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22 09:10: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探讨论文

[摘要]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部门开拓景点,充实旅游内容的所依赖的支撑点之一;图书馆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丰富了特色馆藏,完善了服务体系,繁荣了图书馆事业。

旅游业是低消耗、低污染、多关联、可持续、投入少产出高的优秀产业。有关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4.6;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10~20元;每增加1个旅游从业人员,可增加相关就业人数5人以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群体增长,旅游事业构筑了一个向外界展示地区风情风貌、资源配置情况、经济建设状况的平台,通过游客的流动展现地区的整体形象,提高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来促进旅游事业的繁荣。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在2003年9~10月份,就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节会活动,其中规模较大、效果较好的有: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东阳横店农民旅游节、金华黄大仙文化旅游节。通过各种节会的举办,营造旅游品牌,开拓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事业。同时向外界充分展示了金华市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优势,形成强势产业群体,吸引资金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金华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团队前往香港、上海、南京、杭州、温州等地举办各种展示会,展开各种宣传,做大做强金华的旅游产业。

旅游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也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促使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而为,需要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高档次、高品味的旅游产品。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可分为3类:一是以山水风貌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二是以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人文资源,三是包含民俗风情、民间曲艺在内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针对这3类资源的开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需要充分的考证、挖掘,才能得到开发利用。即使是怡情怡性的以名山大川为主的自然风貌,也只有注入文化内涵后,才能显示其魅力。图书馆长期收藏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能很好地支援旅游资源的开发。

1.1图书馆支持旅游景点的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旅游景点的建设,只有建好旅游景点,才能凝聚人气,开拓市场,获得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对古寺名刹、文物遗址的重建和修复,如杭州西湖景区重建雷峰塔、修复净兹寺。二是依照景区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说增建相关景点,如金华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故宫的建设。三是主题公园的开发,如绍兴柯岩风景区"鲁镇"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建设都必须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三步实行。在进行旅游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相关的信息进行查全、考证,才能建设成蕴含文化内涵的景点,重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才能构成人无我有的吸引力。图书馆应运用信息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参与旅游景点的建设,为景点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有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快、好、省地建设旅游景点。金华市鉴于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东晋时浙江金华人,传说于金华赤松山修炼成仙)在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力,决定在黄大仙修炼得道之所--赤松山修建黄大仙故宫,以吸引港澳及外资的投入。金华市图书馆闻讯而动,搜集、整理有关黄大仙的资料以及浙中一带道观建筑风格的图片,提供给相关部门,使黄大仙故宫在短时间内就建成,并对外开放。并通过今年的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取得了旅游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1.2注入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旅游。

旅游者是因为了解异质文化的需要才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活动的。现时,城市人喜欢到农村旅游,农民以到过大城市为荣,吸引双方互动的原因就是农村简朴的生活、淳厚的民风和城市的繁华所体现的文化本质。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只能短暂地吸引游客的目光,无法震撼游客的心灵,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图书馆应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增添景区的文化魅力。东阳横店影视城里建有各种古致而宏伟的建筑,如秦王宫(仿秦阿房宫而建)、清明上河图,初听其名,令人神往。可走进秦王宫一览,里面只见亭台楼阁,水池和回廊环绕其中,而楼阁廊柱间却是空白一片。如果在建设秦王宫时,有图书馆的参与,通过查找相关历史图谱及相关资料,各幢建筑分别给予宫名,在各处门口或廊柱间配上对联,使游客置身其中,或赏联玩味,或触景联想,在游玩的过程中定能增添许多乐趣,也将吸引更多的客源。

1.3挖掘民间曲艺,充实旅游内容。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笔者在北京游览民族公园时,就被其中的民族节庆活动和歌舞的表演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详细地记载着各地民俗风情和民间曲艺。图书馆应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挖掘这份财富,通过编排,在旅游景区内进行表演,定能增强景区的竞争力。浙江永康的"十八蝴蝶"和"九狮图"就是挖掘出来的民间曲艺节目,它们相继在法国桑特民间艺术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红。如能通过缩编,在永康方岩刚开发出来的南岩广场上进行表演,不但充实了方岩景区的旅游内容,而且能提高景区的影响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1促进了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各类网络信息服务系统风涌而起,冲击着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组。图书馆只有具备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提供特色服务,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在信息服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最显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某一地区的地方文献是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缩影,它包括记载着与某一地区有关的人、事、物的所有文献资料。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针对地区的人、事、物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正是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由于各地的关联性和人物的流动性,地方文献中有很多重要的资源流传于本地区之外。图书馆在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完整的文献信息,比如通过网络查寻、走访外地的名人或者名人后代、馆际互借,等等;挖掘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传说及其相关的曲艺节目等。通过搜集、整理,不断完善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促进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建设。杭州西湖景区的主要景点环湖而设,在南线有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更有与北线的岳坟齐名的于谦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说明了当时环湖景区的风光。不知何时起,南线景点逐渐冷落,游客渐稀。对面的岳坟却是热闹胜过往昔。为了重振南线旅游风光,杭州市有关部门决定从重塑于谦形象而起。"于谦史迹万里寻踪"就是在此背景下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牵头,由相关部门实施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行动,于2003年9月9日启动。图书馆应跟踪而行,为有关单位提供于谦生活的足迹,以便更好地实现"寻踪行"的目的,并在"寻踪行"的过程中求得相关文献信息,充实馆藏资源。

2.2促使地方文献科学地开发利用。图书馆收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被用户所利用。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文献单元的服务已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只有通过对文献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的开发、提炼,提供知识服务,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主动介入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现时情况,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分析综合地方文献,抽取文献中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信息内容,通过整合、组织,及时地提供给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节约时间和金钱,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通过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文献的价值所在。图书馆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状况,主动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如:通过分析名人录以及相关媒体的人物报导,将有关地方名人的情况提供给相关部门,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挖掘地方文献中的传统文化,与有关部门或者社区配合,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原料。

2.3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长期以来深处闺中,只是被看作是收集文献资料和借还图书的场所,其价值不能被人所认识,这种境况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开发,展示了图书馆工作多元性及其价值;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旅游资源服务,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展现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作用。所以,图书馆应全力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价值和功用,营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图书馆经历漫长的历程,在今天依然保持着昌盛的局面,正是不停地紧跟历史潮流,不断地深化着内涵的结果。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一种与时俱进、提高服务层次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但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旅游景点的品位,其自身也深有得益:通过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丰富充实了馆藏特色资源,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加强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论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部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优秀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完全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完全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必须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开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经营,我们的一些饭店宾馆,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珠海这几年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饭店宾馆也不例外。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管理体制比工业体制还保守。因此,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闭操作。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闭改革,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权的拍卖,一方面要公开论价,另一方面要对其提出的开发方案进行专家论证,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公开竞争择优确定开发单位。同时,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茶业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前景

1杭州茶业概况

杭州位于北纬30°16’、东经120°12’,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是非常适于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加上杭州茶区内多样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植物资源,造就了杭州茶叶的优良品质。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近年来政府的积极引导,杭州的茶叶生产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并且涌现了径山茶、千岛玉叶、雪水云绿等一批新的名茶,使杭州茶叶生产迈入了品牌时代,为发展茶业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杭州茶业旅游的现状

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茶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茶融入到整个杭州大环境。梅家坞、龙井、虎跑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茶与旅游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趋紧密,当前杭州茶业旅游呈现多种模式。

2.1观光型旅游杭州的观光型茶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西湖这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空气中到处都散发着西湖龙井茶的清香。位于龙井村的龙井山园占地面积130亩,集聚了千年龙井地域文化的精髓,内部环境优美,茶园风光迤逦,还有相传为乾隆御赐的十八棵御茶,所有的这一切都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此外还有西湖新十景之一虎跑梦泉、龙井问茶等,打造了极其优美的茶业观光旅游。

