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4 05:2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生与诚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重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第一,弄虚作假严重。一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队伍。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 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三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四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弄虚作假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严重挫伤努力学习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学生水平下降。水平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就业。在北京、上海、广东的人才市场,大多数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应届毕业生,认为他们有文凭没水平。
第二,信用意识缺乏。一是骗贷逃贷。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由于坏帐率过高,今年4月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银行列入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这些骗贷逃贷的行为,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二是拖欠学费。恶意欠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所欠金额每年都在递增。三是随意违约。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据报载,目前大学生就业遭遇诚信危机,违约罚金已高达3万元。随意违约的行为,致使一些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从此不到该校招人。
第三,人际关系淡漠。据报载,北京某大学在对42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有近一半的受访者缺乏对他人的足够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对"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回答中,表示完全赞同的高达45.8,而完全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0.5,完全同意"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便宜"的占32.7,部分同意的占38.6,完全不同意的只占2.6。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于是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愿意在生活中与人交往者有之;背地造谣中伤,偷看他人日记,甚至盗窃财物者有之;为争夺恋人,抢夺升学、留学机会而不择手段者有之;逢场作戏,未婚同居,多角恋爱者有之,于是因恋爱不成而轻生自杀或是凶残报复的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人际关系的淡漠,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加大。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导致大学们诚信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外部环境欠缺。一方面是来自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遗产。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言必行,行必果"、"人无信不立"、"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抱诚守真"、"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礼互让"等有关诚信的经典之句,但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些歪曲观念,如"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也流传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们的诚信观念。另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数字政绩等,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假博士、假职称、假广告、商标侵权、虚假文风等,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总之,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信用,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几乎都沦落到被质疑的境地。大学不?quot;世外桃源",社会诚信的缺失必然影响到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2、学校教育滞后。一是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许多中小学校把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课程放在 了副科的位置。在大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也有不少大学忽视德育教育,仍以分数论成败。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少学校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强调政治上的忠诚,而忽视基本诚信品质的培养,片面强调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教育和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学风不正。当前,商业潮流也已涌入了大学,大学在大学生心目中已不再是"学术的圣地,精神的家园",不少学生都是抱着混文凭的目的来的,再加社会的诱惑太大,学术研究氛围过于混乱,连部分教师也不知道学术方向在哪里,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难以自控,很难静心进行学习研究。四是管理不到位。大学阶段任课教师不管事,班主任名存实亡,不少大学生一进校便完全放松:逃课、上网、睡懒觉、谈恋爱、打工赚钱……,学习不用功,就业压力又大,于是弄虚作假在所难免了。而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也存在一些关系和后门,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的造假行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此外,高校连年扩招,人数大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也给高校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家庭教育乏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诚信教育是品德教育中的一项基础内容。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然而他们的家庭诚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孩子,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了教唆的作用;还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作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很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作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做什么,更别谈什么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了。同时,从小缺乏儿童伙伴,离群寡居,容易形成不合群、自私、胆怯、不关心同伴等不良心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
4、自律意识较差。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很多学生都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处世,社会生活经历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道德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的能力,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网络时代每天大量的垃圾信息,生活中的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反面事例,很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另一方面,虽然多数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当关系到自己个人利益或安危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这主要是意志力的问题。
5、约束机制缺乏。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在传统社会,诚信是在封闭的生产关系、人员很少流动的社会条件下形成起来的,诚信基本上是作为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约定俗成,而非法律规范。人们往往将诚信建立在道德良心的基础上,主要靠传统、习惯、舆论去遵守,因此缺乏严肃性、连续性、系统性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诚信问题很难成为普遍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广泛、频繁、紧密、复杂,在这种关系和环境中,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当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应,而新的维系手段--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时,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三、大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
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的重建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实践表明,诚信的重建不是单纯靠哪一家、哪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1、营造氛围是诚信重建的前提。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一是要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诚信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基础保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把诚信重建摆上议事日程,切实抓好抓好。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全方面多角度开展诚信理念的宣传。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宣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三是规范政府行为,全力打造诚信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诚信重建中的主导作用。党政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依法行政,在抓好自身诚信的基础上,带动各行各业开展诚信活动,使诚信理念在社会各领域渗透,推动整体诚信意识的提高。
2、加强教育是诚信重建的重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从家庭教育来看:首先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其次要把智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来抓,从小抓好孩子的品质教育。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要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德育课到基础课、专业课,从日常行为管理到各项校园活动,都要把诚信的内容加进去,让诚信的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个角落。其次,要加强管理。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在学校办学理念上要坚持诚信原则,排除权(钱)学交易对教学工作的干扰。在师德建设上,要坚决杜绝学术抄袭、剽窃等不诚信的行为。对学生的管理上,每个教师要各司其职,不论是班主任还是普通教师,不论是行政人员还是一般干部,都应该义不容辞。在对每个违纪学生的处理上,要根据校纪校规从严处理。第三,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一是由他律型向自律型转变。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自觉加强学习与思考,将诚信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二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要大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最新的管理方法,注意发挥现代传媒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拓宽教育的领域,使教育工作覆盖和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由灌输型向互动式转变。要克服片面硬性灌输的方法,由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转变为平等、民主的关系,使 教育过程成为自主的接受、自主的发展、平等的对话、进而和谐的解决问题,同时,实现教育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四是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教育工作方法有多种,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心理暗示法等,要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作用,不能孤立地采取某一种方法,发挥各种方法的互补作用,同时,要整合所有的教育资源,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五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式转变。一方面诚信教育不能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要走出校门,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参与和体验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开放,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诚信教育的好经验,好作法,使诚信教育更富实效。
3、完善机制是诚信重建的保证。制度问题是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因此,诚信重建不仅要抓好教育,培育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诚信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信用体系及制度的基础法律,信用中介机构的管理法规,制订对欺诈行为的惩处办法等等。从社会来看,不少地方已经开始了对信用评估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的探索,如上海市政府已于20__年在全国首创个人联合诚信体系,20__年上半年,又建立了企业联合诚信体系;20__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拟定了诚信管理条例草案等等,这表明诚信立法是大势所趋。作为人才济济、思想活跃的高校而言,有条件也有必要建立诚信教育机制。目前有很多大学如上海大学已建立国内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天津师大推出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等等。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奖惩等情况,实行电子化管理,在学生毕业时,信用档案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二是诚信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三是诚信奖惩机制。将诚信的状况与评奖评优、入党等相结合,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贷款等。
摘要:针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不系统、不规范、效果不显著的状况,科学构建以诚信教育课程渗透为主导、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为主题、校外道德实践活动为主体、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为主线的“四主”教育模式,将有效促进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
当前国内高校会计类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不系统、不规范、效果不显著的状况,主要是课堂教学、校园文化、道德实践和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诚信教育体系,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研究。科学构建以诚信教育课程渗透为主导、以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为主题、以校外道德实践活动为主体、以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为主线的“四主”教育模式,将有效促进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诚信教育课程渗透为主导
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现行利用课堂途径采取的措施对培养学生诚信教育观念发挥的作用不够。高校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层次的会计人才,也是国家会计队伍预备人员的培训基地。诚信对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是否诚信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前提条件。事实上,诚信已成为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因此,加强对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当前国内高校课堂教学中会计诚信教育通常都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之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案例分析,使得具有特殊性的会计诚信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显得过于简单,案例不够鲜活;在教学方法上常以教师讲授为主,显得单调死板,学生兴趣不浓。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会计专业大学生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向上、勤奋工作、团结一致,具有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以下方式渗透诚信教育:一是出版发行《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论》《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案例选编》等自编教材,并纳入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计划,设置相应的学分;二是采取课堂讲解、案例剖析、课堂讨论、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三是将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贯穿于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中;四是教师要善于将财会专业知识讲授与会计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在课程讲解中引导学生正确思辨会计诚信,强化会计法规及职业道德观念。
二、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为主题
当前大学校园中,学生在科研学术道德建设、学生助学贷款还款、学生诚信考试和学生求职就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诚信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教育质量,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让诚信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始终,让守诚信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校园诚信文化氛围对于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诚信行为的养成有着较大的影响,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十分缺乏针对性较强的诚信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诚信文化活动。可以分校院班三个层次,举办以诚信文化为主题的党团支部生活、主题班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以及相声、小品、话剧、书法、绘画和征文活动,开展“学生助学贷款还款诚信承诺”和“求职就业承诺”签名活动,使会计专业大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操守,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观。二是全力营造诚信文化氛围。校园的诚信文化氛围对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有良好的影响。既要传播正能量,表彰诚信行为,打造诚信典型,谴责造假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的诚信道德,使学生在良好的诚信氛围中受到触动。也可以在会计专业学生考试时全面推行“无人监考”,让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依靠自律参加考试,让他们在经历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升华。三是努力做好诚信舆论宣传。要利用好标语、校报、海报、横幅、简报、展板等纸介媒体,诚信教育专题网页、网站等网络媒体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宣传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身边的诚信典型,营造浓郁的诚信氛围,让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三、校外道德实践活动为主体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校外道德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密,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认知与道德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校外道德实践活动对于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行为的养成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内化学生的诚信认知与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至关重要。高校应重视会计专业大学生校外道德实践活动,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做精一批诚信教育基地。注重校企地三方合作,共同签订和建立一批以银行、证券机构、企业为主的诚信教育基地,让学生结合实际工作深刻理解会计工作涉及的诚信问题,让学生在教育见习、专业实习、生产实践等各种社会实践环节中,将会计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行动,在实践行动中践行诚信教育。二是做好一批诚信教育典型。坚持“用身边的人影响学生,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的原则,树立一批“诚实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正面诚信教育典型,让会计专业大学生学有榜样,多吸收正能量,达到示范引导的作用;同时,适时、适当地引用一些反面的典型案例,提醒大学生规范会计行为,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三是做强一批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邀请一批专家学者言传身教。学校可经常邀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企业高级会计师等行业专家到校学生中座谈、交流和举办讲座等,引导会计专业大学生树立会计诚信意识并自觉化为行动。另一方面,组织会计专业大学生旁听检察院、法院有关经济案件的审理,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反思来加强对诚信行为的理解。会计专业大学生唯有亲身参与校外道德实践活动,且不断地总结、反思和提高,才能深刻理解与体会到会计诚信的内涵,从而自觉地按照会计诚信原则从事会计实践活动。
