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12 03:2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分析:浅论新型农业发展的前景

[摘 要]当前,中国处于以轻工业发展促进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阶段。广大农民同胞们在长期的积累与实践中,将我国农业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发掘出。传统的农业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形成当前的新型农业发展的情形,在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型农业所迸发出的巨大优势,也进一步缩小了城乡的差距。本文从新型农业的定义进行介绍,讨论了新型农业的优势和分析了当前农业的现状,从而对未来新型农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 优势 发展前景

新中国建立最初,中国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借助中国农业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的不断摸索与积累,在伴随新中国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中国农业有了明显的发展,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农业形势。

一、新型农业的概念与种类

(1)新型农业的概念

新型农业现代化以实现优质粮食的高产作为发展前提,主要标志就是达到绿色生态安全与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化的高程度。在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而技术以及农民素质等方面都实现强有力支撑的农业现代化。

(2)新型农业的种类

新型农业的种类丰富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无土农业、特色农业、包装农业、彩色农业、精准农业、知识农业、观光农业与外向型农业等种类。

举例来说:无土农业指的的是无土栽培技术,主要是利用水作为溶剂,然后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加以配置不同的营养物,成为不同配方可供植物生长的营养液。这种农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高产、优质一高校的生产。

由此,可看出中国新型农业主要是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来减少农村人口,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与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的效益。

二、新型农业的优势

新型农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其将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同时在建设可续农业与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等方面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关于新型农业的优势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型农业对自然条件实现充分的利用,挖掘了其生产的潜力;

2. 新型农业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 新型农业在发展中不仅促进了经济的提升,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总之,新型农业大大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住房条件与居住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缩小了城乡的差距。此外,农村经济结构也取得了明显的优化,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也明显的得到提升与改进。

三、中国农业现状

(1)中国农业所存的问题

农业作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作为人类的衣食之源,成为人们的生存之本。是支撑和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保障和条件。农业作为国民基础也切实关系到了人民的利益,与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2)中国农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处理中国农业问题的时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以便有效的解决当前中国农业所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进行稳定和完善,以最终确保粮食的安全;

2.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的调整;

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增加投入。

四、中国新型农业的发展前景

关于中国新型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立体高效性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中国这个大人口国家队粮食食品等的需求。通过时间差与空间差等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最终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2.超级型农业的发展,其主要是为了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等手段培育出农产品。

3.快速型农业的发展,是为了加大生产效益。

4.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的发展,这是走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结论

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之上,广大农民同胞在不断的积累与创新中寻找到了发展农业的新途径。作为一种高产高效的新型农业,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同样以优势获得市场的认可欢迎。当前,在中国农民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生产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了,而新型农业也应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亮点。

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分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巴南区现代农业发展

[摘 要] 我国在2012年明确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并为各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指明了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建设的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倡导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黑龙江垦区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全国"三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培养规律,构建我国农民教育制度体系,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中青年务农农民骨干加快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更是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

[关键词] 服务三农 新农村 职业教育 新型农民 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乡村流动到城镇,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人口流动及其选择性,加速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孺化趋势,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问题尤其突出。当前我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3亿,每年仍以900―1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一些地方出现了明显的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老人、妇女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逐渐扩大,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已经占到70%以上。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仅有1/3左右表示“知道一些”。不少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不熟悉,因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外出务工。未来“谁来种地”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农村家庭孩子不愿学农务农现象更是根深蒂固,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如果维持现状,不加快改革现有教育制度,建立符合实际的农民教育制度,我国涉农专业职业教育将面临崩溃,为建设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有限性制约着我区的农业发展,使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偏低;农作物周期较长,有些农户不愿承担常并存而来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导致劳动力资源逐渐矛盾。农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结构和素质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老龄化、妇孺化农业劳动力难以建设新农村,传统农民、兼业农民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确保耕地有人种、科学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只有加紧加快新型职业农民以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养,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有根本支撑。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发展农业,才能有效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新型人力

