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07-18 10:4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直观性、形象性、活泼性,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具有这些优势,它越来越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它是教师顺利、高效地传授知识的得力助手。课堂教学中,笔者坚持将声与形、动与静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充分发挥多媒体之优势,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声形同步,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电化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声、形结合起来,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想象力,从而加深对人物的全面理解。如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由于学生对课文插图中纤夫的神态看不清楚,对理解纤夫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课前先让学生练读课文,并录制录音带。在讲课时,一边慢放图片,一边放录音,做到声、形同步。学生边观察画面,边听文中图画的解说词录音。这样,当银幕上出现纤夫拉纤的不同的神情和动作时,学生的表情也随之变化。声形同步,图文结合,学生兴趣盎然,并有身临其境之感,对理解纤夫的内心世界,不言而喻,起到了事来半功倍的效果。课后,给学生布置了填表作业,要求学生写出11个有关纤夫外貌、神情、动作及心理活动的词语,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填写出来。

二、动静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的教学难点单凭教师讲解是难以理解的,它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是小学生各方面知识的欠缺或教材内容过于抽象。因此,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再现内容画面,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例如《詹天佑》一课,“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笔者利用了两幅拉动投影片。

其一、开凿八达岭的拉动片。当银幕上出现了一座很长的隧道——八达岭之后,笔者又缓缓向下拉动片子,在山顶的低洼处同时出现了几个直洞,再分别向两边拉动图片,几个工作面同时呈现在银幕上,学生看到此景,立即明白了采用中部凿井法的好处。

其二、是“人”字形线路的动拉图片,当银幕上出现了“人”字形线路的画面时,笔者随之又拨动了带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在两个火车头的推拉下火车向东北方向前进。火车过了“人”字形线路的贫道口,再继续拨动图片,两个火车头调,转了推拉的方向,使火车折向西北方向前进。学生边听教师的讲解,边看演示火车通过“人”字形线路的经过。这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难为易,轻松愉快地明确了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难的道理。

三、声形结合,加强理解记忆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理解知识必须有感性认识作支柱。理解记忆是通过积极思维活动进行的,由此看来,在一般情况下利用投影教学,展现给学生的是反映知识的画面,录音则有助于学生开动大脑机器,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如《暖流》一课,前三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背诵。但有的句子不但长,而且句意也较难理解。笔者采用了声形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理解记忆。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半播放的朗读录音紧密配合银幕上出现的画面内容。学生边听录音边看画面,随着课文内容的渐进,画面也随之变化;第二遍轻声放录音,学生看着画面小声复述课文内容;第三遍,只展现画面,不放录音,学生依据画面展现的内容试背课文。采用这样方法,学生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

四、声形并用,诱发深化的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都是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客观现实是产生情感的源泉,离开了具体的客观事物,人的情感就无从产生,因此可以知道,周围环境的刺激是产生情感的基础。为了唤起学生的各种情感,并使之深化。笔者在讲授《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先让学生看一幅投影图片,展示伏案工作的画面;听一段录音配乐诗朗诵《办公室的灯光》,投影图片和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赞颂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学生在看、听中感受形象,领略其中的感情,增强崇敬心理。当学到课文有有关内容时,再放录像,展现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情况,同时播放《绣金匾》这首歌曲。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镜头及歌颂丰功伟绩的歌曲,把学生带入了崇敬、热爱的情景之中。当老师饱含深情地读到:“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有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总理”这几句诗句时,就会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此时每个学生心潮起伏,一种崇热、热爱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这种声形并用的方法,学生就真正理解了作者对那种崇敬、挚爱之情,并在心灵深处诱发出强烈的共鸣。合理运用多媒体、终会结出硕果。几年来,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写作、朗读水平也显著提高,这是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只有将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才能令学生耳目一新,学习兴趣倍增,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射阳县海通小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构建信息技术环境,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情境;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自觉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笔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获得了一些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生中心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及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观

1.教学思想的转变

变重“教”为重“学”,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全面发展”的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要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和保证学生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

2.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综合讲解转变为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参与操练,学会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而参与程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激励和鼓励。

3.媒体作用的转变

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我们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三、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实践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语文阅读学习情境

