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5 08:5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我校实施已有好几年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课程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我校实施已有好几年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新教材只给了我们个教学的版本,却没给我们具体的教法、学法让我们拿来就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实施新教材的这几年的时间里,既有收获也有困惑。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通过观摩地理课堂教学的体会,就“地理课到底该怎么上”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教材的功能
传统的教材观是一种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其绝对服从的教材观,它割断了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限制了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了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教师无法在教学中找到其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这次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使原有的一种教材作为“法定文化”的地位日渐动摇;教材的地位也由“控制”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新内容占40%,另外10%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式”文本和工具应用于课堂。例如:我在讲到《城市和城市化》时,把课本上案例“伦敦城市的发展”.只作为教学的引子。而将我县近几年来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因105国道复线从县城以东通过,使得我县的城区总体向东发展,而原105国道西门段的城市建设也随着国道的衰退而萧条等一系列内容。另外,我及时将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新闻、事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如:《锋面与天气》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难点,正好前几天我县经历了一次冷锋过境天气,我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先将这几天整个天气的变化过程做了一次回忆:哪天是冷锋过境前、哪天是冷锋过境时、哪天是冷锋过境后,分别和最近这几天的天气一一对应,最后又以“一场秋雨一场寒”进行小结。
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要比讲遥远地方的事,学生听起来既感到亲切,又觉得学地理也很有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长大后更好的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操。当然课堂效果也比死抱教材讲解有趣的多、生动的多。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新的教材观已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开放化,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在新的教育思想支配下,我们应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坚持“主体相长”的教育观:即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研究者。“主体相长”的思想倡导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我在《中国人口增长》一节的教学中,采用具体的数据来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国人口由过去的四万万同胞,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人口再生产后,到目前已突破13亿。其间,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因实行计划生育还少生了3亿人”。“老师,过去的人为什么生那么多孩子?”“中国那个时代怎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在过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是想到了问题,也因害怕老师批评也不敢说出来。而现在学生已摆脱了这种顾虑,新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大胆直言,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由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通过这几年的课堂实践,我由衷地感到由于师生的平等交往,已使学生的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已使教师的上课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与学生的一种分享和理解。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与过去教师一言堂的课堂组织形式相比,新课程更加注重引导的价值,更加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能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对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很有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之后,这些问题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的 痕迹是不一样的。如:我在讲热带雨林气候时,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看图说明,赤道附近某地房顶为什么会是尖斗状的?。如果在过去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提醒:当地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学生会回答:“为了排水”,有这样的结果就行了。而新的课堂教学目的却要求,不能单纯要这一答案。因为学生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去分析、怎么去搜集信息,而是揣摩老师要我怎么回答,答完也就完了。学生不需要任何地理方面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如何去联系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就可得到这一知识点。然而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这个单一的、孤立的知识而已。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首先让学生打开地图,查找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气候条件是什么?屋顶形状与当地的什么条件有关?再得出房顶应该是什么形状的。这个过程可能复杂了些,但是学生经过了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去分析、去创造。
“给”只能给死的东西,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将关注学习结果误认为是关注了学习过程,这对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新课程该怎么教¨的内涵非常关键。由此看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界定一定要清晰。
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新世纪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其掌握能独立面对世界的生存技能。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的改变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现有教学条件下的高质量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一节的教学中,课前我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教学内容做成纸条。课堂上我先分组,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选出二组,将纸条用透明胶带粘贴在黑板上,比一比哪个组粘贴得既快又准确?评比完之 后,再选其它组成员上讲台给大家讲解。这样,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又有肋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探究式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如:我在学习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假若想利用南极大陆的冰山,解决沙特等西亚国家缺水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此方案实施的可能性有多大?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难题?如果运冰山,选择哪条路线最合理?”。然后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结果不一定合情合理,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却难能可贵。
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由于知识跨度大、图表多、地理名称多,过去靠教师讲一讲、学生背一背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地理学科发展的要求了。
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得需要用“合作学习”或“探究式学习”等组织形式来完成呢?我认为,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总之,纵观这次新课程改革,无论是课堂组织形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确有它的科学性、进步性和可操作性;但新课改毕竟还是新生事物,往往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我相信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再加上广大地理教师不断的摸索与总结,我们的地理课堂定会更有魅力!
