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9 09:5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工商企业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创业教育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主要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相互调控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本文探究了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业教育;创业教育
一、理念的渗透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条件,而创业教育的理念优秀是融合教育哲学中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并在不断的培养和激发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促进社会的长足进步,并使社会空间和团队发展得到开拓和进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不仅是教师传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重要方法,还能够依据专业和课程的实际情况和特征,充分结合授课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进专业教育,其实就是依据专业的特征,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简而言之就是以创业教学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加强对于专业创业背景的讲授,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在列举专业创业案例后,从中挖掘出创新元素和知识点,从而使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
二、课程的渗透
高校应当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充分体现出创业素质的培养,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促进创业教育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渗透,从而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架构,促进学生的开拓性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在设置创业课程方敏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到创业课程的独立性,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和交叉,不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等素质,还需要充分挖掘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创新性教学绒绒,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一些具有专业倾向的创新创业课程,并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等形式将创业教育渗透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三、活动的渗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的活动种类非常丰富,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和竞赛等,甚至有很多基于专业教育所开展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和勤工俭学活动,因此可以充分结合活动的特色,以活动为载体,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活动当中去。另外,还可以以专业背景为基础,以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为依据,设计出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活动,如创业方案设计比赛、企业参观、专题讲座等,甚至还可以开展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创业比赛,活动的内容可以使创业计划、能力和模拟实战,还可以与校内外的实训室、中心或基地相结合,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真实的状态,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为未来的创业积累充足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在进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时,可以从课程的正规性、活动的也与丰富性以及教育的多元化入手,培养出高质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四、师资力量的渗透
学校可以使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与引进同时进行,在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当前的专业教师创业素质和校内的创业教学水平状况,由此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教学素质和创业教学素质培养计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业中进行学习及培训。教师在经过实际的理论应用后,就能够在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及技术服务中积累到相关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创业素质、能力。而外部的引进则需要遵循着求精不求广的原则,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从企业中聘请专业的人才来高校中担任兼职教师,甚至还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设创业专题报告等。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够建立起规模庞大且专业能力及创业能力较强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团队,为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
总而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国家政策和当前形势的趋势,也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发展战略,高校应当大力推进创业教育,从中探索出适应专业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和提高人才质量的长远发展的目标。
作者:马喜珍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完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也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学生的就业与前途也会受到波及。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在日常教学中引人项目教学法,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取得较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认识
(一)内涵
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展开是借助“项目”这一载体。这种“项目”拥有好多门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时感觉到这种方式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法,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承担主体,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和评估结果均有学生独立负责。学生借助独立负责项目实施,可以熟悉项目开展全过程和所有环节的基本要领和要求。项目教学法,学生是实施主体,教师是实施陪衬;学生要先练先学,教师再后讲后教;学生要积极主动,踊跃参与,敢于尝试和练习,创造性开展活动;教师要有全局观、大局观,科学把握项目开展进度,及时分析项目实施难题,科学点评项目实施效果。这样,教师的教学主角被学生替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
(二)作用
在项目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都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并展开创造性活动,最终的结果并不很重要。项目实践的展开,学生从中可以逐渐熟悉课程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创新活动的辛劳和开心,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得到熏陶。比如: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适当采用一些项目让学生完成计划制定、现场调度、物流管理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管理知识的应用条件和方法。当然,项目的展开,参与人员不一定只有本专业学生,可以吸引不同专业、工种和职业领域的学生作为项目教学小组成员,借助项目的有效实施,能提升实际工作中学生与专业、部门不同的同事有效协调、协作的精神和能力。
(三)特征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
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激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对于教师,借助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理念和模式得到升华,角色从单一的传授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引导者和掌控者。对于学校,课程观念得到更新,办学思想和目标得到提升,借助实施项目教学法,积极改革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管理特征、考评标准、支撑要素等,使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得到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通常实施时间较短和开展的空间范围有限,教学效果能够进行良好的测评。
3、可控性好
项目教学法,全过程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全神贯注进行技能训练。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的完成,一定先要懂得实施办法。这样,学生拿到项目就要思考需要用什么原理,再运用这些原理对项目进行剖析,然后制定项目实施过程步骤。而实践所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和与书本的差异性又要考问学生。
(四)优秀
教师不再追求传授已有的知识技能给学生或者说并不是依照现成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求得答案,而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路径和方法求得答案,并展示结果和自我评估,注重的是学习全过程并非知识学习最终结果。全过程中,学生认真参与,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穿针引线和有效监督人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得到激发。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条件与程序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基于项目这个中心、把培养能力作为为目标。因此,项目的存在是项目教学法生存基础,课程离开了项目的支撑很难实施。同时,项目必须具有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特征,否则,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最后,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组建一个相关完整的研究媒介同样重要。比如,学生项目工作室、学生调研基地和情报资料中心。只有这样,学生小组的讨论、一手资料的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才能顺利进行。许多专业教师研究多年的、较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现在转变成广泛应用的“诱导学习机动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五段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了“教学实施一旧知温习一新课传授一作业安排”的课堂操作流程。多年的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之路,比较成熟的实施程序已产生:项目选择一项目研究方案设计一项目组织实施一项目效果评价一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在项目选择阶段,如果教师有受托的研究项目,直接分解下达给学生小组即可。如果没有,还需要教师明确选题方向,学生小组和教师协商研究题目并明确每位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角色。在项目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的方案,同样需要教师的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在项目组织实施阶段,学生组长的作用非常关键,既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要注意和教师的沟通,确保项目任务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在项目效果评价阶段,首先是学生小组的白评,通过自评,发现工作缺陷和专业知识运用的缺陷,进一步夯实相关理论基础和完善项目研究报告,其次是引人企业评价。即使不是企业委托的项目,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研究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阶段,每一学生小组必须提前向全班同学公布项目研究报告,教师发动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批评,项目小组做好陈述和答辩的准备,在充分展示和交流基础上,教师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有效整合,对各项目小组的表现予以差异性评估。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中项目教学法若干建议
(一)课程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入理解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常,项目教学法更青睐专业课,而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比较难,试试效果不稳定。因此,建议项目教学法可以作为专业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明确下来。
(二)专业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化
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方面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显著,同时,项目的产生途径和来源较多,可以把项目教学法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明确下来。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课程项目产生途径或来源不多,可以在有条件的课程中提倡推广和应用,不要作硬性的规定。
(三)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差异性应引起重点关注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很大,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程度和范围也不相同。研究型大学的项目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目标着眼于理论创新,许多项目可能来源于国家重大管理类攻关课题。因此,学生很少参与,占用不多的教学时间,基本在30%内。教学型大学由于和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特点,容易获得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同时,它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要求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践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性项目较多,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时间可能占到教学实践的50%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对理论学习关注度不高,所有的专业课程均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许多项目可以直接来自于学校开办的实验性教学性公司,学生应当全部参与,教学时间的占用应可高于总教学时间的70%。
(四)项目教学法规范和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统一
