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发布时间:2022-12-04 10:1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红色文化内涵特征: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摘要]“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精神 内涵 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优秀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优秀,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优秀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 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优秀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优秀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优秀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四)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阶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形式都会发生具有特定历史印记的变化。从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到和平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时代主题的转换使得红色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主题更加开放、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红色文化的发展视野更为宽广,具有不断吸收多种文化成分的开放性的气度,通过汲取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而提升文化品质。因此,红色文化有利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与时俱进地适应建设和谐文化的现实需要。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构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以理想信仰、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为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公正的、高尚的文化,继承发展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友爱、互助、奉献、公平、正义,强调勤俭节约、克己奉公、勤政爱民,强调道德伦理、天理良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强权、霸权、功利、私利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相对于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腐朽的价值观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精神的养分和心灵的充实,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和社会道德风尚具有引领与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管仕廷(1968-),男,湖北武汉人,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湖北武汉430022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浅论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摘要]“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精神 内涵 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优秀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优秀,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优秀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 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优秀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优秀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优秀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四)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阶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形式都会发生具有特定历史印记的变化。从暴力革命、阶级斗争到和平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时代主题的转换使得红色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主题更加开放、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红色文化的发展视野更为宽广,具有不断吸收多种文化成分的开放性的气度,通过汲取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而提升文化品质。因此,红色文化有利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与时俱进地适应建设和谐文化的现实需要。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构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以理想信仰、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为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公正的、高尚的文化,继承发展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友爱、互助、奉献、公平、正义,强调勤俭节约、克己奉公、勤政爱民,强调道德伦理、天理良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强权、霸权、功利、私利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相对于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腐朽的价值观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精神的养分和心灵的充实,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和社会道德风尚具有引领与促进作用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浅析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开发

【摘要】红色文化形成于我国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持,与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统一性,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红色文化 内涵 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 统一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定从战略高度强调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为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如今我国正在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红色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建设。

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科学内涵

红色文化的形成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前期,中国共产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造了红色文化中的瑰宝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延续到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又形成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标志物等实物;制度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革命文献作品;精神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革命道德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优秀,制度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灵魂。

作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这三种文化形式的统一体,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要更好地发展红色文化,需要全面认识其内在深层含义。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引人民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思想,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团体进行追求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革命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因此,红色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革命实际、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先进文化。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先后创作出了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五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包含了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吸收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共十四大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写入党章,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的态度,也为红色文化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指出了前进方向。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团体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构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成分。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文化精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不断地激励着全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者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展现出的顽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以英雄主义为优秀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很好地体现了党和群众在革命年代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人生追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孕育在同一个母体。红色文化形成发展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中。可以说,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伴随着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要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历史前提。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容包含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包含在红色文化之中。因为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实现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处处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后形成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因此,从形成过程和科学内涵两方面看,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具有承接性和一致性。前者是后者内容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培育社会主义优秀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优秀价值的基本内容贯穿于红色文化之中

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贯穿于红色文化的内容之中,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灵魂。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产物,在红色文化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如今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强化人们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就等于是抓住了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建设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主题。目前,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红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如今学习红色文化,重新感悟历史,有利于人们坚定走中国特色道路的信心,团结奋斗在共同理想旗帜下。

以爱国主义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优秀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不断激励、鼓舞着人们在革命和建设中进行不懈的奋斗。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的基础。“八荣八耻”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学习红色文化就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够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和准则,使其真正内化其为人们内在的规范,并使之成为思想行为的指针。

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之间相互联系、融汇贯通,红色文化则蕴含其中,密不可分。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全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时代的精神鼓舞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因此,采取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红色文化,能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优秀价值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河套大学】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山西红色文化的形成脉络和内涵价值

厚重辉煌的山西革命历史,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山西红色文化。省委高度重视大力弘扬我省红色文化,王儒林书记指出:“在中国革命血与火的考验中,三晋大地无数的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无私奉献。我们山西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气贯长虹的革命老区精神,催生了壮美瑰丽的红色文化,始终激励着我们攻坚克难,一往无前。革弊立新、激浊扬清,要把弘扬三晋优秀法治文化、廉政文化同弘扬红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激发和凝聚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励精图治、富民强省的强大力量。”

