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8 10:0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随着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大中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但广大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某些地方由于忽视保护环境,涌现出了大量的养殖业和土地拓荒种植,普遍使用农药、塑料薄膜,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彻底解决,就必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进程和目标的如期实现。
关键词: 农村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环境关系人类生存,如果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人类将无法生存。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环境污染伴随着人类的工业化而产生,是明显的不经济产物,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是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地理、生活习惯、人口素质、行为方式、环境意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农村,某些地方由于忽视保护环境,纸屑、塑料袋满地都是,大量废物悬挂在树枝和电线上。水沟水渠里漂浮着各种废弃物,一些养殖业的周围臭气熏天。这样的环境现状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很不相适应。
造成我国农村污染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一些地方的企业和个人为降低成本或因本身经济条件有限,将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直接倒入河中;二是环保意识薄弱,处理垃圾不规范;三是农残、药残加速了农村土壤污染,对人畜安全造成直接危害;四是缺乏切实可行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尽管政府部门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农村环境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农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方面,固体废物垃圾愈积愈多,会大量侵占土地,另一方面,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会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土壤生态平衡,降低土壤活力,如果进入河流湖泊、渗入地下,会损害水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然而农村环境问题不是一日造成的,治理起来也非一日就可以解决。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我国的农业人口众多,农产品产量大和农业产品种类丰富,农业研究较为先进,农业种植面积大,分布广泛,与农业有关的工业品产量大(如化肥),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多年来,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土地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沙化现象严重,乱占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加之农业从业者的素质有待提高,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方地区,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半农半牧地区。从内蒙古农村环境现状来看,生态环境形势比较严峻,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交叉,且相当严重。加之城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重了农村的污染。另外,农村还存在水土流失、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农村环境的现状,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政府已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国务院2008年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表明了国家把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全面推进的决心。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我们对工业污染防治已经是“驾轻就熟”,但如何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还是一个新课题,需早日破题。
我认为,广大农村在追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要更加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在农村建设中,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因为,相对来说,农村的生态环境更为脆弱,其污染防治资金也极为匮乏,环境一旦被破坏,就极难恢复和治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始终贯彻环境保护的理念,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创建“新”的发展模式,高质量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中环保工作的思路
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久而系统的工程,也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和长远利益的工程,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工程。在农村经济与改革迅猛发展的今天,只有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才能为百姓造长久之福、可持续之福。为此,一是要加大农村环境宣传的力度。由于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环保知识不多,因此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并结合农村的特点,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变被动为主动。二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关环境保护的约束与监督机制。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的污染有加深的趋势,因此必须建立适当的利益引导机制与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控与治理。三是要推广先进、绿色的农业科技,以先进、绿色、健康的农业科技来刺激农民,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发展农村经济。四是要将农村环境的保护、治理与城镇的环境治理结合起来,两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统一规划。环境保护部门在抓好城市防治污染的同时,必须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加以关注,警惕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着想。
四、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资源保护,二是污染防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从这两方面着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资源保护。(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土地是“财富之母”,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是全体人民的生命之源。保护土地,人人有责。一方面,我们应扩大土地数量,主要是积极开垦荒山、荒坡、荒滩、荒丘等“四荒地”,以扩大土地储备。同时要总结毁林开荒、滥垦滥伐等以往的经验教训,继续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使耕地、林地、草原等各司其职,“和平相处,互不侵犯”。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保护现有的土地数量和质量,格外重视土地的征收征用问题。(2)加强水资源保护。除土地资源外,我们还应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我国的淡水资源比较匮乏,尤其是均水量严重不足,并且还频发旱涝灾害,对耕地、林地、草原等土地资源的利用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我们还应大力发展节水、保水技术和产业,引导农民节约、合理灌溉,节约水资源,共度难关。(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农村要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大力倡导以农作物秸秆、人畜禽粪便、工业废弃物为原料,以协会、企业、工业园区为依托,以沼气、食用菌、工业废弃物再利用为纽带,实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等工程和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及废弃物再生利用、循环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探索一条充分利用废弃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农村已初步形成了多种循环经济模式。