如何避免项目教学法教师放羊而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南郭吹竿的现象,真正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的,是当前项目教学法普遍面临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必须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项目小组规模、项目研究支持和考试办法等环节统一标准和要求,并纳人常规教学监控与管理之中,以确保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顺利实现。
(五)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换
能适应项目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应是基本要求,教师角色原来是主导教学过程,现在是教学全过程的指引者和导向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大伙伴、大朋友、总导演、大专家等角色,教学方法原来强调如何教而现在关注如何学;当然,教师要搞好现在的教学需要比原来付出更多幕后工作才能换来课堂的轻松。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现了“任务贯穿全过程,教师引导全过程,学生主演全过程”的特点。因此,专业教师应进行角色定位变化:从“讲解、主导”向“导演、监控”转变;从“站在讲台洋洋洒洒”向“走进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从“教学的主角戏”向“教学的配角戏”。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知识应有自己主动获得;教师的重要性更胜以前,更加不能少,更多的功夫是在幕后;教师要积极走进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解疑答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多引导少指挥;项目实施完毕,教师应善于及时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针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仅要依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当增减教材内容,而且教学设计过程中本着提升应用效果目来完善具体项目内容,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规律重组教材结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总结”的思路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进行再设计。
(六)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得到肯定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布置具体任务,学生带着压力上课,就会集中精力主动去听教师讲解、去参与项目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既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解决,也可以同学间沟通解决,还可以请教师启迪。这样,学生学习之和技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2、提高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学生承担的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学到知识和技能并得到及时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锻炼处理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讲究方法和创新的观念
采用项目教学,教师只是把任务和相关素材分配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完成任务,学生最终的作品也就会多种多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教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励,教学的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化目的也实现。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立足地方,服务当地”一直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理念。那么如何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有利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借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原有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逐步提高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同时积极吸纳专业人才,使其融入教师队伍,发挥专业特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资格。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证书并熟知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师,应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入门条件。同时,“双师型”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职称并无任何限定。
2.实践。相应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双师型”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示范技能操作重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规范的熟练,行业实践案例讲解能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行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3.专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强调: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社会适应和引导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较好;专业应用能力较强;创新能力。
4.层次。依据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同,“双师型”教师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层次不同,相应的责任也有差异。讲授理论并兼具实践指导是初级(助教)“双师型”教师的职责;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把握涉及行业信息和技能,能依据行业动态建言本专业发展是中级(讲师)“双师型”教师的职责;深入企业调研并科学分析,能建言本专业的课程改革、适用范围、方向变化等是高级(副教授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职责。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1.知识结构。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特点,而职业岗位以及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则是特别关注点。为此,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多样化,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关联专业或行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融会贯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当中技术和岗位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为此,高职专业教师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学要点,使学生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2.能力结构。操作、科研和教学能力,是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本内容。操作能力,是指依据生产岗位职责进行实践能力,是任职岗位必须达到的实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是指研究应用理论和推进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有效实施理论、实习和实训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高职“双师型”教师,既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又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素质结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基础。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较好。职业素质,是指岗位所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岗位配套的行业思维、知觉反应、思维模式、创新精神和行为模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对企业管理极强的专业能力。为此,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很多高职专业教师均是来至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社会和企业的实践锻炼,属于理论型而非实践型,教授课程会与实际有所差异,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而专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高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优势,教学质量较高,因而“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涵盖了生产、采购、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物流及行政等企业管理业务各方面,实践性很强;学好这个专业,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实践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正是源于不断地实践,通过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成果最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深入企业实践开展应用科研,解决企业管理的急难杂症,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离不开
“双师型”教师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培养的专业人才又回报社会成为有用之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本分。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走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道路,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具备牢固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能适应企业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应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专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是无法培养出来这种令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只有亲自到企业一线,熟悉岗位应知和应会,不断更新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培养出令企业满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双师教师队伍意识,完善相应考核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稳定“双师型”教师,如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可把“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标准等。学校要科学测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数量、成本和标准,对于新进教师要严控。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薪酬待遇、住房津贴、课时劳务等办法适当优待“双师型”教师。同时建立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潜能发挥的管理和创业机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并能安心、踏实地在校工作。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考评制度,评价指标从以学术论文为主向以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转变,积极鼓励专业深入企业参加定岗实践,促进专业教师观念从学术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
(二)依托在职培训和出国进修等办法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应从培训方式和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倾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优”。学校可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第一线进行调研,搞管理服务和项目合作等,使教师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和发展情况,熟悉企业最新的运营模式、生产工作环节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机会,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吸引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
(三)校企开展深度合作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1”校企联合办学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开展并监控培养过程和考评培养质量,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生三年专业学习可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校内二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接受实训学习;在企业累计一年时间亲自接触并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实际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增长。根据这种培养模式,学校可采用直接从企业引进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较高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也可以聘请他们兼任校内教师,成为校内“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补充。但高职院校在直接引进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时必须重点考核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是否具有教师潜力,有选择而不盲目地将他们“为我所用”。
(四)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
