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9 04:2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土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为了探索土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现今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从土建专业的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分析了土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措施。
【关键词】人才培养;土木工程;改革创新
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成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与此同时,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要求学生能够与社会零对接,上得去、做得来。就土建筑专业特点而言,实现土建类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高等教育在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从“学生”到“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一、土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近年来,土建专业发展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改善,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创建为土建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所以,土木工程显示了在发展中应有的现代感、多元感及科技感的特点。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专业化的培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有强大的施工管理能力,同时还得跟上时代的需求,及时吸收当前建筑领域的先沿信息。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对于高新技术的使用。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是直接面向土建行业,面向社会,这必须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不然他们不合格的成果会给人们带来无法预测的安全隐患。
二、土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的亟待优化
公共基础课的比例过多,专业必修课比例过少。从培养土建专业人才的角度,基础课学的太过深入,但技术基础课的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充分掌握。在课程设置和开发上,应当坚持土木工程专业课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缺少综合化课程。此外,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2、培养模式过于传统
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很难符合人才培养的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手把手”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是受限于学科教材,无法打破学科教材内容的束缚;创新教学方式的缺乏,不能激发起学生对学科的求知欲;教师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动手能力的教育思想,也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专业师资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开展的条件和保证。青年教师比例太大,缺乏高水平教学团队领导者,团队教学合作机制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整体教学方式、水平、质量不高。同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知识的土建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而且缺少具有工程师、教师的“双重角色”型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提高现代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水平。
三、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措施
1、强化实践教学
针对当前社会需求人才特点来看,土建行业比较青睐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因此,作为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改革,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打破现有高职实践教学模式,先理论后实践,实践也只是完成既定的任务。根据课程特点,吸收土建行业现场任务,安排各工种工作,由学生团队制定方案,并实施,体现学生主动动脑,动手的理念。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为以学生为主,选择先进的教材,由课程内容和任务选择学生组成团队,完成某工种项目作业方案,教师审核与指导,实训室完成作品,教师于课堂完成理论讲解,最后由学生团队进行工作总结的教学模式。其次完善实践教学内容。这里要发挥教研团队的合作,集中教研室的师资力量,整合教学资源,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并做出教学计划。其次就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2、注重培养应用实战人才
现代土建专业教学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应用机会,让学生在具体实践锻炼中强化工程意识,造就应用型实战人才。首先让学生独立面对工程,让学生能够较短时间内了解工程的基本情况,熟悉工程环境,强化他们的工程意识训练,促进学生更好地工作学习。其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各种知识的具体应用,熟悉具体方法的应用情境,提高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土建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队伍结构与综合能力密不可分。很多学生他们有着很强的专业学习兴趣,有着工程设计的天赋,需要良好的教育和指导才能快速的成长,才能更加高效地提升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丰富工作经验提升综合素质。科学的教师队伍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丰富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性专业人才。为此,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对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应构建以培养全面性、知识性、研究性、探索性、综合性的师资队伍。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改善实训环境和条件,与企业深度合作,并让教师进入企业实践,转变教师身份,能提高实训指导效果。实验指导教师在角色上既是教师又是公司职员,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解决了进入生产一线的实践的问题,使其缩短成长时间,尽早成为骨干指导教师。这个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指导教师,一个方面给实训指导教师提供平台,整合资源,提出更适合教学的实践项目,开设的实训项目能够紧靠生产企业。另一个方面能够引导指导教师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转变。第三方面就是提升了指导教师的实践与理论,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出色的实践能力。聘请企业资深师傅进校园,以各种方式对校内实验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接轨培训,多角度帮助校内指导教师实现质的突破。主要以一对一的帮带模式,独立实践操作考核模式、封闭式强化训练模式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注重现有经验知识的感悟,又要突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并鼓励学生合作探讨,培养多元思维。
4、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
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而且脱离社会和企业,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能力差,无法完成与企业的零对接。这就要求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和调整。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加大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为实践特色的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分配接近1:1。另一方面在制定教学计划中成立审议小组,小组由两方面人员组成,一组是是企业家,向学院提供教学咨询与建议。另一组人是教育专家,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并对教学效果作实际情况评价。这样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就会体现各学校的专业特色,也体现培养人才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摘 要】本文就我国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探讨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土建类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一、前 言
改革开放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也为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成为时代的课题。我国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知识面窄,缺乏参与现代工程建设所必需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素质;二是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三是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与方法陈旧,难以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长期以来沿袭过去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地方高校,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进行深刻变革,在培养目标方面,进行重大调整。
