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9 11:3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主要参考薪酬收入、社会地位、职业稳定等因素,就业预期值偏高。文章从心理学视野分析了就业预期的含义,探讨了自我认知、归因、情绪智力、从众和刻板印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并利用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学方法,探讨实现毕业生理性就业预期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学毕业生就业预期
[作者简介]吴正龙(1972-),男,山东郓城人,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李淑娜(1982-),女,山东郓城人,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山东济南2665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资助项目“青岛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AZZ043)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预期与就业实际偏离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使高校毕业生树立合理的就业预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的就业预期主要参考薪酬收入、个人发展、社会地位、专业知识应用和职业的稳定程度等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作为对自己职业状况的预期,普遍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地域偏向沿海发达地区。许多高校毕业生以向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对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情有独钟。有调查显示,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部分学生表示赞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但自己不会选择去西部。二是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求地位、保稳定。大部分学生以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首选机关、行政事业单位、银行等金融机构,其次才是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三是就业收入期望值较高。某高校的研究显示,2010届毕业生(本科生)就业月薪期待平均水平为2994.58元,50%以上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在2000~3000元之间。黄敬宝2008年在北京的调查显示,63.1%的北京高校毕业生期望在北京就业,最终就业48.4%;51.8%的毕业生期望在金融保险、文化传媒和党政机关等就业,最终就业37.6%;薪酬方面,尽管毕业生对起薪的期望值逐年下降,但仍高于北京市人均收入水平,75.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值过高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者一般都期望进入生产环境较好的地区、产业和用人单位就业。大学生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他们想获得比他人更好的生活也是无可厚非的。大学生就业预期与社会实际不符,更多的是一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宏观性问题。同时,我们需要从微观、个体层面研究,探讨大学生进行符合实际的就业预期的方法,减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阻力,实现顺利就业。这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预期问题。
二、就业预期的心理学含义
一般认为,预期,即预先期待、事先期望,是对未来情况的估计。就业预期是个体在对自身条件与社会条件综合判断以后,对今后的工作地域、就业单位以及薪水标准等方面的期望。
从心理学角度理解,预期是一个受情绪影响的较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是在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对今后如何做出选择而做出的初步决策。预期包含了认知和决策两个大的过程。就业预期是有关于职业的心理预期,受到个体的需要、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自我概念、情绪、认知方式、职业决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预期不是一个心理结果,而是一个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以自我认知(兴趣、价值观等)和社会认知(国家政策、就业形式等)为基础,经过个体的认知加工,最终形成就业预期。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就业预期的偏离。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可能存在四种情况:恰当的预期、过高的预期、过低的预期、没有预期。就业预期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大学生符合自身实际的就业预期往往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经过不断调整而完成的。
三、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的心理因素分析
(一)自我认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的影响
就业预期与毕业生确定一个什么样的自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就业预期的基础。认知是有机体加工与自我和周围世界有关信息的方式。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高校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即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客观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反映。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多重交互影响,使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和就业环境作出相应的评价,这是形成就业心理预期的基础。
毕业生自我认知不到位是不合理的就业预期最常出现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负心理,就业预期过高。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高出实际水平,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择业时,只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二是自卑心理,就业预期偏低。部分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一味地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三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定位不准,机会丧失。部分毕业生看不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当就业机会来临时,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
(二)社会认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个体在认知他人或环境的过程中,由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认知会发生偏差。从众和刻板印象是社会认知偏差常见的现象,也是影响就业预期的主要社会认知因素。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conformity)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信念,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和态度。在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的宣传下,大学生一是寻找热门职业,例如“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公务员等;二是选择一线大城市,认为小城市局限了自己能力的发展。从众心理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并且遏制了学生的择业积极性。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较少进行自我探索,在就业过程中,“月亮走,我也走”,便出现了从众现象。例如,大学生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只按照家庭的要求而选择到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或大企业、外资企业工作;或者在看到同学纷纷签约时,按捺不住躁动,仓促签约,最终不能做到“人职匹配”。
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由人们对于某种社会群体的知识、观念和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②以往的研究表明,地域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印象对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影响较为显著。在地域刻板印象因素上,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倾向于选择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的东南沿海地区就业,也就是所谓的“孔雀东南飞”的现象。③在性别刻板印象因素上,社会上对性别赋予一定的角色期望,将职业“性别化”。研究表明,男生性别角色定位上更容易选择自然科学工作,或需要一定技术、技能和实际操作的工作;女生倾向于艺术型。④
(三)情绪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的影响
1995年,Goleman在《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情绪智力(Emotion? al Intelligence)即情商(Emotional Quotient),指识别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激励的能力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调控情绪的能力。Goleman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五个方面,包括自我意识智能、自我调节智能、激励智能、共情智能和社交技能智能。⑤现代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社会实例表明,情商(EQ)已成为一个人的职业规划、职业兴趣和就业预期的重要依据。高情商的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理性地面对就业形势,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更容易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就业机会更多。而情绪智力低的毕业生受挫能力差,情绪波动较大,心态容易失衡,应聘时难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容易出现就业预期过低的问题。
(四)归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的影响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人们关于自我和社会的认知构成了归因推断的基础。韦纳(Weiner)的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对事件做出因果解释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因果点(即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即稳定和非稳定的归因)、可控性(即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韦纳认为,把成功归因于努力还是机遇,这会使我们的感觉和行为产生极大不同。把成功结果归因于我们自己,比将之归因于任务简单或好运气这样的外部原因,会带来更强的自尊。同时,把不成功的负面结果归因于自己则会带来更多的自我谴责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⑥
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受到就业归因和人际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人际能力越高,就业归因越倾向于内部归因,女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就越高。⑦高校毕业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和不可控性,就会自我评价过低,并且认为不可能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状,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最终造成毕业生就业预期偏低或者预期失业的情况。高校毕业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这种稳定因素,认为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就会增加工作概率,则会提高对将来成功就业的期望。
四、建立合理就业预期的心理学方法
(一)合理情绪疗法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Ellis)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简称RET(Rational-Emotive Therapy),又称理性情绪疗法。其基本原理可以称为ABC理论。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xperience),B指信念(belief),C指结果性反应(consequential response)。埃利斯认为,一些不良情绪是由诱发性事件发生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即是A-B-C的过程。例如,你在一次应聘面试中失败,这就是A诱发性事件;然后你认为很笨,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这就是B不合理信念;这样的信念导致自身就业预期偏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就是C结果反映。我们在解决高校毕业生不合理预期的问题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了解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并向求助者介绍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以让其配合整个过程。第二步是了解毕业生的不合理思维。在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我是社会中的精英,除了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工作,其他我都不会选择”“我应该受到高薪的待遇”“我应该有一份好工作”。这些绝对化、僵硬的要求都是导致高校毕业生不合理就业预期的观念。第三步是建立合理信念。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尔说过:“人类最奇妙的特质之一就是,能把负面的东西变成正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当前就业环境,了解自身能力和专长,从而进行正确的就业定位,形成合理的就业预期。
(二)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团体发展训练。针对就业预期偏低或偏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团体训练。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自己的就业预期以及就业预期偏低或偏高的原因,通过教师引导和团体游戏的体验,最终作出积极、正确的归因。二是行为矫正训练。运用学习和强化的原理,当大学生作出不合理的就业预期时,及时给予纠正;当大学生作出合理的就业预期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作出积极的归因。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激励与自我强化,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就业预期。三是观察学习法。利用榜样示范的作用,选择一些优秀毕业生作为成功案例在选择典型时,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优秀毕业生的教育意义,积极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鼓励大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水平。
(三)开展情绪智力(EI)教育