作为教学小组,教书、育人是所有成员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小组内部相互分工又合作、相互之间责任明确、彼此间知识技能互补。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有利于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扩大和质量上升。为企业输送优秀管理人才是“双师型”教学小组的宗旨;该小组由一线的专业教师组成,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促进教学改革的展开。这里的教师群体包括专职以及兼职教师、企业管理者等成员,目的是为了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种教学小组内,拥有良好的业务协作、有效的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共享的教学资源、不同年龄层次的业务互帮互助及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机制,为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五)依托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合作以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普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大面积、快速地培养全体教师,难以满足全体教师的培养要求。校际师资合作,无疑提供了一条拓宽师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校际合作,在教学中利用相互的师资力量,借用他人的力量,满足各自的需要是一种既节约又稳妥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的利用率,同时也能缓解因目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而造成培养符合型管理人才的压力。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和社会努力采取多种手段调控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学课题,教育部门将培养创业型人才设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涉及到所有教育层次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任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育目标要求进行。所谓创业型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且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能力发现创业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来把握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不同,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开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即创业型人才。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体制、创业环境与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创业能力培养当作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只进行创业政策、创业形势等情况的介绍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与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课程设置需改善,师资力量需加强
当下,我国的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而且,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为“学院派”,虽然对于专业内容很了解,但是缺少实践经历与创业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创业能力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方面,同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选修课程与辅修课程较少,且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冲突。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通常较为刚性,学生可以得到的创业机会也很少,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平台,这将对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四)创业经验欠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然而长期以来,本专业的教育仍沿用之前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很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操作来实现,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很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率相当低,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然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30%。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要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本专业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是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可以采取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由行政兼职教师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创业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职业人”要想做到全面,就要拥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理念,更需要拥有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创业能力。所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1)优化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并支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2)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演讲,邀请知名的创业教育机构到校指导;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以利于进行更加有效的创业交流。(3)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开拓创新,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业,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行业相关知识并了解创业前景。首先,高职院校应重视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并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与课程设置的改革,积极探索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完善课程体系,使其满足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创业教育的相关必修课程,并将其归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去;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做到“教学合一”;改善院校的刚性教学管理机制,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多类型、多形式的创业实践机会;成立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管理库;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且满足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教材与讲义,还要编写可以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与辅助读物。以创业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同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基本常识”“创业管理公开课”“创业设计与研究课程”等。在高职院校中,通过采取必要的研究与改革措施,促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其次,对校内外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使用与依靠校外的产学研培养基地、校内的实践培训室等有利条件,重视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并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指导与跟踪的相关服务,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如学生超市、店铺,学校提供场地、资金、创业信息等惠利措施,为学生提供“真枪实弹”的创业环境,以利于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能力,丰富创业经历,积累经验。
(三)创建平台,提供有力的创业实践环境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扩宽学生的实践面,积累实践经验。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模式进行创新,变为“学生中心、实践中心、社会中心”的新模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机会,将学习与创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举办多种形式的适合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创造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环境。在学校开办创业设计竞赛、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技能大赛等有关活动与讲座,分析掌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具体联系,创造积极的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安排学生到各种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树立创业信心;开展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掌握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发现创业成功的实例,发挥具体的示范与鼓励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培养潜在的企业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创业实践,克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困难,弥补培养中的不足,通过增强“以创业教育带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创造有利的创业实践环境等有效途径,来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促进高职院校中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平稳、快速进行。
作者:李娜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一、立足现实,明确目标
教育改革的目标旨在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在传统的培育人才方面的理论型人才标准对于当下社会急剧变迁,市场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各种经济运营方式的出现等条件下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实践能力要求,创新能力要求无法适应或满足。因此当下的教育改革首先要目标明确,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使其与社会实践需求相合。
二、冲破传统,丰富教学
1.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情随事迁,时异事异。在当下这种急风骤雨式的社会剧变条件下,只有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够及时有效,而且更好的解决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学校尽可以以自身的理论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运作体系与管理模式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展现给学生,为其创造一个实际的展现才能的场所,使其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助于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种联合,既能弥补学校中的实践教学不足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实现专业人才的直接培育。这种模式的建立也可以采用使企业投资在学校建立实验室的方法,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中具体的体验到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上的企业需求人才标准之间的差别,分清楚二者之间真正的关系,从此来培训自身的能力。
2.与当下结合,改变课堂。
从现有的被证明过的哲学体系可以清楚了解,真正的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其内因,而非客观条件,因此,要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就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因素,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出演主角。互换角色只是表明了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承认,但是根据其还是处于在校学习的阶段,教师还必须加强其引导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对当下发生的一些实际的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一些整理与分析,将其当作重要案例投射给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运营管理是如何进行的,怎样一步步获得成绩,利用何种管理资源以及何以会如此行事等,或者可以将苹果公司的成功作为重要案例对其进行宣讲,使其不但要以课本为依托,还要为其树立活学活用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课堂上创造出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气氛,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积极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出其管理潜能,或者说,使其在一种团队的思考与探讨模式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
3.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打造科技型教育。
现代社会无可争议的进入了商业与信息化为主的时代,因此教育者必须明确的认识到当下现实,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使多媒体走入课堂,并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一种整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吸收,选择,并进行筛选,整理,真正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这种整合资源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增长,知识面的更宽拓展,而且有助于其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训练其对于各项能力,使其更加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对于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以相应的采用各种的远程教育模式,或者聘请一些职业经理人或者观看一些职业管理者的讲述材料,总之,这种新工具的运用必然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更快更为开放的认清各种当下现实条件,并且可以使其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更为紧密的关联起来,从而真正的将其培养为社会上的实用型人才。
4.以人为本,树立基础。
管理的实质不仅是对于一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重组或优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方面的一个关键点,即是利用其各自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来进行一定的项目下的人力资源调度,因此其改革一定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文主义关怀天下的胸怀,因为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格魄力与魅力,才能在整个的管理事宜中发挥出比专业更为有力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树立起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的敬畏与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即是要使其通过这方面的自我培训,塑造出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要使其拥有发现事物或人物闪光点的敏锐能力,从而更好的让学生走上职业道路之后拥有更大的作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以当下社会的急剧发展为背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摆在第一位,将其设为目标,因为教育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管理企业,要在企业中实行管理,因此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直接的现实呈现给学生,使其从单一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成为有用的人才。
