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30 03:3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审美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教育论文:培养审美艺术教育论文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区别

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专业艺术院校培养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方面的人才。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优秀,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世界上的职业和分工不同,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的人,都会涉及到艺术,他要么阅读小说,要么聆听音乐或者观赏舞蹈活动等。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审美教育的优秀是艺术教育,但审美教育不只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教育。这种形式使得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既能共存,又能相互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又兼顾到整体,以不损害整体的有机统一为限”。

(一)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主要途径

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有许多种,其中艺术教育是其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审美修养、人格品质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只有突出了其审美的本质,艺术教育才能够塑造出美的灵魂,才能培养出受教育者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教育。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

(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

虽然艺术教育与美育在根本目标、具体任务、实现途径等方面不同,但艺术教育直接目标是培养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这和美育的目标非常符合。素质教育是现代普通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同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一致的。

二、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

首先,美育以塑造鲜明而感人的形象为物化手段。在美的实践环节中,美的欣赏、美的创造都不能离开形象,因为美的事物具备动人可感的个别形象。离开了艺术形象,美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所。著名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写了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作品中保尔的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而且顽强的革命意志塑造了主人公崇高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深深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苏联青年和中国青年。其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优秀。由于艺术教育培养着受教育者的感知、洞察与想象能力,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了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美的形态有很多种,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最后,审美教育的最终功效是陶冶人的情操,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结语

通过审美教育,大学生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能够对他们健康的心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审美教育中,大学生可以根据美的形象的塑造,增强情感的交流和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审美修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邝嘉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审美教育论文:审美趣味艺术教育论文

1扩大教学范围,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日常的教学中

在做好现有教学科目教育的基础上,扩大教学范围,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设计行业的新知识,不断更新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注重当下有关艺术设计信息的收集。高职类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改变长期只注重专业技能教授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以及身边事物的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美的瞬间,启发学生用艺术的视角看世界。发现客观的美,并将发现的客观的美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去,形成带有自己主观意识的美。针对学生接受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机会比较少的情况。要适当地增加欣赏课。主要目的是通过欣赏分析国内外优秀作品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品位。辩证的了解世界设计中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把握美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从前人的身上总结经验,吸收借鉴前人留下的美学思想。去糟取精。通过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逐渐的培养出具有个人主义的审美趣味、鉴赏力以及创造力等等。

2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现在是属于信息化的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也要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开放性。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获得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电脑作业开始成为艺术设计新的创作阵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的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改变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现在的设计行业,大量的作品如出一辙,这跟在平日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关。创造力是设计师的钥匙。失去创造力的设计师就好比没有了刨刀的木匠,一切的工作都不能继续下去。世界上一切的美都是创造出来的,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培养计划中不只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强化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中的审美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人生价值以及生活追求和对人的关切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不只是要有能发现美的技能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那种学生自成一体的美学理念中也要有在人文中柔化的美。这种美表现在设计作品中深厚的文学底蕴上和设计者本省的道德修养中。现如今的人文精神仿佛处于失落世界之中,尤其是现在的艺术包装设计师为追逐高额的利润而提供过度浮华的包装方案。这与学校艺术教育部不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很大的关系。使得学生在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上也具有“审美品位”。这样的艺术教育才算是真正完整的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教学思想的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化教学迅速发展。这在改变了传统学习方法和讲授方式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老师如何利用信息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在纷杂繁复的信息中汲取必要有用的知识。是现代教学面临的又一次大改革。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课题设计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吸收真正的美学知识,塑造正确的人文理念。深刻地认识到审美并不只是了解美,还要创造美并且道德也要美。如何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高职艺术教育中将要研究的新重点。

5结语

教育是一切的基础。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之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水平有所匮乏。鉴于这种情况,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习到如何变美的思想以及将美融入其作品的创作中去。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因材施教,通过不同方式的启发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素养。将技能训练和艺术作品的创造相融合,并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作者:王强 单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审美教育论文: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思索

本文作者:连雪梅 单位: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

范唱是进入歌唱教学的开端。教师正确、完整、表情充沛地将所教歌曲示范性演唱一遍,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样板,使学生有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对歌曲聆听欣赏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范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唤起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学唱、表现欲望,树立教师高大优美的职业形象。所以教师应通过完整的范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再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作品背景、分析表现手段及风格,提出演唱上的处理要求,使理性认识得到了直观感受,产生了应有的美感魅力。切忌不可范唱两句,或只说不唱,同时不能要求全体学生感知一致。

通过对歌唱曲目在审美活动中反复琢磨、识记、理解,愉悦的情绪就自然会调动学生认知的欲望,产生对演唱技能技巧的追求。所谓从易到难,就是从简单的音阶练习开始一步步进入带词练习,最后到声乐作品完整练习。针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差的现状,先解决音准、节奏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再从呼吸、共鸣、发声、咬字吐字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上去要求,最后达到准确流畅地演唱。声乐教学的下一步任务就是认真关注和引导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总体把握和塑造,启发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感悟歌曲的风格,同时启发学生能够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创造性把歌曲内容和审美意境抒发出来。要鼓励学生大胆演唱创新,不要一味地模仿,找到自我感受美的境界。

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声乐课应该充分利用歌曲这种饱含艺术美的情感载体,激活学生的学唱心理,使他们通过歌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首先,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如范唱、教唱、艺术处理、伴奏等,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扉,使他们自然投入情感、进入角色。其次,在教唱过程中,要充满热情,通过歌声这一审美媒体,传递和交流情感,使声乐教学能够融入于生动活泼的审美氛围之中。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歌唱都是饱含深情的内心表达。“声情并茂”是衡量声乐艺术水平的基本标准。通过声乐教师教学投入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世界,平等互动。寻求声乐美的开发,感受艺术美的表现,得到应有的审美教育。

以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一般要求学好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还必须具备到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并按照中小学音乐课的基本性质,“以音乐审美为优秀”,教会学生掌握从事普通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能力。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涉及到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知识技能面广,综合性强。音乐课必须以科学合理地进行歌曲演唱教学来培养学生审美教育能力。