二、普通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目前,全国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有400多所,在校生规模达20余万人。从办学层次来看可分为三类:教育部所属综合类高校、地方所属建筑类高校和地方所属非建筑类高校。显然,不同类型高校的土建类专业,由于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学科实力、生源质量等软硬件条件差异很大,势必会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及专业内涵,也应有不同专业定位及办学特色。从设计院、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等用人单位来看,根据企业规模、服务市场的不同,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因此,确立普通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首先是要以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土建类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然后进行深入的调研,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需要状况、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与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的优势,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对自身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扬长避短,形成教学特色、科研特色、管理特色和服务特色。这样才能在招生和就业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确保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作为一所西部地方院校,培养目标必须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从事工程建设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和应用研究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1.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点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是:行业性和应用性强、社会性和需求性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以行业为本,面向行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具有创新意识。经过多次的研讨,“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知识以基础为本,能力以应用为上,素质以综合为要”的教改理念脱颖而出,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工程能力培养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的构成
我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的模式。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由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平台课程等四个课程平台构成,同一课程平台由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群)构成。
第一平台:公共课平台。开设这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等。
第二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面向土建类专业开设的基础性、先导性课程。
第三平台:专业平台课程是指专业大类或专业层次的平台课程,是作为形成专业大类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最基本、最优秀的课程。
第四平台:专业方向平台课程是专业层次的课程,旨在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形成具有一定专门化的专业方向。设置的专业方向应不少于两个,专业方向课程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灵活设置,以选修课为主。
3.课程体系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个性、高素质、广适应”的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各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为提高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参照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这个指导性的文件,应充分考虑我院所处的地域和学科优势,以此确定专业方向。
(1)优化课程体系
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通过“精简、整合、增加”来优化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在“必须、够用、管用”的原则下,适当精简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对课程进行重组,合理配置;设置专业关键技术类课程,突出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体现工程技术教育特点;增加专业方向选修课比例,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使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及实践教学自身规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根据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三层次由低到高的培养规律,构建了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内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五模块,形成了“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满足验证、综合、创新的功能。对各实习环节要精心安排,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校还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对土建类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做出了人才需求状况的总结和预测,结合我校师资状况,开设了技能训练课程,如建筑CAD、PKPM设计软件、监理通2004、广联达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类的P3、PROJECT软件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重点是在理论课堂教学课时减少、但不降低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围绕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主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适应土建类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改进教学方法,广泛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提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领导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革、指导教学设计,以增强工程技术教育的针对性。
五、结 语
探索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对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形成了突出工程能力培养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制定与实施了基础与专长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规范训练与创新意识同步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了“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培养计划的各环节之中,实现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术性向应用型的转变,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程建设人才。
一、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育人的制约因素
(一)土建企业参与度不够
目前,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成了校企合作的主角和推动者。但因政府和土建行业对推动校企合作的态度不冷不热,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对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主要依靠学校和企业校友勉强维持,土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亟待加强。
(二)施工企业人力需求与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契合度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下,学生只有寒暑假才能进入施工单位参与实习,而企业的人力需求是全年性、不间断的,校企双方在供需时间上契合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近年来,部分学校安排学生最后一个学期参与顶岗实习,在企业各个岗位进行实践轮换,但企业出于培训和人力管理成本考虑,很难接受这样的教学安排,导致施工企业对接纳和指导学生实习产生抵触情绪。
(三)校企双方利益均衡度不够
只有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才具有可靠性和持久性。目前,有两个因素导致了企业难以从合作中得到实惠。一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所学知识难以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用人单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加重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二是职业院校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之中,很少有学校能外派教师深入施工现场长时间挂职锻炼,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足。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一)建立“四方参与、四级对接”的校企合作体制
土建类高职院校有较深的行业背景,学校要依托这一行业优势,建立由政府、行业、学校、兄弟院校“四方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制定校企合作的协议,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形成集团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在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的基础上建立“学校与企业对接,系部与企业分公司对接,专业教研室与施工项目部对接,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的“四级对接”校企合作实施机制。各级根据各自责任确定对接内容、各取所需,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
(二)建立“人员互兼互聘、基地共建共管、人才
共育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共享共赢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合作机制的关键。学院要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受益。首先是形成人员互兼互聘机制,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并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参与教学资源开发;聘请分公司管理者为系部兼职副主任,参与系部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研室主任,参与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等。企业聘请学校高级职称教师为技术顾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并深入施工现场破解技术难题。其次是形成基地共建共管机制,学校邀请企业全程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后的实训基地既能满足学校教学要求,又能达到企业培训职工标准。学校在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外派学生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实习和现场教学活动,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科研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后是形成人才共育共享机制。校企双方树立双主体育人的理念,通过人员互兼互聘、基地共建共管形成强大的师资团队和完善的教学环境。引入企业标准,以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来引领教学,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和开发专业教学资源。
