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9 09:50: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信息教育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论文

信息化教育技术在我国教育中的普遍运用起始于上世纪末,在本世纪伴随我国科技和经济时代的飞速全面进步和世界各国对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发展和重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成为了我国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并逐步成为一门专业的教育学科体系。它尤其给我们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教育方式的转变创新,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更加便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贯彻与执行,更加利于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因需学习的实现。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作用下,已实现了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新课程之间的科学紧密结合,为新型教育和学习模式、方法的建立与推动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和保障,走上了师生间互动、合作、探索、创新的特色化素质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发展道路。

一、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学方式转变的促进

1.完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

信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前以单一的书本和知识为媒介的互动教学模式,转变为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为教师课前备课、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教材内容资源,如更加详尽全面的课本知识文字信息,声情并茂、直观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对于课本中的同一个知识点,我们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讲授,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氛围,实现多角度、多层面地对新知识教授和讲解,也照顾到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学生。而声音、模拟演示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也更能使整个课堂教学营造更加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特技效果的使用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互,更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空间,这种信息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初中阶段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以及课程教学效果。

2.充分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资源进行课前备课和课堂教学,实现教学与学习效果和效率的双提高

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以及教师备课提供更多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渠道以及资源和素材,使得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更加丰富有趣,但教师在资源和素材的选取上还应加以甄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符合初中生心理、兴趣和学习思维特点的,利于不同学习能力和程度的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知识进行理解掌握,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一面,实现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最大化,实现两者效率的双提高,实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3.多媒体电教等技术的应用,更便于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

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对学生施行针对性辅导。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以及备课资源的统筹总结,可以从中对不同程度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从教学中有所学,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信心。对于某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点讲授的情况,有效控制课程进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资源中的试题、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为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要。

二、信息化教育技术给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转变

1.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单一的“书本加黑板”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书本加课堂笔记”的被动学习模式,这种方式不仅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散发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也不符合和体现我国一直要求的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往往难以得到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因此,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和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和知识获取的多样化、多元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2.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相关知识信息,有利于学生和学生间探究式学习的开展

信息资源的多样化、多渠道和动态性特征,给学生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和配合,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加的富有成效,学生间更加学会合作。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之应用于探究式学习,其选题广,实用性强启发性大。网络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在浩瀚的“资源海”中探究、发现。

3.有助于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为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竞争、协同等模式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在做商务实训的服装买卖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负责产品介绍、机场接机、酒店入住及合同的签订,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最后环环相扣,完成实训题目,这种相互协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为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师生改变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作者:折彩娟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乡王岭初级中学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素质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一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关系到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战略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稳步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地位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并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能力;工具;创新;教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向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陈至立同志说过,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的教育手段,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指以计算机为优秀的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素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1.1素质教育

素质是以人的身体、心理的实际为基础,在社会生活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的综合适应能力。实际上,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与其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在承认个体间存在素质差异的基础上,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素质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结果。素质教育的内涵,应用李岚清同志的话来概括,即“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表现。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包括两个要点: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性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而言,既要重“认知过程”的教育,又要重“情感过程”的熏陶和冶炼;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和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3)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运作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优秀和灵魂。它包括的要点有三方面: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的发展潜力、弹性和可塑性都很大,不要用偏狭僵硬的标准看待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5)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包括两方面要点:由于素质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要求教育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要求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刻分析其特征,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

当前教育变革的大方向,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在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机制、教育方向、教育发展目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使用情况,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看法。

2.1工具作用

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工具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是课堂中反馈测评的工具,而且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具。

1)演示工具

就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大多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以计算机为支撑的多媒体技术,不仅有了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能力,并能够用人类习惯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发送信息,与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课件来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以来,教师制作课件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制作出符合学生特征的课件。就拿小学生来说,年龄小,见识少,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课件中动画、色彩、声音的运用将会多一些,充分调动学生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将抽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变为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体味得到的具体形象内容。例如:小学自然课中,在给学生讲日食、月食、地震、火山喷发、食物的消化、血液循环等时,只凭教师口述、板书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那么,教师将具体的天文学科资料照片通过幻灯投影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或者,还可以用媒体软件工具制作成相关动画,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另一方面,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的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实验环境来实现,实验过程既直观又安全。

2)个别辅导工具

在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在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同样有此要求,这样,信息技术就被用作个别辅导的工具。目前,软件公司开发的用于学生学习的软件很好,操作简单,易掌握。例如:《轻松背英语单词》学习软件,它提供了边玩边记、分类记忆、复习、自主设置等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有选择的学习,自定步调,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还有,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在网上多套难易不同的测试题,由学生来选做,并及时地给予反馈。有时为了强化学习过程,还可以设置关口(学生若答对了,继续做下一道题,若答错了,将返回原题目重复做,还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直到答对为止。)或给予奖励(玩游戏、欣赏动画、表扬的话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恒定性,且提高了学习质量。

3)资源获取工具

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直接资源,信息已作为极其重要的竞争要素。既包含基础设施又蕴含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的信息技术,是人类充分开发、结合和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的有利工具,极大地托展了教育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传统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和资源是按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些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版报刊、各类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直接登陆教育网站,来获取学习资源。例如:通常使用“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来搜索所需资源的网站、网页来找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直接登陆“中国教育网”、“中小学电化教育网”、“中国教育技术网”等网站来获取信息。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邀游的学习空间,弥补课本、课堂教学的不足。

4)进行信息加工、交流工具

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取得的信息都是别人处理的结果或是未加工的数据,学习者要对它们加以利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处理,化为己用。面对大量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应用工具软件(如wps、word等)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以恰当的形式进行排序,以备当时或以后学习时使用,这便是信息的加工。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作用”。这是余胜泉博士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除以上交流方式之外,还可用于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专家学者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实现交流的途径很多,其中互联网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源环境,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通过BBS、聊天室等来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的言论都会被所有的人关注,这样其他人就可以对某人的言论进行讨论,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大家的协作学习的能力。此外,网上非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避免了一些人因害羞而不敢发言或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大胆地、放松地谈论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时候教师只要组织和指导活动就可以了。

5)发现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和科学分析,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中学化学稀释浓硫酸的实验中,最迷惑学生的就是,将浓硫酸倒进相应得水里还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呢?若老师只是大声的强调次序的重要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记不住,因而导致实验失败。而学生在电脑上做就不同了,即便是做错了,至多是出现模拟的爆炸现象,而学生本人并不会受到伤害,又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习惯。

2.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信息技术用于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强调学习活动和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学生智力、思想品德、技能技巧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在于他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其道德品质的高低。可见,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德育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主导的决定作用。

以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内容生动、准确、具体的事例情景,有效地提高德育效率。例如:在深入开展反“”的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练习者自虐的电视节目,通过宣传板宣传“”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其反科学、反道德的言论,提高警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括了:①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②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③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④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及处理并做出决策等诸多内容。由此可见,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层面)、信息层面(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优秀要素,是人的必备素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等)来收集信息,比传统的翻阅书籍资料、报纸、杂志等要高效、快捷的多。

信息处理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word、wps等软件工具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分类,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整理、存储,并能传递给别人(通过Emaii、BBS、聊天室等方式传递信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信息创新的能力: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形式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重号或者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得出创新的信息。

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素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而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自主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能跨越时空,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知识的支持,为学生发挥自主性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将单一的表现手法转变为多种表现手法。传统的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口授、板书)大大限制了它的表现力,而信息技术手段则不然,它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等外部特征,而且可以使它们的内部特征被揭示出来,更能有效地展示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改善了人们认知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其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带动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开发了人类的右脑潜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这一技术,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4)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提高其劳动技术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

5)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利用音乐的声音和图片剌激学生的感官,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或人类创造的美及人们内心世界的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理想的艺术教育效果,其完美的造型,科学生动的动画画面及悦耳的声音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和启迪,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陶冶学生审美观的同时,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6)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今天的教育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的强弱,关键看教育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竞争力的多种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进取心、特长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在中小学教育中,可以将某些学生的优秀作文、小小制作(网页、Flash动画等)、科技小发明,到网上,供其他学生欣赏,使学生受到鼓舞。也可以举行计算机绘画、打字、排版等竞赛,通过竞赛培养,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7)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产生于各种能力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信息技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宫、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自觉启动多种器官协同工作的好习惯,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其实施过程关键在教师,因为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和目标,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来实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这也是由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来决定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工作,而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教育中的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熟练的业务能力外,教师还应有创新精神、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和高尚的信息素养。

教师将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垄断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汲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养分,指导学生通过各种电子教课书、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等途径获取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懂得信息技术,具有创造精神,才能创造性的教书育人,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3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前面已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但只是促进作用和进取性价值,而没有提及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接下来,针对其弊端我们来讨论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就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而言,在只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如何呢?可能刚开始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不满足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了,他们的注意力就不再集中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体工具,而忽视了教学效果。例如:中小学劳技课中,教师在讲到果树的修剪时,如果放一段技术人员修剪果树的电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来掌握技术要领,恐怕就不如带学生到果园里,亲眼看着教师或技术人员剪树,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一些,而且学生还可以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请教老师,其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特征,在制做课件时使用一些不相关的声音(如Powemoint中使用的铃声、玻璃打碎的声音等与讲课内容不相配的声音),不但没有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对于在计算机房上课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可能监视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用于玩游戏或干其他事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自然就被忽略了。对于家里有计算机、因特网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当孩子在电脑或网络面前时,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娱乐而不是学习,学校不能寄希望与家长来系统地提供这种导向,在信息环境日益大众化的情况下,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是具备信息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优势的,从而难以具备正确的意识与干预的权威性。

除这些外,还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干扰,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律抗诱能力较弱,受其危害也就在所难免了。还有,网吧不规范的管理、聊天室甚至于BBS上无聊的话题、电子邮箱里时而出现的色情、反科学的垃圾邮件等,都让老师和家长防不胜防。

鉴于上述的各种弊端,使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有所异化,产生了“负效应”——在各种条件影响下全部或部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结果和教育者预定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即产生了负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的发挥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呢?

