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3 09:3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改善人才培养的方案
作为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为目标,一贯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工作者与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的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培养模式,达到所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所学需技能结合、培养目标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结合,实现学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互结合的培养基地,达到先理论,后实训,再实习的教学方案,即“教-学-做”的教学体系,重点突出临床专业的可实际操作的优势,秉承“以人为本、以德育人、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实用型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为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要调整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使其更加合理化。那就要重点提升主干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学术水平。也同时兼顾和加强相对薄弱学科的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
(二)基本思路
以我校在职教师为主干力量,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大力辅助青年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将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引入到我校,并培养和引进相关的专业骨干老师,使得我校整体的师资力量得到很好的补充,也为整体的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施措施
扩充师资力量的数量,提升其质量,重在引进和培养。调整知识、年龄结构;合理分布学历、职称;优化专业分类、学缘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老师不断进修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使自己能够有更好的视野和见识,时刻紧随教育潮流而行。同时,引进若干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公平竞争,优秀者选派到国外进修。目前,教学型教师还是占据我校主力军位置,但是这种模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能更好的将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检验。这种类型的老师更多的需要引进,并逐步培养成骨干和培养一名学科带头人,在学历和能力上上也必须要严格把关,尤其是兼职教师,最好是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骨干来担任,以便把最新的理论及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通过建设,形成“双师型”结构的师资力量,专兼职教师共同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教研活动、教学培训、学术讲座以及技术交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能达到要求的颁发“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建设目标
以创建精品课堂为基点,大力推进改革措施。争取在两年内构建好课程体系。建成3门专业优质的优秀课程。其中1~2门须达到国家或者省级精品店的课程水平,3门校级精品课程水平,增加实践课的开设比例。加强实践课程的考核能够更加积极的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就业现状,已符合基层的临床医生的岗位需求。
(二)基本思路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优秀思想。要经过实践,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改革。其中优化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加强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实践等都是要提升的。要根据行业的发展和需要来改革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
(三)实施措施
1)要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要重点扶持和集中建设,这样才能达到精品课程的中心思想。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活动。并实现升级精品课程的零突破。2)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参加的活动少,实践能力薄弱,要加强师生实训教学力度。学生学习期间学校要随时开放实验室,合理安排课程。使实验室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度。3)要增加学生在附属医院的见习时间,强化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培养力度。4)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来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式、探究式等多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5)聘请优秀的技术骨干来兼职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的经验以及新理念的临床医学知识。学生学到的多,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现状。6)学校要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演讲等比赛活动,师生也要积极踊跃。这样才能活跃校园氛围,可完善激励机制。
四、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设目标
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满足预防医学学科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需要,同时满足学生进行临床实习的具体需求。
(二)建设思路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学设备仪器的购置要与时俱进,从而使实训技能尽可能和临床实践相接轨。另外,我们还要努力开发校外(医疗机构)的实习基地。
(三)建设措施
在现有教学设施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求,建立相应数量的诊断学多媒体模拟实训室、检验实验室,以及多媒体示教室,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和仪器设备资源。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力争新增相应数量的实训基地。同时,我们要加强管理实训基地,增强实践育人的教育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我校护理专业历经多年的教学发展,各项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基本满足了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护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他们步入工作岗位提供专业技能保障。学校人才的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为根本,争取合作育人,努力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护理人才。
作者:张晶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1新医改对护理人员与护理专业学校的要求
1.1护理人员应持续提升文化修养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护理人员在学校的学习中,重在学习专业知识,缺少对人文领域课程知识的学习,这些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能力、职业自我控制能力稍显不足,这些因素就容易激发医患矛盾。我国相关部门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就做出了一些针对性要求。
1.2护理学校应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
相关护理专业学校也应根据新医改和护理人员道德规范的要求的文件精神,加大专业课程的改革力度,摒弃一些与社会变化相脱节、与患者要求不相适应的环节,利用有限的时间,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借鉴国外的培养机构的职业训练理念和执行方式,不仅仅重在向学生传统基础护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广大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提升文化修养水平,为社会卫生机构、广大医疗机构培养出具有整体护理思想、文化素养颇高的现代护理人员。
2传统护理课程教学方法的不足
医疗卫生机构中,一些护理人员职业能力的不足和人文素养的欠缺,实质上是他们在学校中没有得到全面到位的专业教育,这就反映出一些护理专业学校中,传统护理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与完全符合护理岗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2.1专业课程的重难点难以体现出来
专业课程的最佳授课方式应该是重难点突出,在兼顾整理内容讲授的讲授上,还得突出重点课程和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和利用学习时间,用最少的时间付出来学习最多的学习内容。根据我国护理行业的大纲要求,这个专业应必须完成8门基础课程、210课时学习,还得学量的必修课程与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计算机等,另外还必须学习一些选修课程。一些学校迫于学习时间的限制,笼统开设了所有课程,学生难以分清主次、重点与非重点,一些学生更是把大量的学习时间都利用在学习英语和计算机之上,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就显不足。
2.2职业资格考试的影响
