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5 04:3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财经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数学教育家加涅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我国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应试教育方式的影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导致应付考试几乎成了许多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动力,造成了目前大学数学教育的效果差。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当务之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习兴趣有着不同的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能使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使人感知清晰,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使人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体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习兴趣是指对所学材料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这种倾向使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给以优先的关注,并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自发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自觉调动其学习潜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习者体验到较深层次的满足与愉悦。[1]数学学习兴趣亦指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持的积极肯定地认识、探索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当学习者对数学的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内驱动力”推动他孜孜不倦地探索进取,并不断取得成效。可以说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中活动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大学数学学习入门的“导师”。
爱因斯坦认为数学是一门最基础的科学,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需要培养数学知识能力,因为数学有三个显著特点,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可是,这些特点也使得数学课堂使学生容易普遍感到枯燥、单调乏味,许多学生是在被迫无奈中学习数学的。消极的学习情感必然带来低效甚至负效的学习效果。如何改变数学教学中的这种状况呢,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也做出了许多研究。
黄友初,杨万铨对大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指出:在数学的教学中要积极拓宽学生的专业思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或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对教学方式采取一定的变革,采用与学生“互动式”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讲点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育中溶入素质教育,做好第二课堂的引导。但是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并不允许所有知识点的教学都采用这种方式,但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刘美秀针对《财经类大学生数学思维与素养培养研究》指出,对于财经类大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重要的“工具”或“方法”,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思维”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一种良好的素养,即“数学素养”。受专业性、功利化、实用化、应试性的影响,许多财经类高校的学生把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科视为“正课”。虽然,有些学生也认识到了数学课比较重要,但数学课比较难学,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容易产生畏难的思想。另外,有些学生受中学学习方法的惯性的影响,只对解题方法感兴趣。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毕业后工作中很少用到数学。总之,这些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的学习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训练。所以,财经类高校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态度、方法等等有待进一步改进。
数学教学中,在任意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获得直觉和顿悟的思维方式,使用这类“非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获得新知识的猜想,形成进一步进行数学理性论证的前提和假说。通过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结合数学文化史、数学故事等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产生发展的原因,数学在历史上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开设“数学文化课”。总之,提高财经类大学生数学思维与素养是一个学科交叉综合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不懈的努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有效提高财经类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影响兴趣的内在机理研究其内化驱动因素、外在驱动因素和社会文化调节因素对大学生数学兴趣的影响情况。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南京某大学高校的100名在校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样本含量为男生44名、女生56名,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0岁。回收问卷中的有效问卷为95份,有效率为95%。
(二)研究方法1.研究模型。本研究为了找出财经类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如下模型。在研究过程中,探寻影响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以及文化调节因素。2.研究假设。基于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本文提出以下3个假设:(1)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受学生内驱认知和情感因素影响。(2)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受学生外驱社会因素影响。(3)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受社会文化的调节影响。
(三)研究方法1.问卷设计。影响财经类高校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众多,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同时也受到社会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本文明确了兴趣心理结构的逻辑关系后,将影响大学生数学兴趣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以及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调节效应,据此设计研究所用问卷。在建立兴趣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相关因素中,将内在驱动力又分为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包括自我效能、学习目的等,如觉得数学学习是否太难,学习数学是否为获得奖学金等。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兴趣、自信心等,如是否喜欢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获得好的数学成绩是否能增强满足感等。情境因素包括同伴影响、家长要求等,如周围同学喜欢数学导致自己也喜欢。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调节效应包括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对数学兴趣的影响,以及社会就业需求对数学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如认为财经类学生就业工作后的薪酬高,学好数学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统计分析方法。运用SPSS.18对回收到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因子分析统计方法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
三、财经类大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因子分析
本文运用SPSS.18进行因子分析,对27个变量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过程中按照每一维度分别做了这两种检验,以期更好地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本次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炼因子,用方差最大法(Varmiax)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
(一)内在驱动力的因子分析首先对内在驱动力部分的13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根据学者Kaiser的观点,KMO值在0.9以上为极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8~0.9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7~0.8尚可进行因子分析;0.6~0.7勉强可进行因子分析;0.6以下则为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数值[5]。根据表1可知,题项的KMO值为0.871,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值为778.068,显著性值为0.000,显著性明显,说明题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出:其公因子方差均在0.5以上,说明抽取的13个变量都能较好得对被抽取的因子进行解释。表3列出的解释的总方差情况,从中可知,内在驱动力共提取了3个因子,它们的特征值分别为4.060、3.249、1.906,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70.888%,因此可以认为对因子抽取的结果比较理想。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情况如表4。从表4可知,旋转后的量表题项可以分为3个因子。其中因子1对6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B1、B2、B3、B4、B5、B6;因子2对4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A1、A2、A3、A5;因子3对3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A4、A6、A7。根据这三个因子所解释的题项的方向,分别对三个因子重新命名,第一个因子命名为情感因素,第二个因子命名为认知因素、第三个因子命名为自我效能感。
(二)外在驱动力的因子分析对外在驱动力部分的8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根据表5可知,题项的KMO值为0.787,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值为230.868,显著性值为0.000,较为显著,说明题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6中可以看出:其公因子方差均在0.5以上,说明抽取的8个变量都能较好得对被抽取的因子进行解释。从表7可知,外在驱动力共提取了两个因子,它们的特征值分别为2.736、1.854,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57.721%,因此可以认为对因子抽取的结果比较理想。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情况如表8。从表8可知,旋转后的量表题项可以分为两个因子。其中因子1对6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C1、C2、C3、C4、C7、C8;因子2对两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C5、C6。根据这两个因子所解释的题项的方向,分别对两个因子重新命名,第一个因子命名为情境因素,第二个因子命名为条件因素。
(三)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调节效应的因子分析对量表的第三大部分的6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根据表9可知,题项的KMO值为0.871,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值为778.068,显著性值为0.000,非常显著,也说明题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表10可以看出:其公因子方差均在0.5以上,说明抽取的6个变量都能较好得对被抽取的因子进行解释。从表11可知,共提取了1个因子,它的特征值为3.758,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62.637%,因此可以认为对因子抽取的结果比较理想。由于只抽取了一个因子,因此无法进行旋转,所以没有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可参看非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内在驱动力中,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主要归结为情感因素、认知因素、自我效能感,其中对情感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喜欢数学抽象思维方式的程度,对认知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认为掌握数学知识对今后学问的影响程度,对自我效能感解释较强的因子为自身数学基础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外在驱动力中,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主要包括情境因素和条件因素,其中对情境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周围同学的数学学习兴趣对自身的影响,对条件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考研中是否需要用到数学;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因素也会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建议第一,从内在驱动力着手,要增强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只要肯努力,就有能力将数学学好。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从外在驱动力着手,包括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情境的改变,通过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以及漫画式的情境说明,让大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同时还可举办数学大讲堂、成立数学学习讨论组,让优秀的数学学习者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第三,从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着手,端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想,使学生正确树立为社会做贡献、建功立业的理想,并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学习对以后的就业将会有所帮助,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作者:申远 宋鑫 袁盼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应用数学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
一、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优秀的教学范式:基于贵州财经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贵州财经大学在2012年以来确立了以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基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长期以来教学范式上的弊端,根据财经类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深化高等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学校以从传统教学范式向建构型教学范式进行转变为优秀的本科教学范式改革,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1)改革理念。a.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受传统教学范式和教学内容的影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不高,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优秀进行教学范式改革。b.确立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转向“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三种共生且梯度渐进的目标。c.彰显三大教学范式观。第一,是教学学术观。教学是一种学术,教学范式改革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学民主观。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第三,教学协同观,通过教与学的协同与相互启发,促使学习更富效率。