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朱自清《春》一课教学时,作者对初春的山、水、虫、鸟、草、树、风、雨、人,写得何等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新鲜、活脱、生意盎然的春景图。这时笔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聆听春天的故事”教学网站,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地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春》的距离。在网站中笔者将描写春的重点词语,如欣欣然、朗润、赶趟儿、舒活、一年之际在于春等做成闪烁的文字。这样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兴趣选择来重点感悟,感悟时将计算机提供的资料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相结合,教学软件中的资料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感悟了重点,领会了中心思想。

2.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即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语文教学新增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还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

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迫学生理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笔者在上这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笔者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如,石拱桥的特点、石拱桥的历史、石拱桥的传说、石拱桥的图片、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一时间,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收集到资料的同学,想收集得更多;未收集到资料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有成果,急着打听网址、书名,争取早日收集到相关资料。甚至那些平时学习不主动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们的表现后,也有很大的触动,积极行动起来。

收集资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资料信息,笔者认为是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基础。于是笔者就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在同学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信息技术在这里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3.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制图成为现实,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出现新的变化,这就对人的表达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更综合的要求。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课前,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分析了资料与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并进行筛选,使得原先内容较散的资料更为精练,更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资料看起来更生动、更鲜明,课前,笔者又指导了个别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用PowerPoint软件、FrontPage软件等制作技术将自己的资料呈现出来。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它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注入,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在资源整合中不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下面,笔者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资料进行优化整合,备好每一节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借鉴网上的优秀资源,加入精美的插图、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以及富有动感的视频,加以优化完善,整合成一篇优秀的教案和课件,从而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又让课堂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笔者在备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一课时,就参考利用了网上的多篇教案,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设计。开场导入用精美的图片,学文时展示表格对比,感情朗读时配以适合的背景音乐,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网上备课,利于帮助我们提高备课的水准,在参考多篇教学设计时,还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感知文本内涵,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情境的带动下,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更好更快地进入新课、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视频或音乐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如在学年级上册《两只鸟蛋》一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很多鸟儿的美丽图片,再配以清脆的鸟鸣声,让学生边欣赏鸟儿们的美丽边感受鸟鸣的欢快。一时间,学生的思绪都被吸引住,在感叹鸟儿可爱又美丽的同时,对今天的所要上的新课也充满了期待。接下来笔者通过一张画有两只鸟蛋的图片,再配以惊险有趣的故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这两只鸟蛋开始了冒险,感受到了真实的体验,从而让学生自己说出爱鸟护鸟的感言,这样对于文章的重难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比单纯地由教师呼吁“爱鸟护鸟”,大喊口号要好得多。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也应该是激发情感,培养高尚情操的课堂。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利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文本,再有效地恰当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能使语文的课堂教学更添激情,给学生带来深层的感染力。

例如,在学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现如今孩子们对雷锋已经越来越陌生,只知道单纯地喊口号:“向雷锋同志学习”,“学雷锋,做好事”,而内心可能并没有什么认同感。因而在教学这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介了雷锋做好事的几个片段,以及几句雷锋经典语录:“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在观看完雷锋小故事后,再细细体味这些句子的含义,学生们心中都涌起了一股热流,真正体会到了雷锋精神,并自觉将它实践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而这种得到内心肯定的自发性行为肯定比学校、社会所约束的要来得长久、真诚。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学生视野,激起学生说写欲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生活阅历还很浅,知识面还很狭窄,生活经验少,这往往造成他们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更小,视野更狭窄,所能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少,因而更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他们面前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将人、事、物等通过熟悉的图画、文字、声音直观形象地展示在他们面前,充分地调动、积极地刺激他们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参与活动,从而为他们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激发起学生的说写欲望,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如笔者在上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时,就充分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以网上丰富的资源来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第二单元写作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由于农村的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要好得多,污染情况也不是很严重,所以学生对大气的污染、水源的污染、森林的砍伐、野生动植物的捕杀等理解得不是很清楚,搜集的资料也较少,不能很好感受到“保护环境”的主旨。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将真实案例摆在学生面前,通过前后对比图片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充分体会到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严重性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一些漫画图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对图中一两个精辟词句或动作的分析来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最终突出主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并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难点内容常常需要教师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讲解,但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能力,还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由深入浅地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从而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年级上册《两只鸟蛋》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而只有理解了这句话,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要保护鸟蛋,保护小鸟,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单凭老师的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在上课之前,笔者利用网络找到小鸟从在鸟蛋中到孵化出来一只小雏鸟再到慢慢长满绒毛直至最后长成一只可爱的小鸟的一系列图片,然后稍加制作,呈现出鸟蛋孵化出小鸟并慢慢长大直至最后变成可爱小鸟的变化过程。上课时,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自然而然明白了两只鸟蛋和两只小鸟的关系,对鸟蛋变成小鸟的过程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从而自然懂得了保护鸟蛋就是保护小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更具体、更清楚、更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了教学中的难点知识。

