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4 04:2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职业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查找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存在的差距,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有效提高优秀就业力,包括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寻求职业能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相匹配的其他职业能力,只有拥有过硬的职业能力,才能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大大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在工作过程中,拥有过硬的职业能力,也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同,提升个人自信心,加强社会适应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途径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大学生就业力满足社会职位需求的过程,受到大学生自身条件、家庭、高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以高质量、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人才来满足目标职位需求而实现理想就业。因此,我们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辅助学生强化职业规划理念,指导大学生实施职业规划,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大学生就业力提高路径。
(一)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差异化就业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资进行现实评价,并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完成择业及最初就业。由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性,高校既要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又要兼顾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差异化就业力。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发展、各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优化,使学生既能够按照学校的培养大纲完成基本大学本科内容学习,又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发展,既具有高校学生共同就业力的基本内容,又具有差异化就业力的内容。2.推广工学结合模式,强化岗位能力。在确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要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突出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实践性,形成以岗位和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模块。其中,针对现有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设置前后关联的专业模块课程群,包括基本素质模块、岗位基础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岗位优秀模块及拓展岗位模块等。由于课程目标瞄准某种职业,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同时,在教学计划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即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重点加强能力与素质培养,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3.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意识教育。高校要加快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的进度,选拔一批优秀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培训,结合他们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并发展为专家,为大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困惑,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提出建设性建议。同时,高校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指导工作,通过企业家论坛、企业参观、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搭建和拓展创业教育平台,使大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创业,不仅能完成大学生个人的就业,同时也会为其他大学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近几年来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体系
1.加强职业指导。高校环境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学生,使学生在就业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以合理的自我认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发展线路,辅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系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着力培养生涯规划能力。高校要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体系提高大学生的规划和求职能力,进行求职指导,进行形象礼仪和面试辅导,增强其求职就业的优秀竞争力。通过就业资料统计、行业发展分析、职业素质分析、人才市场前景分析、最新就业政策分析、用人单位情报收集等,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就业政策、职业需求信息,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2.加强职业素质评定服务。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辅助,利用卡特尔16PF个性测评、职业性格测评、职业需要测评、职业兴趣测评等标准化的心理测试软件,对学生的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一般能力、职业特殊能力等做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评定,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高校要在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针对性更强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全面负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有效利用职业测评体系,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3.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服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纪、不同生源、不同性别的学生以及这些人在不同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现在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是政策和技巧方面的辅导,对学生的个性心理辅导还没有开展,也正因为此,学生因就业有了心理问题,不知道找谁去倾诉,时间一长,心理压力过大,就会造成悲观情绪。因此,高校的就业心理辅导也应请有经验的心理老师参与或担任,减少因就业压力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指导学生建立其心理防御机制,当自己的择业目标受挫时,可以及时地调整目标,以达到及时调整心理,把失败作为动力而不是压力,成功就业。
(三)以职业生涯设计为导向提升就业力
大学生要想做到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需要以职业生涯设计为导向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提升职业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1.转变就业理念,拥有良好心态。对大学生来讲,提升就业能力需要之前学生应该看待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大学生要调整心理预期,准确自我定位,树立积极开拓的干事创业理念、灵活就业理念、先就业后择业理念,重事业轻待遇,重磨练轻舒适,重成长轻眼前。职业化的心态要求大学生一是客观理性地对待问题,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目标,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就业定位,调整择业心态;二是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能有效地影响周围的人,在职业的困惑期或挫折期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实力,培养自己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三是要以感恩的心态、平常的心态、自律的心态、付出的心态,做到能够尊重人、理解人,学会换位思考。2.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要求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各类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自主学习途径为自己补充知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要通过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善于发现问题,高效率地吸取、整合和创造知识,自觉地把课内外所学到的各种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使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统一的知识技能体系。大学生要找准自己就业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断实践和调整,主动、有效地整合社会、学校和个人的资源,挖掘自身潜力,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职业要求,补足短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培养自己个性化的发展能力和差异化就业力。这样,高校大学生就能较科学地完善自身的合理知识结构,以应对即将面临的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3.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职业能力。严峻的市场化竞争态势,迫使用人单位现在招聘人才不仅在乎毕业生的文凭和学习成绩,更看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及情商等综合素质。因此,当前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只是看重大学生在日常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看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这都要求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首先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诚信品质等职业基本素养;其次是提高专业能力,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再次是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正确认知自我,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具有竞争意识,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校企深度合作,强化综合实践。高校既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建设,又要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实效的实训基地,通过综合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不同专业的教师实践能力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将制约大学生就业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练。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应用型高等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和教学特点,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以及进行心智的锻炼,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要求,建立和健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搭建起校外实训基地教育平台,使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使用人单位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使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发展趋势与毕业生就业需求,使学生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对相关就业能力的要求,及时反馈就业市场的人力资源信息、毕业生的质量状况、未来的需求趋势,从而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
作者:张晶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摘 要: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具有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足有直接关系,改进和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不仅决定着就业目标的定位与选择,还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行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偏离社会现实、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具备可行性等问题,这正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以职业指导和职业发展为主要内容和任务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特点,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对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务和要求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形成与演变具有一定的渐进性,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职业的认识是直观的、浅显的,进入大学后才真正地接触职业并逐步感受就业压力,才对职业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可以说,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和演变主要发生在大学阶段。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一方面可能使大学生变得更加务实,这是向好的方面转化,但也可能朝坏的方面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并为之为持续努力,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不仅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而且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在地包含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和引导。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是引导大学生从主客观分析当前就业的环境和条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不是无根据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其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等自我认识的分析基础上的,其中,价值观的影响是深层的、根本的,起着最终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影响大学生对职业或岗位的评价,价值观念通常与某种职业紧密联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个体和职业间是否匹配,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对与价值观念相对应或相适应的职业或岗位有不同的认识和选择,大学生如果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脱离了就业价值取向,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岗位上就很难适应并工作下去,更谈不上职业发展。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内在地包含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和引导,其重要内容就是指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价值取向,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
2.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也是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迫切要求。
当前,大学生在面对今后的职业选择时,部分人不能很好地确定就业方向,能制定细职业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则更少。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大学生并不重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源于很多人对自己的价值观重视不够,甚至存在片面的错误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职业选择机会增多的同时也导致其在面对职业选择感到无从抉择的困惑,造成选择困惑既有个体外在的因素,又有个体内在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个体对自身需求的不了解。为此,指导大学生认识自我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个体的生涯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找准职业定位,推动职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是为了积极实现充分就业,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效稳定持续发展。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来都是很好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并为之努力而获得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推进的迫切要求。
二、基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的反思
当前,一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偏离社会现实、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具备可行性,存在理想化、功利化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1]。某些大学生希望到生活条件好和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到机关事业单位、外企等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基层、小单位工作。一些大学生忽视客观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片面追求高物质回报率,忽视长远的职业发展,就业期望偏离客观实际,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哪怕不就业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这些直接影响他们的顺利就业[2],造成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因素很多,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足是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需要进行反思。
