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23 09:2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一、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是素质教育模式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以实践活动来推动素质教育,是各个教育机构实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知识的获得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同样实践可以更好地巩固已有的知识,故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明智的决策。至今为止,为发展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建设了多处针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如汉寿县的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其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翻越救生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水上索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追根究底就是计划性地使学生深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将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并通过实践提高其某一方面素养所进行的活动。

二、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优点及意义

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而创新型的实践活动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包含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参观科技博物馆等活动。第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未来的人才是有勇气、敢闯、乐观的一代,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必备的能力。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发言、随机应变,但是仅仅靠口授而不让其亲身体验是收不到良好的成效的。此类活动包括中小学生演讲比赛、野外生存训练等。第三,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人才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与熟练的技能,然而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灵活明智的人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就担任着这样一个角色: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许多教育机构推出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懂书本上传授的知识,如参观名人馆及名胜古迹等。第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新一代接班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这才是21世纪新中国所需要的人才。

三、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广泛吸收知识和理念的阶段,也是形成人格、性格的重要阶段,教师及家长应当予以重视教。众多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学习仅依赖书本是远远不够的,一些课程知识的获得更需要实践活动的配合。比如音乐及美术学习需要学生具有感知音乐的细胞以及发现美的眼睛,这种感知是教师无法向学生传授的,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因此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又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依照书本内容自己想象,如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培育植物或者饲养小动物,则会使他们牢固掌握知识,且印象深刻。种种事实表明,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四、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措施

为深入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目标,依据近几年的职业经验,笔者提出了四项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举措:

(一)抓好主题教育,提升道德素养。抓好主题教育要从三方面做起,分别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常规德育,主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道德素养方面的教育,如举办“诚信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传授诚信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课外活动中也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素养,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学习烈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常规德育中,通过各项平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如“绿化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建好实践基地,树立独有特色。创建实践基地要推陈出新,因地制宜,体现本地区独有的特色。如山区学校实践基地,凭借地理优势种植林木果树,既起到实践作用,又能获得经济效益。

(三)强化拓展训练,培养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每个人一生的财富,进行强化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等意识与品质非常重要。此项措施需要以训练基地为前提,要有完备的设施、丰富的体验项目,以及完善的管理机制,更重要的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为训练对象,进而培养他们个性品质。

(四)营造教育环境,齐力助力教育。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切活动项目进行的前提,教育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与社会同样担负着责任,因此,我们要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青少年的发展助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开展实践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石,其意义及内涵符合人才教育的目标。中小学生是中国发展的后备潜力资源,其教育是重中之重。我们教师应秉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的信念,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加实践活动,将使青少年教育更上一层楼。

作者:秦红单位:辽宁省大石桥市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的价值

舞蹈素质教育,是从素质教育中衍生而来,在素质教育包括审美教育,即美育,在美育中包括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中则包括舞蹈教育,于是舞蹈教育即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衍生为舞蹈素质教育。舞蹈素质教育,不但从外在塑造了形体美,并且内在的塑造了心灵美。通过舞蹈素质教育的实施,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素养。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舞蹈教育的独特魅力。如右所示:舞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通过对舞蹈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使人在外形上得到良好的训练,而且对心灵更是一种美的陶冶,学习舞蹈的学生经过长期地、专业地、系统地训练后,身体外形会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与其他人相比,身材更挺拔,反映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想象力都有着明显提升,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优雅的感觉。

舞蹈素质教育现状。我国当前的舞蹈素质教育面临着严重的脱节问题,尤其是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教育中,没有文化学习的压力,舞蹈素质教育开展应有很大的空间,孩子们在幼儿园又唱又跳;中小学对于文化和知识的学习同样并不是十分的繁重,舞蹈素质教育课程可以作为一个缓解学习压力,陶冶身心,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课程;目前不少中小学校忽视舞蹈素质教育,片面地认为舞蹈教学是为了排几个精彩的节目获奖出名,或完成某种宣传或应酬任务,或为了供成人欣赏,有的则是为了培养少数舞蹈尖子,用于考试升学加分,而放弃全面地发展教育。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小学舞蹈教育是素质基础教育,青少年的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是舞蹈金字塔的底座。大学生的舞蹈素质教育也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而飞速发展。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组建了学生舞蹈团,配有专门的舞蹈排练室等。近年来,高校开展的舞蹈节、舞蹈活动有声有色。但是,中小学生由于处于应试教育中,一直受到升学的压力的影响,舞蹈素质教育处于相对贫乏的状况,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

