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8 11:18: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小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游泳项目是一项令学生终生受益的运动项目,在现实教学中体育教师为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对动作技能方面的教授讲解较多,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则较为忽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游泳中产生紧张、焦虑、怕水、厌水等不心理问题,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若不相应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必然产生教学失误。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向成熟过渡时期,在心理素质上表现出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相互交织共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特征往往表现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注意力不够集中,理解力不强等,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探讨上,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健康观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探讨。健康观教育方面,就是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进行拓展,使学生掌握现代健康观。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就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借助发现小学生在体育锻炼时的表现出的各种运动心理反应和表现,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心理品质、情绪情感、自我认知、个性心理、心理适应等内容的心理教育,指导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困扰,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与其他小学课程相比,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首先,与日常其他课程比较,体育教学在内容和形式完全不同,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均需要具有自制、勇敢、坚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情感体验。其次,由于体育教育多为竞争性、集体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对个人会有一个比较切近于实际的自我认识,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校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第三,体育教学中,学生们随着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交流,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并树立起自信心,促进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和改善,同时,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服从教师、团结伙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社会公约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团体精神。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游泳运动和其它小学体育运动项目相比,游泳教学活动是在水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小学生由于对水的物理特性缺乏感知和体验,不了解克服水的压力、浮力和阻力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到一定深度水中进行游泳学习时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站立不稳,进而甚至引起喝水和溺水等问题,并由此而导致怕水、厌水等心理障碍的产生,影响了游泳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结合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导致小学生在游泳学习中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游泳自身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和体育教师因素三个方面。
(一)游泳自身原因
由于游泳项目是在水中进行,人在水中运动时,正常的运动习惯明显不适应,例如运动方式,呼吸方式等,加之这些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这些客观因素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恐惧。在运动方式方面,游泳改变了人的正常的运动习惯,在游泳运动中,身体是在水平状态下进行运动,完全颠覆了人们直立运动的习惯,这种水平运动失去了地面支撑作用,而是依靠浮力等进行运动,给初学者造成向水中沉的感觉,进而产生恐惧的心理。在呼吸习惯方面,游泳时的呼吸是在动作配合下进行的,嘴在水面上吸气,用嘴和鼻在水中呼气,呼吸运动比陆地上复杂许多,改变了人的正常的呼吸习惯,初学者一般掌握不好吸换气的时机,造成了呼吸困难,产生畏惧心理。部分学生有过呛水、溺水经历,对呛水带来的的剧烈咳嗽痛苦和溺水带来的不安全心理反应,对水产生恐惧心理,惧怕游泳,或者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动作。
(二)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往往表现出依赖性强的心理特征。大部分初学游泳的学生,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运动项目,尤其是游泳这种带有一定风险性的运动,往往不能积极的面对,勇于克服,是采取消极和逃避困难的态度,意志品质差,胆小畏缩。在怕水心理原因上,怕水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过呛水、喝水和溺水,感受到了水对自己身体安全的威胁,间接原因是看见或者听说过游泳事故对人的伤害,因此产生怕水的负面效应心理问题。在厌水心理原因上,一方面,在游泳课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专业课是本行,游泳成绩并不重要,成绩及格就行,进而对游泳课产生厌烦情绪,另一方面,游泳课中,学习环境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较差,如气温低、水温低、水质差等,都可部分学生对游泳课产生心理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成为学习好游泳课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体育教师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态度上较为严肃,导致学生对老师不敢接触,学生对老师怀有恐惧心理,师生之间有距离感,影响了学生深入学习游泳课程。另有一些体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研究不够深入,方式方法上简单粗放化,一次游泳课,学生不仅要消耗巨大的生理能量,也消耗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如果教师教学方法简单、语言生硬、教学缺乏循序渐进,动作不规范、水中保护不够等,学生往往会对如何学好游泳课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对如何消除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思考
(一)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
身体健康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无论智商有多高,身体素质不好,也难以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针对这一点,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现代健康观。引导并帮助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既是高智能的社会,又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在个人素质培养上,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更需要有强壮的体魄,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就要求当今的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而游泳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形成坚强、勇敢、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基础。只要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就会明确学习游泳的目的,产生对学习游泳的兴趣,进而自觉地努力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在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方面,体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针对学生怕水、厌水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传授运动心理学知识,结合游泳项目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例如,当练习吸换气时,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绪,表现灰心畏缩时,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并教授学生使用心理自我暗示法,默念:“不能灰心,坚持就是胜利”,通过心理素质训练的开展,帮助学生克服并跨越心理障碍。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上,小学体育教师应重点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结合游泳项目的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上游泳课时学生主要是恐惧水,担心呛水,喝水,不敢下水去熟悉水性。体育教师针对学生这种恐惧心理,有应积极教育学生要树立勇敢、顽强、必胜的信念和信心,帮助学生克服恐惧,逐渐消除紧张和恐惧情绪。
(三)完善体育游泳教学的方式方法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提高体育教学艺术性和进行心理激励教学等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对游泳的教学水平。在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方面,体育教师应结合新形势下的教学形式,转变观念,树立新型师生观,在业务上应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平等对待,耐心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师生观,亲近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形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提高体育教学艺术性方面,体育教师应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新颖的教学形式方法,引起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水中进行游泳教学,应通过手拉手前进、后退、下蹲、跳跃、打水点等游戏形式,让学生体会水性,体会人体在水中的愉快感,以玩促趣,以趣促学,使学生对游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打消学习顾虑等心理。在心理激励教学方面,教学过程中对于少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体育教师应重视他们,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及时表扬,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消除学生自卑心理,进而掌握好游泳技术。
结论
小学游泳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全面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工作,通过采用富有艺术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身作则,及时消除学生游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学习游泳技术的兴趣,实现游泳教学和学习水平的全面提升。
