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8 10:14: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石油工程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选拔程序
伴随中国石化企业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发展,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现象时有显现,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中国石化加大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储备人才选拔力度,不断完善选拔过程。首先是基层单位推荐。总部预测未来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才数量缺口,据此确定储备人才数额,将其分配给各基层单位,明确推荐条件。基层单位根据分配到的名额和推荐条件,从近2-5年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中推荐大学英语四级或之上、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其次是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卡尔特十六项个性问卷表(16PF)、爱德华个人偏好表(EPPS)、焦虑自评量化表(SAS)和拟郁量化表(SDS)等四组量化表格共计452个题目的问答,综合评估推荐人选“人格特质与素质”、“压力应对方式”、“动机特点”、“心理健康程度”、“创造能力”和“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等指标。第三是专业素质面试。组织国际石油工程企业在职专家,发挥其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岗位熟悉、了解所需人才类型、能够识别人才特长等优势,分项目管理、财税、法律合同等若干专业对推荐人选进行面试,选拔有志从事海外工作、业务基础好、有提升空间、适宜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经营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最后是人选确定。推荐人选会参加专项外语水平测试。将外语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和专业素质面试等三方面结果进行汇总排序,形成A、B、C和D四类,A类为测评结果排名居前,其他依次类推。在汇总排序时,外语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均按满分100计算,综合素质测评中应对压力方式为“回避”、动机特点为“回避”、专家面试中的个人意愿为“不意愿”之一者均不进入汇总排序之列。排序结果上报总部,由其最终确定储备人才入选人选。
2人才培训
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才选拔、培训和使用中,培训是保证,尤其是在国内与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操作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培训最大幅度地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
2.1培训定位
一是立足企业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实践。企业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发展是一个过程。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从无到有、由单点突破到全面布局,形成了包括中东、中亚及俄罗斯、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区域的市场网络,完成了许多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市场有影响力、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项目。将这些内容体现在培训中,可以使员工素质水平快速提升,企业国际化进程少走弯路。二是学习国际通行规则与差异要求。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要遵循行业标准、国际惯例与通行规则。如项目合同通常采用菲迪克(FIDIC)条款,设备性能采用美国石油协会(API)标准,作业活动采用国际油气生产者协会(OGP)标准,HSE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要符合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机构(OSHA)或英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考试委员会(NEBOSH)的要求,等等。因此学习并掌握国际惯例、通行规则与差异要求,是做好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首要条件。三是追求最佳实践。在国际石油工程实践中,一些企业在组建联合项目管理团队、联合设计与采购、模块化施工、带动国产设备出口等方面不断探索、成效很好,不断学习这些优秀实践成果,取得更佳成效,能提升企业水平和企业美誉度,进而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
2.2培训模式
一是高度聚焦。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资金、技术高度密集,项目本身千差万别,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不同的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环境,对项目的影响各有不同。培训要区分时期、地域、项目、专业差别,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达到这种高度聚焦的培训目的,需要聘请专业培训人士,依据专业、行业、时期、地区顺序择优选择培训师资;同时学员结合自己工作需要,完成学用转化,将培训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中。二是追求培训深度。培训深度可以分为知道、会做、熟练掌握等层级。培训至少要达到会做层级,追求熟练掌握层级,这不仅是培训的本质要求,而且符合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工作特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没有太多时间和资源来消化培训所获,只有在培训时就达到会做或熟练掌握的程度,才会将培训所得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在培训中应采取研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授他人和行动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帮助学员提高主体意识、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培训深度得以保证,故应多用。三是嵌入工作生活模式中。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员工作生活模式是连续工作、定期休假。其中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岗位与人员配比高度契合使工作时间刚性十足;休假时间相对较短,还要兼顾一些工作事务。如果工学矛盾、工作生活平衡处理不好,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会降低。因此要把培训镶嵌于其工作生活模式中,协调好连续工作、定期休假和培训三者之间的关系。
3人才使用与管理
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才选拔、培训和使用中,使用是目的,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和释放个人潜能,促进企业国际化业务发展。
3.1树立科学观念
首先,注重人才使用效率。人才竞争结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拥有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种类,这是人才竞争的前提;二是人才的使用状况或人才发挥作用的效率,这是人才竞争的保证。拥有人才只是具备了人才竞争的基础、潜能,但如果不善于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特长,即使拥有再多的人才也没有实际意义,是一种最大的浪费。可以说,人才竞争本质是人才使用的竞争、人才使用效率的竞争。其次,营造人才使用环境。人的能力发挥要要有适应的土壤、环境作为保证,环境不同,能力发挥程度不同,人才使用就是要重视人才环境建设,包括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团队环境建设,为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地发挥和释放个人能力搭建最佳平台。再次,加强人才管理。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离不开管理,关键是要讲求管理的方式方法,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挥或管理过严均不尽科学、可取。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人才管理中要尤其关注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对中国企业和员工来说,心理健康管理只是这些年才逐步被认识、接受的,企业在资金投入、管理手段、事前预防、干预效果等多方面还有许多差距;员工心理健康知识等软素质缺失,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只是忍受、羞于外露、不主动寻得解决问题等传统做法和现象仍占主流。
3.2强化岗位资质
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有资质要求,包括企业资质,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经验、资质,特殊专业人员和作业人员资质。各种资质不仅是进入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市场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保证项目顺利开展、防范各种风险、实现预期盈利的必要保证。按照“源头治理、关口前移”的理念,为项目岗位选配具有合格资质人员;加强项目人员资质核查,杜绝无资质、过期资质等不合格资质人员上岗;根据企业要求或项目岗位需要,超前做好员工资质培训、取证工作。如2007年发生的埃塞“4.24”遇袭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后,中国石化由此做出制度安排,分期、分批对所有海外项目人员进行境外公共安全培训取证工作,无培训不发证、无资质不使用。实践表明,这种制度安排非常必要、效果明显,极大程度上减少了重大、恶性境外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3.3实行目标管理
国际工程项目不成功事件时有发生。最近几年,中国铁建承建沙特轻轨项目、中海外负责的波兰高速公路项目都留给人们惨痛记忆。美国Standish集团的CHAOS报告表明,IT项目成功率仅30%左右。鉴于国际石油工程项目不确定因素更多、各方面情况差异更大、可重复性程度更低,需要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项目团队潜力,由项目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主性、创新型的工作,提高项目成功率。企业提供项目所需人力、物力、财力;设定项目考核指标,如完成合同额、成本费用、实现利润和应收账款回收率;对项目团队充分相信、授权和依托;跟踪项目生产经营情况,协调解决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并兑现奖惩结果。由于项目投标报价、商务谈判等前期工作与项目中后期工作直接关联,在考核项目团队成员中应纳入前期团队成员;与国内项目相比,国际项目工作难度大,国际项目考核指标与奖惩兑现要明显有别于国内项目。项目团队内部要明确各自职责和工作范围,将考核指标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个体,建立起项目、团队、个人之间的有机联系,真正实现个体特长得以发挥、潜力得到充分调动,团队目标高度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同担。
4结语
总之,在企业国际化人才选拔、培训和使用中,三者相互关联。选拔是基础,要根据工作需要选择适宜人员;培训是保证,应最大幅度地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使用是目的,需最大程度地发挥和释放个人潜能,以促进企业国际化业务发展。
作者:李世龙 单位: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
一、高职学生进行英语交际能力实训的必要性
近年来,部分企业尤其是石油企业来学校招聘毕业生时,非常强调学生的英语能力。一是看学生是否有四、六级证书。二是用英语直接面试考查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很多学生因为英语这一关而错失就业良机。基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为了切实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符合高职学生水平和需要的英语实践途径,对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和历届毕业生进行了多项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在校学生包括:中澳班51人,普通班100人。95.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较流利地进行英语交流和沟通。对于在校期间练习英语听说的机会,只有1%的人认为,机会较多;7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机会。对于最有效的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方法,72.2%的学生认为,行之有效的是集中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和大量课外英语小组活动。同时,普通班63%,中澳班37.3%的学生认为,最理想的英语强化训练方式是:电影对白模仿+工作场景+日常英语交际训练。同时,对15家外向型单位和10家非外向型单位进行了调研。92%的单位认为,新毕业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一般,只有一家单位表示很满意。而52%的单位经常对员工进行外语培训,而以英语听说能力培训居多,达到84%。因此,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英语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既符合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的需要,也符合企业方的利益。
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训内容和模式
针对本次调研结果,选取了学院与澳大利亚合作办学的石油工程专业中澳班进行了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训。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出适合高职高专英语水平的英语听说实训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的习惯,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1.英语交际能力实训的主要内容
衡量一个人口语水平高低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语调是否正确,口齿是否清楚。(2)表达是否流利。(3)语法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4)内容是否充实,逻辑是否清楚。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口语水平,需要制定符合学生英语水平的英语交际能力实训内容。总体思路是:典型任务确定实训内容,任务驱动引领教学,模拟生活场景建构学习环境,教师提供学习指导,小组讨论及角色扮演等多种实训模式,并逐项进行能力考核。实训主要分五个模块进行。模块一:语音语调训练。学生需掌握较为标准的语音,较为自然的语调,较为流畅的语速。训练的重点是语音、语调、语感、意群、连读、重读、弱读。选取原版标准视听材料对学生进行示范,然后让他们跟读,辨音,听写,交谈。模块二:日常生活场景交际。主要实训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各个生活场景下自然流畅地进行交际。重点内容是特定场景下的相关词汇、短语及句子表达,尤其要注意各场景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因为表达是否符合英语习惯对于口语能力至关重要。主要方式是选取典型情景样例对话,模拟真实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两人或多人进行场景交际。模块三:小组话题讨论及辩论。本模块实训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就某个话题发表自己观点。重点内容是与话题相关的词汇、短语、句子等。设计一些活动来推动本轮实训的进行,例如:抽选话题,模拟记者采访,模拟电视节目,小组讨论,开展辩论赛等。模块四:电影对白片段模仿。本模块实际是对语音、语调训练的更高一个层次。实训目标是让学生更有兴趣练习英语,能较流畅模仿电影台词和对白,重点训练语音、语调、语速及词汇。模块五:针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根据各石油企业对新毕业生英语的要求,增加了石油英语900句的训练。
2.英语交际能力实训的主要步骤
2.1准备阶段。
(1)确定合作学习小组规模。根据教学需要,学生5~7人为一小组。(2)创设学习情境,描述学习任务。(3)确定小组学习任务。
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类型和难度的任务。
2.2完成任务阶段。
完成任务是每名学生练习口语的具体过程。任务的完成一般要经历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和成果展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开展都会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1)搜集信息。为了能为口语实训课提供资料准备,在开课前一周,安排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分组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汇集、分类并记录工作。在此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充分的资料准备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说,口语好的学生丰富了交流素材,口语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和实践演练,克服语言不流畅、不会组织语言的劣势,对增强自信、克服焦虑感有积极作用。(2)交流信息。小组内部的信息交流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果是角色扮演,小组要进行剧本编写的交流和排练。如果是辩论,小组中可以分为正方和反方以及记录员,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先进行模拟辩论,为和其他小组的辩论进行准备。(3)成果展示。在口语活动课上,各小组在全班展示完成任务的情况。由于各小组负责的任务不同,组间存在信息差异。每个小组在展示其成果时,其他小组的学生都能保持浓厚兴趣。学生完成交流任务后,教师及时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针对学生的语言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纠正学生所犯错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对第一期中澳班通过模块一和模块二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实训,取得了很好的实训效果。第一,几乎所有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这是一个浸泡在英语环境中训练提高的大好机会。对于英语程度稍差的学生,也增加了他们开口说英语的信心。第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群体中提高技能的能力。第三,通过不同小组不同任务的展示,让学生看到了彼此之间英语水平的差距,从而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3.英语交际能力实训的模式
实训既有成功的经验,还存在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实验阶段实训学时(一周)太少,实训内容不够丰富,对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锻炼太少。实训课程应安排在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每学期实训时间应以两周为宜。其次,课后“寝室英语”的推行由于缺少指导者的参与效果大打折扣。通过汲取经验和教训总结出了符合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实训模式。
(1)任务型合作学习模式。
不同于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训期间,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给学生布置与实训模块相关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2)浸泡式强化训练模式。
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以及要完成的密集的能力要点,学生会感到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会加班加点,连续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浸泡在英语环境中,这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用英语交流的习惯是非常有好处的。
(3)课堂内外延展性模式。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课后时间,形成浓厚的听英语、说英语的良好氛围,英语训练还应延展至课堂之外。推行了“寝室英语”。即以宿舍为单位,学生选取感兴趣的英语话题进行英语讨论,第二天在课堂上各宿舍进行展示评比,极大地激发了说英语用英语的热情。
三、英语实训课程考核方式
实训课程必须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且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要有别于理论课程考核。根据所设计的实训内容,考核方式也应进行改革,尽量做到全方位地、细致地、人性化地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为此,采取了过程性能力要点考核方式。也就是在为期两周的强化实训期间,每天要细化需掌握的能力要点,并对此逐一进行考核。比如第一模块实训内容是语音、语调训练,要细化需掌握的能力要点,即正确好听的语音、语调、节奏。考核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听音辨析,朗读对话和短文,模仿视听材料。每一个能力要点的考核标准分为优秀、通过和不通过。不通过者,只需重新练习该部分即可。平时的各种能力要点考核,占本实训课程考核的70%,最后各小组还要进行小组成果展示,这部分占30%。
