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艺术与科学论文

艺术与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8 10:2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艺术与科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与科学论文

艺术科学论文:对话达·芬奇:科学与艺术的天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Tsinghua University Art Museum,英文缩写TAM)9月开馆可以说是大学博物馆一大盛事。这座立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对面的黄色建筑,自2002年就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建筑方案,最终确定由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这也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件设计作品。

被达芬奇这个360度无死角天才震晕

此次特展将分两个时段展出达・芬奇的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油画《最后的晚餐》(约1611~1616,维斯皮诺临摹),均来源于意大利米兰昂布罗休图书馆,以及后人根据手稿复制的装置模型,整个展厅充满了达芬奇的各种奇思异想,当我们对着手稿一一膜拜过去,发现这个人简直就是360度无死角的天才:军事家、生物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数学家、雕塑家、音乐家、建筑师、魔术师、超级工匠――绘画?那只是人家的业余爱好而已,而且一辈子画的也不多,但每一件都成为传世经典。同学们看完都深深怀疑一件事:小学课文里读到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据说达・芬奇曾协助他的老师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只画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看完达・芬奇画的这幅画之后,韦罗基奥便决定此生不再作画。所以,天才老师让天才画蛋这样的事情我们权当励志鸡汤吧。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随便拿几幅手稿及展示模型大家来感受下吧。

《几何研究篇章中绘制的窗户和大门》

达・芬奇不满意建筑物正上方变形,导致边缘空隙狭小,于是在草稿中画下了他设计的窗户的各种形状。研究达・芬奇的专家认为这些窗户的灵感来自于弗洛伦撒圣弥额尔教堂的中央壁龛。本次展览中还有很多张手稿展现了作为建筑师的达芬奇的天才设计。

9月11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开馆当天便有近4000名观众进馆参观。首展中,关注度最高的要数“对话达・芬奇展/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该展览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历时两年策划并推出的特展,也是达・芬奇手稿真迹在海外的最大规模展出。

科学与艺术结合之美(现代部分)

从达芬奇展厅走出来,便进入展览现代部分,正在展出的是现代艺术家们对科学之美的探索与呈现。首先冲击视觉的是一个高8米宽16米的超级大屏幕,日本艺术家池田亮司的作品《普朗克宇宙》,将观众带入普朗克长度视角,探索我们对于自然世界中极度微小与极度宏大的感知潜能。

《制造大炮炮管的机器》

由于达・芬奇曾任军事工程师,《大西洋古抄本》中也包含了各种军事机械设计:机关枪、人力或以马拉动的武装坦克车、含呼吸软管的以猪皮制成的潜水装等等,这些是作为军事家身份的达・芬奇的各种天才设计。不过后来他却认为战争是最糟糕的事情,研究更广阔的领域去了。

《普朗克宇宙》

《自动机械鼓》根据《大西洋古抄本》设计再现

达・芬奇艺术生涯发展得最顺利的时期是在1482~1499年的米兰,据说他的七弦琴弹得不错,他首先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画家或者发明家出现在米兰出名的。所以在《大西洋古抄本》中就有很多自动机械乐器的设计草稿,估计天才当时的主要想法就是,什么都用机械来搞定。

《南极大陆:再循环》

南极是一片蕴含着未知力量的大陆,随着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毫无疑问这片宝贵的土地也将受到影响。入住这块冰雪原始之地也越来越有可能,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即建筑师、技术人员和规划者该如何推动这一愿望的实现?来自维也纳艺术大学建筑系的教授和学生团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设计方案。如何使用前沿技术来实现未来建筑规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资源如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一切可持续的、环保的、智能的能源。

这一场跨越古今的展览看下来,总体感觉要理解达・芬奇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的诸多奇思妙想相当的困难,怪不得大家都说“天才都是孤独的!” 现代部分既有互动、很前沿又很酷,容易乐在其中。所幸这个展览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可以慢慢体会。

艺术与科学论文:汇聚东方与西方相融之华 共享艺术和科学相生之美

教育家蔡元培思想的两大支柱就是科学教育和美感教育,他终其一生积极倡导,甚至在弥留之际留下八字遗言:美育救国、科学救国。

早在1998年7月,学术杂志IEEE Spectrum的封面上就印着一句话:“艺术与科学――当艺术家与工程师一起工作,结果出人意外”,其中的专题报道指出艺术与科技整合时代已经来临,互动成为科技与艺术的原动力,这也成为全球共同重视的课题。

由此可见,通过统整艺术与科技的艺术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一、时尚产品的启示――“苹果”的脱颖而出

当听到Apple的时候,相信多数人想到的不是香甜可口的水果,而是时尚的电子产品,“苹果”系列产品受到许多人的推崇,关键还是它的设计。乔布斯在iPad 2发表会上说:“苹果的产品是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以及人文的陶冶,才能感动人心。”美好的外观接近人与产品的距离,其强大的功能凸显强大的科技含量,由此“苹果”打上了文化的符号:西方、品味、国际化、个性。“苹果”的成功可谓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现实案例。

二、城市生活的体验――智能设计的新兴

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交融就是艺术的科学化和科学的艺术化。

近期热映的《大圣归来》作为全球首部西游题材3D动画电影,在戛纳创下中国动画电影海外最高销售纪录。这部既熟悉又充满东方风格的魔幻电影,形象非常生动,场景奇妙,动画制作技术十分成熟,集数字艺术的编、导、摄、录、美之大全,艺术的科学化给人们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造型采用东方之冠的文化精髓,建造却是运用了生态节能科技体系,英国馆的外部生长有六万余根传导光线触须的“种子圣殿”,日本馆太阳能发电超轻膜结构的“巨型蚕蛹”,各类展馆成为人类科学与艺术的精彩对话。生活中既美观又智能的家居、工作空间更是比比皆是。

三、璀璨星空的仰望――大师的成功之道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画家,也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还擅长刻雕、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钻研科学、工程领域就像他的艺术作品般令人难忘与突出。手稿中约13,000页的笔记与绘画全是混合艺术与科学所组成的纪录。

爱因斯坦擅长并经常演奏小提琴,他在科学研究中运用了形象思维,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具有惊人的创造才能。

李政道先生非常主张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他邀请了很多画家,通过画笔把一些物理学的精深、抽象的理论表现出来。他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与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由于这种相联性,有时候科学家可以同时成为艺术家,因为科学与艺术有共同的东西:情感和智慧。

四、形象思维的触摸――校园里的草根创艺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本身是一种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质的高低,艺术的想象力与科学的创造力相辅相成。就美术学科而言,创造力通常更包括丰富的想象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多向的迁移能力、新颖的独创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等。实际上,每个人天生都有创造能力,为师者就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校本课程《学校精神形象设计》围绕学校育人目标:Creativity(创意)、Communication(沟通)、Compassion(慈悲)、Collaboration(合作)、Convergence(融合)、Respect(自重、尊重)、Responsibility(自告奋勇、勇于担责)、Resilience(坚韧不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这些单词结合其含义,创造受人喜爱并且记忆深刻的卡通形象,每个单词为一个形象,进行会意设计,学生作品精彩迭出,如“合作”设计2个小水滴手拉手,寓意千万个水滴汇聚成大海,“融合”设计一半地球和一半人脑组合成一个球体,设计生动有趣,想象丰富,最后付印成时尚新颖的手机屏幕清洁贴,作为学校文化礼品,真正实现“学生创造”的梦想。(右图)这是发光发热的灯泡,又是彩色的头脑,加上天使翅膀,集天地大成,创意无极限。(G8徐蓖)