学习,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人在一生中要拿出很长一段时间来用于学习,而学习的有效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未来的生活。可以说,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因此,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普遍关注,他们从孩子一入学起,就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力图使孩子能够学得更多、更好。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忽视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或者是仅仅凭经验培养了某一方面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巩固和鼓舞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曾经有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天生的,是不需要培养的。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兴趣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从幼儿开始,逐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增强他们认识世界、探求真理的愿望,而且也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学习内容的新颖而引人入胜,教师系统而又生动的讲解,学习的成就等都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则是与学习的自觉性密切关联着的。也就是说,当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本身并不感兴趣,但他又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对他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候,他就会自觉地去坚持学习。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都是必要的。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则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活动中,仅仅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是不够的,他们若想学得多、学得好,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以后,他才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学习。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将是混乱的、事半功倍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心理课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得更顺利,而且也能够培养起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快乐。
学习习惯主要是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各种针对学习活动的习惯,其中主要包含了在听、读、画、写等过程中的各种习惯,以及在计划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习惯。应该说,我们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是一个帮助他们掌握良好方法的过程。我们所重视的各种学习习惯,都是对学习有着重要意义的。
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是给他们讲道理,而要特别重视行为上的训练。无论我们讲述了什么好习惯的作用后,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一做。比如,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中,在告诉了幼儿该怎样听讲以及怎样听才能听得仔细后,一定要让他们学着做一做,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幼儿所接受的知识从道理转化为行为,促进他们习惯的养成,同时也可以及时纠正他们行为中的缺点。
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大不一样的。所以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展开活动课教学。
三、学生的学习适应
学习适应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在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中,以一定的行为动作积极地进行反作用而获得平衡的心理能力。学习适应良好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快乐和幸福,同时对于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能够平静而完满地解决。而学习适应较差的孩子,则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挫折、焦虑、紧张,长期下去会出现各种精神和躯体的症状。
学习适应是学习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学习适应较好的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同时也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快地掌握知识、获得成长。而学习适应不良的学生则需要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适应不同年级的生活中去,从而减少了一些本应该投入到正常学习中去的精力。同时,学习适应不良的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不良情绪对于他们身心健康也是极为有害的,甚至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生活。
在学习适应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所面临的不同任务设置不同的重点。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
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小学生在回答调查表时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科学性,否则会诱导歧义。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东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5、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班尝试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试点班取得经验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全校开设。老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解决伙伴交往的问题,鼓励孩子们多为别人着想;同时从完善自身人格着手,通过讨论让孩子们知道怎样才能让别人信任等。小学生喜欢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理话,并倾听别人的心声,自助———助人,这在其它课上是无法感受到的。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课堂。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结合贵州毕节的现状,笔者建议在艰苦的环境下所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科学知识,也应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心理辅导员,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内容摘要】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因此,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如何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环境;活动;科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因此,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及老师的引导对他们的心理变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肩负重任,不仅仅是授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以下谈谈我对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尊重学生,为心理健康教育垒实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儿童年献歌》中写道:“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懂得我们还是小儿童,不要教成小老翁”。所以,了解学生,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阶段,对外界充满探求欲,虽然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是时常会有不稳定的情况出现,当遇到学生冲动、烦躁不安的情绪时,老师应当及时了解原因,善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不良情绪。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情感更为稳定,但他们对外界的情感需求也越多,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他们渴望得到同学及老师的尊重,也需要老师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习惯渐渐开始稳定,也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垒实基础。
二、创设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心理素质
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其实就像一个小社会,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他们在这里学会人际交往,养成习惯,形成性格。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有益的影响。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校园改建,美化了校园,并在校园的走廊、楼道口、教室内贴上名人、名言、名画;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奇花异草样样俱全,高大挺拔的树木像一个个卫士保卫着我们的校园,花草树木的旁边还写了形式各样的标语,提醒学生保护花草树木;书法是我校的特色,除了建立专门的书法展览室外,校园的每一面墙上都有我校师生写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中自觉唤起了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养成人人爱清洁、个个讲卫生的好习惯。学校还在橱窗开辟了“心理B超”、“学子心声”、“心理辅导”等栏目,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知识,沟通家长一起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正确引导帮助少年儿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近年来,中小学生人群中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学生病态的心理和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引起的,这样的现象值得每一位老师和家长引起重视,因为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严重摧毁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甚至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活动的内容以改善心理环境、训练心理品质为目的,注意渐进性、序列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亲师友,习礼仪”的主题活动,通过了解父母、老师一天工作,好朋友一天的学习生活,讲述古人、名人尊师爱友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懂得要敬老幼、尊师长、讲文明、懂礼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活动的形式很多,我们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可以通过春游、夏令营、智力游戏等课外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开展的“爱心手拉手”活动、到镇敬老院慰问活动等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责任感与义务感。让学生在参与中、在活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行为的矫正。总之,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从小拥有一颗纯洁、友爱、乐观向上的童心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状况,对于一些学生比较轻的心理问题,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可以善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但是,对于心理矛盾和内部冲突非常激烈的心理状况,甚至出现了偏激的情绪和行为,则必须由专业的心理老师来指导、教育,因此,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专业的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更了解,分析更透彻,运用的方法也更科学。有的学生遇到心理障碍、烦恼或者没法解开的心结时,不愿意告诉父母和自己的班主任,因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交集,他们害怕别人的异样的眼光和言语指点,而专门的心理老师,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老师会以严谨的态度处理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保证学生信息的私密性。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健康老师,三者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下,为学生正确疏导不良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总之,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竞争的、全面的、高素质的接班人才,形成下一代良好个性心理,我们将不断探索,积极为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做必要的、有益的探索与铺垫。