情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素质是由多种不同的要素复合而成的集合体,情感素质居于其中,它是感性与理性的调节器,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是生命内在力量的源泉,因而是一种关键因素。⑧情商教育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情境模拟训练。在课堂上,模拟求职和面试现场,鼓励学生现场演讲和答辩,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从而提高自身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通过情绪智力的理论教育,可以使学生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职业定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二是角色扮演训练。让学生模拟体验企业员工、文秘、公务员、导游、教师等各种社会工作的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扮演的角色,分析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在工作场景中的感受。通过对不同职业的模拟体验,让学生作出更明确的就业预期。
(四)运用心理测评,明确职业选择
职业心理测评可以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倾向,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专长,从而使自己的就业方向更加明确,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提供科学依据。在职业测评中,有许多专业的测评量表,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测评结果,例如《性格与职业类型测试》《职业能力分析自我测试》《职业倾向系列问卷》《职业性格自测问卷》和《兴趣与职业定向自我测试》等。根据测评结果,学生可以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类型、职业能力和职业倾向等,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的就业预期。
【摘 要】语文教学中,教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传统的教案设计存在着许多弊端。新课改实施后,对于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案设计应充分体现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教学更科学有效。本文分析了课程改革阅读理念对于阅读教案设计的要求,提出了目前阅读课教案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于漪教师的经典教案《春》为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把语文阅读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案设计中,从而帮助更多的教师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运用于教案设计中。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案设计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备课期间对于一节课的书面设计,是一种具体教学方案,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划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把教案设计成万能型,无论上哪一课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学参考书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学安排随意化,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②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 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学生通过感知全文,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设计进来,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启发学生阅读。
2.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 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③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 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安排了让学生分层,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但是落实到教案上,有时会忽略,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 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 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段落层次的划分,内容的推断,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摘 要: 概念图是一种通过图式表格的形式呈现知识和信息的策略。表现方式为罗列相关概念并通过连线标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关于某一主题领域的可视化结构图。作为教学中的有用工具,概念图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本文旨在从与概念图相关的主要心理学理论入手,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依据和优势。
关键词: 概念图认知发展阶段论 智力三元理论 有意义学习 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了相关资料之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将概念图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有益补充这一论断的提出主要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的。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及其日内瓦学派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对图式(Schemes)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陈琦、刘儒德2007)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陈琦、刘儒德2007)。一方面,由于受环境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这种不平衡。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equilibrium)的过程,个人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皮亚杰依据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成人)。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脱离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个体是在建构自己的见解,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必须把老师提供的信息并入他们已有的图式中去。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理解的过程,在建构概念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通过与老师讨论、与同学讨论、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老师制作的相对完善的概念图为学生提供了新知识建构的良好支架,能够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教师完善的知识提供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有机的连接。概念图正是帮助个体完成知识建构的有效组织者。
二、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analytical ability)、创造性能力(creative ability)和应用性能力(practical ability)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平衡,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陈琦、刘儒德2007),如下表所示:
不同能力组合的学生特征
不同能力组合学生的特征分类为研究概念图应用于不同类型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了预测,便于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及教学结果上有备而战,战果辉煌。依据此理论,教师更易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辅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协作交流能力,继而充分释放概念图在教学实践中的有益补充功能。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期,行为主义理论还在北美盛行,由于行为主义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奥苏贝尔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关于人的学习的认知理论,并在第二年发表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精辟的论述。奥苏贝尔(1994)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提出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
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则需要具备以下标准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必备的两条标准:(1)新旧知识的非字面联系。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也就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2)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实现的条件:(1)外部: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本身必须合乎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内部:学习者自身因素。①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有意义学习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命题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分两类(非概念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性陈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包含表征学习,且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奥苏贝尔的理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诺瓦克教授根据其理论开发了概念图工具,并首先在研究儿童能够理解诸如能量、细胞和进化等抽象概念的过程中进行了应用。很快他们发现,该工具同样可以用于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由此对概念图有更深入的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时,可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学生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他们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四、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
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发散式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聚合式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统一(陈琦、刘儒德2007)。其特点为流畅性(fluency)、灵活性(flexibility)和独创性(originality)。他提出四种类比方法:狂想类比(fantasy analogy)(尽量列举)、直接类比(direct analogy)(有与问题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情境)、拟人类比(personal analogy)及符号类比(symbolic analogy)(直指人心,立即感悟。如漫画人物眼睛里画上$符号以刻画人物贪婪刻薄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常用方法进行训练:(1)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鼓励、班组讨论)原则:不需评价(要到脑激励法会议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评判)、异想天开(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和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2)分合法(戈登Gordon1961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3)联想技术(定向联想和自由联想)。
概念图技术正是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辅助学生开阔视野并鼓励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想法以便他们选出最合适的知识内容,形成最恰当的结构概念。比如: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将观点用概念图表达出来,以引导和激发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这正是概念图解决的问题,同时利用适合的软件,还可以及时记录下讨论结果,体现集体思维的成果。
摘 要:“男性负性心理”主要特征有四点,即家长式的作风和思想意识,精神分裂,男性的受挫心理和创造力,不能宽恕女性犯的错。这种拥有男性负性心理的男主人公可以是任何影片中的一个男主人公。
关键词:“男性负性心理学”;精神分裂;受挫心理;电影本体心理学
一、家长式的作风与思想意识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
“老爷”是一个男人负性心理的刻板定型,从他说的话中可以分析出他在这个家中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整部影片都在这个老爷的貌似有阳刚之气的刻板定型中展开, 在这样的场景中,那个自认为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开始了他自身的刻板定型的毁灭性活动。老爷娶了一房又一房的姨太太,但他最在乎的就是这些女人的脚,他通过这种对脚的关注这种意象来影响四太太,使她丧失意识,并让她的心理更加有障碍,以为自己受到了另外一个灵魂的蹂躏,这种情况使得原本极有活力和意识的四太太,丧失了意识力,从而直至精神的崩溃。
(二)《红高粱》
分析这部影片时,我们最先看到的是新娘的轿子在尘土飞扬的路上颠簸着前进的情景。轿夫为了吸引九儿不住地和她说话,从那句“轿上的小娘子,跟哥哥们说几句话,藏在里面也不嫌闷哪”就显现出了他的负性心理。其实在他的潜意识中,他是有勇气的,只是没有明确表达。于是他让自己“信息心理感应场”又发出了这样一句话“小娘子,哥哥们给你抬一回不容易啊”,他只是想让新娘开口,让他发出的信息有一个良好的回馈。
二、精神分裂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
再次看这句话“洋学生到底不一样啊,好了,脱衣服睡觉吧”。这句话是男性标准意识化的分裂,事实上,从本体心理学来说,作为有着男性负性心理的老爷,他的过错在于他并没有时刻提醒自己,要使自己的机体的规律和行为保持一致。所以,主体便在一开始就在这个封建家庭中纵容自己的混乱行为,让他的潜意识对所有的女性都只看到如何让他的身体得到快感,在强大的“信息心理感应场”机制的作用下最终会导致主体活动实体的瓦解。自然,这种心理感应场的机制是在主体的同意下发生的,主体因为缺乏相应的反抗机制,所以只能服从于自己的心理感应场。
(二)《英雄》
摆在秦王面前那一排排正在燃烧着的蜡烛照亮了无名的心,这些蜡烛从电影本体心理学来说具有着典型的象征意义,蜡烛类似于一种干预人脑机理的机器,在机器的干预下,人往往会做出和之前预设相悖的事情。同时这也是一种精神分裂行为,是男性负性心理中标准的精神分裂行为。为了让他刺死秦王,长空、残剑、飞雪放弃了生命。在他们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坚信他会刺死秦王。可是当他真正地接近了秦王时,他却退缩。除去自己的负性心理作用之外,还基于当时的制度。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制度里,而且制度是不能被推翻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制度来对其进行制约。而在制度里,首领和君主是必须存在的,他们的存在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的需要。因此,皇帝是不可以被杀死的,并且杀死皇帝也是不现实的。
