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5 10:08: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开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层次性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分析心理异常现象,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不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而且对从业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品德修养、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也有严格的执业要求。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高校要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教育队伍;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加大对专、兼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专职教师、兼职辅导员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以考促学。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专兼职教师参加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交流中及时了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学术理论,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2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学内容和目标
高校心理学教育应包括心理学课堂教学、课后心理监测、心理咨询几部分,心理学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分年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心理学教学时,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把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同时,跟踪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将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心理学最新理论和规律的同时,能更多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应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3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视频、图片等不同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创造教师与学生间平等、和谐的互动式教学环境,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课堂讨论、情境创设、模拟体验、角色扮演、团体训练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放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发现和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了解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心理问题,聘请专家和学者围绕这些心理研究热点问题进行讲学和作专题报告,借助典型人物和学生生活实例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困难。
4充分利用网络,延伸心理学课程教学范围
心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注重的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把学生放置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的传递由单向变为双向,大大拓展了现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充分地交流,突出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按照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所需的学习资源,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与进度。网络的海量信息和多种传播形式,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5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其不断进步。在大学生心理学课程考核评价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创造、合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该课程具体的考核评价中要注重学生平时上课的课堂表现、课外实践、实习成绩等方面在本学科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在笔试中,增加实践性和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现状和心理变化等进行跟踪记录,定期分析,引导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6开展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心理咨询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促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他们做朋友,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偏见,取得他们的信任,让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向教师诉说自己内心的困惑、烦恼,以便教师能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由于挫折、压力、焦虑等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对个别具有典型性的辅导案例,教师要进行跟踪观察,综合分析,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会用有效、合理的方式处理自身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择业观,促进学生的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在发挥自身教育主体功能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相关技能,通过选修心理学课程、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和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心理学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影片赏析、现场咨询、团体素质拓展、心理剧表演大赛、征文比赛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技能,发现和挖掘自身潜力,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和他人,锻炼自身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沟通表达、创新思维、自我控制、自我康复等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心理互助社团活动和朋辈心理辅导,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强、自立、自律、自护等心理水平。
二、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开发其潜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的系列教育课程。高校要切实加强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生活方式,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赵辉单位:塔里木大学
一、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于伦理课、社会课、体育课等课程中。美国高校没有为全体大学生设置心理学课程,但一些高校在社会学的选修课程中设置了关于心理学的课程,例如社会心理学、文学心理学、心理学入门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对人类行为的了解和掌握更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需的必要方法和技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渗透于其他课程,使大学生能够学会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压力以及情感问题。社会服务和健康图书馆社会服务是带动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义务服务,从而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包括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环境清理、慈善工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对劳动价值和意义能够有更加具体化的理解,从而弥补了高校教育中的不足。美国高校多数都设有健康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最新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大学生做出健康、正确的选择。以此来拓展高校心理健康的服务途径,提高高校心理服务质量。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一般建有多功能活动场所,有阅览室、游戏室、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个别和团体辅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心理健康中心通过改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美国大学生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990年教育部为加强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并且分别于2001与2002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虽然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一些因素的制约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水平不高,并且不稳定。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者数量呈现出明显的相对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知识,对工作者专业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但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的工作者主要包括心理学教师、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等管理者,他们中多为兼职,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心理学技能的培训。因此,在咨询和教育中不容易达到良好的效果,不能很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第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咨询和治疗层面。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数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和“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针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和治疗上。而忽视相对多数心理健康却面临成才、学业与情感等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导致高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象以及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够规范。虽然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一些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课程内容不够规范,使用的教材也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这样就很难有效地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其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型队伍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资格准入制度。上岗教师须持有职业资格认证,并定期接受资格审查和检验。其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训。定期组织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方面的培训。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论坛,鼓励从业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开展调研实践。再次,政府要把高校心理咨询师当作人才来定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培养步骤和方向。通过划拨科研基金,鼓励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科研活动。科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第一,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低年级的大学生可以开设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基础公共课程,增强大学生对心理现象的理解。第二,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不同阶段开设入学教育、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择业与求职等实用课程,侧重解决大学生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增加教学的实用性。第三,设置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解析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把辅导重点放在提高大学生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上来。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首先,充分借鉴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组织培训活动,拓展有关服务的渠道,例如: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图书馆,开展社区服务以及相关的团体研讨,使学生在产生心理困惑时,能够从自身的问题出发找到解决办法,在自我保健的同时,更能够促进自身良性发展。其次,进一步拓展路径,在宿舍和班级中挑选心理素质好、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他们可以定期带领自己小组的成员,针对一些有共同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帮助、彼此支持。能及时发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成为学生和心理咨询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更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学生中的广泛宣传。
三、结语
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首先,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作用的同时,还可以组织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其次,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园拓展视野的同时,放松了心情,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再次,发挥社会、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高社会、家庭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让社会和家庭与学校一道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作者:付先全
一、开展促进高校“90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系列活动
(一)以宿舍为阵地,营造和谐的公寓文化氛围,开展以“家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1.在宿舍楼大厅设立“心晴小站”信箱女生特有的矜持和自尊使得当代“90后”女大学生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而通过设立“心晴小站”信箱,可以让女生将自己的心情以书信的形式投入信箱。学校指定专门教师定期收取,将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汇总,并拟定解决方法,采用书信、电子邮件或飞信等方式及时进行回复。通过“心晴小站”教师可以聆听女大学生的心声,帮助其以积极饱满的姿态投入到大学学习和生活中。2.开展“女大学生十佳和睦宿舍”大赛比赛设初赛和决赛,参赛人员为在校女生。初赛作品可以为相关宿舍的照片或视频,经初次筛选之后,合格的参赛宿舍成员带着自行制作的PPT和视频进入决赛,向大家展示室友间的和睦之情及宿舍温馨的场景。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天性较为敏感。当代“90后”女大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宠爱较多,自我意识较强,因此,她们的宿舍矛盾也相对较多,而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为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改善女大学生与室友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小小的照片和视频从选材到设计都是宿舍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类似这样的大赛能增进女大学生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女大学生宿舍的凝聚力。
(二)针对当代“90后”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心理指导活动我们向在校女大学生发放了心理调查问卷吗,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恋爱、择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在宿舍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要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结合当代“90后”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宿舍为阵地,在宿舍楼里设立心理咨询点基本上每个高校都会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一般会设在教学区或行政楼附近,离学生宿舍区较远,而且多数女大学生因碍于面子且较为敏感,所以不愿意去。因此,心理咨询中心在各高校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应该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实质与重要性,了解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方式。各班级心理委员应在宿舍区设立的心灵家园召开以“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研讨会,鼓励女大学生在心灵家园就一些关注的问题或困惑与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交流。2.开展关于女大学生安全防护教育及法律知识的讲座当今,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性侵犯行为和飞车抢包、传销陷阱等行为威胁着女大学生的生命安全。相关讲座的开展可以增强当代“90后”女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