作者:於琴琴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黄泥山小学
一、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和家庭条件、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与心理的成长。有的父母经常训斥孩子,使得孩子畏惧父母,和父母缺乏感情交流,当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压抑感与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不和而离异,使得孩子的弱小心灵承受了非常大的打击,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有的父母本身就品德低下,作风不正,其言传身教对孩子就更不可能有好的影响。
(二)学校因素
学生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培养学生成长并成才的摇篮,教师是灌溉学生进步并逐渐成熟的园丁,学校的环境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轻视学生的德育与体育,重视尖子生,轻视后进生,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的学校生活内容与教学方式单一,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不当的方法,惩罚学生、讽刺学生、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不仅会造成学生的自卑与自闭,而且可能造成学生自暴自弃,失去上进心,甚至过早放弃学业。
(三)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处在家庭和学校保护中的小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虽然不多,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判断力,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风气的影响,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思潮,甚至是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都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冲击,影响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指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学校的校风与氛围。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而且可以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课堂教学是学校的重要群体活动,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善于用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的良好行为并转变学生的不好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负面暗示,使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树立起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向学生传授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系统、科学地认知自身心理发展状况与特点,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调整或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保证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增强教师自身素质,与学生真诚相待、寓教于爱
学校要对全体教师广泛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间以诚相待。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个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小学生的年纪虽然小但也有自尊心,只有在人格得到真正尊重、情感得到真正理解、行为得到真实鼓励、努力得到完全肯定的情况下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潜在正面能量,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困惑疑问,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师生间的心理交融互动,也是教师爱的投入,对于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教师要投入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与障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流、沟通,要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用真诚的爱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正视心理问题,相信自己,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寓教于爱,但爱不能离开严。严格要求自己,是为学生做出表率;严格要求学生,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真挚的情怀,是源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爱护、尊重、理解与信任。因此,教师要将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严”中,做到严而予礼、严而有度、严而不苛、严而以恒。
(三)建立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的榜样,是孩子心中的权威与偶像,其言行对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特点,使家长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和谐、统一的环境。
(四)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尤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社会与孩子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孩子在享受着过去人们无法享受到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诱惑与负面影响。因此净化社会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也是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不仅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自身保护的教育,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与支持。
作者:张美君 单位:北华大学 师范分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她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国家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这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根本保证。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小学生在回答调查表时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科学性,否则会诱导歧义。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东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5、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班尝试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试点班取得经验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全校开设。老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解决伙伴交往的问题,鼓励孩子们多为别人着想;同时从完善自身人格着手,通过讨论让孩子们知道怎样才能让别人信任等。小学生喜欢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理话,并倾听别人的心声,自助———助人,这在其它课上是无法感受到的。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课堂。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结合贵州毕节的现状,笔者建议在艰苦的环境下所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科学知识,也应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心理辅导员,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她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国家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这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根本保证。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4、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的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自己设计心理调查表。小学生在回答调查表时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某种暗示,量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科学性,否则会诱导歧义。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分别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东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5、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班尝试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试点班取得经验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全校开设。老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解决伙伴交往的问题,鼓励孩子们多为别人着想;同时从完善自身人格着手,通过讨论让孩子们知道怎样才能让别人信任等。小学生喜欢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理话,并倾听别人的心声,自助———助人,这在其它课上是无法感受到的。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课堂。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结合贵州毕节的现状,笔者建议在艰苦的环境下所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科学知识,也应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心理辅导员,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打不开它,提
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
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
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
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
