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9 10:03: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网络新闻传播问题及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现状
(1)网络新闻传播范围广导致监管不到位
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民的距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福利。但是在带给人们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地方,假新闻的传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造成假新闻蔓延的重要原因就是新闻监管不到位。由于互联网的传播很多都是跨国界传播,这样就给新闻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很难实现统一有效的监管。这样就给假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国新闻监管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职能,制定出更加有力和有操作性的监管手段来进行网络媒体的监管,实现文明有序的新闻传播。
(2)语言障碍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
语言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各国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着该国的文化内涵,当前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中语言冲突占据很大的一部分。从全球的网络新闻传播上看还主要是以英语作为最主要的语言,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网络新闻传播的意识形态主体还是西方国家,而在我国以汉语为语言,以东方意识形态为主的网络新闻传播构成中,就容易因语言转换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新闻传播受阻。因此,想要改变当前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现状的主要举措就是要普及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播,全面提升中文在世界的影响力。
(3)网络新闻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对网络新闻进行约束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没有互联网使用者的范围和权利等细节问题,这样就是使得开放性和自主性极强的网络新闻受到了阻碍。我国很多互联网网站中的新闻都通过转载和复制其他网站的新闻获得的,这样就容易造成新闻网站和网站之间的作品纠纷,给网络新闻的传播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做好网络新闻传播的有效手段
(1)完善网络新闻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维护一个行业活动的根本准则和道德底线,特别是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网络新闻,为了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顺畅就需要健全网络新闻法律和制度,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网络新闻传播的维护。当前我国针对网络新闻的发展状况,提升了利用经济调控手段的方式进行新闻媒体的监管,并在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维护下确保新闻工作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做好网络新闻的立法工作,弥补当前我国网络新闻法律的空白,规范网络新闻传播资格的认证、新闻采访权和新闻传播内容等,保证网络新闻的有序发展。
(2)做好网络新闻舆论导向工作
由于网络本身就是具有舆论导向引导的功能,在网络技术条件的支持和专业新闻机构的帮助上,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降低很多虚假新闻和无价值新闻的传播,这时候新闻机构和媒体就扮演起了“把关人”的角色,并在我国政策和资金的帮助下利用自身的权威进行信息导向,这样才能全面地提升网络新闻在公众中的形象。
(3)加强网络新闻传播工作者的素质,完善新闻传播形式
网络新闻工作对于网络新闻的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充分明确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定位和工作范围,充分尊重新闻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全面提升网络新闻的质量。网络新闻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管是任何行业来说,对于工作者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都有更高的要求。只有成熟和完善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做好新闻传播工作,改变传统新闻内容和形式单一的现状,充分有效地利用新技术和新功能做好新闻传播。
三、小结
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了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假新闻和不良风气的新闻资源充斥着整个网络,严重影响了网络新闻环境。因此,做好网络新闻的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以及网络新闻工作者人员的培训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网络新闻更好更快的发展,为人们传播更加有效的信息。
作者:杨洁 单位:北京迦南锐奕广告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的出现,促使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网络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事件的距离,但是网络新闻中的某些虚假性、片面性以及低俗性的内容,导致了我国新闻传播失范问题的出现,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更好地保障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况,具体指出当前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主要表现,着重分析了治理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失范治理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有效地扩大了新闻传播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因其良好的互动性、内容的多样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网络在变革新闻传播方式和更新传播理念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所带来的网络新闻传播失范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治理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网络新闻传播概述