三、男性受挫心理与创造力
(一)《英雄》
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是,男性是因为受挫之后才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这种报复心理即表现在其它三人为了让无名接近秦王而牺牲了自己。他们去杀秦王是基于女性的动力,因为飞雪为了他们也放弃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是男人们负性心理使然的结果。影片《英雄》从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仅体现了生活中个人的现实反映,也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长空、残剑、飞雪为了成全无名,为了完成刺秦王的任务,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笃定无名会赢,因为无名没有心,也没有情,他专心练剑,所以无名。这可以称之为男性负性心理中的白日梦表征。
四、不能宽恕女性犯的错误
一旦男性被负性心理进入,就会产生一种情结,就是不能宽恕女性犯错的情结。这种情结是可以转移的,它既可以在进入时有所活动,也可以在被进入时有所活动。颂莲为了保住她的地位和燕儿叫劲,所以她就假装怀孕。燕儿发现后,便告诉了二太太,直到后来老爷找到大夫,知道了颂莲是假装的,于是老爷封了颂莲的灯,不再去颂莲那里。老爷的这种情结遵从了他的本性以及本能性的一切规则活动。这种“信息心理感应场”所产生的情结,是从主体整体机体里独立出来的,且同主体的构想、计划和组织形式截然对立。这种男性的负性在无意识地驱动下不会顾及他人的心理需求,只会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作为一种负性心理的生存哲学,它总是潜伏在男人身上,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在某种不特定的情况下发泄出来。通过无意识的媒介活动让他有了这种选择,一方面,是对“信息心理感应场”的感应,另一方面,是他对这种心理感应场无法反抗。
【摘 要】电影《放牛般的春天》为我们展现了一群问题儿童在一位职场失意的老师的带领下,在音乐的熏陶下,由叛逆重回童真,拥有自信,懂得感恩。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影片,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环境中发展,人性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
【关键词】音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人性
1.心理学分析
1.1音乐心理学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地,那由音乐带来的感动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灵魂完美的契合。音乐以它特有的方式震撼着每个人,也让我们知道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人的思维存在和精神价值的存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性格甚至人生。音乐是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的,在每一个跳动的音符的带动下,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斥着感动。
1.1.1从影片自身分析
在众多教育类电影中,情节大多老套,不外乎问题学生在遇到了好的老师,老师们用正确的方法改变或者说是感化了他们,然而本部影片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音乐这一元素。在欣赏这部电影的同时也是享受了一场听觉上的盛宴。影片中的色彩跳跃度极低,颜色几乎接近了饱和,这为观众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在视觉上耗费的心神,从而将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影片的理解以及音乐的感悟。
1.1.2从剧中人物角度分析
新来的学监克莱蒙马修,多年来在不同的领域的尝试都失败了,他深信自己的未来将是最为悲惨的。当他提着行李来到这所谓的“池塘之底”时,自认为自己的人生也是到了“池塘之底”,然而,虽然只是一名代课老师,一个失意的中年音乐家,他对于音乐的那份执着与热爱一直都在,那小小的公文包塞满了乐谱,那不仅盛放着他多年来的心血,更是贮藏着他对音乐的梦想。在那样失意的年月里,又遇到了一群“劣迹斑斑”的问题学生,一个苛责自私的院长,但是这个平凡的小人物,却借用这些孩子实践了自己对音乐的爱和陶醉,借用了莫翰奇把自己升华为音乐家的假设,完成了自己伟大的理想。
莫翰奇以及众多孩子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他们向往自由与美好,在一起的合唱中,音乐洗涤着他们的心理。空灵的声音在回荡,他们那清澈的目光中不再是掺杂着失望、无助、恐惧与叛逆,取而代之的是是欣喜与自信。在音乐的带领下,他们走出了那“池塘之底”的铁牢的禁锢,甜美清亮的合唱声音,悠扬歌声中传递出的是信心、梦想、感动与希望。
1.2发展心理学
所谓环境造就人才。这是一所寄宿制的男生学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被认为是“问题学生”而被送到这个地方――池塘之底。一个暴戾冷酷的校长,数位不近人情的老师,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字们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恐惧心理,他们感到无助,眼底透露着不甘与反叛。新学监克莱蒙马修的出现,让这个本是无可阻止的恶性循环链出现的断点,让这个“暗无天日”如铁牢般禁锢孩子们心灵的池塘之底出现曙光。“恢复孩子们的娱乐活动”、“组建一个合唱团”这无疑是松动了牢不可破的循环链。学校不再是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下,孩子们至少能通过歌声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学校环境的巨大转变,让这群叛逆的“问题学生”学会了自信,学会了尊重与感恩。
1.3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矛盾
在这所寄宿制的学校,学生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学校的老师监控着,他们似乎已经没有了自由,仿佛被抛弃了一样,随时都要无条件无反抗的被校长惩罚,他们就像是在那阳光下漂浮跌落的尘埃,连自己的漂浮与跌落都无法自己控制。最终导致了他们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态度,没有儿童般的天真与朝气,有的只是对学校对老师的怨恨和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符的不屑与愤怒。他们自暴自弃内心的孤独与恐惧都化为了老师们眼中的叛逆。刺激――反应,在这一条看似合理的规定下却是校长无休止无秩序的惩罚,而这无形中促使学生们反抗心理的产生。作为校长,他并不是看中教育,而是维持着校园里表面上的一种秩序。Action-reaction,当这种极端的行为主义遇到了克莱蒙马修这个人本主义者的代表,他用自己的宽容、耐心一点点的改变着着“池塘之底”的一切。在复杂的教育领域中,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去促进个体发展应该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正是人本主义的思想使得这部电影处处散发着尊崇人性的光。
1.4爱情心理学
在整部影片中,克莱蒙马修这个人的表现一直都是比较谦逊,内敛,换句话说也就是属于那种比较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类人,当然这不包括他在音乐方面的表现。面对感情问题的时候,他应该是很被动的一方,这有可能与他“失败”的前半生有关。在教育莫翰奇的过程中,马修初次接触到了莫翰奇的妈妈――一个坚强漂亮的母亲,也许那时起便对这个女人产生了好感,但是却一直没有明白的表露出自己的心声。当后来莫翰奇的母亲约见马修的时候,马修兴奋的换好衣服带上一束鲜花赴约,得到的却是她介绍她的工程师男友。观众多数人会认为马修此时应该更主动的表达和竞争,但是他却缩回去了,我们所期待的一段美满的姻缘没有如愿上演。这是马修给我们带来的“无为”、被动的一面,但是爱情是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追寻得到。
2.影片的延伸――关于人性
2.1人性的解释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2.2人性的不同表现
环境影响着人性的表现。从影片来看,那些代课老师,从一开始默认校长的残暴逐渐变得麻木,不近人情,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叛逆到后来的自信高歌及感恩,因为马修老师的到来,池塘之底的冷漠被一点点褪去,孩子们的欢笑出现了,那些反抗的心理逐渐消逝,老师们也也不再是如临大敌般面对着这群学生,并行潜意识里改变了他们对于这些学生“无可救药”的看法。而我们看到的马修老师没有被神化,他也会妥协,但他用自己的方式与校长反抗着,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们,当莫翰奇的母亲问他“您有孩子吗?”“没有,但实际上我有60个(指学生们)”无数个细节与这个老人重合在一起,伸向莫翰奇宽容的大手,给贝比诺盖被子的身影,充满爱意的点点充当乐谱架的孩子的头……
2.3人性是什么
如果用“幸福”一词来表达人在所自然产生的这种双重需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人性是什么?答曰:求我幸福。尽管求我幸福的自在人性人类行为动机从根本上定位在个体和局部利益上,但通过人类能动的疏导,却可造就出良性的“自为人性”,从而使人类做出有利于他们整体的合理行为。尽管人类能动可以造就表现为高尚人格的自为人性,而且,从价值意义上讲,这样的自为人性自然最有利于社会运作。但是,人类却不能把它当作社会赖以运作的基础,这是因为:首先,自为人性源于自在人性,而自在人性又定位在“为我”之上;其次,能动固然可以造就出表现为高尚人格的自为人性,但同样也可能造就出相反方向的自为人性。求我幸福是自在人性的自然表现,它无所谓善恶,或曰,它既可造就“善”、亦可造就“恶”,完全在于人的能动本能如何疏导它。这种人性实现的客观逻辑,既为能动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了可以创造辉煌的无限机遇,也给它犯下各种错误准备了形形色色的陷阱。
【摘 要】由心理学得知,人的不安全行为只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心理活动才是深层次原因。所以,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的不安全因素,并解决员工面临的心理压力问题,在员工心理上打造一道安全防火墙。
【关键词】铁路施工 安全 心理学
随着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和高铁的全面运行,带来铁路对安全更为严格的要求和一系列作业程序的变化,这必然引起员工心理上的不适反应,即应激反应。安全心理学在铁路施工安全管控体系上的引入正当其时。在总结了近几年铁路施工安全监控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施工中出现违章的心理因素和员工面临的压力。
1.违章的心理因素
由心理学得知,事故就是人、机、环境因素相互关联、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心理因素占具很大成分。归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心理,即:省能、侥幸、从众、厌倦、紧张、麻痹心理。
1.1省能心理。从施工监控中发现大部分违章源于此。如:施工作业时不是严格按照规章要求设置现场防护员和驻站联络员,施工完成后也不去清点工具等,就是省能心理在作祟。
1.2侥幸心理。不仅施工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事故的发生只是运气好坏而已。所以在管理上,只是强调生产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安全上的细节要求。
1.3麻痹心理。由于工作环境和个人因素的种种原因使施工作业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工作。如现场防护员在作业过程中不是及时和驻站联络员联系,就属于麻痹心理。
1.4从众心理。施工时总是凭经验和想象做事,看见别人违章作业没有出事就盲目效仿。如作业时不穿戴防护用具,登高作业时不是按要求系好安全带等都是从众心理在作怪。
1.5紧张心理。如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由于心理紧张,产生错误判断,盲目跨线躲避列车造成事故。
1.6厌倦心理。由于铁路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作业的单调,员工常常心生厌倦,这种情况久而久之会造成人们作业过程中的懈怠和追求冒险,为安全埋下隐患。
2.心理压力分析
如何引导员工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良好的安全行为规范,这也是安全管理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多年的施工安全监控实践中,发现常有如下几种压力源:
2.1环境因素。由于铁路工作的特殊性,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和恶劣,员工每天面对的是狭小的工作场所、噪声、振动、高温,长此以往,使人心理疲惫,继而伴随产生焦虑、怀疑等负性情绪,造成压力。
2.2工作超负荷或分配不均衡。由于车间班组员工年龄老化、缺员,长期从事高度注意力的工作和繁琐的工作程序以及分配工作的不均衡都可能给人们在心理上造成负担,产生压力。
2.3目标高不可及。企业对员工和管理人员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无形中会给管理人员和员工带来压力,产生沮丧情绪,使人由于感到目标高不可及而选择放弃从而产生压力。
2.4负激励因素。员工因一个失误可能面临罚款、下岗、降级、处分等而造成压力。如一个仅有十个人的四等小站,站长、副站长常常加班加点,每个月还要考虑完成“发书”任务,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都感到压力。
2.5作业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鉴于铁路工作的特殊性,职工在施工作业中面临的许多危险因素,特别是员工面对亲眼所见因事故造成的生离死别,都会给他们在心理上造成压力。
2.6员工的家庭状况。一些员工可能会面临一些个人的问题,如孩子升学、就业、家庭成员生病、经济困难等也会使职工造成压力,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场合就有可能产生安全隐患。
3.不良心理因素的克服和心理压力的控制
人的不良心理因素是可以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加以克服的,要完全消除员工所面临的压力却是不切实际的。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3.1重视安全管理的全员性特点。应理解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特别强调全员性的特点,它需要系统中每一个人的努力。一个运作通畅的系统,是可以在“站长”休息时会依然运行的。
3.2给管理人员定指标必须通过检查,发现责任区内违章问题的做法值得商榷。一是如果过多地关注于完成这些所谓任务就会顾此失彼;二是会给员工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三是由于硬性派发这些任务而容易造成上下级之间的矛盾或使之流于形式。
3.3管理人员在分配工作时要注意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分配给每一个员工工作量的均衡。
3.4领导对车间班组的安全状况应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估,在此基础上给予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以免过高的目标使车间班组的管理者产生为难情绪。
3.5倡导民主化管理。让员工参与管理,参与讨论本单位重大安全问题的决策与管理,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一味单向地对员工的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就会使他们感到过大的压力而丧失对作业过程中自控、互控的积极性。
3.6制定员工帮扶计划。对于有家庭困难的员工,要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思想安抚。铁路企业应建立心理咨询和员工帮扶部门,对员工心理和工作生活中的疑惑和困难进行帮扶。
3.7加强岗位培训和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培训要结合实际,利用互动式培训法。可以结合培训让职工畅所欲言,参与规章制度和施工作业程序的制定和讨论。并根据员工工作特点,制定简单易诵的安全口诀,强调作业前的安全要领复诵。
4.结束语
心理学服务于铁路施工安全大有可为,这也为广大的管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防范因员工心理问题而发生安全上的问题。总之,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一个感觉舒适的工作场所,有利于企业的安全,这可以使员工思想放松,注意力集中,符合安全心理学的要求。
(作者单位:济南铁路局;山东 济南 250001)
在中学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既不愿意别人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又没有成年人的控制力和是非判断力。因此,在给学生排座位时,就应该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组合各个性格、气质、个性不同的学生,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下面结合中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谈谈笔者对排座位的一些看法。
一、性别心理搭配