2.2度假休闲游杭州是繁华的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为了避开喧嚣城市生活,到乡村度假,融入大自然,是人们的首选。杭州周边茶园密布,有了茶的加入,休闲的元素变得更加丰富。梅家坞茶村是第一个将茶作为休闲产业来经营的村落,经过政府的合理引导和当地茶农的精心经营,目前的梅家坞已发展成杭州人休闲的后花园,去梅家坞喝茶、吃农家饭成了人们的一种时尚。据权威人士估计,梅家坞与茶相关的休闲产业每年带来的产值高达1.5亿元,远远超过了当地茶叶的总产值。在梅家坞成功经验的推动下,龙坞茶村、茅家埠茶村也纷纷亮相茶业度假休闲旅游,生意同样红火。

2.3茶文化专题展示旅游中国茶叶博物馆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专题的部级博物馆,通过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展示茶文化的无穷魅力,再辅以四周精致的茶园和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的建筑,使其成为杭州的独特一景。茶文化是茶叶的魂,2004年,杭州市提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相关的茶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掘。杭州的很多景点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很多的寺庙与茶有着很深的渊源,径山寺便是其中的代表。径山既是茶圣陆羽著茶经之地,径山寺茶宴又是日本茶道的发源地,有了这样的茶文化底蕴,近几年径山迅速上升为热门旅游景点,吸引了包括许多日本在内的旅游者。

3杭州茶业旅游开发的前景

杭州是世界著名的休闲旅游城市,茶业休闲旅游依托杭州旅游大环境,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观光型茶业旅游方面,杭州已有着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但在休闲、游乐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提升的问题,在茶业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上仍大有潜力。

3.1巩固传统旅游项目单纯的茶业观光型旅游由于景点本身的局限性,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要加强与旅游主管部门协作,将其作为主线或附线加入到旅游线路中,使其成为杭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相信这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眼球。茶业度假休闲游已进入竞争时代,对经营者来说必须与时俱进,要在服务游客上面下功夫,茶楼的设施要卫生、舒适,而且要讲究“原汁原味”,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要体现茶叶特色、农家特色,使其与周围茶园的氛围融为一体,避免周边环境的城市化,使游客失去融入大自然的乡土感。

3.2开发茶叶科技游杭州市汇聚了国内最有声望的茶叶科研机构,如浙江大学茶学系、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目前,这些茶叶科技资源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似乎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要化大力气,将这些宝贵的茶业科技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这必然会吸引一大批游客,不仅增加了茶业旅游的新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茶业旅游的内涵。如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茶叶检测实验室,中国农科院茶叶所的国家茶树种质圃,杭州市农科院茶叶所的高标准实验茶园,都将对游客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相信将这些茶叶科技资源通过合理的发掘和整合,必将成为今后茶业旅游的一大新亮点。

3.3开发茶叶工业游杭州名茶众多,既有被称为茶叶之冠的“西湖龙井”,也有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径山茶”“、千岛玉叶”、“雪水云绿”等,不同的名茶有着自己特色的制作方式。可以对游客进行简单的培训,使其参与和尝试采茶、制茶的全过程,而且能喝到自己采制的茶叶,游客一定会感觉到别有一番滋味,成为其旅游过程中难忘的一次经历。此类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带动茶旅游产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茶叶产品的销售。

3.4茶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杭州的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功能,是茶业旅游深层次的开发内容。尽管近年来杭州在茶文化旅游在开拓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杭州精深的茶文化历史,还远远不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于开发。茶菜是杭州的一大特色,但现在开发甚少,仅有龙井虾仁、茶香鸡等少数几个菜肴可以在部分饭店尝到,要尽可能挖掘历史上含茶叶的特色菜肴,举办有浓郁杭州风味的特色茶宴,一定会对游客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此外各地特色茶俗的挖掘也是茶业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虽然每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龙井开茶节,已成为杭州茶业旅游的一大盛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其影响力仍然相当有限,要将其办成像大理“三道茶”这样的民俗节还要进一步加大发掘力度,加入更多的新元素。茶业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在促进茶区农业稳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茶农致富,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新途径,值得探索研究。

作者:周铁锋 余继忠 毛宇骁 申屠姣 单位: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杭州市茶叶学会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产品开发探析

摘要: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革新,加上消费模式进一步优化,茶叶及茶文化已经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发展旅游产业,壮大旅游产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茶文化作为整个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茶文化为优秀,可以延伸开发形成系列产业链条。随着人们消费理念不断丰富,传统的旅游消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具体需求,因此丰富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完善发展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意义重大。本文拟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入手,结合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意义,从而探讨研究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产品发展;融合探讨

从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看,目前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从南到北,由东到西都形成了广泛的茶文化,无论是茶叶产地,还是运输茶叶途径等等,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可以说,我国茶文化资源开发基础雄厚。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以茶文化为优秀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逐渐成熟。而每一种成熟的思路都是在旅游市场影响和决定下有所发展的,而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是在当地茶文化基础上,通过充分融入自然环境和该区域独有社会民俗活动,涵盖观光旅游、体验旅游等一系列功能的综合型旅游资源类型,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将无限延伸茶文化产业链条,同时有效推动发挥茶文化内涵与价值。在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影响下,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1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分析

我国是茶文化产生的源头,经过几千年的成熟发展,茶文化逐渐形成了体系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无论是茶叶生产,还是茶叶制作、运输,甚至是茶叶饮用等等,都形成了相应的茶文化。在茶文化形成的同时,就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旅游活动和资源。而这些汇总起来,就构成了茶文化旅游资源。而有关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概念也有不同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资源指的是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资源是以茶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主题的,游客通过参与其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相应乐趣的资源形态。虽然不同学者从各种角度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了各种界定,通过细化其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是从旅游的目的、旅游活动的类型、参与动机以及旅游活动的内容等各种角度切入的,因此其都是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某一方面认知,并不全面。而通过结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定义茶文化旅游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是基于游客对茶叶发展、茶叶生产技术、茶文化形成等一系列元素有较高兴趣而产生的内心驱动,其主要表现方式为:欣赏茶叶成长、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参与到茶叶生产、制作过程,以及深入了解茶文化等。其参与目的是为了通过观光、体验、参与等一系列途径,实现自身内心的享受等。茶文化旅游资源是通过旅游开发方式对茶文化进行体系化开发的资源利用形式,其并不是一种独立资源类型,而是将茶文化中可供旅游开发挖掘的资源予以开发的形态。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涉及面广泛,其涵盖了茶叶生产的全流程,是各种旅游活动综合起来的结果。因此,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广泛,形成了体系化的资源系统。事实上,在游客参与茶文化旅游过程中,很少有人只参与其中某一种活动类型,其往往是综合性参与。

2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意义分析

想要有效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旅游发展,就必须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这一基础进行深度挖掘,而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具体分类的过程,也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同时也是我们制定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和标准。

2.1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原则分析

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具体分类时,需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是相近和差异化原则。也就是在划分茶文化资源类型时,必须从其共同属性出发,将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源进行融合,通过差异化区分出不同类型,而通过相近性纳入大类。此外,要坚持层次分类的原则。其指的是茶文化旅游资源较为复杂,在区分大的类型之后,要逐级对大类资源进行细化,确保一一对应,避免错位现象。最后,是体系化原则,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多种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必须坚持体系化开发旅游资源,将其最终纳入整个系统,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2.2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划分依据分析

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具体划分时,首先要从其定义出发,通过具体定义来确定划分茶文化资源类型的范围以及其主要内容。其次,要结合茶文化旅游资源各组成项的属性来划分,比如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等等。最后,要对资源各组成要素,其产生原因,具体特点、表现形式作为划分标准和依据。茶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多重要素,因此对其进行划分时,要认真依据以上三项标准。一方面,我们要结合三项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细化,界定其具体类型标准。而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由于茶文化体系涵盖了多重元素,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某一类资源类型,要有重点地进行资源类型划分。

