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9 09:3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艺术学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眼光转向音乐。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也相继设立了艺术学院,对高校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说,音乐对他们的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在音乐的学习中,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本文就钢琴教学为例,探索高校艺术学院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艺术学院 钢琴 教学时效性
随着人们对音乐的重视,钢琴教学成为高校艺术学院的主要专业。众所周知,音乐专业的基础是钢琴教学,可见钢琴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优秀作用。因此,教师要用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意义并真正从内心接受音乐,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也要有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人类自出世以来就有异同寻常的节奏感以及形象生动的律动感,但是这些都需要别人去挖掘、去发现。比如在高校艺术学院中的学生,他们拥有很高大的天赋,但是他们要想成功,也要经受千次万次的锻炼,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对于钢琴教学来说,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用眼睛去读谱、用耳朵去听声音、用心灵去感受音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学生要认真读谱
作为音乐基础的乐谱,是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最先接近的东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的读谱,这就导致学生在练习、表演时出现一系列的差错。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熟练的读谱,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看到乐谱上的音符节奏。此外,还能看到很多的东西,比如各种各样的表情与符号,而这种表情符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让学生更快的树立音乐形象。
(二)学生要学会听声音
也许你会说,听力是每一个正常人都有的,但是对于钢琴,却不是所有人都会“听”,不可否认的是听力在钢琴的学习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的耳朵能够扮演判别是非的角色。教师还要求学生不仅要能正确的辨别音准和节奏,还要求学生能够判断演奏时所需要的音频与音调,而这些的前提则是学生能够有效的运用自己的耳朵,同时做到多多练习,做到认真的听。
(三)学生要学会欣赏音乐
如果你要学好、学透一样东西,那么你就必须喜欢上这种东西,中国有句古话:“爱屋及乌”,可见,要提高高校艺术学院钢琴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让学生欣赏每一首音乐。因此,教师可以自己演奏一首曲子或者是让学校邀请有名的专业教师到学校弹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他们的偶像,这样,学生在满足了自身需要后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音乐的欣赏上来,人类自古以来就有模仿的天性,但是每个人却也有无穷的爆发力,学校以及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进一步展现学生惊人的一面。
二、高校艺术学院提高钢琴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找到音乐感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钢琴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音乐并认识音乐,而不是单纯的手把手的操作,为了让学生爱上音乐,教师必须帮学生选择好的教材,否则学生就不能将音乐表现出来。在高校艺术学院中,学生要学好钢琴课,就需要教师的帮助。首先教师所选择的教材必须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教材偏难,就会导致学生浪费了时间却一无所获,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其次,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作品,因为不同风格、不同表达形式的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以及音乐素养,如果一个学生之专注于某一类型的作品,对其他的作品则视而不见,可想而知这类学生的表现力,毫无疑问,他们对音乐的认知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最后,教师要多多去了解学生,要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他们爱好广泛,希望将最好的自己表现出来,从而获得大家的赞赏,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掌握学生在钢琴教学中的困难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知识上的、技术上的问题,否则学生就会走进盲区,而且很难再走出来。
(二)教师要采用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当今世界,很多人都在说求同存异、创新以及创造性思维,但是却只有极少数的人了解它们,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各大高校都在推崇新的教学方式,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教师没能将其落到实处。在我国各大高校艺术学院的钢琴教学中,教师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重视学生手指上的训练,却忽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以及实践能力,最终使得学生的潜力被埋藏,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富有特色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高校的学生,他们有着别人没有的潜力,只是这些潜力还有待发掘,作为钢琴教学的教师,要从学生出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首乐曲的来龙去脉,教师要带动学生去阅读,尤其是那些与学生有着巨大联系的乐曲,比如学生自己演奏的乐曲,在阅读中,学生会了解到作品的时代特征、背景以及作曲的意义,最终发现乐曲内在的东西并将它表现出来。其次,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自古以来,中国有这么一句话:“众人拾材火焰高”,可见一个人的力量远远比不上集思广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多练习联弹以及双钢琴,在不断的磨合与学习中,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对钢琴教学的错误看法,最终提高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结语
人们认为艺术就是以人类的情感和想象为特征,通过审美创造出一系列表达自身情感理想的活动,让人们在审美中实现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可见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契机的各大高校,更是要将音乐教学放在首位,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本调查报告力求以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整体发展为主线,着重选取本科教育教学以及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状况为调查对象,依据调查事实、统计数据和文献检索等资料进行梳理和剖析,主要探讨了以下八方面的问题:一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各层次学位授予点及本科专业方向设置状况;二是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设置状况分析;三是艺术学理论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问题探讨;四是与本科教学相关联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分析;五是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六是学术研究面临方向或探讨进路模糊的问题;七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相邻学科边界模糊的尴尬局面;八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契机与挑战。
关键词:[HTK]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学位论文;学术研究;边界;发展契机;挑战
引言 2013年伴随着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升格,艺术学理论学科遂成为该门类属下的一级学科,其发展有着显著的改观。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其一,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命名,避免了早先与学科门类艺术学同名所带来的混乱和麻烦,使学科定位和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对这一学科命名及学科体系建构至今仍存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总体认知上学界还是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基本肯定这门学科命名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达成基本共识:艺术学理论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其设置遵循的原则,一是传统学科的定位原则,是对各艺术门类进行宏观、整体、综合的研究,旨在探讨艺术的一般规律及跨门类艺术的交叉规律,具有观照和解释人类社会所有艺术现象与艺术共性特质的学科特性,其基础研究包括史、论、评三个领域,这和相邻的哲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属下的一级学科定位相类似。二是现实原则,即学科定位与发展要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能够为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例如,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研究方向的设立,便是关注现代技术的新进展,适应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从而使艺术学理论更具有多学科之间的渗透性,进而扩大其研究的范围。其二,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无论是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教育在本年度里均有较大的发展,主要是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本科专业(艺术史论专业)申报的院校增加,使学科的覆盖面大幅度扩大,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对艺术学理论学科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其三,从今年初开始,伴随着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人员人数的不断增加,相应的学术成果又有明显的增加,期刊数,截止2013年11月中旬统计,本年度约2200篇,论著约50部,教材约30部。从艺术学理论学科年度发展各项指标来看,有理由证明,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势头不弱于艺术学学科门类属下的其他四个一级学科。当然,在学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时,也存在着新旧问题的交织,面临着学科持续发展的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提出加强和改进学科建设的明确思路,准确把握学科定位,在学科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需要下,不断探究新思路和新举措。本调查报告力求以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整体发展为主线,着重选取本科教育教学以及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状况为调查对象,依据调查事实、统计数据和文献检索等资料进行梳理和剖析,力求概括本年度学科发展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揭示出艺术学理论的整体状态,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年度咨询报告。
截止2013年11月底统计,2013年度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具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有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有69个。目前,以艺术学理论学科名义设立本科专业方向点的院校有50余所(主要是艺术史论、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等大类专业方向)。另据不完全统计,明确以艺术史论或艺术理论方向设立本科专业方向点的院校有5所,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方向)、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艺术理论(专业方向)、哈尔滨师范大学原艺术学院艺术理论(专业方向)和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艺术史论专业。这里需要说明,以艺术学理论学科名义设立本科专业方向点的院校,是指依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允许的专业范围内设立的专业方向。此外,从统计资料来看,本年度全国共有40余所院校的本科专业是以艺术管理或文化产业名目拓展专业方向,计有“艺术管理”、“艺术创意”、“艺术传播”、“艺术商务”、“艺术市场”和“文化产业”等。如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策划专业、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专业等。此外,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工科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也都设有艺术管理类本科专业方向。
二、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针对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立本科专业方向点的情况分析来看,基于设点申请的现实状况,各类先行设点的院校均是以专业方向名义招生,直到教育部于2012年底正式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之后方才开始有大量院校正式申请,这也是形成2013年度艺术院校、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和工科院校集中申报“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热点效应的原因。由于所有申报院校获准招生计划需要等待至2014年初公布,故对于2013年度“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的设点,只能根据全国各院校申请联络的信息进行预测,估计院校在30所左右。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就是依托原有的美术史论本科专业或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的基础上申请设置本科专业的。综上所述,表明两个特点:一是这些申请院校都十分看重艺术学理论学科的配套建设,希望完成从本科到硕士至博士学位点的整体建设,以推进学科发展,带动学科建设,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二是从目前申请院校来看,还主要是偏向艺术学理论和美术史论或设计史论这几类专业领域,这类专业转弯幅度不大,基本治学思路、研究方法和教学方式有相近之处。相对说来,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等专业,则由于研究对象和治学方式的差异,导致来自这类院校的申请相对较少。关于艺术管理专业,从现状分析来看,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能是以专业方向的设点形式存在。虽说艺术学理论学科二级学科拟设有相应的艺术管理或艺术跨学科研究这样的研究方向,但主要是在研究生培养层面,可供本科专业延伸的条件有限,其原因:一是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新《目录》和新《规定》中没有确立为本科专业点,这样就无生长空间;二是管理学属于独立学科,对于艺术领域而言,属于跨界学科,艺术管理只是借力发展,学科生长空间同样有限。因此,这一专业点在本科阶段只能以借力发挥的状态存在。但现实状况是,仅以全国31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包括解放军艺术学院)为例,均设有艺术管理类专业。如果再加上其他各类院校,保守统计其数目也在翻翻之上,这是一个庞大的教育领域。 三、艺术学理论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人才培养是本科专业学科价值最为显在的标志之一,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往都是以能否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作为学科建设成功与否的“晴雨表”。这一评价指标的思想根源,究其依据主要是教育部历次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规定》所言明的意图,即强调“本科学生能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应用开发与管理工作”。这样一来,针对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的申报,也引发了对其专业培养方向问题的争论,归纳意见,有一种意见认为,本科开设艺术史论专业是改变以往单科专业教育模式,重点加强以综合艺术史论为主的跨门类、跨领域专业教学,着眼于知识拓展及审美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艺术创造能力,以适应全方位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要。另一种意见认为,艺术史论只能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基础还是门类艺术史论,如果专业指导思想及课程设置不明确,很可能会影响对人才基础能力的培养,弄得大而空,缺乏专业的精深度,难有适应的社会领域。再一种意见认为,理论与实践对于任何艺术专业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目前艺术史论专业教学中的课程编制,或者说课程结构存在诸多问题,诸如两者难以有机结合,如果没有彻底改变的措施或策略,容易导致学生毕业时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不足,无法适应社会对艺术学理论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许多院校建议召开全国性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就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的设点问题,诸如生源、招生方法、教学思想、课程编制、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等关键环节组织论证,制定相应的教学指导标准,力求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使之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呈现生机和活力,实现其应有的重要价值。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对待本科生就业认识的误区。