青少年学生一个最突出的心理变化就是性心理的变化。一般来说,青少年的性心理经历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接近异性期、恋爱期。在中学阶段,青少年一般处于异性疏远期与接近异性期之间,初中学生意识到两性差别和两性关系,彼此就疏远;而高中学生却开始希望异性能够注意自己,甚至早恋。因此,在安排座位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合理调整座位,使男女学生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距离。比如在初中阶段,要求男女生同桌,将会使学生感到害羞,但距离太大又不切合学生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另外,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也不平衡,在一个班级里,有些学生已经发展到“接近异性期”,而有些学生仍处于“异性疏远期”,甚至还没有出现性意识的萌动。据此,教师安排座位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不同的性意识。
二、气质搭配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每个人的气质都是复杂的综合体,作为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气质都进行研究。我们在排座位时,较多地只是考虑了气质的向性。认真考虑外向的学生和内向学生之间的搭配,对维护教学秩序和教学气氛都很重要。外向型的学生反应迅速、灵活好动、敢于回答问题,但往往不善于思索,不能持久,缺乏耐性;内向型的学生正好相反,他们善于思索、行动稳重、考虑慎重周密,但却经常闷在心里,不善于交流,优柔寡断。如果内向型的学生坐在一起,学习、生活上的交流相对较少,容易互相猜疑、互相排斥;而外向型的学生坐在一起,可能影响课堂纪律,讨论、交流过于频繁,又不利于独立思考。因此,让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交叉开坐,既能活跃教学的气氛,又有利于教师控制学生的情绪,维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向性的学生在一起,能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
三、性格搭配
学校对学生性格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许多早期在家庭中受到不良影响,或得到不合适教育指导的儿童,通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仍可以获得正常发展。按个体的竞争性可将青少年的性格分为优越型和自卑型。在青少年性格的发展中,这两种性格都容易走极端而出现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的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敏锐地注意到学生性格上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而安排座位就可以提供一个调整的机会。对于有自负倾向的学生,在分析其自负的原因后,可以安排其与一些更优秀的学生坐在一起,使其认识到“山外有山”;相反,对于自卑倾向的学生,可以安排其和一些乐于助人、积极向上、但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坐在一起。在性格的考虑上,最忌讳的是把有自负倾向的学生与有自卑倾向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这样,不可避免地助长了两种不良倾向。
四、成绩搭配
对于学生的优劣,学习成绩是一项很重要的比较数据。教师安排座位也是希望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因此,许多教师喜欢把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和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坐,认为这样可以发挥“一帮一”的功效。但是,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坐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现代心理学强调心理的“自我完善”,学习有困难不等于智力有缺陷,更不等于心理有问题。“一帮一”的实际效果可能是成绩优良的学生因看不起成绩差的学生而常常出言不逊,成绩差的学生又由于成绩的关系而不敢反抗,但在心里产生抵抗情绪,拒绝这种帮助,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发展就容易出现障碍。尤其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长期与成绩好的学生同桌,容易形成“我比别人差,我需要别人帮助”的性格特点,使学生缺乏独立性和自我完善的动力。从“自我完善”的观点来看,刺激学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在成绩好的学生之间可以展开竞争,在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更应该鼓励竞争。让成绩相近的学生坐在一起,能明显地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
总之,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安排学生座位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成绩差别,更应该注意学生心理上的差别,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地安排学生的座位。注意学生在性别、气质、性格和成绩上的搭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必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摘要:本论文将从空间维护体中基础的要素墙体界面入手,探究了对人们生活中造成的影响的一些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强调必须和界面设计协调的室内空间构成要素和空间功能性。不同的色调可以使人对房间产生心理温差,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质感和构造细部,可以渲染和强化室内的环境气氛以及影响人的心理。探究对社会个体产生的心理反应的这些不同的方面,反作用于设计,使设计能阐述和充分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界面设计 设计心理学 色彩 材质
室内设计是根据使用的建筑,环境的相应标准,使用适当材料和技术手段以及建筑设计的原则,以创建一个功能合理,舒适和美丽的室内环境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空间环境既应该拥有相应的使用价值,满足功能上的需要,同时也应该具备能说明历史文化背景,建筑设计风格,人文环境等心理因素。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室内环境。
然而设计心理学则相反发展较为缓慢,在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等方面较为滞后,当今设计心理学范畴的问题在室内设计中有所显露,这些设计心理学范畴的问题又对室内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室内建筑界面设计种类以及应用
(一)界面装饰的作用及分类
界面装饰的主要居室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尤其是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当今时代,改善和美化居室环境空间已逐渐作为人们的迫切需求之一出现在室内设计行业。作为空间维护体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的墙面,从过去仅仅只是简单粉刷墙面漆逐渐演变成为展现家居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域。
在空间维护体中,界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能划分空间区域,又能通过装饰来美化室内空间。墙面装饰的作用是保护墙体,美化环境。当下时代,主要有装饰涂料饰面,壁纸类饰面,玻璃类饰面,板材类饰面,陶瓷饰面等艺术造型作为潮流墙面装饰材质出现。
(二)装饰涂料饰面
装饰饰面涂料指的是能够稳固粘连墙体表面的涂料且能在墙体表面形成一张完整的漆膜。涂料不仅施工简便,维修方便,省工省料,而且质地轻,附着力强,色彩艳丽,质感丰富,以低廉的价格良好的质量以及耐水,耐污染,耐老化等优点深受顾客的喜爱。
(三)壁纸类饰面
壁纸,又称墙纸,是一种应用相当广泛的室内装饰材料。墙纸分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纯纸类墙纸,无纺布类墙纸,木纤维类墙纸,硅藻土墙纸和金银箔墙纸。此类墙纸因为拥有色彩鲜明多样、图案生动丰富、豪华大气雍容、安全便利环保、施工简单方便、价格公道适宜等多种其它室内装饰材料所无法比拟的特点。此类装饰材料在得体成功的设计基础上,墙纸为顾客打造出理想、满意的家居气氛。
(四)板材类饰面
板材类饰面主要分为实木板和人造板。板材类饰以面纹理美观写实、强度高、材质好;尺寸稳定,不易因为外力因素造成变形,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此材料能“小材大用”、“劣材优用”,满足各种尺寸、形状以及特殊形状的要求。木材以其具有其独特的优良特性,在当下社会已发展改良生产多种新型建筑结构材料和艺术造型装饰材料的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玻璃类饰面
玻璃类饰面,它是一种较为透明的装饰材料,透光性较强。现在在一些酒店,住宅中对装饰要求很高,一般材料满足不了它的装饰需求,装饰玻璃因此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装饰性能打造出非凡的效果,让人置身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国度。玻璃的透光透明效果,玻璃的光线反射折射效果,玻璃的多色光亮效果,玻璃表面图案的多样效果,都拥有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势。
(六)陶瓷饰面及石材饰面
陶瓷墙砖和石材墙砖都为一种高档装饰材料。石材是一种古老的装饰材料,它装饰性好,耐久性较高,来源比较广泛。在材料选择过程中,石材装饰性的颜色,光泽,形状尺寸,质感等几方面共同决定了材料的优越性能。
二、墙面设计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一) 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世界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色彩要素是墙面设计中视觉效应最强烈的一点,大致分为冷暖和明度两大类。
1. 在冷暖上来看,色彩本身是没有冷暖和温度的区别,冷暖事实上是人的主观感受,是色彩对人的精神或者心理上的一种感官错觉,以致让人们感到冷或者暖。这些冷暖颜色给人们带来的感官刺激随处可见,比如当家庭中使用蓝色调,会使人感觉凉爽;冬天家中使用橙色窗帘,会使人感觉温暖。在室内墙面设计中,客厅,卧室装饰较适合选用偏暖的色调,以此展现出温暖、舒适的家居空间。而卫生间,厨房等空间则不然,应采用冷色调,由此打造出清洁卫生的居住环境。这些感觉是色彩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错觉,物体表面温度根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2. 色彩的心理错觉不仅仅存在于对于冷暖色调心理的区别,与此同时明度同样也是构成要素之一。通常条件下,颜色明度是使人产生轻重心理错觉的主要因素,颜色明度低会使人感觉比较重,有下沉感觉;颜色明度高,使人感觉比较轻,有上升,蒸腾的感觉。
3.当人们看到一个颜色或者色彩时,通常会联想起该色彩的物理载体,比如看到红色时很自然会联想到火、太阳、花等等,色彩是人视觉经验的结果。所以,色彩本身没有任何温度,不具备任何情感,只是人的感受和经验碰撞后产生自然心理反应。
(二) 材质是墙面设计的物质基础,墙面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正确的掌握各种材质,赋予各种材质以生命,把不同材质运用在不同空间,给人带来不同的知觉感受,同时也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心理感受。在室内空间中,材质的质地,肌理来看不同的材质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效果,即使是同样形态,采用不同材质也会产生不同感受与效果。
1. 板材,木材使用的历史几乎和建筑一样久远,使我们所知道的最古老的建筑材料。在视觉上,木材呈现出一种从浅黄到深棕色的不同色阶的温暖色调和自然肌理,同时在触觉上,他是温和的,软硬适中的,还具有合适的重量,适宜加工成各种形状。所以,木材在建筑工程尤其是装饰领域中,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墙面中采用原木质材料原木色,给人一种原生态的感觉。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境下,该色调作为一种适宜减压的方式,来帮助人们缓解一天工作的疲劳感。回到家扑面而来一种大自然的气息。
2. 石材,石材材质给人的心理感受上,具有持久,稳固,厚重,坚定等审美品质。在视觉上,不同石材以呈现出不同的纹样,肌理,色泽,不同的加工处理方式表现出从粗糙到光亮的不同面貌。从触觉上,它坚硬,冰冷,有重量感。天然饰面石材除需考虑色调选择外,还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在家居中,客厅及卧室的装饰宜选用偏暖的色调,以显示温暖、舒适的情调;而用于卫生间、厨房的装饰宜选用素淡雅洁的偏冷色调,以显示出清洁卫生。石材表面越光滑,光泽度越高。为增加空间的视野程度或者想要打造出不同的虚实对比,采用不同光泽度的材料以改变其表面的对比程度设计者的不二选择。在客厅等较为开阔的空间中,采用光泽度较高的石材,使人感觉眼前空间变大,而在卧室等私密度较高的空间中,采用光泽度较低的石材,可使人感觉隐私。
3.玻璃,玻璃是一种现代建筑材料,给人感觉变幻,清澈,优雅的感觉。不仅如此,玻璃的装饰性能是活性的,是动态的,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它与日光辉映,可使建筑物色彩斑斓,光鲜照人。夜幕降临时,月光投射在材料上,打造出居室充满神秘色彩的效果。当玻璃与灯饰光线相交汇时,使建筑物如天上的宫殿,亦可使其呈现出光怪陆离的家居空间;可使居室祥和温馨,也可使其冷光幽幽。
4.墙纸,墙纸的种类及其丰富,但给人的心理感受普遍为亲切,温馨,柔和。运用在室内空间中,让人感觉温暖,舒适。一般来说,墙纸选择冷色调或是暖色调,和房间的光线息息相关。如,淡雅的浅绿、浅蓝等冷色,较适宜于用在日照光线较充足的朝南或朝东的房间,与此同时,在光线条件非常好的情况下,墙纸颜色的选用应该适当加深一点,以柔化光线的强度,避免墙纸在强光的映射下泛白的情况发生。墙纸的颜色和图案直接影响空间气氛,大花朵图案降低居室拘束感。色彩浓烈、图案优雅鲜活,远观犹如置身清新的郊外环境的花朵图案,可以减少房间的拘束感,给人带来不仅是视觉上的盛宴,同时能让人释放出一天工作后的压力,此类墙纸较适合在格局较为平淡无奇的房间使用。通常情况下,欧式古典家具(比如咖啡色、黑桃木色)成为此类墙纸的首选搭档,既可以压做大花朵图案的妖艳,又可以为古典的低沉的家居空间中释放出一丝别样的亮色。如果选择的是现代简约家具的人们最好不要选用这种墙纸。图案较小的壁纸是面积小或光线暗的房间的最佳选择,宜选择图案较小的壁纸。竖条纹图案的墙纸可以增加居室高度。
5.装饰涂料,由于装饰涂料颜色众多,在色彩运用上给人视觉和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室内设计中,色彩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巨大作用,往往会给人带来视觉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所以,色彩对人产生的第一映像是挑选装饰涂料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在阳光缺少的阴暗环境中,多采用暖色调来亲切的温度感;在光线充足的室内环境中,多采用铅灰色调来减低室内的明度;在人们短时间停留的公共空间中,使用明度较高,彩度较高的色彩,用来增强人们的热烈的气氛;卧室,办公室等较安静的空间中则需要采用调和色,灰色来获取安宁,柔和的环境;如果是在较为高大的空间中,最好采用丰富的色彩层次,扩大视觉空间并加强空间的稳定感。
(三)在墙面设计中,色彩,材质会成为消费者在选择时的重要依据。通过墙面设计的变化,达到与人建立亲和力的目的,提高室内空间的感官性。例如,在卧室的墙面设计中,采用暖色系,无光泽的皮质软包,让人感觉温暖,安静,私密性较高。而在客厅,采用冷色系,光泽度较高的石材,玻璃等,让人感觉视觉扩大,华丽而生动。
作为一份优秀的墙面设计案他不仅应该建立在积极满足各种技术,美学,以及设计心理学原理,并且应该最大化的,最高利用率的的使用室内空间。建立一个舒适合理,以满足用户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满足的室内环境,以创造一个更适合居住和使用的家庭环境。逻辑设计遵循用户至上,突出对居住成员的关怀,,满足用户的不同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人性化墙面设计的最基本要求。要深入剖析受众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了解其感官的运用,通过设计者角色的置换以及打破惯性思维等方法,来满足受众者的各种需求。以人为本,一切设计都要把使用者放在最优的地位来考虑,不仅要满足空间的使用需求,使内部环境更加舒适化,科学化。还要在此基础上提升并完善空间的精神功能。从人性化的角度加以提升,实现物质,精神,使用的和谐和统一。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方法是,运用积极心理学,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运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要求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因此,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运用积极心理学,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催化剂,如果把学习活动的智力因素比作是汽车燃料,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极书规范,上课时应面带笑容,充满激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如做到不迟到、不拖拉等。