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做好山西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就是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山西红色文化的形成脉络,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和价值,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让历史之光温暖人心、滋养人心、凝聚人心。本刊特载

一、从红色山西历史感知山西红色文化

山西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伟大革命斗争实践中。山西红色文化的长城,是由党领导山西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所创造的彪炳天地的业绩、所谱写的波澜壮阔的史诗熔铸而成,一砖一石,历久弥新。

山西有着革命的传统。山西辛亥起义是山西革命斗争的起点。1911年山西辛亥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同盟会山西支部实施“南响北应”战略,策动响应武昌起义的太原起义,推翻了清朝在山西的统治。特别是太原起义成功后,武装力量东出娘子关,与在河北的武装力量组成燕晋联军,扼守南北交通要冲,切断了清廷与南方的联系,有力地支援了南方革命。1912年孙中山先生考察山西时说到:“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这是对山西辛亥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辛亥革命前,1905年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山西留日学生纷纷入会,到1906年入会的竟有50多人,这在中国北方为各省之冠。同盟会山西支部成立后又有一批在山西入会。辛亥革命历史风云中,山西有许多仁人志士举起义旗,勇往直前,投入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山西是响应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地方党团组织较早的省份之一。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山西响应迅即,有组织的山西大学等11所学校的2000多名学生在太原集会游行,支持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影响所及,以山西青年学生为先锋及各界的积极响应,推动了山西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山西的传播。1921年5月成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夏成立中共太原支部。山西党组织的建立,揭开了山西革命斗争历史的崭新篇章。在建党初期和国共合作进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党领导山西革命斗争,组织发动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处于全国革命斗争的前列。山西涌现出和走出了高君宇、贺昌、彭真、、薄一波等一批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和革命家。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西是北方地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北方地区第一支正规红军的诞生地。1931年5月,山西党组织领导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同年7月,山西党组织发动平定武装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这两支红军在吕梁山、太行山燃起革命武装斗争星火,成为党在北方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要实践和尝试。红二十四军是党在北方地区创建并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支正规红军,转战五台山,落脚太行山北段的河北阜平县,创建了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这是北方地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后来,两支红军遭敌“围剿”,艰苦转战,余部由晋入陕,与陕北红军会合。其中,红军晋西游击队到达陕北后,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两部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随后部队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党和红军领导人领导下,创建、坚持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山西领导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力图“创建苏区,将山西变为江西第二”,成为“星火燎原”革命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了劳苦大众以崭新的希望,使苦难中的山西人民认识到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为老百姓谋利益、求解放的政党和军队,为后来在山西创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重要的党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山西是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通道,提出“经营山西”的战略构想,把山西摆到关系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全局的重要地位。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成为党中央的“落脚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大西北建立起来。同时,又面临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就是有了“落脚点”之后,如何再造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扩大抗日力量和主力红军,争取迅速对日作战。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决定东征。1936年2月,、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红军一举突破阎锡山的黄河防线,占领晋西吕梁山数百里地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东征前线孝义县大麦郊、隰县石口和石楼县罗村、四江村连续召开了著名的晋西会议,重点研究讨论军事战略方针问题。指出:“红军将来主要做山西的文章”。“经营山西,是对日作战的重要步骤”。在发出的有关电报中多次阐明,红军首先是在山西创建比陕北更大的根据地,建立模范的人民政权,成为号召全国革命的中枢。“山西的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山西即不能设想同日帝进行大规模作战”。从1936年2月20日开始渡河东征,到5月5日全部回师陕北,红军东征山西历时75天,转战晋西吕梁、临汾、运城等地50余县,横扫大半个山西。东征期间,有8000多名山西工农子弟参加红军,是红军当初进入山西时人数的一半以上,从而壮大了红军队伍。红军在山西筹款30余万银元,连同筹集物资,约合计50万元左右,为解决陕甘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和增强红军的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红军东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初试建立抗日根据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展。红军东征为后来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山西创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重要基础。历史表明: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到北方后,在中国革命再度蓬勃兴起中,党中央以陕甘根据地为“落脚点”,下大力“经营山西”,把山西摆到推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战略基地重要地位。