网络新闻传播就是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来实现不同信息之间的传递和交流的一个过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各大媒体为了争夺自身的话语权和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都纷纷展开了激烈的网络信息传播的竞争。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很多明显的特点,这也是促使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是快捷性。自媒体时代,人人皆为网络信息的者,各种社交网站和社交软件的使用,有助于受众实现随时、随地进行新闻信息的可能,同时不同网络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闻的传播速度。二是互动性。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有不同之处,网络新闻可以实现用户之间实时互动交流,而不再是单一的传播和接受关系,这使得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变得更强。三是多样性。网络媒介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原来单一而枯燥的信息内容的获取方式,受众的视野不再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之内,而是迈向一个更加开放的范围之中。网络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全球化,受众可以通过查看网络新闻信息,及时而准确地把握整个世界的发展脉搏,受众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四是随意性。由于网络新闻的在内容上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只要是不威胁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内容都可以对外,甚至有时会一些虚假、杜撰的信息,这也是导致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失范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具体表现
网络传播媒介给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重要的变革,同时也给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方便了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中也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失范现象,这一切大大降低了新闻信息的安全性与可信度,其重要表现大致总结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失真”“失品”“失德”“失向”。
1.网络新闻内容的“失真”。
新闻的优秀生命力就是其真实性,这是新闻的重要原则。由于网络新闻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因此网络新闻内容本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真实性对网络新闻的要求也要更为严格。然而随着网络各类新闻媒体的出现,加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导致新闻传播的竞争市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很多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为了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意对一些新闻事件本身进行歪曲报道,通过主观臆想和推断来加工新闻材料的不当行为,导致新闻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失真的问题,有时事件本身的真实性被改换的无法考证。新闻内容本身应该是以尊重客观性与真实性为基础,不应成为媒体获取商业价值的利益交换物,不顾事实的报道和捏造行为扰乱了整个新闻市场,如一些媒体为了获取新闻关注点,一些夸大或丑化明星形象的新闻信息,在混淆受众视听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
2.网络新闻内容的“失品”。
最初的网络新闻内容是以信息的传递为主要目的,更多是带有公益服务性质的,但是在当下却存在着新闻工作者为吸引受众眼球、赚取利润,不惜损害媒体的品格。所报道的内容低俗化、娱乐化、煽情化,而往往忽略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有些新闻工作者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认可度,会越过一些严格的评审条件,夸大新闻报道,这种为满足个人私利而损害社会良心的行为,大大违背了新闻的伦理道德,严重干扰了社会上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甚至还会导致网络谣言的产生,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3.网络新闻内容的“失德”。
不同的新闻信息是不同时代的历史产物,网络新闻的传播还应注重新闻内容的道德性,不应一味地为了迎合大众和追求点击量而不顾社会的道德规范。目前的网络新闻上充斥着大量的娱乐、色情和暴力信息,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同程度的助推了社会道德的滑坡。例如,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用低俗吸引受众眼球,不顾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一些容易引起人进行色情联想的词汇,如美女、美眉等,或者是在信息内容的中间插入一些着装暴露和容易引起视觉刺激的图片,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道德规范。这些低俗、庸俗、媚俗等格调低下的信息,经过受众铺天盖地的传播已经泛滥成灾,因此相关的新闻管理和文化宣传部门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治理。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逃避相关部门的惩罚和管制,很多色情网络的信息传播已经不再使用明显的色情词汇,而是经过暗示来表达。
4.网络新闻内容的“失向”。
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对公众价值观的误导,当前,部分新闻媒体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为了制造具有影响力引起轰动效应而刻意进行某些新闻的报道,例如,前些日子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女士,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的事件一经报道之后,各大媒体为了前瞻公众关注度而纷纷开始了新闻素材挖掘的竞争,有些媒体甚至开始独家报道屠女士的旧居,之后便开始大量采访和报道与其生活相关的一切新闻信息,颇有种“十年辛苦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意味,甚至有些媒体开始进行将屠老获诺奖的新闻与娱乐明星黄晓明铺张豪华的婚礼现场进行对比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打击了国民追求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加重了民众的仇富心理,从中看出当下网络新闻内容价值观的导向偏差问题。
三、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治理措施研究
针对目前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措施来加以整治,聚合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力量,最大限度地解决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问题,为网络新闻的传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1.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理,增强部门的重视程度。
在现行的网络新闻传播运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提高网络监管部门的重视程度,针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并加强管理,一旦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在最短的时间内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路径,以减少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对受众以及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网络信息监管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际的要求,保证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出本部门的监管职能,切忌形同虚设放任自流。
