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9 11:2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贫困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一、孤僻抑郁

由于在内心上一直处在不自信状态,贫困生总是觉得自己不如身边的人,自卑的想法总是环绕自己的内心,在实际交往中,对别人的情绪以及行为过分关注,并且总将这些与自己扯上关系,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逐渐的将自己关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空间之中,拒绝与外界的人与物进行情感交流,发展成自我孤僻的状态。据有关专家研究,利用层次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显示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与别人交流,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必须生活在以人群为单位的集体之中,而贫困大学生就是因为“贫困”处处需要遮挡自己的这个短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过多的与其他人进行接触,而这又与心理上急求需要与外界进行交往的需求相矛盾,同事实际生活的贫困状态,让他们的内心备受煎熬,郁郁寡欢的状态总是伴随他们的心里。长时间的这种状态,逐渐将他们推向了不自信以及对未来生活产生茫然情绪的状态,甚至有些人会觉得社会极度不公平,对社会产生一种畸形的看法。在这样的状态下,长时间的不自信逐渐将贫困大学生推向了郁郁寡欢的深渊。

二、内向和不稳定

因为贫困的事实导致了贫困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缺乏信心,不断给自己内心施加压力,总是认为这种现实是社会的不公造成的,内心变得极度敏感,情绪上缺乏稳定性,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思维容易偏激,造成冲动的行为,而实际上,自己的内心并不强大,脆弱的非常容易受到伤害,长时间如此,极有可能导致一些不为常人所理解的行为。

三、自卑

根据心里学家的解释,自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胸怀不够宽广,过分计较自己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的得失成败,并将不好结果的原因归结到个人的能力不足,进而转化对自己进行否定、不满的情绪。贫困学生,在大学之前的中学以及小学生活阶段,因为相对封闭,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来源于学习成绩好坏,经济上的差距还没有体现的那么明显,因此,在那阶段中自己能够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认可。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比较开放,大学生能够非常自由的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装扮自己,经济上的差距非常明显体现出来,而学习成绩的好坏已经显得没有中学时那么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身无长处,与自己身边经济优越的同学比较,自己简直没有可比之处,自己身上没有闪光的地方。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自我否定情绪的影响之下,不能够真正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总是选择逃避,生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之处,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为根据马斯洛理论,人都是需要自尊的需求。贫困大学生的敏感内心促使了自尊对自己更加重要,过分的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总是逃避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平困大学生的这种经济的匮乏、特殊的心里、环境的反差,非常容易造成他们心里上的不适应,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自卑心里。

四、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发奋图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考取理想的学府,变成了贫困的大学生。随着大学生队伍的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贫困大学生身上。高校通过思想教育课程,大学阶段个人视野、个人品德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大学生不要盲目沉浸在物质生活世界中,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高校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校园环境。大学生之间应该相互有爱,和平共处,不要因为自己是城里人就有良好的优越感,不要因为自己是农村人就有自卑感,努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培养珍视同窗情。高校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讲座,对心理自卑的贫困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梳理和开导,消除因自身家庭贫困,自己穿得土里土气所产生的心理落差感,培养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自觉克服自卑意识,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挫折调整能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一般性的心理教育对他们效果不明显,加之他们又非常敏感,所以必须对他们施以特殊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2)完善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制度。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存在心里问题的重要原因。国家政府为了缩小贫富间的差距,高度重视农村大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向大学生提供了无偿贷款,大学生工作四年内可以还清贷款。贷款对贫困山区的大学生无疑是雪中送炭,是贫困大学生开启人生新航程的引路者。但是,国家贷款每年为6000元,刚好够高校的学费。贫困生的生活费仍然需要家庭和自己支出。由于学生分布在全省各地,学校在短期内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实际家庭状况,但是由于大学生众多,高校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排查,自尊心特别强的贫困生不愿意说自己贫穷,反而家庭相对可以的大学生得到了助学金,高校需要及时更新了解学生生活动态,解决监督漏洞。一般贫困大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学校直接给相对贫困的大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容易引起周围同学的不满和激起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高校一般通过提供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应得的报酬,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但是目前高校提供的助学岗位,一般都是比较简单机械的,希望高校可以多提供一些具有组织性的岗位,让贫困大学生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逐渐走出自卑抑郁的阴霾。同时也锻炼了贫困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

作者:王钧永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主观层次上对主观体验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对幸福、满足、乐观、快乐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在于使人们满意自己过去的生活,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主要是对人类主观上的幸福感的研究;二是对个人层次方面的个人特点进行研究,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工作能力、勇气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技巧,对美丽事物的感知能力,做事的毅力,处理事情的宽容,发明创造的能力,洞察力以及个人的才能和智慧等等,想要培养或加强这些方面,必须具备来自个体的积极情绪;三是对群体层次组织系统积极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积极社会、学校、家庭的建立,从而达到提高群众美德、增强群众责任感、提升职业道德的目的。积极心理学是根据消极心理学而产生的,保留了消极心理学好的方面,舍弃了消极心理学不好的方面,对消极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应用消极心理学大部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类积极心理的研究,对人类的优点和价值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采取的方法更加科学,使心理学家更容易挖掘人的潜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人类的活力。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使人们对生活的信念更加坚定,帮助人们寻找获得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在消极心理学影响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来自于消极的态度

一直以来,我国心理学始终采取消极的取向来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研究的对象是非健康的或者是病态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性定义为测量有没有具体的精神疾病,致使理论学者和理论实践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误解,他们基本都认为只要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说明心理不会有任何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心理疾病。这种对心理的理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对当代大学生的潜能意识的开发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的优秀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都集中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面上。使人们对大学生积极良好的心理教育培养缺乏应有的标准和内涵。

(二)因过于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而忽视了积极方面的培养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遵循以往的教育方式,过分注重消极方面,具体就是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这种消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通常被老师当作是问题的根本来源,教育者常常觉得大学生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或是将消除心理缺陷或弱点当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此以往,容易使心理没有问题的大学生也开始关注自身的消极方面,从而忽视自身的积极品质。所谓的消极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是忽略帮助大学生开发潜能、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因过分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而削弱了教育的功效

在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中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人与人交往的问题、培养意志力的问题以及良好的行为等等,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先要把大学生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克服该问题,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意见、对策,并且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心理问题为重点内容,进行相互讨论。在心理教育中常常采用心理测试的手段去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存在问题。这种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解决心理问题上,导致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组成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准备的,认为心理就是不健康的代表。心理健康教育过分注重心理问题,从而忽略了潜力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个体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和最积极的方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始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研究,以发现人类本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良好品质,并通过这些进一步深入挖掘人类的无限潜力,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为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界定心理健康