四、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为主线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缺乏奖惩与约束监督机制,学生的日常表现没有与学生诚信行为有机结合,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脱钩。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教育质量,使其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形成自律,必须要有刚性措施,即建立一套大学生信用评估体系。目前我们面对的都是“90后”“95后”,“网络”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无处不在,学生无时不网。大学校园人际关系既简单又复杂,学生中不诚信的行为时有发生。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下会计专业大学生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在学生工作部设立学生信用评估办公室。专门负责学生日常诚信教育、管理、评价、监督和奖惩工作。二是建立诚信行为记实登记表并实行公示制度。将每个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全面、及时、准确记录,详细地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并将该表装入学生档案。大力表彰讲诚信的集体和个人,严厉批评不诚信的恶劣行为,提高诚信档案的影响力,从而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三是可以将信用评估结果与评优评奖和就业挂钩。一方面,学生入党、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各类各级奖学金或助学金评定、生源地助学贷款均要看在校期间信用状况,优先评定讲诚信的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另一方面,把个人诚信档案当作学生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并在毕业求职时提供给用人单位。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和焦点。只有科学构建“四主”诚信教育模式,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作者:李姝环 单位:西华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立身处世之本,既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又是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诚信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种品质和素质,也是大学生事业发展和生活社交的基本准则,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开展不起来。本文针对当前出现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
诚实守信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央在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把“明礼诚信”作为全社会都应当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讲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意味着如今的大学校园不仅需要向学生们传授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青年大学生的良好品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诚信?“诚信——诚实,守信”。坚持实事求是,并在此基础上做到讲信义、守信用、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即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在人际交往中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诚信既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又是人的外在行为规范。诚信教育,是指通过阐释诚信的科学涵义,使受教育者认识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培养大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信守承诺,以诚信做事、诚实做人为目标。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简单来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学生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并帮助大学生将诚信理论概念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实践过程中把诚信意识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并在与人交流中不断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遵守诺言、诚实守信的祖国的优秀栋梁。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作为青年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培养优良的诚信品德,把诚信看作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基石,是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将来走向社会的一张“特殊名片”。大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然而大学校园不是世外桃源,仍然受到社会或家庭等方面的负面信息的冲击,根据近年来的一些调查研究,大部分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作为一种思想道德品质都应遵守,但在现实中却表现出知行不一,不能真正做到实践诚信,并且有的大学生对于别人的诚信要求较高,而作为自己的诚信要求则大大降低或者忽略,因此在大学生中出现了很多诚信缺失的现象,比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涂改成绩、伪造证件、助学贷款违约、就业违约等;另外还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急功近利,部分大学生往往还把诚信当成一种达到目的手段,在选择诚信的同时还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做一个诚信的人,然而一旦利益受到损害或目的达到了,随即便抛弃掉诚信。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主观因素。如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精心呵护下长大成人,因此经常表现出自我中心、心理逆反等弊病,自控能力较弱,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容易迷失方向,有的大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社团活动、兼职打工、上网娱乐等,无法正确处理学习、实践活动和休息娱乐的关系,无法保证学习的充足时间,造成学习态度的懈怠,因而荒废了学业;虽然自我意识较强,但责任意识薄弱,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受利益驱使,在“义”与“利”面前往往选择后者;从众心理,身边同学如果因为考试作弊侥幸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么没有作弊的同学就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意志不坚定的同学便会随波逐流,选择作弊以求“双保险”,这是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够坚定造成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2.客观因素:一是学校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纵观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无视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在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很多老师以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对待学生的态度,以至于学生片面追求卷面成绩,而忽略思想道德成绩,使一些心存侥幸或贪图眼前利益的学生为追求卷面成绩的高分而破坏诚信原则,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方式层出不穷。二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性和竞争意识都增强了;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原动力”,受市场自发性和市场主体趋利性特点的影响,出现了假冒厂品充斥市场、以次充好、以及有些人可以通过不正当竞争牟取暴利等投机行为,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坏影响,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极容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冲击,急功近利,做出不诚信的行为,导致部分学生也试图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得到高分,从而产生考试失信行为。三是家庭忽视对子女的诚信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现在有的父母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做到言传身教,孩子一旦做错事,父母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或者惩罚,造成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感,往往不敢向父母讲真话,时间一长,说谎话便成为了一种习惯,不诚信行为也随之形成。
(三)对当今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潮流方向,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任务,大学生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学生诚信教育其中就包括有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对当今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使诚信意识转化为大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对于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远影响。2.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理想。理想是每个人都应追求的人生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是大学生对未来人生路有正确奋斗目标的表现。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无形中就会用一种约束力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而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3.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便会产生严重的阻碍。诚信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和谐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校园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校园氛围,大学生学习、生活在这样的良好氛围当中也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有利于构建积极健康的和谐校园。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地位
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思想观念,将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越来越多的高校都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上了重要议程,诚信教育正在逐步推广。大力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作为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把诚信视为校园文化的灵魂,视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激发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将诚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制定诚信约束制度
一方面,建立健全有效的诚信规范,以强化诚信教育,把诚信的具体要求制定到有相关规范制度中,内容要涵盖学习考试、助学贷款、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让大学生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将诚信教育作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诚信者予以表彰,对失信者予以惩罚,并且加大处罚力度,在学校形成“诚信文明”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从新生入学,便为其建立个人诚信档案,通过记录大学生在校的行为来反应其诚信度,对其诚信状况实行实时监督,并利用个人诚信档案,与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对学生失信社会行为形成有效制约。真正实现讲诚信者一帆风顺,失信者寸步难行。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诚信教育
新世纪以来,新媒体在我国迅速发展,新媒体在大学生当中的频繁使用,正在日益改变着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几乎人人都要上网,并且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得信息。借助于短信、邮件、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人交流以及表达个人意志的重要方式。利用新媒体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在利用传统教育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可考虑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把新媒体引入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利用微博、微信、BBS和相关专业网站等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且抓住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不断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当代大学生是中华名族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为整个社会注入充满活力的积极诚信之风。
作者:夏小惠
摘要:大学生诚信问题从范畴上来讲应当包括大学生的自我诚信养成和高校的诚信教育两大部分。本研究内容主要基于高校教育工作者从外生环境中对大学生自我诚信养成的干预和推动,借助大数据分析的手段,以学生诚信数据库为依托,在大学生自我诚信养成与学校外部评价之间所形成的双向互动机制。
关键词:高等学校;诚信教育;大数据
一、模块划分与运行
在2017年2月4日公布的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以适当方式记录学生学业、学术、品行等方面的诚信信息,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有严重失信行为的,可以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对违背学术诚信的,可以对其获得学位及学术称号、荣誉等作出限制。”在建立学生诚信数据库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优秀的教育理念去设计数据库中的模块划分,使得这一数据库能够真实反映高校人才培养和诚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主体间性理论,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交互关系,这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格局,突出强调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诚信养成是关键和根本,另一方面诸如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教学教务工作和其他行政事务工作都对学生自我诚信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都能在外生环境中对学生的自我诚信起到积极的干预和推动作用。按照主体间性理论以及高校中各部门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可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数据库分为学生服务与管理中心、教学辅导中心和行政事务中心三大模块。三大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诚信养成。1.学生服务中心。当前许多高校都把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性工作统一为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并以逐渐形成相对较成熟的学生事务服务运行机制。在这一范畴中主要涉及包括一线辅导员在内的所有学生工作部门,涵盖了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绝大多数事务性工作,包括安全稳定、组织发展、奖助贷、评奖评优、心理咨询与辅导、就业指导和文化建设等具体工作。作为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主力军的一线辅导员等学工团队,要积极作为,在学生服务与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严把诚信第一关,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以诚信为价值标准处理个人各项事务。2.教学辅导中心。这一范畴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相关教务工作,而这作为一般意义的第一课堂,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道德标尺直接能够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在大学生诚信养成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这一范畴主要涵盖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对第二、三课堂的积极引导、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课程考试等相关具体工作。作为处在教学活动第一线的教师,要言传身教,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以自身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学术活动中遵循诚信的道德标准。3.行政事务中心。高校中其他一切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行政部门都可纳入这一范畴,主要涵盖了校医院、校食堂、公寓住宿、安全保卫、户籍、财务等相关具体工作。这些部门看似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交集不多,实则影响着每一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顺利毕业,因此这些部门同样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自我诚信养成具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切实保障学生在校正常学习生活的各行政部门,要通力协作,在与学生相关的保障性工作和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切实保障学生各项权益,为高校的诚信教育做好各类保障。以上三大模块正是基于学生自我诚信养成基础上建立的一套外部干预机制的大致范畴,其目的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将学生各项数据所反映出的结果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各部门的相关处理措施再反馈给学生本人。通过这样的双向机制来促进学生自我诚信的养成,即通过外部干预推动学生自我诚信养成的运行过程。
二、评价标准
对于高校大学生诚信数据库中各个模块运行的评价总体上应当从以人为本出发,充分考核每名学生的综合表现,结合诚信数据库中各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做出尽可能客观准确的评价。这一过程中尤其要考量各模块所涵盖的具体事务工作能否合理量化。例如三大模块中的教学教务和行政事务主要的存在形式为客观数据和信息,大部分内容都可量化,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可直接参照数据库中的信息而做出判断,即在考核评价中可以采取最直观的加减分的方式来衡量。而三大模块中的学生服务与管理中大部分事务是具有弹性的学生工作,难以准确量化,此时就必须综合考量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取问卷发放,由第三方打分,或者学生自主填报信息,辅导员审核等形式来实现。在对每名学生的评价形式上也要做充分考虑,采用学年评价、总体评价和追踪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形式。首先在每一学年结合学生本学年的诚信综合表现予以评价,包含学业成绩、评奖评优、违纪处分、日常表现等评价内容,主要借助对诚信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的分析,以学生自主填报,经过审核后所反映出的综合表现予以诚信评价;第二种总体评价,即在学生毕业前,对该生大学四年的诚信情况做以整体评价,并作为纳入档案的方式激励学生规避失信行为,促进自我诚信养成;最后一种评价方式为追踪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作为以上两种评价方式的延续,能够动态掌握毕业生的诚信状况,主要采用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问卷的形式,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打分评价,可反映出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的综合表现及诚信状况,这一部分评价方式也是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与养成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反映和体现出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养成体系