三、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
(一)校企“双主体”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现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土建企业根据用人要求提出毕业生岗位需求和标准,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软硬环境,与企业代表、校友代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实施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途径。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又要切合人才培养规律;制定的课程体系要基于企业工作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施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既有校内教师指导,也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现校企“双导师制”;人才培养质量反馈必须由企业、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等共同参与,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真实地反馈到校企双方,依据反馈意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校企柔性交替、能力阶段递进”的组织模式改革
要真正实现校企“双导师制”,就必须将学生送到企业,让企业导师在现场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将课堂搬到现场,推行“校企柔性交替、能力阶段递进”的组织模式。按专业年级为单位,将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个教学组,两组轮流到工程项目现场进行教学或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基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优秀的课程体系必须以企业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为载体,对土建企业的工程项目进行调研,整理出不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不同专业岗位群对应的知识、能力及职业素质。嵌入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资格认证相关要求,开发出完善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都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土建类企业文化和通用能力需求构建职业素养训练体系和通用能力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土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四)项目全景系统贯穿的教学模式改革
以专业教学团队为单位,分专业对学习项目进行系统性设计,科学划分学习情境,使不同学习领域之间的内容既相互呼应又不简单重复。围绕一个完整的施工项目,从专项工程到系列工程,从简单工程到复杂工程,建立从单一到多样,从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教学秩序。课程教学通过任务布置、任务实施、人物评价,将岗位真实的工作任务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实现项目全景系统贯穿又实现任务相互支撑,提高教师的教学针对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取得校企合作育人的良好效果,就要根据校企双方文化底蕴、利益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校企合作的整体性规划,不断探索和优化校企合作育人的科学模式和长效机制,有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通用能力的提升。
作者:刘明学
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行(企)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高水平、高质量的建筑工程,即是投资环境的需要,也是一个地区人民高质量生活、工作环境建设的基础。由于全国各地的建设热潮,土建大类专业每年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通过对企业访谈和毕业生的回访,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在人才选用上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吃苦耐劳能力”即对恶劣的施工环境和繁重工作的适应能力;第三为“学习能力”即对新知识的求知态度和学习能力等;而从历届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从毕业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其中首要原因是没有实践工作经验,不能很快的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工作能力;其次是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岗位没有清醒的认识,从暖和的教室一下搬到冰冷的工地心里落差较大,很多人因此转行从事了其他行业。第三是学生从单纯的学校环境马上到复杂的工地环境,在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时进入状态较慢。可见不管是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还是作为求职者的学生面临的问题非常相似,一方面企业为找不到优秀的建筑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发愁,很多单位不得不对新员工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培训,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学生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从事其他的行业,从而使土建行业的从业者更为紧缺。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高职土建专业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实行“任务驱动、项目轮训”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即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与企业生产活动高度融合,以校内外合作企业为平台,把各科专业知识从新整合,从完成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任务中合理的安排理论知识学习并着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土建专业受气候影响大的特点,每个季节安排相应的工作任务,实行忙时工为主、闲时学为主、不忙不闲半工半学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优秀理念,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工学结合是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拓展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要服务于实际工作,提高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从而促使学生尽快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土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3.1校企多层次深度合作,夯实实践教学基础
土建专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办学理念,推动校企共同制定并开展了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在校学生顶岗实习,校外兼职教师授课,合作开发科研项目等多层次深度合作,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兼职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互惠互利、协商共建”的原则,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争取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专业教师争取与行业企业接触的机会。并且努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如土木工程实训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制图画室等。
3.3“任务驱动,项目轮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优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把“任务驱动,项目轮训”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按照土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实施“任务驱动、项目轮训”的教学模式。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技能培养这条主线上,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通过专业认知实训、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和技术应用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4.1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和行(企)业两个层面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学生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企业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逐渐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有所认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专业定向。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明显提升。
4.2促进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师生结合教学、生产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使专业教师始终了解行(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3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能建成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习基地。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土木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实训室、土木工程绘图室,土木工程造价及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室。
4.4促进了土建专业课程建设
通过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和实际案例的校本教材,构建了基于土建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
