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7 03:0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通过分析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育人目标,分别对游戏化设计与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幼儿在游戏快乐中学,不断地增强音乐的学习兴趣,逐渐奠定幼儿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幼儿 音乐教育 游戏化
一、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育人目标
游戏精神是自由的愉悦状态的追求,“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往往是艺术,艺术往往是游戏”。艺术教育必须激发幼儿的游戏精神,使其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轻松、愉快、自由的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音乐游戏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课程建构过程,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师幼平等互动, 以充分尊重、以相信幼儿的艺术潜能和艺术直觉能力为前提,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其教育目标,是通过游戏化的方法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音乐听觉、审美、立美等)和非音乐的素养(专注力、观察力、自信心、表现力、情感发展、坚持力、合作能力、纪律意识等),促进幼儿形成完整意义上的人格,个性,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依据游戏中的幼儿生理心理规律,选择、创设游戏和安排好游戏的难易和先后,教师将教育意图客体化,将教学目标隐含在为幼儿提供的环境中。在游戏教学中所开展的探究式教学和交往性教学,促进了儿童的审美能力、感受力、表现力和想像力, 以及集体游戏也是给予幼儿早期社会性行为的重要契机。
二、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设计
1.音乐游戏的组织设计方式
(1)从音乐感受导入。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如节奏、旋律)开始。如“摇篮曲”就是以感受歌词和节奏导入的,教师引导幼儿多通道地感受歌词,进而轻松愉快地学会歌曲。
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如乐段、乐句)开始。如“植树歌”从感受乐句人手,引导幼儿表现植树时的情景。
(2)以动作学习为主体。动作是音乐游戏的“血肉”。音乐游戏往往采用动作学习的方法,以符合幼儿艺术感受、想象和体验的特点。
观察法。这一方法不仅是观察教师的示范,而且要观察实物、教具、动画作品中表现的各种动作。如“植树歌”中,教师通过种树的动作。让幼儿观察并了解植树的过程和要领,和让幼儿欣赏挂图上小朋友植树的情景。
探索法。这一方法通常从提问开始,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幼儿尝试,反馈幼儿的尝试,组织幼儿交流,帮助幼儿分析、整理动作探索的规律。如“忙碌的工地”中,教师通过提问工人叔叔们是怎么盖房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幼儿的回答为幼儿总结出盖房子的规律。
创编法。动作创编与动作探索略有不同,探索活动给幼儿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而创编活动则强调幼儿在探索的同时学习知识技能,掌握动作表达的语汇,以便更好地进行表现。如在美工操作袋“小动物的表情”卡中,要求幼儿根据小兔子的表情进行故事创编,教师要根据在幼儿已掌握的语言词汇的基础上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注意创编故事时的动物的表情变化。在这种环境中,教师巧妙地在幼儿自由尝试探索的基础上,引入一条具体的创造线索,引导幼儿按顺序根据表情创编故事。这一创造技能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幼儿模仿动物表情的动作语汇。而且也感受到动作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情趣。
2.教师在音乐游戏中的语言特点
与其它活动相比,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大部分时间都会处在比较不稳定的状态之中,那么,在这种比较特殊的活动中,教师应该运用怎么样的语言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和带动幼儿的积极性呢?
(1)有声语言。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个特殊群体,语言要做到艺术性“趣”化,就是要求教师的浯言要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激”化,就是要求教师语言应具有激励陛;“诗”化,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诗意、具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简”化,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当避繁求简。
(2)体态语言。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与情感,可以通过脸部、身体的表隋显现出来,人们把这种表隋叫做体态语。在音乐游戏中,教师的体态语言格外重要。不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还可以避免有声语言在有些时候带来的影响。
3.教师在设计和组织音乐游戏时,应注意以下几对关系
(1)学习与娱乐。音乐游戏不应该仅仅让幼儿满足于娱乐,而应该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增长知识和经验,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
(2)规则与自由。音乐游戏中的宽松、自由必须建立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
(3)实际与创造。在音乐游戏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4)自主与引导。教师在鼓励幼儿自主尝试、探索的前提下,给幼儿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自信。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左淑东曾这样说过:“音乐游戏是儿童学习音乐的最好形式,是萌发儿童艺术情趣的有效方法,是实施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参与性和表现力,整个音乐活动以游戏贯穿。环节自然紧扣、激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
三、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实践
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唱歌也是表现情意的好工具,但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通常却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背唱。因此,听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情色彩如何培养幼儿对歌曲的表达力呢?