作者:李建忠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不少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然而,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理论知识偏向抽象化,专业本身应用性、市场化强,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岗位类型多,职业能力的描述不似很多工科类专业那么清晰具体,这给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与培养方面带来了困难,也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节。笔者通过梳理企业招聘信息、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等形式,基于企业用人需求角度,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
通过对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样本的分析归纳,结合向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征询的意见建议,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学习能力。此处,专业技能专指从事某一具体岗位工作所必需具备的操作技能。通用能力包括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抗压能力等。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品行、服务意识、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是否细致认真、是否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以上三个维度的职业能力中,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通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仅靠高校一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各方共同努力。
2.1政府与企业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作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与推进者,一方面应当致力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高校能真正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办学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关键。但是,由于企业的目标与高校的育人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这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合作形式。但是,这样能够双赢的合作毕竟只是少数企业参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但真正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少之又少。要调动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等等。
2.2高校方面
高校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不断跟进企业用人需求,培养具备市场所需的职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调研我们得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品行、责任心等在企业中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形成的基本素养。高校可以邀请行业人士到课堂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吃苦耐劳、勇于承担、敬业爱岗和百折不挠等精神的注重;通过德育课程强化大学生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集体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二,突出以能力为优秀的课程设计模式,推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容易造成理论讲授上的空洞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从职业能力分析人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课程设计及授课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展开。要大胆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把职业能力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和技能分解为具体考核项目,以此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第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与用人单位形成长久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此外,还可支持学生自行开办模拟企业或创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师资上,高校一方面可多渠道积极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加深大学生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派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优秀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实行创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指导系列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类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及创业训练能更新学生的择业观念,改变学生的择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2.3学生方面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这一就业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从入校之初就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可参与人才素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以此为中心来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关注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警惕浮躁心态,正确看待工作,积极应对,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再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类社团,丰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提升自己的通用能力。在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须及时有效消除障碍,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这一过程可锻炼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等。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作者:吴小妹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这一专业中出现了明显的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主要定位过低,且狭窄。在人才的培养中也缺乏目标的明确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占据很大的比例,所以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其二,人才的培养方向没有明确为中小企业;其三是人才的培养中缺乏凸显出专业能力;其四,没有彰显出专业的特色,高职院校在开设工商企业管理这一专业的时候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模式,导致这一专业缺乏教学的特色化。
2.教学内容理论化且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与内容主要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但在长期以来的教学中,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仍然着重突出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则微乎其微,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有的教师则完全集中对企业管理的理论讲解,当理论讲解完了再进行实践操练,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通过人为的因素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完全的分割开来了。近几年,工商企业管理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但高职院校的学生所用的教材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内容的更新,所以目前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内容都较为老化,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岗位完全的脱离了。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存在严重的教学弊端,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应该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来辅助理论与技能教学的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主要是前往机关、企事业单位、营销、管理等社会领域中,这就促使在高职的理论教学中,应该适当的协调好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满足学生的就业的基本需求和够用为根本,再要求学生对重点、实用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工具主要是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进行,通过启发式、传授式等现代教学方法相融合来突破对传统教育的钳制。具体运用于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等。理论教学的手段主要是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等,通过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并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另外,在职业技能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积极的为学生创设锻炼与实践的机会,或者是通过对日常工作场景的模拟来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流程的认知。同时还应着重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技能,根据这个专业的特征来确定学生面向社会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技术性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理论课堂和校外实训相结合
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在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应该把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除却要求学生应该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还应勇于突破课程的限制,通过例举出当前工商管理中的热点话题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发现问题,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角度不同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另外,教师还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深入校外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多增加学生的实训教学,与学生一起操作,并有目的的培养自主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真正的通入到企业课堂中,学生才会把自己当做是企业中的一员,从而认真求实的工作,通过在实际的企业工作岗位中,学生也有可能遇到从来没有发生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去解开疑惑,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索,但是对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改革仍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革新。因此,针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出发,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向社会输入一批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与具备高超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勇于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并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教师应创新在课堂中的理论教学方法,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到企业课堂中增长见识,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作者:林恩平 单位:江西渝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它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理论,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就业面向的是各类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要求有高深的理论知识,而应突出综合应用性,对人的关键能力、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现实中,一方面高职毕业生经过三年学校的系统学习,仍然需要用人单位用较长时间、进行较多方面的岗位培训;另一方面,大量工商企业管理类高职毕业生直呼就业困难但用人企业却报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结果造成“有需求没人才”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等方面远不适应工商管理活动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因此,加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开设面向企业需求的相关课程,无论是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还是对促进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班组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必须从对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开始,然后对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优秀,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毕业之后首先从事的是企业的基层综合管理工作,主要有采购、生产、设备、质量、销售、人力资源、仓储等一线管理和执行岗位。这些基层管理人员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灰领”。灰领是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培养“灰领”正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这些岗位需要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包括:团队精神、社交礼仪、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社会适应等。专业知识技能根据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如生产管理岗位须具备的能力包括:生产计划编制与安排、现场管理、生产调度、设备管理、库存管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企业班组管理正是基于基层管理岗位能力分析创新开设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优秀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环境学及生产设施设备等相关知识,及时有效的获取和处理各类信息,准确把握班组生产现场现状,制定班组作业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配备生产必要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具备从事企业基层管理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该门课程内容“班组现场5S管理”的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5S”管理模式和理念,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脚踏实地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对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缩短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能力。
