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讨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讨

发布时间:2022-07-17 03:3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讨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讨: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的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人的主体实现和超越为特征的经济。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们必须迎接时代的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教育的模式,全面实施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因此,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通过种种途径和方法着意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是学生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教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化学是一门“千变万化”的学科,变化的实质即创新,化学教师要大胆地突破旧思想、旧模式、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来武装自己的教学,时时处处洋溢着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在这样一种创新的氛围里,学生除了创新别无选择,创新意识便可自发萌生。

二、通过化学史的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及创新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创新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如讲到第八章第五节常见的盐中的碳酸钠时,可向学生讲侯德榜的故事。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当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出任天津永利制碱总工程师,当时世界先进的“索尔维制碱法”被外国资本家垄断封锁。但这难不倒侯德榜,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发誓要创造出更先进的制碱技术,为中国人争气。经过反复实验,层层攻关,终于如愿以偿,于1926年创造出“侯氏联合制碱法”生成的“红三角”牌纯碱一举夺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奖金,让那些封锁制碱技术的外国资本家们膛目结舌。侯德榜的这个创新故事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创新意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情境和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的武器,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情境,培养每个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干,这样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方法之一就是赞扬,如果你想让学生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好品格,你就在那些方面赞扬他,将他的优点放大、升华,让他的缺点在优点的发扬中克服,让他充满自尊地健康成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不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的创新机遇,那么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四、用教材中的典型范例,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明显地出现了科学思维养成的具体过程,这些过程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典范的范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教材首先通过白磷燃烧,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这两个实验,以及反应前后天平平衡现象的观察,然后由实验进入理性思维,经过反应前与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天平与质量的关系的分析、比较、联想、概括、归纳,由个别推到一般:物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由于是不完全归纳,还缺乏普遍性,所以在此基础上,还需由宏观抽象到微观,继续用推理的方法,从原子数和种类不变的事实验证其一般性,最后再通过习题的延伸,如镁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重等现象,反过来从一般演绎到个别,使该规律得到了严密的论证。其他如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合价、二氧化碳的制取、两酸两碱到各类物质的衍生关系等,都明显地呈现了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给学生基本化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好处。

五、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实现,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自我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多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1-10],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必要条件后,教师进一步设问,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解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说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有的同学想出了往水下的白磷上通氧气,然后老师提供药品和仪器,学生操作,果然白磷在水下燃烧了。这时全班同学的情绪高涨,创新的火花被激活。紧接着再问,根据以上燃烧的必要条件,你能找出几种灭火的方法吗?又让学生讨论,然后再让他们联系实际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如炒菜时铁锅里的油着火了,用什么方法处理又好又快呢?通过问题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引导学生创造性记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记忆。初中化学知识有散、乱、杂的特点,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必然是记忆慢、遗忘快。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研究和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让学生或用图标或用网络或用口诀,即自己将知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中,判断碱和盐、盐和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们的溶解性。这就要求学生记住课本后面的附录Ⅱ《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如果学生不加分析,就盲目记忆,不但记忆负担重,而且效果不好。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此表,寻找规律,总结了规律如下: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铅和钡,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镁(微),其他碳酸盐都不溶;

碱中只溶钾、钠、铵、钡和钙(微),以上规律要记清。

这样,就将这张表的内容全部记下,并且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印象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改进演示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一般要求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药品节省、现象明显,而教材上有的实验存在明显不足,并非最佳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对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使之更趋完美,这也不失为创新的一种形式。若持之以恒,学生对此形成了习惯,就会带着挑剔的目光对每一个实验进行思考、评判、改进,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会提高。如果把这些演示实验在课堂中变为学生实验,可以改变演示实验后面同学看不清楚的不足,还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5―11]CO还原CuO的改进实验,对尾气的处理方法是将他点燃。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此法的不足,然后提问:有没有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使CO不损耗的处理方法?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好几种方法,其中之一是将除去了CO2的CO用导气管重新通入玻璃管中去还原CuO,将CO循环利用。此法可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对该生大加赞扬,肯定了他的创新能力。再如,教材中NaOH溶于水要放热的实验,学生需要用手触摸才能感知到,还给学生观察现象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我引导学生对它进行了改进,演示时先将试管里的水煮沸,然后移离火焰,可见立即停止沸腾,迅速加入两小块NaOH固体,可见水又沸腾了。一个小小的改进,不仅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而且让他们意识到了创新是多么奇妙和必要,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将每个演示实验每次准备八套,让学生在课堂中分成八组,每组中选出一个同学做,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若时间允许,每人都做一遍,这样做收到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八、通过习题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自编习题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