五、美丽梦想的展望――创意经济点石成金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是艺术构思和创新的特征,其实也是科学创新的特征。卡耐基梅隆大学(2005)认为“创意时代”已经到来。因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创意。

回望十七岁的乔布斯遇到白宫前顾问鲍尔并告知,假如真正了解艺术,就要到世界各地闯闯。鲍尔由衷感慨,乔布斯虽是辍学生,但重视各种文化的学习,并将音乐、书法、设计及建筑融入学苹果的研发上。而对现在那些硅谷人来说,他们太把重心放在“科技”上,每天坐在电脑前超过20小时,莎士比亚、贝多芬和莫奈都离他们太远,反而缺少创造力。

在越来越需要跨学科思考的今天,单一的知识结构只是一面孤立的墙,撑不起一座经得起风雨的楼,并不是只有坐在办公桌前才叫工作。事实上,富有创造力的人,无不有着丰富的生命体验、艺术感悟,然后把生活的点滴汇聚到灵感的蓄水池。

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说:“科学和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感情来表达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表达”。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两翼,相互融合实现共同的梦想。未来世界的丰富多彩将由懂得科学和艺术、融汇中西文化的人来创造。

艺术与科学论文: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将科学领域教育与艺术领域教育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开辟区角、挖掘要素以及开展活动的方式,从根本上引导幼儿探索科学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科学,使幼儿真正领会科学和艺术融合之“美”。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教育;融合

在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中,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整个幼儿科学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开辟区角、挖掘要素以及开展活动的方式,从根本上引导幼儿探索科学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科学,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开辟区角,探索“美”

科学与艺术学科在渗透的过程中,需要对结合点、共同点进行不断探索。探索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的过程。在幼儿园教学中,要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老师的协助,开辟区角,挖掘科学中的魅力。比如,在日常活动中,要组织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通过自己的想象,对物品进行再创作。尤其是对于废旧的物品,通过自己的小手将其变废为宝,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科学小发明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美工区活动中,引导孩子制作小储物柜,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用身边简单的工具,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样式,同时组织孩子们进行鉴赏:“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储物柜?”“我喜欢小苹果的,因为我觉得很可爱。”“我喜欢猪猪侠的,因为猪猪侠是好人。”尽管孩子们的表达内容不尽相同,但从孩子们稚嫩的言语中,能看到他们日益增进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探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对孩子们进行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避免束缚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和想象空间,从而通过引导和启发,逐渐形成对科学和艺术的整体认知,发展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挖掘要素,丰富“美”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不能一味地进行道理的讲述,要依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关键要素进行有机渗透。对于科学教育,需要幼师把握真实、规律以及时代感等要素;对于艺术教育,则要把握鉴赏、气息等要素。在教学中,要组织孩子们巧妙地挖掘这些要素,尽快掌握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幼儿活动中,绘画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应当为孩子们准备一些画画的小模特,在练习画画时,让孩子们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发挥和想象。比如,在画小草时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草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是什么颜色的呢?下面大家来画一画小草,并且说说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孩子们画完后,再问:“孩子们,这些小草为什么是黄色的?”“因为秋天到了!”“因为受到了污染。”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那如果想让我们的小草变得嫩绿,该怎么做呢?”“爱护它。”“不践踏草坪,给小草浇水。”“很好,下面请大家画一画,把你想象中小草的样子画出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对于这类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老师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对画画和科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丰富了科学知识,加深了对美的理解。对于要素的挖掘,不能只考虑结合上的创新,而要多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要从启发和引导入手,让孩子们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三、开展活动,创造“美”

活动的开展可以是多方面的,主题就是以科学和艺术的有效结合及渗透为方向。在活动中,要注重进行活动实践的创新,让幼儿们在创新中思考,通过自身的实际与创新的实践进行比较,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灵感,自发地进行发挥和创造。从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方向出发,培养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独特创造特质。比如,在带领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时,要选一些比较有艺术气息的科学小活动来引导孩子,通过对孩子进行灵感的激发,唤醒幼儿内心对科学的渴望。如在活动中,选取有科学气息的小歌曲《在钟表店里》,通过对歌曲的教学,衍生出对钟表知识的讲解,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能够准确地唱出歌曲,同时还能够使其了解钟表知识,能准确认识钟表。游戏中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小钟表,通过自己的想法,用纸壳、画笔,画出钟表的样子,并且说出准确的时间,让孩子们在活动的同时,巧妙地将科学与艺术活动进行结合。在进行手工小制作时,还可以有一些个性的发挥,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在锻炼幼儿创造能力的同时,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活动开展中的创造,在幼儿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实践的创新和练习,使幼儿能够相互学习。同时,创新的过程也是增强自信的过程。对于幼儿而言,这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肯定,会使其信心大增,有足够的动力来迎接新的学习挑战。

四、结束语

科学与艺术学科对于幼儿的思维发育有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研究幼儿的思维发育特点,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进行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段时间内,要让幼儿充分地接受知识,不仅受到教育,更要在教育中体味和思考,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

艺术与科学论文: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中小企业中的分析与应用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的管理问题逐渐凸显。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原因,其在企业管理方面未能有效利用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中小企业中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科学性 艺术性 中小企业

一、引言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管理学应运而生。管理是一门科学,提取了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非常重要,企业十分重视管理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管理的手段落后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综合运用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的根源性问题。

二、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特征,包括四大职能,分别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是四大职能的综合运用,是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与过程。管理的特殊性质,使管理的科学特征不如其他自然科学那么明显,但管理同样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从早期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到人际关系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不断与时俱进。

三、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裙带关系严重,人情大于制度

我国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落后,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由于大部分企业是家族式经营,裙带关系严重,机构设置臃肿,办事拖拉,打人情牌办事,往往导致拉帮结派,内耗严重,缺乏活力。同时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企业关系与个人关系不能实现有效的分离,因而严重削弱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强调制度,忽视人性化建设

中小企业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老板的奋斗史。由于近年经济发展不理想,企业竞争压力增大,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为了在高压的市场中不被淘汰,部分的企业把高压的竞争引入到企业中,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即所谓的狼性文化。企业内部竞争激励,设有森严甚至苛刻的规章制度,明确列示惩罚措施,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甚至出现员工与企业的对抗性行为,例如破坏生产,抹黑企业等。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员工,均是两败俱伤。

(三)缺乏综合性的管理思维

由于企业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内部资源的合理整合,容易导致企业的极端性。一方面,重考核,轻关怀的企业,员工归属感差,流失率高;另一方面,重人情,轻制度的企业,管理混乱,内耗严重。无论哪种情况,均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必须整合企业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资源,其中软件资源由企业的制度和文化组成,使两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建立一套综合平衡的管理模式。