建立大学生诚信数据库目的是为了推动高校学生管理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反馈预警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在行政处罚手段介入学生管理之前,提前对学生进行预警,进而通过反馈预警机制对大学生失信行为进行纠偏。这一数据平台是工具,是为了更有效的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养成。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手段,不仅可以分析当前数据,更可以积累历年数据进行宏观分析,对学生教育与管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自我诚信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这一数据平台涉及高校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动也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考虑该数据平台的开放程度和权限问题。例如对考试成绩等内容的权限应当且只能归教务部门所有,又例如奖助贷、党团评优等环节,可向学生本人开放适当权限,让学生自主填写信息申报申请,但之后必须由辅导员审核其真实性。因此,权限开放与信息审核的矛盾仍然并存,需要相关人员的有效协调和积极配合。这一方面解决了效率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让一线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从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脱身。总而言之,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养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上所研究的诚信教育与养成系统属于外部干预的范畴,而这项工程中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干预,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诚信意识,从而推动高校诚信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诚信养成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作者:周彬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摘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主体部分,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道德教育的支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需要诚信道德教育的规范;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需要诚信道德教育引导,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选择。笔者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教育工作人员的主导性作用,结合诚信道德教育和大学生管理工作,从实践和理论教育两方面提出几点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实施途径
诚信是良好美德和规范的体现,是人们交往过程的最基本道德准则。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诚信将影响着他们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影响事件的发展和结果或是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关注前沿问题,采取对应的诚信教育活动,进而加强诚信道德教育的质量。
一、浅析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混乱的社会环境是外因
近几年我国的社会转型和改革逐步深入,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转型。即平等意识、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已经取代了过去只讲求精神、不讲求物质,只讲道德目标不讲功利原则的观念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此外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也在冲击诚信道德观念。新闻中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政治腐败、经济造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信任程度降低,这些都会导致一些不坚定的大学生在其中沦丧。
(二)家庭教育偏差造成的意识误区是内因
家庭是一个孩子接收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促进孩子性格和行为的形成。古人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忽略对于孩子的诚信教育,对于孩子生活中细小的不诚信行为往往不采取行动,进一步导致了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不足。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的压力,往往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因此一部分大学生就开始产生诚心的偏差,想通过不劳而获的方法去取得成就。
(三)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是加速剂
学校是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后天诚信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各大高校本应积极地展开诚信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只注重成绩的教育模式会造成诚信教育的缺失。对于现有的诚信教育往往是命令式、灌输式,缺乏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以及对于身边小事的重视。从而导致了诚信教育的空洞化、形式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施途经研究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要集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方力量,全面的提升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和素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长期发展。
(一)学校发挥主力作用,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质量
学校对于学生诚信道德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进行宣传的主要阵地。首先要严格管控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师自古以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应该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行为为学生做表率。其次是要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学生党员和干部整个学生团体的领头羊,他们会起到表率作用。因此学生党员和干部在加强自身整体诚信素质的同时还应采取班会或其他相关活动,使学生都认识到诚信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最后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诚信素质的监督和管理。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装入档案,和未来的工作及发展挂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提升家长诚信道德素质,加强家庭诚信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会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家长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诚信道德素养,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对孩子产生正向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并在生活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其次家长一定要与学生和老师积极的进行沟通,大学新生该入学会面临着很大的心理的失衡,面临一些困境产生困惑,家长是孩子的支柱和依靠,家长应该尽可能的去关心和理解孩子,及时调整道德偏差并改进。
(三)营造社会诚信道德氛围,形成社会正向导向
诚信教育往往是依托社会背景开展的。政府是社会的标杆,我们要以政府为依托营造出一种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整体诚信道德水平。首先要通过报纸或电视网络媒体进行正向引导宣传,宣传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打造诚信政府。各政府官员要进行工作作风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在进行自身能力提升的同时带动各行各业学习和培养诚信道德素质。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
作者:白云涛
【摘要】诚信是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养成的优秀品质之一,在文化软实力的视域下分析校园环境、高校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期待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定义和作用
国外并没有“文化软实力”一词,只是将文化作为软实力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国内,对文化软实力的含义、作用均有充分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文化软实力进行界定;简而言之,从广义上说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产生的影响力;从狭义上来说文化软实力“是人在创造生存的过程中改变自己或他者的实在影响力”。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学者们的观点比较统一: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文化软实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鉴于以上综述,本文作者提出,高校的文化软实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二、校园景观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
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他所受到的教育、所经历的事件、所在的环境影响。校园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环境决定论是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之一,这个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美国行为主义者J•华生在《行为主义》(1921版)中写到: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父母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在国内,郭任远先生也支持这样的观点,他在《心理学与遗传》一书中明确提出:个人之所以为个人,完全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生长在什么社会就变成什么人。虽然心理学中的环境决定论提出的时间有些久远,但正因为久远才可能成为经典。不可否认,安静、优美、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身心愉悦,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垃圾桶的放置不合理、路灯的修缮不及时等这些“千里之提,溃于蚁穴”的小问题,势必会对大学生脑海中所受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育产生冲突。教育者所在的不良环境与所传授的知识的冲突,是不诚信的现实表现,从而大学生会质疑其所学到的知识。
三、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教学行为、治学态度与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教会学生做人。教师是大学生经常接触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遗憾的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良的现象:个别教师在工作中将大部分精力用到科研上,而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一本讲义十几年不换,上课时照本宣科,不注重课堂的管理,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在考试之前将考试范围圈定的过小,给学生违纪、作弊提供了先天条件等等。教师对待教学工作、对待听课学生的不“诚”,无法让学生“信”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没有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另外,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样要言行一致,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发现的不诚信问题,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举一反三,让更多的学生知晓不诚信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高校其他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诚信的影响
宿舍管理员、教室管理员、保安等工作人员相对来说与学生的接触机会不多,接触的场合也不够正式,学生在于其接触过程中,双方都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尤其是处于放松状态的学生对所看到的行为、所听到的话深信不疑,潜意识中会去模范,通过模范“社会人”来满足自己想摆脱学生身份成为“社会人”的需要。因此,这些工作人员,一定要有更强的政治觉悟、业务觉悟、纪律觉悟、作风觉悟,严格要求自己,传递正能量。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的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工作人员,学校的每一处风景都是系统不可或缺的因素。校园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次尝试,如何在此视域下将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得更加透彻,寻求其内在的规律性,需要众多学者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作者:李迎家 白丽丽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经济个体趋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诚信现象。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主体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状况,逐渐引起关注。本文以“无人监考”这一诚信考试制度的实践为切入点,浅析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积极面及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个人访谈法,探究大学生诚信建设教育背后的个体主观因素和外界客观因素,希望能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建设探索有益的途径。
关键词:无人监考;诚信;大学生诚信教育
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要求个体无论是否有外界监督,都能做到诚实信用、表里如一。诚信,自先秦时期,就被推崇为社会人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体主义思潮的传播,社会上出现一些假冒伪劣等不诚信现象。某些高校未能坚守好诚信的底线,出现高校教师学术抄袭,部分大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这些行为败坏了高校的风气,高校诚信状况令人注目。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政府和高校进行了诸多尝试。2005年1月1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此次会议上,中央政府将“明礼诚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各大高校更是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班级活动,引导大学生重塑诚信观念。同时,有些高校实施“无人监考”考试制度,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考试制度从另一方面检验和考验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行为。
一、“无人监考”实践中反馈出的大学生诚信现状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这个课题上,学校将“无人监考”作为锤炼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措施开展实验。本校自2011年开始施行“无人监考”考试制度,至今已有六年,其中护理学院作为试点学院至今开展了12个学期的无人监考期末考试。在这累计12学期的无人监考期末考实践中,共有27个班级1360名学生参加过无人监考,其中三分之二的班级不止一次申请。在六年的无人监考实践中,累计共有11名学生因有携带小抄或者询问他人等考场违纪行为被巡考老师发现而受到处分。通过以上我校无人监考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大部分班级和学生愿意不止一次地参加无人监考,积极尝试通过无人监考来检验自身的诚信意识,这说明我校的诚信教育情况总体较好,学生主体愿意接受诚信教育。其次,从无人监考考场的违纪学生数来看,真正出现不诚信行为的人数占参加诚信考试的总人数不到1%,这个数据至少说明99%的同学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坚持了恪守诚信。虽说总体情况是积极的,但是无人监考的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那么乐观的方面。从无人监考的班级申请动员方面看,从2011年本科2009级的学生到2016年本科2015级的同学,班级无人监考的动员工作逐渐变得难做,无人监考的申请来自班级学生层面的阻力变大。通过动员工作中的私下访谈和了解,我们发现,相比“90后”的大学生,“95后”的大学生更不相信自己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始终做到“诚信”和“慎独”,这说明当代一些大学生其实对自己能否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恪守诚信不自信。从无人监考实施的评价反馈看,虽然在无人监考的考场中违纪同学只占参考人数的1%不到,但某些学生之所以未发生不诚信行为,更多的是对外在的巡考制度抱有畏惧心理。经统计,约有23%的学生想过依靠不正当途径获取高分,37%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可以理解,不是原则性错误。这些结果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仍然很淡薄,对“诚信”缺乏正确认知。
二、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因素浅析
通过翻阅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影响高校诚信教育效果的可总结为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主观上看,个体前期的家庭教育与中学教育、个体对诚信观念的错误认知、个体自身的价值需求等都对大学期间的诚信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第一,个体前期的家庭教育与中学教育影响大学诚信教育的效果。虽然说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阶段,但前期的家庭教育与中学教育阶段则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定向阶段。以在我校无人监考考场中因作弊被处分的一位学生为例。在进入大学之前,他所接受的价值观是趋利的、是藐视规则的。在他看来,只有无能的人才会受到规则的约束,有背景、有关系的人即使触犯了规则也能逃脱处罚。因此,即便是考场作弊被抓,甚至被告知处罚结果时,他依然认为规则只是用来吓唬人的。事后其家长的相关无理举动也再次让人看到家庭教育对个体诚信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由此可看出,如果在个体前期的家庭教育与中学教育中,诚信一直缺席,那么进入大学后,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形成将极为困难。第二,个体对诚信观念的错误认知影响大学诚信教育的效果。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某些学生对诚信的认识是狭隘的,对诚信原则的遵守则是宽松的。一些学生认为诚信就是说实话、不撒谎、信守承诺,认为偶尔抄袭同学的作业算不上不诚信,考试中过程中问一下同学也算不上不诚信,就业过程中签约了又违约也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有学生认为,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偷看别人答题是人之本性。这些对诚信观念的错误认知使得大学生心中缺乏有效的尺度,导致一些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第三,当代大学生利益需求压力的加大影响大学诚信教育效果。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需要是人的动机形成和行为产生的根本动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心理学表明,当人的需要难以通过合乎道德或者合乎规则的途径得到满足时,人的心理压力就会变大,会倾向于采用违反自己认同的道德和规范,也就是采取非正常途径解决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当代大学生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和自身发展的压力,当就业与发展的需求难以通过正常手段解决时,某些大学生往往铤而走险,选择违反道德规范的非正规途径。例如当一名大学生无法顺利拿到学位证书时,他可能会选择造假获得工作的机会。从客观方面看,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失信、无序影响着某些大学生对诚信的认可,而某些高校内部的失信行为和对失信行为的纵容则更让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缺乏说服力。第一,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来看,当前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失信违规的现象使得当代一些大学生的行为选择面临矛盾。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年轻群体,接受的是正统、主流、先进的素质教育,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及自身对个体身份的认知都希望他们的行为能符合先进的形象。另一方面,经济社会中的经济体本着“逐利”的思想,大学生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目睹这些失信行为,有部分同学更是遭受了欺诈,这使得他们对是否应该时刻坚守诚信产生质疑。此外,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重人情轻法制的人治社会,虽然国家的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中国的人情往来依然对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影响。这就意味着某些规则往往屈从于人情,对一些违规行为的不严肃处理让社会人包括一些大学生在内对社会诚信建设失去信任。第二,相比社会大环境,高校内部的诚信状况和诚信建设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效果有着更直接的影响。虽然各大高校当前都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点工作,但在大学生诚信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缺乏系统性,某些高校更多的是依赖定期或不定期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这种形式大多比较松散,缺乏严谨性和系统性。二是缺乏制度保障,某些高校目前并未形成一套大学生诚信建设的相关制度,或者只是散布在诸如学生手册等其他学生规范中。三是某些高校内部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也影响着学生对诚信教育的认可。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与诚信建设的对策思考与探析