(三)培养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开展“魅力女生”系列活动1.开展“魅力女生书法风采展示大赛”女大学生用手中的笔书写下的一幅幅优美的书法作品体现了其扎实的书写技能功底。开展此类活动主要是为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女大学生书法展示大赛可以将这些魅力女生推向前台,点燃其他女大学生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这些女生为榜样,开发自己的兴趣特长。2.开展“魅力女生演讲及风采展示大赛”参赛女生围绕“女生魅力”与“女生精神”等主题进行演讲,其中富有创新的才艺展示环节也是加分的环节。当代“90后”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自我认知阶段,她们在心理上渴望被认可和尊重,需要通过小小的成功增强自信心。通过举办“魅力女生演讲及风采展示大赛”,可以促使每位女生都变得更加美丽、自信、努力。
二、开展促进高校“90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系列活动的作用
(一)有利于改善女大学生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活中,除教室外,宿舍是女大学生相互沟通、交流最多的地方,同时,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因此,良好的宿舍环境、和睦的宿舍同学情谊对于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有着很大的作用。开展“家文化”系列宿舍活动,可以改善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女大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对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有利于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女大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其日后的职业规划及家庭的构建。当代“90后”女大学生处于自我认知阶段,这时的她们心理处于不成熟步入成熟的过渡期,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其生存能力,也能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相对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的挫折和阻碍,她们承受着种种无形的压力,使其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更看不到自身的闪光点。通过举办一系列的“魅力女生”活动,可以点燃“90后”女大学生心中的激情,增强其自信心,这是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当代“90后”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田田张煜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需以生命观教育为导向
众所周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缘起,是对教育的忧思,即是对大学生出现的异常心理,甚至轻生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等问题而展开的。但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都会遇到一些相似的情况和困顿,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解决大学生心理更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优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呢?可以说,生命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为破解这一困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与方法。一定意义上讲,同样缘起于对当前教育忧思的生命教育,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其教育的进一步拓展、深化与升华。也就是说,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把握其心理病理,予以心理疏导;更要关注他们的生命观,了解其思想认识,予以人文关怀,培养其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方可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病理”的极端,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教育本原。正如有关专家谈到的,“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正确的人生观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
从这一层面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生命教育也正好是其教育的补充、拓展与深化。为了促进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内容与方式上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回归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价值和快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突破原有的学科架构,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重新回到关注学生的价值和潜能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来。实践证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根本破解大学生心理异常与疾病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等突出问题,真正使大学生珍爱生命的美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再从相关理论分析来看,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心理异常虽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在面临大学生“三观”方面偏差而产生各种错误认识之时,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显示出有些无奈与无力。对此,学者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当事人中心疗法”。这一理论最突出的是,要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的力量。这即是讲,对其当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误时,要运用人本的理念与技巧,对其首先能够理解与接纳,然后促使当事人去自我反省,进而促使他能够逐步趋于积极的方面而不断进步。显然,这种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学,也就是最高认识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考量。超个人心理学一样关注人的生命与精神世界。这一理论在诊治心理问题时,在很多方面与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别是其提出的要极好地诊疗人的心理问题,必须直面人的思想认识,也只有在精神层面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人”才能够产生本质性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从这些理论分析可见,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标,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并将其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想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就不仅要适时地拓展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吸纳与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宽。众所周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学生的贫困与就业的压力、学习与交往的困顿、前途与情感的迷茫、现实与责任的逃避以及对生活的悲观、对生命的漠视等,但二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极不相同的。对于这些问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认为是心理问题,并会相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使大学生有了进行心理疏导的路径和破解心理症结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它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问题,如压力所引起的生命价值问题、困顿所引起的生命意义问题、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责任问题、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权力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更凸显了教育的本质与本原。为此,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吸纳、拓展与充实其相关的内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何破解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其具体内容来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面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问题以及择业、择偶和学业问题等。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别重视当前直接迫切的现实问题的情境下,恰恰忽视或轻视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的主题教育内容。
从二者教育的本质与相关性来看,只有以生命为主线和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贵,明晰生活与生存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进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高校教育的实践也说明,当学生从内心感悟到生命教育与自我人生共振时,就会使他们油然产生对生命强烈的敬畏与尊重,进一步在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长与生命产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与反省,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与解决自我所遇到的各种心理的或现实的问题。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更根本的教育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深化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与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生存、生活与生长,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内容机械地搬过来,硬塞进去,而是为了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颇,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心理理论与技能的片面性,使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进而使科学理论既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地了解与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积极地追求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生命教育还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展的内容,比如休闲与养生教育、生命的尊严与权利教育、生命伦理与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似乎离题很远很偏,但仔细分析一下,它其实是很近很正的。在一个凸显人文教育的当今时代,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压缩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对大学生的现实,并从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凝练教育材料,致力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的生命意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与完善。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为参照
如上所述,以认识、尊重、完善、成全、呵护、超越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更具有教育的原本性与基础性。为此,改进与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其教育目标与内容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和导向,而且其教育方式也需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具体来讲,就是注意与强化下面几点。首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属于不同的系统和模式,在理论基础上,前者侧重心理科学,后者侧重人文社科;在指导思想上,前者侧重科学规律,后者侧重社会价值;在指向对象上,前者侧重个性差异,后者侧重群体同性;在注重问题上,前者侧重心理行为,后者侧重思想精神;在措施方式上,前者侧重训练咨询,后者侧重教育关爱;在达成目标上,前者侧重健康的“心”,后者侧重完善的“人”。由此对比,就可以显明地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明显偏重于心理理论的教育,而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及心理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甚至轻视或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与关怀,尤其是较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以至对心理教育造成误解,将其理解和定位于不良心理的治疗。为此,开展与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意纠正以往对心理知识讲授上的偏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质与关怀,促使大学生积极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维护生命的尊严,追求生命的价值。其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体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轻视与忽视的现象是,教育者往往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上,而没有注意课堂的交互作用以及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从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其教育的症结在于,学生面对心理健康课堂,自己清楚自己的问题何在,同时也晓得怎么样去克服与改变目前这种状态,但是在实际行动与行为上没有切实的转变。分析其成因,即是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体验环节,学生没有真实的感受。
与此比较而言,生命教育过程应注重学生体验与享受生命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心探究的过程。这样一个教育过程使得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心灵触动与成长。为此,心理健康教学课堂,应当注重学生的互动与体验,这样会使课堂体现和突出强烈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主体认知,让学生油然产生真情实感,最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生命教育强调教师不是课程教学任务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课程教学体系的积极开发者,由此而产生的有效教育方式都是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与运用的。如专题讲解、影像欣赏、主词解析、主题讨论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法,以及注重过程性与形成性测评的考核法,还有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努力创造的亲身体验法、阅读指导法等等。另外,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借鉴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情境营造法,以创设正向、温情的课堂情景和气氛,使同学们相互之间能够彼此接纳与欣赏,相互关照与融合,由此在情绪上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以此使课堂教学更富有亲和力,使学生成为促进与优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贡献者,使课堂教学收到正向、突出的实际效果。