如果说考察现行择业去向,能够接纳艺术史论本科专业学生的机构主要是事业型文化艺术创意及行政管理单位,诸如出版社、报刊社、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或艺术馆及文化宣传部门(高校和研究院所基本不含对本科生的吸纳,故不在列);民营单位则为辅,如画廊、艺术社团或演出公司等。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无论事业还是民营单位普遍趋于高学历消费,原本较低层次的工作岗位最适合本科生就业,但统统提升为研究生,甚至连硕士生都排斥,要求博士生入职,这种势必造成本科生去向日益狭窄,这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使用的问题。那么,从另一角度来认识,将艺术史论本科专业当作是人文学科(即大文科)一部分来看待,培养目标可以认定是具有较为宏阔的视野和较为综合的素养,可以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对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跨门类学科研究进行宏观认识和应用。作为吸纳人才的储备,本科生中的优秀人才明确就是为高一层次学科点输送合格人才,即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培养高质量的基础人才,如同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长线学科一样,是学术薪火传递不可分割的人才储备。据此,艺术史论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特征可以拟定为:本科生应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较为扎实的艺术史论知识基础、较为综合的素养和较强的创造意识,能运用中文和一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资料查询和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或创作与策划、管理实践能力,具有运用艺术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针对某种艺术现象进行批评,可以从艺术跨学科研究中获得较为实用的知识,以服务于艺术和其他社会实践。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能够继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或在艺术管理、编辑出版、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等部门从事策划、管理、编辑、评论、创作等工作。如上所述,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的招生和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环节,而且是重要的学科生长链条。当前,艺术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新形象以及国民艺术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具有不可置疑的重要性,而这项工作的推进需要各个层面、各类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看,国家在培养从事各门类艺术专业的人才外,同时也需要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对艺术加以认识和阐释的专业人才。如此说来,传统的门类艺术专业对应各个艺术领域,且偏重专才教育,而如今,艺术文化事业的交叉与综合发展,对于具有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的培养就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一需求即构成了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培养的根本价值。此外,由于历史原因,艺术学理论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立以来,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上推进的,因而学科建设的成熟度也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这就造成了教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的倒挂。而适度促进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的发展,也能够为该学科业已形成规模的研究生教育,储备、输送更加对口的人才,使得这一学科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这两个层面上达到相对的平衡。就当前的状况而言,目前已经开展较为纯粹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方向的院校,在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其中,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该院下设的艺术学理论系,本科阶段开设的专业主要课程有:艺术导论、艺术史(包括门类艺术史)、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艺术史学、艺术批评。从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结构比较完整,尤其是在开设课程的思路上,与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立的初衷较为匹配,即这样的本科阶段教育尝试是有目的地按照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理要求进行探索和实验。另外,哈尔滨师范大学原艺术学院从2005年至2012年连续八年开设艺术学本科专业方向,以培养艺术学理论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开设课程有艺术学概论、艺术史专题、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市场管理与策划,以及门类艺术理论的课程,诸如美术史、音乐史以及相关专业理论等。自该院于2008年划分为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以后,逐步改为美术学和音乐学本科专业。加之,在教育部颁布新《目录》和《规定》之前,要求重新申报专业方向,故2013年艺术学专业暂停招生。山东艺术学院也属于国内开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方向较早的院校,该专业方向设立在该院艺术文化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名为艺术学专业方向,其本科课程有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以及相关的艺术经济、艺术产业、艺术管理等。培养目标定为,具备较高的艺术理论和策划创意方面的能力,能够在各类文化艺术机构、文化传播系统、文化企业等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研究与教学、艺术编辑与批评、艺术项目策划与运作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相比而言,仍有多所高校开设以艺术学为名义的本科专业,其课程未能形成结构体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往往是以门类艺术的相关课程替代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必要基础课程。出现这种专业与专业方向不相配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地说,课程体系的不完备、师资配备的不对口、教材建设的缺失,特别是认识上的局限等,都使得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本科专业教育无法达到专业设置的根本要求。再从学科定位来说,艺术学理论在一开始已经明确其研究对象就是艺术,这可以称得上是先天的优势。事实上,美学、文艺学等文科专业也都给艺术予关注,对于艺术本身发展而言,这种关注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研究者及实践者的思路和视野。然而,美学、文艺学等专业的研究,仅从近年来发表的学术成果统计来看,他们关注的视域又大于艺术本身。试想,如果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已具备学科定位的天然优势下,还不能对艺术进行有效且价值凸显的研究,从而证明其无法取代的学科价值,那未免大大浪费了这样的先天优势。此外,从当下学科发展趋势看,美学及文艺学对于艺术问题的研究视域,实际上也在产生着某种转向,即逐渐拓展到更广的哲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当中。这似乎暗示着,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建立后,美学及文艺学也在探寻着自己新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学术相互推进、多元学科互渗互融的际遇下,艺术学理论学科如何能够既牢牢把握住自己的研究方向,凸显自身在艺术本体问题开展研究的学科价值,又抓住学术大发展的契机,着力明确发展方向,是本学科需要认真思索的命题。
四、与本科教学相关联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分析 与本科专业教育相比,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应当说是已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且成熟度要强得多,其原因是:一方面研究生培养历史较长,如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随后有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学校相继建立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截止到2013年10月底,全国已有69家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其中,具有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单位达到20家,从数量上看远超其他门类艺术学科:音乐与舞蹈学12个,戏剧与影视学15个,美术学13个,设计学12个。至于艺术学理论硕士点,数目也远远超过其他门类艺术学科点。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理论学科丝毫不逊于艺术学学科门类属下的其它四个一级学科。然而,从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来看,不难发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点承担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依然存在着杂乱现象。具体来说,许多院校并未按照既定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美学、艺术管理或艺术跨学科研究等初步拟定的二级学科名目来规划专业方向。可见,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设置,在全国范围内还未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规范。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目前尚未明确学科目录和指导标准,从而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例如,某些院校研究生培养不分专业方向,笼统称作艺术学理论学科,结果什么专业方向都往里放,既有美学、文艺学的研究方向,又有大量门类艺术的研究方向,甚至细划到水彩教学和钢琴教育,使得学科点及研究方向成了典型的摆设,挂羊头,卖狗肉。这种状况是需要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着手加以解决的。同时,更要防止学科建设中抢山头、铺摊子、要指标的现象发生,为了达到招生数量增加的目的,全然不顾该专业的属性和师资条件。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加以调整和纠正,那么,艺术学学科门类升格的意义会全被串换、稀释,这对于学科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危害。由此可说,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由于规范缺失造成的诸多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也将直接影响到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况且,在研究生教育中,至今还缺乏对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探究,所谓的优秀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各类选修课程仍处于缺失状态。至于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更是滞后,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学界认可的、规范的、通用的基础课程教材,诸如:艺术学导论、艺术哲学、艺术美学、艺术类型学、艺术学方法论、艺术价值论、艺术史学史、艺术经济学、艺术文献学、艺术学经典文献选读、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等。更不要说,尚未启动的事关提升学科研究水平专门化教材的编撰工作。此外,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仅从分类学角度来对近年来各个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进行评估的话,学位论文选题与学科立足研究方向的匹配就存在很大的不实。实事求是地说,这里列举的诸种现状问题,的确给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同时也引发了其他门类艺术学科,以及外界学科的非议。相对门类艺术学科而言,似乎并非缺乏明确的具体研究对象,而是对象太过庞杂,难以把握,以至于不能深入研究,因而使研究生教育方向显得空洞。归根到底,如果一个学科连内核问题都尚未解决,怎么能使其成为一个学科并且建立学科点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呢?这些质疑理应受到重视。不可否认,与本科教学相关联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科教育和教学,这也是本调查报告列出针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探讨的目的。由此看来,依据《目录》和《规定》,针对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明确培养方向和学科类课程建设问题的探讨已迫在眉睫,明确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方向,其教育教学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再需要从师资选配上着手启动,这样才能避免研究生教育的种种问题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翻版出现,进而促使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从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方面作出调整,呈现一系列崭新的、可行的、切实有效的变化。
五、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艺术学理论学科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所存在问题,还首先表现在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始终没有明确的研究指向和学术积累。选题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本身的偏离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然,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研究生的生源极其缺乏,基本上来自于各门类学科,造成学生将艺术学理论与门类艺术理论完全等同理解,从而在学位论文选题中表现出极为强烈的门类思维的倾向,这样的状况普遍存在于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过程。具体表现为,大量的门类艺术理论研究课题仍然作为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的选题,稍好一点的是,研究视角有所转变,但这一点在门类学科的艺术史论研究中已多有体现,仍未构成选题上的实质性突破,更难有选题指向性的创建。其次,就其他人文学科或者理工科转入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生源来说,他们大多对于艺术的理解非常感性,但同时又非常片面,虽然较门类艺术出身的学生而言相对容易建立一种抽象的理解观念,并且能够站在门类学科之上较为整体的来看待艺术,然而,真正当他们开始进行艺术或者艺术学理论的思考和研究之时,他们的理解可能依旧会停留在对于“艺术”甚至“美学”等非常感性的层面上,仅仅认为艺术或者艺术学理论可能会和“美”密切相关,甚至理解它们之间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等同关系。这样一来,他们对于艺术学理论的认识实际上就会被定位在一种局限与片面的抽象观念之中,从而导致学位论文选题停留在某种感性描述,深入不到艺术本体的研究当中。再次,由于指导教师本身来自于不同的研究领域,所以在指导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以及研究工作时,不免带有某种观念和认识上的局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没有帮助研究生对艺术学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甚至影响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中所谓“艺术一般”观念的形成和建立,更难以形成所谓的学术积累,有的学科点,十年甚至二十年也看不出对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体系脉络及升级研究的课题,从而导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的重复乃至偏离。
六、学术研究面临方向或探讨进路模糊的问题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科研成果统计,表现在学术论文上,归纳来说有这样几点特征:从综合性大学的学术刊物及学报(社会科学类)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科学刊物来看,此几类刊物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关注实际上是远远弱于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的。例如,就《中国社会科学》而言,截止2013年11月出版的期刊统计,并没有刊登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论文。而这样的差距,一方面或许是由于综合类的人文社科类杂志对于艺术学理论类的科研论文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反思,艺术学理论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然,也表明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领域还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各种文艺或艺术类的专业学术期刊,则又会发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科研又有着多个研究方向或是探讨路径:一是从门类艺术切入,进而升华到“艺术一般”的层面,展开对艺术以及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二是借助于美学或美学方法论切入艺术的研究;三是从艺术史或者门类艺术史的角度对艺术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从而以“古”观“今”或从“今”观“古”,得出较有价值的理论认识;四是从文化、哲学以及社会学等角度对于艺术进行本体的思考。以上所述的研究方向或探讨路径大致概括了当今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的主体方向,必须承认这些研究,拓宽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路径,但从中我们也应该反思艺术学理论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否只要拓宽研究的路径,以美学、文艺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视域对艺术进行观照,就意味着从门类理论上升到艺术学理论,从艺术个别抽象为艺术一般?方法的突破是否能够代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全部?艺术本体的探索是否就只能依赖于上述这几种路径?这是一个亟待探讨与追问的问题。