四、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一)管理的科学性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尊重科学,按规律办事,可以事半功倍。管理包括对人、财、物的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最难,也是最关键。人是复杂的,而且是多变的,把人管好了,就相当于完成了管理的大部分工作。在企业中,对人的管理,体现在协调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最重要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还是低层管理者来说,均非常重要。在制度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整体实施的科学性,完整性,无论是战略计划还是战术计划,必须统揽全局。除了整体的规章制度要明晰外,针对不同环节,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制度也必须明细化,令到所有员工有章可循,环环合理相扣,企业这个大机器才可以科学运作。

其中,企业要重视人才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的制订,力求科学合理。人才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好人才的关口,是企业所有事情良好的开端。从人才的招聘,培训,考核到解聘,每个环节均要设置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为企业选拔和留住最合适的人才。人才经过严谨的制度选拔进来后,企业要配套相应的制度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给予不同的人才适合的培训,让员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进而使企业得到提升,相得益彰。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有差异,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甄别出优秀的员工,重点培养,设置科学的职业生涯和晋升渠道。通过各种激励措施的建立,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励员工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获取更多的自我价值,同时企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企业中的裙带关系,人情大于制度的现象才能得以改善。

(二)管理的艺术性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靠的是灵感与创新,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管理虽然有规律可循,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方式,因此,管理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人是最关键的管理对象,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包含多种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且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甚至每个人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同,我们应该运用权变的管理方式,追求管理的艺术性。一方面,管理者应该不断提升管理艺术,除了遵循客观规律外,更重要是根据形势的发展,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人、事、时的发展态势综合考虑,平衡协调;另一方面,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生存的优秀,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人性化企业文化的打造,更是管理艺术性的充分体现。对于现在新生代的员工,他们非常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非常注重生活品质,严苛的规章制度,严重抑制员工的积极性。企业需要在人性关怀方面下更大力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三)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只有完美的组合。无论是管理的科学性还是艺术性,总是各有优点和缺点。企业的运作,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仅仅运用管理的科学性或管理的艺术性就希望解决所有问题,是行不通的。

首先要承认,管理是一门科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里,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包括人才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让员工有章可循。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艺术性的基础和前提,是一切管理活动规律的总结。没有管理的科学性的指导,管理的艺术性只是空洞的感觉。管理的艺术性是管理科学性的升华,没有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就变成僵化的教条。现实中,每件事情的发生均有其特定情境,一刀切,刻板套入,不能解决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

在企业中,单一注重制度或是人情,均是局限的,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两种管理思维结合灵活运用,因人、因时、因地,平衡协调。

五、总结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企业根据诸多方面,尤其是当今员工特点与“以人为本”的潮流而设定的。鉴于目前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全面认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企业中的作用并灵活运用,才能使中小企业适应社会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艺术与科学论文: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学习策略

摘要:众所周知,高考学生掌握对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专题复习的方法、明确复习的重点与注意的问题是提高复习效率与高考成绩的关键。本文结合笔者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解读和备考体会,为高考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建议。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重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显耀世界,不仅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典科技,而且还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不仅可以了解辉煌的中华文化,感悟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还可透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变迁。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是历年高考试题常考考点。对于高三同学来说,掌握对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专题复习的方法、明确复习的重点与注意的问题是提高复习效率与高考成绩的关键。结合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解读和备考体会,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建议,以与各位同仁共享,希望能给高三同学一些帮助。

一、把握命题方向,明确复习重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主,集中考查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竹简和印刷术产生的时间与历史作用,如2012年福建卷13题、上海卷13题、江苏卷3题,其次2012年北京卷40题考查中西地图的绘制,对其他科技成就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原因、产生过程及与西方自然科学的比较考查较少;2. 艺术――集中考查书法、绘画和京剧艺术,侧重于书法五种字体和山水花鸟画、文人画的特点以及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如2012年安徽卷12题、山东卷6、9、73题,2011年安徽卷13题等,对其他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考查较少。3. 文学――集中于《诗经》和宋元明清的词曲小说,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25题、江苏卷1题、2010年广东卷38(1)题等对汉赋、唐诗等文学形式考查较少,侧重考查古代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的特点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根据对高考试题的解析结合课标教学目标、高考考纲要求,在备考复习中我们要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在复习古代中国科技这一部分时,(1)从内容来看要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及与古代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农学的成就;(2)从高考试题对科技的考查的目标方面来说侧重于对重要发明产生的时间的记忆和四大发明的作用的理解分析。由于科技与当今社会一些热点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还需对古代科技发展特征的归纳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比较分析引起重视。当今社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优秀的民族主义、以改革创新为优秀的时代精神,因此对古代科技成就、发展特征和中西科技比较的考查可以形成科技对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和显现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同时通过对这些科技的比较分析能促进学生引发对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积极投身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中。

对中国古代艺术这一专题的复习要重点突破书法(篆、隶、楷、行、草书)、绘画、京剧的发展脉络和各自的艺术特点,适当分析一些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尤其以文人画为重点)。在古代文学方面,备考复习首先理清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的演变和特点,理解分析其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反映的思想内容。高考考查的意图除了基本知识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的形成与培养。因为学习古代文学艺术不仅有着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与人文精神,增强美感享受,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高考试题的考查就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文学艺术特点。但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我们首先要强调探究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理解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精神需求,其次要了解其文学艺术特点能够对一些作品的流派风格做出判断。因为历史学习毕竟不是文学艺术欣赏,各有侧重,因此在复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把握重心的策略。

二、以理论指导加强理解,总结规律认识

高考考查的内容除了基本史实外,还包括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理论是帮助准确理解史实的武器。科技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较多考查了各自不同文学艺术反映特定社会现实,从能力要求来看不仅是基本史实的掌握,还有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理论的应用。在分析文化发展的背景时要运用这一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认识一些文化现象所反映的社会本质。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25题对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故事的考查在于让学生了解这一故事反映的市民的的价值取向(思想上对“自由、正义”的诉求),要求学生运用这一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宋代对人们的道德约束的加强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队伍发展产生的思想诉求。

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我们要从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角度去理清古代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各代文化是在继承前代文化成就基础上得到发展。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复习,我们要进一步理解清楚各个时代文化的特色和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现实背景。在古代文化发展中,汉赋与楚辞、小说与传奇、话本之间都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在搞清楚古代各个时代间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就能够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并创新发展。

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与规律,因此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多总结一些规律认识。对历史规律认识的总结是要在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得出。在复习古代中国科技文化专题时首先要掌握文化发展成就,然后对一些文化现象比较分析和提炼历史概念归纳出规律认识,形成对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整体认知。在科技发展方面,重要的规律认识有:古代中国科技实用性强,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注重经验忽视理论探究,重视自然现象的记载忽视对自然规律的探讨;由长期先进到落后与西方自然科学。在文学艺术这一部分,可以总结出的规律认识:文学发展逐渐市民化,文化重心下移;艺术发展要求文化素质综合化加强,形式内容敢于创新突破传统。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 330700)

艺术与科学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首先,语文课堂管理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

其次,课堂管理具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从一堂课来看,层次清楚,周到严密未必就是好课,未必就是科学的。因为它的结构未必符合认识论。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之所以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就是符合认识论。“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议”,理解教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练”,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讲”,教师点拨、解惑。“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完全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好的语文课堂管理必须是科学的。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艺术性

1. 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 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王崧舟老师说:“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语文脱离了感情,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