1.一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利化。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都是在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某些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存在实用主义。长期以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为应付大学生就业而承担的一项行政职能,被看成是学工部门和学生工作的一部分,被视为追求学生高就业率的有力工具和手段,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就业指导、轻职业发展引导,重当前指导、轻长远规划”的现象,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促进大学生将个人实际与长远发展的和谐统一上重视不够。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不够,教育内容和形式只能按部就班,就业指导多,职业、创业指导少,重管理、轻引导,强调理论教育,忽视实践体会,实际工作开展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跟不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
2.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些学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有些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相互融合存在片面、狭隘的现象:一是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高校就业率,是为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只注重帮助大学生求职、择业,实现就业目标,对职业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关系及职业对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和养成关注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导向作用得不到发挥。二是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片面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指导外在推进作用,只关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大学生就业过程外但与就业相关的方面涉及不多,割裂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目的、内容和作用上的共同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针对性不足,对“择业时如何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如何选择职业和工作区域”等重要问题往往从国家和社会整体的角度泛泛而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融合。
3.有些学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认识不到位。
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受现实条件限制并具有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要在一定的社会时代下开展,另一方面必须是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分析和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当前,大众化就业已成为社会现实,高校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与社会一道努力创造支持大众化就业的舆论环境。高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认识和宣传不到位直接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考核评价标准不能适应大众化就业要求,片面追求所谓高层次的就业,并以此衡量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重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从大学生入校时起就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应关注学生如何就业,还应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1.不断深化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大学生阶段与就业有关的所有实际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按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和规律,通过长期不间断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重在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重点是帮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把自身规划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着眼就业创业,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注重渠道拓展和重要环节的把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专业和不同对象(考虑个体差异,如性别,生源地等),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深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c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将教师讲授和指导与大学生参与和互动结合起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法,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和职业环境与条件,从而根据主、客观情况做出合理的生涯规划。
2.加强和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要准确把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任务,确定最优的路径选择。一是完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坚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全面化、专业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覆盖全体学生和整个大学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和设计相关的活动;要着眼于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结合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和专业学习的特点,做好课程设置和活动的设计;要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课程和活动设计要求具有前后连贯性和相关性,注重前后一致和过程衔接。目标的重点是,建立专门的负责机构、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和深入的教学研究、完善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二是要坚持教育的针对性,坚持个性化的指导。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任务和困惑,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大一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大二要指导大学生把握个人兴趣与能力、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三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深对职业相关情况的了解,大四要强化就业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解答就业困惑、强化求职技能等。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群体、类型的学生个体,如表现优异的、个性突出的学生,以及有职业生涯规划困惑乃至问题障碍的学生,如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等特殊大学生群体,建立相应的渠道,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点加以引导。
3.加强大众化就业的宣传引导。
高校一方面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大众化就业的宣传引导,当前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发展性,引导大学生就业趋向理性而明智。一是要指导大学生做好就业观念转型,大学生走向平常的岗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高等教育是人生特定阶段的发展积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应以大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条件的工作、是否通过自己诚实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打破“高学历即好工作”的陈旧观念。二是要帮助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首先获取个人能够胜任的工作,在具体工作当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为进一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做好准备,根除“一次就业定终身、以好坏论英雄”的错误观念。当然,大众化就业,单纯依赖高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关注、协同和努力。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澳洲悉尼大学商学院)
【摘要】高等学府对大学生统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对自我有更确切的了解,从而确立正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为初次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职业生涯一旦开始很难从头再来,我们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经历对于我们整个职业生涯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由此可见,我们理应在大学阶段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这一举措对我们的一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 大学生 就业 意义
一、大W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学生知道职业规划对于本身的重要性,可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只浮于表面形式化马马虎虎并不知道职业规划对于自己未来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但一提到如何规划时依旧很迷茫,他们的想法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不仅如此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也没有任何的准备。还有一部分学生很显然对自己不够自信,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一头雾水。还有一些问题,一直存在着,学校在对于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安排中,并不能做到实践与理论结合,也是只注重形式,学生们认为光说谁都会说,做这样的职业规划毫无意义。所以学校在这些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改进,这样才能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更加的实用和有价值。
二、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背景下就业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对职业规划认识不够、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
鉴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比较少,他们心里抗压能力有待提高,学生自身管理约束自制能力较差,促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学生在迷茫中无法知道自己未来该做什么,对于一些学生,并不能认真思考自己未来职业规划,做不好职业规划就不能对自己进行相关准备加大实践力度。因此,大学生对社会没有正确的认知,没有按照自身实情来完善自我,这使得其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很虚无和空泛,并不能运用于实际。另外高校并没有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设立有效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这个实情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动手能力薄弱,无法结合实践活动进行自身培养,这也将导致一个现实的畸形发展,很多学生并没有想好自己想做什么,而是随大流,听父母,为面子选择一些表面光鲜的工作,先去选择就业、才进一步进行择业的,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都没办法找寻到合适自己又感兴趣的工作,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能坚持多久。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作为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的一个领路者,就应该担任起这个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的工作,社会在变化,高校应该随着时代变化,更新出最符合时代的实践指导思路。现如今,很多高校都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忽视掉了学生实践能力与正确的职业规划引导,这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无疑相当残酷,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十多年,从来未走入过社会,也对社会中一无所知,只知道读书,并没有想过相关的问题。由此种种,相关部门应该做好监督工作,调整测评方向,将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未来就业情况也作为一个高校必须完成的指标评测这样的方式才能帮助学校重视起学生的职业规划,因此,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就不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这就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受到了很多局限,从而导致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工作不能得以持久有效地进行,进行一体化系统性地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工作,这就使得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没有任何的实际性作用和建设性意义,仅仅只是形式上的一种要求。虽然一部分高校成立了毕业生和就业指导教育部门,但是他们的指导工作仅限于一些就业政策和信息的和宣传方面,大多数情况下缺乏对学生的实质化和专业性的指导工作。
(三)缺乏社会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机制
现阶段相应社会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匮乏,是导致当今国家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一则是即使国家颁布了一些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但在其他方面如在如何运行机制方面并没有给予有效可实施的操作。面对大学生很多的关于就业创业方面的问题,很多政府部门并没有在这些问题上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以至于出现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业和用人单位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支持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
三、职业规划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所产生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方向,尽可能地早地制定职业规划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充分挖掘了解自我以后,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心中所想和能力等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将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当我们确立一个目标以后,我们将会拥有最清晰的一个方向。
(2)对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大有益处。随着各种竞争机制的涌现和完善,各大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根据社会需求实情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苛刻了,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应该做好职业素养培训,良好的职业素养往往能够决定一个就业是否成功。这些素养是大学生能否胜任今后所遇到的用做任务的决定性因素。
(3)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自己未来能力和价值能否得到体现的一个过程,当不能正确找寻到自我的目标与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时,往往对于未来人生会是一个重大影响。学校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指导和梳理,更要帮助学生找寻自我价值,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面前,才能够坐到审时度势的进行分析,才能够不盲目不随大流,不随便,促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早地发现自我并确立目标,踏出人生职业道路的第一步。
四、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1)学生务必要强化职业规划意识,明确自身的就业择业方向。高校的学生要尽可能早地开始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开始就要留意并制定出方案,务必要贯彻实施到整个大学阶段,再根据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改正和调整,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入手,结合专业和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
(2)做好职业定位为就业做准备。进入社会工作之前,职业的定位尤为重要,自身要为走出社会做准备,通过自身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自身的特长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每个人的潜力不同适合的也不一样,找到自己最大潜力所在,那做什么都可以做到比别人快比别人好。如果自身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所喜爱的擅长的方面,可以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别的东西,找到别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发展学习,从而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做好定位,这个过程中,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项目,从这些过程中尝试新事物,逐渐深刻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除了这些,在做任何一项工作时,都必须提前自己目标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其中就包括了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社会地位,新兴产业等,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和前辈进行了解。最后,我们在“知彼”之后,最应该的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自己想做什么,优势是什么,能够做什么,最能做好什么入手,充分了解自己是否有能力在感性趣的行业立足,需要做哪些调整与改正不足。