“要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发展农业,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要繁荣农村,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已经是国民普遍共识。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外延式的农业扩大再生产无法再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内涵式农业扩大化再生产势在必行。在这一发展道路中,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基础。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功转变农业发展建设方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供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克服资源、环境等现实约束,落实农业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转变。农民是农业生产中的直接作用者,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影响决定着农业总体的发展效果,所以农民的素质关系重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发展空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也为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装备产业体系、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农业文化产业体系、农业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现代农业及其生产方式的转变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互相依托的。存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快速形成,必将能够有力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导致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多,土地分散,难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公平,可以从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入手。一方面,通过各种惠农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并使其真正融入城镇;另一方面促进传统农民分工分业,培养并扶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保证有人“种地、种好地“。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也为提高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针对性创造了条件。目前的惠农政策由于务农农民界定困难,耕地规模小而分散,减低了惠农政策的效应。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培育和确立,为农情调度、市场信息、政策分析,以及农产品数量、结构、价格、区域布局调整等,确定了明确的目标群体。对发挥农业政策的集群效应和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途径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还是农民组织的成长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都至关重要。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为题集中体现在农民主体地位缺失。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力量,更为农民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缺乏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现代装备难以发挥作用。农民的现代化程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美国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曾指出,若国民之中没有我们确认为现代人的素质的普遍存在,无论是快速的经济成长还是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发展;如果正在发展,也不会维持太久。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与时俱进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而不再只是一种追求。它们不是派生于制度现代化过程的边际收益,而是这些制度得以长期成功运转的先决条件。国民的现代人素质,不是发展过程的产物,而是国家发展本身的先决条件。简言之,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始于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分析:试论构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是指运用循环经济的原则,建设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领域更加广阔。优秀内容是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四个原则运用在农业上,突出农业增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白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1.全面宣传、教育,营造氛围。一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载体,强化宣传舆论作用,切实增强农业循环经济意识,推进节约型农村建设。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媒体,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科普宣传教育,让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众之中。

2.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好转。通过抓好样板,建设一批农村循环经济样板示范户,使农民看有样板,学有方向。积极推行生态农业模式,重点发展农村沼气,注重做到沼气建设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结合、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结合,实现“一池带三沼,三沼兴二业,二业奔小康”的发展目标。

3.抓好培训,提高素质。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二是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乡镇和农村干部特别是农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三是强化科技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促使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4.科学规划布局,有序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工作。一是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等方面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二是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能源指标、环境指标。

三、制约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1. 有些部门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工作中不能够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实践。

2.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在有关规划和文件中都提到,但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相配套的节水、节地、节能、清洁生产等方面的专项规划不健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和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3.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率不高。一是观念淡薄。二是管理弱化。三是技术制约。节能技术创新在体制、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节能技术改造筹资困难,高耗能的设备工艺淘汰困难。

4.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不健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信贷政策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到位。

5.管理与约束机制有待加强。一是执法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二是执法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在一些县区企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企业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由于“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少数企业边生产、边污染,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

6.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不强。对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滞后,循环经济发展急需的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极为缺乏,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和人才。

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分析: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陕县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政策惠农、科技支农、品牌兴农、特色富农”的工作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构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组织化、社会化、合作化水平不断提升,培育了一批规模大、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被省表彰为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先进县。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和成效

(一)龙头企业引领,形成产业集群。我县龙头企业引领特色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果业方面,2012年全县新发展果业面积6万亩,其总面积累计达到34万亩,果品总产量5.6亿公斤,实现产值11亿元,先后被国家确认为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部级出口苹果及果汁质量安全示范区。畜牧业方面,2012年,全县生猪、大家畜、山绵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9.01万头、26.03万头、34.91万只、481.4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1.3%、7.1%、6.6%和8.2%;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4006吨、14244吨、18071吨,同比分别增长12.6%、7.8%、15.8%。我县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如: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经营模式,把149个绿色果业专业协会联合起来,培育绿色苹果生产基地30.8万亩,辐射带动三门峡市区115万亩果园,普及二仙坡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带领果农走上绿色品牌产业发展道路,亩产平均7300斤,商品率85%,比未入社农户每亩增值29%。

2.“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如:金秋果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以出口创汇为重点,实行“四统一”,统一技术生产标准、统一质量检测标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果品订单销售,走科技创新、品牌效应和规模化生产苹果商品出口道路,带动1万多农户,为农民创收1500万元,积极开发新的市场,解决果农苹果生产和销售问题,产品出口泰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现代化大型农牧百强企业河南省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投资50万头生态猪养殖项目,采用放养和舍饲相结合的原生态、纯绿色饲养方式,总投资20亿元,占地20万亩,实现生态养猪50万头,建设散养舍1250组、50万头屠宰场一个、20万吨饲料厂两个、14个种猪繁育场,现存栏4万头,第一批生态猪肉已在郑州上市。