2)改革目标。以教学范式改革作为本科教学改革的工作重心,坚持现代主流教学范式的优秀理念,推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实现观念转变,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既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又体现教学个性化的教学范式,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改革内容。改革内容包括深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建设完善课程网站、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方案、将课程实践多元化、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和培育优秀的教学团队等。同时实现几个转向:教学重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向、教学目标由单一向多维转向、教学重点由知识向能力提升转向、教学方式由凝固向动态转向、评价方式由结果转向过程等。
4)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方案也是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改革后的课程,考核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注重教学过程考核,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现象,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注重引导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考核由平时考核、能力考核和知识考核组成,且必须有口试这一环节,以强化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通过考核改革,使课程评价真正起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能力水平和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作用,并以此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革。
5)保障措施。a.加强研究,以评促教。学校建立一套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课程评审标准及评审方案。包括课程要件、课堂教学、特色与成效三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其中课程要件要求授课教师提交“八大件”,包括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进度表、课程设计表、教学使用案例集、教材及参考书目录、考核方式改革方案。b.强化导向,完善体系。推进教学导向,积极探索适应教学范式改革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院年终教学工作考核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评教方法。c.加大投入,完善激励。学校利用中央财政资助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教学范式试点课程,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对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教学效果突出的试点课程,学校给予相关教师在考核、评优、职称晋级以及岗位聘任优先。
二、关于教学范式改革推进中的思考
目前,虽然教学范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教学范式改革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暴露出新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
(一)影响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因素通过对教师的调查访谈得知,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教师参与教学范式改革的积极性。第一,认为学校制定的范式改革试点的实现目标要求过高且申报程序过于繁琐。学校制定的试点改革课程对试点课程的评审标准是高标准的,同时要求教师的申报准备材料比较多。每门试点改革课程都会接受三次审核,第一次审核主要是课程要件的审核;通过第一次审核的需进行全程录像;最后是专家组的审核和学生评教。这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第二,是试点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尽管学校对试点课程范式改革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即通过评审以后达到优秀的按正常课酬的3倍奖励,评审为合格的试点课程按照正常课酬的1.5倍奖励,但教师认为达到优秀的标准非常高,按照学校的标准能达到优秀的比例不高,因而这样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二)教学范式改革路径研究有待于加强首先,要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是教学范式改革的优秀,在教学范式改革中应以教学方法创新为抓手来推进教学范式改革。其次,应该着力加强路径的实践研究,争取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多种范式供教师参考利用。最后,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固守一种教学范式,需要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三)教学和科研的左右权衡从调查可知,目前参与到教学范式改革中的教师中教授和专家人数比例偏低,这跟当前对教师评价的导向直接相关。因为科学研究主导教师的职称晋升、职务的晋级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且科研的评价易量化操作,导致一些教师特别是科研型的教授和专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之中,对教学范式改革的意愿不高。“科研与教学远非自然的匹配,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们才会组成一个单一的结构。”如何让高水平的教授和专家充实到教学范式改革之中来,让他们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重视教学范式改革,寻找一个特定的条件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是下一步教学范式改革的关键点。
作者:蒋馨岚 彭亚伟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调查数据的概况
(一)证书分布总体情况:英语类、技能类排前,财经类靠后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证书率的排序依次为:四级、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驾驶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教师资格证、BEC(剑桥商务英语)、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小语种证书、TOEIC(托业)。根据证书涉及的专业,我们将调查证书分为三类:英语类、财经类和技能类。语言类证书包括英语四六级、BEC、TOEIC和小语种证书;财经类证书包括会从、银从和证从;技能类证书包括驾驶证、计算机证、普通话证和教师资格证。占全部人数的比例】从表3各类证书人均考证成功率情况看来,四级的人均考证成功率最高,达76%,即10个人中有平均7.6个学生有四级证书。六级排名第二,为32.6%。紧接着是技能类证书,计算机证书、驾驶证分别排第三、第四。而财经类证书会从、证从、银从的拥有率分别为12.3%、5.1%、1%,排名分别为第五、第七、第十。
(二)财经类证书拥有量较少近年来,银行是财经类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方向,但调查发现,银行从业资格证考取比例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是受测者的样本分布不均,调研组所选择的调查对象并没有涵盖到已考取了银行从业资格证的;二是银行从业资格证含金量不高,而用人单位更加青睐会计从业资格证和证券从业资格证;三是部分受测者表示银行从业资格证考取容易,门槛不高,所需专业知识不多,可以选择在需要之时才考取,故暂缓考取。相比于英语类和技能类,财经类证书考证数量排名靠后,并未出现集中考证等过热现象,主要原因是:第一,就业趋向多元化。财经类学校的学生今后并不局限在金融系统、证券等行业内求职,因此考取英语类证书与技能类证书能为他们以后的求职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二,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考取英语类证书与技能类证书更能体现一个求职者的综合素质。
二、基于大学生考证决策视角的动因分析
(一)证书对就业的贡献度为探讨考证与就业之间的关联性,问卷设置了证书贡献度一项,用于探讨各类证书在被调查者眼中与就业具有多大的贡献程度。证书贡献度用1分到5分来表示,5分为最高贡献度,1分的贡献度为最小。调查结果,大学生认为英语类的证书对于就业的贡献度最高,贡献度超过平均值的依次为英语四六级、BEC、驾驶证、TOEIC。其中,英语类证书占主要位置。随着汽车的普及,驾驶证的重要性也受到大学生的认同。普通话、教师证这类与教育行业相关的证书的就业贡献度相对较低,这与财经类大学生较少成为学校教师的特点相符合。
(二)主要证书的微观动因分析:交叉分析与卡方检验
12种类型证书中,BEC、TOEIC、小语种、银行从业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等五种证书在接受调查对象的考证行为中占比例较少(见表1),因此上述证书在进一步的卡方检验中不作分析。大学生考证行为受到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学生个人特征,包括性别、成绩、是否有实习经历;二是家庭特征,包括父母对考证的态度;三是学校特征,包括班级风气、社团活动、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根据调查数据,将上述变量与证书的关联性进行交叉分析,并以卡方值来判断是否变量与证书双方的相关性,作为进一步分析财经类大学生各类证书考证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的依据。本文用卡方检验来逐个考察证书与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对于某一个证书与某一个变量,我们定义两者有关系时显著性水平a为0.05,即拒绝原假设的风险为0.05。如果卡方观测值的概率小于等于0.05,则认为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卡方观测值出现的概率是很小的,是一个本不应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但却发生了,因此不得不拒绝原假设,断定列联表的行列变量间不独立,存在依存关系。
(三)卡方检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关于考证的个人因素(1)成绩与英语类证书、财经类证书相关英语类证书包括了英语四级、英语六级、BEC(剑桥商务英语)、小语种证书和TOEIC(托业)。卡方检验表明,大学生获得四级、六级英语与班级排名、班级考风、学校考证支持、父母考证态度、社团活动、兼职次数等因素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成绩越靠前的大学生考证成功率越高。对比A类学生(班级排名前20%)与E类学生(班级排名后20%)的证书获取情况发现,A类学生人均考取的证书是一个人有2.4个证书,几乎是E类学生的两倍。这说明,英语类证书起到了信号显示的作用,考取英语证书能够显示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同学中较高的位置。同样地,卡方检验表明,会从、证从等财经类以及计算机二级证书考证成功率与成绩明显相关。另外,技能性的驾驶证和普通话证书,在卡方检验中,它们的成功考取并没有与成绩有相关性,这说明了技能性的证书与成绩并不挂钩。(2)性别因素仅与证丛、驾驶证与计算机二级等三类证书有明显相关性筛选后的七个证书中,只有驾驶证与计算机二级证书的考取比例情况是有明显的差距。拥有驾驶证的男性有26.5%,而女性为12.4%,两者相差14.1%。成功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的男性占13.4%,女性则占21.6%,两者相差8.2%。在驾驶证的考取上男生更有优势,而获得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方面女生占优势。而在其他的证书上,男生与女生的成功考取证书比例的差距并不大。(3)参与课外活动与考证成功率没有相关关系这里的课外活动主要是指学校的社团活动和校外的兼职活动。一般认为,当大学生在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社会实践活动时,那么用于考取证书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应缩水。但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考取证书的比例要高于参加活动的。再从兼职次数与证书考取情况的交叉表中的数据来看,一个月内参加0—1次兼职的大学生在证书的考取上并没有比兼职次数多的大学生有优势,反而有些落后。通过这两个实践活动来看,并不能得出参与实践活动与考证成功率成负相关。因此只能说实践活动并不能影响证书的考取,一方面可以参加这类的实践活动会使得自己的学习时间减少,从而影响考证。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当在实践活动上花费了时间后则会更加珍惜时间学习,那么学习或考证则会更加有效率,效率高成功率也会高。2.关于考证的家庭因素(1)父母的考证态度与四、六级的考证成功率有正相关性卡方检验表明,四级和六级与父母对考证的态度是有相关性的。当父母态度是强制性要求的情况下,四级和六级的考取成功率是最高的。在父母的期望下,学生一般能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父母所设定的目标。(2)父母的态度与其他证书的考证成功率没有相关性尽管证书类型比较多,但父母的态度基本上对非英语类证书没有影响。这一方面可能由于父母对非英语类证书的不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学生在校的行为决策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主,比较少受到家庭的影响。而为什么父母的态度只对四、六级证书有明显影响呢?笔者认为四、六级是一个非常大众的证书。父母一辈对这两个证书比较了解,所以他们一般会以这两个证书要求自己的孩子。3.关于考证的学校因素(1)班级考证风气与考证成功率成正相关性调查数据说明了当班级考证风气越浓郁时,个人的考证成功率也会越高。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个体在受到群体的暗示或提示时,会自然地被引导做出群体要求或期待的行为。从众与攀比都是现在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有理由认为大学生考证更多是受到旁人的行为影响,一方面是从众以获得安全感的心理,看见别人考证也会跟着去考。另一方面通过考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证书量的多少来得到他人的认可。但驾驶证的考取与班级的风气没有相关性,说明这一证书考取更多是由于个人兴趣而自主判断做出。(2)学校干预力度与四、六级的考证成功率有负相关性在卡方检验中,只有接受四级和六级与学校的考证干预是有相关性的。进一步分析其交叉表,当学校态度是不干涉的情况下,四级和六级的考证成功比例是最高的。这表明在学生证书考取方面,对学校而言则不应该干涉太多。因为学校干涉太多,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这往往会起反作用。(3)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考证成功率没有相关关系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考证成功率不存在相关性。即学校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并不能提高学生成功考取证书的比例。笔者认为,充分的就业信息能使得学生处于不太被动的地位,他们可以由此知道更多关于单位在证书上的要求。但尽管如此,学生也不会因为此而提高了自己的考证成功率。
三、主要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一)主要结论本文通过交叉表与卡方检验来验证影响就业的因素与考证的关系及比较证书间的贡献度来探讨影响就业的因素是如何影响考证的,主要的结论包括:1.从证书的种类上看,大学生考证主要集中在英语类证书,依次是四级、六级证书。根据考证者主观的判断,许多学生也觉得英语类证书对就业的贡献率较大。这说明社会上对英语类证书的接受度较高。会从、证从考证率比较高,这与财经类院校的特征相一致,但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证率较低,这可能与就业中银行类占的比例下降以及门槛降低有关。2.个人因素中,成绩与英语类和财经类证书的考证成功率成正相关性,这说明证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成绩优秀的一个信号显示机制。性别因素则与证从、计算机、驾驶证等证书的考证成功率明显相关,而参与实践活动与考证成功率没有相关性。3.父母的考证态度仅与四、六级的考证成功率有相关性,这表明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考证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不易受家庭的影响。4.除驾驶证外,班级考证风气与大部分证书的考证成功率成正相关性,而学校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考证成功率上没有相关关系。
(二)政策含义1.学校应通过塑造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对考证这一类非学校强制要求的学习任务而言,学校的影响力度非常有限,主要应通过塑造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来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调查看,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并没有对大学生的考证行为形成影响,这可能意味着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改变措施以提醒对学生做好职前准备,但也可能表示财经类的证书并没有对就业形成真正贡献,这需要进一步研究。2.父母对大学生的在校考证行为的影响非常有限,应减少干预。从考证行为来看,大学生的考证行为与父母的态度关联性不大,这说明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自主和独立,并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影响家长与学生的和谐关系。3.由于证书具有一定的信号显示作用因而建议个人适度持有。由于证书具有一定的信号显示作用,因而个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拥有一定数量的证书,以利于将来的求职。
作者:戴淑玲冯坚颖钟凯旭董玉婷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劳经系