(3)调整心态树立正确就业目标。能否达到最终的就业目标是整个就业规划树立正确与否的集中表现,而要完成最终的正确目标,就必须调整好自我的心态,不要好高骛远,不能单纯只从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考],不能带着一颗功利的心去进行选择,也不能被家人的希望所约束,要全面考虑自我能力,考察自己的兴趣特长是否适合,要考虑工作的发展前景,以长远出发避免盲从心理通过整体思路考量才是对未来的一种尊重。
(4)提高执行力能够实施具体计划。当自身已经有了一个完善的科学计划之时,下一步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行动才能创造机会,在计划中,时刻寻找机会去进行相关职业的实习以及培训,在工作前就保持主动的学习实践能力,达到拥有基本技能树立强大信心的过程,在全面的理论与实践中逐渐完善自己加强自己,为未来完成目标从事自己理想的行业做好充分准备。在大一的时候就应该为自己树立一个职业规划目标,大二时就应该多参加实践活动增加信心和能力,大三时逐渐向社会迈入提升自我素质,大四时要适应好社会环境,转型进入社会。
总之各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与引导工作,为学生树立一个正常积极的职业规划诉求。各方共同努力,资源共享,达到提高就业导向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之时不会出现盲目现象,减少学生心理不良状况充分发挥个人能力。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普招比例持续增加。不断翻新的招生规模使得许多在校大学生并未完成正常学业,问题学生人数比率也在增长。为提高大学生学习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学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学业帮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 学业困难 原因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
1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校大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之前必然要经历的职业生涯教育。通过系统化、集中式教育,明确个体特征,校正自身的职业理念和就业规划,进而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及就业,全面提升大学生将来求职就业、职业发展的质量,提高大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一旦开始接触职业生涯规划,就意味着大学生开始步入社会,要正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给自己信心与动力去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时刻准备投身职业化行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业知识角度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和了解自己,从而根据个人特点做出具有显著差异性的人生发展规划与职业化角色定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大学生对本专业学业的未完成部分充满信心,时刻保持对未来理想职业的憧憬与向往,看清了本专业的市场潜力与职业竞争力,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目标制定奠定基础。大学生可以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督促自己,完善自己,从而能够真正塑造自己的理想型人格,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榜样和标杆。
2 大学生的学业困难缘由解读
2.1 角色与环境的改变
大一新生自开学起就努力适应大学新环境,必然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不能很好适应,很容易出现学业问题。众所周知,现今中国的x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仍然属于填鸭式应试教育,高中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且已经依赖于这种教育模式。进入大学,学生是以自主学习为主。
2.2 缺乏大学阶段的目标与规划
高中阶段,考上大学成了大部分高中生学习的终极目标。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很少或者基本没有科学确立自己大学阶段目标和规划,从而懈怠学业,大学阶段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大学阶段如果没有规划、没有为理想做出应有的准备,那么将难以在高等教育阶段取得实质上的提高。
2.3 专业错位与钻研不够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由于对专业不甚了解,学生选择专业时往往会盲从社会舆论,没有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来选择专业。从而造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业困难。还有部分同学对本专业的钻研努力不够,随着专业课的深入,发现本专业的学习比较困难,进而畏苦怕难,导致学业问题。
2.4 众多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1)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模式中,很多家长认为通过物质奖励就能够换得学生对学业的重视。殊不知,这样的方式恰恰易对学生的学业观念造成扭曲。家长不能从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予以引导,容易造成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厌学行为,进而出现学业问题。
(2)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生活受挫的学生,得不到家庭的关怀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业;校园内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生,为满足生计需求,解决学杂费用问题,常常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赶做兼职,进而影响学业。
2.5 社会影响分析
(1)现今社会的一些错误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误导大学生的认知,进而可能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2)手机、网络游戏、暴力色情电影等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交等领域,导致出现旷课、厌学、考试作弊等现象。
(3) “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以及规模扩张导致生源质量下降。随着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不良风气的侵染影响,一些学生常对高校学业的完成存在侥幸心理,态度极其恶劣不端正,影响高校学术氛围的营造与校规校纪的建设。
3 对学业困难学生帮扶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承担着更多培育社会可用之才的重任。在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表明,职业生涯规划不局限于指导学生完善自我、人生规划以及就业和生涯发展,事实上对在校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指导效果也很显著。本文将以下述七途径来推动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业困难学生提升实践。
(1)就大学生学业阶段特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列讲座,通过开展校级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生涯发展教育以及专业导论专题报告会、学术沙龙、座谈会、案例经验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帮助新生认清社会的竞争形势、了解高校学业的必要性、透析自我个性,从而有效划定职业考察范围,找准学习方向和目标,以自信、自主、自强的方式在高校中生活学习,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进一步提升自我管理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随着大学生的学业变化,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进一步深化自我认知和专业素质等。
(2)学业预警贯穿整个学业,进而改进职业生涯规划。在校大学生需要在高校完成既定学分,必然在日常学生活动中参与选课、考勤、期中测试、期末考试、修课学分、学籍更改、毕业资格审查等环节,这些环节都应该建立预警机制,确保“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整改”的原则落实,始终保持校、师、生、亲等不同角色的联系。对于在受控环节中出现问题的,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警或开展针对教育。通过学业预警改进大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3)构建“成长导师”、朋辈辅导帮扶团队。通过邀请社会精英等组建“大学生人生成长导师队伍”,等帮助大学生解惑答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邀请优秀的学生骨干、优秀学生党员等与学业困难的同学组成“一对一”、“结对子”朋辈辅导帮扶团队,进而帮助学业困难同学转变学习态度、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4) 建立家校联合双协同机制,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功效。高校有针对各院系专业设置的辅导员、班主任岗位,这些岗位的主要职责就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制度与纪律建设,这些岗位人员应不定期地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建立家校联合双协同机制,每学期寄附有学生成绩单的家长信,对学业困难同学进一步做好家校联合教育工作,进而有力保障大学生成长。
(5)构建智能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情况,综合评价体系转向学生过程化学习考核,尽量让每个学生在当中都有展现的一面,从而提高学业帮扶的成功率,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6)校园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营造美好的校园文化,大学生身心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注重引导学业困难的同学从中得到表现机会以施展才华,进而可以引导学业困难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清现实、认识自我、系统分析、综合评价、适度调节、合理改善,促成个人素质的良性发展,巩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健全人格。
(7)多方面照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提供贫困奖助学金、增设勤工助学岗位等,多方面考虑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同时在学业上进行指导从而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顺利就业。
4 小结
现在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和其他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这也要求大学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等。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健康快速发展,能否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否适应时代的使命,关键在于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深入、科学的了解进而提高和完善自我,并根据大学生的特性对大学生进行持续有效的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成为一名适应时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 要: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颇受关注,由于高校扩招的原因,每年毕业生的迅猛增加,而社会需求却趋于饱和,因此,高校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就业“难”越来越突出,这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造成的,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对其就业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失的分析,警醒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在毕业时找到自身定位并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高校就业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着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然而近年来,高校就业难渐成为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也水涨船高,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就业难,另一方面,则是目前高校教育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存在缺失的状况,这导致大学生毕业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自身定位,盲目的投入到一场又一场招聘中,造成了就业难的情况。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影响分析着手,提醒高校教育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找准定位,实现自身价值。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对自身职业定位不准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而高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人生没有一个恰到好处的规划,对自身的特殊才能没有清醒的认识,比较容易陷入“随大流”的境况,导致在就业中问题频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找到的工作不合适等等。而有的单位或企业,又陷入了“求贤若渴”的尴尬状况,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一副“高不成,低不就”的姿态……这些就业怪象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造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调整就业期望值,根据自身情况和用人单位需求,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高校只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清晰的规划自己的职业之路,才能提高就业能力以及就业满意度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当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有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理论学习,会从感性变为理性,清醒的意识到自己要从事什么职业,从事该职业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并早早开始锻炼自己,并定下目标,坚持锻炼自身技能,这样,在走入岗位之后便可如鱼得水。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不能准确将自己的学习能力转变为就业能力,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也缺乏合理的策略和目标,甚至处于一种比较迷惘的状态,这样一种盲目的状况使他们不能有效打理自己的时间,也不能以比较清晰的思路投入到工作中去,其就业能力、事业心等方面都会受到重要影响,在就业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的鼓舞作用,如果这一教育环节缺失,必然会对其就业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而就业能力如果不足,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极难达到职业生涯的成功目标。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走低
在当下的就业市场中,就业满意度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由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准、就业能力地下,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时处于比较盲目和迷糊的状态,导致就业满意度逐渐走低。目前,部分岗位总是人才济济,而相当一部分岗位却招不到专业相当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这种不平衡的状况,极大的影响了就业满意度,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理性分析就业前景、明确职业定位,进而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找到满意的工作。
毕业生只有在专业兴趣和岗位之间有着切合点时,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出自身的贡献,如此一来,对工作的满意度才会增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也才会满意。在就业格外激烈的当下社会,大学生想要满足自己的就业预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不可少。
四、结语
总之,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自我、找准定位,懂得如何分析社会需要,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压力,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为起点,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就业中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成绩。高校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尽早树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观,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去面对即将来临的就业生涯,做好万全的准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如此一来,才可以提升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不仅能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还可让学生终身受益。
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很长时间以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其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个体来说,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都属于外部因素,短期内也很难得到很大的改观。因此,想要应对目前就业困难的局势,只能先从自身出发,针对目前就业困局,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就业策略。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凸显出其重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的学科,是S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伴随就业指导而生的一门课程。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认识自我、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是就业主体本身,因此对于解决因为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误区造成的就业困难有其根源性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次就业质量差