2.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实行网络实名注册的机制。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地域范围广等特点,促使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现有的管理制度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网络信息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络新闻管理的难度,因此为了更好地规范网络的使用,更好地促进网络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必须采取新的网络管理制度,即可使用网络实名注册的机制来进行。目前已经有很多网站开始采用实名注册的方式,如电子网络购票系统进行实名购票,很多新闻网站也开始施行实名评论,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众对于新闻内容传播的责任意识,更好地约束受众进行网络新闻的行为,帮助受众养成对自身言行负责的好习惯,从而减少一些恶性传播和捏造新闻消息的不当行为,同时也使受众培养对自身的约束力。
3.严格网络新闻内容的审查程序,强化政府与社会的监督意识。
为了快速而有效地治理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失范问题,严格新闻内容的审查程序并提高政府与社会的监督意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严肃而认真地对待网络新闻内容的道德审核,对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众道德规范的一些虚假、不良信息等进行查处,可以在短时间内减少新闻传播失范行为发生的次数和频率。将信息进行“过滤”,经过“过滤”后的新闻内容更加符合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政府和社会应该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监管和治理新闻媒体的失范行为,例如,加大对网络软件和硬件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也要提高相应人员建设力度,配备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以有效地获得公共信息在网络传播方面的检查力度。此外还可以施行大众的舆论道德监督措施,鼓励受众揭发和检举一些严重违反国家相关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新闻内容。
4.增强道德伦理观念,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
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内容和社会动态信息的主要传播者,是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引领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官方言论,对于树立政府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问题,就必须提高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新闻内容报道的真实性、可靠性,而不能对权势和利益的诱惑做出让步。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在新闻内容传播过程中的正确道德引导,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提高道德素养,严格遵守自身职业道德的底线,而不是为了追求自身眼前的利益而不惜牺牲社会的公众利益。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具备行业的整体荣誉感,能够以正确的新闻道德行为来磨练自身的职业道德意志,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意识,能够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大量的实践锻炼中形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使整个网络新闻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作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因其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可。但是我国对网络新闻传播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网络新闻传播具有明显的失范问题存在。只有在了解网络新闻传播特点和传播失范原因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实现社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营造出良好的网络新闻环境,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何萍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经典新闻传播理论对推动人类传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网络新的传播特性对传统经典的诸多新闻传播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本文对几个在传播史上较有影响的新闻传播理论(“把关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使与满足”理论)受到的冲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传媒;经典理论;新闻传播;冲击;解构
一些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所论述的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曾受到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媒体的种种现代神话。然而,网络传媒诞生以来,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垄断与控制地位被打破,任何网民都变成了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许多经典的新闻传播模式与理论已无法解释网络媒体新的传播现象了,这就使那些形形色色的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一、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
“把关人”理论最早由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他认为在信息传媒中有大量的信息“把关人”存在,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新闻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之后,传播学家怀特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他认为,社会上到处都是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能只是“有闻必录”,而要有选择地传播新闻。“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及自身利益价值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筛选与编码,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作用于他人。因此,在传统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所把的“门”体现出权威性、规范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然而,网络传媒的兴起,其数字化技术特性决定在网络传播中没有控制新闻信息系统的“门”,传统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被网络非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所取代。