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5 02:4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

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论文:基于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构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证明临近毕业的突击式就业指导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纳入日常教学环节。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本文将从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出发,探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生特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

一、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彰显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生结构性失业证明临近毕业的突击式就业指导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纳入日常教学环节,并且由学校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部门来组织教学。高职高专学生有着所有大学生的共性,也存在着一些独有的特点:第一,学习、就业的目的比较现实;第二,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三者不能很好协调;第三,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可,但又存在自卑心理;第四,有社会择业意识,但择业心态存在一定问题。①

二、课程教学的现状

2008年以后,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和高职高专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探索。

河北省教育厅要求省内各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总学时不得少于40学时。广西教改工程项目《基于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高专“2+1”职前就业指导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得出结论:(1)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2)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开始重视就业心理的调适,客观冷静地看待目前的就业形势;(3)课程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考证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4)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提高了职业素养和能力。②上海市的高职高专从自身特点出发,积极探索一条有特色的课程教学之路,如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职业规划大赛促进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在生涯课程中实施的七个“有”③都颇有特色。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④为例

上海东海学院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于2012年正式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共16学时,具体课程安排如下:《导论》(2学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认识你自己”》(2学时),《制定职业坐标与理性设计生涯》(2学时),《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2学时),《高职高专“2+1”模式与大学生实习》(1学时),《打造简历》(2学时),《面试策略与推销自己(2学时)》,《求职维权与创业能力》(1学时),《大学生职业趋向测试》(上机实践,1学时)和《模拟面试》(现场实践,1学时)。

在2013年的教学改革中,针对高职高专的“2+1”教学模式,按照模块化设计13次课堂教学和2次实践教学内容,将课程扩充到28学时,分为两阶段展开教学。第一部分是个体探索,在入学第一学期展开;第二部分是就业创业实务,在第四学期展开⑤。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四、课程建设的设想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本课程应当重在让学生参与实践和体验。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真实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现状调查、课堂游戏等体验式方法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教学效果。

1.以“三平台”建设为方向,构建全方位课程教学体系。基础平台即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平台,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开展模块化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专业平台即将课程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相结合,使之深入学生的专业实际和就业面向,由此逐渐形成几个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课程大类。

拓展平台即以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咨询中心为平台,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化职业咨询和辅导,帮助和解决相关职业、实习、就业和法律的问题。

2.以模块化、体验式教学手段为重点,展开“四结合”教学。根据课程特点,运用模块教学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形成五大课程模块:职业意识与生涯规划、自我认识与择业心理、实习与求职、职业适应与职场发展、就业法规与创业。在每一模块中设计若干教学项目和实训项目,打破以知识传播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目标驱动,项目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效果。

在课程教学中,达到“四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具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看、听、做、思”相结合。

3.以分层式、贯通式教学为基础,针对学生不同阶段采取“总分结合”,实现大学三年的教学全覆盖。在一年级新生阶段,主要通过生涯发展课程、自我探索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方式,进行“适应大学生活”、“自身特点探索”等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认识,为形成务实的事业观和就业观打好基础。对二年级学生,以职业规划大赛和就业指导实务教育为主要内容,提升其职业规划的能力,帮助学生明确毕业后的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增强就业意识,强化竞争能力。在三年级学生中,则以个体化咨询和创业知识讲座、团体辅导作为平台,注重解决个体化问题以及熟悉就业创业相关法规,对就业信息搜集、职场心理调适等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和训练。

注释:

①施晓玮.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J].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330-332.

②刘爱英.高职高专学生对职前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期盼――对广西六所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2):68-69.

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发展测评中心”为依托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测评中心运作做到七个“有”,即有一套国内外研究最前沿资料;有一个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胜任力模型;有一个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力的测评软件;有一本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手册;有一支专业化测评师资队伍;有一种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高职高专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位置上的人岗匹配理念。

④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益性的民办大学。学校创建于1993年初,2012年被列为上海市市级特色高职院校创建校和上海市示范性民办高校建设校,蝉联三届“上海市文明单位”,是一所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

⑤在高职教育的教学安排上,我国主要将工学结合形式规范为“2+1”模式,即前两年,课堂教学、模拟仿真、校内实训并重,以在学校学习为主;后一年,完成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轮岗实训和顶岗实训,以在校外实训基地或“订单”培养协议签订单位实践为主。所以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在第五学期开始寻找实习单位,进入实习状态。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也已经被广泛纳入到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获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现阶段还是存在若干的问题亟待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就业指导教师解决。基于此,分析了现阶段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职业发展;就业指导

自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来,各个普通高校都按照要求逐步开始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和活动,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广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去,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其将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职业化人才的院校,也纷纷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编写了侧重点不同的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材料及活动安排,在人才培养、就业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是,综观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实践,仍然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课程实际作用的发挥,而如何突破当前阶段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发展瓶颈、增强相关课程的实效性,成为了高职院校管理者和相关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阶段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太过注重对理论的教学,对技能的实训力度存在欠缺。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来看,现阶段关于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的理论教材已经比较丰富了,但是实训方面的教材却很少,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也变成了一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得不到高职学生的关注与重视。

二是现阶段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急功近利,只关注学生毕业之前一段时间的就业指导,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长期关注。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各大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也不断重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等提供帮助,如专题讲座、模拟面试、组织企业招聘活动等,但这些措施都是针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的突击式的服务,缺乏对高职人才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等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长期培养,很容易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三是现阶段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忽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量。从实践来看,各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采取的都是针对于全体学生的大而全的教学方式,其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只考虑了高职院校学生共性的内容,而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却很少涉及,这就影响了对高职学生个性特长、个人潜能的发挥,也使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大打折扣,影响了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发挥。

二、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措施

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正的过程,随着个人实际发展情况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方向、职业路线、职业目标和实施措施等相关内容也应该进行不断的修正和优化。因此,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加强学生的实训力度,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长期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要不断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水平。鉴于学生自身经验的缺乏,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非常需要专业的导师进行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想要解决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要务就是要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过硬的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提供专业的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水平,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全方位的服务。

其次,要增强高职院校的实训力度,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思考,不断优化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想使得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参照欧美等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经验,就必须在做好职业发展与就业的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实训力度。通过校外实训,一方面可以获得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验证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高职院校要通过对校外资源的整合,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学生实训基地,让学生掌握应有的基本的技能,并且通过不断的思考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优化自身的职业发展路线。

最后,要转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经验来看,仅仅从就业信息的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的方式是没有明显的效果的,高职院校要转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方式,将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变成主动式、预防式以及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将职业发展与就业的相关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各个阶段,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路径,并且主动参与到职业训练活动中去,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和挑战。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浅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相关的概念,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高校应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设置奖励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完善相关的理论和规范,实现良性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一、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相关的概念辨析

1、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是近些年来针对大学生自主就业过程当中所出现的种种困难而在开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服务于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工作的。因此,对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来说,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当中获得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看来,很多高校针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都开辟了校外的实践场所,让学生参与到就业创业的实践当中,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增加能力。

一般而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一般由学院中的辅导员老师或者承担其他教职的老师兼职教授。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和发放的,对于任何地方和任何情况的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都是比较类似的。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相关教材的体系当中,学生被放置在了一个僵化接受的位置之上,与此同时,学生在接受实习实践的机会的时候,也往往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是当前高校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现状。

2、实践教学

这里所谈到的实践教学是区别于课堂课本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参与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增长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做准备。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视野下的实践教学,主要支持学生进入到社会里的某个公司或者机构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的学习,但是随着当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深度普及,加上很多主客观原因的共同影响,很多大学提供的实践教学机会并不能完全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本身的专业需求相匹配,很多实践教学已经流于形式,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进入到某些工厂,被当做廉价劳动力来进行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专业的实践和技能的学习,更没有得到个人能力的更多增长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发展的现状

1、实践形式相对单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普及,加上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高度统一,当今社会上具有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任务的学校变得越来越多,因此其所需要的实践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大规模的正式的就业实践机会还是相对较少,还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和工作是未毕业的大学生所不能够承担的,因此很多学校为了应付国家的相关要求,为了应付学生的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课程的相关渴望,学校往往会与简单加工制造业的企业达成协议,将学生输送到这些企业当中从事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一方面能为企业创造出廉价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学校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因此获利。

