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9 04:4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相关问题论文

摘要:目前对企业等营利性组织中的激励问题己有许多探索和成就,而对于公共部门等非营利性组织中的激励问题并未得到同样程度的重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我们有必要对其激励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一、中国公共部门激励机制中激励功能障碍

公务员晋升制度、薪酬制度和考核制度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主要制度,它们的健康运行可以调动国家公务员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行政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强人事行政体系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在晋升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其激励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晋升制度:选人用人机制中竞争激励缺失。

竞争激励,在行政人事管理学中,它是指管人与管事的主体,对相关人员通过多种途径与策略,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下,激发、鼓励人们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驱动力。目前公共部门的干部职务晋升制度尚不稳定、不健全、不科学。干部的晋升没有明确严格的条件、方法和程序,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合理使用;干部的晋升中竞争激励缺失,还缺乏统一、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长官意志”在晋升中起决定作用,易于导致用人上的腐败;在晋升工作中,资历主义泛滥,论资排辈之风盛行,浪费人才,降低效率;而职务晋升又缺乏公开的民主监督和法律保障,给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这些都不利于选人用人机制改革的健康进行。

以江苏省“公推公选”干部存在的问题为例。

竞选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问题。“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是中国公务员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然而县区机构范围小,人员关系较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认真贯彻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尤其重要。在本次“公推公选”中,其程序基本做到了公开化,但(以淮安市清河区为例),省略了较为客观的笔试过程,增加了投票选举的程序,从而增加了竞选的主观性。考官是影响公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考官的组成及其评分难以保证其公平公正。本次“公推公选”的考官多选自本部门之外的各方面的领导和专家,这些考官虽然比较超脱,对事不对人,完全凭竞聘者的应试答辩评分,然而容易被表面现象蒙蔽。

对一把手当选后任期满后的去留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公推公选”在选举过程及程序上做了探讨,但当选的一把手们在任期满后的去留问题却无提及,应该建立机制,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如果在任期内不能完成目标任务或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就应该下,若圆满完成任务,是否应该继续以竞选的方式选拔还是应让其继任,这些尚没有形成制度,还是一个需要探索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对“下”来的干部又应怎样处理解决也是一个需多方探索、多方努力的问题。

当选后干部为谁负责的问题。以往干部多为上级选任,这种干部选拔出来的干部多为上级负责,以争取升迁,容易导致干部任用中的腐败现象,而一些掌握着干部认识权力的人将干部职位商品化,从中以权谋私。

“公推公选”的干部应该为选民负责,为百姓负责。因为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真正地参与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了否决权。

选举中监督机制是否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出现的贿选和不正之风,是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权力制约有以权制权的上级对下级的制约,也有群众参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非权力制约。在“公推公选”的干部选拔任用中,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化的轨道,非权力制约的功能发挥的还不太充分。

二.薪酬管理制度:工资缺乏弹性,岗位间差距有失公平

以北京市公务员“阳光工资”改革为例。“权力部门”公务员收入较之“清水衙门”,差距达两三倍甚至五六倍。政府人事部门制定了一个统一的给机关公务员发工资的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公务员直接拿到手的钱和工资有很大差别。这种部门之间的差距己经影响了不同部门公务员的工作情绪,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北京的“阳光工资”改革说明了目前中国公共部门薪酬制度的运行现状,说明对公共部门薪酬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此次薪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工资缺乏弹性,激励机制名存实亡。此次工资改革有一项工资为绩效工资,从字面意义理解,绩效工资,应根据工作绩效来进行考核的,所以毫无疑问也应该是弹性的,但是实际上绩效工资是根据级别确定的。例如,北京市法院的绩效工资为处长940元,副处长840元,科长740元,副科长640元。缺乏弹性的并非绩效工资一项,新工资结构13项中惟一具有弹性的仅有“督查考核奖”,由党委政府根据年终综合考核结果确定给各单位的奖励额度。但这一项在实际考核中也是根据级别确定的。工资缺乏弹性的结果显而易见,你无论怎么干,钱都是一样的,过去的激励机制消失了。过去在一些业务比较强的部门如法院、检察院,行政领导为激励业务科室,把作为收入重要部分的奖金和工作量挂钩,一线业务骨干虽然级别低,但是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更多的收入。奖金被清理整顿后,只剩下惟一的激励手段,升官晋级。仕途成了公务员惟一的出路。职位升迁,收入才能增加,职位升不上去,工资永远涨不上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教授毛寿龙认为,弹性化是现代工资制度的趋势,进一步的改革应着力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

公共部门内部薪酬公平问题。从公共部门内部来讲,公务员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高于关心薪酬水平,然而由于公务员个人能力及其工作职务、工作态度的区别必然带来个人薪酬的差别,如何使这种“差别”既能鼓励先进又能被大多数公务员所接受,而且又体现公平,这对薪酬管理来说越来越重要。在现实的薪酬管理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本次工资上调的这些部门,一般科员平均月工资上浮在600元上下,科级干部上浮近千元,处级千部则上浮1000元到2000元,工资上调的幅度很大,容易造成岗位间的薪酬不合理,不能较好地反映公共部门内部岗位间的相对价值,造成不公平感,造成心理的失衡。

三.考核制度: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

仍以公务员考核制度为例。虽然中国的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己经实施了十年多,但是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中难免存在着不完善地方,影响其激励机制及其功能的发挥。

目前存在的主要功能障碍,首先是考核测评表本身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考核制度中主要有:一是缺乏可信性;二是缺乏适用性。所谓缺乏可信性指的是由一个测评者用同一测评项目对同一测评对象进两次以上的测评,或者由几个测评者用同一测评项目对同一测评者对象进行测评时,会产生不同的测评结果。所谓缺乏适用性指的是,测评项目的目的与测评的结论没有关系。测评表本身的不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评价工作和激励功能的发挥。

其次是与考核主体有关的考核结果的误差。(1)夸大的倾向偏差。主考者对被考核者的评价高于实际水平。有的被考核者平时组织性、纪律性较差,但主考人员在评价时却称该名被考核者组织纪律性很强等等,造成考核失真。(2)近期效应偏差。在人们的印象中,近期行为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记忆。越接近考核,被考核者的行为对考核结果影响越大。这是时间效应在人的心理上的反映,使人们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影响对被考核者的准确评价。(3)晕轮效应偏差。被考核者的某一突出的品质或特征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此人的其他品质,而仅从一点做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评价,实际上也就是以点概面。(4)年龄偏差。由于主考者年龄因素,对不同年龄段的工作人员产生评价上的失误而形成的考核偏差。(5)主观好恶偏差。主考人员偏爱或厌恶某些考核要素,影响对被考核人员的正确评价而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在实际考核过程中是很严重的。