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我国护理院校的学生,只有通过卫生部统一执业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之后,才能从事护理工作,这项规定是规范我国护理人员的必要措施,然而,部分学校曲解了这项规定的具体要求,变相规定考核内容,把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纳入教学的考核之中,一些学生为了早日通过资格考试,主要学习时间都集中在与这项考试相关的内容的学习上,忽视了其他专业内容的学习。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就对正常的专业学习和护理学生的顺利成长和日常时间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教师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而教学,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就违背了学习初衷。
2.3实践操作费用的限制
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护理人员学纲的要求,护理学生必须完成77项必做实践,一些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还得让学生操作一些选作实践、让学生自行设计实践内容。护理专业的实践方式,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社会实践,这种护理实践需要特定的实践环境、实践场合,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还需要与广大医疗机构、护理场合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护理操作实践机会。根据社会机构的相关收费标准,护理院校与相关机构进行协议实践,每个实践项目大约收费8-10元,按照根据平均每位学生大约实践70个项目来计算,这就需要学校为每位学生筹集560-700元的实践费用,对学校而言,这又是一大笔费用开销。一些学校出经费不足的制约,不得不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做文章,压缩一些项目,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效果。
3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优化策略
新医改的推行、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下发,都给我国护理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每所学校都应结合这些行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优化工作。
3.1实施组合式课程教学
根据教学中重难点难以体现、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不足、一些课程关联性较强的特点与现状,护理院校可以实施组合式课程教学,把一些内容相似的课程集中在一起授课,方便学生学习。一些基础课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可以组合成《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2门课程,这样教学内容减少了一半,实验项目也减少了约1/2。这样的课程组合节约了实验成本和学习时间,方便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
3.2改革考试模式
针对学生内心要求,护理院校可以改革考试模式,根据护理行业资格考试的实施情况,实施与资格考试相衔接的课程考试,摆脱单纯为了通过这项考试的教学方式。学校可以使课程理论知识考核与护士执业考试试题题型尽量相一致,每个模块按照国家护士执业考试试题题型和格式进行命题,分阶段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形成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学校和教师再制作一些护士执业考试试题相似的模拟试题,实施试卷考试,这种成绩占总成绩的70%,这样既帮助了学习了各科专业知识,又为资格考试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3.3实施多元化实践操作
针对护理行业费用较高的现状,相关院校可以实施实施多元化实践操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资源优化和共享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模拟实验演示、网上协同实验室及虚拟实验室等实践操作方式,通过网上协同实验室或虚拟实验室中由学生去探索、体验完成部分机能学实验,切实提升护理学生的操作能力。总之,我国护理院校应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实施专业课程优化工作,加强技能操作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提升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满足护理行业的岗位要求。
作者:费鸿 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1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分析
分析近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考点,得出本门课程在从业中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结合行业标准,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2课程教学围绕优秀,从“五个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2.1课程目标设置
护理学基础课程目标设置贴近护理岗位需要,按岗位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掌握护理基本技能,了解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具备从事基础护理的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2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教学内容构建紧扣课程目标,按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实用、能用、够用、贴近岗位的特点。课程教学不是机械的“教教材”,应按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增、融、改、组等方式重构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2]。2.2.1临床新技术和经验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教师需通过临床调研、阅读相关资料、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获取新信息,并将之融入教学中。如近5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PORT(静脉输液港)技术,该项技术对于需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来说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和减少药物外渗的优点,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项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将此内容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都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减少由于反复操作或操作失误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清醒病人做吞咽动作。而在临床上如病人病情许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钟,给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过病人的主动吞咽动作能使胃管较顺利地通过咽喉部插入食道进入胃内。临床上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鉴:如针对贫血、消瘦、恶液质病人,扎止血带后,让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静脉充盈[3],这样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2.2.2实践操作释义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细节,需要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进行释义。如做皮试时教材中描述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或小纱布轻压在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至无出血[4]。在该项内容讲授时,笔者对学生疑惑之处边讲解边用操作进行释义。例如如何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有的学生横向绷紧皮肤,有的学生纵向绷紧皮肤,通过实践,强调将皮肤横、纵向绷紧最有利于进针;而在输液完毕拔针时,按压部位为皮肤针眼及上方2cm处(不仅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且按压了血管壁上的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5]。通过教师释义、学生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操作手法,达到与临床工作的接轨。2.2.3及时将行业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反映在教学内容中2.2.4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按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
2.3教学实施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项目都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途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6],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自2012年起,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项目化管理,即改变以往实习手册中对各科室有总体要求而无具体和量化指标的现象,按各临床学科实际工作任务将实习内容项目化(如学生在外科临床实习时被要求掌握术前病人常规护理、胃肠减压法、T形管引流法等项目操作),临床带教教师按项目进行带教,学生按项目进行学习,双方目的明确,学生实习成绩按项目完成情况评分,具有客观性。
