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6 11:0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国内生态环境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虽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环境方面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如雾霾天气的长期出现,部分地区江、河、湖、海等水资源污染问题凸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刻不容缓。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在:
1、空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雾霾天气就是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1)大规模的工业生产。2)居民采暖锅炉的大量使用。3)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2、水资源污染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垃圾。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1)有机污染。2)有机及无机化学药品的污染。3)各种化工厂和药厂等。4)磷污染。5)重金属污染。
3、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达到恶化的边缘
现代工业无限制的扩产,使用的原煤量历年递增,据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为1873.3百万吨,同比增长6.1%,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0.2%。同时在煤炭被大量开采的同时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资源超过20亿立方米,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12》指出,2035年,中国由能源生产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将比2010年增长83%,其中煤炭生产和消费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煤炭的大量开采还造成土地的塌陷,专家介绍,每开采万吨煤炭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达0.267公顷,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两淮基地和鲁西基地的搬迁人数就超过了三峡移民130多万的总数。
4、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使大量土地荒漠、洪水泛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木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国家为了节制森林的开发,对木材开发机加工的税赋不断提升,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森林是空气的调节器,也是植物和各种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锐减。森林具有多种功能,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户田保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等作用。同时森林是生物链最为基础,如植物的叶和果实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是各种鸟的食物来源,有了鸟才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来鼠才不能泛滥。因此森林养育了许多野生动物,一旦森林失去保护,将会给各种野生动带来灭顶之灾。人类也会失去保护。
二、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离不开经济发展,但如果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雾霾天气等恶劣气候、各种自然灾害随之而来,如果人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幸福生活。同时各种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无限制的开采,今后我们的子孙将如何生存。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着重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
三、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1、节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计划生育政策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国策。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于二十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全面开始,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由于我国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为发展中国家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探索了道路。
2、合理控制大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无限制的扩产,对小型能源
消耗型企业进行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国家要鼓励大型耗能高的企业进行技术挖潜,技术革新,进行节能降耗,将国内总量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将能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将能耗高的小型企业根据本地区特点进行关、停、并转,降低各种能源的消耗,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3、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杜绝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
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森林建设,要坚决与乱砍乱伐现象作斗争,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完好的家园,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大力开展全民绿化活动,增加绿化覆盖率,保护生态平衡。
4、建立健全环保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环保法》,与其他部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国家生态保护工作,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环保保护标准,要加强环保监察工作,对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及个人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资源消耗型企业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建设时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三同时”监督工作,对环境评价不合格的企业不予发证。
四、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要爱护野生动物,要坚决抵制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杨永波 王宪刚 单位:绥化市环境监察支队
为切实提高我区生态环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要求,根据《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府厅发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绿化理念,大力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大力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大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大力提升城区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形成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浓度、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城乡一体绿化新体系,进一步彰显“森林谱,花园副中心”特色魅力。
二、创建原则
1、党委、政府组织原则。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全局出发,在区创建领导小组的具体组织下开展工作,以确保创建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2、全民参与原则。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全区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支持、参与创建工作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3、目标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要求,制定我区创建目标和任务。
4、分步实施原则。根据创建的不同阶段、不同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推进,使创建工作合理、高效、有序开展。
5、统筹兼顾原则。创建工作要与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森林城乡、花园”建设紧密结合、统筹推进。
三、创建目标
年启动创建工作,力争通过三年的创建,到年全面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并通过国检验收。主要目标为:
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2、湖泊、水库等水体沿岸绿化率达到80%以上。
3、道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形成与周边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协调的绿色通道网络。
4、城市森林建设树种丰富,乡土树种数量占城市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城市森林自然度不低于0.5。
5、建成区内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城区建有能满足市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的生态旅游休闲场所。
6、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0%以上;广泛开展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继续扩大“三八林”、“友谊林”等各类纪念林基地建设。