1.学习掌握歌唱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爱好唱歌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歌唱自然成为进行审美教育最好的方式。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音乐审美的规律进行歌唱教学。少年儿童的嗓音音域、变声期嗓音保健、各种音乐教学法的常识及音乐欣赏的内容等等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2.练就过硬的范唱本领。如前所述,范唱是声乐教学最生动、最有效的方法,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尤为重要。少年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在审美教育中,教师生动优美的范唱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启迪,而且很快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所以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时,教师要进行范唱,同时重视学生单独演唱能力的培养,从集体辅导到个别指导,从单独自己演唱到上台面对众人演唱,有步骤地进行独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应配合钢琴伴奏课的学习,练就学生边弹边唱的本领,这种能力不仅用于范唱,对于教学来说,也非常重要。

3.培养学生的声乐审美评价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对音乐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声乐鉴赏就是聆听一首歌之后,应辨别其艺术上的优劣,能够根据客观的审美标准,对其演唱的内容及各种声乐表现手段进行审美评价。这对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学、评价和指导孩子们歌唱是极其重要的。

4.进行音乐教学实践。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课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实践来实现的。所以声乐课所学的技能技巧必须到中小学第一线的教学和活动中去接受检验、经受锻炼。通过音乐教学的见习、实习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声乐课所学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可以实际体验和操作声乐课中的审美教育的实施,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审美教育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1审美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失

大家知道,现在无论是哪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承载了大量的文学信息,也就是说,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很强。被选入教材的基本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大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但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我们一线教师在面对如此丰富的美的教学文本的时候,显得无所适从,想要美并呈现美,就必须在短时间内驱承受分数的压力,这也使很多的一线教师存在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也使审美意识、审美行为的审美教育无从谈起,最终流于表面与形式。如: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审美教育的缺失,课堂是缺失欣赏美的行为的课堂,学生是缺少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的被动受识者,师生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共同的目的———分数,从而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现象。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为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为考试目标,高中的终极目标是高考,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充斥着高中语文教师的日日工作进程,充斥着学生日日的学习进程中。于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篇篇经典美文不再是美文,而是应试的训练材料。美被肢解为字、词、句的分析,语、修、逻、文的解剖,以及空洞、苍白的道德标鉴。而蕴含其中的丰富的审美情趣与资源“被视而不见”白白地流失、浪费掉。

例如,我们在教授文言文时,普遍的教法是使学生看得懂,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字、词、特殊句型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占用着大量的课时,而对文言文本身蕴含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心情与情境是如何与周围事物或是通过描写什么来体现的却讲解很少,因为在文言文的试卷中很少涉及,而这些才是文章所要真正呈现的最根本的东西。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表达意思、思想或者观点诉求的,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忽略了这个最根本的东西,可以这样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2审美教育———写作教学中的缺失

作为一个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大家无不感叹现在的学生作文水平越来越不如以前,普遍表现为造作、无病呻吟、空洞、毫无思想性可言、感情苍白、语言贫乏等等。让人感觉就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平时的作文训练都是有目的的,正是因为目的性强,让很多学生失去了自我,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了,而只会迎合老师、迎合高考标准。致使自己说了不是自己的事、不是自己的话。第二,教师引导都是高、大、上,都是高考的“高标准”,高考考什么类型的,就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练什么,致使学生天生的就会说谎话。大家知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就是说好的文章都是自己在刹那间对生活的感悟或体会多了些许不同的理解与感悟而已。

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往往热衷于教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虽然根据高考的变化对先前的“起、承、转、合”“总———分———总”“凤头、豹尾、猪肚”等应试技巧有所摒弃,但是却很少去启发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试想一个从来不表达自己世界的人如何能表达别人的世界,更不要谈什么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了。比如我在布置作文训练时就要求直接写自己周围的,或是学生比较了解的,让他们明白有事写,有话说,当然开始时学生写出来的很多东西不一定符合高考的标准,但已经具备了感动人的因素,然后在作文评讲与后续指导中继续对文章进行跟踪指导,当然是向着高考的标准去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知道,高考的作文分值很大,在整个高考语文中的地位很重要,但不是高不可攀,只要自己对自己的世界稍加提炼就是一篇很高的作文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指向高考,但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即使形式上很质朴、没什么技巧,也能打动人,也是好文章,因为它有着丰富的内蕴,有美的特质,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给人以感动的可能性。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形式,不要技巧了,而是强调在思想上的丰富后对形式的稍加提炼,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也不会觉得写作文是一件难事了。

作者:周苏阳 单位:江苏省沭阳修远中学

审美教育论文:初中美术审美素质美术教育论文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对初中美术教育成功的保驾护航

现在独生子女众多,他们一般受到两代人的宠爱,过度的家庭宠爱容易导致他们的情感和意志力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树立成功感受,在细微进步的过程中积聚起朝前走的动力,当他们获得了一点小小成就的肯定与鼓励后,必然会想要得到更大的成就。这就是对学生创造热情的激发,也是对学生潜能的诱导。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其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用感情去体验,能够保持稳定、长久的审美兴趣。

二、初中美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方式

1.加强审美教育

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审美教育的开展,这样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落实。初中美术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克服上课的随意性,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但是也需要避免将学生向画家方向培养。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的绘画知识,并且关注学生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如,在课堂上多开展美术欣赏,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感知视野;强化学生的编织、剪切、版画等一些手工课的培养训练,以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仪表,用整洁大方的穿着和板书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和创造美术作品,如能够从线条的搭配、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表现作品。教师不能给学生限定太多的规则,否则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学生作品中个性张力与内在活力的不足。因此,不论学生的作品所表现的是印象派特点,还是画面表现过于平淡,在讲评的时候教师都需要多鼓励学生,挑优点讲评,对学生创造性的一面加以肯定,以激发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想法。笔者最近几年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改革工作,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2.美化育人环境