最后,是在短时间内,考核的结果与晋升没有关系。在一定资历以前的晋升基本上根据年功进行,在一定资历之后的晋升基本上根据长期考核的积累以及上级、同事在长年累月中形成“公论”。长期以来,这种考核方式较好地适应了集体执行公务的办公形态和年功序列的晋升习惯。但是,由于现在行政人事考核越来越注重公务员个人的业绩、能力的背景,这一考核方法己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考核目标的需要。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考核者好像并不准备在被考核的对象中清楚地划出谁优谁劣。换言之,考核者实际上将考绩视为一种形式,并不打算从中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结果。为了与他人搞好关系,包括上司在内,谁也不愿意去冒犯自己的同事,对他的工作表现和能力给予苛刻的评论。所以短期考核的结果并不会产生直接的回报:因为不会产生直接的回报,通过模糊、暧昧来维护内部的团结和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便成了最现实的选择。从中可以看出,导致考核制度弊病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在考核制度本身,也不是在于考核主体的态度、观念或者在考核方法的不科学上。考核制度本身的原因是外部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形成考核制度激励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是公务员制度存在不合理性。所以单单从考核制度上找对策,那么这个对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有把考核制度放在整个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去,才能有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

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使分配的激励功能不足;公务员工作量及工作质量的评判很难衡量,这即使在公务员制度实行得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也是一个难题。公务员积极性的调动、工作热情的维持与公共部门的激励措施直接相关。而目前公共部门在绩效考核中仍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考核手段,职工个人的收入与贡献大小不紧密,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从而使其激励体系缺乏针对性、公平性、导向性,不能有效地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企业文化视角下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分析

1.1房地产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构成,指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带有企业自身特征的,能够被组织成员接受及遵守的行为准则、精神风貌或者价值理念。美国学者迪尔指出,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有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节和仪式、文化网络。后来大量学者总结出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竞争功能。本文中提到的当前我国房地产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房地产业管理理念落后,还是忽视对人才的培养等问题都渗透在企业文化的五个要素中,说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存在不足。著名学者小罗伯特•沃特曼阐明企业文化的驾驭力与凝聚力是卓越企业成功的主要特征,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房地产业是涉及多领域的特殊行业,它的文化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本企业最基本的价值观。

(2)体现出房地产业特点:建筑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3)员工要理解房地产业的精髓和本质,而非停留在简单的盖房子和卖房子。良好的文化会形成企业较佳的信誉,从而使企业得到用户的好感和认可。因此,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去,完善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寻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企业文化用企业基本价值观的软约束来缓冲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中具体制度更好的执行。在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些新制度的推行,比如涉及薪酬考核的新方案等,员工们并不能很快适应,甚至由于会影响其短期利益而产生抵触情绪,此时就需要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缓冲推行这些制度所带来的振荡。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未能真正融入企业文化,仅仅口头上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使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竞争作用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基于此,积极研究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机制,并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切实推动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在此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管理,对提升房地产企业业绩和保持企业的优秀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利用企业文化来促进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进行各项职能管理,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人才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使房地产企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1.2.1转变管理理念,遵循“以人为本”房地产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企业文化凝聚力的优势充分体现在企业建设上。实际工作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僵化管理模式的制约,很多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仍然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对员工进行管理,从而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大大降低了企业凝聚力。要注重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为员工营造有助于他们体现甚至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环境。弘扬企业的经营理念,通过媒体等多种方式对外宣传,对内巩固,为创建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而努力。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引进最新最先进的管理模式,让管理系统得以完善,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进而实现企业的循环发展。

1.2.2人才招聘与培训机制在企业员工的招聘过程中,不能仅仅看应聘者的学历水平,更要注重对素质、价值观和专业水平的考核,看其是否与企业的优秀价值观一致。同时,还要提高对员工的培训,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将人才培养与完善培训机制紧密结合,为员工提供可能的发展空间。不仅要考虑从业人员培训的现实性,而且要考虑员工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在专业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员工自身潜能的挖掘,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调整。

1.2.3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目前,许多房地产企业激励机制单一,缺乏活力,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热情。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别化奖励,从而达到激励的最大效果。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员工存在着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应的激励方式也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最早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的关系呈“金字塔”形。结合双因素理论,利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员工对基本需求的追求到自我价值的追求,这不仅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员工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马斯洛还指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员工的行为,已满足的需求不再起激励作用,设计差别化的激励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调查发现,房地产企业中的高级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更多的表现为对成就、权利、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基层人员更多的是对生理需要、归属感的追求,因此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应该识别员工的需求层次,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起激励作用。对管理层员工,企业应该创造使人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们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基层员工,更注重的是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保证有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基本工资的前提下,再创造机会让员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增加其归属感和满意度。企业的最终目标是鼓励员工实现精神追求,获得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

(2)个人激励与群体激励相结合随着网络技术、全球化、组织变革的兴起,工作更多以团队、项目组的形式开展,这点在房地产企业显得更加突出。在企业中,个体行为不可避免受到其所在群体的影响,群体亦对其成员有多方面的功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必要制定面向群体的激励措施。如对可比的不同团队进行评比,奖励工作绩效高的团队,促进不同群体间的良性竞争。同时,融入企业文化的理念,促进团队的精神追求,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实现与企业的优秀价值观的吻合,这样做不仅真正留住人才,更能促进高绩效团队的建立。

(3)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由强化理论可知,激励分为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正面激励是对员工符合企业目标的行为进行奖励;负面激励是对员工违背企业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使之不再发生。没有正面激励就难以引发员工行为的内在动力;没有负面激励就难以保证员工起码的努力程度和努力的方向。

1.2.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房地产考核制度应该和薪酬相互挂钩,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应该建立健全薪酬制度,将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职业规划都纳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融入房地产业的文化特色。然而,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严重忽视了企业文化的作用,一度认为薪酬越高员工的努力程度就越高,结果导致中小房地产企业员工薪酬增速与企业净利润增速相违背,呈负相关,而理想的薪酬激励应该是薪酬总额涨跌与纯利润涨跌保持高度正相关,表明这些企业薪酬处于相对“透支”的不健康运营状态中,企业存在一定的运营风险(孟平生,2012)。当然,一些房地产企业在薪酬控制方面过于吝啬,同样不能有效激励员工。同时,企业要试图对员工的价值观进行考核,并设法使其认同本企业的文化,培养自身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的耦合。在员工自身价值观与企业优秀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只要保证薪酬合理,员工的努力程度就会越来越大。反之,如果员工不认同企业的文化,薪酬的高低就决定了贡献的大小。