这种实践形式高度单一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是主客观两方面共同影响之下产生的结果。社会不能为学校提供大量的有效的岗位,学校也无法自己创造适应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双重作用之下,就产生了当前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形式相对单一的情况,这种实践的单一,不仅不能为学生的能力增长创造机会,同时还有可能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此外,学生大学4年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如果让学生花费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工厂里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对于学生的时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2、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不高

观察发现,当前大学生参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的兴趣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以往的求学生涯当中仅仅需要在课堂中学习就能完成他们本身的任务,而在于社会实践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他们本身对参加实践这件事情的认同度就不高,加上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践机会往往是在工厂中从事体力劳动,学生对从事体力劳动的兴趣更加不高,两种原因共同作用之下,学生就从主观上并不愿意参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的实践教学。

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不高,会导致学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没有效果,学生不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即使有些学校安排学生从事比较有意义的实践工作,学生也会因为坊间积累的差口碑,而对这种实践工作的正义性存疑。而学生一旦怀疑学校,认为学校有问题,就会让学校在整个的实践教学工作的安排过程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产生更多更复杂的师生矛盾。

3、相关理论发展不够健全

上面提到,尽管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在全国所有的高校几乎都在铺开,但是由于各个地方高校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学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教材,没有一个成型的理论标准,因此在进行相关实践教学的时候,学生和老师都共同发现,现有的理论并不能够完全知道各个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的问题无法解决。

理论发展不健全,同时也会影响实践教学课程的长远发展。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与实践之间是互相交流、互为表里的,只有实践的进展为理论提供重要参考,理论的发展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引,双方互利共赢,才能够促进一项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在大学里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往往是辅导员老师或者从事其他教职的兼职老师,这些老师拥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在面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的时候,也往往会产生思想和行动上的懒惰现象,教师们会懒于思考如何提升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一是由于其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毫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已经对这门课程的相关课程标准作出了明确规范的前提之下,针对这门课程的理论完善并不能给本学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带来改变。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

1、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

由于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的实践形式相对单一,以及在单一的实践形式当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使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对高校的就业实践工作都抱有质疑的态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想方设法丰富实践形式,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来安排学生从事不同的就业实践。

在以往学校无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比较高级的实践工作,是因为学校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打开思路,事实上,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公司是需要一些实习生的,只不过他们的招聘是独立的,并且单个单位的用人数量比较少,同时用人单位也常常并不与学校的就业实践工作产生联系,例如宝洁公司每年都需要暑期和寒假的实习生来从事公司内部的运营等方面的助理和实习工作,根据统计,类似于这样的实践工作的缺口,其总量还是比较大的,学生如果能够参与到这些就业实践工作当中来,也就能够避免进入工厂当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情况。

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不能畏惧工作的繁杂性,应该想方设法与更多的相关公司和企业建立联系,在学生进行就业实践的时候,与这些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向企业推荐一批学生进入到公司当中,从事实习的工作参与公司的运营,将学生化整为零,对口安排到不同的公司进行就业实践。

2、设置奖励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当前学生并不愿意参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学校应该设置奖励条件,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设置一个可供参考的考核标准,那些在就业实践当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假如能够获得学校的特殊奖励,将会为学生的就业实践工作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奖励条件的设置上,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可操作这3个原则,让学生能够信任已设定的考核标准,督促学生更加努力的在实践岗位上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充实自己,达到预期的效果。

3、完善相关的理论和规范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各个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负责老师,应该自觉肩负起丰富相关理论的重要职责,因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虽然是普适性的,但是每一个学校乃至于每一个院系都有不同的现实情况,针对各自不同的现实情况进行不同的理论完善和规范的制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能力上的增长阅历上的提升,这是每一个老师说应该自觉肩负的责任,不应该因为此项工作不能给自己带来现实的利益而就放弃不做。从学校而言,应该给相关的老师以固定的支持与鼓励,敦促老师在这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和规范的完善,让老师不做无用功,给老师以肯定。

四、结论

当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很多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非常需要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实践。就当前相关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而言,很多地方还有值得完善的可能,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应该共同努力,为推进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而教学实践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良好的助力。

【作者简介】

李靖平(1981-)女,辽宁铁岭人,硕士,营口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马光波(1981-)男,河南新乡人,硕士,营口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就创业指导.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试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摘 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突出特征是实践性,实施实践教学是保障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就业指导;改革思路;实践教学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现阶段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认识自己、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问题解决、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等。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实践教学既是现实使然,又是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局限

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现阶段各高校所探讨的实践教学仍然还都局限在课堂内,现实问题是因学时所限,排课都是插空周末或者自习,教学过程短暂、授课节奏不连贯、与学生交流犹如蜻蜓点水等,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就更有限了。就这门课程的性质而言,更需要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社会,应将课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2.忽视实战

目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在校的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如果说在校学生称之为“纸上谈兵”,而对于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说则是“实战操练”,后者更需要实际的指导。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忽视毕业生和已经毕业学生所面临的职业选择、适应、发展等就业问题。

3.师资局限

因师资的匮乏,绝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多由各院系的辅导员构成。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各有优劣势,却没有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如专职教师专业性更强,理论传授、技能培养更专业,但缺乏进一步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只能短期授课,无法长线辅导。兼职教师虽然有此优势,却存在专业性不强同时还承担其他事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工作精力等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充实课程内容,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就业指导课教师不但要掌握职业理论及就业政策常识,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这对非专业出身的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除了熟练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师还要随时关注社会资讯,多途径地收集网络视频、图片、职业测评工具、典型案例、行业职业调查分析报告等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不仅要根据社会变化及时更新,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现实职场。

就业指导课的每个教学主题都与实践密切相关,可以结合每个模块的理论内容精心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认知职业可以设计“生涯人物访谈”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心仪的某个职业进行深入了解、“计划制订”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人生涯计划以及未来职业规划。

2.改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实践性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按班级人数分成5~10人规模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协商确定自己的组名,推选组长负责主持小组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角色扮演、课外参观等活动。教师管理好小组长,小组间是竞争的关系,每次活动都要求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及时点评并记录为平时成绩。这种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表达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教师的优秀作用不在于传递知识,而在于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使每一个教学策略都以学生的理解、感受和活动为基础,引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从而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3.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高校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集理论、经验和实务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其课程属性要求采用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最常用的课堂讲授法、演示法外,还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丰富、多元的教育实施方法与途径。

(1)案例教学法

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讨论,教师只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分析交流的过程中相互汲取经验。如以名人成长故事或身边成功校友作为案例,分析他们求学成长或择业创业经历,既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增进了生涯认知。也可以创设一种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情境模拟教学法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来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课堂上模拟面试场景,设置几个不同类型的招聘岗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的担任面试官,体验用人单位怎样选拔员工,有的作为应聘者,尝试如何在面试竞争中展现才能脱颖而出;教师作为面试官或观察者,最后要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发现亮点、找出问题、扬长避短。通过这种情境模拟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参与、体验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直观感受并锤炼能力。

(3)社会体验法

鼓励大学生从多种渠道感知就业形势,组织学生到企业和人才招聘市场参观,进行职业调查或生涯人物访谈,切身体验就业压力和求职艰辛。也可以聘请不同行业人力资源专家或成功应聘者参与教学环节进行现身说法,从不同视角解读职场与职业,使学生能全方位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4)网络教学法

指突破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形式,依托计算机网络提供教学资源和在线学习功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利用便捷的网络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即时交流,解答不同学生的困惑,从而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无法进行分层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缺陷。学生也可在线进行职业测评、心理测试等,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自主探索。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训练,更是意识的培养和观念的转变,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思维,不拘一格,真正调动起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得以锻炼,让该门课程为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李颖,女,天津人,天津农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

摘 要: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难以实现全程化指导;缺乏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差;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结合应用本科的特点,要改变这一局面,改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需从改革授课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运用新媒体创新指导形式等方面入手,探寻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就业指导 课程改革

近年来,伴随高校扩招的步伐不断加大,每年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持续走高。以江苏为例,2015年江苏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55.2万人,较2014年增加1.1万人,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颁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安排与设置不够科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探讨改革方法,才能真正让就业指导课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作用。