虽然很多高校官方公布的就业率全线飘红,但初次就业率仍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每年统计初次就业率期间,是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最头疼的时候,要去一个一个追毕业生及时就业。可想而知,一定会存在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任务随便先找一个工作应付了事,这也随之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离职率高。
2.“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现象并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到了每年的秋季或年后,就会有很多学生到处寻求招聘信息,请求老师同学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工作。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就业单位招聘信息,甚至托自己认识的老师推荐、找人。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呀,人需要工作,工作就来了。事实却是需要工作的人和需要人的工作并不能一一对应。这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岗位对人的要求与求职者对工作的期望不相适应,二者的对口性存在偏差。
3.离职率高
很多学生刚走出校门,基本上处于一种懵懂、茫然的状态,完全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一头雾水,搞不清状况。有的是迫于学校压力随便就业,有的呢则是出于“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靠父母养着”的朴素观念先随便找一份工打着;在校期间老师出于就业率的考虑一般也会强调“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总而言之,他们对于所谓“职业生涯”不说一无所知,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人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打算。因此,这种就业人群的稳定性很差
二.就业困难背后凸显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1.专业选择盲从,随大流
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或者完全没有学习积极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为没有进行自我分析和科学规划,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未来的职业导向、岗位要求等方面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准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学生完全无心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稍作了解就会表露出对专业不感兴趣,只是按照家长意愿做出的选择;有一些学生要求要转专业,但让他谈谈对两个专业的认识,却不知所云,甚至仅仅因为专业名称听着顺耳就要转过去,更遑论进一步对专业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了。
2.就业主观性强,盲目随意
(1)盲目跟风引发频跳槽
正因为在专业选择上的随意性,进入专业后又没有端正态度,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学习和规划,认为毕业后自然应该有工作在等着自己,就会造成到虽然毕业但是并不能成为有效的“产品”,不符合行业要求,自然找不到工作。
勉强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因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
(2)追求高薪四处碰壁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定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有一种随波逐流的趋势,没有紧迫感。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而没有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能为企业、单位提供什么,自己到底值不值自己期望的那个薪酬标准。在四处碰壁中也很少进行自我反省,长此以往,还会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对社会产生消极不良情绪。
3.职业期待和定位过高或过低
(1)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导致巨大落差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盲目地追求大的自我发展空问、高的薪酬、好的工作地点等,其功利性明显,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择业都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及前景看好的行业,而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人为造成僧多粥少,就业困难。
(2)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
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归根结底也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业能力。
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就算在外力因素下勉强就业,也会有较高的离职率。
三.怎样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解决上述问题
1.正确把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间
摘要: 本文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应当从源头抓起,也就是――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需注意三点:1.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2. 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点是什么?3.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需注意的事项?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高校领导都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关键是看大学生的职业化水平。目前,社会上一边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无业可就;另一边是社会上急需的专业人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要解决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就必须使大学生自身素质符合现代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就是说,必须找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方与社会岗位作为人才的“需”方在人才素质上“供需结合点”。要实现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就必须明确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必备素质的要求。如何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源头抓起,也就是―――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1.1 根据社会需求设计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择业脱离社会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我们强调:大学生求职时需注意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有机结合。所以,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的需要。
1.2 根据所学专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都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来实现。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1.3 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常有稳定、主动、持久等特征。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他在工作中就会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工作中做出成就。但兴趣爱好也并不总起着正向的驱动作用,有时它也是一种耗散力。比如,有的大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但没有形成自我特色,有的大学生兴趣面太窄,不能形成优势,有的大学生兴趣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等,这就给职业生涯设计的大学生带来困惑。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设计时,对自己兴趣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培养和调整。
能力特长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力量。按照自己的能力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是大学生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因为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能力,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能力特长对职业的选择起着筛选作用,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应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点是什么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则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你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初的专业选择和最初的职业选择最为关键。
虽然一个人最初选择的专业并不代表他未来的职业,但在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的有针对的选择,会为人一生的事业奠定基础,如果你未来的职业和所学专业一致的话,那么你的职业将更加稳定和有发展前途,其职业生涯将更精彩。对个人而言,既符合自己的能力特点、为自己兴趣所在,又是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方向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弄清楚下列两个问题。
2.1 想干什么?要确立一个具体的职业目标和专业方向,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是选择专业的前提条件。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从事一项感兴趣的工作本身就能给人以满足感,职业生涯也会从此变得妙趣横生。
2.2 社会需求什么?在明确自己想干、能干的专业领域和事业方向的同时,还应兼顾考虑社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前景等外在因素这是专业选择是否成功的基本保证。如果所选择的专业自己既感兴趣又符合能力要求,但社会没有需求或需求极少,未来就业机会渺茫,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其起步就是失败的。由于社会人才需求、劳动力市场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衡量社会需求以及发展前景不是简单的事情,因而在选择专业时,应综合权衡、统筹考虑,正确分析处理好专业冷与热、目前就业市场需求大与小等矛盾,力争做到在择己所爱、择己所长的同时择社会所需,理智地走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3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需注意的事项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协助个人找到工作,而且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并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拟定可行性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是个人探索自我、科学决策、统筹规划的过程,为了保证职业生涯设计的实用和科学,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关键点:
3.1 量体裁衣这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当始终遵循的关键点,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内外在条件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发展潜力无疑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职业生涯设计是一项完全个性化的任务没有统一的定式,需要结合个人的具体特点进行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前不仅要对个人的内在素质,比如知识结构、能力倾向、性别格征、职业喜好等进行全面的测评,而且要对个人外部的职业环境和职业发展的资源等进行系统地评估。既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动机,又考察其成功的可能性,从而为个人设定相应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发展规划。
3.2 可操作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操作性,主要包括目标的现实性、计划的可行性和效果的可检查性三个方面。所谓目标的现实性是指个人目标的设定应该建立在个人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是对个人现实资源的真实评估和科学预期,是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不能是好高鹜远的空想。所谓计划的可行性,就是指为个人制定的计划是非常具体的是依据他们现有能力可以完成的行动计划。所谓效果的可检查性就是说目标的现实和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客观事物为标准,是可以度量和检查的。
3.3 分阶段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来说,人生的不同阶段承担着各自的发展任务需要解决相应的发展问题。因此,职业生涯设计也应该结合个人的年龄特征,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制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在现实与最终目标之间设定一个个的阶段性目标就像从山脚到山顶的一级级台阶,每迈一步都能够感到自己在朝终极目标前进,奋斗的过程就变得不那么缥缈,而是更具体、真实。
当然在个人自身条件或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所设计的理想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都需要相应地改变。因此,这就要求所设计的目标存在可调整的空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即使是最终目标也需要结合不同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而不断进行修正。
3.4 发展性发展性关键点是指为个人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当前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到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要有超前性和预测性。因此职业生涯设计应该基于影响职业发展的优秀因素和本质因素,而不是表面现象进行。比如,个人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合作与责任意识的水平可以长期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个人的外部形象和面试技巧仅仅能够说明个人短期的职业状况。因此职业生涯设计要评量更优秀和本质的因素从个人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需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不同的年龄特征,制定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同时兼顾近期目标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因此,我们的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可以将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提升就业能力,实现人生目标。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被看作是大学生攻克就业难关的关键,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正确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教育界热议话题。通过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三方面影响,剖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以期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竞争力;政法类;大学生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快落实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人才受到社会各领域的欢迎。各高校适时进行了院系调整,除了综合性大学原有的法律系发展壮大为法学院。法律人才的培养一时呈蓬勃之势。但是人才市场化、社会化,高校大量的扩招及随之而来的就是供需矛盾的就业难题。
一、政法类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政法类院校学生的特点
政法类院校大体指传统上以法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包括全国知名的政法大学和各公安、司法、检察等行业高等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系。
通过政法类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政法类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满意度以及工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结合实际情况,发现造成困境的因素大概有两方面,一类是学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另一类是学生不清楚自身定位,没有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止一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并非出自兴趣和特长,而是听取长辈对自己的建议而择取。在入校学习后,由于缺少实习经验,对岗位设置不熟悉,不善于对专业知识与个人素质进行有效结合等原因造成就业率低,离职率高。
(二)政法类院校学生就业前景
麦可思《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中公布了包括法学在内的七个红牌预警专业,在中国法制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法律专业毕业生的“滞销”不得不引起思考。(详见表1)
一方面从数据不难看出人才输出大于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就业鸿沟”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就业工作者的思考,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要从学校和学生两个主体去分析:
首先,学校方面缺少科学的课程设计。就现行情况,学生通识教育的安排占据了主要时间。教育部将16门法学优秀课程确定为专业必修课之外,并要求学校各自结合特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各政法类院校的法学专业以平均60门课程计,实习之外的7个学期平均开设课程8~9门,课堂教学占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缺乏对学生就业的引导,忽视职业规划工作,就业服务手段落后,就业指导教材建设、就业实践活动不足。