最近几年,我国强化基础教育建设,不断进行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优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努力让学生养成爱学习、讲卫生、爱护学校环境的习惯。另外,在美术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向学生开展潜意识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重点与优秀在于以情动人,而不是要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甚至可以用静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感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在教学楼内张贴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作品中的父亲是一位生活贫困的老农;张贴王福春的摄影作品《建设者之歌》,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吃苦耐劳的建设者形象;张贴彭耘的国画山水作品,其作品表现的是对家乡山河的赞美之情;等等。学生看到这些作品就会在心中产生一种振奋、努力的学习精神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学生在感受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也在接受审美教育,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会自然地得到提升。

3.引领学生发现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充分了解,以学生的视角为基本出发点,调动与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尽量多地接受一些美术工具和材料,帮助学生提升美术运用技能,在潜意识中提升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师就是学生认识人类艺术美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引导者,其能够让学生了解美的表现方式与运行规律,从视觉、触觉等多个感官方面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并最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创造美。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初一美术的学习内容是欧洲的近代风景画、静物画等,这个单元所选择的题材都是生活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普通事物进行观察,将生活中的艺术和人的感情联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依照自身的喜好收集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如,让学生搜集要学习的作品创作者的生平轶事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品评作品。

4.深层次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心理特质

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学生都会对艺术课程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思想还不成熟,因此多是用自己的眼光去品评、看待,最初他们认为好的绘画作品就是画得像的作品,对一些外形画得不那么像的作品完全不理睬,是这些学生觉得画得不像不美的作品却是教师要介绍的世界名作。受到这种反差思维的影响,学生会慢慢认识到艺术作品不是外观画得像就是好的。学生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后,就会突破表面的框架限制,探索作品表现的内在优秀理念。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时,需要选择一些内在优秀理念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从而拓展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眼界,而不能够只是将学生束缚在一个纯粹的欣赏区间内。如,教师将徐悲鸿的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时,学生会觉得很有气势,不自觉地就会对这些作品表示赞许。但是当教师将刘海粟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觉得看不懂,表现出非常迷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这两位画家艺术创作风格的差异,以及各自使用的用色习惯和材料的差异。通过对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美的追求不在于外在的像与不像,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对自然美的一种追求,引导学生在感受画家创作的美好形象的同时,体会作品当中所存在的各种纯真动人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进行艺术作品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活与艺术的情趣,并且从中感受到教育的思路。

三、结语

初中美术教学是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初中美术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切入点,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达到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的目的。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美术教育效果。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忘记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教学重点,切实将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至新的层面,将学生带进艺术学习的乐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的情感。

作者:余龙

审美教育论文:中学审美教育化学教育论文

一、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美育的源头及发展

美育一词产生于西方,是审美与教育的合称。直到18世纪中叶,德国的鲍姆加通才给美学命名。他创造了一个新词“Aesthetica”去称谓这门学科。[1]在中国,早在孔子就提出了并建立儒家美育的基本形态,继而孟子又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共同的美感问题、人格美的培养问题、审美的社会功能问题。到了近现代的蔡元培,他认为“美育是世界观教育的唯一途径”。[2]

(二)审美教育的概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美育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发掘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审美话题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其审美话题可细分为十类:化学物质美、化学结构美、化学变化美、化学实验美、化学理论美、化学用语美、化学史美、化学教学艺术美、化学实用美、化学科学家的思想美和人生美。

(二)化学教育的审美性

对于美育的传播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诗意,进行美的教学,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根据教材中化学美内容的多少,可以采取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的化学美教育形式。在追求化学美的同时,美育也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中。教学内容美表现为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内容的科学性;适应时展的要求,具有内容的新颖性;要注重教学内容内在的有机结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让学生在学习优秀的科学文化时,也愉悦的享受课堂的多姿多彩。由被动化主动。教学结构美。主要指教学过程各环节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教学过程有序性、系统性、整体性是教学结构美的优秀。这样让繁杂的知识系统优化的排列在一起,由浅到深,由简到易,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带来美的享受。教学情感美和语言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对于美的事物会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要带有感情和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了解学生,寻找闪光点,培养其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中学化学审美教学的注意事项

第一,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原则。指要把逻辑分析能力和感性、认知的情感活动相结合,不被一单方面所牵绊。在逻辑推理下的结论的辅助下,发挥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对事件进行再创造,不单只局限于形象化的材料,也可根据感官世界和日常经验所得,来进行判断和重组。

第二,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5]。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统一。教学内容是基础,教学形式是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倘若不相协调,必定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要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审美性,提高教学效果。如若只单纯注重一方面,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真的让学生理解美育的真谛。

作者:朱其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镇中心小学校

审美教育论文:钢琴审美素质教育论文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审美素质教育强调将所有音乐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所有音乐教学活动是以音乐审美为优秀的,所以审美教育看重的是以音乐的外在体验和内在感受来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由内而外的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是一种极富音乐魅力的乐器,在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钢琴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所吸引、所陶醉,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进而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和情感互补的教学目标。

一、转变钢琴教学思想,提高对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钢琴教育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人才培养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重技能轻情感”“重技能轻审美”的现象长期存在。钢琴教育者总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钢琴弹奏技巧的提高上,对审美教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提高。因此,作为钢琴教学的实施者,钢琴教师要首先实现个人教育教学观念上的积极转变,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充分纳入到钢琴教育的目标体系当中,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把钢琴教学和音乐审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钢琴艺术中美的表现与创造融为一体。从而让钢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钢琴艺术的音色美、造型美和曲调美,进而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钢琴音乐。

二、重视钢琴名作的范奏与讲解

对于很多钢琴初学者而言,如何培养起钢琴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对钢琴弹奏的神秘感和畏难感是至关重要的。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避免“只讲不弹”的灌输性教学,提高对范奏教学与讲解的重视程度,这不仅能够实现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让学生加深对钢琴音乐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范奏教学中,钢琴教师要尽量选择钢琴名作,通过有效的范奏,讲解和示范作品的艺术魅力、宣泄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试听、视奏和练耳,进而有效拉近听者内心听觉同钢琴音乐的心理距离,充分感受钢琴艺术的感染力,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很多钢琴学习者都知道《土耳其进行曲》这一名作,但对于其创作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却知之甚少或不够全面,所以钢琴教师在范奏《土耳其进行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范奏水平,积极融入个人情感,提高范奏的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知道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意图以及所表达的个人情感,降低学生在钢琴审美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综合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积累审美经验和审美技能。