(2)积极做好“后进生”转化。每个班内都有一部分学习有困难、成绩上不去的学生,他们往往被列入“差生”行列,这其实很不公平,因为他们的求知欲望不亚于其他学生,如果正确引导他们,他们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事实上,不管一个学生多么厌恶数学学习,对他们的数学教学还是必须从让他取得成绩开始。平时在课上,我总是将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有一次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王某对一道例题给出了颇有新意的解法,我不仅在课堂上称赞了他的创新精神,还在以后的教学中称此法为“王某解法”,使这个学生大受鼓励,成绩不断提高。另外,针对这部分同学基础不够牢固、接受能力差的情况,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补课,使他们处处受到老师的关心。
此外,在布置练习时,尽量做到分层练习,因为对于同一习题,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点不同、认识程度不同,因此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效果也不相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多角度地设置问题,且设问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能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与快乐,既不加重“后进生”的负担,又使优生得到发展。
(3)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消除权威心理,坚决杜绝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如罚站、辱骂、逐出教室等,对学生的批评也应该注意分寸,避免使用过激言辞,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平等民主的交流气氛,使学生有充分展现思维活动的机会。如教师在提问一时回答不了的学生,应给予启发引导,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让他大胆说出理由,并加以剖析、分析。
二、 运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笔者曾对所带两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对数学感兴趣程度作调查,情况如下:
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于数学感兴趣的程度与其数学成绩大都成正比,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大都成绩较差。因此,使我认识到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必要的。
(1)注重新课引入。好奇心人皆有之,在青少年期最为强烈。学生一般在一堂课的开始阶段注意力比较集中,而此时如能通过精心设计的新课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便使一堂课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可以提这样的一个题:“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一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为什么?
学生先凭经验画图,那么画出的图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产生了问题,他们就会从问题出发,得出判定定理。这样做,既使学生改变了被动接受的状况,又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2)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一些典型的例题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仅能激起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热情,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已知(如图1)
矩形ABCD中,AC、BD
是对角线,过点C作
CEBD,交AB的
延长线于E,求证:AC=EC 。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深入的分析后,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本题的解题方法,学生便能得到以下多种证明方法:
证法1:借助中间量BD,利用矩形对角线相等的性质及平形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证得AC=EC。
证法2: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可证ΔABC=∽ΔEBC ,即可证明得AC=EC。
证法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证明,先证∠CAE=∠AEC,即可证得AC=EC。
证法4:利用勾股定理证明,先证AB=BE,即可证AE=CE。
(3)利用游戏竞赛等方式。游戏是青少年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
初中数学中一些知识点的掌握,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实现,而重复性地练习,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烦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等特点,教师在有理数的运算,分式的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等内容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分组比赛,看哪个组解题又快又好。通过这一形式,使原来较为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通过让学生自己作图,并将所作图形剪下,然后同桌两人把剪下的三角形叠起来,再由学生总结判定方法,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感受到了发现的快乐。
(4)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出现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增加了对学习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环节是激发思维、增加趣味性,使学生完成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如果仅停留在具体阶段,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多媒体,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可以在屏幕上画出等腰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此时三角形ABC的“三线”始终保持合一。只要是等腰三角形,不管怎样移动,学生都会惊奇地发现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这一过程如果不是利用电脑演示,学生就会怀疑,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也会浪费课堂时间。
综上,新课程实施以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声越来越高。数学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责任,也承担着完善学生个性心理、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职责。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 要: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研究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展现特长;营造;成长环境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积极心理教育运动,教育正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向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最重要途径,也正是教育本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所应追求的价值。这种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更切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值得我们中职班主任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借鉴和运用。
一、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教育的特殊意义
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研究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青少年学生会怎样建立起幸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在现实中,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同龄青少年比较更为复杂,表现为:
(1)家庭环境的弱势使他们常感无助。现阶段的中职学生大多来自“无钱、无权”的中低收入家庭,贫困生所占比例比普通高中要高得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生活持悲观态度。
(2)自卑情结较明显,形成自信心不足。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较弱,加上长期以来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因而比较自卑,自信心不足。
(3)社会价值判断形成某种“恶性循环”。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往往都偏向于认为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所以对技校学生有所偏见。这样,技校学生就更容易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负面的心理因素,尤其需要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从而激发中职学生自身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二、积极心理学与班主任工作之间的关系
在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对于学生、家长及教师而言,将意味着积极的自我观念、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内在成长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在拥有成功的同时,也拥有幸福感。让每个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是班主任追求的目标和肩负的使命。作为职校的班主任,应善于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幸福感。同时,要通过营造快乐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发展积极的人格、乐观的精神,发展自己的能力。
三、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实践环节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班主任实践环节包括构思环节,是指学生一入学校,班主任要如何发掘学生的个人才能,从而达到班级目标的实现;如何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在个人价值体现的同时,也实现班级的目标。
(1)基于展现个性特长和参加学校活动的目标设计。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从新生一入学,班主任就要使每位学生建立起“我是最棒”的正面信念,树立成就观念。通过技校舞台,一样能实现人生理想,相信个人特长能为班级和社会作贡献,克服技校生的自卑负面情绪。
特长和能力只有在集体中展现出来,并为集体作出贡献,才会为自身带来快乐和价值。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只有将每位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现出来,才能坚定学生的自信。根据学生处和教学工作安排,结合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每位学生要找出自身特长,选择一两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制定好目标,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校运会是典型的展现学生特长的机会,我担任班主任的机电077班和机电104班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积极报名参加校运会比赛项目,不参加体育项目的学生要积极参加入场式的表演组、后勤组、宣传组、卫生组、体育组,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报名参加一组。比如后勤组同学,要让班上同学和班主任看到有服务大家的能力。经过每位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特长和能力,机电077班荣获第十八届校运会团体总分第八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第二年又荣获第校运会团体总分第七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机电104班荣获第二十届校运会团体总分第十五名。
(2)侧重于职业技能和知识技能的个人和班级高级目标设计(如下图)。学生完成了一轮初级设计,展现自身特长后,树立了充分的自信,即可进入高级设计――我不仅有特长,我的学习能力也是行的,我能拿到毕业文凭。如机电104班的目标设计是“全班毕业率要达100% ”。时间是从入学开始至第四学期结束,为期四个学期,本轮目标涉及十几门课程和三个职业技能证书。运用正面强化,要求每位学生对自身有一个积极正面的肯定,相信自己各门课程和相关技能证书均能通过――我将是一名优秀的毕业生。仅仅有自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学习。这样,机电104班的学生勤奋努力,认真地学好每一门课程,再加上学校、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齐抓共管,毕业时通过率达到了100%。
四、实践积极心理学理念要注意的问题
(1)准确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是积极心理学运用的前提。虽然活动设计好了,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参加。有的学生性格腼腆、缺乏自信,不参加活动。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特长。然后,就要动员和鼓励学生,让他相信自身有这个能力。例如机电104班的何同学没有信心参加校运会个人400米比赛。我就动员他:班主任在观看校篮球赛时,发现你跑的速度又快、时间又长,完全可以参加校运会400米比赛,而且还能获奖的,你要相信自己。在校运会上,何同学进入了400米决赛,并取得了个人第六名的成绩。机电077班的钟同学,性格好静,做事认真,班上为他专门设计了一项活动,让他每学期打印班上同学的成绩,并将打印好的成绩单粘贴到学生手册上,使学生手册成绩严谨又规范,受到了家长的好评,钟同学本人当之无愧地被大家评为班级最佳贡献奖。
(2)积极心理学实践中班主任的角色。在所有的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课堂中的知识讲授者。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过程中,首先应是一积极乐观的人,同时又是活动的兴趣者和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是一位伯乐、是发现者,能发掘每一学生的特长;是一位良师益友,是一位全程的鼓励者、支持者和管理者;是各种激励手法熟练运用的人。
机电077班还有这样一个案例,秦同学在校运上已展现了他的特长,他参赛的4×100接力已进入学校决赛,可他仍然不开心。我了解到他是自尊心很强的学生,由于性格好动,在班上打过架,班上同学对他评价不好,他一直想争取同学的认可。我知道他平时做得一手好菜,结合班上的一次烧烤活动,安排他负责组织。秦同学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不仅自己认真组织,还带领班上陈某等几位淘气的同学,从购买卫生食品到洗干净、调制好味道和活动地点的联系,组织得井井有条,使全班同学和参加活动的老师都吃得美味,玩得开心。他和陈某等同学赢得了班上同学们的好感。这次活动之后,这几位同学都积极努力地学习、工作,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3)活动设计要注重的是集体活动。每一项活动必须以团队活动为主,树立集体观念,只有在班集体活动中,学生之间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从而树立信心,激发学习热情,达到共同目标。校运会是典型的团队活动,让学生自己组合接力赛队员,同时设立自己的宣传组、体育组等,让大家互相认可彼此的能力,达到最佳组合。
若要将每位同学都调动起来,全班同学需要达成一种共识:班级成绩的水平取决于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木板,作为班级中的个体――学生自己,不要做最短的一快木板,要提升自己;作为全班的同学,不要放弃每一位身边的伙伴。班级活动的设计从学习、纪律、劳动到文明礼仪等多方面,都要让每一位学生能发挥特长。
(4)学生活动效果的总结和表彰。每学年结束,班上都要对各项活动进行总结和表彰。结合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优秀者,全班同学进行推荐和评选,然后进行表彰。在全班同学一致认可中,获奖同学走上领奖台,当之无愧地领取荣誉奖状。这种颁奖仪式,积极的心理强化作用深远。