化学习题更能提现出化学这门学科“千变万化”的特征,只要我们将一个题目的已知条件、设问角度或求解目标稍作改变,便可得到一个“题族”。题目变了,审题视角要变,思维方式也要变。但“题族”里的各个提莫牵涉到的知识点是相同的抑或相似的,故解法又有相似的一面。每次考试后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反映试卷中的一个或若干个题目被老师“猜中”了,然而一旦成绩揭晓,他们又傻眼了,怎么是这个分数!显然,学生所说的“猜中了”的题目实际上是他们老师讲题目的一个“变题”,而他们却无视题目的不同之处,完全照搬老师所讲的解法甚至答案,不少地方都给弄错了。可见,教师讲题时不能把四路局限于一个题目之内,要多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

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广阔性,这是创新素质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习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编习题,然后解答。学生每编出一个有新意的,有价值的题目,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编题能力较差的同学给予启发、鼓励。编题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长期坚持,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课题,又是每位教师面临的紧迫教学实践,以上只是一种粗浅的尝试,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讨:中学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素质教育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优秀。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讨:新课程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究

【摘 要】 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理念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学民主”的理念,这一系列的要求,对我们教师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期待。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化学 创新教育 教学探讨

化学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应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并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培养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其次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讨:浅谈中学化学的创新教育

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和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提出创新教育的观点。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 实施 ;培养

创新教育是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应该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此,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中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比如Cu在Cl2中燃烧后,往集气瓶中加水观察得到溶液的颜色,这时就让学生认真观察是不是看到的颜色如课本所说的呢?原因在哪里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看到的CuCl2溶液不是蓝色的呢?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同时还要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的拘谨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间、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例如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教师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同时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的时候,有个别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构成固体物质的微粒之间是不是也存在间隙?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赞扬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环境,保护活跃气氛,并驾驭其中,使学生在和谐环境中,不断挑起思想火花,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培养。课堂气氛是课堂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

二、精心设计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不但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难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化学实验方法中,科学的、全面的观察尤其具有特殊的关键作用。因此,要创新就要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积极的分析研讨,这样才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对化学初学者来说,有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往往不能抓住实验的本质特征来观察,实验效果不理想。为此,教师一定要给以正确的引导,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对于中学学生,基于年龄的缘故,感性认识比较深刻,尤其对做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适时补充一些实验,是很有必要的的,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原来学生只在作业本上完成乙醇和苯、甲醛和乙酸等物质的鉴别、分离,现在改为由他们先设计合理方案,自己选择仪器,然后独立在实验室完成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的实验。这样安排,老师虽然费时费力,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连老师都没想到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案来。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实验解题比过去只按书本背几种混和、分离、鉴别、加什么试剂、有什么现象的死背硬记更有意义;做这样的实验,不但觉得学得开心,而且知道怎样做,做后记得也牢,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实验只能按课本“照方抓药”,教师动手学生观看的现象。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设置疑问情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诱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有些易错的地方,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尽管再三强调,学生只能一时记住,遗忘得较快,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设置一些疑问情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身的探究解决,印象就比较深,更有利于增减学生的思维。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允许学生带着批判的目光重新审视教材,敢于向书本,向权威挑战,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成为有所作为的探索者,使主体性发挥得到实效。应积极鼓励学生不墨守陈规,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的质疑有 创新教育论文 一定创新萌发时,教师要抓住契机,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去品尝很少人能享受到的成功的滋味。一般来说,学生的疑问一般有审题不清,产生疑问,知识点不清,产生疑问,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疑问,求异创新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千万不能回避或制止,而是可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给以补充和提高,对于一些有创新意义的疑问,还可以介绍给更多的学生一起探讨,形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知道想象不是回忆,不是对表象的简单的重现,而是对旧有表象积极的再现和组合。因此,想象既具有新颖性又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形成的。掌握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相机施教,用心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坚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质疑等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一,对于化学问题的解答,教师利用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思想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二,打破常规,发现问题,进行转化,把实际问题抽象成化学实验进行联想,大胆猜测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对现有问题进行推广引申,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的知识。

