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体育论文

大学生体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9 03:3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生体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体育论文

大学生体育论文: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学体育论文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相对于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体育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技等表象内容,也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等深层内涵,它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才[1]。

高校体育文化在体育环境中表现出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等内容,是体育在高校环境中的集中体现,涵盖了体育在学校的全部内容、形式、价值和特征,是体育文化在高校中最广义的概念。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大众体育文化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2]。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它包括学校体育的目标与任务、师生的体育爱好与志向、学校体育的风气、传统与习惯及各种业余体育团体的组织机构、群体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各类竞赛、场馆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还包括体育道德风尚、体育精神的价值等内涵[3]。

1.3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人们通常把文化划分为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大类。校园文化是从属于文化的“亚文化”,高校体育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也包含于三大文化之中,使其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3.1意识文化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校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弘扬体育文化,在体育运动中追求公平竞争、重在参与、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1.3.2行为文化特征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表现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的规则制度等。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人多面广,活动范围大,加之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特点,所以,在开展活动时,既要提倡只有参与,又反对放任自流。

1.3.3物质文化特征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的建设情况,体育象征性建筑、雕塑及宣传性体育宣传栏、报刊栏的现有情况,体育服务、用品等,它们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结果,也是体育精神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们对学校发展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建筑设施及各种器材是大学生开展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4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导向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首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导向的问题,价值观是体育文化中最深层的优秀,价值观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价值导向问题是一个时代文化建设中价值观念体系指向什么方向,什么目标的问题”。高校体育文化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公民。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与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整个民族、全体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根本定位及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标准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德、智、体全面民展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自卑、怯弱、孤傲、冷漠等,从而导致问题行为以及躯体化等症状,具体表现为:过度依赖、不能自理自立、任性、自我中心、情感淡薄、骄横、不合群、不善交往、缺乏承受挫折能力和生存能力等。处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4],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23.35%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2006年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个性等。公认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有三条原则和七种能力。三条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统一性、个性的稳定性。七种能力是:适应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康复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生活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3.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是关系人发展的文化,是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的文化。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向未来。高校体育文化的关键是塑造具有现代精神的新型人格,其内涵包括: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自觉奉献;自尊自重,平等待人,维护正义。一方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其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提高,全面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从而使学生体验健康的愉悦;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将体育活动方式,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固定下来,让身体的生理改造和心理调适在健康的活动方式中得以实现。

3.1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准确评价与认识自我

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使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社团,参与球类、棋类等健身活动,参加各种校园体育项目比赛,以及野营等形式的户外活动,来维持和增进大学生的正常情绪状态和生理状况,适应环境和各种变化刺激,形成健康心理,全面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体验健康的愉悦和自豪[5]。能够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即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的客观评价,不会提出苛刻、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内在潜力。

3.2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互相配合协助,共同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既要征服自我,又要征服对手,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把成功和失败都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拼搏[6]。这种精神能为大学生在完成许多体育项目时,以多人合作配合来感染在场的参观者、服务者,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使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因此,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能培养与他人合作或团结协作的精神,能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3.3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大学生在紧张文化课学习之余,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有利于心理调适并恢复到最佳心理状态。体育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心理宣泄的机会,在动作完成过程中及胜利的喜悦中均得到心理满足,产生愉快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7]。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自尊、自重、不畏惧、不贪求,争取在社会行为准则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3.4高校体育文化能使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改造自我、适应社会的过渡阶段,自身对外界的心理承受压力的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运动情景能培养学生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团结合作、交往沟通这样的一些意识和观念,达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还可以利用公平合理竞争来表现自己,这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无畏困难、敢于拼搏,有利于相互协作,促进个体社会化。

4.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举措

4.1制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规划

高校体育文化规划是高校体育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规划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敬业精神等;规划应把体育文化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制定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加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使大家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4.2完善体育设施的建设

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具有的实践性特质,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都与活动、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高校其它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应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通过良好的体育设施及环境激励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动机,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

4.3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色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能够延续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为自觉的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和师生结构等不同,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路不同。因此,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5.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学习体育文化范畴内的各种体育运动知识或运动技能,正是源于其对体育文化的认同、理解和需要。校园体育文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锤炼大学生的意志,促使学生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可使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各种职业和环境。使大学生在环境中长期熏陶,形成终身体育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姜生成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大学生体育论文: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论文

1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概述

1.1学生会设置的体育部体育部就是高校、学院等成立的组织

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体育活动得以丰富。这些组织的性质为非营利性,其主要的工作是开展体育活动,学生会负责承办或辅助其展开体育活动。且组织职能划分明确,也有明确的责任,组织结构也较为明确。

1.2大学生设置的体育协会

大学生设置的体育协会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体育协会需要在高校中注册登记,其构建方式为招收学员,以此进行体育活动,其运营模式介绍如下:

1.2.1服务收费运营模式

这种类型的体育协会是大学生创建的,而这种组织却有运营成本,这种运营方式很特别,与其他两种协会模式不同,这个协会主要服务的对象是报名的成员,这与学生会设置的体育部不同;另一方面,与营利性体育协会不同,企业构建的体育协会主要目的是营利,而大学生构建体育协会并不是想营利,而是为了协会长远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成员,就会适当地收取一些费用,但是这种运营费是极小的。

1.2.2管理趋于市场化学生构建的体育协会

在学校中,当然也会在学校的管理之中,以此,必然要与市场相脱离。因此,现阶段,很多这类的体育协会的管理趋于市场化,开始与学校管理相脱离,逐渐与学校管理相脱离,整顿组织内部,与学校明确责任,促进结构合理化。

1.3以营利为目的建立的企业体育协会

企业体育协会主要以营利为目的,运营商业化是其重要的特点。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尊重市场规律,企业会与高校形成联合开展企业体育协会,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利益。而这种模式的开展需要高校为企业提供办公区,而顺利开展需要通过大力地宣传,将会员吸引到协会中,而参加协会的会员会交一定的费用或是年费,企业会除去成本获得最终利益,而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此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

2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开展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很多的优势,因此,其具有可行性,下面将优势简要分析:

2.1有利于高校顺利开展

体育教学学生会下设的体育协会是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补充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不足,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增强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对体育教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2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体育协会多种运营模式的开展

使得学生不但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增强其心理素质,特别是坚持不懈的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培养等等。另外,参加体育协会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来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特别要说明的是由学生开展的体育协会,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及管理的能力,而且也会使其沟通能力及思维能力增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3体育协会的运营模式对高校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开展可以为高校管理提供新的方向,尤其是商业化及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创新了学校的管理体系,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得以丰富,学校的投资大大地减少了;其次,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体育活动中所体现的各种精神风貌都是社团文化建设中值得吸取的;最后,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体育教师会帮助体育协会开展活动,体现了体育教师的素质,同时体育教师在指导协会工作时,也可以从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体育协会的运营模式下,体育教师可以针对活动的开展,探索出各种体育教学新的路径,研究各种体育活动及开展方式的可行性。虽然以上阐述了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可行性,证明其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不得不思考这种模式是否是完美的,通过深入的思考,我们不得不看到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体育协会的主体,但是在协会中决策权缺乏;缺乏体育设施,专业化程度也不高。因此,必须针对这两个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完善,比如注重大学生主体建设,设立大学生委员会,加强其决策权。同时提升协会的品牌化,提升指明度等,以实现大学生协会运营模式的最佳效果。

3结语

本文主要对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证明其优势很多,效果明显,而高校必然要利用好这些优势,完善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同时也需要针对其不足不断完善体育协会的发展,促进其效果的实现,以达到教育目标。

作者:谈文林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体育论文: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下体育论文

1.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概述

1.1大学生设置的体育协会

大学生设置的体育协会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体育协会需要在高校中注册登记,其构建方式为招收学员,以此进行体育活动,其运营模式介绍如下:

1.1.1服务收费运营模式

这种类型的体育协会是大学生创建的,而这种组织却有运营成本,这种运营方式很特别,与其他两种协会模式不同,这个协会主要服务的对象是报名的成员,这与学生会设置的体育部不同;另一方面,与营利性体育协会不同,企业构建的体育协会主要目的是营利,而大学生构建体育协会并不是想营利,而是为了协会长远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成员,就会适当地收取一些费用,但是这种运营费是极小的。

1.1.2管理趋于市场化

学生构建的体育协会在学校中,当然也会在学校的管理之中,以此,必然要与市场相脱离。因此,现阶段,很多这类的体育协会的管理趋于市场化,开始与学校管理相脱离,逐渐与学校管理相脱离,整顿组织内部,与学校明确责任,促进结构合理化。

1.2以营利为目的建立的企业体育协会

企业体育协会主要以营利为目的,运营商业化是其重要的特点。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尊重市场规律,企业会与高校形成联合开展企业体育协会,实现两者之间的共同利益。而这种模式的开展需要高校为企业提供办公区,而顺利开展需要通过大力地宣传,将会员吸引到协会中,而参加协会的会员会交一定的费用或是年费,企业会除去成本获得最终利益,而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此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

2.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开展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很多的优势,因此,其具有可行性,下面将优势简要分析:

2.1有利于高校顺利开展体育教学

学生会下设的体育协会是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补充了高校体育教学的不足,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增强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对体育教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2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体育协会多种运营模式的开展,使得学生不但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增强其心理素质,特别是坚持不懈的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培养等等。另外,参加体育协会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来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特别要说明的是由学生开展的体育协会,可以锻炼学生组织及管理的能力,而且也会使其沟通能力及思维能力增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3体育协会的运营模式对高校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开展可以为高校管理提供新的方向,尤其是商业化及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创新了学校的管理体系,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得以丰富,学校的投资大大地减少了;其次,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体育活动中所体现的各种精神风貌都是社团文化建设中值得吸取的;最后,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体育教师会帮助体育协会开展活动,体现了体育教师的素质,同时体育教师在指导协会工作时,也可以从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体育协会的运营模式下,体育教师可以针对活动的开展,探索出各种体育教学新的路径,研究各种体育活动及开展方式的可行性。虽然以上阐述了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的可行性,证明其效果比较明显,但是,不得不思考这种模式是否是完美的,通过深入的思考,我们不得不看到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体育协会的主体,但是在协会中决策权缺乏;缺乏体育设施,专业化程度也不高。因此,必须针对这两个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完善,比如注重大学生主体建设,设立大学生委员会,加强其决策权。同时提升协会的品牌化,提升指明度等,以实现大学生协会运营模式的最佳效果。