作者:王冬冬张国民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在走进大学后,面对的是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环境,需要自己结识许多陌生的人和事,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琐事。以前一切事务都由父母安排,现在都需要自己一人承担。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的期盼与上大学后所面对的现实差异,平时学习成绩的影响,生活的影响,交际的影响,就业的影响,家庭影响等,这些环境的影响时刻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教育虽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如心理咨询老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是一些其他专业或者是离退休的教师返聘回来的,他们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很了解,而且在心理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也只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出现。学校也很少开展心理教育方面的活动,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发放一些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无人问津,可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三)学生自我意识因素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差,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认为他的能力很强,无所不能,处处抢风头,事事要强,但实际能力却达不到,自身又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导致最后出现心理障碍;也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低,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成,不敢面对失败。大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人身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是自己具备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观,学习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直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体育锻炼方法时,融入心理辅导知识,如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自信而出现厌学情绪心理,教师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邀请这类同学作为“模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动作要领,给大家起到示范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独特的辅导,使这些同学能感受到做好示范时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次关心和指导,从中得到了自信,会把这些学生的厌学心理去除或者减轻。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或引导作用。
(二)体育教学可以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原因,经受许多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使其性格缺陷,神经衰弱等现象常常出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乐趣,如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期间总是笑口常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舞蹈和音乐浑然一体,使学生能够享受体育,愉悦心情,放松身心,充满自信,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体育教学可以治疗大学生一些心理疾病有些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需要适应许多人或事,需要自身不断的自我调整;上学前的远大理想和上学后的差异;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学习知识的枯燥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生活焦虑,墨守成规,主动性差,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思想闭塞,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体育教学可以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或者减轻其症状。实践证明行为疗法对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练习,使自己的能量得到发泄,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调节了与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自身压抑许久的心情得到缓解,然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一种快感,疏导心情,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使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心情舒畅,使其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使自身的能量得到了一定的发泄,流了汗水,学习了技能,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和喜悦;与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改善;在老师的帮助下或鼓舞下完成了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心理压力减少,活得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体育课堂中的一些比赛,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各所大学现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非常重视,基本上都有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老师。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学校应该在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符合学生心理将康发展的课程标准,让学生参与体育、感受体育、享受体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崔吉洋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自媒体的多元性及互动性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体的扩大和扩宽,同时自媒体的灵活性也可以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方式方法。自媒体的信息来源是开放的,这使得它有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每个大学生个体同时是信息的者、接受者以及传播者,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及时获取各种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的信息。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通过课堂、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在自媒体的时代,大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方式接受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也有利于扩展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同时大学生还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自媒体随时进行交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反馈和更新,这种双向的交流方式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效果。
自媒体的平等性和虚拟性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提高。自媒体技术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平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交际方式。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尽可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通过自媒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随时了解到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尽可能地正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存在的现实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也可以围绕一些共性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展开讨论和探讨,从而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同时,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不能完全平等,交流的方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而在自媒体的环境下,师生之间有了一定的平等性和隐蔽性,交流的双方都能更加突破身份的限制,同时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增强双方的信任强度,使双方零距离交流思想,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排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隐患问题,解决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宿舍关系、恋爱与友谊等实际心理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自媒体在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自媒体传播比较自由,传播的方式比较个性化,有时候信息的隐蔽性也很强,有可能使得一些不良信息扰乱整个信息的传播环境,这使得自媒体的开放多元性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他们思想单纯,好奇心强,有可能会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蒙蔽,这将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同时,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交往的虚拟性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经验减少,但是,虚拟的人际交往不能代替现实的人际交往,长期以来,自媒体会对大学生的现实交际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要做好自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首先,做好自媒体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体的有机结合。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要进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应用中,还需要做好它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媒体的作用。自媒体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体如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资料等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传播力度,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与自媒体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自媒体互动性较强的特点,引起学生的讨论与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学生的教育和观念改变都有更为深刻的影响作用,同时如果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融入进去,使他们从活动中受到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熏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自媒体的多样性、便捷性,可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加以利用,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互动的特点,使更多的同学了解自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优势,对于提高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其次,高校还要健全自媒体运行的保障机制,优化自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时的环境。具体来说,就是高校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来健全校内公众平台及学生建立的自媒体平台的管理水平,在保证自媒体传播时效性和互动性的同时,对自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结合一定的身份验证来提高自媒体用户的真实性,同时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对一些不良信息进行处理,使得自媒体信息自动过滤及筛选掉一些不良信息,从而从源头上使得不良信息难以传播和难以扩散,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自媒体有效结合的健康发展。综上,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给其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从业者,要学会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特色和效果,从而最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作者:赵楠单位:西安邮电大学学生工作部
1现状
笔者对一所普通高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对社会,特别是对周围人群不满,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在1000名大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7名同学偶尔有过或经常存在焦虑症状,存有敌对情绪,有不同程度的个人心理压力;有335名学生对学校伙食太差、校园缺乏精神文化生活感到不满意;在谈到北京某高校大学生自杀前高呼“死亡也是很快乐的事情”,竟然有289个同学赞同此观点,对死者心态表示可以理解;670人认为社会腐败严重,如以权谋私、官商勾结等,总看不惯他人自私、虚伪的一面.1.2人际交往少,与同学、亲友和家人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1000名大学生中,有860人认为大学期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几乎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也有140名同学认为大学期间与同学关系比较糟糕,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与同学交往;在谈到某个同学言语或情绪出现极为不正常的现象,如失眠、唉声叹气等征兆时,有701名同学认为自己能及时对他进行心理干预或向他人反映,但也有299名同学认为自己可能不会去关注,因为学习太忙,生活太紧张;有686人经常与父母、亲人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也有314人很少与老师、父母联系;若本人有心理障碍,学校也有心理咨询中心,有266名同学认为不可能去,认为那是很丢人的事情,被同学知道了会笑话自己.1.3不成熟,情绪易波动,消极悲观在1000名同学中,我们发现533名同学已经有异性朋友并开始恋爱,大部分恋爱学生恋爱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选择“满足心理生理需要”“打发无聊时光”“舒解紧张的学习压力”“随大流,不落伍”这四项的达766人,只有234人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有148名同学认为自己情绪波动较大,在自尊受到真实或想象的威胁时,定会对他人大吼大叫;有532名同学认为自己从中学到大学阶段,偶尔有过或经常有过自杀的念头;有625名同学认为目前让自己最焦虑不安的事情是未来的前途问题,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担心普通高校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152名同学总认为命运对自己不公平,经常感到自己活得很累,有时甚至是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2成因
目前,在广大的大学生中,尤其是刚踏入大学的新生中,广泛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威胁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大计,已经得到国家和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针对此类问题展开的研究也已经有了广泛的开展.民办高校解决了公办院校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就读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尤其突出.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于问题缓解的研究队伍中.若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我们应先找到问题的原因,为了探索广大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数据统计,经过仔细分析,笔者将原因归结于以下几种:
2.1环境的不适应这个问题是所有的高校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不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高校,广泛存在于刚入学的新生队伍中.大学入学新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在此期间,他们接受了繁重的学业任务,从早到晚不间断学习,尤其是还要经过高三一年的魔鬼般训练,而大学的学习相对轻松的多,没有繁重的学业任务,拥有更多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挥空间,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转变,非常多的大学新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大脑闲下来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办,精神上空虚了,无聊了,拥有太多遐想的空间,有些学生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思考,而有些学生则走向了反面;其次,学习的方式突然从强迫性学习转变成自我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安排自己的空余时间,这些都让他们束手无策.在过多的无聊时间充盈下,慢慢地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此外,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离家很远,需要自己长时间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生活,没有家人在旁边,从而失去了安全感.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改变,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梳理,没有交心的朋友去排解心中的烦闷,久而久之,也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2.2目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不成熟现象,自我定位有很大的偏差现在的大学生在未成年时的生活状况相比较于过去,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个家庭的孩子数量都很少,而且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父母,很多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苦,因此在孩子的生活上都尽可能地给予照顾,从而使他们建立了对父母的极大依赖性,表现出很大的不成熟性,承受困难的能力很差,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欠缺,不能应对自己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孩子在家里存在娇生惯养的问题,使得这些孩子有种高高在上的自满,自我定位很高,一旦踏入大学校门,没有人去宠溺,从而造成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久而久之,会诱发种种心理问题.