中小学开设舞蹈素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舞蹈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和学校美育,应该走进每一所中小学校园及课堂。舞蹈艺术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一种融音乐韵律、人体美感、肢体技能于一体的有机整体。教育的基础,应从小抓起。在中小学开展舞蹈教育课程,一方面可以全面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接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培养了青少年对于美的追求和审视。通过对舞蹈的学习,不仅使人在外形上得到良好的训练,而且对心灵更是一种美的陶冶。多年来的实践验证明,学习舞蹈的学生经过长期地、专业地、系统地训练后,她们的身体外形会向理想的方向发展。与其他人相比,身材更挺拔,反映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想象力都有着明显提升,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优雅的感觉,无疑学习舞蹈可以给人带来很多的益处。

1中小学生与舞蹈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有良好的可塑性,是以审美现象为媒介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共同参与和运作的教育活动。美育及艺术教育的落实,在于自身素质的陶冶和塑造,从而体现了素质走向全面和谐而自由地发展;落实在群体素质的陶冶和塑造方面,使社会和谐有序而自由地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和提高。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形式。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中之重,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必修课程,是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艺术是塑造完美人生的基石,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品行素质、自身修养及智力开发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舞蹈作为一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青少年强身健体。2)舞蹈源于生活形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有利于美化青少年心灵。3)舞蹈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修养、陶冶情操提高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4)舞蹈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反应能力。5)舞蹈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自信心,使青少年具备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6)舞蹈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

2中小学推广舞蹈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1)思想观念。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不依附于其他艺术的思想。在教育系统内,一些学校在传统美育教育观念影响下,习惯于把舞蹈教育依附于音乐教育,淹没了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还有一些学校视舞蹈为广播体操等一类的简单肢体动作组合,抽去了舞蹈内在美的艺术本质。所以在思想上转变对舞蹈素质教育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推进舞蹈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2)教材同步。教材即课本,所谓课本乃一课之本。中小学舞蹈教务的开设,课本必须在体现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思想,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为目的同时,必须做到舞蹈的美育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意识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舞蹈的情趣教育与思维方式教育相结合,舞蹈的动律教育与身体体能教育相结合,必须要有适应中小学各年龄段的学生的舞蹈教育使用的教材,同时配置较完善的舞蹈设施,这样才能推动舞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师资跟进。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让舞蹈教育真正进入中小学课堂,普及舞蹈教育,师资问题是根本问题。在解决师资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我们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选择了一条新的出路。

3推广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充分的显示出舞蹈教育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在中小学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适合非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要求、目的、目标,希望能从多方面充分展示其审美功用的一面。目前世界各国普通学校都开设了舞蹈教育课程,其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将舞蹈课列在正式课表内,成为必修课;一类是作为课外活动,对全体或部分学生施行舞蹈教育,具有选修课性质。当然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前者的优势性更强,像美国就舞蹈作为了一种对学生身心、思想都有益的运动,把其列在必修课中。但在我国至今还普遍的采用后者。其实从美育的角度来看,在中小学中开设舞蹈课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加大投入力度,适当改革教育体制。中小学的舞蹈素质教育的薄弱是普遍现象。社会和部分学生家长乃至学校都认识到舞蹈对全面素质培养有着一定的作用,而中小学出现的这种舞蹈素质教育的薄弱现象,其问题根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升学的压力。因此,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是舞蹈界要重视它、在师资、教材、教学上给予支持;而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界改变现行的应试制度,在教育制度改革上做文章。