(四)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部署山西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山西成为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首先的立足地。八路军总部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驻在山西,长期坚守太行,山西成为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中共中央北方局八年全国抗战长驻山西,具体领导党在华北的工作,山西成为实施发动全民抗战的策源地。可以这样说,推动兴起全民抗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伟大开端在山西。山西是八路军出师抗日的立足地,也是八路军实行和坚持华北抗战的出发地。八路军依托山西,实施三次战略展开,开辟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逐步形成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四大抗日根据地。

(五)山西最早成功实践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牺盟会”、“战动总会”和组建山西新军是全国的创举和范例。亲自部署山西统一战线开展,多次亲笔致信山西地方当局阎锡山,安排多方以多种渠道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指出“北方统一战线非常要紧”,“晋绥应放在第一位”。中共与阎双方达成在太原建立中共秘密联络站和中共秘密电台,以及开辟晋陕秘密交通线和晋陕通商等协议。1936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薄一波等到山西,专做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及其军政上层的统战工作,他们接办和改组了“牺盟会”,运用官办的合法的组织,戴“山西帽子”,实际上实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动抗日救亡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形成特殊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此后,大批共产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进入山西,北平、天津、上海、河南、湖北等22个省市爱国青年成批涌向山西,使山西成为全国抗日救亡声势最大、动员民众抗日最广泛的特殊地区。中国共产党运用特殊形式统一战线,通过“牺盟会”培养党政军民各级干部、掌握抗日政权、组建山西新军、建立抗日救国群众团体,动员组织群众抗战。全国抗战爆发后,莅晋代表中共中央与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争部署问题,提议合组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实施战争全部动员和组织游击战争。经过谈判,1937年9月20日正式成立了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国民党元老、爱国将领续范亭担任“战动总会”主任委员,中共派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宸参加了“战动总会”的领导工作。“战动总会”是中国共产党与地方当局阎锡山在一个战区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共产党、八路军派出代表,以公开的身份参与领导,双方形成固定的组织、共同的纲领,这在当时全国还是第一例。“战动总会”在晋西北、在晋察绥战地充分发挥了动员组织群众、武装群众,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抗日的战时政权作用。党在山西运用统一战线组建了山西新军。山西新军名义上属于阎锡山军队建制,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的抗日武装。山西新军有4个决死纵队,一个工人武装自卫纵队,3个政治保卫旅,3个保安司令部,1个暂编第一师,共计50个团,兵力最多时达7万人。1940年山西新军归入八路军的战斗序列。

(六)山西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之一,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军民筑成铜墙铁壁,陷敌于人民战争大海,取得了辉煌战绩。八路军首战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千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第一次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国共合作进行忻口战役,八路军的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烧毁敌机24架,使敌进攻忻口的物资供应濒于断绝和失去了空中轰炸优势,创造了国共两党和军队在军事上密切合作、共同御敌的范例。八路军七亘重叠设伏、广阳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长乐急袭战、午城井沟战役战斗等,被称为“典型的游击战”。山西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破坏正太、同蒲、白晋等铁路交通线,一度攻占日军坚固设防的天险娘子关。百团大战给日军企图分割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八路军黄崖洞保卫战激战8昼夜,歼灭日军1800余人,八路军伤亡350人,创造了敌我伤亡6比1的光辉战绩。八路军洪洞韩略伏击战,一举歼灭日军“战地观战团”军官120余人及护送部队60余人,其中包括少将旅团长服部直臣和6名联队长,这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一次消灭日军军官最多的著名战斗。正因为有这件事的发生,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被日本天皇召回东京,受到训诫。8万余沁源军民对深入根据地腹心区的日军展开历时两年半的围困战,终于赢得了胜利,被誉为“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根据“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晋西北开展了“挤敌人”斗争,围困芝兰、岔口等敌据点,受到赞扬:“打出威风来,扩大自己,挤小敌人。”据1937年7月至1947年7月的统计,在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共进行大小战斗6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合计约38万人。仅据在山西境内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兵团进行的70次著名战役、战斗统计,歼灭日军近7万人,占侵略华北日军总数22万人的31.8%。

