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书法艺术欣赏探讨

书法艺术欣赏探讨

发布时间:2022-07-18 03:1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书法艺术欣赏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书法艺术欣赏探讨

书法艺术欣赏探讨:浅论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论文方面入手: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势是否自然;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中国的书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线条笔划结构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如果仅仅以实论实赋予一点想象就体味不出其中的妙处。所以,历代的书法家们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书法艺术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横”、“竖”两划分别比喻为“如孤舟之横江诸”,“若春笋之抽寒谷”。梁武帝形容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荆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比喻萧思话的书法为“舞女低腰,仙人啸树”,这就把两种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书法十分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此外,在纵观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的美之后,还可从第一个字的第一笔看起,眼光一直跟随笔迹移转,按照原作者的笔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写一遍,是对书法作品进行一次“内模仿”。可以感受原作者运笔的方向和角度,笔锋的着力点以及提按的轻重缓急,笔端的走势和力度变化,笔划之间的联系和向背,笔划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呼应,领会草书的风驰电掣、偃仰盘旋,真书的持重端庄、规行矩步,行书的从容婉约、疾徐如便,从而把握到书法的活力、意趣、风格和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书法的欣赏水平。

书法艺术欣赏探讨:关于书法艺术欣赏的几点体会

摘 要: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艺术,在当下群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受到人们的不断追捧和喜爱,甚至成为充实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然而,其所蕴藏的“玄妙”似乎成为人们自由欣赏书法艺术的阻碍。笔者将结合工作实际,粗浅地谈谈关于书法艺术欣赏的几点体会,以期对书法爱好者欣赏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书法;欣赏;群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全国美术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类群众艺术展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势头走进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艺术,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在某些文化发达地区,观看“书法展览”甚至成为充实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文化馆作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既要做好广大群文爱好者的辅导培训工作,同时也要在加强群文爱好者的艺术欣赏能力方面下功夫,全面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从事的群众文化工作,粗浅地谈谈书法艺术的欣赏的几点体会。

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以汉字为载体,它经过数千年的流传,衍变了多种书体,形成不同的表现风格,这也就促成了书法艺术具有自己一套独有的欣赏(鉴赏)方式。以鄙人之见,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恼体到局部

说整体,即是我们首先要把握一幅书法作品给我们的总体感觉和印象。当我们全神贯注地欣赏这幅作品时,书体、风格流派、表现形式和作品内容等不自觉地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印象和观念,它们就构成了我们对一幅书法作品的初步了解和认识。随即,我们很快就会转入到对作品局部的欣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观察字的结体(亦称“结字”)。简单的说就是字的间架结构。元代的赵孟\在《兰亭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即强调了结字需要注意之处――“工”。但是这个“工”我们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工整”。在不同书体中,“工”的意义也不尽相同。篆、楷的结体讲究匀称、均衡;行、草书的结体注重欹侧、向背、穿插、映带等特点。举个例子,“欹侧”是书写行草书时,着意改变字的重心方向,形成字与字之间的彼此“呼应”、“顾盼”、“避让”等,以此增加字形的变化,形成“共性”,展现出字的灵动、活跃、律动等特点。“向背”强调同一方向的笔画应尽量避免平行和雷同,尽量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既要保持多样性,又要兼顾统一。二是注意观察字的大小变化,字间的疏密、错落变化和笔迹的粗细变化等。三是要琢磨作者行笔的方法,包括笔画的“轻重缓急”、“起承转合”以及一个字的收笔与下一个字的起笔之间的联系等。这些因素构成了一幅书法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书法作品内蕴情意的一种外现。

二、从静止到流动

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静止的,但是这种静止中却蕴含着“流动”性。行草书中笔画与笔画相连、字与字的首尾相接就是书法作品流动性的最好证明。但是,中国书法不是为了表现流动而流动,它是要在流畅的线条中追求飞动的意趣,同样在笔画的“断”处也能彰显出“流通”的脉动,那是要追求一个灵妙的世界。此外,这种静止到流动也能够使观者在观赏作品时联想书家书写时的情境,分析书家的创作意图,还原书家的用笔技巧和体悟其思想情感等。