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其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呈现的新闻信息模式,网状结构使信息流动路径变得多样化,网众只要利用服务器等技术就可以避开各种控制与障碍,选择不同的路径交互随意、随时随地与接收新闻信息。因此,网络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超市”,是网众的“公共领域”,网络传媒中信息处于自由的状态,网众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互联网中而不经中间环节新闻信息,网络媒体已没有了“把关人”或是把关已困难重重,传统“把关人”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与控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变成了自由的传播空间。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后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帝国逐渐瓦解。网络将按照个人的独特需求分门别类地进入一个个家庭,任何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中驰骋。权力从传播者那里转移到接收者这端。
有学者认为,网络依然存在“把关人”,理由是网络把关人变成了“隐形化”的“资讯人”或“引路人”。除大型门户网站还保存了传统媒体的机制外,人际交流网站(如BBS)也有版主,他们有权删除不合适的帖子,对网上信息进行监管,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其实,这些所谓的版主是难以承担传统“把关人”那样的角色。其一,网络新闻信息的海量而难以把关。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出,网上新闻一般寿命只有15分钟,编辑、版主是没有精力与能力编辑与删除网络海量信息的。其二,在网络某些单一的社区、网站也许能删除、封杀一些新闻信息,但互联网是一个根状相联延展性的网络,你过滤、封杀了这个网站,其他网站又出现了;国内网站把关了,国外网站又渗入。加之网民自由度极高,他们可以不断地拓展“栏目”、“版面”,可以在不同的站点新闻信息,网络“把关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其三,网络传播是一个复合、整合式传播系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传播形式,网络中的BBS、社区通讯、手机短信等这些传播领域,传者与受者处于松散的传播环境中,那些在传统媒体中被“把关人”删除、修改、过滤的内容与形式,在网络空间里却能大行其道,广为流传。其四,传统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质量,往往取决于信息“把关人”的水平,而在网络传媒中已把传媒的权力分给了网民,新闻信息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网众整体的水平。因此,网络时代,要想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进行严格的控制,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实,网络传媒已无法承担“把关人”的角色了。
二、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冲击
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1972年和1976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总统竞选研究中,通过定量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说。在随后的30多年中,有美国的芬克豪泽、丹尼利恩、瑞斯等众多传播学者作了进一步地研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理论认为,受众不仅是从媒体上去认识公共的论点,而且依据媒体对传播信息进行渲染的程度,形成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即某些话题经大众传媒的宣传后,会对受众产生暗示作用,从而使受众认同这些话题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媒体宣扬的导向中。也就是说,媒体强大的掌控能力使传播的新闻信息具有一种主流性、严肃性、重大性和导向性。因此,按照“议程设置”理论,受众在判断某一个新闻是否重要时,最主要地取决于媒体对这个新闻的重视程度。
网络传媒中虽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议题设置,但它同传统媒体完全不同:一是传统传播过程的受众总是被动地接受传媒的新闻信息,他们只能在媒体为之设置的议程中,进行有限的挑选接收,而无法同媒体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更无法新闻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议题很多且杂乱,根本无法进行到议程设置。二是传统媒体关注的是传播者的掌控能力,想的是怎么把新闻信息“推”给受众,受众没有选择相关议题的自由。互联网因其网络分布式传播模式,大大地降低了中央主机的控制力,能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双向交流,网络传播极大地释放了受众参与传播的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体的控制权。正如波斯特所说:“当代大众媒介转化成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时,发送者变成了接收者,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统治者变成了被统治者,这样,用来理解第一媒介时代的逻辑就被颠覆了。”三是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海量,网民在网络世界拥有无限自由,传播者难以控制他们选择信息的自由,网众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挑选新闻信息,或发表许多自己的看法,修正传播者设定的议程,网络传媒也就弱化了“议程设置”的效果。四是网络传播是全球性的,目前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互联网联接,各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是不同的,在本国设置的议程,在彼国就难以起到作用;若本国受众不满足于本国的新闻报道,他就可能通过网络选择其它国家对同一问题的新闻信息。这种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议程设置必然会相互干扰甚至对立,网络传播的跨国界性质也给“议程设置”带来冲击。因此,网络传播已改变
了网众的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网民普遍意识到传统单向度的传播方式已经改变,网络传媒实现了从下向上的传播。吴风指出:“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不同,它是一种‘弱控制’的传媒,一部分传播权力由少数人的手中分散到了广大网民手中,多元化的传播者、开放的传播渠道、复合式的传播形态都弱化了传媒为公众设置的议程的效果……哪怕只是在人际交流中流传的片段猜测也会以大众传播方式在网上扩散,诸多围绕同一事件的猜测会形成网上的公众议程,从而瓦解和弱化传统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冲击
这个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她认为,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大众传媒所持的观点在社会上占据相当强的优势,对受众造成一定的压力,受众在表明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时,总要对周围的传播环境进行观察与了解,审视已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和行为模式,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主流意见时,受众便会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反之,当发现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属于少数弱势意见时,因为人都惧怕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而受到社会的孤立,就会屈从于周围的压力而保持“沉默”,逐渐放弃原来的想法和观点,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天性”是害怕孤立而受到社会的惩罚。这样一来,一方“沉默”的结果是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优势意见也就变得越来越强大,它反过来又迫使弱势意见更加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方传播声势越来越大,另一方却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沉默螺旋”效应。
