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2 04:33: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目的:对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方法:对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在进行社区卫生预防医学教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实践教学时,积极有效地引入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理论教学、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科研活动、课外实践教学等方法融合在一起展开教学,探索预防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结果: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融合及实践应用,培养出了大批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养成优秀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通过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预防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有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 创新能力;教学模式;预防医学
在新形势下,要求预防医学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其应该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解决新问题。目前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T作就是对预防医学专业模式进行改革。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针对某院对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在进行社区卫生预防医学教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实践教学时,积极有效地引入新型教学模式。
方法:①将理论教学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截止到日前,很多医院的理论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讲授式”为主,虽然在最近几年,多媒体技术教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教师也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移到屏幕上而已。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往往都是其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很少跟学生进行交流,作为学生,只能很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几乎就不思考到底是为什么。最终就会造成学生对本学科失去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非常的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着手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那种教学套路,可以在对学生讲授社区卫生服务预防的实践课程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可以穿插讲一些工作中的具体案例,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且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T作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讲解一些重点的注意事项时,可以巧设情境,将学生假定为实践工作的主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进而就能够集中精力地学习并深刻记忆教材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将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合理熟练的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②改革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社区预防实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预防医学实践实验,一方面,可以对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很好的巩固,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怍风。但是,目前社区预防实践教学实验的主要上作是做验证性实验,并且在前后的实验项目之间缺乏纵向联系,具有相对较差的系统性。在进行实验时,学生不善于发动脑筋,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但是,在日前的大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想象理要比其所拥有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具有有限性,而想象力却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其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想象力也是知识进化的重要源泉”。针对以上问题,就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一直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不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所以,我国的实验教学水平从总体来说,一直都很低。而要想构建出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的附属地位,使实验教学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还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具有创新理念的实验,使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在社区卫生预防方面,展开研究以及探索,积极开展一些新颖性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不等价于一种新理论以及新思想观念的确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通过白己已掌握的知识对一种新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一种新本领的拥有,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④参与科研活动,进行课外实践调查:为了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成立很多兴趣小组,来开展一些科研攻关活动。例如,面对当前越来越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部分学生对新型的除草剂一易炳秀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其发表的论文也获得了奖项,这为学院开创了先例。进行课外实践调查一方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得到更好的落实,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以及社区进行实践调查。例如,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外源化学物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到加工聚氯乙烯的工厂进行实地的观察以及检测。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来深刻理解化学物污染环境以及损害人体健康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传染病疫情发展及防控措施制定落实的全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其工作的社会意义。通过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了认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了很好的培养,为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将来的T作岗位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结果
通过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由此可见,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讨论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社会所赋予高等教育的一个既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同样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要对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进行改变,积极探索出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在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预防医学实践的基地。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教学模式进行的一番改革,为这一探索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指明了方向。
总之,要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经验进行总结,促进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最终使我国的医疗事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2003年SARS的爆发,2009年甲型H1NI的爆发以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促使人们意识到预防医学人才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性;同时“健康中国2020”战略强调了培养优秀预防医学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加强对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预防医学人才队伍是对预防医学教学提出的一项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我校增设了《空气理化检验》课程。该课是我校预防医学本科生的优秀专业课,旨在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手段并依据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来监测环境的卫生状况和污染危害、为卫生监督法和疾病防治提供可靠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为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计划相吻合,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本课题组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空气理化检验课程教学现状
空气理化检验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验技术性和应用性,侧重学生现场处置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实验和实训三部分。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目前存在几个问题:1)课程设计不合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进行,出现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脱节。2)教材内容更新缓慢。目前广泛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空气理化检验》,其中缺乏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无法跟上现场处置技术上的新变革。3)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教学侧重理论,这与现场处置侧重应用的要求脱节。使得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的放矢”,从而产生抵触及厌学情绪。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课题组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性改革。