三、从意象到本性

书法作为艺术(可以理解为抽象的线条艺术),它所展现的也是一种意象。孙过庭《书谱》中对书法所表现的意象做了如下的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段话中,孙过庭借奔雷、坠石、鸿飞、兽骇、蛇惊等现象对书法进行描述,并不是为了说明书法的意象要体现某一类物象,而是说书法意象实际要表现的是自然的本性和生命,表现作为宇宙万物本体和生命的“道”。欣赏书法作品就是要跳出和超越作品形式美和内容本身的界限,进入到对“理”和“意义”的理解和体验。

四、从实到虚

在书法作品中,“实”和“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笔的 “实”与“虚”。“实”笔并非面面俱到地把每一个字写得都非常“合法”或“规矩”;“虚”笔也不是让我们有意“忽略”或表现“随意”和“率性”。我们也不能说由于墨尽而书写出的“飞白”或淡墨的效果就是“虚”的表现。“实”笔和“虚”笔中藏着太多书家心灵的语言和秘密,它是书家技巧、情思的自然流露,学养和性情积淀的体现,是不能靠单纯摹仿来获得的。二是笔墨与布白之间的关系。王羲之说:“实处就法,虚处藏神”,就是说我们在有笔墨处见“法”,即形式、规矩;而无笔墨的虚空处藏着“神”,即隐藏着用人心的“灵明”去体悟的无限的世界。熊秉明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对褚遂良的书法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褚书另一特色是对空间的敏感,唐书评所谓“字里金生,行间玉润”。……老庄讲“无”的重要性,用在书画上,则是空白的重要性。……在褚帖中,“有”和“无”相容纳,相辉映,相渗透,造成一片空阔与宓静”。熊秉明的这段描述对褚遂良书法意象的特点做了说明,即书法的意象不但体现在笔墨上(“实”),更着重于无笔墨处(“虚”),就像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一样,中国书画艺术的“笔墨有无间”体现了“实”和“虚”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是书画家创造的另一个显示个人的意味、情趣和价值的虚灵世界。

综上,中国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人文艺术,对于它的欣赏和实践都要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磨砺过程。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书法高深莫测,拒人千里,我们应当把它当成一种提高修养、完善人格的学习手段。笔者认为欣赏中国书法除了应注重对书法的学习和实践,如要勤于临摹和研读中国古代经典碑帖外,还应善于观察、发现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同时,还要深入学习文史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让这些东西成为书法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有益补充。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厚礼,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柢所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和传承好中国书法艺术,让书法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神圣象征。

书法艺术欣赏探讨:书法艺术欣赏略论

书法艺术和其他任何艺术一样,彼此间有着相互交溶又互为差异的地方。书法艺术与绘画、建筑等艺术都是来源与生活,借鉴于大自然之美,都有分间布白、虚实相间的共同之处,通过线条来具体表现出艺术之美,然而它们毕竟又各不相同,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它各自的特点。

在当前书法美学的研究上存在着两种严重的倾向:一种是言必古代,原封不动的照抄古代书法评论家的审美观念;一种是言必“希腊”,照搬照抄外国的美学审美观念。这两种倾向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主张,以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和它的发展规律为根本出发点,借鉴和吸收古人及国外正确、合理、先进、开拓的部分。

不论是欣赏者还是创造者都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书法技巧技法。没有这个前提,也就对书法艺术中的内在美捕捉不准。有人说书法美是抽象的线条艺术美,有的说是具象的造型艺术美。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所谓书法艺术美,就是以汉字的笔画线条为依据,用毛笔创作而成的具有综合美的独特艺术。人们可以根据一定的审美和欣赏能力,从具体可感的笔画线条变化中,引发出各种抽象而具体的美的遐想和愉悦来。

书法艺术所表现的多维结构,不可能像摄影、绘画那样将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欣赏者的慧眼观察,经过大脑思维再现出来的书法是点线的幻化,是情感的交流。欣赏者之所以把玩它,正是通过线条的构署、交融与之共鸣,是形体和动态美的感受,这种感受也正是欣赏者玩味的基础。