2.3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分析

通过梳理茶文化旅游资源,结合三大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可分为五大类型。即:茶叶生产的自然资源,如茶树、茶园和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等。二是与茶相关的人文社会资源,比如茶叶生产古迹、茶馆、茶厂等等。三是与茶有关的社会习惯风俗等,比如茶文化节,茶博览会等。四则是与茶有关的文学作品等,比如描述茶的诗词、著作等等。五则是茶与其他文化融合形成的复合型文化,比如茶文化与民族文化,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等相融合形成的复合文化等等。

3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具体思路分析

事实上,通过发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都是为了开发构建体系化旅游资源产品体系,通过有效结合市场需求,结合各区域茶文化特点及自身特点优势,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附加值的最有效挖掘。

3.1以创新为切入点,完善产品生产管理,注重旅游产品的品质

把控当前一些茶文化资源较丰富地区也陆续开始探索旅游产品开发,然而事实上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创新,以至于很多产品雷同率高,相差小,从而极大限制了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运营和产品开发。因此在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发展时,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切入点,重视对产品的开发过程,通过有效研判市场发展趋势,充分结合客户相关需求,从而增加市场接受度。而在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时,必须注重整个产品的生产管理过程,无论是产品实物,还是相关服务,都必须重视强化管理,通过有效开展产品质量监督、品质把控,进而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体系化开发。

3.2结合茶文化特点,突出特色融入,提升市场竞争力

进行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出发点是茶文化,开发手段是旅游方式。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必须重复重视对茶文化资源深入了解,通过有效结合其特点,让开发的产品具有文化内涵,让产品开发素材更加丰富。此外,还要认识到旅游开发的最大要求之一就是特殊性,因此在开发相关产品时,必须对本区域茶元素进行深入了解,通过挖掘其中最大特点,结合有效的特色融入,从根本上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3以资源特征为切入点,细化产品类型,构造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

构造体系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事实上就是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出发,结合特点切入,通过细化产品类型,实现完善产品开发。在研发旅游产品时,需要从茶叶生产、制作开始,通过充分融入游客的旅游需求,进而打造满足所有游客需求的产品类型。在茶叶生产地,结合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在茶叶采摘、制作过程中,结合人们参与式、体验式需求,开发相应旅游产品,通过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特点,进而塑造可供参与的旅游产品。此外,将茶文化、相关茶叶历史进行包装,开发成供游客研究的旅游产品。同时,也可以深化与茶叶相关的饮食、产品等衍生内容,增加茶文化及茶叶生产制作链条。可以说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就是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基础上,通过充分考虑、结合游客需求,细化各种产品类型所形成。

3.4重视市场元素,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

事实上,不管是从茶文化角度,还是从旅游产业角度考虑开发旅游产品,其最终还是由市场和客户来评判,市场反映如何,才是产品打造的重要依据,而在客观旅游活动中,任何一位游客在参与茶文化旅游活动中,都不可能只选择某一种旅游产品,游客会在旅游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组合。所以在发展茶文化旅游产品时,必须注重市场元素,从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出发,通过融入游客的消费需求,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品牌也是重要影响力,只有充分重视构建产品品牌,才能持续提升和发挥茶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影响力。

4结语

虽然我们有着雄厚的茶文化资源,但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极度缺乏。通过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及相应产品进行深度探讨,不仅能有效延伸茶文化产业链条,同时也是从旅游需求不断发展角度出发的。当前人们对健康生活和养生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因此茶文化旅游就成为时代消费热点,但目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形成体系化思路,其不仅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同时也未能对茶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因此通过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深度细化,有重点的探讨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产品,将为深度挖掘这一资源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郭慧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音乐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融合发展

摘要:湖湘文化具有悠久历史,有着许多优秀的人才与深远的文化底蕴。湖湘文化属于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其有着丰富的内涵,因此在全世界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湖湘音乐文化是湖湘音乐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艺术内涵,是湖湘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湖湘人民优秀品质的体现。因此,就要注重对湖湘音乐文化的传承。而旅游行业与音乐文化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合理地融入湖湘音乐文化,可以实现湖南省旅游行业与湖湘音乐文化的良好传承与发展。因此,具有深远的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实现湖湘音乐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机融合,希望可以有效实现二者的融合,推动湖南省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与湖湘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湖湘音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融合发展

对于音乐和旅游而言,从表面看,二者属于不同的门类,但是实际上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旅游活动主要是将原本闲置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转变成能够进行感受与利用的财富与资源[1]。所以,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与此同时其也属于文化活动。旅游者前往异地观看不同的自然景观,充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探寻当地的文化古迹,这可以充分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开阔其视野,陶冶其情操。音乐也属于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艺术形式,将其应用在旅游项目中可以为旅游者带来更加丰富的美感体验。所以,对于某个地区而言,在旅游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当地特色的音乐元素,可以更好地吸引旅游者,具有良好的作用与价值。

一、湖湘音乐文化概述

湖湘文化中的“湖”即为洞庭湖,“湘”为湘江,湖湘文化具有较强的个性化与鲜明化特点[2]。其是历史的长期沉淀与积累,其中包括比较深厚的精神内容以及思想价值,因此值得人们给予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作为湖湘文化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湖湘音乐文化在湖湘文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湖湘音乐文化有着十分深厚的根基,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艺术资源比较丰富,涵盖了歌曲、舞蹈与戏剧等多个领域。湖湘比较传统的剧目主要包括巴陵剧与花鼓戏等;传统的曲艺主要包括常德丝弦与长沙弹词等;传统歌舞主要包括衡南的七巧龙舞与土家族的摆手舞等;比较著名的传统民歌主要包括土家族的打溜子以及桑植民歌等。这些优秀的湖湘音乐文化都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是值得大力弘扬与传承的。要充分重视对湖湘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广泛推广,使得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湖南省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的中游,占地总面积高达21.05万km2,有着十分辽阔的地域,自然景观非常秀丽,多姿多彩,是比较著名的旅游景区。湖湘文化是湖南省比较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其对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思想文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湖湘音乐文化是湖湘文化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可以充分体现出当地的音乐特色,是宝贵的艺术文化。湖南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开发旅游线路与旅游景点,要积极地发展自然风光以及民族风情旅游行业。除此以外,湖南省在相关的管理条例中提出,对于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而言,要充分注重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使得旅游文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3]。由此可见,湖南省对旅游产业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关注。作为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湖南省具有品类较多,覆盖面较广,并且特点较为显著的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前景。近些年来,随着不断的建设与发展,湖南省陆续推出了14项专项旅游产品,其中包括草原放牧、龙舟竞渡、民族风情与宗教朝圣灯管,这吸引了外地众多的游客来到湖南省旅游观光,使得人们充分领会到湖南省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丰富多彩。但是,其在旅游行业中没有对湖湘音乐文化给予更多的应用与开发,因此就影响了二个彼此间的有机融合,影响了湖湘音乐文化的良好传承与发展。

三、湖湘音乐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融合发展策略

(一)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

对于即将要从事或者是正在从事导游行业的人员而言,要加强对其培训与教育,使其能够积极地和艺术团体以及艺术院校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互动。要在对其培训与教育的过程中合理地加入湖湘音乐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得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湖湘音乐文化的宝贵,认识到个人担负的传承与弘扬湖湘音乐文化的重要职责。要通过教育培训全面地提升这些工作人员对湖湘音乐相关知识与音乐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全面提高其湖湘音乐文化素养水平,进而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宣传与推广湖湘音乐文化。

(二)积极举办音乐节

通过对以往国内外的许多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积极地开展音乐节不但能够实现对国际音乐的有机学习、交流与互动,可以更为有效地传播与推广音乐文化。除此以外,还可以有效地推动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对于湖南省而言,其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音乐元素,具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湖湘音乐文化,另外其有着“歌唱家之乡”的美誉[4]。湖南省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歌唱家,其中包括李谷一、张也以及宋祖英等,这些优秀的歌唱家在国内以及国际上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其对民歌的演唱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民俗民风,也是有效宣传与推广湖湘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宋祖英演唱的《小背篓》就充分体现出湖南省秀丽的自然景观与民俗民风,帮助人们充分感受到当地的美景,是值得参观旅游的,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很多游客。因此,在湖南省旅游业中也要积极地举办音乐节,进而实现对湖湘音乐文化的良好宣传与推广。