2.污染防治。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并发性自然灾害逐年增多,在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贻害无穷。我们在建设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必须下大力气来防治各种污染,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农村最突出的污染主要是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本文主要就这两种污染防治进行阐述。(1)水污染防治。在我国农村,水污染的形成主要包括:含化肥、农药的农田径流;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面源污染源;农村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固体废弃物及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等等。针对农村水污染的种种原因,首先要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取消政府对农业的化肥和农药补贴,改变农业支持价格政策的具体形式;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大力推广先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用肥的利用率;走生态农业的道路,退耕还林,实现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对于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加快企业改造升级,促进乡镇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对危害、威胁城乡水源地的乡镇企业,严格限制,实行关、停、并、转、迁;结合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布局,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最后要控制养殖业发展规模,解决养殖业污染的问题,建立生态型养殖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防止土壤污染。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不仅影响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外交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对于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农村建设中要特别注重环保宣传教育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素质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根本和关键。要搞好农村环保,无论是资源保护,还是污染防治,都必须注重从农民自身抓起。因此,除了要加强有关领导和执法者的农村环保意识,更应通过多种宣传、教育途径,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水平,调动农民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积极性,真正建立、完善起来农民参与环保机制,使保护环境成为农民自愿自觉的行动。
水碧天蓝,空气清新,是我们对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理想描绘。虽然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自我净化能力比城市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农村污染可以不予关注。恰恰相反,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粮、油、果、蔬都产自农村,因而对农村污染的关注不但不能逊于城市,反而要重于城市。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农村环境是健康的,令人充满希望的,无愧于子孙后代。
【摘 要】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上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同时也给给广阔的农村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追求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旨在进一步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现状,阐述了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对改进这些问题的一些简单的看法,并从多方面探讨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环保的最佳融合方式,实现两者的共荣发展。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 统计年报 环境保护 问题 建议
从不同角度来重新认识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改变发展策略中重经济发展略环境保护的误区,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动态平衡,这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简要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污染源的出现
在当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背景下,就会出现土壤污染、生活垃圾和废水污染、牲畜粪尿污染、乡镇企业及个体小企业工业污染等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追求经济的成分比较多,就会造成规模、小作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低技术含量的小企业,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1]。尤其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种植业余畜牧业等的发展,就会出现农村污染源的增多,给农村环境蒙上一层阴影,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造成了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城镇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等等都是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粗放型经济的方式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粗放的增长,尤其是区域经济对生态破坏更是不堪重负。大气环境、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大大的降低了群众的环境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造成产品质量低劣,技术水平严重偏低,尤其是对矿产资源、电子产品、化工用品、能源事物等的开采,在粗放的前提下表现的是技术上的落后,完全没有更好的措施来化解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等的严重破坏,都是以环境破坏的代价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对生态平衡的一个挑战。
2 简述农村环境统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整体意义的分析
环境统计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统计数据是环保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具有法律权威性。随着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信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行的体制和统计方法使统计工作难抗干扰,违法统计屡禁不止。虚假数字误导了公众和决策者,给宏观管理造成巨大损失,并影响了政府的声誉。各级环保部门都认识到数据失实的危害性,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体制改革极其复杂,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
2.2 存在问题的概述
2.2.1 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不同企业的工作方向不同,产生的污染也不同,但是却采用相同的环境统计报表格式,这样就难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设置,譬如混淆指标名称,格式过于死板不灵活等,还有一些数据在环保方面并无意义,却仍需要填报,无形中增加了环境报表的上报速度。
2.2.2 数据时效性较差
现在我们向环保局报送的环境统计报表主要是季度报表和年报表以及申报表。这三种报表是互相关联的,也存在数据的重复填报。然而污染物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瞬时性,一份监测报告甚至需要用于全年的环境统计报表,时效性确实比较差,并不能反映实际的污染状态。
2.3 原因的深入分析
2.3.1 环境统计能力不强
从事环境统计的人员应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不是坐在办公室用电话要几个数据汇总上报,既要核实数据的真实性,也应潜心做环境统计分析。但是各单位的环境统计人员一般都身兼多职,不是专门负责环保,所以不能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环境统计工作中。目前环境统计手段还相对落后,能力比较薄弱,环境统计的计量较难处理。规定污染源排放量以监测数据为准,但监测站的六个人面对几十家单位污染源每月监测,另外再加上其它常规监测任务,压力太大。