2我国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房地产业是综合性强的行业,该行业关键人才均为稀缺性人才,如建筑设计类、工程类、成本控制类的人才等。当前房地产业处于转型阶段,谁占有更多优秀人才资源,谁的优秀竞争力就越强。同时,该行业具有季节性特点,导致的人口流动大、员工教育文化差异等问题加大了房地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房地产业要转型成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务必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1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房地产业的季节性变化使得某一段时间进入该行业的人员大幅度增加,淡期时一部分人员退出该行业。这一现象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的做好规划,以免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营。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自己的角色,联系企业战略目标,更多地从事战略性管理工作,如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制定、人才的开发与支持、员工的教育培训与生活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成为企业与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对人员变动等突发事件做出积极地回应。

2.2完善培训体系,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对当前房地产企业而言,应该把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摆在首要位置。为了更好地留住优秀人才,提升基层员工质量,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有目标的对员工进行培训。

2.2.1培养员工创新能力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转变,市场和企业也相应的回归理性,从当前的市场需求层面来看,消费者的观念正从简单的居住空间上升为精神享受,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而以年轻人为主力的置业者对房子提出了更高的个性化要求,这就对产品的个性化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当前房地产企业缺乏此类洞察力强的员工,因此企业要完善培训制度,培养员工洞察市场变化的能力,按市场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优秀竞争力。

2.2.2定向培养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跨境房地产投资可能超过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866亿元。万科、碧桂园、万达、绿地、首创对外均有动向。为适应时展要求,企业应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资,建立学习型组织或增加培训课程,保持企业的活力,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鼓励满足要求的员工出国深造,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使员工工作更加投入。

2.2.3岗位轮换房地产企业综合性强,员工有必要熟悉各岗位工作内容。为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计划,实施岗位轮换,也叫岗位交流,即将有关联的部门,在明确交流体验重点后,有计划、有安排进行的一种部门间业务代培(李杰,2003)。这样做不仅可以加强公司团队能力和各部门的业务往来,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甚至可以产生许多业务交织后延展深化的新工作领域,使公司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增强。

2.2.4注入绿色创新思维目前,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房地产业走绿色、低碳、循环的路线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房地产与20多个产业相关,若推动绿色低碳战略,不仅将拉动上游的绿色生产,也将带动下游的绿色消费,低碳战略也将是品牌房地产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所在。因此,企业在员工的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员工的产品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还要注重对员工绿色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丰富激励措施,吸引并保留人才

2.3.1注重对员工自身价值观的培养首先,将员工看作是房地产企业的资本,将员工放在与企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建立薪酬激励、环境激励、发展激励、领导激励等多方面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员工工作效率提高、减少员工流失、满足员工自我成就感,最终减少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不确定性。其次,企业应通过福利措施形成与员工共进退、共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性,让员工忠实于企业。只有这样,企业与员工才能与员工达成一种默契,真正建立信任与承诺关系,从根本上减少人才流失进而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2.3.2股权激励为加强企业高级人才队伍建设,留住企业优秀人才,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在不影响企业利益的条件下,针对高层人员考虑结合股权激励措施稳固人心,提高房地产业优秀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4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

企业在建立员工绩效考核机制时,要做到差异化。对房地产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不仅是各种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还要包括生产人员、销售人员和服务人员。绩效考核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员工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等,建立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形成公平的薪酬制度。

3结语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房地产企业面临转型时期,更需要优秀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加强房地产企业的思想与观念转变,在企业文化视角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更加凸显人的文化意义与文化价值,也更能体现人的价值与潜能。只有利用现代化和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打造出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机制,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富有生命力,使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宋连霞 程浩岩 杨先花 单位:天津市土地整理中心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城建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连锁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我国连锁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连锁酒店员工配置比例较大,在连锁酒店中,员工配置比例是酒店劳动力总量和酒店客房数之比。在国外,岗位设置一般是一人多岗、多职。在国际上,中档的酒店员工配置比例为0.7:1,而我国的中档酒店配置比例为1:1.1,高档的酒店配置比例为1:1.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酒店员工配置比例是非常大的,这不仅使企业的资金浪费在人员上面,且对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利的影响。连锁酒店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力的成本占酒店的营业收入比例较大,所以,如果不对连锁酒店的净利润进行控制,合理的降低人力成本,会严重影响连锁酒店的发展。

二、我国连锁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施的策略

1.确定外包内容,创建外包计划

连锁酒店进行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时,会不可避免对外包商提供一些企业内部的信息,涉及到企业的机密,而且,我国目前没有出台法律法规对外包商运作进行规范,所以,在酒店准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之前,要从安全性的角度进行出发,慎重的确定外包内容。结合连锁酒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外包分析,决定外包的项目。涉及到酒店机密的业务,比如,酒店机构设置、文化建设、优秀发展规划等可以予以保留不告知外包商。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双方签订外包协议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外包商数目较多,且规模大小不一,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在确定外包商之前,要做好外包商的调查工作。对外包商进行调查工作时,可通过与外包商的老顾客进行交流或者现场考察等方式,对外包商的行业背景以及信誉进行了解和分析,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诚信度和保密性。确定外包商后,要和外包商确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在合同中,要详细的写清双方的权责利与义务,并明确考核的绩效、目标以及费用的明细等。

3.监督与控制外包商,合理提供意见

和外包商建立合作关系属于委托的形式,并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所以,实施外包服务后,连锁酒店也要做好适当的后续管理工作。酒店作为发包商,要建立双方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向外包伙伴随时提出建议与反馈意见,如若发生分歧事件,要及时的与外包商进行合理的沟通,协助他们的工作,从而实现及时、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

作者:文波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一、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对策

(一)科学整合人事档案信息资源

当下,医院的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内容大多雷同。在医务人员的工作晋升、培训教育等方面,人事档案能够反映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但这种动态性的档案材料内容补充不及时、归档不完整,很难有效体现医务人才的业务变化情况,而且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所以,需要整合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突破不完善的传统管理方式,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联合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加强人力资源信息汇编,以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整合人事档案信息。医院综合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将各类关于医务人才的档案信息进行有序开发,并作为文献实施一次二次汇编,以便于医院领导及管理层能够准确、有效、科学地选拔人才。将医院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统一管理,以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为导向,管理体制上注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档案分管领导作为第一负责人管理人事部及档案室的人事档案,通过纵向逐级负责,横向密切联系完善人事档案管理机制。比如,人事部汇集、整编人事档案文件资料,综合档案室检查人力资源档案资料文件,并收集、统计、分析、编写,整理成论述性文献,为医院的管理发展提供参考。