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应当看到,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高校抑或是学生主体,都对大学生诚信建设进行着多种有意义的尝试,因此,高校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与诚信建设仍大有可为。第一,结合高校的自身特色,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学生实际,系统、有序地呈辐射状地开展诚信教育。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特色,有自身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开展诚信教育更容易将诚信教育落地。同时,以专业为中心,由专业学习中的诚信问题辐射至现实生活中的诚信问题,有序拓展学生的诚信认知范围。高校应当将诚信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化的项目进行思考,清晰大学生诚信建设的范畴和内涵,思索可利用的建设途径,将诚信建设作为一项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项目进行开展。第二,完善高校自身的诚信制度。厘清高校诚信建设范畴和应当包含的内容,整合已有的诚信规范和条文,补充缺失的诚信规范。对诚信制度完善后加以公示并广泛宣传,提高学生对诚信规范的认知水平。第三,加大对违反诚信规范的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大失信行为的风险与成本。各大高校应明确高校教师的失信行为和学生的失信行为,明确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并予以公布。其次,重视高校老师的诚信示范作用,对出现有学术抄袭、上课糊弄学生等失信行为的老师严格按照惩处措施进行严肃处理。通过网络、校园活动、课堂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播诚信规范、失信行为及失信后果,老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及课后时间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如果经过多次教育,学生仍然对诚信规范置若罔闻,那么应当对失信学生进行处理,以树立诚信相关制度的公信力。
作者:徐清情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需要构建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本文从当前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的现实要求出发,通过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开展诚信教育方面的举措,对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问题缘起
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基本价值追求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需要构建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将诚信教育贯穿大学生活全过程。当前,仍有少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诚信失范行为,这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部分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探究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开展诚信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探究贯穿学生日常学习、课余活动等多维度的诚信教育体系,为不断完善高校诚信教育提供参考。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失范的表现及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一些造假和腐败的不良习气渐渐传入校园,大学校园内的诚信缺失现象也时有发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开始逐步引起大学管理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简而言之,当前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和违反学术道德;经济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钻学校奖、贷、勤、助、补、减、免等体系空子,冒领、多领助学金、助研费等;求职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在求职时伪造履历、随意毁约。这些现象的发生,都与高校诚信教育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国内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上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诚信教育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格,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之初就上升到办学理念上来,然而,在现实中,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将定期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当作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任务,而非从人才培养理念上重视诚信教育,这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实效。二是开展诚信教育方式有待改善,大多数高校仍靠灌输式的教育,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大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激励机制。当前一些高校进行诚信教育时,仍停留在单向的管控思维,僵化地采取批评、惩罚的教育手段,片面强调制度对学生的约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缺乏激发学生讲诚信的激励机制,导致学生诚信人格培养成效不佳。三是部分高校诚信教育环境存在问题。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言传与身教并重,才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但是近年来暴露出来的学术不端、论文造假等教育者本身的诚信缺失问题对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势必削弱了高校诚信育人的实际效果。
三、上海交通大学开展诚信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具有注重诚信的百年传统,在开展诚信教育上提出了“积极探索诚信素养形成规律,坚持诚信教育的科学性;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人格养成,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培育诚实守信的德育环境,注重诚信教育长期性和常态化”的工作理念,在诚信教育体系化建设、制度化建设和诚信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上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性的工作思路,在国内同类研究型大学中起到了引领作用。上海交通大学于2004年启动第一届“诚信月”主题教育活动,已连续举办至今,通过诚信签名、诚信书签、诚信展板等活动强化学生诚信意识;2009年,初步构建形成比较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严把“新生”、“课程”、“学术”、“贷款”和“主题教育”五大契机。
(一)上海交通大学开展诚信教育的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紧密围绕“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和诚信人格。在巩固以往诚信教育成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常态化建设。在新生入学教育、学风考风教育、学术诚信教育、贷款管理、主题教育和诚信求职教育等环节上,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时把握重要时点,扎实推进日常教育,逐步建立教务处、研究生院、团委、就业中心、学生事务中心以及各院系多方联动的诚信教育体系。1、成立机构,颁布章程,明确职能。学校于2012年12月24日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诚信工作委员会,颁布了《学生诚信工作委员会章程》。诚信工作委员会由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履职能力、为人正派、办事客观公正的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委员具有参与审核各学院(系)的学业诚信工作报告、参与受理和处理关于各学院(系)所作处理的异议申诉等权利。对学生发生的每一例考试舞弊事件,都会严格按照《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相关条目规定,并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手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手册》中的《上海交通大学课堂教学秩序管理规定》和《上海交通大学考场规定》等相关条例,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学校学风建设、考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注重把握重要时点。新生入学时,坚持定期开展的校纪校规考试;期中考试前,按时召开诚信考试主题班会;期末考试前期,通过案例教育、违纪展板号召诚信应考;毕业设计阶段,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在毕业求职阶段,严控简历作假、杜绝随意违约事件发生。3、注重日常教育。通过宣传引导、调研访谈、主题讲座、党团活动、班级管理、学术规范、口笔交锋、树立典型、特色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常态化的诚信教育。
(二)上海交通大学开展诚信教育特色举措
1、新生入学诚信教育。通过校党委书记第一堂课、院系新生入学教育、导师谈话等环节培育和引导正确的学术价值观,育诚信人格。2、举办诚信教育讲座和诚信论坛。通过诚信贷款讲座、诚信理财讲座、诚信宣誓等活动提高学生诚信贷款、按时还款的意识,固化诚信教育的成果。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侧重学术诚信,开展博士生论坛,邀请院士主讲学术诚信。同时在博士生论坛中开展学术规范写作的主题报告会。3、通过创建诚信班集体、评选大学生自强自立奖、开展就业诚信专题宣传等活动,塑造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充分发挥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舆论引导功能和典型示范功能,提高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养成。4、开展诚信月主题活动。坚持开展诚信月主题活动的品牌效应,通过“诚信心理剧”、诚信宣传片等方式深化诚信月品牌活动的内涵,让诚信教育始终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活,全面提升诚信教育的实效。
四、完善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三点思考
对于完善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本文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实现全员、全过程育人
在国内高校,包含诚信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德育一般由专业思政教师及政治辅导员来开展,其他专业教师及职员并未包含在德育主体之内。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只有发动高校内部教职员工人人讲诚信,校、院、系行成合力,实现全员育人,诚信教育才能真正出成效。同时,要将诚信教育贯穿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注重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在新生入学、军训、考试、发展党员、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入诚信教育内容,围绕学术诚信、就业诚信、生活诚信等专题,开展各类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提高诚信意识,加强诚信观念,塑造诚信品质,做到在学习、生活中处处实践诚信。
(二)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探索激励机制
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成立专门诚信工作委员会,吸纳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各方面意见,完善学业诚信守则、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术不端处理办法等各类管理制度,构建高校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探索诚信激励机制,建立有针对性的具有教育和引导意义的大学生信用档案,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在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及保研录取等方面将大学生诚信度作为重要参考,并根据诚信档案,在大学生完成学业毕业之时颁发“德育认证”证书,充分发挥奖励机制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三)注重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注重利用网络新媒体,采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类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同时,要结合大学生实际,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影响力,通过树立诚信典型,例如“榜样的力量”颁奖典礼等活动,树立优秀学生榜样,传递校园正能量。
作者:郭成鹏 李扬 牛艳欣 蒋宇航
摘要:高校学生诚信观的培养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分析了儒家文化中的“信”,在此基础上从做人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三方面阐述了“信”文化对于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随后给出了基于儒家文化中的“信”来塑造大学生诚信观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儒家文化;大学生;诚信观
一、引言
“诚信”是我国延续千百年来的财富和美德,同时也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当代大学生只有秉承诚信的理念,才能在学习和成长中形成自己的健康人格,为未来回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信”的理念贯穿了我国的儒家文化,孔子曾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古至今,“信”的文化理念是支撑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门的开放,近年来我国的诚信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前有一些高校学子在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时,忘记甚至抛弃了“信”,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投下了阴影。所以,怎样才能发掘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信”,对高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二、儒家文化中的“信”
“信,诚也,从人言。”这是古人对于儒家中的“信”的释义。从文字构成来看,“信”由“人”和“言”组合而成,这也反映出古人对于“人言为信”的推崇。儒家中的“信”含有两种意义:第一是口中之言和心中所想应该一致,也就是“信,言合于意也”。第二,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与其所言应一致,也即是“言必行,行必果。”在《尚书》中,便反复提到对“信”的渴求,“尔无不信,联不食言”。而在《诗经》中,更加对“诚信”进行了歌咏,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名句。“信”的理念出现最多的是《论语》中,著名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便出自这里。孔子十分注重对于弟子进行“信”的教育,孟子则将“信”作为“五伦”之一。由此可知,“信”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儒家文化的精华。在当代,“信”的准则更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必要准则。
三、儒家文化的“信”
含有高校学生诚信观的教育资源儒家文化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高校的诚信观教育,可以从儒家文化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资源。
(一)“人无信不立”与大学生的做人诚信
在儒家文化中,诚信是“立身之本”。人与人只有构建出互信纽带,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可知诚信是自古以来的做人准则。儒家文化认为只有重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对自己的所言所行进行严格要求,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诚信的人,臻于“君子”的行列。在当前,这些观念并未过时,反而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宝贵遗产,有助于使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构筑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格。
(二)“质直而好义”与大学生的学术诚信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是古人对于严谨治学的标准。如果明明了解某个事物却在人前隐瞒,就是对他人的欺骗,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损失。孔子在治学方面则对“考究真伪”十分注重,一方面呼吁严谨治学,另一方面也亲自躬行。孔子认为对于那些似乎人人都认同的观点,应该查阅文献进行严谨的考证,避免说出错误的话。我国的高等教育重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尤其需要重新审视“质直而好义”的理念,并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高校学生在学术诚信方面,应该以严谨而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数据和学术成果,培养健康的学术习惯和科学的学术理念。
(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大学生的经济诚信
孔子曰“富而可求也。”合理地追求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被人们所接受的。儒家思想是鼓励人们通过正当的方法追求利益的,但必须遵循“取之有道”的原则,对利益不能无限制攫取,更不能以投机取巧的方式谋取不正当利益。虽然追求利益行为本身并不具有善恶的属性,但是所采取的方法则十分关键。在市场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中,只有追求合理的利润,一个实体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但假如将全部的目标都集中在获取利润上,忽视了对社会的回馈和经营的诚信,就会舍本逐末。
四、以“信”文化塑造大学生诚信观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年轻人为之付出努力。而“信”文化作为儒家文化中的精华,是当前实现诚信教育的宝贵财富。
(一)以儒家“信”文化塑造诚信人格
“信”文化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做人处事的道德要求,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基石,另一方面也是个人的成败关键。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形形色色的各类信息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观点不断更新,这些现象很容易使甄别能力不足的学生眼花缭乱,形成浮躁的心理,忘记了对自身人格的塑造。不少高校学生在学习方面丢弃了诚信,不在推崇严谨的治学理念。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宣扬“诚信治学”思想,使学生能够被正确的治学观所影响,以端正的认识和踏实的态度,提升自己的素养,塑造健康的诚信人格。
(二)以儒家“信”文化建立市场经济诚信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孔子的利益观,孔子倡导人们以节制的方法适当地追求经济利益,尤其应该杜绝以不择手段的方法攫取利益的行为。这可以说明儒家的“信”理念对于利益的“诚信”思想。在当前的社会,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处在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模式中。一些经营者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迷恋,丢弃了诚信经营的责任,经常见诸报端的“毒奶粉”、“过期月饼”等现象便是其外在表现之一,很多从业者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惜损害他人的健康,威胁他人的安全;不但从商者如此,从政者亦是如此,一些官员做不到“诚信为本,服务社会”,这才出现了一些家中搜出亿元纸钞的事件。具体在大学校园,部分学生为了争取奖学金而摒弃了诚信,编造事实欺骗学校。结合儒家文化的“信”,应该使高校学生明白追求正当利益是所有人的权利,但是只有通过合法的手段来进行争取才是值得提倡的,只有培养起良好的市场经济诚信意识,才有助于走上社会之后做到“以诚立人”。
(三)以儒家“信”文化培养诚信交际
儒家文化中的“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渗透进对社会价值的追求中。“信”文化要求社会成员在追寻自身价值的时候,应该具备足够的道德与修养,从而使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在儒家思想里,一个人的发展,其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个“圣人”,这是很多人毕生的理想。《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可知儒家文化倡导人们能够将“信”的理念与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统一起来,在内心达到平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型的时期,只有加强团队合作,培养自身的团队精神,才更加有利于未来的发展,而古人的“三省吾身”恰恰是当前人际交往中应该恪守的准则。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的时代,只有具备合作的精神,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学子处于这样的背景中,应该遵循儒家的“信”理念,将其作为自身与他人交往的信条,提升自己与他人的相处能力,以诚信来感染他人。
(四)以儒家“信”文化提升诚信修养
