别特征,尽量减少标本制作的数量,注意对采集植物的保护。此外,还应教育学生保护实习地生态环境,将个人产生的垃圾收集整理,不随意丢弃;在确保个人安全的前提下,不要破坏实习地动物的栖息。

2.5 建立多元考核方式,做好实结报告

实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根据情况,写出综合性的实习报告。报告以科研论文形式书写,既是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总结,也是对生态环境或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总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工作态度。

为了全面考核实习效果,避免往年局限在标本制作和物种辨识这两方面的考核,制定了综合性的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学生的实习参与意识、实习纪律情况、团队合作态度、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习报告水平等,以全方位考察野外实习教学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打好基础。

3 总结

通过野外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植物学的基本方法、扩大和丰富学生植物学知识面的目的。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的调查研究任务,他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植物学毕业论文: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

摘要 介绍植物学基本的实践平台和实验教学方法,搭建互联网植物资源库和植物标本数据库,充分利用和开发实验基地的基本品种,丰富植物品种资源,通过网络和基地双环节的建设,开展实践教学的多样模式,巩固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深入推进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丰富实践和理论知识的植物学人才。

关键词 植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植物学是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植物各类群的结构、形态及有关生命活动规律、植物和其生活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它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1]。植物学教学方法很多,但主要还是围绕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2方面开展。理论教学是该课程学习的基础,通过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知识,了解学科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研究,获取相关研究的最新方法,为后续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3]。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很多操作方法的巩固只有通过实验、实践才能得以实现,而且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植物品种的认知等知识也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实现。因此,为提高植物学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实践能力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在总结近几年植物学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从实验教学、实习认知以及网络资源对植物学实践教学提出几点建议和设想,以促进植物学实践教学的改革。

1 实验教学的改进和探索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方法,它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通过加深和巩固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

1.1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和时间,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首先,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课时分配上,适当增加实验操作的教学时间,调配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要将与实验紧密相关的内容安排在实验课上,使实验训练内容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提高,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4]。其次,在实验时间安排上,要在相关理论课结束后及时进行实验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起到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内容的目的。第三,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1.2 增加学生实验操作技法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能力。在植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许多仪器设备,通过设备(如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组织结构等过程,要培养学生了解实验观察的目的、观察的方法和手段,培养细微部分的观察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观察结果表达形式的训练。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其结构特点,认清其组织结构,这些结构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再现出来。虽然现代的仪器设备可以保留这些结构的照片,但是在学习期间,一定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将其结构绘制出来的能力,这样学生会对许多细节问题加深印象,从而起到培养学生识别生物结构的目的,提高学生认图、识图及其绘图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实验环节包括许多方面,如实验仪器的使用、切片制作、药品的选用、植物细胞与组织及各器官结构观察、结果的表述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独立掌握,能够独立操作。完成上述操作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出所观察内容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后续学习培养好的习惯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2 实习过程认知方法培养和洞察力的训练

植物学的野外实习过程非常重要,是学生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之一,通过几周的实习,学生对各类植物会有全面的认识,因此,要确保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以保证学生认真进行实习。

2.1 培养对植物认知的基本技能

野外实习过程不是简单地观看各类植物的过程,而是对植物认知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知的手段和方法的重要过程。

首先,通过启发式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学生能认识所看到的植物科属特性,与所学的内容进行对号入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发现不认识的植物时,要让学生总结其结构特性,指导学生亲身体验这些结构特征的认识过程,根据这些特征与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由学生自己去确定植物所属的科目,然后由指导教师指出认知过程的不足和优点,并确定对否,告诉植物的名字,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一植物印象非常深刻。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植物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描述植物特性的过程,实际就是对植物认知过程的再现,要抓住植物的科属特性进行认知和描述,这样才能与所学的科属联系起来,这一过程要经过大量的实训才能获得。因此,尽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观察、描述植物,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过程能力,丰富认知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认知能力。

第三,制作植物标本能力的训练。植物标本制作是植物学课程学习的一个基本技能,是实习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采集、制作与鉴定所需植物标本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利用工具书及有关文献,对标本做出正确的鉴定。学习掌握检索表的编制原则,能够利用归纳、总结、统计等方法,获得大量植物学信息后,掌握编制实习地的典型植物的科、属、种检索表。

2.2 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为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应该充分利用学生野外实习机会,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了解科研过程,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研究项目,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指导教师引导下,让科研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手段或方法,这样逐步使学生了解科研过程和科研目的[5]。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其直接参加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项目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运用电脑、网络资源,优化实践教学资源

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增加实验和实习过程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电脑、网络资源丰富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进行辅助,从而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

3.1 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明晰实验操作过程

通过多媒体的播放,将整个实验过程在教学网站上,供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可以节省很多实验过程的讲解过程,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实验动手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训练。同时,平时也可以增加实验室自由开放的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公布的多媒体实验内容,自由去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从而可以在实验课前基本完成实验课内容,起到预习的作用[6-7]。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在实验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指导教师进行咨询和探讨,大大提高实验课的效果,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主要问题,使指导教师能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3.2 建立植物标本库及植物资源库

植物品种丰富,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将所学的内容完全记住,而且发现新的科属植物,也很难判定。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容易解决。在教学网站上,建立植物标本库和植物资源库,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查找和比对。同时,制作的新标本以及发现的植物也可以很容易加入到资源库里面,这为植物资源的样品保存提供新方法,也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了这个教学网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实验、实习指导资料、标本制作录像、实验教学录像以及图片资源等等。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获得所需的任何资源。

4 总结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必不可少环节之一,是理论教学的升华和提高,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通过实践环节的改革和创新,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提高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有利的保证,也会使用人单位容易获得实用人才。②基本技能培养,是植物学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后续研究的基石。③培养创新意识能力。创新是通过适当的基础训练得到的,没有基础知识的掌握,无从去发展,更谈不上创新。④电脑、网络资源是实践教学的拓展和有力的补充。因此,为植物学及其相关专业培养适合未来发展和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掌握完整的实验技能对植物的认知技术和创新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