三、重视情感教育手段的科学运用

在钢琴学习中,很多学习者不懂得如何去感受和领悟钢琴作品中的美感和意识价值,审美能力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情感教育的缺失。钢琴欣赏与演奏较其他艺术形式更加富于情感的表达,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变化性和复杂性,所以只有学习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切实感受到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和艺术价值。因此,在钢琴教育的具体实践中,钢琴教师要避免用反复的、机械化的练习手段,杜绝以批评为主的评价手段,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烦躁的厌学情绪,难以体会钢琴中的情感美。作为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学生个性,善于从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出发,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解放区的天》《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音乐作品的教学中,其中的艺术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每个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情感和艺术魅力都有自己的理解,个性化的审美差异随时随地都会存在,这时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对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行评价,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个性才能,然后再进行相应的修正和积极地引导。四、通过作品联想获得审美感知源泉钢琴作品犹如一幅书画,其表面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丰富。相比之下,其比文学作品更具有深度,是对现实生活或者事物的高度浓缩,而学生要对其理解,必须由深挖掘,透视作品,从表面进行渗透、理解,构造钢琴作品的艺术空间,从而获得审美的感受。因此,钢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加强对钢琴作品的联想,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启迪,了解创作背景,通过个人的感情联想引入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创作意图和作品本质,获得更高层次上的审美享受。例如,在《保卫黄河》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首先让学生充分想象游击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然后才能在振奋人心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获取听觉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陶冶,实现自身审美素质的充分提高。

结语总之,在钢琴教育中,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更是促进学生钢琴音色素质得以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依靠听觉,学生可以聆听到美妙的音符,如果再加上用心的感悟和充分的想象,学生显然能够获取更加深入的审美体验。因此,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钢琴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理论的基础上,要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钢琴音乐艺术的魅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提高。

作者:邱昕然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五中学

审美教育论文:高校审美育德公共艺术教育论文

一、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对德育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这已为历史所证明。中国古代就极其重视艺术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孔子最看重艺术的德育功能,并从“礼”和“仁”的角度来看待艺术教育的作用,其观点集中体现在《论语•泰伯》中所讲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立于礼”是修身的最终目的。关于“成于乐”,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释为:“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即说音乐之所以能够使修身最终完成,是因为它把对“礼”的理性追寻变成内在的情感诉求,成为主体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从“立于礼”到“成于乐”,一个人的修身就从自为的境界进入自在的境界。孔子的修身是诗、礼、乐的统一,与笔者强调的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是一致的。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提出了“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要求,这充分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而艺术教育又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因此,积极探索艺术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是育人的迫切需要。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重温历史,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调剂学生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这与德育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针对非艺术类普通大学生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素质课程,不仅是艺术教育的要求,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育德功能发挥的主要途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对非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美育的最主要途径和德育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把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把它的审美育德功能发挥好,需要借助于众多的途径,其中课内教学渗透、课外文化艺术实践提升是最基本的。

(一)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模式

审美育德就是艺术教育中蕴含的德育目标,通过潜移默化地方式感染、熏陶学生,这是高校德育亟待开展的创新性探索,因此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构建。首先,要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目标,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为目标,所以,无论是制定教学大纲,还是丰富教学的手段方法等都要以此为主线。其次,要注重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为了加强艺术教育的德育教化功能,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积极向上,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功效。在授课时,要注意选择既能体现民族精神、积极向上、又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从而既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体现道德教育的要求。最后,要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方式。基于德育功能的高校艺术教学活动的设计,其中也包含对教学环境的设置。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创设课堂情境,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通过艺术欣赏、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方式启发和带动学生完成对美的欣赏和创造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欣赏、参与活动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认同所倡导的道德教育。

(二)拓展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

艺术教学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艺术课外活动比较常见的是合唱,它能展示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的精神,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另外,组织学生举办以正能量为主题的联欢会,或组织参观能给予学生以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电影、展览、演出、讲座等课外活动,也都能够产生不错的德育效果。此外,课外艺术教育还可以通过专家艺术讲座、参与社会艺术团体、学生自建社团开展艺术表演等来感染教育学生。学校可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能体现本校宗旨和精神的校歌、班歌,让学生传唱,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爱国爱校的情感。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水平,自觉抵御不健康艺术作品的侵蚀,使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操在优良学校文化环境熏陶中得到升华。总之,以艺术教育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教育学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生动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促使他们的政治意识、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进一步提升,培养良好的是非观念和审美能力,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践行审美育德的前提和保障

笔者认为,高校艺术教育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亟须确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育德的制度保障和师资保证机制,同时,教师的德育意识和素养的形成、执教能力和方法的提升,也是实践和完成好审美育德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一)艺术德育的制度支持要充分到位

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师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对学校而言,应当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成艺术教师融入德育领域。在新形势下,高校艺术德育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层的大力扶持,在制度上、体系上以及个人发展等问题上都应给予艺术德育系列教师一些倾向性政策,以便大力推广和践行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二)艺术德育的教师素质要综合提高

艺术德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研究者提出艺术课教师的情感结构包括这几个部分:一是具有丰富、平衡、协调的情感状态和自我调控的灵敏机制;二是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职业道德感;三是善于与群体协作、与他人协调,能够与学生平等对话、彼此交流,具有理解、关心帮助他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由此可见,高校艺术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意识。艺术德育教师的再教育也很重要。艺术素质课教师要加强德育方面的培训,德育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十分重要。这一类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与德育意识的培养,需要高等师范艺术教育各专业采取相应的手段,有计划地对未来将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进行德育能力的训练。而德育教学的教师要加强艺术方面的培训,同时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也应当成为常态。艺术德育还应当尽快进入学科教育的领域,纳入学历、学位教育,这样,具备综合素质的艺术德育教师的培养才会从根本上得以保障。