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2. 问题牵引。我们发现,语文课堂管理的问题其实更多在教师自身,如果教师缺少适宜的问题牵引,那么学生是不会专心的。例如设计这样的问题:“找出一些你最喜欢的句子来品一品”,题干模糊,没有一点内容的限制,又没有一个品味的标准,课堂管理自然很乱,目标焉能达成?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文本的关键,又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参与课堂对话的欲望,表达思想情感的欲望,也就是说这个问题设计本身具有生成性特点,才能成为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之间对话的导火索。学生在好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思索、讨论、争辩,才能撞出思想情感的火花,撞出课堂的高潮。在教学《我的老师》一文,笔者抓住“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样的老师”是怎样的老师?七个故事,哪个最吸引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简约环节。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管理的艺术性也表现在目标明确,环节简约上。余映潮老师教学《陈太丘与友期》采用板块教学,课堂结构精巧:朗读、辨析、品评。而他教学《祝福》一文,只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你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课堂上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理清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4. 民主平等。评价语言应平等和民主。评价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评价的语言,直接影响着管理效果,影响着师生对话的开展。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让孩子站起来产生恐惧。如学习《芦花荡》一文,教师让学生说说老英雄的性格特点,一个学生回答说:“他真棒。”老师:“能给‘真棒’换一个确切点的词吗?”学生:“他真聪明,真机智……”教师轻轻一点拨,人物的机智的性格就呼之欲出,这样的引导,深谙提问艺术之道,确保学生在对话中将自己的真正的疑惑和理解安全地表达出来。假如课堂不安全,或者教师没有为学生表达提供舞台,那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就是一句空话。编辑:刘於诚

艺术与科学论文:浅谈声乐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

摘 要:在现行声乐教学中,“技术第一”“重声轻情”“演唱技术等于声乐艺术”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存在这些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因素有:第一,对声乐教学科学化思维的误解;第二,教学实践中没有遵循声乐教学艺术化的本质。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声乐的艺术性,将技术转化为情感和创新,技艺结合,实现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统一发展。

关键词:声乐教学;科学化;艺术化;协调发展

科学是严格,艺术是创造。在现行声乐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教学方法的快速、高效和声音表现的技巧,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致使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都普遍偏低。科学与艺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互进退。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技术难题,使声乐教学在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但过分地强调声乐教学的科学化,最终将导致科学化对艺术化的否定。在声乐教学中,我们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声乐的艺术性,突破纯技术的声乐教学观,实现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统一发展。

1 正确理解声乐教学的“科学化”

任何用“科学”来审视艺术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音乐艺术是用现实来表现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态,因此,音乐永远也不会成为纯粹的“科学”。然而,在以“高超技巧为美”的审美诱导下,以科学化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在教师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共性模式。在这种训练模式中,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技巧的准确性,造成学生只一心埋头专研技术,甚至卖弄技术,而忽视了声乐艺术自身的风格和灵魂。“技术第一”“程式化”“重声轻情”的错误观念层出不穷,歌曲难度、演唱技巧和高音等逐渐成了衡量歌唱的一把标尺,演唱技术与声乐艺术画上了等号,形成当今“千人一腔”“有声无情”“有声少情”的尴尬局面。不可否认,科学的理性帮助我们解决了声乐教学中各方面的技术难题,但过分强调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将造成科学化对艺术化的否定,最终导致声乐教学的发展走进只注重科学发声(技术)而淡化艺术的本质的怪圈,声乐艺术走入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错误框架之中。

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声乐事物的两个方面,若将科学化当成声乐教学中的全部,而忽略音乐自身艺术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将不再科学。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客观对待“科学化”,打破纯技术的教学观,坚持“技艺并重”“声情并重”的原则。

2 声乐教学艺术化的本质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科学技术来服务于声乐艺术,而不是创造高超完美的歌唱机器。音乐是艺术,离不开人的情感和想象,需要通过音乐审美创造活动去再现和表现人的情感理想,审美主客体需要在人的想象中实现。唯有将音乐、艺术、情感、个性放在声乐教学的第一位,才更加容易触及艺术的本质,学习者个性化的情感才会更加容易凸显。

声乐教学艺术化,首先应树立不断的创新意识,释放个性,拓展第二次创作空间,关注教学中即兴歌唱行为的发挥。只有自我意兴在创新中自由地舒展,歌者从中得到自娱和审美需求,声乐教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要遵循“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原则,将声音技巧发展、转化成为情感的体验和深化的过程。“情”在声乐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艺术修养,“唱情”应该是有情有声、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表现过程。放眼当下,“有声无情”“有声少情”的声乐教学正是因为丢失了艺术最具价值的生命因素――情感,才显得格外枯燥、无味、单调、苍白。情感体验是声乐艺术的生命线,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一种标尺,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艺术感染力的蓄积。最后,还要遵从艺术源于生活的原则。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体验和声音技巧塑造艺术形象的能力。

3 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发展

在声乐中,歌唱是主要的表现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表现手段。声乐教学切不可孤立地要求声音,防止只追求声音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发声技巧上,造成僵化的状态。精于技法固然很重要,但技术最终是为歌曲服务的,这是基本原则,科学化和艺术化的辩证统一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宗旨。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声乐事物的两个方面,技艺结合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之中,二者是平衡、协调的发展关系,将科学技术和艺术分离对待都是不科学的。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艺术性。

声乐的科学性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也不同。只有将已掌握的科学方法和原汁原味风格的作品相结合,我们的演唱才会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如果只有方法那仅仅只是一部会发声的机器。掌握科学的发声技术,可以使我们的演唱生命更加持久,声音更加圆润、健美,但对技巧的过分追求则会导致作品艺术性的缺失,情感表达空洞而苍白。反之,只顾艺术化的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也不可能很好地贴近作品,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演唱也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在尊重科学的时候,还要尊重于艺术自身的规律。假如我们把一切艺术纳入标准化、模式化的轨道和体制里,我们虽然尊重了科学,但却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和灵魂。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在进行歌唱基本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应结合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培养歌者的艺术表现能力。歌唱的技巧是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手段,歌曲的艺术处理与表现是歌唱的最终目的,将声情完美地结合,演唱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高境界。

科学是严格,艺术是创造。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探索其中符合艺术规律的特定思维方式,还要通过训练指导学生探究其中隐藏的科学道理。如果把声乐教学单纯定位在传统的技能技巧训练的模式上,而忽视声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只能导致专业素质畸形发展,最终将被变化发展着的社会所淘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以科学与艺术协调统一发展的教学理念,逐步促进声乐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快速健康发展。

艺术与科学论文: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科学性与艺术性

魏勇刚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前教育学博士,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培训与咨询工作。

近段时间,由于参加了各类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和国培项目的现场观摩与研讨,笔者有幸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更多直观而深刻的认知和感悟。这些竞赛和观摩的评价指标和考核要点归结起来有三个优秀词语非常明显,即有效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虽然我们都很清楚它们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对于三者的本质性认知或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对于诸多幼儿园教师来讲,却理解得并不是那么全面和深刻。以致于我们所看到的教育教学活动出现目标与内容的偏失,教育方法的不当,甚至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本末倒置等问题。