7、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对全区的古树名木全面实行普查建档、挂牌保护;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市民知晓率达到90%以上,支持率达到80%以上。
四、组织机构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由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建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同时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实施组、督察组、宣传组、资料组。
(一)综合组职责:主要负责我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整体计划,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实施方案,申请专项资金。(责任单位:区城建局)
(二)实施组职责: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的要求,提出相关配套工程实施意见,协调各部门落实配套工程和综合整治。(责任单位:区城建局、各街办、镇(园))
(三)督察组职责: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的要求,督促检查有关单位创建工作,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责任单位:区创建办、区监察局)
(四)宣传组职责: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方案,编印各种宣传手册,组织媒体做好宣传工作。(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
(五)资料组职责:按照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收集整理上报有关创建资料。(责任单位:区城建局、各街办、镇(园))
五、计划安排
(一)宣传动员阶段(年10月至年12月)
1、在谱辖区内的主要接点路口制作2—3块大型平面宣传广告;在社区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提高全区居民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率。
2、召开全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
(二)具体实施阶段(年1月至年12月)
1、年1月一3月,按照创建目标任务开展创建工作,并对照创建标准认真开展自查。
2、迎接市创建办对我区创建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对提出的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到位。
(三)迎检冲刺阶段(年1月至年4月)
1、年1月一2月,迎接市创建办对我区创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2、年2月一3月,全面完成迎接国检各项相关文件资料的整理和我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汇报材料。
3、年3月—4月,迎接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组检查评审。
六、工作重点
以“森林十创”工程为抓手,紧扣我区“文化发展示范区,繁荣城区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将创建与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我区的文化资源,继续大力实施以“道路广场造绿、园区厂区扩绿、临街拆违还绿、街巷节点插绿、社区庭院增绿、村村户户参绿”六大工程的“普绿行动”。
(一)道路广场造绿工程。以道路广场绿化出风景为目标,一是在梅湖景区内规划出30亩左右土地,按照“森林公园”的标准,渗透八大山人的墨色文化,大面积地种植绿梅、红梅、腊梅等梅花品种为主景,用墨竹、刚竹、雷竹、凤尾竹等竹类为装饰,再配以草堂、景石、木凳等,将其打造成市民生态游憩、休闲的旅游胜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负离子的“城市森林绿肺”。二是以打造精品路,提升景观路为理念,通过加种乡土树种,以速生树樟树、栾树、法梧等乔木为主,合理搭配花灌,将南莲路、市场东路、青山湖南大道、南高公路、墅溪路等城区主次干道打造成“常绿和落叶并举、速生与慢生兼顾、林相和季相搭配、平面与立体结合”的都市绿色长廊,做到一条道路一道风景,一个广场一片生态景观。(责任单位:景区管委会、区城建局)
(二)园区厂区扩绿工程。按照“森林园区”的要求,在昌南工业园区、驻区企业厂区进行扩绿。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实施园区主干道两侧、主要路口的植树扩绿和重点绿化景点建设,增加具有造型美、色彩艳、气味香的乔花灌木品种和数量,同时与企业的特点相结合,挖掘企业文化内涵,建设出绿色生态园区和厂区。重点打造和提升昌南工业园内的包家花园广场、省火电、造币厂、都集团公司的绿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达到“绿有浓度、林有厚度、树有高度、株有密度,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生态人文绿化景观效果。(责任单位:昌南工业园、驻区有关单位)
(三)临街拆违还绿工程。通过拆墙透绿的方式,加大对临街单位的绿化力度。引导和鼓励驻区单位、社区居民拆除封闭式的围墙,建设内外通透、造型优雅的外墙,并对围墙内的绿化进行完善,突出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大力种引观花观叶植物,提高绿化质量和品位。重点对都南大道华厦医院南面围墙、城路社区围墙和井冈山大道江铃立交桥日生豆奶厂围墙等处进行拆围后,以邮票绿地和街头小景的方式进行透绿,达到“满院绿色关不住,红花绿景人共享”的效果。(责任单位:区城建局、各街办、镇(园))
(四)街巷节点插绿工程。通过见缝插绿和添花、添景的方式,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加大街头节点、背街小巷的拆违还绿、绿地改造建设力度,完成全区各个街头、小巷、节点的绿化美化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及小区充分利用闲置空地建设街头节点绿化景观。重点围绕徐孺子文化对徐孺子故里周边进行扩充改造后建设成徐孺子文化广场;拆除解放西路客隆店西侧和墅溪路慈母桥头东侧建筑,以休闲生态、绿色森林的主题打造出多处绿地广场,达到“街头节点出亮点,背街小巷现绿彩”的效果。(责任单位:区城建局、各街办、镇(园))
(五)社区庭院增绿工程。在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庭院进行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按照“森林单位”、“森林小区”、“森林校园”的要求,增加和丰富乔灌木品种和数量,进一步提升绿化品位,建设一批园林化单位和社区。重点对江联北社区、南耐社区、三波社区、新丰社区等社区以及对区政府和镇政府等单位庭院进行绿化改造提升,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达到“院院可以观绿、户户可以赏花”的效果。(责任单位:区城建局、区创建办、各街办、镇(园))
(六)村村户户参绿工程。按照“森林村庄”的标准和农村绿化上水平的要求,根据地形地貌和文化特点,结合新农村建设,采用自然式或规则式布局,利用房前屋后空隙地建设发展小果园、小花园、小药园、小竹园和小游园,充分发挥绿化的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区各乡村内主通道两侧各种植乔木2—3行,注重树种多样化,以乡土树种为主,树下种植1—2米绿化带,村周围建设10—50米宽的围村林,在村庄周围营造围村景观林、果木林或“以圃代林”。重点对黄溪村、城南村、万溪村实施绿化打造,使绿化率达到35%以上,形成“进村一条路、环村一片林、村中有公园、庭院花果香”的绿化格局,达到“村村绿树成荫,户户花果飘香”的效果。(责任单位:谱镇(园)、各村委会)
七、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各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上来,团结一心,奋发有为,按期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宣传部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在全区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工作,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从而最广泛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使生态文明、生态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使创建活动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和推进我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要建立健全创建目标管理责任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对创建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推动工作落实。要将创建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明确任务,统筹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各部门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创建工作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森林城乡、花园”建设,从各自担负的创建工作任务和职责出发,有计划分步骤安排好创建工作,切实做到统一指挥,条块结合,各司其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四)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区财政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保障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同时,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合理引导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绿地认建、认养、认管;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广辟资金渠道,广泛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到创建工作中来,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良好局面。
(五)强化考核,狠抓落实。从年开始,区委、区政府将把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列入绩效管理考核内容,各街办、镇(园)和各相关部门要对照目标任务建立健全检查考核和调度通报制度,对完成任务的查实效、对正在实施的查进度、对没有到位的查原因、对影响落实的查责任。区森建办、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要对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创建成效等进行全程跟踪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落实到位。同时,要广泛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群众代表定期不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督促,确保创建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1.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优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1.2环境、环境保护的含义