(三)艺术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要把学生培养成明辨是非,崇善知美的高素质人才,公共艺术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自然端正的教态、准确娴熟的讲授、富有激情的仪态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身教言传时刻在感染着学生,教育着学生,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德育德,有效地提高审美德育的实效性。在艺术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它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勤于挖掘,并能找准时机进行教化渗透。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就在于通过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潜意识中充满爱国爱党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作者:赵思童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审美教育论文:高校审美音乐教育论文

一、高校当中开展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意义

音乐的审美从本质上来理解,便是对于一个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进行感悟、理解与评价的一种艺术表现能力,这是在现今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高校当中的音乐教育教学开展不仅仅需要在形式上与听觉上满足学生们对于审美的期望与要求,并且还需要在更深层次上,满足学生们的思维价值以及审美思想。如同黑格尔曾经说过的那样:“音乐是世界上作为富有情感的艺术。”所以,音乐教育教学作为其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在对于培养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理念以及促进高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等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审美教育非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心理

音乐审美教育是可以积极有利地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的,音乐审美教学活动不单单能够锻炼出学生们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还能够让学生们在那些优美的音乐作品当中感知到现实社会之外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他们会在其中欣赏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发现更多以前不曾发现的细节。不单单如此,音乐的审美教育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之美的同时不间断地激发其自身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以此便可以促进他们提高自身对审美的直观感悟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

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音乐是可以在心灵道德建设方面产生某种奇特的作用的,因此,音乐是可以成为培养社会中优秀男女青年公民的一项基本手段。”高校当中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有很多目的性,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作用便是对高校学生们的身心进行净化与熏陶,这可以促使大学生们形成非常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审美教育课程还可以使高校的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丰富自身的艺术情感,从而获得高雅的审美享受,并且学会自主追寻美好的事物,如此,他们的心灵便会在这种美的陶冶之下得到升华,在接受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育时,获得高尚情操的培养。

(三)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开展还能够促进高校中师资

队伍力量的提升在高校当中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为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次全新的体验式教育,对于其授课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许多的高校教师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这对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促使他们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情绪的。教师应该注重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新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以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优秀的新式教学理念,并多增设一些师生互动交流的环节,音乐审美教育课程的开展是可以让这些高校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改变和完善的。

二、目前高校中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的广泛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其中与传统文化教育毫不相关的音乐教育课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仅可以确保其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向更为良好正确的方向发展,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于是音乐审美教育受到了许多高校的重视。可是,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实际教学开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阻碍它上升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高校中音乐审美的教学内容过于片面

按理说,音乐艺术教育走入高校的课堂本是应该将其自身全部的艺术美感都展现给学生们,但在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不一样的乐种是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的,如果想要让高校学生们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的优秀美感就应该让学生们更多的接触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是当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之中,其传授的课堂内容大部分是西方音乐内容的讲解,而对于我国的古典音乐或者本民族的传统音乐都没有太多的讲解。当然,西方音乐一直作为音乐艺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也拥有着许多难以匹敌的独特魅力,但毕竟它依然是单一的,片面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大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认识产生误区,他们的审美视角也会变得极为狭隘,甚至还可能在思想上产生崇洋媚外的趋势,这于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教学内容的片面性还会表现在具体音乐作品的讲解上,有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师只会带领学生们去欣赏单纯的音乐作品,而从来不去为学生介绍讲解音乐家在创作其作品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这种片面的教学方式是会让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感受其音乐背后的真正的美,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错误的。

(二)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学方法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音乐课是一门非常具有艺术性的课程,它并不是非常形象化的内容,与传统的文化理论课拥有着显著的差别,它需要的绝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是应该从艺术性的角度来传授音乐。可是显而易见的是,很多高校音乐教师都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潜移默化的沿用着过去的文化理论语言进行教学,这便使音乐审美课程的开展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这样做,不单单违背了音乐审美的优秀价值趋向,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这是非常不利于他们音乐修养的提高以及音乐审美水平的提升的。

三、针对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内容的现状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一)高校领导理应注重起音乐审美教学的培养

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将自身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提高,从根本上注重起这项教育教学内容。并且,高校的领导们应该在合理可实施的范围之内,适当的增加音乐审美的教学课程,音乐审美绝对不单单是一个审美能力的培训机制,它是能够让学生从欣赏音乐到认知音乐再到学会审美及评价的一个系统过程。只有拥有了充足的课程时间,才能够保证音乐审美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开展,才能够确保其教学内容的充足丰富,这样也更利于学生们对于音乐之美的领悟及掌握。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给予财政方面的适当支持及在制度上给予一定的保障。

(二)高校的师资队伍也应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素养,方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高校的音乐教师肩上承担着一份不小的责任,那就是向大学生们传授其音乐审美教育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以及最终确立都起到了非常重要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们一定要努力将自身的音乐修养提升,还要从音乐艺术为基准的角度上去传授音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够引导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树立起良好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从而促进他们对于音乐审美思维提升,让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走上更高的台阶。

四、结语

总体来说,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都开始认识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任何音乐审美教育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充分关注到学生们的学习感受,充分明晰学生们的学习意愿,教师不应该按照传统,按部就班地教学,教师应该是学生们学习道路上的引领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当教师们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审美课程的时候,良好的课堂互动更是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而,学生们便会更为热爱这门课程。高校中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课程的实施开展,乃是可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白莉 单位:安徽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审美教育论文:审美教育下声乐教育论文