1.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难以实现全程化指导。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大多数高校摆在大三开设,为的是给予学生技巧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大四求职过程中,能够拿出一份合格的求职简历,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高校没有实施面向大一到大四的全体学生的分阶段系统教学,更没有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中。由此可见,各高校虽然制度上保证了课程的开设,但在课程建设方面力度不足,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事实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四年大学生涯中应贯穿始终:大一应通过传授职业意识,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大二大三通过客观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培养学生创业就业技巧,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大四应加强就业权益保障和就业心理辅导的教育,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然而,由于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体系的缺乏,目前鲜有高校能够给予学生贯穿四年的全程化指导,因此在培养大学生职业探索、生涯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创业等能力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与求职技能方面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2缺乏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差。

课堂教学设计指的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活动流程进行规划,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进行系统分析,并合理组织各要素,形成最佳教学活动模式,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任课教师应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对规定的教学内容、已有的教学资源精心策划、合理组织,通过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然而,目前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理论性过强,如在对国家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时,不少任课教师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不能结合专业发展实际调整和规划授课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显得抽象枯燥,难以理解,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参与的积极性。在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时,很多任课教师仅仅局限于对近几年的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进行比较,强调竞争的激烈,就业形势的严峻,以期增强学生的紧迫感。然而,这种未与行业实际相结合的数据分析,很难令学生产生共鸣,难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直接导致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高,就业指导课沦为学生口中的“水课”,逃课、缺课现象严重,课堂上的学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或是玩手机,或是做其他课程的作业。

1.3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课程,对于任课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但目前各高校担任该课程任课教师的,主要是学工处就业办公室的老师、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他们虽然长期从事一线学生就业工作,但服务性的就业工作和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自身缺乏职场经验,走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形式。加上课程准备过程中采取集体备课方式,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导致就业指导理论的缺乏。个人经验缺乏再加上专业理论不足,导致在课程的环节安排上,会出现偏差,强调技巧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职业目标、职业理想、创业能力方面的指导,不能实现国家设置该项课程的真正目标。

2.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途径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更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简言之,就是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后劲,要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也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实践、实用、实干”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具备端正的职业理想和一定的就业技能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教育者在指导学生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帮助其找准职业定位,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要将全程化、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优秀工作看待。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2.1改革授课内容。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是:保证课程教学与当前就业环境紧密联通,并贯穿大学的整个过程;能够根据学生专业、年级和职业目标的不同,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和符合年级层次的教学内容;实现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科学开展规划和指导教育。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主要是职业启蒙,通过课程学习,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估,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以提升职业素养、拓展职业能力为中心,拓宽学生视野,了解社会需求。可以根据专业设置统筹安排,如电力工程学院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4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和毕业班辅导员可以组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研小组,共同制定授课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发展目标开展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深入了解职场环境及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目标相对应行业的就业状况展开,通过清晰的梳理分析,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根据自身特点做好求职或升学准备。与此同时,加强能力训练,提升求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更好地展示自己和推荐自己,能够将大学期间的综合表现制成一份优质的求职简历,为即将到来的大四求职做好充分准备。四年级主要设置就业政策法规、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利用等方面内容,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

2.2改革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要改变“老师满堂灌,学生不愿听”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课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内容,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选择多样化学手段,形成适合其内容要求的教学方法设计,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时,可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就“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结论,委派代表发言,各组发言结束后由任课教师点评,针对各组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加深理解,达成共识。还可通过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形成在参与中学习,在比赛中思考的氛围,引导每个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过程中,除课堂讲授外,应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安排,通过参加招聘会和开展企业调研活动,帮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着眼,对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行业就业形势等形成清晰的认识,进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能的部分,一方面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对求职就业的过程形成感性的认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可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学生做专项培训,电力工程学院2015年内多次邀请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为学生就形象礼仪、面试礼仪、职场礼仪等方面内容展开专项讲座,旨在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2.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就业指导教师作为课程的承担者,是保证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应重点优化就业指导的师资结构,着力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专职教师队伍和一批兼职就业指导师。其中专职教师包括各学院主管业工作的职能人员,如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如心理健康课、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任课教师,他们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就业中突发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专业化指导。同时应支持和鼓励学院内主干专业课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就业指导师的培训和考试,鼓励教师取得相关资格证书,逐步建立就业指导教师选拔机制,挑选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主干专业课教师承担本学院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任务,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更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保证专职教师朝着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兼职就业指导师可聘请校外知名企业中优秀的人力资源师、成功的企业家校友、心理辅导家担任,利用第二课堂,以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或团队心理辅导的形式,从企业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和行业特点,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前社会和企业的人才要求。

2.4创新指导形式。

就业指导是一项贯穿大学始终的服务性工作,仅仅依赖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要真正实现全程化的指导,必须拓展课堂以外的教育平台。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由于其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渗透力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将新媒体作为就业指导的新型教育载体,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开展更具个性的就业指导,真正实现全程化服务。如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对优秀校友访谈视频进行推送;利用微博平台,定期就业信息、面试礼仪知识、职场礼仪知识等;通过QQ群,开展就业服务交流等;设立心理服务邮箱,给予倾诉的通道,相对私密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寻找解决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的方法。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个性化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应能够将就业指导内容贯穿于日常管理、思想教育中,使就业指导辐射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将就业指导课与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国家目前注重的方面,本文就高职院校职业的发展以及就业指导课程自身的出现的问题入手,重点介绍具体的处理方法,具体探讨高职院校的就业发展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学生的意义。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职业发展;高职教育

国家教育的改革,重视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也是为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作服务,为了加大毕业生的就业力度,现在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问题上的指导并且告诉毕业生在选工作就业时应该避免的问题来进行授教。国家对加大毕业生的就业力度进行了不少的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的就业两者是相互作用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要以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一、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

1. 高校职业发展

按照相关专家的介绍和分析,所谓的职业发展其实主要在自身的范围内,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成为最好的专家,而专家,大多数都是在具体的方面和领域中具有广泛的经验,并且对该领域有着深刻而且独到的见解的人。职业发展是目前的一种顺势社会形势的发展,它是遵循人的个人意愿进行的一种活动,或者是人为努力的发展结果。高校的职业发展就是高校的即将毕业的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一种规划,可以遵循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的工作,或者是学生对哪种工作感兴趣,自己努力发展取得成功。就目前的形式来说,国家对高校的职业发展,是对大学生就业进行的一种尊重学生本身意愿以及顺应社会的一种表现。让学生在学校中提前进行职业发展,是对自己未来工作的计划,和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的一种自我了解。

2. 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指导通俗来讲,其主要就是为一些需要工作的人们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和帮助,也就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中介”。就业指导是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者需要工作的人提供社会需要的岗位和信息,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是让学生了解目前社会所需的人才的要求,对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业指导课程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还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自己心属的工作。目前国家让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因素,一是为学生提供信息指导,也就是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基础,学校的就业部门收集和调查当前企业和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求度,为毕业生取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二是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导,也是就业指导的中心,是为了帮助毕业生明确合理的择业规范和要求,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以及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三是为学生提供求职技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面临毕业工作问题时,普遍都没有思想准备,对社会的认识也不够,而且不了解政府的劳动合同法,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利益,更不知道该怎么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怎么准备材料等等,就业指导课程就是为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做心理调整和正确的择业。

二、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 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

大一新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开始,都会有一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学生自己先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未来,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就不再坚持自己大一时候的理想,慢慢的都开始变得实际,或者都会开始考虑自己的专业及兴趣,大三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选择逃避,以为不去想毕业后的工作就可以不去选择,或者在选择的时候盲目跟风,不切实际。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看法可以总结说,教学内容太死板,太理论化;并且有学生反映,教学内容不切合实际,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不是社会市场所需要的;老师能讲的只是他自己理解的,或者给的意见只限于学校,对于其他的单位不了解;教学模式仅限课堂上,缺少实践,不能学以致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什么都不会,等等。

2. 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

大部分学生在刚进大学的时候,不管是出于对大学课堂的新鲜度还是刚刚经过高考没有脱离高中课堂的紧张感,不少学生还是会积极上课,回答问题。就像刚刚提到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设这门课,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只要涉及自己的未来,他思想里潜意识会告诉自己,努力考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所以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对待。但是当时间久了,思想放松,学生就会产生惰性,加上大学不会像高中那样只注重成绩,大学是看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就是学校不会像高中一样天天逼着学生学习。在大学里生活一段时间,学生自己了解了学校的生活之后,慢慢就会不再积极,被惰性思维困扰,开始逃课,或者上课不听,自己玩手机打游戏,不知道课堂上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从而错过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3. 学校本身对课程的不重视