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了阻敌西进的屏障,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在延安的党中央的前卫阵地。抗战初期,八路军一二师主力、一一五师主力分别扼守黄河以东地区,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和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粉碎日军的围攻,打击和牵制日军,打破了日军渡黄河西犯的企图,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后来形成的晋绥抗日根据地,绥远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以山西为中心的晋绥、晋察冀、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协同配合,相互策应,共同担负了保卫和支援陕甘宁边区、保卫和支援党中央的重任。

(七)山西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山西人民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抗战时期,山西全省有105县,总人口1147万人,日军侵晋,烧杀抢掠,围攻“扫荡”,仅制造一次杀害千人以上的惨案就有12起,据初步统计,造成全省伤亡共计276.18万人。另据统计,仅在册的包括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山西籍革命烈士为10.5万人。山西各地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有60余万人。八路军由抗战全面爆发时的4万多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02万人,其中,晋察冀部队以一一五师入晋“五台分兵”留下的3000余人为基础发展到32万人,晋绥部队以一二师入晋时的8000余人为基础发展到8.5万人,晋冀鲁豫部队以一二九师入晋时的9000余人为基础发展到30万人,八路军发展壮大,与山西青年一批又一批的参军热潮密不可分。山西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尽最大努力供应了战争需要的粮食、被服和各种军需物资,担负了繁重的抗战勤务,踊跃支前。山西人民以无私奉献的情怀,竭尽所能提供了兵源、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晋绥边区人民在异常艰苦条件下赤诚奉献支援陕甘宁边区、支援党中央。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到1945年,晋绥边区支援中央的经费占到边区财政的50%到60%,而吕梁几个专区则占到70%,其中仅1943年上缴中央的经费就占到了吕梁几个专区各县财政总收入的81%。

(八)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是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前进阵地、重要兵源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和干部输出基地。1945年9月至10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邓小平集中太行、太岳、冀南3个野战纵队和地方部队发起上党战役。上党战役是解放区军民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取得的第一个自卫反击战胜利,保卫了抗战胜利果实,配合了在重庆同国民党的谈判斗争,也标志着从山西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示各根据地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1945年9月,林枫、吕正操率领晋绥军区部队一个团,以及连以上干部400余人开赴东北,太行、太岳、冀晋区党委也各抽调一批干部开赴东北,执行向东北发展的战略任务。

1947年刘邓大军出太行,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经略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太行区抽调1600名干部、8万名民兵民工和太岳区抽调3000余名干部随军参战支前;陈谢集团从晋南豫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新的战略区,太行区抽调1万名民兵民工,太岳区抽调数千名干部和4万名民兵民工随军参战支前。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的普遍深入,广大翻身农民参军热情空前高涨,保证了人民军队兵源的补充和扩大。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有30万翻身农民参加人民解放军。并有百万民兵民工参战支前。

晋西北吕梁解放区成为党中央的战略后方。1947年3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实施战略大转移,主动撤离延安,将中央和军委两大机关分为三个部分,、、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方委员会继续留在陕北,转战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刘少奇、、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河北省西柏坡,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邓颖超组成的中央后方委员会,于1947年4月11日在晋西北临县成立,统筹后方工作。中央后委机关及转移过来的有3200多人,最多时5500多人。随中央后委在临县的,一度时间还有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中央后委在临县,作为党中央的三个工作中心之一,在党中央与各战区协调联络、对外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驻扎一年,于1948年5月与中央前委、中央工委在河北省西柏坡会合,中央后委结束其历史使命。

1947年4月,与中央后委在临县成立同时,刘少奇、率中央工委赴河北省西柏坡路经山西。1948年3月至4月,、、任弼时率中央前委和解放军总部向河北省城南庄、西柏坡转移时路经山西。在兴县蔡家崖召开的晋绥干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发表了重要谈话。