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和平年代,都是处在蜜罐当中,生活幸福安逸,对战争感到很遥远,特别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更是无法体会,因此在教学一些关于战争或灾难性的文章时,如果单凭老师的口头语言,学生是很难走进课文,感受深刻的,他们根本不能体会到被侵略屈辱和痛苦,无法领悟到革命先烈的精神。因此,在教学此类文章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引导学生体验这些情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留下深刻印象并有所感悟。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无法真切感受圆明园的美以及它的毁灭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就无法激起学生对那些侵略者的憎恨之情以及希望国家强大的迫切之情。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前,笔者进行了大量素材准备工作。教学时,笔者先播放一些圆明园中各处景观以及奇珍异宝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辉煌的圆明园,感受它的美,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爱。而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圆明园被侵略者野蛮掠夺直至烧毁的录像资料,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入侵者的野蛮罪行,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产生强烈的心灵触动,这样就自然而然激发出学生对入侵者的强烈恨意,真正了解到“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技术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对语文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多媒体信息技术再完备,也不能占据课堂的全部,要适当并且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双赢,达到最佳效益。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北高岱峰中心小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摘 要: 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合理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语文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得到提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 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使网络和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民族的命运,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

一、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语文的基石。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合理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语文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授课开始,针对教学内容,抓住重点,优化教法,精心组织教学,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多媒体的使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接受知识。散文和诗歌以意境动人,朗诵是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的有效方法,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的朗诵,其激情和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不仅弥补授课教师自身的不足,更带给学生听觉上美的享受。我们学到的古诗词,充满诗情画意,如果只是凭着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很难描绘诗情画意。多媒体,图片、声音的巧妙组合,使学生有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对诗的理解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形象,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达到的视觉效果差。在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用,以画面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要找到合适的时间,利用合适的地点和恰当的机会,它可以利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于一体,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再配上音乐,从而形成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视听感觉新,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视听效果。

二、信息技术更易于语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教师应当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做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形象、真实、直观的投影、录像、录音、图片、模型等教学媒体,不仅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界限,突破课堂狭小天地,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使枯燥的概念、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语文教学中,真正能对学生学习起帮助作用的很少,也很难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解决“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有多种方法,然而实际教学过程却是学生还能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只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达到走马观花的效果。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用电教多媒体,就能形象具体地展现课文的外在和内在的联系,使学生从繁复的表象联系中更好地理清课文的必定联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师生互动读课文的基础上转而进入人机交互状态,学生至上,学生的兴趣指向一定是选用相关媒体的重要标准,最后展现给人们的是生生互动--排演、点评、再排演课本剧。

三、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需现代信息技术

由于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所长,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有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得到凸显,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达到以往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且图像活动变化,展示情节,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从网络读物中汲取营养,学会积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会主动、自觉地读书、读好书,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即学生熟练地认识语言文字,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自主地位。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深入的前提和基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加大实施的力度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上好典型课例,把文字符号和课文语句进行再加工,文字与画面结合,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

总之,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信息化的教育给了教师好的舞台,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怎样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值得广大教师探索、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优秀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

因此,网络教学研究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信息时代的降临,既是对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更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了满足二十一世纪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80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出现时,就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学校里始终没有发生。究其原因,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造成教育领域信息化步伐滞后的最主要原因既不在经济,也不在技术,而在陈旧落后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束缚。