(二)建立现代化人事档案信息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收集人力资源信息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共享。具体来说,在医院信息化工作中,首先要做好电子档案规划,衔接好人事、财务、科研等信息,整合控制医院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电子档案。统一规划电子档案管理,集中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化。其次,要建立专门的人事档案数据库。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需要按照相关的信息资源特点来科学规划数据库,从管理、专业、技术等层面建立起囊括医院所有人事档案信息的数据库。最后,还应该建立个人电子档案系统。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把纸质人事档案资料转化成电子档案数据,方便长期的统计利用与归档。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编研能力

人事档案有别于普通的档案,它一定要结合干部的管理权限来进行范围确定及利用。所以,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创造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产品,提高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信息编研能力。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人事档案信息收集能力,对不同的专业文件材料相当熟悉,并从中对医院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思想素养、业绩贡献等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地汇总,以便于以后的人事档案信息加工。另外,要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的提炼能力。要不断学习,以丰富的信息之类储备来满足当下医院人力资源的使用需求。因此,档案管理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人事档案信息加工能力,可以多方面地收集人力资源信息,然后做好加工、分析、整合工作,让人事档案焕发出新的使用价值。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人事档案信息互动能力。因为档案管理者在编研人事档案时,既要有很强的文字叙述能力,又应该能够与医院局域办公网以及医务工作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医院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信息开发机档案文化建设,让全体人员能够发挥出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做出贡献。

二、结语

总的来说,新形势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发挥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就成了时下热门的话题。怎样利用好人才、通过人才优势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这是医院人力资源及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新方向。顺应医院发展趋势,创新人事档案管理,为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是当前最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作者:宋欢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论文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服务人员大部分是教师的亲戚,专业相对缺乏,文化素质不高。因此,过渡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校人事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念比较落后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仍然具有比较强的计划经济,缺乏系统性和兼容性,人事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开发、使用,增值所带来特色丰厚的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达不到标准

很多高校缺乏人力资源,关于教师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主要是为了符合上级文件,较少考虑到实际需求,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导致人事管理不能发挥有效作用,中长期规划人力资源学院发展缓慢。

3.缺少有力的激励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分配制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激励措施,但改革普遍不完善,考核方法和条件落后,致使员工积极性不高,没有追求有效的权力。

4.人力资源配置不当

最近一段时间,高校招生继续扩大,普遍存在专职教师短缺,缺少人才的正常流动,学院的组织结构化,使专业教师不能进入市场调剂,呈膨胀性过剩的局面。

二、实现高校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转换观念和职能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基于经济人,在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到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要完整和丰富,就要充分尊重全面,丰富人性。建立和开发人力资源是高校人事的优秀理念,经过改变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薪酬设计、员工培训等一系列的功能,有利于找寻解决发展问题,促进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并积极参与大学教师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2.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任命是现阶段中国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人事管理制度的优秀。高校实行全员聘任制,是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和人事管理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全面实行设岗,择优就业,坚持标准,综合评估,需要摆脱论资排辈现象,就业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为稳定和吸引人才,实施全员聘任制,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完全消除职务和身份任职,消除平均主义,探索建立重业绩,重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补助收入和岗位职责的教师,工作业绩和成果转化为实际的贡献,产生直接关系到社会效益,这将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组织最少的人力资源使利润最大化。

3.引导教职工设计职业计划,加强职业管理

专业管理与职业理想是员工个人和管理活动的组织目标的整合。一系列的策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活动的组织,均为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相结合。专业的管理是繁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加强新课程,人才除了专业和质量的要求,也需要复合型的。为满足新的要求,需要符合大学教学合适的内部改革,并在一定程度上,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的扩展。所以,高校应不断的完善市场调研,正确的设置专业。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生存的发展必然选择。大学是需要适应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定要专注于研究社会需要,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研究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产业结构和趋势得到加强。

作者:叶福专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战略视角下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1.1树立基于高校战略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相关机制

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能很好地推动高校的发展,所以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一定要严格转变所有人员的观念,跟随时代步伐,树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完善相关机制,对高校的发展有完整的规划和具体实施的方针政策,确保不同人力资源的分工明确,各个部门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个人发展上,给予专业的培训和激励政策,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1.2建立战略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机制,完善相关岗位聘任机制

每个人职工都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都应该获得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因此,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还必须要重视对职工的培训,以此提升职工的整体工作能力。只有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和开发机制,完善相关岗位的聘任机制,才能让职工感觉高校给予的关怀和重视,让职工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不断发展,从而避免人才流失和“跳槽”情况出现。

1.3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机制,注重战略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用人”是一项非常有学问的工作,如何才能激发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刺激他们的工作热情,挖掘出最大潜力,这是战略视角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用人”环节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机制,注重战略人才竞争积极机制的有效完善,实现公平竞争,让每个职工都有机会得到晋升,才能提高高校的优秀竞争力。同时,对于不同的职工,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要对其特点、兴趣、专长等进行仔细分析,将他们安置在适合的岗位上,才能增强他们的工作激情,从而发挥他们的工作潜力。

1.4注重和谐工作环境的营造,不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创新

跳槽是每个企业都会遇到的正常现象,遇到这各种情况时,很多企业往往只是将责任归咎于跳槽人员,认为其没有忠诚心,这是极其片面的想法。一般情况下,薪资待遇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是最主要的跳槽原因。因此,战略视角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和谐工作环境的营造,改革薪酬体制,建立起人性化的管理环境,不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创新,让每个职工都能够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结论

信息高科技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才能使我国高校有更好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各种挑战,必须注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实施,才能更好地增强高校的竞争实力。

作者:汤迪操 单位:黄河交通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煤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分析

1.1制定奖惩制度的风险

薪酬管理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劳有所得天经地义,员工除了尽职责外,最关心的是工资问题,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的关键。现在员工都不只是满足工资的发放,奖金也是员工关注的一方面,奖金以及红包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但是最终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是关键,员工的满意度不只是给员工发了多少工资,而且应该给予员工更好的平台和认可,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立足实际,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是做好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绩效考核制度制定的风险

严格的绩效考核要立足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绩效考核关系到了薪酬的发放,奖金的制定,如果做不好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就落不到实处,绩效考核就起不到实际作用,做好绩效考核,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不然会严重影响到员工的积极性,使其积极性大减。

2.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的措施探究

2.1对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环节的风险防范

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很多,如:应该按照岗位责任书等公司制度进行人员招聘,要想招到合适的员工,必须有严格的考核程序,招聘者要根据多年的招聘经验,对各个岗位了如指掌,才能找到适合每个岗位的员工,人力资源部的人员应该时刻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更多信息,才能在招聘时慧眼识才,招到与企业相符合的人才。