以往的心理教育取向模式往往都是消极的,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非健康或心理有问题的方面,把所谓的心理健康定义为没有精神疾病。很显然,这既不全面又不科学。心理健康存在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主观,心理健康在于自身的主观体验,影响主观因素的潜在因素只能作为客观条件。二是积极层面,所谓健康心理不是指心理的消极方面少,而是积极的方面比较多。

(二)关注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并且应当有着积极的理想和追求,涉及到积极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心理的重点需要放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向上的思维、积极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方式等。

(三)通过积极心理学教育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多数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因而大学生与心理学教师处于对立的状态。虽然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流观念中,也时刻强调不要使大学生与心理教育教师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他们之间应该相对平等,因为良好的咨询关系,更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中,应该做到熟练运用解决心理问题的沟通方式,但这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和原则。在咨询者,即问题学生观念的影响下,这些都形同虚设,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实际情况很容易导致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相对立。教育者没有把自己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里,而是将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把大学生即被教育者放在问题学生的位置上,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心理是有问题的,这样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潜意识,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及高度警惕,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小心翼翼地生怕因为过多的接触心理教育老师或心理室,而令同学感觉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四)重视积极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

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缺乏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心理问题为重点,只关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层面,这样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常常处于校园其他工作之外,往往被看成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开的一门学科,或者,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心理教育与其他的学科划分开来,好像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只是心理辅导和咨询者的工作,别的老师与心理教育没有关系,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教育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健全系统的支持,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和阐述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积极心理学的实际概念,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在于如何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护人类心理健康的研究,还是研究人类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的一门心理学科学。积极心理学要求,每一位心理学家都要以一种极其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审视人类的潜力、目的以及能力等等。基于原来较为完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的技术,对积极心理学中人类的力量和人类的美德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达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的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汪大伟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新生代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一、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强烈但缺乏自理能力

新生代大学生喜欢时尚、青春、靓丽,并且到处都彰显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其表现能力也非常强,任何事情都追求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但是他们这些新生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悉心的照料下成长的,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我们常看到的现象就是他们抱着一堆衣服或是被罩床单去洗衣房,由此可见,相对于以往的大学生,他们特别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我们说大学是什么,它就是给你提供尝试锻炼自己的机会,可以不再由父母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离开父母后自理能力极差的“90后”。

(二)思维能力强但情绪控制能力差

相对于以往的大学生,“90后”的大学生思维能力较强,并且有着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对于社会的认知度和历史的责任感都很强烈,对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都很强。但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学阶段是情绪最丰满的时期,大学生时常都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干扰而反应强烈,情绪起伏大,特别是在感情面前,显得特别的脆弱和迷茫。其实除了上面三点特点以外,新生代的大学生还有很多特立独行的表现,如时代感强、认知能力强、有竞争意识等这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特点,与此同时,他们身上也有阻碍成长的特点,如功利心较重、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等。总的来说这些新生代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一是与父母的教育有关,二是社会环境的因素,所以作为学校来说一定要正视新生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迷茫,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和重中之重。

二、新生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策略

(一)构建心理教育机制

新生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标准是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正确的自我观念、完备统一的人格、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深刻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学校要加大力度,完善学生心理教育机制,将以往的个别教育转换为普及教育,将心理教育纳入整体的教育之中,确保心理教育在各个年级的全方位开展。学校要将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及时解决,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打破传统,与时代相结合

新生代大学生都是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因此对于他们的心理教育方式我们不能采用过去传统的方式,而是要广泛开展如英语沙龙式的心理沙龙互动,同时新生代大学生对于个人的隐私是很敏感的,因此为了保护“90后”的隐私,我们还可以开通类似广播节目那样的心理热线,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帮助学生保护了隐私。再就是可以利用现代网络,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虚拟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调动他们对于心理教育的积极性,打消他们的顾虑。通过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正视自己心理的不足。

(三)家校联合,共同进步

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灰暗,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职责,因此在我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与家长有良好的沟通。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要共同关注。当学生走进校园后学校可以通过电话与家长进行沟通,距离较近的还可以采取走访式的调查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同时学校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健康的策略。当学生走向实习岗位时,学校要随时与用人单位沟通,通过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变化,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加强联合,才能够更有效地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了帮助“90后”大学生在和谐中共同进步和发展,就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作为教育者来说,把握新生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还关系到了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动员全员加强对“90后”的心理教育是我们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关键。

作者:潘丹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1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象其它专业课的教师,既可以给学生进行理论讲授,又可以在学生专业实践中进行技术知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1.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试想一下,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1.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课改的研究,主要落实在专业课方面,如精品课程研究、某某专业研究等等。

1.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没有鲜明的人才培养特征。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2.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

2.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3.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3.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3.4专业行业心理课设为专业必修课。如果确定了专业心理课程,可从一般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分离出来,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可选修一般常识理论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必须拿到专业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分。而在授课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动,以应适应工学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定期不定期深入实习、实训学生相对集中的单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教育、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等,实行送知识到行业,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力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高职院校学生行业心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一些行业心理知识,增强行业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形成一种自觉适应意识或行为,对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职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反思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培养计划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心理发育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该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修养。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学,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每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去,保证每一个专业都有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教育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标准、情感调节策略、人际交往常识、自我意识、优良意志品质等内容。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会正确的心理调解法,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在双休日设立心理教育讲坛,介绍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性质、工作原则,还可以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专题,让学生积极应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树立起自信,进而正确评价自己,合理进行人生定位。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借助节日或者时机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考试前期,学校可以组织考试心理讲座;在毕业生就业前期,学校可以组织就业心理专题讲座;在三八妇女节时期,学校可以开展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等。再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时候,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在健康调查中发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学生咨询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针对的不足。

三、实施团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学校应该建立心理辅导模式,切实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否则一切的理论教育和专题教育仅仅是纸上谈兵,很难发挥作用。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来看,应该充分结合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的模式,促进心理辅导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都允许的情况下,并征求学生的同意之后,对于存在同一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集体辅导,不仅节约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还提高了辅导效果。一般来说,学校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让10个人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开展生动活泼的团体心理活动,使得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其中得到宣泄,进而相互了解、关心,增强自信,增加勇气,提高心理素质。其次,针对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学校应该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心理困境,树立健康完整的人格。而这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普查出来的,通过对这部分学生建立心理健康问题档案,定期让学生参与个别咨询和辅导,全面跟踪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变化和状况,对于心理严重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心理知识掌握程度、能力高低、价值观念等都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粗暴,甚至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不断增加。因此,对高职高专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让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质量不断提高。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对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各学科教学积极地结合起来,全面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通过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专业成绩和技能提高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之,在当前的经济信息社会环境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一些特殊性。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对症下药,通过加强对心理健康课程、讲座、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等策略,促进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作者:王亮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研究