新课程改革现在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推行,新课程改革重视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由此可见,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是新课程改革学习方式的重要特点,所以,在实际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地理课程学习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课程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充分地挖掘每一个高中生内在的潜能,由“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主动要学习”,让学生成为高中地理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知识的主动性,这对整个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都非常重要。然而传统概念下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高中地理课程起不到促进的作用,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紧随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改变、优化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主动性。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课程的乐趣
对于多数的文科生来说,地理是很难的,甚至在教师的口中还逐渐形成一种认知:“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可见高中地理课程的复杂与困难。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淋漓尽致,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导致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教师达不到地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学生也学不到地理的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地理课堂注意力的有效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要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效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从头到尾对高中地理课程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太难学,因为又要背又要记,十分枯燥,对地理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就要对学生说:“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我们对地球有所了解,可以增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大好河山的认知,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祖国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它还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扩展我们的胸怀,能在我们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带我们游遍世界,能上高山下海底。”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学习地理的好处。例如,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在黑板上挂图,由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曾有学者对学生讲了个案例:我们的地球好比一辆远途旅行的汽车,这辆汽车规定成员是50亿人,我们给这辆车准备了相应的燃料,给乘客准备了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如果在旅行的途中,我们无限制、无规划地乱搭乘客,汽车就会严重超员,车上备用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结果不到目的地燃料就会被耗尽了,汽车会中途停下,或者是车子底盘变形,轮胎也可能会爆破,在缺食缺水的情况下,会导致客人死亡。这样一则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思考,就会令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课堂达到积极活跃的气氛。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弥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传统概念的教学方式下,多数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采用黑板、粉笔、地图等方式为学生讲解高中地理知识,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位置,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那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内容多,比较繁琐,知识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动态地展现地理现象,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多媒体运用到高中地理课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用直观动态的方式将地理知识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讲地壳运动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比如“汶川地震”,在大屏幕上展示有关的图片与影像,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引申到地壳运动的知识当中。这样,难以理解的地壳运动现象也变得更加容易掌握。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我们可以把图像与文字、声音与动画、视频等方式融为一体,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可以给学生带来极为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感性认知。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率,也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教学手段的丰富。高中的地理教学课程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教师的观念也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更新,使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具体,更具有时代的特色,利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三、设计课外实践,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以及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地理知识走进大自然,让地理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例如,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程知识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日当天,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运动的方向、昼夜的长短情况以及变化,让学生自由讨论。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内容也得到了巩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的训练,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从侧面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更快的提高,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户外去,从大自然当中寻找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观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增强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增强了高中地理的实际操作性,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主动性。
总之,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迫切而又现实的问题,尤其是高中地理课程,使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所以,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博学与全能,紧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地更新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新颖而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我们要用更加热情的心态和渊博的学识,改变以往的地理课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与重要性,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效率!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中学阶段地理学科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显得格外重要。而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活跃的课堂,即交流互动的课堂。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交流互动; 备课
课堂师生间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时让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思维敏捷而灵活。假如调控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使课堂纪律混乱,学生自由化、教学肤浅化、教学无序化,而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环节,如何用有效的途径来适应新课程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还是一个近几年来长期研讨的问题。
新课程下的教学环节主体有这几大部分:教师讲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共同探究。在此过程中老师该如何做?学生该如何做?下面我分别来说明:
一、课前准备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一本教材为主,参考多方面资料,因为新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局限于一本教材(各版本都有这一特点)比如鲁教版增加知识窗、课后课堂活动、单元活动等,而这部分知识老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或者因考试不涉及就忽略不讲,这恰恰是扩展师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老师将资料收集整合,另一方面学生将老师布置的收集任务及途径要认识清楚,以便应用于课堂。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备自己。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先要备好自己。其实,从大的方面来讲,教师备课就是备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知道自身长短优劣,才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处理等方面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挖掘出课堂效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知根知底,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要想备好一节课,教师不但要钻研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广泛搜集资料汲取新的教学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和先进的地理观念。同时我们还应该备教学风格。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会无意识地透出自己的个性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备课时,可以借鉴别人教学中的精彩片段,但一定要考虑到自身实际,用自己的教学风格同化引进的片段、内化设计的环节,在个性鲜明的风格中开展教学活动。与众不同,才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永恒的记忆。
二、课堂讨论
老师在备课时应先将本堂课需讨论解决的问题分选好,哪些需分组讨论、 哪些需老师点拨与引导,这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在小组讨论时,成员是否做到按次序发言,如果同学的意见与你的想法不一致,你会怎么做?整个过程我认为老师应该不断地训练学生学会听取别人意见、能按次序发言、能学会用有力的证据与同学辩论,从而培养出良好的讨论技能。老师在学生讨论时要时常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当有学生违反了课堂讨论规则,不参加讨论时老师要加以制止。在讨论时间问题上,这可能是老师最难控制的地方,控制的好,师生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讨论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进度;讨论时间过短,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老师在讨论环节承担重要责任,适度勿失度。
三、合作探究