“沉默螺旋”的产生,传媒必须是惟一的新闻信息渠道,且信息的传播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这种获得新闻信息渠道的单一性,使受众不得不把媒体的观点当作普遍的观点而使自己保持沉默。然而,当今网络传媒已改变了这种状况:第一,网络传媒同以往的传媒不同,它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在网中人们通过交互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网民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并形成了具有共同观点与兴趣的“电子共同体”,因此,受众在网络传播空间中很容易找到与自己所持观点的支持者。第二,网络传媒是双向互动的传播,在这个“点对面”、“面对点”、“点对点”的传播世界中,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吸收新闻信息,甚至发送新闻信息。第三,在这个虚拟的传播世界中,网民的身份是匿名的,网民的血肉之躯并未置身于网络虚拟空间,他们用虚拟符号进行着传播,这使传统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成了具有相当自由度的信息传播人,由于网络参与的平等性、身份的隐匿性,网中已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回避让他们感到失调的环境,网民完全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主动地寻找、选择、吸纳需要的信息、回避不需要的信息。第四,在网络传媒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不仅网民可以选择同自己所持观点一样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网上的传播栏目,或是个人网页,或是虚拟社区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广泛传播自己的观点,在此“沉默者”已不再沉默了。第五,网络传播是跨国家与地区的传播,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世界各地的网民有共享新闻信息的可能,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大大削弱,传统传媒的“信息过滤器”完全弱化,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权、影响力开始消解,媒体所持观点对受众造成的压力也就弱化。可见,网络空间里无视受众的主动性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已不可能,中心在去除,网众不仅不再“沉默”,而且在网络平台上可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与观点,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已彻底地打破了传统传媒的神话,使每一个过去被看成小人物的受众,一跃变成网络传媒信息的者,实现了网民自己主宰命运、参与社会的梦想,“沉默的螺旋”理论就与网络传媒所表现出来的传播特点相背离。
四、对“意见领袖”理论的冲击
“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即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物,这种人非常聪明与敏感,能够将媒体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传递给别人,并深刻影响受众的认识。这个概念来源于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1940年美国俄亥俄州伊利县的选举研究,研究者定期对这里的选民进行访问,以确定哪些因素最大程度地影响了选民的投票决定。结果发现,大众传媒信息并不是直接传输给受众,而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接着,经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从而影响社会舆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传者”流程模式。
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信源的增多,新闻信息的海量,人人可以在网中传播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评价,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网民有很大的主动选择的自由去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些都无须经过中间环节的筛选,更无须“意见领袖”的影响来引导。网络时代形成了自由传播的新模式,极大的加强网民的自主性、自由性、互动性,网民有了更多的表达个人意见、体现个性的空间,网络已经形成为一个新闻信息传播分散的空间,网络给予了网民足够的话语权,网中的各种新闻信息,无论雅俗、美丑,是否符合社会舆论的要求,只要能吸引眼球、引起注意,都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与接受。我们以网络博客为例。博客是由英文weblog(译作网络日志、网志或部落格)演变而来,是在开放源代码构建平台上的个人信息中心,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的网络链接,是一种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方式。每一个博客作者都是一个传者与受者,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作为一种网络自媒体、私媒体或个人出版形式,因它缺少了传统“把关人”这个中间环节,有人称之为“一个人未经编辑的声音”。博客对传统传播方式具有无可置疑的颠覆性,使网络传媒更加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与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新闻传播专业机构的影响力与控制力。通过链接,网众可以越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直接与信源相接触,也可以随时改写所谓的“意见领袖”的意见。因此,在这里难以形成引导舆论、影响受众的“意见领袖”。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网络传播引发的信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沙皇退位,个人抬头”的“后信息时代”,这时“大众传媒将被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真正个人化的时代来临了。”15加之网民之间互不相识,新闻信息多得无从选择,网民凭借网络传媒技术的超链接、超文本性带来的搜索方便,往往穿梭于不同的网站,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新闻信息,什么新闻信息属于主流或支流?什么新闻信息重要或次要?网民做出判断的预设不再是“别人的意见是什么”,而是个人的自主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分析、自由表达的加强。这就解构了经典“意见领袖”的说法。
五、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冲击
这一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媒介发展迅速,使受众对大众传媒的需求越来越高,促使一些传播学者诸如贝尔森、赫卓格、麦奎尔分别对大众传