1人际交往不足,抗压、抗挫能力较差

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和人之间日常的行为行为交往已逐渐转向通过网络的途径来进行沟通、交流和表达。“网络上的高智商,生活中的低情商”现象,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是个高手,可是一回到现实的学习和生活,往往就表现得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辞和极其敏感脆弱,稍微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和挫折,就变得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我调节。再加上部分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思想又极容易走极端,因而常常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情绪和叛逆的行为。心智不成熟,容易被情所困90后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逐渐呈现出群体年龄层次低龄化的特点。有些大学生从高中阶段便开始谈恋爱,在进入大学后,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寻求感情的寄托,盲目的跟风、随大流,对待恋爱问题,表现得就更加的“随意”、“潇洒”和自由了。但大部分学生,由于个人社会阅历尚浅、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很多大学生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很清楚的概念。在谈恋爱的时候,要么意气用事,要么玩玩走过场。由于本身的动机不纯,对待恋爱的态度又极不端正,再加上自身的自控能力与耐挫折能力较弱,极易造成在感情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的行为和表现。由于对待感情和男女关系问题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一旦恋爱受挫,往往即会情绪失控,悲痛万分,甚者,还会做出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这种心智和情感上的不成熟,不仅严重的影响到了整个学生队伍的稳定,也同时对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提升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实效的方法及途径

2.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德育和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高校学生群体的稳定和安全,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做学生管理的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向大学生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并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及途径。与此同时,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并发挥积极作用,民办高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邀请企业优秀人士、社会名流、著名学者来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增强其自身应对挫折和苦难的勇气和信心。

2.2加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建设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保障,应当高度重视。民办高校应当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来具体指导和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还应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直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理等具体工作。其次,还应当充分发挥各个二级院系学生会、分团委、学生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的积极作用,通过构筑多渠道、全方位的网络化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力度。另外,民办高校还可通过建立院系心理咨询工作室和建立宿舍到班级、班级到年级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小组,全方位,多角度扩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围,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这些服务工作小组人员的组成主要是由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心态乐观积极、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积极主动、服务意识强,同时又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来担任。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工作指导下,关注各年级、各班级,乃至本班各宿舍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和掌握系院、年级或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院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并认真的做好记录和形成相关的文字说明材料,协助好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做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教育管理工作。通过构筑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等点、线、面全方位的网络覆盖管理体制,从多渠道和多途径,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和管理效果。

2.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从事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服务的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和阻碍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师资严重不足或专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都会严重的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开展的重要前提。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必须要经过认真的考核和选拔,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通过认真考核,选拔那些具备完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真正的热爱教育事业、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过硬、个人综合素质良好、责任心强、关心爱护学生、工作尽职尽责、甘于奉献的专业人员或优秀教师来担任。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高校还应积极通过岗位培训、外出交流考察、报告座谈等形式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4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民办高校应当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对象及不同的年龄层次及不同阶段学生工作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和知识竞赛,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含义。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可以组织开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及生活”为主题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旨在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会及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和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针对大二的在校学生,可以组织举办以“学习实践,成长成才”为主题的系列主题班会和实践技能活动,通过引导和实践教育,帮助他们科学的规划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个人的职业目标,并学会如何妥善处理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实际综合素质能力;针对大三的在校生,可以组织开展以“择业和就业”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宣讲服务活动,通过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技能的培训、优秀毕业生人才的推荐等等,帮助毕业生在正确认清就业形势和自身学识能力的基础上,科学的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不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为做好求职和就业做好准备。

2.5认真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

建立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除了原有的基本信息,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查等方式对个人档案进行补充和完善,再者通过个人或他人访谈的方式对个人档案进行修正,从而能全方位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情感波动,为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咨询与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提供信息的依据和参考。同时,还应特别重视和关注极个别心理或思想异常学生的情况,学校相关执行部门要及时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危机的预警制度,从制度上完善工作的实施力度。通过建立“班级学生干部-辅导员-系院学工副院长-学工处-校领导”的异常情况报告和处理应急预案以及“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咨询室-学工处-医院”的心理问题医治服务通道,不断完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警和信息反馈系统,从而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覃媛 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著名心理健康学家马歇尔夫(Mamarchev)对朋辈心理咨询(peercounseling)的定义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3][4]我国有学者认为,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咨询。[5]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朋辈心理咨询独特的优势,提高心理健康的时效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被同辈接纳度高,影响力大

朋辈心理咨询员是从学生群体中选拔出的,双方年龄相仿,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思维模式等较为接近,比较容易沟通和达成共识,易于建立咨访关系。

(二)覆盖面广,效率高

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统计,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还有部分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5]。而学校现有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供求矛盾紧张。宿舍朋辈心理咨询就成了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反应迅速,预见性强

宿舍朋辈咨询员日常学习、生活都和同学在一起,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身边同学的心理变化并提供帮助,具有很强的预见性。

(四)辅导方式灵活,易于操作

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方式而言,宿舍朋辈心理咨询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影响较少,能够满足个别同学的需求,更容易被接受。

二、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宿舍朋辈咨询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要善于借鉴经验,做好统筹规划,以保证朋辈宿舍心理委员制度的顺利实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

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板报、心理健康校报、各系各班专栏、发放心理健康手册、播放心理电影、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网上、张贴招募海报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阐明朋辈心理咨询的性质,宿舍心理委员的工作内容、作用与意义、宿舍心理委员的条件。

(二)严格选拔,保证宿舍心理委员的素质

选拔采取自愿报名、他人推荐、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挑选出来的宿舍心理委员能较好地胜任朋辈辅导的工作。报名,报名者填写个人的基本资料,并写一份自我分析的报告;心理测试,通过SCL-90量表、人格问卷、职业倾向问卷、16PF、价值观量表等心理测试了解宿舍心理委员的心理状况;面试,心理学专家依据报名者的基本资料、量表测试结果,根据候选者的临场表现,逐个面试。最终将其中具备良好人格特质、服务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强、对心理咨询具有浓厚的兴趣的学生,确定为宿舍心理委员。