四、结语
总之,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训内容和实训项目,采取有效的实训模式和考核方式,对加强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非常有用的,既能提高学生将来的岗位职业能力,也有助于他们的就业选择。
作者:杨梅 单位: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研究现状与专业进展
从新专业的构成来看,石油工程专业本身就是把原有三个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现代石油工业生产和管理已越来越需要专业面宽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或高层次的专业化和综合性技术专家型人才,则需长期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二、地方性、应用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
能力结构、基本要求及特点一个大学生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素质,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工程师能力。工程师能力包括理性思辨能力、协同能力、业务能力,其中协同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包括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国际合作能力、应变生存能力等;业务能力包括观察分析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能力等。而协同能力的优秀是意志力,业务能力的优秀是创造力,因此最为关键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力、创造力。对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合格人才的能力要求,我们强调的是相对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规格培养目标[4]。即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应至少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语言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因为这是对一个合格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优等生而言,应在具备比较全面的基本能力的同时,有所侧重。有些侧重研究能力,有些侧重语言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有些侧重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有些侧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学生的奋斗目标是有层次、有差异的,应该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总之,我们认为培养相对意义上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或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是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立足内复合或内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着眼于外复合或外拓宽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是我们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全面因材施教是我们强化教育的手段;全目标培养、有限目标发展,还学生一个发展空间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立足素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教育思想。
三、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鲜明特色
人才培养计划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计划。陇东学院能源工程学院制定修改人才培养计划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
1.树立“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就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体现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运用、推广与转换能力。作为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性高校,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趋同于重点工科学校偏重于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定位,也不模仿高职院校单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定位是为油气田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复合性技能型技术人才,既有一定的知识理论素养,又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关键性作用。体现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就是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学科(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特色。概而言之,即构建了由课程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和生产实践教学四大模块组成的,既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工科设计能力和工科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目的。
2.把实践能力强作为人才培养的亮点
我国专业石油院校大多远离石油一线,油企因安全等原因不便接收学生实习,加之学校实验实训设施的匮乏与陈旧,造成学生对石油井场布局,钻机、抽油机、修井机、固井机的主要部件,管汇安装,井控设备等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校内通过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方式加强石油工程能力的训练,强化石油工程意识,比如,通过模拟实训平台建设,强化情景训练;针对采油工程和钻井工程优秀专业课,分别设置了钻井工程实训与设计和采油工程实训与设计课程。另外还专门设置了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相对较多、时间安排跨度较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3.依托实验条件,开设特色课程
为了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强钻井和采油方向学生动手能力,我院独立设置了定向井钻具配套与设计、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采油修井管柱配套与设计、酸化压裂实训与设计、钻井工程实训与设计等特色课程,包括钻井工具、管柱配套、司钻操作、采油工具和抽油机工作原理实训,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多地适应油田的发展情况,我院还增设了固井工程实训,修井工程实训,酸化压裂设计与实训课程。
4.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一专多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按照“一专多证”开设多种形式的技能培养选修课程。从事油田钻采工作有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就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筹码。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专门为学生考取钻井证、采油证、施工证、修井证、安全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开辟了一个学业课程选修模块,引导鼓励学生以考证、制作设计代替毕业论文,着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科学设置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
体现了整体优化原则。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之间的关系,对于形成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增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主导者
教师培养坚持“两条线”,一是向上走,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水平。二是向下走,到油田一线去,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每3年安排专任教师进企业锻炼半年;引进有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重点建设“双师型”师资;同时,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企业聘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或直接授课,或指导课题,或作技术交流;对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拘一格引进人才。遵循工科教育教学规律,引导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过程中体现贯彻应用型办学定位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年多来,我院共引进石油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三个专业十八名教师,他们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既缺乏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又没有系统接受过师范技能的培训,教学盲点很多,一方面需要接受有关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应用型”的要求凸显工科教学目标中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应用型教师的培养,我们的思路和做法是:在去油田企业和煤炭企业一线锻炼中丰富实践阅历,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景性体验;在考试命题的改革中促进课堂教学由单纯理解式、记忆式向分析应用式转变;在课题项目的参与攻关中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从2013年开始,计划每年派出2-3名教师,利用2个月时间到油田现场实地掌握学习钻井、修井、测井等技术,了解一线的生产工作情况,感受企业文化,争取在3年时间让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实践阅历,不断增强工科教师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队伍保障。
2.改革完善考试方式,延伸学习空间,提升学习自觉性
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考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命题质量。一封试卷,向上推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向下看可以分析教学效果的好坏,横向看可以判断出是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有效支撑。工科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知识原理在物理学意义上是否得到了实现,是否变为实践的动力,考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在于此。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教师命题应力戒单纯记忆性题型,增加材料应用、工程案例分析、情景判断、计算、识图填图、设计制作等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题型,这种改变进而倒逼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通过不断地听评课来引导教师按照应用型的教学理念逐步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还不断地延伸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包括:通过开发一些实训设计课程向实验室延伸;通过布置作业题、讨论题、书目阅读向图书馆延伸;通过制图、3D设计制作等向机房延伸;通过集体辅导、问题答疑向自修室延伸;通过硕博论坛、专业讲座向学术厅延伸。
3.把教师的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
为了提高教师知识应用的能力,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不但要精讲授课内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要承担本门课程中所包含的实验课,从教学设计一开始,就把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同时准备,一并计划,做到边进行知识传授,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又使教学内容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统一,彻底改变了过去工科教学中课程主讲老师与实验老师分离的现象。
4.借地方政府之力
启油企合作之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之路,以石油工程专业建设为平台,向外积极扩大合作空间,强化项目带动意识,延伸产学研链条,提高办学影响力。当务之急是加强与地方油企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招生培训、专业共建、师资聘请、课题合作等方式密切与油田的合作共赢关系,以提高办学实力。
作者:吴奋超 姬安召 单位:陇东学院能源工程学院
一、严格毕业设计选题
为了选出适合于培养目标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避免以往的题目重复率高、内容偏多、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石油工程系首先组织指导教师学习学校和学院有关毕业设计的管理文件,领会文件的精神,结合石油工程系的实际,组织编写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指南,分指导教师版和学生版。指导教师版指南详细指出了每个老师可以申报的题目方向和数量,要求了内容和题目与往届的重复率;同时,对题目的内容和深度也做了明确的要求,最后详细图解了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申报课题的过程。学生版选题指南主要图解在系统中选题的过程,特别强调不能跨专业方向选题。在指导教师申报完题目后,系上审核环节主要关注题目的重复率、题目的广度、题目的深度以及题目适合的专业方向。对不符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虽来源于现场但题目偏难内容偏多的、内容与往届重复等情况的题目则退回指导老师重新申报题目,直到题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选题前,举行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动员会,学院主管领导从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等方面对全体毕业设计学生进行了动员;石油工程系采用实例详细介绍了选题过程和步骤,特别强调不能跨方向选题等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在网上选题后,指导老师在网上确认,系上进行二次审核,主要看是否有跨方向选题。石油工程2013届毕业设计采用上述选题过程进行选题,指导教师申报的题目合格率达到90%,学生错选率不到10%,未出现过难和过宽的题目。
二、规范开题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共有414位学生获准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按重庆科技学院实践教学规范及石油工程系石油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开题答辩放在第六周。在第四周,在广泛征求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石油工程系制定了开题答辩方案,并传达到所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同时做好开题答辩准备。由于是首次搞开题答辩,因此随机抽取了毕业生总数的20%分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组进行答辩。答辩分两个阶段:汇报和提问。在汇报阶段,毕业生从目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工作条件和工作计划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课题;在提问阶段,答辩老师着重从题目的适用性、国内外现状的阐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工作思路等方面就课题与答辩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总共有82位毕业生参加了开题答辩,建议修改题目的有15名,建议修改研究内容的有20名。同时,未参加答辩的学生也按时完成了开题报告,做好了开题答辩的准备。通过开题答辩,使学生能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完善题目和内容,理清工作思路,保证了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期检查
2013届毕业设计在中期检查时,发现了进度滞后、题目宽、内容多、难度大以及实验条件不满足等问题,分别采取强化指导、调整题目和内容、补贴实验课题经费的方法来解决,保证了毕业设计的按时完成。
四、严格评阅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采取“双盲评阅、异人评审”模式。在开展评阅前,石油工程系制定了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方案,详细规定了毕业论文的评阅标准、时间节点等,并传达到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评阅的具体做法为:答辩前一周,学生提交隐去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信息的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评审“双隐”的毕业论文,只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论文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交叉评阅。在交叉评阅前,系上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学科方向,在系统中预先指定研究方向与课题相同或相近的老师作为论文评阅老师,只要需要评阅的论文通过指导老师评阅,交叉评阅老师就会在毕业设计系统看到相关论文。交叉评阅根据学校实践教学规范的具体要求,从完成的工作与任务书的符合度、工作量、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对看到“双隐”论文进行评阅,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只有评阅成绩为60分及以上的论文才能进入答辩前的预审阶段。这种评阅方式,避免了评阅时指导老师的干扰,保证了评阅结果的客观公正。交叉评阅结束后,2013届毕业设计学生有34位同学的论文未通过交叉评阅,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五、改革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往届答辩时,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多媒体和毕业论文上都有指导老师姓名,存在一定干扰因素。因此,2013届答辩总的原则为“匿名答辩、异组答辩”,匿名答辩要求学生答辩时所用的材料(毕业论文和汇报多媒体)必须隐去指导老师姓名;异组答辩是指学生只能在非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分组时,采用按方向分组原则,不管指导老师的学科方向,只认毕业设计课题本身的学科方向,按课题学科方向分组,同时尽量避免分到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在答辩前,系上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形式复查,对照学校关于工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对提交的“双隐”论文进行格式审查,格式规范的论文则直接进入答辩分组环节,格式严重不规范或未进行“双隐”的论文直接判定为不合格,进入补答辩。答辩时,答辩学生用多媒体从绪论、主要工作、结论等几方面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限时8分钟;然后答辩组就论文本身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提5~8个问题,答辩学生即时回答,答辩组根据回答情况并结合论文本身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秘书对论文进行一致性检查,检查完成的内容与任务书内容的一致性,发现内容不符则立即停止答辩并视为不通过。同时,如果发现答辩材料未进行了匿名处理,则直接进入二次答辩。2013届石油工程毕业设计答辩前,有10位同学未通过石油工程系组织的形式审查,共有370位学生进入了答辩环节。经过两批次共计4天时间的答辩,油藏有4人、采油5人、钻井14人共有23位学生未通过首次毕业设计答辩,其中包括3位未对答辩材料进行匿名处理的毕业生。随后组织了两次补答辩,最终有8位同学未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未按时取得毕业资格。
六、结束语