1)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度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极为重要,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只图虚名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在上课时象征性地使用多媒体,而不考虑教学效果,是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不符合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与之相反的是,教师在课堂中过多、过乱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结合大纲和课本内容,只凭着自己的想象来使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但不能使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得到发挥,而且会产生“负效应”,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态度。

因此,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定时定量,不应该过量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更不能过分夸大其效能,而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具体使用手段及使用的“量”,且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来决定使用的方式,力求恰到好处,且莫过犹不及,力争实现讲授、发现与多媒体的自然融合的教学过程优化。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是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学习因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最终需要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力,教师在鼓励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自己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r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体的系统,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变和利用的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这里应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明确“人是技术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度控制技术的应用,趋利避害;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其中的教育契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激发、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合理的教学管理。

3)注重学生信息道德教育

要使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生的危害,就必须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举行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技术知识竞赛,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巩固深化,并在比赛中感觉到成功的愉悦;利用校园网建立BBS,由教师进行组织和管理,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交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防止学生对信息技术沉溺和依赖,防止不健康地、甚至违法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形成对信息技术辩证、理性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高信息道德素养;学校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防御性工作,面对信息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加强防御功能,教师不能只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更重要并且更有效的是,布置学习性的、探究性的和其他“正经”任务,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包括家庭信息环境)去完成,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使用,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除了娱乐以外,它还能使自己自主地学习、终身的学习,甚至改善人生的境遇。

4)加快教师角色转变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将他们从封闭的教学空间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督促者、辅导者。为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但要在思想上、观念上转变,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重任,时刻明白自己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为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而努力。

4展望

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种先进的(不会过时)教学手段,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供了较理想的技术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拓展了人才素质教育的空间,为人才素质的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教育条件,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素质教育手段。

网络教学为素质教育开拓了更为宽广的环境,现阶段网络教学己稳步地渗透,辅助并支持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是指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实施的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它以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教学过程的超时距性,教学的交互性,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为基本特点。网络教学的实施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模式,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方面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试验田。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新型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而,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素质教育技术管理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一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关系到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战略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稳步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地位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并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能力;工具;创新;教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向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陈至立同志说过,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的教育手段,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指以计算机为优秀的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素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1.1素质教育

素质是以人的身体、心理的实际为基础,在社会生活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的综合适应能力。实际上,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与其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在承认个体间存在素质差异的基础上,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素质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结果。素质教育的内涵,应用李岚清同志的话来概括,即“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而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表现。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包括两个要点: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性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而言,既要重“认知过程”的教育,又要重“情感过程”的熏陶和冶炼;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和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3)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运作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优秀和灵魂。它包括的要点有三方面: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潜能、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的发展潜力、弹性和可塑性都很大,不要用偏狭僵硬的标准看待学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5)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包括两方面要点:由于素质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要求教育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要求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刻分析其特征,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来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以数字化为新动力,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

当前教育变革的大方向,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在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机制、教育方向、教育发展目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使用情况,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看法。

2.1工具作用

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工具的作用。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是课堂中反馈测评的工具,而且是学生用来学习的工具。

1)演示工具

就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大多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以计算机为支撑的多媒体技术,不仅有了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能力,并能够用人类习惯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发送信息,与学生交流。教师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事先制作好课件来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以来,教师制作课件时,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制作出符合学生特征的课件。就拿小学生来说,年龄小,见识少,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课件中动画、色彩、声音的运用将会多一些,充分调动学生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将抽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变为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体味得到的具体形象内容。例如:小学自然课中,在给学生讲日食、月食、地震、火山喷发、食物的消化、血液循环等时,只凭教师口述、板书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那么,教师将具体的天文学科资料照片通过幻灯投影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或者,还可以用媒体软件工具制作成相关动画,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另一方面,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的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实验环境来实现,实验过程既直观又安全。

2)个别辅导工具

在素质教育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在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同样有此要求,这样,信息技术就被用作个别辅导的工具。目前,软件公司开发的用于学生学习的软件很好,操作简单,易掌握。例如:《轻松背英语单词》学习软件,它提供了边玩边记、分类记忆、复习、自主设置等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有选择的学习,自定步调,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还有,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在网上多套难易不同的测试题,由学生来选做,并及时地给予反馈。有时为了强化学习过程,还可以设置关口(学生若答对了,继续做下一道题,若答错了,将返回原题目重复做,还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直到答对为止。)或给予奖励(玩游戏、欣赏动画、表扬的话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恒定性,且提高了学习质量。

3)资源获取工具

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直接资源,信息已作为极其重要的竞争要素。既包含基础设施又蕴含着人类的高级智慧的信息技术,是人类充分开发、结合和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的有利工具,极大地托展了教育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传统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和资源是按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些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图书馆、电子版报刊、各类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直接登陆教育网站,来获取学习资源。例如:通常使用“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来搜索所需资源的网站、网页来找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直接登陆“中国教育网”、“中小学电化教育网”、“中国教育技术网”等网站来获取信息。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邀游的学习空间,弥补课本、课堂教学的不足。

4)进行信息加工、交流工具

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取得的信息都是别人处理的结果或是未加工的数据,学习者要对它们加以利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处理,化为己用。面对大量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应用工具软件(如wps、word等)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从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筛选出对自身有价值的信息,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以恰当的形式进行排序,以备当时或以后学习时使用,这便是信息的加工。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作用”。这是余胜泉博士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除以上交流方式之外,还可用于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专家学者之间的探讨与交流。实现交流的途径很多,其中互联网为他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源环境,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通过BBS、聊天室等来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的言论都会被所有的人关注,这样其他人就可以对某人的言论进行讨论,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大家的协作学习的能力。此外,网上非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避免了一些人因害羞而不敢发言或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大胆地、放松地谈论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时候教师只要组织和指导活动就可以了。

5)发现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和科学分析,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中学化学稀释浓硫酸的实验中,最迷惑学生的就是,将浓硫酸倒进相应得水里还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呢?若老师只是大声的强调次序的重要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记不住,因而导致实验失败。而学生在电脑上做就不同了,即便是做错了,至多是出现模拟的爆炸现象,而学生本人并不会受到伤害,又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习惯。

2.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信息技术用于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强调学习活动和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学生智力、思想品德、技能技巧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在于他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其道德品质的高低。可见,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德育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主导的决定作用。

以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展示内容生动、准确、具体的事例情景,有效地提高德育效率。例如:在深入开展反“”的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练习者自虐的电视节目,通过宣传板宣传“”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其反科学、反道德的言论,提高警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括了:①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②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③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④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及处理并做出决策等诸多内容。由此可见,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层面)、信息层面(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优秀要素,是人的必备素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人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等)来收集信息,比传统的翻阅书籍资料、报纸、杂志等要高效、快捷的多。

信息处理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word、wps等软件工具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分类,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整理、存储,并能传递给别人(通过Emaii、BBS、聊天室等方式传递信息),以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信息创新的能力: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形式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重号或者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得出创新的信息。

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素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而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自主学习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能跨越时空,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知识的支持,为学生发挥自主性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将单一的表现手法转变为多种表现手法。传统的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口授、板书)大大限制了它的表现力,而信息技术手段则不然,它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等外部特征,而且可以使它们的内部特征被揭示出来,更能有效地展示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改善了人们认知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其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带动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开发了人类的右脑潜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这一技术,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4)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提高其劳动技术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

5)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利用音乐的声音和图片剌激学生的感官,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或人类创造的美及人们内心世界的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理想的艺术教育效果,其完美的造型,科学生动的动画画面及悦耳的声音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感受和启迪,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陶冶学生审美观的同时,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6)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今天的教育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的强弱,关键看教育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竞争力的多种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进取心、特长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在中小学教育中,可以将某些学生的优秀作文、小小制作(网页、Flash动画等)、科技小发明,到网上,供其他学生欣赏,使学生受到鼓舞。也可以举行计算机绘画、打字、排版等竞赛,通过竞赛培养,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7)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产生于各种能力之上的,是各种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信息技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宫、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自觉启动多种器官协同工作的好习惯,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其实施过程关键在教师,因为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和目标,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来实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这也是由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来决定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工作,而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教育中的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熟练的业务能力外,教师还应有创新精神、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和高尚的信息素养。

教师将不再是课堂上的灌输者、垄断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汲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养分,指导学生通过各种电子教课书、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等途径获取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懂得信息技术,具有创造精神,才能创造性的教书育人,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3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前面已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但只是促进作用和进取性价值,而没有提及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接下来,针对其弊端我们来讨论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就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而言,在只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如何呢?可能刚开始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不满足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了,他们的注意力就不再集中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一味的追求使用多媒体工具,而忽视了教学效果。例如:中小学劳技课中,教师在讲到果树的修剪时,如果放一段技术人员修剪果树的电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来掌握技术要领,恐怕就不如带学生到果园里,亲眼看着教师或技术人员剪树,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一些,而且学生还可以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请教老师,其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特征,在制做课件时使用一些不相关的声音(如Powemoint中使用的铃声、玻璃打碎的声音等与讲课内容不相配的声音),不但没有起到烘托环境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对于在计算机房上课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可能监视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以来,学生用于玩游戏或干其他事的可能性就增加了,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自然就被忽略了。对于家里有计算机、因特网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当孩子在电脑或网络面前时,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娱乐而不是学习,学校不能寄希望与家长来系统地提供这种导向,在信息环境日益大众化的情况下,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是具备信息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优势的,从而难以具备正确的意识与干预的权威性。

除这些外,还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了干扰,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能力不强,自律抗诱能力较弱,受其危害也就在所难免了。还有,网吧不规范的管理、聊天室甚至于BBS上无聊的话题、电子邮箱里时而出现的色情、反科学的垃圾邮件等,都让老师和家长防不胜防。

鉴于上述的各种弊端,使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有所异化,产生了“负效应”——在各种条件影响下全部或部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教育结果和教育者预定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即产生了负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的发挥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呢?