二、“双语教学模式”在空气理化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预防医学专业是为培养具有检验检疫专长的良好素质的初级公共卫生医师而设立的,因而课程设置应符合预防医学人才的就业特点。“双语教学模式”的采用具有几个优势:1)增强了教学的职业化。预防医学人才主要从事国境卫生检验检疫,疾病预防与控制,物理、化学与生物学危险因子的检验检疫,卫生保健、健康促进等工作;特别是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改善人群环境卫生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现场快速检测、口岸和机场的现场检疫。因而,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用到英语。“双语教学模式”的采用使得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工作中发挥其作用。2)有利于职业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用中英文介绍多媒体幻灯片以及检验技术的视频材料,并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浏览外文网站,解读新技术方面的信息。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又可以更新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和新发表的专业论文,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和分析专业文献的能力。因而,“双语教学模式”的采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三、“室外课堂模式” 在空气理化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学知识。空气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包括空气概论、样品的采集、气象条件的测定、空气中颗粒物、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空气检验质量控制等。与之配套的实验课程有气象条件的测定(气温、气湿、风速、气压),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重量法);空气中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滤膜法);空气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测定(碱熔钼蓝比色法);空气中甲醛、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现场快速检测仪);空气中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空气中汞的快速测定(碘化亚铜试纸法)等。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采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到公路旁采集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粉尘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导学生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如气温、气湿等;教导学生如何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去采集不同的样本;教导学生如何独立书写分析报告等。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室外课堂模式”(下转第81页)
(上接第32页)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提高了学生现场处置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进行良好的预备。
四、“实战教学模式” 在空气理化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实际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进行学习。参照PBL模式,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选一个案例,让学生们自己去查阅相关国内外资料后,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最后以“课堂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分为专家提问和其他小组成员提问两个环节。答辩的专家由本科室的老师及博硕士学生组成,一共三人。答辩的专家要详细记录下这个小组组内成员的分工情况、课堂参与情况、量化“实战教学”的考核,对每个组员进行评分,计入期末成绩。老师跟进学生课堂演示的准备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实战教学模式”的优点: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答辩”环节的贡献多少直接影响他们最后的成绩,因而学生在备战阶段都积极参与。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只有清晰阐述问题、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通过“答辩”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表现能力都有所提高。
总的来讲,本课题组探讨了将双语教学、室外教学和实战教学融入空气理化检验这门课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该门课程注重实际应用,因而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优化该课程内容设置,在增加实验教学比例、增添现场处置模拟教学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使学校教学与未来现场处置工作相接轨。
摘要:文章针对本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社会医学课程兴趣不足、内容陈旧等教学问题,进行了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建立社区教学基地。通过社区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社区
近几十年来,经济和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医学的社会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由多元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学角度综合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应用基础医学、环境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毒理学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并予以评价,进而采取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或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预防医学面向社会、面向人群,在新的医学模式里,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预防医学自身也要发展、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其中,预防医学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的教学改革就是很重要的一环。社会医学是从预防医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在适应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预防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医学侧重于社会预防,重点研究社会环境、卫生服务、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制定综合性的社会预防策略和措施[1]。社会医学就是完整体现医学模式从生物型向生物心理社会型的转变的一座桥梁。目前,《社会医学》这门课程是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年学习。本课程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李鲁主编教材,全部为理论课教学,共32学时,理论课由教师按教材和大纲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医学教学的改革就变得迫在眉捷。
一、教学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较旧。本课程教材已改编了4版,总体上来说,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均有所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扩充了一些新的知识。但是,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往往较长,每次改编的教材对新的专业发展动向仍不能及时反映,一些新的知识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式”授课为主,学生听课时要做的就是记笔记,考试也主要是考记录的重点内容,这只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作一种考查。由于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被动的途径获得的,印象不深,考试结束后大部分很快又忘记了。虽然有一些内容也采取讨论式教学,但由于学时上的限制尤显不足。这种纯灌输的教学方式不能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其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他们提出问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也欠缺。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当今社会更注重能力、素质教育,一个人有良好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比单纯掌握某方面知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型教育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型教育转变[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校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即建立社会医学社区现场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经过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社区现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就是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的日常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掌握初级卫生保健和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基本对策,使学生能建立社会大卫生观念。
1.具体方法。社区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是:根据社区机构的工作安排,辅助参与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每2~3人组成1个小组,设组长1人,以辖区所有居民为主要对象,以面对面访谈方式为主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主要是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现存主要健康问题、既往病史、主要用药情况等;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腰围、臀围、身高、体重测量,血压测量,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等,以及血糖及血、尿常规的检测,并在调查中进一步对居民感兴趣的保健问题进行适时的解答。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和带教老师沟通,并将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一起和老师、同学们讨论。参与社区教学的老师平均2~3天即召开学生讨论会,把同学们在实践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汇总起来进行讨论,各组同学互相交流各自情况,帮助大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使调查可以顺利完成。
社区现场实践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在现场,边学边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社区实践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素质[3]。
2.教学效果。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社区现场实践完成后,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成绩分析以及社区实践基地评价等,对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成绩明显提高。通过与学生交流及现场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较支持这种教学方式改革,认为这样不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是给了他们积极思考、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使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牢固。成绩考核也显示,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实行教改前的学生,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
(2)着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掌握独立开展群防群治的基本技能。社区现场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知识上收获比较大,也比较扎实。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3.不足与期待。现阶段,我校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师资的问题:规范地建立社区教学基地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我校就是由于师资的原因迟迟未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基地建设;经费问题:学生参与社区实践缺乏资金的支持,只能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试行,而大批学习社会医学课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未能获益;当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何构建适合我校的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更值得我们探索。
作者简介:张雷(1973-),女,河北医科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医学、全科医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