一、情境激发情感,培养声乐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教育本质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只有在声乐演绎中,调动出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力,去领悟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意境,才能真正的感悟音乐。老师在进行声乐作品教学时,先为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简短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对作品的背景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不断的聆听和回想,感知音乐作品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将作品中展现的美感进行不断的深化和理解。每一个声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形象,所演绎的情境也各有不同,有抒发离愁之感的忧伤,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不同情境的声乐作品带给听众的感受不同,当真正融入这个情境里,身临其境的体会音乐带给人的忧伤之美,喜悦之美。例如:歌曲《送别》,旋律响起,就带给听众忧伤、离愁的伤感之情,脑中浮现的画面也是夕阳西下,长亭古道送别友人的情景。歌曲《欢乐颂》则是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只要心中充满热情,就能消除一切分歧,大家都能团结成兄弟,真心诚意的相亲相爱。不同的音乐情境,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培养学生多听,多了解更多的声乐作品,更深切的融入音乐的情境里,亲身体验音乐的情感与美感。

二、结合词意,感受声乐的文学美与音乐美

声乐是以语言的表达的音乐形式,声乐可以通过歌词直观的表达出音乐所要体现的情境。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学,词意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由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所组成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声乐教学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但歌词能让这些形象具有画面性,给人如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通过歌词的描述,眼前就能展现出炊烟袅袅,小河流淌,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丰收富饶的画面。激起学生对丰收在望的田野,充满无比喜悦的心情,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想要为之而歌唱的欲望。歌词的语言所构成的文学性形象,不仅蕴含了文学性也具有音乐性。也就是说,文学与音乐,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审美通感,而且在互相转换过程中,还不断丰富甚至创造着美,所以,在声乐艺术中,词是歌曲的优秀也是歌曲的灵魂,好的歌词能与音乐水乳交融,起到乐心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教声音,同时还要教学生们把握好声乐作品的文学美与音乐美的完美统一。使学生在演唱中更好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并表现出来。

三、注重“声”“情”并茂,展现审美教育的本质力量

声乐属于听觉艺术,审美过程的完成,是从听觉开始,只有演唱者美妙的歌声满足了听总的审美需求,才能是他们对歌声进行联想,想象,从而达到情感审美体验。情感审美是种人心理的反映,声音的美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轻视情感的审美。情感的表达需要力求真实,演唱者要具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演唱者的真情实感是演唱情感审美的重要特征。声音是声乐教学的基础,情是声乐美感的优秀,只有当“声”与“情”有机融合,达到声情并茂,学生才能从声乐教学中学会本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对声乐美学的审美鉴赏能力,体现出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力量。在声乐教学中,不单是使学生的语言清晰、学好呼吸、共鸣达到音质优美,更多的是使学生演唱具有风格鲜明、情感丰富的表达。当然声音是表现具体作品直接媒介,也就意味着不能忽视或排斥声音的作用。相反,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能够使歌唱者把声音处理的更好,而歌唱者的水平也会更完美一些。声音中囊括着感情,感情则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光有“声”的演唱,音乐作品是没有灵魂死物,只有二者相互依托,以“声”表“情”、富“情”于“声”,所演唱出的音乐作品才会生动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影响。在声乐专业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要体现审美教育,不只是指导学生演唱技巧的运用,而是从感知、想象、情感等方面告诉学生如何应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去认识歌唱、参与歌唱、融入歌唱。因此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歌唱观念从单纯的声音思维中解脱出来,才能把情感投入到声音中。“情欲信,辞欲巧”,这对歌唱来说,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唱歌既要唱声,更要唱情,歌声动听,感情真挚,声情并茂,才能唱的感人,扣人心弦。真正传达到传情达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累积声乐鉴赏能力,体会不同风格的声乐美

声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单单只来源于声乐作品的聆听和演唱,生活阅历的体验,也能提高自身对音乐的领悟。一些歌曲能在一瞬间触动人心,不单单是音乐本身的魅力,自身的类似体验更会加速对歌曲的感触,让人为之动容。声乐艺术的审美是一种心理过程及情感表达,是人们通过日积月累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结果。所以声乐审美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仔细观察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里的情景变化,毕竟艺术源于生活,从最根本的地方感受生活艺术的美感,在通过声乐艺术,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表达给听众。要提高声乐鉴赏的审美能力,仅仅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将声乐作品融入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力和联想力,切身的感受到声乐作品所传递出的情感。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通过对声乐作品的鉴赏的累积,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不同类型声乐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和情感。例如:《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声乐作品,抒发了抗战时期的革命豪情和爱国精神。《茉莉花》、《信天游》、《阿里上的姑娘》等语言淳朴,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声乐作品。声乐作品风格多种多样,有慷慨激昂能激发斗志的,有热情奔放渲染喜悦心情的,也有婉转生动抒发情意的……理解不同风格的歌曲,不仅能提升自身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更能为自身的演唱注入情感,给以听众心灵的触动。大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的累积,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也能通过音乐艺术,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情感,并从这些情感中感悟音乐,感悟人生。

五、把握审美教育方式,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

在声乐学习中,无论哪种技巧的训练,都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朝朝夕夕的努力,不切实际的期望,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形成难以更改的弊病,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乐趣和信心。学生的声乐水平各有不同,能驾驭的难度更不可能一致,如果让学生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去唱难度较大的歌曲,他除了用嗓子拼命喊叫外,别无他法。如果不能驾驭自己的声音,就不可能体验歌曲的美感,只能让学生越发感到学习声乐的艰难。而一首力所能及的歌曲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把初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歌曲练唱中,将课堂所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转换为实际演唱能力,就会取得练声和练唱融为一体的效果。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就能点燃自己表现美的愿望,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欢乐,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发现:原来自己有能力学好声乐这门课。这种“顿悟”让学生信心大增,在此基础上,及时加大练习的难度,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声乐作为听觉艺术,要想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感受首先需要学会聆听,通过不断的聆听从中获取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声音、倾听作品的声音和倾听别人的声音,并且通过正确的声音概念教学,让学生从音乐语言入手,去积极主动的发现声乐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旋律美进而培养审美意识。学习方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独自聆听声乐作品,独自思考感受冒出的聆听感受。然后可以让学生相互聆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方式,互补不足,及时调整。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处在的困惑,帮助解决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总之,声乐艺术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艺术,在声乐教学中,演唱技巧的教学只是一种表达手段,而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则是声乐艺术的品格体现,也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反映。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声乐课中的技能、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音乐美的气氛中学习声乐专业知识。一首好的作品总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的心声,或寄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出美的种子。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作者:邵凌春 单位:邯郸学院艺术学院研究生