3.结语

本文主要对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证明其优势很多,效果明显,而高校必然要利用好这些优势,完善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同时也需要针对其不足不断完善体育协会的发展,促进其效果的实现,以达到教育目标。

作者:谈文林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体育论文: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论文

1分析与讨论

运动是良药,让大学生拥有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目标和意义所在。有研究表明45%的男大学毕业生,10%的女大学毕业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60%的男毕业生,15%的女毕业生形成体育特长。从“不自然,有意”到“比较自然,似乎已经有了从事此种活动的欲望”,再到“不经意间做出某种行为或动作”,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习惯通常会伴随一生、。

1.1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基本情况分析

艰苦专业大学生多为理工科,通常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习处于中上等,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甚至没有女生,将来工作的环境艰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很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生,生活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调查发现,艰苦专业大学生喜欢体育的程度,男生约为女生的2.5倍,喜欢体育的程度处于中间水平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调查人数中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喜欢体育,对体育没有兴趣的学生大约为调查总数的5%左右、。、态度决定一切。笔者认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除和自身有关系外,也和学校对待体育的态度以及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及体育运动氛围有关。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自由,有很大的群体性趋势。本研究结合我国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及其操作定义“每次运动30min以上,每周三次以上,每次中等强度以上”,另外规定参为体育运动习惯养成者。由表1可见,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男生明显高于女生;高年级与低年级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基本一致,原因一方面为低年级上体育课,时间也充裕,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步入社会,急于找工作等;处于动荡期的学生(即不确定是否拥有体育运动习惯)占到了调查人数的27%,这部分人群需要及时引导,环境影响,假以时日会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成员。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生理、尊重、交往和自我实现五种层次,而体育可谓贯穿于每一个层次之中。大学生为完全民事行为人,参与体育的动机自然也比较明了。由图2可见,运动减肥、缓解压力、人际交往、文化环境、习惯娱乐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家庭和就业压力比较大,人际交往也相对薄弱,大学的文化和氛围更促进了他们投身体育之中。大学生一个最奢侈的优点就是拥有大把的属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除上课、吃饭、睡觉等完成必要事情之外的时间,我们把他叫做“余暇时间”。由图3可见,闲暇时间用来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睡觉的大学生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数的64.4%、34.3%和47.3%,看书学习仅为23.1%此外谈恋爱和社交活动也占据了不少比例,明确表示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比例为31.1%。调查发现,时间不足,身体困乏、懒惰,天气因素是影响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的首要原因。综上所述,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

1.2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特征研究

1.2.1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式和场所分析大学是个小社会,大学生更愿意彰显个性,更愿意到社会中去历练。高校社团则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比如体育社团就会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为集体社团、和社会人、个人自己,场所选择以学校和俱乐部居多。一方面说明大学具有更高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有了独立自主的一面。尤其参与体育社团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特长。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对很多城市学生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太了解,积极参与社团,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增进学习,扩大交际圈,提高办事能力。

1.2.2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项目选择分析大学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做事拥有自己的主见,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表现出了特定的时代潮流,当然艰苦专业学生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等影响会稍有区别。由表4可见,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主要以球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轮滑、足球、游泳、跑步等项目为主,在俱乐部中进行力量练习的学生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精彩吸引人的一面,艰苦专业学生切不可因为攀比或追风而选择超出自己经济允许范围内的体育项目,最终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1.2.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稳定性分析体育运动习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稳定性。体育运动本来就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让人发现其魅力所在,当然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天气、环境、搭档等诸多问题。结合“体育人口”的操作定义,发现在校学生是最容易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人群。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点、次/周、时间/次、运动强度和量以及年限等方面。由表5可见,利用课下时间、周六日和体育课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占很大比例,而由于寒暑假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者打工、旅游,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艰苦专业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以1次居多,但每次活动的时间超出1h以上的占到了调查总数的44.7%,很少有每次活动不足半小时的学生。艰苦专业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从图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达到了中等强度以上水平,即身体出汗,感觉休息下后身体比较疲惫;强度较大的学生比例为24.6%。由此可见只要是参与体育运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基本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运动年限是体育运动习惯稳定性最直观的体现。结合表1、表7可以得出,拥有和处于“动荡期”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运动年限通常在半年以上;一半左右学生达到了一年以上。

1.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存在陋习情况分析

体育运动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或现象,有些是好的,有些事坏的。大学生生活相对自由松散,自主性强,往往拥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我们暂且叫做“陋习”。文章所指陋习主要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存在的不好习惯,主要包括不做准备活动、穿便装,戴首饰、空腹或饭后运动、活动过量成瘾、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或喝大量水等。准备活动往往最容易被大学生忽视,即使是慢跑也要适当做一下拉伸和体转等活动,毕竟让身体直接进入剧烈状态,心脏等系统是无法马上接受的。从图6看出,空腹、不做准备活动、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和大量饮水的学生比例颇高;穿便装戴首饰运动的大学生时有出现;每次运动过量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左右。建议大学体育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合理、科学、安全的运动。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1)体育运动习惯应是个体主动积极性的需求,体现在从事体育运动的场所、形式、项目类别、稳定性四个方面。

2)艰苦专业大学生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

3)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以集体社团、社会人士、个人为主;场所以学校、俱乐部、小区及公园为主;项目类别以球类、自行车、轮滑、足球等居首,自主性较强;时间点以课下时间、周六日、体育课居多;周次数以一次居多,持续时间则较长,强度和量基本适宜。

4)艰苦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存在“陋习”严重。

2.2建议

艰苦专业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将来参加工作基本在偏远地区,工作环境艰苦,要求身体机能要过硬,所以一定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期望通过体育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体育必须走入生活,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构建成为人们生活组成部分的体育活动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建议高校整合教育手段,以人为本,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体育硬件和软件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运动兴趣;及时反馈评价,加强意识教育,提高艰苦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王强 侯雁春 史伟娟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

大学生体育论文:体育观赏大学生体育论文

1结果与分析

1.1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动机分析

体育观赏动机因后天的心理需要而存在,它一般由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引起。大学生体育观赏动机是观赏的前提,它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体育观赏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并把观赏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以在满足大学生个体需要时体现在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个体层面以及创建和谐社会关系、共建美好生活的社会层面。江苏大学生的体育观赏动机主要是放松娱乐,占总体的31%,其次是有喜欢的体育明星、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喜爱。结果首先充分体现了体育欣赏是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交流,学生在感受到体育赛事的激烈与精彩同时心情愉悦、情绪高亢,甚至会感到激昂的自我意识。大学生通过体育观赏直观的欣赏高水平运动员或崇拜的体育明星在赛场上优美的动作、激烈的对抗,不仅享受了他们发挥出来的形体美与健康的美,而且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也充分反映了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偏好来增加其体育观赏消费,进而运用其所学的运动技能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体育活动。

1.2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内容分析

研究表明,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内容依次是竞技体育比赛类、体育娱乐、体育新闻、体育访谈、体育综合类等。在竞技体育项目中,虽然游泳、体操等项目是我国的优势夺金项目,但各类球赛在学生中最受欢迎,且主要是国内外球类职业联赛,从另一方面显示全国性运动会等的选择比例明显偏低。篮球和足球是男生最喜欢的两大观赏项目。而羽毛球、游泳和散打的节奏变换和比赛的激烈程度都很强。女生喜欢的观赏项目相对节奏缓和,对抗要求和比赛激烈程度一般。如体操、体育舞蹈。不同性别选择的差异主要源于自身的身体机能、性格和兴趣。总体而言,男生身体素质优于女生,对比赛的对抗性和激烈程度要求高于女生。

1.3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途径分析

江苏大学生最常用的体育观赏途径是网上冲浪。在数字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计算机网络、数字电视、移动通信设备等共同编制了一个信息网,完全实现了无障碍的体育信息传播。大数据时代敦促了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的“多屏融合”,视频资源多方共享,使学生随时了解全球各地的赛事信息。传统的传播媒介报纸、杂志时效性落后于电子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被互联网取代。

1.4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时间分析

显示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的时间随体育节目或赛事时间变化的人最多。世界各地各类比赛时间不定,要想观赏这些精彩的比赛,你必须等待比赛时间的开始,而比赛时间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喜好而有所变动。虽然从凌晨到晚上都有,较为分散,但相对晚上时江苏大学生一次体育观赏的时间:每次观赏时间在20-29分钟这一区间的大学生最多,时间越长人数相对的减少;时间变短,选择的人也减少。体育观赏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个体对体育赛事的兴趣,以及因为兴趣愿意付出的程度。另一方面,观赏时间越长,其观赏的效果就相对较好。体育观赏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的是体育观赏的频率。它不仅反映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育程度,而且反映观众对体育表演比赛的参与程度。表4表明:江苏大学生不论性别、专业,每周体育观赏的次数都集中在2到3次之间;男生整体的观赏频次要比女生多,但是二者观赏次数的差异性不明显(P=0.085>0.05);体育专业比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观赏频次要高,二者的差异性明显(在0.05水平)。一般的说,男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女生浓厚,喜欢观赏较为“活跃”的项目,若体育比赛内容丰富、对抗鲜明、竞争激烈,更能够吸引众多的男生。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较深,对运动技术提高的渴望较非体育专业的学生高,他们对观看体育比赛的期望要高于对体育运动知识的了解一般的非体育专业学生。

1.5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形式分析

江苏大学生观看体育节目、表演或比赛的形式以加入各种组织观看的比例最高(46%)、其次是与朋友家人一起(32%)、单独观看(19%)和其他方式(3%)。大学生体育观赏的形式灵活,除单独观赏亦可以加入学校、班级、社区等组织,与家长,和同学、老师一同观赏。体育观赏易跨越言语交流障碍,充分体现了体育文化的普适性。结伴观看不仅能够保证观赏过程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亦能够互相帮助,交流有用信息,提高观赏的效率。观赏体育表演和赛事在满足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培养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1.6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消费分析