毕业生质量的高低与毕业设计的好坏息息相关,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现在开始,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才能逐年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不能仅靠指导老师,它需要学校、学院、系、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协作才能实现。对学校层面,首先应该保证生源,重点严格控制转入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质量和数量,要让学生一进校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学院层面来说,严格执行毕业设计标准,强力推进毕业设计改革,改变毕业设计百分百通过的现实,同时,加强对驻地子弟和石油子弟的管理;对系上层面来说,加强过程控制,严格答辩环节,及时堵住各个环节存在的漏洞;对指导教师来说,要从学生的前途和学校的声誉出发,从严要求,坚决将滥竽充数的学生挡在校门之内。只要这四个层面都做好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焦国盈裴苹汀杨斌程柯扬李俊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摘要:为了适应国家石油行业发展的需要,石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油气行业背景、创新型人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石油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走低,对国内石油行业的冲击也在不断增加,最明显的就是油企用人规模不断缩减,这也给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带来了挑战。针对目前石油行业现状,结合卓越工程师新型培养模式,长江大学结合自身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对目前的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生产实习;创新
根据“十三五”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将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型,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石油行业作为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国计民生的行业,对石油行业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因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该校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六个部分(见表1),分别是计算机绘图实践、普通地质实习、工程实训、油田生产实习、石油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学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167学分,而实践教学24学分,差不多占了全部学分的15%。结合石油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理论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都作有系统的规定,但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相对较少。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从实践教学各个具体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达到培养石油行业卓越工程师的目的。从石油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看到,与油田相关的地质、生产实习是石油工程专业比较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该专业学生学习阶段和参加工作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通过油田现场的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将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油田现场实践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为后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根据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油田现场生产实习是学生校外现场教学的关键部分,也是本科生实践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近年来由于低油价条件下对实习单位的油田的影响所造成的冲击早已显现,一般都不同程度采取关停低产井、技术改革等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一把手”责任制,给石油院校校外的实践教学也带来一系列影响,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担任实践教学教师油田现场时间经验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石油高校教师的人才需求的特点,每年招聘的都是高学历人才,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大学到讲堂”的无缝对接,几乎都没有油田单位生产实习的现场经验和经历,对提高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及其不利。
(二)学校理论教学与油田生产现场的实践教学之间的“鸿沟”
根据近年来实践教学的教学反馈的结果来看,学校理论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落后于生产单位的实际情况。以《石油工程课程设计》为例,课程设计的题目较为陈旧,基本上一个题目要用上好多届学生,同时一些知识和设计方法与油田实际脱节,不够灵活;从学生角度来讲,题目的雷同度高,导致互相抄袭的现象比较多,没有区分度,必须通过面对面的答辩才能考察课程设计的效果。针对《油田生产实习》部分,生产实习实践教学大纲也没有跟上油田现场的技术发展,内容更新缓慢,针对目前部分油田高含水期,产量压力大的现状,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推广非常迅速,生产实习没有这些方面的教学要求,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最新的技术在油田现场的应用的学习和理解。
(三)基于油田生产安全、现场实习资源短缺与实习协调安排之间的矛盾
油田现场要求“安全高于一切”,生产实习以岗位工人演示操作为主,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只能看不能进行实际操作,“只能动口不能动手”,对生产实纲规定的油气生产工艺流程、常用钻井采油设备的性能及其操作方法的掌握和了解程度很差。协调油田的正常的安全生产与学生的现场生产实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实践教学的难题。目前油田的基于成本的改革带来的问题,比如实习区块无新井钻井作业、压裂施工等大型作业以及实习场地分散人员管理难度大等问题,这也为石油工程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针对近年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创新。中石化江汉石油管理局实习实训基地是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2013年被教育部授予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为长江大学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石油人才,建设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实践教学的问题,结合油田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主要的措施包括:
(一)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师资梯队建设
对于油田生产实习对带队老师来说事情比较琐碎,比如学生的现场实习,现场食宿问题、实习场地联系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能熟练地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同时要有统筹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所有的正常教学工作以及突发应急工作等。针对这类问题,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陆续出台了一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举措,效果显著,主要有:①邀请油田现场专家来校进行技术交流,提高年轻教师对油田现场的认知水平。②新进教师至少要有半年以上的油田现场实习经历,并对其油田实习效果进行考核。
(二)建立石油工程模拟培训实验室,提高实践教学认知水平
以石油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大纲为基础,对生产实习指导书进行更新,对实习内容上要全面覆盖,对油田最新有关勘探、开发、管理的新技术要罗列;同时建立了石油工程模拟培训实验室,尽量缩小理论教学与现场生产技术之间的认知鸿沟,在生产实习之前能够通过实习教材、工程模拟实验室等手段对提高对生产实习的感性认识,主要的工程模拟培训实验室包括海洋钻井平台模拟、完井作业三维动画培训、抽油机原理和泵效测定虚拟仿真
(三)安全与资源短缺、实践教学时间协调之间的巧妙解决
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对于安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有“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意识,进入矿区严格执行矿区的安全规范;实习操作时,必须要现场工作人员陪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对于实践教学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实习带队教师必须提前三个月联系生产单位,了解油田实习区块的作业计划,以此来合理调整油田实践教学的时间,保证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见到大型作业现场,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以钻井实践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在钻井井喷的现象,合理利用中石化江汉油田井控中心等培训机构的资源,进行放喷实景模拟演练等,增加了学生对各种钻井设备、工具、工艺的感性认识。
三、结语
实践教学对于石油院校石油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的低油价对石油行业的冲击给本科实践教学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在这些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一些经验和建议值得大家共同探讨;同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来看,只有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开展合理有效的配套改革举措,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石油行业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也是对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者:许冬进 廖锐全 马丽 李军亮 刘捷 单位: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摘要:本研究以石油工程教育教学工作为基础,展开了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发展和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变革的深入研讨,在分析实践能力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从改进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实施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完善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等方出发,建立新时期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措施,希望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推进石油工程专业教育改革,加快石油工程专业建设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一、引言
石油工程专业是为石油产业提供高层次人才的专业,主要包括采油、钻井、勘探等学科,其主要教育目标就是培养石油工程的专业人才。当前石油工作对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等级人才有较大的需要,推进石油工程专业建设,提高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水平,就必须从市场和就业实际出发,将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操作与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以此来为石油产业提供更多实践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在提升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同时,达到对石油工程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支撑。在具体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中应该以创新的理念和市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要优化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条件,更新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列为石油工程专业教学的重点,以此来加速石油工程专业的变革和重建,探寻石油工程专业发展的新方向。
二、实践能力对石油工程专业的重要性
(一)提升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操作水平
实践能力是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素质,有了实践能力作为基础,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就有了基础,学生的自身专业成长中能真正实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加速石油工程专业建设
实践能力是石油工程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重新定义石油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使院校石油工程专业更具发展空间,塑造石油工程专业良好的专业品牌,为石油工程专业生源的扩大奠定良机。
三、新时期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改善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应该以市场需求调查和专业发展分析为前提,创新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使实践能力作为石油工程专业的中心,以此来培养学生实践与操作的能力。要以石油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为基础,重新构建采油、钻井等专业课程,网络、计算机等公用课程的关系,以石油工程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基础,构筑石油工程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新教学模式中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对技能的掌握,使学生的学习在新教学模式下变得更为实用,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环节设计等方法为学生建立练习的环境,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知。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通过野外学习和生产实践来拉近石油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距离,在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保障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效果。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设立学生主动思考和认知的空间,使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加深对石油工程专业的研究,进而做到对石油工程专业的深层次认知,为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实施石油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
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要明确培养学生“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例如:将某中小规模油田作为案例,让学生从地质特征、钻井设计一直到油藏方案的调整等一系列环节,进而有效利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较为系统的生产设计方案,这样便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做好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积极推行石油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科学实施实践教学。需要充分注意的是,综合课程设计的内容不可和已经进行的课程设计重叠,也不可代替之后的毕业实习。对于综合课程设计,主要使用的是专题训练与综合分析两者相互融合的方法,同时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充分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在综合课程设计完成过程当中起到辅助作用。另外,以石油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为途径,让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为完成石油工程专业的实习和实践奠定良机。
(三)完善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条件完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石油工程专业来讲,应该建立起石油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采用规范的方式重新定义石油工程专业的学习方式,要完善实践基地的设施和设备,配置先进的石油工程专业仪器和设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专业软件模拟出石油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升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知水平,在良好教学条件的保障之下,提升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石油工程专业教学中应该强化现场实习内容,使学生得到新知识和实践工作的主观体验,改变学生只注重理论学习,忽略实践能力培养的错误,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提升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为石油工程专业培养出合格的实践型人才。
四、结束语
石油工程专业是高校体系中重要的专业,社会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水平有着具体而广泛地要求,只有加速石油工程专业的改革,才能够是实践能力成为人才的稳定素质,在更好地发展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同时,满足社会、生产的具体需要。石油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中要重视系统性和科学性,在改变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条件,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创建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手段,在提升实践能力和实操水平的前提下,为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发展和石油工程专业的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王晓峰 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一、课堂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紧密结合专业背景
传热传质现象不仅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传热传质知识在石油工程中应用也很广泛。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这一特点,并加以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传热传质的内容跟生活常识以及石油工业中相关应用实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传热传质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传热学绪论部分时,首先跟学生探讨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为什么水烧干了之后水壶容易烧坏,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等,然后给学生介绍石油行业中传热传质的运用实例:油的加热输送、煤油汽油等石油产品的生产过程、稠油热采等;在介绍圆筒壁温度场计算的时候,可以结合井筒温度场的计算;在介绍传质现象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页岩气中气体的扩散、二元聚合物驱扩散现象等。另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给学生介绍石油工业中跟传热传质知识相关的一些前沿技术。比如微波在油气开采中的运用,酸蚀蚓孔计算中传质规律的运用等。通过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石油工业中相关运用实例的结合,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