中国的书法艺术综合性地借鉴和融化了大自然和其它艺术若干美的因素。如书法中那磅礴的气势、流畅的笔势、苍劲的笔力和多变的笔画则是借鉴于大自然的山、川、松、云的美;运笔中的提按互换,快慢交替,俯仰回旋,偶断偶续则是借鉴于音乐、舞蹈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按照比例匀称、平衡、对比、照应等多种对应统一关系来造型,这就是结体。借鉴于建筑美术的原理,通过这种结体处理,给人以平中藏奇或静里见动的美感。如果胡乱堆砌,随便构造那就不具备美感了。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这就是书法艺术美的所在。

书家在创作时,借助的是记录人类语言符号的汉字,通过笔法的变化,由一字乃至整篇的笔力、笔势、笔意或正或倚或疏或密、或停或留、或均衡或白背等等对立统一关系的配合,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与艺术效果。同时,还应注意作品整体结构的处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疏密有致,大小适宜,伸缩有法,从而表现出或高古、或激昂、或雄浑、或沉着的艺术美感。

郭绍虞先生在谈《怎样欣赏书法》时提出了六条欣赏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贴,不以碑标准看贴;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浑朴安详”。

书法章法有横式和竖式之分。横式是参照现代印刷体确定,大致有横竖成行、横有行竖无列和单行等。竖式有条幅、横披、中堂、册页、扇页、对联、手卷等。并且在笔记、文稿、信函等等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欣赏章法美,将会给您带来流动空灵的气韵,工整优美的形式等美感。

书法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与欣赏能力。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反复观察、体味、琢磨、想象,从中领悟出艺术美的真谛。一个人如果没有艺术的审美欣赏力,那么就算是最美的艺术品对他来说也是毫无价值。

罗丹说:“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欣赏书法艺术,可以这样依次进行,我们把它叫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所谓顺时针,是按书家创作时的顺序,先点画,到结体,到章法,再到风格,依次欣赏。所谓逆时针,是指按风格,到章法,到结体,再到点画来进行欣赏。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集众家之大成,推陈出新,创造了一种气势雄伟的号称“颜筋”的书体。而李后主却说:“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鲁”,甚至说:“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也是由于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对颜书加以贬低。

当我们接触到一幅书法作品时,就要从“形”、“神”两个方面予以全面的审视,给自己留下一个总体印象,即“全局”。全面审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一)看一幅作品是否留有合理的空白处,能否给人以透气明快的感觉。(二)看正文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是否安置得当,彼此间有否照应,映衬或补救。(三)看包括印章在内落款是否与正文协调,成为整幅书法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四)看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是否积极、健康。

就书法作品的微观、局部而言,不外乎笔画线条的艺术性和结体的合理性。这就要求字的笔画线条给人以动态美的享受;字中的笔画疏密是否恰到好处,字中的笔画彼此间有否呼应、映衬、避让、救应。

总之,书法艺术,不是写写画画,也不是随便临摹几个字,我们在欣赏时要客观地去看待,要辨证地去分析,只有在不断实践、充分理解、欣赏和玩味作品好的地方。去芜取精,弃伪存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欣赏目的,在不断的欣赏中提高书法艺术的审美力。

(作者单位:芷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

书法艺术欣赏探讨: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书法艺术欣赏是对一幅书法作品全方位地审美、品评,是对书法作品从整体风格、整体结构、笔法笔力、章法布局、文字内容方面去欣赏,也是对书法家精神、气质、学识、修养、品德的再现。

[关键词]书法艺术欣赏;传统文化;审美活动

书法、国画、中医、京剧乃中国四大国粹。四大国粹中被世人公认为中国高雅艺术的书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各个时期书家的不断完善、创造、拓新,时至今日,仍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书法艺术的繁荣使广大书法爱好者倾心热爱,成为人们获得精神享受的“物化产品”。将书法作品悬之斋室,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承载,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美学、知识的交流。通过对书法作品的品味,对书法内容的启迪、鉴悟,达到愉情弄性、陶冶情操的目的,已成为当代人欣赏书法艺术的一种时尚。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欣赏对象的书法作品,既是书法家主体精神的产物,也是书法家精神、气质、学识、修养、品德的物质再现,要想从中归纳出书法家的风格,了解书法家作品的感人之处,就必须学会欣赏书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书法知识和美学知识,还要了解书法发展的历史,了解书法时代的趋向和风貌书法家的流派的形成以及书家个人风格的特殊显现。所以,欣赏书法作品,从普遍意义和思维规律方面讲应为三个不同层次的阶段――第一印象、详察细品、动情入微。从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欣赏逐渐上升到高层次的审美体验,才能达到欣赏书法艺术的真正目的。