2.3.2 环境统计数据不准确
环境统计,就是用数字反应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准确的统计数字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由于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较少,对报表不能做到人人仔细核对等原因,污染源数据采集“源头”管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都导致环境统计数据不够准确,许多数据经不起考究。
3 探讨构建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融发展的对策
3.1 构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机制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措施,打破以GDP增长作为衡量指标的考核机制,将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结合在一起,破除旧思想,对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各种行为或者只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环境保护的“政绩工程”、“数字工程”等给予严厉打击。将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机制作为政府在法律、法规体系上的约束制度,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将县、乡、村三级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具体考核联系起来,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具体的目标考核,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作为政府能力建设的关键点。
3.2 加大农村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以忽视环境保护的措施运用,在适当增加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经费的基础上,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也是不可少的。可以按照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步骤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尤其是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可以建立一定规模的垃圾站,统一存放、统一处理,建立良好的垃圾处理模式;其次,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可以适当的建立净化池等等,将生活污水处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推广使用农村使用新能源,建立沼气池,综合利用农作物、产业资源等,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条龙”运作模式。
3.3 开拓绿色市场产业链
绿色市场的形成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通过用绿色的理念来考核各类经济指标,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有效、绿色通道,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化发展途径,对经济实行循环模式探讨,建立循环利用的生产新模式,将环境破坏的程度降到最低水平[3],并建立生产“绿色链条”,实现对资源、产品、废物的再生,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利用,阻止资源无限开采,产品随意出炉,污染随意出现等不良现象,构建有特色、简洁、卫生的末端治理模式;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在企业建设方面,在郊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基地,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循环,培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状态。
3.4 统计年报技术的改进
一是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尽快落实统一数据来源;二是着力做好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逐步形成科学的环境统计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增强时效性;三是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台账,及时掌握新老污染增减动态变化情况,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奠定基础;四是界定目前环境统计的范围,基于环保局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4 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统一的结合体,既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忽视环境保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审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辩证关系,将会更好的形成双赢互惠的局面。因此,从审视农村现状的基础上,从人力、物力、制度等多方面形成更好的融合方式,搭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荣模式,将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摘 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财力与物力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大多数沿海地区多次出现民工荒的问题,这是否证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决策拉力正在不断增强?本文通过相关实验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浅要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生活环境;流动决策;影响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也逐渐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还为市场提供了产品需求,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还是想城市流动,他们转移的渠道非常多,如外出打工、外出经商等,劳动力会将他们所积累的资金带回到农村进行自主创业或者从事非农产业,也就是说,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他们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等;另一方面却对农业的生产与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下文通过理论假设研究来浅要阐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一、“推拉”理论分析与模型说明
从“推拉”理论来讲,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因素可以分类两大类,推力与拉力。多维推力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而拉力也就是吸引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正面因素。也可以说,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也就是农村的推力大于拉力,城市的拉力大于推力。这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所流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决策。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在做出流动决策的过程中,最先考虑的也就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其次应该考虑的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交通状况,便于他们日后回乡创业以及发展非农产业。除此之外,个人或者家庭还应该将农村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等个要素考虑在其中。针对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加设来分析农村各要素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首先,假定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来流动决策会产生影响;其次,假定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再次,假定农村的基础设施会对农村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最后,假定农村的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