1财经类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对人的社会改造,是以文相授和习惯养成的有机结合。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是指教育、引导和促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他们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习惯养成教育通过行为训练、行为约束、行为要求等各种手段,积久养成遵守自然规律和行为规范的品质和行为,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形成固定的范式和自我需求。习惯养成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长期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习惯养成教育与时代密不可分,既受时代的影响,又反映时代的要求。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追求逐步攀高,新产品、新潮流、新方式、新理念日新月异,一些不良习气渗入高校校园,在习惯养成教育缺失或者滞后的情况下,在大学生中传播和扩散,部分大学生形成了纪律松弛、沉迷游戏、公德沦陷以及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对个人、集体和社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素质期望也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应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具有基于行为习惯基础之上的鲜明个性和能力水平。财经类大学生多为文科背景,思维十分活跃,且专业特点决定了这一群体与社会的发展节拍和动向紧密相连,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财经类大学生对潮流和新鲜事物的感应和追逐程度都要高得多。因此,财经类大学生群体的行为规范更易于失守,滋生不良习惯的土壤更为深厚。据我们对广东地区几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财政金融类专业的大学生纪律松弛、沉迷游戏、公德沦陷以及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一些学生深受其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财经类大学生的不良习惯和风气表现得更为明显,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尤为迫切。大学生终将从校园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他们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大学时代如能形成明确的人生理想,深刻认识自己和社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之福、学校之福、社会之福和国家之福。抓住大学阶段这一黄金时期,积极引导财经类大学生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校园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财经类大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大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在时代、群体的影响及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下,养成与大学学习、生活实际相切合的、积极、健康、向上行为范式的长期过程。社会、学校、家长对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有较高的期望,由于社会发展环境、高校管理以及财经类大学生自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没有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造成了身心素质严重下降、学业荒废甚至迷失自我等不可挽回的损失,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难以承受的伤害,令人十分痛心。目前,财经类大学生不良习惯的主要表现如下:
2.1学习纪律松弛
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生都已成年,具有较高的纪律意识和自觉性;加之财经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内容较多,因此,大学教师往往专注于课程内容的讲授,很少顾及课堂纪律的维持。于是,部分不良习惯的学生便会表现无遗,讲小话、拨接电话、吃东西、随意进出教室、迟到、早退、缺勤变为常态。不遵守课堂秩序,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基础课、公共课和讲座中均有表现。据我们调查统计,90%以上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上问题。
2.2不主动,不运动
财经类知识大多为抽象概念,记忆内容超过应用内容,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或者仅限于课堂知识,缺乏了解社会、获取课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财经类大学生性格羞涩,对文体活动不感兴趣,喜欢待在寝室里上网、购物、玩游戏、看电影,成为名副其实的“宅男”或“宅女”。学习中的不主动和生活中的不运动,导致专业知识浅薄,综合素质低下,脱离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岗位要求,有的甚至毕业后成为“啃老族”。
2.3吸烟、喝酒、打牌、沉迷游戏
大学生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父母、家人和教师的监管,行为自控能力不强。加上财经类专业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因此校园里经常可以见到吸烟以及喝得大醉的学生;查寝时,寝室内的烟头、酒瓶、纸牌并不鲜见;一些大学生沉迷游戏,导致长期熬夜、迟起、不食早餐,面容憔悴,体质体能不断下降;部分大学生不喜欢表现,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这些不良习惯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都有表现,且男生较女生多,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给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危机。
2.4公德缺失,迷信运气
受财经类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和社会不满意,借损坏公私财物、攻击他人、恶作剧等方式发泄情绪,满足欲望;有的大学生极度自我,不让座、不低头、不言谢、不文明,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中心,别人为自己服务都是应该的;有的学生迷信运气,平时学习不努力,企图通过找、买答案、抄袭等方式获得优秀成绩,找到满意的工作;有的学生迷信命运,相信天必助我,总会遇到好的就业机会;凡此种种不良习惯,架空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个人、学校和社会造成后患。
2.5崇尚金钱,奢侈浪费
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对金钱非常敏感,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迷信金钱、权力和名气,坚守金钱至上的人生信条;大学校园内的攀比之风日盛,高端电子产品、名牌服饰甚至名牌小汽车成为大学生的新宠;长明灯、长流水、剩余食物见怪不怪。这些不良风气和消费习惯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悲哀,一旦养成很有可能影响今后人生几十年的命运轨迹。以上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是社会不良习气在高校校园的侵袭和传播的结果,也是大学管理工作者力不从心、疏于管理的结果,与高校的行为习惯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缺位密不可分。大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接触社会的层面、深度和机会较多,具备接受和追求新鲜事物的热情和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鲜事物缺乏成熟的是非观和价值标准,缺乏抵御不良习惯的免疫力和自觉性,很容易盲目跟风,被不良风气感染,走向人生的反面,给今后的人生蒙上阴影。
3加强财经类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新举措
针对财经类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存在的原因和主要表现,结合广东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创新了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模式,丰富了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途径和内容,不断加强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和经验。我们的主要经验如下:
3.1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促“养成”
实践证明,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必须以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前提和保障。大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没有好的规章制度保障,大学校园不可能形成良好习惯与风气。广东财经大学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主要来源于珠三角地区,不良习惯形成有其自身特点和气候。围绕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学校制订了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为依托,及时更新大学师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出台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细则,落实了习惯养成教育的主体责任、完善学生奖惩规定。学校高度重视网络的道德教化作用,完善了网络行为监控机制,同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丰富教育形式和手段,将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贯彻于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各项事务当中,营造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氛围和环境,促进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
3.2加强学风建设,以活动促“养成”
大学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被社会各界和家长、学生广泛认同,学风的好坏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针对社会浮躁和功利的侵袭,广东财经大学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有关指示精神,以学风建设作为大学生管理的中心工作,通过扎实开展“五早一晚”(即:早起、早炼、早读、早餐、早睡、晚自习)活动,推动个人作风、班级班风、校园校风等学风建设工作;同时以操场、寝室、教室、餐厅文化建设为载体,发挥和调动大学生的热情和激情,形成了“我学习、我运动、我受益、我成长”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氛围。
3.3活跃课堂,以言传促“养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的职责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教师应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丰富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言传、身教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灵魂,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首先,培养他们“实事求是、追求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其次,帮助学生树立“谋事在我、成败在我”的人生信条,鼓励学生认识自我,求真务实,走出迷信命运、心存侥幸的误区;再次,就是要激励大学生追求“六根清净、甘于清平”的人生目标,不被门户所限,不受功利所用,不为名利所惑,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提高了分清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形成了清心寡欲、奋斗拼搏的完美人格。
3.4走进生活,以细节促“养成”
习惯来源于生活,习惯必须服务于生活。实践过程中,我们将习惯养成教育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验、参与和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广东财经大学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经验有:辅导员不定期巡查宿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卫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宣传组织各班申报以团结互助、乐于奉献、创业创新、文体拔尖等“优秀班集体”,建立严谨科学的考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各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如组织学生为校园内的建筑和道路命名,培养学生爱校、建校护校的意识;开展“节能减排,绿色消费”进宿舍、“一草一木计划”、“走出寝室,走向操场”、“文明就餐,从我做起”等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公德意识、生态意识和节约意识;学校还设置了食堂秩序维护岗、校园文明督导岗、不良行为劝导岗等大学生自我管理岗位,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负责对大学生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进行监督、检查和纠正。
3.5走向社会,以实践促“养成”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践过程中,我们利用各种节假日不失时机地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依托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主题教育。经常性地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福利院等地进行体验活动,使大学生广泛接触基层群众和弱势群体,促进大学生养成“珍惜自我、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行。同时,可以抓住国家和广东省重大活动,如在广交会、亚运会等时节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活动,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内化,培养大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精神和“吃苦在前,成长在后”的人生意志,学会团结、友爱、互助,以不同方式和载体的社会实践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自身的巨大挑战,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优秀的激烈竞争日益明显。今天的财经类大学生,是今后我国财政、金融、贸易领域的主要建设者和管理者,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习惯养成教育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习惯养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不断丰富习惯养成教育的形式、内容和载体,与时俱进,建立务实、高效的习惯养成教育体制机制。如何结合财经高校自身特点和社会期望,扎扎实实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取得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值得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作者:黄琦单位:广东财经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优秀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优秀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优秀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公务员之家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提出了在财经类大学开设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一种新思路,即结合财经类大学的特点,把目标定位为培养信息化技术型人才,在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之适合的课程体系和全程教学计划,最后提出一种搞好实践环节的思路,保证学生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信息化人才;实践教学
1背景
作为我国著名的财经院校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财经、政法、管理等学科具有较大优势,为了更好的满足这种需求,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200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得上级部门批准,正式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收计算机本科生,为办好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应该明确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财经类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作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了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IEEE/ACM CC2005系列规范,研究了MIT等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了香港最好的3所大学,实地考察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具有财经背景的大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
2国内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为了开设好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有用的人才,我们对国外、香港和内地的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开设情况作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原则。
a 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外出学习调研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能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系成立了学科调研小组,首先对国内外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院)进行网上资料搜索,对所搜索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将不同学校分为三类:著名大学、与我校同性质的大学和该专业办学有特色学校,确定调研重点学校;其次,根据我校特色及所开专业属性,定制调研内容;即在充分准备基础上,制定调研方案。
b 多方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