关于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源和现象的总和。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
1.3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0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都由四个要素决定:一是环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气、水分、土壤等;二是生产者,即植物,它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矿物质,经过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生物能,从而使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三是消费者,即动物和人,保证种群、环境以及社会平衡运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动物残骸和排泄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或元素,重新进入环境。所以,要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就要求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网络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协同与平衡,要求物质和能量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既在数量上相对接近,又在质量上促进生态系统的适应和演变进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保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中。总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论文摘要: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1.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优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1.2环境、环境保护的含义
关于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源和现象的总和。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
1.3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0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都由四个要素决定:一是环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气、水分、土壤等;二是生产者,即植物,它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矿物质,经过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生物能,从而使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三是消费者,即动物和人,保证种群、环境以及社会平衡运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动物残骸和排泄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或元素,重新进入环境。所以,要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就要求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网络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协同与平衡,要求物质和能量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既在数量上相对接近,又在质量上促进生态系统的适应和演变进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保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中。总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已成为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点工作。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
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窘状
(一)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和频繁的人类活动,近年来,水土流失一直成为我国环境的主要问题,我国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我国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水土流失面积巨大。就目前统计的数据而言,我国现有水土流失的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我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区从内蒙古河口镇到陕西、山西的农门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硬石化、土壤肥力降低、破坏地表完整,这严重阻碍并威胁着当地民众的生活及生产。第二分布范围广。基本上水土流失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存在着,土地、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形均有水土流失。其中,黄土高原为主,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降水频繁,并且植被被大量砍伐,这就造成了黄土高原成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另外,南方丘陵由于地表的形态使得雨水的侵刷并且降水量大,人类的过度开采,从而造成南方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其他区域也有同样的问题,由于降水量、地形、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全国各地水土流失都有着大大小小的问题。第三侵蚀类型多。我国的水土流失的侵蚀类型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以及风力侵蚀。水力侵蚀主要集中于土质疏松、降雨较多的地区,在山区、丘陵等有坡度有强暴雨的地方都会发生;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的陡坡和沟壑里,由于下部的土壤被水流冲刷掏空,致使上部的土壤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不能留在原位,从而下落,这些都是由于重力而造成的侵蚀;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沙漠,以西北沙漠、沙地为主,风力侵蚀主要是因为在风的作用下,带走砂粒,使得沙粒离开原来的地方,随风漂浮在各个地方。总之,水土流失已成为影响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问题亟待解决。
(二)土地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根据国家土地调研结果表明,中国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国土面积的27.4%,更恐怖的是,近4亿人口受到了土地荒漠化的影响,特别是,这对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影响巨大,土地荒漠化造成游牧民族不得不迁徙,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极大的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的。由于在人类活动中,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过渡开垦,过渡放牧,森林被毁灭,气候越来越干燥,造成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二是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土地荒漠化的形成的作用是非常缓慢的,但是由于长期的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加上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三是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因素对土地荒漠化影响巨大,特别是强降雨天气和季风气候,都使得土地荒漠化有了扩大化趋势。土地荒漠化会带来巨大的危害:第一,土地荒漠化对农业的危害巨大,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对于农业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土地荒漠化的出现,我国耕地面积减少,这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第二,土地荒漠化会引起草场退化,不利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第三,水土荒漠化加深了地区的贫困程度,拉大了贫富差距,在一些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土地荒漠化会造成其产业滞后,造成河流堵塞,危害通讯正常,极大的危害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匀的现象特别严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为:一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非常少,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1%;二是,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我国南方片区,由于气候的影响,天气湿润,降雨量较大,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而我国北方片区,特别是长江以北的松、辽、黄、淮、海五大流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但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三是,水资源污染严重,在人类活动中,有些地区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发展一些高耗水的产业,不仅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在一些地区,水资源浪费特别严重,公众的节水意识不强,造成巨大的浪费。