儒家文化中的“信”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儒家随着不断的发展,不断吸取其他精华中的修养元素,来充实自身的思想架构,最终形成了个人对修养的追求准则。可以说儒家的“信”文化对我国民间的伦理产生了关键性的巨大影响。在儒家思想中,对修养的追求在孔子时代便已经提出,并且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承而被越来越多的后人所继承和发展,到了孟子时代和荀子时代,道德修养的框架已经十分完善。这些思想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学生只有积极提升自身的诚信修养,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人与人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以儒家文化对于“信”的原则来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准则,应该以“谦逊之风”和“君子之风”来作为提升自身修养的标尺。
五、结束语
“诚信”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高校学生应该秉承的美德。但在当前外界环境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社会道德出现了一些迷失,使得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种种诚信问题。用我国积淀深厚的儒家文化进行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很可取的一个方法。道德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青年大学生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高校不但应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也应注重诚信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成长的人才,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杨慧芳 单位: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正能量,真正将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目前一些大学生存在诚信意识缺乏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优秀价值观
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对于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现在各个高校对于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都十分重视,原因就是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诚信”的现象,表现形式主要有考试作弊、不按时归还或恶意拖欠助学贷款、论文抄袭、找工作时简历造假、随意毁约等行为。
1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的影响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大学生诚信的话题不绝于耳。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因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或不到位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1.1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对学生本人的影响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诚信问题在学生中比较普遍,很多同学对于“诚信”二字不以为然,认为诚信二字无关痛痒,哪怕是自己不讲诚信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和生活。长此以往下去,诚信意识缺乏不仅会让学生对于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等负面案例习以为常,更会影响到学生在以后就业以及生活当中,不仅仅涉及到做事而且还会影响到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等。
1.2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对学校的影响
在高校中考试作弊、学术作假、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等时有发生,这种现象的背后正是学生诚信意识缺乏的体现。若对该现象不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那必将会影响到学校学风乃至校风的树立。大学精神的优秀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不仅仅会影响到学校育人的质量,更会影响到学校长远的发展。
1.3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对社会的影响
作为大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同时又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果都抱着投机取巧、不讲诚信的想法,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良好风气的行成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曾说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在走向社会时必定会对社会带来非常消极的不良影响,使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蔚然成风。
2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途径
在当代大学生中诚信意识缺乏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开展诚信教育变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该如何行之有效的开展诚信教育成为我们辅导员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2.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我们辅导员要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开展诚信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由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比如有关诚信的征文、辩论赛、话剧表演等等,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组织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进行诚信教育。
2.2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诚信教育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利用微信、微博、QQ等网络载体开展诚信教育。“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应该从网络时代的特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教师应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通过参与教学的管理了解教师管理的不易及自身需要遵从的规范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1可以充分发动学生向我们推荐比较好的诚信素材,这样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推送,使大家在网络化时代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
2.3开展诚信教育要贯穿始终
诚信教育要从学生入学时就深入细致的进行,但不仅仅局限于大一新生,而是贯穿于大学的各个年级。诚信教育是每个大学生在大学中的必修课,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除了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诚信教育之外,不能忽视其他年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大一到大三阶段都要强调诚信考试,大四毕业阶段要强调学术诚信、就业诚信和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等。
2.4学校要与家长行成教育合力
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当今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家长的言谈举止、价值观念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但是这一作用正在弱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要将学生家长纳入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队伍中来。一方面能使学校和家长之间有更多的联系,便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当中的表现;另一方面是能使学校和家长行成教育合力,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共同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意义
曾说过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他强调广大青年应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位,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对于学生、学校、社会等都有深远影响。(1)开展诚信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实举措。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行成的重要时期,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是当下社会对于大学生行成正确价值观的的要求。就像是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颗扣错了,即使下面扣的再漂亮,也是徒劳无功的。我们要做引导学生系好“扣子”的引路人,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2)开展诚信教育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陈寅恪先生提到,大学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自由之人格,独立之思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诚信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当代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唯有以诚信为基石才能在未来的成长成才道路上走得更远。(3)开展诚信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离不开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喊口号、走过场、搞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正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正确途径。(4)开展诚信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内在要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晋文公“退避三舍”、商鞅“一诺千金”都是流传千古的诚信典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诚信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弱化,反而在我们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就是要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不仅仅需要学生本人要意识到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家长乃至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营造一种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落到实处并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引领方面的正能量。
作者:孙敏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摘要]诚信是东方文化的重要行为准则,同时也是西方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厘清诚信的内涵本质,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中,发掘导致诚信教育乏力的根本原因,探究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异化,最终在多元融合视阈下,将构建以“正义和关怀”为优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多元参与的诚信教育体系作为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种范式,是本文的逻辑思路。
[关键词]诚信教育;实践路径;异化;多元融合
在文化传承的视野下,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公民形而上的、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是一种人性境界,是一切行为的准则;“信”体现了个体的品性和素质,是对“诚”的一种外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察,诚信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后沉淀出的最质朴且纯粹的优秀文明因子。“诚”是一个哲学范畴,同时也是伦理上的概念,“信”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最终在儒家文化下被赋予了道德上的意义。在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下,“诚信”二字彼此区分又紧密联系,“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表现,诚信是道德伦理和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双向互动性。综观诚信的历史脉络和中西方文化下的诚信观,我们不难看出,诚信是古老的传统,也是现代的正义。在中国社会由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转变过程中,诚信已经逐渐突破血缘文化和熟人社会的局限,逐步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陌生人社会的普适性原则。这种演变是以个人内心自省为内核的传统诚信观与以契约为优秀的西方诚信观的融合。诚信既是个体的一种生存需要,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需要是自尊与他尊的基础,同时也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素质要求。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契约范畴,这是现代社会对于诚信的一种标识。一方面,通过“道德自律”,个体得以通过自我评估、自我监督、自我修复等方式,不断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另一方面,契约以其强制约束力,让个体充分意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项法律义务。道德自律和契约他律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认知和实践两者之间,以复演、螺旋的形式,不断深化诚信的内涵,也使得“诚信”二字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有着道德美德和遵纪守法双重含义,换句话说,诚信在当下中国社会已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无形资本,这种观点在学界以及在实践层面上已被广泛认同。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
诚信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品格教育,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诚信教育的优秀思想。诚信的实践是双向互动的社会行为模式,这就决定了诚信教育要在“理论教育———实践体验———理论再提升”的逻辑下有效开展,也需要高校、社会、家庭、学生多元参与,形成合力,最终将大学生诚信教育质量整体跃升。通过文献综述和现实考察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主要围绕着“预防诚信危机”这一短期现实目标,以课程教育、实施诚信评价机制以及构建诚信档案等路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些教育方式思路传统、形式单一、缺乏活力,强调政治属性和学理目标,虽然给大学生灌输了大量诚信知识,却也在大量失信行为中备受质疑,急需转型。
(一)课程教育是诚信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
高校目前普遍开展的思政实践课、形势政策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诚信理论教育,这其中既包括道德意义上的诚信,也包含法律层面上的诚信。主要的教学方法为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但笔者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讨两个维度的现实体验中发现,仅仅强调认知因素,忽视大学生诚信情感与诚信意志的培养和激发,将导致诚信行为缺乏动力。[1]而教育主体———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缺位,直接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思路下,学生在诚信教育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性较低,单向灌输和互动不足造成了诚信课堂氛围低沉,效果乏力。
(二)实施诚信评价机制,量化诚信水平
以量化形式考察学生的诚信水平,是以系统性指标为优秀的刚性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以细化的指标将诚信行为固化,并将各个指标赋值,最终通过量化分数直观体现学生的诚信水平。这种方式对于强调教育结果的公平性,克服教育管理中的随意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忽视了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生物性和法理性。与此同时,缺乏柔性关怀的量化评价机制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负激励,导致学生逆反严重,也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刚性的指标固然可以让学生在“诚信”的范畴内不越轨,同时也对指标本身的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教育生态环境变革中,“诚信”与否的内涵也在争议中被重新定义,如何把握时代特点,将诚信评价指标拓展、规范、生动化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大学生诚信量化考评的重要基础。而恰恰在这一点上,诚信量化考评还缺乏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的保障机制。
(三)建立诚信档案,凸显诚信的强制约束力
档案管理是中国特色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诚信档案是详实记录学生诚信状况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对于规范大学生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诚信“红线”碰不得的观念在大学生心里生根发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诚信教育的开展培育了土壤。我们强调的诚信教育,其本质目的在于大学生诚信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惩罚是约束的手段而非最终结果。结合笔者的教学、管理工作实践,诚信档案(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奖惩材料以及部分高校专门建立的诚信档案)强调了警示的作用,对学生的不实言行起到了威慑,但同时也忽视了人性化的关怀和长期的、系统的跟踪教育,使得诚信档案只能够起到一时的约束作用,而缺少连续性的监督效应。而一旦不实资料最终进入学生档案中,在现实状况下,会给学生的人生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虽说这种诚信教育方式虽然只是会对极少数的“差生”带来影响,但却为社会发展、学生成长埋下了隐患。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困境:诚信教育实践的异化
教育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人的地位的衰微,直接原因在于教育没有自己独立的根基而被外界所左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他律”引导“自律”,通过教育关怀引导自我觉醒。其目的是通过外在约束、规范习得、环境熏陶等,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觉悟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诚信的领悟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内化的过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先天不足,这种不足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讲是因为教育方法方式的不足,如果从社会学的视角考量,则是教育主体的参与角色缺失以及教育形式出现了异化。所以,我们论述诚信教育的异化,强调的是偏离和丧失,其一是诚信教育理念与具体的诚信教育实践之间的偏离。其二是在偏离的基础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在部分意义上丧失了内化的教育功能,而成为一种外显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实践路径做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理论的灌输、刚性的评价机制抑或是以档案管理的方式,其实更多是在发挥管理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事务性的,使得教育沦为管理之外的一种附属。在管理的思维下,外在的约束得以不断强化,而规范习得却缺少现实土壤,更不用说通过良好的环境引导诚信风尚。深究诚信教育异化的原因,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可以总结,第一,没有将诚信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他律”式的教育强调的是管理而非思想和行为的内化升华;第二,忽略了诚信是大学生生存发展需要,自尊自律需要的重要基础,未能抓住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第三,以“智”为主,“德、体”为辅的应试教育思维,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第四,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没有融入到高校诚信教育当中,学校理论教育的过度,社会实践教育的不足,使得学生缺乏有效的情感体验;第五,大学生与诚信环境的互动不足,“他律”的迁移与“自律”的内化无法达到融合统一。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异化现象,而解决教育异化的关键是要使教育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就是要使制度化的诚信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文明水准相结合,当然,解决教育异化的重要力量在教育之外,诚信教育是否真实有效,能否发挥其功能,还需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参与,而它们之间能否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对于减少大学生诚信教育异化的程度和范围具有关键作用。
三、多元融合: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构的一种范式