通过上述各种假设,我们可以将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人数当做被解释的变量,以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半年以上的农民工作为统计指标,另还需要根据研究目的与获得的数据来选用几个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当做解释变量。以此来对其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需要将解释变量分为以下四组:第一组是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其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的总人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每户耕地的面积以及农村的地理位置。第二组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即农村所处位置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城镇)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发展水平、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整体的经济实力等。第三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其中主要包括农村的道路设施、给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第四组是农村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通过调查表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污染问题站总数的四成以上,而没有的占到总数的近六成,也就是说,在农村同样存在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个调查分析中,由于村庄环境问题所获得的数据不够突出,本文采用了农村小学初中学杂费免除的情况来当做整个模板的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有46.3%能够免去学杂费。
二、试验结果分析
1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总数与农村整体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流动决策产生的影响虽未显著,也就是说,一个农村的劳动力越充足,那么他们流动的人数也就会越多。除此之外,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就越想要向城市迁移,对流动决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农民受的教育程度越高,那么他们认为在城市中所获得的劳动回报率也就越高,并且更愿意在城市就业。
2.2村经济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经济环境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虚拟变量“农村是否属于中部及农村是否属于西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均为正,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在做出是否外出流动的选择时,其所考虑的地区经济差异可能更多是考虑省级经济环境的不同,而非县域经济环境的优劣。行政村与其附近城市经济体的联系越为紧密,该行政村的经济水平往往亦越高,其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意愿往往也越弱;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显著为负。我们认为这可以解释为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显著的拉力;近年村集体经济实力变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
2.3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基础设施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虽然各变量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均为负,表明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拉力,但其中只有虚拟变量“农村是否有集中供水管道建设”表现出了高度的显著性。对此,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集中供水管道建设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为强烈,而与之相对的是村级道路建设、垃圾集中建设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在现阶段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弱,故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弱。
2.4村自然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其中,虚拟变量“村内是否有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正,表明农村环境的恶化会降低农户对家乡的留恋感。但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超过了20%,说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现阶段仍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此外,另一虚拟变量“村内上小学初中是否免学杂费”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负,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成本的降低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存在着拉力。然而,该变量在统计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不显著性。
3结束语
本文运用模型和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产生负向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显著,农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的作用,但是作用程度不强。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作用下,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整体的生活大有改善,但得到优先发展的城市已经将广大的农村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村的经济潜力,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找到合适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新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提出不同条件的农村应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策略,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宏观环境 新农村经济 人口转移
一、新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大环境
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迅猛,较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无论是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还是思想素质,都有较大的提高。想要进一步改善新农村的经济面貌,走一条适合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全面审视日新月异的大环境。大环境在不断发生改变,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存在着有利和不利的环境。
1、新村经济发展不利环境
第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加快。中国经济正以较高速度运行,而此成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内的城市化,以及对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城市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工作机会的不断增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种农村人口转移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外出劳动力多是农村主要劳动力,而留守劳动力主要是老弱病幼或妇女,这就造成农村在生产要素的供给上对外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其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同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马路、 电、 水、 通信等基础设施主还是依靠村民自治原则,村民自主集资修建,国家只给与部分补贴和资助。这种政策将导致农村的基础建设大大落后于城市。
2、新农村经济发展有利环境