(三)开展互动性的音乐活动

在旅游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宣传湖湘音乐文化,那么就可以组织游客开展一些互动性质的活动。例如,可以积极地引导与鼓励游客能够和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对歌,或者是教游客唱几句比较富有韵味的曲子,或者是鼓励旅游者可以和当地的人民进行共同舞蹈等。另外,在游客休息的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一些歌舞表演,可以为广大的游客演唱著名的曲目《土家族民歌联唱》以及《桑木扁担软溜溜》等,这样就可以使得游客更加的赏心悦目、愉悦身心,充分了解湖湘音乐文化。

(四)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体

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不容忽视。所以,可以利用杂志与报刊等途径大力地宣传湖湘音乐文化中的一些相关知识与表演形式等。另外,也可以在电视台或者电台为广大听众与观众播放一些当地比较优秀的歌曲或者是剧目。例如,目前衡阳电视台在每日的中午就会播放一些当地比较著名的地方戏曲,这也有效推动了对湖湘音乐文化的深入开发与广泛传播。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地利用网络媒体,可以采取一些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制作完善的当地民间音乐文化板块,进而还帮助更多的人体验到湖湘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有效推动湖湘音乐文化的广泛推广。

(五)博物馆中设置音乐专区

在湖南省的博物馆中也要设置比较完善、科学的音乐专区,如此一来就可以帮助前来的游客更好地了解湖湘音乐文化。实际上,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开展旅游活动。在《穆天子传》中明确记载,穆王曾经驾着马车周游天下,西部到达“玄池”,其“持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西王母设宴款待。并且歌唱:“白云在天,山陵自出,离悠远……。[5]”这可能就是最早的有记载的旅游音乐。对此我们可以获知,随着旅游活动的出现也随之产生了旅游音乐。因此,旅游音乐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为了更好地宣传湖湘音乐文化,那么就要在博物馆中更好地设立音乐专区,更好地介绍与推广湖湘音乐文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行业和音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联,假如能够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实现二者的有机开发和利用,那么就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在湖南省的旅游行业中就要加强对湖湘音乐文化的有机宣传与弘扬,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这样就可以为旅游行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吸引广大的游客,推动湖南省旅游行业的发展,可以使得广大的游客更多地了解湖湘音乐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湖湘旅游文化的良好开发与利用,有效推动湖南省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作者:李巧伟;徐宇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谈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应用

一、井冈山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当前茶文化旅游异军突起,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增长极。目前井冈山的茶文化旅游已有一定的发展,井冈山中国旅行社等多家旅行社推出了春季采茶旅游线路,主要由上茶山采茶、进茶庄品茶、听茶农说茶等组成。井冈山观途旅游推出井冈山采茶品茶半日游,线路包括采茶、品茶、炒茶、制茶、茶品评定等活动。这些采茶旅游线路一经推出,受到游客的欢迎。目前以旅行社推销、网站报名为主要营销手段,还未利用传统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故影响力仅限于周边县市。井冈山茨坪的天街购物市场有多家茶业店,以售卖井冈翠绿、狗牯脑茶叶为主,大多布置精美,设有茶桌茶器供游客品茶。井冈山竹制品众多,有竹制的茶杯、茶碗、茶罐、茶匙等,用来喝茶、储茶别具一番风味。井冈山盛产根雕木雕,天街市场随处可见标价过万的茶座和茶几,这也为茶艺表演提供良好的平台。茨坪设有多家茶楼,环境清雅,如挹翠湖公园开设的两家茶楼,四处花木扶疏,湖光滟潋,群峰倒影,颇能感受雅致情怀。在水口、龙潭等自然风景区设有茶亭,以供游客歇脚休息、观赏风景,条件虽简陋,倒也返璞归真。井冈山小井设有茶叶研究院,虽名为研究院,实为旅游局定点的购物场所。研究院周围环境优美,由竹子搭建的平房,内置竹桌竹凳,表演茶艺的茶姑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在介绍茶叶时能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如演唱《请茶歌》欢迎远到而来的游客,介绍客家饮茶习俗等,除介绍井冈翠绿、狗牯脑外,主推的雪毫、兰贵人、养生茶并非本山所产。据了解,茶庄老板是福建人,因福建茶艺竞争激烈,故到井冈山发展。其茶艺表演的特色不够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近几年,同样来自福建的和加仁擂茶入驻井冈山市场,采取与当地餐饮业合作的经营方式,如与老客家酒楼、面包店等合作经营擂茶,由客家擂茶哥现场演示及制作擂茶,在绿滋肴等土特产超市设有和加仁袋装擂茶的展台。和加仁采用类似奶茶加盟店的经营模式,能令游客快速品尝到擂茶的美味,这对推广客家擂茶起到一定作用。不过,尚未挖掘其中的民俗文化,脱离井冈山的地域特色,并非地道风味饮品,故游客反响平平,业绩不佳,已逐渐淡出现场加工的经营。总体而言,井冈山茶文化旅游已初具规模,但仍停留在浅层次的发展状态,以品茶、赏茶、购茶为主,没有充分挖掘井冈山的茶文化内涵,茶文化旅游形象不够鲜明。井冈山近些年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吸引了国内大批游客。红色旅游是政策催生的产物,享受政府扶持。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容易使景区产生依赖性,而不适应市场化旅游,也易受政策转向的影响。如2012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明令严禁公费旅游。该举措严重打击了公务旅游市场,国内多家旅行社负责人说,2013年以来,国内旅行社团队游客的接单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0%-50%,不同线路略有差别。与冷清的公务旅游相比,散客出游热情高涨,不少旅游专家指出,2013年是中国旅游的“洗牌之年”。[1]井冈山客源以学习、公务、商务旅游居多,公费旅游比重较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央政策的冲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环境中,“去公务化”正是井冈山旅游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2013年井冈山市政府采取多种举措促进旅游业发展,投资3亿元的山地自行车投入使用,除建设国际级山地车赛道外,还修建了休闲绿道,将井冈山市黄坳乡现有的旅游景点如旧居、朱砂冲哨口、千亩茶叶基地等连接起来。2013年4月份举行的山地车邀请赛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当赛车在青青竹林、碧绿茶园、杜鹃花丛中骑行时,如在五彩画卷中遨游。很多观众对井冈山拥有如此之佳的生态环境大呼意外,其实这也是众多国人对井冈山的印象,不少游客对井冈山的印象停留在革命战争期间,认为这里是穷山恶水,殊不知这里已是璀璨的绿色明珠。大众印象与井冈山的宣传策略密切相关。形象遮蔽理论指出,在一定区域内分布着若干旅游点,其中旅游资源级别高、特色突出、品牌效应大的旅游点,在旅游形象方面会更突出,从而对其他旅游地的形象形成遮蔽效应。[2]井冈山全力打造“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对外宣传主打红色旅游牌,这使井冈山的特色十分突出,辨识度高,但屏蔽了绿色生态的特色。井冈山对外宣传时过于强调历史文化语境,忽视现实语境,这赋予了井冈山浓厚的政治色彩,错失了大量的自助游散客,且来井冈山旅游的鲜有境外游客。近几年井冈山提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理念,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内涵,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如峡谷漂流、摩崖攀岩、农田采摘等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井冈山正努力提高产品的多元化,以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需要。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能够很好地填补井冈山的空白,产生形象叠加效应,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提高游客满意度,延长逗留时间,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井冈山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井冈山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井冈山的茶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开发过程中可借鉴相关茶文化景区的成功经验。同时,应与井冈山当地特色紧密结合,以现有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根据客源特点制定开发策略,发展具有井冈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一)开发生态观光茶园