2企业班组管理课程建设
2.1课程简介
2007年,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优质专业,为此工商管理教研室制定了优质专业建设方案,提出了改革与调整专业优秀课程的计划。对部分用人企业和学生进行专业调研分析后,经批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创新增设了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从我国企业班组管理的实际出发,针对班组的重要地位和班组管理的工作特点,详细介绍了班组长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并结合制造型企业的特点,重点讲解班组管理从理念更新到实务操作的诸多方面,包括班组人员管理、团队建设、计划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理念、工作技能等知识技能通过课程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具有高度敬业精神与职业操守的优秀人才。
2.2教学内容设计
2.2.1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班组管理职能来设计课程教学。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对班组长(制造型企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和归纳,然后对班组作业流程和工作任务(管理职能)进行分解,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和企业班组作业流程的要求,开发和设计学习情境,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2.2内容选取
在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符合《企业班组管理》的课程目标;(2)满足企业班组长岗位能力要求;(3)遵循企业班组作业流程要求;(4)参照职业、行业标准。因此,归纳了7个学习情境及相应的学习工作任务如下表1所示。本课程总课时为56学时,理论教学占28学时,实践教学占28学时。教学重难点体现在:班组人员管理和团队建设、生产现场5S管理。
2.2.3教材建设
由于该课程属于创新开设的课程,暂时没有比较合适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课程目前使用的是由工商管理教研室老师编写的课程讲义。经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正得到逐步完善。
3工商企业管理课程设置思路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更应突出其实用性特征,就必然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特色,实现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优秀环节,但现行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因此,必须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思路是:
3.1课程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加强岗位能力调查分析,及时、合理地调整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和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深化和承接东部产业的大背景下,区域内中小企业的数量会急剧增加,对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而这些中小企业当中又以加工贸易企业居多,生产一线员工普遍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因此企业大多愿意招聘经过系统学习的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到基层锻炼培养成为技术能手,再担任生产一线管理职务。基于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与本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企业部分管理人员的调研与走访,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增设了企业班组管理课程作为专业优秀课程,旨在为企业输送具备一定职业素养、持续学习能力和管理知识技能的班组长和生产线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针对部分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基层工作的情况,还应开设相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3.2课程设置应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
就企业生产一线管理岗位而言,须具备相应的能力(上文已有所阐述)。因此企业班组管理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取及教学方法的采用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比如“结合顶岗实习工作谈谈假如你是班组长”的讨论,开展宿舍5S运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企业班组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熟悉了企业基层管理的基本技能及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养,毕业后部分学生也走向了企业班组长岗位。由于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作用评价尚需进一步论证,因此,对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也在持续进行中。
3.3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相结合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注重培训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人才。”作为“以学生一毕业即可上岗”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便显得尤为必要。而对于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却显得比较迷惘。考什么,怎么考常常是学生们向笔者咨询的问题。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大纲和国家职业标准直接引入到高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可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考证制度并开设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可考取人力资源师),市场营销(可考取营销师)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自行选择学习。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将职业资格培训纳入课程体系,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培训资质,进一步推动教师去考证,获得培训资格。这必会促使更多的教师达到“双师”的要求,推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4结束语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技术知识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系的构建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实践。对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开发优化整合,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摘要: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快国家前进的步伐,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开始推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既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任何的学科中实施这一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项教育内容的渗透更是与学生的发展十分契合,如果再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行动,推动学生向更高水平的人才发展。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创业教育;培养策略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指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创业意识与思维、创业技能等,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该专业的学习为学生实现创业的可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该专业中开展该教育十分必要。
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校对创业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
虽然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倡导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学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却不是十分准确,一些学校把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培训混为一谈,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形式的宣传,辅以就业技能指导培训,学校更是很少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开展创业教育渗透活动,所以学校所倡导的创业教育大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1.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师资力量不够专业
由于受到学科定位不精准的影响,学校很难设置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所以学生没有办法从学校那里接受到完备的创业理论知识。另外创业教育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知识都非常丰富的教师来指导教学,但是实际上学校给该专业配备的师资力量的专业程度并不是很高,根本无法满足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这也影响了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渗透效果。
1.3学校教育中缺乏实践性
任何专业的教育都需要实践环节来验证理论学习成果,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如此,但是学校往往不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实践机会,即使有实践的活动课程也是以观察案例和重复模拟为主,最后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无法衔接,也就出现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成功的比率并不是很高这一问题。
2改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2.1对创业教育的性质进行科学定位
首先高校要明确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区别,二者受教育的过程不一样,创业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中,是一点一滴逐渐进行教育渗透的过程。就业指导一般是在学生临近毕业以前,学校对学生开展的短期的就业培训,不具有长期性。其次创业是学生自主创办企业单位,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学生有明显的自主性,是行为的主体。就业则是学生积极的调整自身向用人单位或者劳动市场的用人需求靠拢,自主性明显不同。
2.2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了解某一领域目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创业定位指导。学校方面也应该给教师更多专业化发展的机会,例如参加专业化的培训会议或者到各大公司实地学习考察。
2.3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创业实践机会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采取实例教学、场景模拟和试营创业项目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案例给学生提供创业方向启发,获得影响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可能因素,然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虚拟创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最后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教师或者自己选择的创业项目进行创业活动实际运作,在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的同时为毕业以后实际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
在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继续努力,让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成功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孙保国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难以全面发挥人才对工商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全面优化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际视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全球化视野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工商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战略是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取得优秀竞争优势的关键。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教育培养、企业的参与度不足等问题都限制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从当前的问题出发,创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
当前我国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是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建立起人才培养的规划,对关键人才的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使得现有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还缺乏实用性、战略性,对工商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小。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短视性,所以使得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虽然数量较多,但是整体的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因此难以引导企业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2.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教育培养
与一般性人才培养模式相同,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培养,缺乏实践教育,其掌握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使得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与教育,因此使得人才培养的成本不断提升。同时,由于缺乏实践教育,使得人才的实用性大大降低,其关键作用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全球化背景下工商企业的发展步伐,也使得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3.企业的参与力度不足