(2)科学引导,为中小学开展舞蹈素质教育做好基础。舞蹈培训学校的存在说明在中小学阶段开展舞蹈素质教育实际上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舞蹈培训学校的快速发展表明舞蹈素质教育是“民心所向”,有着极大的需求空间。尽管不排除有的学生和家长为将来学生择校、升学、择业进行考虑,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已逐渐认同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由此可见,在中小学开展和推广舞蹈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普通中小学承担着为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为提高民族素质起着奠基的作用。由此可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我们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努力提高我们未来栋梁的综合素质的大环境下,艺术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了。那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理想形式的舞蹈素质教育,它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对学校舞蹈素质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对基础教育中的舞蹈素质教育研究更是迫在眉睫。

作者:蔡秀娟单位:宁夏大学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强健体制的形成对于人类而言,适量的运动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体育教学活动就要能够很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基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故而为了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就必须具备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身体,故而,在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必须将教学方法灵活的应用,提升学生的控制能力和机体免疫力,并将正确科学的锻炼方法掌握。

(二)有助于学生团结精神和顽强意志的培养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强健体魄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和顽强意志的养成?这主要是因为体育课程属于一项竞技类科目,包括了团队和个人之间的竞技,让学生将心理和身体的困难最大程度的克服,并从中学会通过顽强拼搏和认真学习来将目标一一实现,而以上教育的过程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受益匪浅。

(三)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而言,未来的竞争具有激烈性,要想实现自身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作保障,同时也通过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来促进大脑思维的灵活和功能的强化,以良好的学习精力来促进知识的获得,属于一种劳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明确体育教学改进方向一是老师在认识到体育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个全面,详细的认知,并对体育的内在美进行领会,这就要求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热爱各项体育运动,并将相关的球星作为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在该理念形成的基础上,使其对体育的内在美不断感受、二是将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基于传统教学理念对体育教学的忽视,使得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并未严格要求,进而使得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和参与度不高,因此,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宣传,使学生及其教师均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对课时合理的安排,促进师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提升,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三是关注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使教师认清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相关性,并将德?智?体。美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以体育活动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培养老师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体育教学具有密切相关性,并且体育教学富含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思想教育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因此,要想将自然条件客服,就必须对人与时空。人与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以此来实现学生集体意识、守法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协作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主体意识及其个性特长充分的发挥,引导学生自律?自主?自重和自尊,将学校的组织纪律放松,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确立素质教育理念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将正确的教学理念形成,即教学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为目标;再者就是实现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意、道德、思想、能力、体力、知识的全面和谐发展;还有就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予以尊重,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和主体性充分的展现;再次就是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发展观。以上这些理念是当下进行体育教学和改革的主要手段,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确保体育教学的活力和生机,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实现体育教学沿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四)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因此,其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再加上素质教育的发展策略是新课改下广大体育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因此,保证和提升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使教学沿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的关键。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保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壮的身体及其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一切机会和时机尽可能的利用,将教学技能好的课例大量的引进,同时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和分析,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教师教学模式的革新;三是具备自学与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促进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同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教学内容及其方法进行革新,实现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其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五)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终身发展观,老师还要注重学习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养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假如老师采取的是强制性手段,学生所取得的成效则是事倍功半,严重的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故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合理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或分组,或竞技等,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激发,并将教学成果获得、通常情况下,中小学生对于长跑倍感吃力,甚至畏惧,但是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言,长跑则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学生的活动范围由学校迁至校外,或广场,或公园,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开展体育运动,将跑步的压力减轻,将任务转变为娱乐活动,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学习体育。