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
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
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
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
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6、厌恶疗法。做一个小丑娃放在写字台上,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在小丑娃的脸上画一笔,或涂些颜料,久而久之.再看或丑娃丑陋的样子,就会提醒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前进。
摘 要:教育方式正从应试型向素质化教育型转轨,虽然那种每周一小测,一月一大考的情况已过去,但不少学生遇到一些必要的教学终结性检查时仍然存在着着急、发愁的现象。这种因考试引起的应急性情绪障碍,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本文以考试焦虑的表现和分类为基础,通过分析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积极寻求正确疏导策略,使考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取得最佳考试成绩。
关键词:考试焦虑;焦虑原因;心理辅导
一、考试焦虑的界定
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它指的是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有些学生一到考试就出现心慌意乱、情绪紧张、记忆卡壳等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尤其是一些重大考试更是如此。这种现象就是考试焦虑,指的是由考试而引起的过分紧张不安、恐惧、担忧、厌恶等情绪性心理状态。
二、针对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教育辅导
分析引起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针对考试焦虑具体原因,可采用下列心理辅导方法克服考试焦虑。
(一)考试焦虑心理的认知娇正
对于考试焦虑,认知矫正是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认知矫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对考试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减轻考试焦虑。
第一,考试动机的调整。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经常是模糊而摇摆的,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源自内心的期望,还受家长、老师、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心理辅导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高焦虑的考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与发展空间,理性听取来自他人的意见,清晰而确定地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第二,考试观念的认知矫正。考生对考试独特的认知是多次考试经验积累的结果,消极经验会使考生形成对考试相关事物的片面认知,如“考试前不把所有的知识点看完,我肯定考砸”,当这种错误不为其意识所察觉,往往就成为焦虑的根源。认知矫正能帮学意识到自己的偏执,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并重构理性信念,从而缓解焦虑。通过一系列自我质问与反思,考生能将引发焦虑的部分因素清除,从而降低焦虑程度;第三,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找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要会转移,听音乐、参加些劳动、去大自然散步等等,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
(二)考试焦虑的行为矫正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行为矫正包括学生自我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切实搞好应考复习和考前辅导等几个方面。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浦早期研究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交互原理”。依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紧张焦虑反应的抑制。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都是以这一原理为治疗依据。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头――躯干――腿。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
其二,自我系统脱敏。系统脱敏综合了好几种独立的方法,如放松、身体意识、思考与想象等。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采用系统脱敏法对考试焦虑者进行行为矫正应包括三个步骤:建立考试焦虑等级层次,进行放松训和要求考试焦虑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首先,要帮助学生搞好考前复习,加强学生的考前指导。许多中小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考前复习不充分,知识准备不足。对应试科目的学习没有一定的把握,惟恐不会以致产生考试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教导他们平时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按各科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凭侥幸心理靠压题取胜;其次,要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考前学习计划,注意劳逸结合;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应试技能,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物品上的准备,对防治考试焦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克服考试焦虑,使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考试的成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考前集体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有关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或做讲座,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学校应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解除焦虑的方法,降低或消除焦虑。最后,学校要给学生“松绑”,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推广“愉快教育”,寓教于乐,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另外,通过个别辅导,可以帮助考生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自我,培养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成为当今的主题词。健康与否,心理健康占据重要地位。小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到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作为教师也好,作为家长也好,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更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教育;成长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重要性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很迅速
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小学生在注意力方面、记忆方面、以及学习兴趣方面和思维方面发展的都很迅速。有些学者发现在7~10岁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的为30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随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注意力范围慢慢扩大、脑子的灵活度越来越强。所以在给不同阶段的年龄的小学生上课时,要适当调动气氛,活跃孩子们的肢体语言,让孩子们快乐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使之让孩子们在心理健康成长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小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更是变化的非常快,例如在低年级的孩子们喜欢画画,三年级的孩子们就开始独立喜欢足球、跑步。在记忆方面,低年级的孩子们只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在不经意间去记忆一些自己脑海里的“回忆”,然而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记住自己想要记住的事物。所以,当作为一名教师授课时,我们应当明确听课人的年龄在哪一个阶段,只要这样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才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吸收知识,更好的利用小学生心理发展很迅速这个特点。在思维方面,低年级的孩子们只停留在形象化思维上,是比较具体化。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有了逻辑思维,并且非常抽象。这些差异都非常明显的说明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迅速性,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多留意孩子们在小学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以及关注他们的心理教育与他们的健康成长。
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及开放性
正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应更加重视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所谓的“开放性”指孩子们在与家长老师交流时,心理活动表现的非常明显,不善于伪装甚至不会伪装,这是作为家长或者作为老师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极好的机会,更好的引领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小学生这个阶段发展还在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品德及心理健康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时间段了,作为教师我们要好好抓住小学生这个时间段,发展他们的心理,让孩子们健健康康的成长,多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想法,明白孩子们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具有可塑性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受到影响,包括环境的影响、事物的影响,不过心理影响至关重要,受到正面影响时,人们会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受到负面影响时,则可能会悲观摧毁一生。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表现出来的可塑性较为明显。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孟子的母亲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让自己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位伟大的母亲将家搬迁了三次,孟子的母亲这样做就是在朝着有利的环境方向发展,更好的影响孟子积极向上的学习。孟子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代大学问家,与他母亲的正确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分不开的。所以作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要重视孩子们现在这个成长的黄金阶段,重视孩子们的心理教育,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与他们的成长,将孩子们塑造成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小学生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的希望。家长、老师、学校、社会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主流。但家庭、学校、社会带给孩子们的压力却没有减弱反而在与日俱增,使得孩子们产生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问题。那么学校和家庭如何关注孩子们的心理教育与孩子们的成长呢,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一些浅见。