审美教育论文:中学审美下的美术教育论文

一、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教育的课程标准,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学习、欣赏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个性得到锻炼。2.教学中,通过了解和学习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的审美观念得到正确的树立。即作品所具有的美感被发现,学生的审美体验加强了,美的感知、判断和理解能力提高了,他们在比较和鉴别中,追求创造着美。3.通过学习美术,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这对美术教学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的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中学美术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即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等,这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人自身的潜能和价值的体现。

(二)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其宗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它更关注的是的人发展,即完整性、全面性、国民性和民族整体性,这样就大大提高和发展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族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

(三)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是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心。而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素质。基本

教育的目标,即全面开发学生的素质潜能、知识、能力、素质,使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准得到提高。

(四)创造性理念

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现代教育强调,它是一个高度、创造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以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也促进了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了创新、创业型复合性的人才,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五)主体性理念

现代教育也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因此,肯定和尊重人的主体价值,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只要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发挥了,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就能转换成受教育者能动的活动。

三、审美教育

在美术新课程改革下,由注重知识点和技法训练的教学,转变到注重审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才能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要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

四、现实生活的源泉

新教材强调了美术教学侧重了义务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实现美术教育由传统的艺术家培养向培育生活课堂的大众人才化转变。新教材侧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新的课程教学是一个综合的美育课堂,即:以美术为基础的审美培养;以美术为主,结合“文学、音乐、体育”等的综合课堂。因此,要与听觉、流动的音乐相结合,从而协调统一。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育得到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以人为本,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也是不容忽略的。这体现了美术教育的人文思想,也体现了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新课改实验的灵魂,坚持新的美术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主张“以人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内在的需求得到满足。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创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总结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下,美术教育从传播知识、技法训练的教学方式,转化成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样,学生成为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美化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价值观。随着课程的改革,中学美术是教育的与时俱进的,反映了教育的进步,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作者:王莉娜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审美教育论文:审美能力美术教育论文

1提高审美能力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德。

加强审美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分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在人生中很容易误入歧途。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丑恶事物的观念,树立接受美好事物,提高对事物的辨别力。

(2)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生活和艺术具有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启发学生个体想象力和创造力。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其实都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结晶,是作者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认识,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活跃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去思考,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幼师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对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全面构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今天,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幼师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日趋多元化,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审美教育的原则方法,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把审美教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不断提高教育审美能力的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深化美术教学评价标准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认知事物的能力与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决不能以“像不像”“美不美”为准则来评价其作品成功与否;学校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决不能一成不变,一套教学评价标准用上几年不变,要依据学生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作品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感受,是否有学生独特和新颖的表现。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创作,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思想,转变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美术教学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走进大自然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自然美既是艺术美的直接表现对象,又是启迪艺术家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沃壤。因此,幼师美术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树立“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理念,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的贯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不能拘泥于教材和理论的束缚,更不能足不出户搞创作,要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激发灵感,促使人在心理上升华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愉悦感,方能创造出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的艺术作品,才能启迪人生。当学生走进自然,在观赏自然山水风光的时候,既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美、对社会美的遐想。在这情景交融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被激发、调动起来,个人的心灵完全处于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状态,可以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捕捉到自然美的规律,形成对自然美的直觉。

(3)注重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简单地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实现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元化的。学校要把审美能力培养贯穿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尤其是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留下来大量精美的艺术作品,其完美的形象、高超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能让人欣赏到艺术表现手法的多元化,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欣赏艺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方法,学会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感觉,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对美的感受,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与评价,把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引向深入。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不能只是感觉作品“很美”“很漂亮”,要培养学生懂得鉴赏美的标准,要知道一幅作品美在哪里?学生只有学会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议,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积极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科学的美术教育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美术实践教学。美术实践包括美术创作、美术鉴赏和其他与美术相关的人生活动。美术创作的过程,正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辨别美丑,乃至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美术作品欣赏、写生、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感受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产生艺术和创作的灵感。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束语

幼师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并不是凭借几节美术欣赏课或者多几种教学手段就能解决的,而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逐步渗透的过程。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不但要在美术教学理论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更要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勇于实践、总结创新,才能为国家幼教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徐常颖 单位: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审美教育论文: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众所周知,古筝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具有非常强烈的传统美学以及审美价值,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为整个古筝教学的关键内容,审美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所在。本文就针对古筝艺术的审美价值展开分析,就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研究。

一、古筝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所在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的发展就是要超越自身价值。而也是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培养逐渐开始关注。作为传统艺术和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古筝教学在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一种感受、感知和创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追求和实践。审美教育理论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对于审美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教育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教学不论是从精神层面、教育层面来说都具有典型性。所以,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的审美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为古典音乐的表现载体,古筝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其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之美与深层次的艺术美,在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审美观中具有着较强烈的体现。因此,审美教育中运用古筝教学来体现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充分融合古筝教学与审美教育,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与表现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筝教学中具体审美教育分析

(一)音色与韵律之美音色作为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因素,是区分音乐的最基本特征。因音色的不同,音乐产生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作为我国传统且典型的音乐艺术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清亮、盈透,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清扬的旋律,同时古筝自身具有的独特气质也决定了其审美价值所在。目的、功效、作用以及场合的不同,古筝所表达的韵律美感表达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而作为决定美妙音乐的关键因素,音色与韵律对于古筝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很多时候,人们只要想到古筝就会想到古代美人在清风徐徐下弹奏一首首悠扬恬静的曲子,这对于陶冶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其次,因古筝具有独特的韵味,相较于其他现代乐器来说,尤其是其五声调式的四个偏音,使得弹奏出来的曲子别具一格。例如,在《秦桑曲》中,古筝苦音偏向于凄楚、柔美;但在潮州曲子《寒鸦戏水》中却偏重于委婉、清醇。所以,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因旋律的不同,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其区别,并反复尝试不同韵味的技巧,使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韵味,从而促进审美观的提升。

