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

发布时间:2022-07-13 09:3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期与挑战。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的教材、授课教师、实验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认为只有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1]。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只有进一步加快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新型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医学基础课对高职护理教育而言,是职业技术课的必修基础课程,怎样建立职业基础与护理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护士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

护理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院校在不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但仅限于满足学制要求而削减教学内容,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设课及教育模式,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在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基础课负担过重,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专业课课时数相对不足,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受限。基础课各课程多强调单科的系统完整性,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课程体系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为本科或临床专业的压缩,内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纲,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严重脱离临床,更忽视了与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造成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缺乏临床实用性,专业针对性差。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秩序的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学的纽带和方式。为了赶进度,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良好医德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编写总体上不能适应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针对性差,与护理实践联系不密切。护理专业以往多选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来,已经意识到这点,尝试改编已有的基础课教材,力求适用于护理专业,个别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础与护理临床的结合内容,但多数教材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自学和阅读;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内容太多,具有自己独特优秀价值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差,滞后于临床,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要求。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授课教师

多数教师缺乏护理的临床经验,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基础医学领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职护理院校逐年扩招,护生人数多,专业基础教师的队伍并没有扩大;基础课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不足,造成理论与护理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实于课堂教学上,跟不上临床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1.5实验教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功能、结构单一,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认知问题,实验课由各教研室负责,内容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实验内容安排欠合理,多年来重复做固定的实验;实验课时安排偏少,只强调实验课的开出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验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均与高职护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尝试

2.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

我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基础医学课课时进行调整,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为原则,寻求改革切入点,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学科设置课程的基本思路。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保留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国外普遍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国内本科教育中进行了部分尝试[3-5],国内高职院校也应根据班级人数、不同教学内容,适度引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实践反思法、角色扮演、调查汇报、目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做法。我校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总结、归纳、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恰当选用、整合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用针对性强与适应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构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淡化学科或课程意识,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相互渗透,使学生及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6]。为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我校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传统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基础,自编教材,在护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使学生了解最前沿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我校基础课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老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下临床进修实践;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定期听护理专业课;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有计划地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不断“充电”。采用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方式,不断创造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进修交流学习。力争培养一支任心强、教育能力强、业务水过硬的教师队伍。

2.5实验教学改革

2.5.1整合、优化实验。

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将原有教研室的独立实验室进行重新合并重组,成立了综合性的形态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项目,替换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开虚拟实验。考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实验教学有极大相通性,将原有的课内实验取消,进行实验整合、优化,单独为护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统一排课,提高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2.5.2加强实践操作考核。

为改变护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我校将以往单纯过程评价改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由原来的实验报告、出勤、提问、作业等评价成绩,增加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部门统一组织,教师协作完成,考核项目如:基本常用手术器械识别、血压测量、心音听诊、标本辨识等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结语

总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的自身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从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师培养、实验教学等方面全面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作者:蔡凤英 沈华杰 李树香 单位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教学部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期与挑战。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的教材、授课教师、实验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认为只有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1]。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只有进一步加快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新型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医学基础课对高职护理教育而言,是职业技术课的必修基础课程,怎样建立职业基础与护理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护士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

护理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院校在不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但仅限于满足学制要求而削减教学内容,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设课及教育模式,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在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基础课负担过重,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专业课课时数相对不足,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受限。基础课各课程多强调单科的系统完整性,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课程体系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为本科或临床专业的压缩,内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纲,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严重脱离临床,更忽视了与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造成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缺乏临床实用性,专业针对性差。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秩序的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学的纽带和方式。为了赶进度,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良好医德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编写总体上不能适应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针对性差,与护理实践联系不密切。护理专业以往多选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来,已经意识到这点,尝试改编已有的基础课教材,力求适用于护理专业,个别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础与护理临床的结合内容,但多数教材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自学和阅读;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内容太多,具有自己独特优秀价值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差,滞后于临床,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要求。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授课教师

多数教师缺乏护理的临床经验,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基础医学领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职护理院校逐年扩招,护生人数多,专业基础教师的队伍并没有扩大;基础课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不足,造成理论与护理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实于课堂教学上,跟不上临床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1.5实验教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功能、结构单一,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认知问题,实验课由各教研室负责,内容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实验内容安排欠合理,多年来重复做固定的实验;实验课时安排偏少,只强调实验课的开出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验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均与高职护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尝试

2.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

我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基础医学课课时进行调整,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为原则,寻求改革切入点,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学科设置课程的基本思路。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保留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国外普遍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国内本科教育中进行了部分尝试[3-5],国内高职院校也应根据班级人数、不同教学内容,适度引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实践反思法、角色扮演、调查汇报、目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做法。我校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总结、归纳、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恰当选用、整合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用针对性强与适应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构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淡化学科或课程意识,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相互渗透,使学生及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6]。为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我校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传统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基础,自编教材,在护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使学生了解最前沿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我校基础课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老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下临床进修实践;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定期听护理专业课;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有计划地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不断“充电”。采用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方式,不断创造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进修交流学习。力争培养一支任心强、教育能力强、业务水过硬的教师队伍。