(二)运用类比法
类比法是传热学、传质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研究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类比法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并且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跟新的知识结合起来。比如在介绍传热过程和导热过程计算时,可以先复习电学中的欧姆定律,找出电量传递与热量传递相类似的规律“传递速率=推动力/阻力”,进而类比引入“热阻”的概念,再介绍计算方法“热阻分析法”。在介绍传质学时,也可以运用类比法将传质学和传热学、流体力学中相关的公式规律进行类比得到新的传质规律公式,比如传质膜系数的类比求取法。
(三)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的展示,跟传统的板书相比,它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传热传质过程的认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果仅仅结合多媒体讲解,学生可能会抓不住这堂课的重点,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印象不深刻,思路不清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在黑板上总结出这堂课的内容、要点,供学生复习参考。另外,在讲解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时,如果只是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的话,学生很容易“坐飞机”,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听不懂。因此,在进行重要公式推导时,应采用在黑板上进行推导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传统的板书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各有长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既要做到课堂教学生动具体,又要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课外作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外,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的特点,布置科研小论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取相关文献。学生一般分成10人一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特点,选取传热传质知识在石油工程中某一相关领域的应用来完成小论文。比如,有的小组选取的是《注蒸汽过程中井筒温度的分布》,有的小组选取的是《酸化压裂过程中传质现象的研究》等。另外,笔者还结合所在科研团队的实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参与了一些科研实验,比如《前置液酸压酸液指进实验》等。通过让学生将所学的传热传质学知识真正应用于石油工程的具体实例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加深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的了解,激发学生“学石油、爱石油”的热情。
三、实验设置,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开设实验教学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我们开设了2个必修实验,分别是《自然对流换热实验》与《换热器实验》,共4个学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设了《强迫对流换热实验》、《二维温度场电模拟实验》、《喷管实验》、《理想气体比热比测定》等4个开放性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时间安排,与实验教学中心预约进行开放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加大了学生对预习实验的要求。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实验目的、原理等内容。比如在自然对流换热实验进行之前,学生必须了解实验测定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和原理、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以及预期的结果等,在进行该实验课时,老师会提一些跟实验相关的问题以考察学生预习情况,并将学生的预习情况跟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一起作为实验成绩的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传热传质学的基础知识;结合专业特色,通过课外科研小论文的撰写与实验,使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提高了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作者:贾敏 杨兆中 李小刚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一、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概念
从近年来一些地区、国家和高等学校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种种举措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想、知识和技能,培养出对本国和对全球问题有深刻认识,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国际化的手段包括:瞄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与规则,从本国本校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计划;扩大人员交流数量,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力加强外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门甚至三门外语,加大课程中和学校活动中国际知识、国际理解和外国文化的比重;加强信息交流和情报网络期刊等基础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本校与其他国家学校之间学历学位的相互承认创造条件;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持,提高国际知名度等。这些是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主要内容。
大学的使命是教学,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而课程的国际化,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当前课程国际化,即将国际/跨文化内容引入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大学教育的基本趋势之一。其目的是,要培养适应一个全球化的、变化不断加剧、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所要求的人才。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对此,答案不一。较有影响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该组织对部分成员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区分了两个概念,即国际课程和课程的国际化。“国际课程”是指,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取向,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在一种国际和多国背景中行动(包括职业和社会方面),课程是面向国内和国际学生设计的。“课程的国际化”含义是,课程发展或者变化的过程,目标是将国际因素整合到正式课程和课程操作中。所谓“正式”是指课程的内容和资料,而“操作”是指教和学的手段、学生群体、课程的时间地点等。
该组织归纳出了9种国际化课程的类型:(1)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比如国际关系、欧洲法律等)。(2)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通过国际比较方法得以扩大(比如国际比较教育)。(3)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比如国际商务、管理、会计)。(4)外语教学中的有关课程,讲授、学习特定的相互交流沟通问题,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处事技能。(5)科际课程,比如超过一个国家的地区研究。(6)旨在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领域,比如建筑师。(7)合作授予的学位或者双学位课程。(8)课程必修部分由海外当地教师授课。(9)包含有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内容的课程。据此定义,当前开展的面向石油行业来华留学生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即可以看作是国际化课程中的最后一个类型,即专门为海外来华留学生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二、石油行业留学生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的重要性,但是在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方面,行业类高校在资源、政策、制度方面还没有十分成熟的经验。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从点滴开始,鼓励、引导教师大胆尝试。一要重视和引导,二是要评估检查。要从量、形式、质多方面考虑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努力。近年来,西安石油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在石油工程特色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中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适应行业需求的,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随着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来华留学生教育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以及毕业标准等方面,日益凸显与国内大学生培养体系中的差异。要及时总结和研究留学生学习石油工程等工科专业过程中的困难,反思现行课程体系中不适应留学生教育的情况,探讨建立适合留学生学习特点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等工程教育规律为指引,结合当今对石油工程类国际工程人才的素质需求,确立了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三要素”为优秀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实际,创新学制设置,建立了以插班及单独编班4年制,以及以2+2、2+1+1为主要形式的“三类别”来华留学生培养学制。课程结构中搭建了中国文化教育课程模块、国际化需求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五个模块”。按照国际通行的留学生教育理念、教育部倡导的来华留学生“趋同管理”办法、多元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建立了来华留学生“大类招生、分段培养、趋同管理”的教学管理方式,将来华留学生教学学制设置为“插班及单独编班4年制”、“2+2”、“2+1+1”三种学制,形成多元化的留学生培养学制(见图3)。即根据来华留学生知识基础、语言能力及文化背景等,在四年制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分别采取了中文授课与中国学生插班或英文授课单独编班形式。在2+2、2+1+1学制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二年级采取大类招生、单独编班模式,以国际教育学院管理为主,加强汉语基础、中国文化和基础课程教育,为专业学习阶段夯实基础。三四年级采取在各院系分专业培养,插入中国学生班学习模式,国际教育学院协助各院系管理,实现专业学习阶段中外学生趋同管理的培养目标。对于研究、实践能力突出的来华留学生,则在第四年鼓励带课程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着力搭建了多渠道招生平台和校企合作就业招聘“两平台”,构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支撑系统,解决了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完整的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以“3352”(“三要素”+“三类别”+“五模块”+“两平台”)为架构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以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融为出发点,根据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来华留学生的特征和培养石油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整合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现有国际化课程基础上,将国际前沿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融入课程内容。构建了涵盖中国文化教育课程、国际化需求课程、跨国石油公司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延伸实践系列活动、国内外知名专家学科前沿讲座、石油石化企业实地研讨实习、石油工程类学生科技实践等多环节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及其相关教学内容。在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专业教学与汉语言教学相结合,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基地建设,拓展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学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学校的石油工程类专业以行业为依托,历来注重实践教学。学校将专业实践教学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了由课内实践平台、课外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组成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来华留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综合能力,加强人文教育,拓展课外及社会实践。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群体,制定“知华、友华”的本土化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是注重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开设内容丰富的人文系列教育课程。二是专业教学与汉语言教学相结合,坚持汉语言教学和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在华不断线。三是开展了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的文化素质拓展活动,形成了品牌化、多样化的来华留学生校园文化氛围,留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四是借助古都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优势,抓好课外文化素质教育,有序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陕西历史文化背景的以周秦文化、汉唐文化、明清文化为代表的系列文化实景体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作者:董皓 颜庭星 黄恺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一、引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优秀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教育是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大学教育的职能从单纯的传播理论定律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科学研究与为我国经济服务的转变。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对石油工程专业选修课“物理法采油采气新技术”进行基于开放式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改革。
二、建立模块化课程教学平台
依托地域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优势,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开放式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大学生认识油、气田,掌握课程基本理论和石油工程采油采气前沿知识火热的物理法采油采气新技术,从事物理法开采页岩气方案编写,海上采油采气平台设计、井下工具设计以及物理法提高采收率是新技术创新的主要平台。
延安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各个理工科基础实验设施基本配备到位。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涉及化学、机械、物理、流体力学、计算机等各个领域,势必要求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验领域发散思维,不能局限于一台实验设备或者一个实验室,而是多种不同领域的实验室的结合,这些都是在开放式实验室的前提下才能办到的。
模块化课程教学平台就是在开放式实验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的。选修课课程的设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门固定的教材,而是根据系统模块化原理,以物理法采油采气新技术的工艺技术原理为基础,建立分层次,多级别的课程模块管理系统,将声波采油和声波解堵与页岩气的开发结合起来,将电磁采油和采气结合起来等整合成相对完整独立的课程模块。由学生按照培养计划要求和个人兴趣、工作需要对教学模块进行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模块化课程教学平台上可以选择在开放式实验平台上进行相关的创新性实验。石油学院提供院内各实验室结合提供全流程实验平台。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教师课堂讲授实验原理、理论定律,实验教师讲解实验设备操作,实验员准备实验样品不同;开放式实验室提供学生从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准备和样品的测试全流程的实验平台。由学生进行岩心钻取实验室、油层物理实验室、油田化学实验室、采油油藏实验室等各个实验室的操作,各个实验室由实验教师进行实验设备指导,学生从被动地听从安排到主动地申请各个实验室进行操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和相关实验,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完一个模块后能够获得相关的技术或者工艺技能。
三、建立多手段的教学模式
1.建立在开放式实验室基础上动画实验演示平台
学生在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出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时,首先需要了解现行的常用实验设备是什么和开放式实验室平台能够提供的实验设备有哪些。这些工作在没有动画实验演示平台时很难操作的,尤其是专人负责的仪器设备;学生自身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社交资源匮乏,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筹集到需要的信息。只有在建立动画实验演示平台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在网络上查询需要的信息。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信息平台了解到有哪些实验设备,以及这些实验设备能够用来做什么实验,这样学生在进行项目申报前就已经进行了个性思考和组织调研等具有创新性能力培养的工作了。
动画实验演示平台可以为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提供仪器设备的实验操作流程。学生在查询到需要用到的实验设备时,还需要了解这些实验设备,尤其是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它们的仪器操作步骤。很多大型O备,多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维护周期长,一旦操作失误,会给国家和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从而会延误科研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建立动画实验演示平台,学生在进行大型实验设备的操作时,可以边按照平台的指示边进行实验设备的操作。比如学生自主设计的声波采油试验中,需要使用油藏工程实验室的恒速驱替实验系统。
学生在做实验准备前,必须对驱替系统的平流泵进行循环试车;这个过程要求进出水管道必须是单一液相蒸馏水,不能出现微小气泡,尤其不能混入空气;学生必须按照平台提供的实验步骤一步步进行操作,并且和显示器所显示的数据一一比对,不能有丝毫马虎。在所有实验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学生在进行驱替实验时,需要设定流体的驱替速度。设定的驱替速度必须在仪器的承受范围之内,并且要和试验样品相匹配,才能使恒速驱替实验系统在最佳的工况下运作,这些匹配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2.建立基于教学发展中心创新研发平台
延安大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了教学发展中心。学生可以在教学发展中心请教不同学科的教授、副教授和校外的兼职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他们提供在常规课程中学习不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场工艺的技术指导。