很多学校开设这门课是因为教育部的要求,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但是由于学校的不重视,没有专职的老师来上这门课,只是单纯的靠上思想品德课的老师代上一节或者几节课,或者是干脆等学生快要毕业的时候简单的讲几节课应付一下。授课的老师还不是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所以,对国家的新政策不了解,对新动态不清楚,没有办法达到就业指导的要求。

三、高校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校学生的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国家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部分。高校想要为社会市场提供所需的人才,学校就得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结果思维导向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学校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研究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有效的整合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实现学业、职业规划,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要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指导课程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的意义,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健康就业,还要正确指导学生具备求职知识、技能和态度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课程体系,提高授课老师的素质加派专职教师来为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学生的素质,提高授课质量,让学生了解就业指导课程对于自己规划职业生涯的意义,并且,开展实践,使课堂丰富化,不再枯燥的只是传授理论,而应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授课教师提供教师培训,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自己研究自己调查,应该与各高校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的,多种多样的,完善学校的设施设备,要让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职业素质测评,根据多方位来找寻自己的就业方向。

四、如何做好职业规划

规划自己的职业要从多方面来了解,正确的认识自己也是对自己的负责。一,要提高自我认识,了解社会。学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之前,都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干什么”等问题;二,确立目标,规划自己的未来。就是在自我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下,大学生应切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的形式出发,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数量的知识,还必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四,培养自己所求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应聘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五,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增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和环境。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适应性考核,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六,加强自我修养与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以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的目标,达到自己的最大理想化。同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赖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多方面的紧密配合与全面推进。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果不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同时还影响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认同程度。本文通过独特视角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与大学生的诉求脱节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实践探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课 教学实践 探索

自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精神以及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全国高等学校均已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时至今日,已有近8年的历史了。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全国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为我国大学生近几年成功的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我们应当看到,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离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以及大学生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技能诉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反差。

一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等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以下简称该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培养其职业胜任能力,促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但纵观目前我国开设该课的情况,还存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与大学生的诉求脱节等问题。

1.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第一,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齐。该课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内容的综合应用型学科,它的最大教学特点就在于体验式教学。而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体验式学习的流程式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但从目前高校讲授该课教师的专业结构来看,“半路出家”或“临时出家”者占到约80%的比例,甚至有不少高校把该课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待,启用大量的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人员兼职授课。不难想象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怎能获得大学生的认同。

因此,高等学校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存在“不齐”现象,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违背了教育部对开设这门课“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的初衷。

第二,授课教师社会经历和阅历“不齐”。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存在承担该课的教师年轻化现象,据调查该课有近65%的教师是年轻的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们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较广,但他们社会经历和阅历普遍偏少,大部分是分配或留校的研究生,或是从高校到高校,对社会招聘和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的程序了解不多,对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指导大学生如何应对用人单位招聘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由于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数量少,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便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兼职教师”①。在这样的师资构成背景下,对该课的实用性指导显然是不够的。

第三,高职称教师与就业指导理论水平不齐。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结构除了“年轻化”外,另一现象则是高职称的兼职教师。而这部分教师尽管在

其专业领域可谓高水平,但兼职教该课的理论水平却不强。根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8~2009年间联合12所高校随机抽样调查的5000名大学生对该课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有41.8%的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系列课程教师的评价“十分满意”和“满意”,有27.4%的毕业生给予“一般”的评价,有30.8%的毕业生给出了“勉强及格”和“不满意”的评价。②可见目前还有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开设该课的反映是比较消极的。

2.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不科学

由于该课教材无全国统编教材,各省市、各行业高校也无统编教材,导致各高校按各自所需而制定教材。

第一,教材实用性不高。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或由各省市、自治区统一的该课教材,因此,大多数高校是自编教材。但纵观各高校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独特现象:绝大多数是统领或管制学生工作的人员编写,教材给大学生带来真正实用的价值受到质疑。

第二,教材章节设置不科学。纵观各高校所编写的该课教材,以重庆市10所高等学校教材为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各高校在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不统一;第二,就业理论部分普遍偏重;第三,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章节部分,可操作性较差;第四,案例教学部分有的过时,同时,部分章节讲授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脱节,甚至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需求有背道而驰的现象等。

第三,授课学时分布不合理。第一,部分高等学校把该课贯穿在整个大四学期,但作为大四毕业生为了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提早进入社会,多数已在社会用人单位实习,身心已不在课堂,因此,在大四开设该课并不现实。第二,部分高校把该课课时犹如蜻蜓点水般地平均分布在大学前三年的每一个学期。以重庆某财经高校为例,在总共36学时中,从大一到大三每学期分配6学时,而大四不开设。但大学生在大四上学期正处于就业面试的“黄金期”,而所学的就业技能早已忘记。

3.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与大学生的诉求脱节

讲授该课的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不得法,学生不愿接受,即闭门指导现象较为普遍,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第一,学院派气息较为严重。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目前高等学校承担该课的教师绝大多数的是“生在高校,长在高校的”专家,老师自身就没有社会实践和找工作的经历,因此,所授就业指导课只是“照着一本教材念念”了事,实际指导意义缺失。“我国部分高校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③因此,大学生上该课乏味或跷课现象就成为必然,更不用说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有所提高了。

第二,教学方法不恰当。纵观目前高等学校所开该门课程的教学来看,往往习惯沿袭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方式,采用“干瘪”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职业发展和就业过程中要注意的那些事项等,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就是师生没法互动,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缺乏等。由于教师讲授的手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因此,缺乏针对大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其结果是“在与10所学校共60名学生的座谈中,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56.70%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不了解,21.51%的学生未做过职业生涯规划,逃课率约在30%左右”④。

第三,重理论轻实践。目前高等学校开设该课普遍存在“理论色彩过浓、内容枯燥空洞、实际用处不大,因而也被许多大学生戏称为‘太空课’”。因此,该课不被大学生所接受,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样上该课的学生出勤率低,学生逃课现象增多。

二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探索

1.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

根据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该课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师资授课有“门槛”。应该以“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证书作为高等学校讲授该课教师的准入门槛,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该课教师的职业培训,并须取得职业化的资格证书才能上讲台。

第二,建立合作培训机制。高等学校应与当地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和中介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合作机制。(1)教师介入大型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的培训,直观了解企业对新员工应具备的技能要求。(2)大型企业职业指导师为高等学校教师进行培训,使高校教师吸取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训的技能技巧。(3)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就近原则聘请当地人才市场指导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学生开设就业专题课。同时,要求把企业内部员工上岗的基础培训放到学校来做,一方面方便企业提前吸引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真正了解企业。(4)教师到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锻炼1~2个月,这样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授课水平。

第三,教师自我学习提高机制。教师授课水平除了外在培训提高外,自我的学习和提高讲授该课教学水平就尤其显得重要了。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2.教材统一及课程设置科学布局

第一,统编教材方案建议。(1)由于目前还没有该课的全国统编教材,建议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统编的教材。(2)各省市、自治区统编教材。在教育部还无法组织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建议由各省市、自治区教委组织专家根据地域、行业、专业等特性统一编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

第二,课程设置科学布局。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按“不得少于38学时”计算,同时,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专业等特性,以及作者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建议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课时布局应按“弃四、重三、轻二、点一”的原则:(1)大一是大学生心理适应和调整期,就业指导重在专业教育、专业目标、学业规划、综合就业优秀竞争能力的储备指导上,因此课时安排要“点”,即点到为止即可(上下学期各安排2学时)。(2)大二是大学生生理、心理逐渐适应和成熟期,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学习任务繁重,为加强大学生对该课学习吸收的有效性,应该侧重在职业生涯设计、认识自我等方面指导。因此,课时安排应“轻”(上下学期安排各4学时)。(3)大三是大学生进入专业优秀课和实验实践课的重要阶段,即进入准社会阶段,重在讲授大学生求职择业和自主创业的程序、途径、方法以及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礼仪、职业适应等内容。因此,课时安排应“重”(上学期12学时,下学期14学时)。(4)大四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用人单位实习、见习阶段,加之大学生这阶段难以集中学习,因此,在此期间开始该课已失去指导的实际意义,建议“弃”之。