七、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相邻学科边界模糊的尴尬局面 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学科随之也从以前的二级学科艺术学被提升为现在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在学科建制上确立了自己的栖身之地,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理所当然能够获得极大的进步。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大问题,就是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之后,所面临的与相邻学科边界模糊的尴尬局面。比如说,艺术学理论与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美学,以及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属下的二级学科文艺学之间形成学科交织,甚至相互研究领域覆盖的关系。又比如说,许多综合性大学,在学科申报过程中也是将美学和文艺学师资加以整合纳入到艺术学理论学科中来。所以说,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相邻学科边界模糊的尴尬局面的形成有着多重因素。当然,从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角度来说,艺术学理论与美学以及文艺学共同面对艺术问题进行探究是大有好处的。也就是说,从不同学术观念、不同学术视角和不同治学理路探讨艺术问题,能够使得艺术理论建设更趋完善。然而,也出现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这就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在这样的学术研究背景下,学科自身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我们看到,美学、文艺学的研究中或多或少地都牵涉到了对于艺术诸方面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美学,在20世纪以来的演变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深入艺术的领域进行考察和探究,逐渐形成了艺术哲学、艺术美学等研究方向,其复杂性原因我们在此不作深究。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作为以艺术为其重要研究对象的艺术学理论,显得极为尴尬,如何建立起自身的学科优势?如何区分出与艺术美学或美学本身研究的差异?如果艺术学理论不能尽快建立起自身的学科优势,那么多足鼎立的态势又会让艺术学理论何去何从?我们在统计2013年度学术成果时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将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属存在诸多难度,首先是分类,其次是方向,都有模糊不清的问题存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各个学科都会有一定的本位思想,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归类认定不清,在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领域,会将美学以及文艺学的研究成果统计在内;而在美学领域,艺术学理论以及文艺学的研究成果也会被归入其中。江苏省2013年美学年会征集的论文就是这种状况,其中涉及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题目约占2/3左右。这一点实际上不论在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术交流中,还是美学学科的学术交流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而这样的学科胶着态势,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而言,就会产生学科边界模糊的状况。表面上看,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外延扩大了许多,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不论从方法上,还是涉足领域,以及学术成果上都趋于多样化。然而,我们却是把较为成熟的美学方法、美学的研究思路或者文艺学的研究思路拿过来为自己所用,甚至由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新生”,促使美学、文艺学的从业学者“转向”研究,从而谋求发展空间。艺术学理论学科外延被无限扩大的同时,其学科内涵正渐渐被弱化,导致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不清。从历史上看,学科历史能够追溯到古希腊的美学,以及受苏俄影响在我国发展近百年的文艺学,在研究方法上较之艺术学理论要相对成熟。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站在艺术学理论学科本位上把对于艺术的研究当作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话,那么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内涵在研究方法上的话语权实际上毫无疑问被美学、文艺学或多或少地蚕食了。而照此下去,研究对象上“艺术一般”的明晰,也会因为美学以及文艺学研究对象的宽泛性而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弱化,这一切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但艺术学理论的先天优势或者研究对象上的纯粹性,即研究“艺术一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也会因此而慢慢消解。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发生,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而言,必将遭受严重的威胁。话说回来,我们可以理解原本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设立,可以理解为是狭义的“艺术一般”理论研究,即将过去分门别类的艺术研究打通提升,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进行观照,而现在似乎是广义“艺术学”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类似于广义相对论覆盖了狭义相对论,其研究性质发生了改变。在此条件下,我们也看到,全国多所院校申报设立艺术学理论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就是将原有的美学及文艺学学科点经过整合申报。可见,美学及文艺学从业学者向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转向,正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这种转向势必造成学科边界的模糊。举例来说,如果现在要统计全国美学及文艺学学科的研究状况,或是学科点的建设状况,那么艺术学理论学科点会不会被统计在列?反之,如果现在要统计全国艺术学理论研究状况以及学科点的建设状况,那么,美学及文艺学的学科点是否也在统计之列呢?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试图用科研成果来对全国各院校的艺术学理论学科进行排名的话,其结果一定会出现表里不一的尴尬局面。评估排列目的是什么?分类条件是什么?指标如何设立?当然,在此并不是要否认美学及文艺学对于艺术研究的学术贡献,美学及文艺学之所以能够强势进入艺术研究的领域就已经说明了它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综上所述,艺术学理论学科目前面临的这种复杂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因为这样的复杂状况实际上已经给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区别对待,那么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势必产生另一种扭曲。艺术学理论学科具有自觉地从艺术(具体门类艺术)中来,形成一般层面的艺术理论,再转入到艺术中去加以实践指导或提升,这样的学术路径,实际上就是为艺术而“生”的学科。而当前如果因为其他学科的强势进入,使得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外延和内涵发生变化甚至慢慢消解学科设立的初衷,那么,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确实存在着问题。 八、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契机与挑战 综合考察艺术学理论学科(包括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诸方面的现实状况来看,其存在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学科演进的历史问题,又有学科现实发展的困境。诚然,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仍然沿着过去的老路走下去,而不加以调整与改进,那么,积累的各种问题将会彻底否定一个学科存在的价值,这不是武断的推论,而是现实的昭示。诚然,任何一个学科的推进,直至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本报告所指出的问题,只能说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成长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科的成长总是要经历从不成熟、不完善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成长当然也不会例外。以下就调查研究问题,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契机:
1.厘清学理认识带给学科的发展契机诚如上述论及的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定位问题,艺术学理论学科与其他门类艺术学科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界限不清,甚至在某些学者看来,艺术学理论可以直接等同于其他门类艺术的理论,甚至被其他艺术理论所取代。这种观点在很多由门类艺术研究转来的学者中间较有市场,这也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真实性遭受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种现状及遭受质疑的境遇,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特质,它是融通了各门类艺术,是建立在一般层面上的艺术理论。这种从整体上去把握、研究各门类艺术的思路,使得人们实现了从一个切入点能够“观看”到所有艺术门类的可能性。换言之,“艺术”肯定不等同于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美术和设计,因而需要有一套理论从一般层面去认识它、把握它。但如果因为当前“艺术一般”的研究还不够成熟,还不足以令所有门类艺术研究者,甚至学界信服,就轻易否认这样的一门学问的存在,显然是简单粗暴的。即便是站在门类艺术的角度去思考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美术和设计的艺术形式,也是不能为艺术“代言”的。或者说,门类艺术之所以能够被理解为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其他,必然有其内在的共性和联系。诸如,这样的问题放在任何一个门类艺术当中来讨论和研究都是不合适的,因为通过某个具体门类艺术的视角来把握其他艺术形式,无疑是管中窥豹,只能见其一斑。然而,被某些学者认为可以被门类艺术取代或消解到各门类艺术中的艺术学理论,却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从学理上说,艺术学理论已然具备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也就形成了这一学科发展的契机。在现实层面,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设立,使得近年来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继续发展成为可能。随着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艺术学理论学科内涵和界限问题终将会清晰、明朗起来,可以说这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最为优秀的保障。
2.社会需求带来的发展契机如果说从学理上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正名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话,那么,当下的社会需求以及大众艺术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就从实践上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在当前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由此,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包括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健康等目标,成为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的方针和政策,使得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为清晰,这也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此说来,艺术文化的发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更加凸显。正如本报告在“艺术学理论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问题探讨”一节中提到的,提高全民艺术素养,实际上重点并不在于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美术和设计门类艺术形式的专业表现技巧的提升,而是在于培养对于艺术审美中感性表现的接受、认知、传达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艺术素质培养目标,既需要门类艺术方面的实践人才和理论人才,同时也需要具有综合性艺术素养的专业人员,甚至艺术领域跨界人才来共同合作完成。当然,艺术学理论学科除了理论研究外,还应有艺术实用人才的培养。诸如艺术与经济、艺术与科技等行之有效的促进社会艺术文化多方发展的艺术综合人才,这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学科博弈带来的发展契机目前,在人文学科中针对“艺术”这一对象的理论研究,实际上分散在多个子学科领域当中,主要是美学、文艺学、门类艺术学以及艺术学理论。其中,门类艺术学重点研究门类艺术方面的理论,而美学、文艺学以及艺术学理论则都在进行着艺术一般性规律的研究,只是各自选取的视角有些不同,但也有较多的重叠。在此,限于篇幅我们暂不涉及对美学和文艺学关于艺术理论问题讨论的评述,但美学和文艺学触及到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既成事实,必然会引发各学科间的相互博弈。从现阶段来看,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理论都对艺术理论有所推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三者甚至不太容易明确区分。如果功利地将研究艺术理论看作是一块“蛋糕”的话,那么,当下各个交织学科实际上就是在分这样的一块蛋糕。事实证明,学科之间的博弈导致不进则退,哪一个学科能够在艺术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展示出自身独特的价值,并且有效地把握艺术本体,甚至指导艺术实践,那么哪一个学科的研究就更容易为学界所接受,从而在博弈中占据上风。而一旦退却,其结果就是逐渐被其他优势学科所蚕食,直至替代。从学科定位来看,艺术学理论学科从一开始已经明确其研究对象就是艺术,这可以称得上是先天的优势。事实上,美学、文艺学对于艺术问题的关注并非坏事,对于艺术本身的发展而言,多种学科的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研究者及实践者的思路和视野。然而,较之于美学、文艺学对于艺术问题的研究,如果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已具备学科定位的天然优势下,还不能对艺术问题进行有效且凸显价值的研究,从而证明其无法取代的学科价值的话,那未免大大浪费了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从当下学科发展趋势看,美学及文艺学对于艺术问题的研究视域,实际上也在产生着某种转向,即逐渐拓展到更深广的哲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当中。这似乎暗示着,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建立后,美学及文艺学也在探寻着自己新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学术相互推进、多元学科互渗互融的际遇下,艺术学理论学科如何能够既牢牢把握住自己的研究方向,凸显自身在艺术本体问题开展研究的学科价值,是该学科需要着力强调和明确的方向;同时又抓住学术大发展的契机,是本学科需要认真思索的命题。4.艺术学科“空白”问题探究带来的发展契机除上述提到的诸多契机外,还可以看到一点,艺术范围内的诸多问题尚未得到研究者的足够关注,艺术学理论研究仍然有着多种路径与空间,如艺术伦理学、比较艺术学、艺术管理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等等,都是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少有涉足的领域,这些研究领域亟需一个学科对此进行专门的探究,只有努力将这些“空白”问题填补续上,艺术研究才能在一个更新的层次上获得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理论性问题,需要有一个学科去思考和研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实际上又是不断引导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和把握艺术,从而为艺术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如此看来,以某种纵观艺术全局的观点、方法和路径,来对艺术中一些尚未明确的问题进行统摄研究,是获得新思维、新认识的途径。从这一角度来说,对“空白”问题的探究将成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一个契机。
九、结语
总而言之,就艺术学理论学科定位而言,注重“艺术一般”的理论研究,探讨其本质与特征、功能与系统、审美与鉴赏等学科内涵,是其学科重要的基础所在。
众所周知,艺术门类很多,形式、样式、风格,以及题材、体裁的纷繁差异,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如何针对不同的门类艺术,把握其观念、形态、风格及表现等复杂现象,并作出整体性的观照,区别其个性与共性,将其共性归纳和构建成为完整的体系,解释艺术的性质与特点,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的功能和社会作用,艺术在文化系统中的定位,以及“艺术一般”的种种问题,使之纳入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轨道,可以说这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在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任务。
与此同时,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相邻的一级学科,即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它们是共同推动艺术学学科朝着新向度发展的主力军。这也表明,立足于艺术学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的贯通研究,为跨门类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当然,也应当看到对于艺术学学科的认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我们推论说当下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仍处于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契机与挑战共存。我们不能因为外界对于现阶段学科范围内暂时存在的种种不足和不完善的质疑而怀疑自身,甚至停下学科建设的推进脚步。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学理上,以及社会应用方面的价值是不容质疑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生及日渐增强的艺术文化大发展的需求,实际上已经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学科价值的完全彰显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迅速完成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还有很多,尤其是学科的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上都处在机遇与问题同步增长的阶段。
于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价值与发展前景,不必急于用今天的显性成果去证明什么;关键在于夯实学科基础,厘清学科内涵,完善学科建设,并最终以丰硕的成果来证明学科价值。展望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必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楚小庆)