根据调研方案,我系组织部分老师多批次外出调研,具体地域有:北京、华东地区、武汉,具体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等。调研的重点是新专业开设的学科定位、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到一处,尽量与对应的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专业建设、师资结构、毕业生定位、就业、教材建设、实践性环节,今后的发展方向、远景规划以及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观考察部分单位的实验室。
c 耐心求教,以期得到办学真谛
调研期间,由于诸多原因,调研工作也不顺利。我们就采取“狗仔”战术,跟踪采访求教,不达目的不罢休。由于有时有关人员工作很繁忙,我们就一直等候,直到他们开完各种会,再向其讨教有关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国内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情况。
2.1国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从著名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到现在尚未完成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目前称为CC2005),中间经过了十多年。万维网Web的出现以及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使得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C1991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在一起,而CC2005包含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CCCS(计算机科学)、CCCE(计算机工程)、CCSE(软件工程)、CCIS(信息系统)和CCIT(信息技术)。其中CCIS与我们国内的“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比较接近。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01-2005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于2006年也正式推出了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以有效地指导不同办学单位的定位,鼓励按照多规格发展思路办学。
我们研究了UC Berkeley、Stanford、Princeton、GeorgiaTech等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发现各大学在保持其各自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也逐渐吸纳了CC2005的一些课程改革理念,例如Berkeley在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工程方面都开设出系列的课程;Princeton开设了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方向;Stanford的选修课程非常丰富,可以分出算法理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图形和人机交互、网络与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设计等方向。而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始采用全新的ThreadsTM培养方案。ThreadsTM培养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课程的方法,代表了课程设置多元化、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并构建了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自我调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并给予了学生在广泛的领域中选择专业方向,以及将个人学习计划纳入市场大环境中的机会。
2.2香港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上的资料收集,我们发现香港的同行也十分重视CC2005的课程体系,在他们的课程改革中也参照了该体系的思想,而且大家都非常重视数学基础和编程基础。港大和中大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基础,在人文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
香港大学率先完成了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他们的课程方向基本上体现了CS、CE、SE、IS这4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他们关于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而过去国内外大学都很少开设。学生毕业后很多都从事系统集成工作,即使将来做研究,具有系统集成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大学的CS、CE两个方向的设置非常明显。而且他们正在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准备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高年级能够进行专业分流。中文大学有一个非常成功的work-study项目,学生保留学籍到公司工作半年到一年(相应地延长学籍),然后回来做毕业设计,每届学生有50%以上选择参与该项目。
香港科大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也有CS、CE两个方向。他们非常重视程序设计能力训练,有5门编程课程。另外,科大对于程序设计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设置了“honor track”(优秀学生班),进入优秀班的学生大约为全体CS、CE学生的1/8,共30名左右。学生并不固定,需要通过任课教员的考试或认可,并没有强制的成绩限制。优秀班授课广度深度和教学进度都高于普通班。优秀班的成绩评定不受正态分布的限制,完全是教员说了算。
2.3国内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开设情况分析
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优秀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中,对知识结构要求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
根据实地考察,分析国内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现状可知:
1) 工具性知识基本普及,其中最好的是外语、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也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方法论、科技协作和科技方法等“软科学”方面还需有所提高。
2)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备了普及条件,各校普遍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起到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如:上海财经大学通过4个限选模块突出强化法律类课程。
3) 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各校表现出差异不大。数学、物理教学在各校中普及,只是在数量上的差异。
4) 工程技术方面,各校表现出较大差异,也体现出部分学校对该方面教学的差距。传统的工科高校,课程偏“硬”,硬件试验课程比较多;而综合类特别是以社科类为主的高校课程设置偏“软”,以原理课和软件分析设计的课程居多。教学较好地进行了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素质培养。
5) 经济管理知识方面,各学校基本上开展了这方面的基础教育。
6)工科知识方面,有些学校结合自身背景,开设了有关光电、机械、微电子等工科基础知识课程。
7) 各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的实力和条件,专业知识的组织有层次,能够适时更新;同时都努力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教学的实效。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类。统计表明,各高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类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强、前后衔接有序,注重基础,勇于开设新课。但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各有所侧重和不同。课程的命名细节不尽相同,个别课程在归类上不尽相同。
公共基础课的普遍性最强,仅存在少数非普遍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如英语等。专业必修课的普遍性也较强,但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普遍设置的课程:如武汉大学的计算机图形学等等。
差异充分体现在对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在计算机学科的纵深层次、实用计算机技术、理论基础与技术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各具风采。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方向一致,但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差异。
3财经类大学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建议
3.1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需求与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 ,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构上不合理。
如图1所示:计算机人才培养应是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金字塔结构,为了保障国家根本利益:必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优秀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科学型人才;为了大部分IT企业的发展:主要开发满足国家信息化需求的产品――工程型人才;为了企事业、国家IS的建设与运行(主流需求)――信息化技术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已经不能容纳目前的办学规模,而信息化社会有很大的、长远的对信息化建设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哪个专业在满足,而 “计算机专业”应该是最靠近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以“规格分类”为优秀思想 ,实现总体结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
图1 人才需求金字塔结构
科学型:以知识创新为基本使命,研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
工程型: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不仅要考虑系统的性能,还要考虑建造系统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可以是以硬件为主的系统,也可以是软件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
应用型:承当信息化建设的优秀任务,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于我们对于保险、民航、气象、地震、大学等中国大型机构中信息技术部门人员所占百分比的调查,信息技术人员占2%~2.5%,同时,在各种企事业机构中信息技术人员占比率在逐年增加。信息技术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知识体系,其基本目标是:围绕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以及个人)的需求,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
财经类大学一般具备经济和管理的特色,培养的学生懂经济,通管理,特别能理解各种组织机构的需求,所以其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懂经济、通管理同时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较好的创建信息系统。所以财经类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适合培养目前比较紧缺的人才――应用型(信息技术型IT)人才。
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应用复合型人才为主,具有较广泛的通识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技术应用、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行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和技能。他们在理论上,应理解各种计算技术,这样一种理解应该能够直接指导为满足用户需求对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在实践上,应善于系统集成,善于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提供最优的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路线,有效地对系统运行实施技术性管理。
3.2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
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比较适合信息技术型方向,表1主要是CC2005中IT与其他三个方向的知识取向比较。
从表可以看出,IT方向的主要知识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集成程序设计技术,人机交互,信息保障与安全,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架构与集成,社会知识与专业素质,Web系统和技术。
1) 信息技术基础
其中包括基本概念(17学时)、组织机构的信息化(6学时)、信息技术发展史(3学时)、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学时)、典型应用领域(2学时)、数学与统计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3学时)。
2) 人机交互
人的因素(6学时)、应用领域中的人机交互问题(2学时)、以人为中心的评价(4学时)、开发有效的人机界面(9学时)、易用性(1学时)、新兴技术(2学时)、以人为中心的软件开发(5学时)。
3) 信息保障和安全
基本知识(3学时)、安全机制与对策(5学时)、实施信息安全的相关任务和问题(3学时)、策略(3学时)、攻击(2学时)、安全域(2学时)、计算机取证(1学时)、信息状态(1学时)、安全服务(1学时)、隐患分析模型(1学时)、漏洞(1学时)。
4)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概念和基础知识(8学时)、数据库查询语言 (9学时)、数据组织和体系结构(7学时)、数据建模 (6学时)、数据库环境的管理(3学时)、特殊用途的数据库(1学时)。
5) 集成程序设计技术
程序语言概述(1学时)、系统间通信技术(5学时)、数据映射与数据交换(4学时)、集成编码(4学时)、脚本技术(4学时)、软件安全实践(4学时)、其他相关问题(1学时)。
6) 计算机网络
网络基础(3学时)、路由与交换(8学时)、物理层(6学时)、网络安全(1学时)、网络应用领域(1学时)、网络管理(6学时)
7) 程序设计基础
基本数据结构(10学时)、程序设计的基本要素(9学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9学时)、算法和问题求解(6学时)、基于事件驱动的程序设计(3学时)、递归(1学时)
8) 平台技术
操作系统(10学时)、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3学时)、计算基础设施(1学时)、企业级软件、固件、硬件。
9) 系统管理和维护
操作系统(4学时)、应用系统 (3学时)、与系统管理相关的活动(2学时)、管理域(2学时)
10) 系统架构与集成
需求(5学时)、采购 (4学时)、集成(3学时)、项目管理(3学时)、测试和质量保证(3学时)、组织机构环境 (1学时)、系统架构(2学时)
11) 社会知识与专业素质
信息技术专业写作 (5学时)、信息技术行业与教育发展史(3学时)、计算的社会环境(3学时)、团队合作(3学时)、知识产权(2学时)、信息技术应用涉及的法律问题(2学时)、组织机构的环境(2学时)、职业操守规范与责任(2学时)、隐私和公民权利(1学时)。
12) Web系统和技术
Web技术(10学时)、信息体系结构(4学时)、数字媒体(3学时)、Web开发(3学时)、漏洞(1学时)、社会软件。
同时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科类是强势的特色,计算机专业目标定位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既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具备基本的经济、法律与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技能、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要能从事财经、政法领域,兼顾其它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还应该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等相关课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求总学分为166学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占了50学分。公共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占8学分,实践环节占14学分,只有94学分可用于专业课程,下面是专业相关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
(1) 专业基础课
(3)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中我们提供了较多的课程,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学习。
3.3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学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对实验教学来说就是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训与校外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共同实现了“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实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优秀,本着“厚基础、强理论、重应用、促交流”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水平的、适应性强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开展基础操作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综合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与团队精神;通过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最后,要搞好实践教学,需要做好实践教学规划,我们实践教学规划的原则如下:
a) 以教学改革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b) 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基础,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既独立于课堂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c) 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敬业爱岗、人员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
d) 加强实验教材和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出版系列特色实验教材。
4结束语
我们认为办好计算机专业“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
1) 定位和特色。我们认为在中南财经类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教学应该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既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具备基本的经济、法律与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技能、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要能从事财经、政法领域,兼顾其它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
2) 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方向)专业规范,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法、管特点,改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建立相应的全程教学计划。同时将专业课程下放,在第一时间与新生见面,提高专业稳定率。
3) 强调学科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体系上,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搞好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实习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推进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
骆正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430074
5月16日下午,山西财经大学学术报告厅一派热闹景象,可容纳数百人的阶梯教室坐得满满当当,财大文化传播学院的师生们正在等待第一位受聘于该学院的兼职教授――我社常务副社长张稳柱先生的到来。
山西财经大学副校长赵国浩向张稳柱常务副社长颁发受聘证书。
张稳柱先生现任旅游时代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中国旅游报刊协会理事、山西省动画艺术协会副主席、山西省广告协会常务理事、动画乐园杂志社常务副社长等职。几年来在国内外媒体发表管理、广告、传播、统计、水利、水资源、旅游、经济等学科论文二百余篇,参与编撰及与他人合著著作多部。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中国当代优秀广告人称号,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获国务院嘉奖,为多所院校的教学顾问,在业界有相当影响力。山西财经大学实行双轨制教学体制,十分迫切地需要像张稳柱先生这样有丰富资历和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他们的兼职教授。
3点钟授聘仪式正式开始。山西财经大学副校长赵国浩向张稳柱颁发了兼职教授受聘证书。尽管兼职教授只是张稳柱先生众多身份中的一个,但是他仍然十分看重此次受聘机会。他在致词中表示,作为一名传媒人愿意为传媒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更希望在今后的交流当中能使广大学生有所受益。
授聘仪式结束后,张稳柱先生做了题为《国际化沟通整合模型》的讲座。他精彩的演讲不时引来阵阵掌声,深入浅出的演讲博得了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
2005年我社与山西财经大学互相结为学习/实习基地,为双方人才的培养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得到了媒体与业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媒体予以报道。
山西财经大学建校以来,已经有186位专家学者受聘为该校兼职教授,使得该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有机会接受社会上富有实践经验和在专业领域内卓有成就的专家的言传身教。使山西财经大学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教结合等方面紧贴社会实际,极大地提高学校科研能力。
摘要:为培养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南京财经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在建立创业课程体系、促进创业交流和塑造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较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提高了他们的创业素质。本文对创业教育的效果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提出了提升经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措施。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意愿;创业能力
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塑造大学生创业品质和能力,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部2002年确定的9所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南京财经大学在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创业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体系,促进了财经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和素质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我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1.建立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知识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需要经过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知识积累、创业品质塑造和创业实践等过程,其中意识、知识的培养是形成创业理念和精神的基础。为此,我校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实施过程之中,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在优秀课程方面,由具有创业实战的教授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同时编写了《创业教程》《创业与创新管理》等教材。我校还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立“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模块,除创业、职业类基础教育外,还开设了“零售学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方面,开设了与创业实战相关的课程,并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通过案例化、讨论式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等。
2.形成交流渠道,增进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
学校学生处和团委高度重视学生的创业工作,分别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会、创业与就业协会等学生创业组织,以增进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近几年来,创业与就业协会致力于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等,而创新创业联合会则倾向于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搭建平台,整合企业资源,进行资源对接等。
学校有关部门还注重大学生与企业家、创业培训师的分享互动,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的市场分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3.塑造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技能
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我校还狠抓实践和应用环节,塑造实践平台,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技能。学生与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课程实践。对于专业基础课,教师通过教学以及课后作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动笔和语言交往能力,而一些专业课则通过组织专题市场调研,提升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报告撰写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等。二是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三是创业实战。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并建立了创业基金,鼓励并资助在校学生和校友在园区创办企业。学校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评估大学生创业项目,每年遴选出一定的优秀创业项目给予直接资助、免息贷款等。此外,学校各部门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合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和创业等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
二、实施创业教育效果的问卷调查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意愿以及创业教育等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我们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对我校大二及大二以上的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0份。
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问题1:您的性别[单选题]
在被调查人群中,男性有97人,所占比例为30.31%,女性有223人,所占比例高达69.69%,女性人数远远高于男性,这与我们调查对象是财经类高校大学生有关。
问题2:您对创办公司的兴趣[单选题]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创办公司是有兴趣的,持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有点兴趣态度的学生243人,占所有调查人数的76%,而对创办公司没兴趣、完全没兴趣的学生77人,占所有调查人数的24%,这说明在财经类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有意向创办公司。
问题3:正在为创办公司积极准备(比如存钱、阅读相关书籍等)[单选题]
学生对该问题持非常赞同、比较赞同、赞同态度的人数达218人,占所调查人数的69%,而持不赞同、很不赞同态度的学生102人,占所调查人数的31%,这说明现阶段,多数大学生对创办公司还是做了不同程度的准备工作。
问题4:不知道如何创办企业[单选题]
学生对该问题持非常赞同、比较赞同、赞同态度的学生达到29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2%,而持不赞同、很不赞同态度的学生只有26人,仅占总调查人数的8%,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创办企业,对创办企业的整体知识仍非常欠缺。
问题5:会花时间学习创业知识[单选题]
调查发现,共有230人在该问题上表示非常赞同、比较赞同、赞同态度,占总调查人数的72%,也有90人对这个问题表示不赞同和很不赞同态度,占总调查人数的28%,这表明大学生总体还是愿意花时间学习创业知识的。
问题6:您所在学校是以何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多选题]
此题为多选题,该题包括了6个选项,统计结果如表1。从表l可以看出,目前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主要采用选修课、创业竞赛、创业知识讲座(企业家分享互动)、创业协会及社团组织这四种形式,而较少采用必修课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问题7:您对学校目前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满意吗[单选题]
学生对学校目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持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态度的人数达21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而持不满意、很不满意态度的学生10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3%。这说明,大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的总体满意度稍高,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问题8:您更倾向于哪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多选题]
此题为多选题,统计结果如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更加倾向的创业教育形式主要集中于选修课、创业竞赛、创业知识讲座(企业家分享互动)和创业协会及社团组织,其中选择创业竞赛和创业知识讲座(企业家分享互动)这两种形式的人数相对较多。
问题9:您觉得学生与企业家的交流互动在创业教育中重要吗[多选题]
315名学生在创业教育问题上持非常重要、比较重要、重要的态度,占总调查人数的98.5%,仅有5名学生觉得不重要和很不重要,占总调查人数的1.5%,这说明几乎所有学生都赞同与企业家的交流互动。
问题10:您是否参加过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活动[单选题]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52%的人表示没有参加过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活动,而48%的人表示参加过。没参加的人数略高于参加过的人数。这说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的缺失还比较严重。
问题11:您参加过哪些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活动[多选题]
此题为多选题,从表3可以看出,在列出的7个选项中,较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教育课程及讲座以及其他形式,而剩下的5个选项人数较少。这说明大学生参加的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活动主要以课程及讲座为主,而具体的实践较少。另外,选择其他形式的学生有114人,说明这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参加过创业教育及相关实践活动。
问题12:如果您想创业,您会做哪些准备呢[多选题]
此题为多选题,调查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在列出的7个选项中,选择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到成功的企业实习和阅读相关书籍学习创业知识的人数较多,而寻求创业项目及形成创业计划书的人数最低。
问题13:您目前拥有的创业经验[多选题]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16%的人表示有过创业经验,只有3%的人表示有着非常丰富的创业经验,而42%的人表示经验相对欠缺,正在积累,更有42%的人表示完全没经验。这说明大学生的创业经验极度缺乏。
问题14:您是否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相关文件及政策【单选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相关文件及政策,只有29%的学生表示对相关文件及政策有所了解。这说明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还没有普及到每一个财经专业大学生。
问题15:您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大对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多选题]
此题为多选题,调查结果如表5。可以看出,位居前三位的选择项分别为资金、技术和免费的创业服务咨询机构,其中资金的选择人数最多,说明资金、技术和免费的创业服务咨询机构是大学生创业最迫切的诉求。
问题16: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多选题]
此题为多选题,统计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有238人认为目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资金不足,选择人数最多。居于第二位的是缺乏具w就业指导,选择人数较少的是创业信息欠缺。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资金不足和缺乏具体的就业指导。
三、提升财经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路径
1.完善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知识结构
创业教育作为重塑大学生思维和理念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着重要影响。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因此,财经类高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普及型的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型的创业课程。普及型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以普及创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重点,主要涉及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等三方面课程。而专业型的创业课程应该以培养创业专业人才为主,如开办创业学专业、创业学辅修专业或双学位等。在具体的开展形式上,可以选择将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最终达到完善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的目的。