1.多种方式,引发兴趣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如《大雨小雨》就用一个传统的谜语:千条线,万条线――幼儿的关注点一下子都集中到歌曲上来。这是“言语互动”。
2.简单线条,辅助提高
唱,是一项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训练和提高。由于孩子尚未具备一定的视唱的能力,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来学唱歌曲。在幼儿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日常活动渗透,让幼儿多倾听,多哼唱,多模仿。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歌曲的情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音乐游戏形式新颖、形象生动、有一定的情景性,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摘要:幼儿音乐教育是现在的教育体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运用游戏化的模式吸引幼儿,加强幼儿在音乐学习中的兴趣是进行音乐教育的良好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生理特征,运用快乐学习的方式实施整个教学过程。本文通过音乐教育游戏化设计的方式,为幼儿的音乐教育提供了策略化的意见。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幼儿音乐游戏化是指运用游戏的设计方法以及参与模式进行音乐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幼儿感观的心理体征以及生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感染幼儿。使儿童在快乐的玩耍过程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实现全过程自由化,玩乐化的教育。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音乐教育的选择方式以及运用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思维能力弱下,采取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发展,以感觉,触觉,嗅觉,视觉等形式形成对世界的认识。针对儿童的好奇心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游戏模式,加强在游戏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以开心快乐的方式接受教育。音乐游戏在设立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儿童的游戏意识,学中玩,玩中学,通过游戏的模式理解音乐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包括对于音乐节拍的认识,对于音乐审美的建立。也培养了儿童非音乐素养,包括儿童的观察能力,专注能力,纪律意识,表现能力等综合条件。根据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设计,设置色彩鲜艳的音乐游戏材料,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儿童天生的表演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
二、游戏策略的设计
儿童音乐教育的游戏策略设计以儿童心理为基础,运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学理念进行整个儿童游戏的设计,包括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音乐乐感的培养等简单的内容,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我们一位有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曾对儿童游戏教育发表过自己的见解,“音乐游戏是儿童学习音乐的最好形式,是萌发儿童艺术情趣的有效方法,是实施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关于《幼儿园工作规程》给出游戏活动的定义:“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参与性和表现力,整个音乐活动以游戏贯穿。环节自然紧扣、激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游戏的设计好坏影响了儿童的成长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1、组织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阶段幼儿进行的音乐感知内容,花费较长的时间段进行儿童知识教学。根据不同的音乐素材进行游戏活动的设计,采取角色扮演,才艺展示,心灵冲击等方式加深儿童对于音乐的感知力以及对客观社会的认知度。比如在进行《两只老虎》这首音乐的教学时,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准备小老虎的服装道具,邀请有表演欲望的小朋友进行整个音乐过程的表演,让游戏化的表演形式深入儿童的内心,掌握音乐的节拍以及韵律。《两只老虎》也是一首表演题材以及节奏感非常强烈的歌曲,幼儿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于眼耳口鼻的遮挡动作深刻地理解歌曲表达的精髓。老师可通过启发示教育的模式引导幼儿进行不同角度的表演,明确具体的动物形象在生活中的表现,了解大自然的组成方式以及特点。此类动物性质的歌曲可以让幼儿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意义。
2、内容题材
儿童音乐游戏在内容设计方式上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儿童可以理解的事物作为素材蓝本进行教学。浅显易懂的歌曲内容能使幼儿充分地理解老师教学的观念,采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具体的事物以及感观性比抽象的歌曲表达效果要好。比如,在《丢手绢》这支歌曲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丢手绢的游戏环节,将小朋友围成一个圈,另一个小朋友在圈外进行丢手绢的形式。当歌声停止时,拿手绢的小朋友将自己的手绢丢弃在另一个小朋友面前,另一个小朋友进行追赶,如果追赶失败,则进行音乐舞蹈的表演。这种游戏方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对音乐有一个良好的理解。手绢道具的使用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之一,运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符合幼儿的对于歌曲的共鸣。同时,也可以在放学之后,与熟悉的小朋友在小区内进行玩耍,使音乐教育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随时都可进行。
3、教育意识
教育意识的培养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另一目的,每一首经典的幼儿歌曲包含了对精神素养的培养以及深刻的认识。引导儿童对于歌曲深层意识的理解,是培养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加强对于社会规律的概念使得儿童从小就以一个守法公民的形象出现。例如,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中,描绘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关爱,以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照顾。这个儿歌教育幼儿从小建立起一种孝敬父母的概念,培养对于父母的关爱意识,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建立一种感恩精神。帮助幼儿进行事物的理解以及信息的反馈。类似的歌曲还有很多,在《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中,通过对于雷锋精神的描述,引导儿童从小学习雷锋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建立儿童完整的价值观念。这首歌曲的抽象意识较多,帮助儿童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以及拥护党,热爱人民,帮助他人的观念。在与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进行玩具的分享以及关爱他人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形为习惯与品质教育。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不能局限于音乐乐理以及音乐节奏的培养之上,同时,也必须对儿童的价值品质进行长期的熏陶。