物理法采油采气新技术是一门与现场工艺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比如物理法开采页岩气中的超声雾化排水工艺就涉及水平井页岩气开采中水平井段产出地层水的超声雾化问题。页岩气在开采的过程当中常常会出现气水同产的现象,不同程度地伴有产层水进入井底,而这些产层水也会对页岩气的开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将会严重地影响到页岩气的采收率甚至导致停产,同时这些产层水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潜在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学生在教学发展中心与来自页岩气开采一线的延长油田高级工程师经过探讨,一致认为对页岩气井气水同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丰富气井资料的研究基础上,对页岩气水平井地层出水规律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并结合气体渗流理论利用超声雾化设备进行探讨气水同流的机理。最后学生给出了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施工工艺步骤,即收集页岩气水平井开采方式及使用量、气井产量、气井伴生产出地层水量等基础资料,确定采样方案。进行超声波雾化地层水实验,对超声波雾化地层水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气井产量、岩心对超声波不同频率,不同功率、不同作用方式对超声波雾化模式进行刻画。准备气举试验所需材料,采集页岩气不同烃类组分的气体样品,并对样品进行前期处理,在采油工程实验室进行气举试验,分析在不同烃类组分气体流量下的携带液体的能力。最后,进行页岩气水平井超声波排水增产现场试验,给出超声波排水增产技术的工业应用模式。
3.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现场教学模式
在实现高校创新创业和企业单位联合的创新模式指导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转变单一的学校内的课程教学为校企联合的现场教学。一则可以弥补高校缺乏大型和高精尖设备的短板,二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只有紧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常驻研究院所的实验教学模式,研究院所的高级别科研人员从事的大多是开创性实验,所解决的大多都是学科前沿未曾面临的科研难题。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常驻研究院所,参与这些科研实验和相关的科研小组讨论,可以极大开阔学生的眼界,学习相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思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石油学院的研究生常驻位于西安的延长研究院,开发了多种物理法采油采气技术,尤其在页岩气领域。在水平井开采页岩气的过程中面临着页岩气井水平段产出水水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和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自行设计的实验,不仅给出了相关的科研报告,还与企业联合申请了相关的发明专利,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选修课教学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体系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师教授实验原理、实验室实验教师讲授实验设备、实验员准备实验样品,为学生根据学科前沿知识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进行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自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的自主探索实验教学体系。面临物理法采油采气新技术选修课课程中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学科前沿,学生自主选择了页岩气的产出机理方向,自主设计了研究页岩气的解析吸附实验方案,利用油田化学实验室和油层物理实验室以及跨学科的环境工程实验中的分光仪实验设备,给出了实验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处理和公式拟合,给出了相关的研究报告。
基于开放式实验室的选修课的教学不再以考核学生对技术原理和工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目标,而是以学生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实验仪器进行未知领域探索和研究的创新能力的考核为目标。第一是考核学生的对学科前沿的把握程度,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度。第二是考核学生对未知领域问题的思考能力,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一定的分析处理能力。因此,从选修课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考核体系。
五、结语
石油工程专业选修课“物理法采油采气新技术”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地通过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原理和实验室进行本科生实验来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而是通过建立在开放式实验平台上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多手段的教学模式和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考核体系上的。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转变专业选修课教学思想,专业选修课教学手段,要进一步注重专业选修课的技术更新,才能更好地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专业认知实习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承前启后的专业实践课。针对首次开设时需要考虑的认知实习的各个方面,论文从认知实习目的、认知实习内容、认知实习要求、认知方式、考核方式和指导教师等方面对认知实习进行了探索与总结,指出在认知内容、认知方式、考核方式和指导教方面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下一步的改进方向。取得的经验对后续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石油工程;认知实习;探索;思考
作为新升石油类本科院校,为进一步增强我校在石油工程专业领域培养工程型人才的优势,2013级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大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增加了认知实习环节。2014级及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在2013级的基础上做了些优化调整。
一、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
工科专业实习可分为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对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认知实习是在学习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三大主干专业课之前,到油气生产环境去参观认识,了解今后将要学习的专业内容和将来工作的对象,增加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初级认识。生产实习是指石油类高等学校的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主干专业课之后,到油气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油气生产过程,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二、认知实习目的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是学生了解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现场参观,并辅以现场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教师或现场专家的讲课、教学录相等环节,增强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了解工作环境和行业特点、常用工艺、关键设备及工具,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认知实习内容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油气井工程和油气开采工程。油气井工程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钻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钻机的组成(八大系统)及作用、钻井工具(钻头、钻杆等)的结构及作用、钻进过程、钻井液、固井工艺流程、固井设备的组成及作用、完井工艺流程、完井设备的组成及作用、钻井井场布置、井场设备配备、井场常用工具及用途、各种钻井仪表及作用。油气开采部分包括油气藏开发基本过程、裸眼完井和射孔完井、射孔工具、自喷采油方法、自喷井井下管柱、自喷井井口装置、自喷井井口流程、有杆泵采油方法、有杆泵采油关键设备、有杆泵采油管柱、有杆泵采油井口装置、有杆泵采油井口流程、潜油电泵采油方式、潜油电泵采油主要设备、潜油电泵采油管柱、潜油电泵采油井口装置、潜油电泵采油井口流程、采气方法、常用采气管柱、采气井口装置、采气井地面流程、油井采出液主要处理工艺(分离、稳定、除油)、油井产出液地面处理主要设备、气井采出流体主要处理工艺(脱水、脱硫)、天然气地面处理关键设备、注水工艺、注水管柱、注水地面流程、注水主要设备、酸化压裂工艺原理、酸化压裂主要设备与工具、压裂地面流程等。其他内容包括钻井及采油工程中的风险及措施等。
四、认知实习要求
总的来说,通过模拟油气生产环境,了解将要学习的专业课所包括的油气生产基础知识和安全知识。具体来说,通过认知实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油气井工程认知:①了解油气田开发的基本过程。②了解射孔完井工艺。③了解油气安全钻井的基本知识。④认识钻机、钻具。⑤熟悉油气井钻井过程。⑥了解钻井液。⑦了解固井设备、固井管柱。⑧了解固井过程。⑨了解水泥浆的组成及作用。⑩了解钻井过程中的HSE。
2.油气开采工程认知:①了解油气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②熟悉自喷采油工艺过程。③认识自喷井井下管柱及井口装置。④熟悉有杆泵采油工艺过程。⑤认识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及井口装置。⑥熟悉采气工艺过程。⑦认识采气井口。⑧熟悉油井和气井产出物地面处理工艺。⑨认识油气水地面处理设备。⑩了解油气生产过程中的HSE。
总之,通过石油工程认知实习,达到学生熟悉(理解)重点工艺和认识相关设备的目的。
五、认知实习方式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有三种方式:基地参观、教师讲课和观看录像。利用国内石油高校唯一的一个全尺寸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将油气安全生产、钻机、钻井工具、辅助工具、钻进过程、钻井液、固井过程、有杆泵采油、采气工艺、油气井产出流体地面处理等内容的教学场所定在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指导老师讲解和学生直接观察来熟悉相关工艺和认识关键设备。在基地参观前,先由各个专业方向的指导老师在教室将要认知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主要介绍后续基地参观所要认知的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钻机、钻进、钻井管柱与工具、有杆泵采油工艺原理及三抽设备、采气工艺及井口装置、油井产出物地面处理工艺及设备、气井产出物地面处理工艺及设备)。
六、考核方式
实践课程的考核内容不外乎平时表现、纸质成果和考试表现。首次认知实习时的平时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纪律、参与程度。纸质成果评价一是评阅实习笔记,二是看实习报告。认知实习主要采用口试方式来评价学生达到认知实习要求的程度。具体来说,以考勤和活跃程度为主要内容的平时成绩占20%,口试成绩占50%,实习报告占20%,实习笔记占10%。评阅实习笔记时,主要关注篇幅的长短、内容的完整性、层次的条例性、图表的正确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实习报告评阅时,重点关注与笔记的差异性、内容的完整性、条例的清楚性和格式的规范性。口试时,由至少一名油田现场专家和三名校内教师组成答辩组,先由学生简单阐述认知实习的内容和成果,接着答辩教师提3-5个与认知实习有关的问题请学生回答,然后根据回答情况给出答辩成绩。
七、指导教师团队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涉及到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指导教师必须由这个三个方向的老师组成,主要负责实习计划制定、实习组织、理论讲解、实习指导。同时,认知实习的主要场所为石油工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所以基地的钻井、采油和储运的教师也要参加认知实习指导,主要负责现场指导。第一届和第二届专业认知实习指导团队由6位教师组成,分属油藏、钻井、采油和储运方向。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青年教师5人,中年教师1人。具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1人。
八、教学效果
首届专业认知实习的学生共有225人,在计划的一周时间内,先后通过教师讲解、基地参观与观看录像的方式完成了计划的全部内容。通过此次认知实习,了解了油气藏开发的基本过程、钻井工艺、采油采气工艺、油气集输工艺,认识了钻井设备、采油气设备、油气处理设备,为第7周学习专业主干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指导教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学习效果考核,最终优秀37人,良好82人,优良率53.0%。
后记
由于是首次开展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因此在认知实习内容、认知实习方式、考核方式和指导团队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认知实习内容主要依据校内实习条件来定,如果在校内外基地同时进行,则需要增加和调整部分内容;同时,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或技术的进步,认知实习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首次认知实习主要是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参观认识为主,而校内基地为停产状态,与现场实际情况有差距,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到油田培训基地开展认知实习,可以采取见习方式。
[摘 要]全英语教学是当前各大高校本科生教学努力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高校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必然途径。通过全英文授课,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并增加学生毕业后在国际大公司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石油工程专业的全英文教学效果不是通过一门或两门课程的努力就可以提高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课程之间、学科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关键词]石油工程;全英文教学;教学设计与评估
一、全英文课程的必要性和前提条件
全英文课程的开设除了需要学校的大力推进和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
首先是课程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全英文授课,而是需要针对课程的性质和难度进行筛选。石油工程专业里的八大主干课程都可以作为全英文教学改革的对象,但有一些用中文授课都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很难理解的课程,还是应保留中文授课的方式,例如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数值分析等公共基础课程。
其次是学生要自愿参加,学校要对选课学生进行选拔。选课的学生要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学习过相关的辅助课程,如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油层物理课程之前应选修过石油工程专业英语,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念。
最后是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教师需要熟练使用英语教学,能够清晰准确地用英语表达所讲的专业内容,不能模棱两可,否则学生会似懂非懂,无法掌握知识要点。此外,开课前要具备适合的全英文教材或者讲义。
二、全英文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主要内容
(一)全英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
全英文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英语思维和交流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汉译英过程。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需要延续,而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上。另外,要区分全英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在全英文教学过程中,要将使用中文的比例控制在5%以内,甚至全过程都不使用中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能听懂课程内容,还要能够熟练阅读全英文教材,用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用英语完成作业和习题,并能够用英语进行学术报告。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是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教师对参加全英文授课的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要有耐心,对低年级的学生可采用相对简单的题目。
(二)全英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进行全英文教学改革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如何改进全英文教学的课程结构?如何改进教材的适应性并提升教学效果?如何增强课堂互动性,并激励学生的课外学习?语言上的挑战使得学生对于同样的知识点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掌握。与中文课相比,在相同的课时情况下,全英文课程的授课内容要更加突出重点。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笔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学生的民意调查。在课程临近结束时进行了全英文学习感受调查和关于全英文课程设计和评估的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具备时效性、真实性和代表性。关于学生的全英文学习感受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的综合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非常认可全英文的授课模式,认为全英文授课的方式可以提高个人实力,强化自身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觉得对专业课程施以英文授课的形式可以提高他们对国外相关先进概念知识的了解。学生期待通过对专业知识的英文解读和拥有国外留学经验及先进理念的教师带来的西式课堂氛围来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变自己多年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期望在未来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大多数学生也担心自身英语能力不足,所以会花费更多时间对所学内容加以巩固。大部分学生对于作业题目的要求是难度适中,这说明教学工作者应在作业题目上多下功夫,联系理论与实际,多出一些好题目,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全英文课程设计和评估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的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所用教材内容过多,需要耗费太多精力进行阅读,对相关知识的解读有些保守与陈旧,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介绍过少,并且由于有可完全对照的全中文本,他们会降低自身学习专业英语的动力。因此,编写适合中国学生的篇幅较少的英文讲义及教材很有必要。这样可更好地适应学生当前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减少对中文教材的依赖。在教材中可对部分关键名词或者难懂的句子辅以中英文对照或附录的方式。学生对课前进行演讲和增加讨论环节都很赞成,希望通过这些形式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但不喜欢提问环节,这说明学生对用英语回答问题还很是紧张,缺少自信。学生期望在教师的监督下,养成用英语提问、回答问题、交流与探讨的习惯。
结合问卷调查报告的分析结果,我们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进行教学改革。以油层物理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教学大纲调整n程结构
油层物理课程的特点是章节多,且各章节之间较为独立。在保证课程完整性的前提下,应增加重点章节的课时,并增加研讨环节,同时辅以动画、视频、举例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编写油层物理全英文简易读本