总之,学生的素质不是在一天两天就可以提高起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朝夕的事情,但只要时时、处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的优秀位置,充分发掘化学实验的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不断地提高。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应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使化学实验教学成为打开发挥每个学生创新能力大门的钥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当然构建中学化学的创新教育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要思考中学生的发展需求,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我们思考的主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发展,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主要依据而思考设计。

(作者单位: 甘肃省积石山县积石中学 731700 )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探讨:浅谈中学化学实践中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好新课程理念,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转变教学观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 化学实践; 新课程理念; 创新教育; 改革

我们教师要在中学化学中实践创新教育,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一、变革思想观念,不断学习相关知识

培养创造型人才,全面实施创新教学,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是首要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力或潜创造力,只是看能否很好的开发出来。而人才的开发,就是人的创造力或潜创造力的开发。正是深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大步提高,才能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虽然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但基础也不应只限于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基本的观念、态度、情感、行为、学习能力等。现代社会对公民和人才的素质已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具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双基”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基本能力和未来公民应有的基本观念、情感和态度,要“四基”并进。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并不能提高知识技能的学习质量,要真正搞好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课堂,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真正的去按自己的意志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果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永远是一句空话。

每位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都应顺应潮流,适应新时代的教学、不断学习新知识。21世纪是高科技、高信息的社会。在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我们仅靠现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时代教学的需求,从而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这样才不至于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同时创新教育实施中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也更密切了,教师不能满足于所教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必须提高英语、数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新课程教材中与现代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只有通过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才能领会好新教材的教学理念,使教育教学观念符合新的形势。

二、创设有利于创新意识形成的环境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应运用绝妙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欲望。例如趣味实验激趣法、表演法、创设情境法、游戏法等。有些老师,不肯轻易接近学生,认为应该严肃地去传授知识,学生要怕老师,不肯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结果无法创造一种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一种只要求整齐划一,把学生作为工厂中流水线上的产品的教学中,必然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是只能面向过去,成为经院式的人才,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三、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加强学法的指导

化学知识是人类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归纳、对比、联想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总结出来的,化学知识的学习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善于利用科学方法提高学习水平。例如联想是把事物的本质属性联系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的过程,通过联想可以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一旦让学生掌握了联想的方法,就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受着当地生活习俗、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思维上的表现。我校学生大多数生活在较封闭的贫困山区,亲身所见事物较少,知识来源的狭窄导致思维途径的狭窄。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较强的直观性、单向性和求同性。行为上给人一种寡言、拘谨、固执的表象,缺乏鲜明个性和年轻人的活力;能努力学习,渴望提高成绩,但又往往不愿改变自身固有思维习惯,表现出较强独立性与排他性。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举一反三与知识迁移能力。

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在教学中提出明确又严格的要求:上课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使得听课有针对性。听课时作好笔记,并且对预习、笔记的情况进行检查。上课时眼、耳、口、手、脑并用,力求当堂消化。课后及时复习,在熟悉和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再做作业。每做一个题目,都可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应用现代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规律施教,不断探索教和学两相宜的教学方法。注意分析、理解国内外取得成功的可用于创新教学的教学法,如:“实验――探究”模式、“交往――合作”模式、发现法、自学辅导教学法等。这在我们这些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借鉴移植别人的做法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捷径,但借鉴、移植不是不加发展的全盘接受,只有通过进一步实践,改造,才能派生出更适合自己本校实际情况的新的教学方法。要使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学效率高,教学媒体的选择也是重要的一点。现在可用到的媒体种类越来越多,除常用的挂图、幻灯、模型、录像、实验等外。电脑多煤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使得一些原来的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如在演示物质微观结构、反应机理等方面,其效果是只靠黑板粉笔所无法匹敌的,同时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

五、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旧课本中以形成概念、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变为新课程中以不再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提倡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提倡“做中学”,并多做探索性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小制作等,并将学生的这些成果在班上展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丰富作业的形式。通过实验手段、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并对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等科学精神有着很好的作用。

新课程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待全体民众的关心和支持,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社会呼吁高素质的人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是经过老师的精雕细刻,反复的激发和磨练才能形成,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勇于面对新课程的挑战,会教、乐教,创造性地去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