三、结论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出现打破的音乐教育模式,以玩中学,学中玩的形式带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知识的学习,真正热爱这门课程,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的音乐乐理,音乐节奏以及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模式。老师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游戏策划时,应该明确以下教育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关系,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提升对美的认识。同时,也应根据音乐的内容进行儿童的思想教育,提升儿童对于社会的认知度以及关爱他人的品质形成。
作者简介:何嘉明(1978.12- ),女,大专,现任职于广州市文化局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音乐。
摘要: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样的特殊成分,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多采、具有游戏化和类似游戏的特征,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
关键词:音乐;教育;游戏化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式并有一定的规则。蹦蹦跳跳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玩中学习音乐是很快乐的。为了稳定幼儿情绪,培养幼儿合作互动、创造性生活,结合幼儿爱模仿,爱游戏的特点,我选择了"音乐游戏"为切入点在幼儿在快乐的音乐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游戏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喜爱,是幼儿感兴趣的,能让幼儿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创造力,表现力及音乐感受力,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挖掘幼儿潜能的基础上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1.让幼儿在游戏中去体验音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需要用心去感受。学前幼儿身心好动、思维具体,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注重把音乐和游戏融合在一起,让幼儿在游戏中、表演中去感受音乐,在玩中获得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学习歌曲《小小鸡》,其歌曲的力度、速度、情绪变化是一个重难点。我用游戏找小鸡的方法,让幼儿轻松、自然地掌握、体现音乐。A段音乐活泼、欢快,我引导幼儿做了各种小鸡的动作,尽情的舞蹈;B段音乐悲伤、缓慢。我引导幼儿用鸡妈妈找小鸡、小鸡躲在椅子后面、鸡妈妈伤心地到处找小鸡的游戏方法,幼儿很自然地用了低缓的、悲伤的声音来演唱;C段音乐愉悦、活泼。游戏情节是小鸡们听到了妈妈的呼唤,从椅子背后跑回妈妈的身边。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游戏中,自然地掌握了其中力度、速度、情绪的变化,并在其他歌曲的学习中也能及时迁移,做到了学以致用。为了学习听辨不同的打击乐的不同音色,我用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让幼儿在玩中学会听辨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2.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 ,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窗体顶端。
3.让教学方法具有游戏性
3.1 在玩中学。在玩中学,主要利用幼儿的好奇,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一个规则,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对游戏规则进行探究。
3.2 灵活、正确地使用示范方法:示范法对老师来说是示范,对幼儿来说是模仿。幼儿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提供正确的、熟练、富有表情、能正确地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供幼儿模仿,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机械和模仿,排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每一个幼儿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资,都有创造的需求,更不能排除幼儿对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使幼儿善于模仿并且发现儿童的创造表现 ,要用满腔热情鼓励和指导儿童。
音乐游戏课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孩子自发主动地学习,它的所有表现形式都能为孩子喜爱并接受,它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还能使孩子在集体活动和配合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分享 ,所有这些可以使孩子更快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感和音乐的创造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师生互动,老师高兴,孩子有成就感,并以培养多方面发展潜力为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给了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尽享艺术的真善美。把音乐推向本性,提高幼儿音乐兴趣,使幼儿喜欢上音乐课并愉快的投身于活动中,从中得到发展。也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更得心应手,效率更高。并且使幼儿喜欢音乐,更喜欢上音乐课。同时也会使幼儿的音乐从小就有着扎实的基础,较高的悟性。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他追求的是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等紧密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获得了很大成功。
所以说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样的特殊成分,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多采、具有游戏化和类似游戏的特征,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音乐的游戏化体现在:
一、内容的游戏性。
1、 内容上,我们会多样一些。音乐教学中的音乐都有各种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比如在《音乐波浪》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内容上要设计游戏性。在小朋友细听音乐的基础上,请小朋友围在布的四周。在音乐开始前奏开始时,用手捉住布边随音乐节奏摆动身体,使布跟着产生海浪般的波浪。这样简单而且易使用。幼儿的兴趣也会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2、的内容设计情节化,趣味化,这点很重要。记得有一次上中班音乐课《买菜》第一堂课没使用游戏教学法,孩子就觉得缺乏兴趣。可我第二堂给另一个中班上时,就加上情节化教学。画出太阳,蔬菜,奶奶,小孩子,并请小朋友来扮演各种觉色时。顿时整堂课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并且非常融洽,幼儿对每个音乐的角色都感兴趣,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中,得到训练。
3、发声练习也要做到游戏化。每节教育唱歌之前用各种小游戏做简短的模式发生声练习,训练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如看动作发声;或看图片内容发声;或由老师即兴用歌声问,发挥想象即兴创编歌词回答;也可让幼儿模仿各种车辆或小动物的声音。
二、教学形式的游戏探索性
1、音乐玩具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音乐玩具可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可以为儿童准备广泛的发声器材,如盆、筒、罐、锅、瓶、铃铛、金属杯、匙、碗、筷子、尺、铅笔、橡皮、纸、塑料制品等;让儿童有机会随意玩耍这些器材(当然这些东西不能一下全给儿童,可以分期分批出现),利用它们发出的各种不同声音,认识声的属性,知道声音可轻可重、可长可短、有高有低,有的声音清脆悦耳、明亮动听,而有的声音则沉闷、粗糙等等。儿童在动用这些发音器材时,还能自然地掌握最基本的节拍感,他们敲打这些器材,无形中形成各种简单的节奏型,进一步发展到几种节奏型的组合。
名种敲打玩具如小锣、小鼓、小木琴等,因其声音清脆响亮也非常受孩子的喜欢,开始可让孩子随意敲打,亲身感受。比如沙锤是用来打节奏的,孩子可以在任意敲打中用自己的方式体验音乐中的节奏,去想象音乐中的世界。手铃是用来发出声音的,通过孩子手臂的晃动发出声音,节奏与旋律由此产生。有了亲身的感受后,可以让孩子进一步学会正确的有节奏的敲打,如在老师弹琴或唱歌跳舞时让孩子伴奏敲打,这样更增加孩子的兴趣。
2、用特殊的符号游戏帮助孩子了解音乐
可以尝试让孩子用一些常见的符号来表现音乐。比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些符号,让孩子借助这些符号来欣赏玩具进行曲。随着音乐的播放,老师在前面用小棍演绎着这些符号,孩子越来越深入地了解这上首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如临其境地体会到玩具士兵们由远及近再走远的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由此更使他们清晰地记住这首曲子。
还可以让孩子自创符号和图形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并记录音乐,因为对孩子来说,可爱有趣的图形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
幼儿在多样游戏地感受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了音乐,培养幼儿一直高兴的在用心地听、看、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这种热闹愉快的环境中,将音乐学习与幼儿的活动融为一体,使幼儿能自觉地去听,去唱,去动,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而且具有培养高层次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长时效应
三、教学方法的游戏性。
1: 在玩中学。
在音乐游戏《袋鼠》中,幼儿在玩中学会了音乐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玩的高兴,对游戏规则记得特别劳。
因为:⑴在玩中学,主要利用幼儿的好奇,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一个规则,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对游戏规则进行探究。
⑵在这种玩中学的过程中,利用“顿悟说”的一种认识理论:猎人打枪,狼倒下后,时有所领悟,对情境的直觉结构豁然改变,领悟到:“猎人开枪,狼倒下后我们不能动,因为还不知道狼死了没有,一定要等猎人检查后,说大灰狼被猎人打死了以后才能动。”所以对这个游戏规则记得特别劳。
2、灵活,正确地使用示范方法:示范法对老师来说是示范,对幼儿来说是模仿。
幼儿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提供正确的、熟练、富有表情、能正确地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供幼儿模仿,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机械和模仿,排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每一个幼儿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资,都有创造的需求,更不能排除幼儿对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使幼儿善于模仿并且发现儿童的创造表现,要用满腔热情鼓励和指导儿童。
音乐游戏课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孩子自发主动地学习,它的所有表现形式都能为孩子喜爱并接受,它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还能使孩子在集体活动和配合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分享,所有这些可以使孩子更快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感和音乐的创造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师生互动,老师高兴,孩子有成就感,并以培养多方面发展潜力为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给了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尽享艺术的真善美。把音乐推向本性,提高幼儿音乐兴趣,使幼儿喜欢上音乐课并愉快的投身于活动中,从中得到发展。也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更得心应手,效率更高。并且使幼儿喜欢音乐,更喜欢上音乐课。同时也会使幼儿的音乐从小就有着扎实的基础,较高的悟性。
(作者单位:吉林市昌邑区第三幼儿园)
摘 要: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目标是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和能力及非音乐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发挥音乐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本文结合实际和笔者教学经验,简述如何更好地实现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具有好动、好奇心强、好玩等特点,因此,要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就要想法设法实现音乐教育游戏化。实践提示,实现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有助于使幼儿不知不觉地参加到音乐活动之中,有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音乐、欣赏音乐,有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那么,幼儿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使幼儿在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获得音乐感受,发挥音乐教育的实效呢?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一、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自主成长,让幼儿成为自己学习与发展的主人,体现音乐游戏化的内涵