解放战争时期,山西老区及半老区掀起大规模的普遍的运动,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基本完成了消灭封建生产关系的伟大社会变革,并为党领导全国解放区创造了经验。

山西革命老区在血火战争年代锤炼、培养、成长了大批干部,不仅为夺取抗战胜利造就了干部力量中坚,而且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迎来新中国诞生造就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山西作为干部输出基地,有2.5万名干部北上、西进、南下,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开辟新区工作,仅成建制南下湖南、福建、四川,接管地方政权的干部就有1.2万人。

(九)山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领袖和将帅工作战斗留下光辉足迹最多的省份之一,山西涌现出众多著名革命英烈和英模人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彭真、杨尚昆、左权、、、关向应、、、聂荣臻、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领导人和高级将领,都曾在山西运筹帷幄,挥师作战,忘我工作战斗。初步统计,开国将帅中10大元帅全部,10位大将中的9位,1594位上将、中将、少将其中的983位,共1002位都曾在山西工作战斗,建立了彪炳天地的丰功伟绩。

山西这块红色的英雄的革命热土,从建党早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众多著名英烈和英模人物。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可歌可泣。山西革命英雄谱在中国革命史册上闪射着耀亮的光辉!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山西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了特殊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山西红色文化。

二、山西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价值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文化。山西红色文化是历史留给今天的无比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山西红色文化蕴含了一个大道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付出最大的牺牲和作出最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优秀作用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是山西红色文化的突出主题和鲜明主线。山西革命历史表明,在人民的探索奋斗中,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有了山西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党的活动和影响日益扩大,山西人民驱除黑暗、追求光明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路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西有党在艰苦卓绝环境中带领人民坚持不懈斗争,点燃革命武装斗争星火,山西人民闹翻身求解放的希望就一直在。特别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山西领导人民浴血奋战、顽强拼搏,不畏艰险、敢于胜利,山西作为革命根据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在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尤为厚重辉煌的篇章。山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昭示人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人民解放的时代趋势下,谁在斗争中表现得最坚决、最彻底、最勇敢,谁就能够赢得人心;谁能够切实解决人民大众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需要,谁就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谁能够正确指明和代表中国的前途,谁就能够成为未来的旗帜。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抗战胜利后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便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道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前进,这是历史的逻辑。今天,我们就是要用山西红色文化揭示的这个大道理教育激励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远铭记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

(二)山西红色文化充分展示了山西革命热土最为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山西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基本内容。全国抗战爆发后,由于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移驻山西,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成功实践,山西造成了华北抗战的特殊局面。三晋大地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抗日群众运动蓬勃兴起,人民群众登上了坚持抗战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舞台。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爱国志士、热血青年涌向山西,投身民族抗战的伟大洪流。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各行业共赴国难,一致抗日,国共两党和军队合作抗战,八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胜利开展游击战争,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三晋大地谱写了全民抗战的爱国主义壮丽篇章。山西近现代史表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高度弘扬,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将中华民族素有的爱国主义传统引入科学的轨道,使爱国主义升华发展,第一次发挥出战胜外敌入侵、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精神在山西抗战中得以最生动最集中的展示,由此山西成为全国注目的地方,成为风云际会、英才汇聚的地方,成为全国各地热血青年冒着战火硝烟奔赴抗日战场,施展报国之志让青春闪光的地方。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之魂,最深沉、最宝贵。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今天,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把爱国家和爱山西统一起来,铭记红色山西历史,以山西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为荣耀为自励,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励精图治,推动山西全面发展,再铸山西新的历史辉煌。

(三)山西红色文化承载着党的政治优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这是山西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和优秀要义。抗日战争时期,提出要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并总结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经验及其三个基本问题的相互关系,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形成了党的独特优势,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如此等等,这都在党领导的山西革命斗争中、在根据地党的建设中得到具体运用和成功实践。山西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通过斗争实践总结丰富党的理论,具体完善党的政策,勇于开拓新路。以山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既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验场”,根据地推进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推进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造成了未来新中国的雏形。