媒受众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研究,从而总结出这些媒介的“使用”能够“满足”受众各方面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施拉姆等传播学家又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使用与满足”研究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必须更注重受众在接触媒介中的社会动因方面的观点。到了70年代,传播学家卡茨对“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了更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传播模式,即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要求;它们引起对大众传媒或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最后导致需求满足及其它结果。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的过程中,处于不同角色的受众对所接受的信息会有着不同的需求与期待。如果受众在接受媒体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有目的地选择媒体及其内容,使需求得到某些满足,这样就可以说媒介具有了较强的传播效果。
然而,网络传媒的出现,由于其全新的传播特征,使经典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作用:第一,过去大众传媒是单向与定向的传播,传媒形成了控制这种单向与定向的传播规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受众要摆脱被控制的命运是很困难的,受众的“满足”实际上是在满足传者的意志与利益。因而,传统媒体下的“使用”均是被“把关人”过滤编辑与设置的新闻信息,受众在信息别无选择的使用中“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由于交互平等性特点,全人类共同拥有这个信息平台,互为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不受控制的传播环境,网民不再盲目地受媒介的支配。因此,传统的“使用”后的再“满足”,此时变成了“传播”与“使用”后的满足。第二,传统传媒是你播我看,受众始终处于你传输我使用的被动地选择新闻信息的地位,受众没有主动选择信息的余地,受众的个性受到极大的抑制。网络传媒则改变了这种状况,在网上是受众主动搜索点击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与主动性,网民在不断地张扬着自己主体的地位。“与传统媒体不同,这种效果很难延续情感层面,因为上网获取信息者要求的是便捷、准确和全面,而任何一个数据和网站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受众常常要浏览很多信息网站,才能满足他们的预期,所以网众不会对某一信息网站特别忠诚或者有特别高的期待值,以至于产生深厚的感情;也不会因为对某网站的预期值不高而加以回避。”这样原有传播学所说的受众“满足”同网众“使用”后的“满足”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况与结果。第三,传统传媒下的受众是“较大数量的”一个集合体,他们被动接受媒体新闻信息,传统媒体就难于满足受众个体性的需要。既使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受众需要,也只是通过在大众化的信息传播中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某些信息以部分地满足。而网络传媒是一种典型“点对点”的个性化的媒介,网民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他们不只是一个只有集体性格的人,而是无数有血有肉个体的相加。他们在网络空间中有极大地自主性,可以根据需求随时随地“拉”出需要的新闻信息,不受媒体安排的时间、方式与内容的限制;同时他们也可以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每天互联网上都有成千上万个性化的网站或网页出现,如此种种,在传统“议程设置”下的受众的“满足”已不存在。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在数字化生存的情况下,我就是“我”,不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所以,网众更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传统“点对面”模糊的信息使用。第四,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内容是实实在在的,受众通过“使用”媒介信息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也是实实在在的。然而,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这里信息鱼龙混杂、真假不分,网众在这种虚拟环境下接受媒介的信息或服务,也就真假难辨。而虚拟世界的“满足”与真实世界的“满足”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使用与满足”也就失去了昔日传媒语境中的意义了。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及问题浅析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在中国日渐普及,有关网络传播新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网络传播正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人们影响的方式,同时也向传统媒体发起了挑战。
1、网络新闻媒体与我国传统媒体存在的新闻文化的种种冲击
网络在我国传播领域的出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闻上网势在必行。也有许多新闻单位在这方面有所行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新闻的网络传播也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深一层次来看,由网络自身“个人”化特性,而给我国以集体主义为优秀的新闻文化带来的冲击显得尤为显著。网络的介入,使我国新闻文化“集体主义”的精神面临着冲击。
1.1“小众化”的网络新闻传播
网络对于我国来讲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其从业者和使用者也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态势。据调查我国上网者有85%是年轻人,整个电脑业的从业者中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也是有目共睹的。从主观上来讲,网络作为新事物符合了年轻人的心理特点,以及作为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丰富信息和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了年轻人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从客观上来讲,计算机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领域,对它的掌握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年轻人的教育满足了这一需要。从网络传播内容的角度看,网上新闻文风活泼,文字精练,信息内容新鲜前卫,冲击力强,节奏强劲,处处体现出了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特点。传播内容与主要受众相互影响,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使受众群体在年龄上产生了分化。
同时,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其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能够掌握多少计算机知识,决定着人在网上获得信息的能力,这也决定着人分析、利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也将使得网络的受众产生多层次的分化。
另外,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每个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发表意见,即传播信息“个人化”。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整个网络就是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超市,受众对信息实施自选,而非像以前那样必须接收传统媒体的信息套餐。在网上,信息消费也是“个人化”的。