其次,学生方面就业意识不足。据初步调查,在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眼中九年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就是高考成功。这种观念导致学生一进入大学的殿堂,就丢失了奋斗的目标,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以至于不知道将来要从事什么行业,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自己的优势更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大学四年的时间,只是知识机械化的积累,并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从而导致学生眼中的就业就只剩下公务员等“黄金岗位”。每年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是政法院校学生的首选就业方向,校园内到处是相关的培训班广告。学生的求稳意识导致学生就业面窄,途径单一,就业竞争力不强,已成为众多在校学生面临的问题。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被动就业缺少创业意识,偏向事业单位等稳定岗位。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
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概念的相关研究有很多,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结合近年来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性格品德
指个人对环境中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主动性、忍耐性、独立性等个性特征。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与就业压力较大、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失调等原因,往往会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障碍;有的大学生没有敬业精神,这些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能力。
(二)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个人在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时获取该任务所需要的必备知识以及经验。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静态衡量。另一方面,学习方法的科学性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大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也不能仅满足于成绩,应不断地充实自身知识,才能更有创造力和发明潜力。
(三)社会技能
就业意味着融入社会,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分工合作、瞬息万变的大数字社会,学生要想成功就业除了学习能力,则仍需要有必备的社会技能。社会技能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现代化办公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技能。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大学生减少对就业的迷茫,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正面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性格品德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认知自我、确定目标、实现目标等三个环节。大学生通过对自我的剖析,获得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理想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综合社会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外界因素,借助科学的规划方法,得出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然后制定实现目标的执行计划,经过一步步执行,发现与目标的偏差,这时要反作用于自我就行纠偏,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完成目标而完善自我,从而对性格品德起到了正面的积极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对性格品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的环节。自我认识是指主体从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三方面的自我评估,一般能代表自我认知水平。气质是先天形成,无好坏之分,在日后的实践中可以获得和改变,是一种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性格是在后期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也受周围环境影响的重要心理特征,能决定一个人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态度。能力,是指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的技能。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学生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向,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明确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理念,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完善知识结构,不断与目标定位进行匹配,纠正自己的偏差。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及时树立危机意识,意识到校园外存在的激烈竞争。另外,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很多有效提高学习能力的游戏,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智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社会技能的影响
职业是个人与社会相互连接的纽带,职业生涯规划正是这纽带的建设者,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专业与职业、就业与工作的关系。在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之后,积极获取相关职位的信息,了解相关职位的就业形势以及市场价值。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积极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力。利用这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困难,势必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眼下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并且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但是成效甚微,一方面学校煞费苦心设置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另一方面学生对职业生涯的依旧渺茫。究其原因有三方面,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大班制的教学不利于职业规划,缺少职业规划的实践环节。
(一)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
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被称作是“职业导师”,由此可见,职业导师在这门课程中的作用之大。但是目前高校很少有一批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大部分由思政工作者兼任。这部分工作者或者缺少专业的培训,或者没有教学经验,往往把职业发展规划当成思想工作的阵地,甚至是班会形式。
(二)大班制的教学不利于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量体裁衣的过程,从自我认知,到目标定位,再到提高自己,这三个环节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停地纠偏。但是大班制的教学根本无法完成对每位学生的纠偏。另外,课程设置往往只按照学期为单位,上学期老师的教学内容与下学期老师的教学安排没有沟通,很容易造成重复教学,对职业规划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学生反感情绪。
(三)缺少职业规划的实践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是把学生与社会相连接,如果老师没有亲身实际体验,势必会给教学造成困难。如果能设置一些走访,或者邀请社会工作人士进课堂亲自讲述,对学生来说会更有说服力,另外会带来新鲜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借助社会工作人士,统一为学生心中的实际性问题答疑解惑。
五、小结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鸿沟”难题已经遍布全国,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把学生与社会岗位相连接的重要桥梁,所以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会有效缓解“就业鸿沟”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旨在教会每一位学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特点形成专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就业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作者单位:刘雪,上海政法学院;张肇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要想找到满意度高工作,提前做好就业规划至关重要。实证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的因素有:年级、专业,个人能力,家庭环境、学校就业指导。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因素有: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条件。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政府需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学校需要加强就业规划辅导;大学生自身需提前做好人生规划与就业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待就业人数不断膨胀。前期就业规划是否明确、就业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高低。针对大学生 “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意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找到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因素,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满意度。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主要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指导的相关文献,以准确全面地把握研究动态,从而保证研究的原创性与前沿性。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样本为在校大学生。对调查回收的问卷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此次调查在湖南师范大学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86份有效问卷。其中,大一学生占30%,大二学生占25.5%,大三学生占24.5%,大四学生占20%。男生占
20.6%,女生占79.4%。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18.8%,文史哲类的学生占54.6%,其他专业的学生占26.6%。
二、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能力自评与企业要求: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优势依次为:做事效率(18.6%)、沟通能力(16.5%)、时间管理(15.8%)、逻辑分析能力(13.7%)、自学能力(8.9%)、文字写作能力(8.4%)、外语能力(5%)、计算机应用(3.8%)、公众演讲(3.6%)、其他(5.8%)。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劣势依次是:缺乏工作经验29.8%,对社会不了解28%,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20.7%,专业成绩一般15.8%,其他5.7%。
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则依次为:自学能力74%、职业道德68%、团队合作能力67%、专业技能64%、人际交往能力63%、心理素质62%、组织管理能力44%、仪表礼仪38%、专业成绩29%、计算机应用15%、英语水平3%。1通过大学生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对比,我们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而毕业生认为欠缺的英语、计算机能力,用人单位倒是觉得现在的毕业生基本都会电脑,只要自学能力强,提高水平不是问题。倒是团队合作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需要在大学里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参与学生活动或社会实践才能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
(二)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表1 你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数据显示,毕业生找工作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兴趣、工资待遇、专业对口、自我实现、地区、行业。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女生更看重工作地区。分析认为,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更多扮演照顾家人的角色,所以倾向找离家近的单位,父母也希望女儿留在自己身边。男生更在意专业对口和行业发展,这和男生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承担家庭经济责任有关。
在问及“你想在什么样的城市工作”时,85.7%的大城市家庭的学生坚持留在大城市,26.2%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选择大城市。来自中小城市家庭的毕业生选择居中,但也更倾向于在城市工作。分析认为,城市家庭的学生拥有更多社会资源,他们的父母会为孩子就业出谋划策、积极创造条件,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工作。而农村家庭的学生,社会资源较少,择业时家庭的建议和约束较少,他们认为“只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在哪里工作并不重要。”
在被问及“对以后的就业,是否感到有压力”时,25.5%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58.5%的学生表示“压力较大”,14.2%的学生选择“压力不大”,1.8%的学生表示“没压力”。在被问及“导致你就业压力的原因有哪些?”时,学生选择依次是:个人能力不足(16.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太多(14.7%)、对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不了解(14.1%)、就业机会太少(12.3%)、所学专业就业很难对口(10.1%)、本科学历太低(9.8%)、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9.2%)、薪酬太低无法接受(8.1%)、社会歧视应届毕业生(3.9%)、其他(1.7%)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规划意识现状。在被问及“你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吗?”时,33.0%的学生表示“知道”,3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而35.9%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以后就业择业方向还存在着很大的困惑,需要得到进一步指导。
在问及“你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时,9.9%的学生选择了“有,很清晰”,51.4%的学生选择“有,但不清晰”,24.5%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14.2%选择“没有”。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认识。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至关重要。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关于就业指导与培训期望,25.9%的同学希望能够到企业实习,得到实践工作机会;22.9%的同学期望得到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提供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培训;20.9%的同学希望接受职业挑战训练或参加商业实战特训营;15.7%的同学希望参加潜能提升课程;12.2%的同学想听成功职业经理人讲座、成功心理学课程。
在被问及“你希望谁来为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的选择依次是:企业人员(37.7%)、专业老师(35.5%)、学长学姐(19.1%)、辅导员(7.8%)。可见,大学生更希望由企业人员、专业老师来进行就业规划指导,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和意见。在就业指导方式上,学生的选择依次为:面对面咨询(41.5%)、网络咨询(22.6%)、团体咨询(15.3%)、同学互助(12.0%)、电话咨询(8.6%)。可见,大学生更喜欢进行面对面的个别咨询,以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就业、求职的特长和兴趣。从国外的职业规划指导来看,面对面咨询指导是一种效果最好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便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指导大多是大班授课或讲座的方式进行。最后,大学生认为学校应采取的改进就业指导的措施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23.1%)、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22.0%)、加强就业个体指导(20.4%)、呼吁校友帮忙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6.2%)、加强对学生考公务员、考研支持力度(10.0%)、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5.2%)、其他(3.1%)。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调研,我们发现,(1)大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认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员工素质是: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注重培养这几方面的能力。(2)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女生更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工作,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和行业发展。城市家庭的学生父母会为子女就业出谋划策;农村家庭的学生择业时,父母的建议和束缚较少。(3)90%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意识。(4)大学生最期望的就业培训是,能够到企业实习,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大学生最期待的职业规划指导方式是:由企业人士、专业教师为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咨询。结合以上结论,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一)政府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首先,政府应从社会就业现状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制定降低创业门槛的政策,给大学生提供微型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开发、提供社会管理、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政府基层服务管理岗位就业,并在公务员晋升提拔时,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一项必要条件。再次,政府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要求知名企业每年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