这里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史实: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部署山西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坚持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放手动员组织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时从苏联回国的王明,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自居,提出贯彻共产国际“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和“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提出许多对国民党无原则迁就退让的错误观点,还提出不应提改造旧政府机关,在山西等地区仍应维持旧县政府和旧县长,不能成立抗日人民政府。王明的右倾错误主张给党内造成一定的一时不能明辨是非的影响,对党的实际工作造成危害。于是,193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派任弼时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抗战和国共两党关系的情况等。任弼时到莫斯科后,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提交了书面报告大纲,并在共产国际会议上作了口头说明,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今后将要取得更加重大的领导和推动作用,介绍了八路军在山西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情况。由此,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决议案和决定,“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提出“要以光荣的八路军在山西的活动区域为模范,去帮助建立许多游击运动的根据地”。随后,共产国际指示:中共在复杂的环境和困难的条件下,真正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中,要以为优秀解决统一领导问题。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再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必须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批准了以为优秀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抗战,成为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确立维护以为优秀的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坚持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最有说服力的实践证明。

到解放战争时期,山西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前进阵地、兵源补充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和干部输出基地,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重要历史贡献,并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制度成果增添了新的实践内容。

因此我们说,党在山西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政治优势,是山西最大的优势,并留下了党在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丰富经验。

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体现得十分突出。哪里环境最险恶,哪里斗争最艰苦,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冲在前头,不惜牺牲自己。共产党员、党的干部与老百姓生死相依、同甘苦共患难,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革命战争年代培育形成的共产党人精神、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主要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移奋斗,为了崇高信仰甘愿奉献一切,在追求理想中实现人生价值,把理想信念作为最大力量支撑;忠实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时时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忠诚于党,在政治上坚定,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创新局面;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铁的纪律”的观念牢扎心中;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困难面前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坚定必胜信心;艰苦奋斗,吃苦在前,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谦虚谨慎,甘当人民勤务员,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实现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等等。党在山西培育形成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作风,内涵极其丰富深刻,需要深入研究总结,为今天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性修养,提供教育激励和借鉴启迪的强大正能量。在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开创山西弊革风清、富民强省新局面的关键时刻,就是要唤醒历史记忆,把党在山西培育形成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作风作为今天教育党员干部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做到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伤根”、“丢魂”,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扎根在哪里、要走向哪里,使山西光荣革命传统和山西革命热土展现的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薪火传承、发扬光大。

(四)山西红色文化彰显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山西工作和战斗建树的丰功伟绩,留下的崇高风范,以及革命英烈和英模辈出血染的风采。这是山西红色文化的显著特色和光辉亮点。在革命战争年代,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人民军队领导人和高级将领长期在山西工作战斗,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建立的卓著功绩,他们身上体现的崇高思想道德品质、高尚人格风范永留三晋大地。老一辈革命家在山西这部历史写就的大书,永载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历史辉煌史册,成为今天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党风教育的生动教材。

从建党早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山西这块红色的英雄的土地上涌现出数不胜数的著名革命英烈和英模人物,像红军东征牺牲在吕梁的刘志丹,山西抗日战场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左权,归国华侨、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先后担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八路军前方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的张友清,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女英雄刘胡兰等等,就是众多革命英烈的代表。在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其中9个英模连队、英雄群体方队中,山西抗战诞生的英雄连队有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4个,从山西抗战走出去的英雄连队和英雄群体有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2个,共为6个。由此看出了山西抗战英雄在全国抗战中的典型代表性。“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一代一代铭记山西革命热土是用英烈英雄鲜血染红的土地,一代一代传颂英雄,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五)山西红色文化孕育了以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为代表的山西革命老区伟大精神。这是山西红色文化的厚重底色和铿锵旋律。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八路军将士和太行儿女,用鲜血与生命培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女儿展现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民族的解放展现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共产党人、八路军将士和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革命英雄主义壮歌响彻大地的吕梁精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展现了对党忠诚、胸怀大局、英勇顽强、倾力奉献的精神情怀。在艰苦卓绝的伟大抗战中,山西人民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解放战争时期,山西人民展现了紧跟党走、奋勇拼搏,胸襟远大、竞先前行,甘作基地、支援奉献的精神情怀。以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为代表的山西革命老区伟大精神,成为山西历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山西人民的文化基因,植根于山西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恒久永续的精神力量。