“知、情、意、行”是教育的有机过程,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仅仅强调认知是不够的,忽视情感体验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并且现有的诚信教育模式易导致理论领会和实践体验的脱离。多元融合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首先要关注的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也要把握大学生诚信教育异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将“正义和关怀”相融合,将“他律和自律”有机统一,并将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形成一种实效性好、时效性长的,能够对学生诚信素养跃升起到关键作用的,对社会诚信氛围的构建起到铺垫作用的诚信教育范式。
(一)正义和关怀相结合
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正义教育,它要求的是公正、公平,需要在无论是大是大非还是日常小事中都能严格落实的刚性指标。但在强调正义的同时,也需要融入关怀。通过发挥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信念支持功能和情感凝聚功能来追求良好的教育和管理目标。[2]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事业,用关怀辅助正义教育,由于发挥了情感性和人文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将正义理念内化。与此同时,由于关怀具有滞后性和模糊性,就使得在处理具体的诚信个案时难以及时、有效获取信息,采取行动,而这时,正义教育的刚性化指标,例如各种规章制度,便具有强劲的权威性,能够更好地凸显时效性。正义和关怀相结合,不是简单的取长补短,还要处理好各自的边界,避免因结合不当导致的冲突。“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关怀,在正义教育中运用艺术性的关怀教育启迪学生;也要在契约例如各种有关诚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觉将正义理念转变为自身行为。与此同时,在处理失信行为时,正义应该按照契约精神给出公正的处方,而关怀则应该通过寻求合作和支持来协助学生走出失信困境。正义和关怀是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优秀,这其中,正义是基础,关怀是行动。
(二)他律和自律相统一“人无信不立”,内在的自我约束使诚信成为
一种生存需要,[3]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则使诚信成为一种社会需要。正如文章开篇所说,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契约范畴。从道德的视角考察,诚信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内化外显的至诚境界,是自律;从契约的范畴思考,诚信则是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外在制度约束,是他律。我们强调他律和自律相统一,是因为作为社会性的人,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中,评判某种行为是否诚信成为一种两难。而如何坚守自律的诚信底线,并不触及他律的强制约束,则成为大学生修身立世的根本。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单靠他律或者自律都是难以实现的。他律的动机是建构诚信环境、维护诚信氛围、传播诚信理念,而大学生只有在对诚信的本质有了透彻的领悟和内化之后,才能接受环境对个体的监督和约束,这也就回到了该如何实现诚信自律的问题上。大学生个体如果能够从内心审视诚信的价值,并自觉接受他律的规则和理念,则使他律和自律有了良性互动的基础。而这种良性互动需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也要注重诚信环境的构建。而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审视诚信教育,它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大学生对于自身行为的诚信评判标准是以外在的他律和内化的自律为基础的,是以“固化—解体—修正—再固化”的方式不断演进发展的,其最终目的是不断强化、传承诚信行为,弱化、摒弃失信行为。他律和自律是诚信教育体系建构的两个方面,这其中,他律是显性约束,自律是隐性自我教育。
(三)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
诚信教育是动态、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局限于校园,必然会和校园外的方方面面发生联系,良好的诚信教育的应然之举是大学生自我、家庭、社会和高校的密切结合,实行政府主导、学校执行、社会孕育、家庭配合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的模式。[4]多元融合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政府是宏观社会政策、诚信规范的制定者,在全社会构建诚信评价体系,对于诚信文化环境的构建起到主导作用。高校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即时调整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并重点开展诚信理论教育。于社会而言,则需要配合政府和高校,培育良好的诚信社会环境,通过树立典范,逐步形成守信、互信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诚信理念的内化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于家庭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需要注重自身言行,并在社会规范指引下,与高校形成诚信教育的合力,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影响学生言行。当然,在多元主体参与中,大学生个体是诚信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主体,大学生个体对于“正义”的认知水平,对于“他律”的遵循程度,对于“自律”的内化深度,直接关系到诚信教育的成效。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是提高诚信教育执行力的要求,也是多元融合视角下建构诚信教育体系的落脚点。类似于H=f(a,b,c,d)的函数关系中,诚信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综合考量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个主要因素,这其中a代表高校,是主阵地;b代表社会,是协助者;c代表家庭,是有益补充,d代表学生,是优秀主体。四、结语从教育的规范性来说,诚信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完整、和谐发展为目标;从教育的现实性来说,其目标又具有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诚信教育的目标是人为制定的,在特定的语境下有其难以突破的局限性。如果说诚信教育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关注外在教育较多,而忽视内涵教育,那么,以“正义和关怀”为优秀,“他律和自律”相统一,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多元参与为基础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设想,就是要强调如何实现诚信的内化教育,弥补现行的诚信教育形式的不足,并在具体的诚信教育过程中突破其异化障碍,将诚信教育的效用最大化、最优化。当然,以上三种维度相结合构思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并不惟一,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还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并将诚信教育从学校教育升华为终身教育。
作者:余臣
摘要:诚信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伴随一生,终身教育视域下的诚信教育要发挥其高效功能必须关注学生闲暇时间的诚信行为、诚信教育必须学生生活化、学校诚信教育应与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相关制度保持一致。
关键词:终身教育;诚信教育;闲暇
一、终身教育对个体诚信发展的重要意义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看到了终身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如今,“人”这一主体已经被不断解构,从而更清晰地勾勒出人有待发展的巨大潜能,因此,终身教育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仅仅局限于特定环境中的学校教育的内容,尤其是专业学习的内容,它涉猎了人生活中道德、情感、意志、认知、个性、能力等所有内容。人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人生,是在解决了物质自我基础上设计自己的一个完整的、向上的社会性自我,最终达到最高层次的精神自我的追求。然而,社会性自我的构建是从他人的角度对自身的评价及评定,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无法让自身逃离社会这一“场”,必须“在场”,因此,“在场”的标志是不断获得的社会性自我。而社会性自我的构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个体内在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到个性、外貌、家庭情况等外在条件,尤其是个体的诚信品质对其社会性自我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终身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成长和“成人”。人的一生需要终身学习,需要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然而,对于学会生存,这是术业专攻所能达到的,而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尤其是学会做人,就涉及到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之一的诚信问题。诚信是人的一种品质,它彰显在人的方方面面,伴随人的一生,因此,终生教育可以说是诚信的终生教育,是一辈子都离不开诚信的终生教育。
二、终身教育与诚信教育的关系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及美好,使生活的目标得以不断实现的重要举措。诚信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人要生存、要获得正向的社会性自我就必须要有诚信,因此,所有人都必须过终身的诚信教育生活,所有人都是诚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对象,也是它们的主体。诚信教育是实现理想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一重要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终身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依据之一。但纵观古今,缺乏诚信的事例数不胜数,但通过诚信获得巨大利益的人也多如牛毛,从关于诚信的案例中,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对人发展的终身意义。因此,有人说是“沉默的大多数”,是被“平均了的大多数”,但今天要说的是这些“平均了的大多数”、这些“常人”他们的诚信也是平均的,有人说这是一个诚信缺失的时代。因此,对于缺乏诚信的人及事件,不应该再是那沉默的大多数,而应该努力做一个具有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的人,并且坚持一生。必须过终身诚信的生活,接受终身诚信的教育。诚信贯穿一生,诚信教育高效功能的发挥必须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挥,才能渗透学生的一切生活乃至一生。
三、大学生诚信现状
大学生诚信现状已是大家普遍认识到的一个严重问题,它涉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考试作弊蔚然成风到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无一不让人心凉,更不用说生活中不计其数的、细小的诚信缺失事件。诚信缺失的现状让人堪忧,由此,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正是在社会诚信文化缺失及失信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强调诚信的重要价值。在诚信缺失的社会中,大学生的诚信必然会受到影响,但作为成长中的一代,作为自己人生发展的主人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坚者,他们肩负自身发展的责任、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昌盛的重担,更需要诚信作为基石实现并超越梦想。因此,诚信的回归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前进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四、创新型诚信教育的探析
关于诚信教育,从教育的场景类型看,必须关注家庭、学校及社会对诚信的重视,尤其是重视学校教育中开展的显性诚信教育及校园文化中隐性的诚信教育,然而,从显性诚信教育的角度出发,它具有不言而喻的价值。但是,诚信教育的模式以及对学生学校生活的时间点的关注过于僵化,因此,从隐性教育的角度看,学校诚信教育必须勇于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一)诚信教育必须关注学生闲暇时间的诚信行为
闲暇时间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闲暇时间彰显的行为更能折射出个体的诚信品质。学生失信的原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闲暇时间的诚信行为应该且必须得到关注。因此,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对其诚信发展具有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把闲暇的时间都用于不诚信的行为,那么,他的一生就离不开失信。因此,关注学生闲暇时间的诚信问题,是诚信教育应有的一个视角。
(二)诚信教育必须学生生活化
回首诚信教育收效甚微的状况,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僵化的、硬生生的、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实际,这种诚信教育让学生无法产生对诚信文化的认可乃至对诚信失信行为的漠视,最终他们成为了走在诚信失信行为路上的旁观者。诚信教育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诚信行为给自身带来的好处;二是失信行为对学生自身产生的危害或后果。这样诚信就能更好地内化为人的一种品质,学生就会不断培养诚信的素养、并坚信对自己所坚持的诚信具有强烈信心,就能形成诚信文化认同的意识,最终学生自觉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并在现在及将来的生活中彰显诚信行为,诚信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学校诚信教育应与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相关制度保持一致
学校诚信教育对于国家关于信用的制度、政策应该及时向学生宣传,让学生在社会信用制度的规范下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比如对征信的宣传,尤其是征信不良记录对个体产生的影响,这样学生就会正确规避产生不良记录。让学生明白征信影响未来自身的信用,这个信用会影响个体是否可以在银行借款。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清楚征信并不仅仅银行欠款,还涉及电信、电费等等方面的信用。也就是说,让学生知道他的生活中征信跟随其一生的方方面面。只有了解了社会的信用制度,学生才不会“无知者无畏”而做出影响自身诚信度的事情,才会“知之而不为”。
(四)学生个体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心态
终身教育应是终身诚信的教育,诚信影响人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个体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到诚信的培养和发展。诚信本身是人的一种素养,它与个体的态度、情感、认知、价值观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诚信是个体的一种良好品质,这就需要学生个体要有健康向上的、积极的心态。只有这种素养和心态的人,才会自觉培养自身的良好品质,才会严格要求自身。因此,诚信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的诚信教育就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人的健康心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共同引导才能逐渐养成并成为自身的品质。诚信素养的最终达成离不开健康、向上的人的培养,只有这样,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诚信就是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向上积极心态的具体化。总之,诚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人的积极向上发展离不开诚信。诚信教育高效功能的达成必须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及学生自身共同发挥,诚信教育的正向功能才能真正渗透到学生的一切生活并贯穿一生。
作者:杨小旭 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基本准则,大学生应该成为倡导诚信、践行诚信的先行者,本文在“三严三实”视域下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做出调查,找出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探求理工科大学生诚信素质养成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基本准则。诚信,简而言之就是诚实守信。2012年党的十八报告中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观。”2014年3月9日,提出“三严三实”的作风建设要求,“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我校“三做”育人理念的第一条就是“诚实做人”,诚信立人、立言、立行,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担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其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应该成为倡导诚信、践行诚信的先行者。一般来说,理工科院校就是指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学科设置以理科和工科等自然科学为主的院校。理工科院校的特点是:崇尚真理,追求科学精神,严谨、务实,重视理工科专业知识教学以及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前大多数理工科毕业以后进入企业工作,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建设工作。事业的发展和成功需要良好的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勤奋努力、发展机遇,更需要有诚信品质。因为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建设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拥有诚信,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成绩。本文在“三严三实“视域下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做出调查,找出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探求理工科大学生诚信素质养成的有效路径。
一、理工科大学生诚信教育状况调查情况
2015年9-10月,我们对某理工科高校不同专业的200名大一学生和200名大二学生发出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394份。按照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包括诚信教育,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一二年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班会、团会中大部分开展过诚信教育。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交往等中应该坚持诚实守信,能够认识到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中最基本的准则。在实际生活中也在认真践行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品质。学校在每学期的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每位参加考试的学生都要填写考试承诺书;考试前,各学院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遵守考场纪律、诚信考试;学生党员佩戴党徽参加考试,亮明身份,做良好考风考纪的榜样;办理助学贷款的同学在毕业前都要签订还款承诺书,保证按时还款。可见,理工科高校已经开展考虑从制度方面开展诚信教育,但力度、范围、政策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二、理工科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虽然开展了不少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方面存在考试作弊、抄袭剽窃等现象
学业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迟到、早退现象经常发生,抄袭作业、抄袭实验数据蔚然成风;课程论文直接从网上下载,或者粘粘贴贴、东拼西凑成。考试时,夹带纸条,内容以前多集中在《毛概》等课程,现在多集中在数学、物理、专业课等课程方面的公式、例题、重点题目上面;甚至严重的有互换答题卷的恶劣行为。先进的科技手段也用在了考试作弊上,通过手机短信、无线耳机传递答案等等。大学生虽然能够获得高分数,但这种不良行为对高校良好的学风的建设,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生道德诚信的培养,造成及其恶劣的影响。
(二)人际交往方面相互缺乏信任、猜忌说谎等现象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有些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时间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差,说话办事“不靠谱”,公共活动偷奸耍滑,同学间的交往过程言而无信。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只是寝室同学、班级同学、学生团体等方面的交往,还有更多是借助媒体方面的交往,比如说QQ、微信、短信、飞信等的交流。在交友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信任,对家人、老师、同学、朋友不讲真话,存在欺骗、说谎等现象。大学生中的男女生感情问题、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等都是因为人际交往中缺乏相互信任而造成的。
(三)经济生活方面存在恶意
拖欠学费、助学贷款等现象;理工科院校大多数学生不存在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的现象,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拿着父母给的学费和生活费不交给学校,而是买高档东西、打游戏、作生意、炒股、甚至赌博等现象。借人钱物不及时归还;伪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获得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等等。
(四)择业过程中存在简历作假、随意毁约等现象
在“你如何看待毕业生签约毁约随意的现象”时,42.3%的理工科大学生认为这是不诚信的行为,但为了自己有更好的前途发展只能这样做,这样做完全可以理解。在择业方面的诚信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伪造求职简历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故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从网上剽窃他人成果;签约后随意违约等。以上列举的大学生种种诚信缺失现象,充分表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迫切性。否则,不仅大学生个人信用、信誉受到损害,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高校的办学声誉,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