所谓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乃是针对教育对象而言的。一个教育教学活动是否有效,评价的根本要义在于该活动是否能够促进教育对象的“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它涉及到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如何确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才是有效的呢?根据不同的教与学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有各种意见不一的答案。总体而言,笔者比较认同维果斯基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之前”的论述。处理好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教育的有效性问题至关重要。而突破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学情分析”。就笔者通过竞赛观摩所掌握的现况来看,幼儿园教师在“学情分析”方面普遍存在着不足甚至缺失,以致于这些活动基于“学情分析”的生成性较差,其有效性也因此而大打折扣。所谓学情分析,是指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笼统性和表面性是“学情分析”中老师们表现出来的最大问题。例如,对于一个小班的语言活动,某老师确定其活动来源和目的的依据是“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XXX,所以……”诚然,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总体规律,要遵照国家和地方的纲领性要求,这些都没有错。但是,这些东西都仅仅是一个总体的参照,而非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真正的依据应该是教师所执教的那些特定儿童的具体语言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学习条件、个性特征等“学情”。没有这些具体的“学情分析”,何来最近发展区,何来“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的生成性,又何来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所谓幼儿园教育的科学性,乃是针对教育方法而言的。有效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一旦被确定之后,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去实现就非常关键了。由于儿童观和教与学的理论流派诸多且观点分歧较大,教育方法的选择也就不一而足。同样一个目标和内容,不同的教育方法演绎出来的效果可谓大相径庭。关于具体的教育方法问题,笔者无意在此赘述。唯一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一个具体的活动中,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都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法则。这个法则就是,教育教学方法必须为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服务,且必须在教育法规和伦理道德范围内切实保障教育对象的身心不受伤害。因此,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与教育目标和内容脱离,也不能与“学情分析”脱离,更不能有损儿童身心健康。

所谓幼儿园教育的艺术性,乃是针对教师技能而言的。它能充分体现一位教师在教育教育活动中的特质和风格。对于这一话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刘云艳教授出版过一部名为《幼儿园教学艺术》的著作,就幼儿园教学组织、幼儿园教学语言、幼儿园教学方法、幼儿园教学提问、幼儿园教学机智等方面的技能技巧问题都有非常精到的论述和丰富的示例,值得一读。但笔者所担忧的,却是有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片面或过于追求艺术性,而忽视甚至丢失了最基本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乃至于本末倒置了。

总之,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是有效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有效性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是有效性和艺术性的关键与规范,艺术性是有效性和科学性的色彩与亮度。

艺术与科学论文:浅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从古代的私塾先生到现代教学教师,每一位教育者都在追寻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也从单纯的教会学生知识演变为现今的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灌输性教学,让学生能够逐步地自主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的艺术性。

青年教师在刚刚跨入教育这一行业时,面临教学经验缺乏,学生难以管理的困难,这时的教学一定要注重科学性。首先教师要明白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如果一位教师连科学性的教学都不能胜任,何谈艺术性的教学呢?仿佛地基不牢,就想建参天大楼。因此,初上讲台不久,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自己的学科课程,但在实际课堂中不一定有自己预期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不完。此时的教学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它的科学性从每一堂课的教材钻研、活动设计、预期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教师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层式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久而久之,教学便具有了艺术性。每一位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不但具有科学性,更具艺术性,一定是需要时间去磨练、去参考、去探究的,当真正实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就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优秀数学教师纪秀卿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指导――自主探究学习”。在每一节课前,她都会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制订完成课前知识点的目标。纪老师将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经过指导学生也就掌握了每节课的知识点。纪老师用很有特点的“超前段后”方式,只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不再布置课后作业。纪老师的教学艺术就是将每一节新授知识点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她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渐渐地使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会了探究、懂得了合作,这正是纪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励、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一步步的鼓舞学生努力探究的结果。这样的教学岂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的教学是让学生渴望获取知识的教学,艺术的教学是让学生努力追寻知识的教学。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成为一个整体时才能称之为教学,当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时,教学才能取得高效。

艺术与科学论文:中国科技馆 科学与艺术的跨界演出

人们潜意识里通常有一种共识,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科学运用抽象思维,艺术运用形象思维;科学揭示客观规律,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二者像是两个不同圈子的朋友不会携手同游,但来到中国科技馆后,却打消了我的这种肤浅想法。这里是一座科学与艺术并存的殿堂。

徜徉于场馆展厅

中国科技馆坐落在美丽的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奥运园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天气晴朗,站在中国科技馆的户外平台上,向南可观鸟巢、水立方,向西可见西山,向北可望奥森公园。

现在我们参观的中国科技馆实际上是它的新馆,旧址在安华桥(2009年9月,迁至新馆,旧馆另作他用)。建筑内外无一不流露出浓浓的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气息。新馆外观像是一个巨大的鲁班锁,馆内的墙壁、休息坐凳等也与场馆建筑互相呼应体现着鲁班锁的特色,寓意着探索、解密。

进入中国科技馆的大门首先感受到的是艺术美感的冲击,随即又发现这些看上去像是“装饰物”的东西真正的目的是向公众阐释科学。场馆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将很多展品大型化、艺术化,极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传递了科学的魅力。这也与科技馆的主题相得益彰。

一层检票口对面的绿色的雕塑是20对青年男女手拉手盘旋而上,从地下一直延伸到五层,其实这是用拟人艺术手法表现DNA生命双螺旋结构。顶层是玻璃楼顶,抬头从下往上看,阳光透过他们的手臂缝隙洒下来,让人感觉自然生命的神奇和伟大。细细寻味,这样的展品在中国科技馆内有几十件,说不准哪面墙壁上看似不起眼的装饰物就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因素。

移步展厅,又是另外一番的体验。这里的场景让人有一种置身科幻电影的错觉。离子、质子、细胞、血管等等全都从微观世界跑了出来;原本肉眼看不见的电流、被忽略的自然现象全在科技馆的帮助下涌入人们的眼帘。第一次发觉细胞的纹路是那么美;第一次通过具象的方式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看不见的力;第一次感觉机械内部的轴承是有节奏的。生活中那些谜题都可以在科技馆这里找到答案!我想这得益于这座场馆,它不同于教科书上晦涩、抽象的科学知识,它把难以捉摸的科学具象化、艺术化,让我们可以带着审美的愉悦去走近科学、走近科技。

吸引于科学表演

在中国科技馆,不看科学表演绝对是人生一大憾事。这里的表演不同于学校等教育机构刻板、单一的实验表演,它是将艺术价值与科学传递合二为一,相互融合展现于观众眼前。

每一个展厅内都有自己的表演内容。儿童科学乐园主打的是科学童话,《重建家园》通过手偶生动有趣的表演跟小朋友们逐一介绍了猕猴、韦莺、猫头鹰等小动物的巢穴特征。《一根老虎毛》则是辅导员真人扮演小动物进行栩栩如生的情景表演,在引人入胜的剧情中告诉大家如何分辨赤鹿、野兔、松鼠等小动物的皮毛。作为一个成年人观看完这样的表演都忍不住拍手称赞,辅导员们把动物知识有机融合进小朋友感兴趣的故事剧情中,虽然节目时长20分钟左右,但小朋友们看下来一直都是聚精会神的。