在我国,体育观赏消费力量总体比国外发达国家薄弱,体育观赏消费支出是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体育消费与个人的经济收入、兴趣爱好、观赏条件的优劣等有密切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消费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就男女生而言,他们最大消费区间均在50元内;随着消费金额的递增,男生观赏消费减少的趋势要明显缓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消费期望要高于女生。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每年的体育消费金额绝大多数在50元左右,而体育专业的学生则是50至100元,后者的消费期望要高于前者;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消费金额的差异性显著(P=0.038<0.05)。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体育观赏已逐渐成为江苏大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其观赏消费的动机主要是放松或娱乐、有自己喜爱的体育明星及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体育观赏内容以竞技体育比赛类为主,尤其是各类球赛颇受欢迎,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观赏内容不同;观赏途径以网络为主;观赏形式以加入组织或与家人朋友一起居多;观赏不同专业(体育,非体育)大学生每周观赏的频次差异显著;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体育观赏消费差异性不明显,体育专业学生观赏消费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2.2建议

第一,倡导校园体育文化。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和协会加强对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观赏行为和习惯;第二,高校要大力建设体育公共设施,齐全相关的软件配备,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观看各种比赛并参加更多体育活动,了解相应的体育运动技能知识等;第三,重视网络途径的体育观赏。身处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网络体育观赏的时间范围不断扩展。网络观赏具有丰富、互动、开放的特点,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健康不利。在培养大学生体育观赏行为习惯时,需要健全有关网络法律体制,加强网络建设。

作者:苏杨 张强 单位: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 南京外国语学校

大学生体育论文:跨理论模型下大学生体育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南阳市4所高校在校学生800名(男女各半)作为被试样本,进行调查研究量表采用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阶段量表),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8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为750份(男5496份,女254份)有卷有效率为93.7%。

1.2研究过程

随机对南阳市四所高校的80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放、收集、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1.3研究方法

1.3.1问卷调查对南阳市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1.3.2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近期国内外有关体育科学、行为科学、运动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文献。

2结果显示

该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行为改变跨理论模式的阶段分布中以准备阶段为主,其次是意向阶段、行动阶段、前意向阶段和维持阶段,由此可以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切实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处于相对犹豫的意向时期,因此,急需积极、正确的引导。经过跨理论模型的运用,使同学们认识到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必须从自身的健康运动开始,从而爱上体育运动,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因为集体效应,越来越多的同学也会因此慢慢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也就容易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也使意向阶段和准备阶段的同学迅速进入到实际的锻炼当中。让原本对体育锻炼根本不感兴趣的同学开始关注体育,了解体育。特别是对处于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准备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增强实物的运用可能会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水平,更有利于向行动阶段发展。行为改变策略最有效的方式是以增强作用为枢纽,配合行为分析为辅导。增强物的选择要注意应该最能体现锻炼者的关注和需求,例如:拥有一个漂亮的篮球,对一个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同学来说,或许是一项有力的增强物,他会更加珍惜这项运动带来的快感;但是对一个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不一定有吸引力,对他的刺激性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见表2所示)

3结果分析

(1)经过跨理论模型引导之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人数迅速增多意向阶段人数较之前下降许多

(2)跨理论模型的变化阶段包括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五个阶段。根据表格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各阶段分布最多为准备阶段。前意向阶段女大学生人数比男生多,行动阶段人数比男生少。

(3)经过跨理论模型引导之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人数迅速增多意向阶段人数较之前下降许多。

(4)在前意向阶段,被试尚未形成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自身健康的意识,并且大多数被试不知道如何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因此假设当学生感到郁闷的时候,有人告诉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并试着尝试得到了正面的感受,接下来对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

4结论和建议

(1)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南阳市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存在5个变化阶段,且意向阶段和变化阶段人最多,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人数较少。不过在运用跨理论模型之后,对同学的体育锻炼有一定的作用。

(2)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在学校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体育课,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程序,多开设有趣的体育锻炼,使体育课堂丰富多彩,有多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断的灌输科学锻炼的理论知识和锻炼常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身体锻炼。

(3)让大学生认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普及健身知识和尝试,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锻炼行为,大学生应该主动自觉的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主动去锻炼,并坚持去锻炼。

(4)由此可以得出,对于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侧重点应该放在意向与准备这两个阶段,让学生进入到实质的身体锻炼过程中去,把念想转化行动。

作者:王亚立 万力芳 张广胜 万帅锋 鲁菁琳 苗俊厚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大学生体育论文:大学生社会体育论文

1社会体育指导实践的建议

1.1推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依托社会体育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与社会体育接轨。在我国的高校里社会体育课程一般是公选课,从课程开设以来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现今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发展的构想,并且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小康社会生活方式的渗入,使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不断转变,越来越能认识到终身健身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进一步强化全民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全民的健身水平,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更多的公共体育设施,引导全民健身,对科学健身进行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水平。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在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践,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在社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也不再单单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而是加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其中包括实践成绩评定。为大学生制订的课外实践成绩评定可以包括许多方面,例如,为自己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安排,参加体育俱乐部等。要缓慢地提高实践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逐渐提高对社会体育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消除后顾之忧,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使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健康水平。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可见实践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理论教学。社会体育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因此进一步加强了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健身的自觉性普遍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对健身效果正确科学地进行评价。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使体育健身成为一种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健身的良好习惯。

1.2社会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体育课程的设立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为高校体育教学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高校体育课程的任务和教学任务的目标,还要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本着终身健身的教学理念,将社会体育教学演化成长期的、系统性的教学。大学的社会体育教学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相接轨,使社会体育教学走向社会化、人性化的道路,结合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优缺点,加快推进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结合进程。只有通过社会体育实践教学才能科学地掌握健身的基本技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实践活动,从而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反过来也能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

1.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管理人员,能够在人们进行健身的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指导和正确的动作示范的高素质体育人员。社会指导员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是健身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成功与否。但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人们对科学健身、计划健身有着强烈的迫切需要,因此,壮大和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迫在眉睫。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输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来源。在校大学生要在加强社会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带动周围的人群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助力。大学生通过对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还能熟练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所具备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承担起组织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的组织任务。只有对全民健身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建立了对运动健身的兴趣,逐渐养成了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2实践环节的优化

2.1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1.1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因此,在校大学生要有扎实的社会体育理论功底,以及基本的社会体育工作技能,掌握社会体育最基本的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团结能力,了解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

2.1.2知识面要宽广

现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素质教育由单一的社会体育理论教学转向多学科联系教学,尤其是相邻的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教学等学科,做到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拓宽体育知识的教育范围,提高社会体育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1.3能力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育模式也应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向侧重创造性和能力提高的轨道上来,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工作。

2.1.4素质的提高

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体现在专业素质的提高,还要提升综合素质。21世纪的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作为大学生必须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和高校教育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素质教育为优秀的基础上,拓展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市场配置资源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性要求学生要有极强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因此,不断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当前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必然要求。另外,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

2.2加强基础建设

实践的基础设施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允许的范围内,加大资金投入,包括实践基地、实践经费等都要进行预算。社会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设立一个好的计划,然后依据计划进行。

3结语

社会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与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大学生要在学习社会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运动技能,养成科学合理的健身习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带动周围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计划中来,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彭正文单位:文山学院体育学院

大学生体育论文:试析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论文关健词:高校大学生 健康意识 课外体育活动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山东省部分高校普通专业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选择内容均呈多元化趋势;体育设施缺乏及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低,在一定程度土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持久性。

本文旨在对山东省部分高校普通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研,找出问题,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山东经济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800人。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文献,查阅相关材料,对30篇主要文献进行全面分析。’

②问卷调查法。统一指导用语,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对山东经济学院、聊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13个院系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92份,其中有效问卷786份(男324份,女462份),有效率为99.24 %,问卷经18位专家进行评价修订,并对问卷的信度与表面效度进行检验,皆符合要求。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目的)

表1显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不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追求身心健康仍然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旋律,这种内在的需要积极而主动,它保证了广大青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持续性。此外,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多元的。在男学生中,增强体质、满足兴趣需要、调节生活是主要的活动动机。女生除增强体质、调节生活为主要活动动机以外,塑造形体也是重要的因素。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大学生与时俱进、打造完美个性的体育价值观,多元化的活动需求,有助于良好思想品格的形成。

2,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上,体现出兴趣广泛、选择面宽的特点。除男生偏爱篮球,女生衷情于跑步和羽毛球外,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广播操、足球也成为相当一部分男生的首选项目。女生紧随跑步和羽毛球之后的便是广播体操、篮球、室外健身,这与八十年代男拳女舞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不难看出,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男女生均对篮球、跑步情有独钟。跑步是最传统的健身锻炼方式,为中外老中青年人所青睐,它是一项最朴素、最经济,使人受益终生的运动内容。球类项目符合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它能够满足广大学生争强好、斗志斗勇、协同合作、发泄剩余精力等多种需要,在青年大学生中大有市场。

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

①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

调查表明:男女生在活动时间段的安排上有明显的不同,男生一般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和周末时间,女生则主要是在早晨和晚上进行锻炼。其它时间按百分率由高到低,男生依次是早晨、晚上、时间不定(其它)、课间操;女生依次是周末、下午课外活动、课间操、其它。男女性别上存在的差异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长期以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的主要活动场所如篮球场、足球场等多被男生“霸占”着,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和心理的影响,女生的运动表现欲远不及男子,甚至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动作不规范怕招致别人讥笑而限制了其运动动机,女大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之外得不到张扬,不利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②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每周活动次和每次的持续时间可以用来衡量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运动量,它也是界定体育人口标准的指标。一般认为,成年人每周锻炼超过三次,每次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者即为体育人口之列①。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下者占32.06%,每周锻炼3次以上(含3次)者接近40 %。另外还有近30%的学生没有规律,也即近三成的学生每周活动次数少于3次,甚至还有少数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从普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看,男女生存在较大差异,锻炼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男生占73. 89%,而女生只有37. 92%,从整体上看,活动时间大于30分钟以上的学生只占半数。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真正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大学生不足40%,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健身意识并不强,导致其健身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60%的大学生经过十几年学校体育的系统教育,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人口,即使区区40%的现体育人口,本科毕业后也将因工作压力的加大,又难以确保其成为永久性的体育人口,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的悲哀!女生问题则更严重,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健身意识的教育,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非常必要。

4.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见表2)

统计表明,有近z2%的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小于2次,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影响百分比由高到低,男生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学习紧张没有锻炼时间;缺乏技术指导;不喜欢体育活动。女生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不喜欢体育活动;学习紧张没有时间;缺乏技术指导。不难看出,因扩招而导致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尽管各高校增加了体育设施,但生均占有场馆与器材量的比率仍严重不足,更何况各高校的主要场馆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被高水平运动队占用,而且多数高校早已取消了课外活动时间向大学生无偿提供运动器材的制度,这更进一步削弱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美国运动与健康理事会的专家们认为,人的健康状况10%取决于医疗,而90%取决于生活水平和从事体育运动的条件②。”因此,广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