三、理工科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造成理工科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从主观、客观方面分析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主观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认为为人处事要从自身做起诚信待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认为诚信是要求他人的,自己诚不诚信无所谓,不会对社会造成任何影响。理工科的学生毕业主要就业方向是企业他们认为当老板、挣大钱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在工作中对“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团结合作”等的传统美德认识不足,对于服务社会、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概念。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可是为了取得某些利益,偏偏要做一些违背诚信、违背道德的事情。在发现他人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时,听之任之,不加以制止或举报。例如,考场上作弊、违约等的行为。
(二)客观原因
第一,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诚信品质如何,往往能够影响孩子一生。部分父母做一些违背诚信的事情,弄虚作假、赌博挥霍,做人两面三刀毫无诚信,不能以身作则。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难免会养成不诚信、自私自利的性格特征。第二,学校诚信教育的弱化。学生的高中时代是为了高考、为了分数、为了上好大学而奋斗的,学校在诚信等德育方面的教育是不足的。进入大学以后,理工科院校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意识和能力等的培养,而在诚信教育方面,并没有“详细讲述或开展更多活动”来进行专门的诚信教育。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部分学生出现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金钱至上、有钱可以做到一切。对于大学生的诚信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加上目前还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严格、完善的信用制度来约束个人行为,更造成了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缺失。
四、理工科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提出加强诚信教育的路径,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建设。
(一)物质层面
在物质层面上,校园建筑、规划要合理、适用、美观,将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和诚实守信的高校基本准则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在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内墙壁上挂着“尚德敏学唯实惟新”的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三做育人理念;在学校标志性建筑、指路牌等位置加入诚信理念等,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端正学习态度、以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学业,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不弄虚作假,将体现诚信内涵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精神层面
以“尚德敏学唯实惟新”的校训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三做育人理念构建诚信思想的大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促进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诚信人格。
(三)制度层面
完善诚信制度,用制度化、量化手段约束诚信准则。校园内要加强对诚信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检查、监督的力度。诚信制度的完善,需要从四个高校诚信缺失的四个方面做起:(1)完善作业诚信制度、课程学习诚信制度、科研论文诚信制度、学位论文诚信制度。让大学生做到不抄袭作业、不考试作弊、不伪造抄袭实验数据、不剽窃别人的论文等这些最基本的诚信行为,提高大学生的对诚信的认识水平;(2)完善交往诚信制度。大学生在平时的交往中注重以诚待人,乐观主动,以一颗诚心面对每一个人,不仅是对同学,更要对其他人真诚,不隐瞒、不欺骗,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等。在网络交往中,诚信聊天、诚信交友,遵纪守法;(3)完善就业诚信制度。各学院主管部门负责做好学生就业材料的审查,制作就业诚信档案;大学生做到在制作简历、学历文凭方面的诚信,不造假、不随意篡改或杜撰;签约以后不能随意毁约;(4)完善经济方面诚信制度。给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档案,在每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的推荐过程中,如实填写,并不断完善。办理助学贷款的同学在毕业前夕与学院签订“还款承诺书”,及时向银行还款。建立诚信档案,做好档案的管理和保存,实行电子诚信档案的管理;保护好学生档案的信息;重视诚信档案的公开透明,学生要知情、参与,最终形成大学生在校期间完整的个人诚信档案。
(四)行为层面
在行为层面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开展不是单纯为了娱乐,而是以形成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通过校园各种活动向大学生传播诚信的规章制度、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等。同时还要借助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宣传栏等传播平台对大学生良好的诚信行为进行表扬、宣传,对部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通报、批评。通过以上四个层面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在学业方面以严谨求实、诚实做人的品质为目标;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光明磊落的心态,本着“诚实做人”理念对待老师和同学;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不故意拖欠学费和贷款、不伪造家庭困难情况骗取助学金;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篡改、杜撰成绩和证书,严格遵守就业协议的规定,不随意毁约。激励理工科大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刻苦钻研的学术气氛和诚信做人的目标追求,有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自愿、自主地表现诚信行为。
作者:吴敏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好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我国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道德保障。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良莠不齐,诚信缺失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和高校的诚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从诚信思想意识、诚信教育机制以及诚信教育实施方法等几个方面改进和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状况;诚信教育;对策研究
正所谓“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道德基础,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石。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千百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思想道德凝聚、引领作用,如今,我国社会正处于加速变革和发展的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强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建设对我国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起着政治思想保障作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公民、企业、社会的诚信意识培养和诚信文化建设,在号召坚持传统诚信美德的基础上,近几年又建立了以诚信建设为优秀目标的公民个人征信系统。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校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成年人,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和生力军,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发展,直接影响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健康度与持久性,同时,高校大学生身处社会人文知识与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变革的前沿,正处于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并趋于成熟的黄金时期。因此,针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教育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三观”的需要;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诚信教育也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为了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重视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
在当今高校,“诚信”作为大学生最基本、最优秀的道德素质;作为大学生成才与成功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已为大学生们所接受,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诚信教育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造成目前大学生们的诚信状况良莠不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诚信的重要性普遍认同。当代大学生们普遍认为诚信不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一环,更是大学生优秀竞争力的价值要素。
2.诚信标准双重化,个人诚信行为差。大学生在对待个人诚信的问题上,还普遍存在着“宽己严人”的双重标准倾向,要求别人就一定要诚实守信,对待自己就无所谓,甚至出现随意突破诚信底线的行为。很多学生在与老师、同学、朋友的交往中发生过欺骗、食言等失信行为,甚至在与家人的沟通相处中也存在失信行为。这些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中逃课,编造谎言欺骗老师、日常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以及奖助学金资质造假,助学贷款恶意拖欠甚至不还,网络欺骗等方面;也表现在对朋友、同学不真诚,随意食言,向家长谎报成绩,报喜不报忧,编造理由骗取家长经济支持等;还表现在就业择业中存在诚信缺失,证书及学习经历等资料恶意造假等行为。
3.诚信道德功利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行为受社会诚信氛围以及外界客观物质因素影响较大。当今社会还大量充斥着“好人没好报”、“老实人总吃亏”等不良的舆论风气;还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等不诚信社会活动,引发了一定的诚信危机,而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有从众心理,在诚信意识与道德操守上容易随着外界物质因素对自身利益的影响而波动变化,往往为了一己私利或现实的物质诱惑就可以抛弃诚信道德的底线,违背良知而做出失信、背德的言行举止,造成诚信道德功利化。
4.低年级学生整体诚信状况好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由于进入大学时间短,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欣喜感较强,对大学环境的适应及行为方式谨慎度较强,其诚信状况普遍较好。对于高年级学生,他们对校园的人文氛围和规章制度都已十分熟悉,同时面临比低年级学生大很多的学业考试和就业压力,所以容易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的去做出失信造假等行为。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涉及到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教育部等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督促下,取得了较大进步,大学生诚信教育成果也不断丰富,同时,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也存在诸多反映当前时代特征的新情况。
1.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同。目前,从社会舆论、学校管理层、教师群体、学生家长以及大学生本人等多个层面都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有着相同认识,都认为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应当加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2.诚信教育机制日益健全,失信处罚越来越重。当前,社会各行各业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看重诚实守信,对诚信教育要求越来越系统、严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可见最高决策层对建立健全诚信教育机制和对惩戒失信行为的重视。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其诚信教育机制日渐健全,手段日益丰富,对于大学生失信行为,特别是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重大诚信违纪行为的处罚逐年加重,对失信人员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
3.重专业理论知识教育,轻诚信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而言,为了提高专业影响力、竞争力,增加就业率,都以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为优秀,轻视以诚信为基础的思想品德教育,诚信教育走过场,流于形式。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仍然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仅仅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更注重教授文化知识、技能,而忽视了诚信道德教育。
4.诚信教育的内容枯燥,方法缺失,教育缺乏实效。目前,许多学校诚信思想品德教育课内容老套,把德育简单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内容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最基础、最简单的道德教育,这样就造成了诚信教育内容的枯燥乏味。教师的诚信理论教育仅限于照本宣科,课件中纯理论性概念较多,授课方式呆板,忽视了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德育指导,使得诚信教育不能切合学生实际生活,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从而导致诚信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在诚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上,还局限在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方面,重灌输轻启发,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将诚信道德作为纯观念性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脱离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基础和生活实际。
5.诚信教育环境恶化,诚信教育工作者垂范作用弱化。当前社会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政治领域的腐败、职业生活领域敬业精神和诚实劳动的“贬值”、个人生活领域中人际交往间的互不信任以及由此而出现的“碰瓷”、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假军人,甚至假新闻、假婚姻、假文凭、假招聘、假唱等等,这些不诚信现象的泛滥,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诚信缺失的危机。同时,以育人为目标的高校还大量充斥着官员及教师贪污腐败、生活腐化、学术造假,甚至侵犯虐待学生等现象,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样就造成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环境不断恶化,实施诚信教育的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力、说服力下降,对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也趋于弱化。
三、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相关对策研究
诚信既是思想观念的认识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的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积极的校园氛围和社会环境的熏陶。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中,诚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本体论意义上讲,诚是“天道”,也是“人道”,具有至高无上的终极价值;从治国之道的意义上讲,诚信就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从处世之道的层面讲,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从我国古代的传统启蒙教育书籍《三字经》、《弟子规》到治国理政的“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都将对朋友、对父母长辈、对君臣之间的诚信作为很重要的行为基础和做人原则。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选修课、专题讲座、学习展板以及校园网络学习宣传平台的搭建来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教育学习,营造传统道德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使传统道德文化进入学生的内心思想意识,使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识与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培养增强大学生诚信意义认识与自我诚信约束意识。现在大学生普遍对诚信行为与失信行为对自己人生意义与发展前途的利害、影响上认识不清,自我诚信约束意识较差。俗话说得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高校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上,要注重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增强学生对于坚守诚信可以获得的社会认可教育,以及失信背德行为会带来的个人危害、发展危机教育;增强大学生诚信底线、红线意识。另外,高校还应重视新生入校后第一时间的大学诚信文化教育,与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营造大学生对诚信的认同感,自觉的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真正培养树立起自我诚信约束意识。
3.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诚信教育体系建设。高校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在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发挥的教育侧重点不同、功能不同与教育时点不同,它们是贯穿诚信教育的始终,各有优势,不能互相替代的。建立并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诚信教育体系,形成以学校诚信教育为主体,家庭、社会诚信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诚信教育体系,才能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不断线,不走样。第一,高校与学生家庭的协调配合。首先,高校应主动加强同家庭的联系与沟通,特别是学校老师、辅导员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人员要与学生家长建立紧密畅通的互动交流渠道,应第一时间将学生的学习与思想品行情况通报家长。其次,学生家长应支持、配合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经常向学校老师反馈学生的动向和思想状况。再次,家长要时时处处做到诚实守信,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第二,高校与社会的协调配合。首先,全社会各行各业要不断加强诚信道德建设,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高校、社会要互相监督、加强沟通。高校的诚信教育要融入社会教育因素,要有地方政府、部门的配合支持,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的诚信教育活动要有高校学生的参与,才能形成良性沟通、互动。
4.提高学校教管队伍人员素质,营造良好校园育人文化氛围。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队伍的道德素质的高低,诚信水平的好坏,廉洁自律风气都对学生起着模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抓好高校教学与管理两支队伍建设,特别是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建设,定期组织两支队伍进行相关学习培训,力求提高教师与管理队伍的诚信道德水平,让他们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诚实守信”。高校要利用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春风,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以“诚信道德”为优秀的校风校纪建设,还应加强对教职工的诚信行为、失信行为的奖惩力度,培育校园的风清气正,形成良好教风、学风;培育校园的诚信文化氛围,营造高校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
5.开展丰富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增强诚信教育实效。学校党、团、学组织要积极将学生的诚信教育融入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党团组织活动”、“团组织主题生活会”、“班会”、“演讲比赛”、“校园主题文化活动”以及“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管理”等多种形式和平台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活动要有针对特殊时期、特殊阶段的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尤其是要注重面临各种学业证照考试与就业压力的高年级学生的诚信约束教育及失信代价教育。