(三)强化岗前培训,提升实务能力

岗前培训是朋辈辅导工作的关键环节。根据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角色与职责,岗前培训以心理学理论知识为指导,以学员的自我成长为前提,以助人自助、关爱生命为理念,以心理咨询技巧为手段,以系统性、体验性为原则。一个成功的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培训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朋辈心理委员理论的学习。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宿舍心理委员培训计划的意义与内容,着重讲授宿舍心理委员的职责与角色,从而帮助学员建立起朋辈心理委员的理念,增强对心理委员角色的了解与认同,明确宿舍心理委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实现从普通学生向宿舍心理委员角色的转变与提升自我成长训练。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引导学员进行深入的多方面的自我探索,以便能正确认识自我,澄清自我价值观,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唤醒内在同理心,提高自信心,拓展情商,学会乐观面对人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辅导的主题可涉及认识自我、自我价值观辨析、同理心训练、意志力培养、自信心训练等多个主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培训主题生命教育。心理游戏体验式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许多学员在体验式培训过程中,会震惊、会失声痛哭、会陷入思索沉思、会触动内心深处的灵魂。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体验,培养了学员维护同学心理健康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和触摸同学心灵的神圣感,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他们在体验中获得感悟与成长。训练主题可涉及:“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家庭与我”、“生命线组合”、“感悟生命”,等等。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旨在通过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辅导技巧的实操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发现同学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作出初步的诊断;了解心理咨询的常用方法,具备识别和干预心理危机的初级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宿舍心理委员需要接受如下四个方面的专业训练: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突出讲解高校中应该予以关注的几类学生及其特点,以及突发心理事件的应对和初步干预策略;心理咨询技巧的学习与训练,着重掌握倾听、提问、共情、鼓励、重复、自我开放、指导等等基本的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以及团体辅导技巧;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测量工具掌握;心理辅导个案报告和学习体会整合报告的撰写指导,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内化所学技术和训练体会,挖掘自我成长的内涵,增强学员利用自身资源为广大学生服务的自觉意识。[7]

(四)规范管理制度,保障顺利运行

制定宿舍心理委员聘用办法,鉴于心理辅导技巧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训与锻炼,原则上心理委员在大学四年当中不轮换。规范宿舍心理委员的职责和管理,制定《宿舍心理委员工作守则》、《宿舍心理委员职责》、《宿舍心理委员每月汇报机制》、《宿舍心理委员督导机制》以及《宿舍心理委员考核办法》等,形成一套有效运作,管理规范的宿舍心理委员机制。

(五)积极开展辅导工作,发挥其心理优势

宿舍心理委员经需要深入同学们中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咨询理念。及时分发心理健康报纸,主动推荐心理保健书籍,搜集情绪的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巧、时间管理、恋爱等心理健康知识,并以“卧谈会”、班级网页、QQ群、飞信、宿舍宣传栏等形式传达给同学,提高同学对心理发展规律的认识,激发同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团体心理活动,帮助同学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主动观察同学的心理动态,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辅导。主动关注宿舍同学的情绪状况,并适时地调研,根据其特定的负面情绪,有针对性地开展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宿舍同学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性格孤僻、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沉迷网络、就业困难等特殊大学生群体,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并运用专注倾听、共情、真诚抚慰、合理劝导、理性分析等辅导技巧,帮助当事人走出心理阴影。鼓励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前往咨询中心接受心理辅导,打破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坐等咨询”的尴尬局面。据某高校统计,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咨询的学生有30%左右的学生来自于保健员的引荐。[6]掌握宿舍同学心理状况并定期汇报。根据自己与宿舍同学的主动接触与观察,汇报同学在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自己活动的开展状况,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专业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咨询中心的邮箱。专业心理老师对来自不同心理委员的汇报进行阅读,并以邮件的形式给予指导、反馈,使处于基层工作的宿舍心理委员及时得到指导。协助学校开展各种心理活动。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带动宿舍同学积极参与;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等常规工作;发现学生在心态和行为上的异常变化,并迅速向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汇报,避免问题扩大化、严重化。

(六)加强质量督导和后期进修,增强长期效应

咨询督导和后期进修是朋辈辅导质量长期向好的有力保证。为了促进宿舍心理委员的自我成长与提高心理辅导水平,需对宿舍心理委员提供必要的监督和指导。依托心理委员的咨询过程记录,掌握心理委员从事朋辈辅导的实际进展状况,及时处理心理委员在咨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针对典型案例,适当组织团体讨论,分析成败,指导其及时调整辅导方法,提高其专业素养。定期开展培训,并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指导,不定期开展校外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心理委员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专业能力的提高。加强宿舍心理委员团队建设,通过开展成长工作坊、心理沙龙、心理委员网上交流群等活动,促进心理委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对朋辈宿舍心理委员咨询模式予以充分认识和肯定,积极协调支持,不断完善与其相适应的有效实施途径,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努力培养出人格完整、心理和谐发展的新型人才,为创建温馨宿舍、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作者:陈佳薇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论述

目前,各个高校也开始重视心理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但是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最主体的群体大学生自身的自助和助人的作用,而有关人员的作用发挥也不够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够深入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突发事件频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也加大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高校也开展了许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实践,没有根据学生关心的课题来开展活动,趋于形式,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深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

1方法渠道单一

就目前而言,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高校辅导员常常作为救火队员,采用的教育方法也较为单一,早已经不适用于当代学生管理的需要。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未在所有高校建立起来,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时,并没有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心理危机处理工作机制,因此,亟待建立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学生家里进行沟通,综合了解大学生整体状态,实现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保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2.1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

心理健康领导的小组建立后首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做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只有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满足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是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辅导,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后盾支持和保障。同时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发展辅导研究中心应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辅导和咨询工作,接受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发展辅导研究中心的指导。

2.2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首要前提是要了解全体大学生心理的真实情况,这就需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普查,走入学生群体,真正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了解生活中学生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洞悉学生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增多与大学生接触的时间。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社团成立心理健康协会,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

2.3建立心理档案和高危人群预警机制

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其必然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跟踪,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完善预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对于失恋的学生,特困生以及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可以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校外心理专家对同学们进行集中培训,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给予大学生及时的反馈,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4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通过将现代化管理软件引入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缓解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出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比如,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档案并以电子形式保存,不仅可以便于翻阅,还能供心理咨询老师随时查阅;心理软件的不断研发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心理老师劳动力,使之可以将精力放在对问题学生的管理上。另一方面,各类心理咨询网站不断建立,使学生更为便捷寻求心理老师的专业指导,并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舒缓心情;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系统,对于病例进行交流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