传统模式下,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主要是依赖于高校进行教育和培养,企业的参与力度较小。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工商企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而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固定,因此其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准确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使得全球化背景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得不到有效的弥补。同时,由于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使得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真实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降低了人才的应有作用。
三、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1.树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和长远性
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的发展要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因此其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同样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要根据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的规划,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纳入到企业和高校发展的战略中,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维,改革培养路径等,全面提升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2.实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综合培养
单一化的理论培养已经难以适应工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全面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根据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最新的理论作为支撑,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并重视实践操作方面的教育和考评,使得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对工商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
校企联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搭建其人才培养的平台,整合校企之间的优势资源,在接受高校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和学习,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实践教育指导。同时,要逐渐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使其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并与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在现有的基础上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总结
国际视野下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促进工商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正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树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和长远性、实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综合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等方面出发,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商企业在国际视野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作者:韩红蕾;黄乃文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院校具备着培养人才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这些年来服务社会的职能显得非常重要。虽然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尚未得到较高的认可,但是这些年也不断发展和改进,如今已经形成了实用可靠的服务社会模式,许多高职院校按照当地企业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特点完善自身的各项机制,包括人才培养机制,比较有效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并为企业与社会提供完善的服务。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完善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开发新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新的职业素养,自身的学习和进步要与时展的要求相吻合,才能适应科技的改革和进步以及社会的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
优化;专业服务;社会模式
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社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所在,与此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客观性需求。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研究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始加强对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视,并实现了其作用功能的充分发挥。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
1.1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尤其是当地企业用人的标准,对自身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要与相关行业或者岗位进行同步,借助精简、相融、重组、增设等方式,高职院校专业组要根据技术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到单位现场学习,邀请企业师傅到校进行讲学,增加顶岗实习机会,实现产教相融,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学生培养方面要突出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工商企业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优秀是管理的理念、方法等,它的本位是职能素养与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它的方式,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要将用人单位一线业务的岗位要求作为标准,来指导和实行教学,进而构建自身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1.2建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开发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工商企业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标准,为了适应科技发展以及时代进步的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开发应该与行业的要求与标准紧密相联系,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尽最大限度去尝试项目教学,实现工学结合,构建与企业相吻合、与时代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还要实行双证制度以及双导师制度,所谓双证是指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拿到大专毕业证和相关技能证书,双导师制度,是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
1.3利用专业师资优势,为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提供服务工商企业管理教师可以指导高职学生参与单位具体事情的探讨,以课题立项的方式,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应用性开发工作,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1.4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作为高职院校要聘请行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到学校讲授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打造一支创新型双师型队伍,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基础。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兼职,增加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构建校企共引共享机制。利用假期及休息时间,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实践,完成常态机制。
1.5完善开放先进的实践教学服务体系加强与单位合作一起构建“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借助和单位、行业的沟通合作,让实训中心成为一个比较真实的单位管理环境,这实训基地不仅要做好相关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其成为高职学生增强自身的技能的重要基地,同时作为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考核场所,也是工商企业专业发展的重要环境,更是技术推广和培训人才的地方。
1.6职业观教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职业素养较强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应该以职业为导向,加强职业观教育,尤其是要培养能够适应单位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进行职业观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端正职业态度,提升就业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就业。高职院校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正确理念。总的来说,进行职业观教育,是优化专业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重要课题。
2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优化专业服务社会模式及内容
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服务模式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许多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式。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服务模式主要是将用人单位中订单生产定义运用到培养人才方面的模式,是一种十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发展的需要以及岗位对人才的标准,和高职院校签相关培养人才协议,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并选拔学生,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确定培养体系,共同商讨专业课程并组织教学,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培养模式。此模式的优秀重点在于:学校和用人单位商量并签好用人以及人才培养协议会,构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式协议,并且受到相关的条款制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也就是用人单位要确保选择合格人才,学校要保证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此社会服务模式的建立,是完全面对社会企业所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充分展现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征,能够实现学校、单位以及社会的共赢。
2.2岗位技能再培训社会服务模式企业需加强开展针对企业老职工的岗位培训活动,在帮助有效减少企业生产所需资金费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及专业技能水准,以此为储备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助力。高职院校中,具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训设备及技术标准,再加上近年来新建的一些实训基地等资源,更是能够为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培养及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准的提升提供助力。在此社会服务模式应用中,学校可提供充足的岗位技能培训,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改变当地的人才结构,提升整体的技能人才队伍水准。
2.3校内资源集中共享化社会服务模式
2.3.1提供集中丰富的人力资源第一,为政府及行业企业提供校内专家式的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出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性,校内的专家、教师为当地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帮助,参与针对行业发展、区域规划等问题的讨论、决策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专家服务。第二,为社会志愿者服务、校内具备专业技能的师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社会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技能服务。现如今较为常见的社会服务活动有三下乡、服务新农村等。
2.3.2共享稀缺教学资源将高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实施对外开放处理,对校内的实训资源实施整合优化处理,进一步拓展现有的实训室功能,实现校内资源与合作企业的共享,对其实施统一化的调配管理,提升一些稀缺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向社会市民开放校内的图书、网络资源。
2.4对口支援及交流社会服务模式遵循相互尊重、精诚合作、团结务实的原则,应用对口支援及交流社会服务模式,与其它高校之间建立好相应的支援、交流关系。为了确保合作双方之间获利的最优化,促使其双方达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目的。针对于此,需注意做到知己知彼,逐渐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及手段。一是要“请进来”,积极邀请一些对方院校的对口专家来院开展职业教育新兴理念培训,邀请一支专业教育团队来院开展双师培训。与此同时,也可安排一定数量的对方院校学生来院跟班学习及技能培训。二是需做到“走出去”,积极组织由院内的专家、骨干教师及相关人员组织的师资团队,前往合作院校中开展对口的支援、交流活动。与此同时,还需注意指导合作双方互相指派管理人员及教师至对应岗位之上开展挂职锻炼。
2.5职业教育集团的社会服务模式职教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企业、其它社会力量,属于一种自主独立且相互关联的组织团队。职教集团的建立,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建立好集团内部的服务体系,实施知识品牌战略,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对于企业而言,职教集团其实既可作为企业人才的资源库,又可作为企业的人才供应方,积极满足企业发展中对于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教集团便是为毕业生提供广大就业机会的大平台,且是院校的师资库,可帮助有效培养提升教师的师资水平,为就业、培训提供丰富的社会服务。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经过五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适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123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即“开发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双师型教师(或两类教师——即企业行家与学校专任教师)执教——三类基地(模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及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前言