井冈山的高山生态茶园极具观赏性,目前这些茶园仍然保持着自然风貌。可借鉴西湖梅家坞、雁南飞度假村的成功经验,对茶园进行精心规划,建设成观光型茶园。如完善周围环境,在茶园中栽种多种观赏型茶树,设置小型音响,播放悠扬的民乐,用毛竹修建茶亭,以供游客品茶,建设客家风情园,展现客家淳朴的民风民俗,使茶园成为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井冈山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七月是一年最热的月份,平均气温仅23.9°C,夏季几乎每日午后都会降雨,使空气分外清爽。目前,井冈山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免票,这一举措吸引了大量的老年人上山避暑。井冈山有“天然氧吧”之美誉,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数超过8万个。“茶乃万病之药”,茶叶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作用。茶园环境优美,令人心旷神怡,非常适应中老年游客避暑、养生、保健,进行品茶、赏茶等活动。相关部门可与开发商进行合作,在茶园周围建度假村、旅游公寓等,以供家庭度假租用,并完善茶园接待设施,开展品茶、垂钓、棋牌等休闲活动。

(二)建设“茶与廉政”主题茶园

井冈山茶园游览可以与红色旅游、干部教育相结合。井冈山设有多家干部学院、中央各直属机关开办的培训机构,最高峰时有上百个班、上万人在井冈山培训,培训已成为来井旅游的中坚力量。茶具有忠贞廉洁的品质,明代许次纾《茶流考本》曰:“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可移栽,一旦落籽,便终生不迁,故视茶为忠贞不渝的象征。茶性俭,古人把茶视为廉洁的代名词,历代以茶表清廉的例子不胜枚举。东晋陆纳以茶代酒,传为美谈,北宋司马光游山只携茶水,时人赞其“俭德,世无其比”[3]。、、许世友等老一辈革命家爱喝茶以清心,酷爱喝茶,外出开会视察往往自带茶叶,喝过地方上提供的茶叶后一般都会付钱。几年前杭州市纪委约干部到茶楼进行廉政谈话,开创“喝茶反腐”的新形式。著名茶人庄晚芳将“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廉即“廉俭育德”,清茶一杯,可收敛奢欲,去浮存真。在井冈山,茶树还有革命火种的意义。当年老区人民母送子、妻送郎上战场,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巨大的牺牲,正是因为有前人无私的奉献,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安康,诚如《请茶歌》中所唱:“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种茶后人尝。革命种子发新芽,年年生来处处长。”井冈山的茶,联结着艰苦革命岁月与社会主义新生活,融聚着无数家庭的聚散离合。井冈山的茶,朴实无华,却回味无穷,蕴含无穷的力量,“喝了红色故乡的茶,同志哥,革命意志你坚如刚”。(《请茶歌》)2012年,井冈山市以“创诚信旅游,建和谐景区”为主题,将廉政文化融入到红色旅游文化之中,积极推进廉政旅游,开发了荆竹山等廉政教育景点。茶的诸多美好品质值得广大干部学习,可在茶园的基础上兴建以茶与廉洁为主题的公园或展馆,使之成为井冈山廉政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茶园中竖立与茶有关的廉洁语录、廉洁诗词、廉洁小故事等标识牌,铸造杰出廉洁名人的铜像,建专厅展现中国的廉洁文化,播放廉洁红色歌曲(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苏区干部好作风》等),安排学员品尝井冈茶,吃红米饭、南瓜汤,重温革命岁月,使干部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文化教育。为了使学员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采取的社会实践教学颇具特色,安排一至两天时间让学员下基层,与农民同吃住、同劳动,受到学员的广泛好评。举国上下正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培训机构可在茶场设办社会实践点,安排学员与农民一起锄草、摘茶、制茶、施肥、挑水等,以解决茶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茶园劳动,能使广大干部了解民情、民生,对基层群众的生活有更切实的体会。团中央在井冈山设有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寒暑假有大量的学生来进行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可以与茶场建立扶持关系,安排学生与茶农一块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帮助他人的优良品德。根据青少年求知欲望强烈的心理,可在茶园建设茶叶科教基地,使学生们掌握茶叶科学技术,了解茶叶历史、生产、加工、茶艺等基本知识。

(三)利用茶歌使茶名远扬

旅游歌曲是扩大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极佳文化载体,音乐带动旅游地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如《神奇的九寨》让九寨的美丽传向了全国,《太阳岛上》让太阳岛名声远播。为了征集到优秀的旅游歌曲,许多城市花费巨资投入旅游歌曲的征集和评奖。音乐不仅是旅游宣传的媒介,其本身便是旅游资源,宋祖英演唱的《古丈茶歌》便是音乐与旅游目的地相结合的成功案例。MV中,宋祖英一袭白衣,手捧青花瓷茶杯,唱着“青青茶园一幅画,迷人画卷天边挂”,背景是洁白的瀑布,碧绿的茶园,土家族少女正在采茶,画面唯美。古丈举办了茶歌大赛,既提高了古丈茶的知名度,也宣传了古丈的美丽风光。古丈茶文化旅游的成功值得我们借鉴,可由政府牵头,通过与企业合作,拍摄高质量的茶歌音乐录影带,全面展现井冈山的良好生态环境,传达好山好水出好茶的讯息。并积极与媒体合作,在电视台反复展播,不断增加观众的印象。歌曲也可适当增加现代元素,如陈思思《又再请茶歌》通过rap的形式介绍了江西的各种名茶,MV拍摄时可更为时尚,并运用网络等新型媒介进行传播,以吸引年轻游客。《请茶歌》是《岁月?井冈山》大型歌舞晚会的必唱曲目,在舞台设计、伴舞上可以更多地突显茶山的特色。晚会也可适当融入地方特色,吉安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其唱腔和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粗犷朴实,生活气息浓厚,幽默诙谐,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一带曾用采茶戏形式演出过《欢送哥哥上南方》、《志愿当红军》等曲目。相关部门可在节目编排中加入茶歌、茶舞的表演,可极大地丰富井冈山的娱乐生活。同时,为了扩大井冈山茶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可举办全国性的茶歌比赛,以茶歌为媒,以茶歌会友,达到茶名远扬的目的。

(四)开发茶盐古道

炎陵相传为炎帝归葬之处,境内有炎帝陵,炎帝又称神农氏,传说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叶而解,故神农氏被尊为茶祖。茶盐古道沿途风景美不胜收,连接着中华始祖炎帝的陵墓和中国革命的摇篮,具有非凡的意义。井冈山与湖南炎陵桃源洞携手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其申遗价值已得到专家认可,进入待审阶段。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东坡,桃源洞在西坡,从自然地理来看是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开发茶盐古道,可以加强两地之间的联系,为申遗工作添砖加瓦,弥补井冈山旅游“古色”不足的遗憾。炎陵离井冈山仅84公里,目前炎井高速已经通车,炎陵县城与井冈山市区车程缩短至55分钟,这极大地推动了两地的交流。两地旅游部门可加大力度进行合作,以吸引彼此的客源市场。目前茶盐古道的旅游主要在湖南炎陵境内开展,江西段的古道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寂寞无闻,只有少数驴友前往参观游览。从井冈山长坪林场大坝里工区处上山,然因岔道众多,青苔苍苍,古道颇为难寻。相关部门应立专项基金,积极吸引外资,对茶盐古道进行整体开发,尽量按原貌修复古道,开辟户外拓展旅游,修复残破茶亭,开发炎帝陵御祭古道、万亩云锦杜鹃林等景点,修建旅游接待设施,大力开展户外拓展运动,吸引喜爱户外探险的游客。