目前使用的全英文教材是与中文版油层物理学完全对应的教材,其优点是学生可及时对不理解的部分在中文版教材中找到答案,局限性是篇幅过多。如果能够有一本提纲性的英文学习资料,并对较难的部分附上中文的释义,会使学生更容易使用英语的语言背景进行学习。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解释更为详尽的全英文教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中西方教学模式上的优势,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学生的互动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一就是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不同。因此,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以往学生只习惯听讲而不爱发言的状况,增加学生对课堂的融入,通过让学生作报告、课前小测验、网络平台交流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这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根本。
4.通过校际间的学习和国际交流,完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模式
利用教学团队已具有的优势,加强对全英语教学的研究,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现代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有力途径;定期召开研讨会,并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授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关于全英文教学设计和评估的总结、建议。
(一)关于石油工程全英文教学设计方面的建议
通过增加课堂提问、讨论,对学生多鼓励、加分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布置大作业或难度较大的习题让学生增加阅读量,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课前小测试、课前报告以及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
(二)关于石油工程全英文教学评估方面的建议
课堂上可以适当使用中文讲解,但比例不宜超5%,要强调重要专业词汇。平时对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要进行关注并给予反馈,这可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可以严格要求,指出错误;有的学生能用英语表达主要意思即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英语要求;学生在考试中,专业英语的表达问题可以少扣分或者不扣分。
总之,石油工程专业的全英文教学效果不是通过一门或两门课程的努力就可以提高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课程之间、学科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石油工程专业的全英文教学其目的是逐步提高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过程中用英语进行学习和报告的能力,增加学生今后在石油领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扩大其就业空间。同时,这也有利于增强学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国际化认证水平,推动学校的国际化教学进程。如何将石油工程全英语教学在更多的班级中展开,如何改进教材的适应性,以及如何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并让学生在课上的英语语言环境在课外得以延续,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探索与改革的问题。
摘要:石油管柱力学是石油工程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针对石油管柱力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材适用性不强、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和考核难以起到评教效果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温故、启示、巩固”为教学准则,综合考虑该学科的特殊性以及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相关性,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管柱力学;油气井工程;研讨式教学;教学改革
石油管柱作为石油钻采的重要工具,在钻井、完井、采油以及增产的各个阶段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地面信息向井下传递的渠道,也是井下物质传输到地面的通道,石油管柱之于油气井工程,犹如脊柱之于人体。石油管柱力学课程本科教学按排在钻进工程、采油工程专业课之后,是为了作为各个专业课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但从长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文针对石油管柱力学在教材内容、课堂现状、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估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石油管柱力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江大学石油管柱力学本科教学计划设置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课程计划为5周,共30个学时,长期以来,由教授、副教授、讲师教研团队担任主讲。总结任课教师和学生反映的教学情况,该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参考教材各个章节侧重点、难点不同,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石油管柱总体分为钻柱、套管柱、油管柱、抽油杆柱四大部分,部分教材和专著主要介绍钻柱的运动与受力分析,另外一部分教材和专著则主要介绍套管和油管的服役条件和失效模式,由于教材的侧重侧重点不同,没有跟其他学科关联,失去了辅助性教材的实际意义。石油管柱力学是一门数学和力学的交叉学科,相关教材部分章节公式复杂,在进行理论讲解和习题分析过程中需要用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等高等数学知识,这些内容有些学生当初就没有学好,有的学生即使当时学好了,在用时也已经遗忘或者不能灵活运用,学习时就会感到困难,不愿听下去,失去学习的兴趣。
石油管柱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中,尤其是非常规页岩气连续油管压裂技术、稠油热采井的注采一体化管柱技术等都遇到常规管柱力学没有遇到的问题,使得常规管柱力学在解决这些特殊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因此需要在管柱力学教学中引入新技术介绍章节,开拓学生视野。
2.W生学习动机不同,课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方面的情况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面临大四毕业学分不足,需要选修课增加学分;一类是求知,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前者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对课堂理论教学不重视,特别是教师在讲解复杂公式的时候,基本上就不听讲,后者主要是对新知识的探求,注重课堂知识的汲取,但对公式不感兴趣,更侧重于知识面的拓展。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知识面的拓展,对知识的求知欲。
3.考核难以收到教评效果。作为一门选修课,管柱力学如何考核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如果最终考核成绩根据平时成绩来定,那么这门课的学习因为失去了考核的约束力,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教学意义;如果按照必修课考核方法进行试卷考试,又容易让这门课的学习陷入上纲上线的老套,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考核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收到教学与考核互相促进,相互评价的效果,是我们要面对的难题。
二、管柱力学本科教学改革措施
课程内容既要考虑到石油管柱力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相关性,又要考虑该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在此指导思想上,从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授课教材做到重点突出,关联其他学科,理论联系实际。在授课中对现有教材进行了遴选,在重点讲述原有教材共同包含的部分,如钻柱屈曲载荷分析、井底钻具动力学等的同时,增加了稠油热采管柱受力及失效预防措施、海上喷射导管钻井技术、非常规连续油管压裂技术章节。同时对每一部分做适当的修改,力争做到增加广度,减少深度,增加趣味性,减少理论性,结合工程实际,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对含有大量复杂公式的章节,适当采用简化计算,淡化公式的复杂性。
2.引入实验教学,尝试研讨式教学,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课堂教学不能只限于PPT授课,也可加入其他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实验室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笔者在讲述套管失效机理时,就结合室内数显式液压材料试验机(WZS-100D),进行管材试样应力应变实验。事实证明,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部分学生亲自上机进行实验测试,对不同载荷作用下管材的应力应变曲线和性能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讨式教学起源于德国,是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设定讨论主题,通过交流、研讨形式来研究某一课题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研讨式教学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课堂上强调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曾在课堂中布置了“非常规压裂中管柱受力模型及失效原因”的论题,大部分学生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发言,陈述己见。有的学生指出滑套压裂技术存在的弊端,这与涪陵页岩气部分气井增产改造措施由滑套压裂改为射孔联作压裂的现场情况吻合。充分说明研讨式教学可以开启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
3.注重反刍教学,在课堂中进行考核评估。石油管柱力学公式多,须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考核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因此课堂教学以“温故、启示、巩固”为准则,注重学习过程的积累消化,反刍教学正是针对这一点而设计的,在教学引入反刍教学,对前面的知识点,在后面应用时重新回顾,并注重对前面知识点与现在知识点的结合应用。对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中进行随堂考核,可以给学生一定学习压力,又利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还能起到考核的目的。
三、实践效果
笔者在2014至2015年两年期间对石油管柱力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改革,其中引入科技前沿技术,与非常规开发接轨的教学内容受到学生的喜爱,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所学学科与工程应用的关系。研讨式教学因为学生基础和重视程度的不同,部分学生表现良好,也有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从文献资料上生搬硬套观点,并未完全达到开启思路的教学目的,因此该教学方式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反刍教学能够强化知识点吸收,加强了所学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四、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石油管柱力学本科教学存在的教材适用性不强、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和考核难以起到评教效果的问题,从注重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多样化和加强反刍教学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实践表明:注重教材适用性,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才能使选修课起到教学辅助的教学目的。教材研讨式教学和强化反哺教学,能够促进知识点的吸收,加深知识的理解,并能扩宽学生的视野,虽然有一些的地方还需完善,但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从实际生产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帮助,有利于培养石油类工程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摘 要: 近年来,石油工程专业就业率相对高,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就业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就业,而且对单位的招聘工作和学校的就业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而石油工程专业学生遇到的问题在地矿类专业也普遍存在。本文从石油工程专业就业特点出发,阐述了就业心理问题的特征,分析了这些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 石油工程 就业 大学生心理问题 对策
石油工程是石油高校主干专业之一,其专业特点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显著区别于其他工科专业。一方面,国内开设石油工程专业的高校较少,而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加强勘探开发和提高石油产量力度加大,这些都急需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因此,石油行业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总体需求保持相对稳定。据调查,近年来石油高校总体就业形势较好,石油工程等主干专业初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加之经过多年的人才储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对于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大部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有浓烈的“国企情结”,这就产生了签约现实与签约预期不相符的现象。在长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我发现,石油工程专业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这种“难”更多体现在就业过程中,而不是结果上,而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就业心理问题。石油工程是国内石油高校的主干专业,研究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对于全面把握石油高校就业形势、做好石油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石油工程作为地矿类专业之一,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对于高校地矿类专业也有借鉴意义。
一、石油工程专业就业特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有必要研究石油工程专业就业特点。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如知识性强、专业性强、迁移性弱,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有以下特点。
1.就业不难,毕业生大都能在校园双选会上签到工作,过程相对简单,程序较少,但要求较高,几乎所有石油单位都要求通过英语四级,条件相对好点的单位要求通过英语六级和计算机二级,对专业排名也有较高要求。
2.分布相对集中,就业单位大都是大型国有企业,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几乎全部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3.环境艰苦,工作地点大都在野外[2],气候恶劣。国内西部地区油田偏远,风沙大,干燥,炎热,有的位于沙漠;东部地区油田寒冷,偏远;海上平台工作内容枯燥,风险大;而国外工作场地大都在炎热、干燥和不稳定的非洲和中亚。
4.收入高,与其他行业相比,石油工程毕业生收入相对较高,但是不同单位之间福利待遇存在较大差别。
二、石油工程专业就业心理问题特征表现
虽然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整体不难就业,但我们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会遇到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抑郁心理。在和毕业班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有抑郁心理。签约之前揪心,签约之后闹心。在签到工作之前,惆怅满怀,总担心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有的是因为性别原因,石油工程专业女生就业难度普遍高于男生;有的是因为自身条件约束,如英语四级没过,综合成绩排名靠后;有的是因为“中意工作”被别的同学通过非常规渠道获得,例如大部分单位会优先考虑本单位子弟,也有的面试官会照顾老乡或者母校同学。签到工作后依然不开心,老觉得自己的单位不好,工资不高,离家太远,服务时间太长,甚至有同学将签订的就业协议比喻成“卖身契”,并反复地将自己的签约单位和别的单位进行比较,如发现别的单位更好,便滋生违约的冲动甚至行为。这是典型的抑郁心理,轻则影响学习,重则酿成事故。
2.盲从心理。有的学生见较多同学都向一个单位投简历,不管适合自己与否,都一拥而上,海投简历;见到一个单位招很多人,就觉得单位不好,不愿角逐;偶尔听到几个同学说一个单位不好,也对那单位避而远之;见别人选择国企,即使自己很适合私企或者外企,也会选择国企;或者只想进大油田,而不考虑中小油田。这种盲从心理对就业工作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使大量企业不得不调整招聘条件,挫伤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就业分流,也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因为单位和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3.焦虑心理。这种焦虑主要在签约之前,有的是担心自身条件不满足招聘单位要求;有的是因为要作出人生的重要抉择而紧张不安,还有的是因为要面试而紧张,也有的没有目标,不知道要去哪里工作,对就业方向比较困惑,环境好的油田待遇差,待遇好油田的环境差,也有同学担心和自己恋爱对象签不到一个地方而烦恼。
4.自负心理。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条件比较突出的学生身上。有的同学盲目自信,没有仔细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客观分析,在面试中常遭遇挫折和失败;有的同学过于自信,非某个单位不签,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错过很多好机会;有的学生总在等待最好的单位,通过了多个单位的几轮面试关,最后却拒绝签约,给招聘单位留下恶劣印象,将严重影响单位以后在学校的招聘计划。
5.忐忑心理。这种心理的突出表现就是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总想等待以后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提前相中了一个单位,又担心这个单位不来或者来得较迟,或者自己竞争不过别人,不知道该不该坚持,该怎样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这种同学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单位好不好,该不该签,殊不知这个问题因人而异,要辩证对待。
三、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部分学生择业观不正确和不成熟是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正确的择业观体现之一是拜金思想严重,择业只关心物质利益,自身价值和贡献考虑较少;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时刻以个人为中心,国家和集体利益考虑得较少;对单位期望值太高,不符合社会实际;只顾眼前,缺乏长远计划和考虑;自我认知不全面,就业心理脆弱[3]。择业观不成熟还体现在分析问题和作出选择时缺乏辩证思想,不能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容易产生就业心理问题。当面临多个就业机会时,理性的决策者会对这些机会进行评估,之后再决定。科学决策的依据是有效评估,而有效评估首选要求资料完整,信息准确全面;而大多数石油企业的资料都是保密的,单凭招聘单位宣讲提供的信息难以作出决定。实际上,很多学生都通过不同渠道去打探就业单位的信息。即使这样,他们所能得到的信息也很片面,不具有代表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谈不上信息权威和准确。
3.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学生易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尤其是女生有浓烈的国企情结,石油工程专业长期的就业传统,使学生产生“石油专业学生应该去国企”的惯性思维,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是铁饭碗”的认识根深蒂固。但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原因,各大油田公司的人才需求日益饱和,招聘名额逐年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国家逐步放宽对石油投资的限制,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对石油工程人才的需求增加,但难以找到合适人才。而学生面临国企进不去,私企不想进的两难境地,因此很纠结。