经调查发现,我校创业教育课程还是以选修课为主,这种相对单一的课程设置仍不能将创业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应将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作为财经类高校,应积极发挥财经、法学、管理等学科的优势,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设与创业实战相关的课程,如创业管理学、创业营销学、创业经济学、创业设计学等课程,这类课主要还是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为重点。在必修课基础上,选修课设置侧重于拓宽和加深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的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可以由具有创业实战的教授讲授。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有特色的技术类课程等。
2.加强过程指导,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和能力
创业课程只能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而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形式是创业知识讲座、创业竞赛、创业协会及创业社团组织的活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同成功企业家的交流对创业意愿的萌发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课程教学应多采取案例分析、交流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形成相应的创业计划书、创业意愿书等。学校应多举办成功企业家讲座,鼓励学生参加类似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也可配合举办有影响的创新创业大赛等,以形成财经类高校独特的创新创业创意的校园文化。通过这些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竞赛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
学校还可以提升创业社团的影响力。因为社团主要由学生管理,而学生的社会资源和管理能力毕竟有限,因此,结合调研情况,学校应给予创业协会和创业社团更多的资金支持、社会资源支持与人才指导支持。财经类高校应发挥输送专业人才的优势,建立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业的兴趣和能力。
3.多方面配合,整体上促进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的实现
大学生创业教育并不仅仅只涉及学校这一层面,也有社会性的特征,需要学校、家庭、企业和政府四方面的相互配合,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创业教育联合机制。作为创业教育的主动实施者,学校在传授大学生创业技能、培养创业能力的同时,应该加大对政府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的宣传与解读,避免学生创业活动与政策的脱节。企业和政府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主体,企业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主动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通过风投等基金来资助创业大学生,最终使大学生与企业之间良性互动。政府要从宏观上制定更加契合实际的创业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以解决财经类学生创业的资金困难。政府除了在政策上的扶持,还应该扶持创业基地、科技园孵化器和创业服务等机构或组织的成长,满足当前创业大学生对有钱可创业、有人可咨询的迫切需求。而家庭作为大学生重要的资金支持和精神支持的后盾,对财经类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家庭背景和父母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具有创业经验的父母对子女创业有着更宽容的态度,而部分父母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持怀疑态度,因此,大学生创业得到家庭的支持也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多方面的配合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的推动下,才能切实保护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最终在整体上促进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的实现。
[摘 要]本文主要借助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剖析大学生课外阅读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此提出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改进方案,为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指导和帮助,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课外阅读
0 引 言
读书能够涵养性情,陶冶情操,培养成熟的处事性格,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众所周知,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仅限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课外阅读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当下的书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这无疑为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了便利。本次调查“就地取材”,旨在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剖析问题,提出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帮助工作。
1 调查背景与方法
为了详细了解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也为了使调查分析更加准确和真实。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安徽财经大学龙湖东校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结合的形式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实收回300份问卷,回收率100%。调查时间为2017年3月。
2 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基本情况
在安徽财经大学龙湖东校区大学生的有效样本中,男生占27.82%,女生占72.18%。男女生的比例差别较大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财经类院校的女生较男生多,另一方面,女生填写问卷的意愿较男生更为强烈。
从年级构成看,大三学生比例最大,占34.59%,研究生占比最小,为3.01%。大一学生占比24.06%,大四学生占11.28%。
从专业角度看,经管类学生比例最高,为66.17%,这与经管类院校的情况相符。另外,理工类占15.04%,文史哲类占9.77%,政法类占1.5%,艺术类占3.01%,教育和语言类占4.51%。
2.2 自我评价
超过一半(56.39%)的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喜欢进行课外书籍,并且偶尔会进行阅读。另外,24.81%的学生对课外书籍感觉一般,读不读都无所谓。非常喜欢课外阅读并经常阅读的学生占比17.29%,而不喜欢课外读物并基本不阅读的学生只有1.5%。总体看来,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意愿较强烈,自我评价较高。
2.3 喜欢的课外阅读类型
由于每个人喜欢的阅读书籍类型不仅仅只有一种,所以这项调查采用多选的方式,同时由于选项分类很细,所以这里只简述占比重高的受学生喜欢的书籍类型。比重最高的类型是“经典文学或艺术”占比63.91%,其次是“网络小说类”占比42.11%,哲学、历史和社会类占比37.59%,其他类型的占比均不超过30%,所以不进行赘述。
从以上可以看出,尽管是财经类学校的学生,仍然将文学、艺术、历史等社科类书籍列为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同时,网络小说的占比非常高,排在第二位,这反映了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大学生偏好这种浅阅读和快餐式的网络小说(当然并不是针对所有网络小说,但就笔者所了解的大学生阅读的大多数网络小说是浅显和快餐式的),这是需要警惕的。此外,从中可以看出,财经类学生课外阅读取向存在一定偏差,占比前三位的均为非财经类书籍,这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需要学校进行思考并加以引导。
2.4 课外阅读花费时间和占用时间最多的书籍类型
在调查每人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方面,49.62%的学生回答是不到1小时,33.83%学生花费1小时,12.78%的W生花了1~3小时,3.76%的学生花了3小时以上。
通过中位数分析,本文可以判断每人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时间上有点偏低。
在问到“你在课外阅读中花费时间最多的是哪一种书籍?”方面,调查结果是,花费时间最多的是“经典文学和艺术”,占比39.1%,第二多的是“网络小说类”,占比24.6%,第三多的是“专业书籍及教辅类”,占比10.53%,其他读物类型都不足10%。这与前面“喜欢的课外阅读类型”中的前2名结果相对应,说明学生会花费更多时间在自己喜爱的书籍类型上。但第三名却没有对应,这向人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看专业课和教辅也许只是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和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不是出于自己喜欢的意愿,这是需要学校和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
2.5 课外阅读的目的
在提及课外阅读目的的问题时,有32.2%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兴趣,陶冶情操,并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26.5%的学生是为了休闲娱乐,打发时间;而22.3%的学生是为了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排在第三位;有11.3%的同学是为了备考或学习需要,只有7.7%的同学是为了掌握实用技能的需要。
这表明,学生看书的目的主要是以兴趣为导向,为了打发时间或获取知识,所以说大部分学生的目的还是积极向上的,追求自我发展的,但也存在着部分同学将课外阅读娱乐化,仅仅作为打发时间的工具。
2.6 通过何种主要渠道进行课外阅读
依据调查,了解到有接近一半的学生(42.86%)主要借助电子阅读(手机、电脑、Kindle等)进行课外阅读,有29.32%的学生从书店或者网店购买书籍,24.81%的学生从图书馆借阅,而只有3.01%的学生向朋友借阅课外书籍。
这表明,图书馆、互联网、书店这三种渠道发挥的作用较大,且互联网的优势和潜力不容忽视。以电子阅读为主要渠道,与前面的最受喜爱的第2名书籍类型和花费时间第2多的“网络小说”有关联。笔者虽然不能肯定使用电子阅读的小说就一定阅读网络小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普遍性和网络小说的风靡程度。
2.7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关系程度
有19.5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关系紧密,并对自己的课程表现有很大影响,45.11%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关系较紧密,对自己的课程表现有较大影响,33.08%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关系不大,对自己的课程表现也无大影响,只有2.26%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无联系,对自己的课程表现无影响。这说明学生对课内外阅读具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大多数学生(19.55%+45.11%=64.66%)认为课内外阅读是有一定关联度的,会影响自己的课程表现。
2.8 课外阅读较少的主要原因
排在第1位的是“静不下心来看书”,占比47.55%;排在第2位的是“学业或学生工作繁重,无时间阅读”,占比30.63%;而“不知道读什么书好”和“不喜欢(习惯)阅读”分别占比10.91%和10.71%。
这样的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课外阅读较少的首要原因竟是自身无法静心读书。这一方面说明很多同学还没有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读进去”;另一方面,当今的时代氛围充斥着浮躁不安的氛围,这种氛围并没有被大学的“象牙塔”所净化,而是渗透进来并影响着学生,进而使整个学校的读书氛围受到了影响。
第二重要的原因是,学业和工作繁重的压力使学生没有时间阅读,笔者个人认为可能是学校的课程任务和课外活动较多,或者这只是一部分学生的借口,因为如果真有意愿阅读,时间还是有的,正像那海绵里的水。
“不知道读什么书好”表明学生的选择性困惑,一方面,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点,也就没有深入挖掘自己的阅读方向,他们需要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现在的书籍出版量与日俱增,让人在书海里晕头转向,不知如何选择。当然,前一点是主要原因,所谓“书海无涯,兴趣作舟”。
3 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据文中数据和分析,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的整体阅读状况尚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①课外阅读时间量普遍较少;②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娱乐化倾向;③课外阅读具有浅阅读、快餐化倾向;④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性困难等。这些问题除了源于大学生自身主动学习意识不强、阅读习惯缺乏等原因外,还在于学生缺乏引导。因此,大学生应认真反思并努力改善自身的阅读状况,学校应给予充分关注,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同时做好阅读引导工作。
3.1 学校应加大引导力度,引导大学生阅读
学校首先应扭转不喜阅读,淡薄阅读的趋势,制定相关策略。发挥大学生组织和社团的作用,培育、建立课外文化活动空间,多多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使阅读真正成为其课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调查中发现,因学业和学生工作繁重导致课外阅读量较少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对此,高校应适当进行教学改革并精简学生工作,保障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同时应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针对课外阅读娱乐化、网络阅读快餐化和选择性困难等问题,学校应通过开办讲座和电子信息课程等,进行网络阅读方面的指导,促使学生更合理和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将阅读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阅读、思考和交流中碰撞新的思想火花,享受阅读的乐趣,且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推荐和指导,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3.2 图书馆应发挥资源优势,保障大学生阅读
图书馆应加强藏书建设,增加藏书量和新书刊的流通,及时扩大阅览空间,尽可能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高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还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层次的不同向其推荐好书、新书,依托图书馆举办各种读书和书籍交流展览以及读书讲座等活动,尽可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读书方向,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要。
目前,大学生掌握查询文献资料的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因此,图书馆应开办关于查阅图书、咨询资料等技能的培训讲座或课程,帮助学生科学有效的利用图书馆资源。
3.3 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从根本上改善其课外阅读的关键。大学生阅读时间较少,从表面看似乎与无法静心读书和学业及工作繁重等因素有关,实际上更多在于浮躁和功利的心理以及个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阅读习惯缺乏等。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忙碌的生活,大学生应克服浮躁的心理,提高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说到底是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夯实基础的,因此,学生必须将课余时间利用好,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所以必须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做好具有个人特色的读书学习整体规划。
4 结 语
关于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题。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综合问题,高校既要让大学生有书读,又要做好引导工作,保障课外阅读的时间,以便于他们有时间读书,从而好读书,读好书。
【摘要】任何一项培育工作应当配备完善的评价体系检测培育工作取得的实际成效。管理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将从培育效果反推培育模式、实施载体的有效度,帮助培育工作者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对培育模式、实施载体进行调整,形成更加完整的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工作体系。
【关键词】财经类 法治观念培育 管理评价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作好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是财经类院校工作重点之一。管理评价强调从培育效果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有效完成对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工作的评价。
一、对传统管理评价体系的分析
传统的管理评价体系主要以院校评价为主,具体到评价规则上集中表现为对大学生法律类学习成绩的考评。此类评价存在较为突出的弊端,表现为:
(一)只能针对单一培育模式。传统管理评价体系是对课堂教育培育模式的配套,如跨越课堂教育范围,放至本课题在培育模式中提出的多样化模式,则很难实现对学生培育结果的考评,对多种模式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能适宜多元培育模式的发展需求。且考试为主的考评模式本身也并不能有效体现学生综合受训的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考评模式应当不仅仅与考试能力挂钩,还需寻求更大突破。