摘 要:文艺是一种人类审美的意识形态。当前,应当把文艺作为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范畴加以高度重视,提高它的社会地位。整个思想战线上的任务是如此,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任务也是如此。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人类的精神生产包括电影生产应该将价值导向放在首位,应该强调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导向。当下艺术的创作与鉴赏缺乏理论支撑,缺乏明确的价值导向,这是很值得艺术学门类学科建设和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自身关注的。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历史学的基本观点在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四个讲清楚”,跟我们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密切相关。作为人类审美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理应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姿态参与到党的极其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里面去,做出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贡献。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艺术学学科;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意识形态;价值导向
一、文艺是一种人类审美的意识形态,应当把文艺作为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范畴加以高度重视,提高它的地位。整个思想战线上的任务是如此,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任务也是如此,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013年8月19日,五年一度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做了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按照小平同志当年的话,一百年不能变。接下去的一句话是,“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然后对党的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 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之后要重新思考文学艺术,特别是我们的艺术学、艺术学学科建设、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究特别是艺术学理论本身竟是人类的一种什么形态的存在?马克思的一个基本的观点,“人类愈文明,社会愈进步,人把握世界的方式就愈应多样化。”他论证了主要的几种方式,摆在最前面的是经济的方式把握世界,也即物质的方式把握世界。人之为人不能只是物质的方式,必须还要考虑到独特的精神家园的坚守,还要有精神的方式。后面的几种方式是政治的方式、历史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哲学的方式,还要有艺术的方式。艺术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按照他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理论,文艺是一种悬浮在上层建筑之上的东西,什么东西呢?过去翻译的是叫人类审美的艺术形式,后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里边引起争议了——人类审美的艺术形式能不能就过渡到人类审美的意识形态?我觉得翻译问题,不要搞文字游戏,艺术形式不就是意识形态吗?《文艺报》刊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老所长张炯同志的文章《论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他明确地支持文艺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意识形态,文艺跟其他的意识形态是有不同之处的,但是文艺总体上是有意识形态性的。为什么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派生下来的结论、推论就是,既然承认文艺是一种人类审美的意识形态,那么理所当然地文艺就应当进入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范畴而加以高度重视,就应该提高它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思想文化地位。这正是我们本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继承前几届学科组的不懈努力,最终终于实现了把艺术学升格为国务院学科目录的一个门类的最根本的理论依据。明白了这一点有什么好处?我以为才可能从理论根源上彻底地驳倒当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承认艺术的商品性,而否认和排斥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那种错误的思潮;才能进而驳倒肆意泛滥的过度娱乐化倾向甚至于娱乐至死的错误倾向;也才能从理论上、从根本上驳倒形形色色的戏说历史、消费历史、颠覆经典等等倾向。如果这一条不明确,艺术学的学科建设是很难实现8·19讲话中讲到的两个“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明确目标的。明确了这一点,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持续地健康地繁荣发展在一条正确的历史轨道上。在当代中国,整个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任务是如此,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也是如此,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我历来主张高等学校是民族思维的先锋阵地,高等艺术院校是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先锋阵地是要搞理论建设的;是要密切地注视创作实践、进行理性抽象和科学概括的;要为整个民族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提供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的;是要提供正能量的。这一条必须旗帜鲜明。
二、人类的精神生产包括电影生产应该讲价值导向,应该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导向。当下艺术的创作与鉴赏缺乏理论支撑,缺乏明确的理论导向,这是很值得引起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艺术学理论建设关注的。[HT5”,5SS][KH*2]
不用否认,我联系实际讲给大家交交心,说点真话,诉点真情,求点真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最近,我有幸连续参加了电视剧作品的全国政府奖“飞天奖”的评审,接着又参加了电影作品的政府奖“华表奖”的评审工作,再参加了电影的学术大奖“金鸡奖”的评审工作。我们在艺术学的鉴赏活动、创作实践里面已经呈现了这种情况,不能不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就必须旗帜鲜明的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理论立场。比如对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艺术作品《小时代》,我们面对这个作品的舆论导向是什么呢?因为票房收入很高,于是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最大的机关报上就刊发了文章说,《小时代》展示了大意义,这个电影叙述了“90”后们的审美需求、文化需求。同时也是在这张报纸上的“文艺评论”栏里面,又发了另一篇文章《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3出现》,对此作了严肃批评,认为这部电影的价值取向有问题,对少年儿童成长不利,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说了一句非常尖锐的话,“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这引起了有关部门的不满。这些有关部门说,国家审批不是你的权力啊,你们报纸应该发挥的是舆论监督作用,怎么能随便说谁在纵容啊?于是又在这张报纸的海外版上发了一篇文章《整顿世风不能靠打压〈小时代〉》,有这么一段话,“给一个拜金的人看100遍《焦裕禄》,他也不会变得省吃俭用;给一个不拜金的人看100遍《小时代》,他也不会出了电影院就去狂shopping。”这篇文章中,在汉语中夹杂使用了英文,这个文风就不对,不符合新闻出版法规,非常不规范。“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这是当年就说出的话,哪能用汉语表述祖国语言时就随便插入一句西文呢?而且,这句话从根本上抹煞了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抹煞了艺术教育、熏陶、提升人的灵魂的功能。这说明,我们艺术作品的创作与鉴赏缺乏理论的支撑,缺乏明确的价值导向,这是很值得我们引起广泛关注的。我们的高等学校不能说不发言。诸位去看一看那些电影作品,究竟包涵有多少文化含量和审美品位?但是因为它十几亿的票房,于是堂而皇之地就通过了电影艺术政府奖的初选,而且进入了最后的终评阶段。入选的理由是什么呢?说要由市场导向。这句话是由一位电影艺术政府奖评审的负责同志说出来的。那么我请问一下:人类的经济建设、物质生产需要市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那么人类的精神生产包括电影生产能单一地讲市场导向吗?我看应该讲价值导向,应该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导向。为什么不能讲单一的市场导向呢?我建议我们都重读一下《资本论》,而且我是认真重读了的。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著作都很伟大。马克思是研究剩余价值的,他是第一个发现剩余价值的人,其理论优秀就是讲资本生产最大的原则只有一个——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同时说,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的情感动物,不能够只追求经济效益,同时要坚守精神家园;因此,人类除了经济地把握世界之外,还须要艺术地把握世界。而实际上包括宗教地把握世界目标都是建设精神家园,都是要讲信仰的。因此,他就提出了需要艺术地把握世界,艺术地把握世界又是审美的把握世界。谁都知道,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从老子、庄子、孔子到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概莫能外,都承认人类审美的最佳境界——“超功利”。于是矛盾来了:资本运作即市场运作是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审美的艺术创作要追求超功利的思想境界。马克思说,“资本生产对于精神生产的某些部门说来,如艺术、诗歌相敌对”。有的版本、有些翻译家谨小慎微,在“资本生产”之间加了两个字叫“资本主义生产”。意思就好像是说我们今天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原理不适用。我当着中央编译局的领导说:第一,请问,马克思写《资本论》是研究资本运作规律,那个时候人类社会还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分,何来资本主义?第二,既然指出可以添上“主义”两个字,那么就要把此书叫作“资本主义论”,你敢吗?这肯定不行。恕我直言,近十余年来中国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市场导向。今天的结果大家都可以看到。我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一起做“金鸡奖”评委时,我们在苏州艺术中心里面一看,成天排满电影放映室的影片,基本上是被《小时代》之类的电影作品被占满了,观看电影的大都是些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的谈情说爱的青年们,还有的带着未懂事的小孩儿的观众。所以,我曾经说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像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成长的时候,中国电影观众是争先恐后地去看《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看《野山》、《黑炮事件》;为什么到了今天《中国电影的市场报告》中客观反映的情况却是,观众们争先恐后去看《泰囧》、《小时代》之类的影视作品?还有一种说法——《失恋三十三天》是划时代的作品。这是一位中国电影学会一位领导同志的话,我下来就叫他“老划!”“你叫谁啊?”“你不是姓划名时代吗?……”这部电影在某些方面的成就我一点都不反对,但是不能把“划时代”乱丢啊。我看谁在“划时代”?钱学森先生在“划时代”:他进入21世纪提出了科学跟艺术不要在掐架了,要结缘复合,人类要高度重视艺术,甚至号召学自然科技的人也要学点艺术。这才是划时代的理论主张。 电视剧同样是这个情况。现在正在播的《大秦帝国之纵横》,他把那段时期围绕着赢驷跟张仪合纵造就大秦帝国的历史艺术地再现出来了,非常严肃。看看这样电视剧是需要历史文化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的,看完了之后才会明白,哦,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来在两千多年前的时候是这样统一起来的。从中吸取历史智慧、历史营养,乃至于上升到历史、哲学。那是非常有意味的事情。但是我们今天更多的电视剧作品不需要文化,天天都是“婆婆妈妈”,今天好老公,明天好婆婆,后天又是好媳妇。这些需不需要?需要。但是,成天都是这些“婆婆妈妈”中,把整个民族观众引领在聚焦个人的小悲欢,你拿这些小悲欢当大世界,谁来把握历史的整体走向呢?民族的文明程度何以得到境界的提升呢?有许多问题是须要我们艺术学理论来回答的,需要艺术学理论来给予阐释的。比如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金雅教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在艺术学理论自身的建设当中,要自觉地进行一种民族学理的建设。民族学理,确实要各美其美,先美自己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美的东西,然后再以开放的眼光美人之美,见好就拿,拿来就化,进而登上美美与共的台阶,从而去建设好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碰见了一些错误思潮,有一种是基本上把艺术非意识形态化了,说艺术有意识形态,太保守了太落后了,就把它排斥了。对西方的一些东西,没有做到李瑞环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说的,对西方的文化、对古代的传统文化“见好就拿,拿来就化”。关键在“化”上,“化”就是与共,就是费孝通先生讲的“美美与共”;“见好就拿”,好是好,如何辨别,就要靠眼光。现在是不好的也拿来了,就是放在西方社会算是好的东西也要有一个结合中国国情、为我所用的现实问题。
三、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历史学的基本观点在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的“四个讲清楚”,跟我们当前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艺术学理论建设有紧密关系。
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历史学的基本观点在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的“四个讲清楚”,跟我们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艺术学理论建设有紧密关系。所以,我觉得在高校里面教书的老师们,在这些问题上有时候应该向新一代的党的领导集体的领班人、总书记的讲话学习。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天天发学习体会。不要只讲套话,要联系点实际回答点实际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注意两个观点: 一个是两个“巩固”,“自觉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我可以旗帜鲜明地说,我主张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历史学的基本观点在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大家看看,现在博士学位论文引“马列”经典著作的不多了,通篇都是西方文论。对此,我不反对,但是有些问题明明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讲的就好,就彻底。比如全国文艺界理论评奖理论类著作抱来一本,有一位大学老师写的著作,引了西方翻译的,唯独不引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的话“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在这里,这是党章甚至宪法的定论;放弃了它就放弃了立国之本。讲了两个“结合”,我感触很深。一是“一定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只讲“服务”,不讲“教育引导”,或者淡化教育引导。这很危险。最明显的是,电视只看收视率,电影只看票房,出版物只看码洋,都是只追求这些外在的东西。一部电视剧作品是否优秀,不能拿收视率来衡量;收视率高的未必优秀,收视率不高的未必这部作品就不优秀。以收视率统计本来就不是很科学,年年统计起来除了赵本山的,就是一些极其庸俗的娱乐节目高居榜首。
二是“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我们过去只讲“需求”,不讲“提高素养”。在讲话中讲,“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我跟楚小庆总编说,你在《艺术百家》杂志社当主编就牢牢把握了这个思想舆论和知识理论阵地,这个文化阵地没有丢,坚持了正确地舆论导向跟你个人的努力也有很大的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问过我,《中国电影年鉴》还是人民的吗?他感慨于中国电影有太多类似《小时代》这些,优秀的电影不安排,安排也到了深更半夜,因为没有票房收入。这还不叫丢了阵地了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了“四个讲清楚”,跟我们艺术学理论很有关。一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艺术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建设须要补这门课。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长艺术传统的民族,我们的艺术传统究竟是什么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赞成金雅教授所说的,加强把民族学理的自觉意识注入到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里面,才能够把我们都艺术积淀讲清楚。我们有那么多画论、书论、印论,《文心雕龙》、《诗品》、《书品》等,都积淀了丰厚的艺术。北京大学编了二十本“美学资料汇集”,很有价值。二是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古典戏曲有那么多优秀的戏剧,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这个民族的灵魂,而且各种地方戏曲都是地方之人用戏曲形式审美地把握世界的精神生态。美术、舞蹈也是一样,有很多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在里面。三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软实力在哪?现在盲目地叫“走出去”,走出去的都是糟蹋了传统的、颠覆了经典的,走出去的越多,其中涵盖的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就越被人家看不起。报纸上有文章说,看完了《小时代》中国人的道德现在怎么会这样呢?所以才讲“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比如2012年度的艺术学理论年会上我曾经说过,元杂剧里面优秀的经典《赵氏孤儿》,提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然而电影《赵氏孤儿》却把忠诚的程婴的历史形象给矮化了。这就弱化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现在有一部电影票房也很高,描写了一个中国的女青年在自己的国土上,道德懦弱了当了“小三儿”,怀了别人的孩子,然后混进西雅图海关到美国的国土上待产,这一切所发生的故事。简单说来,在那块土地上完成了道德的转化、灵魂的进化,找到了真正的爱情,最后屏幕上扬起了美国的国旗,完成了一个美国梦。我是理解和赞成新近被任命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的贾磊磊研究员的观点的,这样“造成了民族欣赏心理的健康的正能量的流失”。