2.4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将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对我校2004级高护1、2、9班及中职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实习期间被锐器刺伤(主要是针头)的人数占87.5%;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处理的占93.7%(护生一般处理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占1.1%;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无配套防护的占50.0%;为污染伤口换药时防护不规范的占35.7%。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7],自2009年起,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加入职业性防护知识,加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减少学生今后的职业暴露,保障学生职业安全。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技术时,传授锐器伤防护:在用手掰安瓿时应垫纱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将针头套回针帽,污染的针头向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手不可接触针头,不取下针头,减少被锐器刺伤的机会。在学习配药技术时,传授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结合操作传授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职业防护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8]。
2.5行为举止训练
护理工作是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人文关怀品质。在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搀扶的动作都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之情。结合护理学基础实操训练,将护理职业礼仪要求与之有机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按护理程序完成操作,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言谈举止,学会与病人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自身良好职业素质,避免操作时只顾“埋头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与行为举止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打下基础。
3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接轨
学生经过8个月的临床实习,在毕业前(每年5月份)可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该考试的内容,分析考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课程考试包括笔试和实操。笔试内容、形式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实操以设计的案例来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如脑溢血昏迷病人的护理:心电监护、静脉输液、鼻饲等操作)。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掌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该课程部分的知识、能力考点,提高考试通过率。我院近3年护理专业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在92.0%以上。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其课程体系无论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实施方面都必须紧密追踪时代步伐[9]。我院护理专业课程教学通过“1+5+1”岗课对接,能将职业岗位所需素质、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教学中,体现教与学两方面的实用性,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期,达到与岗位的零距离。近3年我院护理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均在97.0%以上,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岗位适应能力强,毕业即可就业。
作者:陈晓斌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工作是医疗机构医疗工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这就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在提供专业化护理服务之外,还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上的关怀,这就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导。所谓的人文精神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当中创造人性化的氛围,积极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体现出以人为中心、人的价值观念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性化的护理理念。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当中,贯彻人性化护理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专业培养的要求。
1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
1.1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素养
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这是因为教师是护理专业教育的关键,是实施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的实施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情感、意志、认识素养都能得到提高,以自己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师德去感化、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详细说明南丁格尔精神。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并且将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
1.2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的技巧
掌握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的技巧,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人性化护理意识的渗透也有多种方法,如潜移默化的引导,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在教学和生活当中与学生接触、交流,利用自己高尚的品质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除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可以借助于一些人性化护理的例子教育学生。如白求恩精神,这既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还是一种伟大的人性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在医疗工作当中处处以患者为中心,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主要目的。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灵活掌握并加以运用。
2 培养学生具有人性化护理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人性化护理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要为护理专业学生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此,学校应该在原有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基础上,在护理专业教育当中开设社会学、普通心理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除了专业课程之外,护理专业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所需的课程,如国画、声乐基础、医疗文化、文学鉴赏等,这些课程具有明显的人文精神特色。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为人性化护理意识的渗透奠定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2.2 实践多样化的人文教育形式
教师在护理专业理论教学当中,要按照人性化护理意识的要求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能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人文精神教育。在实训教育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整体护理教育,为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教师之外,学校也要为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创造良好的机会,如开展人文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人文精神发展的情况,了解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性化护理意识的目的;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护理专业人士,从护理实践的角度阐述医院实施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人性化护理意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多元化的人文教育形式,让人性化护理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3 重视和加强临床实习教育
护理专业教育模式一般采取理论学习加实习教育的模式。实习是学生毕业以后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学生形成人性化护理意识的重要阶段。