2.2做好管理团队的风险防范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在选拔人才以及岗位安排时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公私分明,尊重每一位员工。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处理好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针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管理好一个团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也是需要大家共同去实现,把团队搞成一个积极、充满热情的集体,消除团队的消极气氛,因此管理者需要提升的还有很多,对于管理者的管理技巧是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慢慢摸索的。煤炭行业普遍存在的特点是注重煤炭的生产,往往忽略了人员的管理,对于经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员选拔上,要注重选拔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管理阶层,把握好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使其在经济浪潮中屹立不倒。

2.3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是预防人力资

源管理风险的关键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是对于员工的工作的一个认可,对于工作态度良好,有创新表现,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员工要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态度不端正,消极怠工的员工要进行私下教育,尊重员工的人格,根据员工不同的特点,了解员工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做好细致的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工资细化反应出了员工的工作质量、工作表现,根据工作性质、工作表现、岗位责任心、额外表现制定严谨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使员工对于自身的工作状态一目了然,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最终目的是做好团队的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企业的向心力表现,做好奖惩制度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2.4人才管理环节的风险防范

从招聘到定岗到对岗位适应过程中,对人员的管理需要经历很多过程,企业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就有人员的离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企业都会面临裁员,裁员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但是裁员有一定的风险,因此要遵循一定原则,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合乎情理,对于被裁员工,要进行安抚,对于重点人才,要进行保护,遵循以上原则。如果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就会被淘汰,而对于煤炭企业来说,高技术、高素质人员更是企业的香饽饽,所以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管理阶层要时刻对员工进行督促与培训,不至于被淘汰。对于企业来说,也不至于使企业的关键信息泄漏,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尽量减少企业的人员以及经济的损失,应把握好人员管理环节的风险防范,尽量避免伤害发生。

3.结论

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及人群的发展逐渐多样化,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而企业的团体组织都依靠人力资源的选拔,随着对人力资源部依赖性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规避与防范是做好企业管理的关键,也是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的关键,同时做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规避也是煤炭企业发展的需求。

作者:柳少华 单位:河南能源义煤公司新安煤矿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风险防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类型

1.人力资源自身的风险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首先是来自人自身的风险。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不同于财物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由于自身属性,在管理过程中必然会由于多种要素而产生风险。

2.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是管理手段是否科学、管理模式是否先进、管理内容是否系统,这些在管理人员具体活动中得以体现,并且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考核等环节中,都会因为管理行为的不当,导致风险等级的提高。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

1.树立人力资源风险防范意识

有效地防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首先管理人员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具备风险意识,在任何职业中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是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的表现,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然要素。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居安思危,结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发展要素,帮助全体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并且在工作中潜移默化构建风险氛围,这有利于员工提高警惕,能够将风险的防范融入到工作中。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内部设立风险评估部门,通过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对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增加风险管理的职能,组织相关的模拟演练等,提高企业的应急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将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风险最小化。

2.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体系

其次,可以构建完善的信息体系。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信息的不对等性。因此,企业内部可以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通过掌握人力资源的详细材料来评测风险,一旦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早报告,及时解决,并且进行业务的考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包括内外信息体系两个部分,企业可以通过掌握内部信息,了解员工个人的基本情况,对于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有备无患。而外部信息通常包括同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同行业的人才供应情况、薪金情况等,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预测离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

3.科学把控离职风险

最后,管理人员要科学把控离职风险。无论什么形式的离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企业的利益,如果存在商业秘密,很可能出现泄密的情况。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采取措施,例如将少数人垄断的技术或者信息进行组织化管理,并且长久存档,避免个人离职而导致技术的流失。除此之外,可以严格控制信息库,保证客户资源、业务计划、生产基似乎等重要信息的安全性,并且建立完备的离职审查制度,主要结合员工的工作内容,审查保密协议、竞业禁止等书面条款,通过法律手段约束其行为,维护企业的权益,防范员工的离职风险。

三、结束语

企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运转,人力资源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管理人员要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采取多种手段来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风险,树立风险意识,构建完善的信息体系,并且重点防控员工的离职风险,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例,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曲伟平 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思想政治工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大致为帮助员工解决思想上的疑惑和矛盾。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运用各种载体,在进行党的政策、路线、方针和决策宣传的同时,能够较好地解决关于员工切身利益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在调查研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上,积极地引导员工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通过理顺关系、解答疑惑、化解矛盾等方面深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运用控制、协调、组织、决策、指挥、激励等职能,对企业人员的配置、利用、挖掘等方面的管理,实现社会、组织、个人的利益和价值。根据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两者的内容和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科学地整合有利于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指导。两者之间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求是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塑造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工作是对员工进行品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员工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使员工在公司企业中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榜样示范教育,让员工学习榜样精神,以此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整体素质。

2、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创造性,因此,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态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通过采用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思想政治工作是对员工的思想进行教育,使员工重视工作岗位,引导员工爱岗敬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关心,使员工对企业集体产生依赖和归属感,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3、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员工之间的合作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许多企业为了能在市场上立足,都在不断地寻找新的管理办法与理念。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中的利用可以提高员工之间的合作协调,团结精神等,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员工之间的合作精神是企业生命力的表现形式。思想政治工作就像生命中的血管一样,把员工紧紧地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地突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瓶颈,解决管理的局限性。人力资源的管理不单单是对员工进行简单的奖、惩、罚的一种管理办法,如果没有耐心对员工进行思想上的疏导,员工对待企业的一些政策只会“口服心不服”,员工就容易敷衍了事,端正不了工作态度,从而影响企业工作的展开。但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柔和地从精神层面激发人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集体意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结合到人力资源的奖、惩、罚中,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落实

1、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人力资源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的重要载体,两者应该要相互配合,这不仅是现代社会思想政治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要融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原则,一是:关心原则;二是:信任原则;三是:尊重原则;四是:满足员工需求的原则。

2、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要以人为本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结合企业的创新管理理念,提高员工素质。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企业应该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分为基础管理与科学管理两部分来抓,实现管事和管人相结合,契合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其次,企业要把生产活动的矛盾点要转化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突出矛盾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点;把企业经济工作的目标转化成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以诚信立足,企业才会有生命力。最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党的建设工作相结合,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优秀作用与指导作用,务实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活动原则,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提升员工对企业工作的支持。

3、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目的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企业绩效的提高。要实现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能否得到有效开展。换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如今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两者处于一个失衡的现状。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上可以通过岗位培训、组织讲座、职业教育等方式,努力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与此同时,要让员工感受到企业为他们创造培训的机会,让员工懂得感恩。企业不断为提高、丰富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而所做的不懈努力。员工应该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将所学的知识回报企业。

4、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要有针对性

(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有着科学指导的学科,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我们还要不断地掌握和认识新的客观规律,才能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关注企业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贯彻落实和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要关注企业横向对比中出现的失衡现象造成员工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与承受范围;要妥善处理岗位竞争和用人机制之间的矛盾问题等等。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新问题、新情况,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很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作用。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要发挥它的政治优势,积极的引导员工能够自觉地为实现企业的任务目标而不懈努力。