每个展厅开展的科学表演都是和该展厅的展览主题相关,二层主要是以电磁表演为主,三层主打机器人表演,四层两个展厅分别有液氮表演和海洋实验表演。每逢节假日中国科技馆还会设专场表演,例如全国科普日科学表演展演、春节科技大联欢表演秀场等。喜欢看表演的观众可以关注中国科技馆的官网或者微信平台。

科学表演《春江花月夜》是专场表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简直可以用Amazing来形容。这是一个充满古典艺术气息的表演,当你还在全神欣赏辅导员们精湛的演技时,神奇的科学实验现象又让你眼前一亮,感觉像是童话,又像是魔术,但这其中包含了水转印、伯努利、酚酞变色、声音传播、点水成冰等十个科学实验。整个表演看下来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让人惊叹科学的美妙!但一切又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仿佛本应如此。这彻底打破了我对于科学的认识。科学和艺术也许本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我想起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画中人物从头部到胸部构成一个黄金矩形。达芬奇把数学中的几何空间关系运用到了绘画艺术中,他正是借助了数学科学为其艺术作品增色不少。同样科技馆借助艺术表现手法展示科学,让观众眼前一亮,流连忘返。

除了展厅展览、科学表演,馆内还常年设有科普活动实验室、中科馆大讲堂、定制你的科技馆之旅等等活动。另外每个阶段展览教育中心都会推出一系列主题活动,比如近期正在开展的科学故事会、建设我的月球基地、党员陪伴活动等都非常值得推荐。中国科技馆这座充满了自然科学与艺术人文气息的科普殿堂将会一直在这等你来发掘它的美!

艺术与科学论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培养创意科技小达人

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打造科技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新模式,是科技创意艺术教育的全新课题。科技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教育也应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我校开展2015广州市科技教育项目《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意艺术实践探究》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在短短的半年中,我们从中尝试摸索科技创意艺术教育方式与途径,并从中受益匪浅。

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先生说:“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培养未来发明家的摇篮。”科技创意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对科技产品进行创意设计,让科技产品具有创新、新颖、通俗易用、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科技创意艺术是知识高速发展需求的结果,是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社会竞争力增强的必然趋势,国际化潮流的需求。另外,也是构建特色学校的特色道路的必然途径。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决定性因素就是教育。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因此,学校成了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如何做好科技教育工作,关系教育工作的成败。在此项目摸索中,通过我校实际工作实践经验得出以下影响小学科技创意艺术的培养的因素。

一、科技需要扶持,创意必须营造

科技知识的普及不只停留在教科书上,要体现在学校方方面面的设施、教学、管理。完善的校园科普设施将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启迪和科技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宣传、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将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促进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

1.学校科技宣传。

科技宣传是学校科技教育的主阵地,是影响学生学习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导向标。学校应增添多内容、多篇幅、多角度宣传板报,张贴多个科技宣传口号。营造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刻都能参与到科技学习中来。

2.各学科命运共同体

现代社会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现代学校在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时各学科不能独善其外,每个学科都要融会贯通,在谋求本学科发展中促进各学科的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均衡的新型学科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科技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学科体系,从课程构建开始规划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不能孤独地把科学教育独立一门学科体系。如美术教学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对科幻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总之,学科间能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对于科技创意有很好的孵化作用,在学生潜意识中不断萌芽、成长。

3.学校应当开展更多的活动、创造更多的渠道由学生接触科技活动

如科技节、科技活动、作品展示。定期开展的科技期刊、科技小报、科技板报。营造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内容、教育素材。学生只有接触更多的科技知识,就有更多创作的欲望。当今社会少不了网络信息的支持,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如何从网络中获取科技信息,为己所用。

二、教师科技素养好,学生创新意识高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育都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大板块组成,受教育者学什么,如何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教育者的制约。教师是科技教育主力军,对于科技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只有教师具有综合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本人虽然综合素质不高,但读书以来就把科技当作自己的爱好来追求。读师范时,我就爱上科技,每一期的《奥秘》杂志我都读过,从那时开始对科技杂志中的插画着迷,也十分关注科技的发展。而且本人也热衷于绘画,是平面设计专业大专毕业。现在任教美术教师兼职信息技术教学,又负责学校的科技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科技创意艺术,教师需要科技与艺术素养多重素养,在这些素养中不一定很高,但一旦你具备了综合素质后对学生来说是受益良多。

其次,科技教育工作要有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因为科技教育在学校的课程中没有正式课程。很多科技教育教学工作都以第二课堂、社团等方式开展,每逢比赛还要加班加点,在这些很难体现科技教师的劳动量。而且,现在很多教师对工作产生了厌怠。因此,维持高涨的工作热情是科技教育工作动力所在。

再次,科技教育工作者能否有持续的教育能力、能否有持续创新教育源泉就需要有对社会感知能力、不断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三、科技小苗需培植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科技教育工作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对科技创新艺术的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培育“科技小苗”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做好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正确的科技观。2.扶持爱好科技活动的苗子,以点带面不断扩大。3.跨学科综合培养学生素质。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条件。

四、活动平台的支持

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拓展多个活动平台。并做到校内外共建,充分利用社会科普资源。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资助,帮助建立和完善科技教育活动场所。引进科普活动,如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等。

另一方面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比如到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普基地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也可到工厂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它们的科普资源开展活动。

其实,良好的家庭教育、各类各层的科技比赛、社会科技活动群体等等都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五、激励机制的完善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艺术的发展,还要做到学校完善评比机制、树立榜样的作用、课程评价等。还有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肯定,才能促进科技创新艺术健康发展。

六、存在问题

在此项目研究中,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实施的时间太短,不能对师生各方面做很好的评价与反馈。各措施落实地还不是很好,工作还不是很到位。如科幻画的培养由于教师岗位变动较大,美术教师岗位得不到保障,所以不能很好对学生进行辅导。学校的宣传还不是很到位等等。这些工作有待我们日后工作中不断完善,真正做到科学与艺术的创新融合,追求创意科技。

艺术与科学论文:保罗·安德鲁创造,在艺术与科学之间

缘起:十多年前初相识

与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先生相识,屈指一数,也有13年了。2002年我去北京出差,当时有个法国《解放报》驻北京记者邀请我去天安门广场,说在那里正在建造由一位著名的法国建筑师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可以把我带进去参观。记得那时候国家大剧院的穹顶还没有完全搭起来,工地四周围筑有很高的墙,位置就在天安门的西南方,我们戴着安全帽进去了。

一进工地我顿时被震住了,如果没有上万也必有几千建筑工人在工地上日以继日地开工。当时见到有位60岁左右的法国人被一大帮人簇拥着,神态高昂,时不时用双手来帮助表达。朋友告诉我那位就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先生。匆匆握手寒暄了几句,安德鲁先生就被身边人更重要问题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当时我就想要是有机会一定要把这个庞大、地标性建筑物的设计建造过程记录下来,如此有历史意义的过程编成书出版该有多好啊。

在2006年的一天晚上,我收到一封来自某欧洲出版社发过来的邮件,问我有没有兴趣合作出版中文版的《国家大剧院》。当时我很激动,只用了两三分钟,就回复了邮件,说我非常有兴趣合作这本书。通常做书和做任何商业产品一样,需要先做市场调查,然后计算一下投入和产出才会决定出版与否。可是,这本书我仅用了几分钟就信心十足地做出了决定。