(二)学校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根据大学生的需要,邀请大学生喜爱的授课人员前来,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并且增加个体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在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采取面对面咨询或是网络咨询的方式效果最佳。因此,学校可积极组织大四实习生或已就业学生与学弟学妹的交流会,分享面试现场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提供成功经验及心得。
(三)大学生自身提前做好职场规划。大学生首先应该认识到,正确详细的就业规划是成功就业的前提。理性看待就业压力,认清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咨询专业老师或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也可以上网搜寻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公司的资料,制定合理的目标,并按计划进行,使大学四年学习有的放矢。其次,分析自身就业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提早做好人生规划。大学生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提前对就业规划进行合理设计,扬长避短,加强劣势然后全面发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应积极了解创业所需条件,如资金、理论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因而有重点、有目的提高能力,做好创业准备;而对于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可积极了解企业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就业前不断提高自身相关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总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就业规划意识,是否提前进行了就业准备,对成功就业至关重要。无论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只要大学生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定能为自己谋得不错的工作,提高就业满意度。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改革,现在高校的学生入学率越来越高,相应的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这就导致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巨大的就业压力给学生造成了困扰,因此现在许多高校都增设了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服务,在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设对策,希望能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指导队伍建设
一、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现状
1.专业教师太少,兼职化现象严重
《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是2013年教育部的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通知,通知要求高校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对现任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后才可以继续任教等。然而,据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校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很少。其中,2011年共有232名专职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师,与2011届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1:314;2012的就业指导教师人数上升到241人,与2012年当届与应届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1:302。而2011年就业指导的兼职人员总共有633人,2012年的就业指导兼职人员共635人,是就业指导专职人员的两倍还要多。调查还显示,各院系的辅导员是兼职人员的主要力量。
2.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综合了多门学科知识,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法律学、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社会学等。可是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8%的就业指导教师不具备这些课程的专业知识体系,无法很好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上文中提到高校的辅导员是就业指导教师的主要力量,既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还要兼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且当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专业各式各样,有些甚至与就业指导课程没有任何相关性。调查还显示,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教师都没有正式的职称评定。这就导致就业指导队伍成长不起来,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更不要说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了。
3.就业指导队伍课程的地位有待提高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中指出,“就业指导是高等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高校中,就业指导课程往往不被重视,不仅就业指导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够,而且课程安排大多在课余时间,加上课程早期准备不足,导致专业性差、没有实际意义等。这些都使就业指导课没有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没有给学生带来帮助。
二、优化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面对就业新形势,高校必须加快建设就业指导队伍的步伐,从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出发,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1.基于管理部门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路径
(1)职能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的职称评定政策,培养一支专业的、稳定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当前就业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非常困难,所以职称部门首先要改变这个现状,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和其他专业的教师一样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的高低评定出相应的职称,这些职称从高到低依次是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助教四个等级。这样,就业指导教师自身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会增强,他们才更有动力投入到工作和就业指导研究中,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就业指导课才能给学生带来帮助。
(2)教育部和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培养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对就业指导课投入专项的经费,使高校开设起相应的专业,加大对就业指导专业教师的培训,使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给学生就业和社会的发展都带来帮助。还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做到专业体系的不断更新,使学生在掌握最新的知识体系,顺利就业。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质量堪忧,学生和社会满意度都很低,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必须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高校要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比如打造专业化精品课程,以此来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还要通过引入计算机来辅助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运用它创设一定的情境,在课堂中模拟招聘或者在创业教育中模拟商战,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2.基于教师层面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发展路径
(1)就业指导教师要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还要给自己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注意跟随时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及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完成教学计划,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所以就业指导教师要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特点,结合就业指导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要求,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动力。就业指导老师本身肩负着指导学生就业的责任,因此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把上课当作自己的爱好付出爱心和斗志。资料显示,美国大学就业指导教师数量占整个就业指导队伍的80%,并且这个比例还在增加,可见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有多么重要。这些都是教师自己的意愿,因此,教师要想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发展,就要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来实现。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但是就业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因而,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较多,但是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规划意识如何?大学生自己所做的就业准备怎样?以及大学生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力之间又有怎么的关系?本论文主要围绕着几个问题来展开论述,试图为这一系列问题提供系统性的研究。
【关键词】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规划意识的概念内涵
就业一般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而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业后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行为。提到就业规划意识,那就不得不提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较长,“就业规划”这一词似乎更为合适。严格来说,就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主要指大学生在对自己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校园就业市场,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就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相应的安排。
因此,就业规划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对于就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或者就业规划意识是指个人对就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是个人做好就业规划、就业准备的内动力。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规划仍然不够重视,未能透彻地了解就业规划的重大意义,但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意识到就业规划意识的重要性。
二、就业准备的概念内涵
大学生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为未来成功就业而做的各种准备,它是他们今后获得理想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广义的就业准备既包括未就业者为了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做的就业准备工作,又包括已就业者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或改换职业所进行的准备工作。狭义的就业准备是指未就业者未来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定阶段内所做的准备工作。[1]本文更倾向于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就业之前,为了实现最佳职业目标或赢得较满意的工作岗位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心理、个人规划、政策形势等方面的预先安排或筹划行为。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不仅仅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进行,而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综合素质和能力准备,其中又包括基本素质和能力,如认知判断能力、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及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如专业基础知识的准备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准备;特殊素质和能力。
三、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优秀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形素质或能力。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综合,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环境竞争力:是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就业竞争力是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综合。
四、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力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水平越高,就业准备越充分,其就业竞争力就越高;换句话说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成正比例关系。就业竞争力高的学生就个人而言,一般也是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普遍具有高学历,来自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社团经验与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就业竞争力高的大学生往往很早就开始了就业准备,包括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心理和就业手段等多方面的准备。
基于此,当前大学生应该增强就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准备水平,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提高就业规划水平
1.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生应该重视就业规划,主动探索和正确认识自己,分析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并及时与老师、家长、同辈保持良好的沟通,由此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2.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说,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从大一至大四每一年级有不同的课程舍子,引导大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职业的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从就业规划本身来说,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的就业规划教育。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教育应该突出就业规划目标意识和就业规划价值意识,通过培训、讲座、个人辅导等使大学生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是当务之急。同时,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主要是指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等等开展就业规划辅导和教育。
(二)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准备水平
1.加强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高度的责任感,说服他人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2.加强大学生求职能力的锻炼。求职能力主要是指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积极参与竞争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3.正确评价自己,包括自身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深刻的评价,取长补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身的能力和发展。
4.关注就业市场,了解职位信息,确定就业目标;明确将来就业倾向的单位性质,工作内容等基本要求;了解自己心仪单位的用人标准。
5.加强就业技巧的学习,如撰写、制作及投递简历、职场基本礼仪,整理仪表仪容,面试技巧等。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促进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全程化