实践提示,当前音乐教学游戏化的追求是让幼儿自主成长,体验成长的快乐。这也就是说游戏化的优秀价值就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或是“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幼儿现实的努力学习目标”。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具体操作,即基本满足缺失性需要(生理和身心安全需要);激发并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满足发展性需要(认知、审美、自我实现)。只有不断让幼儿体验到这种主体能动性的增长,他们才有可能真正成长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二、在实现音乐教育游戏化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增强整体意识,关注所有幼儿的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音乐教育是为整体目标服务的,单科是总体的一部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活动很多,如有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教育活动、自由活动等等,而音乐教育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一个很少部分,所以在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时,头脑中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幼儿音乐教育不是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舞蹈家,而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为促进幼儿身体的、社会的、认知的、道德、情感、整体全面的和谐、平衡的发展,为培养完整的儿童服务的。教师有了整体意识,就不会单纯进行单项音乐技术的拔高,自觉地贯彻幼儿园的保教结合的原则,并和其他学科做到自然渗透,有机结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教育观,会把幼儿看成一个整体,看成一个完整的儿童,每一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性、能力都不一样,就会意识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就能面向全体幼儿,注意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的提高,注意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三、幼儿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地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调动幼儿思维、探究、认识的内动力,分直接兴趣(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而引起的兴趣)、短暂兴趣(产生于某种活动中,随着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的兴趣)和稳定兴趣(不会因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的兴趣)。创造性音乐教育的优秀是调动幼儿主体的积极性、自主性,即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浓厚兴趣及热烈的情感。由于幼儿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活动中培养的,因此音乐教师要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就要先发现幼儿的兴趣,并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使之保持,并进一步再激发,要引趣、激趣、增趣,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的兴趣。
四、幼儿教师要树立以审美为优秀的音乐教育观
幼儿期是人生奠基时期,也是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正确实施美育,对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美育,教育是不完全的,对幼儿尤其是这样。所以在实施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组织音乐活动时,幼儿教师一定要以审美教育为优秀,树立以审美为优秀的音乐教育观,建立起以艺术创造为优秀的审美心理结构,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音色美、内容美)的情趣,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情感。
五、幼儿教师要注意把握音乐教育游戏化操作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操作应以听辨为基础。听辨是注意地听、有思考地听,不仅是倾听,还要能有所区别。幼儿只有积极主动地去捕捉周围的声音,才能掌握听辨的技能,提高听辨的能力。在听辨的基础上,有序地、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去探索发现音乐之美,然后在歌唱活动、韵律活动、节奏乐活动、欣赏活动中扩展内容,使幼儿获得经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六、幼儿教师要遵循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组织要领
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游戏活动要注意律动性,用活动激发幼儿的形体动作,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然地动起来,让肢体和思维相应地活跃起来;根据幼儿好玩的特点,游戏活动要注意情趣性,音乐、动作、活动要能激发幼儿有兴趣,并产生审美的体验和审美的情感。此外,在游戏中要不断提供新的刺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幼儿对未知因素的探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勤于、乐于、善于观察的习惯。
总之,幼儿教师要凭借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将游戏渗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同时,幼儿教师在音乐教育游戏化过程中,要增强整体意识,关注幼儿的自主发展,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把握好音乐教育游戏化操作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遵循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组织要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发挥音乐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