作者:林竹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三生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启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面对个性更为突出的“90后”大学生,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它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是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目标、规划等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三生教育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把握生存规律,在意识层面上强化生存意志,在实践层面上提高生存技能。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幸福生活,低碳生活,健康生活,高品质生活。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高校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设心理委员等,为处于困惑中的同学们排忧解惑。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且侧重于心理危机的“补救性”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性,绝不仅仅是纯心理问题,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等对大学生的作用产生的矛盾交错,需要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构建[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三生教育关注个体在生命、生存、生活过程中怎样珍爱生命、和谐生存、快乐生活,解决个体生命认识、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归属和目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所有地心理问题最后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三生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样他们才会珍爱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才会有生活的热情。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危机发生。

三、“三生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大一是大学的伊始,对于崭新的大学生活,大一新生主要面临的是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大学的开端就要对大一新生开展三生教育,且应侧重于生活教育,通过举办“生命、生存、生活”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做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知识,树立生存意识,丰富生活体验,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择业过程也是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阶段,面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试受挫的压抑,很容易迷失方向,表现出迷茫、焦虑、自卑、逃避等心理特征。此时开展三生教育,尤其要侧重于生存教育,告诉学生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有一技之长。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活动来体验社会生存;积极参加模拟面试、求职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就业储备能力素质,同时提高耐挫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坚韧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三)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四)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三生教育”

将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与“三生教育”结合起来,将收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通过观看励志人物视频、读名人传记、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从生命的诞生、成长、存在、价值等维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生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参加消防演练、运动会等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通过开展五星级宿舍评选、校园歌手大赛、器乐大赛等知晓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五)高校辅导员开展自身“三生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非常好的分析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健康的人格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面对学生问题能一直保持热情且有耐心。因此,辅导员要通过学习“生命教育”,将对生命的深刻内涵内化为辅导员神圣工作的不竭动力;学习“生存教育”,提醒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方法和手段;学习“生活教育”,把追求个人、家庭、学生的幸福美好生活作为辅导员工作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三生教育价值探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面对个性更为突出的“90后”大学生,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它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是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目标、规划等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三生教育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把握生存规律,在意识层面上强化生存意志,在实践层面上提高生存技能。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幸福生活,低碳生活,健康生活,高品质生活。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各高校均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设心理委员等,为处于困惑中的同学们排忧解惑。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方案的,且侧重于心理危机的“补救性”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性,绝不仅仅是纯心理问题,更多的是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等对大学生的作用产生的矛盾交错,需要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综合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构建[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是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

三生教育关注个体在生命、生存、生活过程中怎样珍爱生命、和谐生存、快乐生活,解决个体生命认识、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归属和目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所有地心理问题最后都归结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三生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样他们才会珍爱生命,才会有生存的动力,才会有生活的热情。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危机发生。

三、“三生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大一是大学的伊始,对于崭新的大学生活,大一新生主要面临的是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大学的开端就要对大一新生开展三生教育,且应侧重于生活教育,通过举办“生命、生存、生活”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做职业规划、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学习生命知识,树立生存意识,丰富生活体验,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

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择业过程也是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阶段,面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试受挫的压抑,很容易迷失方向,表现出迷茫、焦虑、自卑、逃避等心理特征。此时开展三生教育,尤其要侧重于生存教育,告诉学生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有一技之长。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活动来体验社会生存;积极参加模拟面试、求职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就业储备能力素质,同时提高耐挫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坚韧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三)暑期社会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要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争取多方支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批“三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四)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三生教育”

将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与“三生教育”结合起来,将收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通过观看励志人物视频、读名人传记、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从生命的诞生、成长、存在、价值等维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学生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参加消防演练、运动会等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通过开展五星级宿舍评选、校园歌手大赛、器乐大赛等知晓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五)高校辅导员开展自身“三生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非常好的分析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健康的人格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面对学生问题能一直保持热情且有耐心。因此,辅导员要通过学习“生命教育”,将对生命的深刻内涵内化为辅导员神圣工作的不竭动力;学习“生存教育”,提醒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不断创新工作形式、方法和手段;学习“生活教育”,把追求个人、家庭、学生的幸福美好生活作为辅导员工作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新经济杂志》2014年第Z1期

1、自我认知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前提条件

自我认知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必需的心理硬件。但往往多数学生不能做到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赏识。在心理问题的自我认知过程中,应该让患者做到以下几点:

1.1客观认识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敢于尝试,勇于验证,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1.2正确对待自我。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身的优点,忽视或故意掩藏自身的缺点,当然也要敢于肯定自己,这样才不至于“自以为是”或“自暴自弃”。

1.3有效管理自我。我们要对自己进行检查、督促。做到自知,自尊,自爱,自勉,自警。在可自控的范围内管理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认知,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能够运用健康、合理的实践方法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环境,能在顺境中做到不懈怠,以进取作为向前动力,在逆境中不气馁,把失败作为进步的阶梯。有效的管理自身的心智与情感,有的放矢的调节心理环境。

2、心理辅导也需要有实践的融入

在对一位高校的心理辅导室老师进行采访时,老师提到,我们现在的心理教育大多还是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平面上,我们同学需要的是实践性心理教育,如今的教育往往是不够的。我们也因此第一次萌生了实践教育这个想法。当被问及如今的心理教育还存在着什么样的缺陷时,老师向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学生自己主动来心理辅导室的频率很小;大学生心理辅导不深入人心,缺乏实践;学校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也屡见不鲜;呼吁心理辅导与实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实际中背道而驰等高校及社会现存问题都亟待解决。其实,经过我们的分析这样的情况还大有存在,所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身实践,就是心理教育的重中之重。部分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来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大学生的压力重组,例如:编排心理情景剧,但这往往对于心理教育的效果不那么明显。就拿心理情景剧大赛来说,多数人看重的是其比赛结果或是情景剧的趣味性,心理教育却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人心。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理论明显与实践有脱节的现象,因此在实际开展活动中特别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在理论性研究方面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实际现象,在学术上,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和共识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最终必然导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毫无价值,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实践是我们应对问题的唯一答案。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积极倡导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理。如今,实践也广泛应用与教学当中。经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实践教学在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鉴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隐蔽性强,不但不易被外界发现而得到合理正确的解决途径,而且容易让大学生自己也深陷其中,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我们提倡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推广实践教育,发动学生,从根源上缓解如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形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应贯彻于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与健康辅导教育方面中。

3、结论

3.1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应该通过发现后觉隐患来寻找因社会、学校和人际关系所引发的大学生心理落差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和自卑心理,用先知杜绝后觉隐患造成的负面影响。