(二)合作示范带动,壮大特色产业。

1.“农地参股入社、合作生产经营、风险利益共享、农户劳动在家、生产服务在社”模式。陕县农乐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农地参股入社、合作生产经营、风险利益共享、农户劳动在家、生产服务在社”模式,实行统一规划建园和经营管理,已发展会员352人,种植面积达到5300亩,建有采穗圃、育苗和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共同致富。陕县军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27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经营面积6200亩,种植中药材品种达到二十多个,实现产值2200万元,利润8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2.7万元,高于不入社农户收入17%。

2.“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陕县富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投资350万元,拥有3个食用菌栽培场、30座发菌大棚、2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个冷库,农业经营面积300多亩,年种植平菇、香菇150万袋,年产值1200万元,纯利润700万元,带动全镇1200多户3000多人从事食用菌生产。

(三)农场大户联动,产生规模效益。“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以农场大户为有效载体,扩大了商品化育苗、商品化烘烤、机械化播种、剪叶、起垄、盖膜、施肥、移栽、防治病虫害等机械化作业,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如:张茅乡西坡脑村庞振杰创建烟叶农场,通过土地流转,租地经营380亩,总产量76608公斤,总收入174万元,实现盈利69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由于土地流转不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租地规模,不敢进行长期投资,进而影响了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经营。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大,从事初加工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较少,农业产业链较短,农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行业龙头辐射示范带动能力不强。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限制,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水平不高。缺乏全国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四)虽然上级财政和我县对农业经营组织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但是,融资难,发展过程中缺少扶持资金,是制约农业经营组织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议

(一)围绕规划,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围绕全县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一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合同签证、土地收益评估、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搭建起便捷高效、标准统一、信息通畅的土地流转平台。二是规范流转程序。土地流转须知、调解当事人须知等,明确土地流转工作程序,使流转双方信息对称;通过严格实施“八表一档案”信息填报制度、调解工作制度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构建了和谐的土地流转经营环境。三是超前化解纠纷。通过制作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文本、建立流转双方收益动态平衡机制、严格签证归档管理制度等,从根本上避免了因口头协议或协议内容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纠纷。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承包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产业集约经营水平。

(二)依托优势,壮大经营主体,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壮大龙头企业。把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常抓不懈。要立足于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立足于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紧紧围绕林、果、牧、烟、菜、菌特色农业六大支柱产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特色农业示范区,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对已经确定并有明确优势、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将其培育成为部级、省级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农户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联系起来,推动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要扶持壮大优势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民合作社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与大经营、分散经营与统一服务的矛盾,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要靠发展农民合作社。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有力抓手,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既要重视增加数量、扩大覆盖面,更要注重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农民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提高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三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着眼于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农民队伍,着力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成功发展起一批农村生产经营和科技致富示范户,让他们租赁或转包其他农户的承包地,成为带动群众参与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重要力量,引导农场和大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同时,要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联动,有效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效益提高。

(三)科技驱动,健全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抓科技推广。支持龙头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龙头企业合作共享。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要通过引进和试验高产新品种,推广示范高产栽培技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县产业化进程。二是抓科技培训。紧紧围绕我县特色农业,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场、大户,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实用人才技术培训班,把农业新技术送到基地农户手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综合生产中的作用。三是抓科技装备。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提高在现代农业中的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四是抓好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要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县要以“金农工程”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四)创新手段,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现代特色农业投入。一是注重招商引资。各乡镇和农口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建立农业项目库,做好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工作;做好农业发展项目包装,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充分利用项目推介、展览会、商贸洽谈等活动平台,加强特色农业产品推介和宣传工作,广泛捕捉投资信息,深入开展项目对接,努力提高项目落地率。同时,要通过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制定扶持农业企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生态优势和特色优势的生态农业园区品牌,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功能,使我县农业生产和农业开发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发挥财政职能。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整合各类惠农支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示范社和示范农场大户。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采取财政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参股经营、研发补助等方式,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功能和“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引进一批大公司、大企业,发挥他们的资金、经营优势,建设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争取金融支持。协调金融部门和财政担保中心、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经营组织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完善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切实落实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引导信贷资金向农村投放,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大户的规范管理、信誉度评定和信贷供给,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推行股份合作制,鼓励多种成分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参股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开发,增强行业龙头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解决好资金短缺问题,增强发展后劲。

(五)突出特色,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强农业优秀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来抓,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种(养)产销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植、养殖模式。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监管,加大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力度,防止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要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质量监督举报等制度,逐步推广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实施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并抓好相关品牌的申报和办理工作。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做到既要创品牌,更要创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