二、小学生心理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容易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现在一个家庭里,大部分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手里的宝贝,家里的老人格外疼惜,孩子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不能说是爱因为那是溺爱。在他们的成长中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指责和教导,难以完成别人给予的任务,也很难独立完成任何事情。这些已经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了,这一心理问题时间久了就会使孩子们成为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学校和家长总是以分数论英雄,用分数判断一切,使得原本属于孩子们的自强、自信、乐观等渐渐朝他们远去,让小学生渐渐地走向心理不健康之路。
2.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家长的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态度等多方面都时刻的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必须提高自我素质,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生活中要懂得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原则与方法,才能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学校要帮助小学生分析他们的有点,消除自卑孤独的心理,正确作出评价,发挥孩子们的特长。要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消除敏感与脆弱的心理,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自控能力,克服消极的情绪,摆脱悲观失望。整个社会也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小学阶段是人生发育最初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兴趣都是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各种潜能的开发也是在这个阶段初步开始,因此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小学生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每天认识自己多一点,改正自己的错误。不做无所谓的抱怨,不要容易受到消极性的诱惑。由于年龄的原因,父母应给予多一些的引领,孩子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认识往往是比较粗糙的认识,在这时父母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小学生才能更加从分认识自己。
当今小学生,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的逐渐提高的重要阶段,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让我们一起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在新时期的小学生时刻面对着许多心理挑战,对其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有利于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其心理技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对小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使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能够对其在学习中的自信心、上进心以及自觉的心理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有利影响。本文在通过对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重点分析,找出其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对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进行改革,从而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教育;措施
作为我国在义务教育工程中的基础建设,小学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对其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小学生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具有极强的求知欲以及上进心,但是,因为其年龄太小,在各个方面都还不太成熟,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容易影响其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其心理方面的教育要重点关注。
一、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时期是人的一生独特心理的成长时期,学生处在小学的阶段,在自我表现的方面展现欲望比较强,希望得到老师以及家长的关注。而且,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阶段出生成长的孩子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商,在自我表达发展的方面能力较强,他们在这个时期渴望得到身边人的表扬以及肯定,从而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但是,由于心理教育力度的不够强,许多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竞争的时候会采用一些比较极端的方法来吸引身边人的注意。如有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会在课堂上故意吵闹捣乱,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这样的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的话,就会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重点关注。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要注意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对其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的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对其心理的教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措施
1.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上进心
小学时期的孩子相较与别的阶段而言,都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以及上进心,在一定程度上渴望受到身边人的关注和肯定。而且,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对与教育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模仿,所以,教师和家长要时刻注意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小学生做好榜样。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小学生的心理正确培养,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自信心
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是识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学习的趣味性、连贯性以及其中的知识性进行挖掘,运用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激发,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其在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中掌握知识重点,从而使学习成绩得到不断的提高。结合生活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树立良好学风,培养自觉性
小学生在刚刚入学的阶段还是一张白纸,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纪律的整顿,引导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风。学生入校学习的过程就是其向标准学生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转变中,其结果会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以及学习造成直接的影响,与其以后的未来和前途也有一定的相关。在学生刚进入学校的阶段,由于其年里较小,模仿能力极强,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正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作风,为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领头作用。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其心理的引导,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启发。另外,还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一些与学习知识密切相关的比赛或是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得到良好的培养,使其学风得到良好的树立。通过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是人的一生独特心理的成长时期,学生处在小学的阶段,在自我表现的方面展现欲望比较强,希望得到老师以及家长的关注。而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对其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使其人格得到健全,使其在面临挑战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他们优点的鼓励与肯定,适度的表扬对学生的上进心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优点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小学生的心理正确培养,提高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对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班上个别这样的学生表现非常让教师头疼,常常碰到的问题就是班上总有那么个别学生特别容易犯错,每当老师批评教育时学生们常常说以后不会再犯了,接着又犯了。正因而此这部分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则有的往往会被教师认为是 “不可救药”,其实这是个别部分儿童在成长的心理被忽视的原因所带来的异常现象。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所以容易犯错的现象一般有如下几种心理特征。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极不稳定
特别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这是众所周知,因为小学生心理在小学生阶段是最极不稳定。所以在行为上和心理上表现出易犯错,他们嘴上说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但在行动上却重复了。往往教师很容易片面地认为是学生行为养成不好,或是屡教不改,而对其中部分的学生产生别样看法,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教学教育工作者能掌握小学生的成长心理发展规律,对这样的学生培养和学生的能健康成长。如某些上课总爱讲和课堂无关的话的同学,惹到同学们在课堂上常常情不自禁地笑出来。用眼神提示他,他马上就明白自己做错了,但认真听课的时间没多久,他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都会有三四次。每次暗示可以起作用,指出他一次,但不久又照犯。这是我们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如我班有个小鸿的同学就是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有次在课堂上对其的表现我就我就故意继续讲课,小鸿这时想这回不上当,他另想别的来故意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说出在课堂上你学到什么内容、掌握什么知识的规律。小鸿这时就回答不出了,我微笑着让他坐下来。课后我问:小鸿你对我讲课觉得如何?能否讲下你的心理话。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小鸿对老师上课是接受认为,但小鸿老是想同学和老师对他不重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引起别人重视。我经过思考后帮助小鸿分析,要想别人重视自己,自己先要从各方面做得更好。无论纪律还是学习成绩更要有带头作用,这样别人就会对你重视和尊重。经过反复教育及教师的耐心细致的引导,小鸿真的转变了,并成为同学重视和尊重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把问题与现象简单的归因为学生“不认真”,经常批评和训诉,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很不利的。认识了学生自控能力差,心理极不稳定这种心理特征后,我们就要用耐心去引导和教育学生,体现师生和谐的教育理念。
