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校通识教育中地域文化资源的运用

高校通识教育中地域文化资源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2-06-29 08:2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通识教育中地域文化资源的运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通识教育中地域文化资源的运用

地域文化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今时代,伴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地域文化与旅游开发,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地域文化与高校文化建设的文章也比较多,如地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地域文化与高校育人等。但地域文化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仍然处于被遮蔽的状态。通识教育由美国哈弗大学首先提出来,旨在培养“完整的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博学多才,行为优雅,兼备多种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通识教育课程也成为我国大学生本专科生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本课题选择了海南地域文化进行实证研究,向海南部分高校师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61份,从中总结出高校通识教育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教师应用全局的眼光,提取地域文化的精髓,融入通识教育中

在海南高校受调查的教师中,有80%的教师说学校的通识教育只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方面的课程,至于海南地域文化的课程,只在人文社科学院开设一些选修课,教师只做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缺乏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讲授中国传统人文经典课程时,注重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不能与地域文化实际相结合,无视或忽略地域文化的个性。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除了开发与地域文化有关的校本课程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取地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通识教育的各个领域中。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为例,这门课的主要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系统地把握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政治制度、科技、建筑、风俗等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植于各地域文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必然随之显现出来,地域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要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地方对人才培养的标准,通识教育者对地域文化整理与归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找出与主流传统文化同步同构的内容,把握地域文化传承的规律。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际遇,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地域文化。其中,有浓郁本土特色的主要有五个方面:海洋文化、黎族文化、贬谪文化、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名胜古迹。教师在教学中,将海南地域文化有机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各个章节中。这样既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也可使传统文化的教学更接地气。例如在讲古典文学这一章节时,可以把描写海南自然景物的古典诗词嵌入到教学内容中。如明代翰林学士邱《咏五指山》: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在有关典籍中查得明清时代五指山题咏诗16首,其中有一篇是清代的,其余都是明代的。[4]邱的这首《咏五指山》最负盛名,整首诗是非常工整的七律,首联写五指山的形状及地理位置,突出其在海南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性。中间两联用一连串的比喻形容五指山的险峻、高耸。最后两句有雄视中央的气概,也显示了邱的少年大志。同样是邱,还写了著名的《南溟奇甸赋》。在这篇赋中,作者以饱含激情的口吻叙写了海南的山川名胜、奇特风物,虽然写的是十五世纪海南的自然生态,不免有些夸张,但今天我们读来还是鲜活的,可以和现在海南的植物、动物等自然景观相印证。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把诗词中描写景物的的图片配原诗旁边,让学生边看图片便感受诗词所传达的人文情韵。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古典文学转变为身边的认知结构,赋予知识以新的活力。教师在讲到古代的政治制度———贬官制度时,可以着重讲讲海南岛的贬谪文化。海南岛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及其蛮荒落后,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贬谪地。从隋唐到明代大批朝廷和地方官员被贬到此,如海口五公祠中的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还有宋代大文人苏轼等,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儒家文化,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课后作业中可以要求学生考寻当年这些文化名人的遗迹和文物。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促进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进而推动学习方法的创新。