(六)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特长发展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素质教育苏具备的,具体包括了引导学生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爱好特长及其兴趣的有效发展,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活动包括了课外体育活动及其体育课,开展前者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引导性项目练习,并非技术和知识的传授,与此同时,老师还要进行适时的总结、辅导、指示和示范,在组织形式上可包括自由组合及其选择性组合的形式,同时以办学条件为基础,将之前的班级分组打破,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并且在体育项目活动的选择上以兴趣性和普及性较强的活动为主,同时为学生的自主练习创建氛围,在学生练习伙伴?难度和手段的选择上具有自主性。以专业性文化教师进行体育辅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并了解体育学习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地参与活动,将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建立,将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七)保证体育教学的因材施教也就是在对学生个体情况有一个全面详细了解的基础上,秉承公平,公正的教学原则,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将不同的将与方式选择,并且将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再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并实施针对性训练,例如将热爱同一项体育运动的技能不同的学生开展练习,使技能水平交差的学生得到不断的提升。再由体育教师岁体育活动的各个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使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均得到满足,例如可将好动且体力较好的学生用于进攻,而将体质偏弱的学生用于防守,同时将该类学生的运动强度适当的减轻,以因材施教作为出发点实施素质教育,充分的关注并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将不同兴趣和素质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挖掘,将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彻底扭转,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活跃性。

(八)积极调整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调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在课程结构上依旧沿袭的传统,这样就使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依旧存在,具体主要表现为轻理论、重实践,请个性、重共性,这样就使得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进而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得到提升、故而不许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使其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学生交往能力,自信心和体育兴趣的培养,并将终身教育体育观形成,而具体的做法则是向学生介绍系统的知识,如体育运动与医学、保健等,同时向学生介绍运动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运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对自身的体质进行评估,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具有科学性和积极性,能够自我服务的同时,也能服务于他人,并且大胆的消减一些锻炼效果差,危险性高及其技术难度大等与中小学生不相符的教材内容,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素质教育是这个时代的一项紧迫性工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都有自身的任务和职责,要想实现当代中小学生的更好发展,除了将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入素质教育过程中之外,更要使学生的满足和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就必须结合自身的特征和教学策略,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不断革新,保证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一致性和适应性,进而实现中小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

作者:刘阳何劲鹏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素质教育培养

【内容摘要】

在当前素质教育这一新形式下,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河南省针对现有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利用现有资源,采取了多种创新性措施来适应性地调整与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适应性调整措施当中的积极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河南省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6-JSJYZD-011)阶段性成果。

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背景之下的时代产物,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当前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下,河南省也同我国其他各省区一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对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积极作出适应性调整与改革,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向纵深化方向迈进[1]。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历史与现状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依据的。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上转变的要求。这就是“素质教育”在党中央以正式文件形式出现的“首映礼”。随后,在我国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这一任务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再次着重强调了素质教育背景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这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政治保障。也正由于这一政策导向,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也一步步迈入到新的轨道中来。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历来被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河南省最早的教师教育学校自清末时期就已经开始有所发展。至光绪三十三年,河南建成的优级师范学堂就有两所;到光绪三十四年,除去已建成的优级师范学堂之外,河南省拥有的初级师范学堂就已达到11所之多,并另有103所师范传习所[2]。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的教师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河南不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还被称之为“教师大省”。在当时,除去各高等院校,整个河南省的教师数量达到了100多万人[3]。改革开放以后,河南省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其教师培养模式的适应性也有了很大改善。到目前为止,河南省共拥有20所师范类高校,包括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南阳师范学院等11所全日制师范类本科院校,信阳学院、安阳学院和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等3所师范类本科独立学院,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师范类高职(专科)学校,以及河南教育学院和平顶山教育学院2所师范类成人高等学校等等。就现阶段师范类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来看,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处于相对较为领先的地位,其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逐步得以完善。从幼儿园学前教育到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再到大学高等教育阶段,河南省的教师教育充分地把入职前师范生培养与入职后在岗教师培训进行了有机结合,而国培计划与省培项目的相辅相成也进一步为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教师人才。

二、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河南省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也初见成效,甚至为全国各省市地区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经验,但在实际的操作落实过程中,其现代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问题产生原因也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

(一)人均教育投资不充足。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4]就一般情况而言,“根据我国的管理与教育资源分配体制,高等教育资源经过相同程序申报的前提下会优先分配给重点类高校”[5]。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相比,同等条件下,河南省这些师范类院校所获得的政府资助和扶持仍然是相对有限的。而从客观条件上看,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其教育投资受教育需求影响,比重应当与其应受教育人口数量成正相关。在实际的教育投资分配中,国家对于整个河南地区的教育投资总量并不算最低的,但由于河南省整体人口众多,应受教育人口数量大大多于其他省份,因而其人均教育经费就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加之河南省整体的教师教育发展较快、教育投资需求增长较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均教育投资短缺、教育供给不足的被动失衡。