(六)山西红色文化传承延伸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寨文化”、“西沟文化”和“右玉文化”等精神文化。“大寨文化”、“西沟文化”、“右玉文化”等精神文化,是山西革命老区伟大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扬发展,突出体现了山西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艰苦创业,不懈奋斗,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高歌前进的时代风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寨精神,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西沟从抗战年代在太行山创办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到新中国成立后坚持艰苦创业,在山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被称为全国农业、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大寨文化”、“西沟文化”值得在今天结合新的时代实际加以传承弘扬。再从“右玉文化”来看,右玉由解放初的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经过60多年来的治理,成了现在沙丘和荒山绿化,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右玉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县委、县政府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在我,功在长远久久为功,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有山西特点的时代文化,同样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山西走向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精神财富。

(七)山西红色文化留下了物质文化重要资源。山西红色文化从物质文化层面看,主要包括重要红色遗址遗迹、重要红色建筑纪念场馆与设施、重要红色历史文物、重要红色文化产品、重要红色文化史料遗存等。我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根据革命遗址普查,全省现存的建党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史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和重大纪念设施共有3400余处,其中包括中共太原支部旧址、武乡王家峪和砖壁八路军总部旧址、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太原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国共合作忻口战役遗址、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临县中央后委所在地旧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高君宇故居、故居、刘胡兰纪念馆、平顺西沟展览馆等100余处在全国有影响的标志性遗址、建筑和设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山西留下了大量珍贵诗文,是红色文化瑰宝,还有山西革命热土催生的一大批红色文艺文学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等。有厚重丰富的文献史料遗存,非常珍贵难得。从红色资源区域分布看,形成了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太岳山和大同、太原6个红色文化圈。这笔丰厚的红色文化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需要进一步做好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使红色文化物质载体更好起到承载历史、印证历史的作用,更好发挥其精神教育价值和经济发展价值,做大做亮山西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加快红色文化旅游和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推动我省“六大发展”,促进转型发展,打造新的支柱产业这篇大文章。我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产业的潜在优势巨大,前景广阔。

历史与现在和未来是相通的,历史凝结成的文化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和新的时代贯通,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山西红色文化给我们增添了历史自信心和历史自豪感。我们要大力弘扬我省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感召人、激励人、引领人,凝聚强大正能量,落实省委“五句话”总体要求,山西站在历史性新起点上,迈向弊革风清、富民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试析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内涵及特点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领导中国红军和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文化。甘肃是红色文化的圣地,红色文化资源遗迹、遗存甚多,内涵丰富,特点突出,是甘肃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探讨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内缊、特质,对甘肃建立华夏文明创新、传承和示范区大有裨益。

[关键词]甘肃;红色文化;文化资源;历史遗存

红色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团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成立至今所参与和领导的各种为解放中华民族,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进行的所有活动的遗留物和纪念物。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革命活动以及活动的遗留物和纪念物,包括遗址、遗迹、文物和其所承载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在表现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物质形态的,如历史资料、遗址遗迹等;一种是非物质形态的,即承载的精神和文化。

一、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

(一)以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为优秀的早期中共党组织、党员活动红色文化资源

1925年冬,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正式成立, 张一悟任支部书记, 钱清泉、宣侠父同志任支部委员, 党员有寿耀南、邱纪明等。特别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始领导甘肃人民的革命斗争,宣传、组织群众,发展党在各地的组织;同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支持甘南拉卜楞寺藏民要求民族平等、反对军阀压迫的正义斗争。中共甘肃支部成立两年就遭破坏解散,张一悟、宣侠父、王孝锡等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甘肃人民铺出了一条前进的路, 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在甘肃恢复组织和开展革命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共甘肃支部在甘肃的活动留下了大量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是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南梁政权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