作者:王利红 陈大雷 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摘 要]本文以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的现实情况,对比人才培养中的发现的制约因素,从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模式进行研究,基于现代学徒制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土建专业人才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校企结合;
1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现状与前景
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存在八股式教条教育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发展更加迅猛,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推行工程项目监理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国家市场的日渐规范化使建筑工程类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需求带动竞争,愈加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对建筑工程类毕业生的要求愈加提升,企业迫切要求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工作,缩短培训时间甚至希望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工地,无需培训就能整理档案资料,以往纸上谈兵式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用人公司对于高职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发生与时俱进的改变,将重心转向实战、实践技术和经验的培养,将毕业生培养成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教学新模式,实现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轨,即“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职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设置在2500学时左右,实践课约占1/4,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与设计有关的内容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学好这类对基础要求高的理论课程对于基础本就不好的高职学校的学生非常艰难。因此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公司从事设计工作的机会非常少,而且从就业形势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都在从事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基层工作,应用不上在学校所学习的各类设计课程内容,这也使得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无法保持高涨的热情,学习时缺乏主动性。
2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构想
2.1 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要突出一种技术性,是以技术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应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并在两方面都按照岗位的特殊性进行知识结构分析,根据学生的能力,储备的知识,素质等结构整理课程,设计课程,发展新的课程w系,不能墨守成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教育应注重高级性人才层次,职业性知识能力,技术性人才类型,因为培养人才面临的就业方向为基层,应看重实践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2.2 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适应市场的需求,了解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意识;二是专业与就业面的适应性,学科之间存在交叉的部分适当进行拓宽,课堂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适当拓宽可以增加学生就业适应面;三是专业与现实和前景的关系,培养人才不仅需要适应现今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而且要坚持考虑未来发展,不能将技术培养局限,广泛了解和改进培养计划,将理论教育、技术教育、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2.3 模式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为技术应用技能和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应用技术和素质养成是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第二是学校的理论教育环境和企业实践实习的教育环境,这直接关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成果。第三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相互的关联和渗透,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人才培养,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把它们三个作为重点实现产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
2.3.1 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就业的实际调查,从各个岗位的特殊性入手,分析岗位的领域、不同的任务、对于职业的能力要求方面进行课程设计,由单项职业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上岗实际能力培养三个阶段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段式递进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也具有不断强化巩固技术技能的优点。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更要注重理论实践化,传统教育一般是教师在课堂里进行教学而少有互动或者实际应用,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育要更加扩展在企业上岗实践实习的部分,延长此部分的课时时长,而且要将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交叉教学,争取一部分的理论教学结束紧接着进行这部分的实践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2 突出建筑工程技术特色,加强实践实习
因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建筑工程基层领域进行就业,所以要以培养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尤其加强其创新性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新型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逐步飞升的大环境下,要加强学生对于新型机械和新型技术的接受力,同时教师教学也要不断创新,可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和实践中心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基础技能主要包括操作流程、操作工艺、工程量核算、质量验收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影响建筑业的整体氛围,提高这个行业的择业水准和道德,同时要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3 强化学生的“双证书”意识
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技术的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既要有学历证,又要有职业资格证,一面进行知识学习,一面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比如施工员、造价员等建筑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认证增强就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2.3.4 加强“双师型”教育团队建设
“双师型”教师对于学校至关重要,它是培养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必要保证。为满足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要求,让老师参与实践,安排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或者可以招用有实际经验和有关的专家对学生零距离教学。她们的态度不仅对于产学结合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产学结合教育理念的先行者和执行者。
因此,业务能力强,水平高,对于产学结合理念有充分认识是对于教育团队的基本要求。提高当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并可以表现其特色的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训和基地锻炼可以提高自身水准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在生产第一线,管理第一线获得第一手资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2.4 做好学徒制人才的培养
在现代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能够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需要做好对师父的选拔、认证和监管。对于土建单位而言,基于现代学徒制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获得更多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土建专业院校而言,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土建专业人才培养之中,可以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的满足现展需求。而在现代学徒制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谓的师父并非教师,不会注重所谓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但是其所培养出来的土木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更好的融入到土木工程建设之中。事实证明,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和建筑企业密不可分。中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和人才培养未来承重于建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职学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培养能够适应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人才。当然为了更好的满足未来发展需求,还需要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与高校、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土木专业人才的整体水平,而且还能更好的满足土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 结语
教育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目标,通过现代学徒制建设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高职建筑工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建筑行业贡献出一切力量。