1)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度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极为重要,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能只图虚名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在上课时象征性地使用多媒体,而不考虑教学效果,是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不符合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与之相反的是,教师在课堂中过多、过乱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结合大纲和课本内容,只凭着自己的想象来使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但不能使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得到发挥,而且会产生“负效应”,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态度。

因此,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定时定量,不应该过量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更不能过分夸大其效能,而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应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具体使用手段及使用的“量”,且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来决定使用的方式,力求恰到好处,且莫过犹不及,力争实现讲授、发现与多媒体的自然融合的教学过程优化。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是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学习因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最终需要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力,教师在鼓励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自己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r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体的系统,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变和利用的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这里应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明确“人是技术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度控制技术的应用,趋利避害;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其中的教育契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激发、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合理的教学管理。

3)注重学生信息道德教育

要使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生的危害,就必须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举行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技术知识竞赛,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巩固深化,并在比赛中感觉到成功的愉悦;利用校园网建立BBS,由教师进行组织和管理,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交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防止学生对信息技术沉溺和依赖,防止不健康地、甚至违法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形成对信息技术辩证、理性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提高信息道德素养;学校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防御性工作,面对信息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加强防御功能,教师不能只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更重要并且更有效的是,布置学习性的、探究性的和其他“正经”任务,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包括家庭信息环境)去完成,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使用,使学生明白:信息技术除了娱乐以外,它还能使自己自主地学习、终身的学习,甚至改善人生的境遇。

4)加快教师角色转变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将他们从封闭的教学空间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督促者、辅导者。为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但要在思想上、观念上转变,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重任,时刻明白自己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为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而努力。

4展望

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种先进的(不会过时)教学手段,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供了较理想的技术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拓展了人才素质教育的空间,为人才素质的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教育条件,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素质教育手段。

网络教学为素质教育开拓了更为宽广的环境,现阶段网络教学己稳步地渗透,辅助并支持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是指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实施的促进人们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它以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教学过程的超时距性,教学的交互性,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为基本特点。网络教学的实施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模式,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方面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试验田。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新型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而,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教育技术管理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探析

摘要: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加强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和改进,具体包括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健全网络与数字化信息系统、提升高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行业中,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教育技术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是现要信息化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运用,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现在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进行程的加强是现在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教育的信息化是组成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建设数字校园的重要步骤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营造一种信息应用的环境,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对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发展.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在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高校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信息化二者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例如:计算机的运用与多媒体的运用,就是使用教育技术的一种表现.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加强教育技术的运用与管旦,是现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的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的进行更新,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断的得到应用,但是应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具体要求,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想要求生存与发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其进行应用而符合信息化时展的特征.现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高校对教育进行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范.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让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率,而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的效率上升,对其管理所需要的人数与层数都进行了必要的缩减,这时组织扁平化的方向以经成为了大的方向.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例如: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完善.

2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中包含有许多的信息,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众多的高校各项工作内容,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对校内所有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实现,其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多方面的.而在高校中最为优秀的工作是教学,所以,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就是对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在推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带动科研与管理,并且对高校的后勤服务进行信息化的转变.高校的信息技术部分,其主要是负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推广,其主要的内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等内容,其主要是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推动与执行的机构,而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通常由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建设.

2.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学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入,使得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可以成为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被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高校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较快而且其现在的教育技术水平较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不断的加强,信息技术已经在各环节成熟的应用,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时,其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对于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教学中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已经相当的明显,而且为后续的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2教学信息化带动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全面信息化

高校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与应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一,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不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不断的加快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后勤等各种工作的信息化普及进程.其二,在教育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的阶段,高校的师生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会不断的上升,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建设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会不断的提升学校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普及的方式,有效的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相互间的整合.

3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实现教育信息化

3.1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

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的校园,就是指高校在其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等相应的知识与设备进行运用的过程.我国的校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而高校的发展中引入数字校园的概念,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为学校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与改变.而且由于数字校园的涌现,对高校内的员工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数字化校园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将高校内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提升,同时建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效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技术进行加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硬件设备水平与配备的种类.所以在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时,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先进教育设备进行不断的加强与配备完善,例如: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多媒体等相关设备、局域网建设等相关设备等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与时同时要不断的加强高校内部教师与人员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的使用与相应使用能力的提升,其根本的目的是让这些设备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根本的作用,不只是配备完成以后,只看着不用的现代化摆设.而是真正的运用到平常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当中.另外,高校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时,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高校智能考评系统等,这些都是都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强化的重要软件资源.在许多的学科教学当中,其软件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其中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结合,并且加入许多与此学科相关的专业内容,对软件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对相关应用的水平的建设,促进高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3.2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现在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把握,通过相应的措施,对自身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其深入发展的需求符合发展模式,对科研活动的进行不断的促进与加强.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开放相关的课题的方式,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促进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3.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

高校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进行自身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不断的加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其次,高校如果想将教育技术实现高效的运用,那么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提升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水平.

作者:段明玉 单位:铜陵学院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高校教育技术信息化管理

摘要:

高校教育技术管理的加强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高校在进行教育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处理和改进,具体包括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健全网络与数字化信息系统、提升高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

引言

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不同的行业中,技术的发展都会推动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教育技术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这对于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是现要信息化时代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进行运用,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

1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现在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信息化的进行程的加强是现在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教育的信息化是组成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建设数字校园的重要步骤之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营造一种信息应用的环境,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对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发展.教育实现信息化是时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在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高校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的信息化二者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例如:计算机的运用与多媒体的运用,就是使用教育技术的一种表现.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加强教育技术的运用与管旦,是现阶段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的信息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的进行更新,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断的得到应用,但是应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具体要求,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想要求生存与发展,那么就需要我们对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其进行应用而符合信息化时展的特征.现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高校对教育进行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范.而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让工作变得更加的高效率,而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的效率上升,对其管理所需要的人数与层数都进行了必要的缩减,这时组织扁平化的方向以经成为了大的方向.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组织结构的改变,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例如:高校教育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达到完善.

2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中包含有许多的信息,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众多的高校各项工作内容,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对校内所有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实现,其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多方面的.而在高校中最为优秀的工作是教学,所以,我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就是对教学信息化的推动.在推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带动科研与管理,并且对高校的后勤服务进行信息化的转变.高校的信息技术部分,其主要是负责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推广,其主要的内容有: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等内容,其主要是对教学信息化进行推动与执行的机构,而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通常由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统一规划建设.

2.1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学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入,使得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可以成为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被引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高校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较快而且其现在的教育技术水平较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不断的加强,信息技术已经在各环节成熟的应用,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时,其信息化的程度较高,对于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教学中信息化成果的普及已经相当的明显,而且为后续的信息化的普及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2教学信息化带动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的全面信息化

高校对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与应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一,先进教学技术的引入,不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不断的加快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后勤等各种工作的信息化普及进程.其二,在教育技术进行推广与应用的阶段,高校的师生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会不断的上升,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建设教学信息化的建设经验,会不断的提升学校其他工作中信息化普及的方式,有效的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与其他信息化环境的相互间的整合.

3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实现教育信息化

3.1加强数字校园的建设

高校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就是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的校园,就是指高校在其内部的教学与科研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等相应的知识与设备进行运用的过程.我国的校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而高校的发展中引入数字校园的概念,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为学校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与改变.而且由于数字校园的涌现,对高校内的员工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数字化校园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将高校内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行提升,同时建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效的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技术进行加强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软硬件设备水平与配备的种类.所以在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时,高校应该对自身的先进教育设备进行不断的加强与配备完善,例如:计算机等相关设备、多媒体等相关设备、局域网建设等相关设备等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设施,与时同时要不断的加强高校内部教师与人员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的使用与相应使用能力的提升,其根本的目的是让这些设备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根本的作用,不只是配备完成以后,只看着不用的现代化摆设.而是真正的运用到平常的日常教学与生活当中.另外,高校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时,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对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高校智能考评系统等,这些都是都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强化的重要软件资源.在许多的学科教学当中,其软件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不断的强化与完善,这需要我们在其中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结合,并且加入许多与此学科相关的专业内容,对软件的内容进行完善,加强对相关应用的水平的建设,促进高校信息化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3.2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将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在不断的增加,这些都是现在教育技术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深入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关键内容.因此,高校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际的把握,通过相应的措施,对自身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其深入发展的需求符合发展模式,对科研活动的进行不断的促进与加强.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开放相关的课题的方式,组织相关的教师进行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促进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3.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

高校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在进行自身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思想上的转变,不断的加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由与空间.其次,高校如果想将教育技术实现高效的运用,那么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的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提升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水平.