(二)教师平均收入较低。收入是人们在就业择业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于大多数想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师范类学生而言,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接受意愿和从业后的就业意愿,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其教师队伍的流失率。有相关调查显示,“从长期角度来看,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教师质量这两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6]。而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运用自主研究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当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达到4,000元人民币时,愿意到农村去任教的师范生会增加到79.4%,当月薪升至5,000元人民币时,其百分比则会上升到88.1%。[7]早在199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就明确要求教师的平均工资不能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但就目前河南省实际的教师平均收入来看,这一政策不仅未得到落实,而且在河南省教师工资发放制度中还存在着职称工资比重过大、教龄津贴比重过低等工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范生的入职意愿以及教师队伍的在职满意度,从而阻碍了当前教师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扩招淡化师范特色。自20世纪90年代高校实施扩招以来,师范院校的自主办学权也逐步得到扩大。受市场经济影响,为了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争取更多生源,河南省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转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在学科专业方面增设了大量非师范类专业及新兴专业,并投入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扩大非师范类专业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其师范院校本质的师范性特征却因此受到弱化。而伴随着河南省师范类院校自身在教师教育方面投入比重的减少,其教师教育向前推进的进程也势必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革新,制约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正常建设与发展。

(四)终身教育被阶段化。我国教师教育一般被分为入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入职后继续教育或进修这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由三个不同的教育实施者承担教育任务,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并防止脱节,则是河南省教师教育发展体系中一直面临且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全球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浪潮中,教师教育一体化业已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大趋势。无论教育一体化形式如何变化,其目的都是希望能通过教育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教育阶段化问题。也只有彻底解决教育阶段化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固有矛盾,才能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变革。

(五)教师职业理想缺失。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支撑教师自身主动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河南省和其他省区相类似,许多师范类学生是迫于家庭压力才选择了教师这一社会认可度和工作稳定性都比较高的职业,这在女性教师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就其自身而言,很多人可能并不十分情愿从事这种“又苦又累工资又低”的职业,因而在其接受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学习。这样一来,教师这一行业的整体专业素质和教师质量就会被拉低,其推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发展建设的改革进程也会慢下来。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适应性调整

针对目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出现的问题,河南省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采取多种创新性措施,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

(一)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河南省的师范类高校数量较多,且各具特色。其中,以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教育学院和安阳师范学院等高校最为典型,在教师的教育培养方面最具代表性。其中,河南师范大学作为河南省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和领跑者,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师发展体系建设上一直是成果不断,拥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其近年来的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

1.创新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造就具有专业发展潜能的新型教师。河南师范大学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下,对以往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系统优化整合,革除以往较为陈旧的落后观念,并对当前的教育机制进行创新性改革,以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目的,形成了以反思为主线,职业技能培养贯穿学习全程,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相互支撑、协调推进,特色鲜明的新型教师培养体系。

2.以学分制代替学年制,师范类课程设置选择成为能否毕业的一项指标。河南师范大学采用学分制,其师范类专业课程结构除去非师范类专业要求的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专业拓展平台课程和素质拓展平台课程这六大类课程之外,还专门设置了教师教育平台I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到师范类专业课程结构中,其满足毕业的学分要求达到18学分,占总学分的11%。

3.学生自主选择分流方向,师资型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师范生技能培养。在进行了两年的基本专业知识学习过后,到了第五学期,河南师范大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主选择“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三种不同的“分类培养模式”。这种分流培养模式有利于使现有的教学资源集中合理化再分配,选择师资型方向的学生除参加教育实习I之外,还在第七学期通过教育实习II到校外进行16周的教学教研训练,并且在第八学期返校进行4周的校内教育研习III。除河南师范大学外,河南教育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作为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省属成人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也进行了创新,实行弹性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职前培养结合职后培训,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发展等等创新性教育教学改革,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发展均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二)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除了各高校在应对新的教育形势下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之外,政府教育部门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出台相关政策条文以适应并促进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