2.3心理落差大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问题更多.民办高校虽然在解决公办高校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展现了很大的能力,但是这些高校面临着社会认可度的问题,相比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进入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同样经历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接受了相同的学业任务,但是相比较于自己的同学,没有进入社会认可度高的公办院校,他们心中存在着很大的心理落差.不仅在以前的同学关系中,在家族生活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没有被别人认可的心理压力会一直伴随着他们,因此,相比较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压力.
2.4未来生活压力大目前,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资文化以及生活水平相对于过去也出现了质的提升,但是对于要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由于高校扩招,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问题也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在此类问题中,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压力更大,因为社会认可度的问题,他们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学生来说,更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现在的生活压力大,工作以后将要面临的买房问题也极大的困扰着大学校园里的学子们,生活上的压力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忧郁.
2.5师资力量跟不上民办高校受到的国家支持力度不高,因此就会出现资金问题,需要靠学校管理者自身经济实力的支持,在学校硬件设施上,管理者可以通过投入资金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在师资软件上,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往往希望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或是参加合适的实践活动来增加自己的阅历,以此期望在未来的工作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但是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会增加学生的失落和无奈感.
3解决措施
目前高校中已经通过开设心理课等手段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这些方法多集中在心理辅导上.很多高校通过引入心理辅导老师,来听取学生的诉说,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问题;有的高校还引入心理辅导课,通过课堂教育来指导学生排解心理的疑问和焦虑.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没有普遍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遇到缺乏交流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不会与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心理咨询得不到准确信息,就无法对问题进行缓解;如果学生厌恶心理咨询课,或是对心理辅导教育的方法无法掌握,也无法解决其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非常好的排解方法,那就是体育运动,相比较于心理辅导,它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天津大学的范洪成就针对运动干预在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做了相应的研究,得到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借助本校的资源优势,对本校及其他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也做了相应的调查和数据统计,使用SCL-90症状自测量表来对对进行体育运动和未参加体育运动的个体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体育运动确实在治疗和缓解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体育运动的优越性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舒展心情体育运动可以很好的舒展人们的心情,在朝阳初露的早晨,聆听着鸟音,闻着花香,慢跑中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伴随着汗液的分泌,人们的心情能得到自然的舒展,能够忘却心中的烦闷.
3.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多体育运动强调的是团队合作,因此,在运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结交到要好的朋友,广泛认识校园里的同学,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坚实的人际关心,就有互相排解心中焦虑的空间,将一个人面对的问题分担多人身上,有利于增加自身的认同感.
3.3增加了自身的优越性体育运动是一个自我身体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提升过程中,学生自己是可以自我感受到的,能够感受到提升,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建立了自信就能够去尝试更多新的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承受能力,有利于他们解决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综上所述,体育运动具有心理辅导所不能替代的优越性,它更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办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心理问题.运动有利于学生疏解心中的焦虑,帮助他们建立充足的自信,协助他们逐步锻炼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王军王士赵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一、注重跟学生沟通情感,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
可以说,人的情感跟追求真理是息息相关的。从实质上来讲,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沟通、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应当通过语言文字实施讲解,而且还应当重视通过教学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以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心理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灵活适当的竞争机制、积极的激励方式、美观的讲义和板书、亲切的教态,跟学生交流感情,以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在师生情感互动的影响下,和谐、民主、活跃的教学心理环境得以创设,学生也体会到了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理想环境,这对于教师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非常有益,这样,教师能更进一步地清楚学生的观点与想法,以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并且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改变、自信心得以增强,以及积极的和良好的情感感受得以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坚强和乐观进取的品质个性,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师生之间的共鸣能够推动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学,并且更加想跟教师交流和沟通,进而减少与防止出现心理心理疾病。
二、体现学生干部的作用
有效地动员广大的学生加入管理学校的队伍中,这是民办院校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民办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培训学生干部,定期地引导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学会基础性的预防策略与心理知识,以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可以实时地发现周围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在上报学校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需要的心理指导,这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非常有益。高职院校需要组织学生干部心理培训班,以培养出大量有着较强心理干预能力与优秀的学生干部,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实施。除此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协会,它的任务是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事项,以及协助高职院校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事项。大学生心理协会需要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月,借助活动使学生参与,进而增强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能力。比如,能够组织学校情景剧比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素质户外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大赛、大学生心理健康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都能够变成民办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助员和宣传员。
三、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课堂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的时候,心理渗透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与效果。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因为受到自身与外界因素的影响,心理障碍存在,这难以让学生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以及体现学生固有的能力,这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环境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心理品质与较好的心理状态,这十分关键。这会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感受、学习行为、学习动机等,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非言语或者是言语暗示,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尊心、意志力、创造力、自尊心,以及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课堂心理氛围与环境的不同,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等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性,并且学习中的操作活动与智力活动也不同。而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非常快乐、没有压力感,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为此,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课堂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各方的参与跟一起努力。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科研、专兼职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的工作,以确保真正地在民办高职与院校贯彻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花考生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文章以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级和08级学生抽样作《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并和全国大学生常模、山西省大学女生常模、漳州师范学院女生常模等比较发现,女大学生群体强迫症状明显,人际关系、抑郁因子得分也较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病态检出率较低,因此高校应采取教育为主、预防为主、防护为主的政策去提高女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而持续舒适的心理状态。在高等学校退学、休学学生当中,因患有心理疾病的占总数的40%-70%,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女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出现了一些以女性群体为主的高等学校。从近几年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女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的比例有上升趋势。这些现象说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其特殊性,她们改变了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组成结构,也产生着新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层次描述
(一)关于大专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在2008年11月第一周内,从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级和08级学生中随机选取15个班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团体测查,主试人员统一培训和要求,测试在20分钟内完成。共发放测试卷682份,回收653份,缺失值3份,有效率达95.74%。通过对调查问卷分类、编号后,我们用北京大学心理测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软件系统对所得数据输机并初步分析,然后将相关数据导入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如下。从附表可以看出,幼专女生在90个测查项目中有反应的(阳性均数为39.6)达到44%,而且接近中等程度(均分2.42)的水平。在9个健康因子中,强迫症状明显,接近轻度反应,除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得分也较高,标准差相对也较大,说明有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比较严重。躯体化得分最低,说明女生生理健康状况良好。与1986年全国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躯体化因子效应明显(显著水平为P=0.011<0.05)较低外,其余因子都有更强的显著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与高三学生常模比较发现,除强迫症状效应基本无差异(显著水平为P=0.048<0.05)外,其余因子(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除外)都有更强的显著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与大学生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强迫症状、恐怖效应基本无差异(显著水平为P=0.049、P=0.045,接近P=0.05临界点)外,其余因子(人际关系和焦虑)都有明显的更弱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