3.2积极培养和组建“学生心理咨询团队”,同龄人的积极心理辅导和实践情景教育是改善大学生心理认知和心理测评的最有效手段。

3.3在高校布设心理咨询点的同时,尽量培养和选拔大学生来作为“心理调剂师”,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在萌芽阶段杜绝负面的心理落差造成的不良后果,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大问题缩小化,让心理辅导融入生活实践、学习实践、思维实践当中,让实践在心理教育的路上普及化。

作者:陈竹溪王姝丽吴鸿铖王君妍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90后大学生心理教育分析

一、构建和谐进程中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工程。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然而“90后”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组成部分,他们的身心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同时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90后”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其能更好地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3.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校园突发事件,保持校园安全与稳定。通过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心理有关的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求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还可以使大学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势态,摆脱困境,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危机事件,有利于保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亟待关注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无信仰、自卑、多疑、抑郁、嫉妒、骄傲等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理智、稳定愉快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是乐于与他人交往。希望获得真正的友谊和朋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正确、稳定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将自己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标与行动统一起来,形成完备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具有正确良好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社会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深刻的认识力和理解力,因而能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并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调整自己对现时的期待和态度,是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大量的生活经验和鲜活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现实生命的价值。

2.“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2.1入学适应问题。从高中生变成大学生,是每一个入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90后”新生入学后,导致他们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表现在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马上适应集体生活,在入学前,他们只顾应试学习,生活上父母亲会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进入大学后住进集体宿舍,学习之余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必须自己办理,一旦出现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其次是自我观念不能随着环境的转变而及时转变。有的同学在高中阶段曾是被受关注的佼佼者,而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身边的“高人”比比皆是,自己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只能是普普通通的一员,昔日被光环笼罩的优越性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失落感,导致心理失调;另外,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他们理想的不一样,高中生对大学充满了向往,认为大学生活悠闲、浪漫、充满诗情画意,而现实中大学管理制度严格,课程繁重,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考试考级就业压力大,并非想象中的“象牙塔”。大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2学业规划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大学四年的求学生涯又该如何规划呢?高中阶段的学习都不需要自己去规划,老师已经把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安排得很清楚,并且明确的指明哪些地方要了解,哪些地方要重点学,跟着老师的思维去努力学就能拿高分。大学学习对自主性、自觉性的要求大大地增加了,课程的门数增加,难度加大,信息量增多。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要了解、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大量的课余时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习主业与社会活动在时间、精力方面如何分配与平衡,所学专业与个人喜好不符合,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到推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这些冲突,如何取舍抉择,导致心理上迷惘,行为上表现为不知所措或随波逐流。

2.3人际交往的问题。“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着比较富足的物质生活,更加追逐个性、重视自我,安逸舒适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性格活泼、思维活跃。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并不乐观。“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的特点。进入大学后,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经历不同,学习、生活习惯差异大,部分同在与人相处,沟通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他们在结交新同学,融入新集体时存在困难,从而造成挫折感和孤独感;部分同学性格内向,又不具备文艺特长,大部分社团活动不能参加,感到自己无法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90后”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或“小皇帝”,被父母亲人溺爱的像温室里的花朵,心高气傲,心灵却极其脆弱,进入到大学这个大集体生活,面对学习、工作、友情、爱情,受不了一点点挫折,心灵极容易感到创伤,严重者甚至还会导致自杀或伤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自我定位普遍较高,成才愿望强烈,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发长还不成熟,在面对社会竞争加剧、学习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严重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时,容易产生失望、自卑、无助甚至强烈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等心理障碍。这些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极不协调的。

2.4就业压力与困惑。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630万,再创历史新高。当前经济危机全球化,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合分、突发事件等。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未来的不确定、社会环境的压力形成一股合力,左右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况,这种精神状态成为“90后”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三、和谐校园建设中“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由个别教育轻型普及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90后”发挥其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以及健康的体魄,也就是需要把自己塑造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由别教育转为普及教育,从教学、活动、实践、师资、经费等多方面逐项落实,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开展。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其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人们只有具备和谐心理才易于接受其他各种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设计具有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方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和谐统一。

2.常规教育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来实现。首先是需要强化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广泛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沙龙、团体辅导、心理热线等。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和学生一起互动,让学生自己拟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方案或活动等等,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90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与网络密不可分这一特点,学校还可以通过开通专门的心理微博、QQ、电子邮件、手机飞信等形式,充分发挥现代通信设备的优势,随时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是注重校园“和谐单元”、“和谐细胞”的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要从建设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课堂等入手,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系

和谐校园建设中,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监控机制、心理辅导机制、心理疏导机制、心理治疗机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有效开展“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心理监控机制,就是要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网络系统。是要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老师和学生中“心理气象员”作用,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便于对其及时进行辅导和干预。针对新生要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测量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跟踪,及时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就是针对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不适的学生,运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等各种有效形式及时辅导学生心中的困惑,调节心理矛盾,使学生心理平和自然,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心理治疗机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疾患或者心理突发事件,及时通过医学和心理干预的手段治疗。建立心理保障机制,需要学校和社会不断完善各种相关制度,规范体制,促进学生在校学习、工作、生活、择业等相关活动的公平竞争,促进学生走入社会以后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减少引发心理不平衡,心理困惑和心理矛盾的诱发因素,做好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90后”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有极大关系。首先是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进行专业化得障碍性辅导;其次是兼职心理辅导的队伍建设如班主任、辅导员等,主要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大众化与专业化相覆盖的适应性辅导;再次是学生干部,心理协会骨干等建立的队伍,主要围绕学生发展,潜能开发的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辅导员等方式进行大众化的开发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毕竟只占少数,担负全校上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要靠专业咨询教师指导下的兼职队伍,即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干部、学生社团骨干等。

从某种角度来讲,和谐大学的建设归根结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有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引导,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渗透在学校管理、教学、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今后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在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形成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相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将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通过对心理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从“接受者”的视角,对心理教育领域内“接受”问题作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对滁州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为建立更加科学而完备的中国特色心理教育接受过程理论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和理论参考框架。

关键词:心理教育;接受;制约

心理教育的接受主要包括方面:接受主体即大学生、接受客体即心理教育施教者以及二者关系。大学生心理教育接受过程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需求过程;心理教育施教者传授心理教育知识的过程;大学生内化心理教育内容的过程。大学生心理教育接受过程就是这一切过程的动态结合。可以看出接受主体即大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优秀[1]。