(五)兴建大井冈茶文化旅游圈

井冈山周边县市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下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是我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始于晚唐,盛于两宋,以烧制黑釉著称,装饰手段十分丰富,出产的“木叶盏”黑釉茶碗是茶艺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珍品。目前吉州窑的名贵产品逐步得以恢复,吉安县正着力打造吉州窑大遗址公园。永和镇周围有诸多寺庙,以隔江相望的青原山净居寺最负盛名,青原山是七祖行思和尚的道场,行思的继承者开创了曹洞、云门、法眼三大禅学宗派。青原山的禅茶文化源远流长,“饭后三碗茶”是吉州僧人的“和尚家风”。文天祥《游青原》云:“活火参禅笋,真泉透佛茶。晚钟何处雨,春水满城花。”这正是以茶参禅的真实记录。“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吉安东固畲族乡是著名的产茶区,自称“山哈人”的东固畲族同胞酷爱喝擂茶,形成异彩纷呈的茶俗。东固有着灿烂的红色历史,、、等老一辈无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在东固期间,就酷爱饮用当地擂茶,他把材料丰富的擂茶比喻成汇聚各方人才的革命大熔炉,并鼓励战士们多喝擂茶,喝了擂茶多打胜战。遂川县是著名的产茶之地,狗牯脑茶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汤湖、戴家埔、营盘圩等高山茶园风景怡人。遂川全力打造茶文化旅游强县,邀请董卿主持第二届“狗牯脑茶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并请唐国强担任形象代言人。湖南炎陵、茶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陵是我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其种茶历史十分悠久,相传茶陵是炎帝神农氏种五谷、尝百草的封地,茶陵投资20亿元兴建国内最大的茶文化公园———中华茶祖印象文化主题公园。连通湘赣的衡茶吉铁路将在2013年年底运营通车,届时,茶陵到井冈山仅需1个小时的车程。作为全国知名景点,井冈山具有旅游龙头引领作用,相关部门可通过整合周边茶文化资源,打造“大井冈茶文化旅游圈”,开发一条以井冈山为中心的黄金茶文化旅游线路:吉安青原山禅茶———永和吉州窑———东固畲族擂茶———遂川高山茶园———井冈山廉政主题茶园———茶盐古道———炎陵茶祖陵墓———茶陵中华茶祖公园。这条旅游线路将结合宗教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客家文化、古窑文化、自然风光、红色旅游、商贸文化、古建文化等,层次丰富,主题突出,经过精心的策划,可满足游客的多方面需求,届时将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茶文化旅游线路。

作者:王柳芳 孙伟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安全管理研究

1澎湖列岛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1.1澎湖列岛概况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距台湾省西海岸约48km,位置大致在23°12′N-23°47′N、119°19′E-119°43′E。北至目斗屿,南及七美屿,西至花屿,东及查某屿。总面积126.8641km2。海岛属于火山岛,由玄武岩组成,环绕珊瑚礁,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形海拔在10~15m之间,最高的点(猫屿)海拔24m。澎湖列岛由90个小海岛组成,以澎湖、西屿、白沙三岛最大,澎湖与白沙岛间筑有石堤相连,低潮时可以徒步通过[10]。年均温在23℃,7月均温在28.3℃,2月均温在16.2℃;受季风影响,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风,风力强盛(风力在10m/s的频率在56%以上),每年4—9月盛行夏季风,风速较小。受其影响澎湖旅游呈现明显的淡季(10月至次年3月)与旺季(4-9月)。

1.2澎湖旅游开发过程

根据商累仁[11]的调查与澎湖近30年的游客统计数据(图1),结合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把澎湖列岛的发展分为以下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日据时期-1960年),澎湖列岛是中国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岛的中转站之一,在日本统治时期也受到一定的开发,形成的聚落有马公市中央街、西屿街、二嵌村、望安乡等,有寺庙、安五营、石敢当、镇风塔等遗址。此外,还有传统居民捕鱼的生产景观———菜田、蜂窝田、石沪等,战争遗址也不少,成为日后澎湖发展旅游的资源基础。第二阶段,参与期(1960-1971年)。澎湖传统渔业资源退化,渔业产业衰退,观光取而代之。从台湾主岛前往观光人数渐多,以团队组织为主。为了应对本岛游客,台湾地方政府在澎湖交通局下成立了观光科,协调旅游发展。这一时期,海岛基础设施开始完善,如1971年3月西屿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这一时期进出岛交通工具以大型轮渡(载客620位)为主。第三阶段,发展期(1971-2000年)。大众旅游发展迅速,台湾地方政府解除岛屿军队管制(1981年),岛内航空公司开通到澎湖的定期航班,外来游客剧增,各种旅游设施也大量增加,如到1990年,全岛拥有旅行社17家,观光旅馆1家,一般旅馆51家,餐馆180家,传统珊瑚制作店35家,游览车18辆,游艇18家,全岛旅游收入占全岛GDP的19.48%。游客由原来的参观古迹、浏览观光,到后来的风浪板、帆船、水上游艇、浮潜、拖曳伞等各项运动的体验。但是,与此同时,负面效应也明显出现。海岛宁静的村落氛围被打破,噪声、汽车尾气、垃圾随时可见,小孩不敢独自在村落玩。1991年北金龙游艇事件(事故造成18人遇难,10人轻伤),加之,时有发生的海鲜中毒事件等,澎湖旅游目的地形象受到质疑。第四阶段,停滞期(2000-2008年)。大众旅游受到重大挫折后,澎湖观光受到较大的影响,如2002年华航空难,游客人数下降至38.4万;2003年SARS影响,游客降至35.9万;2008年全球金融风波对澎湖旅游影响巨大。尽管这段时间,政府与民间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发展文创事业,但是海岛旅游品质难有提升。第五阶段,恢复时期(2009年至今)。台湾开放大陆自由行后,澎湖县政府及时拓展大陆来澎湖旅游市场,开展厦(门)金(门)澎(湖)马(祖)海上旅游专线,从大陆前往澎湖人数大量增加,澎湖旅游业呈现恢复发展。但旅游旺季飞机航线受较大的运力制约,海岛安全管理人员不足,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014年7月23日复兴航空飞机在马公机场坠毁,影响了当地旅游安全形象。

2澎湖旅游安全状况

2.1澎湖旅游安全事故概况

澎湖列岛具有多元的环境,强劲的东北季风,丰富多样的水域活动,岛屿众多的特殊性,加上外来游客对旅游安全认知的不足,警觉性不够,游客在参与这些旅游活动时,常面临许多潜在危险,对游客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据统计,澎湖主要安全事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交通事故。在旅游活动各环节中,旅游交通安全事故是影响最大且发生频率最高的安全问题。澎湖地区从2000-2014年间发生重大飞行安全事故5起,其中与旅游相关的飞行事故有2002年5月25日华航在澎湖上空解体,225人全部罹难;2014年7月23日复兴航空飞机在澎湖马公机场坠毁,48人罹难,10人受伤,5名地面人员受伤。目前,80%的外来游客前往澎湖主要通过空中航线,旅游旺季一票难求,航空运输压力很大。澎湖地区2011-2013陆上交通安全事故每年发生800起以上,每年车祸死亡人数约30人。水上运动游憩安全。澎湖水上运动内容丰富,包括有潜水、踏浪、帆船、垂钓、游泳、游艇、摩托艇等。但是由于海况复杂,外来游客在海上运动过程中常出现安全意外。澎湖每年海域意外事件近10起,死亡人数在7~10人。其中与海上旅游相关的意外伤亡事件是戏水、潜水、垂钓等引发的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对澎湖旅游安全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旅游旺季(4-9月)发生的台风影响,以及澎湖海域复杂的海流影响。从2000-2013年间每年影响澎湖的台风有6.4个。台风一方面影响澎湖海上与岛陆旅游活动;另一方面,引发高海潮、塌方、泥石流等灾害,严重破坏海岛旅游基础设施。此外,台风灾害还影响飞行安全,2014年7月23日复兴航空飞机在澎湖的空难就与复杂的台风气流有关。除此以外,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与卫生、疾病或人身伤害也影响旅游安全。自2008年澎湖开放两岸自由行以来,刑事案件的发生次数在800~1000起之间,其中盗窃事件平均每年发生166起。涉及旅游方面的盗窃类案件主要集中在人流较拥挤的地方,例如夜市、热闹的商业区等等。2000-2013年间澎湖食品卫生部门每年平均检测食品不合格次数在278次,其中2010年达898次之多。每年平均有390间营业场所受卫生管理部门限期整治。总体而言,澎湖地区旅游安全受复杂的海岛环境影响,表现在进出岛交通安全与出游游览安全方面最为严重。旅游安全的优秀与主体是游客,从游客对澎湖安全进行感知与评价,也可从另一个侧面来考察澎湖列岛的旅游安全问题。