四是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最后落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上,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家要看到除了过度娱乐以外,大量颠覆经典、戏说历史、消费历史的。这不外乎就两种形式,简单说来,一种是显性的表现出来的,用一种假定,说历史如果这样发展就不会怎么样。历史本来就这样发展过了,但是他假定一下,把历史的发展走向给颠覆了。比如说,如果“五四”时期如果如何如何,中国早就富强起来了。还有一种最通常的,专门去解构、矮化甚至于颠覆那些重要的、已有的历史经典作品的例子。这些不是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去研究,而是有意反过来说。比如重庆教育台,从来都是说反抗侵略者,坚持了数十年,等等。现在坚持战争,灭绝人性,投降才是和谐,才是正确主张,才符合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追求。这些都是很明显的显性的。在艺术创作和鉴赏实践里面,都须要我们理性地分析和抽象。还有一种很明显的隐性的东西,这些发现起来还要靠一些理论功底的。最明显的就是打着写实招牌把历史碎片化,通过把碎片化的某一个历史细节无限扩大之后得出了一个与原先完全相反的结构。比如说,找一个在某个时期留下的表明他抗战主张的片段,最后的结论就说,抗日战争真正打赢是领导的国民党,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都是打游击战、东躲西藏的没有发挥多大的决定性作用。文学界在上个世纪有一段时间流行政治先锋格局,写出来的小说总是着意于形式上和语言上,这些探索了新的东西,有贡献。但是它的主要美学思想是形式美学。后来,主张生活的原汁原味、民众判断,取消了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其实就是含混美学。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讨论、认真开展文学艺术领域中的理论研究的相关问题的重要方面。[HT5H][KH*2]四、作为人类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艺术学理论建设理应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姿态参与到党的极其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里面去,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我坚持认为,作为人类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艺术学理论建设理应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姿态参与到党的极其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里面去,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艺术关照的对象里面有很多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的,需要艺术学理论,尤其需要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来深入阐述和展开评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所以,我的结论就是,作为人类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艺术学理论建设理应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姿态参与到党的极其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里面去,做出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贡献。当然,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是有特殊性的,我们要牢牢吸取过去把文艺完全意识形态化,从属于政治,驻足于意识形态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惨痛教训。但是,我们不能非此即彼,二元对立,从而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排斥和否认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片面强调文化艺术产品(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我们应当提倡坚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执其两端,把握中间,掌握好度,兼容整合,辩证思维地看待艺术学理论的生存状态和理论抽象,从而真正做好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建设和艺术学学科建设。(责任编辑:楚小庆)
摘 要: 音乐是快乐的源泉,无论遇到多么不如意的事情,听一段优美的音乐,人们的心情都会好起来。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人们精神家园的食粮,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很多杰出人物,如李四光、爱因斯坦、袁隆平、格林斯潘等都有音乐才能,很多家长也意识到音乐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音乐课上学生却常常体会不到快乐,甚至觉得枯燥无味,作者对音乐快乐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少儿艺术学校 音乐教学 快乐教学
“每一个人都享有学习音乐、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权利,这是现代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主张。不过,每一个个体潜在的音乐能力是有显著差异的”。一般来说,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老师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充分尊重学生在音乐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如一个孩子歌唱时把握不好音准,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没有音乐才能,也许他有着出色的节奏感;一个孩子在学习舞蹈时动作若做得不够优美,并不意味着他一定缺少音乐天赋,也许仅仅是他的动作协调能力不够好,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音乐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能力;如果孩子有音乐方面的兴趣,就让孩子接受正规的专业培训,家长要确认施教者的相关资质,以确保孩子得到高质量的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优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快乐何来?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我觉得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喜欢学习才是快乐学习的前提。“阳光下,快乐唱歌,你笑得很甜蜜;希望中,快乐成长,你和我在一起,希望明天更美丽……”稚嫩嘹亮愉快的歌声响起,看着孩子们稚嫩快乐的笑脸,不但孩子们陶醉在幸福快乐的氛围中,就是老师也不由地沉浸在一片祥和快乐之中,快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现在有些家长带孩子学习音乐的动力是考级,其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掌握和提高上;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迫使其学习音乐,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用兴趣引导专业教育,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游戏中的音乐学习:“请你像我这么做,我就像你这么做!”这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方式。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等特点,运用于音乐教学的节奏练习,学生喜欢念,兴趣盎然,一会儿就记住、掌握了。
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
张开小手掌,手心向外翻。
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
四个手指间,就是四个间。
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
线间向上数,越上音越高。
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他们对识谱产生了浓厚兴趣,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从学生已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降低难度:教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的第一段:“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衣,我也来。哎……”我从学生熟悉的画画手段入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红太阳、一朵白云,再画一个笑容可掬的妈妈头像,最后画一个可爱的小孩代表我。一年级小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画,开心地笑了,难度降低了,学生从解决难点中找到了乐趣,一会儿就把歌词背唱下来了。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图、讲、演结合,启发诱导他们的抽象思维,例如,在讲解顿音时,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学生再唱就不难了。
投其所好,让流行音乐进课堂:流行乐简单易学,伴奏极具时代感,因此学生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让学生学唱演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用媒体辅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科整合是新的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源。利用信息资源丰富音乐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通过多种方式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美、创造音乐的美。
引导学生做表演,提高学习兴趣: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备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造型吸引,教室里常常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上的表演者也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地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地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温馨的心曲,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一片灼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在心灵留下美的烙印。
只有快乐教学才可激发出学生兴趣及无穷的艺术天赋,才可教育出优秀的艺术人才,学生才会在未来广袤无垠的艺术天空中自由翱翔。
摘 要: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最快乐、最美好的阶段,孩子们常用唱歌的方式表达内心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目前,少儿声乐教学已经成为声乐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儿童生理发育、知识水平、接受与领悟能力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差异,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少儿艺术学校 声乐教学 教学方法
一、激发少儿歌唱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它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就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产生的兴趣,是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或内容在感官上产生的一种新异的刺激。这种刺激反应表现强烈但比较短暂。间接兴趣就是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着明确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心理发育、知识水平、接受与领悟能力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及方法。
1.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少儿在练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鼓励是孩子坚持学声乐的重要动力。
2.激发求知欲。可以不断为少儿设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自身的求知欲望。求知欲一经激发,就会促使他们对学习声乐过程本身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效率。
3.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有兴趣的教学方法。少儿的兴趣转移很快,枯燥的教学计划会导致幼儿失去耐性。所以,一定要制订新颖有趣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少儿声乐教学有别于成人声乐教学,教学中往往要针对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课程内容,逐渐激发他们对声乐的热爱。对少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对声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在技巧及能力上有所提高。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作用,而成功又反过来‘强化’爱好和兴趣。”可见,兴趣爱好能调动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
二、注重氛围,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训练少儿唱出优美的歌声,而且要加强少儿在歌唱中表演和形体的有机结合,使少儿获得声、情、形并美的新体验。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进行严格的要求与指导,使他们逐渐达到声情并茂、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在不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最容易坏嗓子。由于歌唱器官是有机整体,任何肌肉只有在兴奋的状态下才能灵活自如,使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紧张与松弛的平衡。这样可以培养歌唱者的耐力和持久性。在唱歌前,要营造良好的歌唱氛围和环境,让少儿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歌唱状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励少儿,抓住他们点滴的进步加以表扬,让学生始终维持高涨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要针对不同儿童,因材施教。
三、培养少儿体验音乐情感
目前的少儿声乐教学在半专业化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上注重了儿童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教师不仅要传授“声”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将情感教育积极有效地渗透于声乐教育之中,使他们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引发内心的情感而全身心歌唱。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主张:“不要从智能和理性的方面去接触音乐。”他认为音乐学习要让学生受到感染,而不是折磨,将情感培养融入教学,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少年儿童的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内容较单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各种适合手段培养孩子的情感。
首先,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的内容底蕴激发少儿的情感。每一首音乐作品总要揭示一个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时代精神。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演唱一首新歌之前,首先应当让他们了解该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背景、歌词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音乐的高潮点,包括哪个地方旋律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培养对歌曲情感的体验和钻研精神。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深刻感受歌曲所要抒发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
其次,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少儿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演唱要教授的歌曲,让少儿体会其中的感情,找出表现这首歌曲的唱法,通过范唱和表演引导少儿感知、享受歌曲中的美,激发想演唱的欲望。
最后,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感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在少儿声乐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启发、指导学生歌唱。为了使少儿产生“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总之,少儿声乐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运用声乐表现的新理念,发掘他们的潜能,并拓展他们表现的空间,让他们通过歌唱表达情感,使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培养,才能实现声乐教学的实质价值,真正从声乐的表演中获得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
摘 要: 文章认为,要较好地开展器乐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需求,其次要尊重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再次要坚持在艺术活动中强化服务意识,最后让学生真正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 艺术活动 重视需求 尊重表现 服务意识 成为主人
悠扬的音乐,充满震撼力的旋律能给人诉之不尽的美感。社会日益发展,器乐审美艺术活动已与现代文明结合,钢琴这门乐器更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热爱音乐的人们,人们争相地学习、了解、感受、体验。
如何能够较好地开展器乐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呢?对此,我在钢琴艺术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一、重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需求