二、对事物的认识深度缺乏深刻
一般来说,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因此,心理学上对事物缺乏深度认识,也就不能从意义上去理解事物内涵,所以造成自己行为不规。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更加冷静、耐心地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症结,然后去做疏导教育工作。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看见我班上有几个学生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活动,于是叫他们离开校园回家,今天学校召开教师会议,篮球队及乒乓球队的训练暂停。刚好碰巧学校从这个星期开始,要求学生放学后及时离开校园回家。他们是很不情愿地走开了。学校教师开完会,我还发现他们竟然还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我告诉他们,校园操场上没有老师在,学校的篮球队、乒乓球也暂停训练。学校也有新规定要求同学们在无老师在场学生是不能留在校园活动,你们几个还留在学校玩,这是有违校规的。学生们当中大部分同学都低头认错了,可是其中小郭这个学生,他不仅没认错,还说老师不讲道理,这么早放学,也不让学生在操场玩,是你们老师能早点回家,你们太自私了。我听了没发火,却冷静下心,耐心地解释为什么学校近来会做这样的决定。因为近来校园安全事件影响太大,为孩子们的安全,只能是让你们放学后早回家。学生们理解了,也就暂时接受了他们不喜欢的“校规”。
第二天小郭同学跑到办公室来找我,向我主动承认了昨天下午的表现是错误,小郭同学讲学校能结合当时的社会上校园安全情况作出这些规定是为了我们学生的安全着想,是正确的有必要。
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小学生对事物有了深层理解后,就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更强化的约束效果。遇有问题,要耐心、热情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才会达到教育目的的。
三、中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增强
特别小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后,他们的个性得到一定的发展,这阶段他们的见识也有了提升,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他们有着这种强烈的表现欲。随之而来的学生是想借犯事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也是争取一种“荣耀”。所以也带来很多学生的“易”犯错,他们都是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发生的。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在成长阶段的正常轨迹,学生的“易”犯错,还有其进步的一面,因而我们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能片面去对待这样的错和这样的学生。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中小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我们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要从心理上等多方面去分析、关注、关心,以免造成教育失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摘要】素质教育应该主要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新理念。它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提高人的能力和发挥人自己的潜能。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事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之一。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教师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心理教育素质培养 自信心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模式,它是指以全面提高孩子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健康的身体、心理、劳动和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是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和目标,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其他几种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耐心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心理教育的根本之一,那么根据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智力因素
从心理教育的观点来看智力,它便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意义,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对智力的理解也已经得到了加深与扩展。按照新的心理学智力理论,除了传统的记忆、思维、逻辑、语文和数学能力外,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音乐和艺术的感受力,身体的感受力与灵活性等,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说,对以上这些方面的培养,也都会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因为它们本身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这样,在心理教育的意义上,对智力的培养也就应该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就这些所增加的有关智力培养的新的内容而言,它们的作用不但在于提高表面的智力,同时也在于拓宽与优化智力发展,同时也是人的整体发展的素质或基础。
例如:优化教学活动的结构。要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结构,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心理活动,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使学生养成“乐学”的心理素质。要把教学活动从学生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到全面的心理活动的轨道上,引入情感个性品质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养成“善学”的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实现三个转化:(1)把人类社会学已经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心理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3)把蕴含于知识之中的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和品德,从而发展自己的整体素质,达到“优学”的目的。
总之,不仅要逐步建立一个能够使学生“乐学、善学、优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要使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也能够养成“乐学、善学、优学”的学习心理模式,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非智力因素
心理教育更为直接的教育作用: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期望以及人的个性品质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目前美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提倡“成就动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国民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因为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乃至社会群体的“成就动机”的提高,将会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水平的发展。而这种成就动机教育。正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成就动机是指为了维护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与工作的动机。通常,个人的地位与他人的成就相称。因此.对差等生的教育工作之一就是让他们取得成功体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以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样的例子“欲求水准”的研究与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与其本人的欲求水平有关,甚至是由其本人的欲求水准所决定的。在对欲求水准研究的基础上,便可以进行有关欲求水准的心理教育,其直接教育目的和效果,表现在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欲求水准,便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学习者的欲求水准,还可以提高其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还可以提高其自信心。
三、自信心
自信的人能够相信自己的价值能力,即使通过社会阻力也不轻易改变信念或放弃工作。只要有了强烈的自信心,你想成就的任何事,都会有希望。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人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试想一个人还未开始做什么事情,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一点韧劲,他就很难有什么成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胆怯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会磨灭人的毅力,阻碍想象力的扩展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自信心的培养常见的有:(1)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界线;(2)自我欣赏与自我鼓励;(3)在失败与错误中记取教训;(4)发扬优点,坚持长处;(5)认定目标,坚持到底。
总之,自信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优秀问题,也是一个人心理生活中的关键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发展,在心理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增加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个性品质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可见,事业对培养自己成熟的个性也有极为重要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过:深入研究科学创立者的个性发展,可以解释和分析科学的内容,但是在这种片面客观的叙述中,某些步骤有时可能看来是偶然的成功……只有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进行深研究的情况下,才能理解这些步骤是怎样成为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由此可见,培养成熟的个性。实际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
外国心理学家指出:个性的成熟是受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制约和影响个性成熟的有四种类型:(一)气质(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二)心理过程的特点;(三)经验水平(习惯、技法、经验、知识等);(四)信念、爱好的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苦乐观、兴趣、志向等)。