1.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5年5月26日,《关于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通知》由河南省教育厅下发至全省各有关高等学校,该通知批准和实施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共计15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教育厅培养现代新型教师、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而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计划方案,从当前在教师培养上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入手,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在高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中小学和幼儿园之间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新型协同培养教育新机制,进而培养出适应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高水平、高质量、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政府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来保障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推进,全面提高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教育质量。

2.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方案。2015年10月13日,《关于印发?河南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在河南省教育部门网站上,通知决定,河南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试点的工作将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开始进行,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为乡村教学点免费定向地培养一批真正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项多能”、真正能为农村教育谋福祉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组织申报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为深化教师教育的综合性改革,促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良性转变,2015年10月27日,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2016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申报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的课题组在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要紧密围绕现实问题,立足河南省的省情、所在学校的校情,并且要在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的基础上,解决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及教师教育领域发展中的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在研究后期要及时将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应用于实践当中,促进师范生培养工作的创新发展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深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现代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适应性改革,除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启动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方案,组织申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之外,河南省教育部门还开展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手抓”、培育“中原名师”、完善教师教育标准、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从总体上是符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尽管当前教师教育体系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这种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无疑是对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探索,这对提高当前教师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洪河 姚景楠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素质教育正在我国教育学界如火如荼地进行,也涌现出以素质培养和拓展为主旨的教育改革实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领域,素质教育逐渐渗透到中小学的教学改革之中,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渗透力不足,针对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改革中的功效缺损的现象,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系统优化,持续推进,从而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到中小学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全面变革传统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

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学;改革;渗透

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倡导和推行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成为了迫切而必然的课题,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中小学教学改革受到制约,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和目标,以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为着眼点和出发点,渗透和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为优秀,从而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现行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现行的中小学教学主要是采用班级课堂教学的方式,将学生依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排成固定的群体,教师则对班级实施分学科的教学,在统一的时间内实现统一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大规模、集约化地培育学生,使之成为有文化的人。然而,这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也存在教学进度刻板、教学标准“一刀切”等问题,无法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也不适宜于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如下教学弊端:(1)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化。在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并非学生的全面素养的促进和提升,没有将视野聚焦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创造与应用能力,而是将大量的中小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求他们完成背诵、记忆、考试等任务即算实现教学目标,并以考试成绩的分数高低评判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这就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于知识化,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无法真正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可见,现有的中小学教学目标并未完全达成,没有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2)教学方法单调缺乏灵活变化。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大量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输,这种重复、单调的教学练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活泼天性,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较少关注,这不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的全面建构。(3)教学内容保守陈旧。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之中,对个人价值的创造和发展较少提及,更多的是宣扬服从、牺牲、奉献和一致。在数学课程教材内容中,较少涉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际性的教学内容,并在一些教学内容中缺乏对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对科学精神的关注。(4)教学形式单向性。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一个全方位表演的主角,而学生成为了在旁边观看的配合性角色,使教学形式呈现出单向性,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影响过程,这种教学现状亟需改变。通过对上述中小学教学问题的分析,我们需要探讨其中深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中小学素质教育功效缺损的深层原因,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中小学的组织体系建构还不够完善。我们需要从中小学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入手,分析中小学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中,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校、接受中小学教育的群体。在这三类群体之中,各有其不同的角色,这些组织结构内部存在运行不够通畅、关系没有理顺的问题,这使得中小学组织结构系统的整体效能较低,其专业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评价效能体系还需要改革和完善。(2)中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缺乏优化,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冲突。考虑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持续偏低,使中小学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不足,这难以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适,同时,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旧较为突出,显现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状态,这种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差异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差异化,突显出结构性矛盾的冲突性缺陷。(3)传统教育价值理念的束缚。我国在长期的儒教主流思想价值的熏染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学习观念根深蒂固,人们都将升学视为个人成功、成才的标志和象征,这种价值理念在与现行的考试制度相结合的形势下,滋生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教学模式。