北京国家大剧院第一个对外活动可能应当是安德鲁先生的《国家大剧院》新书会,在那里我还第一次见到了他热爱文学的夫人Nadine。之后我们之间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我去巴黎都会与Nadine吃饭聊天,每次安德鲁或Nadine来中国我们必定也要相聚一下,很幸运能与他和他夫人成为忘年交。

尽管与大师认识有十多个年头了,但是今年年初,当《财富堂》杂志执行主编邀请我为安德鲁先生写一篇人物特写时,我犹豫了很久,却不知从何下笔。安德鲁号称“诗人建筑师”,他游刃有余地漫游在诗歌、文学、数学、物理、设计世界之间,近几年来,他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绘画的世界里。

面对如此多棱角、博学的人物,仅仅一篇文章远远不能概括他的多元化以及深度内涵。多次提笔,又多次放下,经过数月的斟酌,最后终于把大师最真挚的一面也是最能感动我的一面写下来。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书如其人 宁静致远

2013年我们见面的时候,安德鲁告诉我他正在写一本建筑回忆录,法国版马上要出版了,他问我有没有兴趣出版中文版,我说当然。然后我找到中信出版社,大家一拍即合。

在中文版出版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我把翻译好的译文发给出版社的编辑,在《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的目录里可以看到P1到P278中间是没有分章节的。但出版社的编辑要求回忆录一定要有章节,并说没有章节不符合常规。虽然我已经阅读过译稿也充分理解保罗・安德鲁不分章节有他独特的意义,但是我还是把出版社编辑的想法反馈给他。对此,安德鲁解释说他的回忆录是按自己的思绪写的,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淌出来,这才是所谓“思绪”,也正是他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之后我也曾经打电话给同济大学的郑时龄老师和清华大学的吴耀东教授,询问他们,觉得译文没有章节感觉如何,他们都认为并没有觉得失去章节就会看不懂,因为他们觉得很多时候看书不会觉得是与作者在对话,可这本书就像是在聆听安德鲁的谈话,这就是他们心目中“他的风格”!打个比方来说,在国内生活大家都有很多条条框框,比如地产商卖房子必须有两房一厅、三房一厅;但安德鲁先生是在建造一个Loft,里面什么东西都有,尽管没有明确是几房几厅。

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也看出安德鲁先生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有信心,像是保护自己孩子般呵护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强烈的直觉指引下,敢于去打破常规。与设计国家大剧院和戴高乐机场的建造等等相比,出本书是微乎其微的小事,但他对自己作品的认真和执著仍然令我无比钦佩。

读这本回忆录就好像一位智者坐在你的面前和你对话,娓娓道来他的经历与故事,讲述设计文化和技术的意义。

作为安德鲁先生新书《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的策划人,从阅读最初的翻译稿到最终稿,我已看了不下三遍,但是为撰写本文,我又一次捧起此书。作者娓娓道来的那种气氛,让我感觉到生活在都市里浮躁的心再次被感染而沉静下来。那些充满人生哲理的句子值得细细品味――“尝试、犯错、热情、挫折都是需要的。尤其是不要走得太快,愿意沉下来,从容不迫,耐心地一点一点改变想法,从而最终达到理解。”外面的风景再好,也比不上阅读一本好书的愉悦!

引用国家大剧院合作设计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耀东为该书拟写的序来总结安德鲁儒雅、博学、超脱的大师风范吧:“你可以退隐在书斋一角,从头读到尾,也可以随意翻开一页就读,在它的陪伴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求得心灵难得的独处和宁静……云就是云,风就是风,安德鲁就是安德鲁。你若问我读什么书好,那就读读安德鲁的这本书吧,它能使你平静。”

伟大建筑师的童年:孤独的秘密与实验

建筑大师也不见得都出生于建筑世家。

安德鲁出生在离开波尔多不远的一个平凡的法国家庭里,与父母、哥哥妹妹以及外祖父一起生活,过着如平常人般的童年。谁也不会想到,安德鲁日后会成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而且是当今法兰西学院中唯一的建筑师院士。

阅读安德鲁写的书感受很亲切很真实,在安德鲁写的《房子》(董强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一书里,他坦然承认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没有什么早熟,却在许多事情上晚熟:比如说话、走路都比同龄孩子晚;尿床、吮手指等坏毛病也持续得比一般孩子长。

由于是老二,他一直在哥哥的阴影里长大,不受家人重视,而他却因此自得其乐。他曾经一度迷上“火箭”制造,去图书馆借书,偷偷自学能量生成、能量输送的概念,不停地画出自己设计的图纸,研究如何设计和制造马达,编各种理由去药店买硝石、硫黄和炭精,还经常一个人躲在自家的阁楼里面进行他认为重大的“火箭”实验,研究如何制作更有效率的“马达”和“熔炉”――这一切活动成为一种秘密和孤独的行为,他从而可以逃避现实带来的失望。

从这些有趣的孩提时代的故事里,可以看出安德鲁从小便是一位热爱知识、敢于探索、勇于挑战、喜欢动手创造、乐于沉浸在孤独中寻找自我世界的孩子。这些特有的素质,都为他长大成为伟大的建筑师埋下了某种伏笔。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创办工程教育的国家,而他接受的正是有着三百年传统的法国工程师教育。安德鲁于1961年毕业的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培养的更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于1963年毕业于世界上第一所工程技术大学――创立于1747年的法国国立路桥学院,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师,并进入巴黎机场公司工作;又在1968年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获国家建筑师文凭。也许是这三所不同类型的法国顶级大学在工程技术、土木工程和艺术教育的三栖专业背景,为他从事涉及复杂的艺术和工程技术问题的建筑设计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大师的必由之路: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人说“建筑师们勤勉如蚂蚁,旅行频繁如蜜蜂,常识渊博如博学家,反应敏捷如美洲豹,口惹悬河如演说家”。用这句话来描述安德鲁先生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众所周知,安德鲁的成名作是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当年任命他设计时,他才29岁,建筑师执照都还没有拿到。因为他是机场设计团队中最年轻的一位,每次开会讨论设计方案时,他都在一边认真地听着别人发言,有一天终于轮到他发言,于是乎一鸣惊人――他建议的设计方案被采纳了!