3.创新组合开放式教学方法及效果

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讲授该课时须采用新型组合开放式教学方式和方法。

第一,创新组合开放式教学方法。(1)引入式教学法。所谓引入式教学法即指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引入社会人力资源进课堂,对高等学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如在“招聘面试技巧”“企业对人才需求”等章节中引入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指导专家进课堂现身说法,并在“职业适应与发展”等章节中引入社会发展成功的本校学长进课堂讲授成功经历。(2)互动式教学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即在该课程相关章节中,老师通过营造参与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如在“自我认识与职业生涯设计”“面试礼仪”等章节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3)视频分段式教学法。所谓视频分段式教学法即将所授教学内容相关的章节的课程选用一段相关的视频(央视网下载),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播放不超过10分钟即暂停,由教师设问,随机抽学生上讲台分析解答,由授课教师点评解析。接着再继续播放视频,再随机抽学生上台分析解答,时间控制在2学时,以期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就业面试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既是对就业指导课的一种丰富、完善和改革,又较好地让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职业的角色体验,该教学法教学符合当代大学生普遍需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4)场景模拟式教法。所谓场景模拟式教学法即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要求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某一种场景中,进行就业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职场招聘环节,学生既扮演招聘者同时又扮演被招聘者,这样的模拟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场景模拟教学的意义在于创设一种和谐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的逼真性,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场景模拟式教学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实战技能。

第二,创新组合开放式教学方法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该课程采用组合开放式教学法贴近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也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特点,有利于教学相长,优化教学效果,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有显著的效果,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1)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信息时代为大学生广泛吸收新知识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只要他们需要学习新知识,点击网络就会有收获,他们的思想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比较强烈。因此,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实战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单凭老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的。然而,自“采用组合开放式教学法”以来,通过多层面、多形式、多感官、多成员、多视觉的教学,使大学生置身社会职场空间,以主人公的角色体验到生存的危机感和现实感,不仅大大加强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大学生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实力的欲望,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听课欲望强烈。(2)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特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开放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抗拒,另一方面会“误人子弟”。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要根据大学生个性需求并能使每个大学生满足个性需求而又有所收获,如“模拟招聘”“职场礼仪”示范等环节,以学生作为模拟对象,老师点评、示范,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实体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收效显著。(3)符合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求职要求。当代大学生接收新知识快,但实际社会见识少,他们普遍需要较为实际和可操作性强的社会知识和就业技能。因此,该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使课堂上多数的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又接近社会(如引入式教学法),普遍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同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成功率证明大学生通过该教学法的学习,竞争高质量就业职位普遍成功率较高,就业竞争能力明显得到增强。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自2007年12月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以来,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该课程。然而,从实践上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应有的作用,本文从课程名称、课程意义以及课程建设三个方面,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做出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改进该课程有所裨益。

【关键字】《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建设 加强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要求,国内普通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但该课程在各高校实施的效果不佳,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名称不统一、课程体系有待优化、师资队伍不强、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名称

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本门课程的名称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但各高校对该课程的称谓却存在分歧,常见的名称主要有: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概论、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

课程名称反映了对该课程的定位,体现出不同的就业意识与观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优秀概念有两个,即“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无论是职业生涯、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还是职业素养都可以归结为“职业发展“之中,而关于“就业指导”的说法更是多种多样。“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贯穿于大学阶段全过程,充分说明了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不只单纯地解决大学生眼前的就业问题,而更侧重于唤醒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其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有效安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这反映了时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成才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体现了“职业”与“就业”相结合、“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并重的思想。

二、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阐释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和成功就业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是可有可无,它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承担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代表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不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又不同于单纯技能的培训。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加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还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课程通过知识的讲授和体验式的学习,指导学生自觉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剔除了毕业生择业时产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有利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构建健康合理的价值取向。最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自我、正确规划未来,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作出正确选择,全面发展自己,实现自身价值。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构想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任务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这是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为一门大学生公共必修课,该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充分了解自己,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和生活。

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任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从大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应该达到的目标来阐述。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位一体”,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本课程任务的总结,旨在说明本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既给课程教授者提出了目标要求,又为大学生学习本课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在规定该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的同时,也明确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本课程可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第二部分为职业发展规划;第三部分为提高就业能力;第四部分为求职过程指导;第五部分为职业适应与发展;第六部分为创业教育。纵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全部内容,基本上符合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要求,既有职业生涯和规划方面的态度要求,又有职业发展和就业方面的知识传授,还有求职择业技能方面的实践训练。

然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关于课程的内容仅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尚需各个高校根据本校特色和学生专业特点进一步整合优化。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优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有益探索,也就是把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分年级、分阶段地实施。以四年制大学为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上述六部分内容可以整合为四个模块分别与四个学年相对应。大学一年级是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阶段,这阶段的重点在于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了解职业对人生发展的影响,引导其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大学二年级是职业发展规划阶段,本阶段让学生在自我分析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之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加以实施;大学三年级是提高就业能力和实施创业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在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的基础之上,着重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其职业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大学四年级是求职择业指导和职业适应与发展阶段,该阶段侧重于求职择业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并引导学生积极实现角色转变、尽快适应职场环境。由于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极大地增强了该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职业发展理论的讲授,还是求职择业技能的训练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体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之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递知识,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激发和促进学生的体验与思考,从而达到新知识的建构。这一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尤为明显,且极其重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多元的,即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必须涵盖了理论讲授、实践体验、技能训练等多个层面,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的全覆盖、全程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个性化。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多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集中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等均是该课程常用的方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当前,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效果最为突出的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由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各高校普遍缺乏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多为专职学生工作人员,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科研能力整体上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从高校自身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考虑,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并推动其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在稳定现有师资队伍的前提下,从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福利待遇、职称评聘、培养培训等方面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这个队伍,为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组织、制度保障。同时,应当加大对现任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其积极深造或者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鼓励优秀的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技能大赛,进而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缺少一本高质量、系统权威的统编教材也是影响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现有该课程的诸多教材普遍存在偏重理论阐述忽视实践应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导致任课教师照本宣科,偏重枯燥理论的讲授而实践应用不够;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参与性不强的问题。为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的编写必须贴近学生实际,不能照搬国外理论,应当把鲜活生动的实例编入教材,让学生在深入体验中掌握理论,进而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掌握技能技巧。当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探索编写适合不同学科门类和专业特色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也是该门课程教材建设努力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加强该课程的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深入和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该课程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但仍需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从思想认识、体制创新、经费投入等方面切实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应有作用。

作者简介:

宋顺喜(1977―),男, 河北巨鹿人,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还提高了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对以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都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对就业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作为学校,也提高了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接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将具体的分析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并详细的分析了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希望能够为该课程的教学和方法的运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运用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多趋势,社会上的人才竞争也愈演愈烈,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问题也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也是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必修的一门课程,有效的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效果。随着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上的运用,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就业的方向与竞争,同时也使得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能力。

一、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并亲身经历来获得对该项课程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相比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用性。学以致用是该种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它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合理的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它强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态度等共同的发展。

2.实践性。亲身体验是该种教学法的优秀,通过鼓励每个大学生亲身的参与设置的情境中,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目的。

3.情境性。情境性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它注重通过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情境,使学生融入到设置的情境之间进行互动,进而在环境中,实现自我的认知。

4.主体性。体验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境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转变为引导者、设计者、组织管理者的角色,从而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间性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学情境中的探索体验,可以促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它能够增强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较大的提高。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达到目的:

1.构件合理教学情境。该种方法的运用要求老师需要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目标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进而促使学生真正的认识体验式教学,并且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中,从而不断地激发大学生的体验。此外,还要求老师应当深入的了解学生对职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可采用案例法、游戏法等方式,使得大学生融入到职业探索的情境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体验式教学的情景设置,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娱乐性,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引导,避免偏离主题。

2.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学设置的情境中。大学生是体验教学法的主体,在老师设置好情境后,就需要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情境中,在情境中探索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需求,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与此同时,老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管理者转向监督者,并实时的给予学生指导,以引导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综合能力。