学生对艺术活动的需要、兴趣、发展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才能因人施教,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兴趣不同,切入点不同。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詹·切德莱斯认为: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音乐兴趣而非纯粹的音乐技巧。因此,在钢琴艺术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教给他们弹奏、学习的技能,而更多的应是培养他们的兴趣。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通过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点,然后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艺术学习的机会,这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很高。
2.需要不同,帮助指导的程度不同。
在钢琴艺术活动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各种需要。我们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3.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方法也不同。
在艺术活动中,同年龄的同学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有的同学唱谱识谱能力较差,就通过比赛、游戏等增强他们的识谱能力。有的同学节奏感稍差,速度不稳定,就让他们跟着老师或同伴进行一些模仿节奏动作和身体动作练习。选择难度较低的乐曲,由易到难,让他们享受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极投身到钢琴艺术活动中。
二、尊重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
学生的艺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应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能力。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1.创设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和活动空间。
学生在活动中有表现的自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地抒发对音乐的感受,并能通过演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和活动空间,鼓励每个学生自由创造。
2.艺术表现没有对错之分。
在钢琴艺术和其他艺术活动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艺术表现是没有对和错的。如在低年级学生欣赏《打鼓》之后,没有直接告诉他们乐曲的名称和内容,而是先让他们说说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三、增强在艺术活动中的服务意识
教师的角色是激励者,更是服务者,服务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所有的需求,给他们提供表现的舞台,搭建成功的阶梯,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在成就的体验中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逐渐步入艺术的殿堂。在艺术教学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使学生想学、乐学、学好。
1.情感陶冶原则。
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健康的、积极的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有动力作用。因此,我们应选择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感染、熏陶学生,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陶冶作用,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体验力和表现力。
2、游戏性原则。
对于低年年级学生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由于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看不见、摸不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控制力弱,思维具体形象,因此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理解不深刻的。必须把音乐同他们的生活、玩融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
3.发展性原则。
这是指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应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所提出的要求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成熟度为基础。
四、让学生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让学生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
1.保护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古筝艺术上。
学生对有兴趣的事物往往有较长的持久性,在保护好他们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的兴趣慢慢转移到钢琴艺术上,从而形成稳定的兴趣。
2.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学生学习器乐艺术的保证。
对学生进行钢琴艺术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可以带学生参加一些对外交往活动,让学生表演,观看一些演出活动,聆听著名的、优美的钢琴乐曲,等等,让学生多方面、多渠道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从而积极地学习、体验钢琴艺术的魅力。
3.让学生生活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
学生的艺术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因此,我们创设良好的富有艺术气息的环境,让学生生活在艺术的氛围中:弹钢琴的小蚂蚁、花朵组合成的音符、小朋友坐在花上愉悦的弹奏、一串串美丽的吊饰……美无处不在,学生在艺术环境中感受喜悦、欢欣,情绪积极,并且产生良好情感,他们愿意感受生活,感受音乐,感受钢琴艺术中的美,并且积极地体验美、表现美。
总之,要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艺术这座殿堂里幸福、愉快地学习、生活。
[摘要]资料室是艺术学院教学科研的平台和阵地,做好资料室的管理是提高艺术学院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主要从管理思想、藏书建设、全开架服务、规章制度等方面对如何提高艺术学院资料室管理水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有益于提高艺术学院资料室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艺术学院 资料室管理 图书资源管理水平
在开设有艺术专业的高校,对图书资料的高需求性和高依赖性是艺术教学的一大特点。所以,高等院校大多在成立艺术院系之时,同时设立资料室。艺术学院的专业性很强,而资料室作为艺术学院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不仅能够充分了解艺术专业的有关信息资源及教师科研人员的需要,而且能够及时收集艺术专业的最新文献信息,并能够将这些文献资料和信息资源以最直接和最快捷的方式提供给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以全面满足艺术学院师生教学和科研所需,使其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做到有效提高艺术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艺术学院资料室往往具有系统、直接、集中、精深等特点,这使得其自身拥有了较高的专业性、较强的指导性和较深的研究性,因而,成为了艺术灵感的不竭之源和艺术发展的坚实之基。所以,做好艺术学院资料室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艺术学院的整体水平。
一、做好艺术学院资料室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艺术学院资料室应该树立服务意识,将服务意识贯穿于艺术学院资料室的整个工作过程之中和资料室的管理之中。艺术学院资料室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满足艺术学院内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教师为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研究工作,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学生为了学习需要查找资料。而资料室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形成资料的积累,最终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保障和支持。因此,服务是资料室工作的最主要和最基础的部分。
服务就要树立一个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提供优良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一切服务都是为了人,为了使人在服务中更加便捷、快捷、舒适、安全等,令人产生满意和愉悦的感觉,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优秀就是让服务和管理符合人的需要,适应人的习惯,顺应人的本性,最大程度使人满足。在资料室的实际运行中,资料信息量和阅读设施是资料室的硬件设施,而相应的服务是资料室的软件设施,更好的服务除了硬件设施的过硬,更主要的是软件设施的建设。在提高资料室的服务上要做到,首先,资料室的馆员在工作上要有服务意识。态度要温和,能够做到理解和尊重教师、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要做到耐心和细心,不带情绪和态度服务。其次,在资料的整理上,要做到及时更新信息,资料整理要科学化和人性化,要便于阅读者的查找和阅读。再次,在资料室要提供和保障优雅、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要保持室内的清洁和卫生,及时修补和更换破损的设施,例如座椅和报刊架等设施。最后,在资料室的服务工作人员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严格遵守资料室的相关规章制度,并热情主动地对待读者。
二、做好艺术学院资料室管理应加强藏书建设
藏书建设是资料室的立足之基,加强藏书建设是做好资料室阅览工作的前提。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发展迅猛,推动了资料室图书资源的建设,但数字化资源仍存在着色差、失真等问题无法解决。而对于艺术专业,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这种差别影响了设计作品形体与空间组合的完整、准确再现,可以说是“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因而,其更新速度较快,需要对图书资料进行不断的更新,以跟上时代的潮流。由此,经费不足就成为了艺术学院资料室藏书建设的主要难题。因此,艺术学院资料室在进行藏书建设时,要针对教学计划、科研任务、学生用书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及时充分地掌握师生需求,以“缺什么,补什么”为选书、购书原则,以艺术学院相关专业的有关文献收藏为重点,着力保证专业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并注意资料室的特色藏书建设,加深藏书的纵深方向,力争建设一个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藏书体系。
三、做好艺术学院资料室管理应实现全开架服务
传统资料室的闭架借阅方式不仅限制了图书的流通率和借阅率,也限制了藏书的利用率。艺术学院资料室应突破传统,采用开架阅览方式为师生提供文献资料,做到“藏阅统一”,使师生可以直接查阅书刊,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书架上自由选取,从而方便浏览、借阅。但资料室采取开架阅览方式,往往容易产生乱架、污损、丢失等问题,因此,必须对资料室加强管理。第一,资料室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违章读者予以严肃处理,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第二,资料室应借助学校管理部门的力量,对读者进行道德风尚教育,使读者明白爱护图书,不仅是对资料室利益的维护,更是对全体读者利益的维护。还要让读者明白做好图书管理,不仅是资料室服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更是全体读者应尽的义务,更有让读者明白资料室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为了惩罚读者,更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这样才能够使读者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从而塑造读者的文明形象。第三,资料室应安装必要的防盗设施和监控设备,开架书库及阅览室的窗户应加强改造,以防止图书丢失,降低藏书的损失率。第四,资料室还应尽量配备先进的复印设备,使读者能够做到随到随印,同时适当降低复印费用,以做到方便读者,并满足读者的需求。
四、做好艺术学院资料室管理应完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资料室管理的依据,规范资料室管理必须从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做起,以制度来严格管理。在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下,资料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这既是实现资料室管理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体现资料室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要保证资料室的正常、顺利运转,一方面,必须对包括借还管理、电子阅览室管理、安全管理、艺术收藏作品管理、资料室管理等在内的各种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提高信息资料的共享效率,节约师生的查询时间,从而提高师生借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员管理的工作考核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实行奖优罚劣,从而保证艺术学院资料室服务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艺术学院资料室的日常服务工作上,对资料室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的目的在于,在外部动力要素的促进下,达到艺术资料管理和应用的最佳效果,不断推动资料室事业向前发展,从而为师生提供质量更优、效果更好的服务。
大家都听说了曾经繁华的底特律城所遭遇的财务困难问题,这实在令人遗憾,而我唯一担心的是底特律艺术学院(The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它是美国排名第六的博物馆,以藏有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和梵高(Van Gogh)、委拉兹开斯(Velazquez)、勃鲁盖尔(Breughel)以及许多其他名人作品而为荣。
不要忘记其中也有一些纺织藏品,例如这个《帕里斯的裁判》(the Judgment of Paris)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镶板。所以我们既关心又担心这个博物馆未来的命运。从这个难得一见的镶板的反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藏品原本色彩相当鲜艳。
当然,也请不要忘记该藏品中大量的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的纺织品。这是一个1890年左右的苏人(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一支)娃娃,其重要性在于它是对当时的女性服装的直观记录。
这是一个1870年左右的帕塔瓦米挎包,用玻璃珠经过错综复杂的编织而成。它原本是正式礼服套装的一部分,背带交叉于胸前呈现出子弹带时尚。这些包在当时价格昂贵,每个单品都可以成交一匹马。
玻璃珠装饰技术是19世纪40年代五大湖地区的女艺术家们发明创造的。生产用的是梭箱织机,将玻璃珠子串到纬编线束上,然后固定到经编线上,这样每颗珠子都正好落在两根经编线之间。一旦固定好,纬编线被绕过到同一行的另一面,此时便位于经编线的下方了,这样就将整排锁定到位了。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19世纪90年代用平绒和玻璃珠制作的奥吉布瓦人(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的男式护腿。类似这样的护腿得以保留是因为它专用在礼仪场合穿着的。
其花卉图案与上文中提到的挎包上的抽象图案截然不同。这里的女人们说她们是从教会学校的教师那里学会这些花卉图案的,在那里,老师教她们用真丝线在桌布上做刺绣,目的是要努力培养年轻的美洲土著妇女成为基督徒们的好妻子。
然而,这些女性将所学图案应用到了诸如这种护腿的正式场合的特别服饰上,使用的是她们从其女性长辈那里学来的含有珠子的刺绣技艺。
皇家艺术学院的知名展会已于六月底结束。与最近举行的本科生的作品展相映衬,该时装秀则是完全展示了硕士生的作品。这是一次才华横溢且美妙的展示,不仅能让你欣赏一丝不苟所锤炼出的技术试验,还能令你身临其境般体验该学科的博大精深。
他们既是毕业生又是设计师,正满怀期待地欲在某企业和品牌内谋得一席之地,以便其研究成果和专长得以用武之地;更乐观一些的话,他们会凭其所学独自创业。我更倾向于希望本文中四位独具特色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在针织或者纺织研究的岗位上取得骄人的成绩,在那里有培养他们的实验室式的环境[因为我总能想起Nicola Ghesquière所描述的他是如何像经营一个科学实验室似的来经营他的巴黎世家(Balenciaga)工作室的],可以让他们任凭自己的方式去发挥创作,比如,他们或许会把皮革切碎,或许会在塑料制品中浸湿针织品,亦或是用硅胶作涂层表面。
Seiya Chen
皇家艺术学院系列作品中很少有“主题”鲜明的系列,Seiya Chen推出的作品便是其中之一,她展示作品的场地是一个碗状溜冰场,自己进入溜冰场后便围绕场地迅速滑动以此来展示其作品。
对于亚文化模式下高级时装的诠释已是数不胜数,但是却还未提及真正的滑冰者穿的制服。Seiya选择道路标志和箭头中的人字形图案来传递滑冰中的速度和动作,并展示出这些图案围绕身体旋转的方式。
将黑色皮革切碎后折叠成合适的结构是Seiya的中心主题,这些结构有时会出其不意地与暗粉红色或者大胆的黄色丝绸一并搭配使用,有时又会与缝制在皮革另外一面的金属薄片形成对照。它们经过精心设置后放在弧形肩部设计的长袖运动衫、裁剪不正的牧人衫和A字裙上合适的地方,一绕弯,身体上就仿佛呈现出数不尽的急转弯。
此刻,滑冰可能太热了,但是,Seiya作品的表面细节却绝对有更多值得观赏的地方。
Alice Gibberd
Alice Gibberd推出的针织品的假象很容易让人误解,乍一看,很难搞明白。她的热压聚氨酯纱线编织意味着她能够在其衣服上切散口,仅凭这一点,她或许就已经在技术上赢得了第一。
Gibberd出身于建筑师家庭,长期以来一直迷恋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创作出这一单色为主且富有控制力的作品系列。
她对作品创作的手艺和技能精益求精,技术过关后,她便集中精力对比服装中热压面料部分(看起来像皮革)与未做任何处理的自然面料部分。即使马海毛毛衣上有“针织痕迹”明显的地方,毛线也必定会被小心谨慎地梳理好,以确保服装能呈现出很强的控制力,这是Gibberd所偏爱的。
该系列作品真正掌握了面料质地组成和针织品中新技术的运用,这或许是得益于更深层次的研究,也有可能是来自某一大型企业的支持。
Ana Corina del Pinal Saenz
Ana Corina del Pinal Saenz的作品呈现出更多的专业技巧。她希望创作出的服装具有最小的易用性,却有最大的视觉冲击力。T台上,她的作品在灯光下所显现出的轮廓真的是在随着模特们媚态十足的走步而“流动”。
很多人认为这是乳胶,但事实上是del Pinal Saenz所做的谨慎细微的试验。她用液体硅胶在不同的面料敷上涂层,并把液体硅胶在表面上摊开成薄薄的一层。这样一来,硅胶凝固后就能增加面料的重量,而且还能起到面料装饰的作用。另外,它也能对面料的边缘做些修饰,因此便无需再锁边。
涂层后的效果因所用底布质地和刷硅胶的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平滑的丝质面料和无纺布粘胶面料涂层后的效果便截然不同。比如,del Pinal Saenz会用一把金属梳子在液体硅胶中拖动制作出精致细排的块状表面。有时,她也会在硅胶中添加一些颜料,便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效果。
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del Pinal Saenz的这一创意可以延伸至无穷大。
Xiao Li
Li是这里唯一一个我跟踪其轨迹全程的毕业生,从她在伦敦时装学院的获得学士学位,到在中国的时装真人秀,到在意大利国际流行纱线展(Pitti Filati)上得奖,再到现在她最终的硕士学位系列作品的展示。这绝对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轨迹,期间,她不仅已经获得了学科知识,而且还掌握了针织技术。
Li所采用的清淡柔和的色调的灵感来自于埃因霍温艺术的双重裸色泡沫雕塑。她期望用巨型亚光针织品创造出夸张的比例。