(二)本科大学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2003年,王彦如遵循分层抽样的原则,对山西省15所大学本科院校按照性质分为6类,即:综合院校、医学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业院校,选取了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华北工学院等7所学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按性别、专业等人口学特征比例抽样并进行个别测查,测查中女大学生样本为488名,研究发现,除了敌对外,女生在其他各因子以及总均分上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在抑郁、焦虑及恐怖这三个因子中显著高于男生得分。这一结果与一些相关研究较为一致。我们认为,由于女性生理特点以及社会上长期形成的一些思想,我们对女生的教育比较保守,女性在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造成女生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而且由于社会仍存在的一些偏见,女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更为强烈。同时考虑到女大学生本身的女性心理特征,使得女生在面对各种成长与发展的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
(三)本科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漳州师范学院的张灵聪和赵广平根据2001年—2006年对14714名女生进行了SCL-90测查,建立了该校女生常模。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普遍高出男生,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三因子是女生心理方面较普遍的问题;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敌对因子的检出效率加强。研究的结果与量表协作组的结果不一致,量表协作组全国常模认为男女间总体上并无显著差异;与以往研究大学生群体SCL-90的性别常模资料相同点是承认性别差异,不同的是量的比较方面存在不一致。这一结果提醒人们大学女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大学生群体有较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漳州师范学院的学生的心理状祝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问题分析
从以上三个有代表性的女性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男生,而且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表现,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和女性生理、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因素有关。
(一)传统文化和教育对女生强迫症状形成的影响强迫症状是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大专女生和本科学院女生强迫症状排在9个因子首位,大学本科女生也表现明显。根据唐登华等学者观点,强迫症状的出现是对一些正当情绪长期压抑的结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就应该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并且要“走不露足,笑不露齿”,能忍辱负重和任劳任怨,这种文化在父母传统教育、各种价值观并存的今天,对女生不能没有约束力。但今日世界诱惑多多,作为自然的人,女生的人之本性不能不受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到激发,但理性又要求她不能擅越雷池。这种观念与本性的冲突必然使女生严格压抑自己性情。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我们所举样本主要是师范院校,而师范教育更是要求学生要“以身垂范”,女生就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了,这还不说很多女生还是“完美主义”的奉行者。
(二)生理特点、性格等因素是女生抑郁的重要根源男女生理差异对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如脑成熟的时间、速度,语言及手的动作等。大学阶段的女生正处于性成熟早期,而且有非常强烈的爱情需求和“家”的归属感,但现实又不允许她们公开谈婚论嫁,还有大量的作业等问题困扰她们。从性格来看,很多女生都属于偏内向类型,特别是在传统礼教家庭中长大的女孩。根据胡胜利对厦门市10所中学调研结果,中学女生除敌对、偏执和其他3个因子分和男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余7个因子分和总均分上均极其显著地高于男生的得分,这一结果与工极盛等人的结论极为相似,可见,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学开始就已经表现出高危性了!由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不能尽快消除,抑郁症状便较多地表现出来。在笔者接访中,还发现女生在秋冬季节抑郁症状明显,可能跟其心思细密、多愁善感的思维特点有关。在男性缺乏的女子院校,这类女生抑郁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还表现出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有的还产生了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
(三)社会文化和生存环境加剧了女生的人际关系敏感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是指某些人际的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的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不良自我暗示,消极的期待等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从山西省大学生和漳州师院女生调研情况看,人际关系敏感突出,相对来说运城幼专女生这方面问题不大,这可能与学校存在男生多少关系密切,因为大学生异性之间的交往需要较高的技巧,在目前独生子女主流的情况下,很多学生缺乏对异性心理了解,也没有习得与异性交往的技巧,异性人际关系紧张很明显。特别是女生在学习、求职中与异性交往时,因为“性骚扰”等不良现象使她们心理更加紧张,加上社会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存在,也使他们缺乏安全感,恐怖加上天生敏感的特点导致了她们的不安全感增加,产生了人际交往困难甚至无助的不良心理。超级秘书网
三、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原因分析,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必须关注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从教育教学、思想工作、社团文化、职业关怀等多维度地进行干涉。据漳州师院数据调研分析,女大学生虽然心理健康因子得分水平较男性高,但得病检出率却在统计学水平上显著小于男生,就是说女生的心理发病率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防护为主。基本策略可以采取顺其自然法,因为任何心理症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高潮、减弱和消亡的过程,要相信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免紧张、恐怖加重心理状况;二是采取宣泄疗法,对家人和同学说出心理创伤和紧张恐惧心理,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团体咨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发泄积累的情绪;三是对已经出现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积极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地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使自己没有时间去实施诸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同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可以选择运动锻炼和户外活动来充实生活,减轻强迫心理的干扰。对于少数症状明显的可以用心理治疗,最好是把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咨询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心理健康恢复和巩固。当然,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积极的女性校园文化氛围和职业帮助政策,使女生心灵充满阳光和自信的力量。
摘要: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的社会阶层分化、高校校园的组织环境文化和贫困生的个体人格发展背景等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应从提供适当的经济资助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入手,鼓励勤工助学,开展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引起高校的广泛关注。根据有关文献的实证调查和分析,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以及自卑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还将进一步扩大,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综合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背景与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并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贫困家庭据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中心报告,我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在1978年为0.29,1999年上升到0.397,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4]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改革,到90年代初已基本从原来的完全由政府资助变为学生缴费上学与奖、贷、助、补、免的资助政策相结合。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5]贫困生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父母为供孩子上大学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卖血。因此贫困生都存在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此外,由于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极大差异,贫困生的基础教育状况相对于发达地区学生也更多地存在学业不良现象。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联系就业单位问题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可能导致抑郁或绝望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认知治疗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觉察,即存在于潜意识中。一旦为某种严峻的生活事件所激活,则有大量“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层,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反过来又加强了负性自动想法。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早年生活虽然艰辛,但压力毕竟由家庭和父母承担,当进入大学后独立面对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时,就形成了严峻的心理冲突。如每当面临学校催交学费等费用并影响到正常学习时(如有的高校规定没交清学费不能参加各种考试等),负性自动想法就很容易被激活。特别是因此而导致学业上的失败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导致行为、动机和认知等方面出现严重焦虑或抑郁症状。
2.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首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来特指我国社会当前的贫困阶层和就业困难人群。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英格尔斯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6]贫困文化并不等于消极文化,它只是生活于其中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的反映,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信念、理想、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但是,贫困文化中的某些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以及抵触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集体无意识等,相对于现代化社会所要求的积极进取、乐观开放和善于合作等素质来说,显然是具有落后性的。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衣着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贫困文化的所谓“社会遗传”。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归属”[7]。尽管在大学里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种知识性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必然在这种社会归属中遭遇冲突,其中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感。自卑感一般会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成为心理健康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在调查和咨询中发现不少贫困大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周围的同学相处不融洽,心理过于敏感,行为上表现出不合群,内心深处有很强的孤独感,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困难。有的贫困生也因过度的自卑而形成过度敏感的自尊,以致对接受学校的困难补助感到羞耻。
3.校园文化和组织环境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即处于新的群体之中,不仅要与教师和同学发生各种交往关系,同时也要发生受个体人格特征调节的心理关系。社会心理学将这种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它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具体体现为群体成员间的心理吸引或心理排斥,表现为个人与他人感到满意或不满意。
这种人际关系不仅与个人心理特征有关,也与其社会生活背景有关,同时又与外部环境形成强烈的互动性。在学校教育中,不仅存在班级、年级等正式组织,同时也会形成与学生家庭背景和社会身份文化差异有关的非正式组织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也比较能融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中去。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却会突然变得明显起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风气日盛,反映到大学校园里,即使是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也喜欢相互攀比,表现在同学聚会、拜访老师和衣着消费等各个方面。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很难在这一类活动中找到心理归属感,从而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形成心理障碍。