作者:段明玉 单位:铜陵学院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功能

[摘要]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各方面的便利,信息技术就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育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极大地推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实现现代化。在高职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样性、实用性等特点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并推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高职院校;历史功能与作用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界一直以来的目标,但教育的现代化并没有标准的衡量尺度,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变,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内涵包括教育的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手段、方法的现代化。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角落中,这对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深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重视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提高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一、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动力,将其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发生改变

观念是灯塔一般的存在,引领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在教育中是改革与发展的源动力,为教育树立了新的思想与观念。现代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及信息传播形式的改变,扩展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育的内涵,将教育变成了由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相结合的整体。学校这一概念十分大,凡是能够让人学习到知识的办学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学校,除了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外,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还出现了网络学校、远程学校等以网络为主体的办学形式,将人们心中对于学校的概念改变了。现代教育技术还将教学观念进行了改变,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观念,使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上都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

(二)教材的概念与形式发生了改变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材的形式、内涵和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只是文字和书本类教材,而是包括诸如网络、多媒体等教材,形式也变成了数字或模拟形式。教材的概念不再只是单纯的教材的概念,而是资源的概念,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而且也不再是定量的,而是像超市一样,区别于传统的那种只能定时定点定量地为受教育者提供知识,而是新的形式,尤其在现在的网络时代,知识就像超市一样,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

(三)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教学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诸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中得到了建设与使用。传统的教室环境最大的功能就是解决对学生的容纳问题,而新的教室环境的构建则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标,就如同现在的居民住房一样,从之前的容纳工程到现在的安居工程,每一间房子都有其专属的功能,如卧室、客厅、洗手间等,达到优化了人们的居住舒适度,教学环境的改变也如同居民住房一样。教学环境的变化,最大的好处还是在于改变了教学信息量的传播。传统的教学环境受到环境的限制,每节课能够传授的知识量十分有限。不是教师不愿讲授更多的知识,而是条件的制约使其无法扩大信息传播量。但现在教师可以采取信息技术,利用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新的环境中获取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四)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发生了变化

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变化大体可以概括为从三个一到三个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一张嘴加上一块黑板再加上一支粉笔,现代的教学模式为对于媒体会用、会做并且会与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能力指的是板书、普通话以及讲授能力,而现在的教学能力除了以上三种,还包括媒体掌握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

(五)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我国十六大在报告中指出,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要让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让国民接受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社会风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学习型社会,意味着人们将学习变成了一种社会行为,将学习放在了首位,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也意味着终身学习体系彻底形成。学习从个体行为变为群体行为,从实现自身价值变成了社会成员共同的愿望。我国人口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会使一些追求在教育的人涌向教育部门和各种教育机构,这一数量无疑是巨大的,以我国目前的办学形式,很难适应这一现象,因此,就要找寻适合各种人的各种需求的办学形式。现代信息技术所制造的媒体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跨越地域的障碍,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为我国人民自我实现和丰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学习途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扩大受教育的规模,也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与作用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

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只会模仿教师的教学方式,怎么教就怎么学,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缺少创新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做到知识的继承,但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够使学生达到统一的共性,但难以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师的授课形式将纯讲授转变为设计教学过程,将学生从纯接受变为增强主观能动性,自觉学习。在课堂中,教师所代表的是管理者与组织者,但学生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获取想要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加工和处理,对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增强自主性,发扬个性和创新精神。

(二)贯彻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日新月异。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关键的一点在于,现代教育以传输技术为主,将学生从课堂中带到校园外,采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育对象也不仅限于青少年学生,而是延伸至中老年的圈子,教学时限也变成了终身教育。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意识,学生一直都在期待着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并且能够与人探讨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求教师们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刻记在心中,与时代共进步,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出新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给教学带来的改变。

(三)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创新教育模式有很大益处

就我国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育模式来讲,教师为主导,半数为主要授课形式的这种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教师的地位由主导变为引导,多媒体设备的作用由演示变为引导认知,教学过程由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变为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教学中,课时的设置以及安排和讲课的内容都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场地也基本固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案,遵循课时设置在固定的场地进行授课,而且每门科目的教师只讲授本科目的知识,很少有课程上的拓展,与其他科目进行一定程度的交融。但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中,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有机结合,使知识的讲授变得丰富多彩,知识面的拓展变大。教师能够将采集到的资料放入讲课中,使课堂丰富生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将各个科目的知识相融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四)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环境对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客观条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有真正合适的条件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实景虚拟化,创造出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这就意味着教学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例如一些对环境和人体有伤害的实验,或者周期较长很难观察的实验,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其虚拟化,将最终的试验结果及其过程以图像或视频的方式呈现到他们眼前,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这些知识,而不用花费大量时间。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学生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能够获得班级内、校内甚至是其他国家中与自己有着相同爱好的人们的帮助和支持,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不同地区的高职学生进行知识交流。

(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出全方位人才

传统教育模式偏向于应试教育,这种教育观念十分不健康,往往会造成一种高分低能的学生存在。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使应试教育逐渐转变成为素质教育,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首位,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是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而是将培养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优秀人才作为目标。这样的新型优秀人才应该将智慧、毅力与创造力集于一身,不仅要具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功底,还应该具有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创新。

三、高职院校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措施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上,能够使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得到一定的改善,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动力,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限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诸如硬件设施投资不够,软件开发没有一定的支持,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学习和使用的欲望。高职院校如果想要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还需要进行很大的改革。硬件设施投入的多少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建设程度。现代教育技术在硬件设施方面的要求很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投资硬件设施,例如建立起丰富的资料库,准备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料,方便快捷的校园网络,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学院应当加大力度进行建设。很多教师已经在教育岗位做了很多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上,很难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其效果也保持怀疑态度。对于这些问题,学院要不定期开展一些讲座或学习活动,引导和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良好的教育局面。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都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可能对于专业知识极其擅长,但对于教育的理解可能不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技术方面的培训,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学会电脑操作,学会在网上寻找资料、制作课件等。

四、结束语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人的素质问题是社会能否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基本保障,人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在转变。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多样性、开放性等优势将传统教学甩在了后面,只要学院重视、教师积极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促进学院发展。

作者:马田兵 单位: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电子商务教学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

【摘要】

电子商务教学要求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其鲜明的独特性,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和现代化教学理论来开展教学,实现对整个教学流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及设计的最优化。由此可见,电子商务教学和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技术;电子商务教学;应用

引言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优秀的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时代对人才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信息化技术逐渐走进电子商务教学课堂,不断推广与应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因此,信息化教育技术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既是现代化教育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环节。

一、信息化教育技术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重要性

1.彰显专业特点,推动实践教学发展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形式,而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其实践操作的具体场所,网络教学平台是师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环境日渐成熟、校园网络建设趋于良好以及商务实训设备的完善都成为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硬件基础。倘若缺少通畅的网络环境,电子商务教学就无法有序地开展。此外,网络数据通讯也为电子商务实践提供硬件条件。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专业特点不仅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而且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体验网络神奇,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对网络信息化概念并不陌生,并且他们对网络也充满了各种期待和向往。在学生所熟知的网络下,只需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化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教育优势,调动学生对电子商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网络世界中搜索有效的商务信息,体验网络神奇,真正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巨大魅力,进而构建系统的电子商务知识体系。

3.加深整体印象,实现专项教学

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搭建加深了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整体印象,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实施“分模块”教学,让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理论部分实行分模块学习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如管中窥豹,只是认识到各个部分,却很难形成整体印象。而电子商务教学网站能将电子商务的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使学生可以系统地认识到电子商务课程内容,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分割,从而实现专项教学。学生在了解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过程之后,自然其学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信息化教育技术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加强软硬件建设

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很多学校在教学设备、软硬件等诸多教学基础设施上存在不足之处,校园网络也未能广泛地普及,仅仅依赖于单一化的电子商务教学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教学内容也要及时更新,软硬件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强,从而为实践教学创造舒适的环境,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最新的电子商务知识,积极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电子商务教学模式

此外,还要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电子商务知识、主动加入各种教学实践讨论之中。专业实习也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销售及管理活动中,而学生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口碑较好的企业,从事不同的实践活动,深入具体的工作岗位,增强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认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3.落实电子商务教学师资培训工作

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一种认知手段,只有不断应用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教育信息化,设备是教学基础,但真正发挥作用还是要依赖于教师。因此,师资力量是确保电子商务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学校应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加强既有师资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各种信息化教育技术,不断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业务素质,从而营造信息化教育教学氛围。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制定相关兼职教师队伍的规划,使电子商务教学朝着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的方向发展,努力开展校企合作教学,选用一些经验老练的在岗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教授学生必要的实践技能,或者开展专题讲座报告,从而不断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要求。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程度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信息化教育技术对电子商务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是越来越明显。总而言之,信息化教育技术在当前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正处在发展和完善阶段,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推动信息化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从而为国家、社会、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作者:张倩 单位: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政治教学信息化教育技术分析

摘要:

互联网时代的中学政治教学要把重点落在学生“三观”的自我形成与塑造之上。在传统政治教学基础上,中学政治教育需要整合信息化教学技术,发挥其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优势、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大力推广信息化教育技术。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技术;中学政治教学;应用

信息化教育技术指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背景,以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为基础开展教学,设计、开发、利用与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最终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互联网时代的中学政治教学优秀在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自我形成与塑造。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形势和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必须整合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优势