其针织品的平滑和几乎石膏样的质地是通过棉纱来实现的,然后用凹陷处设计有扭绳花纹针织图案的模制硅胶片或者把针织品本身浸入硅胶来进一步突出其效果。
然后,Li用铸硅首饰装饰她的针织品。如此一来,这些首饰就与服装融为一体,好似彼此缺一不可。
一个柔和色调的沉重网状物也是该系列特别的元素,除了看上去过度笨重之外没有什么意义。
Li热衷于做她自己的事情,而我个人却积极鼓励她加入到伦敦的针织品创作大军。
【摘要】本文讨论就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采取有效手段,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师不断成长。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多媒体技术 任务驱动
一、引言
目前中等艺术学校招生对象面向应届初中、小学毕业生,学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大多学生入校年龄大多在12-15周岁,学生文化基础一般很差,理解能力较弱,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有恐惧心理。加上农村生源占多数,大部分学生入校前没使用过电脑,操作能力为零。那么,怎样才能较好这些学生、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呢?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1)重视理论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理论是先导,丰富的理论知识将引导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这门科学技术做好铺垫。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课,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一带而过,学生不爱学,老师教着也费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是演示多,而缺乏对计算机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只是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和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要从头开始,老师要一步一步地教,这势必造成学生机械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势必下降。如何把理论知识讲的和实践操作一样好,这是每一位计算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不能胜任的情况下,教师都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如何用好多媒体技术将是开展好理论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如讲计算机发展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将四个阶段的时期、主要采用的原件、存储设备、存储容量、运算速度、编程语言进行对比讲解,讲解过程中给展示学生逻辑元件、存储器、电脑图片,更直观的是不同时期的电脑,通过体积的对比、速度的对比、耗能的对比等等给学生视觉和思维的冲击,使学生产生联想,势必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在计算机硬件组成的时候,将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和工作原理通过动画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出来,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诚然,计算机多媒技术是一种很好的学手段,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才是关键,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任课教师必须在对自己授课的内容要有完整、透彻的理解,自己动手设计与教案匹配的电子课件,要切实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更新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最新知识。
(2)理论指导实践,任务驱动操作。
计算机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验证和理解教师所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和熟悉计算机的使用和各种操作技术,通过上机实践可以使学生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距离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巩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教学:一是为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教师可以在第一次上机之前,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拆解和组装,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成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给学生演示操作系统、相关驱动的安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并不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是根据教学的进程和所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上机实习内容,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按照理论授课内容和实验教程,学生独立完成相关操作知识点,教师耐心辅导学生完成基本的上机操作,学生在完成实验内容经老师检查合格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一些课外的学习,如美术学生可以学习Photoshop平面制作、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音乐类软件,程度差的学生学习打字等,不断丰富实践课程内容,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我要学、我想学的良好氛围。第二步,小综合操作题练习,让学生通过做习题,把前期掌握的操作知识点融合掌握,并作为学生平时计算机上机成绩的一部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掌握知识的认可,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性。第三步,综合练习,将手抄报、明信片作为学生上机操作的内容,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课堂上将背景、表格、文字、图画融入一炉,亲自排版并打印出来,达到对应用软件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更为今后的实际工作铺平了道路。通过三步走的实践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三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成功的检验,把参加自治区计算机一级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做考试考级模拟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中总会存在少部分学生反映比较慢,胆子小,不会也不问,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地加以辅导,造成的可能不仅仅是这门课学不好,也可能造成他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他们多家关注,教一次不会,教两次,反复的指导,直到掌握为止,这次学会了,势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多加关注,这个学生会慢慢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老师在个别指导不过来的时候,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参与指导,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不留误区,让学生感受教师上课的辛苦,增强对教师的认可感,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增加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现在,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行骗、犯罪不乏其人。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生活及学习环境单纯,年龄较小,是非分辨能力差,很容易被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所迷惑,以致发生一些受骗、上当的事情,使学生在精神和物质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上发生典型案例,提醒学生加强自我防护和自我约束意识。
三、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推动计算机教学向着“培养全面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不断总结经验,更好的服务学生。
内容摘要: 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系新兴艺术,所以广播电视艺术学也自然成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本文以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价值意义、广播电视学的构成要素为三大理论层面,对于尚在构建之中的广播电视艺术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述。力图对于广播电视学的构建,提供理性思辨与研究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 广播 电视 艺术学 概念 价值 意义 要素
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系新艺术品种,所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也自然成为一门尚在构建之中的新兴艺术学科,对这门新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仅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本身的构建,而且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专门对比发表若干探索性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特点、性质、规律的专门学科,也是一门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综合学科。
广播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小品、广播音乐、广播曲艺(广播相声、广播二人转、广播山东快书、广播鼓词、广播评弹等)、广播话剧、广播歌剧、广播音乐剧、广播戏曲(京剧、评剧、龙江剧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广播专题文艺节目、广播文艺谈话类节目等等。
电视艺术也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小品等)、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新人秀、达人秀等)、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直接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皮影、电视木偶剧、电视戏剧、电视电影、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专门研究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可见其研究的范围很广播,涉及的层面很深,要求的水准很高,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价值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为一门艺术理论学科,广播电视学以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为研究对象,即以这两大艺术的具体艺术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形成一门系统化,高端化的新兴学科。它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思想,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反转过来,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理论学科,它又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创作、表演、制作、欣赏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它既来源于艺术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艺术实践。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构成要素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新兴学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艺术的性质、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等等,其中尤以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为重点与优秀。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广播电视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艺术的科技含量很高,其技术性特征十分鲜明。广播艺术通过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其科技原理是通过无线恨波或导线传送、收听声频。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叫无线义广播;通过导线传送的,称作有线广播。不论有线广播还是无线广播,其技术性都很强。而电视艺术则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频与视频的电子技术,在发送前端,先由摄像机把图像发出的光信息——图像上各个画面上的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逐点、逐行、逐帧转换成相应的视频电信号,与此同时,微音器也将与图像相关的声音(语言或音乐等)转换成相应的音频电信号。这些信号载荷在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天线辐射出去。电视接收机再将收到的电信号依次逐点、逐行、逐帧与发送端同步地还原为亮暗不同、色彩不同的光点,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再现出来,同时由扬声器产生原来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初,又出现了利用全数字压缩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称为“数码电视”,并通过卫星传送与接收,简称“卫视”,其技术性更强、更先进。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头潜移默化的作用。”[2]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学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所具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基因,因此也自然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传播性与欣赏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传媒艺术,传播性是二者共有的特点。特别是电视艺术,比广播艺术更具有传播广泛、快捷、完整的特点。由于电视的崛起与普及,使得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视与卫星技术的产生,使地球“愈来愈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则进一步指出:“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3]特别是电视与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结合,构成了电子信息网——信息高速公路,更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最大亮点。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又具有欣赏性特征,所有的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供人们欣赏的。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才必须注意群众欣赏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注意与欣赏者的互动理论的研究。
(三)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显著成就。
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它们又都具有娱乐性特点,即“寓教于乐”,传播文化要通过文化娱乐,文化娱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
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也要注重这种文化性与娱乐性统一的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专门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新学科。本文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三大理论层面,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理论建构进行了概要的论述。
关键词: 广播 电视 艺术学 研究 对象 内容 方法
广播电视艺术学,顾名思义,是专门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一门新学科。广播电视学的理论建构与理论体系及其理论框架,到底应当涵盖哪些内涵呢?这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也是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优秀与关键。本文就此发表几点拙见,以其引起关注与讨论。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艺术学学科下属的二级科学,是艺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广播媒介与电视媒介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20世纪后期已经成为可以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视听媒介,同时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历史悠久的文学艺术以多种形式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姿的广播电视艺术。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第一个问题,是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解为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
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的主体对象,包括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一度创作主体(编剧、作曲、编舞、策划等)、二度创作主体(导演、演员、舞美设计与制作人员等)、三度创作主体(听众、观众)。