3.强调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针对学生毕业后面临社会就业的面试等问题,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在面试过程中采用的比较多。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来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从而积累模拟过程中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进而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客观公正的做出评价,通过正确的评价,提高大学生行为的能力,并及时鼓励学生,提高其自信心。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上的运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还为大学生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机会,积累了经验,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目前,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发展并完善,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在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等观念进行相应的改革。文章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两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概述

对于新形势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的发展这个新的概念,目前在各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同的界定:其一,个体为实现某种目标或理想,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和新形势下的外界环境,对自己实现这种目标或理想制定的实施规划;其二,用积极主动的行动为实现职业的发展而设计的符合新形势要求的职业发展计划;其三,借助职业信息和自己对职业发展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形成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并且能够与新形势相适应。在新形势的推动下,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不仅是为自己设计目标,而且也要设计出能够与所处的就业单位专业相适应的发展方向。但是后者的发展规划必须受到社会或者就业单位的支持,否则学生的发展很难实现。我国有位学者将新形势下的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界定为:学生与就业单位相联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中的内因和外因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在得出结果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职业奋斗方向放在一个最符合学生情况的位置,为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制定出操作性强的计划。

结合以上观点,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设计依据是:根据学生主客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实现学生发展目标的具体规划。

二、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受到新形势影响的原因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受到了学生自身和外界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在制定学生职业发展的时候,要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对这些原因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才能较好的实施职业发展规划。

首先,学生自身的因素在新形势下受到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因素包含着三大类:其一,学生自身的情趣爱好受到新形势下职业发展的影响。高职的在校生虽说接受着技术教育,但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进而选择职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趁早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至于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感到迷茫;其二,学生自身的个性和能力受到新形势下职业发展的影响。高职学生在制定职业发展时,考虑所处的职业要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并且与自身的个性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其三,高职学生的发展阶段在各个时期受到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抉择其职业规划时要全方位的考虑,做到从容不迫的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其次,外界环境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主要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一,高职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是为将来进入社会职业的发展做准备,因为在校期间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其二,社会环境是学生实现自己人生职业价值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在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职业。

三、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分析

根据对众多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显示,很多高职院校都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只是一味的灌输式教学,没有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实际情况。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校致力于寻求改变教学现状的渠道,不过学校不敢“放开手脚”进行改革教学,因此没有足够重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或教学当中。另外,课程的评价体系也不够完善,有效性不高。

在新形势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要求下,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课程归类到必修课,进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当中,但是各个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的课时分配各不相同。就开课课时不多的高职院校来说,这种教学程度并不能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再者,各个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不够丰富,仅仅以讲座或传统的授课为主,调动不起学生对自己就业方向的兴趣和热情,无法将课堂经验运用于实践生活当中。

据以上现象来看,通过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这门课程对学生起到的意义并不是很大,没有达到学生所期望的效果。我们将这种现象进行归类:其一,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没有针对性,仅仅是泛泛之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写内容;其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形式匮乏,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掌握信息的很少;其三,学生没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自身的职业规划联系在一起,职业自我指导意识不够强;其四,学生由于在学习期间,对于就业的意识不够高,没有较高的就业积极性;其五,众多学生希望学习能多给自己一些实践性的机会,让自己多积累就业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新形势下对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

在新形势的推动下,关于对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实行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强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快速确定奋斗目标和提高学生在社会就业过程中的竞争能力。在新形势的促进下,教育教学模式要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要与企事业市场人力资源紧密联合,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在校期间就应该将学业定位为就业目标,才能培养出在生产、建设以及服务等行业的领军人物。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将学到的知识、社会生活实践以及科研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展示出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与办学优势。另一方面,不断完善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制度:一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要全面化;二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就业素养;三是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进行系统的指导。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重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指导;职业规划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上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在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应该区别于本科院校,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专业特点。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建立高职全程化、阶段性的职业指导教学方案,对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发展与职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能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为必修课程。职业指导课程经历了由试点到推广、由讲座到课堂逐步普及的过程,对于高职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学业发展、职业素养、就业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尚处在转型时期,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职业定位模糊、就业准备不足、职业素养培养不够、就业能力不强等方面,课程实施过程中则主要呈现出以下问题。

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安排难度大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涉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及创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为保证课程效果,各模块内容不宜集中开课。教育部要求将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由于课程总课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每一模块8~12个课时,课时量小、分布分散,这对于目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高职院校来说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存在很多困难。

职业指导课师资队伍薄弱 职业指导工作由过去的讲座、宣讲会转变为课堂教学,以前专职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不能承担如此大量的授课任务。具有专业职业指导任职资格的教师也储备不足,职业指导课师资严重短缺。很多学校往往是由思政、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师兼课,或者通过合并班级的上课形式来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由于职业指导课程的讲授与传授知识不同,职业指导课程强调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突出个性化指导,上合班大课,课堂效果较差。

职业指导授课形式单调 受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偏重于就业指导,即就业政策讲解、就业信息、择业就业技巧指导等,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教材理论性强,教师也往往是“照本宣科”,偏重知识、理论的讲解,这种做法很难适应高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由于师资缺乏造成的上大课现象,教育部在教学要求通知上提倡的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无法得到实施。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估形式单一 职业指导课程应当更多关注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业规划的建立、职业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就业政策的了解、就业技巧的提升等,而不是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评价方面,目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沿用考试答卷的形式,二是通过写心得体会和职业规划的形式,教学评估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重视不够,课程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一些学生反映,教材上的内容、教师讲解的内容网上都有,他们认为自己看看就可以学会。对于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好专业技术,就会有较好的就业前景;而就业难度稍大的专业,学生无法从课程中达到自己预期的职业指导效果,由于课程进行时没有体现和了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生反映平淡,造成了职业指导课流于形式的窘境。

新形势下职业指导课程实施的新突破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注重实效,以达到预期效果。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 为了实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和为高职学生提供有效职业指导的有机统一,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和职业指导专家团队,是突破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师、专职职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企业人力资源专家都可以受聘成为成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和职业指导专家。为了准确地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提高职业指导的有效性,此项工作应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牵头,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实现集体备课、团队教学。

以人为本,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课程应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突出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对学生实行分阶段的职业指导。在高职学习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任务和专业技能训练任务都比较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安排授课及师资配备方面,组织难度较大。对于通识类基础课程,可以尝试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进行上课,在授课时间上灵活分配,利用学习中的“碎片时间”进行上课。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授课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行学分制,让学生有更充足、更灵活的时间接受职业指导教育。

体现职业指导课程功能,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职业指导课程以及职业指导工作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而绝不能单纯限定于促进就业结果。在教学课程内容体系上要从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建立、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及创业能力等方面来丰富授课及训练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实用的专业指导。

授课形式采用“实践体验加理论”形式 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空洞的理论是不受欢迎的。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职业指导,如企业顶岗实习、体验式训练营、专题训练工作坊、模拟招聘会(面试)、企业领导(校友)现场报告会等形式都是有益的补充。职业指导课程如果仅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纯授课阶段,将无法满足当今高职学生的需要,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自我感受和感悟。

形成职业指导长效运行机制,构建立体多元的职业指导模式 职业指导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教学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才能确保职业指导取得实效。在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部门、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应当相互协调,结合工作实际成立相对稳定的职业指导服务团队,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形成一个责任明晰的实施主体。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职业规划及职业素质提升工作坊、个体咨询、顶岗实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职业指导咨询等服务工作,形成课堂教学与咨询服务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实施的再思考

职业指导课程的终极目标 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应该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应时之举,而应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建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促进专业技术的学习,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这才是职业指导课程的终极目标。通过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能够把专业与职业相结合、学业与职业相结合、职业与人生相结合,将会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在校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到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围绕建立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素质与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个方面展开。对于教学评价,应当考虑到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及职业指导教育本身的阶段性要求和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逐项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并制定自己初步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二是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相关训练进行不断提高,并且认识到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三是使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在就业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四是使学生接受基本的创业知识培训。如果学生能够随着课程的深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确定职业目标,规划学业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应该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评价。