(二)意境之美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和审美观的重要学科,是实现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更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其审美意识并培养各项综合素质的学科。而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心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领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了解其中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这样一来,不仅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表现力以及鉴赏力等多种能力。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渔舟唱晚》描绘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利用古筝弹奏出来,悠扬、清透的曲风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而另一个《洞庭新歌》所描绘的湖水涟漪的景象,也能够轻松通过古筝演奏出来。这也正是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价值的完美体现。

(三)仪态与情感美教育古筝教学是审美教育的载体,而其体现出来的情感教育对于审美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强调古筝教育中的仪态和情感教育之美,因为在审美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灵活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学习创建积极生动的学习情境,要用古筝教学自身体现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的时候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陶冶性情,净化其心灵,提高其艺术思想境界。不仅如此,古筝教学的情感美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有着浓厚的情感特征,这也正是情感表达艺术,通过情感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三、结语

总之,作为感知艺术、传统美学与情感美审美教育的载体,古筝教学应体现出基本的音色与韵律之美。同时,在投入情感中体现出仪态与情感美教育,以此来体现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价值,发挥古筝艺术的美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于芳 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审美教育论文: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论文

一、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基础

美术教育就是以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为目的,传播美术文化。并以美术为媒介,通过教学,是对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它包含了国画、素描、油画,还有工艺品、雕塑、建筑知识的技能培养,以及所有可以和视觉相关的艺术作品。也包括看不见的风俗习俗。提高审美意识是通过审美教育这种方式来进行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方式,传授审美知识,把当代审美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更要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做为根本目的。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审美教育的教学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尤为不同的,一个是自带着欣赏的,一个是灌输式,强制性的[3]。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毫利益性。美术可以直接反映人的生活,以及人在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生活等等。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审美教育,它就是在艺术创作以及欣赏的首要前提。也就是说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认识思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翻新,而审美教育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重要,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强。对审美教育也日益关注,跟风现象严重,这也使得许多人走向了误区:

(一)审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随从这种状况在我国教育的体系中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孔子提出“师教”,从表面看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而实际就是为儒家思想“忠君爱国”而服务,美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德育有一定标准,教育方式就是传统的灌溉式,主要就是对错的判断,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审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它更主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的审美的观念与创造力。但是他们又是紧密联系的:美育可以陶冶情操,预防心理疾病;德育对美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美育要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是需要理论性审美对象为载体,美育与德育,他们在拥有共同特征的时候,还存在自己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

(二)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美术教育是指老师通过审美载体,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在审美过程里掌握审美知识,并总结出自己的审美观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智力往往是培养理性能力,它是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可见,智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的过程,使其逻辑思维形成。而审美教育更趋向于感性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当代审美的观念,使学生由于理性的知识走向感性的认识,最终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所以,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

审美体验包括审美的直觉、联想和想象,而这些情感中又和审美评价互相联系、互相参透。联想有一种事物而想起类似的记忆,主要与情感记忆相联合。而在审美过程里经常回发生这样的联想,也就使审美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而想象就是以审美直觉和联想为基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形象,这个全新的形象在客观上是并不存在的,他是虚拟的,他出现的动力就是人的情感。这个过程是时艺术创造的过程,而个人的审美意识和体验就在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而美术教育也应不断更新、不断创新,并对新的学术研究进行不断的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收集新的一些学术思想。把当代审美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提升欣赏水平,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从而达到个体、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

作者:胡蓓蓓单位:盱眙县穆店中心小学

审美教育论文:中国画的审美教育

本文作者:吴利民、吴曦单位:吉林省伊通县二道中心校、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若把东方艺术比作精美的面包,西方的不过是面包屑罢了。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尊重学生的观点,学会用学生视角、眼光来看中国画这门艺术,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他们同样具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因此,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加以鼓励。中国画的精美和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相信除了对学生视觉是一个冲击之外,更会对学生的心灵引起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达到传承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性格情操的目的。

作为小学生,学习往往以兴趣为导向,通过欣赏课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把兴趣变成爱好,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喜欢,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步入这座历经几千年洗礼的艺术殿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临摹中国画作品。学生在临摹、创作的过程中会体验到中国画的美,体验到笔墨在纸面流转的乐趣,体验中国画的意境,就像有名的中国画的“留白”,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留白,而是深入到生活甚至于心灵,人生要留白,一丝净土,却妙趣横生。然次空白并非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就像文学,不着一字,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画多用“留白”,即所谓的“计白当黑”“以无为有”。通俗地说,就是匠心独到地在画面上留以空白。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下去,绘画的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品评,共同讨论中国画的创作和绘画技法。学生在学中画、在画中学,以理论指导绘画,在绘画中验证、领悟绘画理论,能够不断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对中国画的接受到喜欢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引导学生不断向中国画艺术殿堂的纵深进行。这个过程要让学生多看、多学、多练、更要及时地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可以举办书画比赛、书画展览,让学生有发挥特长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舞台。比赛的经过是一个激励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放开手脚,让学生成为比赛的主角,让他们真正动起来,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无穷的美。

艺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贵在感悟。对于中国画而言,草木虫鱼,山石火鸟皆可入画,虫鸣鸟语,晓月残阳皆可入诗。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点。它是中国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中国画的画面效果不像西洋画那样强调立体感和讲究光照方向。而是强调传神。生活即是诗画,诗画亦是生活,从画中感悟人生,就像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就可以感受“君子”的风度,因为他们就代表中国画中的“四君子”在画中他们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高尚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把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相结合,用欣赏艺术之美的眼光去感悟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人生之美。

中国画不仅寄托着画者的雄才大略、放眼天下的志向,或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情怀,也投注了文人的清高不群、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让我们从欣赏中国画、体验中国画、缔造中国画、感悟中国画,去真切的触摸它,去注目它。一位哲人曾说过:视角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中国画将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完美地融为一体。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更不能忽略,而中国画教育则是美育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有将中国画这一民族瑰宝发扬光大的责任,有义务让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