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6 08:1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德育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公益创业与公益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
公益创业,也译为“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其最早的实践活动来自BillDrayton(1980)创办的全球第一家非营利性组织Ashoka。就其理论概念而言,国内外学者从活动性质、运作方式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界定,虽至今没有形成标准化表述,但学者们大都认同其具备创业性和公益性两个基本特征。本研究借鉴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的定义,将公益创业理解为“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理念与实践弥合了传统创业和传统公益间的鸿沟,其作为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在全球渐成热点。在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相应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一方面传承了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创业技能;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了教育对象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鼓励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解决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种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导向的新型创业教育模式契合了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期待,在高职院校受到密切关注。
(一)体现教育本质
拓展了践行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的新渠道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学习、引导—体验“唤醒”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从而实现社会优秀价值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正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公益创业教育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引导他们积极关注、发现、分析存在的社会问题,深入思考国家关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而唤醒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发现公益领域的创业机会,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自觉强化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更好地服务社会。该过程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过程,于个人而言,公益创业教育满足了青年学生理性认知的内在需求,在公益创业的角色模拟、亲身体验过程中,高职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中不断增强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念,在理论学习、价值引导和个人体验、感悟反思的结合中逐步确立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实现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的内化;于社会而言,公益创业教育能广泛而有效地传播社会良性运转所需的集体信念和价值取向,能持久地激发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以实际行动阐释文明发展和社会创新的时代要求,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二)缓解就业压力
彰显了社会和谐进步的新趋势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路之一。在经济不断增长、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人们对社会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市场机制的不完备性和失灵现象更加凸显。公益创业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发现养老、环保等公益领域的创业机会,用商业手段解决政府调配乏力、市场调节失灵的社会服务问题,并通过创业行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岗位,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公益创业教育强调公益性,更加倡导团结互助、敬业奉献、服务社会,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纠正了部分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因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视甚至悖离公共利益的倾向,从而使公益创业教育成为符合社会道德期待、凝聚社会责任共识、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创业教育新形式。
(三)顺应时代需要
契合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在我国的社会转型中,走向市场经济与走向善治社会的趋势交替推进。顺应这样的时代需要,高职教育也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要延续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性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将专业教育作为学生的主要课程;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了教育的非现实超功利性价值的一面,即塑造学生优良品行,培养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担当,传承人类文化、价值、知识与文明,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合格公民[5]。公益创业教育能够作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科技创新实践环节的重要补充,促进学生在分析社会需求中发现公益领域的创业机会,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特长整合社会资源,将所学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实现技术转化与创新,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符合新时代对提升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公益创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知识教育、社团活动、公益创业大赛乃至具体实践项目,既传授学生公益创业相关知识,更培养学生公益精神、坚韧的意志、奋斗的品质,以及应对各方面挫折的乐观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能力,以体验取代说教,以感悟取代灌输,有利于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结合,促进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契合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
三、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寻求价值共识
明确教育目标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受限、办学基础较为薄弱,主要精力投入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能教育上,对公益创业教育不够主动、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中存在功利化倾向,很难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教育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首先寻求价值共识,转变思想观念,在充分意识到其重要德育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学习研究,从突出创新精神与社会使命感的角度明确公益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一是丰富学生的公益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发挥创业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需要建构包括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及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性知识在内的公益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二是培养学生公益创业意识。通过有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公益创业的意识,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建立公益创业价值体系,并长期指导自己的行为。三是提升学生公益创业品质。公益创业品质主要体现在人的心理品质,包括创业的独立动机、创业的兴趣情感、创业的果敢坚韧意志等方面,公益创业之路充满不确定性,在困难面前尤其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需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公益创业需要的意志品质。四是增强学生公益创业能力。通过创新思维发现社会需求、进行项目运作是公益创业组织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此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有效开展利润较低的公益创业,其负责人必须具备环境分析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指导学生在实践和思考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增强公益创业能力。
(二)做好整体设计
完善课程体系公益创业课程体系是高职学生习得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纵观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绝大多数只是开设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并没有专门的公益创业教育内容,在第二课堂中也缺乏与公益创业相关的活动。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培养目标统筹考虑,整体设计,实现公益创业教育诸项目标要素的一体化整合。一是设置理论课程。通过扎实推进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帮助学生熟悉相关知识与技能,树立创业意识。高职院校首先要充分应用现有相关课程,主动对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公益精神教育,在创业教育课中加入公益创业模块,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公益创业意识。在此基础上借鉴本科高校的成功经验,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逐步探索专门课程的开设,例如开设公益创业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公益创业精神;开设公益创业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组织构建、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开设典型案例的讲授与讨论、创业仿真情景模拟等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启发创新思维,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中加强专项培训。二是强化实践性课程。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纳入公益创业教育活动必选模块,完善公益创业教育学分认证制度,实现公益创业教育的全员覆盖。鼓励学生创建公益创业社团、积极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以公益创业为主题的创业计划大赛、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力参与部级、省级“创青春”大赛及其他竞赛,引导学生开展以公益为导向的盈利或非盈利项目。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公益创业现状、点燃公益创业激情,发掘学生公益创业潜力、提升参与公益创业的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校园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在其中划出专门的公益创业片区,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三)健全保障机制
确保长效发展实现公益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长效发展,完善有力的保障体系必不可少。要通过机制建设为公益创业教育保驾护航,使其更加规范化、特色化、常态化。一是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机制。高质量师资的缺乏是当前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现有的师资力量以思政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兼职为主,他们本身知识结构不完整、创业经验缺乏,难以激发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实践的热情。从当前实际出发,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引进、培养、管理。设立公益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会同人事部门研究制订引进标准,坚持校内外相结合、专兼职相匹配的教师聘用原则,建设一支由校内专家及政府专家、创业企业家、企业孵化器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师资队伍,实现跨界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同时要建立完备的师资管理机制,将公益创业教育与创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合理安排师资和课时,并构建合理的评价和留用制度,稳定师资队伍。为教师提供参加相关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师资水平。二是探索政府与社会的扶持机制。外部环境是制约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和公益创业实践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需要“完整论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互惠关系,解释好公益创业教育何以可能成为高等教育中新的发展趋势,并把公益创业教育与一般的慈善、募捐、献爱心等活动区别开来。”大力宣传公益创业的社会价值,树立公益创业教育在培养社会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社会形象、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的良好社会形象,营造有利于促进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可以呼吁政府给予青年学生在公益创业中技术、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学生公益创业热情。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着力构建校内外公益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素质能力培养,也对老师进行实践培训。依托智慧校园网络空间建设公益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创设网络教学环境,展示公益创业相关知识与成果,增强公益创业教育的影响力。三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效果,现行评价标准有功利化倾向且比较模糊,需要在导向性、可操作性方面加以明确和细化。高职院校需要牢牢把握公益创业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将社会效益作为主要衡量指标,以多种方式考量公益创业教育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贡献度。重点是考量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知识的接受度、参与公益创业项目所解决社会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并对评价优秀的师生在职称晋升、科研立项和评奖评优中予以适当激励,充分激发师生参与公益创业教育的热情。综上所述,公益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创业新模式,高职院校应加强学习研究,积极探索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深入实施公益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胡子鸣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