2.5实验教学改革

2.5.1整合、优化实验。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将原有教研室的独立实验室进行重新合并重组,成立了综合性的形态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项目,替换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开虚拟实验。考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实验教学有极大相通性,将原有的课内实验取消,进行实验整合、优化,单独为护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统一排课,提高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2.5.2加强实践操作考核。为改变护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我校将以往单纯过程评价改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由原来的实验报告、出勤、提问、作业等评价成绩,增加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部门统一组织,教师协作完成,考核项目如:基本常用手术器械识别、血压测量、心音听诊、标本辨识等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的自身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从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师培养、实验教学等方面全面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作者:蔡凤英 沈华杰 李树香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教学部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

摘要:改革我院高职护理专业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护士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论证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优势。

关键词:执业考试 护理专业 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1.3评价指标

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许燕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实践

摘要:改革我院高职护理专业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护士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论证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优势。

关键词:执业考试;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1.3评价指标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结果

2.1两种教学模式执业考试通过率成绩比较

3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

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许燕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改革

护士资格考试制度和护士注册制度是世界各国护士管理的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护理进入了一个加速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护理教育的开展由于多种原因,发展的速度缓慢,管理质量落后世界发展的步伐。2010年7月1日执行新的护考大纲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考核,增加了护考的难度。护士执业考试资格制度的不断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目标。纵观国内外护理教育及执业考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护考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通过不断变化的护考大纲和历年护考情况,深入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客观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规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护考通过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护理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与执业考试接轨并为临床提供优质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全分院乃至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教学对象为本院12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12级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随机挑选2个班作为普通对照班,另外2个班作为实验班。我院同级所有学生均经招生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着差异。

1.2教学方法

普通对照班将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采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尤其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结合历年考点进行串讲,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1.3评价指标

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等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

2讨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目前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极少。本课题重点解决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及临床实际脱轨的问题。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模式,通过对现有的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护士执业考试和新世纪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实行与护士执业考试对接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此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护考大纲及历年护考情况、相关病案融入常规教学及考核中,同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护考通过率和就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就业岗位对高职护理人才标准的需求。本课题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验班和普通对照班班级学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在护士执考通过率上两班虽没有明显差异,但用人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反馈调查对比显示,用人单位对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班。本课题是针对当前全国各类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与执业考试、临床实际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若能广泛推广,对于提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护考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价值。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思路: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期与挑战。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的教材、授课教师、实验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认为只有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1]。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只有进一步加快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新型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医学基础课对高职护理教育而言,是职业技术课的必修基础课程,怎样建立职业基础与护理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护士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

护理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院校在不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但仅限于满足学制要求而削减教学内容,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设课及教育模式,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在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基础课负担过重,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专业课课时数相对不足,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受限。基础课各课程多强调单科的系统完整性,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课程体系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为本科或临床专业的压缩,内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纲,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严重脱离临床,更忽视了与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造成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缺乏临床实用性,专业针对性差。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秩序的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学的纽带和方式。为了赶进度,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良好医德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编写总体上不能适应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针对性差,与护理实践联系不密切。护理专业以往多选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来,已经意识到这点,尝试改编已有的基础课教材,力求适用于护理专业,个别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础与护理临床的结合内容,但多数教材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自学和阅读;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内容太多,具有自己独特优秀价值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差,滞后于临床,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要求。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授课教师

多数教师缺乏护理的临床经验,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基础医学领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职护理院校逐年扩招,护生人数多,专业基础教师的队伍并没有扩大;基础课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不足,造成理论与护理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实于课堂教学上,跟不上临床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1.5实验教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功能、结构单一,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认知问题,实验课由各教研室负责,内容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实验内容安排欠合理,多年来重复做固定的实验;实验课时安排偏少,只强调实验课的开出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验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均与高职护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尝试

2.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

我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基础医学课课时进行调整,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为原则,寻求改革切入点,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学科设置课程的基本思路。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保留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国外普遍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国内

本科教育中进行了部分尝试[3-5],国内高职院校也应根据班级人数、不同教学内容,适度引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实践反思法、角色扮演、调查汇报、目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做法。我校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总结、归纳、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恰当选用、整合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用针对性强与适应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构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淡化学科或课程意识,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相互渗透,使学生及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6]。为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我校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传统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基础,自编教材,在护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使学生了解最前沿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我校基础课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老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下临床进修实践;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定期听护理专业课;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有计划地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不断“充电”。采用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方式,不断创造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进修交流学习。力争培养一支任心强、教育能力强、业务水过硬的教师队伍。

2.5实验教学改革

2.5.1整合、优化实验。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将原有教研室的独立实验室进行重新合并重组,成立了综合性的形态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项目,替换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开虚拟实验。考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实验教学有极大相通性,将原有的课内实验取消,进行实验整合、优化,单独为护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统一排课,提高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2.5.2加强实践操作考核。为改变护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我校将以往单纯过程评价改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由原来的实验报告、出勤、提问、作业等评价成绩,增加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部门统一组织,教师协作完成,考核项目如:基本常用手术器械识别、血压测量、心音听诊、标本辨识等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的自身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从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师培养、实验教学等方面全面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