课堂好比老师的艺术课,发挥的好跌宕起伏,富有节奏,。地理知识博大精深,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合作探究环境又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思维再训练的关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海洋自然灾害”时以2004年印尼海啸为案例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环节设计---多媒体播放印尼海啸实景。设计问题:1.什么是海啸?(多媒体播放印尼海啸实景)2.你能否描述一下海啸的形成过程?3.海啸发生条件主要有哪些?4.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师生就上述问题先展开初步交流与互动,先认识问题简介你所搜集的印尼海啸资料,结合所学的世界地理知识,分析思考以下问题:1.这次海啸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海啸源地处于哪两大板块交界处,此位置又属于哪一地震带?3.此次海啸袭击了哪些地区?4.这次海难给世界人民上了生动的一课,目前虽然还无法直接控制这两种严重海洋灾害的发生,但为了尽可能减少海洋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更深一步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再如资源跨流域调配,鲁教版以“南水北调”为例,课后活动又安排了“西气东输”的案例,其实不管哪一工程最终都统一到调配问题的地理原理。老师可在课前先设计好问题如从调配的原因、调配的路线、调配产生的影响及调配工程产生的综合效益等方面给学生准备研讨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有感性而深入,学会在解答问题时除自主思考外需借助集体的力量,老师除对学生答疑解疑外还要尝试开设辩论会、撰写小论文及时发表不同意见供学生参考,给学生积极的鼓励,这些都可使课堂生动活泼,会更好。教学效果
当然,并不是每堂课我们都能做到如此,这也给了我们老师充分的挖掘空间,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流平台自由伸展的空间,我们这个阶段还处于新旧学科的过渡时期,一方面我们承接了传统教学有益部分另一方面我们又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形式,互动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精华所在,它能够发挥集体的智慧,它同时能开动学生脑筋,寻求真理,找出问题本质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老师始终放学生为第一位,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探究的方法与探究的思路,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课堂环境。老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需不断扩展自我的知识面以外还要不断加强对教材研究、反思教学过程怎样让交流与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进行主动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采用传统教学法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能有效地学习,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组织形式
"案例教学法(cooperative learning)"就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了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小组全程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1]。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取得了一些可人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其一,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不合适。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地理教师因为只想片面地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盲目地进行合作学习,因为选择的时机不合适,并不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其二,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对学生分组不合理。由于在高中地理教学时,一般采用的分组方法是根据周边四个学生组成一组,表面上看起来这组合作的分组方式非常简单,可以学生的层次分配不合理,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起到合理的搭配,相互协作 ,相互进步的效果。
其三,分组不规范。由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不能很好地设置合作学习的问题,难易分配不当的话,学生案例教学法时的规则就不确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且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应对分组讨论的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其四,学生在讨论学习时间不充足。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地理教师并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难的讨论问题,没有足够的讨论时机,不能将讨论的问题弄的更透彻,解释的更清楚,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并且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2]。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案例教学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但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时机和良好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较大。由此,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来看,在设置讨论问题方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预见性,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和消化学习内容方面有所成绩。只有采用适应于学生自己的案例教学法方式,才会带动学生一起进步,可见,好的合作时机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正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案例为载体所展开的教学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并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2 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案例为载体所展开的教学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地理课堂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地理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地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团结、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3]。
2.3 设立完整有序的合作规
教师要控制课堂秩序,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有序"的合作规则,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1)明确责任分工。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盲从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2.4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随时调整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真正地去学习,才会给高中地理课堂增添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案例教学法的乐趣。学生在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课堂合作学习环境变化,要适当地让学生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才会让学生视野宽广,合作学习的内容更加创新。(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交际操作和语用知识探究、讨论和成果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语言能力都得到发挥[4]。
2.5 结论:综上所述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要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改变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本文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进行主动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采用传统教学法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能有效地学习,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组织形式
"案例教学法(cooperative learning)"就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了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小组全程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1]。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取得了一些可人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其一,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不合适。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地理教师因为只想片面地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盲目地进行合作学习,因为选择的时机不合适,并不能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其二,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对学生分组不合理。由于在高中地理教学时,一般采用的分组方法是根据周边四个学生组成一组,表面上看起来这组合作的分组方式非常简单,可以学生的层次分配不合理,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起到合理的搭配,相互协作 ,相互进步的效果。
其三,分组不规范。由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不能很好地设置合作学习的问题,难易分配不当的话,学生案例教学法时的规则就不确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且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应对分组讨论的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其四,学生在讨论学习时间不充足。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地理教师并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难的讨论问题,没有足够的讨论时机,不能将讨论的问题弄的更透彻,解释的更清楚,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并且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2]。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
2.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案例教学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但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时机和良好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较大。由此,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来看,在设置讨论问题方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预见性,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和消化学习内容方面有所成绩。只有采用适应于学生自己的案例教学法方式,才会带动学生一起进步,可见,好的合作时机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正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案例为载体所展开的教学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并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2 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案例为载体所展开的教学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地理课堂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地理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地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团结、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3]。
2.3 设立完整有序的合作规
教师要控制课堂秩序,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有序"的合作规则,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1)明确责任分工。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盲从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2.4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随时调整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真正地去学习,才会给高中地理课堂增添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案例教学法的乐趣。学生在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课堂合作学习环境变化,要适当地让学生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才会让学生视野宽广,合作学习的内容更加创新。(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交际操作和语用知识探究、讨论和成果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语言能力都得到发挥[4]。
2.5 结论:综上所述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要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改变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本文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