5.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高低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了体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在调查的786名大学生中,到过收费场馆进行体育消费的不足20%。其中按一学期为单位计算,学期消费在20元以下者占绝大多数,尤其女生比例更大,接近90% ,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为零,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可能受家庭条件的限制,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健身意识不浓,消极的体育价值观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需要体育主管部门或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引导。

三、结论

1.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和选择内容均呈多元化趋势,应象体育课尸样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织与指导,确保其健康发展。

2.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在校大学生远不足半数,本科生考研及就业压力抹杀了其参与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终身体育”任重而道远。

3.体育设施缺乏、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等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时代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

4.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不足以满足健身生活的需要,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应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学生的消费水平。

大学生体育论文:试析公共体育课程的元认知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论文关键词:元认知教学 社会适应 公共体育

论文摘要: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元认知学习理论是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的教学理论,必将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考察了元认知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教学中实施现有的提高元认知水平的方法、措施可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情况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与相关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0前言

现代社会发展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信息化、快节奏、高压力和高竞争等特征,这就对我们的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具备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劳动者。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体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4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体现为个体认知性知识的积累、深化,更体现为个体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特点,因此学校体育课程在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将承担重要的责任。籍此,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并进一步提出“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元认知学习”是现代学习理念的一种新观念。这种新的学习理论在教育观念上强调的不仅仅是“学会”,而更主要的是“会学”,以及对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的调节与监控。元认知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是学生个体自身对学习的监督和调控及学习过程结束后的自我反馈,要求每个学习个体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高校体育学习将彻底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并使每个学习个体对自身学习进行调节和监控,这也是元认知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体育的元认知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而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社会适应教学目标的实现寻找一条可行途径。

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并进行综述研究之后,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①元认知教学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②元认知教学是达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社会适应目标的有效途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学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样本为某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程的大一、大二部分大学生,共75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9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掌握了有关元认知和社会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次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本文采用国内研究者根据Gregory .Schrawd等人编制的元认知意识量表(Meta一cognition con-sciousness questionnaire)翻译修订而成的中文版量表。该量表采用10等级记分法,从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个维度测量了被试的元认知水平。马建锋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适合中国背景下的大学生。

根据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课堂教学实际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自编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卷,该问卷采用5等级记分法,并主要从对活动的规则、纪律的遵守、活动中的人际互动、活动中的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团队意识(竞争、合作、集体荣辱感)等社会适应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考察。该问卷的重测信度:=0.94(时间间隔为3周),另外就问卷的内容效度对多所高等院校的心理学、体育学专家进行了访谈,最终的反馈结果表明该问卷内容效度良好(每个条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 31-0.66之间),能全面、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为本研究服务。

1.2.3实验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方法并随机选取对照组与实验组(分组时对其元认知水平和体育社会适应水平进行了均衡化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相同,时间共16周,并由同一教师教授(实验组接受元认知教学培训)。对照组按教学计划学习,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组在按教学计划学习的同时,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元认知的方法进行学习,二是实验者在学习现场进行言语指导,让学生注意采用元认知的方法进行社会适应训练。最初和最终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社会适应水平由同一教师按同一问卷进行调查。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到了教师及学生主观期望效应可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加以控制。

1.2.4数理统计法。本研究测量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 for Window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实验组进行的元认知教学培训说明

2.1教学目的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另外的元认知能力培训,以提高其元认知能力。

2.2教学方法

一是采用课堂教学法对实验组学生讲授元认知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二是在公共体育课堂上采用现场言语指导的方法提示学生注意使用元认知有关的技能进行学习活动(主要是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

2.3教学内容

2. 3.1有关元认知理论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的基本含义、实质和要素。元认知与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体会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是指对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认知的知识,即学生对自己的体育社会适应认识活动过程与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个人、任务和策略。体育的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体育认知活动的体育认知体验或体育运动的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体育的元认知技能是指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

2.3.2培养、训练元认知的一般方法。自我提问法:在元认知训练中,通过提供给学习者一系列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不断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相互提问法:让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问题单,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问题单相互提问并做出回答。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竞争,提高元认知水平。

知识传授法:通过传授元认知理论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于学习中,以提高学习效果。

元认知培训和训练的各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主要与大学生体育课程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相结合而开展)。

2.4元认知理论教学进度安排

利用体育课程以外的时间,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训,培训共4次课,每次30min,并布置课后作业。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课次1:元认知理论知识的培训。

课次2;元认知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课次3:训练、提高元认知的方法的培训。

课次4:对所培训内容复习,巩固所培训的知识。

3结果与分析

3.1元认知教学效果考察

实验组经元认知培训后,其元认知水平较对照组呈现下表所示变化(调查数据统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经过元认知教学后,整体元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实验组整体元认知水平实验前后比较P- I) . 046,达到显著差异),且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水平也都有显著性提高,而对照组无论整体元认知水平p=0.446),还是分维度水平前后测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实验结果说明元认知教学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元认知水平,证实了研究假设。这进一步说明个体的元认知能力不仅是在个体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元认知能力是可以教授的,即经过系统、专门的教学培训,个体的元认知毙力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提高。该结果可解释为:通过提问、讲授等元认知培训方法的实施并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可使学习者个体更好地掌握自我的元认知知识,加深元认知体验,增强元认知技能,进而提高个体整个元认知水平。

3.2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考察

实验前对普通专业103名大学生(大一、大二)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2显示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情况:规则适应方面相对较好,达到基本适应水平,且个体差异不大;人际互动、自我调控、团队意识方面表现较差,且人际互动、自我调控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与我们的基本培养目标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缺乏足够的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较难采取统一的培养措施。

对性别变量进行考察(表3),发现:男生在人际互动、团队意识方面好于女生,在规则适应、自我调控方面差于女生。除规则适应方面,女生显著好于男生外,社会适应其它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另外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45,为中度相关,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变关系。

3.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考察

实验组接受元认知培训和元认知教学及相应体育教学,对照组接受相同体育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水平前后呈现表4所示变化。

表4表明,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组别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交互作用不明显,即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实验前有显著性改善,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改善。统计结果说明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结合对元认知教学效果的考察,这一结论可理解为元认知教学提高了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而提高的元认知水平又在个体的体育社会适应实践方面发挥作用,即在体育活动实践中通过比较、反馈、自我暗示、自我调控等手段,逐步提高自我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元认知体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社会适应的教学中,学生不再处于从属、被动的“他控”地位,他们的社会适应是主动的,并对适应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对自我的社会适应具有高度的自控,因而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本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教学中实施现有的提高元认知水平的方法、措施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情况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与相关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元认知体育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4.2建议

元认知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相关,并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元认知教学手段,必将为体育教学的各学习目标的实现提高一条可行性途径。

4.2.1因本次实验条件的局限,还应进一步考察实验效果的外部效度,为其应用、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2.2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元认知教学措施的渗透,如反馈、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与调节等与个体元认知水平提高有关手段的运用。

4.2.3进一步考察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其生活中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迁移作用。

4. 2. 4进一步考察体育元认知教学对高校体育教学其他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与应用,如运动参与、体质、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等目标。

大学生体育论文:试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学校体育活动重要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有了显著变化,所以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各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因而学校应正确处理好它与各素质之间的关系,摆正体育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 综合素质 社会适应能力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愈加迅速,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了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了全面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本。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纵观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待业学生人数也相应上升,2008、2009两年学生就业率甚至不足七成,尤其是在剔除了读研和单位试用人数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储备迅速增长,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交叉综合并存,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各职业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每一种职业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这所有变化都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需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对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上进行良好适应。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缺点,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强健学生身体,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拥有四根支柱,即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know)、学会生存(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体育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手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一)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人的品德是在持续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自我约束作用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这其中,既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种主要由外因影响的准则,又有思想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自身影响占主导的规范。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进行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高尚的责任感,形成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良好道德观。同时,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平静的心态。保证学生在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下学习生活。

(二)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才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个人的才智是其智能和才华的综合体现,包含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谁能想到一个没有积极体育活动情感的人却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全的评定有了新的标准,健全的身体素质需包括运动机能素质、抵抗疾病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近30%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人格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备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二、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体育竞技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活动,如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调节,以及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主动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因为体育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远远比其他科目多,它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中,由于人员之间交往频繁,这不仅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接触社会。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帮助师生更好地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角色

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游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学生在游戏中个体角色的不同扮演,参与者同时体验了各种角色的义务、责任、技能与心理。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此种经历对于个体体验社会角色,促进个体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活动,很多时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规则、环境,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三)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也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心理调适的过程,个人只有具备了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才可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比赛具有其鲜明的竞争特征,有竞争就会有胜利和失败,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挫折体验锻炼过程。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这种情景引发的挫折感,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炼。个体承受挫折并通过自我调整重建信心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这种自我调节、重建信心的过程就是个体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四)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控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课堂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行为起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种种教学要求和规范对学生也有具体的掌控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既要通过自我控制服从于教师的组织,还要服从课堂纪律以及相关的行为规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控制与自控是同时存在的,教学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服从,学生的自控是对这种要求正面的回应。无论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对课堂纪律、行为规范的限制,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控能力,就是学生逐步实现自我调整,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与此同时,体育活动中的竞争行为也在不断发生,随着竞争目的、参与者群体大小、参与者年龄性别特点的改变,竞争行为也会有相应改变。学生如果想在竞争中获胜,就要学会遵守规则并与同伴相互配合,通过协调合作来解决问题,养成团队合作的能力。

由此可知,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性所决定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体育活动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需重视体育教育作用,提升体育教育地位,这也是当前高校教育急需重视的问题。

大学生体育论文: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课堂训练;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体质健康

论文摘要:公共体育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课堂训练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甚至全面发展。但是,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分析并把握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有助于提高公共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公共体育是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体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甚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专业课程相比较,公共体育课具有更明显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技能性,更加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训练比重较大,课堂训练效果直接决定教学效果。课堂训练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从课堂教学过程分析,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的主导因素,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因素,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及互动相长是以课堂为基本载体和中介的;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因素。

1教师的教学主导因素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外因,即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的主导性因素。