4.家庭生活背景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现实经济困难和社会环境文化影响,是导致其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但两者不具有必然的联系。贫困大学生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毕竟只是少数。
太原理工大学的一项测查表明,即使在特困大学生中(贫困和特困之间没有明确界线,一般将家庭收入在人均100元以下的确定为特困生),心理异常者也只占18%左右。[8]面对同样的生活事件,为什么有的贫困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而有的却没有,显然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不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其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人格发展是在人的生物本能与环境教化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展开的,是个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的过程。因此,贫困大学生的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体现了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困难时心理素质水平的差异。如果不考虑先天遗传因素的差异,家庭教化环境是贫困大学生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不仅从每一个人出生起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等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同时也是每一个人产生原始的自我感觉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动机、价值、信念和人格的背景。有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化对儿童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埃里克森将这种“本体安全感”称为“基本信任”,它包含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及其客观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方向。吉登斯认为:“在正常的环境中,儿童投射到父母身上的信任,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抵御存在焦虑的情感疫苗,这是一种保护,以抗拒未来的威胁和危险,这种保护使得个人在面对让人消沉的境遇时还能保有希望和勇气。”[9]在面临同样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忧虑时,不同的贫困家庭对孩子有不同的教化方式。如果父母以不良的心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引导教育小孩,甚至粗暴地干预孩子的自由和选择,那就必然对贫困大学生早年的人格发展形成扭曲。这一点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大多数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贫困大学生在回顾早年生活时都谈到了父母对他们童年心理的消极影响。
二、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高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仅是担心学生在校期间会出什么事的问题,而是关乎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和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的问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具有教育意义,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机构,而是应该努力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经济资助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1.基本经济资助与学校环境育人相结合如前所述,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机制一般由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等制度组成。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目前都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而奖学金只与学习成绩相关。一项调查证实,农民子女在获得大学奖学金的比例上相对于其他阶层子女而言明显偏低。[10]虽然有少数高校利用政府或企业支持建立贫困大学生奖学金,但受益面毕竟很小。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当前重视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得到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起码的经济保证,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基本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绝望性心理焦虑。需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班级、寝室和同学会这类小群体的组织人际关系的改善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往往因为过于琐细而得不到注意,也因为难以用某种显性指标来衡量效果而容易被忽视。但我们在调查和咨询中发现,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正是这种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班级和寝室的作用,在这些小群体、小环境里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情绪,降低他们的抑郁性和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使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向社会化过渡的重要环境。在大学里,即使是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相异的大学生,都会受到同样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果一所大学倡导和建立一种求真求善、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那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2.鼓励勤工助学与培养自尊意识相结合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应当使他们自己充分意识到,虽然经济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却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关键是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从人格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它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库柏•史密斯认为:“自尊与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的能力有关;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有关;与在挫折条件下保持恒定知觉结构的能力有关。”[11]当他认为自己无能时,就不指望成功,表现在行动上,就没有远大抱负,缺乏自信心,把行动目标定得很低,既不去努力奋斗,也无勇气去与人竞争;相反,如果他相信自己会成功,则能产生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向预定目标接近。贫困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要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远不止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因此高校不仅应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勤工助学的渠道,而且应对此予以精神上的激励。超级秘书网
3.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应着眼于贫困大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大学生。
以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为主线,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维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使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时排除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提高。学校对贫困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群体特殊性不应加以放大或渲染,以避免伤害贫困生的心理自尊。但对于少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则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如通过个别性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等;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团体行为训练来解决在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总之,高校只有通过综合性的多种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情况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相关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_9O)对388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全国正常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女生在恐怖、抑郁、焦虑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或P<O.O5);来自农村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的得分都高于城市学生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文理科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甚忧,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乎。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近几十年较受关注的领域,国内外就大学生心理健康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得分高于全国正常人常模。而深入研究大学生不同群体,如男女大学生之间、文理科学生之间]、不同生源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1位原因,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另外,因大学生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诱发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日渐突出,造成的危害与后果极为严重。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我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重庆师范大学一至四年级部分在校学生中选取4O0名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得到38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258名,女生13O名;文科2O8名,理科18O名;来自城市195名,农村193名;平均年龄2O岁。
1.2方法
1.2.1测验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来评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包括9O个项目,分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此外还有7个项目未归入因子,为附加项目或其他,作为第10个因子,以便使各个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对各条目按照从“无、较轻、中等、较重、严重”5级来回答,对应评分为1、2、3、4、5。
1.2.2施测程序
对分层随机抽样选取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无记名测试,按照测试规定,用统一书面指导语,采取自陈格式,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答题,当场交卷。
1.2.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2组问均数比较用检验,数据用sPSSl4.O进行分析,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学生与全国正常人常模比较
表1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
2.2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2显示,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或P<O.01)。
2.3不同生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3显示,来自农村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的得分都高于城市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
2.4不同学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4显示,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O5)。
3讨论
3.1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从总体上看,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上,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独特性及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研究发现,以下几点是造成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
3.1.1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外地求学,远离家庭,与家庭交流较少,还有很多贫困学生因为自己上学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荷而增添心理压力。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能够接受和感悟到来自家庭的力量很薄弱。可以说,家庭的支持显得鞭长莫及,来自学校的支持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起很主要的作用。
3.1.2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当人们的心理出现某种程度的不适应和失调时,就容易引起心理的矛盾、冲突和情绪上的变化,而严重持久的心理平衡失调会导致心理异常,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常常能敏锐地感觉到当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冲突,又由于他们正处于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期,因而这种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理上引起的反应也十分强烈。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诸如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学习生活、激烈的竞争压力、单调的业余生活等常见的并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