如技能之星的获得者――机电077班的吴同学,他每次出墙报,均荣获学校第一名;钳工学习中,他的钳工作品精确细致;电力拖动学习中,他的接线板整齐美观;深受师生的赞赏,所以全班同学一致推荐吴同学是技能之星。体育之星获得者――机电077班的陈同学,个人100米成绩在校运会上是前六名,跳远在校运会上是第一名,又能歌善舞,被班上同学授予为体育之星和艺术之星。飞人――机电104班的罗同学,跳高成绩校运会上第一名,个人100米成绩校运会上第二名,被同学誉为飞人。
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一直将重心放在营造积极的成长学习环境上,倡导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同时要为班集体作出贡献。班上形成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氛围,学生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班集体成绩斐然。机电077班和104班在校篮球赛、校拔河比赛、校广播操比赛、校五四文艺会演、校技能竞赛中,都获得了学校名次,这正是实践积极心理学教育教学的成果,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的角色和权利已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和认可。但这一切仅仅是从社会角度而言,其实,男女两性除了生理上的不同之外,在心理和行为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关键词:两性心理 差别 研究
一、引言
生物学方法认为,生物学概念上的性别自然形成了性别身份。它的观点是,遗传因素与荷尔蒙共同作用,形成了社会用以区分男女的个性和行为特征。持此观点的人,经常引用研究所发现的男孩和女孩在幼儿时期行为或游戏举动的不同来支持自己。
心理分析理论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之上:人类的思维活动很多部分埋藏于表面之下。我们所意识到的实际只是一小部分。潜意识记忆、情绪和性冲动是促使我们行动的力量。心理分析学者相信,性别身份同个性的其他部分一样,也源于我们早期的经历,只是它们埋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让我们在平常的情况下意识不到。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该方法指出儿童是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学会适应恰当的性别角色的,其中包括古典制约、操作制约、条件制约及模仿和认同的社会学习机制。
二、两性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认识发展方法是科尔伯格1966年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活动性别身份的过程是分阶段的:2~5岁,性别形成期,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别,但不稳定。5~6岁,性别稳定期。6~7岁,性别坚固期。获得性别身份的过程开始于界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然后注意男孩或女孩的行为并建立自己对性别及相应行为的认识。
性别图示理论是类似于社会学习论与认知发展论的结合体的理论。他们认为,一旦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性别,就会开始学习此性别“恰当的”行为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发展出非常复杂多变的性别图式。这些图式会知道他们的行为和活动的选择。这样,性别图式通过将得到的性别信息组织起来,就可以帮助孩子感知他的世界,同时图式还会指导孩子对自身行为和计划的意识和理解。
三、两性心理差别的形成因素
通过对各主要心理学学派的学习以及对一些经典的心理学试验和现象的分析。我们在这里认为文化是造成两性心理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文化造就了男女两性鲜明的心理性格。文化因素。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它涵盖了更多的东西,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还包含了动作行为,物品等等可以明确或着暗示地传递信息的事物。文化是一个体系,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可以分成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四个层次。由文化基因组成文化细胞,文化细胞又组成各种功能不同的文化组织,文化组织又结合成文化器官。文化基因如同生命体中的基因一样是文化体的最基础最小的组成单位。文化基因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文化基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也就形成了各种式样的各具鲜明特色的心理性格,当然同时也造就了男女两性心理性别的差异。
心理是文化的反映,心理差异是文化基因不同组合形成的各异的文化体的反映。文化是心理的根基,也是心理差异的源头。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心理,也就更加不会有心理差异。要找到关于这一点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研究人类的史前时期。在这个时代,人类还没有产生任何的文明、文化。人类还是在蛮荒时期,同动物相差无二。人类的心理就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心理,也没有什么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但是这是一个没有文明的时代,它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的能够了解当时人类生活状况证据。或许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但我相信是没有的。但是狼孩、豹孩等等一些由非人类抚养长大的人类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由人类的父母繁育,具备人类的一切应该具有的生理条件。但是,他们从出生起就被父母(或着其他监护人)移弃。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现代人类社会完全隔绝的环境中,是动物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抚养了他们,他们是在动物所处的社会中长大的,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文明的任何滋养。他们的生存环境就如同还没有产生人类文明的史前时代。因此,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文明可以了解人类史前时代的生存状态。
1920年9月19日,辛格牧师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的一个丛林中,发现了两个由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1岁半。她们都是出生后半年被失去幼仔的母狼衔去的。年长的取名卡玛娜,年幼的取名为阿玛拉。人类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但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不能直立行走。她们惧怕人,对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其它关于兽孩的记载有:1724年,人们在英国汉诺威附近发现一个全身赤裸、褐色皮肤、黑色头发的怪物男孩,被人们称为“野彼得”。 1875年时,著名的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类著作中,就记载了关于野兽抚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国黑森发现的被狼哺育长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发现的与熊一起长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发现的为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伊拉克《笛子报》1978年第339期的报道布隆迪的一些村民在1974年发现一个和猴子生活在一起的八岁男孩,人们起名叫他“约翰”。
无论是狼孩还是熊孩等等被人类发现的兽孩,他们无疑都具备完整的人的一切生理条件。但是他们是否具有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兽孩被发现是行动举止于动物无异,全无男性的性格特征如勇敢、正直、宽厚、懒散、自负、豪爽、果断等等;也没有女性的性格特征如温柔、害羞、敏感、善良、虚荣等等。称之为人都尚勉强。这样的兽孩自幼脱离了人类的文化体系,或生活在森林或和动物一起生活,没有受到人类文化的渗透,人类的心理都没有能够产生,更何况心理性别差异。
四、结语
文化因素是性别认同主要因素,更加是造成男女两性心理性别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文化制造出了“男人”与“女人”,是文化制造出了两性心理的差异。性别角色的分配与差异是与所处的社会相匹配的。与社会的文化环境相匹配的。并随着社会、环境、文化的发展而相应的发展。
摘 要: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逐年增多,有着良好的家庭条件的小学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很多学生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差较大,心理年龄大大落后于实际年龄;脱离了家庭呵护的学生无法立即自立起来,面对巨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学生无法快速自强起来。于是,不少小学生逐渐走向心理低潮期,看问题悲观情绪严重,想问题、做事情明显偏激。学习上不能集中精力,生活上逐渐消极,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带来一定的严重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小学心理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此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一、引导小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修正,也是新时期结合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新的教育学理念,对延续了近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教育提出的一种质疑和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关注每一个人的积极品质,强调每一个人的人文价值并进行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思维去研究、解释心理学问题。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人文理念,纠正传统心理学教育认识的误区,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模式采取一定的批判继承的态度。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做出自己的成绩,更好地获得一种满足,更加积极地工作、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注重树立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
二、增强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情绪体验
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理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也应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体会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小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的情感体验。立足每一个人内心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断放大和增强这种积极力量,从而使消极的因素和力量得到抑制。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必须适应社会角色的要求,树立更加自立、自信、自强、自尊的意识。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氛围、感官愉悦心理享受,其中首倡就是主观幸福感。进行主观幸福感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促使自我认知的发展,提高学生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特质。这既是积极心理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三、营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
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社会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种种影响,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克服自卑、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不同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对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对各种不理想问题及时做好消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面做好宏观的统筹与把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积极心理学组织系统,充分利用种种正面社会关系对学生进行文化规范,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借助于家庭的影响给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帮扶和疏导,构建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心理学教育系统,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和有利因素,发挥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适应各种突发或不利环境,在不断地调试自己适应环境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坚定的意志,培养不懈的耐力和卓越的品质,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综合人才。
四、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增进小学生的幸福感。今天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存得更幸福。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减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得更远,它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感。这里的幸福感,包括了五个方面:积极的情绪、投入的状态、生活的意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成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不再是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而是从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入手让小学生获得更深意义上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多种活动提升小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在实践中,为了让小学生体会到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开展“现场心理测量活动”,通过测量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个性特征、心理品质,增强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鼓励他们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展“心理电影展播活动”,通过开展“幸福来敲门”“天生我有才”“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自信和动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团体活动传递给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课程”,课程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身心健康、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等。
摘要: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都蕴藏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体现了中医学自发地包蕴了对人类心理现象以及心身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医临床中的心理学思想还存在着朴素、直观、笼统的缺陷。因而,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整理和提高。
关键词:中医临床;心理学思想;病因病机;七情;情志五行模式;以情相胜;暗示;条件反射说