(二)评价主体单一。传统管理评价体系中的评价主体仅为院校一方。评价的操控权完全由学院掌握,学生是单一的受考评对象。在这种模式中,院校一方的眼光和目的会直接决定评价的方向,难免陷入不客观的状态,且学生一味成为受考试对象会降低其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易造成把法治观念提升做为完成学分的必经途径,导致学生视野狭窄,难以真正全方位接受法治观念的传递。
(三)评价考核层面不足。传统管理评价体系中更多的是对知识本身的考核,很难将考核上升至意识形态,而法治观念的掌握提升是对主体意识形态的影响,应当不仅仅限于法律认知层面,更应当上升至法律意识层面、精神层面进行考核。传统管理评价体系中的考试无法有效完成对考核层面的上升,最终得到的分数结论只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与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相差甚远。
二、现代管理评价的创新
针对传统体系的弊端,应从扩大评价方式、增加评价主体、扩充评价考核层面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创新。建议建立综合管理评价体系:
(一)学生评价。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借助现代化载体、通过多种模式的培育,是否切实有效提升了自我法治观念,达到从初级“扫盲”状态到高级“自我追求”状态,真实感受应当首先来自于学生,应当首先开展并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包括:
1.自身评价。自身评价体系由培育工作者制作评价标准,交给大学生自行完成考核u价。介于学生隐私权的保护及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建议采用无记名方式开展,可适用纸质评价、网络评价、移动终端评价等多种考评方式,不以学期为考核时间单位,随时向学生发表评价信息,随时掌握学生自身评价情况,真实把握培育工作受众的心理活动。
2.同学互评。集体生活中的大学生对彼此的了解远胜于培育工作者。除了学生自身评价,还建议开展同学互评。这种评价方式下不应沿用传统的相互给分方式,避免造成将互评工作与同学关系相联系,甚至影响同学感情、产生负面影响。同学互评时可以采用树典型、推先进等不同方式,选出学生心目中“法治观念先锋”,并以其自身行为实际影响其他学生,使培育者既可以有效把握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标准,同时寻找模范带头学生、树立榜样。
(二)院校评价
应当扩大评价方式,改单一的考试模式为综合考评标准,融入平时表现、学科成绩、法治活动参与度、法治意识体现、等多种因素,实现综合评价。建议做到:
1.将课外活动引入评价体系。院校的考评应当是全面的反应,仅仅是课堂表现不足以支撑对培育工作的真实反馈。应将院校评价的范围扩展到课外活动中,如财经类大学生积极旁听经济类庭审、积极参加法律协会、积极开展法律咨询、积极组建模拟法庭等等都应当成为评价的内容。就如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一样,法治观念评价应该是开放的格局,反应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2.打破学分评价体系。学分评价只是对法律相关课程完成情况的考核,不应等同于对学生法治观念的考察。有学生《经济法》考试课程不及格,不等同于其不具备法治观念,只能反应对该本课程学习内容的不熟悉、不深入。故院校方面的考评应当打破传统学分制的观念。不以学分高低做唯一的衡量标准,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评价,从知识层面上升至对学生精神层面的考核,才是财经类学院应当开展的有效评价工作。
(三)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是脱离培育主体双方的第三方评价,更能公平公正客观反应学生受训真实情况,有利于院校真实把握培育工作取得的效果。建议做到:
1.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该阶段是学生首次踏出校门、进入社会职业的时期。尽管学生仍处于实习阶段,但其在实习单位所从事的工作与未来正式职业是无区别的。在这个阶段,学生一方面受实习单位的管理,另一方面受学校的管理,双重管理之下更有利于实现评价考核。建议财经类高校在对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环节增加学生法治观念、法律工作能力等项目的考评,从实习单位的角度真实衡量学生是否把在校期间的法律知识有效转化为了自身的法律修养、法律精神,并自觉运用于财会职业工作中。
2.毕业生反馈评价体系。毕业生信息跟踪一直是高校重视的工作之一,课题组认为在对毕业生后续发展进行跟踪之际,针对财经类大学生职业特点,应当加入毕业生法治观念反馈评价内容。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最有资格回答该生是否掌握法律知识、是否具备法律意识、是否具有法治精神,能否在财会工作中自觉守法护法,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开展相关财会活动,是否自觉主动搜集证据、保存证据,能否从法律角度对公司经济活动提出合理建议,遭遇经济纠纷时是否知道如何维权,选择何种纠纷解决途径有效应对困难,是否有参加纠纷解决的工作能力等等,均可以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予以有效把握。
【课题基金】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课题《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编号:20150002)。
摘 要:目前和财经类专业有关的学科竞赛在全国逐渐开展起来,对提高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合理利用财经类专业技能竞赛的作用,该文分析财经类专业技能竞赛的主要类型和作用,并且制定依靠财经类专业技能竞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学科竞赛 财经管理 创新型人才
目前使用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进入高校的日常教学当中,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技能竞赛的作用,使其可以成为理论课堂的延伸的同时,促进实践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财经类专业教学当中,虽然理论教学比较完善,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无法实现。而技能竞赛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需要将日常教学内容和技能竞赛内容进行结合,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 财经类专业技能竞赛的类型
1.1 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
这一类竞赛可以分为国家、省、市级的竞赛。部级竞赛多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机构进行联合举办,名称为“挑战杯”。而省级竞赛则由省级教育厅举办,其目的在于培养培养财会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市级竞赛则是由当地的教育局进行举办,其竞赛的对象多为在校的大专生、本科生,比如“某市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等,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2 各类学会等机构组织的学科竞赛
这种类型的竞赛都是财经相关的学会发起,并且由企业进行承办,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专业竞赛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大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比如由财经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财经能力竞赛”,可以通过现场显示自身的财经操作能力,以获得更多的成绩。
1.3 企业举办的学科竞赛
这种竞赛活动主要是由企业自行组织,其目的在于考验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其提供进行创业和就业的机会[1]。例如工商银行举办的“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不仅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也可以有效地为自身的发展选取优秀的人才,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这种企业组织的竞赛当中,学生可以亲身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选择人才的标准,对学生毕业之后选择职业,获得理想的岗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2 财经类专业技能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2.1 促进学生的视野拓宽,提高专业能力
现在社会和学校举办的财经专业有关的竞赛,经常是使用比较开放的方式进行比赛。即在比赛的时候,参赛人员可以自行进行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制定符合参赛要求的方案,或者根据企业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比如在某市的“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当中,要求参赛队伍亲身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客户的需求,制定完善的理财计划。通过此种竞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扩大自身的视野。总的来说,在参赛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地查阅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主动进行分析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问题方案,这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提供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具有较强开发性的技能竞赛,不仅可以有效地表现出大学生的参赛能力,也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3]。例如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当中,要求参赛队伍针对某个新产品或者某种服务概念进行探索,了解其获得风险投资的几率,制作一份包含企业简介、发展风险、投资回报、管理方法等内容的创业计划书,然后通过W生的讲解效果和书面计划的完整性选出优胜者。通过这种具有发挥空间的竞赛可以使参赛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制作完善的创业计划。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树立团队精神,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
2.3 有利于推动学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良好的学风能可以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而通过竞赛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最终使财经类专业当中可以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4]。对目前时常开展的财经类竞赛进行统计,竞赛活动的内容多和专业能力紧紧相联,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竞赛的作用发现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总而言之,参赛学生可以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应用与技能竞赛当中。
3 财经类技能竞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对策
3.1 充分利用技能竞赛的作用,提高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当中,不仅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将财经类技能竞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首先需要改善目前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方法进行培养创新型人才[5]。比如可以选择某个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不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问题进行准确分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次在财经类专业课教学当中,可以结合竞赛的内容,使用推广案例教学法等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对学习的需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果。最后需要将竞赛和常规性教学进行融合,常规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制定财经类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同时需要合理修改目前的课程内容,使其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和技能竞赛进行结合,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可以拥有实践创新精神,获得更多的发展。
3.2 建设学生创新的平台,提高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供给,也需要大量创新实践活动的辅助,因此实际工作中需要逐渐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几率。高校需要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关的制度,并且准备充足的专项基金,为学生建设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平台。
3.3 制定健全的激励制度,提高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健全的竞赛激励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制定竞赛激励制度。首先可以建立创新学分制度,将“综合创新实践”当成学生必修的课程,并且为参与的学生提供若干创新学分。学生要想获得创新学分,需要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其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经过大量研究证明,技能竞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提高对技能竞赛的重视度。该文选择财经类专业的技能竞赛为实例,通过传授专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艺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等方面进行研究,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促进财经类大学生的发展。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高等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将教育的发展重心转移到学生个人身上,是当前重要的一个课题。本报告针对我校财经类院校的选课现状,结合原财政部隶属的其余五所高校的选课分析,主要研究讨论如何建设令学生满意的选课机制,更大程度上实现学分制选课的初衷,更为充分地利用学校有限资源,并借以推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选课;课程体系
1 研究简介
文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问卷分为两种,一类问卷针对校内,共发放问卷450份,最终收回428份;另一类问卷针对校外,共发放问卷300份,最终收回284份。通过问卷对六所财经类高校课程体系建设、选课制度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等情况进行收集,运用统计学方法,发现众多在同学在选课过程中遇到部分课程开设数量不足、多年同时选择一门课等问题。针对目前学校存在的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在参考了大量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学校学分制改革的建议。
2 调查问卷与调查过程
2.1 调查对象
2.1.1本校样本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我校本科学生目前的选课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根据各个学院人数所占全校总人数的比例,确定调查对象,进行分层抽样。经过了解,我校的本科学生共涉及到16个学院,所以问卷发放只涉及到16个学院。
2.1.2外校样本
我们的样本选取了与我校水平、实力相差不大的财政部隶属的其他五所学校的同学。我们利用同学资源,对这几所学校的学生以问卷星的形式发放了电子问卷,比较系统地了解该校选课上的一些问题。
2.2 调查与取样方法
针对财经类选课问题调查这一主题,我们确定调查目标总体为江西财经大学本科学生和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相比于普查,考虑到时间、成本、人力以及调查的目的,我们采取抽样调查。
2.3 问卷体系
2.3.1问卷设计
为了更加全面的得出大家关于本校选课制度的满意度情况,全面了解各个学校选课制度的优劣。我们设计了校内问卷和校外问卷两份问卷
2.3.2问卷的发放
我们针对各个学院的人数比,确定了抽样调查中,校内问卷分配给各个学院的样本量。校外问卷由于收集难度的限制,我们的收集量标准定位不少于50份
2.3.3数据的录入和处理
在录入数据之前,我们首先对问卷进行了筛选,对于大面积题目未达的、多数题目不按要求填写的,作为废卷处理。而针对于个别题目未按要求填写的,并且多张问卷出现一种情况的现象,我们定义了缺失值。校内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428份,校外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84份。
3 基于我校问卷的基本分析
3.1 问卷主体的构成
3.1.1性别构成比
为了全面调查不同性别对于选课制度的影响,我们将受调查人的男女比例尽量控制在1:1
3.1.2年级构成比
因为大一的同学是第一学年,只选过体育课而大四的在校生人数有限。因此我们把问卷集中在了大二、大三年级。
3.2 影响选课的因素分析
在选课过程中,哪些因素实际影响了选课呢?这是我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3.2.1不同性别在选课因素上的选择差异-t检验
为了检验男女在选课因素上的注重程度是否存在明显差异。我们对性别和选课因素涉及的变量做了T检验,分析的结果是无明显差异。这说明不论男女,他们都是以学习或者成绩为重心,至于所说的“作业多”、“老师颜值高”,他们虽然也渴望理想的状态,但是在其他因素面前,这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3.2.2不同毕业后打算的人在选课因素上的选择-方差分析
为了解男女同学在选课时所注重的选课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毕业后的计划和选课因素涉及的变量做了方差分析,分析结果为对未来不同规划的人在选课的因素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不管在大学毕业后的打算是什么,工作、出国或者考研,在选课的时候大家都是考虑一样的。特别对于未来准备就业的同学们,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这跟选课带来的东西大相径庭,所以也没有带来很大的差异
3.3 选课难原因分析-多重相应分析
为了弄清我校同学认为选课难的原因集中在哪里,我们针对问卷的多选问题“你认为我校选课难的原因是?”