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学生、企业和学校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对学生而言,持续的忐忑、焦虑、抑郁、苦闷将造成负面情绪积累,不仅影响学习和生活,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就业,如果调整不当,就容易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和安全问题。对企业而言,有的单位受关注程度太高,招聘会现场门庭若市,一个普通岗位吸引几百个同学递交简历,增加了招聘的工作量;有的单位招聘会现场门可罗雀,难以招到合适人才,有时不得不多次奔波,增加了单位的招聘成本,同时不利于就业者与岗位的合理匹配。对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保证就业率,使学生都能签到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就业质量,调整就业结构,争取使每个学生都签到理想工作,有时会出现就业指导老师比找工作的学生更着急的情况。而学生违约时有发生,这不仅浪费了就业机会,给招聘单位增加了麻烦,而且影响了学校的用人单位中的口碑,使学校左右为难。
四、对策和建议
为了有效应对就业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调试,找到理想工作,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思想教育,尤其是择业观和世界观教育。教育学生择业过程不仅要考虑当前,而且要考虑长远,要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和自己职业规划,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物质条件很重要,但收入和贡献相对应,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以发展机遇为目标更可取。择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有的人适合去研究院做科研,而有的人更适合去现场生产。选择就业单位时,仔细分析他的长处和短处,关键看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和自己的发展目标一致。在择业时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避免静止和孤立。每一个所谓的“好”单位也有不完善的地方,而所谓的不好单位也有很多发展机会。
2.加强石油精神教育。每一个行业都有其优秀价值观,而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优秀的石油精神是每一个石油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石油精神的教育天天抓,时时讲,应该贯穿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中。每一年到大庆实习的石油工程学生都要参观铁人纪念馆和石油科技馆,就是为了加强石油精神的教育。石油工程学生不仅要有“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气,而且要有“拼命拿下大油田”的勇气、决心和智慧。选择石油就选择了艰苦,但艰苦是相对的,是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急功近利少一点,脚踏实地多一些,很多就业心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就业信息网络不仅包括就业网站、就业办公室等就业信息平台,而且应该完善其他信息畅通渠道,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关心的详细信息,力求信息透明、全面、准确,只有基于全面、准确的信息,才能作出理性的选择。就业指导老师可通过已毕业的校友来了解企业的各种信息,并及时负责地给学生。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听信片面的信息而错误决定,或者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未加甄别盲目采信,甚至以讹传讹。
4.督促学生提高素质。用人单位招聘时很看重实际能力和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做好积累和准备工作。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英语水平等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越扎实,面试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也就会拥有更多的入职机会,更有利于学生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摘要:针对地方新建院校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事实,从毕业设计选题、开题答辩、中期检查、论文评阅以及答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毕业设计选题从题目的深度、广度以及工程性方面进行把握;通过组织开题答辩,从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课题的可行性再进行把握;通过中期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毕业设计顺利进行;通过进行匿名评阅,防止出现放水现象;在答辩环节实行“形式复查、异组答辩、匿名答辩”有力地保证了答辩的客观和公正。2013届毕业设计的结果表明所采取的措施有力地保证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大约占总实践学分的27%。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15周内,独立完毕业论文。首先是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设计题目,当然如果有合适的题目学生也可以自主申报;接着毕业生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设计题目;然后是学生在两周内独立完成与毕业设计题目相关的外文文献的翻译,外文原文不少于2万字符,译文不少于1万字;接着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国内外与所做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消化吸收、分析归纳,利用两周时间完成开题报告;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设计或实验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的编写;最后,经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评审通过的论文就可以参加答辩。笔者自2009年以来连续指导了五届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明显感觉毕业设计质量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主要有基础理论与知识不扎实、论文重复率偏高、编程论文比例逐年降低等。管理、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的原因都导致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1-4],管理方面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的问题,教师方面存在选题不恰当、不负责的问题,学生方面由于生源的变化以及社会大环境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抄袭成风等问题。针对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这些原因,狠抓选题、开题、中期检查以及答辩环节,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一、严格毕业设计选题
为了选出适合于培养目标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避免以往的题目重复率高、内容偏多、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石油工程系首先组织指导教师学习学校和学院有关毕业设计的管理文件,领会文件的精神,结合石油工程系的实际,组织编写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指南,分指导教师版和学生版。指导教师版指南详细指出了每个老师可以申报的题目方向和数量,要求了内容和题目与往届的重复率;同时,对题目的内容和深度也做了明确的要求,最后详细图解了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申报课题的过程。学生版选题指南主要图解在系统中选题的过程,特别强调不能跨专业方向选题。在指导教师申报完题目后,系上审核环节主要关注题目的重复率、题目的广度、题目的深度以及题目适合的专业方向。对不符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虽来源于现场但题目偏难内容偏多的、内容与往届重复等情况的题目则退回指导老师重新申报题目,直到题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选题前,举行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动员会,学院主管领导从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等方面对全体毕业设计学生进行了动员;石油工程系采用实例详细介绍了选题过程和步骤,特别强调不能跨方向选题等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在网上选题后,指导老师在网上确认,系上进行二次审核,主要看是否有跨方向选题。
石油工程2013届毕业设计采用上述选题过程进行选题,指导教师申报的题目合格率达到90%,学生错选率不到10%,未出现过难和过宽的题目。
二、规范开题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共有414位学生获准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按重庆科技学院实践教学规范及石油工程系石油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开题答辩放在第六周。在第四周,在广泛征求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石油工程系制定了开题答辩方案,并传达到所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同时做好开题答辩准备。
由于是首次搞开题答辩,因此随机抽取了毕业生总数的20%分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组进行答辩。答辩分两个阶段:汇报和提问。在汇报阶段,毕业生从目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工作条件和工作计划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课题;在提问阶段,答辩老师着重从题目的适用性、国内外现状的阐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工作思路等方面就课题与答辩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总共有82位毕业生参加了开题答辩,建议修改题目的有15名,建议修改研究内容的有20名。同时,未参加答辩的学生也按时完成了开题报告,做好了开题答辩的准备。通过开题答辩,使学生能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完善题目和内容,理清工作思路,保证了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期检查
2013届毕业设计在中期检查时,发现了进度滞后、题目宽、内容多、难度大以及实验条件不满足等问题,分别采取强化指导、调整题目和内容、补贴实验课题经费的方法来解决,保证了毕业设计的按时完成。
四、严格评阅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采取“双盲评阅、异人评审”模式。在开展评阅前,石油工程系制定了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方案,详细规定了毕业论文的评阅标准、时间节点等,并传达到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评阅的具体做法为:答辩前一周,学生提交隐去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信息的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评审“双隐”的毕业论文,只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论文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交叉评阅。在交叉评阅前,系上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学科方向,在系统中预先指定研究方向与课题相同或相近的老师作为论文评阅老师,只要需要评阅的论文通过指导老师评阅,交叉评阅老师就会在毕业设计系统看到相关论文。交叉评阅根据学校实践教学规范的具体要求,从完成的工作与任务书的符合度、工作量、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对看到“双隐”论文进行评阅,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只有评阅成绩为60分及以上的论文才能进入答辩前的预审阶段。这种评阅方式,避免了评阅时指导老师的干扰,保证了评阅结果的客观公正。
交叉评阅结束后,2013届毕业设计学生有34位同学的论文未通过交叉评阅,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五、改革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往届答辩时,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多媒体和毕业论文上都有指导老师姓名,存在一定干扰因素。因此,2013届答辩总的原则为“匿名答辩、异组答辩”,匿名答辩要求学生答辩时所用的材料(毕业论文和汇报多媒体)必须隐去指导老师姓名;异组答辩是指学生只能在非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分组时,采用按方向分组原则,不管指导老师的学科方向,只认毕业设计课题本身的学科方向,按课题学科方向分组,同时尽量避免分到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在答辩前,系上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形式复查,对照学校关于工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对提交的“双隐”论文进行格式审查,格式规范的论文则直接进入答辩分组环节,格式严重不规范或未进行“双隐”的论文直接判定为不合格,进入补答辩。答辩时,答辩学生用多媒体从绪论、主要工作、结论等几方面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限时8分钟;然后答辩组就论文本身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提5~8个问题,答辩学生即时回答,答辩组根据回答情况并结合论文本身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秘书对论文进行一致性检查,检查完成的内容与任务书内容的一致性,发现内容不符则立即停止答辩并视为不通过。同时,如果发现答辩材料未进行了匿名处理,则直接进入二次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毕业设计答辩前,有10位同学未通过石油工程系组织的形式审查,共有370位学生进入了答辩环节。经过两批次共计4天时间的答辩,油藏有4人、采油5人、钻井14人共有23位学生未通过首次毕业设计答辩,其中包括3位未对答辩材料进行匿名处理的毕业生。随后组织了两次补答辩,最终有8位同学未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未按时取得毕业资格。
六、结束语
毕业生质量的高低与毕业设计的好坏息息相关,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现在开始,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才能逐年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不能仅靠指导老师,它需要学校、学院、系、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协作才能实现。对学校层面,首先应该保证生源,重点严格控制转入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质量和数量,要让学生一进校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学院层面来说,严格执行毕业设计标准,强力推进毕业设计改革,改变毕业设计百分百通过的现实,同时,加强对驻地子弟和石油子弟的管理;对系上层面来说,加强过程控制,严格答辩环节,及时堵住各个环节存在的漏洞;对指导教师来说,要从学生的前途和学校的声誉出发,从严要求,坚决将滥竽充数的学生挡在校门之内。只要这四个层面都做好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摘 要]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人才,我校在石油工程专业开展了全英文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实践结果表明,恰当地开展全英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自主进行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英文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我校通过在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方面的工作,总结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探索过程中积累的一些体会与经验,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理论力学;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开启海外油气合作道路,稳步实施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油气田开展合作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国内石油紧缺的问题,然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困难便是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迫切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石油石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石油石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1-4]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石油工程学院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为2013级及往后各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采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几位作者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承担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经过2013~2014、2014~2015两学年的教学与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全英文教学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针对前期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会、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
理论力学属于经典力学范畴,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继的材料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石油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对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通过全英文方式的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形成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开设全英文课程体系前,为适应我国石油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已经开展了一批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来说,石油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双语课程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讲授,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我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和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与现有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具体到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由两位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一位具有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经历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且都具有力学学科相关背景,一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充分保障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是学校在每年入学之初从新入学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数理基础较好,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入学学生的平均水平,适合于开展全英文教学。因此从前期双语课程教学积累、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素质方面,都具备开展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二、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的优选与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