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路径

中小学教学改革牵涉甚广,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大趋势下,需要强化推广中小学素质教育理念,并考虑影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因素,实现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

2.1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素质教育目标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进程中,要全面树立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优秀,向学生传输各方面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美学观念,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强健,达成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不能将能力提升和品德培养、美学价值观念等视为附属品,而应当通过下述具体措施切实落实。

2.1.1落实学生的能力提升措施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当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思维活动情境,提出预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以学生的思维为轴心,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设计,不能局限于学生记忆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还要多多创设理解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思维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将课堂活动定位于思维活动的轴心之上,并充分运用非智力因素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以促进中小学生的知、情、意的统一和谐发展。

2.1.2落实学生的品德培养措施

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可忽略,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输,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开发和教育,不能将思想品德教育置于从属的地位,必须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语文、历史、英语等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课程的优势,将社会先进性思想和品质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突出这些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以抽象性思维为主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要利用其精确、严谨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并通过抽象的方式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融入到科学性之中,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知、物质相互联系的认知、对立统一的法则认知等。

2.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可以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发展和思想品质,都主要是通过中小学教学内容而实现,由于中小学教学内容是对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提炼,因而,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快速地对世界和社会进行认知和理解。同时,教学内容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教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前提,拟定和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如:侧重于对学生技能的教学内容或实验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对中小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实现由偏重文化知识的传输变为知识与道德教育并重的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不能集中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偏向于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而不是出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应当将这种单向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双维”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与文化知识并重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实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完善。

2.2.2实现由“大一统”式的教学内容模式转变为基础性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中,侧重于对文化知识的统一化教学,它对学生的知识差异化较为忽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需要转变这种“大一统”的教学内容模式,要重视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如将精英数学转变为“大众数学”,使之成为学生必学而且能够学习的数学课程。

2.2.3注重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要认识到不同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我们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渗透,从而使学生掌握更为宽泛的学习内容,深入而牢固地掌握自然知识和社会性知识。

2.3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注重教学的交互性和启发性,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获取过程,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善于思考。还可以借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使教师集中精力在对学生的备课和学习指导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3结语

在素质教育全面倡导和推行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引领,注重对中小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优化中小学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使之获得全面素养和能力。

作者:王玉兰 单位:江西瑞昌高丰中学

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浅谈素质教育中小学美术课的教与学

近年来,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呼声愈来愈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一种进步。本文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的教与学的阐述,从而实现对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要适当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就象游戏一样,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我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所以,美术教育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 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二、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满堂灌,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如老师就是这样讲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感到要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话,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于是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试管内,再拿三个空试管,一齐放在试管架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试管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试管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声来。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象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 黄色=?色,红色 蓝色=?色,蓝色 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色方法。再如,高年级的数学美术字和美术字,也同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美术字的书写形式,了解方体,找出规律之后,我又在黑板上书写几个不正确的美术字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美与丑,就数字美术字来说,是大小相等、粗细一致和有粗有细富有变化的协调统一的美;黑体美术字,宋体美术字都有着各自的美。黑体字粗壮,钢劲的美;宋体美术字粗细变化,俊秀力量的美,若不这样写,就会影响字的美感,也会使字写的细小无力,大小不匀,影响了字的结构。美术字不但不美还会影响整个布局的整体的美。我们也学不到美术字的正确书写方法和书写规律。总之,在每一节新授课前,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必要的,使学生们懂得了什么是美及运用美的表现形式去绘制美的图画作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三、在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下,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例如在辽海出版社第三册《头饰》一课中,我先作这样的启示:你们喜欢动画片中的人物吗?然后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的人物头饰出场,并邀请同学们参加游戏活动,学生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于充满笑声的游乐之中,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效果很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

2通过美术课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对角的结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

(2)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应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手工粘贴画中,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缺一不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3、德育教育的渗透

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去培养,绘画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和谐发展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 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规律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我在教学中曾做一番尝试,就是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描绘祖国美丽的河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

总之,在小学美术课的教与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已引起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的关注和思索。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它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美术课的教与学,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的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