2.2游客对澎湖旅游安全感知分析

2.2.1数据收集与整理本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于2012年4月1日至10日实施;第二次于2012年8月2日至8日实施。被调查者现场作答,当场回收。调查方式是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调查地点主要集中在澎湖列岛的三大岛屿:澎湖马公岛、白沙岛、西屿。样本选取对象为前来澎湖休闲旅游的游客,包括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外来游客包括中国大陆游客、台湾本岛游客、港澳游客和外国游客。本次调查共发放250份调查问卷,回收250分,其中有效问卷194张,占回收问卷的77.6%。调查内容包括:①游客对澎湖列岛的旅游资源评价:澎湖列岛比较有吸引力的资源、澎湖列岛比较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②澎湖列岛旅游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交通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住宿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饮食中的主要安全隐患、景区游览活动中主要的安全隐患、旅游购物中主要的安全隐患、娱乐项目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对旅游活动安全状况的总体评价。③旅游安全影响因素:较容易导致安全问题的因素、澎湖列岛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哪些安全问题、澎湖列岛旅游资源开发中当地政府的行为。④游客基本情况:受访者类型、地域来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职业、出游方式、在本地逗留时间、来本地旅游花费的金额、透过何种方式了解当地状况、是否出游会购买保险、出游时是否会购买保险、出游时是否会购买相关旅游安全设备、进入旅游消费场所,是否查看相关安全设施和路线。其结果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处理。2.2.2调研结果2.2.2.1受访者样本情况本地居民占调查数的36.1%,外来游客占63.4%。由于本研究问卷的个人属性部分针对外来消费者访问。在消费者样本中的调查共涉及被访者124位,被调查对象男性占48.8%,女性占51.2%,男女性别比例适中。被受访者中,18~29岁占的比例为35.8%,30~39岁为34.1%,停留本岛的时间集中在2~3d,占51.2%。出游的方式为与家人一起和与朋友一起分别占有43.1%和35.8%,由此可知,澎湖列岛大部分的外来游客是以青、壮年为主的客群,而旅游方式大多为亲朋好友结伴或家庭出游的自助游。职业构成以企业员工和学生为主,分别占样本量的32.5%和26.0%。游客的构成主要是台湾本岛居民,占受访者样本56.9%。另外,有37.4%的游客是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澎湖列岛的安全状况。2.2.2.2海岛旅游资源评价澎湖列岛旅游活动十分丰富,当地政府致力于打造海岛“美食、海滩、运动、低碳”的旅游形象。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澎湖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回答时,“美丽的珊瑚礁”“优质的沙滩”“丰富的热带水果”和“丰富的海产品”等成为最受欢迎的前4项,说明澎湖有非常良好的海岛自然生态条件,且吸引海外旅游者来此进行生态旅游观光、体验。受访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项目是沙滩休闲娱乐与海底观光,其次是滨海美食与渔家生活体验。这说明政府推动的“美食、沙滩”获得较多游客认同。但运动与低碳项目在本次调研中不太明显。这可能是调研过程中极大部分游客仍属于传统观光类型的大众游客。他们对运动与风险性较强的海上活动参与度不高。2.2.2.3海岛旅游六要素安全感知从受访者对澎湖列岛旅游安全总体评价来看,“游览安全”最受瞩目,占受访人数的91.2%;其次是饮食安全(31.4%)与进出岛的交通安全(25.8%)。娱乐安全(16.5%)、住宿安全(13.9%)、购物安全(2.6%)等受访外来旅游者的感知不高。这反映受访者对澎湖开展的海岛海域观光体验活动的安全性仍有较多顾虑。此外,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使外来旅游者担心在(夜市、美食等)旅游过程中受到影响。(1)饮食安全。饮食安全是澎湖旅游受访者关注的第二大问题,其中,饮食场所的卫生状况(39.2%)、食物油与海鲜的保质状况(39.2%)等是外来游客饮食消费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据统计,澎湖2010年食品安全检查不合格在2.15%,2011年为2.50%,2012年为1.74%,2013年达到0.62%。显示澎湖县饮食安全卫生有较大的提升。其次,有些内陆来的客人由于水土不服,在饮食过程中也有一些负面的反应。澎湖景区管理者应从中获得相关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维护消费者利益。(2)旅游住宿。“卫生环境较差”“酒店安全警示标志不足”“酒店设施复杂、容易误用”和“酒店监控设施不足”,都占到了30%以上的比例。在实际走访过程中,确实也发现一些住宿场所设备较老旧,卫生条件难以保证。因此,澎湖景区管理局应当加强民宿等设施的安全考核,重点维护卫生设施,加强住宿场所的安全标志。(3)交通安全。受访者普遍认为交通安全最大隐患是旅游者本身的安全意识水平与岛屿旅游过程中遇到的恶劣气候条件。旅游者对恶劣天气条件的忽视容易酝酿事故,如2002年12月16日高雄飞龙海钓船不顾冬季强大的季风影响,前往澎湖西吉东海域海钓,结果在途中遭遇搁浅,险象环生。2004年6月29日60余名高雄师生来到澎湖,冒着台风来临的危险,出海毕业旅行,结果在回航途中船只沉没,人员幸亏获救。(4)景区游览安全。景区游览安全问题是受访者安全感知的首位问题。78.4%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景区设施发生安全问题”,“突发自然灾害”(47.9%)则排名第二。澎湖开展的海上观光、运动体验项目,对安全防护设施与设备要求必须具有较高的质量保证。澎湖2004-2012年的海上运动事故中,由于当地设施设备不健全、安全标志不到位,导致旅游者失足落水、潜水溺水等事件,成为外来游客死亡较高的海上安全事故。突发自然灾害更是考验设施游览设备的安全程度。所以在景区安全管理中,应设立旅游安全重点区域,加强自然灾害、旅游旺季来临之前,设施设备的维护、更新与管理,以防万一。(5)购物安全。购物安全在澎湖旅游者的感知中总体较弱,因为澎湖没有像台北、高雄等地发展大规模的购物旅游。此外,本地购物环境仍较规范,商家大都诚信经营。(6)娱乐安全。澎湖旅游受访者对当地娱乐感知较为强烈的是“消防设施隐患”“缺乏卫生安全”。在娱乐场所中,由于消防线路设计不当或游客抽烟等,容易引发火灾。尽管受访游客对娱乐场所的色情、吸毒感知不强,但是卫生安全条件却成为受访者较为关注的领域。据统计,2012年澎湖有390间营业场所受卫生管理部门限期整治,其中有近30%为娱乐场所。(7)安全总体感知。受访者对澎湖列岛旅游的总体感知方面,认为很安全的占9.8%,认为较安全的占61.3%,认为一般安全的占28.9%。对澎湖旅游安全有正面评价的占71.1%,这说明澎湖列岛在外来游客的心目中仍然是较为安全的旅游目的地。

3影响海岛安全的因素分析

根据郑向敏等[8]的观点,旅游安全成因与环境因素、设施设备及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旅游者安全意识与行为等息息相关。其中,受访者对旅游设施设备与救援管理认知最高,达77.8%(其中,“设施设备维护不足”占33.3%、“缺乏足够的安全设施”占31.7%、“从业人员应急能力不足”占12.7%);环境因素与前者比重相当,占77.2%(其中台风、海洋等自然条件影响,占44.4%;治安与食品安全等社会环境问题占32.8%);旅游者的安全感知与行为占55.0%。