1.增大信息容量,提升教学成效

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让比较枯燥的知识以生动的动态画面呈现出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信息化教育技术,系统地归纳、归类教学内容,让知识更加一体化。

2.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应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加工处理信息后,再现与播放信息,并辅以模拟仿真与动画故事,向学生呈现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课件。可以把平时教学中仅依靠挂图或黑板却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创造出悦耳、悦目与悦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步入中学课堂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中学政治教学中,就有着更重要的现实作用。

1.在课堂上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

首先,把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到课堂上,可以把传统授导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建构式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为适应教学与学生的接受水平,教师所挑选的课堂互动模式。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需营造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良好教学氛围。将信息化教育技术作为新型教学载体,结合传统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师生互动的模式。其次,借助信息化教育技术,整合中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较为丰富且翔实的知识背景材料,凭借PPT、视频与音频甚至网页等计算机技术,对知识进行编排,让具体多样化的知识较为直观地呈现在课堂当中,整个课堂内容也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了信息化教育技术,教师可更方便地挑选不同的课堂形式,如视频课、案例分析等。

2.在课堂外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

首先,在课外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网络通信软件、网页与电子邮件等形式引导与拓展学生的学习。而学生也可以灵活地利用互联网把个人学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及时反馈给老师,实现双向信息的互动。其次,信息化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巩固与拓宽课堂知识。政治学科教学囊括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众多人文学科的教学,单凭课堂内容难以完成教学目标。依托信息化教育技术,教师优化与整合网络资源,指引与掌握学生课外学习活动。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教学面的宽广度,又能了解与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再次,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除了要求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之外,也要求学生之间要互动,即学生间学习的交流与合作。所以,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如,通信软件、博客、论坛等,组织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生间学习的互动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教学发展趋势要求中学政治教师要将信息化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提升政治课教学成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索朗 单位:西藏山南地区教育局招生办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数学教学信息教育技术实践体会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教育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是非常有效的。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在帮助学生揭示抽象的数学问题,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等方面都显示出强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改变教学的旧观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尤为突出。

关键词:

信息教育技术 数学教学 帮助理解 揭示问题 突破难点 验证发现 提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教育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是非常有效的。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在帮助学生揭示抽象的数学问题,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等方面都显示出强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改变教学的旧观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尤为突出。信息教育技术数学教学帮助理解揭示问题突破难点验证发现提高能力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以及信息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促使我们在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技能。更为我们更新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帮助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从降低教学难度方面来说,化解教学难度,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记忆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在此就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教育技术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信息教育技术生动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数学概念的抽象是共所周知的,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明白其中的数学原理,不能靠数学教师干巴巴地讲,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增加数学教学的乐趣,让学生从快乐兴趣中增强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例如,我们在学习“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小猫和小狗,他们为了争夺一块骨头,可爱的小猫和小狗为了抢先吃到骨头,都是直线跑过去抢吃骨头,学生看到动画后,在浓厚的兴趣中很轻松的明白“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数学知识。又如,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内容时,利用多媒体的强大演示功能播出“海上日出”的场景片段,引导学生欣赏海上日出的情景,来体会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离的各种关系。多媒体展现日出美丽的图画,学生从中直观的体会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二、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如果单单是靠学生苦思冥想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就要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化解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来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使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正负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时,我们利用信息教育技术课件演示水结冰与融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来认识正数和负数,从温度计刻度来感受正数和负数。或是运用多媒体演示潜艇下潜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的正负数理概念。又如,学习数学中《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展现蝴蝶与蜻蜓图案,让学生从蝴蝶与蜻蜓的对称图案中来感受什么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的概念。借此机会让学生在电脑中寻找轴对称图形,从而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的认识。

三、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揭示抽象的数学问题

数学本身就是数与形的结合,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思维中要经常用数形的结合来揭示数学问题。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使数学教学中的区间问题、集合问题、函数图像以及几何图形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利用区间问题来解决不等式的求解问题;利用集合问题来解决可能性问题;利用函数图像来解决函数的求值问题等等。特别是在轨迹、图形的移动与旋转、重叠等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使原来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生动具体,对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轻松学习,掌握牢固是大有裨益的。

四、利用信息教育技术,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利用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模拟几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构建思维的基础,更有利于创建思维的环境,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动态仿真的演示功能,通过动静结合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难点分解降低梯度,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集中到思维的过程中,再加上直观的演示,形象具体的模拟,降低了教学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性质》内容时,针对本节课中数形变化这一难点,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画图的功能,先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常规图象,再运用多媒体输入参数,让学生体验输入参数后图像的变化,然后,通过大屏幕来比较函数图象的不同变化。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参数的变化引起图象的改变这一动态的演示过程,学生很轻松的从图像的变化过程中来掌握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这样,我们运用信息教育技术就很轻松的解决了这一难点。

五、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可以帮助学生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

信息教育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以及图形处理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了这个功能,会让你的数学的几何视觉图形变得逼真、形象、生动。例如,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知识点时,以往都是让学生通过画图来验证。当然有的学生认认真真的画图后会认识到这一规律。但是很多同学由于画不准导致角平分线与中线和高线不能相交于一点。就是画图稍微准确的使角平分线与中线和高交于一点,但也不能体会角平分线与中线和高相交于一点的规律。要么将信将疑,要么出于无奈,总之,是不能用事实来验证这一知识点。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如用割补图形、平移拼图等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数学问题。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无论是鲜艳的色彩,还是动感十足的画面都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动画联想过程留下清晰过程而令人印象深刻。

六、利用信息教育技术改变教学的旧观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这不仅仅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学习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为学生课前合理安排空余时间自主学习带来了可能,从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中下载有价值的数学知识都是全部免费的。通过运用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交流,对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在线学习成为现实。这种新型的学习、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既方便,又特别有效。总之,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对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邵俊燕 单位: 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晓岚中学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化高职教育技术对策

1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中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目前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论文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②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AECT04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权威学者南国农先生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教学手段,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组合,它包括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媒传教学法);以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教学设计)。因此我们应从体系的角度去研究高职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凸显优势。

2.1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从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然而,教育信息化的优秀内容是教学信息化,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无论是教学信息化还是教育信息化都离不开以云计算、多媒体以及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2.2丰富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在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时多使用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互联网等在内的现代教学媒体。这种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往一些晦涩难懂、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只能通过教学模型、道具以及板书等方式向学生展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技术,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于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理论宏观化,让学生身临其境。

2.3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课堂效率。现代大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替代传统板书,利用多媒体课件容量更大、方式多样、更吸引学生等特点,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升了教学效率。

2.4开拓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和互联网等方式,将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书本上,更是呈现在网络上,打破了教室的框架,让教学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随时接收到教学信息。同时作为最新的教学方法,近几年兴起的慕课、微课教学模式利用交互网络技术,采用了“反转课堂”的新思路,不再是教师课堂上“拼命地讲”,学生“被动地学”,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在课下学习微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和检验学生课下学习的成果。这种新技术可以说是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新变革,颠覆了传统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3江苏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应用现状

3.1.1现代教育技术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江苏省是一个科教大省,现代教育技术一直深受重视。江苏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举办全省高职院校信息化大赛、微课比赛等赛项,从竞赛的角度督促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加强。全省还举办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参与培训的比例逐年增加。同时各高职院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不少学校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学媒体数量,完善配套设施,引进教学软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3.1.2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例增大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提出了要求,不少学校将教师参加相关竞赛取得的成绩纳入绩效考核甚至是职称评定。这也侧面推动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自我要求。经在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的调研,受调研学院80%,以上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有一部分专业还将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开发信息化课程,实现教学、反馈全网化;少数老师能够结合信息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设计。

3.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操作型应用技术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能够使课堂效率更高;通过三维动画、PPT展示等方式能够使教学重点更突出,教学难点更易懂;通过微课等教学改革能够使复杂的教学知识更碎片化,接受程度更高。

3.2存在问题分析

3.2.1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认知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受访的绝大多数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理解不够,都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多媒体以及网络的应用,并未从完整体系的角度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多数还停留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应用角度,尚未关注到现代教育技术潜件(教学设计)的应用,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应该是教学设计。另外,由于有的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考核挂钩,因此容易出现教师被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主动性不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流于形式等问题。

3.2.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还存在较大差异

①地区差异。

目前江苏共85所高职院校,苏南等地区的职业院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和方法都略高于苏北地区的部分职业院校。

②年龄差异。

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比例较大,但是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应用比例偏低,而且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学课件的使用。

③水平差异。

高职院校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也不一致。有的教师仅会制作简易版的PPT课件,也有的教师能够用Flash等更高级的软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

3.2.3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依赖过大,更新速度慢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PPT等多媒体课件,但是有不少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点点鼠标,将课件内容读出来,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有的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依赖性较大,甚至出现了没有多媒体课件就无法上课的情况。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该代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还有的教师制作完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之后就“高枕无忧”了,每一轮教学都使用完全一致的课件,并不对课件进行及时的更新和修改,使得课件的知识点陈旧、老化,甚至是过时的内容。

3.2.4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合理规划

有的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还停留在喊喊口号,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也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但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结构规划,没有设立独立部门开展此项工作,仅仅将此项工作放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但这些部门有的工作人员对现代教育技术并不了解,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部分学校由于建设经费限制,无法实现全网覆盖,也没有购买先进的教学软件和设备,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不佳。有的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竞赛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以及职称评定,容易造成教师急功近利,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流于表面。