教材选用: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5],是课程建设的优秀,集中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好的教材既要全面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应当合理安排章节体系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考虑到目前我校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尚处于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直接自编教材的条件,在透彻研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选定了Dietmar Gross等人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I : Statics[6]与Engineering Mechanics III : Dynamics。[7]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所包含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内容,具有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简明却不失严谨的特点,同时该书的英语行文平实易懂,相当于类似石油工程的工科专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理论力学课程。同时,作为对上述教材的有益补充,我们还指定了J. L. Meriam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8,9] 作为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考虑到全英文授课所需时间可能比中文授课费时,需要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优化,合理安排课堂精讲、概述和课外自学等内容。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经典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内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引论、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重心、质心与形心计算、结构支座反力计算、桁架结构内力计算、干摩擦、功、能量与虚功原理、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在后续材料力学、岩石力学一些课程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强调静力学部分。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的来说,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套全英文教学基本文件,初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摘要:结合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的课程体系设置特点、不同方向的科研课题性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现状,从学生群体特征、题目特征、运行模式及效果分析等多个方面,剖析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为更好地认识连个实践过程的实施现状及后期一体化模式的建立提供借鉴。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本科毕业设计;特征与问题剖析
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对学生知识、文化、素质、责任的全面发展的促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是其中两个最为直接有效的创新实践教育环节。期望在毕业设计之前利用大创项目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而可有效地促进后续毕业设计环节的工作效率,加深学生对科研创新工作的理解深度。[1-4]然而,由于两个环节相对独立,在实践过程中两个环节难以形成连续性的统一培养模式,导致在两个环节实施过程中不能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5-6]由此,有必要深入剖析两个阶段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主要特征及问题剖析
2007年6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全国首批入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高校之一。石油工程专业是该类实验计划的主要参与与受益专业,自设立之初就充分体现出了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协作性、长期性、非功利性的特征。自2011年以来,我院大创累计立项部级40项,校级143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选题存在一定盲目性。参与大创项目选题的大多是大二、大三学生,其对专业课了解尚少,面对指导教师给出的研究内容条目式的申报表,短时间无法得出较为深刻的认识,存在较大盲目性。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选题时已经深入了解研究内容的仅为2.3%,绝大部分表示仅有一般了解,且15.9%的被调查者表示在选题时对题目完全不了解。在对选题依据的调查中,主要的依据是选择认识的老师,或者别人的推荐,确实根据感兴趣内容选择的仅为11.7%,且有12.3%的受调查者表示为随机选择。
2.学生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很难保证。目前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大二的学生,而低年级正是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时候,课程安排比较紧密,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就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完成质量。由问卷调查可明显看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每学期参与大创项目的天数差别较大,其中负责人大多在5~20天,而参与者大多在10天以内,并有23%的参与者承认几乎没有参与大创项目。
3.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延续性、系统性不强。目前低年级学生在繁重的课程学习之余,通过导师引导、文献调研、实验参与逐渐对课题有所了解,逐步参与到课题中去的时候,课题实施时间也接近尾声,难以对科研课题形成延续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致使创新课题成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大学生毕业设计特征及存在问题剖析
作为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油气田开发学科和油气井工程学科)的石油工程专业,逐步形成了贯穿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全部规范化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法,由点及面的全程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但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其自身的客观局限,体现在:
1.参与毕业设计学生多、设计题目多、题目技术水平层次不齐。随着专业扩招,自2005年以来,石油工程学院每年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基本维持在600人左右,平均每位教师指导4~5人。如此大量的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在面对社会经济、就业自主化及其逼人的严峻形势,就难免存在着对其优秀含义把握不好,设计(论文)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脱离并落入俗套化,以及忽视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导致其水平相差较大,调研性的、重复性的、相似性的、验证性的、总结性的题目不断出现,既缺乏创新性,又缺乏理论价值和应用背景。
2.学生选题欠科学,存在一定盲目性。毕业设计是完全区别于课堂课程学习的一种实践类课程,供学生选题的时间短、可参考的信息少,加之本科生对于题目的内容、性质与自身就业的工作、所从事的研究之间的相关性认识不足,自课题选择上往往存在从简性、盲从性、随意性,大都选择一些相对简单、选择频率高或比较熟悉老师的题目,而缺少从自身兴趣、从业类型等方面针对性地选择题目。
3.毕业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学生进入课题慢,难以达到较高的预期科研效果。毕业设计时间在三个月左右,但期间涉及到学生就业、考研复试、联系出国,甚至岗前培训等交织重叠,很多同学忙于考公务员,频繁外出找工作,参加职业资格证、TOFEL、GRE考试等等,毕业设计在时间和投入精力上很难加以保证,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毕业设计与论文工作的时间被大大缩水。
4.毕业设计缺少团队合作训练。毕业设计采取一人一题的方式,且题目之间相对独立,既不利于合力完成较高水平的设计题目,也不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毕业设计特征互补性分析
1.设题互补性分析。题目的设置就要具备一定的延续性、连贯性和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的特点。具体通过指导教师按照自身科研发展及科研课题情况,制定适用于2~4人左右科研小组在2~3年时间内可以分阶段完成的延续性课题题目、内容、研究进度等,并在整个项目中实时跟踪指导,分层次设定创新实验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的研究目标。
因此,在大创项目申报时候,要在申请表中体现大创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的全部内容。大创的内容必须是具体的、可执行的,后续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以是方向性的,应为根据大创研究的情况可能需要对后续毕业设计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指导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充分考虑到两阶段内容的连贯性、可持续性和可行性。同时对题目设置教师的科研条件,包含科研方向、实验设备条件、项目支撑条件等进行评估,明确可行性后再确立题目。
摘要:本文分析了石油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为提高毕业设计综合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石油工程;毕业设计;对策
本校石油工程专业是重庆市的重点学科,属于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且本校即将升为应用型大学,对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会更高。故本校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对本科人才的教育必然要求更上一个层次,对各种本科实践环节质量的管理会更加严格,以满足各种形势发展的需要。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落实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几年来在石油工程毕业设计过程中反映出诸多的问题。故本人结合多年从事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经验和石油工程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开展毕业设计的问题分析,积极探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为提升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献言献策。
一、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综述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综合能力不强
1.学生态度不够端正,重视程度不够。从多年指导经验来看,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部分:有相当部分学生工作尚未得到解决,整日奔波忙碌于找工作;也有部分学生因考研复试;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忽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应就业单位的要求,提前前往油田实习,而且要求学生从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设计,使得教师无法熟知其工作近况,导致教师远程监控学生的设计相对困难;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平时自由散漫、纪律松散,也不定期接受指导,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才能开展设计,对设计的各环节敷衍了事,这样无法保证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2.学生综合能力不强。毕业设计是一个体现综合能力的训练,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与应用能力的一个标准。但是从各环节的指导经验来看,学生各方面的水平离培养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比如调研文献能力差,不善于运用各种数据库;不懂整合消化资料,文献综述照搬照抄,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述,从而导致资料重复率很高,或者不清楚如何查询英文资料,无法获得国外最新的技术和水平;多数专业英语锻炼不够,专业英语词汇有限,文献翻译过程中表述不够准确、专业。再如论文文档编辑能力较弱,办公软件运用不熟,综合动手能力不强;绘图能力有限,对AutoCAD、Flash等软件掌握不好;部分课题需要编辑程序来解决工艺生产问题,但多数学生的VB、Matlab或C++等程序语言运用不了或只能编辑很简单的程序,更别提运用更加复杂的专业设计软件了。从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尚不具备完成毕业设计该有的技能与综合解决问题的水平。
3.专业了解不深入,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不扎实,基础薄弱,对所研究的课题无法深入,对研究课题的深度与广度无法掌控。石油工程专业本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需要整合多领域的知识,但学生在校四年,知识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由此反映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待改进,提升;且学生四年里没有深入了解最前沿、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方法,无法结合新工艺新技术开展研究;也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设计思路。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技术水平弱,还不具备科研能力。
(二)教师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较敷衍
1.学生人数超规模,指导吃力。本校学生由专科、本科、升本学生组成,学生众多,而教师的配额不足。并且大多数教师还兼任着教学、培训、科研等工作,每周需指导两次甚至多次,还需面对学生各种问题,掌控他们的设计情况,定期上交各种资料,使得指导教师分身乏术,应顾不暇。
2.审题不认真、科学。部分教师审题不认真,课题不能与时俱进,无法与油田现场技术发展相配伍;而且有些课题研究内容制定过于浅显,甚至有相当部分教师申报的题目是文献综述,使得学生在综合能力运用方面得不到相应的锻炼;还有的申报课题难度过大,甚至难度都能比肩研究生课题,研究内容超出了本科学生的知识范畴。
3.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平时开展指导设计工作过程中,有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疏于管理,从而导致设计的效果无法保证;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指导效果难以提升。部分年轻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自身水平有限,指导出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每年指导学生众多,加上要求每年指导题目不能雷同,这样更使得年轻教师指导吃力。
(三)学校配套设施不足,多数学生只能从事理论研究
学校教学配套设施还很薄弱,设备投入不足,实验室、机房配置还满足不了毕业设计要求。虽然目前本专业实验室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但是实验室建设满足不了教学和科研的要求,无相应的实验设施和药品,限制了设计的施展范围,学生只能局限于理论研究,形成不了有科学意义和价值的实验数据和结果,无法验证很多理论。部分课题需要采用数值建模,而油藏数值模拟对计算机的要求很高,学院里的机房无法满足这一功能,所以很多学生的论文建模只能通过教师给予计算结果,无法亲自建模。
二、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措施与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加大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
1.加强各种基础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毕业设计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对很多基础应用型软件的使用能力有限。通常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只接受一门程序语言,如VB或C++课程的学习,而没有很多应用该软件的讲授课程。因此开设一门基础软件应用的课程非常有必要,着重介绍比如Office、WPS、AutoCAD、Internet、公式编辑器、电脑软硬件系统等的使用。即便学习了编程语言,能把VB或C++语言应用起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可见大多数学生没能真正掌握运用该软件,说明学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针对学生的学习应用环节还需改进加强。
2.加强授课过程中实践应用环节的培养。目前在开设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着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平时可以增强某些技术、工艺的讲解,采取撰写论文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技能,如加强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增强查询国外文献的习惯,扩展他们的专业词汇,尽可能与国内外的新技术接轨,了解更多新工艺新技术。也可让学生熟悉一些石油行业的计算软件,让学生可以掌握这些软件的应用,也可结合他们所学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编制一些小的应用软件,解决一些工艺技术问题。
目前本专业的课程设计环节比较敷衍,其科学性、实践性方面还有待改进。可设置那些更能体现应用能力的设计题目,这样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能得到最初的锻炼。
加强专业英语课程的应用力度。这方面的锻炼不能只局限于翻译专周,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培养模式,从而让学生更熟悉翻译文献的技能、方法;还可大大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了解国内外更多、更前沿的科学技术,从而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能与国际接轨。
3.加强教学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及应用。目前本专业的实验室还不具备科研的能力,平时毕业设计只有少数实验室可参与课题的研究,大大局限了课题的开展。故本专业需尽快完成开放实验室的建立,这样可提供更多机会给学生去熟悉实验过程,实现各种实验项目的研究与学习,使他们在开展毕业设计前就能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及方法。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
1.借鉴其他院校的毕业设计管理经验,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调研其他工科院校好的管理模式,经过引荐、推广与应用,再结合本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和专业特点的管理体系,达到统一、规范、科学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完善校、院、系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管理机制。
2.毕业设计实践系统时间节点更加严格,建立有效性的惩戒制度。本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系统对毕业设计的某些环节的把控比较到位,实施以来,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改善及加强。比如毕业设计实践系统需更加严格把控各种资料提交的时间节点,从而约束教师和学生按时按量提交各种设计资料,防止学生、教师无故拖延;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必须建立合理的惩戒制度,并严格实施,要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惩戒制度的有效性,而不是一纸空文。毕业设计期间的管理应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共同完成,不定期抽查、考勤。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指导教师的自身素质。所有参与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按照相关教学规范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分阶段明确任务和要求,积极检查督促其完成情况,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防止学生懈怠的现象出现,提升他们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禁以各种理由推延进度和降低水准,确保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学生实践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本专业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改进与提升我们的教学方法、管理模式、基础平台的建设状况等,从而培养出满足油田现场实际需要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以实现应用型大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