1.1教师的讲解示范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论讲解和动作示范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动作概念的重要手段,理论讲解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动作示范力求准确、熟练、优美。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尽快领会动作要领,并产生一种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训练冲动和激情;反之,如果教师的理论讲解含糊不清、罗嗦重复、不得要领,动作示范不准确、不熟练、甚至出现失误,必然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

1.2教师的教学方法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当学生训练成功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训练动作不到位时,教师应持续给予鼓励;当学生训练反复失败时,教师应及时安慰、并耐心纠正和点拨,直至训练规范。这些方法的采用都可激发大学生课堂训练的兴趣,对于学生课堂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应热情帮助、耐心辅导、以正面教育为主,靠善意和爱心来增强学生训练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相反,教师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或板起面孔大声斥责,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而影响课堂训练效果。

1.3教师的关心保护

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具有快速、连续、多变等特点,学生在课堂训练时稍有疏忽、犹豫、身体不适或技术掌握不够好,都可能导致训练失误、失败甚至受伤。因此,教师的关心和保护,对学生完成训练动作和解除后顾之忧非常重要。要根据学生训练的不同情况正确地运用“接、抢、托、顶、送”等保护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引导、关心和保护可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训练的安全感,使之充满信心并大胆地训练;反之,学生就会产生犹豫、害怕和不安全感,以至训练起来动作僵硬、不协调、无法进入状态,不可能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1.4教师的教态情绪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态情绪的好坏对大学生课堂训练的情绪产生诱导性作用。课堂上教师应自始至终情绪饱满、声音洪亮、口令准确、热情耐心、进入状态,言行举止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体现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展现出教师的职业精神,这样才能增进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情绪消极、敷衍了事、有气无力、不在状态,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情绪爆躁、反复无常、随意发脾气,这样,必然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更不用说还有训练积极性。

2学生的学习主体因素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内因,即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2.1学生的性格特征

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不同,往往对公共体育课堂训练所持的态度也不相同。例如,性格内向型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意志坚强、有自制力、情绪稳定、对动作要领理解能力强;性格外向型的学生,则表现为兴奋、活泼好动、爱自我表现、情绪激烈而波动大;性格抑制性的学生,表现为胆小、反应慢、动作迟缓、怀有爱面子怕同学耻笑的心理、甚至可能产生失望和自弃的消极情绪。因此,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性格外向型学生,要相对少表扬、多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去铸就坚韧不拔的意志等优良品质;对性格抑制型的学生,应注意多表扬,鼓励他们大胆训练、增强自信心、克服胆怯心理。

2.2学生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随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逐渐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目的和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大多数都能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公共体育课堂训练及其它体育活动。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体育课的认识带有偏见,认为“只是玩玩而已”,甚至认为体育课是副科、没有专业课重要,以至上课凭兴趣、课堂训练劲头不高。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加强对其学习目的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练就一副强壮的身体就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工作。

2.3学生的体育特长

大学生因各自的体质差异,会有不同的体育特长或爱好。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在参加自己擅长或爱好的项目训练时,表现积极且效果较好;在参加自己不擅长或不感兴趣的项目训练时,不仅训练效果不好,还有可能出现失败,由此失去训练的信心并产生懊丧情绪。因此,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广泛兴趣,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的训练动机,这样,才能有助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及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的中介因素

课堂是教学的载体和中介、是公共体育训练项目内容、空间场地、情景建构和教学过程的组合,即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

3.1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大学生的训练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深受广大青年喜爱的球类项目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训练积极性,而单调乏味的田径项目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在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除大一开设普修项目外,大二就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质等不同情况,分班开设如足球、篮球、排球、兵乓球、体操、游泳、武术、田径等专项竞技体育课和棋牌等保健休闲益智体育课(为身体较弱或有疾病学生开设)。这样,既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又能使其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参与训练,切实起到锻炼的作用。

3.2课堂的教学过程

大学阶段的公共体育课时为两节连堂,教学过程中项目训练的难度、强度、节奏及教学手段的安排是否合理,都会对学生训练的兴趣和情绪产生影响,对大一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课时比中学阶段增长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上述因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使学生自始至终精神饱满、生动活泼、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训练。

3.3课堂的空间场地

体育课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学生的情绪不仅受季节、气温、风力、阳光等气候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受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一般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和训练应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对于教学条件的利用,教师应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进入舒适、安全的教学环境,带着兴奋的情绪投入训练。

3.4课堂的教学集体

教学集体对学生个人课堂训练的积极性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当某学生训练失误或失败时,其他同学对其不是理解和鼓励、而是嘲笑,就容易加重该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训练的兴趣,有的甚至还会放弃训练;相反,如果教师和同学们给予热情鼓励、并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就可增强其完成训练的勇气和信心,全方位的调动集体积极性,形成一个友善和睦团结的教学集体。

总之,分析、认清和把握影响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积极性的教师教学主导性因素、学生学习主体性因素和课题教学中介关键性因素及其影响,有助于提高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大学生体育论文: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摘要:大学生在余假体育运动中发生损伤,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碰到的一个新问题,余暇体育运动损伤有何特点;以及如何预防。减少伤害事故,是笔者要研究的课题,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体育工作。

关键词:余暇体育 急性损伤 挫伤

随着五天工作制的实行,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是大学生碰到的又一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受了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挫伤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为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保证余暇体育活动在高校顺利开展,本文对部分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机器制造专科学校等部分在学院校大学生,时间1995年3月至1996年6月。

1.2 研究方法

1.2.1 与在余暇体育活动中有过损伤的学生进行交谈与问卷,了解损伤性质、部位、原 因与专项特点。

1.2.2 查阅部分病历,详细了解有关病例,充实调查原资料,共计68例,其男生48例,女生22例。然后查阅大量运动医学方面的资料,运用运动医学方面知识,对各专项损伤特点,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

2.大学生余暇体育运动授伤特点

2.1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是急性损伤,慢性损伤病例很少,在68例中急性损伤65例占95%,慢性损伤3例,占4%

2.2 专项损伤

从表一统计结果看,对抗性越强的项目,损伤的人数越多,这跟学生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运用不合理,违反规则,动作粗野有着很大关系。同时说明:对抗性,娱乐性强的三大球,在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竞技性越强的田径项目,由于参加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所以损伤人数也较少,个人项目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虽然娱乐性较强,学生也很喜欢,参加人数也较多,但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且运动量容易控制,损伤几乎没有。

2.3 损伤分类

由表二可知,所有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三大球,以软组织的挫伤发生率最高,挫伤中,又是踝关节的损伤最多,其次是膝关节的损伤。在68例损伤者中,下肢与上肢发生率相比有很显著性差异(P<0.05)。这是由于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担负着全身重量,同时踝关节的关节囊前后松驰,两侧副韧带牵拉过紧,当足受到内翻或外翻强大暴力时,即可发生损伤。另外,皮肤擦伤、裂伤发生率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3.大学生余暇体育损伤的原因分析

3.1 从调查中发现,损伤中因技术动作不正确,造成的运动损伤占第一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基本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正确的专项技术。

3.2 场地设备不良引起的伤害事故。在调查中,运动场地不平整而导致的损伤17例,占损伤的25%。运动场地不平坦,设备器材不良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3.3 饭后,中午进行体育活动引起的伤害事故。因学校场地少(特别是三大球,而参加人又多,学生往往利用课后,午休时间占领场地进行活动,由于不注意生理卫生,面导致损伤。

3.4 准备活动不足或没有进行准备活动,尤其是冬季与夏初季节,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关节活动能力下降造成的损伤。

3.5 所有的运动损伤中,无教师组织61例,占损伤的29%,有教师组织的7例,仅占10%左右,无教师组织三大球类占损伤的66%。

4.结论

4.1 大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多数为急性损伤,只有极少数劳损性慢性损伤。

4.2 各种损伤中,以软组织挫伤发生率最高,皮肤擦裂伤次之。

4.3 损伤发生在学生余暇时间内,其中,无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三大球,最易发生伤害事故。

4.4 因场地、设备不良,不注意锻炼卫生而造成的损伤,占据了很大比例。

5.建议

5.1 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应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理论教材。

5.2 体育教师在三大球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了解规则,减少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因技术不规范,不了解规则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5.3 学校应有计划地新建场地,维修场地器材设备,定期组织检查场地、器材、设备安全程度,改善运动卫生条件。

5.4 教会学生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因其手法简单,疗程短,恢复快,可减少学生的痛苦。

5.5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改善肌肉结构,增加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素质练习,提高抗运动损伤的能力。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内参加体育活动,无论发生何种损伤,都将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必须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体育论文:关于江苏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建议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实施有效的干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体质健康

1前言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对人们健康的威胁,15%——20%来自遗传因素,20%一25%来自环境因素,50%——55%来自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10%——15%来自卫生和医疗保健条件。可见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HealthPromotionAndPhysicalActivity)”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了“使体力活动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那么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处于18—23年龄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如何,与体质健康究竟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将进行深入的研究。

2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为样本具有代表性,根据截至2004年江苏省高等院校结构比例,首先分层抽取10所高校,然后在每所院校抽取150名全日制大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期刊、杂志、报纸等途径查阅有关生活方式研究、体质健康研究、行为理论和动机理论等相关文献资料100余篇(本),确定研究空间以免重复,寻找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和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2.2.2社会调查法

2.2.2.1问卷调查法

参考Prentice,W.E.于1990建立的生活方式自评量表(来自FitnessandWellnesforLife)J,在11位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出我国大学生生活方式自评量表。包含:饮食方式,睡眠方式,体育锻炼方式,嗜好方式,就医方式和应激方式等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所有的二级指标有“从未”、“有时”、“坚持”三个选项,分别以3、2、1或1、2、3记分,得分高者生活方式相对健康,反之其某些生活方式要素有待改进。本文选取其中的体育锻炼方式指标进行研究。2005年10月下旬,采用研究者现场发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收回的方法,向10所调查院校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99份,回收率为99.9%,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率为95.5%。

2.2.2.2体质健康调查法

向各院校索取对应调查范围的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教育部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需归档保存)。

2.2.3数理统计法

首先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和录入,然后运用$PSS12.0作数据整理与统计。

根据量表中锻炼方式的3个二级指标的得分总和对样本进行分组,高于或等于7分者归为经常锻炼组,低于7分而大于4分者归为有时锻炼组,小于或等于4分者归为偶尔锻炼组。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这三个群体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无显著性差异。