教学模式是教学的标准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因素的高度概括,是从整体上思考教学过程的一种工具和方法,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体系①。“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优秀,国内外教育工作者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英国BTEC教学模式,其出突出特征是“能力本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评价机制及教学质量监控为一体的教学模式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三种基本形式:学生进厂式、企业进校式、校企合一式,其中校企合一是工学结合的较高层次,它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学制,校企双方联合组建管理机构,灵活恰当地安排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进厂、进校,学校既是工厂,工厂既是学校,校企合一④。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以酒店实际操作技能为前提,构建了“12345”教学模式,即一条主线(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并重(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三大体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构建理论、实践、素质三大教学体系)、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教法与学法、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结合)、五个模块(公共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专业优秀技能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五大模块)⑤。河南工业大学李桂玲提出双主体(即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⑥……。根据高职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特点,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1234”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开发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双师型教师(或两类教师:企业行家与学校教师)执教———三类基地(模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及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
二、“1234”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流程与基本方法
1.开发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要经历毕业生调查———行业背景分析———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等四个步骤,具体如图2所示。通过上述系统的开发过程,我们构建了职业能力、素质、文化基础课程“三系统”并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并通过“纵向延伸课程”和“横向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业视野,同时开发了“五段渐进式”实践教学系统,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模拟到真实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双师型教师执教。教师的业务能力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再科学的课程体系,如果没有优良的教师队伍也无法达成目标。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的首要能力应该是与执教课程相对应的岗位综合能力。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教师除了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娴熟的教学方法艺术,更要有一技之长,我们把这样的教师叫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的条件做了规定,具体条件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没有熟练的岗位能力基础,教师不可能进行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也不可能获得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可见把教师放到企业相应岗位进行系统的实践锻炼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源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都是学历教育的产物,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岗前培训及教学实践也能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方法,但岗位能力普遍不佳。为了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难题,可以采用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同进课堂的方式实施课程教学,即针对优秀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设专题或教学项目由企业行家施教,一般理论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施教。这种互补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双师教师缺位,还可以通过教师间的互动达到共长的目的。
3.三类实训基地支持实践教学。三类实训基地是指模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实训室主要借助ERP、企业管理沙盘等教学模拟软件,结合互联网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构造一个竞争和协作的虚拟企业经营管理环境,让学生扮演公司各部门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角色,在模拟环境下体验各部门的业务流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创建的经营实体,其主要特征是:主要由专业教师或学生组织经营;对外开展经营活动,谋取利润,对内为专业课程提供实践教学服务。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岗位进行轮岗实践,让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在各个部门不同层次的岗位上及不同部门同一层次的岗位之间进行轮岗实践,培养学生初步的岗位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为了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需要,在校外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根据未来就业意向,到某个部门的具体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履行工作职责,强化岗位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借助上述三类基地,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校内到校外循势渐进地进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助于职业人的形成。
4.采用四步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四步教学方法是指按照“联系—探究—实践—评价”四个环节组织教学。联系包含师生之间、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能力或职业生涯等的关联。上课时先建立联系,有利于培养师生间的信任关系或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动机,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在探究环节,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如:角色扮演、游戏、辩论、提问或讲授等方式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在实践环节,教师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或实践应用案例描述等方式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个环节的次序可以互换,如:可以先进行实践,再来反思知识点;也可以先学习知识点,再进行实践。反馈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贯穿于教学全程。如在教学过程中和课程终了时,教师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或实践操作的正确与否或达成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给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同时也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必要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决定教学进度。反馈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有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终了时必须要进行反馈。
三、小结
综上所述,根据培养目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依托双师型教师和三类基地实施教学,课堂教学采用“四部”教学法,即“1234”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起点开发课程体系,再配以课程实施所需的资源和课堂设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设计环节工学结合和实施资源及实施过程的工学结合,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贯穿人才培养全程,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作者:曹莉 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在高校的诸多教学环节之中,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上表现得是好是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对学生自身能力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评估。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招收人数众多、未来就业方向广阔的专业,其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好坏将会影响到毕业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就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并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他们的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企业管理;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科研创新
社会需求是引导高校设立具体科目的主要动力。工商企业管理这个专业正是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这个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管理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以及管理企业的综合性能力,以此来满足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应用型需求。该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多年学习后,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毕业设计正是考验他们水准的重要关卡。然而,由于教学因素的影响,学生无法在毕业设计中完全体现出他们的所学所知,故高校需要针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诱因
因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多以毕业论文答辩方式为主,故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以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1选题不当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做出的毕业设计,就是在论文中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然后运用自身在这数年中积累下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去分析和解决所选择的课题。于是,一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学习知识之后是否能够熟练灵活地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将会直接影响到该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而毕业设计的选题,需要同时满足务实性和适度性两个要求。举例来说,该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应该选择一个在现实中存在的具体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某个企业,某个事业单位,或者某个商业组织,甚至是某个具体的管理类事件,这样既可以保证研究内容务实,也可以避免研究范围过大而导致研究不够深入或者内容不够全面。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只看到了表面,却没有深入地探究研究对象的本质,甚至对研究对象是否在其知识结构内也不够清楚,只是凭借自身的兴趣去选题,而没有满足毕业设计对务实性的要求,于是因无法靠自身能力完成而使毕业设计搁浅。
1.2创作能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偏“文科”的专业,其课程多为文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通常是理论性的平面知识,由于缺乏具体的“事物”,所以授课内容无法给人以“空间性”的感受,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研究对象。高校对知识点的考察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缺点被掩盖,然而创作能力不足这一缺点却在毕业设计中被更直接、更突出地折射出来。毕业生会更多的选择现有的资料进行简单拼凑,却缺乏对资料的分析与处理,虽然在数年的学习中掌握了许多理论性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找出研究切入点,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曾经积累的经验来分析处理资料。于是,在这些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之中,要么是对论文题目没有进行内涵性的深入理解,要么是对资料的处理知识简单的截取与粘贴,在整体上都缺乏创新能力。
1.3思想认识有误区通过对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学生都不够重视毕业设计。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过是对这数年所学内容的总结,所以只要将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即可;另一些学生认为工作比毕业设计更重要,教师不会因为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而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毕业设计不过是规模较大的作业,于是在形式上简单地堆砌出一篇论文来敷衍教师。思想上的认识使得学生们仅将很小一部分精力放在论文上,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极为低下。
1.4学校的错误管理学校的错误管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大部分高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这一学年是毕业生最为忙碌的一学年,毕业实习、外出应聘、各种资格考试,使毕业生的精力远远无法支持如此大的压力,时间与精力被大大挤压,于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大打折扣。再加上学校缺乏对学生社会调研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不足,于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是学校与专业的连年扩招使得导师很难做到一对一的指导,一对多的指导模式导致导师难以将精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于是必然导致学生受到的指导被分散,如此松散的师生联系将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再加上导师致自身能力的不足、学校审批制度的不严格,无疑使毕业设计难以做到“严把关”。