就业指导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准备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其次,聘请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和面对面咨询,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就业信息,择业技巧,职业道德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再次,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外实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甚至教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是做好就业指导的重要资源。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规范、完善的就业教育政策、制度、措施,是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包括大学生就业的鼓励政策、人才合理流动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制度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完善对未就业学生的在培训计划,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摘要】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愈加严峻,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出现了不少的心理问题,因此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一个非常必要的工作,而女大学生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更需要得到关注。为此,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生涯规划现状的基础上,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生涯规划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生涯规划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仍在不断扩大,激烈的就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仍是所有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现实,然而在当前女性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的境况下,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所面对的困难与压力不争的社会事实。不良的心理状态对女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出发,引导她们正确面对就业环境,做好职业规划。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生涯规划现状
近几年随着金融危机在各国行业领域的展开,市场在不断萎缩,企业内部吸纳人才的规模在不断缩小,裁员的风险也时刻存在着,许多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开始转向了有“铁饭碗”之称的政府机关单位或国有企业,报考公务员的比例居高不下,大量大学生挤破脑门也要进入国有企业。另外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忽略了对于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欠开放的学习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缺少,使得大学生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现行需要。虽然如今有不少大学生选择了考研再读,然而完成学业后,依然要参加就业。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如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也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自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概念被引入到高校教育中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开始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然而当前在很多高校中,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并没有落到具体实处,而只是停留在表面,教师把它当作教学工作去完成,学生则把它当作学习任务去完成。此外,和外国高校相比,国内高校在就业信息收集和上还不够及时、系统、准确,因此实际指导中的效果很是不尽如意。而且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选择专业方向时由于缺乏合适的指导而忽视自己的能力盲目地选择那些热门专业,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致使很多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时出现茫然不知所从的心态。随着时代观念的转变,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已成为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区的首要目标,就业大军已趋于饱和状态,但选择进入农村和西部地区的人才却非常缺乏,这种非常不平衡的状态给高校就业指导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一)过分追求完美主义导致心态偏差
很多女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对地域、待遇、地位都十分地看重,即想有一个完美的理想工作,又要求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那些艰苦的、平凡的基层单位工作则没有做任何考虑,过高的工作期望值,好高骛远的态度导致这些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挑三拣四,往往因为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工作,而处于长期的失业状态中。另外有部分女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对家人的依赖性很强,总是希望通过家庭亲人的社会关系来获得一份安稳的工作,独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缺乏严重阻碍了这部分女大学生的就业行为。还有的大学生将实惠与金钱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总是期望着凭借一份高的学历找到一个理想的丈夫来改变自己现有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环境,这种不劳而获的心态使得她们对就业漠不关心,也不积极去寻找工作。
(二)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诱发失落心理
现今社会,对男女平等的提倡,使得女权主义深入广大女性心中,且由于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女大学生不仅在家中受到父母亲人的宠爱,在学校也备受老师的呵护和男学生的谦让,和一般女性相比,处在象牙塔般学校的女大学生容易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她们的思想往往脱离客观实际,因此很多女大学生都希望在大学毕业后能够获得一份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从而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然而现实就业中,竞争是十分残酷的,男性的就业领域相对于女性来说要更为广阔,性别的选择在大部分用人单位仍然存在着。寻求工作的过程中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将会严重挫伤这些女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使她们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出现悲观、失望等种种负面情绪,甚至自暴自弃而走上其它不良道路。
(三)容貌带来自负与自卑的心理反差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容貌对于女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大学里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于容貌关系就业都是抱持着认可态度。通常外表形象好、有魅力的女大学生相对于平凡普通的同学来说,要更受老师同学的欢迎,但与此同时这种天生的优越感往往也会使得这部分女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过高估计自己的优势而产生自负心理。相反,那些平凡普通的学生往往会由于自己的外貌而产生自卑心理,在她们的认知中始终存在着漂亮女生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利的思想,因此这造成了有部分女大学生在大学里只注重经营自己的外表,而对于专业知识的获得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则不太看重。此外,尽管有些容貌平凡的女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实现人生目标,但社会上的的确确存在的“美女好就业”现象也让这部分女大学生深感无奈。
三、女大学生生涯规划相关建议
(一)找准自身定位,调整就业心态
正确认识自己是找到就业目标的重要步骤,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特点、兴趣类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想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只有这样全面地认识自己,才能准确为自己定位,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因此女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勇敢面对现实,正视自己不足之处,为社会角色的转变做好充分准备,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就业,大胆尝试,不怕挫折。此外,女大学生还要破除“铁饭碗”的工作观念,任何职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需要靠能力说话,在一些基层岗位锻炼自己,挑战自己,这是以后职业生涯发展中一笔丰富的财富。
(二)分析就业环境,提升自身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参入女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中,帮助她们了解就业市场环境,使她们能够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有针对性地对进行自我培养。安稳的大学校园生活造成了大学生与社会的严重脱节,很多女大学生很难协调好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为此女大学生在积极学校社团活动时,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了解一些民情国情,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客观分析现实环境,在就业压力下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三)培养竞争意识,提高自我效能
“女不如男”的传统思想虽然仍束缚着很多女性,但在这个现代社会中,女大学生只有积极面对社会发展对自我提出的要求,才能避免被社会规则所淘汰,因此女大学生生涯规划中要明确奋斗目标,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在社会的大潮中,主动自觉地去为自己争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用实际成就去证明自己。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分地去追求结果,而要关注每一次努力的过程。在学校实践的过程中勤于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来确定生涯规划。
四、结束语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部分女大学生对如何调试自己的就业心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还是相当茫然的。为此女大学生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生涯规划的前期,多吸取他人的经验,参考社会的基本要求先来整合自己的资源,然后在专业的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再来找自己的兴趣目标,并将它作为生涯规划中的实现目标来为之奋斗。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然而在部分高校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就业指导 就业能力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对于就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希望自己可以快速得到社会的认可,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缺乏工作经验,对就业的认知不够,而且缺乏相应的职业生涯准备工作,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了大学生的无法顺利就业,造成了企业招人难、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境地。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指的是人在就业过程中,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主观因素,与影响职业生涯的客观因素之间进行衡量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符合自身特点且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倾向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且为该目标的实现而做出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职业生涯的规划应当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出发,并且结合职业环境、自身能力以及对职业生涯的认同度等,建立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在就业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准确定位,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学生与职业的良好对接。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阶段,对于社会的认知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对于真正的就业与职业却缺乏系统的认知,所以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大学生对职业有更好的认知,可以使他们认清当前的形势,建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可以缩小学生与职业之间的差距,可以使学生顺利的走入工作岗位,实现学生与职业之间的良好对接。
2.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对个人能力的正确定位是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基础,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质,才能为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规划。而大学生在高校求学的期间,就是进行职业准备的时间,如果高校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符合职业方向的活动,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学生职业定位的准确性。
3.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尤其是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的课程选择十分自由,在没有职业生源规划教育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会产生迷茫的现象,无法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课程。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就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且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可以增强学生课业学习的针对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高校教育的开展除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而职业发展过程中对工作投入的热情、岗位责任心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而这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岗位责任心,有利于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二、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够。很多高校认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一旦学生就业之后,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宣布结束,因此他们注重的是高校的就业率,却忽略了对学生深层次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很多学生在就业时,只是关注薪资,却没有从自身的特质、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所以也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毕业生频繁跳槽的现象。
2.对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不透彻。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针对应届毕生,却没有从学生入学开始,这种阶段性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局性的服务观念,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关工作的开展大多是围绕如何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这一优秀问题,没有将就业指导工作视为一项服务工作,所以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效果方面,没有取得显著的成绩。
3.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形式单一。目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都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聘请校内和校外的就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教导学生如何撰写求职报告、如何填写个人简历等等,而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都缺乏足够的指导。在后续工作的开展方面,往往是由学生的接收企业签署一份工作证明,便完成了就业指导工作。这种单一的工作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甚至会影响很多学生的就业观念,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