导致受众分化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传播内容针对性程度、区域化倾向的日益加强等等,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相反的“小众化”特征显而易见。这与我国曾有过的,全国人民长期只拥有“两报一刊”的历史相比,显然是另一个极端。受众群体的分化,对我国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新闻文化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1.2 难以整合的网络新闻文化观
在互联网上对不同文化(除了主导语言以外)没有明显的歧视性,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都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和访问形式。各种文化数据库之间没有主次、上下、先后等隶属关系。这种状况一方面维持了文化领域中相互尊重、平等理解的关系,一方面又为新闻文化的整合带来了障碍。持各种文化观的个人都可以自己的新闻信息,没有任何从信息内涵上分析,互联网消息结构是无中心的。这是一个消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网络。从它一开始具有公众服务功能时,这个网络就失去了信息的专门化特点,而向高度综合性,广泛性发展。没有一个门类的信息可以用一种排斥性的方式对其他信息种类、对其他信息库进行限制。这些生存环境先天性的特点使得传统的整合方式很难发挥作用。
进一步思考网络新闻传播之所以对传统新闻文化产生冲击,是由网络媒体新闻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2、网络媒体新闻的特点
(1)跨越空间限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预言:通过电子传播媒介的整合,地球将逐渐“部族化”,世界将变成一个村落。几十年后,这一预言应验了。现在的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通过一部电脑、一条网线就能遍访全球,与世界各种机构、各种人发生联系,未来几年,无线上网技术将迅速发展。(2)传播速度快。以报刊出版为例,要经过采编、排版、印刷、发行等诸多过程才能与读者见面,广播和电视由于在一个时间段只能播放同一个节目,也就是必须同时占据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网络新闻通过数字传播,在网站上新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新闻从媒体到受众的时间。(3)容量巨大,信息丰富。数字压缩和存储技术已经引发一场数字革命。一个网站的容量应是一份报刊、一座电台、电视台信息的数倍。报纸一个版充其量可容下1万汉字,广播电视因受时段的限制,其信息量也非常有限。相比之下,网络媒体几乎拥有无限的信息空间。网络媒体的信息总量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4)查询方便。网络新闻媒体采用先进的压缩搜索引擎技术,不仅提供大量的新闻,而且把新闻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使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数字空间,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数字空间的利用效率。(5)复制便捷。要复制传统媒体上的信息,无论是复印文章,还是复制磁带,操作都比较麻烦,效果也不好而网络媒体的信息则可以直接存储在用户的硬盘、光盘等介质上。(6)超文本链接。传统媒体所提供的新闻和信息都是封闭的,受众只能跟随传播者了解意图,被动地接受媒体传出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中,受众可以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追踪。受众只要轻点鼠标,便可以从一篇文章跳转到另一篇文章,一个网站转向另一个网站,无限拓宽信息范围和空间。(7)融合多种媒体。一个网络媒体,实际上是多种传统媒体的综合体,它兼具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表现形式。多种表现方式的同步传输,使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做到动静结合、声像皆备。(8)交互性与互动性。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媒体。“交互性”是互联网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虽然在传统媒体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也存在交流,如报刊的读者信箱,电台的热线电话等,但在这些交流中,受众流向传播者的信息比传播者向受众“推”出的信息要少得多,信息的交互是不对等的,受众在传播中显然处于被动地位,传播方式基本上是单向的。在网络中,这种现象正在逐渐改变。受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度,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参与媒体的传播活动,媒体和受众形成充分的双向交流。
随着互联网这个第四大媒体的出现,新闻又有了另外一个传播的媒介。介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许多传播优势及互动的新闻传播方式,随之也出现了许多相关问题。
3、网络新闻传播的问题及管理
3.1 网络传播新闻的自由问题的现状和问题
海量信息、瞬时信息、及时传播、互动参与是网络的显著特征之一。据最新调查显示,29%的网民每周至少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3--4次,10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取得了飞速发展,当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亿多。网络新闻的广度和深度也日益提升。网络传播突破了原有新闻传播的局限性,没有了空间、时间的界限,而且有互动性很强,而一些随意转载、恶意捏造的虚假新闻也应运而生,网络上的假新闻违背了新闻以真实性为第一属性的原则。诸如一些知名的各大网站也有恶俗化倾向,为了吸引网民眼球,增加点击率,使网络新闻变质,变得俗不可耐。
在互联网上的离散性特征,不仅使受众相分离也使新闻的传播者和制作者处于一种隐蔽状态,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信息,无论真还是假,也无论是否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日益严重。新闻作品在网上可以自由获得,抄袭也就在所难免,把别人的作品照搬过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在网上发表,受害者却很难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抄袭者,而且掌握证据也同样很难。
3.2 未来网络传播新闻的管理和展望
实现互联网上新闻的真正自由,既需要我们的职权部门把好关,做好外部工作,同时需要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加强道德自律,共同建设互联网上的道德文化。
职能部门要净化网络空间,采取强制力量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监控,对于一些造成负面影响很大的虚假新闻要予以追究法律责任,更需要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加以健全,一方面就是要加强网民的道德建设,共建和谐的网络空间。因为道德在介于法律和媒体之间起了很大作用,采用法律手段强制性的会扼杀人们对网络空间的亲近,只有逐步提纲网民的道德水平,法律手段进行参与震慑。
同时,网络是一个自由酣畅的空间,很多网民就是因为享受这样的自由空间才跻身网络。未来网络传播新闻日益成熟,他将真正发挥“第四媒体”的作用,而且互动性和参与性更是其他媒体不能比拟的,网络有很强的舆论干涉性,网民有很强的“草根性”和匿名性,对与大众的观念起到一个整合的作用,从而削弱非主流声音,一个事件的发生,如果单凭传统的媒体传播新闻,是达到了传播新闻的目的,而群众的声音很难很快的反馈回来,因为没有这样的反馈空间,而在网络中传播新闻,第一时间就会有人将自己的看法反馈,未来人们会更好的运用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政府的职能部门也能第一时间得到群众百姓的声音,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将网络传播形成市场,参与竞争,才能使得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闻变为大众的新闻,实现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科技的迅速腾飞,普通民众对于新闻接收的渠道呈现出日益广泛的发展趋势。而在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网络媒介对于新闻传播所起到的作用影响愈发深远,甚至会对公众的社会价值观和关注度都会产生一定的改变作用。本文以“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阐释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积极和消极社会影响,然后从深度、时事、价值以及互动四个角度论述了具体的提升网络新闻传播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措施。望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能对当前从事新闻行业的广大工作者,对于如何利用网络这样一种媒介,在具体操作方法上给予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社会影响力;新闻报道