4基于“三维四层”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建议

4.1构建现代教育技术“三维”应用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应用体系,包括物化形态的现代媒体技术,智能形态的现代媒传技术以及教学系统设计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我们可以采用三维应用体系:维度一,以教育技术潜件建设为优秀优化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手册》一书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潜件的概念,提出教育技术潜件是指理论构想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教育技术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中认为潜件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设计,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内容,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最容易忽略的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以潜件设计为出发点,结合高职教育以及岗位需求,设计出与课程、岗位相匹配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系统地设计新型媒传教学方法,并将教学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出来。维度二,以教育信息化为背景开拓新型媒传教学法。媒传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利用了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利用这些媒体进行学的方法。常用的媒传教学法有:播放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成绩考查法、训练教学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出现,一种新型的媒传教学法也随之出现——微型教学法。国际上风靡全球的慕课(MOOC)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体系,将学生体验、师生互动完整地结合起来。相对于慕课而言,微课更适合高职教学,微课是将完整的知识点碎片化、微小化,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微课能够通过反转课堂的方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而言,微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实现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维度三,以现代媒体技术多样化为途径丰富教学手段。在当前,可以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对这些信息技术的选择使用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需要加以选择。既要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络等高科技;还要在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条件下,积极使用视频、音像技术,如微课、慕课等。同时学校在对老师的日常考核中也不能仅仅向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倾斜,而应该鼓励老师采用多样化现代媒体技术,从而丰富教学手段,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4.2实现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四层”有机结合

信息化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平台和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又为教学信息化提供了保障,这二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学信息化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结合起来,从网络、资源、应用、人才的4个层次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①从网络的角度:

信息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中国卫星宽带远程教育网络。为进一步实现信息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打造“网络校园”,互联网全覆盖,实现课堂无界化。同时积极建设现代教育技术配套设施,引入更加先进的教学软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

②从资源的角度: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的优秀。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以教育信息载体为优秀的教育软件资源和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为优秀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高职院校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开发教育软件资源,建立专业课程资源库,实现课程微课化。

③从应用的角度:

一方面应做好现代教育技术潜件建设,这决定了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关系到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另一方面应结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未来就业岗位需求以及高职学生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这一教育模式;第三,应进一步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技能,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第四适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研与实践,并将其作为高职院校信息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任务。

④从人才的角度:

应从管理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一方面培养能够开展顶层设计的高职院校主管领导,为信息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规划提供战略决策;另一方面是执行层,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一支具备较强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专业教师团队。高职院校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体系,将信息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纳入专任教师考核,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有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相应鼓励,激励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实践。

作者:朱捷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教育技术信息化学习交流

一、树立教育现代化观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灵魂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给学生一个全新的、高质量的教育,如何搞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作为人类知识的代表者、先行者和传播者的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有适应信息化发展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学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者,同时也是受益者。现代教育技术在艰难中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过程:在改革中发展,从课外兴趣小组到第一课堂;在发展中完善,从环境建设到应用推广;在探索中创新,从学科实验到学科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显示了具大的优越性。宜兴中学领导和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加快了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步伐,提高教育现代化的层次和水平,争创“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打造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教育品牌,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追求。

二、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是现实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紧跟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发展的前沿,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质环境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双轨并进的策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重、效益优先”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发展规划,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学校第一期校园网工程建设铺设主干千兆(800个终端)的校园信息网,各终端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实现了各行政部门、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室、图书馆等都能网上备课、网上交流、资源共享、因特网访问等,为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期校园网工程建设为每个教室配置了高亮度大屏幕投影机和视频实物展示台;扩充了6间拥有60台集学生学习、教师培训、网上教育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计算机的教室,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学校领导在倾力于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制定了软件(资源库)建设目标:通过采购、收集、复制、自制的方法,多快好省地加快软件(资源库)建设步伐,教学软件投资逐年递增,为丰富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准备了物质条件。为激活校园信息网的生命力、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每年还举办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竞赛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优质课竞赛活动、自建学科资源库竞赛活动及课堂教学案例评比等系列活动,通过参与、制作、竞赛和评比活动,不断收集、不断积累,充实校园信息资源库。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德深为人表,业精为人师。现代教育技术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只有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才能驾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保证。学校始终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掘人才资源,建立健全了现代教育技术领导体系和组织网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设: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管理中心等部门)→各教研组的电教优秀小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学生电教课代表。要实现科教兴校,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师培训提供了一块崭新的天地。

1.架起空中桥梁,扩大视觉领域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及校园信息网,一方面丰富了校园“风华电视台”的节目来源及相关学科教学资源,如《教育新闻联播》、《一周时事纵横》等专题节目和国内著名教育网站、著名院校网站等;另一方面为广大师生架起了一座通往外界的金桥。教师通过接收闭路电视系统观看全国教育电视台节目,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国内、国际教育信息和教育发展动态,如《名校专访》、《学术报告厅》、《教育制高点》等专题电视报道,使师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2.利用名师引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讲坛群英荟萃,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特级教师的经典电视示范课是教育宝库中的瑰宝。在岗教师很难大容量地领略他们动人的教学风采和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及时录制下来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同时学校还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组织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赛教获奖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设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实验课,通过议、评、比、学等环节的研究,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3.采取“全方位、分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没有现代化教育理论指导不行,没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更不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以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考核为动力,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师学概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等现代教育理论,定期聘请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专家来校作“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设计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专题讲座,切实培养和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化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举办各种信息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培训班。此外,学校还根据项目需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近年来,学校外出学习培训的领导、课题组人员、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共达250多人次。

四、探究新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模式是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具有结构意义。结构决定功能,也影响效率。《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实施意见》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实验学校的五项目标,其中第一项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共中央、国务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也要求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其意义就在于强调教育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评价体系的优秀。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历程后,教育教学设备正向着现代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发挥好这些设备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模式的探索是优秀,同时也把它作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几年来,学校不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之路,在探索中建构了融现代教育技术于教育、教学、科研之中的一体化模式,教、科、技的整合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p#分页标题#e#

为切实提高教师理论学习质量、教学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学校每学期都举办一次电教周活动,并实施“六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写一万字读书笔记,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上一节电教实验研究课,写一篇反映自己科研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参加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六个一”工程将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和评优的基本要求。

学校先后承担了“十五”、“十一五”部级现代教育技术立项课题,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质,推动了我校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步伐,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科研骨干。

五、激活科研兴校奖励机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动力

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激发广大教师科研兴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关键是要激活科研兴校的奖励机制。我们的做法是:制定一个条例,完善三个制度。

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为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制定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条例》,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整体工作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计划地分步实施,保证各项任务落实到位:①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作为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列入教学评估和教师考评的标准。②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作为教研组教学研究工作内容之一,列入教研组工作评估和考核指标。

2.考核评优制度

学校每年都要在年末开展一次“三类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中年特色教师、学术型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的评比活动。利用这一载体,学校按一定比例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科学研究贡献大,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以期起到“树立一个典型,带动一批群众”的导向作用。

3.学习交流制度

学校把外出交流学习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对积极参与现代教育技术活动和实验课题研究的教师或各类竞赛获奖者和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论文的发表者,只要有机会,学校就派员外出学习交流。同时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举办“精一教育论坛”,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其目的有四:一是让他们开阔眼界———找出差距;二是让他们“知识充电”———提高素质;三是让他们展示自我———树立竞争意识;四是给他们“压压担子”———增强使命感。

4.科研奖励制度

为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步伐,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对在省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总结和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竞赛、辅助教学课件制作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均按照相关《科研工作条例》、《成果奖励办法》给予不同程度的表彰奖励。《条例》和《办法》对教育科研课题从申报到结题都有明确的要求,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凡符合条件的省级以上课题可获1万元经费支持。科研制度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规范、有序提供了制度保障。

观念的转变、制度的保障,激发了广大教师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研究的热情。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一定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信息化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课程信息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论文摘要:课程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文章认为,借鉴先进的学习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促进教学改革深化,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为了使毕业生特别是师范类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迅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同时,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信息化显得非常重要.现代教育技术除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的教育信息知识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教育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综合信息素质.

1借鉴先进的学习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大胆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来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起符合信息化课堂要求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课改革深化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改革实践,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目前,比较成熟的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由于学习者的社会背景、认知需求、情绪强度、知识准备、智力智商、构建过程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理解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能简单判定好与坏,只要这种差异不被人为肆意放大就可存在.因此,建构主义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习者通过多种途径来把握事物和概念内涵的复杂性,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概念的理解.建构主义还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完成意义建构,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到意义建构的方法和策略.

将建构主义的思想应用到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和课件开发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探索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环境.根据课程目标任务的要求,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为基础,设计活动项目,让学生自主地到现实世界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基于传统媒体、基于多媒体和基于网络的不同应用环境中来解决问题,以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多角度思维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当今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教学设计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信息教育媒体的最新成果,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系统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而通过见习、实习与社会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与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基于发展中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现其对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原则.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信息化的优势,配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园网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知识、多媒体CAI制作技能、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远程教育教学技能等,开发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演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

课程信息化要求把表现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经过重组替代固定化的课程内容,形成学科课程信息资源;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优秀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整合多媒体、超文本信息资源及适应知识探究的计算机软件构建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帮助师生获得各种体验;通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锤炼运用信息方法的能力,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教育信息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优秀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正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理想认知工具.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建立可以让学生自主体验课程知识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提高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这种数字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自主性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性学习空间,来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发生.既能体现不同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也能够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示例和帮助.因此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超文本方式组建的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及自测题库等.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对话与协作可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通过网络环境的设计,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创设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让不同时空的学习者在该环境中通过协商、会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设计应包括:搭建学习社区,在该社区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对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指导教师或课程专家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提供协作工具,如专题论坛、即时聊天工具等.以构建一个基于资源的开放性、交互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习策略的设计,促进新的知识与学生所在专业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的教育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经过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立,协助学生构建开放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框架,特别是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来达到开放式的数字化教学目的.在同一个教学知识点上,可以建立多个与其整合的不同学科和问题的作业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作业.