一、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后,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注重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编排上看,他们也不惜用大量的油墨,把课本印的漂漂亮亮的,创设了一系列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从这也可以看出,图片在现今低段教学上尤为重要性。而这些资源的利用,更离不开教学媒体的参与,如实物投影等。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由此可见,作为教学媒体,计算机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师教育功能,因此是促进教改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现今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了解我们的课堂,从而更好地来改进课堂的教学,因为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受大家忽视的问题。

1、忽视教学主体的参与性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教师、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用于支持课堂教学的。由于多媒体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可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于一体,因此人们在提到运用多媒体支持课堂教学时,一味地强调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也就是强调在单位时间里给予学生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所适从,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结果是学过的知识像过眼烟云,记得快也忘得快。

比如,在一堂《祖国到处有欢乐》的课堂教学上,有位老师大量地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课前播放了《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歌曲,课上还让学生看了许多图片、录像等,课后还不忘来个呼应,播了一首《娃哈哈》,当然部分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部分。这堂课虽然内容很丰富,获得的信息量很大,但真正能为学生学习起帮助的却很少,也很难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反而浪费了学生的不少学习的时间。多媒体的使用也要因课堂的需要而定的,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这么“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样似乎充分体现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却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仍未脱离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只不过是“开新车,走老路”。

2、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3、忽视其它教学资源,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甚至出现了没有教学媒体无法上课的例子。

三、发挥媒体优势,克服课堂弊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 信息技术的特点。

A、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B、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C、 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 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2、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3、 教育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的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整合的可行性

1、利用直观性,激发兴趣。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像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在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对生活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如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浙教版第四册的《夏天》,笔者充分利用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外部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张夏天的图片(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让学生看图说话,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基础。随后再引出课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升自身的认识,领会书上的用意,进而学习“雷雨前”的部分。在教学“雷雨时”的那部分时,我则是采用了对当时画面的再现,通过声音的聆听、图片的欣赏、语言的讲述,渲染了“雷雨时”那磅礴的气势,以及雷雨到时的先后变化顺序,能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引入了一个优化的教学气氛,这堂课也有了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仿佛被带到了“雷雨时”,亲自与它零距离接触,体验也就会更深了。

2、利用交互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所长,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个别差异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既重视优等生超前发展,又鼓励达标生拾级而上──这是素质教育全面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因材施教的需要。

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所在,利用交互性,可以使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的安排教学进度和广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取得成功。

在课堂的提问中,为了方便不同学情的同学,我往往会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等不同难度的问题,并设置不同类型的按钮,可以随课堂要求任意进入某一个问题并返回。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提问,多安排一些让学生能努力“跳一下能摘到的苹果”,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思维获得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目的。

3、利用动态性,启迪思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思维的培养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独特动画效果,如动画模拟、录像抓帧、背景拟音、图文串联、问题显示等方式,皆能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达到以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浙教版第十册的《绿》这一课,品读、感悟、体验西湖的绿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突破,教师采用了观看录像的方法,在复杂处还采用了停顿解释的方法。让学生的动态的图片感知中,体会绿的美,绿的不同,绿的层层叠叠。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在启迪学生思维、理解文意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利用自动性,突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把以课程为中心发展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具有快速存取和自动处理等功能,它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判断反馈、指导点拨。

在《夏天》课件制作过程中,笔者全面考虑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学生参与的讲述、阅读、回答、问题探讨,做到每个学生不仅能参与而且积极参与。训练时,让学生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讲述图上的内容。再出示课文,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之后,问: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还用换位的方法,问问:假如你就是柳叶、小花、湖水、小鱼,你会说些什么?请你做一回柳叶(小花、湖水、小鱼)等。你还会说些什么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看图说话的能力,而且通过图片、文字与计算机进行“对话”,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得到加强。这种参与型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5、利用目的性,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青蛙的眼睛》这课后,学生已经知道了青蛙眼睛的原理,还知道在动植物身上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东西,科学技术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对动物的研究。培养了学生观察、研究动物的兴趣,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课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这样就把课堂引到了课外,延伸了知

识的学习,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方法,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指导和帮助。这也不再是一堂简简单单的语文课了,而是一堂活生生的科学课,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很有帮助。四、引发的思考

1、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

老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

2、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3.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

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集体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整合中,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专利,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环节,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笔者在实践和探索中发现,信息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信息化的教育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好的舞台,我们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大胆创教育之新,才能够育创新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