3.1.3学校因素的影响
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必备的心理卫生知识,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自我调节与社会适应能力差,一旦在某方面受挫就出现情绪低沉,抑郁甚至精神分裂与自杀等。其次,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的跨度较大。其学习方式由中学阶段“填鸭式”向大学阶段有一定自由度的自主性学习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生活方式和交友方式等各方面的相应变化,但学校心理保健教育环节还比较薄弱。
3.2不同性别的心理健康差异
研究显示,男女生在一些因子上有差异,但这种发现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本调查中女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男女生各自的性别特征有关。一方面,女生较男生胆怯、懦弱,男生相对而言比较大胆、坚强一些,承受打击能力也比女生强;另一方面,女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比男生多,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女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她们不象男生那样采取一些强烈的手段来充分宣泄压力,而更容易将这些压力逐步累积,日久形成抑郁等负性情绪。超级秘书网
3.3来自城乡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来自农村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城市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多数承受经济拮据的压力;同时,可能还有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来自农村的学生生活的范围比较小,当进入大学后,面对着各种各样应接不暇的大量信息,面对着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会感到困惑不解;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性格淳朴,不善于交际,在大学这样高度人口集中的地方则会感到不自在,无所适从;由于经济上的相对落后,与身边一些来自城市的同学比较,便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引发一些相关的心理问题。
3.4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以及讨论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大学生自身(如性别差异)、家庭因素(如生源差异)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综合诸多因素考虑,高校在宏观和微观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能发挥关键作用的环节。为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学校必须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心理调适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档案,有效防范或化解心理危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方法
1.1研究对象
贵阳中医学院2012-2014级学生5406人,男1763人,女3643人。年龄17-22岁间。
1.2研究工具
使用樊富民[1]等人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量表“UPI”对入校不同时长的大学生集体使用电脑施测,该问卷由64个问题构成,涵盖了身体健康状况、情绪反映、自我认识等方面,可分类解释也可按总分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身心状况。
1.3统计分析工具
所得数据全部在SPSS19.0软件处理。
2.结果
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χ2=-254.87,p=0.00<0.05)。刚入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1学期末(Z=-10.19,p=0.00<0.05),也显著好于2学期末(Z=-14.58,p=0.00<0.05)和3学期末(Z=-4.426,p=0.00<0.05)。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2学期末(Z=-3.39,p=0.01<0.0)。1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著差异(Z=-0.77,p=0.4>0.05)。2学期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3学期末无显著差异(Z=-0.59,p=0.55>0.05)。
3.讨论
对量表总分的比较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性别上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女生比男生严重[2]。一方面女性的生理周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女性对自身问题的评价过于悲观;另一方面,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使男生将自认为明显不符合男生特质的选项直接否定,其结果就是,女生敢于承认软弱或无能,而男生倾向把自己描绘得“无所不能”。比较测验总分,发现不同入学时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刚入学时最轻,第1、2学期后逐渐加重,到第3学期减轻。入学时的心理问题最轻,和其他时候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提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教育不能停留在只监控其入学时的状态,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最好对在校生进行连续的监测和指导。
作者:张乾宁子 吴锐 赵惠亮 周秀芳 简才勇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1.1外部因素
(1)社交网络的盛行。21世纪无疑已经变为网络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已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和快乐。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正是伴随互联网兴起一同成长的,无论相同的还是不同款的手机,每个人的客户端中可能都包括几种社交网络软件应用。显然当代大学生已然变为了低头族。课余、饭后、闲暇时只见他们总是拿着手机,柳a是棚醒、補人賊#小说。当然手机本身带来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辐射,但在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流行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在悄然的浮现了。
(2)生活环境变化。大学生,即迈入了社会且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青年群体。在以往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这需要学生自己来处理一切生活上的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和人际交往等复杂问题。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心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能否适应也取决于学生个人。
(3)教育模式改变。大学教育与以往教育方式不同,除必修课以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修的课程,也可按照自己意愿加人丰富课余生活的社团。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特长,这与以往寒窗苦读十余_?
1.2内部因素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经历了奋战苦读,每一个学子都是自己中学年代中的佼佼者,他们进人了完全陌生的环境,发现周围充满着才华横溢能歌善舞的同龄人,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自卑,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选择接受这种变化,努力适应眼前这个与之前平淡学海生活截然不同的校园环境,他们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活动,他们选择参加学术竞赛、参加社团活动、参与文艺汇演,门门成绩优异;相反,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欠缺的同学则会选择逃避,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没有社交活动的世界里,他们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注意力不集中症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满足于这种生活安逸的状态,选择停步不前;就业率的降低显然没有唤醒大部分学生,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可实行的职业规划,认为大学毕业文凭是自己的保护伞,所以将自己沉浸在抽烟酗酒、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等亚健康状态中,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2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2.1针对学校措施
(1)鼓励大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综合性大学常常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实践等,这要求学校开展问卷调查,按照学生主流意愿方向开设相关选修课,做好前期宣讲工作,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投人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比如喜欢志愿者服务的同学为他们成立志愿者工作部,医学院校可以成立急救员小组。
(2)鼓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据一些在校大学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巳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每年会开展相应的心理调查问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教育讲座旨在提醒大学生客观意识到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应对心理亚健康的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
(3)建议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和精神心理科。成立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为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方法。有关人际关系、亲情、爱情、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提供一种好的办法和途径,解开学生的烦扰和困惑,免于学生陷入迷途。心理咨询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学生可以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处咨询老师,有的学生不愿意泄露隐私,也可以采用互联网、书信的方式与专业老师沟通。
(4)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学习、食宿、运动、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场所,在这里不仅需要容纳百人学术报告厅,还需要设备齐全的体育馆、干净卫生的食堂餐厅、多功能大学生活动室等设施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质大学生,这为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埋下了良好的铺垫。
2.2针对大学生自身条件
(1)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信仰。有了目标,便不再迷茫;有了信仰,便不再孤独。当代大学生有很少的人能够在早期就确定好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着变化,他们停步不前,原地彷徨。心理专家建议大学生早期树立人生规划,其中包括职业规划,只有前期工作准备好,学生才会有更坚韧的毅力与更饱满的热情把每一天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2)培养优良的品质。面临毕业的本科生即将褪去大学青葱年代的稚嫩,迈人真正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一个问题就是考研与就业的压力。这种压力连同期末考试、论文答辩等过程是富有极大挑战的,有的学生发挥失常,学业进行地不是十分顺利,此时需要学生自己心中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我可以;我能行;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下次我多了一些经验,我的胜算更大!!”等。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低头族”、“夜猫子”等,皆因不健康的作息方式造成。如之前所述,社交网络的盛行使学生花费了更多时间在电子产品等互联网产物上;学生偏向晚睡晚起的生活模式,早已打破“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模式;课堂教室晨读的和操场上晨跑的身影更是少见;甚至很多大学生酗酒、抽烟、逃课、聚众赌博、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这些现象已经不算罕见,高等院校也采取了很多规章制度制止此类行为,但效果都不算好,学生应当从自己真实想法出发,唤醒自己心中被理想充实的地方,遏制贪图安逸的贪恋,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梦想彼岸才会到达。
作者:沈梓琪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1.1外部因素
(1)社交网络的盛行。21世纪无疑已经变为网络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已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和快乐。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正是伴随互联网兴起一同成长的,无论相同的还是不同款的手机,每个人的客户端中可能都包括几种社交网络软件应用。显然当代大学生已然变为了低头族。课余、饭后、闲暇时只见他们总是拿着手机,柳a是棚醒、補人賊#小说。当然手机本身带来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辐射,但在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流行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在悄然的浮现了。
(2)生活环境变化。大学生,即迈入了社会且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青年群体。在以往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这需要学生自己来处理一切生活上的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和人际交往等复杂问题。环境的改变使学生心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能否适应也取决于学生个人。
(3)教育模式改变。大学教育与以往教育方式不同,除必修课以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修的课程,也可按照自己意愿加人丰富课余生活的社团。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特长,这与以往寒窗苦读十余_?