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和投资,当全球经济不景气,消费能力下降时,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便受到制约,而依靠城市化的发展,以投资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又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政府已经意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刺激国内消费的增长,挖掘内在的消费能力,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激发人民的创造性,提高经济活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农村也可以尝试着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第二,中央缩小收入差距的决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想法已然实现,但现在的收入差距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除了通过调整税收以及普及各种社会福利来实现财富的转移,政府还迫切希望农民的收入能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因此,国内的政策环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力的。
第三,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问题不断爆发,北京雾霾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让人们心生鼓舞。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绿色往往只是点缀,拥挤的街道,不断排出的尾气是城市令人头疼的一面,要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需要更多依靠土地资源充裕的农村,让农村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面旗帜将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第四,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追求。食品问题频出,从婴幼儿奶粉到地沟油,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对绿色健康的食品的需求将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网络购物的兴起,便捷高效成了物流公司以及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农村作为各区域的衔接地带,若能发挥地域优势也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城市经济发展面前显得逊色不少,几十年的努力虽使得农村面貌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与城市的差距还是越来越大。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众多农村面临的困境其实是相似的。
第一,人才短缺。农村在生活条件上、薪资待遇上,对人才是缺乏吸引力的。缺少具备长远眼光、较强分析能力、对本地区的各种条件有深刻的认识的管理者,同时也缺乏丰富的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这两类人才的缺乏,使得大多数的农村难以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想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得跨国人才这道坎。
第二,基础设施薄弱。想要经济迅速提升,引入工业是不错的选择,能为农民就业和政府税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大多数农村的水、电、公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无法给企业提供舒适的生产条件,因此对企业是缺乏吸引力的。
第三,特色不足。新农村建设在大张旗鼓的进行,但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相同的村村通公路,相同的村民新建住房,缺乏特色,不免有盲目建设之嫌,这些还是有政策支持的乡村,更多偏远的人烟稀少的农村往往很难有大的变化。全国除了少数几个地区有条件有能力进行机械化作业,大部分地区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种着传统的农作物,收入上很难有大的突破。中国农村众多,每个村落自然条件和禀赋不一,仅依靠单一无特色的发展方式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腾飞。
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
1、工业带动经济。
为沿海部分工商业转移做好准备。通过与荆州市纪南镇政府人员的交流,对该镇的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该镇通过原有的较好的烟草包装工业基础,吸引了包装业上下游工业的入驻,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保障了村民的收入,又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多税收来给人民提供福利。采用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政府出地修路,企业出钱、提供厂房设备和岗位。但此法应用更适合劳动力充裕、工资要求相对较低的地区,且运输成本不能太高。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中国农村众多,各个村子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文素质上差异很大,只有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自身的发展模式才是明智之举。
第一,农业特色经济。选择将农村第一产业做出自己的特色是个不错的选择,食品问题频发,公众对健康绿色食品需求更加强烈,采用合作社或大农庄的模式,使用机械化和安全无公害的种植方式,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方便监管,除了常规农作物、家畜,还可以引入适合当地生长且市场需求大的特色物种,如大城市稀缺的土猪,保健药品原材料等。若遇到难题,可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
第二,旅游特色经济。对村中的房屋、公路进行改造,使其更具有地方特色,人文特色,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渴望在节假日有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而具有特色的乡村将是不错的选择,如荆州太湖镇的桃花村,每到桃花盛开时,就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参观,既缓解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此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农村离大城市较近,且有着好山好水,若能具备这类条件,便能有着很大发展空间。
四、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其实是很大的,选择途径也很多,但再好的设想也需要有人付诸行动,地方政府想要改变本地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就必须把握新时代经济大环境,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断地投入人力、财力上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临县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环境建设已成为影响临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需加强
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强电力、水利、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基础设施投入的相对滞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2)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需更新
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兄弟乡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果林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出现了瓶颈现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五种意识。
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
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是创新意识。多用现念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克服守旧观念。
(3)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
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增强服务意识,打造项目投资“绿色通道”。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
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4)营造功能完善的发展环境,在经济环境治理工作上实现突破
一是将环境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党群、经济、执法、社会事业及其它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的不同性质和职能,分别下达不同的环境建设任务,确定不同的环境建设指标考核分值。
二是赋予党群部门相应的环境治理工作职能,并在党群部门设立“经济环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标,以此加大经济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
三是营造亲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村民、和谐村、和谐家庭的创建活动,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