开发课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数字化学习环境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让学生创作一些计算机软件作品譬如开发cAI课件,一方面培养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学习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选择开发内容到脚本撰写、设计开发,都需要开发者进行反复审视、反复探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使其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脑海,这既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学生达到自主地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和传递相关信息,实现教育课题有效解决能力的目标则水到渠成.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深化教学改革

信息化社会出现的信息大爆炸现象,直接导致了人们筛选信息的难度增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有效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往往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赋予那些杂乱无序的信息以结构和意义,这是需要教师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面临着掌握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的复杂性和技巧性,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师必须以较高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学会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协助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在传统媒体和多媒体网络的不同应用环境中多角度思考、多方式解决问题和自我更新的创造能力的任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教育信息能力,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学生的自我参与程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指导学生创作一些计算机软件作品,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

从教学过程上看,现代教育逐渐由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进一步向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获取知识的模式转变.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这种模式主要是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资源传授变为在教师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途径立体化的获取知识和主动性的建构知识.教学开始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开拓了新的方向和实践领域.作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开发课题,亟须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信息素养.

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信息能力,才能将传统的平面化的单一结构的教材与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结合起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开发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研究启发性的教学策略,是现代教育技术课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注重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的独立学习,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到底能给学生多少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也就是说通过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结构性意义的建构,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改革探索,既要注重从形式上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又要注重从内容上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策略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另外,减少计算机网络等物理环境的限制,通过上机操作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检索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学会使用与设计、制作教学软件相关的应用软件,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选用、修改和拼装教学软件,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开发等,都是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总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的优势,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利用多媒体、网络化创造数字化环境,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个性化高效学习为主,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教育信息能力,这一切都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信息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信息素质,才能更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设计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发展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接入的方式经历了从电话拨号链接,10/100兆集线共享连接、向百兆千兆交换到桌面的飞跃;网络技术实现了从ATM网络向千兆、万兆以太网的发展;网络发展趋势由IPV4向IPV6扩展转换,网络应用从简单的单一的应用(如:电子邮件,FTP以及办公自动化)向集成化平台应用(电子政务、电子教务ERP。数字校园等)发展。网络应用的范围从提供公共服务(如各类网站)向给予角色的个性化服务方面(如门户系统,认证系统等)发展。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基于网络的流媒体技术,网络视频广播组播技术,网络音频传输技术(IP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所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都会给教育增加新的内容以及新的知识传播形式,并促使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峻的挑战,并引起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发生改变。因此,进入21世纪,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教育的革命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将产生影响:

1、教学模式:新技术的发展必将打破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知识传授方式,提出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发展多种能力。

2、教育目标和内容:以培养全面、具有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新的教育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育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学习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进行网络学习,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宰,自由的、有目的、主动的学习。只有通过网络学习,学习者才可以与时代同步,保证自己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才能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4、教学方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引起了教学媒体和学习媒体的创新。在教学方式上,形成了基于视听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CAI、语音实验室等视听设备)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基于Internet及其它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初步实现了从“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向多媒体投影教学方式和交互式网络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媒体方面,形成了由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到多媒体综合运用,由单项传递发展到交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机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正步入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这三大信息处理技术融为一体,使得教育技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二、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发展态势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如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层次,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具体可归纳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三大趋势。

1、网络化:基于internet的远程、宽带、广域通讯网络技术革命改变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或者把二者结合起来,教学的过程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2、多媒体化:“多媒体”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是用来扩展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的多种技术的综合。多媒体教学系统有着可实现多重感官刺激、信息量大、传输快、质量高、方便、交互性强等特点。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如:高保真的声音、高质量图片、二维和三维动画等。

3、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既存在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又较多的使用多媒体及网络,并且不断的吸收新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

三、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育技术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由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演化发展的阶段即可看出不同时期教育技术工作者扮演的不同角色。在八十年代,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承担的主要任务还是制作幻灯投影、录音、摄像等比较简单的工作,教育技术工作者长期以来始终比较忽视对学科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过程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总认为这是学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事,电教工作者的任务只是维修和保管好电教设备,结果使电教工作者降格为学校中的“设备维修工”和“仓库保管员”,甚至在学校编制上都进不了教师系列,只能算作“教辅人员”。产生这种专业悲剧的外在原因,是我国现代技术落后和由此导致的公众与决策者对教育技术价值和地位之忽视乃至漠视,内在原因则在于我国电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落后,尤其是电教工作者始终没能确立自身在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体系中应有的地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技术专业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

四、信息时代为教育技术工作赋予新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开发、应用和管理教学资源,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与科研过程是新时期教育技术工作的中心任务。

远程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和跨地域性。采用远程网络教学,不仅可以集中最优秀的任课教员,提供最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浏览到国内外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信息,了解到学科内知识的最新动态和相对各交叉学科的最新发展,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员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适应未来的超凡能力。因此,网络中心与电教中心的融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方向,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和开发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转变观念,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近几年对教育明显的重视和投入,全国大规模开展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高效、生动、形象化的知识信息,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明显提高。不难发现,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时代已经到来。

教育技术正面临着迅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十分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要有紧迫感,要勇于开拓和创新,要加强自我建设,切实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专业技术储备;第三、教学服务人员培训。这样才能迎接新世纪教学改革的挑战,才能应用教育技术学科优势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和运用。才能配合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探索、实验、评估和推广,才能真正履行教育技术职能,在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中发挥教育技术潜能,制作出高水平、高质量、精炼实用、适合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继续教育的优秀多媒体教材,促进教育技术的新发展。

自然,随着网络教学的广泛开展,凡在网上学习的学生以及各级各类人员对于网络资源的需求将成指数增长,对于网络运行的速度,教学资源的内容,获取资源的途径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作好规划和协调,需要教育技术提供技术服务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只有网络教学与教育技术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才能推进我国网络教学向国际化、虚拟化、网络化、大众化、终身化方向迅速发展。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教育技术打造物理高效课堂

近年来,我县在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信息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初中物理教学,是教育学生来探究自然最基本的生活现象,书本的内容就是有关物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和理论,这些基本的规律现象都来源于自然。本文中笔者就从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作用,来论述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首先要转变教学的思想观念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引入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每堂课的教育基础就是这些理论知识,以此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所以,习惯于旧有教学方法当中的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学习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略,以及如何对教材的把握和取舍,就是说以前的教学,全凭教师的个人能力,而现在呢,利用信息技术大量地搜索别人的上课资源,利用资源共享,打造你的高效课堂,不在是从前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教案就能解决的事了。教师转变的方面很多,可以说以前的教学模式几乎全部颠覆了,你要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想,按照以前的说法,一是从学生方面说起,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旨是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说学生能借助互联网来终身学习,在校学习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将来走上社会,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基本劳动技术。从教师的角度说,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教材是必须要学习的,学习其他教师是如何对教材驾驭的,为什么他就能把教材处理得恰到好处,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还有他们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这样在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后,再研究我们自己,看看我们自己在互联网时代,是不是真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是不是真正转变了教学的观念,我们教师要在反思中前进,才能趟出自己的特色模式来。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能做到因材施教的人不多,很多人是一刀切,有的时候是很武断的做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求,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带动他们去学习。我在教学时发现,很多学生对初中物理的知识理解起来非常吃力,他们总说很抽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怎么办,靠自己的一张嘴吗?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靠信息教育技术,以前的实验,没有条件的就不做了,现在,没有条件实际来做,但我们有条件看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整个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了。也就是说原来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这些外在的设备,统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一体机上完成,时间少,教师准备起来简单,给学生营造的教学环境非常轻松,把抽象的知识非常形象地展示到学生的面前。如原子的裂变、聚变、分子的扩散等,现实生活中教师是无法完成演示的,现在运用信息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将整个演示细致地播放出来,学生得到身临其境般感觉。还有虚拟实验室,可以直观地研究重力、惯性等物理现象。物理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实验演示,有些知识是无法用嘴说清楚的。所以要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把学生带进物理学的殿堂。

三、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教材的理解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这门课的基本特点,教师就必须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教学,让学生从课本知识到自然生活,从理性的、抽象的科学世界到直观的、形象的生活世界,把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能把基本的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明白一些生活现象的理论基础,为什么会是这样,用辩证法来说就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如在讲“力的作用”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茶杯对桌面的力的作用,还有物体对地面的作用力,通过演示,力的大小、方向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力原来是这样的,不再是抽象化的概念。再比如“大气压强”。学生怎么想都不明白大气哪来的压强?压强是什么概念?大气压强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按以前教学的设计,教师把两个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学生拉一下,拉不开,就说明半球在大气的压力下,紧紧地合在一起,就是说大气压强是存在的。但是大气压强怎么个存在法学生还是一头雾水。现在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此类问题。我在上课时,给学生演示了一段动画,把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逐次从2匹增加到4匹、8匹、16匹,观察实际效果,假如教师在设计有节奏的音乐伴奏,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上去了。像类似的实验非常的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的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完成,这样给学生一个直观形象的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记。物理学跟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得紧密,比如,电,每个家庭都有电路,如果日常有了小的问题,请电工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我们就可以自己去修理。还有家里的电器的使用,都要用到电的知识。起码在用电的安全方面,学生就能掌握,同时还能给家里的老人讲讲电的基本常识。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及时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抛弃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在物理课教学中,要大胆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营造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堂情境,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当然了,要想在课堂中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长期地探索。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也好,多媒体也好,网络也好,这些都是死的,我们人是活的,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这些东西进课堂,把课堂变得不伦不类,我们要灵活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侯兴文 许秀花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三中学 甘肃省高台县光彩幼儿园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学校所面临的挑战更艰巨,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信息技术教育问题更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教育技术时代的到来,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可以说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为了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数学教学模式必须有所创新。在掌握了信息教育技术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制定数学教学模式的内容与措施,科学谋划与积极探索。本文通过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数学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学的影响