1大学生心理教育接受现状调查

1.1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选取滁州学院大一至大四在校生120人,其中男女各半,每个年级各取30人,这些都是上过或者正在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2)调查方法。采用自编《心理教育接受情况调查问卷》,题目涉及大学生一般情况及在心理教育中“接受”了多少,举例:题目“你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上学到了哪些?”、“心理教育课上,你认为影响你上课认真听讲的原因有哪些”等等,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回答,问卷包括8个题目,都是开放式问题。目的在于获得学生真正“接受”了多少心理教育。(3)调查结果。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67.3%)认为在心理教育课程上接受的知识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出现“接受”困难,只有一小部分学生(11.5%)觉得学到了很多;很多学生(52.1%)认为导致“接受”困难的原因是没有兴趣,有的学生(15.2%)随波逐流,还有的同学(6.8%)认为教师讲课无趣。

1.2存在的问题

心理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根本标准是接受主体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接受了多少,而不是教育者传递了多少信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在心理教育接受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心理教育学习兴趣不浓,大多数学生就是为了拿到两个学分,而不是说真正学到多少知识;(2)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心理教育针对人群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他们对心理教育产生抗拒。

2大学生心理教育接受的制约因素

2.1个体自身主观原因

(1)性格方面。性格是制约大学生心理教育接受的一大重要因素,性格包括两方面:内向和外向。过于内向属于一种性格缺陷的,这类学生在心理教育接受方面会产生抗拒,这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内向性格是一种病态性格,内向型的学生本来就不善言辞,被别人另眼相看会更加抗拒,对心理教育这类知识更是产生逃避,他们会不自觉的给自己贴一个不正常的标签[2]。(2)自制力方面。大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意志力比较薄弱,易受他人影响,有的学生看到其他人在玩,自己也会跟着玩,自制力差,上课时间大多数时候在开小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对课上的知识完全没有听进去,这也是制约大学生心理教育接受的一个因素。(3)认知态度方面。学生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及态度方面也是制约他们接受心理教育的一大因素,很多大学生认为开设心理教育类课程没有意义,认为大学生都是健康的,没有必要增设这样的课程,即使在心理教育的课堂上,他们也是仅仅为了凑学分,毫不重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这只是一门选修课,可上可不上,这种认知偏差也就导致现在心理教育接受越来越困难。

2.2学校方面的制约

(1)学校风气。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在学习上的成就与挫折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的接受,一个学校只注重专业课的知识传授,忽视心理教育知识的传授,就会造成学生对心理教育漠不关心,只注重高分和奖学金,而他们的心理素质出现失衡,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关心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2)教育者。学校中学生为接受主体,教育者为接受客体即施教者,学生心理教育接受程度与教育者有很大关系,教育者对学生接受过程中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漠不关心,没有耐心和爱心,会让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话也会当做耳旁风,应付教师;教法单一,上课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像心理教育这样的课程更多地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满堂灌”反而会限制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心理教育实践的缺乏。心理教育注重的是通过实践方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实践与理论同等重要,在很多高校中,心理教育课程都设置了实践训练,但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用的很少,基本上实践课只是一种虚设,这也是导致学生心理教育接受困难的一大制约因素。心理教育如果只是通过理论讲授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学生要内化呈自己的知识,更多地还是要借助于实践,如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宣泄、心理访谈、心理剧等等。

2.3社会方面的制约

社会变革带来的一系列不良道德思想侵袭了当代大学生,使大学生产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困扰,处在极其敏感时期,加上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相对薄弱期,遇到挫折承受能力差,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他们想寻求心理帮助,但是碍于面子,在过强的自尊心面前,他们选择了逃避,甚至逃避所有跟心理教育有关的内容,这些人是社会上最活跃“敏感”有知识的群体,不愿让自己暴露在任何人面前,尤其是心理教育者面前,这也是传统思想的束缚,所有人都不想把自己当成“非正常”人类,认为只要进了咨询室,看过心理医生的人就是不正常的,因此对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产生越来越多的抗拒。

3结论

当前大学生心理教育接受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接受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上述三个因素,有针对的突破限制的因素,填补高校心理教育领域的空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接受水平。

作者:朱海雪 张晓旭 单位: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信息平衡心理教育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本文引入教育心理学中的信息平衡心理教育方法,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平衡教育方法;非适应性观念

一、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便利性大幅提升,而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迷失”的现象,进而产生心理问题。从国家卫计委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总体心理状况并不乐观,此外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自信”“焦虑抑郁”“自尊心下降”等问题也较为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平衡心理教育方法开始广泛地被高等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所提出和应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信息平衡心理教育的心理评估

1.“三维一线”的评估模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估,不仅要从其多方面的诱因以及发展过程进行纵向评估,还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做横向评估。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提供“三维一线”评估模型。模型构建包括时间主轴、症状维度、措施维度和诱因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需要从最初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开始,深入查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包括社会及环境诱因层面、心理学分类层面、医学分类层面等。从不同的层面发现问题,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2.心理健康程度评估

心理健康干预教育的实施,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这就使得心理健康程度评估至关重要。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心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自我痛苦程度以及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自身的社会功能受影响的程度。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焦虑和抑郁,因此心理健康程度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评估。由于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因子并非定量因子,因此还需要对因子进行权重分析,方法通常采用专家意见法,即德尔菲法。然后对因子的程度进行计算,得出心理健康程度的最终数值。

3.非适应性观念评估

在非适应性观念评估中,一般的探查程序为:收集基本资料对收集资料进行关键词提炼参照观念系统对关键词做出界定澄清、核实观念内容并确定非适应性观念。观念提炼过程中常用到的技术包括条件假设法、关注点剖析法、连锁推论法、观念追踪法等。大学生观念的持有程度影响个体的心理状况,也为制订心理辅导计划和信息处方的拟定提供了依据。在非适应性观念评估中,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法,分值从0到10,0表示对某一观念不认可,10表示对某一观念非常认可。这种数字评估法对评估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适用,其最终分值越高,表明观念持有的程度越强,矫治的难度越大。