总之,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准则.学会为人处世。如何做人,而且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将来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五、结论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发挥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有效作用,积极直接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摘要】素质教育应该主要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新理念。它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提高人的能力和发挥人自己的潜能。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事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之一。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教师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心理教育素质培养自信心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模式,它是指以全面提高孩子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健康的身体、心理、劳动和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是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和目标,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其他几种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耐心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心理教育的根本之一,那么根据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智力因素
从心理教育的观点来看智力,它便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意义,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对智力的理解也已经得到了加深与扩展。按照新的心理学智力理论,除了传统的记忆、思维、逻辑、语文和数学能力外,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音乐和艺术的感受力,身体的感受力与灵活性等,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说,对以上这些方面的培养,也都会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因为它们本身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这样,在心理教育的意义上,对智力的培养也就应该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就这些所增加的有关智力培养的新的内容而言,它们的作用不但在于提高表面的智力,同时也在于拓宽与优化智力发展,同时也是人的整体发展的素质或基础。
例如:优化教学活动的结构。要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结构,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心理活动,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使学生养成“乐学”的心理素质。要把教学活动从学生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到全面的心理活动的轨道上,引入情感个性品质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养成“善学”的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实现三个转化:(1)把人类社会学已经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心理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3)把蕴含于知识之中的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和品德,从而发展自己的整体素质,达到“优学”的目的。
总之,不仅要逐步建立一个能够使学生“乐学、善学、优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要使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也能够养成“乐学、善学、优学”的学习心理模式,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非智力因素
心理教育更为直接的教育作用: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期望以及人的个性品质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目前美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提倡“成就动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国民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因为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乃至社会群体的“成就动机”的提高,将会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水平的发展。而这种成就动机教育。正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成就动机是指为了维护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与工作的动机。通常,个人的地位与他人的成就相称。因此.对差等生的教育工作之一就是让他们取得成功体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以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样的例子“欲求水准”的研究与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与其本人的欲求水平有关,甚至是由其本人的欲求水准所决定的。在对欲求水准研究的基础上,便可以进行有关欲求水准的心理教育,其直接教育目的和效果,表现在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欲求水准,便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学习者的欲求水准,还可以提高其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还可以提高其自信心。
三、自信心
自信的人能够相信自己的价值能力,即使通过社会阻力也不轻易改变信念或放弃工作。只要有了强烈的自信心,你想成就的任何事,都会有希望。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人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试想一个人还未开始做什么事情,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一点韧劲,他就很难有什么成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胆怯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会磨灭人的毅力,阻碍想象力的扩展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自信心的培养常见的有:(1)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界线;(2)自我欣赏与自我鼓励;(3)在失败与错误中记取教训;(4)发扬优点,坚持长处;(5)认定目标,坚持到底。
总之,自信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优秀问题,也是一个人心理生活中的关键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发展,在心理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增加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个性品质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可见,事业对培养自己成熟的个性也有极为重要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过:深入研究科学创立者的个性发展,可以解释和分析科学的内容,但是在这种片面客观的叙述中,某些步骤有时可能看来是偶然的成功……只有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进行深研究的情况下,才能理解这些步骤是怎样成为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由此可见,培养成熟的个性。实际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
外国心理学家指出:个性的成熟是受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制约和影响个性成熟的有四种类型:(一)气质(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二)心理过程的特点;(三)经验水平(习惯、技法、经验、知识等);(四)信念、爱好的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苦乐观、兴趣、志向等)。
总之,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准则.学会为人处世。如何做人,而且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将来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五、结论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发挥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有效作用,积极直接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摘要】小学生心理文前提的四种特点和分类教育
【关键词】分类教育;探索
在小学教育中,我们目前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观,有好多的小学生都涉及到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下面,我就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特点,如何针对其进行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以便共同研讨。
1 “害群之马”型
这类学生多位男生,顽皮.好动?淘气;经常撒谎.逃学.离家出走;结帮拉伙.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小偷小摸;不守纪律.不爱学习.不听劝告;经常大大咧咧咧咧.疲疲沓沓.满不在乎;常犯错误,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架势,破罐破摔,看你老师能咋样。
这些学生是学习差,思想也差的双差生,目前在学校为数不少,被称为“害群之马”。到哪班,都是“一个老鼠害一锅汤”没人要。我们测了这些学生的智商,却发现都很正常。分析其行为表现,,从精神病学来看,大多患有或多或少的品行障碍,缺乏自知力,缺乏自尊心和同情心。常常不顾及别人的期望和利益,自暴自弃,冷漠自私。如果放任自流,任期延续下去,将会形成个性障碍,影响终生。
如何救护这些失去“活力”的生命呢?美国教育家艾玛逊说:“教育的全部技巧奥秘在于任何热爱儿童。”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曾有许多教师用他们慈母般的爱心,成功的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一个个活的灵魂。”其实,这“爱心”里包含的是细心、耐心和恒心。首先,教师要细心的分析此类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形成原因,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若有如此胸襟,害怕把“石头”暖不热吗?然要联系其他科任教师和家长,商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对其进行全面和长期的教育。要知“积习难改”,“学坏容易,学好难”的道理,所以切记操之过急。应放长线钓大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平时多给这些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甜头,别再说自己是“废物”、“笨蛋”、“不可救药”。再加上教师勤鼓励、勤督促,相信他们会步入正轨,重新做人。反之,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冷言嘲讽,严词厉训,加重体罚,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处处与你顶撞、与你作对,让你时时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寻找教育的契机,让你的教育也将是失败的教育,更有不好的,会逼迫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2 任性涣散型
这类学生个性偏激,行为不羁,思想意识不稳定。如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家长玩心眼,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撒手不管。考试成绩好坏都不在意,你如俺说硬说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类型是违反校规,破坏公物,与老师、同学关系也较僵。上课上自爱迟到几分钟,迟到了也不喊报告就破门而入,对老师视而不见。老师批评他,他还当堂顶撞。弄得每个老师头痛伤心,。惹得每个学生嫌弃讨厌。
去看一看他们的家庭吧!这是造成他们心灵偏向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家庭不是“暴发户”,就是父母经商或有钱的户等。从小生活在物质环境优越的环境里,有钱花受家长的宠爱。他们抱着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的思想。有的说:“学习好不好无关紧要,只要有钱,将来生活会过的好的!”有的狂妄自大:“我爸说了,交通大学的大门向我堂开着。现在学不学,将来照样上大学,干大事!”更有胜者说:“学的好不好不好是我的事,你管得着吗?”