(2)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出现的热点、难点、重点等问题的研究。矛盾是对立的,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在解决问题要遵循矛盾的观点,找到主要矛盾。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都是体现在一些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上。例如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就会使一些员工感觉到不习惯、受到拘束;商品价格的下滑,市场形势的转变,导致企业业务经营困难,那么就要寻找和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条件环境、形势、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解决了一个问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去发现和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指导经验,就能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

(3)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还应该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快速准确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和灵活性,思想政治工作不用拘泥与场合的要求,它可以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通过对员工拉家常、谈心、文化活动或者是家访等条件下进行思想的交流。通过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氛围,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寓教育于无形中,也可以通过心理调节和激励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思想上的指导,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采取不同方法,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往大的方面说,思想政治工作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命运。把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对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是推动企业的发展进程。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到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保障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刘雪莉 单位:上海斯玛特企业服务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本单位主办科技期刊3本,下面,分别就3本科技期刊的人员年龄构成情况、人员学历构成情况、人员相关工作年限、人员专业方向、人员取得职业资格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1)人员年龄构成情况。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25-35岁年龄组(60.6%)和46-55岁年龄组(24.25%);而≥56岁年龄组、36-45岁年龄组人员数很少,分别为9.09%、6.06%。

(2)人员学历构成情况。从业人员的学历大多已经集中在研究生(硕士),有17人(51.52%);但博士及以上人员极度欠缺,只占到从业总数的3.03%。

(3)人员从事科技期刊工作年限。从业人员大多经验不足,年限集中在小于等于5年,占到总从业人数的63.63%;而6-10年、10-15年、15年以上分别占12.12%、9.09%和15.16%。

(4)从业人员专业方向。从业人员的专业分布比较杂乱,而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所迫切需要的出版类、外语类、经济类等人才极度缺乏。

二、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才结构缺陷突出

整体结构配置不合理,知识结构混乱,学历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人员老化现象突出,45岁以下高层次专业人才所占比重较小;欠缺复合型人才;从国际竞争看,缺乏外向型人才。

2.人才培训有待改进

因有关政策限制、管理者不重视等原因,培训资金投入有限;并且,大多数培训因和工作契合度不够,培训缺乏针对性。与本应作为科技期刊人才培训重点的选题策划、编辑实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常常受忽略,出版方针政策、社会效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也不够深入,导致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3.激励机制尚未完善

论资排辈的薪酬体制没有完全打破,论资排辈、“铁饭碗”和“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地挫伤着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手段单一,传统的激励以物质为主,忽略了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激励制度违背公平原则,部门干多干少区别不大,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级差不明显。

三、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途径

人力资源是影响科技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优秀竞争力的最重要要素之一,要使我国科技期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地位,就必须优化、调整科技期刊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化要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为更好地实施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途径采取有利措施。

1.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

科技期刊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对于人才观的认识错误及重视不够,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在识人、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各个环节上对科技期刊的重要意义。

(1)正确的选才原则。在甄选人才方面,应坚持“求才之渴、识才之眼、举才之德、容才之量和用才之胆”的原则,在不断提升现有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聘用、调入等各种方式,广纳贤才,充实我们的科技期刊队伍。

(2)正确的用才原则。将科技期刊员工当作社会人进行管理——打造出舒心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激发他们的潜能;他们会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使自己的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高度一致。

(3)正确的留才原则。要想留住人才,不仅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创造适应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对其进行深入、可持续开发;在薪酬待遇方面,科技期刊人才也不能低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福利待遇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分配向技术骨干及一线人员倾斜。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科技期刊。

2.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要想科技期刊持续稳定发展,我们不能只依靠个别学历高、专业素质强的人才,而应当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营造出令人身心愉悦的人际氛围,以缓解工作、生活中的不利因素。本单位为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实现内部管理规范化、人力资源配置科学化、激励制度合理化,加强对编辑出版工作长远性、全局性管理;坚持德才兼备、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人才,以改善编辑出版队伍学历结构;采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内部人员流动体制,2年开展一次中干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新进人员要考试才能转正,通过“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中级资格证书才能承担责任编辑的工作,真正做到不仅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还为人才的良性循环提供坚实基础。

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使编辑出版人员具有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肯定及相应的回报,从而培养出对科技期刊的信赖与忠诚。

(1)将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将适合的人才放在相应的岗位上,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编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才应该承担责任编辑的工作;而市场拓展能力强、性格外向的人才更应承担期刊宣传、营销的工作……这不仅满足了不同员工的精神需要,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还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有机结合。

(2)搞好人员的优化组合。将擅于编辑出版与擅长市场营销的人员、学历较高却经验不足人员与老一代的编辑出版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与出版专业人员等进行组合,做到团队优势互补,使整体释放出比个体简单相加更大的能量。

(3)引入竞争机制,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环境。打破原有的身份界限,在双向选择中给所有人员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任制。对于每位受聘人员,制订出相应的绩效考评体系,聘任期间薪酬待遇与岗位挂钩。在收入分配时,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做得好的一定重奖,做得不好的一定要处罚。“一书兴社,一书败社。”因此,本出版单位鼓励创建品牌期刊,对于双效显著的A刊,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对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刊物,决不心慈手软,从分管领导开始逐级承担相应责任,直到处罚直接责任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人力资源是科技期刊优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期刊出版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基本,也是应对国际出版企业对我国出版体制和运行机制冲击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源整合、优化,出版单位才能实现长足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科技期刊的大发展大繁荣才有坚实的支撑,向科技期刊出版强国迈进的步伐才会一步比一步更加踏实。

作者:张耀元 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项目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循环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可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也可以是企业竞争力重要的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该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应该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确保企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有:人员选择、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循环经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改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劣势。因此,必须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根据现有经济资源的新特点,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和行业部门应该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教育的力量加强人们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企业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为了在循环经济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应该设置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技术能力。另外,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循环经济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企业领导者对循环经济的驾驭能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公司的政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国家的环保政策和经济政策,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动态这些都是重点信息,应该根据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创新和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现代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应该结合社会背景,促进企业在循环经济下的运行效果,为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条件吗,强化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中的职能。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加大循环经济的文化经济建设,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构。建立专业的团队,负责循环经济创新的工作,鼓励这些组织进行技术创新,把这些创新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