二、运用多元化的通识教育方式,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传播优秀地域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现实,着眼未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这一古老文化与现实需求的矛盾,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表现比较突出。调查问卷中有80%的学生表示对海南地域文化感兴趣的内容是名胜古迹和饮食文化。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名胜古迹可以游览,饮食文化可以品尝。这两类地方文化自然受学生的青睐。至于其他方面的地域文化如地方名人、学术文化、民间习俗民间传说故事、民间诗歌等,60%的学生认为这些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对自己将来事业的发展没什么帮助,不感兴趣。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科学甄别地域文化资源,让文化回归生活,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使客体死的历史记录,在主体的认知世界中活起来,让大学生切实认识到地域文化对其成长的作用。如海南的历史文化名人教育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融入到文学艺术类、历史哲学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中。以海瑞为例,历史上与海瑞有关的资料既有多种版本的人物传记,也有海瑞办案中的趣闻轶事如海瑞审石头等资料,这些都可以融入到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中。海瑞的事迹还拍成了地方戏剧、电视剧、电影等,这些可以作为艺术类通识课程的资源融入进去,相信学生会有更深的体会和兴趣。古代文化名人大多有文学作品名世,如海南本土名人邱、王佐,他们的诗词表现海南地域风情。这些都可以融入到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中,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某一地域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知识体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模式等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最终积淀在该地区的文化里。这一过程表现为地域文化的动态性。[6]地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更新,它需要通过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去感知、展现和传承,以完成地域文化动态性特征的历史审视。因此学习地域文化仅依靠书本、课堂是不够的。调查中许多同学对海南的名胜古迹都有了解,但除了天涯海角、南山寺、海口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槟榔谷这些有游乐功能的景区,认识与体验较为一致,其他如海口五公祠,海口老街、崖州古城,了解和去过的比例少。事实上学生体验不足的这些地方,恰恰是海南地域文化蕴含丰富所在,如崖州古城,在海南三亚市崖城镇,位于三亚市西40多公里处。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的州、郡、县均设在这里。也是唐代以后帝王流放官员的南荒之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和故事。学生对此了解很少。针对这种情况,通识教育中的某些地域文化内容,就不仅仅是课本上的语言表达,而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去认知和理解地域文化。例如可以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布置暑期社会实践的论文,在教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原生态地域文化。如崖州古城的考察、三亚民水上文化等。由于地域的接近性,学生很方便走进民居住的船屋,去观察感受的民的生活习性、建筑、物产所体现的特有地域文化风俗,也可以与民交谈,获取第一手的独到的地域文化信息。海口的大学生可以走走海口的老街,亲身感受海口骑楼的东南亚风格建筑,感受华侨文化,几百年来名人轶事、风俗等。通识教育中也可以尝试地域文化的产业化,创制地域文化教育产品。如可以让学生搜集古代描写海南风景的诗歌,编成小册子,发放给来海南旅游的游客,以及海南的群众及中小学生,实现海南地域文化与通识教育的对接。也可以将地域文化的特殊文化内容,如非物质文化中的民俗文化、民间手工艺制造、民间戏曲等,引入通识教育,把非遗传承人请到课堂上,通过他们亲身演示和口传身授这种教育方式,既充实了地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地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经过亲手的触摸,亲耳的倾听,亲眼的观察,一方面学生可以加深对当地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习通识教育的趣味,让抽象的知识在具象的田野环境中焕发动人的魅力。总之,教师应充分整合,给学生呈现出立体、鲜活的地域文化资源,这种立体多维的资源如一部部“立体教科书”,留给学生的不止是知识,还有思考、启迪,以及敬仰式的感召和鞭策性的激励。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地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三、明确地域文化的通识教育价值

当下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在大学校园大行其道,大学生在选修某门通识教育课程前,先要在心中衡量一番,看是否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用”,“有用”的话就积极学习,“无用”的话则消极对待或干脆不学。这种学习现状在这次对海南地域文化的调查中显现出来了。70%的学生认为,海南地域文化对其就业及发展影响不大,没有学习的必要。面对大学生的困惑和质疑,通识教育的教师要进行科学解释和有效应对,让大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帮助。

1.地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感,又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群体或文化的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都秉持有各自地方的文化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模式、生产方式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印记,身处异乡,长期的生活会令学生对大学所在地产生天然的亲近,就会产生对当地地域文化了解的渴望。高校的通识教育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生活、精神状态,增强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融入当地社会环境,从而有机会获得理想的社会实践效果和职业选择。如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成为全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度假养老圣地,但外地人与海南原住居民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小到生活习惯,大到价值观念,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冲突。要想做到和谐共处,外地人就要对海南地域文化多了解,进而产生文化认同感。那么海南高校在传播和发展地域文化中就是个重要桥梁,海南高校的大学生把自己从课堂学得、实践中所得向来海南的外地人传播,使更多的外地人通过理解本地人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本地人和谐共处。海南高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到本地政府部门工作,在他们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首先想到海南原住居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使政策更符合人情,便于执行,使海南的发展速度更快。

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性境界。通识教育不是常识教育,也不是精英教育,更不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什么都知道一点,而是通过对最根本和基本问题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人性境界。地域文化往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民族、思想、艺术、宗教、民俗、风土人情,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一些关键词如创新、勤奋、踏实、谦和、勇敢、团结等定性词语被总结出来,这些优秀品质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海南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既有外来的贬官,也有海南本土的文化名人。外来的贬官如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五公祠里的五公,他们品行卓著、忧国忧民、百折不挠;海南本土名人海瑞、邱、王佐、张岳崧等,他们勤学善思、忠孝仁义、耿介清廉;两汉的路博德、马援两位“伏波将军”,他们坚毅果敢、爱国爱家、守土安邦。在这些文化名人跌宕起伏的生平事迹中即蕴含着人性的光芒、高尚的品行,又展现了独特的人生历程,是极好的通识教育素材。教师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名人的精神魅力,除课堂讲解外,可以让学生参观海瑞故居、邱故居、苏东坡留下的文化遗迹,亲身体验名人的大情、人性,从而提升自我的人性境界。综上所述,地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有价值的通识教育资源,对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口号的实现、落实具有积极意义,高校通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和科学运用地域文化资源,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作者:段莲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