中华大地孕育出灿烂的东方文化,产生了祖国医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都蕴藏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本人从医四十余年,对此感触皮多。但终因学识浅薄,加之涉猎心理学专科时间未久,更是未窥其奥,故对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心理学思想,仅能“掠影”而已、未妥之处,敬祈师长同道教正。
1 病因病机的心理学思想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的确几乎是无处不有,不可忽视。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如郁症,肝气不达;七情失调,气机紊乱;智力低下,肾气不足;心悸,心血不足等。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一些身体疾病也可以伴随或导致一些心理疾患。常见的有:郁郁症、百合病、奔豚气、癫狂、失眠、心悸、痴呆等。
心理病机虽繁,但总不外乎阴阳。如阴证沉默、悲哀、无(少)言;而阳证则多言、躁动、谩骂。外在的表现不同,内在的心理病机也各有差异。
社会心理因素,常常引起许多疾病。如失恋离婚、丧偶亡子或人际关系紧张等诸多社会因素,而怒气是最常见表现,因为怒则气上,气血上搏,可见面赤、头痛、眩晕、呃逆、口苦、甚则吐血、呕血、耳聋、失明、乃致晕佧厥倒,危及生命。相反,“恐则气下”,肾气失固,可见二便失禁,甚至气坠而亡。
2 诊断中的心理学思想
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诊,其过程是从感知到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种职业心理活动过程。
2.1 望诊:首重望神,“神”是指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等。因此,望神是望诊中审查心理因素的根本。望神的关键又在于望目,目为心灵的窗口,是神的标帜。望诊以神、色、形、态为纲目。
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火,其偏狭,性急,行为焦躁不安;胖人多痰,多湿,其宽柔、性缓,行为迟缓安静。强调辨别个体心身差异是中医诊断、治疗的特色之一。
阴静阳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狂躁的病人,阳气过盛,体态沉静,抑郁。望诊中首先宜分辨其心理因素的阴阳属性。
2.2 闻诊:即医生通过听觉、嗅觉、根据患者发出的声音判断其心理状态:悲叹,啼哭为凄切,呜咽嘶鸣;狂笑,笑示快意,声扬外散;盛怒,呼叫以示反抗,声动色厉;叹息,无可奈何,摇头;呻吟,痛苦,馁性之情。《内经》说过:“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医生根据这些不同情绪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程度。
2.3 问诊:《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常,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能病中?”《素问・疏五过论》:“凡诊者,必知终始……离绝菀结,忧恐喜怒”;“饮食居处,暴喜暴乐,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候王……”――通过这样的问诊,对疾病的缘由,病人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等全面、深入的了解来判断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问诊不仅便于发掘深层的心理因素,同时也是与病人交流情感的重要一环。平易近人的仔细询问,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充分合作,依据其发病的社会心理背景,针对不同情况,解决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这无疑是一贴绝妙的辅助治疗剂。因而,我们应当重视:①忖度人情,问诊时,了解病人情绪状态和产生过程,目前处境等方面。②宜于启发,不宜暗示,使病人有所领悟,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病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③注意病人“顾左右而言他”,他事闲言,反露真相,不放过与疾病相关的“细小”苗头,这对某些疑难杂症而言,往往可出奇制胜。总之,问诊中的心理问题相当广泛,应当尤为重视。
2.4 切诊: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中医医生切脉,是中医诊断的特色之一。如脉若琴弦,是谓弦脉,示有心病,或发怒生病等。
3 治疗中的心理学思想
3.1 以情相胜的心理治疗:所谓“以情相胜”,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肝(木)“在志为怒”,心(火)“在志为喜”,脾(土)“在志为思”,肺(金)“在志为悲”,肾(水)“在志为恐”。这种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制相胜的原理形成的情志五行模式为以情相胜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据此,我们就可以以另一种情绪刺激去纠正病人原先的异常情绪状态。按照巴甫洛夫的神经条件反射说,情绪反应属于神经系统的暂时联系,它可以被新的暂时联系所代替。可以认为,以情相胜就是以一种新的兴奋灶去抵销或冲淡原来的优势中心。然而,中医情志五行模式中情志之间的逻辑联系,即某一情志可以胜另一情志的特定关系,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说中却是不包含的。从实际情况看,以悲胜怒,悲者必不怒;以恐胜喜,恐惧者必不喜;以怒胜思,怒气升腾,思结必散;以喜胜忧,其忧自消;以思胜恐,多思则明达而无所恐。前贤医家根据以情相胜的原则治疗某些情志因素疾病不乏其例。兹举“怒胜思”一例,以窥其端:
《儒门事亲》卷七・不寐:“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
《儒门事亲》还从理论上对情志更相为治作了进一步阐发:“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胜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诚可谓经验之谈。
3.2 移精变气的心理治疗:此即“易移精气,变利气血”通过转移患者病理体验而却病,如一位过分注意胸部疼痛的病人,医生采取转移注意的方法,将他一侧耳部点刺出血,且暗示疼痛已转移到耳部,几日后,耳痛消失,胸痛随之而愈。
3.3 暗示治疗:有些患者,正面开导不易接受,必须通过侧面暗示方能有效。这时用药治病是假,通过药而治“心”,实际药物只起一种暗示作用。如一位考试紧张焦虑症的学生,考前用一种并不常见的廉价药物,佯称其高级名贵特效以加强暗示功能,服用而即显效。
4 结语
我们看到,反映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心理学思想是相互唯物的,自发辩证的。它揭示了心理与生理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阐明了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心理因素既致病,又治病)。
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医临床中的心理学思想,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直观、笼统等缺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整理和提高。
【摘要】当今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因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对这双重压力,学校也不得不将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放在首位。然而,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的努力,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来说,都只是外因,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能否提高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因,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如何,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本文讨论的就是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为“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和利用积极心理学对学困生学习的辅导作用。
【关键词】学困生 积极心理学 心理辅导
1. 影响学困生学习的因素
1.1 学生自身性格原因导致的学习信心不足。
有些学生的性格天生过谦,在生活中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短处,并且习惯于将二者进行不公平的比较,导致自卑心理不断升级,以至于对做什么事情都缺乏足够的自信,在学习中更是将一点点的困难无限放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信心的增加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1.2 学生所处学习环境导致学困生的心理紧张、压抑,影响学生的学习。
有些学生心理敏感、情绪化严重,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校园内相对紧张的学习氛围也容易使这部分学生感到心理极度紧张和压抑,从而无法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1.3 学生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引起的孤独感影响学生的学习。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正常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感产生的必要环境因素,学生对周围人际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此学生在本班级这一小的社会环境里的社会存在感,社会存在感的缺失,在学生的心理上的反应就是孤立、孤独,长期的发展演变的后果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这类性格的学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学生接触,遇到困难更是闷在心理自己承受,在学习上也是如此,长此以往,学习困难的不断积压,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学习兴趣。
2. 积极心理学的辅导功能
2.1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 世纪60 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认为心理学应该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 发现,乐观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1997 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2.2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含义。
积极的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主观体验上,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等;第三,在品质上强调一个人的社会性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2.3 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学困生开展心理辅导的意义。
以积极心理学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心理辅导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在于克服学困生学习心理问题,而是要帮助此类学生形成一种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信乐观精神、耐挫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减少他们产生心理创伤的几率,有利于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真正的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3.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
3.1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研究发现,学困生最缺的是自信心。由于在过去学习生活中屡遭挫折失败的心理体验,自信心不足,自卑感严重。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方式,帮助克服学困生的自卑心理,重振学困生的自信心。比如,为帮助学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全面评价自己和他人,使学生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片面夸大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而忽视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长处,只能使自己丧失自信心。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要坚信 “我能行”!另外,对于一些容易走极端的认为自己毫无事处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发现此类学生的闪光点,要善于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寻找和发现学困生的优点,比如,可以开展一些发现同学优点的主题班会,间接帮助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提高他们在同学们中的心里地位,激励学困生正确的看待自己,促进其自信心的树立和积极心理的形成,为其增加学习信心做准备。
3.2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困生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
研究证明,一个人清晨起床后的心情会影响此人在此后一天中很长一段时间的做事情绪和效率,那么人为的调整、甚至是控制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这段时间的情绪就应当作为一天中校园文化开展的一个重要开始。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学校起床广播,向早起的同学们送上一句轻松的问候;也可以将早起问候变成一种同学间的“每天第一句话”,引导学生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着镜子对着自己笑一笑,第一句话就是面带微笑的向同宿舍的同学说“大家早上好 ”、“我们今天一定过的很愉快”,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对于只能感受到紧张学习氛围的学困生来讲无异于冬天的一抹绿。当以上这些真正的变成全校师生的习惯后,那么整个校园里,的清晨将到处是一片温馨;然后,我们根据时间顺序来,起床之后的同学们走进校门,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走在洁净的校园里;进入教室,门口醒目的“我能行,加油”等积极的心理暗示语不断鼓舞着每个学生;此外,学校开展不同的兴趣小组,并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自身优势,让学困生在文化课学习之外找到自信和快乐,并重拾对学习的信心;一天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同学们走出校园的时候看到的不再是让学生们倍感压力的“你今天做对几道题”,而是变成了“今天你对自己满意吗”。这一切简单的做法,实际上可以营造出一个温馨、健康的校园文化;一个积极向上又不紧张和压抑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容易紧张和没有自信的学困生感到无比的轻松和鼓舞。
3.3 帮助学困生打开人际交往之门,引导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路上自己走下去。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其实很简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校内人际关系和校外人际关系。校内人际关系也很明了,就是指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学生的校外人际关系如何,那就要因人而异了,主要的是学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下简称家庭关系)和学生与社会上非学生身份的人的人际关系。在这几个人际关系中,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生活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的还是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而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两者之间又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本节主要探讨的是教师在帮助学困生正确处理这几个关系中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在学生的校内人际关系上,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环境,对于有些因为没有处理好种种人际关系而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以及学习环境的学困生,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主动接触这些学困生,努力让学困生们在教师面前没有压力,并以此为契机,寻找学困生不能正常处理学生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因,引导学困生们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尽量在看待和处理自己与同学之间的接触问题时,抱以平常心态,即使遇到自己不是很理解的事情,引导学生首先主动摒弃消极的、主观的、片面的和极端的想法,努力将自己你的思维模式定格在积极的、客观的看待问题上。在校外的人际关系上,教师在取得学生的信任后,甚至可以影响到学困生们的已经处在危机中的家庭关系上,同样,学生的社会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也会很大一部分程度依赖教师对其心理的疏导。