整个机场的建造从一号楼到二号楼总共花了30年光景,就像一场跑了30年的马拉松。如此坚忍不拔的精神,也许只有中世纪大教堂的建造者,或像高迪建造圣氏家族大教堂才能与之相媲。安德鲁在书中感叹,要是当年早预料到设计戴高乐机场会遇到那么多艰巨的难题和痛苦,他估计自己会临阵撤退。

有时见到清癯的安德鲁先生,我会不由地想起孟子的一句老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近30年间,安德鲁在世界各地设计了50多座机场,不难想象在这些年他穿梭飞越过多少个国家和城市。如果说在途中奔波的疲劳不在话下,那么每到一个遥远国家都要对付时差的折腾,永远是桩痛苦的事情。

安德鲁近两年一本又一本的小说、回忆录都是在他那些无眠之夜里创作而成。他不知疲倦地在笔记本里画草图,自己也承认已经到达了一种强迫症似的状态。安德鲁身边一直不离开笔记本,自1969年开始,他记录了一万两千页的笔记,每页都有四到五幅图,共积累了五六万幅草图。这些还不包括他平时信手在餐巾纸、车票、书页边缘等空隙上画的图。“画图立刻战胜了写字,图越来越多,像疯长的草。”多年后,安德鲁才慢慢开始看惯自己的这些画,那么复杂混乱的线条,才明白了它们是“头脑和手指之间的对话、有时是争论的痕迹,那么多线条中,一条线条就可以把我的想法引出来”。安德鲁在回忆录里面这样写道:“出于非常实际的考虑,我很喜欢用笔记本,它让我随处可以工作,在飞机上,在候机室里,在乡下,在椅子上……笔记本是一个随时可以进入的工作场所,永远有空。”

有一次我与安德鲁在上海见面,他刚刚下飞机从浦东机场赶来,我问他:“每次从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飞到上海浦东机场,从一个你设计的机场飞到另外一个你设计的机场感觉如何?”他笑眯眯地回答我,仿佛沉浸在一种无比的喜悦中:“这个感觉好棒!”也许这种美好的感觉让安德鲁在身心劳累之余倍感欣慰。

虽然安德鲁设计了50多座飞机场,我想对他来说北京国家大剧院意义最为重大。回忆起这个他投入了整整10年精力的项目,安德鲁说有太多故事和细节都历历在目。在今年4月份我安排的一个记者采访中,安德鲁谈笑风生、轻描淡写地把这个过程叙述了一番,他说,某天,在上海偶然看到《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上关于国家大剧院的公开竞标,他就建议国内的合作伙伴说要不一起试试吧。一开始他完全没想到自己能赢,只是抱着有意思的心态。第一轮过后,他们入选了,第二轮,只剩5家设计单位了,这才让安德鲁开始想,说不定能赢呢。他认为,不去尝试是一种真正的失败。

每次见面,大师都是风尘仆仆。如今,他已是76岁高龄,仍旧过着空中飞人的生活。就在今年的3月份,月初时他还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演讲,紧接着就飞去广州参加自己的画展,然后在广州做新书会、签售、演讲、接受采访、应酬宴请、大学讲课,然后直接飞来上海两天,一天与客户见面和接受媒体采访,另一天在上海创智天地和同济大学Fablab做“创造在艺术和科学之间”的演讲兼新书签售。该项活动只用了一个星期策划,两天里400个听众席就在中国建筑俱乐部和创智天地的微信里报名满额。从广州到上海的大部分公开活动中,我都陪着安德鲁先生。每天,我都累到不行,但看到安德鲁先生在演讲和采访时总是神采奕奕,很乐意与读者和莘莘学子交流。

在过去20年里,安德鲁在世界各地做了不少演讲,他认为:“演讲是思考的好机会,我可以停下一会儿,来看看周围的风景,来对事情重新做出衡量,来驱散和忘却疲劳,来对未来发问,或者更实际、更现实一点,就问问接下来要走的路,先不去管这条路通向何方。”

孑然一身:却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我很欣赏安德鲁“孑然一身,却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质。每每见到他,总感觉这是一个孤独的使者或传教士。许多大咖设计师出场,都有一整个“team” (团队)前簇后拥着,安德鲁却一向独来独往,许多时候连手提电脑都不带。在项目竞选时期,中国评委们常常很诧异,因为他连个助手都不用。其实,那些随手拈来的草图和他的口才就是他最好的演示和辩论基础。

但建筑大师的路途也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5月23日,戴高乐机场2E候机厅天花板坍塌,造成4人死亡(这个候机厅落成于2003年,是一度被誉为安德鲁最大胆的设计之一);而他设计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专家们在对其国际一流的演出设施表示赞赏之时,直指设计上存在诸多“能耗漏洞”;连国家大剧院也被指责过“每年维护成本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

各种非议袭来时,刚开始安德鲁也会在意会生气。但很快,对于这些评论他不在意了。因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他已经不再需要证明什么了,“别人说什么,我都无所谓了。我只做自己该做的”。

在安德鲁承担中国国家大剧院这个工程的时段内,尤其是在2004年5月戴高乐机场的塌陷事故时期,由于外界的质疑,安德鲁几乎被“孤立”,但是他坚信自己的理念,从不迷失。

发现有首徐志摩的诗很契合他给予我的感觉,“我悄悄地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其说安德鲁是位“诗人建筑师”,不如说他本身就是一首诗。

在建造国家大剧院的10年间,安德鲁常常一大清早独自拿着照相机登上景山,眺望着一点一点“长”起来的大剧院。一到上午8点半,他就和工人们一样到工地上开始一天的工作。有时候,当他在无比焦虑沮丧、工程无法进展时,便会待到夕阳西下工人们离开时,一个人走进工地视察,希望和信心又一次在寂静中油然而生。安德鲁纤l高挑的个子在空无一人、庞大浩荡的大剧院工地上,颇有大漠孤烟直的气势。

还记得在国家大剧院开幕的前一天,我去大剧院见安德鲁,他正忙得团团转。等他稍有片刻坐下来休憩时,我问他,要是再有一个如此重大高调的项目他还会接吗?安德鲁连着摇头,感叹已经身不由己,说十年大剧院项目的折腾,北京、巴黎两地超频繁的飞行往返,令人精疲力尽。阅读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我感受到他在国家大剧院设计建造过程中的激情、执著、孤独、忧伤、踌躇、焦虑、喜悦、勇气和希望。

建筑师写真:严肃却幽默 高贵又随和

安德鲁的脸颊微陷,颧骨突出,但是他的眼睛永远炯炯有神,即使在他很疲劳的时候。好几次杂志社派来摄影师,看到安德鲁一头卷曲的貌似不修边幅的蓬松稍乱的头发,都不禁地对我说,老先生好上镜啊!

每次拍摄的时候,他最怕在摄影师面前“拗造型”,最不喜欢被左右摆动摆pose。我站在一边抛出些话题,他自己也会想些有趣的语言来打开话闸,这样可以让他比较轻松地应付镜头。中国的媒体曾经描述过安德鲁的傲慢和坏脾气。但是我与大师合作多年,他从来没有对我发过脾气,如果和许多熟人在一起聊天,那其中最幽默、笑声最大的人就是安德鲁了。

安德鲁先生在全世界设计了50多座机场,可以想象他遇见过多少总统总理、市长等级别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安德鲁的回忆录里面,他却没有花许多笔墨来描述这些VIP们。相反,他在回忆录里特意写道,在戴高乐机场一号航站楼落成典礼上,他见到一位女清洁工人,她对安德鲁说:“我想告诉您:它真漂亮……我想告诉您:我们会好好对待它的。”就这么一句很普通的话,让老先生一直感动至今。

在《国家大剧院》书里,安德鲁还专门写了一个章节题名为“工人”,还替一班焊接工人拍了照片,并放在书里面。安德鲁感恩地写下:“我从不会忘记,和我的生活相比,他们的生活有多么艰苦,多么辛劳,是多么累人。可令我惊讶的是,他们总是那么热忱地相互交换着笑容……他们仿佛很欢迎我,也很肯定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