3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有19.3%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59.0%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有21.7%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相似的研究成果有:天津7所高校12.3%的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65.9%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而21.8%的大学生从未参加体育锻炼;长春市大学生经常锻炼的占22.2%,有时锻炼的占60.0%,几乎不锻炼的占17.8%。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氛围和政策法规的实施等:首先,目前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现象十分突出,教学围绕考试圈,为了考试而教学。体育锻炼追求的只是眼前利益和近期效益,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中考体育加分等,而诸如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技能这些能使学生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其次,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作为一个外界刺激因素,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较大影响的是学校“体育群体”,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发组织。这种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利于学校资源的利用,也不利于高校体育的科学指导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和质量,必须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最后,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曾多次以不同法定形式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规定。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包括体育课)。国家体委于1995年6月23日了《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强调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二次远足、野营活动,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1995年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竞赛。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想把体育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而不仅仅留于形式或行政口号,要依赖于法律监督、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以及有效的舆论宣传和导向。

4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总的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及格率为31%,良好率为51%,优秀率为17%。合格率达到了教育部预计值(98%),其中及格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23%)8个百分点,良好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50%)1个百分点,优秀率低于教育部预计值(25%)8个百分点,可见,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相似的研究成果有:“湖北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2.17%,及格率为37.21%,良好率为47.29%,优秀率为13.27%”(吴建喜,陈伟,曾吉等);“辽宁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0.25%,及格率为58.68%,良好率为21.13%,优秀率为9.94%”(刘贺,孙德瑞,高亭昕等);“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45%和0.2%,及格率为2O.57%和28.7%,良好率为51.95%和5O.5%,优秀率为26.02%和20.6%”(胡湖,颜飞卫)。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运动不足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主要因素;其次,饮食不合理,部分大学生热量、脂肪摄人过多,有些大学生为减肥营养摄入不足;再次,不吃早餐、过度上网和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5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逐渐趋于平和,运动效果显著。”“健身锻炼每星期至少3次,如每周少于3次,效果就不显著。而全身持久性锻炼(耐力锻炼)的效果与频度有关,频度越多,收获越大。”

为什么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率和良好率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呢?由于体育锻炼能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产生全面的效应。首先,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生理功能: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和灵活性,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保持和增强血管壁的弹性;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加深,使肺通气量大大增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包括使骨密质增多,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序,并能延长骨化时间,从而增强骨的抗压和抗扭曲性能,能使肌肉力量增强,并能使关节变得灵活坚固,使人体健壮健美;体育锻炼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彻底,代谢排除得更干净;体育锻炼能使内分泌活动更加旺盛等。

其次,Taylor(1985)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增加或提高学业成绩、自信心、情绪稳定性、独立性、心理控制源内控倾向、良好心境、知觉能力、身体意象和身体能力感;Berber(1993研究报道,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HRn~ax的6O%一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改善;McDonald&Hodgdon(1991)对有氧健身锻炼与特质人格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氧健身运动在人格与评价上有积极型效果。最后锻炼还能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一种长期、系统、不懈追求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6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

2)建议对学生体育锻炼实施干预策略。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制定更为严格的实施细则,明确校长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校长实施“以运动锻炼为优秀的健康管理模式”的轮训,考核校长的健康管理绩效。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督促学校树立“培养:生体育锻炼习惯优先”的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运动锻炼参与率”、“运动习惯巩固率”和“体质健康指标改善率”的三项考核。

大学生体育论文:阳光体育背景下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论文关键词:阳光体育;体质健康;主要因素;对策

论文摘要: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对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4月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生组的体质健康标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西安邮电学院在校的男女大学生各5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有关体质健康、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等各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权威网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1.2.2测试法

2008年10~12月随机抽取西安邮电学院的男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测试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了学生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男女各发放500份,回收996份,有效问卷942份,有效率达94.58%,其中男大学生问卷464份,女大学生问卷478份。

1.2.4数理统计法

对测得的数据和调查问卷回收的数据,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fowindows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规定: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体质达标情况以达标率对各年级学生的体质总体状况的综合评价,能够比较直观、简明概括地反映出大学生体质现状和规律。学女大学生各500人作为测试对象,严格按照《国家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绝大部分处于及格状态,不及格率较高,优秀率非常低,男女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后现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

2.2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差的主要因素有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3个方面。

2.2.1大学生自身因素

(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每个大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争取每天锻炼lh。

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太少,有一半的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少于两次,每次锻炼的时间也很短,绝大部分都在1h以下,相比较而言男生每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要多于女生。绝大部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根本不考虑体育活动的强度、时问,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体育锻炼不科学。

2.2.2学校因素

(1)体育教学

通过调查发现,所有高校在三、四年级都没有开设体育课,只有部分院校在这两个年级开设了体育选修课,这说明高校只是将体育视为一门课程,而没有注意其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长远效益;从教学内容上看还是以专项技术教学为主,身体素质练习、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很少。

(2)体质健康测试的管理

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高校相关部门对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好坏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只是为测试而测试,这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外在的压力和动力去从事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2.2.3家庭因素

据资料显示,我国成年人每周参加一次及以上体育活动的人数只占总人口数量的15%,由此可见,父母没有给孩子们做出好榜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3%的家长赞成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去从事体育锻炼,没有家长的支持,学生就没有从事体育锻炼的外在动力。

3对策

3.1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以阳光体育为背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的体育思想转变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确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目标。

3.2建立有关规章制度

各高校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检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指标,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纳入综合考核的成绩内,占一定的比重。

3.3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

家长要改变“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观念,应认识到健康才是孩子以后的发展的基础。为此,要经常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有条件的要以身作则,每天陪孩子或督促孩子从事1h以上的体育锻炼。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方面。大学生每周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太少;体育课教学内容还是以专项技术教学为主,绝大部分高校相关部门对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只有12.3%的家长赞成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去从事体育锻炼。

4.2建议

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

大学生体育论文:大学生公共体育课选项时从众现象研究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 选项 从众

论文摘要:通过观察中北大学级的学生公共体育课选项的全过程发现学生在体育课选项过程中存在从众现象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加强对开设的体育项目的介绍和宣传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利用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优秀人物的正面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教学

3前言

公共体育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一作的重点,日前各高校从多方面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改苹,就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多的变化)但是无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采取俱乐部制还是选修制,从其木质上来说都是设置了一此体育项日,供大学产卜自卞的、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学产卜的个人兴趣、爱好,体育项日的木身的特点,教师的个人魅力等,都是影啊囚素)而值得注意的是,从众现象这一流行的社会现象,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同样也影啊了大学产卜在公共体育课选项时的选择、木文就对大学产卜公共体育课选项时从众现象的成囚进行})}究,以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_作的开展)

从众行为就是在社会群体的J+:力下,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个人山于真正的或臆想的J+:力,在认知上或行为上小山自卞的或被迫的取向于跟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现象)

从众心理是指在个人和群体意见发产卜分歧的情况下,个人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顺从群体J+:力,让步于大多数人的意见的种心理倾向)也就是说它是在个体J+:力下,一个人改变自已最初的看法、宗旨,接受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且小是囚为论据有说服力,而只是山于害怕陷入孤独)从众行为是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从众心理是从众行为的内部原囚)

9 })}究对象和})}究方法

923}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中北大学9 77%级的%77名大学产卜作为})}究对象、

9}}究方法

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文献资料法、发放了}J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里仑召石)对97 7%级大学i卜的公共体育课选项过程进行了个程的观察、%大学产卜在公共体育课选项时的从众现象姗小群体学习从众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在大学产卜公共体育课选项时,要好的儿

位同学或是一个宿舍的同学,甚至是一个班的同学都会选相同的项日)还有来自一个地方的学产卜也会听高年级的老乡的建议而选择相同的项日)

r}时尚与流行从众

大学产卜中的时尚和流行大大地受到了社会时尚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啊,大学产}一急于模仿社会上流的产}一活方式、行为方式,以求得社会的认同,获得社会安个感,满足虚荣心,达到心理平衡)这样一来,像健美操、街舞、网球等社会上时尚的项日就很受大学产卜的亲睐)像武术、排球、田径等项日,则小那么热门,选修的人数小多,甚至有此项日都囚为没人选修而无法开设)%大学产卜公共体育课选项时从众心理产产卜的原囚n}内部囚素大学产卜心理发育尚未完成调查大学产卜的处事态度一项时,发现约有-}0/S/a的调查对象

在做决定时要先征求别人的意见、看别人的动向,再做决定、这 一点充证实了大学产卜的产卜理发育虫已基木成熟,但心理的发育还未完个成熟,世界观、人产卜观、价值观还小成熟,使得他们在行为上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常常冲动、兴奋、好奇、小顾一切的从众、模仿、

在对于个人爱好特点的调查中,选个人爱好1’一泛而短暂的同学有0/a/i%c}o ‑囚为经受小起外界的刺激,外界的诱惑,时尚、潮流吸引而出现了大的情绪波动,产产卜拘束、焦虑、郁闷、烦躁的情绪,就采取‘逃避”的方式,随波逐流达到心理安慰;或者是盲日地跟随潮流,形成时尚从众、n}}大学产卜具有怕孤独和安个心理

问卷中有关选项的日的罗列了九项,要求被调查者对此进行排序)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我们宿舍、我们班的同学都选这个项日;选这项的已经报满了;老乡们都建议选这个项日)大学产卜绝大多数住校,跑读的很少,他们远离父母过着集体产}-活,在宿舍、班级等小群体中依赖于集体,一日一集体中大多数人采取某种行为,自已就小敢也小愿意‘反潮流”,怕受到别人的排斥、非议,而导致被孤立、被遗忘、所以就放弃了自已的行为和态度,跟随大家盲日的从众,使个体获得一种莫名的安个感,还可以回避责任,也就是明哲保身、大家都说、都做的,即使是错了,责任也是大家一起承担、为了小被孤立,寻求归属感,就只有从众了、就如同一个宿舍的同学都选了健美操,即使自已毫无乐感,也会勉强选学,这样回到宿舍后可以一起聊体育课上发产}一的事情,能一起练习,寻求心理平衡、