响应的频次:158人选“多年级同时选一门课”,200人选“课程集中在某几天”,140人选“刷课”,173人选“占课人数多”,170人选“开课数量不够”。427人5个响应变量,总共有841个响应。从总体上看,选课难是因为课程集中在某几天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占课人数多,两者比例均达到了40%以上。表明更多的人认为选课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集中在某几天和占课人数多。
3.4 影响选课的原因找寻-因子分析
问卷的第二题,我们以量表题的形式对各校学生选课在意的因素进行了调查。
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提取后发现。影响各财经高校学生选课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自身发展因子和老师给分因子上面,这说明大多数的同学选课都是本着对自己未来负责的态度,想要在大学期间学到对自己日后工作、考研等有用的课程;而在中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在大多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下,分数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尤其是在日后的升学、求职和出国,哪怕是对当下的奖学金评比,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将老师给分看作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了
4 基于问卷对我校的建议
综合其余五所高校的访谈记录,可以发现,被访高校与我们在选课课程分类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在选课激烈程度上,各校的反应程度不一。为促进我校选课机制改革,在总结五所高校选课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对我校选课体制改革的建议:
1、变更选课安排时间
从现在的由大四到大一选课的顺序变更为从大一到大四的顺序进行选课。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例,通过时间的变更,可以以最低的成本防止占课现象。因为大一、大二年纪多为自己考虑,要把自己学习课程的学分选满,因此不会帮其他人占课。
2、将专业必选课的时间以及老固定
将全部的专业选修课固定之后,会节约同学们的选课时间,提高同学们选课的满意度;同时避免了学生因为信息获取不足,而造成的必选课的选课顺序颠倒对课程进程的严重影响,对学校的教学起到良好的作用。
3、扩展全校选修课的数量
结合学生意见,大多都要求对选修课的数量进行一定的扩展,比如鉴赏类课程、书法类课程等,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可以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后陶冶下情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兴趣,以此得到全面的发展。
5 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对当前财经类高校学分制选课存在的问题和特点进行了挖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进行调查的初衷基本实现。
我们的调查研究通过原财政部直属的六大财经高校的对比,对其中一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对一批有代表性的高校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为具体的分析和建议,还能够将这些建议具体化到一所高校,进行真正的实践,实践意义突出。
2016年,我国财经类大学生毕业规模庞大,其专业分布主要为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约占高校毕业生的36.77%,人数多达281万人。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795万,其中,若以2016年财经类毕业生占总毕业生规模比例计算,2017年财经类毕业生人数将达292万。“就业难”成为财经类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就业难”问题也将是高校、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各企事业单位缩减成本,减少工作岗位。同时,随着财经类高校的扩招,我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其中金融、经济、保险等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行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财经类大学生的规模庞大,财经类大学生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就业问题,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解决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
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可以解释我国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紧张现象。供给总量上的压力在转型时期相对存在,是高校扩招行为短期造成的,甚至由于统计指标的局限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摩擦性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就业中介、强化就业指导可得到有效缓解;只有结构性失业才是优秀原因,毕业生较大的就业能力缺口导致“职位空缺和失业共存的结构性失业状态”。
解决结构性失业造成的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充分研究和分析财经类大学生供需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从大学生总体的就业情况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好。以我国5所财经类211高校(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为例,这5所院校2014年至2016年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其毕业生就业率均高达95%以上,远远高于我国财经类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但是,高就业率并不意味着就业问题的解决,高就业率背后隐藏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就业行业、就业岗位、能力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将从财经类大W生的数量、就业能力和就业去向三个方面,对我国财经类大学生的供给和需求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其一,财经类大学生的数量。从供给来看,我国财经类大学生就业规模庞大,2016年约占高校毕业生的36.77%,人数多达281万人,2017年仍有上升趋势。从需求来看,劳动力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需求旺盛,以2016年第二季度(春招高峰期)为例,根据某招聘网站调查数据显示,计划增加大学生招聘雇主有41.6%,高于第一季度的37.2%,对大学生需求最多的行业主要为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投资、证券行业,为财经类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体来看,我国财经类大学生的供需规模数量相对平衡,其就业难问题不是由于供需数量差距过大造成的。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就是说财经类大学生的不充分就业,即部分财经类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状态有可能是一种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产生的。
其二,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供给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欠缺。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2016年度上海财经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不同学历的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较高,尤其是在适应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等与学习相关的能力方面,而在组织能力、创新精神、领导能力等与实践相关的能力方面,自我评价相对较低。
从需求来看,根据国内5所211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为看重学生的六个方面为品行修养、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实际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包括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包括对其他能力(例如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同时,用人单位对市场和销售类人才的需求较多,此类职位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人际交流能力以及一定的工作经验。
总体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所需就业能力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不匹配。这种不匹配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财经类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欠缺,财经类大学生具备专业能力、资料分析能力等与学习相关的能力,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中岗位设置不合理,劳动力市场中的用人单位对财经类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充分,不能合理地设置岗位。
其三,就业去向。从供给来看,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行业、地域相对集中。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其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就业的毕业生中,71.11%期望留京,7.78%期望到江浙沪地区工作,5.61%期望到广深地区工作,就业地域主要集中于北上广深;87.98%期望在金融业单位工作,其中对银行业工作有期望的毕业生比例最高(66.26%),其次为证券业(60.86%)。
从需求来看,劳动力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行业需求多样化。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反映了不同行业对我国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的需求。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基于《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毕业签约数据,发现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其中,就业的本科生中,41.67% 签约金融业,18.47% 签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44%签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1.11%签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研究生中,56.10% 签约金融业,8.20% 签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07%签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7.42%签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劳动力市场中,不仅金融行业的企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旺盛,同时,非金融类行业企业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不容忽视,非金融类企业能够为财经类大学生提供岗位,解决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摘要:德商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财经类高校是为社会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专门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德商教育对于财经类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财经类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德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德商人才。本文阐述了对财经类高校大学生进行德商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强化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的具体路径,提出将德商教育贯穿于财经类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德商教育融入学校文化活动中,建设浓厚的高校道德文化氛围。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
一、德商的概念及要素
1.德商的概念。“德商”是在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的,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及“情商”的研究为“德商”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研究。1996年,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科尔斯提出“德商”(Moral Quotient)这一术语。他认为,品格和德行胜于情感和智力。2011年,美国学者布鲁斯・温斯顿在《德商:为什么比情商和智商都重要》一书中,把“德商”具体描述为五条原则:不造成伤害、友爱、公平、尊重他人、让事情变得更好。
2.德商的要素。德商的要素主要包括同情、正直、自控、宽容、公正、尊重、善良七种美德。同情是能够对他人的处境在感情上产生关怀、理解。正直是坚持正确的东西,能够明辨是非,坚定自己的信念。自控是有自我约束力,能够控制个人的意愿,管控个人的行为。宽容是能够容许他人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不计较个人得失,宽恕他人。公正是强调人人平等,做事不偏不倚,寻求公道和公理。尊重是对他人尊敬友善,礼貌对待他人,欣赏、接纳他人。善良是心地纯洁,不怀恶意,和善对待他人,关爱他人。
二、财经类高校加强大学生德商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代表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德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今后的发展。财经类高校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财政、经济、管理等行业,是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财经类人才的支持,这些人才素质决定着市场经济是否能够稳健发展。对财经类人才不仅要求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更需要有优良的品格、较高的德性修养,德行兼备;不仅需要能够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专家和企业家,更需要能够维护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的审计师、会计师等人才。
2.加强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当前的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最受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这就导致一些学生性格上压抑、自闭,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另外,这一代的大学生多属于独生子女,在“4+2+1”的家庭模式下,可能由于家庭溺爱而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不能正确调节自己的心态、缺乏团队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3.加强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有些对道德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行为上却不能坚守道德底线,经常出现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德商教育仍是财经类高校开展素质教育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输出接班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是教育的重点阵地,教书和育人则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三、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德商教育的路径
1.将德商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中。专业知识是大学生较为重视的学习内容,是大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技能,大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也大多投入较多精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上,因此通过将德商教育贯穿于各类专业课中,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道德文化,使德商教育与专业教育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利用专业教育这个主阵地,在日常的专业课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德商。
2.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德商。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途径,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把德商教育贯穿于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利用这个大学生的活动平台,开展寓教于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把校园文化精神渗透在活动中,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也有着重大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是多角度、多形式的。例如:(1)召开主题班会。在经常召开的班会上,除了关注学生人财安全、学风学纪外,对德商的提高也要加以强调。(2)组织富有德商教育意义的文艺晚会,观看充满艺术气息的文艺晚会能够对人的心灵予以一定的冲击,同时较容易接受文艺晚会所要传达的道德教育。高校大学生在表演、排练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领悟到文艺晚会的道德精髓。(3)开展提高德商方面的主题征文、演讲比赛、辩论赛,以受大学生欢迎的形式,将德商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
3.建设校园道德文化氛围。将德商教育融入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如雕塑、图书馆、校园景观等物质文化载体以及校训等精神文化载体,形成浓厚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使在高校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潜意识的接受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通过加强高校道德制度的建设,使大学生守住道德底线,规范和塑造大学生的行为,促使大学生高德商的养成。
4.强化大学生道德心理教育。高校应切实重视大学生的德商培养,转变价值取向,真正的将德商教育落到实处,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首先从思想上重视道德心理教学,充分发挥道德心理教育课程的主力作用,将道德心理课程建设成为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结合实际,把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进行德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学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高校应重视这门课程,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此课程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