书法艺术欣赏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高低与欣赏者的文化水平成正比。对于书法之美,先辈们多用形容词和动词作拟比性描述,例如“金刚怒目”、“渴骥奔泉”、“冰河危石”、“雪林枯松”、“鹰博隼击”、“惊蛇走虺”等。这些词汇给人形象地联想和感受,可帮助欣赏者从大的轮廓上体会、区别书法的风格倾向。由此可以看出,各种不同的书法作品都有各自的审美倾向。下文归纳几种常见的风格范畴,以便能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书法给人的美感,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趋向逐步确立自己的方向。

其一,雄伟庄严。雄伟庄严可以使人联想到浩瀚的大海、巍峨的山峰、广阔的原野、端庄的建筑,也可以联想到伟大的事业、正直的英雄。这类书风,常见于汉代的玺印、西周的青铜器铭文、篆书《泰山石刻》、隶书《华山碑》、楷书《瘗鹤铭》、魏碑《郑文公碑》以及李邕、颜真卿的书法等中。其中,以颜真卿的书法最有代表性。

其二,飘逸秀美。飘逸秀美给人优雅、轻松、飞腾、清丽的感觉,使人可以联想到天上的白云、江中的远帆、挺拔的树木和飞翔的鸟儿,从而产生美妙、亲切之感受。这类书风,常见于邓石如、吴熙载的篆书中。汉代《曹全碑》也集中反映了这种飘逸的书风。行书、楷书方面,王羲之、褚遂良、赵孟的书法都是这种书风的代表。

其三,纵横奇屈。纵横奇屈一方面给人以放纵、自由、生命力旺盛的印象,同时也有奇特、幽默、出其不意、趣味盎然的感觉,使人由此可以联想到奇山怪石、万丈瀑布、古代的断壁残垣、苍拙的参天古松等。这种风格反映在秦代的权量钱币、汉代的砖铭瓦当以及汉隶《石门颂》、北魏《龙门造象》等古拙的雕刻中。怀素的狂草、黄庭坚的行草以及米芾的书法,也都是这类书风的代表。

其四,工整精细。工整精细常使人联想到精密、匀称、严谨、认真、细腻、工巧,这是艺术的又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又多和工艺美术相联系。书法方面,有唐人写的经文,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赵佶“瘦金书”,文征明的小楷以及杨沂孙的篆书,王福庵的篆刻等。

然而,欣赏艺术也有一个入门、渐进的过程,如书法爱好者选择学书范本一样,每个人因各自的知识、阅历、文化构成不同,他们的欣赏水平也各有区别,但无论是积学大儒,还是士农工商,他们的欣赏活动都要通过不同阶段的审美感受形成自己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保留在一定思想认识领域中,还是逐渐突破这种认识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主要取决于欣赏者最基本的目的和动机。

艺术欣赏的意识随时代而变,而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意识根深蒂固,至今仍是艺术审美的主要标准之一。如若英雄沉雄豪劲,若美人清丽和婉,若君子端庄厚重,若才士倜傥俊逸,若野老浑穆苍古,若隐士高逸雅静……这些情态不仅在作者运笔、结体、用墨气韵上表现出来,也在章法、意境上表现突出。一位书法家的优秀作品往往具备着多种神态,在欣赏时应仔细体会,悟其真谛。如唐颜鲁公的楷书宽绰壮健、沉雄豪动之感强烈,实具大将之忠诚神骨,其字体也端庄平稳、雍容大度,君子厚重之气亦呈于前。宋黄鲁直运笔纵横奇崛而又奔放倜傥,他的字体结体以侧险取势,点画柔中见刚,富有骨力,不仅有野老浑穆苍古之神,更见隐者高逸雅静之态,难怪古人举之为“凌冬老干,偃蹇宕壑”。现代名家沈尹默先生之书精于运笔,其真行书字清秀圆润中透出劲健遒逸之势,且又具倜傥和婉之神,才士、君子风骨齐备。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都是世称形式与内容及作者情绪紧密联系的艺术典范之作。好的艺术作品常为即兴发挥之作,它一定天真自然。这如同音乐,表现祥和爱情生活的乐章,一定是炽热、柔情、甜蜜的意境。