1)让学生学会微笑服务,微笑服务是一种服务方式,是拉近护理人员与患者距离的有效方式,也是人性化护理意识的一种具体体现。学生在实习当中要学会微笑服务,如面带微笑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满足患者的要求,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在护士身上看到治疗的信息,才能看到治愈的希望,这是实习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服务技能。
2)开展仪容仪表教育。良好的仪容仪表能够给患者美的享受。护理人员要整齐、清洁、大方地面对患者,让患者看到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尊重和责任,体现出护理工作的严谨性,给患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为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条件,争取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在实习阶段,学生要进行护士服、工作帽的着装训练,要穿戴整齐、整洁,不能出现褶皱、破损的现象;戴燕尾帽后前发不遮眉、后发不搭肩、侧发不掩耳。
3)开展端庄服务教育。护理人员举止的端庄能够带给患者亲切感和温暖感。学生在实习阶段要注重自己的操作行为,做到动作规范、节奏明快,这样患者才能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因此,应该将举止训练引入时序当中,让学生在实习阶段培养良好的仪容仪表,体现出护士的仪表美、姿态美、心灵美。
3 发挥实习医院在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中的作用
在学生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当中,除了发挥学校的作用之外,还要发挥实习医院的作用。
一方面,实习医院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习条件,除了提供实习岗位之外,应该为其提供实习条件,比如说必要的护理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经验丰富的实习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医院的各种护理学习活动,利用实习教师向学生传授实习经验,帮助学生从专业知识到护理能力转变,使其具备护理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比如,安排护理人员到手术室实习,观察护理人员与主治医生在手术期间的配合,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传帮带是医院新进护士成长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经验丰富的护士向新进护士传授护理经验、护理技巧,帮助新进护士尽快成长起来的一种方式。医院也可以将这种方式应用到学生实习教育上,利用经验丰富的护士帮助实习学生尽快成长起来,从而达到实习教育的目的。但是在传帮带当中,要注意强调人性化护理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赢得患者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医院在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中的作用。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人性化护理意识培养,通过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性化护理意识教育等形式,同时发挥医院在人性化护理意识渗透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人性化护理意识,提高学生的护理水平。
[摘 要] 【目的】探讨社区方向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通过开展社区护理学术讲座和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择2008级护理大专60名学生为社区方向护理大专班,实施新的社区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比较社区方向护理专业学生和普通大专班学生的成绩差异,观察培养效果。【结果】社区方向护理专业学生和普通护理大专班学生在成绩上存在明显差异,学生深受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欢迎。【结论】我院的社区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符合社区人才培养目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 社区护理 大专 教学模式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年10号和国人发部2006年69号文件》提出要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培养全科和社区护理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我院在陕西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于2008年9月在省内率先开办了社区方向护理大专,课题组教师改变了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知识型、能力型、创新型高素质护理人才为目标,开展了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社区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研究对象
实验班:在我院2008级护理大专学生中开展社区护理专题讲座,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拔60名学生为社区方向护理大专教改班,其中女性55名,男性5名,实施新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对照班:2008级普通护理大专班60人,均为女性,实施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方 法
1.教学模式内容:
(1)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我院课题组教师结合陕西省社区护士在岗培训的经验,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人群共建服务型、稳定型实践基地,在反复循环的社区护理服务实践中,科研、教学资料不断融合,逐步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教学需要和社区居民自身健康需求,同时发展了我省的社区护理科研,形成多方受益的局面[2]。
(2)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基于素质培养的综合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社区护理精品课程网站、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3]。通过省级社区护理精品课程、社区护理实训中心、社区护理专业理论课程的精心建设和组织,制订了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基础上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3)CMDM模式教学模式
美国的克劳・特巴克社区护士培养模式( cloutterbuck mini-mum data matrix,CMDM)已广泛应用于社区护理教学与实践,对社区护士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CMDM采取一种开放的、填表的方法来描述护理对象,从个体、环境、结构三个维度进行护理对象相关信息的收集,这种模式有助于社区评估、批判分析和决策计划,以及形成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
2.统计学方法
实验班和对照班四门共同考试课成绩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P值设定为0.05。
结 果
1.成绩分析
对社区方向护理大专班和普通护理大专班四门共同考试课进行统一命题,试卷实行了考教分离,试卷难度P值为0.711±0.05,试卷的区分度D值0.165±,0.02,信度为0.754±0.06 ,试卷的评判根据提前制订的评卷标准和标准答案,按照流水方式进行阅卷,考试成绩具有可比性。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共同考试课的成绩差异
2.社区卫生服务站评价
西安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愿意接受我院社区方向护理大专学生临床见习和就业。
讨论
1.结果分析
对实验班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后,我们发现学生在专业主干课程课时缩短的情况下,四门课程成绩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此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我们认为此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模式,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既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又能满足社区人群基本健康需求,也是当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体现[2]。“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模式为学生适应社区护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综合教育平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CMDM模式可以使护生从整体角度考虑护理对象,而且对护理对象进行评估时可以考虑到所有因素,能帮助护生对影响健康变量的复杂性有更具体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此外,还使护生能够应用批判思维、护理程序,并能把理论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提高了思维分析能力[4]。
2.构建社区方向护理大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国内文献显示在目前我国尚无开展社区护士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护士严重紧缺,同时通过短期的培训难以达到社区护理工作中所需要的特殊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通过大量的调研、专家座谈讨论等,得出结论是目前开设社区护理方向,培养三年大专社区护士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护理大专学生社区就业意向明显高于本科,说明在目前阶段,社区方向护理大专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提供培养知识性、能力型、创新型高素质社区专业护士的有效途径[1,5]。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