职业指导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职业指导课程将不再是高深莫测的,对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授课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上大课、批量复制的授课形式将会逐步被淘汰。职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应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教练,引导和帮助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努力,提供职业测评、专业咨询和职业辅导将成为主要的服务形式。在市场经济的人才竞争环境下,接受职业指导服务将是每一个职业人终身的需要,对于未来将走上职场的高职学生,接受职业指导服务是成功入职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只能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注重实效。

通过教育观念和工作机制的转变,职业指导课程将会不断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和课程实施体系,对于高职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开展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以及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及改革

【摘 要】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旨在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及改革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课程建设 研究

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行了在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即大一至大三都构建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体系,指导课程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针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而言,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

1.思想上重视,但教学观念依然落后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从学校层面来说,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逐步构建了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观念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更新。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完善了机构设置,成立了招生就业处和职业指导教研室,组建了专兼职教师队伍,课程也列入公共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观念还没有更新,体现在两个方面:(1)有些任课教师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只是一门辅助性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导致对课程教学要求不严,授课不认真,对学生放松,存在应付心理;(2)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是主修课程,受有些任课教师的误导,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没有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素质要求上,导致学生上课缺课或迟到的现象比较严重。

2.投入上重视,但师资力量仍不足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我国高职院校来说算是一门新的课改课程,各高职院校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课程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学院投入了300多万建成大学生创业园,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投入了20多万建设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配备了28名专兼职教师。但学院的投入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上,而在师资培养的力度上仍显不足。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和最新的职业政策,掌握好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仅停留理论说教,变成纸上谈兵。目前很多高校院校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够,任课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比较少,缺乏走出去参加必要的系统知识学习。

3.教学上重视,但课程体系仍不完整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编有符合本校教学需要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安排了教学任务,但高职教育重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很多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上,理论性的知识教授太多,不能很好地结合多样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造成学生认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内容空洞,缺乏实用性。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实行了大一至大三全程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课时安排共40个学时,分别为:大一职业生涯规划14个学时,大二创业指导12个学时,大三就业指导14个学时。在课时的安排上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从实践教学来讲,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学院实行2+1教育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两年,外出实习一年。学生在学校一般需修完50门左右课程(约130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因此,教学排课非常紧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也只能在两年内学完,这样就变成了大一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二安排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仅停留于课堂教学,教师一般都是在这些课时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灌输性讲解,使得大一大部分新生对课程教学没有太大感触,而大部分毕业生又觉得其过于形式化,没有实际作用,从而使得教学没有效果。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体来说,均没有很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开展职业调研,校企合作开展教学也仅停留在理论上,从而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

二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研究

1.更新课程教育观念,加大课程建设投入

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效的保障机制,学校要定期过问课程建设情况,研究解决课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要从上至下提高对课程的认识,更新课程教育观念。学院教务部门、教学系部要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过程的始终,在保证授课时数的同时应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要充分调动学院的领导、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做到相辅相成,努力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机制。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专门的资料室,配备丰富的教学资料,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形成人才培养共建合作机制,努力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环境。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突破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瓶颈,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高职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发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在人才培养上的骨干力量,通过校企之间的交流、课程建设专业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等方式,尽快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有较高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一是要建立校内优秀的教师骨干力量,由就业部门专职人员、各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专职辅导员、就业干事及社科部教师共同组成,任课教师要能够较深入地了解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能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相关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二是要建立校外辅助的中间力量,聘请一些知名企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或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及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顾问,建立一支较为稳固的校外辅助指导队伍,这样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和人才共建,增进校内教师与企业之间对教学的研究和交流,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3.健全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仅只包括教材建设、教学计划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学生本身的教育体系,课程的课时安排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设计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要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重点要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考察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专业知识、获取信息,进行就业体验并拓展综合素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进职场,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让企业、用人单位相中到成为合适的招聘对象;让教学主管部门了解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应做哪些必要的修订,使各方都投入到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增强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选择适合的职业生涯,并制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训练计划,为将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走上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存在实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为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全局观、课程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对接、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缺乏内在统一性。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要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总结了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余明(1980- ),女,广东高州人,华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曾璇(1976- ),女,广东龙川人,华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李国章(1969- ),男,广东阳江人,华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CZ002)

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两者是相互联动的。一方面,就业市场需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导向和标准;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结果导向的思维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最重要的实施途径,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果。

2003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同时,该文件在附件中制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旨在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高校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不少的尝试和摸索。

一、存在问题

笔者2009年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向大一新生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率98.7%,有效率为94.6%。之后于2011年、2012年分别向文科类专业和理科类专业学生发放“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课程效果问卷,其中2011年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率为89.4%,有效率为84.6%;2012年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率为85.2%,有效率为79.5%。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课程对学生的后续影响力不高。以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2009年已经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近三年,针对我校大一新生所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0%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职业决策能力,68%的学生认为听课后让自己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并已着手开展大学生生涯设计。然而,到了大二文科学生、大三理科学生接受完“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课程,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33.91%的学生坚持朝着规划目标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可归纳为: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就业市场需求;大部分任课教师工作经历局限在高校,难于帮助学生对其他就业单位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授课,缺少实践教学、课外拓展的平台支持,难于从实践中巩固提升。当前,我国不少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也存在类似问题。

2.高校内部对课程认同度不高。当前,很多高校开设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仅是执行教育部有关的政策,应付有关的评比或督查。而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的认可度不高,认为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大:从学科背景来看,与普通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不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属于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没有对口的学科依托,在当下崇尚“学术渊源”的教育生态圈里,给教育管理部门“非正规军”的印象,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作用不大。从教学队伍来看,任课教师多为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副书记和学校就业管理部门老师而非专业教师,对教学工作不熟悉,缺乏教学经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具有高度的“经验型”特征,但任课教师多数缺乏相关行业、职业、应聘、招聘的“实战经验”,在对学生传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知识、经验时,其指导作用有限。

二、原因分析

对于我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对其他高校该门课程发展情况的了解,将造成学生、高校内部对这门课程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四点:

1.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全局观。高校各专业开设的课程、配套的成长成才资源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些课程、资源合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专业人才。教育部要求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然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高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实践教育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依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一门课程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具备全局一体化的视野,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课程间、学校各资源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同课程、资源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果关系,有效整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但当前很多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这样的全局观。

2.课程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对接。每所高校都会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指挥棒。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帮助学生成长为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专业人才。然而,人才的培养是多样性的,如果适合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放到研究型人才的教学中,则无法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但当前,很多高校在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时,仅依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的课程目标设计开发课程,没有根据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开发设计适用性高的课程体系,导致课程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对接。

3.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目标是促使大学生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最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如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则无法实现课程目标。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在该门课程开设前,并没有全面深入地调查就业市场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具体要求,进而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重点,具体分析本校学生共性特征确定教学难点,最终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

4.课程体系与专业教育缺乏内在统一性。要促进高校毕业就业,既要强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专业教育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方面,通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做出基于行业背景、专业特色和个人特征的学业、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又指导自己更具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学习,结合学科专业教育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然而,当前很多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没有与专业教育建立起这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没有意识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两者的内在统一性。

三、对策建议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正面临着课程实效性有待提高的瓶颈。要突破课程实效性这一瓶颈,高校必须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基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结果思维导向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1.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校相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研究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有效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实现学业、职业规划,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要发挥课程穿针引线的作用,注重帮助学生理解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实践教育、校内外成长成才配套资源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解这些课程、资源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规划学业、职业,并根据规划有针对性、有重点地修读相关课程,并有效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助力自己实现规划目标。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稳定从业、健康发展职业为课程教学理念,以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培养内容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个环节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将校内外所有资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和安排。其中,理论教学是基本环节,旨在树立意识、传授知识、学习技能;实践教学是关键环节,通过课程内配套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践中,提升生涯管理能力和就业能力;素质拓展是后续环节,是学生经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根据自己的学业、职业规划目标,在大学期间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但必须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需要强调的是,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战略设计,指导学生在了解自我、职业特性、社会环境基础上,做出职业生涯、学业生涯规划,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达到教学目标;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是战术实施,指导学生如何基于自己职业、学业规划采取科学有效的行动,并根据行动结果修正自己的职业学业规划,最终成为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使得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得到实现,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首先通过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程间、配套资源的逻辑关系,它们与规划目标的因果关系,但它更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对学生的后续影响,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环节中更有针对性地整合利用资源助力自己成长成才。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三者之间是相互渗透、沟通、促进、协调发展的整体。