为了促进企业制度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激励,确保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有效进行,应该制定全面、科学的薪酬制度。促进薪酬制度在企业发展和人力资源中的制约和激励作用。第一、在制定企业薪酬制度时,应考虑到循环经济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企业薪酬管理目标提高循环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协调和配置作用。第二、建立系统和全面的工作效绩考核体系,把这个体系和薪酬管理系统相结合,突出循环经济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作用。对循环经济有贡献的企业员工可以进行奖励,以此提高企业员工对循环经济的认同程度,激发他们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还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升级,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如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时,将会影响到企业的产业链,为此,应该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制定全面的薪酬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匡勇 刘京涛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才交流中心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改进企业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在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中渗透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并不是纸上空文,它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可以渗透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中,如招聘、培训、薪酬激励、绩效考核等。在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下,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也能更加有效,两者可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促进。当企业建立企业文化后,就应重视将其渗透到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内化到每一个基层员工的心里,从而外化员工的工作行为,通过不断的宣传、传播,让企业文化在基层员工心中扎根发芽,真正做到以文励人、以文兴企。通过在基层建设、传播企业文化,能充分发挥出企业文化在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作用,促进一线员工自觉、自愿地投入工作,最终实现自我管理、无为而治的目标,以进一步提升企业基层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推进企业持续发展。

2.有机结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首先,企业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能吝惜赞美。每一个员工都有得到别人肯定和重视的渴望,企业基层员工更是如此。一般而言,企业很容易忽略一线员工,不重视在物质及福利上体现出吸引一线人才的优势。同时,企业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应加强人文关怀,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一线员工的向心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取得好的员工激励效果。当然,企业的基层员工也可以享有企业所有权的激励。如果企业通过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股权激励手段将一线员工变成企业的所有者,那么企业的利益跟员工行为紧紧联系在一起,将收获巨大的激励效果。另外,基层员工也需要来自企业的成长激励。这主要表现为企业为优秀的一线人才提供晋升、进修等机会,从而激励那些事业心强的人才努力成长,将企业命运跟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达到企业、个人的双赢局面,这是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佳境。

3.加强建立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机制

加强建立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机制,应该首先为企业基层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其一,加强对企业一线员工的日常监督,并积极倡导企业对基层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尽力做到事前有效预防、事后及时解决;其二,广泛建立企业基层监督网络,增强一线员工对企业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基层人力资源管理监督的有效性;其三,建立基层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有效监督为企业基层员工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孕育更多更优秀的一线人才。

二、结语

企业基层部门是最终执行企业绝大部分管理策略的载体,由于是面对基层员工,其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及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个企业,是企业的内在动力,优化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顺利解决问题、开展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值得企业加强研究和改进。

作者:朱建东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关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事业单位涉及广大教育、卫生、科研等领域,这些领域又是我国人力资源十分集中,人力资源状况和层次相对较高的地方。因此,在这些领域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就有利于对我国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充分挖潜。搞好广大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价值的发挥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亟待更新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仍然陈旧,对于现代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方面明显不足。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对于单位部门的工作缺乏创新,导致人员聘用、岗位晋升等工作缺乏规范模式。大部分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人员管理划等号,不能认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以至于单位人力资本不能有效激活,员工工作积极性差,人力价值不能充分发挥。

2.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

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人力资源配备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首先,在事业单位人员引进时,仍不能做到完全因事设岗。人员编制配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统一安排,以至于很多部门机构臃肿,人员引进并非因岗位需要和服务职能的要求。其次,人员的安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人员被聘用以后,具体的安排并非根据招聘条件和岗位需求,而是根据组织安排或部门争取,这就造成部分专业技术人才不能配置到相应的岗位上,专业技能不能有效发挥。再次,在人员的使用上,也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很多中基层岗位员工没有具体的工作安排,甚至有些整天忙于机动工作,影响了其专业技术能力的发挥,阻碍了其人力价值的实现。

3.人员培训体系不健全

大部门事业单位对于员工的培训没有形成一套相对清晰、规范的培训体系。由于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资源价值发挥的认识不到位,对于聘用人员的工作岗位晋升和作用的发挥缺乏一个相对合理的规划,因而,对于人员的培训也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明确的思路。往往人员培训相当于下指标,谁参与培训也像在抓阄;培训往往是针对个别业务工作和专项要求,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升、综合业务技能不断提高方面缺乏相对合理的规划。

4.缺乏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在事业单位工作中,缺乏对职工工作进行有效的考评,而采用的是岗位平均工作,这就造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造成单位工作推拖拉问题不断出现。部分事业单位虽然也实施了绩效考核,但是由于考核指标不能量化,针对性不强,最后还是滑入了平均主义的泥潭,使整个绩效考核不能深入,浮于表面。

作者:李一 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关系着企业的成败。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笔长期的财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人才和知识的竞争,人力资源及其创造力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根源。

二、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更新观念

我国企业要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企业管理中应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性,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与整体规划中来。企业还应树立起人力资本的本位观念,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观念的转变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全部管理的一个有机统一部分,让重视人才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习惯行为。这样企业的长远发展就有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促进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是我国企业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大、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资源,而员工培训是企业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故在完善的人资管理体系中要重点开发与培养人力资源,因为它不但为员工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企业也由于员工技能的提高而得到长远发展,进而员工又从企业发展和自身努力中获得收益,如此双赢的局面,更利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效益。

(三)注重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企业员工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注重技能培训,首先,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内容要实在具体,培训人员要按时到场、培训时间要落实到位,力争通过培养来让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上一个档次。其次,培训应该具有广泛性。应该对培训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安排,要让员工尽量多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识,成为“多技型”“复合型”的人才。最后,细化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应该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课题计划、计划、职称晋升计划,工人技术等级晋升计划、再教育计划、人才引进计划以及职工培训计划等。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既安排员工外出参加各类培训班,也要邀请专家学者到单位、到岗位上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指导,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根本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本的社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是实现人力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条件。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管理运作体制,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让企业真正拥有经营者用工自主权,促进劳动力在全社会合理、有序流动。要加快人才中介体制建设,努力形成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服务机构。实现人才市场企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努力形成国有、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公平竞争。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全方位地盘活人才存量,实现以存量促增量。企业可以通过人才互借形式开展合作项目,实现人才的技术交流和互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利、双赢。

(五)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如何构建先进企业文化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的又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最为基本的手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环境中获得胜利,必须重视人才,人才是企业获胜的法宝。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直接关乎着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能否提高,因此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李瑾 单位:河北省高速公路京秦管理处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铁路人企业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铁路人企业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运输工作,提升我们铁路的经济效益,而且在企业员工培训中加入基层岗位的一般技能与特殊技能等人力资源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更加利于提升铁路职工的综合素养。

(一)加强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于国家的意义

加强铁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推动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尽管铁路煤炭运输的企业大都是隶属国家直管的,但在实际的运行中也掺杂了或多或少的竞争因素,在技术、设施、安全等硬件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软实力的竞争就成为了重要因素。所以,加强铁路人企业力资源管理,提升铁路职工的业务能力以及管理服务能力,这有利于提升我国煤炭铁路运输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其国内外市场竞争实力。