网络新闻是当今社会与电视新闻、纸媒新闻并驾齐驱的三大新闻类型之一,是普通民众、尤其是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对于广大从业人员和新闻受众而言,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网络新闻传播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并非全都是积极的,其中也不乏消极的因素,普通受众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其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待和区分网络新闻,不至于盲目成为网络新闻的附庸;而广大从业人员也可以更进一步挖掘出有益于新闻传播的方法和观点,推动我国网络新闻朝着更为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积极社会影响
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因此所有接触网络的民众都拥有足够的机会去参与新闻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新闻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广大民众的观点和要求,更好地调整新闻传播策略,使之产生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果。例如近年来多次引发受众关注的医患关系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社会矛盾的普通民众身上所发生的事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网络这个渠道引起网络新闻受众的反思,广发的社会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为政府改革、政策的实施与落实提供一定的方向与启示。与此同时,由于社交软件的广泛性其,每一位网民都有可能成为自媒体的消息源,也有很多新闻消息,第一时间发生于网络、发生于社交软件,发生于自媒体平台,这便会导致很多突发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引起社会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例如去年的天津大爆炸事件,消息第一时间的扩散渠道便在网络上,短短几分钟消息便在全国传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在此过程中灾后救援、安全防护、人口转移问题,可以充分依靠网络线上与线下的高校互动来进行,为无数民众的安全防护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二、网络新闻传播的消极社会影响
网路新闻传播的消极社会影响,主要是来自于不实信息的扩散。真假参半的网络信息需要受众具有强大的判断能力,否则一不小心便容易成为不实消息的传播者,不仅会给社会舆论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对个人利益与安全造成严厉的冲击。举例来说,去年的天津大爆炸事件之后,网络上出现一则求助帖。发帖人声称自己在爆炸事件中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其措辞诚恳,感人至深,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出于同情,纷纷为此人捐款,本意是想助其走出生活困境、走过人生低迷的困局。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帖子,在短短24小时之后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原来这是一起典型的“灾难致富”的诈骗事件,无数的网友因为自身的善良反而被欺骗,不仅损失了财务,更重要是因为不实消息的传播,让更多的网络受众成为了诈骗消息传播的帮凶。这样的结果从侧面印证了网络世界的鱼龙混杂,真实性的难以判断促使更多人对网络抱有一种高度警惕的心理,货真价实的消息难以得到真正的帮助、或者难以生成作用。
三、如何提升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力
(一)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有助于提升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对网络传播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其不仅要追求新闻的“快”,更要注重挖掘新闻的深度,尤其是针对那些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进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人们思维习惯和生活模式的内容,要给予深度报道,不仅要揭示事件内部的因果联系与逻辑,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报道形式以及图文呈现内容,引人深思。举例来说,报道火灾类新闻除却报道新闻事实,还要注意报道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响、火灾预防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灾害发生背后的原因等,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通过结果推测过程,才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与价值。
(二)时事报道
新闻的生成时间本身对传播影响力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说第一时间扩散的新闻内容或在网络媒体及社会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那么时隔24小时之后同样的内容便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因此提升网络新闻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一步就是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加大对于时事新闻的报道和扩散力度。利用在线直播或者时事连线等方式对新闻热点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并以此来对网民的观点和认知进行有效引导。与此同时也可以邀请新闻当事人或者有关专家进行网络互动与新闻评述,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三)价值报道
新闻报道的价值在于内容的真实性以及报道的含金量,通过引发媒体间的联动性,而对同一主题进行长久的跟踪与事态传播。网络新闻要尽可能地独具虚假与炒作、要通过反复调研、真实报道将一系列事件的真相呈现在广大民众面前,通过挖掘新闻的真实性与价值所在,让广大民众在完善利益诉求的同时,亦不忘记最为基本的社会公德,对社会发展产生正面而积极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传播是当今社会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对于广大网络受众来说,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区分传播新闻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而对于网络新闻的工作者而言,其在进行新闻编辑与传播的过程中更需要注重挖掘新闻的深度、广度、真实度和价值性,确保新闻传播能够对广大社会民众产生良好而积极的指引效果。
作者:乔然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