2.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实施途径。高校可从就业市场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课程参与、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质量评估等多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思考如何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第一,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高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毕业生是否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决定其职业发展。高校要不断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及行业协会建议,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衔接并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同时,帮助任课教师深入了解行业、企业、职业相关情况,积累“实战经验”。例如,可以通过“走出去”,定期组织各专业系主任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前往用人单位交流学习,走访行业协会;通过“请进来”,召开行业交流会、招聘会以及现场问卷调查等方式加深对就业市场的了解。

第二,调查在校学生情况,研究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针对性。掌握各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有利于任课教师上课前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共性特征,调整教学重点、难点。因此,课程管理部门可提前对各专业的教学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目前状况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异,发现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性与特性,并将问卷结果提前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则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重点及难点,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及教学质量。

第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方面,充分发挥教学队伍中骨干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专业科研、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活动;多渠道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原学历背景优势,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行业、职业的理解。在学生方面,采取贯穿大学生涯的“全程化”考核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执行规划的行动力。例如,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以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形式考核其学业、职业规划的科学性、实现目标途径的可行性;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侧重考核学生是否根据规划采取有效行动,有无根据行动结果反馈修正学业、职业规划。

第四,整合开拓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拓宽学生视野,提升职业素养。课程需要的配套资源都分布在学校不同部门和社会中,一个统筹协调的课程管理部门负责课程建设是整合开拓校内外资源的基本保障。高校可设立相应的教研室,由教研室负责课程开发、建设及管理;并协调高校各部门,整合校内资源、开拓校外资源,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为个人的生涯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并为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及素质拓展环节搭建优秀的素质拓展、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提供条件保障。

第五,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构建“用人单位、学生、任课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四位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全面评价课程的价值和效果,以评促改,为课程规划、课程目标、内容的改进,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使课程教学更符合就业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最终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和长远发展。只有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就业市场需求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稳定从业、健康发展职业。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实践的几点体会

摘 要: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做到三结合即结合学院设置专业,结合学生特点,结合行业需求,因地制宜,设置课程教学模块,真正实现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

0 引言

2007年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为了适应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持续增加的现状,实现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和《教育部 人事部 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等部门相继发文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文件,文件中明确要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经过近10年的发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各高校相继开设,但是各高校开设的情况也不近相同,本文就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体系。

1 搭建平台,组建师资,争取支持,是建立课程框架体系的基础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化、体系化的工程,而非学校某一部门个体就能够完成,需要得到教务处、系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如何搭建一个好的平台,是组建师资,争取支持的基础性工作,我院采取了实地调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组织有学院主管领导、教务处、系部负责人参与的课程建设研讨会,通过会议的形式确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院的教学地位,为实现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其次,组建师资。师资组建要体现出广而严的特点。所谓广就是要充分吸纳所有系部的专兼职教师参与;所谓严就是要求参与该门课程教学的师资必须要从事学生管理第一线工作。再次,争取支持。争取支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院领导层的支持,二是人员上的支持,三是资金上的支持。

2 课程设置要做到三结合即结合学院设置专业,结合学生特点,结合行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需求,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同年3月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优秀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并对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这一政策的出现,对高职院校既是挑战又是机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细微处着手,仅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情况来说,课程教学要做到三结合。

首先,教学要结合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师资选择上要优先考虑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专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教学要结合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特点,开展体验式和模块化教学。再次,教学要结合行业需求。高职教育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的所有学生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就业展开,打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合行业特点及人才需求特点,要与行业单位建立“校中企,企中校”的教学模式,实行“双师”教学。

3 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有效互补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除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实现其目标以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程加以补充和强化。

首先,实现课程教学与学院大型活动进行对接。在每个学期课程模块教学结束后,要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利用学生职业类社团开展系列活动。高职学生职业类社团是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之一,高职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展职业工作坊、职业类讲座、社会实践之类的相关活动,提升学生在求职招聘中的综合能力。再次,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列入学生学分考核范围之内。

建议:

3.1 因地制宜,适时调整

高职院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安排上,要结合本校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进行有效地安排。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基本上采取2+1或2.5+0.5的教学模式。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上,建议根据高职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采取分时段、分模块、分阶段地进行教学,同时要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适时调整。

3.2 吸收外援,紧跟时代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社会师资力量,仅仅依靠本院师资难以实现较好地的教学效果。必要的社会师资队伍以外,还要不定期开展专业化的、系统化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扩大师资队伍考取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比例。通过系统培训,不仅让教师能够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弥补高校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一面。

3.3 教学科研,齐头并进

高校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是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研究高校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对于调整学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都将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另外,对于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职教师队伍,开展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真正意义上实现,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论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及创新探讨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加强课程设置及创新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高校和家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体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大学生就业稳定和职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课程应该如何合理的设置以及如何有效的开展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课程设置和教学创新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求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转变学习态度,促进技能的提升,树立终身职业生涯理念。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1、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高职院校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数由辅导员或其他学生工作者担任,辅导员平时工作的强度大,在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同时,他们根本没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思考,研究就业指导方面的业务知识,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高,还没弄清楚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平时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多。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大部分的学生仅仅是把该门课程作为学分来修,没有明确的自主意识。

3、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

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宣讲,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根据社会对特定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就业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和安排授课内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形式多为传统的授课式,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却忽略了实践性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性,没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体会未来职业对自身能力的要求。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探索

1、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的课程,它的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分层次的由浅入深的框架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循序渐进,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大一的新生,就业指导课程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着重进行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二年级学生,则应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胜任职场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从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很多学生开始考虑人生发展的方向,面对考研、考公务员、留学、求职等不同选择,他们往往感到十分迷茫和焦虑。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教育学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对于即将面临求职就业的三年级学生,应着重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此外,还应加强对大三学生的心理辅导,排解就业困惑,树立就业的信心。

2.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很多高校刚刚起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大多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公共课,对这门课程毫无兴趣。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应当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师生互动、情境模拟、素质提升训练游戏、主题活动、小组讨论、观看多媒体视频等。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模拟情境,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符合他们需求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求知欲望,锻炼职业能力。开展适应职场需求的各类素质训练。引入鲜活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启发他们主动思考。运用科学的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分析测评结果。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对求职就业的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1]。这对非专业出身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测评工具、图书资料、典型案例等资源,还可以邀请职场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分享成功经验。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用名人个案分析、图表解说、视频短片、实践游戏、模拟训练等内容充实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校园招聘会活动,提前感受求职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掘自身的优缺点并弥补不足之处。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是一个终身过程,大学是其中一个重要阶段。从生涯发展阶段来看,大学时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健。大学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工作经历,甚至恋爱经历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在毕业求职过程中显现出来。大学期间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水平。就业指导课程是能够帮助学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美好愿望的课程。高校应当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将其建设为学生喜欢,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的课程。

三、三本学生考研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索

针对三本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底子薄、学习习惯差等问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进行政策和制度鼓励。如开设考研教室和考研辅导班、激励制度、提供图书信息等。第二,要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要创新管理途径。如成立“以老带新”帮扶社团,通过考研成功学生的经验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考研;第四要加强教学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端正考研动机、选择报考专业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引导和帮助。

从个人方面来讲,三本院校学生要加强自信,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有有敢于吃苦的精神。学生自身作为考研的主体,端正考研动机是决定考研的首要任务。尽早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理性选择考研,做好积极投身研究工作的准备。从新生开始重视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奠定良好的考研基础。积极参加科研、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提升研究能力。同时积极了解考研的动态,收集相应的资料信息,并需建立相应的考研协作团队以促进有效复习和心理方面的相互支持。考研及读研过程是持久的过程,将考研作为信念和目标,保持吃苦和不断追求心态。

笔者认为,对于独立学院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考研,应该理性看待,正面引导。这是独立学院毕业生个体差异和就业多样性的体现,也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客观反映。同时也要冷静分析,正确引导,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和学校就把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作了一种就业的途径,实际上只是把就业问题推迟,使就业压力得到暂时缓解。

对于越来越多的三本学生参与考研,应理性分析,正确引导。鼓励学生端正动机,增强自信。引导学生认真探索考研复习和应考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制定合理和切实的复习方案。为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专业型和学术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三本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