3.1环境安全因素

如表1所示,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选择7个备选环境因素。受访者对澎湖文物资源保护与水体的保护评价最高。然而,在其他资源开发的领域却有不同程度的负面评价。特别是海岛民俗风情的过度商业化、沙滩退化、渔业资源的枯竭与退化等。当地居民反映原来供本地居民游憩、小学生学习的(林投公园等地)沙滩,现在也多了很多供外来旅游者游玩的旅游设施,旅游旺季更是影响居民的休闲生活。

3.2安全管理因素

3.2.1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海岛安全管理制度是澎湖列岛的公共事务,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澎湖地方政府在这方面有较好的宣传工作与安全管理,在游客手册和澎湖县政府的官方网站上都有提醒游客注意的安全事项。不论是外来游客还是本地居民都对政府在“制定旅游安全制度、条例”和“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宣传”等持正面的评价,但是只有22.7%的受访者认为政府“组织公众、企业进行安全演练”,可见澎湖县政府、澎湖景区管委会要更多重视当地民众参与安全演习,扩大宣传效果。此外,从2013年开始受台湾地方政府离岛建设基金的压缩影响(从300亿台币缩减至60亿台币),澎湖海岛安全设施建设(港口、码头、大型渡海轮船更新等)受到波及。3.2.2企业的安全管理受访游客认为在旅游过程中,较容易导致安全问题的因素是“旅游设施维护管理不善”“缺乏足够的安全设施”及“旅游从业人员缺乏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在旅游旺季(4-9月),每个月平均有10万游客前来澎湖旅游,这对复杂多样的澎湖小海岛安全设施、旅游从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无疑是一大挑战。2014年7月23日发生的复兴航空飞机坠毁事件,尽管有天气突变的原因,但也有专家认为与飞行员疲劳驾驶有较大关系。此外,尽管澎湖县政府、澎湖景区管委会每年都有进行海上潜水、摩托艇等管理人员的证照考试,但是景区旅游安全日常运行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安全考核缺乏监管,安全隐患仍时有发生。

3.3旅游者安全意识与行为

如表2所示,把旅游安全总体评价与受访者个人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受访者的安全总体感知与受访者的地区来源、文化程度、停留时间、旅游花费有关,特别是与旅游花费强相关。这与DeAlbuquerque1999年在加勒比海研究结果相吻合。现阶段以大陆游客为主体的游客群体,其安全感知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即旅游花费)。受访者文化程度与安全感知有关,体现在旅游过程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较注意购买保险,注意安全设备的使用。与此同时,个人属性中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收入、出游方式、了解安全状况、购买保险等因素与其安全总体感知无关。

4研究结论与讨论

(1)旅游安全是澎湖列岛旅游恢复的前提与基础,而目前海岛景区游览环节的安全管理是澎湖景区管委会必须重视的优秀环节。澎湖列岛海岛众多,海域面积广大,海流复杂,天气状况多变,给海岛开展海上运动体验带来各种隐患。因此,游客对游览环节的安全感知,一方面要求澎湖景区管委会应当对各海域、各景区进行环境容量测定,根据游客量配备相应安全防护设施,培训景区与社区救援人员,加强各语种的安全标志;另一方面,利用景区、饭店大型显示屏,手机公共网络平台,实时通报澎湖各大海域自然环境变化,澎湖周边台风、海啸、重大疾病、食品安全等灾害信息的通报,增强旅游安全信息的透明度。(2)加强对游客的安全教育与旅游保险。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的对象是游客,而游客的安全意识与行为影响海岛旅游安全的发展。澎湖旅游安全与游客经济状况、地方来源、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为此,必须重视外来游客的安全教育,凡进入澎湖列岛参与各项旅游活动,尤其是海上垂钓、潜水、滑翔的游客,必须进行身体条件安全评估,告知其澎湖复杂的海况,以及丰富海洋生物、美丽沙滩、洁净海水等隐藏的脆弱性。引导游客参与对沙滩、传统民俗的保护,减少旅游与社区生活的矛盾,促进澎湖永续经营。其次,要加强游客的安全成本感知,外来游客在澎湖旅游过程中必须购买人身保险,使游客能意识到自身的安全行为代价,增加不可逆因素产生后对旅游者、旅游企业的抗御能力。(3)与我国台湾本岛以及内地建立区域海岛安全重大突发事故协作平台。台风、海啸、空难、海难、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经济波动、人力资源不足等等,是每一个小海岛所面临的问题,澎湖列岛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只有10万人口、由90个岛屿组成的小海岛,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的海难、空难,其本身难以自救,必须仰赖台湾本岛以及内地的支持,才能得以解决。为此,建议海峡两岸尽早建立台湾海峡海岛旅游突发事故应急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完善海岛灾害救灾物资储备点,把灾害影响降至最低水平。

作者:陈金华 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循环经济下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从我国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其受到眼前利益的驱使,使旅游资源形成了一种无节制、无规律、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开发状态。一向以“无烟工业”为称号的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与其他行业一样,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业。面对这种情况,建立一个环保型、循环经济性的旅游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以及旅游资源开发遵循的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已经形成了一致见解。基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角度,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对地球上的各种资源进行循环有效利用,并在资源开发中考虑到环境保护的理念。当人类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必须从依赖物质资源转向依赖人力资本、依赖人的智慧的时候,循环经济理念就出现了。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科技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从而避免或者减少资源浪费以及废弃物的排放,这种理念追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被定义为:将循环资源作为一种资源来源,将人类生产活动视为一种自然循环的过程,将发展经济同资源保护提到同等高度,使所有的资源能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合理、循环的利用,使自然环境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尽可能的缩小,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就会使我国经济逐渐由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最终达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遵循的原则

1.循环发展原则

实际上,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之一就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对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现象,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眼前利益。要坚持循环发展的原则,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并落实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去,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我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个性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特色,并且要有一定的选择性,能将旅游区当地的特点体现出来。如我国的桂林山水、云南大理等旅游区,都注重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当然这些地方也体现了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其主要的特色就是风景结合其独有的民族风俗来展现该旅游区的价值。针对当地特点,深入挖掘旅游潜力,并对其进行大力宣传,让旅游群体认识到这种特色,并愿意去亲自体验。

3.市场原则

一切产品的开发最终都是面向市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如这种旅游资源适合那些旅游群体,即找到这种旅游资源的目标消费群体。当了解到一定的市场信息,就要结合信息以及当地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适度开发,要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结合旅游资源,设计多种活动项目,充分吸引旅游人群,调动其旅游热情。

二、实现循环经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途径

(一)实现旅游资源再利用

首先,大力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让旅游者逐渐存有保护资源的意识,从思想上建立环保意识,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人为破坏资源的情况,使旅游资源能被可持续利用。例如,在景区设立指示牌,用亲切的语言解说该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以提醒并号召广大游客进行保护;其次,要注意在环境和资源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能急功近利,急于获取利益而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从而给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如在旅游旺季,对旅游区实施预约制度,分批、分阶段的接纳游客,有效降低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强度。

(二)创新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其灵魂,而对于旅游资源来说,创新能给其资源的开发带来更多价值,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以“桃”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泰安肥城刘台村,将“桃”产品进行了创新开发并深入挖掘了其内涵。除了春天可以赏桃花,秋天可以采桃之外,刘台村人还将桃木再次利用,制作成了各种工艺品,并将桃木具有辟邪之说赋予在桃木作品上,使其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三)利用技术保护旅游资源

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除了一些自然资源之外,还有属于娱乐性质的资源,如游乐场,这种旅游资源是为了减轻或者释放人们在工作以及学习上的压力而开发,是丰富人们课余或者业余生活的娱乐活动项目。首先,这种资源本身就是依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的,因此对其保护和维护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来支持。这就要求充分利用技术来保护旅游资源,从而实现其循环利用。

三、结语

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要实现旅游资源再利用、创新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并利用技术来进行旅游资源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

作者: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