1.2内部因素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经历了奋战苦读,每一个学子都是自己中学年代中的佼佼者,他们进人了完全陌生的环境,发现周围充满着才华横溢能歌善舞的同龄人,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们自卑,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选择接受这种变化,努力适应眼前这个与之前平淡学海生活截然不同的校园环境,他们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活动,他们选择参加学术竞赛、参加社团活动、参与文艺汇演,门门成绩优异;相反,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欠缺的同学则会选择逃避,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没有社交活动的世界里,他们甚至患有社交恐惧症、注意力不集中症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满足于这种生活安逸的状态,选择停步不前;就业率的降低显然没有唤醒大部分学生,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可实行的职业规划,认为大学毕业文凭是自己的保护伞,所以将自己沉浸在抽烟酗酒、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等亚健康状态中,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2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2.1针对学校措施
(1)鼓励大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综合性大学常常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实践等,这要求学校开展问卷调查,按照学生主流意愿方向开设相关选修课,做好前期宣讲工作,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投人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比如喜欢志愿者服务的同学为他们成立志愿者工作部,医学院校可以成立急救员小组。
(2)鼓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据一些在校大学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巳然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每年会开展相应的心理调查问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教育讲座旨在提醒大学生客观意识到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应对心理亚健康的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
(3)建议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和精神心理科。成立心理咨询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为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提供了方法。有关人际关系、亲情、爱情、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提供一种好的办法和途径,解开学生的烦扰和困惑,免于学生陷入迷途。心理咨询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学生可以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处咨询老师,有的学生不愿意泄露隐私,也可以采用互联网、书信的方式与专业老师沟通。
(4)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学习、食宿、运动、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场所,在这里不仅需要容纳百人学术报告厅,还需要设备齐全的体育馆、干净卫生的食堂餐厅、多功能大学生活动室等设施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质大学生,这为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埋下了良好的铺垫。
2.2针对大学生自身条件
(1)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信仰。有了目标,便不再迷茫;有了信仰,便不再孤独。当代大学生有很少的人能够在早期就确定好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着变化,他们停步不前,原地彷徨。心理专家建议大学生早期树立人生规划,其中包括职业规划,只有前期工作准备好,学生才会有更坚韧的毅力与更饱满的热情把每一天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2)培养优良的品质。面临毕业的本科生即将褪去大学青葱年代的稚嫩,迈人真正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一个问题就是考研与就业的压力。这种压力连同期末考试、论文答辩等过程是富有极大挑战的,有的学生发挥失常,学业进行地不是十分顺利,此时需要学生自己心中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我可以;我能行;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下次我多了一些经验,我的胜算更大!!”等。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低头族”、“夜猫子”等,皆因不健康的作息方式造成。如之前所述,社交网络的盛行使学生花费了更多时间在电子产品等互联网产物上;学生偏向晚睡晚起的生活模式,早已打破“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模式;课堂教室晨读的和操场上晨跑的身影更是少见;甚至很多大学生酗酒、抽烟、逃课、聚众赌博、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这些现象已经不算罕见,高等院校也采取了很多规章制度制止此类行为,但效果都不算好,学生应当从自己真实想法出发,唤醒自己心中被理想充实的地方,遏制贪图安逸的贪恋,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梦想彼岸才会到达。
作者:沈梓琪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一、“三个到位”的工作保障
(一)“机构到位”。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指导组委会,负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工处心理健康中心具体执行,同时各院设置具体负责心理的老师,各班增设心理委员,形成“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模式。全校开设大学生心理课程、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特殊学生心理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师资到位”。
学校层面突出专业化建设,目前我校专兼职咨询员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且大部分就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心理教学、咨询以及危机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层面突出准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充分发货学生工作者深入学生的优越性,挑选责任心强、工作热心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老师或学生工作者,经过培训使他们成为相对专业的心理疏导员。
(三)“场地到位”。
学校提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接受咨询和心理拓展的需求。
二、“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初显成效
学校积极践行"平行渗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各院学生骨干、心理社团、各班心理委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在班级层面选择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在寝室中选择寝室长担任心理调解员,突出朋辈互助队伍的建设。这一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实现学校———院部———班级———寝室的纵向联系与互动,也可以加强院部与院部,学生与学生横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于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工作,我校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即快速预警和及时干预双管齐下。学校还根据四级网络的不同功能,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体系:一是“送出去”、“请进来”。学校不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讲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心理案例解析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是学生干部业务培训。;三是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三、“教育———测验———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一)立足教育。
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把心理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开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都会给入校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二是心理活动分类指导。就我校经济贸易学院为例,自2010年起,每年不定期邀请武汉理工等高校心理专家对大学生心理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三是心理团体辅导。切合实际的开展不同内容团体辅导活动,2010年学校以“寝室关系”为主题,给各学院代表寝室做了有关寝室融洽关系的团体辅导。在院部也经常开展不同内容的团体辅导,就经济贸易学院为例,在2011年为2010级学生做了“相识湖科”的新生工作坊、为2009级学生做了“我的团体我的家”的团体工作坊;四是就业心理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每到大二下学期,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在第三上学期开设的毕业生求职心理讲座,在不同层面提升了我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就业焦虑,为学生职业生活做好铺垫。
(二)实施测验。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了全国心理学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开发了一套高可靠性和有效性,符合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这些量表的研制和使用,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依据。大学生心理测量常用的量表有16PF、SCL-90以及UPI等,三种量表各有千秋。我校在大学新生入校伊始,就启用心海导航系统,采用SCL—90和UPI系列量表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筛查。历年的心理测验,可以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就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类指导,积极做好预防、疏导、干预、治疗等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别与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构建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三)主动咨询。
实施主动咨询措施:一是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帮助特殊学生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和疑惑,提高心理品质的一种措施。我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规心理咨询,即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开展日常的、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即面向特殊群体和热点问题进行团体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对特殊学生(就业困难、违规违纪、贫困生)群体的共性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团体咨询和心理训练,保证咨询的针对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时效性;二是建立危机干预体系。探讨大学生建立早期发现,早期评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入学伊始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定期对高年级进行抽查。学校实施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心理月报制度,异常学生及时汇报制度、访谈对象反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四、心理教育实施途径多元化
(一)进入教学课堂。
学校在不同学期为各行政班级开设心理课程,将知识普及与问题探索、行为训练、案例分析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学校融课堂教育与心理训练于一体,通过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等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教育。
(二)步入宣传阵地。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宣传阵地,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并使他们熟练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使有问题学生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三)融入校园文化。
每年五月为我校心理健康月,各院系举办特色心理活动,如:工商管理学院的心理知识竞赛、经济贸易学院的心理趣味运动会、机电工程学院的心理主题班会等。此类活动已成为心理健康月的校园活动品牌,对大力弘扬我校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心理健康作为我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整合现有资源,我校建立了预警和干预的长期机制和较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了我校学生心理工作的良性发展,确实提升了在校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然而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我们要创造更多条件加速构建心理健康校本模式,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作者:汤艺 路金阁 刘伟伟 单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