(二)加强铁路人力资源管理之于个体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加强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是对内部职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实际就是将铁路职工的个人发展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有利于激发职工的认同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对职工综合素质的变相考核与鞭策。从个体角度来讲,每一次人力部门的调动与培训,都是一次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我素质的好机会。比如说,我们铁路总公司现在实行的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制度,除了防止腐败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轮换岗位的过程中学习到新岗位的新专业知识,既避免了长期重复性工作的职业倦怠,又唤起了职工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激情。所以说,加强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

二、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有效措施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铁路企业经营管理中也渗透进了竞争因素,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仅仅依靠提高铁路运输的速度和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以推动我国煤炭铁路运输的有效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铁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建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铁路企业人力部门应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一个战略高度上来看,树立起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高度重视起来。具体说来,铁路企业人力部门应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管理岗位要突出责任和素质,技术岗位要强调技术和经验等。为每一位员工建立起一份详细的人事档案,里面详细记录着这位员工的招募、培训、薪资待遇、健康安全、职业素养、职业规划等一系列相关人事信息,尤其是人力部门应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素质和职业规划合理安排与调度岗位,对于表现优异的职工可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完不成分内工作的员工要进行一定的惩处与调动,从而做到人尽其才,每个员工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煤炭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建立一体化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在当前终身学习理念的倡导下,铁路企业人员的培训与学习也应系统起来,建立起一体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机制。一方面,铁路企业人力部门应对每一位员工的发展负责,应从人员的招募,到这一员工的后期培训结合起来,入职前的培训使必不可少的,但是入职后的培训与学习更能够影响到员工的未来发展。所以,人力部门应关注每一位员工的后期发展,并加强后期相关培训,为员工的后期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铁路人力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相关人员培训与学习,由于铁路部门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可以采取分部门、分批学习的形式,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培训内容应切合岗位特点。比如,财务部门员工的培训应注重财务软件、会计做账等业务方面的学习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

(三)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化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职工被看作是“铁饭碗”,只要吃上了这口饭,就意味着一辈子的稳定。而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铁路企业人力部门应积极顺应时展潮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人力资源的动态化管理,优胜劣汰,以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力供求的动态平衡。竞争机制的优秀就是优胜劣汰。人力部门可以指定出比较科学完善的职工竞聘方案,严格按照竞聘流程公平、公开、公正的筛选合格的人才。比如,要想在铁路内部职工中选择合适的人才,就可以采用竞聘方式进行筛选。首先,人力部门应根据岗位特点和要求制作一个岗位人才需求表,包括这个岗位需要什么学历、什么性格、什么技能的人等,并在单位内部张贴出来,要求符合条件的人均可报名;其次,根据既定的日期设定笔试和面试考核环节,严格考场纪律,坚决维护良好的考场秩序;第三,要成立一个由该岗位上级领导、党委书记、各部室负责人等组成的面试小组,对顺利通过笔试的职工进行面试考核,以顺利选拔出切实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去胜任这项工作。这样,本着“人岗匹配”的原则选拔人才,能够确保人尽其才。当然,为了进一步激励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月末或年末对所有员工进行考核,对于不符合要求者可以调换岗位,如实在难以胜任工作者,则可与其解除合同。

(四)健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评价

绩效考核与评价时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员工个人的考核。员工个人绩效考核又可分为两个部分: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当然,为了避免存在着过多的主观因素,可以通过日常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的记录与年终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二是部门的考核。部门的考核主要是看各个部门的工作业绩如何,这部分考核主要是由部门负责人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汇报和整理的,并负责将上级领导的指示反馈给本部门员工。此外,为了维护铁路职工的忠诚度,还要注意人文关怀。比如,在职工生日的时候,为他送上一份来自铁路的特殊祝福,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尤其是中秋节、春节等象征着团圆的节日里,单位领导可以向坚守在工作岗位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职工表示关心与慰问等。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煤炭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发展也要跟得上。目前,我国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树立起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起一套适合铁路企业职工的人力资源培训与竞争机制,再加上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就一定能够充分调动起铁路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煤炭铁路运输企业的第一资源。

作者:吴波 单位:中国神华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抓好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

1.明确培训目的

分析培训需求,对员工教育培训的目标应紧紧围绕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进行。重点培训员工的业务和技能知识,以提高工作工作能力,重点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2.制定和完善员工的培训制度和计划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包括员工岗前培训、定期轮岗培训、任职资格培训等,使员工的培训、使用与企业发展步骤相适应。制定和完善员工教育培训计划,加强培训的需求预测和分析,明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建立和健全教育培训的考核和反馈评价制度,了解和掌握培训效果,并以此作为员工晋级、提薪的依据之一。

3.实施培训计划,建立分层培训体系

员工培训计划制定出来后.重点在于实施员工培训要分类进行。一般分为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一般管理人员的培训、员工岗位技能的培训、技术业务人员创新能力的培训等。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应突出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战略意识、决策能力等,使他们具有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既懂管理又善于经营的高素质的企业家;对一般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培训他们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以及最新的管理知识和最先进的管理方法,着重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领导指挥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对一般员工的培训.要抓好他们的技能培训,并持之以恒地灌输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对技术业务人员的培训,应以知识更新为基础,以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关键,使他们成为企业创新、科技开发的优秀力量。

二、推行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煤炭企业根据员工的工作职责对员工的工作成绩、工作行为、工作结果进行考察与评价,并帮助员工改进不足的过程。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关系密切。绩效目标的设定是绩效管理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一旦绩效目标设立了,达到量化的要求,衡量的标准明确,考核的期限确定,绩效管理就成功了一半。设立绩效目标就是要在明确被考核者的工作内容与职责的基础上,制定工作绩效标准和目标。要充分收集有关员工绩效的资料,认真研究企业的战略目标、远景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明晰员工的岗位职责。了解员工以前的绩效评价,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形成员工的绩效目标。

1.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煤炭企业在考核中要运用现代技术方法进行评价.以克服定性分析过于粗糙、针对性差、不准确等弊端。评价方法的制定标准是可以达成的,必须所有在职的员工都能达到,企业的主管人员与员工都清楚明,要经双方同意后制定,同时要公平、合理,尽可能地详实具体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2.绩效考核应全面公正

此法所收集的事件资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与绩效好坏有直接关联。考核小组还要通过员工的工作表现记录和找直接主管、同事等相关人员来了解情况、同时考核要透明公开,以便员工进行监督。总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煤炭企业只有加强人力资源战略性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抓好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推进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员工的潜能,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作者:李文嘉 单位:河南能源义煤公司新安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