1927年,共产党人王孝锡在庆阳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宁县支部。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等在庆阳先后建立了南梁游击队、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和红二十六军,庆阳由此成为西北红军的摇篮。1934年11月,以为主席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陕甘边根据地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边区形成的历史基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挺进抗日的出发点。

(三)以哈达铺、会宁会师和西路军为代表的红军长征红色文化资源

甘肃是红军长征到达的第十个省份。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结束长征,前后历时一年多,足迹遍布整个甘肃省。在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哈达铺整编、榜罗镇会议、会宁会师、西路军进军河西等等都发生在甘肃广阔的大地上。红军长征到达甘肃对于最后实现战略转移,到达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对于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都有重要意义。

(四)以八路军驻兰办事处为代表的抗战红色文化资源

1937年8月25日,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党组织成立。中共一面在地方报刊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党的正确主张,为人民争取言论、集会、结社和出版自由而鼓呼。另一面,做甘肃省政府各部门上层人士的工作,参与制定抗战的方针和政策。在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以兰州为中心的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遍布甘肃城乡。八办还营救了2000多名西路军被俘和失散人员,使其重返革命队伍,重新投入抗日洪流中去。八办迎送接待了许多往来于陕甘宁边区、新疆和苏联的我党领导人经甘肃境内通达四方。八办还作为中转站将苏联的大批援华物资运送各地。

(五)以甘南民变为中心的解放战争时期红色文化资源

1945年9月,中共甘肃工委在庆阳恢复,1946年11月至1948年11月,甘肃工委从恢复党在陇南的组织——中共徽县工委入手,新开辟了陇右地区党的组织工作和武装斗争,组建了甘南民变工作委员会,并在此基础上创建陇渭工委,恢复和建立了平东工委、皋榆工委、海固工委以及宁县直属工委,接通了清水、武山等地的组织关系,使地下党的活动遍布于除河西以外的整个甘肃国统区。到1949年6月,中共甘肃工委下辖地级工委5个,县级工委17个,区工委30个,党支部1300余个,地下党员达到1万6千余人,比1948年底增加了一倍多,使党的力量基本上遍布全省各地,工作渗透到各阶层,为迎接甘肃解放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一)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优秀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①

(二)南梁精神

南梁精神是以刘志丹、谢子长和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时期,在西北特有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革命实践活动的产物。南梁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斗争后期存留的唯一革命根据地,为陕甘宁边区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南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源头之一,其优秀是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是一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②

(三)西路军革命精神

西路军革命精神有其丰富的内涵,即: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患难与共,不避风险,相互救助的精神;用勇敢和智慧保护自己,百折不挠潜返革命阵营的孤胆英雄精神;忍辱负重,永不动摇,用终生的革命言行,证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③

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革命性

红色文化是在摧毁中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暴力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为争取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形成的,因此具有明显的革命性。

(二)创新性

无论是长征在甘肃、西路军西进,还是南梁根据地建设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都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的创新性和变革理念。正是因着这种创新性,中国革命才在危急关头发生重大转折,转危为安。

(三)民族性

红色文化既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吸纳了世界先进文化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自身的烙印。

(四)多样性

甘肃省的红色文化资源众多,目前已调查的遗址有720多处。除这些物质文化遗存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如一些红色歌谣、红色戏曲、红色著作等等。

(五)大众性

红色文化始终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的,具有非常强烈的群众意识。它来自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甘肃红色文化中还包含有众多少数民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主张民族平等的一贯政策。

四、结语

通过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及内涵的考察,可以看到,甘肃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较大,分布较广。在开发和发掘甘肃红色文化的内涵时,应该以“陕甘宁红色资源区”为中心,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革命圣地”为主题形象。

“长征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南梁精神”这些精神具有跨越时空、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时代力量,是推进甘肃科学发展的历史铭鉴和精神动力。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甘肃军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凝结的优良传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为实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