面对这些学校生,我们不仅感动忧虑,更感到棘手。他们物质丰富,精神生活却如此空虚、清贫。怎样才能转变他们的思想,重塑他们的灵魂?有效的方法肯定是艰苦而长久的,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承受这个艰辛的过程。通常采用“点”和“引”启迪心智,因势利导,旁敲侧击的点化和点拨教育。针对个性成因,与其交谈、沟通,启迪他们对人生的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态度;在通过日常实例和前任事例进行正反说教,修养人格,重新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
3 忧虑压抑型
这类学生平时听讲专心作业及时,遵守纪律,成绩优秀,是老师赞赏的好苗子,但他们个性内向、自尊心强,勤奋刻苦、自觉性强,把分数看得太重,思想压力大。从心理分析他们患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紧张综合症”,没有勇气面对挫折。常产生个性抑郁,甚至自暴自弃。
由此可见这类学生心理素质太差,没有承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专家认为,学生负担过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太切等因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严重催促他们的心理。因此,教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安排好课内外时间,安排好娱乐的时间。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不怕失败的能力,让他们树立能屈能伸“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自信素质,同时要求家长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励,不横加指责或默然置之。否则,会使学生心灰意冷形成心理障碍。
4 轻松自在型
这类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学习看上去轻松自在。听讲认真,发言积极,作业“一挥而就”,成绩良好,兴趣广,好动。什么事都能做好。缺点是爱自能,钻牛角尖,不踏实,从不自觉补习,有点懒。针对这些心理行为,教师要适时进行挫折和自律教育。帮学生克服骄傲自满,挖掘他们更大的潜力。使他们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去提高。
总之,现在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父母溺爱,学生以我为中心,缺少责任心和承受力。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没有正确的家教,只是赚钱供学生不关心学生心理和学习。成绩好就夸,成绩差就指责.埋怨。造成心理负担,并形成心理障碍和品行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里健康和学习。
如今,我提倡素质教育, 那么就应从分把握好小学生的健康特点。这样才能有效的因“材”施教,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家长和教师应加倍重视孩子生理.心理健康;注重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交际能力及责任心.同情心.合作精神等成长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环境,使小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课程教育研究
【摘要】 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心智健康与否与学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和家长应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了解,并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协助儿童的适应和成长。教师应把心理教育纳入教育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 学生;心理教育;策略
小学生入学后,他们在学校要从事学习交友,游戏等活动,要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提出的要求,调整自已的行为,有的儿童适应良好,有的适应不良,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心智健康与否与学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和家长应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了解,并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协助儿童的适应和成长。
1心理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自身的问题
教师不良或异常心理,必然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甚至伤害。比如用抄写几百遍课文和方式惩罚学生,对学生恶言恶语,冷嘲热讽,甚至变相体罚等等行为,清晰映射出了教师心理的阴暗面。教育必须跳出心理问题制造者的阴影,教师必须扮演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的角色。这是义务所在,是育人的重要组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重点之一。教师应热爱学生,认可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地位。具体作法是:
1.1了解、关心每一位学生,要善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学生的各种表现和细微变化,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思想活动。
1.2爱离不开严,严要寓于爱中。严格要求学生,出自于教师对学生的诚挚的关心,出自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在要严格要求学生,就是体现了对学生的爱护、尊重、信任。“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这句话是一句朴素的真理。因此,对学生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序、严而有恒,最终贯穿于爱之中。
1.3要有一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能歧视、讽刺、辱骂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关闭接受教育的心灵之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时需要教师循循善诱,耐心开导,热情关怀,诲人不倦。
2寓心理素质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1营造良好的气氛,培育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协,教师的任务是力求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并善于运用于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教师对任何学生都不应有偏见,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很大的学习潜力,都是21世纪的建设人才。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殷切期望,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会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如,学生的作业,可以因人而异,起点不同;定时定量独立完成,避免拖拉和浪费时间;批改,错题不打“× ”,划出错的环节,让学生订正以后,仍然评为优等;单元测验属于形成性测试,对于做错的题目,允许重做类似的题目,甚至比原测试试题难度稍小的题目,当学生做对了,估可评为优等,这样做不是降低要求,而是达到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了解到每个学生知识的缺陷,另一个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树立自信心。
2.2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发展能力
2.2.1从表达行为方面作锻炼,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类。口头表达要求声音响亮、语句完整;书面表达要求书写工整、规范、迅速,完成后认真复核、检验,自信没有差错;反对只图快速,不讲究工整、规范。做法有:开展优秀作业展览,树立榜样,或分小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向上,这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
2.2.2设计一定数量的“问题解决”一类的作业。这类作业,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找不到现成的模式可以仿照,需要自已寻求解题的途径。这些问题不作教学要求,只作为思考题或小组讨论题。意志的锻炼需要有一定的难度,人只有经过困难,甚至失败以后,才能更加体会到成功的愉快,这种愉快才是高尚的愉快。
3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是学生进入角色,顺利适应学习的关键,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每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其表扬、鼓励,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满足,他们便愿意再一次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如果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面对学习中的失败,学习成果受到老师的忽视,都不利于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只有让学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做人的尊严,他们才会对学习感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直接影响对学习的态度,如果学生乐于学习,接受学校的功课,便会取的好成绩,也就会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因此,入学后培养儿童兴趣和对学习的正确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比其他的任务都显得更重要和突出。
4家庭教育也是孩子心理教育的关键
我认为,和睦温馨的家庭能熏染孩子良好的心性,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一生,所以,教师还要教育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小学生在家中同样得到跟老师相同的教育方法。最主要的是要让家长明确,小孩子做作业必须让他们独立,按时完成,不拖拖拉拉浪费时间,家长督促先从书写工整、规范着手,至于对与错,只能点拨,不能包办,应以鼓励为主,不应以考分高低奖惩孩子。这样,家校一致,共同培育下一代。家校合作,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应把心理教育纳入教育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