1.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其中涉及到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就业指导,为了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开展,要积极构建相应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制定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根据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开展相应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引领学生建立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以后,可以顺利的进入到工作岗位,并且实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2.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完善。始终坚持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是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要促进相关服务机构的完善,除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信息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指导,并且定期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以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参与用人单位的活动,从而积累更多经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完善,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促进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的完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所以要注重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强化,积极为教师创造参与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可以实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职业需求。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摘 要:现今对于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社会中的老生常谈的问题。有关大学生教育指导与职业规划的思考,不光是具有教育特殊性,更具有关乎学生生涯的社会属性。本研究对于大学生如何理性就业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作出深入分析与探究,主要从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本身出发,深究其中就业内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社会与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一系列问题,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如何提高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大学生对自己人生规划的教育,都值得现代教育人以及大学生自身深入考虑。尽管现在的教育界已经对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提起重视,然而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这一思想却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无法改变。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如今的大学教育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化,进而毕业就业就顺理成为社会上一大难解决的问题。现在的毕业生现状都是处于两个极端,一方面对于就业问题认识不足,对于择业准备不够,导致就业时处处碰壁,屡屡受挫,不能够如意的就业;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自身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工作经验,但是对于社会上一些收入不太高的职位却不想从底层开始,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毕业后对于社会认知结构出现偏差。这些问题总归就是一句话:职业定位不科学。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市场统计,多数学生参加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交流会对接成功机率一般都在30%。职业规划准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所以,现在解决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对于所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上必须实现的一个现实课题就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2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区别
2.1 职业规划不等同于就业指导
职业规划的出发点是个体为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所作出的策划和准备,从静态分析,职业规划是由职业方向、职业目标、职业能力分析、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实践策略等具体内容构成的职业实践方案,而就业指导则是专门机构帮助就业大学生为自己打造量身定做的就业计划和方向,而这出发点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区别出差异。
2.2 对于就业指导的理解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大学生根据自身性格以及专业特点或是择业方向进行职业选择的一项专门工作,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开展职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规划,同时这门工作应用到的知识囊括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在掌握大学生性格特征、基本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倾向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专业特点与所选职业要求相符合。萨帕说过:“职业辅导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切的职业角色,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求,同时造福社会”。对于这样的想法,就业指导就需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整个阶段,在各大高校中,就业指导应该系统规划列入教育范畴,开展教育课堂,引导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可以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能够在心理和行为上提前认识就业趋势,以防止大学生因为准备不足而心里期望过高,导致眼高手低,无法顺利就业。应该清楚的一点是,就业指导本质上就是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不同于职业规划的是,就业指导旨在引导个人探究、评论并整体运用于就业、职业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属于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形成。
2.3 职业规划深层次含义
职业规划不同于就业指导,官方定义的职业规划是个体针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以及职业环境中制约因素等相关条件,为实现就业、择业、创业等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和行动方案的实践过程,其目的是帮助个人了解自己,在全面评估内外部因素情况下,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现在,思想已经逐渐从就业指导转变为职业规划。西方国家的职业规划已经从小学渗透到大学,西方国家这一成功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以职业规划教育为中心的全方位就业指导,既要求能满足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的要求,又能够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与社会市场发展要求相结合。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探讨中,人们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规划,其目标就是寻找最合适的职业。
3 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水平
3.1 以科学化水平规范就业指导
教育管理者是就业指导的领导者,在大学生学习阶段,为了激发其就业潜能以及增强就业意识,相关部门教育领导者应该加强学习和调研,丰富自己的职业认知和就业指导水平。目前较多高校存在没有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科目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不够系统,专业化程度、科学化水平不高,影响了职业规划指导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现在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注重打造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形成的优秀竞争力。执行者也就是教育者自身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组织和参与编制各种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手册,充分掌握并规范使用各种职业测试量表,准确掌握职业分类中各种职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3.2 提高就业指导社会化水平
提高就业指导社会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现在就业指导机构和系统的就业测试,还没有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念亟待更新、就业规划定位不准、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各大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就业信息库建设,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参考。在职业训练上,应经常组织大学生参与简历制作、模拟应聘、职业规划设计、职场创新等技能大赛,在观摩、体验、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4 深入分析职业规划
4.1 提早着手规划,防患于未然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是人们常说的,对于选择职业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早期做好职业规划,防患于未然。要达到人职匹配,除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外,还应有正确的职业认知与社会认知。平时学习中,可以通过有关专业介绍的系列报告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及人才素质要求等,指导学生根据个人自身条件,较为准确地把握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数量,树立积极且实际的职业理想,慎重确立好自己初步的职业目标。在校阶段让学生做好足够的准备,等面对择业时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4.2 以发展作为基本点
社会是发展的,大学生不能一尘不变,应该学会随机应变,以发展为准则。职业规划是一种活动,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学生在离开正规学校系统教育后,能通过各种途径去继续接受教育,为将来职业转换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
4.3 教育大学生理性融入社会
对于当代大学生,有太多的实例让社会为大学生就业而担忧。在职业规划中,首先要解决人生观问题,即正确处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这个过程不能仅通过狭义的学校教育,或者仅靠教会学生一些就业的方法技巧来完成,我们要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这个问题。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都停留在报告中或文本里,而不是植根于鲜活的日常生活之中,或者根本就脱离了社会实际。这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不佳以及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所以,在进入社会之前应该准备充足,理性地思考自己的职业与人生。
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就业,最突出的一个认知错误就是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同。以上论述深入分析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区别,并在区别过后明确表明如何提升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相关水平,不论是哪一点,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应该理性面对,合理科学地解决。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凸显,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成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主要途径。而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明确奋斗目标,做出合理规划,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力 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的发展与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15年成为新一期“超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近几年一直是社会、学校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除受宏观经济低迷、高等院校扩招及就业市场不规范等外因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大学生自身就业目标模糊,就业竞争力偏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通过调研发现的问题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在职涯规划和就业力培养方面的问题,我们针对校内学生进行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力提升的调查,针对用人单位开展了对学生需求的调查,从中我们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高校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压力大
在就业意愿调查中88%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选择就业、升学、出国或自主创业等,其余12%的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比较茫然。在对毕业前景的调查中,仅有29%的学生对未来发展很自信,认为凭借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能找到比较理想的选择,57%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大,还有14%的学生不确定自己能否适应社会需求,找到满意出路。
面对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明确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的提升综合素质和技能,
促进就业目标的实现。
2、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和发展工作有待提高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中,仅有30%的同学有清晰长远目标,15%的学生有明确的规划且在实施。对于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 68%的学生认为还需进一步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在校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还不甚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深入程度不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能够更加有力的促进就业力的提升。
3、学生和用人单位所看重的素质和能力有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44% 的在校生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实践经验,而很多用人单位却选择了学生的职业态度。 关于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求职者的基本要求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认为是专业知识,其次是技能证书,然而,将近三分之一的用人单位首选职业素养,其次是工作态度。在“大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方面”的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沟通能力,而用人单位首选适应能力,其次是沟通能力。
两方面调查结果的差异帮我们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未来将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二、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国内其他高校职业生涯及就业工作的学习,我们认为目前学校虽然在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力培养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开展了很多工作,但未来更要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通过加强分级、分类指导,完善实践平台建设,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等措施不断拓展指导途径,完善指导体系,提升指导质量。
(一)以人为本,分级指导
针对处于生涯探索阶段的大一新生,通过理论课程的讲解、测评工具的应用等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专业、了解职业,将初步制定的目标细化为各学期的分解任务表,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针对大二学生,组织开展与职业定位相关的活动,例如通过求经验交流分享、职业调查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职业,明晰目标,发现自身不足,合理应对。对三年级学生,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帮助他们了解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直接接触社会,感受职业。对进入应聘环节的大四学生,可开展面试及礼仪方面的指导、宣传就业政策、进行求职心理调试等,帮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通过分级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发掘自我潜能和创造力,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理想,成就未来。
(二)因人制宜,分类指导
将“以人为本,分类指导”的原则贯彻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全过程中,在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类别学生的分类指导。将学生按照就业方向区分为考研、出国、创业、就业等类型,按照学生层次分为学生干部、困难学生等,通过建立分类数据库,实行横纵交叉管理,掌握全体毕业生的具体目标和动向,不留盲点。例如:对于困难生的指导,应注重人文关怀,将就业指导与困难帮扶相结合,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树立积极求职心态,同时给予职场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三)完善职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对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建设,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的理论传授基础上,结合情景模拟、案例重现等体验式授课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搭建各种活动平台,锻炼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职业素养,促进沟通合作、组织策划、人际交往等能力提升。
(四)完善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实践活动效果
对社会、对职场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及早扭转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完善自己,因此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首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开拓创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实习基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则,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其次,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单位与学生的信息共享,建立双向信息交流机制,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走访不同类型的单位,邀请用人单位来校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相关培训,消除学生认知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