三、信息平衡心理教育方法的应用程序

1.确定对立观念与选择治疗信息

信息平衡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平衡对等,因此在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要确定正确的对立观念,引导其建立平衡的、对等的观念。当学生的观念越趋于偏颇时,由此观念导致的心理问题越严重。比如“我对你好,你也应同样对我好”的观念,应引导为“我对别人好是我的事,别人对我的态度我左右不了”;“男女交往,女方是吃亏的”,应引导为“男女交往,男方并不沾光”。在信息平衡心理干预教育中,要巧妙地选择治疗信息,可以是视听资料,也可是文献资料和情景资料,关键在于资料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2.信息处方应用与观念改变过程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诱因、程度等进行清晰的界定之后,结合所选择的治疗信息,要确定正确的信息处方内容和形式。信息处方内容通常包括大学生的姓名、年龄、来访次数、信息的题目、信息内容、信息阅读时间和次数以及其他特殊要求等。信息处方的应用形式一般包括纸质处方、电子处方以及二者的结合。但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来看,电子处方更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而且针对性较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在信息处方的作用下,大学生观念转变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即依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适应性观念。

而言之,虽然信息平衡心理干预教育方法具有突出的效果,但其自身的辅导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个人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会左右干预效果。此外,治疗过程依赖大学生个人意愿,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其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运用中,要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应用或者结合其他方法会有更好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摘 要: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众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突出的问题。新时期如何突破旧有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探寻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与方法,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大学生人格体系的有效完善。

关键词:网络 心理分析 教育

1 网络对高校学生主要心理影响

1.1 网络对高校学生具体的心理变化产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让学生个体持续的得到完善,发展变为内涵丰富的个体,网络有着特别宽阔的空间和海量的各种资源,网络对于广大的高校学生来说是打开了他们内心的新的世界。网络是没有国界的,网络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表现自己的广阔舞台。网络有着很多的特点,比如它的内容异常的丰富,具有海量的信息,它的影响受众范围也很大,在信息的传递方面也是及时快速的,这些特点都是满足高校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学生去网络这个广阔的世界里面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的愿望。现代网络文化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知识的发展与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网络有着匿名性的特征,所以广大的网民在进行网上冲浪的时候不会考虑一些自己、他人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等等这些社会因素,因为所有人在一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每个人全是平等的地位,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发言权。

网络上面的交往为高校学生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学生可以进一步的理解角色一些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真切的体验扮演角色的情感,明白自己在社会里各种扮演角色的行为是怎样的,这样可以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交往力,推动自己的社会化速度。

(2)网络特殊的开放性促进了高校学生在个性方面的进步,网络对于高校学生社会交往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扩充了他们交往的范围,让高校学生的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广泛。但是通常的以往交往的方式,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范围通常都是非常的窄小的,不过网络却和传统的方式方法不同,它充分的消除了个体间进行交往的障碍。

网络创造的新型氛围,对于广大高校学生对未来进行思维的方式有着深刻的改变。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知识从生产到传播,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只有创新才可以带来知识持续的更新,网络让人们一定要根据未来进行参照形成有创造性的思维和思考方式。网络还促进高校学生取得信息的思维也出现改变。

(3)网络具有平等性,对学生表达自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网络特点里面最大的一点就是信息的互联互通,它不受时空的制约。这些利于高校学生了解世界,逐渐的发展成具有全球化的思维。所以,网络背景下的学生比以往传统的学生在眼界上要开阔的多。受到网络影响的当代高校学生目前思考的不单单是自己国家的事情,还有世界其他国家的事情。现在的具有全球化思维不是少数精英的选择,普通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参与。

1.2 网络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挑战

(1)网络和现实世界有巨大的反差。现在的高校学生是自信的一代,可是他们一定要付出比父母还要多的努力,这样他们就要和他们的父母传统的观点进行抗衡,他们可能会很苦恼。要是没有进行及时的帮助,高校学生就会寻求网络的虚拟世界带来一些快乐来逃避。因为网络把全球每个地方全部连接起来了,形成了丰富的虚拟空间。所以世界其实是有两种的存在:一个就是现实的社会,另外一个就是虚拟的网络社会,可是这两个存在的形式在反差上很大,这就致使了一些学生逃避F实,不想回到现实世界里。

(2)高新技术和传统的教育模式交锋,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基本都是单向传播,广大的受众都是在被动接受,所以政府是很容易把控信息传播的。但是网络传播和传统的信息传播是不一样的,它把这样的单向传播转变成双向的传播,广大受众主体地位进一步的得到了加强,所以他们非常的容易接触一些不良的信息资源。广大的网民中,高校的学生占得比例是最大的,所以网络里面的很多不良信息就会入侵学生身体和心理。网络信息处理的系统将人进行选择做出了简化,这会让高校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有所退化了。

2 中国高校学生的互联网心理障碍

2.1 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概述

网络心理障碍最近的几年时间里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它指的是用户没有正当的理由,却在无节制用大量时间精力,在网上进行很长时间的浏览,影响了现实的生活,损害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这样的情况。而上网的主体人群就是大学生,上网的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偏离了社会的规范,常常的表现在行为出现反常和无序。在社会的价值观上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相悖,同时在适应力上也变得低下。

2.2 高校学生克服网络心理障碍方法

对有网络心理障碍的高校学生应该做好正确的调适,帮他们脱离这样的处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疏导一定要讲究正确的技巧。方法是由扩大学生的交流空间,注意进行理性的教育。同时做好控辅的结合,提升高校学生自我的控制能力。

3 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常规工作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以往没有经历过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既单纯也简单的多,但是当代的大学生深深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如果高校还是按照以往的教育方式是不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也是由于网络的出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抓住了这个机遇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的保证。

3.1 加强网络心理教育研究

网络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进入了重要阶段,相应的政府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重视。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是迎接发展挑战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所应运而生。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的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每个工作的顺利施行,都是不能脱离内容系统的组建的。网络的心理教育相关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网络心理教育主要的内容,不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教育对象的需要,它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要保证。高校学生网络心理教育主要有:网络的认知教育,网络的情感教育,网络的意志教育,网络的人际交往教育。

3.2 网络为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机遇

网络是现在认识世界的新方法和手段,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进程这个角度看,网络对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有很积极的意义,使大学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很好的机遇。

网络是信息传播空间。网络的海量信息,传播范围广这些特点,为大家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创造了巨大的便利条件。网络的发展带动了信息的高速公路建设,它改变了通常状态下的时空观,让距离缩小了很多,效率也提高了很多。网络的很多信息内容有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了大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视野。

3.3 使用正确的技术方式,提前进行预防工作

当今社会的网络发展势头非常的强劲,网络现在已经变成了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施的前沿阵地。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世界网上信息有九成都是英文资源,而中文的资源不到4%,信息的资源非常的不平等,这样的情况也影响了网络带来西方意识的形态和价值观,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冲击,特别是对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带来负面严重影响。政府需要把中国自身的优秀文化放在网上,吸引高校学生进行点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