4.1.3缺乏自信、缺乏卞见

著名心理学家阿希在侮次做从众试验后,都会询问被试者以了解他们对所发产卜的事件的反应)结果表明:当被试者发现自已的意见与他人的小同之后,小是对大多数人的知觉产产卜怀疑,而是对自已的知觉产产卜了怀疑,他们小仅有了隐隐约约的恐惧,而且总是担心自已对什么为西没有理解,担心暴露自已的某种缺陷,而当自已和别人一致时,心情就感到愉快的多、这就是缺乏自信者从众行为的心理写照)

通过调查发现,儿乎过半的同学在平时的做事中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这此同学没有卞见,小论对错都容易受别人的影啊)加之一此同学在群众中有领导者的作用,也就更使得没有卞见的同学盲日的从众、

4.2外部囚素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群体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成员彼此接近、趋同的过程中,相勺_模仿、受到暗示,表示出服从基础上形成了群体规范、这种群体规范1’泛、持久、深入地反作用于群体成员,形成群体中大多数的意见、这一意见成为了一只无形的力量来迫使群体成员与其保持一致)而大学产}一则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面影啊、随着改苹开放,困门大开,各种各样的产卜活方式、文化理念充斥着人们的大脑)追赶潮流,踏足时尚,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大学产卜来说,自觉小自觉地就加入到了从众的行列中)而且市场经济机制下,竟争日益激烈,天之娇t们倍感茫然,可又无路可退,只好选择热点,选择大家看中的方面,从而从众)

学校是大学产卜学习厂}一活最卞要的场所)来自教师、同学、老乡的影啊很大)随着学分制的、弹性学年的开展,学产卜的个性得到了一此张扬、但山于学产卜心理的小成熟,加之学产卜中小领导的存在,就有了从众心理的温床,使得学产卜们看大家的动向随大众而动、家庭也积极地影啊着大学产卜的从众心理的形成)未步入大学前,家民在孩犷小的时候就总把别的小孩作为自已孩犷的参照物,先入为卞的从众倾向也就植入到孩户L}中)刚入大学,参加集体产卜活,家民们山于担心孩t,就会告诫道:为人处事要“入乡随俗”:’遇事随和”、“别标新立异”,使得大学产卜小敢做“出头鸟”,处事唯唯诺诺,世l次圆滑,逐渐形成从众心理、

5大学产卜公共体育课选项时从众心理利弊

体育课小同于其它课,它lfx体运动较多,学习技能为卞,大学产卜们山于从众心理,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选相同的项日,有利于课上相勺_鼓励,认真学习,形成良好的课堂氛ICI,在课下易于大家一起进行练习,相勺_切磋,这样一来课堂学习的内容得到 了巩I d-1、提高,还加强了学产卜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融合了老乡间、同学间的关系、

盲日的从众也使得一此同学饱受折磨、他们忽视了个体差异,忽视了自身的条件,而选择了自已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项日,造成了尴尬的结局、

6建议

6.1加强开设的体育项日的介绍和宣传

可以设置一此信息栏,将体育课开设的项日进行介绍,比如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日的等、在进行选项时,教师重中以上内容,使得学产卜选项时有一个参考依据、

6 .2利用学产卜中的非正式群体优秀人物的正面影啊,防}卜消极影响

在大学新产卜中,从众与非正式群体领导(老乡、班民)的影啊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一来到学校,老乡就会给他们传授经验,如选那个项日好过,那个老师好说话等)新产卜对体育课项日缺乏理性的认识,在一阵煽动下,也就小知小觉地从众了、所以,营造 一个良好的校lic}文化学习环境是很重要的)

6 .3加强学产卜个体的辨别能力

从众往往是囚为缺乏卞见,对事物的认识小足,所以要提高大学产卜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大学产卜能正确的认识事物,做出合理的选择)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进而促进体育课教学仟务的顺利完成、

大学生体育论文:论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对策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及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概括、分析和总结,力求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掌握,并从中找出尚需改进和值得借鉴之处,进而为后继的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引言

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消费的研究不但涉及到实际的经济效应,而且还有利于体育市场的良性运行。它一方面可以使商家更深入地了解体育消费者和体育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成熟度,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健康、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体育消费的研究也有助于国家制定宏观的体育政策和法规,有利于国家政府机构对体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他们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大。从体育市场的角度讲,他们既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又是体育市场的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脑力劳动繁重与兴趣爱好广泛并存,无论从减轻学习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他们都有可能诉诸于体育消费。中国高校比较多,有着巨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所以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恩格尔系数的相关原理可知,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时实物型消费要占主体地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来论述一下大学生消费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消费结构的问题。

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就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设想结合所产生的质的规定性,它反映消费需要的满足程度。消费质量越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实物消费水平高于体育劳务消费水平,购买水平多集中在100元~300元之间,而且是以耐用品为主;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和不同省份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近些年,随着一些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开展,以及大学生体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对器材、服装、鞋类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有所递增。

就目前检索到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理论的文献而言,大多数论文仅仅从消费者支出的一项指标来反映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体育消费水平不仅包括体育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包括体育消费的质量。我们要用许多不同的相关指标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问题。至此,本文认为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问题,还仍然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领域。

2.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我们在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根据鲍明晓、左新荣等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划分方法:第一种:直接性体育消费与间接性体育消费。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特征为经济上的投入。其中主要包括运动服装鞋袜的消费、去多功能场馆、参加健身辅导班、买体育明星画像与体育书刊。间接性体育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为情感上的投入。其中包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刊和书刊、观赏班级比赛等[3]。第二种:概括起来基本上将体育消费结构分为下面两个方面,三个层次。第一类实物型体育消费。第二类,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本文倾向于第二种分类标准,因为在体育产业研究中,体育消费种类主要是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来划分。而且这种划分方法界限比较明晰、通俗易懂。

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在何敏学对辽宁省大连市普通高校所做的调查中表明,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总额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6.4%多。体育劳务消费占19.3%.这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在黄小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时,所选择主要内容为,体育服装、鞋类,观看比赛,体育器材,体育书籍、报刊,租用体育场地,旅游,运动保健。并且男女生在消费内容的比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在体育消费总额上高于女生。许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体育实物型消费与体育劳务型消费的比例明显存在失衡现象。这种结果主要受大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和外部客观条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怎样提高体育劳务消费份额的问题,以及怎样开发女生体育市场的问题进行研究。尽管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物型体育消费应该占主流,但是体育劳务消费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体育劳务消费的比例可以加大。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以及体育产业学理论,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体育消费环境,体育消费品价格,消费者的兴趣、闲暇时间和收入水平等几个方面。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环境

消费的环境包括消费自然环境、消费的社会环境、消费的文化环境。下面我们就目前体育消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现状分别探讨一下。(1)有利因素: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逐渐关注高校的体育工作。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将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发展,为大学生体育的“终身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其次,校内体育消费以福利体育为主,商业体育为辅。利于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最后,体育消费对象的相对稳定性特征。(2)不利因素: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场馆设施比较差,完整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体育设施不足。由于现在各个高校学生的人数的大量增加而学校场馆的数量增幅较小,场馆数量与人数的不协调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相对下降,特别是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而过于单纯的体育锻炼,不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项目的爱好,所以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其次,体育市场缺乏完整有效的体育法规政策体系,实施力度不够。再次,许多公共场馆管理机构臃肿,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公共场馆的各项指标都很差,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再其次,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文化环境都很差,必要的体育消费氛围没有形成。另外,目前体育消费市场内的服务意识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市场主体的营销意识不薄弱,缺乏战略眼光。最后,信息不畅(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对体育旅游、体育比赛等都较有兴趣,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信息,从而抑制了消费欲望。

2.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经济来源

体育消费品价格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体育消费价格高低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体育消费品本身的问题。质量好的价格高,价格便宜的质量又低劣,这使学生处于两难境地。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考虑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体育商品。此外,在健身领域和竞赛表演市场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兴趣较大的体育项目费用较高,如: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等。学生喜欢看的关键赛事,门票又十分昂贵。这非常不利于巨大潜在消费群体(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经济来源少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又一障碍。针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在读书阶段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资助,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和体育消费观念。学生在经济来源受限制时是很难进行体育消费的。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知,体育消费品价格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呈负相关的,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体育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我们可知,目前大部分体育产品都打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价格定的较高(价格与成本并不成比例)。大部分体育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的性质。这种状态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大学生体育兴趣与闲暇时间

体育兴趣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必须带有肯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兴趣的产生和提高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劳务产生需要时便会对该商品或劳务产生兴趣。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兴趣浓的学生,其体育消费除购买体育磁带外,各项指标均挺高,在报刊杂志、体育彩票两项消费上体现尤为突出。调查中发现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这样两个极端:一方面,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学生对喜欢的服装、运动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商品等,能够不考虑其他因素,而积极选择,有时还愿意花高价、甚至借钱进行体育消费。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偏好程度有较大弹性。另一方面,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体育消费时间少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另一因素。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和考研上,这样学生真正用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就会相对的减少。有关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学生把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看新闻、与朋友交流甚至逛街。这样造成真正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要比其他一些社会群体多一些。然而,他们的体育消费时间却很少,这进一步说明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非常薄弱的问题。我们要想发展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必须首先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不强的问题。

四、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对策

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客体、环境三个方面。从主体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第三,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技术全面,而且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宣传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激发起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需要,进而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客体与环境角度提出的对策。首先,细分体育市场,注重开发的层次性。其次,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再其次,学校领导要把体育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中,切实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配套服务,真正为大学生着想,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氛围。第四,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和体育消费投入。第五,加快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使高校体育课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主要探讨了通过开展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对发展学生的体育消费起到促进作用。另外,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以解决学生经济来源少与进行体育消费的矛盾。第六,提高体育消费品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有关对策研究的理论很多,但是成体系的、实践性强的却很少。我们在提出一些对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与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适合于一切领域与时空的对策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对策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对策的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到对策的完整性与实用性。

五、结语

目前有关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较多,大多数论文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几种研究方法。从总体上看,关于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的涉及面较广,但一些文章研究深度不够,提出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