2改善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做法———教学改革
相较于高校开设的其他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对于学生在文字处理和文字表达两方面的工作能力更加重视。而影响学生这两项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正是在校期间的教学过程。故高校应该针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环节的改革,这样可以保证教师更好地给予学生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进而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的实际应用能力。
2.1结合企业或社会的实际来选题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到世界这个大市场中,面对着各种竞争,许多新事物不断地诞生,随之也出现了许多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与新事物都可以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选题方向。由于这些问题非常具体,所处的环境也各有差异,故可以使用不同的理论来分析,所以与社会及企业实际相结合的主题,在论文选题上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举例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广告策划等强调微观价值的应用性主题,都可以满足毕业设计关于务实性的需求。对于那些已经在实习或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直接结合自己实习或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亲身思考来探讨解决之道,由于他们的毕业设计与工作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于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会令人非常满意。虽然毕业设计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会使学生与教师都面对着一定的压力,但是具体实例之间的差异使得毕业设计具有了创新性,学生在寻求教师指导时,也会接触更加频繁,紧密的师生联系也将会保证指导具有有效性,于是毕业设计质量将会随之明显提高。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改革若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教学设计改革,首先需要高校进行社会调研,以明确人才市场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然后根据从业方向来设置教学计划,如第一学年培养学生技能,第二学年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第三、四学年按照具体的方向进行具体教学与实习,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选题混乱,设计内容不符合实际。这种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改革方向有如下几个:一是校企合作的双向互动模式,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参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完全不同的环境,享受差异显著的资源。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毕业生大多会成为应用型人才,而这种应用型人才,自然不会撰写出浅显的理论性文章,他们高水平的理论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做出的毕业设计必然是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对实际问题必然给予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二是订单式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高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就业相适应,也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的科研创新方面有了理论与技术的支撑,毕业论文质量也会因此得到改善。
2.3按照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就业方向是进入企事业单位并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故在校期间,学校既要培养其专业能力,也要塑造其综合能力,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既要做到理论素养的不断提升,也要实现论文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日常教学应该以上述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而不要以毕业设计作为教学目标。举例说来,可以采取简化毕业设计相关教学环节,加强对毕业设计本身内容的考核;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毕业设计研究深度的要求,转而注重毕业设计和实际管理问题的结合。只有经过了这样的教学改革,学生才会在选题、调研、搜集文献资料、获得教师指导等方面得到自我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毕业设计中,使毕业设计成为理论实践完美结合的分析报告,而非浅显的理论性文章,学生也可以更完善地面对学校开展的相关考核。
3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在毕业设计质量上一直存在着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问题。本文对毕业设计问题进行了介绍,进而阐述了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改革建议,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起到参考作用。
作者:郝倩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能力为根本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其主要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其优秀是面向特定的社会职业岗位开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其宗旨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帮助更多学生就业来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1技能课程体系理解
1.1技能与技能型课程的含义所谓技能,指的是掌握专门技术并有效应用的能力。心智和操作是技能两种表现形式,作为操作技能基础的心智技能是指对专门技术的掌握能力,通过各学科任务的完成可以提升心智技能;而操作技能指的是对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完备的操作练习可以提升操作技能。技能型课程和专业理论课,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实际操作,后者注重理论、概念和思想,但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进行相应实际操作。
1.2“技能培养”培养必须建立在技能型课程体系基础上技能型课程是技能培养的主要载体,注重相应学习模式很有必要。基于企业视角贴近企业一线岗位需要合理设置技能型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关键。技能模块化和合理选择学习模式可借助于在技能型课程体系建立中恰当植入专业岗位群。基于彼此相互联系的岗位群,可以有效开展技能分析。在科学确定技能型课程基础上,应有效实施这些课程。
2基于学生认知阶段,合理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模式
2.1认知时期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刚开始属于认知时期,学习模式可采取实地观摩或视频模拟来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际运作。刚进入校门的高职生,善于形象思维而弱于抽象思维,显而易见的东西往往兴致更高。因此,这一时期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致,学生主要是从感性理念上了解一下操作技能。比如:讲解《现代物流学》中的配送内容,授课教师只是课堂讲解,学生一定会认识模糊,若带领学生参观一下物流企业,学生亲眼看到配送作业过程,学生可以借助主观能动性来强化相关知识理解。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可以借助教师的讲解和模拟熟悉操作技能的组成部分子技能及彼此的联系和其中的关键点,进一步知晓操作技能的全部实施环节。具体学习某项操作技能前,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看看操作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应分解成的简单动作,看看操作的注意事项、要领、工作方式、工具、安全保护和自检等内容。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正确认识相关知识和概念,以便更好地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进行配送流程讲解时,可以借助模拟公司将配送整个流程分为上货、配送、下货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划分为一些子环节,借助于项目教学法启发并帮助学生提炼出每个环节的关键技能点和操作要领,接着进入下一个时期练习。
2.2模拟操作时期这一时期还是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实施阶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模拟实训室进行操作模拟是这一时期的学习模式。其特点操作技能对视觉依赖性减弱,而增强了认知作业要求,学生技能训练慢慢从局部或较小难度向难度更大的转变,即借助多项局部单元训练进行专业领域工作任务的整合。本时期,教师注重强化学生的单项技能训练和全过程的现场指导并及时纠错,学生完成全部单项技能训练后,能够整合局部而分散的知识结构,形成专业领域内的连贯而程序化的工作任务,并匹配相关技能。比如:《现代物流学》中,学生在认识操作全过程和关键点基础上,应全部通过各项子过程操作训练,形成包含各项子技能的连锁,能够全面认识配送作业,并掌握各项配送作业技能。
2.3实际操作这一时期一般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或一学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开始顶岗实习成为这一时期学习模式。第二时期的操作模拟,是在学习环境和人文环境完全不同于企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完成,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差异较大:实训环境中,学生处于较松弛的心理状态,其有较准确的判断力,不易出错;企业环境中,学生处于较紧张的心理状态,判断力偏差和出错率增大,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才能逐步适应企业环境,逐步减少判断偏差和出错率。第三时期的学习,与企业一线岗位的仿真性更强,但企业由于业务性质和管理流程不同,各个岗位技能要求会有差异,在实训室只能展开普适强的基本技能训练。比如:训练信息系统操作,每个企业流程不同,作业内容就会有差异,进而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和信息处理也会有差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室只能提供具有较完备基本功能的模拟信息系统,而不能涵盖所有企业的操作系统,学生深入其中只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初步了解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和信息的处理。至于具体企业信息系统,只能深入企业定岗实习才能熟悉。但是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企业的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组成都是一样的。
3学习模式实施过程遇到的困难
3.1企业的合作当前,愿意接受学生参观的企业很少,参观人员拍摄作业现场更是不允许。企业不愿意与学校进行实训合作理由也正常:参观的学生次数多了,未计划好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计划好也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同时,学生进入企业现场,安全意识没有企业员工那么好,会产生意外伤害,这给企业带来困扰。这方面的协调就需要政府出面,通过政策引导和解决企业烦扰,逐步吸引企业支持高职教育。
3.2实训室配套设施不全,建设形式过于单一当前,很多高职学院都开设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但建有相应实训室凤毛菱角;令人高兴的是,政府强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但建设的实训室形式雷同,当然内容会有所差异。而我们应该从德国实训室建设得到启发:在德国职业院校内,每个专业都拥有自己的校内实训室。学校开办经济实体———实习公司,如德国开姆尼兹F十u教育中心的餐厅,学生早教师指导下通过轮流定岗负责日常运作,工商企业管理、酒店管理、烹饪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都可以在此实训实习。加入全球近万家、总部设在欧洲的虚拟公司,其中德国有800多家校办公司,中国数量不多。这种虚拟公司和真实企业一样,内部组织健全、分工明确、管理规范,都应依据现行法律申请开业、停业或破产,日常经营也需遵守法律。当然,我们可以把学生送往区域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基地。但这些以前建立的实训中心,使用效率较低,没有体现公共性。如果不强化专业标准建设和职业资格考核,依然不能有效保障这些实训基地使用效率。这主要是因为组织学生去这些实训基地实训,学校不仅要缴费而且还要增加工作量,如果没有指令性考核,一些学校就免了这个环节。
4有效实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型课程学习模式建议
4.1政府应该有效实施政策引导和管理职能我国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扩展就业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高度重视。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为每一位在职人员和准就业人员提供岗位培训和就业支持。但是,光靠政府还是远远不够,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比如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和宣传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职业教育事业来推进其发展。
4.2高职教育应加入职业资格鉴定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独立于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但彼此都具有承担职业教育的职能,按理应归属同一体系,也就是说职业技能鉴定应归属职业教育体系。现在劳动人事局、行业协会和其他部委本位主义严重,积极参与职业职业考核,致使职业资格认定秩序较乱,一个缺乏必要专业学习和训练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得到职业资格证,好像短期培训效果与三年职业教育等同。因此,政府应该统一职业资格认定管理,尽快减少认定市场的混乱。
4.3行业协会应发挥应有作用国外职业教育中,行业协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以及下属会员企业,最能深刻和具体地体会本行业人员的素质标准,最能准确地判断行业人员技能水平,最有资格制定行业职业技能规范与培养方案,最有能力组织职业资格考核并在行业内企业安排学生实训或就业。当前,我国行业协会虽然参与职业资格认定,但是缺少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来开展职业技能认定,成为独立于职业教育外的系统,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应该施加政策引导,鼓励行业协会和职业教育界携手搞好职业资格认定,统一相关技能标准、规范和培养方案,减少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如此,职业教育能够有规律、上规模发展,公共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也可大大提高,学生实训的成本和效果会更好,学生就业机会会更大。
4.4建立职业技能标准在德国,行业协会统一制定职业教育对毕业生的技能标准,可分职业能力基本要求(专业不同,从事的岗位不同,职业能力要求有差异)、关键能力要求(关键能力,是指跨职业领域,能严重影响职业活动顺利开展的能力)。高职毕业生均应具备所学专业的关键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三方面:方法能力(包括关注、分析、解决问题、判断和抽象等能力,以及准确性)、社会能力(包括负责、独立、执行、团体、交流和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求知、自学、收集信息和系统思考能力)。关键能力是在专业能力基础上高度抽象而形成,培养学生层次越高关键能力标准也就越高。关键能力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优秀内容,这启迪我国行业协会应该认真研究德国经验,联合职业教育界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技能标准和规范,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定出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规范建立与完善相应技能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