(四)城市污染环境恶化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严重的城市污染具有非常大的危害:第一,城市污染严重,大气污染给人类身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导致我国民众呼吸道疾病诱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雾霾、酸雨等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严重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第二,城市垃圾的处理不当,造成污染愈发严重,就目前,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而对于垃圾的合理分类及回收利用的比率是非常低的,很多垃圾进行掩埋和焚烧,使得土壤和大气污染更加严重;第三,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致使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由于在社会大生产中,生产工厂经常排放污染物,人民的环保意识也不强,随处可见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第四,城市污染会带来更多的城市疾病,城市热岛效应造成城市气候发生变化,各类酸雨、雾霾毒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浪费严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速度是无可争议的,但是我国的资源浪费也是非常厉害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水资源浪费严重。就世界范围而言,淡水资源是处于逐步枯竭的状态,而我国的淡水资源已经几乎到了恶化的境界。除长江、黄河等几条大江大河拥有自净能力,几乎其他所有的河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河流众多,污染严重。第二,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处理方式还是粗犷型的,这会对矿产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石油、天然气、煤矿的浪费量也是非常巨大的。燃油方面,私家车越来越多,对于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可是现有石油资源处于逐渐减少的阶段,另外,煤矿资源浪费,一些企业生产技术不过关,出现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目前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特别是小煤矿的回收率只有15%,从1980年至2000年,全国煤矿资源浪费280亿吨。照此下去,到2020年,全国将有560亿吨煤矿资源被浪费。第三,森林资源浪费。我国森林面积相对较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却非常低。在一些不发达的确,对于森林资源的浪费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砍伐森林,利用森林材质来进行生存,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大气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众多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不利于中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总体上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在我国,破坏森林、挤占林地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大约有200万公顷的有森林覆盖的土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再者土地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现象突出。另外,水生态也出现严重失调状态,旱涝灾害频繁,水环境安全度下降。而且城市生态脆弱,不少城市人均绿地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由于多种灾害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红树林面积从历史上的25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5万公顷;珊瑚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仅海南省周围海域80%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严重的海岸侵蚀。海洋生态恶化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式
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优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多为粗放型经济发展。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会带来众多问题。一是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在一些地区,工厂的生存技术落后,并且依然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生活的开展需要法律作为保障。同样,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目前,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贩卖珍贵生物等,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五)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近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例如土壤遭到惨重破坏、淡水资源不断浪费、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和化学污染的肆意蔓延等。面对自然环境一次次的警示,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虽然正被逐渐唤醒,但是在某些地区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人类正在试着通过某些有效的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以便协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保障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多数的人都能意识到保护环境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基本都能理解到保护环境是利人利己的。目前,就我国居民来说,环保意识依然薄弱,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焚烧垃圾、不对垃圾进行合理分类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已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三、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战略
(一)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目前我国资源存在着诸多浪费的现象,对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任务。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类资源,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保护环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在我们保护环境的时候政府要采取措施来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各类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以便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而言,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走生态绿色的发展道路。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目前我国多数地方还实施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所以,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倡导绿色经济、环保经济,更好的利用资源,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完善并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由于我国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太健全,所以要完善并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对环境社会的调研,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时期的环境法律法规,要全面形成水、气、声、固废、辐射放射、环境影响评价等一系列环境法律体系;二是要及时修订和完善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积极地对不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存需要的环境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符合民众的利益;三是要将污染减排、环保实绩考核、生态补偿和环境税等纳入环境的法律规范范畴,将其形成法律制度,使环境执法更加有力可行;四是要明确环境法律责任,特别是要明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要通过法律使政府及部门官员重视和加强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五)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
我国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为薄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加强市民的环保意识教育。目前,我国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环保意识仍然非常淡薄,所以环保意识要深入人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再者,需要提高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就目前情况而言,相当一部分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了解环境知识,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和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环保道德较弱,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普遍较差。所以在此基础上,应该积极倡导推广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具体包括:家庭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及烹调变化、如市民上班少开一次车、休闲时少做一次烧烤、节庆时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使用清洁能源等等。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民众的积极参与,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李娜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