大学生体育论文:试析当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分析

论文主键词:大学生 体育消费结构 休育消费水平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冲击,大学生体育经济行为不可避免,对有着较高文化修养、活跃思维方式和强烈主体意识的大学生,作为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群体,其体育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值得经济学界尤其是体育工作者进行探讨和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国内近二十所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无论男女;均对体育能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和社会性各方面功能的认识较全面,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其中男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动机明显高于女大学生,而女大学生对形体健美追求明显高于男生,这跟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很大关系,反映了男生以体育消费作为扩大人际关系、进行锻炼并显示白已能力为主要目的,而女生乐意在体育方面消费主要是为了拥有健美、匀称的身材、高雅大方的气质,这跟女美的天性以及当今社会男女不同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求取的需要有关;精神娱乐、强身健体作为体育锻炼最直接、外在的功能也被相当一部分男、女大学生作为体育消费的动机,其中精神娱乐处于主要位置。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求职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同样感到身心疲惫,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的有效的方法,自然成为了大学生们的首选。资料显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体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引伸到“终身体育”这一认识上,有73.4%的学生认为人的一生应该经常锻炼,有22.5%的学生同意这种看法,但自已做不到,有2.5%的学生认为只是情绪不适时或在某种约定下才会去锻炼,只有1.6%的人表示不接受这种观念。而把体育成就作为体育消费动机的学生主要是学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队、俱乐部成员,他们在体育方面有特长和天赋,希望在体育方面有所成就的愿望比较强烈,另有少部分大学生把体育消费做为炫耀的资本,他们追求名牌运动服饰,出人校外高档健身场所。

2、高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分析

高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与个人消费总额成正相关,且呈递增趋势。随着学生家庭提供的金额数量的增加和自身在校期间创业能力的增强,实物型消费支出的比重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支出总量基本上保持稳定;参与型与观赏型消费支出的比重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实物型体育消费对体育年消费额的增长不敏感,而参与型与观赏型体育消费则表现较强的敏感性。同时也说明高校学生的个人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其运动服饰、运动器材、体育食品、体育场地设施和各种健身娱乐器材等的消费已逐渐趋于饱和,不再易受消费支付水平的影响,转而更多地关注体育培训、体育医疗保健、体育赛事以及体育博彩和体育旅游等非实物型的体育消费。

另外,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而非体育专业学生之间并无明显差异。在体育消费结构中,体育专业学生实物型消费比例略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但绝对量还是远远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观赏型体育消费比例和绝对量都远远超过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型体育消费绝对量基本相当,但比例体育专业学生却远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原因是体育专业学生从事体育运动较多,更关注国、内外体育状况,培养自身体育素养,因而用于购买运动服饰及观赏体育赛事的支出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另有体育专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原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运动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他们在培训、保健、体育信息方面的消费反而会低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

结论和建议

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较强,经济来源的增强会明显驱动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与恩格尔定律相当吻合,体育消费结构比例呈现典型的恩格尔特征,消费行为和支出行为比较理性,因此做好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引导,往往会增大效益降低成本。

应因地制宜地繁荣校园体育市场,根据不同性别、专业、年龄、收人水平呈现出的体育消费类型特点和兴趣,开发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消费需求。

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促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其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建议高校要充分利用现在体育资源,制定适合不同群体的经营性收费价格,并提供配套的免费服务和活动,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可能性,培养、激发校园体育经济效应。

大学生体育论文:论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消费 满意度 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在分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础上,结合顾客满意理论,构建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度模型,并针对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度的诸多因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顾客满意度的经营策略。

一、前言

迄今为止,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度的研究还非常匾乏。本文以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对象,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度的基本因素,建立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策略,以提高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过程中的满意程度。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特征

(一)讲究实用、注重质量

随着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成熟和知识的不断丰富,他们在消费时还会考虑到商品的效用和支付约束,意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在购买体育商品时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质量和价格,特别是在购买运动服装等实物消费品时一般都能做到仔细斟酌。

(二)追求时尚,彰显个性

大学生所处的青年时期,最能体现时尚特征,对富有个性的名牌运动服装等商品和瑜伽、街舞、网球等新兴运动项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每一种行为都力求表现出“自我”的内涵,因此体现个性和表现自我成了青年消费者较强烈的心理需求。在购买行为上,喜欢根据自己喜爱的方式,获取喜爱的物品,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消费需求,体现出较强的个性特点。

(三)多元并进

大学生体育消费多样化的特点根源于大学生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存在,体育消费价值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别。这种多元化的价值目标,一方面使大学生思维活跃,有益于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善于理财、理性消费;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大学生体育消费多元化倾向的产生,出现一些消极的消费类型。体育消费结构的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运动服装、鞋袜等实物虽然还是当代大学生主要的体育消费品,但并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在参与型和观赏型体育消费品上的投入正在逐步提高。

(四)可塑性

大学生处于认识事物的学习阶段,易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的体育消费心理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在进行体育消费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自身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以及校园内体育氛围和周围同学体育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不像居民那样已经形成固定的观点,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无论是来自家庭的消费观念还是社会的消费时尚都会使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发生变化。

三、影响体育消费满意度因素

所谓体育消费满意度:就是体育消费者在购买前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预期与在购买和使用后对其质量实际感受的比较而产生的差异。换言之,体育消费者的质量感知对其质量预期的满足程度就是体育消费满意度。如果购买和使用后的感知质量超过预期质量,顾客就满意,或顾客满意度就高;反之,顾客就不满意,亦即顾客满意度就低。从体育消费行为取向分析,体育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还取决于开商家的信誉和口碑。体育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一般都很认真且慎重,把产品或服务的信誉和口碑看作影响其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从体育消费行为心理因素分析,大学生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还取决于他们在采购前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预期,同他们在购买和使用后对其质量的实际感受。从体育消费行为的最终结果分析,如果大学生在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后的满意度较高,就可能继续购买,进而成为忠诚的顾客;

四、改善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度的策略

(一)为大学生消费提供最大的便利和实惠

免费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必要设施和服务,营造一种“家“的感觉。比如,在休闲娱乐场所免费提供休息室供消费者人际交往和休息;产品或服务提供者在最低成本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成本,制定合理的价格,让利与学生消费者;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从而降低经营成本,降低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给学生跟多的让利和优惠。

(二)努力营造一种清新、优雅、舒适、轻松的环境,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一线营业员的素质,树立良好的员工形象。

店内店外的环境是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健身娱乐场所在消费者健身娱乐的同时应该给他们一种舒适温馨的感觉。除了硬件设施外,大学生消费者是否满意,其满意程度主要有企业的员工形象、素质、业务水平等因素决定。所以提高员工素质和形象是让大学生消费者满意的重点。

(三)精心设计,满足需求

大学生消费具有追求时尚,彰显个性和追求明星的特点。首先企业在产品上保证时尚个性和多元素的特点,让学生有所选购和消费;其次企业或服务提供着经常开展与大学生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四)加强售后服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体育消费者完成一次消费后,企业或服务提供着围绕他们所作的一切活动,其目的都是提供更多的保障,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满意度,建立顾客忠诚。包括建立消费者资料库、加强消费者接触、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度进行调查、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改善服务和产品等。

(五)正确对待和处理顾客抱怨

第一,改变对大学生体育消费抱怨的认识和看法,树立”良药苦”的观念;第二,掌握处理大学生体育消费抱怨的基本要点。一是虚心倾听接受抱怨;二是分析原因,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三是诚恳抱歉,以求他们谅解;四是及时补救恢复大学生消费者的信赖和期望。

五、结语

对大学生体育消费导入顾客满意战略,可使体育消费或服务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体育消费或服务业能够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生产出迎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体育消费或服务业产品,满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各种服务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更好地迎接未来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新的挑战。

大学生体育论文:试对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关健词: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结构 影响因素 大学生 西部地区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西部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特点及影响消费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体育消费理念,对体育健身作用的理解较为深刻。建议高校改善体育环境与场馆器材,促进高校体育健康发展。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或使用体育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用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活动。大学生体育消费是指在校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和健身需要而耗费的体育物质产品、体育劳务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

一、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

调查表明西部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认同性,有89%的大学生认为健康投资有必要其中有5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消费观念有所增强。总体而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动机比较单纯。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功能的认识基本正确在体育消费过程中除了满足健身需求,还注重追求快乐的心理体验。这也与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传统体育知识的传授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最大动机是消遣娱乐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价值理念相对应反映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流方向。

二、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或劳务消费资料的消费数额是用消费的货币数额来衡量。从调查的情况看西部地区大学生2009年参加过体育消费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0%这说明绝大多数西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费中存在着体育消费的支出体育消费观念已普遍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调查显示西部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支出多在10。元一30。元之间其中男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8%, 100元一20。元的占42%, 200元一300元的占26%, 300元以上的占24%;西部女大学生每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元以下的占20%, 10元一20。元的占58%, 200元一300元的占12%, 300元以上的占10%。

通过调查得知在西部地区有94%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费用是由其父母或家庭提供,大学生生活费用的依赖性就决定了其体育消费行为的非独立性。随着大学生家庭提供的生活费金额数且的增加和自身在校期间创业能力的增强体育消费支出的比重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支出总量基本上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还不高,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大学生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还没有什么经济基础.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钱用在除了生活外的其他的消费上。由于经济原因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还比较有限.但相对已经发生的消费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三、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所谓体育消费结构.是一定体育意识和消费层面的具体反映。体育消费结构的划分方式是将其划分为物质性消费和劳务消费。

实物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运动参与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休闲娱乐、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而参加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班等各种体育实践活动所支付的费用;休闲观赏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观看、欣赏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电视转播等而支付的门票费用阅读型体育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知名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从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大学生体育实物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so%,与收入成正相关;健身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12%和9%。

四、影响西部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是消费的基础经济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受其可支配收入决定西部地区大学生的支出主要由其家庭提供,所以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独立性差整体水平偏低。

2.兴趣爱好。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需求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反映了消费者对体育不同的价值取向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除受到不同个体差异影响外,还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体育消费结构的选择。调查了解到普通大学生中对某些体育运动有浓厚兴趣和运动技术水平高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强品牌要求相对较高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大学生,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品牌要求最强,消费水平也最高,消费结构合理。体育锻炼习惯是影响体育消费结构的显著因素。

3.缺乏体育消费的环境。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选择该因素的男大学生为40%女大学生为45%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和指导力量等条件不足、体育消费价格过高、也是制约西部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但体育消费的资金比重仍然很少。

五、结束语

加强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具备了体育消费的条件其中相当部分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体育意识并且拥有体育消费行为,但是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体育消费观念淡薄体育消费意识较差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重视对高校学生体育兴趣、习惯、观念的培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逐渐培养高校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因地制宜的繁荣体育市场.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投资、消费。积极开发、拓宽高校体育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