6.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规范信用考评体系。当代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个人资料、家庭情况、诚信承诺书、学生诚信记录、学生综合评价(包括: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作风诚信评价、遵章守纪诚信评价、学生择业诚信评价等内容)、学校综合测评意见等。“学生诚信记录”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优秀内容,主要考查并如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考试、经济活动、生活作风、遵章守纪、择业就业等方面的情况和诚信、失信行为,例如:记录大学生的考试成绩、获奖、受处分情况、自学情况,在校期间在重大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考试作弊、学杂费缴纳拖延情况、违反校纪校规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个人资料”和“家庭情况”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基本信息。另外,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同时还应逐步构建以“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为优秀要素的四大诚信评价标准,对诸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违反校规校纪、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失信行为进行量化考核,并由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跟踪测评,规范大学生的信用考评体系。
7.建立科学有效的诚信奖惩机制。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校要从道德、校规校纪与国家法律这三个层面来明确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与诚信行为的奖惩机制建设,完善高校的有关《道德公约》、《校规校纪》建设;加强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建立严格的、科学有效的诚信奖惩机制,对“守信”与“失信”做到“赏罚分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以“大学生信用考评体系”的测评情况作为学生评优选先、推优入党、申请评定奖助贷、推荐就业等的依据。高校还应将大学生诚信档案纳入网络化管理,公开诚信档案,这样,既对诚信良好的大学生起到树立典型的作用,也对诚信较差的学生起到监督鞭策的作用。
作者:谭忠毅 乔力广
【摘要】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局限,以及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团体心理辅导下的诚信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有效方式,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失信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构建团体心理辅导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已经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考试作弊、拖欠学费、贷款不还、伪造就业材料、签约后擅自违约、不遵守网络道德等等。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社会,当然最优秀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针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现有的诚信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当代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很难继续发挥培养、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作用,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新路径,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的示范者,传播、创造社会文明,引领社会诚信,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局限
1.诚信教育施教体系失缺
目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等专业课程,学时有限,且仅讲授理论知识。仅仅依靠一两个部门、一两项教育活动,没有发挥其他课程教学、教育要素和环节的应有作用,难以真正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诚信教育主体知识素质不理想
新时代新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层次和水平存在局限难免落伍,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业显得力不从心。
三、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方法更多依赖于外部的管理和惩罚,如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签订诚信承诺书,加强考试管理,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各项考试纪律和规章制度等等。以上对策只是从他律的层面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约束,而这种他律约束对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并不适合。诚信问题归根到底是心理问题,所以,诚信教育必须深入探寻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大学生的诚信行为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1.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在团体的环境中,实现人机交互,促使成员彼此获取信息,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行为,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团体心理辅导倡导以人为本,这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在于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机会,使成员增加自我认识、自我肯定,促发积极交往行为。
2.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将针对样本团体进行长期跟踪,把团体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辅导后的长效影响,继续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良好人格塑造方面的积极作用。总之,面对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迫切形势,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必将为高校诚信教育增添新的抓手和助力。
作者:金鑫 钟东 王彦朴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问题,高校采取了不少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无独有偶,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也曾经面临过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严重问题。经过很多年的尝试和努力,美国诸多高校建立起了“荣誉制度”来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本文从美国大学荣誉制度的历史发展、现状、建立的依据等方面进行分类概述和分析研究,为构建适合于我国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荣誉制度;诚信教育;机制;启示
美国大学荣誉制度建立至今已有170多年,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极大地解决了美国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诚信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习惯。研究美国大学荣誉制度,通过回顾它的发展历史和展现它的现状,来剖析出美国建立适合于它的国情和校情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思路,为我国构建诚信教育机制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建设思路。
一、美国大学荣誉制度的历史发展
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发达,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最完备的、最先进的。然而,美国的大学生也不是生就诚实守信的。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北美地区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美国先后经历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在反抗殖民统治、建国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美国“大学生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反对权威、争取独立及摆脱学校和教师的控制成了当时大学生们的时尚。”[1]也就是说,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国大学生们撒谎、失信、抄袭、作弊、甚至不服从老师和学校管理的现象很严重。为此,美国高校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校规来约束学生们的不当行为,但却适得其反,严格的校规非但没有约束住学生们的不当行为,反而更加激起了学生们的不满和反抗。由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创建的弗吉尼亚大学中,类似的暴力冲突事件也时有发生,与大学生们接触得最多的教授们首当其冲,成为学生们发泄不满情绪的对象。1840年,一名学生在骚乱中开枪将一名法学教授打死,这一事件将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和矛盾推向了高潮,将原本就很紧张的师生关系彻底引爆。面对这样的情况,继任的法学教授塔克尔发现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学校的管理过于严苛。这种过于苛刻的管理制度使得学生迁怒于作为执行者的教授们,于是在1842年,他提出,建议“学生在考试时签署一项声明,声明自己没有从他处得到帮助”[1],后来又加上了自己也没有给予他人帮助的条款,这份简单的考试声明就是美国著名的“荣誉制度”中的“荣誉誓词”的开端。虽然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制度一开始是为了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缓解校规给学生的压力,但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诚信感、责任感、荣誉感的效果。实际上,最早实行荣誉制度的学校并不是弗吉尼亚大学,而是威廉与玛丽学院。早在1817年,威廉与玛丽学院就开始尝试实行一项新的考试制度,即无人监考制度。到了1830年,学院又以法令的形式进一步规定,如果有学生违背了学校给予的这份信任,那么该学生将会受到开除的严重处分。据威廉与玛丽学院校历记载,学院监事会对这项制度实施的效果十分满意,没有一个学生放弃了自己的荣誉、降低身份去作弊。[2]这种制度使得学生们不屑于采用一些虚伪的借口和理由或者虚假行为来搪塞和应付学校及老师,激发了他们为了自己的荣誉而遵守要求。尽管威廉与玛丽学院最早开始尝试实行荣誉制度,但是当时它并没有对美国其他学校产生什么影响。弗吉尼亚大学的成功实践开启了这项延续了170多年的学生自我管理的诚信教育制度。后来,越来越多的学校纷纷竞相效仿,如普林斯顿大学在1893年建立了荣誉制度。[3]1915年美国学者B.T.鲍德温(B.T.Baldwin)对美国42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已有123所大学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荣誉制度,另外还有44所学校虽然没有直接说明“这就是荣誉制度”,但从实质上来看,与荣誉制度相差无几。[4]在不断地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荣誉制度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到20世纪上半期,荣誉制度已经由最初简单的誓词和约定蜕变发展成为一套结构完善、内容丰富的制度体系。
二、美国大学荣誉制度的现状
荣誉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它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不仅是它的思想底蕴深厚,更重要的是它的制度合理规范、发展途径完善。它从口头承诺发展到了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书面协议,这使得学生们不得不认真对待这项协议。因为美国自建国以来,法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对法律的崇尚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荣誉制度”的原则是:学生一开始就被告知如果他有说谎、欺骗、抄袭、作弊、盗窃等不端行为,将面临的惩罚后果,严重时将被学校永久开除。[5]“荣誉制度”的组织机构完备,包括荣誉委员会主席团、支持委员、道德准则和标准陪审团。荣誉制度在本质上就是美国法律制度的缩影,他们在校园中建立了一个评断学生诚信行为的法庭,任何有关于学生诚信行为的判定都必须严格地依照规定,走法律程序,而且在这些程序、步骤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学生自己的参与,实践性很强,可操作性也很强。“荣誉制度”的实施流程是: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要签署“荣誉准则”,与学校订立契约,表示接受“荣誉制度”,如果学生拒绝“荣誉准则”,那么学校也拒绝学生入学。这是一份强制性的协议,因为诚信是底线,在学校看来,学生有再大的成就,没有诚信也是无用的,同时学生失信是学校的失责。各个学校的荣誉准则不太相同,但优秀原则和优秀思想是一致的,即要求学生发誓(发誓对于美国人来说就是跟上帝订立了契约,这件事情很庄重)在大学上学期间保证不撒谎、不作弊、不盗窃。发展到后来,不仅是学生要签署“荣誉准则”,新入校的教师、员工也要签署“荣誉准则”,荣誉准则、荣誉制度对学生、教师、员工的要求是相同的,体现了公正平等性。接着是向学生们宣传“荣誉制度”和依照”荣誉制度”的要求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大学里有专门的部门和队伍来进行荣誉制度的宣传教育,他们就是“荣誉教育者”。他们的职责就是花时间让学生知道荣誉制度,遵守校规校纪,遵守荣誉规范,遵守诚信原则。在宣传教育过程中,他们会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比较普遍的就是利用大学的图书馆。第三步就是如果学生违反了荣誉制度,要对他的行为进行判定。这就是最终呈现出来的类似于走法律程序的环节:荣誉委员会和支持委员在收到学生违反了荣誉制度的消息后,要对他的行为、事件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报告给审判团,审判团对这个学生进行审判,学生可以“请律师”进行辩护。审判结果出来后,学生对于审判的结果如果不服,可以提起上诉,对于他的上诉,会有一个终极审判。荣誉制度的实施过程,处处都体现出民主、公平的原则,这也是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特征的一个体现。[6]
三、美国大学荣誉制度的建构依据
美国大学荣誉制度的建立,其依据主要在于其创始人托马斯•杰斐逊的思想以及美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1743-1826),曾任美国总统,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先驱,1776年他起草了美国著名的《独立宣言》。他曾经就读于威廉与玛丽学院(1760-1762年)。当时的美国大学办学的理念之一是培养出一批具有贵族气质和绅士精神的学生,这来源于欧洲上层社会的“骑士精神”的影响。这样的学生应该注重身份和修养、遵守法律法规、保持优雅高贵,同时又具有恪守诺言、乐于助人的侠义精神,托马斯•杰斐逊就是受到了这样的大学教育熏陶。同时,在威廉与玛丽学院就读期间,他接触到并且认真学习了欧洲许多思想家的思想,如卢梭的民主思想、洛克的三权分立思想等,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人人均享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力、民主自治等等在杰斐逊的思想中萌发。在威廉与玛丽学院的学习生活及杰斐逊的其他个人经历,使他意识到应该给大学生们创建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大学环境,这样的环境不是无序的,而是有制度性的,同时他认为象征着精英的大学生们应该是能够自我约束和实行自我管理的,因为教育“要使每个公民都懂得自己的权力、利益和职责。”[7]弗吉尼亚大学正是托马斯•杰斐逊的杰作。他希望并且致力于将弗吉尼亚大学建设成为“一个有道德、充满民主精神、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大学里的精英式教育致力于德行和才能的贵族的培养”,使大学生们“成为一个进行治理和立法的统治阶级”。[1]弗吉尼亚大学荣誉制度的产生正是来源于创建人托马斯•杰斐逊的思想。此外,1776年,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1783年,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革命的成功为美国人赢取了表达他们政治观念和政治理想的机会,他们以立法的形式将孟德斯鸠的权力均衡的政治学说化为现实,在国家生活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对于权力的制约和制度的崇尚,从美国建国第一天起就融入了美国人的血液中,他们以制度制约权力,以制度保障个人的自由、独立和荣誉。美国大学的“荣誉制度”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缓解学校严苛管理制度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和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然后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它充分显示出了美国人、美国文化、美国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民主、公正。首先,它将学生纳入了这一制度,不但全程参与,而且学生拥有全部的自主权和话语权,这让学生不仅对诚信思想、诚信原则、诚信道德有了充分地认识,更知道在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一旦违背了诚信,违反了荣誉制度,后果将有多么严重。其次,虽然荣誉制度看上去只是学生们自己参与组织、实施的一项体现学生自治权的活动,但其实质上却是美国法律、美国法院职能在大学生诚信行为这一环节上的体现。这一张简简单单看似没有分量的协议,由于它的背后的庞大的制度支撑,而具有了非常大的含金量和分量。美国的荣誉制度充分体现了公正公平、民主平等,例如在每学期开学时,为了保证荣誉制度能够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学校都会召集学生开会,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对荣誉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这一步骤绝不是为了完成工作走一个形式,而是切实地落到了实处。另外荣誉委员会的构成也要充分考虑到公平公正,确保每一位委员都能代表学生中的某一类型。
四、荣誉制度对我国诚信教育的启示
美国大学荣誉制度有着很强的操作性,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和历史渊源上的差异,我们在学习和借鉴时必须保持慎重,取其精华,用之可行。首先是社会制度上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形成的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8]不同的经济基础必然导致不同的思想上层建筑,具体到诚信教育上也必然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其次,在诚信教育中,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是独特的和不可估量的。“传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无形中支配者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的“传统”必然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孕育出的“诚信”是乡土性的,有亲情、血缘的味道“,诚信”依赖于土地。美国的工商业传统和宗教传统孕育出的“诚信”是理性的,是与上帝的一纸契约,“诚信”依附于货币、依附于信仰。再次,从历史渊源上来说,中国诚信思想的产生已有上千年,千年的锻造使得它根深蒂固,难以发生变化,甚至积重难返。更新诚信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犹如大换血,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而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较短的国家,没有上千年陈旧思想的强大负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诚信”思想的阐释空间还很大,能够不落窠臼。基于此,美国大学荣誉制度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在制度设计层面尤其是具体的实施环节上应该更加细化。首先,要进一步细化诚信教育评价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无论是诚信教育的任何一个方面,学术诚信也好,经济诚信也罢,一定要细致到具体的条款和细则。这项工作在制定制度环节过程中会显得很繁琐,需要考虑得很周到,但是只有细致才能有据可查,有据可依,学生在做出诚信行为选择时才能“心中有谱”。其次,学校、社会、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要各有侧重,分工明确。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要从入校就开始直到毕业离校那一天,基于现有的教育制度,得让大学新生在入校时明确一点:大学不是初高中教育结束的解脱之地,而是更为神圣的学术殿堂,进入学术殿堂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诚信。而不能等在每次考试前才强调不许作弊、不许抄袭。家庭也应该注意转换角度,不应该将大学生视为未进入社会的小孩子,将孩子置于毫无缝隙的保护之下,而应该以成年人、社会人的角色看待他们、平等对待他们,从讲故事引导他们诚信转为以社会人的方式要求他们诚信。社会要对大学生多一些包容、多一份宽容,但是也应该将他们视为社会人,而不是准社会人。学生自己更应该明确这一点和及早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大学绝不是保护他们的围墙。2.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应该往法制化方向发展。首先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自治权利、民主权力。高校应该正确地解读诚信教育政策,在制定具体细则时,应该有学生的参与,而这种参与绝不能流于形式,使得诚信教育机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法制化。其次,在诚信教育机制的实施环节中,要加大执行力度,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对诚实守信的学生予以奖励,鼓励他们保持诚信,引导其他学生形成诚信行为;对失信学生一定要落到实处地予以惩罚,提高失信的成本,给予其他学生一记警钟。同时,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评价制度,目前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评价大多体现在入党考核和学生的思想政治评价上,诚信档案制度尚有很大欠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尚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有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区分对待和处理,国外有现成的优秀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成果,但是在构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时,绝不能简单地拿来使用,一定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要坚持的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方法和体现中国特色,同时坚持发展的思路,机制建立起来后并不是成为文件束之高阁,而要将其活用、用活。
作者:黄梅 白春阳 单位:中公未来教育资讯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