进入信息教育技术时代之后,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并产生变化,正是因为这些变化的出现,使得数学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教学改革的任务也更艰巨。下面具体分析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带来的影响。

1.正确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关系。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学校开销,增加学校的办学效益,提高教学效率,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加大投入,对学校进行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装备,并对老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培训学习,构建了新型的多媒体教学体系,这样原本繁琐的工作环节有所简化,同时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导致旧事物的消失,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教育技术数学辅助教学工作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体现在教学效率及学生能力的提高方面;其次在学生素质提升方面更合理和科学。但是人们也不能够忽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毕竟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年来也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为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可总结和提炼我们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让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对新时期数学老师的新要求。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需要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我们一些部门根据教学实际,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有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使老师具备新型的数学素质,并在专业技能方面做到训练有素,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通过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方法,使自己更适应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使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更好地整合。

3.新时期数学老师的自身素质培养。

在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逐渐脱离了传统单一化的工作模式,需要掌握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教育技术,满足教学对于数学教师的新要求,在信息教育技术数学管理方面需要更重视。同时在职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学习,使自己能够更优秀,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二、做好信息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工作

针对以上信息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师与数学教学的影响,我们要根据信息教育技术的特别和要求,制定更完善、科学的整合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分析如下。

1.具备和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技能是时代的需要

在新型数学教学模式出现的同时,整合方式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教学需要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相应地要加大信息信息理论知识的培训,帮助数学老师更好地顺应教学需求。对于当今的数学教师来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所要求的,同时是现代教学所必需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在教学中全面培养数学老师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够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2.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探究性学习。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型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数学老师对教学基础理论的全面掌握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具备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学校首先需要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并积极运用到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工具打好坚实的基础知识。

3.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延伸教学范围,拓展教学深度。

我国信息教育技术发展至今,不同领域的各种信息每天都在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长。在数学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各种新理论不断出现,旧的理论不断创新。这对于学校来说压力很大,想要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吸收这些新知识,首先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就要进行突破与改变,通过这些方面的完善与改变,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及吸收知识的效率,延伸教学范围,拓展教学深度,在相同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4.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更需要计算机辅助学习。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更主动地搜集网上的数学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快体会到当前的信息教育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总之,数学教师要及时了解信息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及产生变化,针对信息教育技术的影响和要求,创新更完善、科学的数学教学模式,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完善学习条件,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作者:郭婷婷 单位:青县第一中学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社会已然形成。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一个过程。

1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优势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教育技术是教育学科在信息时代分化和综合中产生出来的新分支,它依托教育学科的发展,又与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方法和策略,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更是信息环境下教育的有力支撑。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支持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经过长期发展,教育技术学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发展,使得教与学的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素养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教育技术学的任务和意义教育技术的任务是为解决教育问题寻找合适的理论与技术,用理论和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同时根据教育需求,对技术提出要求,为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根据实践的反馈,对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对理论的创新做出贡献。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改进教育教学的绩效,从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对于它的培养不是一个阶段的目标,而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高等教育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加之教育技术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为此加强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硬件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高校的数字化硬件设施相对完备,技术力量也逐渐雄厚。高校数字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料;校园电视台播放校园讯息之外,还播放国内外时事要闻;校园网络和智能终端使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这样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最基本的硬件保障。各种媒介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信息道德意识有着重要意义。软实力建设以往甚至现有的一些大学,培养目标大多是用文字表述,理解时比较抽象、难懂。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用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做法:建立自己专业的网络平台,教师可把网络中的优秀作品和往届学生的作品或作业放在网络平台上,供下届学生参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比前届更高、更与时俱进、更贴近专业的要求,可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具体、生动和亲切,也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去追求更高的、个性化的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应该分阶段、有重点地采用动态螺旋上升的方式,来逐步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

1)培养信息的意识。

对大学新生进入课程学习之前,先开设基础理论课。如果将这些课程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内容可得到精简和浓缩。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大大缩减,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会有所改善,为学生掌控自主学习内容提供了可能。如教育技术专业,最先开设教育技术导论,是该专业一门引导性课程。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技术组织教学活动,能让初学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社会信息快速发展而成长的,在多媒体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学习,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行任务下发、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享讨论、教师评价、反馈与总结。教师不仅能及时地进行信息评价,学生也可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更有效的知识并达到知识的建构和优化,在潜意识形态下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信息意识的形成。

2)培养专业信息素养。

对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进行的是实验性的操作。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或故障排除性实验。对于验证性实验不仅巩固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该专业的网络平台上放一些实验视频进行观摩和研究。对于故障排除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还必须具有实践的能力,是一项脑力与体力并重的工作。对于此类型的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做完实验后,把他们的问题、解决方法、学习感受、心得在课堂上进行同学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可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学习机会。在交流之后,把他们的学习过程整理成材料的形式,分享到该专业的平台上,这样避免教师用口头讲解说这个有多么重要而没有实际例子的尴尬。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得到知识的升华,也得到情感的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内隐式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在该专业网络平台上给学生分享一些好的成型作品,供学生学习和参考,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网络的链接和信息,让学生开始主动关注该专业各种信息资源,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一些最新的信息动态、成果等。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全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大胆创新。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尝试通过网络解决,从而设计出精美的作品。

3)强化信息技术与本专业课程的融合。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的学习已不仅是对一门课程的学习。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基础知识的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模式从单门课程转变为各门课程整合的自主学习模式。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终培养目标,况且一个人具备一定的能力并不代表就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个性化的网站,激发学生整合专业知识和获取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性与隐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贯穿在整个自主研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并明白为什么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作品,体验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仅可在课堂上开展,还可鼓励学生共同参加一些多媒体网络大赛,既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性,又培养个体本身的创造性。并且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会和指导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也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应用到教学当中。并把这些成品传送到该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进行参考与学习。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要积极同学生、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力求达到最好。在作品完成以后,全班进行共享与交流,制作者可以和全班分享自己的经历、问题、解决方法等。可达到学生之间知识分享、深化理解,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品的评价中,其他学生也可达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视野和知识面得到延伸。这样制作者可汇聚更多的信息,来选择、整合其他观点,更加完善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和肯定学生优秀之处,婉转地给出学生的不足。也可把成品展示到该专业的网络平台上,供更多的学生学习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都在无形当中得到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得到提高,这种良性循环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该专业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校组织该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去听本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答辩,去听取导师对他们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与看法,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慢慢地指导自己的计划,来综合提高信息素养。这时可多关注一些自己毕业想从事职业的需求和要求,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不足,为走向社会而加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都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集中的一个阶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知识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获取、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该专业学生可利用自己形成的信息素养去培养、加深自己的兴趣,进一步扩大该专业的专业学习口径,让利用信息技术成为自己的潜意识。在这种信息技术日益变化的时代,利用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去迎接各种挑战,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并真正地理解学习是不可替代的。

3总结

信息素养是处于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更不用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和能力进行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发展思维能力应重视知识获取。各专业学生学习需求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可根据教育技术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培养各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此来最大限度拓展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作者:杨琪 杜春雁 刘歌 孙慧君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信息教育技术在小学的运用

一、西藏自治区小学运用信息教育技术的措施

从实际资料中可知西藏自治区因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基础性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较少,并且受到网络、电网等的限制,有些地区电教设备就达不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信息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各方面的措施来共同保证,包括基础设施、教师能力和大环境支持三个大的方面。在具体实施中,需要足够的资金或者政府补贴政策来进行购买和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如投影仪、电脑、多媒体设备、话筒和音响等电教设备,调整合适的电力供应设备,完善网络分布和远程教育接收设施。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小学高年级配置电视和教学光盘,并且设置信息化设备维修保养专项基金来进行后期管理,使信息化设备能够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现代教育的效果;在学校建设和更新信息化教学体系前,需要对基层教师进行了解和培训相关的知识,不仅培训信息化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而且还要进行信息化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和讲解。

只有从思维上改变了,认识到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原则和特点,才能更好地结合先进的教学设备实施新型教学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之后,如果能灵活地运用通信、网络设备来搜寻更丰富的资源或者进行学术交流讨论。

就能将信息教育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有效地推行小学信息教育模式需要学校的管理支持、学生和家长的支持、政府的态度支持和资金支持以及社会舆论的支持,要做到这些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来设计不同特点的宣传方案。

二、西藏自治区小学有效和推广运用信息教育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西藏自治区小学推广信息教育技术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设计和使用何种教学方式和仪器设备,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需求,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来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本文来自于《教育论坛》杂志。教育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在运用中需明确信息教育技术只是传授知识的辅助手段,而不是靠它进行哗众取宠,须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为第一目标。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和效果,才能带动其他学校普及信息教学。

作者:高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