创作与欣赏是书法艺术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有关书法创作方面的话题,人们谈论很多,而面对一幅书法作品,如何发掘其艺术美,从什么视角去欣赏它,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品评一幅书法作品,其角度应是全方位的。

第一,从整体风格、流派方面去观照。书法是一门多书体、多流派、多风格的表现艺术,也与作者的学问、修养、性格、气质等因素有直接联系,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定优劣。正如五岳的风景不同而都很美,五味的味道不同而都是味;又如清幽兰竹、香艳木芍、奇崛古松、婀娜垂柳,俱是佳物。即使对书圣王羲之来说,也有人批评他的行书“古雅不逮”;又如米芾讥笑“欧阳询书,如新瘥病人,颜色憔悴,举动辛苦”。足见书法作品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也是欣赏品评书法艺术的重要原则。

其二,从整体结构方面去把握。一幅作品给人的最初印象是通篇整体结构以及是何书体,整体布局上是否均衡、气韵是否连贯生动,是否给人留下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之感。再看每个字的点画及偏旁部首之间的搭配变化,是否合理安排各部位之间的长短错落、虚实避让、穿插向背。宋代姜夔《续书谱》言及结构“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即字的大小长短、阔窄疏密、伸缩参差等变化,既要尽各字的姿态,又要合乎自然法则,从变化中求得结构匀称、协调的艺术效果,体现如行云流水般的多变、流畅贯通的特点。

第三,从笔法、笔力上去欣赏。一幅作品最忌讳“千字一面”,即使相同的笔画也尽量避免重复。王羲之《兰亭序》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且各个形神兼备。可见,优美的书法作品蕴涵着作者深厚的笔法、笔力功夫。同时,从细微处着眼,一件优美的书法作品,其点画往往富有质感。浑厚饱满、和润、有力有势、刚柔相济、厚拙质朴以及骨肉相称且富有涩感的点画,呈现出各种的形态,均能使人领悟到书法艺术的神奇之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杨凝式的《韭花帖》和张旭的《古诗四帖》墨迹,尽管书体不同、风格迥异,但在用笔上均呈现出不同的质感,给人以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注重章法布局美。通篇章法的布局是映入观赏者眼帘的完整画面。精于布局的书者,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和变化,以通篇为一体,将各字匀称而协调的组合成一个平衡而统一的整体。每个书法家的章法各有特色,但都离不开这个规律。唐太宗评王羲之书法:“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风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兰亭序》正是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典型代表之作。

第五,从书法与文字的内容方面去欣赏。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皆可入书,若自作自书则更佳。就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讲,书法家总是在对文字内容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将书法艺术与文字内容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使读者观赏之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奋发向上的艺术感染力,这亦是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犹如认识一个人,当你见到一个陌生的人,视其外貌,听其谈吐后,总有一种喜恶的直接感觉。而长时间接触,对他的言行、作风、才识、品德才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这一质的飞跃必须通过仔细的观察才能达到。书法艺术作品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它如同流云,千变万化。它是作者直接生活感受的流露和审美意识的反映。书法艺术欣赏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再到整体,反复推敲。从每个字的笔划,结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贯气去分析、对比,再将墨色变化及书写内容与书体、章法、书写气韵联系起来,发挥悟性,寻求作者书写时的情感,将自己溶入角色,从中感悟真谛,得到启迪,以达欣赏之目的。

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只有心灵相通,艺术才能永恒,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价值。欣赏书法艺术是欣赏者对书法艺术作品进行的二度创作。它体现了欣赏着对艺术美感的综合审美能力。当代艺术欣赏需要这样的欣赏家也需要这样的美学批评家,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家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