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的客体对象,主要指广播电视的作品与剧(节)目。具体来说,广播艺术的剧(节)目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戏剧、广播戏曲、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音乐、广播文艺专题节目、广播娱乐节目等等;电视文艺的剧(节)目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以及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如游戏类、益智类、乃至新近出现的真人秀节目)等等。同时,电视文艺还应当包括直播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戏曲、电视戏剧、电视电影,乃至于诸多亚电视节目如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1]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第二个问题,是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所有学科建设的优秀与支撑,也是学科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具体来讲,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与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实际上是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合称。广播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的学科;电视艺术学则是研究电视艺术的学科。因为广播与电视关系十分密切,合称“广电”,故将这两门学科合在一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从学科建设高度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可以以理论研究上起到系统化、综合化、概括化的作用,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可以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重要作用。
(二)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各自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二者既有个性,同时又具有共性。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广播艺术是声音(听觉)艺术综合的艺术,即音画一体、视听结合的艺术。而二者的共同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技性与现代性。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现代化高科技和电子技术的产物。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仅传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传送声音、图像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2]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对“广播”给出了上述广义的定义。而狭义的“广播”,则是“通常专指声音广播。把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由语言、音响、音乐等编制的节目)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机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3]本文所使用的“广播”一词,是狭义的概念内涵。而电视则是“同时传送声音与活动图像的电子技术。是广播或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常用作新闻传播媒介。”[4]现在,卫星电视、高清电视等新族的出现,更成为现代化高科技的重要标志。可见无论是广播艺术还是电视艺术,均以科技性与现代性为共同的审美特征之一。
2、艺术性与传统性。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同时又都是艺术形式,又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只不过插上现代化高科技的翅膀而已。例如广播音乐与电视音乐,都继承了音乐艺术的传统精华;又如广播戏曲与电视戏曲,也都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的艺术精华,彰显出民族文化之光。
3、大众性与接受性。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艺术而不是小众艺术。二者都借助大众传媒,表现大众的生活、情神、文化,体现出大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取向。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学还要把大众性与接受性有机统一在一起,进行同步研究。所谓“接受性”,即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理论为视角,对广播电视艺术的观众学进行新研究。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括许多‘意义不确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野’云发挥想像力进行再创造。因此美学研究不仅以作家的创作意识为对象,而且应以读者的接受意识为对象。”[5]
(三)广播电视艺术的心理特征
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还要涉及到艺术心理学内容,主要是研究广播电视艺术从创作——表演——欣赏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其中重中之重是感知、注意、联想、想像、理解、情感等等。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第三个问题,是明确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来说,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实践第一的研究方法。要面向广播电视艺术的实践,立足于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密切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实践。
(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系统论是研究问题的的有力工具,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方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方法,主张把各种因素、条件、状况、结果和可能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和运用。所以要运用西方现代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对广播电视艺术学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系统研究。
(三)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在艺术的发展中我们不能只借鉴、参考本国内的艺术审美水平,对于其他国家的成果我们要运用“拿来主义”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以要运用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强化对观众学的新研究。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风貌,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今,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新技术手段的发展与普及为广播电视文艺提供了发展空间,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播电视文艺的发展将会更加的灿烂辉煌。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1级研究生
摘要:艺术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有其特殊性,承担着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重任。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针对艺术学校的特殊性,将时事政治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其教学意义深远并行之有效。因此,应探讨在艺术学校思想政治课中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艺术学校;时事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
中等艺术学校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的基地,思想政治课是艺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承担着“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任务。学好思想政治课对于提高艺术学校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个性都很有帮助。思想政治课在艺术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至关重要。但是在教学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期望和实际效果与社会现实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改进艺术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激发艺术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成为艺术学校政治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笔者根据在艺术学校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经验,认为将时事政治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以时事政治激发艺术学校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是一条值得探讨的途径。
艺术学校政治课教学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据笔者了解,许多学校的时事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在思考:如果在日常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穿时事政治教育,将时事政治教育与政治课教学有机结合,恰当地引导学生,甚至于在学生课余时间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时事教育,这不是一条提高政治课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吗?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几点。
有助于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更适合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 由于艺术学校专业的特殊性,艺术学校招收的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一二岁到十六七岁之间,文化课课程跨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培养方向不仅是就业,还包括高考升学。因此,大部分艺术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均采用普通中学的教材,但是授课课时却远远少于普通中学。再加上艺术学校招生主要强调专业特色,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造成学生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慢慢也就导致艺术学校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忽视、轻视德育的现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这些抽象的知识与艺术学校学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能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一味地照本宣科,很难吸引学生。将时事政治与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地引入时政教育,会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时事政治材料体现着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寓于时事政治材料之中。利用时事政治材料更易于将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感到更加直观。例如,在讲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教师可通过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成功举办国庆60周年庆典以及成功进行载人航天工程等时事材料,用活生生的事实感染学生,让富有时代感的知识占据学生的头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有助于艺术学校的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时事政治知识是一种来自于生活的宝贵的课程资源,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让政治课堂更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实践证明,利用好时事政治,可以使政治课教学更加生动具体,把握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艺术学校的学生是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要从小就进行专业训练,受专业影响,艺术学校学生普遍重技术性的东西、轻理论性的东西,重具体的东西、轻抽象的东西。他们更多地关心娱乐新闻、文艺界的事件,很少关心时政新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不关心国家和社会,关键还是要靠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一个常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现在的艺术学校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当今时代,网络的发达,手机的普及,报纸和电视的司空见惯,使得如今的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小事,关注好奇之余,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教师如果恰当地将时政新闻联系到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视野开阔了,既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也有利于艺术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
有助于艺术学校的学生准备高考 近年来,中等艺术学校的毕业生除少数就业以外,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要参加高考,升入更高的艺术高校继续学习。也就是说,现如今艺术学校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要参加高考,政治也是他们参加高考必须面对的内容。怎样让艺术学校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通过高考,取得政治课考试的优秀成绩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政治高考说明已经明确规定,高考试卷必然含有时事政治的试题,近一年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一直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内容,时事内容占有几乎固定的分数比例。同时,试卷中各种题型的背景材料甚至选择题的题干,也越来越趋向于挑选能联系时事的漫画、文字和图形表格等。“得时事者得天下”,已经成为政治课备战高考的主导思路。所以,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时事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艺术学校政治课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学校思想政治课融入时事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举行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活动 艺术学校的学生不是天生地不关心时政新闻,关键是要恰当地引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前的五分钟时间,开展“新闻播报”活动。也就是每节课在课堂上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播报最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前教师要明确“新闻播报”活动要轮流安排,明确一个人主讲,并准备资料,全班学生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主讲人提供信息和整理材料。这样一人播报,多人帮助,全班资源共享,全班学生受益。这种形式开放活泼,短小精悍,信息量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就像是一个小舞台,可让学生在文化课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非常适合艺术学校学生善于表演的特点。举行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活动,不仅可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师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定期组织“时事政治专题课” 当国内或国外发生了重大事件后,当党中央了重要的政策后,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积极向学校申请开设专题讲座,对艺术学校学生开展时政专题教育。比如,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党中央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艺术学校的学生就是将来的文化工作者,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艺术学校的学生是紧密相连的。学校可以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讲座。再如,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上海世博会的举行、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等,都可以通过时政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及时领会重大事件的精神实质,同时深刻地体会到及时了解时事政治的必要性,彰显时政教育的德育功能。
开展“学生时事评述”活动 学生时事评述就是让学生针对十分感兴趣的新闻、热点开展评述,主要是学生阅读时事新闻、结合新闻背景尝试对时事进行深度讲解、点评。这种活动刚刚开始的时候难度可能会比较大,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可以不追求全面,重点在于将时事表述明白,只要求简单评述。而高年级学生经过多年训练,则要求评述不仅要全面,还要条理清晰,最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等。这项活动可能会因为学生的素质、水平不同,导致时事评述的效果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课下指导,课上补充,对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实践证明,学生时事评述活动既有利于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也能够使政治课生动形象、充满活力。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可使学生具备比较健康的政治头脑,使学生终身受益;不仅可使学生学到和巩固课本知识,而且可使学生养成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身边事情的好习惯。学生越了解时政新闻,对国家前途和党的领导的认可度就越高;学生越了解时政新闻,越容易将眼前的学习生活与未来的国家建设联系起来。
作者简介:
王雷(1974—),男,北京市人,硕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讲师,公共教学部副主任,主要从事艺术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