4.总结
综上所述,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范围广,不单单可以对学困生的学习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甚至还影响到学困生的整个人生;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不断的和学生的借出中不断的探索,努力的让每个学困生都不仅仅能够走出心理的阴影,更重要的是在学困生的心理种下积极的种子。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规律、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具有心理学的科学依据,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数学就是其课程的内容来说,是一门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尤其是初中学生刚接触到几何概念和几何证明,学生觉得不好学,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淡薄了,想使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保持长久,就得从学生的心理作用着手,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 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特别是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失去信心和毅力,他们的情感带有冲动性,这些心理特点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上表现很鲜明,不稳定的好胜心使他们产生想当数学家,想参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这种求知欲的理想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初期动机。但我们知道理想、动机和兴趣生根、成熟,然而兴趣都是理想和动机的先导,特别是对孩子们来说,兴趣的萌发总是先于一切理性的教学和教育,所以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一定要充分把握住这一点,从孩子的心理角度,首先致力于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初中学生的兴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教学;二是课时内容有趣生动;三是学生自己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1) 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学生兴趣。
当代的中学生很会评价老师,尤其是与老师第一次会面,也就是老师给他们讲完第一节课后,学生立刻在老师背后展开评价活动,互相问是否听懂了,老师讲课的语言是否精炼准确,是否由难化易,听这老师讲课是否解渴等等,也就是说满足了他们的心理要求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根据这一心理要求,我尽力满足他们,辟如初次与学生见面着装要雅致,举止要大方,语言要清楚,交代课程时,尽量做到精炼准确,以便激发他们的第一兴趣。
(2) 使课时内容生动,强化学习动机。
数学史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启发学生思维的极好材料,对于具有好奇,好胜心理而喜欢独立地寻求数学规律的初中生更具有吸引力。老师必须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根据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现代化科学技术联系起来,使他们了解到当前学习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譬如:在讲“黄金分割”时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国旗上要用五角星的图案,在讲到比例、相似时提出如何用直尺和卷尺来测量楼房的高度等等。这样就把学习的数学知识生动地跟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知识有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把握住学生兴趣起伏的脉搏,因势利导巩固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学习成绩是密切相关的,他们的学习成绩一旦不好,或者老师不及时鼓励,他们就会感到数学难学、难理解、掌握,兴趣就会急剧下降,及时地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如:有一个差生名叫陈志宏,最初的数学成绩是30多分,他对自己的成绩很悲观,产生了离校的念头,我抓住这个时机跟他谈心,经常把他带到家里、办公室,给他讲解每一试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方法等,有的让他自己动手做,有的我和他一起做,使他由好奇到好胜,时间久了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中考试中他的成绩达到了58分,分数虽然不高,但是他进步了。在这基础上我鼓励他、督促他,结果他现在的数学分数达到80分以上,我看到这机会所以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在上升,就这样他由一个差生变成了一个优等生。象他这样的学生不是一个而是很多,很多这样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成绩一次比一次高,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因势利导,使他们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步骤,及时反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成绩稳步提高的目的。每当学习一个新概念、新知识、新内容,我都十分注意布置他们进行课前预习,我提出具体的预习提纲,提出思考题目,在讲课以前,我一定要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鼓励他们自己总结课程中的重点内容,鼓励他们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争论。在单元复习中,我鼓励他们自己制定复习提纲,自己选择单元中课本例题之外的典型题,以使他们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促进分析能力、自觉能力的发展。有时我进行小复习提纲和作业的展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巩固兴趣、加深兴趣的目的。几年的实践证明,效果是鼓舞人的。
(二)按心理学的遗忘规律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合理分配时间,进行多样化的复习。
数学是系统性、联系性很强的科学,知识结构严谨,如果某一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没有理解下一步学习与此有关的知识就学不懂,因此必须每个单元都要进行小结或小测验,给学生一个反馈的机会,用以学习和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一般在复习时都根绝遗忘发展的规律安排学生复习的。
(1) 要做到及时复习。
心理学中提出:“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灭的结果。”它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遗忘的原因在于识记后缺乏巩固复习,研究结果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里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即在遗忘尚未大规模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即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以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剧遗忘,基于这种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一前一后”的作用,即每节课结束前要总结当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有比较深的印象,从而强化其记忆。下一节课上课,已定要复习性地提问,从而督促学生及时复习,以达到阻止急剧遗忘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也就注意及时复习原理的应用。如:在相似一章中,讲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后紧接着讲相似三角形,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必须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两者是紧密相联的。在数学中及时复习是关键的一个方面,复习时间不一定很长,哪怕三五分钟也可以,我认为只有做到及时复习才可以做到前后衔接,有利于教学。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因为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是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例如:学生的记忆有强有弱,对于同一概念,记忆力强的学生只需要复至三次,记忆差一点需要复习四至七次,所以不同类型学生复习的时间是不能相同的,为了解决这个差别,不同的课程内容,有目的检查不同的学生,如对于需要记忆掌握的概念,公式就反复提问,那些记忆能力较差的学生,使他加强记忆;对于那些遗忘快的学生,就得经常提问前一节或前几节所学过的知识,以巩固他们的记忆;对于那些常于机械记忆的而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就得提问那些比较灵活的问题,去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那些容易发生混淆的问题去提问那些意志品质较差、较粗心的学生,经常的提醒他们,这样才能使有限的复习时间更有效的发挥作用。所以,只有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才能对学生有帮助。
(3) 多样化复习。
采取多样化复习,可以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使学生不觉得单调、复习和疲劳。例如在复习时,先采取选择法,使学生动脑、动耳,以达到锻炼记忆和入耳不忘的目的,然后利用图片法复习,使学生动眼、动脑,有时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发动一次小型的抢答赛,抽签口答赛,有时采取动手自试法,同桌出题互测法,这样可减轻学生的疲劳感,并且又同时增强了记忆,使学生不觉得厌烦又增加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我长时间运用心理规律的教学结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所以我教过的学生都一致反映爱学数学,觉得这门学科有兴趣,因而他们的成绩也很好,并在升学、毕业考试中学生都考出了较好的成绩,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好评。
摘 要:在环境意识日益充斥着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已成为体现生活质量需求的基本要求之一。本文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对室内环境中的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与研究了环境与心理的相互作用,并从色彩、光影、材料三个角度分析了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的应用。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
一、前言
当前,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周围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室内设计作为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早已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敏感起来,而如何把握人对环境的使用心理就成了室内设计领域的一大课题。
二、环境、室内空间与心理的概述
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曾经说过:“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人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同时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就对自然环境进行着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在各种环境中居住的人们为了生活的舒适和愉快而不断追求行为上的方便,于是可以见到的最朴素的形式就是人们在草地上踏出坚实的道路。”
环境心理学十分重视人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环境和行为的关系;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环境和空间的利用;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三、人的心理基本需求与室内环境的关系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一)安全性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只要存在着一个与人共有的大空间,大部分人会先选择靠墙、靠窗、或是有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
(二)领域性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对于不同环境、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三)私密性
私密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对空间最起码的要求,只有维持个人的私密性,才能保证单体的完整个性,它表达了个体的人对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概念,是作为个体的人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现。
四、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一)色彩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人们总是用视觉来最先感受环境,而在一个的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
(二)材料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和各具特色的构造细节,可以渲染及强化室内的环境气氛以影响人的心理。在创造空间时应对表层选材和处理十分重视,强调素材的肌理,暗示动能性。在造型纯净化、抽象化的过程中,创造新的肌理效果,以及人们对这些肌理效果的心理效应已成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刻意追求的部分。如利用带有古朴色彩的材料及浓郁地方色彩的装饰细节来使人们对环境唤起一种“熟悉”的感觉,触景生情,寻找认同感。
(三)光影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光影给人以愉悦的视觉刺激,是营造室内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
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能赋予材料的质感更动人的表情。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表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性,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创造某种环境气氛、制造某种情调、实现特定的构思,完成有意境的环境设计,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消费。
五、结语
任何室内环境都存在于一个具体的社会大环境中,它不是一个孤立自成的体系,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满足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协调。约翰.波特曼说:“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汇到设计中去,我将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感应力,这样,就能创造出一种为人们所能直觉感到的和谐室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